0

关于城镇社区新风貌的调研报告汇集20篇

浏览

1359

范文

143

篇1:关于我县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1089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我县社区建设现状对策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 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 二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盗窃等各种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县全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任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既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办厂经商,投资兴业,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

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建设也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和需求。

总之,城市社区建设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将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我县社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我县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的渐进深化的过程。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民政局和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通过2003年初在县城何家桥、清家堰、机房街成立三个社区,先行挂牌试点。当年7月,社区建设工作在县城全面推开,并建立了县城市工作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城市工作办公室,与太和镇党委、政府实行“一套人马,四块牌子”合署办公,撤销了城南、城北、城东党工委,建立了紫云、平安、子昂三个街道党委和街道办事处。通过近一年来的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合理调整社区规模,重建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各项制度,优化社区干部结构,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县实际情况的社区运行机制。

一、我县城市社区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

1、明确社区定位,合理划分社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逐渐感到社区的定位应当确定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其理由是:原有的居委会规模过小,区域界限不明显,社区资源馈乏,居民的依附性也较差,不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政权组织,在街道层面上组建社区,无法体现社区的自治性质。这次,我们按照社区的基本要素,即主要依据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自治、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来组建新社区。在县委、县府领导下,2003年7月,将原城南、城北工委的6个村和城东工委的13个居委,以地域条块为基础,通过区域合理调整,合并重组为10个城市社区,划分出居民小组90个。

2、建立组织体系,健全规章制度。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较原村或居委,面宽量大,同时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确保工作的连贯性,对社区党总支书记从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中择优选派,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坚持标准、面向社会、竞争择优、公开选聘,并依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班子,推荐选举产生740余名社区居民代表及90名居民小组长。各社区都组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妇代会、共青团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年协会等组织。并对首届社区和居民小组干部进行了集中教育和培训。社区干部也改过去村、居委的“有事上班,口袋办公”制度,坚持按时上下班制度。

按照“一个社区一个支部(总支)”的目标,全镇3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都分别于去年7月底前,建立了街道党委和社区党总支。社区党组织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各自辖区内居住、无固定单位的党员或离退休回家的党员,以及尚未设立党组织的个体私营经济、尚未分配工作的复退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均按居住地纳入社区党组织统一管理,扩大了社区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基本做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不留“死角”。目前,社区共有党员1001人,今年又在社区培训14名入党积极分子。

我们先后建立了社区党总支工作职责、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职责、社区自治章程、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居委会财务管理制度、社区居委会居务公开制度、社区民主管理工作制度,以及社区居民公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此明确和规范社区职能职责,规范社区工作者行为,使社区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今年初,我们又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社区物业管理制度,先后指导龙发、银发等25个小区,建立健全小区物业管理制度。

同时,对辖区内机关、单位、居民、暂住人口、务工经商、公共设施、自然资源、街道楼宇、低保对象、残疾人员、失业待业人员等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较系统、完善的社区档案。

3、逐步解决社区硬件设施

一是争取县财政为子昂街道办事处解决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二是充分利用原有居委会的场地、村集体的房地产进行改造,为多数社区落实好了办公场所;三是建立了医疗、水电安装、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各类服务网点。

4、积极开展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开展社区服务。现已建立家电维修店10个,幼儿园4个,社区茶园10个,文化活动中心8处,家政等中介服务所5个。

同时,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开展面向老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一年来,为城市下岗职工提供公益性岗位450人,办理《再就业优惠证》8000余个,其中已领营业执照5000人,减免地税25.3万元。开展技能培训10期,培训3000余人次,实现向外输出、就地转移社区劳动力4600人。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光靠居委和居民小组长要想把辖区内各项工作做好,困难是很大的,所以必须依靠网络人员共同努力,我们社区将各单位的门卫,无门卫的由单位办公室人员、单位宿舍区和已经成立物业管理的居民院落组长和各楼的楼长,组成社区工作服务的网络人员,确保了上级各项工作的及时顺利完成。

5、狠抓城市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卫生县城验收

城区管理的无序和脏乱差的治理,历来是城市居民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打好创卫攻坚战,城工委与3个街道办事处和10个社区,分别与34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责任书和“门前三包”责任书,与门堂店主签订了“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1万余份。严格按照农贸归市、广告归栏、摊贩归区、停车归点、座商归店,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坚持每月对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一次卫生评分检查考核,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促使机关、企事业单位由过去的突击性应付检查,逐渐变为自觉的日常性工作。一年来,共处罚违规人员1460人,罚款7297.5元;组织社区居民清掏阴阳沟6510米,化粪池116个,疏通下水道16处,搬迁了北门市场。为接受省级验收检查,修建垃圾库80余个,组织了450名“40~50”人员,参加社区内的义务卫生监督岗,组织城市社区享受低保人员,参加义务劳动3000余人次,突击整治脏乱死角200余处,集中清除城市“牛皮癣”,使整个迎检工作顺利通过。

以城市创卫为中心,认真开展除四害活动,开展市民文明、卫生、健康宣传活动。举办文明卫生市民培训共10期,参训达1000人次,组织市民、学生参加文明卫生知识考试。去年9月,除四害活动顺利通过省爱卫会达标验收,10月省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达标,11月又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城验收。

今年初,又启动了国家级文明卫生县城创建活动,同时,加强了城郊公路沿线卫生整治。

6、认真做好城市居民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一是认真抓好退管中心建设;二是认真做好社区救灾救济、扶贫扶优和五保供给,落实城市安居工程175户;三是认真搞好城市低保,基本达到应保尽保,全镇享受低保总人数已达10943人,同时加强了重新申报审批,取消了152名严重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保资格;四是积极开展社区内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工作。在何家桥社区3小组,清家堰社区3小组,团结社区3小组,凉帽山村3社、佛南村5社,共计408户,1029人,进行试点。经审查核定,全部农转非,纳入低保108人,动员进入社保138人。团结社区代表县接受了国务院的调研

同时认真做好社会救济工作,积极抓好春节期间五保户、特困户、无房户的慰问。全镇各级共筹集资金20余万元,慰问困难群体1150户,确保了这些困难群体能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

7、认真抓好社区社会稳定工作

以社区为载体,建立了“一区一警”,组建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坚持每月二次夜间巡查。创造性地将100名市容督员的创卫职能,与实施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有机结合,既强化了市容管理,又促进了治安防范工作,该项工作顺利通过了省上的验收。

会同各派出所,对社区安全、综合治理、法轮功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全面检查,开展了社区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签订了安全和维稳责任书。并积极开展“安全文明社区”、“安全文明街道”、“安全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成功地协调龙发、银发等小区居民300余户与开发商发生的经济和物管等矛盾,帮助开发商收回欠款100万余元,使居民得到了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

8、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部门工作进社区

自社区成立以来,先后已有民政、计生、卫生、警务、社保、关工、科普、烟草等部门工作进入社区,为最终实现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打下了坚实基础。认真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办证登记、育龄妇女三查等工作。积极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团结社区代表县顺利通过国家级科普示范县验收。今年3月,配合县妇联、开展送药、送健康进社区。

9、积极开展社区文体活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配合社区建设,分别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文体文艺室、图书室,组建了社区文艺队伍,成立了太和镇社区文艺团。充分利用社区这个阵地,因势利导,完善了部分文化娱乐场所及配套设施,组织开展了健康有效、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使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去年8、9月,聘请县川剧团,分赴到子昂、平安、紫云三个街道办事处参与文艺、小品演出三场次;春节期间,共组织秧歌、腰鼓4个文艺队,160人参加的文艺活动,丰富了城市居民节日文化生活。

目前,建设社区正着手将原有平安路旧房与合作者共同开发,共5000多平方米,建成后将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更好的活动场所。

二、社区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经过改革实践,我县新的社区体制框架已基本形成,开始发挥出明显的作用,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体制框架形成,作用开始显现。这次社区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居委会的组织模式,在社区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层”,以社区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的“决策层”,以社区管理委员会为办公机构的“执行层”和以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为智囊团的“议事层”。这四个组织框架的建立,使社区组织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制约性有了明显的增强,将有效地保证社区功能的发挥,保证社区的自治方向,防止行政化和自身的官僚化。这是原有“居委会体制”所无法比拟的。尽管体制改革和社区的管辖范围、工作对象、工作职能同过去相比都有了很大拓展,但新社区体制的优越性已有了明显的体现,社区组织的作用正在得到较好的发挥。

2.规模趋于合理,功能得到扩展。在这次改革中,将原城南、城北工委的6个村和城东工委的13个居委,以地域条块为基础,通过区域合理调整,合并重组为10个城市社区。合并重组后,社区的布局更加合理,社区资源更加丰富,社区的功能更加完备,许多在过去的居委会难以做到的事情,如警务室、医疗室等,在如今的社区成为了平常事。同时,由于社区规模的调整,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了,社区的管理成本下降了。所有这些都为今后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关系开始理顺,职能得到强化。新的社区组建后,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建立了社区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并吸纳民警和物业公司负责人进入社区管理委员会,使党的领导、群众监督、专业管理融为一体。从而加强了党的领导,扩大了基层民主,强化了监督和制约机制,理顺了社区内部各个组织的关系,初步形成了责权明确、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相互制约的新型运行机制。

4.队伍结构改善,素质明显提高。社区组建后,我县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化程度大大提高,高中以上文化的占 80%,比上届提高50%,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占40%;平均年龄39岁,比上届下降12岁,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21人,占70%。社区干部中“居大妈”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层普遍反映,新当选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政治素质高,开拓意识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均大大好于往届。在这次“争创省级文明卫生县城”活动和同“法轮功”的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赞扬。

5.硬件设施改善,投入基数增加。由于合并居委会和投入的加大,使社区的硬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80%的社区有了自己的活动室;100%的社区居委会配备了电话;团结社区还配备了微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社区的办公经费比原来也有所提高,每个社区每年达到500元;干部补贴由原来的每月300元,提高到320元。

6.工作力度加大,氛围开始形成。去年以来,尤其是县委、县政府召开社区建设动员大会以后,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建设的力度,有关部门也及时将工作进入社区,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社区的氛围开始形成:如公安部门按照重新划定的社区,开始在社区建设“警务室”;卫生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医疗网络,使“医务室”开始走入社区;文化、体育部门在社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社区生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社区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许多社区单位也纷纷向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使许多多年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责权问题。我县社区建设目前尚处于初建阶段,存在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顺,凝聚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如单位小区未融入社区,一些工作社区想做,但受管理职能等方面制约而作不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基层基础工作的发挥。

2、经费短缺,干部待遇偏低。目前,社区办公经费少,收入无来源,社区工作主要靠原村或居委经费支撑,严重亏空。这种支撑也只能维持半年左右了。多数部门工作进入社区,但工作活动经费等未进入社区,社区不仅要为部门工作提供必要的笔、墨、纸、电、通讯等办公经费,甚至还要提供吊牌、印章、会务等费用开支,给社区增加了经费等负担,社区无能力承受,致使社区工作部分能做,部分因经费限制而无法做好。还有一些部门联系社区有名无实。

待遇偏低。目前我们社区居委主任补贴320元,副主任300元/月和专职委员280元/月,而船山区社区居委主任400元/月,委员300元/月,我省天全县社区主任500元/月,委员400元/月。再加之,我镇社区人口规模是船山社区两倍以上,工作负荷重,待遇就更显偏低。

3、阵地问题。部分社区办公场所过分狡窄,条件极差。如机房街社区,仅有17平方米的办公房,各种制度、宣传资料无法上墙,各种档案、资料无处存放,社区召开居民小组长会议都无处坐,社区召开总支大会只能在走道内进行,很多党员只能站着听,更无厕所方便。水浒宫社区办公场地至今仍在德胜街社区,社区居民、单位办事难找,社区干部工作也极为不便。

4、政策问题。社区有创办经济实体,实现创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愿望,但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致使社区不敢放手去发展。

5、认识问题。要使原村委“农民”、居委“居民”、国企下岗“工人”、“单位人”转变为新时期的“社区人”,还需要相当长的转变过程。全社会对社区的认识都还有待提高。

另外,社区干部的自身素质、工作方法、管理方式有待从居委和村的旧有习惯中加以转变。城工委、街道党委、社区干部还应加强对社区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城中村”如何解决,也是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

四、对社区工作的几点建议

1、应进一步完善城工委、城工办的职能。首先,对街道办事处实行书记、主任分设低职高配,以加强领导有利协调工作。其次,建议赋予城工委、街道党委强化城市管理必要的职权。第三,建立协调机制。没有辖区单位的支持和认可,就没有社区建设的根基。因此,必须建立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探索并实现对社区单位实行双重领导的新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主的“六共”制度及其长效机制,即对县直单位实行人员年度考核共商、共管,实行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共抓、奖惩共定,文明社区共创,学习型社区共建。

2、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联系社区的工作还应加强,每个社区应配备1~2名县级领导干部和2~3个县直单位进行联系,加大对社区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在社区层面上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联系社区的县级领导和县直单位、驻地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同时唤起他们对社区的关爱。

3、加大督促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力度。如目前最起码应将物业管理、小街小巷的清扫保洁进社区。物业管理探索单位和社区二合一管理新模式;城管工作应将辖区内的临时摊位的审批表,收费权交社区;清扫保洁进社区,清扫费交社区。既可解决下岗人员、社会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也能提高社区的综合管理能力。

4、多途径增加社区收入。部门工作进社区必须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同时可否将城市部分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权或者管理权交由社区;将一部分税务部门不好收的,面宽量小的税收项目,交由社区代收,从中返还工作经费,既可增加社区收入,解决社区就业压力,又可缓解财政对社区建设的压力。

5、对机房街、水浒宫两社区的办公场地县财政应加以倾斜解决,其办法可在国有闲置资产中划拨调剂,或给租金5000元/年,以改善办公条件。

6、适当增加社区干部待遇100元/人·月,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7、随着县城迅速扩张,原有的黄磉浩、凉帽山、太空、佛南四个城郊村已不适应城市管理的需要,建议将这四个村纳入我县今明两年社区建设计划。

五.社区建设下一步工作打算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 ,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文明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以社区为平台,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以服务为主题,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以党建为核心,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 促进城市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目前,我县已经完成社区组织网络体系的建设,搭起了社区活动开展的平台。为了丰富社区建设的内涵,我们将按照坚持民主自治方向、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完善居委会自治功能、提高居民满意程度、创新社区工作机制的思路,同时按照上海的模式,把社区建设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建文明社区;第二阶段,创建康健社区;第三阶段,创建现代社区;第四阶段,创建人文社区。并计划每阶段用3~5年时间完成。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社区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搞好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深化社区党建。在社区各种组织中,社区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才能协调各方形成建设社区的合力,才能保证社区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党的组织,努力做到凡是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凡是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和活动。二要分类指导,分层面加强社区党员管理。如要加强退休党员管理,让他们在社区生活中继续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并继续发挥其余热;加强单位在职党员管理,使他们把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作为新时期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新载体;加强下岗职工党员、流动人口党员、个体户党员等特殊群体党员的管理,切实改变党员管理断层现象;壮大社区党员队伍,拓宽党员发展的视野,使社区党的队伍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三要牢固树立围绕社区建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广大党员引向社区改革发展的最前沿,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的宗旨和社区党建的效能,进而增强党组织在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优化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和骨干,也是社区建设的基础。社区服务是和群众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服务,在推动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社区服务来带动整个社区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引导社区服务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发展。一要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一条领域广泛、内容丰富、覆盖面大、方便快速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二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走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的社区服务发展路子。三要走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按照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股份制等办法,使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实体化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今年,我们将着力发展“爱心银行”、“道德银行”、“时间银行”等社区服务“三大银行”,并将其作为各街道办事处拓展社区服务体系的重点来抓,让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四) 美化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既是一个社区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又是孕育社区文明的摇篮。要按照创建国家文明卫生城市的目标要求,全面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一要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抓好市容卫生工作 。三要抓好环境保护工作。

(五)活跃社区文化。要以社区为载体,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大力开展各项活动,活跃社区文化。一要创建"学习型"社区,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二要扎实开展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三 要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社区文化。

(六)健全社区卫生。广泛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社区卫生服务,扎实抓好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使社区医疗服务在我县得以迅速的全面推开。同时,各社区还要动员驻区医疗单位和医护人员开展巡回入户医疗服务,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力度,着力提 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七)强化社区治安。社区安全体现了一个社区的形象,也反映了我们执政党的执政力、领导力、控制力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素质。要深入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扎实推进社区社会稳定工作。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创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组织机构。二要加强外来人口、刑释解教等重点人员的管理教育。三要强化社区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

(八)加强社区领导。切实做好县城工委、城工办领导及机关干部对10大社区联系工作制度。一是指导社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加强对社区工作的调研;三是定期汇报联系点工作情况。

(九)创建文明社区。社区建设是龙头,文明社区建设既是目标又是载体。因此,我们要把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两大目标合二为一,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教育引导社区居民,争当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等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由点到面,连成一片,滚动发展,加快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促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推动文明社区同创共建,真正实现“使身心更健康,让生活更快乐”的“康乐社区”的内涵。不断研究社区工作的新方法,千方百计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社区真正成为社区居民温暖的家。

社区建设是一个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 关键是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要建设好这一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高举社区建设这面大旗,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这两个重点,努力开启政府自上而下和社区自下而上两个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社区建设与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四个结合,全方位抓好以“我为社区办实事”为主的为民工程、以壮大和增强社区经济实力为主的富民工程、以关心弱势群体生活为主的爱民工程、以促进再就业为主的安民工程、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主的乐民工程等五个工程。我们一定要按照“三 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增强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把我县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备注:

1、为了加强我县城市管理,有效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组团一行12人,省委组织部人才培训中心负责衔接联系,于7月5日~7月12日,历时7天,分别考察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办事处及康健社区、上海市徐江区康乐社区、浙江宁波甬江街道办事处、宁波市江东区福明社区、成都市金牛区西安路街道办事处及青羊西路社区。

2、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把社区真正建设成为城市居民温馨的家园,今年9月23日,由县城工委牵头,组织县城地区十大社区主任等,赴四川省社区建设示范区——船山区,进行社区建设专题考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377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全省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社区“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实现社区党建区域化格局)建设。3月12日,县委组织部成立两个调研组深入义宁镇百汇、万坊等八个社区,通过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和实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区办公场所、经济状况、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在南崖、卫前、万坊、西摆四个居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宁红、凤凰山、南崖、西摆、万坊、衙前、卫前、百汇八个社区居委会,均属纯居民型社区,共有居民34120户,人口13万。一是社区办公用房情况。各社区均属租借其他单位或民房办公,既无会议室也无党员活动室。宁红社区租用民房办公,每月租金700元,其余七个社区的办公用房由国税局、财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宁州镇企办无偿提供,其中南崖社区在南崖景苑拥有一套120㎡的办公用房,但因无钱装修没有进去办公。二是社区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情况。干部工资县财政每月补贴书记、主任600元,一般干部500元;镇政府每月补贴300元;县民政局每月补贴书记、主任100元、一般干部90元。办公经费每年8000元。三是社区干部配备情况。八个社区均配有书记和主任,现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男性3名。大专学历以上12人,高中学历23人,初中学历3人;平均年龄40.1岁,45以上的5人,30-35岁32人,30岁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担17项行政性事务,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卫生费,工作负荷比较重。四是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情况。各社区均成立了党组织,百汇社区为党总支,其他七个为党支部。共有党员1014名,其中流动党员287名、下岗党员375名、无法联系党员149名、60岁以上党员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城镇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城区的快速扩张、人口的迅速增长,社区建设中的深层矛盾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畅,办公场所紧张,经费保障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党建基础薄弱和社区意识不强等六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畅。一是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工作以完成上级布置任务为主,除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县委县政府和其他职能部门交办的各种行政性任务。二是权责利不统一。部分职能部门本应下放给社区的权利没有下放,或名义上将职能下放,实际上是工作下放而权利不放,社区大量的时间花在“协助”部门工作上,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职责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单位的服务设施和闲置资源的共享,听任单位领导意愿,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没有形成“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良好氛围。

2、办公场所紧张。 一是办公用房紧缺。八个社区的办公条都比较差,办公面积平均61㎡,特别是西摆社区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区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动场所缺乏。各社区都没有党员活动室和会议室,公益性娱乐场所几乎没有,平时搞活动、开会靠向其他单位租借。三是《修水县房产开发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修政办发[2019]38号)关于住宅小区按建筑面积0.08%提供社区用房的规定执行不到位。

3、经费保障不足。一是财政投入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社区作用凸显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经费难以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向农村倾斜,社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二是干部待遇相对偏低。书记、主任1000元/月、一般干部890元/月,与县城其他类似工作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三是办公经费相对短缺。随着城区居民增多、服务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办公经费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办公实际需要。经费短缺导致一些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市民服务难以落实,工作显得被动。

4、服务质量不高。受活动场所、办公经费等客观因素影响,社区服务水平还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服务内容单一。社区平时主要围绕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为主。对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服务还很欠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如万坊、宁红和南崖等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市民无法就近开展活动。三是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本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而新型社区服务业又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团、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5、党建基础薄弱。社区党建阵地建设非常滞后,大多数没有党员活动室,没有党建宣传栏。党建意识淡薄,党建氛围不浓,党内活动贫乏,党员管理缺位,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无”党员(无固定住所、无固定单位、无固定收入)游离于党组织管理之外,对 “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区意识不强。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挥为主导,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社区服务比较滞后。而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这种结果导致了市民对社区工作认识的模糊,认为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有事习惯找单位,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甚至有的国家干部连卫生费都不愿交。

三、意见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听取社区党员、干部和市民意见,广泛借鉴外地社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修水社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进一步健全理顺社区管理机制。一是建议实行常委挂点联系社区工作制。一名常委联系一个社区,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社区党建工作联系会,协调解决社区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二是建议建立社区共建共享机制。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建设,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使用,单位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开放。同时,要求居住在社区的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区组织活动。三是建议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职能部门凡拟将其组织机构、考核评比、专项调查等事项及社区职能以外的工作进社区的,应通过一定程序向社区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执行。

2、逐步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一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政府规划。在政府建设廉租房、安置小区、公益服务设施时,将社区办公用房一并纳入考虑,同步规划建设。二是建议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纳入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范围统筹考虑。在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的同时,县、乡财政每年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通过新建和购买等形式逐年解决社区办公活动场所问题。三是建议将南迁单位闲置办公用房调配给社区使用。对搬迁至城南办公的单位闲置用房划拨给西摆等暂无适当办公场所的社区使用,对百汇和凤凰山等社区借用办公场所仍适应办公使用的,可将产权直接划拨给社区。四是建议按照(修政办发[2019]38号)文件规定,规模小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无偿提供不少于30-50㎡的社区用房;规模大于50000㎡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应按总建筑面积0.08%无偿提供社区用房。

3、建立健全社区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适当提高纯居民型的社区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按社区人口比例划拨一定人头工作经费。二是建议按照“费随事转”要求,对超出社区职责范围又确需社区承担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解决相应的工作经费。三是建议鼓励社区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保健、娱乐、物业等有偿或低偿服务。四是建议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驻社区单位在物力和财力上对社区建设予以支持。五是建议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经济待遇。

4、努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根据市民生活需要,对社区内场地资源进行整合,鼓励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市民需要的体育、娱乐、文化等活动设施,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

5、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议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一社区一总支”的原则和“无组织抓组建、有组织抓规范、有规范抓创新、软弱涣散抓整改”的要求,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设立八个社区党总支,下辖若干党支部。二是建议开展“社区党建基础工作建设年”活动。对社区党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进行全面规范,力求做到党建氛围浓厚、布置美观大方、资料规范齐全、数据准确详实。三是建议继续深化“党员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和“受社区欢迎的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四是建议开展 “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 活动,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进行分类登记,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下岗党员实行“接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共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协管”,对居民党员、复转军人、毕业学生中的党员实行“统管”。五是建议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延伸到每个社区。

6、进一步调整社区布局设置。鉴于从城南四小以西均属宁红社区管辖范围,人口太多、范围太广,建议将宁红社区分设为两个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8386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一)

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于近期对我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及问卷调查,进一步掌握了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社区建设提出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78个社区(村),其中纯社区58个,厂矿社区12个,8个行政村,总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28万。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

1、社区居委会工作者。我区现有在职社区居委会工作者412人,其中纯社区居委会成员307人,计生专干10人,政府购买岗位长期临时工、事业编制人员及其他人员95人。书记、主任共85人,其中“一肩挑”50人;40岁以下3人,40至50岁60人,50岁以上22人(其中55岁以上8人),高中学历42人,大专以上学历43人。其余工作者327人,其中30岁以下15人,30至40岁103人,40至50岁174人,50岁以上35人(53岁以上21人),初中以下学历13人,高中学历219人,大专以上学历95人(其中湓浦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1人系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甘棠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7人均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国民教育第一学历本科的1人系纯居民社区居委会事业编人员;人民路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7人均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白水湖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2人均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成员;金鸡坡街道国民教育第一学历大专的2人均为厂矿社区居委会成员)。

2、退养人员,共有132人。

(二)社区(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社区办公用房情况。全区属社区自有的办公用房24个,租用、借用的办公用房60个;其中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社区有37个, 90至200平方米的社区有28个,200至300平方米的社区有9个(含游岭村200平方米),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0个(含7个村委会),总面积4837平方米,平均办公面积53.7平方米。

2、社区服务和活动用房情况。全区58个纯社区居委会只有23个社区居委会有服务用房,总面积为2536平方米,平均32.5平方米,其中社区自有的服务用房9个,其他服务用房多为租用或借用,大多数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如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大多数没有体育活动场所,特别是老年健身活动场所,且活动设施不齐,老年人意见较大。

(三)社区党建情况

全区78个社区(村)中,设有社区党委4个,社区党总支14个,社区党支部101个,党员总数为4828人。近年来,我区针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区域事务难协调、区域资源难整合、区域统筹难实现等问题,创新实施了社区“一体化”主题党建工程,通过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大体系”,统筹推进区域党建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党政联手,上下联创,区域联合,居村联建,城乡联动”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目前,我区遴选了34名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5个街道(区域)党工委的“兼职委员”,并担任社区的“编外主任”参与区域事务,使辖区单位的沟通协调转变为联合领导。同时,每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联席会、街道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调度会、区域单位每月轮流主持开展一次党建活动,共同研讨公益性事务、共同制定目标性规划、共同协调区域间利益,使辖区不同部门、系统和单位在新的区域党建平台上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凝聚力。

(四)社区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1、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情况。(1)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月生活补贴为980元,副主任、委员月生活补贴为860元,部分有产业收入的社区每月有额外津贴补助。目前我区已为符合条件社区居委会成员按照个人缴纳5%、财政承担15%的比例办理了社保;(2)政府购岗人员月工资为700元,其社保、医保统一由区财政负担;(3)部门聘用下派专干即社区计生专干参照享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委员待遇;(4)退养人员按工作年限享受退养费,最低为月398元,最高为月503元。

2、社区经费情况。当前全区58个纯居民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为每月560元,12个厂矿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为每月250元。2019年社区建设财政投入累计达454.9631万余元(含社区建设专项经费100万),2019年社区建设财政预算投入506.9277万元(含社区建设专项经费100万)。

3、社区(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情况。2019年湓浦街道社区居委会年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8.062万元(其中1万-2万的社区3个、2万-3万的社区4个、3万-4万的社区1个);甘棠街道社区居委会年集体经济收入累计6.84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16个、1万以下的社区2个、1万-2万的社区2个、2万-3万的社区1个);人民路街道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收入累计52.668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14个、1万以下的社区4个、1万-2万的社区1个、长虹社区50万元),白水湖街道居(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累计176.6654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10个、1万以下的社区3个、1万-2万的社区1个、3万-4万的社区1个、白水湖村8.2万元、三里村161.2114万元),金鸡坡街道居(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累计80.26万元(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5个、1万以下的社区1个、大王庙村25万元、曹家山村8万元、金鸡坡村22万元、大塘村6万元、姬公庵村15万元、游岭村4.2万元)。全区居(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334.4954万元。

4、其它经费。党费支持资金、部门费随事转下拨资金、结对共建部门支持资金、辖区单位支持资金2019年全区累计达32.821万元(2019年区组织部争取省级资金并全额下拔到街道社区基层党建经费为67万元)。

(五)社区现代化办公设备情况

全区社区现代化办公设备共有电话92部,传真机2台,电脑115台,打印机48台,电视机(DVD)63台,投影仪3台。

(六)近年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我区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为目标,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一是积极实施社区“一体化”主题党建,有效破解了区域事务难协调、资源难整合、统筹难实现等问题,夯实了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二是扎实推进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区、街道两级社区服务中心,近两年积极协调解决或改造提升了德化、六角石、余家垅、湓浦、金安湖等15个社区办公用房。三是调整充实了社区干部队伍,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下降到现在的43.1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9.2%,先后六次提高社区居干的生活补贴、退养居干的退养费标准及社区办公经费,同时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开拓了社区干部的视野。四是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开通了“8228890”社区服务热线全天24小时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信息,坚持“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组建多类社区志愿巡逻队加强社区治安管理。近年我区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社区党建“三三四”模式、“六联六互”城乡互助、社区“一体化”主题党建工程等得到中组部、中宣部、民政部及省委、市委的高度肯定。

二、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应有地位有差距。我区于2019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其社区建设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迅速发展起来。铜陵市、重庆市、武汉市积极探索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宁波市实行刚性财政扶持保障社区的高效运转,河南新乡市出台发展社区服务业的举措藏富于社区,萍乡市高位推进共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使全市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468㎡……我区社区建设虽然也进行了探索,社区党建、社区服务有了新发展,但总体上探索不够深,效果不够好,导致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在全省的影响不够大。

2、社区办公及活动用房滞后。城区因受条件限制,社区办公用房规模不均衡。纯居民社区中面积最大的是白水湖街道花果园社区(476平米),面积最小的是白水湖街道李家垅社区(30平米)。近年来,虽然通过一定方式解决了部分社区的办公用房,如德化、沿江、滨江、城市花园、梅绽坡等社区,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必要的制约手段,绝大多数的社区还是租用或借用办公用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社区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给社区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困难。尤其是老年人需求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相对较少,现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施陈旧不齐,老年人意见较为突出。

3、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虽然我区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都较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优化,但总体看来,由于目前全区社区居委会成员综合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存在主动走访联系居民和了解群众需求的意识不强、服务群众的手段和能力欠缺等问题。部分新进的社区居委会成员,虽然文化程度较高,但在工作责任心等方面与许多老社区居委会主任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工作者创新意识不强。仍旧走老路、用老办法,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超前意识不强,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力度不够,思考问题不主动,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赋予的工作要求。尤为突出的是在创新社区管理上思考少、典型亮点不多。

5、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从总体上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街道之间、社区之间很不平衡,不少社区居委会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方面缺乏手段。特别是在新建的商品房小区,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联系沟通少,社区居民不热心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居民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的不多。因此提高居民的参与率是我们亟需破解的一大难题。社区居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的热情未得到充分调动。

6、社区行政负担过重。社区是居民自治组织,但目前政府许多职能部门的工作都下到社区,每年还要对社区的各项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大部分的部门和单位只强调工作进社区,而不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造成了社区居委会考核多、检查多、材料多、会议多、指派任务多,居委会自己支配的时间少、走街入户与居民沟通时间少、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时间少、协调社区单位共建的时间少、考虑社区发展的时间少。

7、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不足。我区纯居民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每月财政拨付560元,主要用于支付日常接待、办公耗材、水电电话费用、征订报刊杂志等等,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无法开支。因此有的社区居委会成员来往于驻辖区单位求要资助,严重影响了社区居委会形象,影响了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社区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全面提升社区居委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委会成员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一整套社区居委会成员的选聘、上岗、培训、工作考核、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生活待遇,稳定社区居委会成员队伍。三是继续推进社区居务公开,加强人、财、物的监督和管理,使社区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2、全面落实社区准入制度。从社区建设的工作实践看,社区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这种倾向将导致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得不到居民的认同,是与民主自治方向背道而驰的。因此,必须明确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属于搞形式主义、乱摊派、乱评比的内容应该予以取消。要全面落实社区准入制度,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实行申报准入制度,所有要进入社区的机构应该向党委、政府以及主管社区建设工作的职能部门申请。

3、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社区条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努力解决社区“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的问题。一是多方筹措,稳步解决社区办公及活动用房问题。对于自有办公用房的,要力争达到150平方米的要求,对于长期租房的,可采取一定方式予以解决: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每年可安排一定的财力加强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建设;包挂社区的单位对所在社区开展“一帮一”或“几帮一”活动;以国有企业社区移交为契机,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建议市政府由建设规划部门将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纳入总体规划,开发商在投资开发住宅小区时,同时要按标准规划建设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建设用房。尤其是在社区新开发建设时,房地产开发商必须为所在社区预留出一定面积的办公及活动用房。只有真正解决了社区办公及活动用房固定化、标准化问题,才能为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筑牢阵地。

4、搭建平台,创新载体。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骨干,以群众需求为主导的“三社”联动机制,完善相关机制,支持浔阳区义工联合会建立,吸引社会成功人士、离退休干部、相关企业家和社区居民自觉主动加入到社区自我管理的行列中来,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上的优势,扩大社区建设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

5、深入推进社区信息化。通过自建或合建模式,在近期拟建以社区居(村)委会为平台,形成区、街、社区三级网络信息全覆盖格局。努力建成社区居民服务的窗口、宣传教育的阵地、社情民意的基地、居民交流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社区信息重复采集、增加基层负担、社区居委会成员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薄弱等问题。社区信息化建成后可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可以展现浔阳社区服务的风采;二是可以方便居民,建立起社区服务的双向沟通联系渠道,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使这个平台既能为需要服务的居民提供信息,又能为可以向居民服务的社区服务组织提供阵地;三是可以强化管理,实现社区管理信息化。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二)

爱民佳苑社区是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而建成的一个居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几年的团结努力下,取得了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为更好地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我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调研活动。期间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深入辖区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年以来,社区在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基础建设工作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居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社区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就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爱民佳苑社区是乌达区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和黄河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改造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2 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 栋,可容纳住户4046 户,目前居住人口为7067 人 。辖区有党员178 人,其中支部党员29 人,在职党员 80 人,退休党员 69 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老年人1168 人,占总人口16.5 %,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 并且残疾人较多,患有身体残疾的180 人 。爱民佳苑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基础,丰富的社区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多、老龄化严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二、 存在困难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方面。 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的好、作用发挥的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街道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2、专业化人才方面。 志愿者服务队伍是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但因志愿者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提供稳定的、经常的、专业化的服务。

3、网格化管理方面。 爱民佳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二是网格长时间投入较长,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存在局限,致使工作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在 部门配合上,社区基本协调沟通解决,下一步考虑相应的提高网格长补贴,保证网格化管理工作不受制约,提高效率。

4、协会组织方面。 社区协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了一些人、财、物的投入和帮扶,社区协会组织在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引导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协会的培育和扶持上面,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投入。

5、信息化建设方面。 目前,社区职能日渐行政化,承担着大量的管理工作。社区为了可以合理有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尝试了一些信息化途径,例如数据化信息管理(计生、民政、就业等方面),网站建设,短信平台(手机信息群发)等,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较多,还开展了“ 爱心呼叫器” 帮扶业务。但是开展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业务,前期软件开发、业务操作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能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一定帮扶,统筹管理,支持社区服务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向。

6、安全管理方面。 为了使小区安全指数更上一个台阶,5 月15 日,社区在服务中心内添置了机房设施,在爱民小区四个大门、小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大门、小区内车棚位置,共安装摄像头16 个。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由于小区内路灯未亮,监控设备夜间使用效果不明显;并且因安装数量有限,监控设备对小区安全防范起到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7、医疗卫生方面。 为切实解决爱民佳苑社区居民就医难问题,经乌达区政府和新达办事处领导多方协调筹措,2 月20 日,新达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爱民分站正式运行。社区卫生站配有诊疗医师两人,免费为居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开展注射、输液等医疗项目。卫生站开展服务以来,已服务居民450 人次。但是卫生站任然存在药品少、床位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8、绿化维护方面。 小区绿化工作在市政绿化队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区内绿地的绿化率达95% 。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三年管理期将到,绿化工作将移交到物业,因此而产生的绿化水费又是物业所不能承担的,所以绿地很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形。

三、几点建议

1、不断加大社区资金投入。 首先,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其次,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区财政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相关部门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一块,上级民政专项资金争取一块,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筹一块,驻社区单位帮扶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有效维护社区稳定。 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学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年度整体培训计划之中,每年开展一次培训,每三年左右时间对在职人员轮训一次;二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三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

3、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 改变过去以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为社区任务的工作,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努力的目标。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提供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社区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在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和协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4、以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社区卫生站、监控技防设备、绿化维护设备,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一是增加社区医疗设施的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居民居住区建立社区完备的大型医院,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就医难问题。二是加大监控设施投入,实现监控无死角。三是确定绿化管理权的归属,实现管理最优,服务最优。

爱民佳苑社区党支部将不断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的工作理念,诠释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治安更加良好、生活更加便利、人际关系更和谐的综合服务型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市区社区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6407 字

+ 加入清单

市区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市区的社区建设现状,探索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路子,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市区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986年,民政部倡导在城市基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服务主体的社区服务,标示着“社区”概念首次进入政府工作的视野。XX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步骤、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工作任务。随后,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对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测评体系进行责任分解的通知》、《六盘水市创建平安六盘水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挂帮社区创建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提升市民素质活动的通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方案》、《关于在全市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社区建设工作。

在对社区的人口、地域、面积、单位、资源、社区办公用房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XX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成立86个城市社区,在社区建立了党支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了社区居委会。各级各部门相继重心下移,结合社区建设开展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街道主管、社区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目前,市区范围内共有50个社区,其中钟山区49个,水城县1个,管理总面积约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万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

(一)社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XX年社区居委会选举后,一批文化程度高、有办事能力的人员进入社区机构工作,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得到优化和提升,形成了一支社区专职工作队伍。目前钟山区25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0人,占19.9%;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137人,占54.6%;30岁以下的67人,占26.7%;31—50岁的有175人,占69.7%。XX年,钟山区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从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考了20名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同时,钟山区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先后对104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业务知识培训,4个街道(办事处)采取多种方式培训社区工作者400余人次。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领导,在各社区均建立了党支部,并从街道(办事处)下派了118名干部到39个社区工作。以上措施,有效促进了社区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社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一是根据实际,采取建、买、租、借等办法,解决办公场所和活动配套场地。现在,钟山区的50个社区中,办公用房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个,还有17个社区租房办公(年租金约11万元),13个社区借房办公。总投资820万元,总建筑面积813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设施国债试点项目正在实施,该项目完成后,将解决4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服务站的场地问题。二是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有较大的提高。钟山区在三年内两次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一次是在XX年,由平均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230元,第二次是从XX年6月起,把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正职、副职、委员的月工作待遇分别从260元、230元、200元提高到500元、450元、400元。同时,根据社区管辖人口的数量,将社区年办公经费从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6000—8000元。

(三)社区服务逐步开展。随着社区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的显现,各部门对社区工作逐渐重视,法律、警务、城管、消防、民政、卫生、计生、街道、劳动保障、文体科教等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服务工作也因此得到加强。目前,市区社区配备了计生服务专职管理人员50人,面向居民开展计生宣传、药具发放、妇检等生殖健康和计生服务,计生工作网络基本形成。已经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25个,为居民提供诊疗服务。结合“平安六盘水”创建工程,在各社区建立了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社区治安防范工作得到加强。各社区配备劳动社会保障协管员110人,负责开展社区就业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等服务。实施全国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项目49个,购置图书22500余册,部分社区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即一本好书、一个好故事、一支好歌)读书活动。已建设“星光老年之家”15处,为居民提供健身娱乐等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已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89支1万余人,社区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使此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凸现出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

(一)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居民的服务意识不强,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比较滞后。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需要承担20多项行政性事务,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仅计划生育一项工作,就要占去社区工作人员60%以上的精力。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第二,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模糊,还限于社区就是办办证明、管管卫生的层次,对社区工作的参与意识不够。很多单位的居住小区自成体系,小区资源开放程度不高,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支持;居民有事仍然习惯找单位,对社区活动缺乏了解,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社区服务有待深入。社区服务是加强社区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凝聚社区力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我市城市社区服务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制约了社区服务的开展。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各社区主要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内容为主;另外,受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居民大量需要的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等方面的服务还很欠缺,社区文化建设、青少年教育等服务还没有深入开展,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还不能满足居民需要。二是服务设施缺乏,很多院落、楼栋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多形式活动的需要。除了广场社区能依托广场开展较多活动,人气较旺外,其他社区要么活动场地小,要么没有活动场地,难以聚集人气。三是社区服务主体单一。政府和社区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新型社区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引导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协会等各类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方面有待加强,社区服务的内容有待丰富,质量有待提高。由于社区服务不到位、不主动,辖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薄弱,甚至大多数居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哪个社区。

(三)社区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社区经费和人员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市区社区工作者的收入仅在400—500元之间,与其他城市工作岗位的待遇差别很大。由于待遇低,挫伤了社区工作者积极性,一些调研对象表示自己在任期满后将不再参加社区选举;钟山区招考的20名社区工作者中已经有部分人员辞职。造成社区经费紧张和工作人员待遇低的原因,一是财政投入不足,随着社区作用的凸显和部门管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渐增多,但“费随事转”的原则未能得到很好贯彻,社区在承担工作的同时,相应的工作经费较少,有的社区工作人员甚至自己垫钱开展工作,待遇与工作量不相符;二是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弱,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收入渠道少。

三、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对促进城市管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没有无数个社区的发展与进步,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发展水平就难以提高。针对我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

——提高对社区居委会法律地位的认识,避免居委会变相成为政府的下属机构。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使居民获得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和亲情感,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成为社会的“减震器”。因此,在社区建设中,不应将社区视为政府机构,单纯地将政府工作职能直接转嫁给社区,把社区建设变为行政体制的向下延伸。应把政府的角色定位于“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区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关系,形成共同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状况的局面。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治安、教育、科技、文化、劳动保障等部门要以社区作为平台,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作配合,将工作开展到社区,并真正做到工作人员进社区。

——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推进居委会选举改革,试行居民直接选举,扩大选举参与面。指导社区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民情恳谈会、民事协调会、民意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公益事业、实事项目和公共事务决策,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体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明确社区居委会选免权、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财务自主权、对政府部门的评议监督权和不合理摊派的拒绝权等自治权,在社区建设中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中,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征求居民意见,保障社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帮助社区开展好工作。

——认真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一是对部门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清理和规范。对确需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行政性和临时性任务,可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量制定社区工作补贴标准,由相关部门及时向社区拨付工作经费;二是所需人员由社区居委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社区对所聘人员进行考核监督;三是明确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权,尽量将社会公益性的工作交由社区,而政府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同时要避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避免社区承担本应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职责。

——加强对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的学习和宣传,让各级部门、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使社区内的居民都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建议、出点子,监督评议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同时,社区要增强主体意识,加强宣传,主动开展服务,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二)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社区服务涉及千家万户,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目前服务设施有限,成为制约市区社区服务能力提高的“瓶颈”,要下大力打破这个“瓶颈”,改进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落实社区服务所需场地。在城市规划建设、房地产开发中应考虑到社区服务的需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所需的用地、配套设施和活动用房,对已验收但未提供相应配套公用设施的住宅区,要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形式逐步加以解决。对《关于推进全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市府办发〔〕137号)中要求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督促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社区公益设施的投入,并明确这些设施的产权归属于政府,使用管理权归属社区居委会。推进社区信息化,为社区配备电脑、网络,形成信息终端,获取社情基础数据,实施人口、舆情、公共事件的动态管理。

二是对社区内的场地资源进行整合。以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市”为目标,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居民生活需要,合理规划服务场地,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鼓励驻社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开发、开放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解决当前文化娱乐场地缺乏的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社区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14号),针对社区就业、文体、教育、体育、安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改善公共服务方式,同时支持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让它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防止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大包大揽。2、部门指导与社区推动的关系。有关部门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结合本单位业务,积极制定社区工作方案,指导社区开展服务工作。既要防止撒手不管、一推了之;又要防止相互争利、引发矛盾。3、市场与志愿服务的关系。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创办各类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待业人员、下岗职工开办社区服务项目,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社区服务,同时,要提倡中华民族互助互爱的美德,注重志愿服务队伍的培养,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历作为干部考察的一项内容。

四是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点,拓宽社区服务面和影响力,增进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共驻共建。就目前的状况和条件而言,卫生、文体娱乐、下岗工人再就业、残疾人住房难、低保工作等系列问题都是群众关心的生活热点和难点,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由社区进行统筹管理比较现实,而且情况也更为清楚,反应更为直接,解决起来更方便。关键是理顺管理体制,真正放权给社区。

(三)加强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一是扩大居民对社区选举的参与面,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队伍中,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二是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区居委会成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待遇,把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体系,对社区治安、服务满意度、居民参加活动率等指标进行考核,促进社区工作。

(四)建立和完善筹资机制,解决社区建设经费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市、县各承担一定比例,将社区工作者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社区福利和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建设;多渠道筹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企业,鼓励社会捐助社区事业。三是出台政策,明确驻社区单位按照共驻建的原则,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资源整合;四是鼓励社区结合社区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确保社区收入不断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我市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530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我市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后,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快速推进,在体制创新、社区整合、社区自治、完善社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了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详和的新型社区。

1 、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完成了街道、社区整合。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地缘关系、资源配置、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因素,市辖三区开展了街道、社区撤并整合工作。镜湖区原有 14个街道整合为 11个街道, 97个社区整合为 56个社区;鸠江区原有 22个社区整合为 14个社区;弋江区原有 27个社区整合为 21个社区。通过整合,实现了社区规模相对合理、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科学。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弋江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 XX年 7月 1日,南瑞街道办事处正式撤销,南瑞三个社区居委会直接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对接,开展工作。撤办之后社区各项工作有效衔接,各方适应性进一步增强,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2 、强化社区自治。 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普遍推行。 目前,市辖三区基本上实现了由全体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如镜湖区, 11个街道 56个社区全部采取直选方式进行了选举,共登记选民 311804名,参加正式选举投票的有 235893名,参选率达 75.64%。直接选举强化了居民自治和参与意识,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议行分设”稳步推进。社区“议行分设”试点不断扩大,镜湖区在西洋里社区首家试点基础上,又选择了 5个居民自治意识较强的社区进行“议行分设”试点;弋江区也在荷夏园、锦申园、李巷、西利民、兴隆街、沐春园等 6个社区实施“议行分设”。“决策议事层”和“执行层”的分离,推动了社居委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当好群众代言人,切实为民服务,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亲合力。

3 、加大社区建设投入。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市政府每年设立 200-300万元的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社区办公经费由每年 1万元调整到每年 2-3万元,纳入年初区财政预算。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考核评议,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社区工作者管理机制。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达到社居委主任每月 850元、副主任 750元、一般社区工作者 650元的标准,并为其办理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市辖三区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均达到 300m2 以上,鸠江区甚至有 8个社区用房达 1000 m2 以上,占 57%;有 5个社区用房达 500 m2 以上,占 36%;并做到统一悬挂社区标识、统一主外墙立面、统一功能布局、统一资料上墙。还配备了电话、电视、电脑、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社区办公软硬件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4 、拓展社区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功能,以“六进社区”活动为抓手,全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创新社区服务手段,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体系。文化进社区。如镜湖区,深入持久地开展“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组织社区巡回演出 250余场次,举办以“和谐的镜湖”为主题的大型彩车巡游活动,深受居民的好评。卫生进社区。各区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网点建设,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价廉、质优、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如鸠江区将四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风鸣湖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立为惠民门诊,为符合条件的惠民对象减免部分费用,改善了民生。警务进社区。各区以“零发案社区”、“平安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建立治保、调解、普法、帮教、治安巡逻“五位一体”治安管理机制,为广大居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教育进社区。镜湖区构筑了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和社区分校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型单位、学校和楼院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保进社区。各区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就业推荐、咨询、培训服务。社会救助进社区。各区大力开展对优抚对象、残疾人、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便利福利服务。如弋江区在弋江桥街道和南瑞社区设立了“慈善超市”,向享受“分类施保”的低保户及突发性事件的困难居民发放物资救助。

5 、健全社会组织体系。 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 随着党政机关和区境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下岗失业人员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社区党员数量迅速增加,最多的达 330多名,最少的也有 50多名。各区、街道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较多的社区建立党委或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形成了党委(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楼院、党小组建在楼道的三级组织网络,成为党在城市基层严密的“组织网”和有效的“工作网”。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居委会主任、社区党组织成员与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大力开展“五个好”先进党组织、“社区示范党组织”创建工作和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市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上不到位。 一方面,个别区及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不够重视,在社区的管理、监督、引导、服务、支持、共建上存在“缺位”现象;另一方面,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不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氛围尚不浓厚。 二是 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越发明显。 社区 居委会该干的事没有干,不该干的事干了一箩筐,社区工作者整天忙于经济普查、房屋普查、大拆违、门牌编码、土地估价等全市性工作,疲于应付门类繁多的各类创建考评,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服务。三是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不够,服务层次不高,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多元化全方位的需求。

二、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推动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石,是各级政府的“聚力点”、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级各部门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根本出发点,以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做到“基层有活力、管理出实效、群众得实惠”,促进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1 、强化社区工作领导,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成立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社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在社区规划、政策措施、考核奖惩、舆论宣传等方面的领导。完善考核目标体系,把社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以及市直相关职能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区政府要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大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考核。建立市直部门联系社区制度,与社区共建帮扶对子,帮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参与和谐社区建设。

2 、完善撤销街道办事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我国已经存在和运行了半个世纪,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赖以生存的“单位体制”已被打破,根基已被动摇,其管理模式、运作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性事务,街道办事处“块管不到边,条管不到底”,反而束缚着社区服务和自治功能的发挥。撤销街道办事处顺应了 “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是推动基层政治民主建设的客观要求。从撤销南瑞街道办事处的实践来看,成效是明显的,实现了平稳过渡,既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下一步要扎实完善试点工作,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 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全部移交给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原属于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全部移交给社区,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无街道办事处层级的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工作的管理、指导、协调、监督机制,以及社居委与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面,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3 、科学界定社区职责,严格社区工作准入制度。 进一步明确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理顺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的相互关系,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统一。通过调研,结合外地经验,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部门在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筹措本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管理和维护公共资产;对本社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进行指导、监督,组织居民成立业主委员会等。积极实施社区工作许可制,对不属于社居委职责范围内的下派任务,社居委可以拒绝承担;若确需社居委承担和配合的,必须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进入社区。

4 、顺应城市化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合理地撤村建居,逐步消除“城中村”,是今后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要把握三个环节:一要处理好社会事务。按照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剥离的方法,将原村民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按属地划入所在社区居委会管理。二要处理好集体资产。对原村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原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将原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科学设置股权结构,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资产管理公司改制为股份制企业,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规范企业利润分配,保障股(居)民分红权利。三要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对“村改居”原农民要切实落实市民待遇。在劳动就业方面,凡在劳动就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而没有就业的,享受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对原农村救助对象和城市低保对象,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可以享受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从事个体经营(包括自由职业者)或未就业的,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方式,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凡符合市区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范围和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享受居住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计划生育政策方面,从农民转为居民之日起, 3年内可继续享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在住房政策方面,“村改居”前经批准的农民自建住房或集体集中建房,缺少 “ 一书两证 ” ,由镇、区政府审核后统一申报,经市规划局、国土局批准,向房管局申请办理房屋产权证书。自建住房和集体集中建房在取得房屋产权证后,补交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可办理上市交易手续,上市后不得再享受宅基地政策。“村改居”后原农民住房拆迁安置,在不享受优惠集中建房的条件下,缴纳土地出让金和相关规费,享受市区拆迁政策。

5 、完善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强化社区建设合力。 在人、财、物三个方面强化社区建设保障,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一是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确保有人办事”。今后社区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性职能,社区工作者由原来的“婆婆妈妈”变成“小巷总理”,这对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推行社区工作者资格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 党校要举办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班,抓好专业轮训, 推动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要适当提高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目前我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水平大都在 600-800元,较以往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他们的实际付出、与全市平均工资相比,都有相当距离。要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者收入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增强社区工作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建设长效投入机制,确保“有钱办事”。市政府应逐步提高社区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强化“以奖代补”;各区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补贴和社会保险列入区级财政预算,每年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资社区设施建设。三是优化办公条件,推进资源共享,确保“有地方办事”。通过开发商支持、驻区单位资源共享以及新建、调剂置换、租赁和购买等方式,不断优化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进一步配备配强相关办公设备,实现办公自动化。驻社区单位在将大量的服务性、社会性、公益性事务逐步转移到社区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向社区提供服务,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特色社区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1662 字

+ 加入清单

特色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构建法制化社区

按照“一居一特色”的方案要求,结合我社区自身实际,通过多方面了解,形成特色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社区法制化建设现状

通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居民普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和学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明显增强,一部分人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社区法制建设仍呈现出一系列问题:社区规章制度不完整,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居民法律意识淡薄,知法、懂法、用法的实际能力欠缺;辖区单位经营守法中存在问题,有些抱着侥幸心理与现有规章打擦边球,只图眼前、不顾长远;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工作中存在无头绪现象;特殊群体及弱势群体得不到针对性的和及时的帮助;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服务队伍。

二、自身专业特点及优势

我在大学所学专业是行政管理,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类、法律类、管理类、行政类、社会类、经济类、心理类和操作类等。这些知识的学习是我大致了解了各行业的基本特点及具体问题,具有了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让我从更广范围着眼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为建设特色社区出力献策。

三、构建法制化社区的整体思路

通过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对象及内容,不断努力丰富活动载体,时刻铭记具体要求,从而构建生动活泼的法制化社区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为构建和谐社区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通过构建法制化社区,使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管理、服务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沟通渠道进一步畅通,辖区单位依法治理、依法经营,以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三)工作对象及内容

1.社区居委会

学法、懂法、用法应从自身做起,包括工作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办事流程等等,以便使社区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2.社区居民

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普遍上法律意识淡薄,同时,年龄、知识结构的不同使得知法守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局面,应加大基本法律的宣传力度,以切实提高居民法律素质;针对特殊领域的法律知识,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特殊群体需要特殊关注,弱势群体需要特别帮助。

3.社区单位

辖区单位呈现多样化特征,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众多经营性门店,有的依法经营,有的无证无照,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区别对待。对机关及事业单位要经常沟通、了解法制化建设情况,对经营性的企业及门店要加强监督和教育引导,将其纳入法律宣传教育体系中,有需要法律服务的给予力所能及的服务。

(四)工作方式、方法

1.开设法制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社区网络平台或另外开设宣传专栏,有步骤、有计划的将社区居委会规章制度、居民学法内容、优秀事迹刊出,加强正面引导和学习教育,提高全社区法律素质及社区法制化水平。

2.搞好宣传活动,让法律深入社区。采取临街宣传活动或邀请专家学者定时不定点、定点不定时的上法制课,将新出台的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时事问题相关的法律知识传达给民众,让宣传进学校、进单位、进小区,从而让法律真正走进社区,最终提高社区法制化水平。

3.加强法律服务,发挥志愿者作用。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将一部分懂法律、有精力的群众组织起来,成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要配合社区主动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当好人民调解员,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遇到需要法律援助的对象则帮其申请法律援助。

(五)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

联系区司法局、办事处司法所相关负责人,当好社区法制化建设的指导员。同时成立以社区主任任组长的社区法制化建设领导小组,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做好法制化建设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合理推进的局面。

2.注重宣传

注重学习宣传与社区居民尤其是与社区重点普法对象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同时,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先进事迹,加强正面引导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社区法制化建设深入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4051 字

+ 加入清单

全县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思考

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3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湘办发〔〕17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全县社区建设,最近,由县委政研室、县民政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公安局、桃花江镇等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调研。 一、居委会基本情况 (一)机构和人员情况 全县共有54个居委会,其中12个建制镇有51个居委会,3个单列乡(牛潭河乡、乍埠回族乡、河溪水乡)有3个居委会。居委会共有工作人员183人,其中男66人,女117人;各建制镇居委会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最大的65岁,平均年龄最小的39岁,居委会工作人员平均年龄50岁的建制镇就有9个;按学历结构分,大专以上10人,占5.4%,中专以下173人,占94.6%。 (二)办公设施和服务业情况 全县只有桃花江、修山、大栗港、马迹塘、武潭、石牛江、松木塘等7个建制镇的居委会有办公场所,马迹塘镇、石牛江镇的居委会有服务业用房;三堂街、源嘉桥、灰山港、牛潭河、乍埠等6个乡镇的居委会至今办公场所都是租赁的,更谈不上服务业用房;鸬鹚渡镇、河溪水乡的居委会实际上有名无实。全县54个居委会仅有3台电话机,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无从谈起,服务设施极为简陋,居委会的固定资产、服务业产值、年纯收入都是空白;经费来源仅有县、乡镇财政配套的3000元/年,人员工资无法保证。 (三)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居委会在办公条件简陋、工资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发挥基层纽带作用,做 好了一些基础工作。主要表现在:一是稳定了基层。居委会以综治为中心,狠抓管理与落实,及时发现和调解矛盾,处理有关问题,减少了治安案件的发生,近三年每年平均下降20%;教育辖地居民反对参与qqq等组织活动,作用明显。二是环卫工作有所改变。尤其是桃花江镇的14个居委会配合文明县城创建,整顿小街小巷,环境卫生大为改观,许多居委会被评为文明卫生先进单位。三是拥军优属、低保等工作完成出色。居委会每年节日上门慰问、救济困难户(包括烈军属)108户,并定期开展探访孤老户、残疾人、90岁以上的老人等活动;通过居委会发放低保3420人。 二、社区建设进展态势 去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3号和湘办发〔〕17号文件精神,将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广泛宣传发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订方案,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部门配合,精心组织试点,对全县社区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社区建设工作已引起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经过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上下对搞好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达成了共识,增强了抓好社区建设的紧迫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在全县性大会上强调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县委常委会议多次提到全面启动社区建设。县委、县政府要求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抓好社区建设,并明确今年以县城城区为龙头,带动全县各建制镇的社区建设工作。为此,县民政局三次组团赴辽宁、长沙等地学习社区建设工作经验。 (二)开展了社区建设的试点。XX年8月,县民政局在武潭镇开展了社区建设的试点,撤销原龙山路、琅琊路、板溪路三个居委会,合并成立了龙琊桥社区居委。该社区在参观赫山区社区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完成了起步工作,核定了社区工作岗位编制,设有党支部书记一名、社区主任一名、副主任三名(含民警)、委员2人,制订了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原各居委的资产已过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目前,新的社区领导班子筹资200多万元进行“潭山新村”的开发,第一期工程平整土地近80亩接近扫尾,第二期工程将采取“借鸡下蛋”的方法,拟建立2280平方米的集贸场、1680平方米的车站和128套商品房,总投入资金3000万元;此外,拟筹建一个20余亩集办公楼、光荣院、敬老院、幼儿园、幼儿游乐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社区场所。这将成为一个功能完善、服务管理一流、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社区。 (三)社区建设的前期基础性工作开始起步。一是社区服务有所发展。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根据中发〔〕12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通知》、湘发〔〕18号以及湘劳社发〔〕25号文件规定,从XX年起,广泛开展了以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工作,每年投入建设资金20多万元。去年12月,该局以桃花江镇太平街居委会为试点,投入基础设施资金4.5万元,建好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示范点。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促进了社区就业,去年以来,太平街居委50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该居委离退休人员社会管理已全面启动。二是居委卫生和文化发展来势趋好。通过落实居委卫生责任制和开展“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居民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居委文化事业正逐步繁荣,不少居委建立了市民学校、文化活动室和一批室内室外健身设施,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治安明显加强。灰山港镇由镇政府牵头成立联防队,实行24小时巡防工程,已破获治安案件20多起,保证了辖区的平安。四是居委低保、优抚、救助、老龄、殡改、计生等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三、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前段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社区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加上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作中还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影响全县社区建设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社区建设整体氛围尚未形成。一是没有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工作步调不一致。目前,只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探索。社区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社会工程,涵盖了城区基层基础工作的大部分内容,牵涉到党委、政府的30余个部门,要尽快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使上下左右步伐协调统一,形成整体合力。二是宣传不够,没有形成共驻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社区建设不只是政府部

门的事,更不仅是居委会的事,它涉及到每个社区成员的利益,需要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组织和居民等一切力量的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但由于前段宣传不够,目前这种氛围没有形成,少数部门单位对社区建设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对社区建设还比较陌生,或者感到漠然,社区意识不浓,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政策法规滞后。我县尚未出台既有前瞻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关于社区建设的政策文件,桃花江镇党委、政府虽认识到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政策指导,工作也难于落实。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一是现有居委会的规模、设施、人员素质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全县将有16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9000多名离退休人员进入社区实行归口管理;大量外来打工、经商、办企业的人员进入社区;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大部分需要由社区来承接;社区不仅需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担负着下岗失业人员职业培训、介绍和指导,劳务输出,就业岗位开发以及离退休人员管理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委会的管理、服务、环境、文化、医疗、治安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等等,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有的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力不从心,从规模来看,全县现有的54个居委会中,户数在700户以下的39个,最小的不足100户,由于规模过小,各类生活要素只能在有限的狭小空间配置,造成了资源分割浪费;从设施和工作条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居委会大部分没有办公场地,更谈不上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从人员素质来看,居委会干部大都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不符合今后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从经济条件来看,居委会工作要正常运转,一个居委会一年至少需要工作经费、事业经费、工资补贴和福利3.5万元,而因为企业改制等原因,居委办企业等经济来源已经枯竭,每个居委会仅靠上级拨款,缺口很大;从管理方式来看,居委会客观上成了政府的派生机构,不适应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用群众的话讲:居委会是“镇政府的腿(自治程度很低),忙自己的嘴(为自己的工资福利忙创收)”。二是责、权、利不统一,现行居委会管理体制不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城镇管理体制是条条为主,如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卫生管理等工作,人、财、物、事权集中在县直部门,居委会有责无权,正如群众所讲:“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另一方面,目前现状是县直部门给居委会下达各项任务,指挥、考核居委会,而不是由居委会监督部门做好工作,因此,必须下决心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三)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居委会由于拆除违章建筑、取消街委城管收费等原因,经济来源减少,大部分居委会自身无财力建设服务设施、发展居委事业。虽然县、镇财政克服困难每年投入每个居委会3000元,但其中包括工资和办公经费等, 数量很少。 (四)居委会干部有后顾之忧。桃花江镇14个居委会现有28名居委会干部,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一名也有50岁,其余都是在60岁以上,且文化程度偏低,进入新社区领导班子的可能性很小,但他们有的在居委会工作30多年,最少的也有10多年,又未能加入社保,既不是国家干部,又不是事业编制,现在要她们不干,没有解决后顾之忧,这又是一部分不稳定的因素。 四、加快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县今年必须启动社区建设,且上半年要完成桃花江镇社区合并调整,健全社区组织,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拓展社区服务,丰富社区建设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社区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272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爱民佳苑社区是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而建成的一个居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几年的团结努力下,取得了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为更好地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我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调研活动。期间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深入辖区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年以来,社区在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基础建设工作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居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社区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就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爱民佳苑社区是乌达区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和黄河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改造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栋,可容纳住户4046户,目前居住人口为7067人。辖区有党员178人,其中支部党员29人,在职党员 80人,退休党员 69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老年人1168人,占总人口16.5%,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并且残疾人较多,患有身体残疾的180人。爱民佳苑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基础,丰富的社区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多、老龄化严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二、存在困难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方面。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的好、作用发挥的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街道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2.专业化人才方面。志愿者服务队伍是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但因志愿者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提供稳定的、经常的、专业化的服务。

3.网格化管理方面。爱民佳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二是网格长时间投入较长,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存在局限,致使工作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在部门配合上,社区基本协调沟通解决,下一步考虑相应的提高网格长补贴,保证网格化管理工作不受制约,提高效率。

4.协会组织方面。社区协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了一些人、财、物的投入和帮扶,社区协会组织在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引导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协会的培育和扶持上面,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投入。

5.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社区职能日渐行政化,承担着大量的管理工作。社区为了可以合理有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尝试了一些信息化途径,例如数据化信息管理(计生、民政、就业等方面),网站建设,短信平台(手机信息群发)等,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较多,还开展了“爱心呼叫器”帮扶业务。但是开展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业务,前期软件开发、业务操作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能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一定帮扶,统筹管理,支持社区服务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向。

6.安全管理方面。为了使小区安全指数更上一个台阶,5月15日,社区在服务中心内添置了机房设施,在爱民小区四个大门、小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大门、小区内车棚位置,共安装摄像头16个。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由于小区内路灯未亮,监控设备夜间使用效果不明显;并且因安装数量有限,监控设备对小区安全防范起到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7.医疗卫生方面。为切实解决爱民佳苑社区居民就医难问题,经乌达区政府和新达办事处领导多方协调筹措,2月20日,新达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爱民分站正式运行。社区卫生站配有诊疗医师两人,免费为居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开展注射、输液等医疗项目。卫生站开展服务以来,已服务居民450人次。但是卫生站任然存在药品少、床位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8.绿化维护方面。小区绿化工作在市政绿化队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区内绿地的绿化率达95%。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三年管理期将到,绿化工作将移交到物业,因此而产生的绿化水费又是物业所不能承担的,所以绿地很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形。

三、几点建议

1.不断加大社区资金投入。首先,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其次,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区财政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相关部门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一块,上级民政专项资金争取一块,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筹一块,驻社区单位帮扶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维护社区稳定。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学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年度整体培训计划之中,每年开展一次培训,每三年左右时间对在职人员轮训一次;二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三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

3.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改变过去以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为社区任务的工作,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努力的目标。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提供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社区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在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和协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4.以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社区卫生站、监控技防设备、绿化维护设备,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一是增加社区医疗设施的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居民居住区建立社区完备的大型医院,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就医难问题。二是加大监控设施投入,实现监控无死角。三是确定绿化管理权的归属,实现管理最优,服务最优。

爱民佳苑社区党支部将不断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诠释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治安更加良好、生活更加便利、人际关系更和谐的综合服务型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中关于社区建设驱动力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5966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中关于社区建设驱动力调研报告

中国社区建设正处于探索期,如何引导社区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着实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区模范社区的调研,了解到社区建设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社区工作者的精力主要被束缚在各种具体事务、检查接待中,根本无法抽调人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深入的服务项目。社区居委会这只“轮子”跟不上科学发展和居民需求的步伐,社区建设需要引入“驱动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凡是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得比较好的社区,其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可利用资源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调度,社区工作开展得就比较好。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起到了“驱动力”作用,它为政府职能下移和居委会减负二者的矛盾症结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同时能整合各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社区服务。

一、目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区)”,任重道远。和谐社区建设成果到底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必须深入社区调研。笔者通过选调市区和区5个好、中、差发展各异的社区,采用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及个别访谈的方式,了解到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讨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在调研中发现,现代社区已不是以往的居委会调解居民纠纷和政策的“传话筒”,随着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长,对社区服务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现有的服务水平与居民所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区定位不明确,居民委员会功能错位,难以有效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所谓“社区”就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街道、行政建制镇的分区即“社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属于城镇居民的自治组织。从定义来看社区应该更多的体现为社区居民服务,而现实中的社区成为了“四不象”机构。调研中,许多社区工作者表达了这样一种茫然:到底居委会是行政机构还是服务机构?说是服务机构,却又承担着各种行政任务,应付各种检查,抽不出时间精力来“走千家、串万户”,为社区居民服务;说是行政机构,又没有相应权力。本来社区居委会,履行的是基层群众自治职能,它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不能代替政府开展群众工作。但面对人员与资金来源是由上级批、转这一现实情况,所有下放到社区的工作都变得“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社区居委会就是想拒绝也不敢。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管是居委会工作成员,还是社区居民代表,都希望居委会从相关部门交办的“规定动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其服务居民的职能。

2.社区工作任务重,忙于承办政府各条口任务、各种接待和台帐,难以抽身为居民服务。

社区工作繁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社区工作者加班加点是常事。据了解,一个社区基本配备人员9人左右,面临为上万居民服务,本身工作量大。现在加上政府各条口任务交到社区落实,每年需制作的工作台帐就有百余套之多,且各部门条口工作规范还不统一,使社区进行大量重复劳动,从而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的工作人员反映:“如果是法定的社区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有多少,我们都毫无怨言地。而现在的许多工作,是一些行政部门硬派下来的。”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不断下移,各项工作都要求走进社区,社区承担着越来越繁琐、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从计划生育登记检查、出租屋管理、维稳综治,到安全隐患排查、政策宣传、社区居民文体活动开展,再到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等,工作任务五花八门。公教一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特意将目前社区所承担的任务做了一个统计,一年的项目竟有210余项。

3.社区服务不深入,服务意识不足、服务内容匮乏、服务方式单薄。

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社区服务主要集中在社区治安、环境卫生、帮困救助等领域,社区工作者主要精力停留在解决纠纷、帮扶弱势群体上,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一些社区工作者尚处于等待上级安排,等权要钱的状态;社区服务内容匮乏,除了治安卫生外,便民利民服务、劳动就业服务、助老托老托幼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诸多领域没有开展起来;另外,服务方式也比较单薄,主要是由社区居委会承担,民间组织偶尔客串,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内各组织的积极性,服务方式极少创新,没有积极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对于现有的社区服务水平,“老百姓不满意、上级不满意、社区自己也不满意”。由于社区负担太重,大量工作停留在文字、政策落实等具体事务上,消耗掉大量时间,便得本应该走街串巷,了解民情民意,联络居民感情,组织、调动居民参与的各项民主、文化等相关活动越来越少、越来越缺,根本跟不上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社区建设需要“驱动力”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是社区的天职。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体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社区行使的职能和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趋于政府化了,使社区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各级政府一再强调为社区减负,但真正实施起来很难。去年市民政局也曾尝试推行社区工作的准入制等办法,以此给社区减少工作压力,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造成目前社区建设定位不明确、工作任务重、服务不深入的症结在于现有社区体制不科学,而形成这种体制的力量太复杂,太庞大,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所有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比方说为了创建和谐社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安排任务、及时检查,而这些任务和检查反过来却又无形中加重社区负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社区建设已经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何跳出这个圈子,走向良性发展道路?系统论认为,如果一个系统进入一个封闭性循环,要想改变这个循环,必须引入一个新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如果能触发关键问题的解决,就有可能改变循环的走向,由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

对比国内与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在国外,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是(ngo)既非政府组织,(相似我国的民间组织)政府更多在于管理与协调各类非政府组织;而在我国,尽管越来越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但基本上是政府主导模式,各地的社区建设,基本上是由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行政性强烈,官方色彩浓厚。虽然国情不一样,我们无须照搬国外经验,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使其承接一些工作,以此来减轻社区工作的压力。

笔者在调研中还发现,凡是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得比较好的社区,其群众积极性和各方面资源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调动,社区工作就开展得比较好。座谈会中无论是居委会工作人员还是社区居民,普遍都认为社区民间组织健康运作确实减轻了社区工作负担,推进了社区居民自治,拓展了社区服务内容,创新了社区服务形式,是社区建设新的“驱动力”。

1.民间组织是实现社区减负、社区居民自治的驱动力。

社区建设任务繁重,如果都由政府和居委会承担,无疑是不可完成的任务。通过发展民间组织承担一些社区服务,间接上就能为社区“减负”,例如:区“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区爱心助学协会两个民间组织基本上承担了区域内的部分养老及相关助学服务,社区在这两个方面就减少了一定的压力。在调研中,有些社区充分发挥了各类民间组织的作用,社区开展工作时,把这些工作任务分配到相关民间组织,发挥社区骨干的作用,完成任务的效果比社区本身完成的还要好。如石头城社区,在社区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12支民间组织团队,涉及治安调解、政策宣传、计生卫生宣传、健康义诊和家电维修等,这些民间组织帮助居委会完成了很多任务,有些任务居委会都难以解决的。再如康藏路社区,属地内基本是无物业老小区,社区书记积极引导、鼓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自发组织成立居民楼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分片管理楼幢,小区治安明显得到改善。由此,笔者觉得社区民间组织虽然目前比较松散,但是它的确是社区减负,实现居民自治的好办法,是建设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形与无形之中成为社区建设,社区自治管理的“驱动力”。

2.民间组织是拓展社区服务内容、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提高社区服务效益的驱动力。

对于大多数社区居民来说,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是主要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直接导致居民生活质量下降。民间组织的出现突破了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在政府和市场之间非此即彼的模式选择,为公共服务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广阔空间。民间组织具有不以营利为目的和志愿者参与的特点,它的服务是出于利他的志愿动机,可大大节省服务运营人力成本,所以在提供社区服务方面独具优势。其运作效益是政府难以比拟的。在具体实践中,群众发挥自己的智慧,根据居民需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使社区居民得到更贴心的服务。

如社区空巢老人服务站、残疾人康复站、托养中心、问题青少年帮教中心、等等社区服务民间组织,为老年人、残疾人、无家可归者、妇女儿童和失业者等提供了保护和支持,弥补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需求较高的人提供额外的公共服务,为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特殊的公共服务产品。如社区帮教小组、温馨家庭、心理咨询机构等,配合街道、社区,关心帮助失足的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等社会边缘人群,促使他们转化;社区的人民调解组织,进行居民纠纷调解,解决分歧和冲突;社区组建的老人活动室、图书室、医疗站、残疾人托管服务中心等一批社区服务民间组织,在整合社区资源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同时,也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就业岗位,拓宽了就业渠道,减轻了政府解决就业的压力,促进了社区居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三、怎样发挥民间组织“驱动力”作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认识到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如《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规定:到“”末,每个社区都要有10支以上的社区服务类民间组织。但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大多数社区的民间组织以合唱队、舞蹈队等自娱自乐型为主,真正的服务类民间组织很少。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且鱼龙混杂,管理不规范,缺乏引导和资金支持,难以发挥其“驱动力”作用。

那么怎么样才能发挥其“驱动力”作用?一辆汽车要想向前行驶,其驱动力必须足够大;要想驱动力足够大,其动力系统必须稳固、强劲。民间组织要发挥其“驱动力”作用,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稳固、强劲的动力系统:健全的组织体系、科学的运作体系、严密的监督体系、全面的评估体系。

1.建立健全民间组织发展体系,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互补的体制和机制。

对民间组织的扶持有多种方式,包括优惠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但最得力、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发展平台,发挥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区政府对民间组织“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高度信任,全力支持其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网”的运作,“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与政府呼应、互动,成功运作“居家养老服务网”,为4000多老年人解决养老难题。再如区爱心助学协会在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以共产党员注册志愿者为发起,运用专职工作者来调动各方助学资金和资源,成立三年多来,筹措的社会资金百万余元、调度了约达数百万元的助学资源,共帮扶贫困家庭学生800余名,得到资助的学生达数万余人次。以最少的运作费用赢得了最大的资源调度效果,以最小的人力成本取得最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种互动、互补的体制和机制,使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合理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成良性互动。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社区成立的治安队、巡逻队,社区治安情况大为改观,为社区减轻了不少负担。这些民间组织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都是志愿免费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只需要社区构建平台,帮助调度相关资源引导居民参与。这些民间组织发展得越好,社区居委会负担越轻,就越能腾出时间精力去研究整合资源,为民间组织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反过来,社区没有充分信任民间组织,没有积极为民间组织搭建平台、调度资源,无法建立健全民间组织发展体系,社区工作就会缺乏有力的帮手,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很难得到调动,和谐社区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

2.建立科学的运作体系,制定社区民间组织发展规划,建立定期沟通联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发挥民间组织“驱动力”作用重在落实,需要建立科学的运作体系,一套具体可操作的运作体系。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多数社区没有具体的社区民间组织发展规划,没有建立起定期沟通联络机制,社区民间组织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要使社区民间组织有序发展,首先必须制定社区民间组织发展规划,由民政部门牵头,依照实际情况制定规划,各社区根据自身条件制定详细发展规划,公示在社区公布栏。其次是建立定期沟通联络机制,每月召开一次民间组织负责人或骨干会议,了解发展困难,落实发展规划。定期沟通联络机制对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如石头城社区,居委会经常召开社区民间组织负责人会议,了解一段时间运作的问题和困难,群策群力解决难题,其结果是民间组织发展得很好,连附近社区的居民也被吸引参与进来。

除了科学规划和定期沟通外,民间组织的长效运行需要不断创新方式,可以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方式,民间组织以寻找和发现新的社会需求为内在动力机制,如发现一项新的社会需求时,社区居民委员会首先引导积极分子筹资来开拓这一服务项目,以服务产品的公信力赢得百性的认可和政府的信任,当政府发现开拓的服务项目使社区居民有了受益,再加大投入力度,给予支持。通过这样一种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民间组织既可以得到锻炼提升,也有了与政府谈合作的基础,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获得政府的财力支持,既可保持其自主性,也可促进自身管理的快速提升和成长。

3.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确保民间组织向良性方面发展,做到社区民间组织不越位,社区居委会不错位。

民间组织首先要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积极接受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的监督。提高社会的公信力,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经得起时间考验,才可能发展壮大。对民间组织的监督有两个原则要把握:一是引导民间组织规范服务,确保民间组织向良性方面发展,使其富有生命力。二是区分社区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做到社区民间组织不越位,社区居委会不错位。

4.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由社区民间组织理事会专门运作,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社区民间组织理事会,由社区各民间组织负责人组成,实行自我管理,制定民间组织发展情况细则,定期开展自评、互评,评估的结果公布在社区公布栏内,在社区内形成民间争创新、争先进的良好风气,对连续评优的民间组织和志愿者进行表彰,从而带动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社区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查报告范文2000字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2578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建设基本现状调研查报告范文2000字

历经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区居委会的规模类型、工作内容、工作条件、人员素质、待遇,内部组织机构及工作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对社区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这些都为今后的社区和谐建设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区的社区建设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当前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区目前社区建设的基本状况

1、社区架构趋于合理。根据年中办国办下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对原有居委会管辖范围小,资源难以共享,功能弱等弊端,我区积极进行社区体制改革,对居委会所辖区域作适当调整,合并、扩大了社区管理范围。目前全区有居委会64个,每个居委会所辖--4000户左右,人口在7000—10000左右。

2、社区组织体系日益完善。在合理设置社区规模的基础上,各居委会逐步完善了社区组织体系。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建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党建议事会,社区议事园制度。社区还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妇女组织、工会组织,并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等各类社区民间组织。

3、社区服务不断发展。经过合并调整,社区办公用房条件大大改善,为社区开展服务和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部分居委会都可以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居民在社区可得到卫生、文化、社区救助、再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服务。

4、社区居民自治有序扩大。逐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具有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全区各街道社区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建立了街道、社区各层面的党建联席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居民自治活动。居委会换届选举,由居民代表选举,户代表选举发展到目前的直选、海选。社区还广泛开展居民接待日,居务公开,社区事务所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促进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管理。

二、我区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现状及分析

服务网络基本形式:区、街道有服务中心,社区有服务站。

服务设施基本齐全:社区基本具备了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设施和条件。

服务领域逐步拓宽:社区服务已从传统的民政对象到全体居民,从单位服务逐步发展到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系列化服务,已涵盖了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社区安全、居民教育、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服务项目不断增多:社区承担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事务;社区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救助、计划生育、文化、科普、教育、体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同时还开展社区矫正、残障康复、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等专业性较强的社会服务。

现在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一是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干部,他们主要是依法选举产生。二是由区民政局等职能部门聘任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从事低保救助、人口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人民调解等工作。三是社区志愿者,他们具有自原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区已基本建立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体,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具有吃苦耐劳、敬业奉献、作风踏实等优秀品质。但是我区的社区社会工作还存在主体职责不清,社区服务过程中有关组织在工作中沟通衔接不畅问题,同时许多体制外的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盲点也无法顾及和解决,如弱势群体的自助和自立等没有专业人员的辅导,“问题青少年”及矫正对象没有归口的机构进行辅导教育等等。

三、加强社区工作及社工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随着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原有的服务手段显得陈旧,缺乏活力,已满足不了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社区及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一)、严格把好入口,从源头做好社区工作者的选用配备

社区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社区工作者对涉及稳定、违法行为等苗头问题要以敏锐的政治意识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控制;要踏实工作、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如果社区工作者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工作待遇和八小时工作权利,缺乏“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苦”的奉献精神,只是上班来办公室,下班就回家,工作机关化,与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就会大为下降。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走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道路,配备社区管理专业和社会学人才。

(二)、切实减轻负担,促进社区居委会基本职能回归

目前每个社区的居民户数多在3000-4000多户,社区内居民数上万,社区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强度大,有时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和处理工作上的问题,不得不加班,每天工作十多小时是常事。居委会作为联系政府与居民的桥梁,工作内容烦琐,涉及低保、救助、优抚,劳保,医疗、卫生、治安、就业、文体活动等多方面。社区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完成上级职能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上,而真正用在社区居民服务上的时间很少。同时社区服务功能与居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服务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劳动就业,生活救助,困难帮扶,家政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而精神文化、心理疏导等较高层次的服务开展相对较少。

(三)、健全各项制度,克服重用轻管弊病

从广义上讲,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就是社会工作者。尽管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具备了较好的政治素质,工作踏实,勤恳、具有奉献精神,但是他们大多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的背景,而且在他们工作过程中,也没有相关的培训,专业素质不高,工作质量难以提高。鉴于社会的多元化,不同类型、不同经济条件的服务对象对服务有不同的需求,这些都要求社区工作者将服务工作做到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其中“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工作理念,是专业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而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是做好服务的基本条件。要加强对现有人员的职业培训,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现有工作人员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获得职业发展,使社区干部从事社区工作做到“应知应会”,即“知社区、知职责、知业务、知理论,会调查研究、会联系群众、会做思想工作、会管理社区”,全面提升社区工作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建设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国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中原地区居民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社区建设与基层群众自治”调研服务队,

采用实地绘图与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我省郑州、焦作、濮阳、周口、商丘等地进行地图法抽样调查。

实践团队每到一处,需要围绕社区进行五次行走调研,过明确边界、确定建筑及区域特征、绘制总图、绘图自查、制作住户清单、补充地图完整信息等几个过程,完成绘制抽样调查图的工作。以郑州市二七区陇海社区为例,队

员们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利用两天时间对社区进行行走绘图工作,先后统计社区大门安置数量和朝向、1100余户居民的居住概况、绘制调查总图及分图4张、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记录实际住宅总数及门牌号等,尽量完善居民信息。绘图工作完成后,队员们依据地图建设村居抽样框,依次分组入户面访、念读问卷并回收统计。

通过绘图,队员们深入了解调查住户的住宅分布信息,了解了社区建设情况,统计了部分社区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损耗情况,并向居委会主任反馈。采用地图法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同样为村(居)委会留下样稿底图,得到了基层居委会的支持与认可。调研过程中,来自社科院的顾督导详细向队员们介绍了访问过程中不能干扰被调查者、不能过分解释问题等注意事项,使得调研的过程和法更加规范。调研活动将队员们了解到的基层信息以报告形式呈现,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通过调研活动,队员们对当前社区建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锻炼了大家的实践能力,展现出大学生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及建设美丽中原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3120 字

+ 加入清单

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区共有城乡社区77个,其中:城市社区34个,农村社区43个,绝大多数农村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建设标准。近几年来,我区投入200万资金建成农村社区村卫生室46个、警务室35个,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共10多项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全区95%的村建有卫生计生、农资供销等社区服务站(点)。

几年来,全区用于城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800万元,34个城市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2个,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为了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通过在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星级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涌现出昌明、景航等8个全市先进社区。各社区健全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立体防范体系。目前,全区共有34名社区民警,34支治安巡逻队伍,有55个小区实施了全封闭,25个小区新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

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小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把街道、街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稳步推进竟成镇街居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鱼山、丽阳、荷塘等西区乡镇小城镇规划,重点抓好鲇鱼山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必将大力推动我区城乡社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城镇化对城乡社区的作用和影响

(一)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一是由城中村改造拆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区域性的协调发展。我区每年处理的上访案件,有相当部份是城中村改造拆造引起的。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竟成镇“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小农意识与城市文明实现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我市管理比较的差地方往往是城乡结合部,如竟成镇村、村等,由于这些村民不能很好适应城市文明,从而引发了社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在社区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屡有发生。

(二)社区在城镇化过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突出,而要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离不开社区,因此,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着紧密的关系。社区在城市文明建设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我市创建文明城过程中,社区干部和社区志愿者清扫街道、维持交通秩序等工作中付出辛勤的汗水。xx大代表森林社区主任李金霞在拥军优属、社区党建等工作做出有目共睹的成绩。

(三)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就目前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来看,在当前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小城镇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就像小动脉与毛细血管的关系一样。就我区鱼山镇、竟成镇城镇化比较高的乡镇来看,城镇是农民所需商品的日常交易中心,也是农民出售其产品的重要场所。同时,城镇也是是农民获取各种生产、市场信息的重要场所。如果城镇建设发展滞后,显然会影响农村社区中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影响农村社区的建设。

三、城乡社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社会保障制度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我区目前建立的是城乡有别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违社会公平,面且制约城乡社区协调发展。农村社区,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其它保险项目还未实施。这种城乡社会保障相互隔离、发展水平不一的客观现状,不但阻碍城乡统筹发展,延缓城镇化进程,导致城乡社会矛盾的加剧,而且不适应城乡社区协调发展。

(二)城乡社区工作各级部门没有有效合力。城乡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但现实情况是涉民部门各干各的,没有形成工作合力,这样势必出现工作严重失衡,也制约了城乡社区建设上水平。

(三)投入不足成为城乡发展的最大矛盾。城乡社区建设和运转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筹集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由于社区建设资金缺乏,社区设施相对不足。从街道来看,还有30%的社区是租房、借房,所有的社区办公经费短缺。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办公手段使社区满足不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需求,影响了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另外,由于经费短缺,社区工作人员没有纳入社会统筹,不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社区工作人员有后顾之忧,较低的待遇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一是政策制度缺陷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基本的土地资产还不能进入市场。另外,户籍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社会保障制度缺陷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二是土地经营制度缺陷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承包土地的易变性及短期性,使得农民不能形成有效的投入,农业生产率低;过于细碎的土地分割缺乏规模效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加强城乡社区党的建设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健全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以街道、乡镇党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会性、地区性、群众性工作为载体,社区内单位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党建工作格局。社区党组织要组织和引导社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支持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合力。

(二)转变城镇基层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乡镇要面向社区,明确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和关系,做到人员配备、工作重心、服务承诺、监督考评、工作经费到社区。要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意识,保障社区居委会依法独立行使管理社区的职权。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沟通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作用,代表居民及时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要按照“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将社会性服务职能从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区承担,对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的事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实现社区管理责、权、利的配套统一。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要进行体制创新

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利,允许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将承包地流转。其次,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发挥市场配置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元户籍制度。首先,要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落户,允许地方户口在农村城镇之间迁移,同时也要允许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和劳务市场进入大城市工作,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其次,户籍与社会待遇脱钩,消除户籍所引起的社会公平问题。

(四)规范各部门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建议由省、市两级出台文件,规范各级涉及城乡社区工作部门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搭台协调,部门积极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各部门相互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希望成立城乡社区办公室,主职责是负责研究制订区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方案;负责协调各部门和指导各街道(镇乡)社区建设工作等具体工作。该机构的建立,能进一步规范了城乡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推动社区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2024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218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2018全县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 基本情况

我县社区建设始于20xx年5月,截止目前,全县10个镇共设立社区32个,辖区面积238.38平方公里,总户数61274户,总人口21.78万人,现有社区干部和专职人员236名。社区居委会下辖居民小组829个。全县现有社区按演变的过程划分,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县城基层组织因体制改革、规模调整所设立的社区,如在县城历阳镇设立的华阳等7个社区,因位于县城,主要管理服务对象是居民,故简称为“准社区”;二是由原来的居委会直接戴个“帽子”或经过规模调整后翻牌设立的社区,包括沈巷镇的沈巷、螺百、五显社区,乌江镇的鼓南、惠北、濮集社区,姥桥镇的姥桥社区,白桥镇的西梁山、白桥社区,西埠镇的西埠社区等 14个社区,因大部分处于现建制镇,故简称为“集镇社区”;三是为加强被撤并乡镇原驻地和农村集镇管理设立的社区,象沈巷的黄山寺、裕溪、雍镇社区,姥桥镇的联合社区,香泉镇的张家集社区,石杨镇绰庙社区等8个社区,因均为被撤并的原乡镇所在地,故简称为“特定社区”;四是由村委会撤并直接改为社区的,有历阳镇的金河社区,乌江镇的四联社区等3个社区,故简称为“农村社区”。

近两年来,全县社区建设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顺领导关系,明确社区工作任务。县里专门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自xx年起,县委、县政府相继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县直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活动的通知》、《关于建立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关于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和县县城社区居委会干部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部署指导工作,解决相关问题,推进社区建设。确定了51个县直单位与和城社区开展结对共建,选派21名县直机关干部到和城社区,分别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县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成员单位会议,研究社区建设推进工作。各镇也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同时按照职能划分,明确了社区应该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由于各级重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逐步摆上了应有的位置。

2、适时换届,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省《实施办法》规定,根据省、市文件精神,于20xx年,我县对全县25个没有换届的社区居委会统一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产生出新一届社区居委会班子,通过依法选举,共选出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182人,平均年龄41.6岁,高中以上文化122人,社区书记、主任实行“一肩挑”的有20个,“两委” 成员交叉任职率近50%,减少了职数,提高了质量。为充实社区干部力量,提升社区工作水平,县、镇分别抽调县直、镇直机关干部到社区党组织任职,增添了社区干部活力。各社区围绕民主、自治,建立健全一系列议事、理财、办事等制度以及党组织活动制度,用制度议事管事,为居民开展服务。社区居委会的调解、治安、公共卫生等法定下设组织基本健全。

3、上下努力,推进社区工作用房建设。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自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社区工作用房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并及时成立社区工作用房建设工作领导组、工作组,进行具体工作。一是给政策。对历阳镇华阳、大桥、朝阳、横江、镇淮,共义6个社区兴建工作用房,按照“给地不给钱,给钱不给地”的原则,实行政策倾斜,予以支持,并确定一名县政府负责同志牵头抓落实。二是抓共建。动员县直51家结对共建单位大力支持社区工作用房建设,目前已筹措帮扶资金60万元。三是抓开发兑现。对辖区内的房地产开发商(如朝阳、大桥社区工作用房),按政策规定督促其配套建设,无偿提供社区工作用房。四是抓自筹自建。采取社区挖潜(如变卖原有资产、驻区单位赞助、大户老板捐助等),镇财政扶持,镇、村资产置换等途径,想方设法解决社区工作用房问题。截止目前,在和城城区7个社区中,除龙潭已达标、镇淮地皮未落实外,其余5个社区的工作用房均开工建设,其中有3个社区(共义、横江、大桥)即将竣工,总面积达3700平方米,累计投入900多万元(不含土地)。在25个集镇和农村社区中,除雍镇社区工作用房无着落外,工作用房达上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3个,其中有4个社区达300平方米以上,100平方米以上不足200平方米的有9个社区。集镇和农村社区工作用房不足200平方米的问题,将成为下一步用房建设要解决的重点。

4、整合资源,政府公共服务与社区便民服务不断融合。全县建立了19个社区警务室、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普遍开展了城乡低保救助、扶贫帮困、医疗救助等工作,各种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相继建立。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城镇社区通过“一站式”服务,农村社区通过“全程代理”使居民和村民办事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走一道程序,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县直有关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帮助历阳镇城区每个社区购置3台电脑、两组档案柜、20个档案盒;为城关社区建立居民健身房,还结合万家图书援建工作,为社区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使社区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县劳动保障局每年给付和城每个社区6000元,用于社区专管员的工资补贴,体现了“费随事转”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社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保险,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调研报告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参加医疗保险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头等大事和热门话题。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城镇医疗保险工作顺利启动和覆盖,我们社区工作人员,深入到社区居民当中,宣传医疗保险政策和参加医疗保险后带来的实惠,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就此问题我们对本社区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总人口2767人,其中城镇人口1217人,截止到 XX年12月31日,全社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346人,其中低保人员274人,60岁以上人员 76人,(低保户39人,低收入10人,正常缴费的27人),残疾人 员 8人,未成年参保人员56人,一般居民72人。共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金 8674元,低保户占全社区参保率的80 %,低保户以外50岁以下 540     人,参保 35人,参保人是总人数 6 %。

二、存在的问题

医疗保险覆盖面还不大,参保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居民普遍反映医疗保险收费太高,因为xx社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很少,贫困家庭多,对我县的城镇医疗保险每人每年150元的缴费标准承受不了;二是认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惠不大,非住院治疗不予报销,一些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因经济条件和其他原因,一般不住院,但现在的医保制度只有住院的病人才能报销一部分费用,这也是影响参保率不高的原因;三是居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弱,认为缴费不累计,不顺延,怕交了费不享受吃亏,认识不到社会保险具有保障性和共济性的双重作用;四是定点医疗单位的个别医务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对参加医疗保险患者,就多开药,开贵药,造成参保者觉得不但享受不到医疗保险补助,反而还多花了许多冤枉钱,得不偿失。

三、建议

(一)、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我县城镇医疗保险步伐,积极实施贫困群体的医疗救助,完善我县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

(二)、希望政府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一民心工程,降低缴费标准,使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加入到医疗保险当中,进一步建好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当年结余款转下年,同时希望在门诊看病也要予以部分报销,这样才真正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居民的关怀。

(四)、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义讲透,政策讲清,程序讲明,把更多的人群逐步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真正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问题。

xx社区

XX年12月3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城镇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保险,全文共 2635 字

+ 加入清单

城镇就业参加养老保险问题调查

城镇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末,全国城镇就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约占46%,**省的养老保险覆盖率约53%,但还有近50%的城镇就业者,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作理念和理论基础的原因。近年,社保的工作理念就是“两个确保”,主要是确保国有企业职工。面对新情况,有的地方试图作些改革,但大多数采取比照的办法套用原有的政策。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政策,目的是为单位“减负”,单位非正式职工和没有单位的,自然就不在制度覆盖的范围。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仍然是一个计划经济的模式,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与社会化养老金制度相反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对政策的理解和管理体制的原因。对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有误解。中央作出的是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定,但这决不是要对各个社区阶层、各类劳动者都实行这一政策。对此有的理解僵化,以至为公务员、农民不能搞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管理是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管理,现行体制下,管理主体重叠,管理层次错位,管理信息失真,政策“打架”,还没有统一的机构管理社会养老保险。 要解决好这50%城镇就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政策。 一、更新养老保险工作理念。发展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就是为了构建“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险理论、政策、制度、体制,形成以城镇养老保险为主体、向农村辐射开放并与农村养老保险衔接协调的、多层次、多形式、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从我国实际和系统论观点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包括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子系,每个子系至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非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又包括无土地稳定就业者基本养老保险,如公务员基本养老保险含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编干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无土地非稳定就业者养老保险,有土地就业者基本养老保险。农业养老保险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农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二、完善现行的无土地稳定就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要进一步明确只有公务员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编干部才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非公务员和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民办企业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帮工在8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户主和帮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企业参保缴费和个人参保缴费分离,企业缴费基数为统计年报的企业工资总额,没有统计年报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确定单位用工人数和单位工资总额。个人的缴费基数不再封顶,为上年度本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帐户。企业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含续保和补缴一律由社保机构征收。强化个人缴费年限与养老金待遇的联系。缴费年限15年的,在退休计发基础养老金时按15%计发,每增加1年,在15%基础上增发本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0.5%。 三、制定无土地不稳定就业者和有土地城镇就业者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解决无土地不稳定就业者和有土地就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不能采取比照套用原有政策的办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按照遵循社会养老保险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农村和城镇、总量和结构、近期和长远的关系,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他们的权利的要求,创新政策,推动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政策的初步设计包括: 1、基本原则。一是保障的标准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国家和用人单位有义务帮助就业者实现社会保障权利的义务,同时有自己承担主要的保障责任的义务,建立自己的保障积累;二是强制参保和政府财政补贴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城乡协调,以工补农,有土地的城镇就业者可以不放弃土地承包权。 2、保障对象。包括无土地不稳定就业者中的未参保者、有土地的城镇就业者。 3、制度模式。按照个人储蓄+用人单位出资+政府补贴”的模式,强制性要求每个城镇就业者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储蓄,并明确为私有财产。同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给予资助,以补贴年老基本生活。 4、基本性质。强制性和灵活性结合。所谓“强制性”,就是城镇就业者必须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参加规定的养老保险。强制个人办理参保登记,用人单位在结算就业者工资时,必须代扣个人应当储蓄的部分。所谓灵活性,就是无土地不稳定就业者,已经参保的可以继续留在已参加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续保,也可以参加本制度规定的养老保险,退休时养老待遇分段计发;无土地不稳定就业者成为稳定就业者后可以从本制度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年限和个人帐户合并。有土地就业者退出城镇返乡时,个人帐户基金可全额取走并保留养老保险关系;参加过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和个人帐户基金可以和本制度合并计算;有土地稳定就业者放弃土地承包权,成为稳定就业者后可以从本制度转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年限和个人帐户合并。 5、基本政策。缴费基数,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以上,上不封顶。费率,无用人单位的个人缴费费率为基数的18%,有用人单位的个人缴费费率为基数的8%,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为个人缴费基数的13%。个人帐户记帐比例,缴费基数的21%,其中,无用人单位且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由政府补贴个人缴费基数中的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100%部分的3%;在退休年龄前死亡,个人帐户基金全额继承,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男满60岁、女满55岁为退休年龄,缴费年限20年以上,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金待遇:养老金=个人帐户基金总额/120,从退休年龄至死亡均享受养老待遇,在享受待遇期间,政府根据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养老金,死亡后政府发给相当于当时3个月养老金的丧葬补贴。补缴政策,可往前补缴10年,即从1995年10月1日补起,补缴的费用基

数不低于当时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费率和个人帐户记帐比例为缴费基数的21%,不收滞纳金。被~、~、开除公职但无个人缴费记录的原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企业职工,现为无土地的不稳定就业者,参加本制度时,可从原参加工作之日起补缴。

[1]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城镇居民医疗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865 字

+ 加入清单

城镇居民医疗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医疗保障工作来说,更应该以人为本,建立适合于不同群体的医疗保险体系。城市居民医保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是解决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我处城镇居民医保运行的现状

城镇居民医保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政府投入”为原则,以城镇非职工居民为主要对象,以权利与义务对等、费用分担为筹资机制,以大病医疗保障为重点,实行分步建设,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发动,做到“应保尽保”,逐步加速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全方位的覆盖。

我处现有城镇居民数为5.6万余人,两新组织及流动人口约1.5万余人,其中现有城市城镇职工约为3.5万余人,估计全方位覆盖的城镇纯居民和流动人口约3万人,按试点先进市、区的经验,应该有60%左右加入医保,应完成1.8万余人,而我处XX年仅有8500人加入城镇居民医保,XX年到目前为止仅为7500人,续缴人数还有40%还未进行缴纳。

二、城镇居民医保运行存在的问题

1、居民群众认识有误区:一是认为现在家庭成员身体好,不需要入医保,忧患意识差;二是入医保得实惠的是医院,自费的入院医院医师开的药方比较便宜,比较少,相比较差不多。如阑尾炎手术成本只有700余元,如自费在小医院多元,如入医保住院结算要3000元左右;三是家庭多数人员有职工医保,父、母、子、女不在乎入医保;四是改制企业部分职工对党的政策有怨言,抱怀疑态度;五是新农合不管成人或未成年人都是20元/年·人,相比城镇医保门坎比新农合高。

2、部门配合差,各医保险种缺乏规范衔接。

城居医保工作的普及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支持,是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特别是民政、教育、卫生、计育、国土等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这项惠民政策的认识、支持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在推行城镇居民医保时尚未与已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行有效衔接,身份是城镇户口的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3、考核体系不合理,扩面征缴困难,征缴激励机制欠缺。

目前,省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推进工作实行单位考核,每年下达参保人数考核任务,并实行“一票否决”,区政府下达我处的城镇居民医保参保考核任务目标为2.5万人,而我处纯居民不足2.5万,这脱离现有人员实际,但为了完成任务,把流动人口纳入完成人数。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征缴无任何约束、奖罚措施。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医保实行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财政补贴的方式,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推进手段。而城镇居民医保的主要对象是城镇非就业人群,分散性大,流动性强,人数众多,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学校、社区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而对这些支持配合的单位部门无有效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而有些部门抵触情绪较大,推动征缴的工作力度受到影响,工作难度增加。

三、如何加快城镇居民医保工作进度的建议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居民认识误区。

目前,党委和政府应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发动全体机关干部和社区力量,到社区各家各户上门服务,针对不同人群,消除其认识误区,把各类人群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高度来认识,树立本身的忧患意识,真正使此次服务行动成为“宣传服务一家,造福居民万家”的全民行动。

2、强化部门配合,把“一票否决”融入到各单位、各行业中去,真正为民为实事。

一是医保部门加强服务和工作责任,做到“应保尽保”的前提下,为居民群众提供更便利的优质服务。

二是医疗机构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大局意识,不要以本单位的利益来“服务居民”,推行“居民至上”的崇高理念。

三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如教育、民政、卫生、计生、国土等)在服务为民之前提下,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清除居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使全民树立忧患意识,迅速加入到城居医保队伍中来。

四是党和政府不要把为民办实事只归口到一个部门或单位,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各单位、行业的目标考核中,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都来支持,都来作为本身的工作来抓,把为民办实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

3、加强城镇居民医保运行的信息反馈和基础平台建设,增强体系的有序性。

随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制度的逐步推行,劳动、学校、计生、卫生、民政、社区等医疗保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这些部门都贴近基层,对各类人员情况熟悉,信息灵通。因此,必须加大对这些部门的工作督办和基础平台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全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城镇居民医保协调配合和激励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和联动,充分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促进该项工作有序、规范运行,真正使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749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关于贯彻省委卢展工书记在我区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区政协联合组织部、民政局等12个区直相关单位成立调研课题组,从3月13日开始,深入民政局和兴门、宝泰、莲新等8个社区居委会开展社区建设专题调研,对社区的办公设施、人员配备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调查。本文基于此次调研结果,对我区社区工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现状

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我区从2019年在中城街道开始先行试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社区建设卓有成效。截止目前,全区建成45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属纯居型社区33个,村改居型社区12个。一批单位和个人荣获上级各类表彰,区社区志愿者协会、东城街道社兴社区居委会分别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社区志愿者协会先进单位”和“万家社区图书援建活动‘学习型社区’先进单位”,中城街道被评为“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东城北龙社区居委会被评为“省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东城松涛、南城兴晖等10个社区被评为“龙岩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两位同志分别荣获“全国先进社区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一位同志荣获“省先进社区工作者”称号。目前,中城街道正积极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和南城街道溪南社区居委会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打牢社区建设基础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街道、社区,调研解决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社区建设工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的意见》、《新罗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和制度》等文件;成立了由区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抓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推进的领导管理机制。各社区还吸纳了驻区单位领导加入社区建设工作小组,共商社区建设发展大计;建立了社区建设考评机制,把社区建设工作列入相关部门、街道目标考核管理,建立了严格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全区上下形成了区委、区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推进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和运行机制。

2、认真组织,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原有居民区规模小、设置不合理、资源分割等问题,本着有利于服务管理、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对原居委会进行了重组调整,建立了新的社区居委会,逐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新型社区组织体系。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一大批年纪轻、有文化、懂管理、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工作者充实到社区组织。目前,全区社区书记、主任的平均年龄47.97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1.01%,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

3、加强管理,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

一是完善社区各项制度。在各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议事、社区主任、副主任职责、居务公开,居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加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广泛开展居务公开,总结推广凤凰社区、北龙社区民主评议制度,全区社区居委会干部民主评议合格率达到96%。二是做好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内容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每年均对社区主干进行一次培训,从理论和能力上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社区居委会的整体效能。三是提高社区干部待遇。从2019年2月起,我区将社区主干的工资提高到700元,一般委员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提高到500元,大大调动了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积极组建社区兼职志愿者队伍。按照“自愿、规范、长期”的原则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老党员志愿者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在服务项目上,初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社区精神文明宣传、社区维权等“十大服务项目”和科普培训、居校共建、创卫宣传等服务内容。现全区共有社区志愿者组织62支,专职人数495人,兼职人数10239人,注册志愿者62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5%。

4、多方投入,加大社区居委会硬件建设

积极采取“五个一部分”的筹资办法完善社区工作条件:即市财政、市社区办解决一部分,区财政解决一部分,街道财政解决一部分,辖区单位赞助一部分,社区投入一部分。多年来,区、街道两级财政都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从市、区财政、街道、社区自筹及其他渠道共投入社区建设经费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社区活动场所、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等。各社区居委会也采用购置、调整、更换、改建等形式,使社区用房和服务用房的面貌得到改善。目前,全区45个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到240平方米,达到省示范社区标准用房100平方米以上有33个,占73%。社区居委会的服务站、警务室、文化阅览室、社区活动室等样样俱全,社区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

5、强化服务,推进社区建设不断发展

一是加快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至目前,我区已成立了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站)47个,各类服务设施6413个(不完全统计),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区级1个、街道级4个,社区级42个;青少年教育站61个,托幼机构166个,托老机构8个,餐饮服务网点1164个,商业零售网点2294个,维修服务网点472个,咨询服务站75个,其它服务设施24个。同时抓好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劳动保障服务,积极建设一批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截止2019年度,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登记造册的下岗失业人员共有4963人,为城区下岗、离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机会4070人;二是推进社区医疗卫生建设。目前已有26个社区居委会合建了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投入使用。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三为主”方针,建立了“街道-居委会计生专干-计生小组长”等三级计生服务网络;三是扶持社区文化。各社区都十分重视文体活动队伍建设,积极组建诸如夕阳红文艺宣传、腰鼓、棋、舞蹈等队伍。一些社区已经培养出一批专业表演队伍,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常年活跃在社区里。各社区还充分利用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法制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东城街道开展“温馨社区”,南城街道开展“学习型社区”,中城街道开展“诚信社区”,西城街道开展“文化社区”等;四是推进社区平安建设。充分依靠社区基层组织,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社区治安队伍综合治理网络。规范社区警务室建设,各社区实现了“一区一警”,设立了“社区警务室”。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努力消除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居民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成立的社区义务巡逻队达30支。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管理体制问题

一是社区组织领导体制不完善。按照《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的规定,社区建设实行的是以街道管理为主的组织领导体制。目前社区建设中办公场所规划实施、建设资金筹措、辖区企事业单位共建等问题,仅仅依靠街道和社区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

二是共建共享机制难实行。目前,社区辖区内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医院、学校的服务及设施和闲置资源共建共享,听任所在单位领导意愿,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难以全面做到共建共享。公安、计生、劳动等网络资源自成一体,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三是社区组织管理职能行政化。社区组织管理一直实行的是居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党支部 “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履行的是偏重管理的“准行政机关”工作模式和以完成街道布置任务为主的“被动式”工作方式。除居委会以外,其它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不仅数量有限,发育不足,而且缺乏专业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社区特色。社区居委会除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街道、政府机关单位或部门交办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任务。居委会实际上成为一级准行政组织,使得其根本无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自治功能。诸如向居民收取城镇义务兵优待金,涉及面广,征收难度大,大多数社区居委会仅完成任务的三份之一。居委会普遍反映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2、办公场所保障问题

目前,还有 12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其中6个无办公场所,6个办公场所面积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见附表一、表二)。

一是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城建规划部门编制城市规划时,对新开发的小区没有预留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场所建设用地,造成“无地”建设问题突出,如南城莲东小区和西陂龙岩大道、龙腾路沿线新开发的小区等。

二是相关文件内容不明确。市规划局《关于规范城市社区服务用房规划审批管理的通知》(龙政规〔2019〕147号)文件规定,从2019年开始,各开发小区按5万平方米以下的预留3%,5万平方米以上的预留2%作为社区服务用房,但由于该文件没有明确执行主体,这些要求都未能得到落实,部分新开发小区预留的社区服务用房包括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相当一部分小区把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简单地用物业服务机构用房替代,居委会办公场所被排除在外,造成社区居委会“无址办公”的问题普遍存在。如南城街道清泉社区居委会(所辖恒宝豪庭小区)、中城街道北关社区居委会(所辖阳光翠庭小区)等6个社区办公场所面积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标准。

三是社区办公用房审批手续难办。全区12个达不到省定社区办公用房标准的社区居委会,其中6个社区居委会有现成的土地可供新建办公活动场所,却无法取得城市规划和用地审批手续。如:东城街道永兴社区居委会,在龙岩第二医院附近铁路边有一块160平方米的空闲安置地,可兴建居委会办公用房,但规划部门至今未审批同意。东城街道东宝社区居委会在老火车站附近有一块2亩地可建设居委会办公用房,规划部门已经批准,但用地指标至今无法办理;西城街道莲新社区有一块尚未开发的空地,规划部门也划出了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蓝线图,并办理了选址意见书,但在用地审批时无法办理红线图;中城街道北关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仅办理审批手续就用了30多万元,因无后续资金,只好搁置停建。

3、经费保障问题

一是社区办公用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2019年以来,市、区、街道和社区建设中虽已投入1000多万元,但年均投入仅130多万元,供需矛盾相当突出。按目前的规定,新建一个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分别需交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60元、人防易地建设费28元,所占的建筑成本比例大。目前全区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达33个,占73%。这些居委会居财收入匮乏,仅依靠市财政对一个新建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补助10万元,根本没有能力解决办公场所建设问题。

二是社区干部财政性生活补贴偏低。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规定: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待遇,其主任、副主任的财政性生活补贴原则上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50%;专职委员不低于区(市、县)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130%”,按2019年最新调整的新罗区最低工资570元/月标准计算,我区社区居委会成员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社区主干应为855元/月;一般委员741元/月。但目前社区居委会主干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为700元;一般委员每人每月享受财政性生活补贴为500元。与《纲要》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社区办公经费不足问题。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要求,各职能部门要求社区居委会协助办理本部门业务的,要求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要求不能得到完全落实,增加了社区工作,也就加大了社区办公经费压力。目前,我区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主要是按照省财政厅的规定每年下拨补助5000人以上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1万元,5000人以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8000元。这样的标准远远无法满足我区33个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要求。

四、建议

1、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制

一是创新组织领导体制。组织领导体制是从根本上保障社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的最重要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领导,明确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街道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管理、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领导组织体制和工作体制。针对社区用房建设、文化、环境、治安、卫生等等分属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民政部门牵头的职能不能落实的现状,建议设立市和区两级社区建设管理局一类的政府机构,统一行使社区建设规划、建设、管理、检查、指导、协调职能,对社区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推进。

二是建立健全共建共享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驻区单位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驻区单位自觉遵守、积极参与、热情支持所在社区的社区建设管理,主要包括驻区单位的文化、体育、科研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实行无偿或低偿服务;积极参与社区换届选举,参加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配合社区做好计划生育、治安管理工作,支持社区的公益事业建设,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活动。社区辖区内各级党政机关、驻军、大中小学校、厂矿企业、社会团体及社会各界人士要积极支持所在地社区的工作,参加所在地社区的活动,要主动与社区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帮助解决社区工作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驻区各单位要将闲置资源无偿或低价提供给社区作为办公、服务和活动场所,要将单位的服务及活动设施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文明共建。打破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分别建立信息网络体制,建议建立市、区各部门共享网络信息平台,减少和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三是先行先试,完善社区功能。按照省、市的部署,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活动,在城区每个街道抓好1-2个社区试点,拓展社区建设内容,提高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任何级别的部门、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社区挂牌、考核评比、办班培训、专项调查、报刊征订等事项以及社区职能以外工作进社区的,应持上级有关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向所在区社区办提出书面申请,报区委、区政府批准后,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委托给社区。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或不执行。理顺市、区、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增强区和街道在管理区域性公益事业、公共事务以及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能力。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把社区居委会当成自己的“下属单位”,层层向下压任务,坚决杜绝社区行政化。建议落实区委已经制定的政策,城市义务兵优待金由区财政统筹,减轻社区工作压力。

2、切实保障社区办公活动场所

一是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同步规划建设。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及福建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建议市政府牵头组织市规划、土地、民政以及新罗区政府部门,按照社区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区划以及“布点合理、选址适当、设置集中”的要求,尽快编制出台龙岩中心城市社区办公用房规划建设的政策性意见,力争居住区的规划与社区居委会设置规划同步进行,确保居委会办公用房有地选址,有地建设,尽快解决“无址办公”以及面积达不到省定标准的居委会办公用房问题。同时提前规划预留即将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地块(近期急需新建华莲、龙腾、东肖开发区等14个社区居委会,详见表三)。按照“五个一”(即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卫生服务站、一个警务室、一个文化阅览室、一个体育健身场所)以及预留一定的停车场标准来规划建设,独立建设,占地面积不少于1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以上。

二是明确责任,建立社区办公用房保障机制。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帮助协调规划、土地、建设、房管、民政等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19〕275号)以及《福建省城市建设纲要》、福建省委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加强对土地竞拍、小区规划、工程建设、商品房预(销)售、竣工验收备案及权属办证等环节的协调控制,确保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规划建设、配套到位。

三是简化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用地手续,减免费用。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本身是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于市民,现再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易地建设费等费用,本身就是加重当地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因此建议市规划、土地等部门简化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建设各项审批手续,并且减免相关审批费用。

3、增加投入,确保社区各项经费

一是建立社区建设发展基金,保障建设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农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重视和支持,建议每年从市、区财政预算中各安排300万元,建立社区建设发展基金,制定具体的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社区服务等费用支出规定,从根本上保障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以及社区社会服务费用。与此同时,要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配置。对零星开发住宅区,开发商可按建设面积2-5%的标准折算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专项用于建设或购买社区配套用房”规定,建议市政府明确对新开发的住宅区,开发商按建设面积的5%的标准折算,向新罗区政府缴纳社区配套用房经费,专项用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

二是兑现并提高社区干部财政性生活补贴。根据《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规定,参照2019年最新调整的新罗区最低工资月标准,今年尽早兑现省要求的社区干部财政性生活补贴社区主干应为855元/月、一般委员741元/月。明年逐步提高,以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确保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如确需社区居委会承担或配合的工作事项,由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把关,通过街道办事处统一安排,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对于超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职责范围,而必须由居委会协助的工作,要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由相关部门解决相应的经费或人员,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是建议适当提高纯居型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经费补助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社区建设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3694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强化社区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点“工程”。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笔者与有关单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强我县社区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社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57个城市社区(其中城区20个,镇级37个),47个农村社区,434个居民小组。管辖面积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区,6.7平方公里;管辖面积最小的是侣俸镇中兴社区,0.1平方公里。管辖人数(常住人口)最多的是东城街道塔山社区30560人;管辖人数最少的是少云镇长滩社区,338人。我县社区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础,社区管理体系、工作队伍、社会服务基本到位。

(一)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全县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组建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单位议事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等,形成领导层、决策层、监督层和执行层兼备的组织体系。其中,社区党组织在协调社区单位、开展社区服务中起着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区以党员志愿者为骨干,采取“一帮一”的方式,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

(二)工作队伍基本建立

全县共有228名社区干部。城市社区配备“五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居务助理员、文书、计生专干),镇级社区配备“四职”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文书、计生专干),部分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干部中,党员占总数的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总数的29.4%。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500元/月,其他干部1200元/月;镇级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补贴为1000元/月,其他干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务逐步到位

全县共建成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55个,为群众提供低保、社保、就业、卫生等服务。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警务室、图书室等,部分社区还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区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区为居民提供健身设施。部分社区联系县级部门,开展文化、科技、医疗、法律等知识进社区活动。部分社区建立了帮扶救助、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志愿者队伍,开展便民服务。

(四)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多

多数城市社区成立了文化活动小分队、健身队等,如东方社区成立“东方艺术团”,南城社区成立“夕阳红艺术团”,经常进社区、进居民楼院演出;利用社区广场等公共场所,定期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东城社区成功兴办了首届社会体育运动会,受到群众欢迎。部分社区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楼院、文明小区。

部体来看,我县社区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县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较重

社区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其职责主要是居民服务。但目前社承担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纠纷调解、扶贫帮困、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区还要承担“两河整治”、“拆违”、“三整一改革”等阶段性工作,并应付上级检查、考评等,社区居委会超负荷运行特点明显。此外,一些政府部门把工本职工作交组社区,但权利、经费、人员、指导不到位,导致工作开展难、工作效果差。

(二)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

根据市里相关规定,“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使用面积应不低于500平方米”。目前,全县仅有9个社区达标,大多社区用房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区办公用房仅144平方米,旧县镇金钟社区用房仅20平方米,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县社区用房多是利用社区内单位、企业、居民闲置旧房,建设不规范,条件较差。

(三)干部事多酬少影响积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管理人口增金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生,而每个社区仅有4至6名干部,干部基本上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社区干部工资水平较低,养老保险每年仅400至600元,他们普遍认为工资待遇与其工作量不对等;由于部分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区基本没有“造血”能力,每年仅靠2万元经费开展工作,没有经济实力更好地为民服务。仅有部分条件较好的社区,如正街、东城、龙山等社区,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区服务组织中介两种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优惠政策支持,社区发展经济的动力不强、支撑不够;二是社区干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务性工作上,在兴办实体、发展经济上缺少时间和精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多方面为社区“减负”

在社区职责和服务对象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已不堪重负,建议充分为社区“减负”。一是政府要理顺和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转变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让社区有更多的精力为居民服务。二是在条件允许下调整社区布局。社区合理规模一般是1000户至3000户,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区已严重“超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社区。三是对管辖范围广、管理人数多的社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配专职干部,或适当增加工作经费让社区聘用工作人员,解决事多人少的问题。四是政府部门将工作交给社区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并安排专业人员指导社区干部开展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二)加强社区阵地建设

采取多元化方式,统筹解决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不足的问题。一是将社区建设纳入新城建设规划,县城开发区新建设社区要根据实际需要留足办公和服务用地。二是采取加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补助和将部分闲置国有房屋调配给社区使用等办法,解决老城区社区用房不足的问题。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区应按照每100户15平方米的标准无偿提供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难以落实的,应提供一定的资金用于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建设。四是采取联办、有偿或无偿等方式,将社区内单位、企业的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协调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区

社区建设是一项大工程,仅靠社区居委会的力量远远不够。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共同建设社区。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责任共担”的路子,完善县领导、县级部门联系社区制度,发挥部门优势,为社区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解决社区无法解决的难题。二是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区社会,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三是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设立社区建设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模式。

(四)增强社区“造血”能力

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的保障,应增强社区“造血”能力,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一是落实上级优惠政策,出台具体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社区大力支持,为社区发展经济实体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目的,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和有偿服务,如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创办超市、茶楼、绿色网吧,为单体楼提供物业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等,在增加社区收入的同进为困难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三是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方式,兴办服务机构,实行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如通过连锁经营,为居民提供购物、餐饮、保健等服务。

(五)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

社区干部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保障机制。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作实绩逐步提高社区干部报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干部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离任补贴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二是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三是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定期对社区干部进行政策法规、业务知道的培训,政府部门可结合实际对社区干部进行短训辅导,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公众参与匮乏是导致社区治理动力不足的原因,应强化公众参与,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强居民归属感。让社区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其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增进居民感情。经常开展邻里联谊会、二手物品交易、社区歌唱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增加居民与社区的联系,增强邻里感情和互助意识。三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储蓄回报机制,树立志愿服务的典型,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七)大力发展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能够用较小的成本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结合我县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现有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可以根据社区老年人状况,提供生活协助、特殊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鼓励社区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让老年人在社区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帮助。此外,社区可试行建立“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通过社会捐助等渠道筹集资金,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年人解决医疗难题。

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困难多、责任重。只有正视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才能让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社区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3625 字

+ 加入清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为推进全县新型农村社区的有序发展,近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到长山、韩店、黛溪、西董、好生等镇(街道)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各镇(街道)新型社区的建设情况,实地查看了新型社区的进展情况,并与县直单位、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邹平的重要内容,按照“镇驻地村向城镇集中、壮大中心村、合并偏远小村、保留特色村”的原则,探索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工新农村社区84个,涉及129个村,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完成投入37.4亿元。2019年,我县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按照建设模式,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是城中村改造型:按照先建设安置房、后拆迁安置的原则,统一规划,将土地征为国有后公开出让,再综合开发。如北关、黄东、黄西等19个村开始实施,建成公寓楼90栋。

二是村企发展联合型:社区建设依托企业注资,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村企双赢。如:韩店镇西王社区以西王集团为依托,联合开河、小言等村建设社区。企业先期注入资金用于社区启动,村民入住社区后,收回资金归还企业,置换出的土地由企业优先使用,既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也缓解企业用地紧张问题。

三是行政村整合型:对规划不再保留的弱小村、偏远村,实施规划控制,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中,由强村带弱村、由大村带小村,村与村合作搞社区建设。如:长山镇光明社区由小牛、大由等6个村联合建设;好生街道规划建设了十大社区,每个社区辐射3—5个村,十大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建设用地6838亩。

四是经济强村带动型:由群众出资、村集体出面组织,自发进行以公寓楼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如西董北禾社区、焦桥后三社区。

五是中心辐射型:由企业投资在小城镇开发建设社区,以优惠价格卖给群众,吸引群众向镇驻地集中,如明集镇四季花园社区。

六是整村迁建型:对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部分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如好生街道李营村建设了7000平方米的公寓楼,64户居民全部迁入山下新居。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多措并举。各镇(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长山镇规定,群众入住社区并及时拆除旧房、上交宅基地,在享受成本价购房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三年分别给每户每处宅基地3万、2万、1万元的补贴。同时对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后,由镇财政给予50万元的资金扶持。好生街道规定,每建设一幢30户以上的社区居民楼,财政补助10万元;对达到标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给予1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推进社区建设和农民群众积极搬迁入住社区的积极性。

(二)科学规划,完善配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全县共建成以一站式服务中心、生活超市、农资超市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点560个,生活垃圾中转箱265个,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均建有“三室一点一网一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即图书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基层党建远程教育网和文体活动广场)。同时,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现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

(三)典型带动,强力推进。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载体,不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用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思想认识和建设新型社区的信心。同时,制定出台了《邹平县 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和步骤,进一步规范了建设程序。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认识有待提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农村群众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且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因社区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加之数万元的楼房搬迁资金,部分低收入群众难以承受,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规章制度落实有待加强。《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型社区要坚持先拆后建的原则,手续完备后方可开工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先拆”群众安置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社区建设多为“先上车、后买票”,先建后拆,在手续不完备情况下开工建设,导致后期因“拆迁难”等因素,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村变两村”等不良现象。

(三)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短缺仍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目前,新型社区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靠建设方垫资,同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期较长,资金到位慢,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缺口。

(四)社区建设土地协调难度大。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难题。国家虽然给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一方面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另一方面,不少村民个人利益至上,还存在一些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

四、几点建议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通报等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简化办事程序。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和村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成立社区党组织,由责任区党书记或从合村并居的村(居)党支部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二)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要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要做好增减挂钩和土地出让等融资方式,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兑现时限。同时,各镇(街道)要认真研究省、市、县制定的资金、信贷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做好对接工作,最大限度的用活、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三)完善政策扶持,积极破解土地难题。要探索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健全土地调整置换及金融互助等方面的各项配套政策,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从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综合整治、用地指标周转及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入手,破解用地瓶颈和拆迁难题。

(四)制定发展规划,做好设施配套服务。在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基础上,各镇(街道)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详细规划及养老、医疗、计生、交通、环卫、金融、信贷、社会救助、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专业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等通盘考虑,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严格落实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民心工程”。

(五)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社区规范建设。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社区建设房屋拆迁、用地指标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切实避免“先上车、后买票”、“一村变两村”的不良现象,促进社区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要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启动,严禁强推硬上、“一窝蜂”。同时,要根据“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原则,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社区建设模式,避免“千区一面”。

(六)推动产业发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要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优惠发展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引导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强化技能培训,吸引劳动力就近到产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就业,扶持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帮助社区居民增加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执法难点及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城管,全文共 3001 字

+ 加入清单

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执法难点对策

当前,街道在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城市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协管人员参与执法管理工作,严重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原因有三点。     一、历史原因。街道的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都是以街道城管科为主,负责街道范围内的街、巷、社区市容卫生保洁,摊点(群)整治、居民房屋翻建等日常管理工作。随着城区人口的逐年增加,城市管理工作量也成倍放大,城管科现有的编制人员已经无法满足区域内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的需求。各街道都根据自身情况,陆续招聘了8—12名不等的协管人员参与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对城区市容、卫生、摊点、违建管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协管人员的工资及加班津贴,都有城管科自筹解决,一般通过收费、罚款、门面出租等形式获取资金来源,罚得多得到也多,这种以“以罚养人”、“罚缴不分”的现状,直接影响了城管工作人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是造成街道依法行政工作难有起色的重要原因。     二、体制原因。XX年5月,区政府以宁秦政字[]105号文件转发了区市容局《关于批转的通知》,在街道设立了区市容监察分队(以下简称市容分队),由街道城管科负责领导。城管科实际管理着两支队伍:一支是市容分队,不拿街道一分钱,经费有财政全额保障,人员相对稳定,受过比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组织纪律观念强,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素质相对较高;另一支是有协管人员组成的临时队伍,没有经过培训上岗和系统法律知识学习,文化程度较低,管理方法简单粗暴,执法打人、多收费、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根本不能依法办事。在城市管理工作方面,有两支不同的执法队伍,执行两种不同的执法标准,怎么能不在执法问题上“打架”呢?实际上,是把一支训练有素的执法队伍等同于一支临时招聘的协管队伍,严重挫伤了市容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分工原因。派驻各街道的市容分队,一般只有5—6人组织,相当于各街道城管科的人员编制,而把街道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摊点整治作为市容分队的工作职责,实际上是承担了街道城管工作的大部分任务,显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工作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和死角。由于分工上明显不合理,干得越多,犯错误的概略也越大,加上缺乏理解和支持,各方之间矛盾愈加突出,工作上互不支持配合,严重制约了街道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档次的提高。     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是理顺执法关系、明确管理职责,促进街道依法行政工作的有利契机。     首先,要搞清楚相对集中的是哪些权限。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际上就是把原来分散于各个行政执法机关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相关性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行使,以增加执法的合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就是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市容环境卫生、市政管理、无照商贩、侵占道路等行政处罚权集中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这些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也就是从原来的机关里面剥离出来,而与之相关的审批(许可)权则不作“陪嫁”,仍然留在原部门,或者根据科学划分、相对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将审批(许可)权和其他管理权进行归并、调整,由另一个行政机关行使。目前,我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实际上是把相关部门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由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初步实现了处罚权与审批(许可)权的分离。     其次,要搞清楚街道有没有行政处罚权。根据法制办的授权,今年,我市于9月15日在8个城区正式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市政府下发了第209令,即《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及其配合文件,将建设、规划、园林、市政、环卫、工商、公安、市容等多个部门的部分(或全部)行政处罚权转移到行政执法局,由执法局下设的执法大队统一实施,为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条款规定,处罚权一经委托,不得再行其他委托任何单位施行的要求。执法大队是依法成立的全额拨款事业组织,根据法定授权,承担市、区两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实施工作,是合法主体;下设的若干个行政执法中队(以下简称执法中队),分别派驻在各街道,直接从事区域内相关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具体执法工作。街道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法律上一直没有明确街道是行政执法主体,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都来自区各部门的授权委托,如今,被集中到区行政执法局统一实施(计生处罚权除外),原先该部门授权委托的行政处罚权也就自动失效,不能再行使行政处罚权,所作的处罚决定一律无效。事实上,街道城管科已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职能。     第三,要搞清楚综合执法的重点和难点。试点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是要看街道城市管理水平能否提高一个档次。街道是综合执法的主战场,也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推进的重点和难点。重新调整确定街道与执法中队之间的各项关系,是综合执法工作顺利推进的突破口。     一、要明确地位。街道应把执法中队纳入自己的直管范围,提高执法中队在街道的地位,打破原先由街道城管科领导的体制,改有街道直管,是完全符合综合执法的立法精神。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执法中队在街道城管执法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正言顺地行使街道城管方面的行政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另一方面街道是综合执法的坚强后盾,为下一步解聘协管人员之后,填补行政执法和监督的空隙打下基础。     二、要明确分工。按照试行办法的要求,行政审批、许可权仍有街道城管科负责,不在担任执法任务,协管人员参与执法管理工作的使命,就此应划上句号,有利于改变城管队伍整体形象,转变管理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而检查权、处罚权则由执法中队统一行使,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工作,减少行政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管理档次;彼此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监督,有利于提高城市执法工作效率和水平,避免多头执法、交叉管理和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    &nb

sp;三、要明确重点。城管科要从过去大量的委托执法中走出来,加强区域内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应放在社区整治、规划、摊点(群)设置、挖掘市场潜力、开发社区岗位等公益事业上。将审批的法定依据、事项、办结时限、办事程序等向社会公示、公开,增强管理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使城市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公开化、透明化和法制化;与此同时,加强对审批、许可对象的监管工作,通报工作信息,配合执法中队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四、要明确责任。根据综合执法的新情况,重新界定街道的岗位职责、权利与义务,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项制度建设,使街道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主动接受党委、人大、政府的监督,自觉接受新闻~和社会各界的评判。以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契机,不断推进街道依法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各有关方面要通力协作,不断将试点工作推向深入。区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将其作为提高全区城市管理档次的一件大事来抓;区协调小组要切实发挥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不断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保障全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支持、配合改革试点工作;区行政执法局要抓住这一改革的契机,重塑执法队伍形象,内外兼修,尽快适应综合执法需要,为城市面貌的整体改观做作出应有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