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选20篇)

浏览

807

范文

1000

篇1:课件制作比赛活动总结模板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比赛,全文共 1210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12月27日,由湖南农业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康师傅食品有限公司”赞助的第一届湖南农业大学十佳新秀校园歌手大赛在湖南农业大学大礼堂正式举行。

本次活动是继上一学期“十佳校园歌手大赛”后,湖南农大学社联为繁荣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同学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发掘文娱人才,充实农大校园文化氛围,为大一、大二的同学们提供一块展示自己的舞台,所组织的又一次大型活动。和往常一样,学社联在活动之初就进行了严密的策划,作出详细的策划书,并与学社联A.U.STUDIO宣传工作室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其中包括大型海报展出、传单发放、问卷调查、巨型横幅等宣传手段。使得本次活动在同学们心目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xx年12月25日起,本次活动开始正式报名,在短短的几天中,报名人数就突破了400人,其中多为20__级、20__级的新生,同学们的高度热情大大鼓舞了学社联各位工作人员的心,使得他们能更好的投入到这次活动的组织中出。

经过两天的初赛,从中产生了石磊、全国武、廖维钧、李金玲(女)、李晶 尹恒(二人组合)、钱颖、蓝芳(女)、赵珂、曾璐(女)十位选手进入本次大赛的决赛。

20xx年12月27日下午,本次大赛的最后工作准备就绪,学社联的工作人员及“康师傅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已基本到位,十位进入决赛的选手也进入了紧张的彩排当中。

在排练场外,还有大型的气球、拱门、条幅、海报把整个会场装点得热闹非常,而学社联所准备的1400多张门票也在同学们的热情索取下,发放一空,为了满足没有拿到门票的同学也能看到本次比赛的热烈情形,学社联在大礼堂安全条件允许饿情况下,又发放了400张站票以满足同学们的要求,并力邀校纠察队协助维持秩序,以保证会场中同学们的安全。

晚上7点,本次大赛正式举行,校团委老师,及学社联力邀的各评委老师亦在第一排就坐。30分,在主持人思琪、阿亮的宣布下,大赛正式开始。各位选手纷纷上场各展歌喉、一比高下。《第一次》仿佛把大家带到了各自的初恋时代:《乌苏里船歌》更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橘子红了》再现了电视剧中曲折的情节……台上是信心十足、各展神通;台下是如痴如醉,叫好连连。歌声、掌声、欢呼声连成一片,穿插其中的游戏、歌舞表演及现场抽奖更将观众的情绪带到了顶点,再加上两位优秀主持人的绝妙主持,使得现场气氛更是热烈。

通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经过各位评委老师的公正评判,从这十位优秀的选手中产生了本次大赛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别是:曾璐、李金玲、蓝芳。湖南农业大学“十佳新秀校园歌手”大赛圆满成功,在同学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影响,赛后大家仍在久久的回味,期待着下一次的比赛。

比赛是结束了,但是对于学社联的各位工作人员来说,工作还远未结束,这次比赛中的成功之处将成为今后工作的榜样,不足之处则将成为很好的教训,作为以后的借鉴,同学们的赞赏将成为我们永远的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于课件制作比赛活动总结_活动总结范文_网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比赛,全文共 1742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于课件制作比赛活动总结

课件制作比赛活动总结一

为了更好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校风、学风,将创先争优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广大同学的课件制作水平,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增进各学院各专业同学之间的学科交流与沟通。由学校团委主办、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xx学院大学生课件制作大赛。”在20xx年x月10日——x月21日举行。现将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前期准备阶段:

1、宣传工作

在活动前期,按照我院团总支的要求,我院团总支、学生会干部分组到学校各院进行了深入宣传,向其他各院以及本院的同学解说并分发了策划书和报名表。从各院上交的课件作品情况看,我们的宣传起到了有效作用。

2、赛前准备

为了使本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我们申请了教室作为xx学院大学生课件制作大赛的赛场,并做好比赛的各项准备。

3、人员安排

依据比赛的需要,对我院团总支、学生会各部门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安排,从选手登记到上交作品,赛场秩序的维持等。都分别安排相关学生干部具体负责。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二、比赛开展阶段:

1、初赛

x月10日——x月15日,各学院进行了初赛,各院推荐了2名选手的优秀作品参加决赛。

2、初赛情况的自查与总结

各院举行初赛后,我们针对初赛中出现的一些不足,进行讨论、自查和总结。征求了部分参赛选手对活动的改进意见。

三、后期工作:

根据选手的最终得分,我们按名次评选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及优秀奖六名,并在教育科学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宣传公示栏张贴公示。

课件制作比赛活动总结二

活动回顾: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科技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于x月21日圆满结束。我们宣传部积极参与了活动过程,策划、初赛、决赛,为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亮点:

本次参赛作品采用的开发软件品种较多,技术含量较高,课件中插入了大量的图片、flash动画、音乐、视频等。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我们宣传部协助技术部开展科技节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并派出干事参加师范生综合技能大赛策划,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出大小海报、书写邀请函、打印荣誉证书、布置会场、书写奖状等。

这次的会场布置改用卡纸、彩带装饰讲学厅大门,新颖别致,周围用气球环绕,为会场增添了热闹气氛,受到师兄师姐们的一致好评。这次工作分配得当,在缺人手的情况下依然提前布置好会场。

但是在工作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次活动前期预备工作做得不够好,由于通知不够到位,部分必备的物品没有准备好,还好活动当天,我们能灵活应变,使活动顺利进行。

多媒体设计大赛是一项面向非毕业班的同学科技活动。学生可以自由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设计作品。制作软件可以自由选择,要体现“多媒体”的各种特性,体现作者创意与个性,有实用功能,界面美观。

课件制作比赛活动总结三

为了更好的响应三月文明礼貌月的团委号召,为了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所以我院特举办“文明礼貌”——“PPT设计制作大赛”。PPT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在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俨然成了一项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现将此活动的开展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时间:20xx年x月19日

二、地点:在综合楼西阶一进行决赛

三、到场嘉宾:团总支书记,辅导员老师以及团委学生会主席团担任评委。

四、参赛选手:

五、比赛开展

在比赛前抽签决定参赛顺序,比赛采取十分制,评为当场打分,由学习部统计得分情况。根据选手的得分情况,我们按名次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并由老师们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期间为了活跃比赛气氛,我们还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首歌曲。

活动结束时,由团总支书记赵红卫进行了总结,赵书记为我们讲解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及ppt对我们今后的重要性。最后,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对会场进行了打扫,确保会场整洁。

六、活动的不足

由于第一次举办这个活动,在这方面也没有太多经验,我们准备的不够充分,很多问题都没有考虑到,临时也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如在比赛时间、活动的一些安排方面我们都没有做好,显得有点忙手忙脚。并且在很多细节方面得问题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像是选手在时间上的控制问题和对外在情况的考虑问题上都有些欠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课件制作的活动总结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所以我院特举办“文明礼貌”——“PPT设计制作大赛”。PPT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在这个技术发达的社会俨然成了一项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现将此活动的开展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时间:20xx年x月19日

二、地点:在综合楼西阶一进行决赛

三、到场嘉宾:团总支书记,辅导员老师以及团委学生会主席团担任评委。

四、参赛选手:

五、比赛开展

在比赛前抽签决定参赛顺序,比赛采取十分制,评为当场打分,由学习部统计得分情况。根据选手的得分情况,我们按名次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并由老师们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期间为了活跃比赛气氛,我们还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首歌曲。

活动结束时,由团总支书记赵红卫进行了总结,赵书记为我们讲解了此次活动的意义及ppt对我们今后的重要性。最后,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对会场进行了打扫,确保会场整洁。

六、活动的不足

由于第一次举办这个活动,在这方面也没有太多经验,我们准备的不够充分,很多问题都没有考虑到,临时也出现了比较多的问题,如在比赛时间、活动的一些安排方面我们都没有做好,显得有点忙手忙脚。并且在很多细节方面得问题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像是选手在时间上的控制问题和对外在情况的考虑问题上都有些欠缺。

七、活动效果

通过这次ppt制作大赛的举行,使得越来越多的同学们了解到当前制作ppt作为大学生必要学会的技能的重要性。丰富多彩的画面加入声音、视频令各位同学对此兴趣大增。相信同学们今后会更加重视学习此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课件制作的活动总结范文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工作总结,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组织了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本次课件比赛共收到14位教师的作品,经过评选,比赛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3名。

这次课件制作比赛,是对教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一次检阅,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艺的提高。当然,通过对教师参赛作品的评比,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

1、课件的制作技艺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参赛教师对于音频、视频的插入或链接及图片的剪切等还显得有些生疏。

2、对课件的思想性把握还有待加强。课件中必须要融入制作者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不能是纯粹地为了作课件而作课件。

3、要重视课件制作中的艺术性,将美育的精神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4、要注重比赛的一些基本规则。有的教师不会通过网络发送自己的作品,作品未署名或有错别字出现。还有极个别教师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不经修改,原封不动的上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幼儿园班务工作计划最新教案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幼儿园,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本学期我担任学前班的教育教学工作。跟随教育改革的进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贯彻实施,为更好地促进本班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平稳过渡,使班务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现拟订本学期班务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班有幼儿**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其中新转入幼儿**人,他们各方面与原班幼儿有一定差距。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幼儿各方面都有较大进步。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基本能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乐学好学。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通过上学期的多途径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幼儿不能连贯地讲述、大胆地表达。了解了一些社会、科学常识,增进了对祖国、家乡、长辈的情感。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对美的感受,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绘画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技巧。

但部分幼儿做事拖拉、欠缺责任意识,收玩具、收书本等工作常常需要别人提醒;部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力分散,没有耐心;部分幼儿自控力欠佳,喜欢玩危险游戏,自我保护能力有待加强。本学期,我们将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分阶段针对性地实施计划。

二、具体工作1、教学工作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终身受益的。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开展"比一比,谁能坐端正"、"我的作业最整洁"、"最爱动脑的好宝宝"等竞赛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认真地倾听,注重注意力的培养;教给幼儿正确的看书方法,端正坐姿,规范书写。以人为本,教学活动中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由幼儿被动地学逐步转变为幼儿主动地学。根据上学期实践取得经验,积极有效地推广、实施。

在幼小衔接方面,我们重点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当地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活动之中加强幼儿的责任意识。幼儿园的教学主要采用游戏、谈话的直观方法,强调幼儿自主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小学则是使用文字课本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口头讲授。在教学形式方面,幼儿园的教学是贯穿一日活动中,而小学上课时教学的主要形式,孩子比较长时间地坐在教师听课、自学、做作业。因此,在本学期我们准备:适当减少游戏,增加看图书,手工等安静的活动,在教学上适当减少游戏、演示等直观方法,多进行口头教学,促使幼儿由直观向抽象发展。改变桌椅的摆放,以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2、环境创设创设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风,让孩子们在其中好学乐学。抓住一日活动的有利时机,多与幼儿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增进师生情感,促进内向幼儿大胆表达的能力。

上学期,师生合作创设了互动的主题墙--菊花展才,效果良好。本期,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墙面,加强互动。

3、家园工作本学期我坚持办好"家园桥",不断增设新的栏目,不断丰富版面内容,让每一位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到栏目中来,抒发感想,畅所欲言;坚持写好家访记录,及时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把每个孩子的情况真实地反馈给家长;抓住与每个家长的交流机会,帮助家长解决困难,经常与家长换位而思,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4、卫生保健工作做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本学期重点做好班级的卫生消毒工作,保证幼儿生活在清洁明朗的环境中。

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注意幼儿手部卫生,提醒幼儿主动小便、喝水,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3146 字

+ 加入清单

一、依据课标学情,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元代通过宣政院来管辖西藏,进而了解西藏在元代时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依据该课标内容,本课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拓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让学生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了解行省制度的深远影响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让学生知道西藏在通过宣政院管辖后,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通过对这些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此来拓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服务。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六课。在衔接第五课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讲述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推行了行省制度,全国分设10个行省;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治理,设宣政院管辖西藏。通过一系列有建树的行政措施,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对后代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本课为后面几课的讲述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也至关重要。

但由于本课讲述的是元朝的统治,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上行省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学生可通过寻找家乡现在行省名称和建制与元朝所属行省的关系来提高对本课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重点,设计学生活动

“元朝的疆域”一目,教材是从元朝疆域范围、元朝疆域很辽阔两个方面来展开叙述的,对该子目的了解主要是为后两个子目的学习服务的。

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关于行省制度这一部分,要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元朝行省设置。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十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第二,行省设置的作用。设计时只有通过对行省官员行使权力的解读,来说明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加强了统治。

另外,“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该子目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在最初的设计中想到要运用一些图像或视频资料切入,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单就元朝统治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像资料很少,其中就本课对元朝总体评价的有价值的资料就更少了,于是就想到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的办法来加以概括。后来在翻阅姚大力教授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书后找到了灵感。遂把他对于元朝统治的经典评价加以归纳,开篇直接引入,并设问:为什么姚教授会对元朝给予这样的评价呢?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何无法抹杀的贡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对元朝的整体感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知晓元朝疆域范围,特别是让学生知道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版图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并通过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关于民族交融的理解,在最初的设计中,把它和后面的第三子目进行了融合,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又进行了调整,从编者的设计意图出发,理解到在元朝,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之后才有了对这些地区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样做既顺应了教材原有的体系,也符合对知识整体建构的规律。

3.关于行省制度的设计,在设计前,首先得认识到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要把它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加以理解。首先关于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元朝官僚机构不仅汉式特色明显,而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也很明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来完成。其次在对地方行省制度的解读上,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让学生明白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并通过对地方史的解读,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理解。

4.在第三子目,据教材编写体系理解,那就是在不设行省的区域,元朝也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很好地管理。根据课标要求,在设计本子目时,教师重点以西藏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例,让学生在理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明白西藏和中国台湾地区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然后分别以东北、西北、西南等其它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为例,重点解释“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三、挖掘教材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加强对地图的研究,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元朝疆域图(1330年)》,以该图贯穿始终。如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话的理解,设计中把元朝和唐朝的疆域图加以对比呈现,通过寻找其中的区别,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元朝疆域的辽阔。另外关于民族交融这一内容,通过地理区域和动向图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概念。

此外,在讲解“行省制度”时,教师也紧紧围绕该图展开教学。通过寻找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十个行省及元朝地图与现行中国行政区划分图的区别,帮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最后,在讲解“因地制宜”这一管理方式时,同样也引用了该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以上地区的管理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元朝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的方式,使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引用相关史料,适时进行释疑解惑

对某些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缺少相关史料的补充和解释,显然是不足的。如在讲“元朝的疆域”一目时,除了引入地图外,还适时引用了明代宋濂在《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的一段描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正确描述出元朝的疆域范围,这比起简单的读、讲印象更为深刻,也更便利于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度”一目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要理清该制度,首先得理解元朝的中央机构。关于这一内容,教材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读背显然是行不通的。设计时,教师除了精心制作“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以框架体系的形式进行呈现,并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概括、理解填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增强他们对教材体系的掌握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外,适时补充一些史料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关于中书省和行省之间的关系以及行省官员的权力的说明在教材中没有非常直接的呈现。而这一内容的掌握对理解行省制度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设计时教师及时引用了韦庆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和《元史·百官志》中的一段话进行释疑和解惑,帮助学生掌握行省制度的内涵,为突破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关于对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及对中国台湾地区管辖的过程的理解,也是通过一些史料的引用来加以说明的,但如能对以上这些史料的选择上再多一些甄别和删选,可能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况: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与汉唐时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广大地区,中国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情况,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中国台湾

(1)措施: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2)影响: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国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二)西藏

(1)措施: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2)影响: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和几个证券病例的政治局面,为以后各个朝代保持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255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女真的兴起和女真的统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金灭辽

和北宋;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与宋金议和。通过对金与辽、金与宋关系

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

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感受他身上所体现的崇髙爱国热情和高尚

的个人品质,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各民族

在不断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促进了他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岳飞抗金、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学难点金对辽战争前后性质的变化及如何正确看待宋金对峙。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金、南宁、西夏对峙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播放《满江红》的朗诵音频,展示《满江红》全文,提

问:同学们从这首词中能够感受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岳飞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过渡,导人新课:同学们都很好的从朗诵中感受到了

岳飞对敌人的痛恨和收复河山的决心,那么《满江红》中提到的作战双方

是谁呢?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南宋和金。

三、讲授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结合P37图片《女真人像》和《相关史事》了解女真人的生产和生活

情况。

2. 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3.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

11世纪末,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从

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2世纪初期,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

打得节节败退。

4.1115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

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

发展生产,势力迅速壮大。

5.小结女真勃兴的过程:生产发展—统一►抗辽—建立政权。

(二)金灭辽及北宋

1.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

能,人民不断起义。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

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

辽朝。

2.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而金军却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

的都城和许多地区。1125年,辽被金灭亡。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本P39《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讲述金灭辽的

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曾不可一世的辽为何会

走向灭亡?从辽的兴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始终保持

奋发向上的精神。

3.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

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4.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5.当辽、北宋的统治日趋腐朽时,生机勃勃的女真族是怎样以摧枯拉

朽之势,灭掉不可一世的辽,转瞬又灭了北宋。

(1)讨论:女真抗辽与金进攻辽、进攻北宋的战争性质是否一样?为

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

提示学生从目的、人民的态度得出女真抗辽是正义战争,女真攻辽、

攻北宋是非正义战争。

强调宋金战争、辽金战争属于民族间的战争,如兄弟打架一般,不同

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

(2)引导学生小结:何为正义战争?何为非正义战争?

为反抗民族压迫、奴役、掠夺,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要求的民族战

争 正义、进步战争;凡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其他民族进行奴役与掠

夺、阻碍社会发展、违背人民利益的战争——非正义、反动战争。

(三)南宋的偏安

1.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

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

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3.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

军后撤。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

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

岳飞。

4. (1)教师提出问题: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后回答。

教师归纳: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得到人民和北方义军的支持;岳飞的

军事指挥才能;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2)教师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宋高宗和秦桧要杀害岳飞?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归纳: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不希望人民武装在战争中发

展,同时担心岳飞拥兵自重,不如趁着南宋胜利和金人讲和。秦桧担心岳

飞继续胜利,使得抵抗派得势,自己地位不保,想杀掉岳飞得金人欢心„

5.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

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对宋金议和,可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

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

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

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2)从和议的内容来看,和议是平等的吗?和议对宋而言,意味着什

么?

(屈辱:称臣、献金、割地)虽然在绍兴和议中宋很屈辱,但却换来了

和平,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消极影响是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6.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

南一隅。

四、课堂小结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他们在反抗压迫中

强大,建立了政权,推翻辽朝。又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导致北宋的灭亡,

也即靖康之耻。南宋建立后,在抗金的过程中,涌现出以岳飞为代表的一

大批抗金名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绍兴和议,是建

立在南宋屈辱基础上的和议,但是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和

平局面。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1.女真族的崛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2.金灭辽及北宋:1115年,金灭辽;1125年,金灭北宋(靖康之变)

3.南宋的偏安:赵构建立南宋;岳飞抗金;宋金和议——计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梳理】

生字词语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铁钯(pá) 湮(yān)没

啮(niè) 齿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ù)

(二)词语解释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元朝的统治》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2.会按要求进行近似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实数?实数怎么分类?

2.在有理数范围内学过的概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在实数范围内还适应吗?

3.做一做

如果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正方形EFGH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的和大约是多少厘米(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交流上面问题的做法

(1)估计同学们会有两种做法:

用计算器分别求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然后相加,得:(厘米)

(2)用计算器直接求出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得:

如果没有两种做法,也要想办法引出这两种做法

两种做法的答案不同,哪一种答案正确呢?

请同学们把第一种做法修改一下:将的近似值分别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然后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这时两种做法的答案就一样了。

从这个例子看出,在进行实数的加减运算时,如果要求答案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那么参与运算的每一个实数的近似值应当多一位,即取到第二位,最后结果才取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

2、引入有效数字的概念

在上面运算中1.73是的近似值,它是用四舍五入得到的,1、7、3叫近似数1.73的三个有效数字。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呢?

先思考:0.010256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三位,等于多少呢?

0.0102560.0103

近似数0.0103有三个有效数字1、0、3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吗?

从第一个不是零点数字起到最后一个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叫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考考你:1 近似数0.03350有几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25万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等于__________

3 有_______个有效数字。

3、怎样进行近似值的运算?

在近似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如果被减数与减数相差较大,那么参与运算的最大数多取一位有效数字,其余的数取到与最大数最低位相对应的那一位止。

例1 计算: 27.65+0.02856+-3.414(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提醒:最后一位数字为0,不能省略。

(2)在进行近似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每一个数应多取一位有效数字。

例2 在上面做一做问题中 ,如果分别以正方形ABCD、EFGH的边长作为宽与长,做一个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考考你:1.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二位)(1),(2)

2.计算(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 (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3(1)一个正方形的体积变为原来的27倍,它的棱长变为多少倍?表面积变为原来的多少倍?

变式:上面问题中27倍改为:8倍,其他不变

例4 已知求a+b的值。

例5 设a、b为实数,且求的值。

四、反思小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1.有效数字的概念;2.实数的近似数的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3235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过程: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一、生疏字词: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二、研习新课:

1. 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 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教学设计>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 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4. 研读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5. 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277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 2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一[导 入]

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

三 研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①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 “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用什么论证方法?

(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四质疑

五小结

六延伸探究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五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

——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惧外

送古董

送画 媚外求荣

送活人

只是给与

不想取得

类 比

地大物博

慷慨大度

《拿来主义》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杂文特点 2 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领会比喻论证的好处 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

由大小S到北大讲学的事件讲起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文中的穷青年,对“大宅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怯懦 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② 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盲目排外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③ 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崇洋媚外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④ 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学生可能只找到三种)

2:对待文化遗产还有第四种态度吗?(你最欣赏哪一种态度?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最后一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明确:创新

三 质疑

四 拓展练习:用什么比喻什么 阐述了什么观点?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五 拓展探究: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六总结 布置作业作业:请你就以下论题中 ,寻找有关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A、也谈“送去” B、“拿来主义”新说

板书:

(破)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孱头

旧人 昏蛋

废物

(立) 拿来主义

鱼翅 吃掉 精华

鸦片 送药房 糟粕但有价值

新人

烟灯烟枪 送 毁掉 旧形式

(占有 挑选)姨太太 走散 腐朽的封建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548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 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2、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 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 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3)、 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4)、 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piǎo碧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lng嘤yīng 鸢yuān飞 戾l天 经纶ln

4、解释下面词语。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一百许里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4)直视无碍 碍:阻碍。

(5)负势竞上 负:凭借,凭依。 (6)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

(7)望峰息心 息:平息。 (8)经纶事务者 经纶:筹划。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10)疏条交映 映:掩映。

5、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的特征。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第2段:描写异水。第3段:描写奇山。

4、把握本文的结构:总--分

5、疏通文意。

(1)学习第1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翻译: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2)学习第2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疑)。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翻译: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学习第3自然段(听录音后小组讨论,教师解疑)。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翻译: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打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互相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一声不断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断地啼叫。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四、品味鉴赏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么样评价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此外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评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的地点和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2)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作者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又异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异水”二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写了水的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视觉;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视觉;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侧面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听觉;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联想;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视觉。

(2)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语言美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总结课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即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对其美景的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志趣。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

八、课后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偿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241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运用课件,激趣导入,张显文章意境,体悟文章美感。品读文本,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美景,营造氛围,引入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富春江风光。

2、插入解说: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他们留下了许多吟咏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让我们一起来细心体味,尽情欣赏。

二、由学生讲述作者的简历,教师作评价补充

展示课件: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文体,称吴均体。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作品后来失传了。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展开课件,提示重要词语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并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可适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理解文中加粗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

猿则百叫无绝(停、断)绝

2、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准备质疑。

3、让学生自主提出翻译难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求助于老师。

播放课件:(学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难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理清课文的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征?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全文都是围绕着异和奇这两个字来写的,总领全文的作用。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富春江山水的异和奇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引导边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 水之清

从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飘 奇山:高山寒树 树之奇

荡 独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六、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摘抄文中景物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背诵

二、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师评点,并提出问题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过同桌互动,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品味。)

四、再读课文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展开课件进行总结)

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让学生划出作者感怀的句子,细细体会。

展开课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以骈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富有韵律美。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多媒体显示写景佳句:

风烟俱净,天上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要求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六、探究拓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七、课外延伸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进一步了解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

山中杂诗 从军行 梅花落

山际见来烟, 男儿亦可怜, 终冬十二月,

竹中窥落日。 立功在北边。 寒风西北吹。

鸟向檐上飞, 阵头横却月, 独有梅花落,

云从窗里出。 马腹带连钱。 飘荡不依枝。

怀戈发陇坻, 流连逐霜彩,

乘冻至辽川。 散漫下冰澌。

微诚君不爱, 何当与春日,

终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会使人流连忘返;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语言,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并写出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71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后人于是把它叫做“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73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24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学习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咽喉(yān)溶液(yè)触目(chù)踱步(duó)

沸腾(fèi)炽热(chì)猝至(cù)窒息(zhì)吹嘘(xū)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体的“通风罩”等。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四、品味语言重点探究:

1、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此句中的“艰苦”和“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艰苦”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夏天燥热,冬天严寒;设备极其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罩”;工作极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尽”。而“快乐”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热爱,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了。生动幽默地表现了“镭”的难以提取,“镭”的发现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五、精读课文,把握主旨:

1、本文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比如“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等等。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灵活,跌宕生姿。

2、再次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感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辛苦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会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她从事科学工作所拥有的坚定信念上。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我受到的启发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而过着艰苦的家庭生活,却能够以苦为乐,这使我想到了同学们喜欢盲目攀比。不是比学习成绩谁,而是比谁的家庭条件好,吃得好,穿的好,从而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我们应该学习居里夫人这种精神。

七、布置作业:

阅读《居里夫人传》。

板书设计

美丽的颜色

一(1-7)介绍居里夫妇研究工作的环境。

二(8-18)居里夫妇在科学研究中的艰辛与快乐。

三(19-25)居里夫妇提炼出来的“镭”闪射着迷人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139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

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5628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1.资料助读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基础知识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平野。川,平野、平地。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3.诗歌赏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4.小结

此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视野开阔,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的绝唱。本诗描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壮丽景色,借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作者怀家思乡的深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一、《使至塞上》

1.资料助读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基础知识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居延:地名。此处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长河:指黄河。

3.诗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记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的。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颈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4.小结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二、《渡荆门送别》

1.资料助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基础知识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海楼: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蜀地,把蜀地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3.诗歌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4.小结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三、《钱塘湖春行》

1.资料助读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基础知识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足:满足。

3.诗歌赏析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览全湖之胜。只见绿杨阴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4.小结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全诗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清新,堪称吟咏西湖的名篇佳作。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情景相生,情理交融。它们好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道五彩画廊,或沉郁豪放,或抑郁豪爽,或激昂慷慨,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看着,读着,品着,我们似乎走进了时光隧道,走进那纷扰的历史中,与诗人们一同忧伤一同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对八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不少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手,学生可以“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进入文本,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借助“思考探究”的提示思考关键问题。

三、教学目标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 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重点难点

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朗读,研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读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二、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棘门(jí) 彀(gòu) 弓弩(nǔ) 诏(zhào)

按辔(pèi) 揖(yī) 胄 (zhòu) 曩(nǎng)

2.作者连接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 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

3.作品连接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指导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二)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将军亚夫持兵揖(行礼)

使人称谢(告知)

2.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一词多义

(1)使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2)军

①军霸上(驻军)

②上自劳军(军队)

(3)之

①已而之细柳军(到)

②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③称善者久之(无意义)

(4)以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②请以军礼见(用)

4.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5.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三)翻译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四、拓展延伸

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领军东进与叛军作战。出发前向景帝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粮道的战略,得到景帝的认可。后实际作战中,梁军受到吴楚军压迫,不停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平息。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周亚夫”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交流点拨】“此真将军矣!”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交流点拨】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二)深层探究

1. 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三)人物形象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四)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拓展延伸

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交流】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