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古琴跟古筝区别经典20篇

浏览

2663

范文

67

篇1:聘任书和劳动合同书的区别_聘书_网

范文类型:合同协议,聘书,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聘任书和劳动合同书的区别

签订劳动合同和聘任书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具体区分,也较容易混淆,特别是在发生一些劳动纠纷的时候,那么企业聘任书和劳动合同内容是什么?

聘任书和劳动合同

企业聘任书是企业发给应聘者的文书,是企业录用员工的书面文件。应聘者经过考试、面试、复试以后,如果企业决定录用,则要向其颁发聘书

聘任书沒有具体的格式要求,一般情况下应当写明被聘任者姓名、聘任的职位或职称、聘任期间等内容。

企业的聘任书不能等同于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劳动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其内容由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而达成的,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必须由双方签字或盖章后方能生效。聘任书是由企业单方作出的文书,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前由企业颁发的文件,其内容非常简单,不涉及双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聘任书上只有企业一方的签章,沒有被聘用者的签字。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企业不能因为颁发了聘任书而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聘书范文】

聘任部门(单位)(甲方):

受聘人(乙方):

甲乙双方依据(200x)30号文件《xx大学关于实施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的办法(试行)》、[200x]44号文件《机关及直属单位的聘任方案》及《xx大学岗位津贴实施细则》,经学校公开聘任后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聘任书。

一、聘任岗位:甲方聘任乙方在岗位工作,享受岗位津贴。

二、聘任期限:自x年xx月x日起至x年xx月xx日止。

三、乙方的岗位职责:

(……)

四、乙方对岗位职责的承诺及工作计划

(……)

五、本聘任书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正式生效。聘任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校人事处备案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湖北古琴台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联出自《诗品·实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此联明白如话,虽是集句,然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然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相传《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有吟咏古琴台的诗云:

凤沼余灰此处埋,空留雅韵筑琴台。胸无锦绣何当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发无端输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篱风榭年年事,偶尔鸬鹚绕几回。

碑廊,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题壁诗,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抒东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在他七十八岁时,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湖北古琴台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 极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乎,伯牙鼓琴咏志。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本是伯牙会子期之时,不料子期却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终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湖北古琴台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也有说法认为,俞伯牙为楚国郢都人,在晋国做了大夫,故事发生在其出使楚国时。一个风急浪高的中秋之夜,樵夫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二人遂成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_湖北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488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5篇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20xx年5篇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一)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古琴台公园,这个大厅是一组仿真人物像,左右两边有两个半身人物像,分别叫做钟健和钟……,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间有两人对坐。左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在抚琴,右侧的布衣青年听的如痴如醉。没错,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当年的这段佳话就发生在武汉。当时两人弹奏的两首曲子合称“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流传很广,以至于后来在1977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我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热情友好的心声,它的家乡叫做—大武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悠悠中华长达5020xx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创造了八百年基业,在后期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战国时出现了七个强盛的国家统称战国七雄。当时现在的山西河南一带是晋国,湖北是楚国。两国经常交战,去过湖南岳麓书院的朋友一定记得,在书院门口挂着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不对?说的就是楚国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实这是经过了篡改的,原来的对联是“惟楚有才,晋实用之”,是说楚国人才济济,但是都跑到北面晋国去做官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是晋国的上大夫,琴、棋、书、画样样娴熟,手中一柄焦尾七弦琴更是价值连城。最让人称奇的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却“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顺汉江而下,路过汉阳,当时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等明天再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得心情也开始变得好起来,有了兴致啊,就走出船舱,远望天际,看着这水天涟涟,周围一片荒芜有没有人烟,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就莫名其妙的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啊。俗话说的好,弦断处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谈,一问才知道,原来敢情钟子期祖上就是楚国的宫廷乐师,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响乐团,因为他们家世代出乐师,楚王非常钦佩他们家人才济济,就赐姓“钟”就像七下西洋的郑和一样,是楚王面前的红人,只是后来战乱,家道中落才流落到这里了。那说道为什么要赐姓“钟”呢?中国唐朝有个伟大的文学家王勃,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岁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阁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恐怕没人不知道。同时他还写下了另外一句“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钟鸣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赐姓“钟”在当时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钟子期逝世的年纪和王勃同样是27岁。后来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兄弟。临别时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这段佳话被记述在古书《吕氏春秋》和《列子·汤问》中,不是我们武汉人臆造的,是真有其事。这段知音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武汉人,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武汉人的性格,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情谊放不下这段故事,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断口;把钟子期的家乡集贤村,起名钟家台,这些地方现在都还有。就像是外地朋友所说的那样,武汉市天气炎热,热的人起燥所以武汉人性格火爆,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描述我们性格最贴切,是“冰火两重天”,好的时候好,不好的时候是真不好。大家都说武汉人脾气差,可是忘了武汉原来是码头,做生意的人脾气自然急,话又说回来,光是脾气急能谈得拢吗?所以武汉人还重礼节,逢年过节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炖了肥鱼汤,排骨藕汤都不忘给邻居端一碗,也是个心意。武汉人的生活观念是什么?有句老话“辛苦点做,痛快点吃”这种景象你在北方看不到的,煲一个牛肉萝卜汤要一个晚上,回家做饭起码两个钟头,平民家庭菜价再贵也要搞个几菜一汤,否则就吃不下饭。以前有个笑话:有人手里有十块钱,那么他会花9块买吃的,剩一块坐车回家。如果他手里有十块钱的话,武汉人注重生活质量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他们的话,那么他会花掉11块买鸭脖子,走路回家,多出来的一块还是跟朋友借的。武汉目前民用车辆拥有量90.万辆,私人小汽车38万辆。20xx年旅游总收入508个亿,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03亿元,增长27.0%。一年一个新突破,一年一个新台阶,武汉人有钱了,可是他们的钱是哪来的呢?这里面有大家的功劳,您来武汉旅游考察直接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下面我代表武汉市910万人民向我的衣食父母们,向选择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武汉来消费的大家表示感谢,感谢您来武汉旅游,感谢您出来玩!

20xx年5篇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二)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20xx年5篇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20xx年5篇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20xx年5篇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武汉市著名的名胜古迹——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龟山脚下和美丽的月湖之滨,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二位大音乐家——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此相遇,相知并成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乐声幽雅,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相传为伏羲氏所发明制作。据说有一天伏羲氏看见五星之精气落在梧桐树上,引来凤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树,适合制作乐器。这棵树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声音又太浊,而中间一段呢,恰好清浊相兼,音色优美。后来伏羲氏请能工巧匠制成乐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瑶池之音,又称瑶琴。据传说此琴弹到最高妙的境界,啸虎闻而不吼,哀猿闻而不啼。有一次颜回到孔子家,听到孔子在弹琴,而琴音幽沉,颜回就问孔子琴声中为何有股杀气,孔子说正弹琴时,却看见一只猫捉老鼠,想让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声中就露出贪杀之意。可见琴声不仅能模仿各种自然界的声响,而且连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能通过琴声表露出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位技艺更加高超的大音乐家俞伯牙,史书上说他弹琴的时候连正在吃草料的牛马也会仰首倾听,可见其技艺之精妙。他的琴虽然弹的好,却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能够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因此,他虽然云游四方,却常常感叹没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却在晋国做官,正所谓楚才晋用。一天,他受晋王派遣,出使楚国,拜会楚王之后,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夜晚遇上狂风暴雨,便泊船于龟山下避雨,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只见风平浪静,云开雾散,现出一轮明月,伯牙见此景琴兴大发,拿出随身携带的瑶琴,坐在船上对月弹奏,悠悠琴声在江面回荡,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照古时候的说法,弦断必有人偷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精通音律的高人在听他弹琴,即派随从上岸寻找,不久,随从带来一位衣衫褴褛的砍柴人到船上。原来砍柴人名叫钟子期,是一位学识高深,对音乐有着很深造诣的隐逸之士。

两人寒暄之后,钟子期既请俞伯牙弹琴,俞伯牙首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赞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语,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赞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兴,于是两人结为知己,并约定来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会。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来到相会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于是他就沿着钟子期回家的路线一路寻找,半路上碰见一位老者,一问方知老人乃钟子期的父亲,钟子期几个月以前就因为劳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听了以后,万分悲痛,跟着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爱的瑶琴,弹了一首非常凄婉的音乐寄托哀思。当地的老百姓听不懂他的琴声,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直把瑶琴摔成两段。大家就问为何摔碎瑶琴?伯牙遥遥头,说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诗中表达了俞伯牙的心声,既要结交一个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难了。也难怪俞伯牙摔碎瑶琴,发誓永不鼓琴,是所谓“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后来,人们有感于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高山流水成为友谊的象征,知音也成为知心朋友的代名词。高山流水后来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传统名曲,为后世之人所传诵。1977年,美国发射的飞行器旅行者号太空船上携带有一张镀金的唱片,唱片中录有二十七段各国的音乐,其中选中的唯一一首中国音乐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抵达古琴台的门口,请大家跟我一道参观。

这里是琴台蜡像馆,它以蜡像的形式记述了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穿过回廊,大家请看,这里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当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余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说应聚积不少财富,可他为官清正廉明,重用贤才,兴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岁退休时依然两袖清风,为时人所称道。退隐之后他在琴台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忧国忧民。后来道光皇帝赐给“印心石屋”四个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当然这只是古代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用阴阳笔法镌刻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却凹陷而入,表现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这里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广东梅县人,曾任汉阳粮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来到琴台凭吊古迹,想到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叹不已。随即,他摘下一束竹叶,饱蘸浓墨,就在这块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因是用竹叶书写的,又名竹叶书。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宋湘在诗中对知音的故事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不管怎样,由于书法精妙,被誉为诗书双绝,也被称为琴台一宝。董必武、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后十分喜欢,嘱托身边工作人员把宋湘题刻拓片带回去观赏。

各位朋友,中间这座由汉白玉石栏砌成的高台就是伯牙台了,中间石碑上刻着“琴台”两个大字,据说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题,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台记。石栏四周是琴台故事的浮雕。相传俞伯牙就是在这里弹琴时结识了钟子期,并结为知音。

这座富丽雄伟的半歇山顶殿堂是琴台的主要建筑,额坊上四个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叶书。这里经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宏扬知音文化,因为知音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重友情,轻物质利益的传统美德。

这里是知音雕塑,旁边琴童怀抱瑶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钟子期致意,表现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远处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葱葱,时光如果可以倒转,我们多想回到故事发生的时刻,见证这段令人心动的故事。大家的右手边是巍巍的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在一起,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栉比鳞次,又在提醒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那久远的故事好似已离我们远去,知音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

现在我提议,我们大家照个合影好吗?让琴台作证,让青山作证,让月湖作证,愿各位的友谊更加长久,愿各位的爱情更加甜蜜,愿每一个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台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_湖北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061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5篇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5篇(一)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古琴台公园,这个大厅是一组仿真人物像,左右两边有两个半身人物像,分别叫做钟健和钟……,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间有两人对坐。左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在抚琴,右侧的布衣青年听的如痴如醉。没错,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当年的这段佳话就发生在武汉。当时两人弹奏的两首曲子合称“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流传很广,以至于后来在1977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我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热情友好的心声,它的家乡叫做—大武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悠悠中华长达5020xx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创造了八百年基业,在后期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战国时出现了七个强盛的国家统称战国七雄。当时现在的山西河南一带是晋国,湖北是楚国。两国经常交战,去过湖南岳麓书院的朋友一定记得,在书院门口挂着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不对?说的就是楚国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实这是经过了篡改的,原来的对联是“惟楚有才,晋实用之”,是说楚国人才济济,但是都跑到北面晋国去做官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是晋国的上大夫,琴、棋、书、画样样娴熟,手中一柄焦尾七弦琴更是价值连城。最让人称奇的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却“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顺汉江而下,路过汉阳,当时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等明天再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得心情也开始变得好起来,有了兴致啊,就走出船舱,远望天际,看着这水天涟涟,周围一片荒芜有没有人烟,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就莫名其妙的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啊。俗话说的好,弦断处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谈,一问才知道,原来敢情钟子期祖上就是楚国的宫廷乐师,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响乐团,因为他们家世代出乐师,楚王非常钦佩他们家人才济济,就赐姓“钟”就像七下西洋的郑和一样,是楚王面前的红人,只是后来战乱,家道中落才流落到这里了。那说道为什么要赐姓“钟”呢?中国唐朝有个伟大的文学家王勃,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岁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阁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恐怕没人不知道。同时他还写下了另外一句“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钟鸣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赐姓“钟”在当时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钟子期逝世的年纪和王勃同样是27岁。后来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兄弟。临别时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这段佳话被记述在古书《吕氏春秋》和《列子·汤问》中,不是我们武汉人臆造的,是真有其事。这段知音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武汉人,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武汉人的性格,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情谊放不下这段故事,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断口;把钟子期的家乡集贤村,起名钟家台,这些地方现在都还有。就像是外地朋友所说的那样,武汉市天气炎热,热的人起燥所以武汉人性格火爆,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描述我们性格最贴切,是“冰火两重天”,好的时候好,不好的时候是真不好。大家都说武汉人脾气差,可是忘了武汉原来是码头,做生意的人脾气自然急,话又说回来,光是脾气急能谈得拢吗?所以武汉人还重礼节,逢年过节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炖了肥鱼汤,排骨藕汤都不忘给邻居端一碗,也是个心意。武汉人的生活观念是什么?有句老话“辛苦点做,痛快点吃”这种景象你在北方看不到的,煲一个牛肉萝卜汤要一个晚上,回家做饭起码两个钟头,平民家庭菜价再贵也要搞个几菜一汤,否则就吃不下饭。以前有个笑话:有人手里有十块钱,那么他会花9块买吃的,剩一块坐车回家。如果他手里有十块钱的话,武汉人注重生活质量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他们的话,那么他会花掉11块买鸭脖子,走路回家,多出来的一块还是跟朋友借的。武汉目前民用车辆拥有量90.万辆,私人小汽车38万辆。20xx年旅游总收入508个亿,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005.03亿元,增长27.0%。一年一个新突破,一年一个新台阶,武汉人有钱了,可是他们的钱是哪来的呢?这里面有大家的功劳,您来武汉旅游考察直接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下面我代表武汉市910万人民向我的衣食父母们,向选择了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武汉来消费的大家表示感谢,感谢您来武汉旅游,感谢您出来玩!

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5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游览武汉市著名的名胜古迹——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龟山脚下和美丽的月湖之滨,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古琴台最早修建于北宋初年,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二位大音乐家——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此相遇,相知并成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乐声幽雅,素有天籁之音的美誉,相传为伏羲氏所发明制作。据说有一天伏羲氏看见五星之精气落在梧桐树上,引来凤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树,适合制作乐器。这棵树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声音又太浊,而中间一段呢,恰好清浊相兼,音色优美。后来伏羲氏请能工巧匠制成乐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瑶池之音,又称瑶琴。据传说此琴弹到最高妙的境界,啸虎闻而不吼,哀猿闻而不啼。有一次颜回到孔子家,听到孔子在弹琴,而琴音幽沉,颜回就问孔子琴声中为何有股杀气,孔子说正弹琴时,却看见一只猫捉老鼠,想让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声中就露出贪杀之意。可见琴声不仅能模仿各种自然界的声响,而且连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能通过琴声表露出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一位技艺更加高超的大音乐家俞伯牙,史书上说他弹琴的时候连正在吃草料的牛马也会仰首倾听,可见其技艺之精妙。他的琴虽然弹的好,却很少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能够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因此,他虽然云游四方,却常常感叹没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却在晋国做官,正所谓楚才晋用。一天,他受晋王派遣,出使楚国,拜会楚王之后,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夜晚遇上狂风暴雨,便泊船于龟山下避雨,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只见风平浪静,云开雾散,现出一轮明月,伯牙见此景琴兴大发,拿出随身携带的瑶琴,坐在船上对月弹奏,悠悠琴声在江面回荡,突然琴弦断了一根,按照古时候的说法,弦断必有人偷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精通音律的高人在听他弹琴,即派随从上岸寻找,不久,随从带来一位衣衫褴褛的砍柴人到船上。原来砍柴人名叫钟子期,是一位学识高深,对音乐有着很深造诣的隐逸之士。

两人寒暄之后,钟子期既请俞伯牙弹琴,俞伯牙首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赞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语,又弹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赞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兴,于是两人结为知己,并约定来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会。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来到相会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于是他就沿着钟子期回家的路线一路寻找,半路上碰见一位老者,一问方知老人乃钟子期的父亲,钟子期几个月以前就因为劳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听了以后,万分悲痛,跟着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爱的瑶琴,弹了一首非常凄婉的音乐寄托哀思。当地的老百姓听不懂他的琴声,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直把瑶琴摔成两段。大家就问为何摔碎瑶琴?伯牙遥遥头,说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诗中表达了俞伯牙的心声,既要结交一个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难了。也难怪俞伯牙摔碎瑶琴,发誓永不鼓琴,是所谓“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后来,人们有感于俞伯牙和钟子期深厚的友谊,高山流水成为友谊的象征,知音也成为知心朋友的代名词。高山流水后来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传统名曲,为后世之人所传诵。1977年,美国发射的飞行器旅行者号太空船上携带有一张镀金的唱片,唱片中录有二十七段各国的音乐,其中选中的唯一一首中国音乐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抵达古琴台的门口,请大家跟我一道参观。

这里是琴台蜡像馆,它以蜡像的形式记述了刚才我给大家讲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穿过回廊,大家请看,这里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块石碑,上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是当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余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说应聚积不少财富,可他为官清正廉明,重用贤才,兴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岁退休时依然两袖清风,为时人所称道。退隐之后他在琴台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忧国忧民。后来道光皇帝赐给“印心石屋”四个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当然这只是古代皇帝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是用阴阳笔法镌刻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却凹陷而入,表现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这里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广东梅县人,曾任汉阳粮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来到琴台凭吊古迹,想到俞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叹不已。随即,他摘下一束竹叶,饱蘸浓墨,就在这块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因是用竹叶书写的,又名竹叶书。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

宋湘在诗中对知音的故事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不管怎样,由于书法精妙,被誉为诗书双绝,也被称为琴台一宝。董必武、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后十分喜欢,嘱托身边工作人员把宋湘题刻拓片带回去观赏。

各位朋友,中间这座由汉白玉石栏砌成的高台就是伯牙台了,中间石碑上刻着“琴台”两个大字,据说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所题,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台记。石栏四周是琴台故事的浮雕。相传俞伯牙就是在这里弹琴时结识了钟子期,并结为知音。

这座富丽雄伟的半歇山顶殿堂是琴台的主要建筑,额坊上四个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叶书。这里经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宏扬知音文化,因为知音文化的本质就是中华民族重友情,轻物质利益的传统美德。

这里是知音雕塑,旁边琴童怀抱瑶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钟子期致意,表现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后是波光粼粼的月湖,远处的梅子山依然郁郁葱葱,时光如果可以倒转,我们多想回到故事发生的时刻,见证这段令人心动的故事。大家的右手边是巍巍的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在一起,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栉比鳞次,又在提醒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那久远的故事好似已离我们远去,知音对我们还有意义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亲情、友情和爱情。

现在我提议,我们大家照个合影好吗?让琴台作证,让青山作证,让月湖作证,愿各位的友谊更加长久,愿各位的爱情更加甜蜜,愿每一个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台就参观到这里,谢谢各位!

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5篇(三)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5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关于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5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_湖北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9109 字

+ 加入清单

5篇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从此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古琴台建筑群占地约15亩,除殿堂主建筑外,还有庭院、林园、花坛、茶室等,布局精巧、层次分明。殿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5篇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5篇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三)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古琴台公园,这个大厅是一组仿真人物像,左右两边有两个半身人物像,分别叫做钟健和钟……,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间有两人对坐。左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在抚琴,右侧的布衣青年听的如痴如醉。没错,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当年的这段佳话就发生在武汉。当时两人弹奏的两首曲子合称“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流传很广,以至于后来在1977年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我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们中国人热情友好的心声,它的家乡叫做—大武汉。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悠悠中华长达5020xx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创造了八百年基业,在后期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战国时出现了七个强盛的国家统称战国七雄。当时现在的山西河南一带是晋国,湖北是楚国。两国经常交战,去过湖南岳麓书院的朋友一定记得,在书院门口挂着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对不对?说的就是楚国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实这是经过了篡改的,原来的对联是“惟楚有才,晋实用之”,是说楚国人才济济,但是都跑到北面晋国去做官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是晋国的上大夫,琴、棋、书、画样样娴熟,手中一柄焦尾七弦琴更是价值连城。最让人称奇的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却“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顺汉江而下,路过汉阳,当时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等明天再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得心情也开始变得好起来,有了兴致啊,就走出船舱,远望天际,看着这水天涟涟,周围一片荒芜有没有人烟,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就莫名其妙的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啊。俗话说的好,弦断处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这才知道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谈,一问才知道,原来敢情钟子期祖上就是楚国的宫廷乐师,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响乐团,因为他们家世代出乐师,楚王非常钦佩他们家人才济济,就赐姓“钟”就像七下西洋的郑和一样,是楚王面前的红人,只是后来战乱,家道中落才流落到这里了。那说道为什么要赐姓“钟”呢?中国唐朝有个伟大的文学家王勃,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岁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阁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恐怕没人不知道。同时他还写下了另外一句“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钟鸣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赐姓“钟”在当时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钟子期逝世的年纪和王勃同样是27岁。后来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兄弟。临别时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5篇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四)

(上车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武汉楚云旅行社,代表武汉980万人民欢迎大家来到武汉游玩。我很荣幸地成为中国最大姓氏家族的一份子,那大家猜一猜,我姓——恩,大家都猜对了,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导。这位呢,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驾驶经验也相当丰富,那么大家就可以放心乘坐了啦。今天呢,就有我们两个为大家服务,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求就尽管提出来,我们会尽力满足的。最后也预祝大家在整个旅途中都游得开心玩得尽兴。看,有些游客朋友都迫不及待了,那我们现在就上车开始我们的寻觅知音之旅吧。

(在车上)

大家知道,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同时也是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因为诗仙李白的名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又被称做“江城”。那大家知道江城武汉的三大名胜是什么么?恩,对了,它们分别是黄鹤楼,晴川阁,以及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古琴台。

古琴台位于汉阳,东对龟山、北临月湖,山水相映,景色秀丽。

又因为它绵厚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也是湖北省的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古琴台这个景点来源于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传说中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台就是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这一对知音之间的友谊而修建的。

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是楚国的领地。有一个叫做俞伯牙的人,他虽是楚国人,但却在晋国做官。俞伯牙是当时最著名的琴师,他的琴声能够模仿自然界中的很多种声音,并且能表达出很多情感。但是却没有什么人能够听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在完成使命以后,俞伯牙乘船逆汉水而上,准备返回晋国。但刚启程不久,就在汉阳遇上了大雨。由于风雨所阻,俞伯牙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边等待雨停。俞伯牙命令仆人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看着旁边的高山,听着汉水的涛声,就在船舱中抚起琴来。他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按照当时的说法,琴弦断了说明有人在偷听。于是,俞伯牙命仆人下船寻找偷听之人。 过了不久,仆人带上来一位樵夫。这位樵夫告诉俞伯牙,他叫钟子期,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些诗书。刚才在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声吸引而来到了船边,并非有意偷听。俞伯牙听完钟子期的叙述,上下大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樵夫虽然衣衫褴褛,但谈吐不凡。便问他:“你偷听我弹琴,但是你能听懂其中的寓意吗?”钟 子期答到:“能。”于是,俞伯牙马上换好琴弦。他鼓琴一曲后,问钟

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钟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两人畅谈了一宿,甚是情投意合。但是,第二天一早已是雨过天晴,俞伯牙必须回去复命了。两人分别时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久等不到子期。于是,俞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这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俞伯牙会在这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俞伯牙。并要求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俞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完之后,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据说就是俞伯牙所作。

但是这个故事并非传说, 它还可从汉阳区、汉阳县蔡甸区内 的一些地名、古迹得到印证。如汉阳区十里铺一带有琴断口, 相传 为俞伯牙绝弦之地。汉阳区仙女山附近平塘渡有碎琴山, 为伯牙闻 子期去世悲痛欲绝, 摔琴以谢知音之处。在蔡甸区新农乡马鞍山有

钟子期墓、子期故里。

而这两位音乐大师之间的故事之所以这么广为流传正是源于人们对渴望情感共鸣的普遍诉求。现在我们常常用来比喻知心朋友的“知音”一词,就是出自这个故事。但我们对“知音”这个词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友情的阐述。从抽象化的“人”的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它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会发现知音文化渗透在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国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每个人都在强调着自我强调着个性,我们渴望被理解却不愿意去理解,所以,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感慨,啊,知音难寻啊。现在,受伤的情侣、离婚的夫妻越来越多了,我们也时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啊,爱情伤不起啊。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没有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感叹,啊,孩子,回家吧。现在,美国转嫁金融危机,利比亚叙利亚混乱不已,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感叹,啊,和平和与发展怎么这么艰难啊!我所说的这些问题只是九牛一毛,相信大家有更多的体会。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把知音的意识自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将会更加有价值有意义,整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温暖。这就要求我们去换位思考,去将心比心,去了解对方的思想与意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后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

据《皇宗书录》中记载, 琴台在北宋时已有之, 因年代久远, 历经兵荒马乱, 现在其遗址已荡然无存。到清嘉庆年间, 湖广总督毕秋 帆重修古琴台, 恢复其旧貌。然而,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古琴台又毁于战火,成为一片废墟。光绪八年古琴台有的已重修。光

绪十年,由杨守敬主持将各种文章重新镌刻于琴台碑廊中, 并书“ 古琴台”三个大字。光绪二十年, 古琴台又进行了一次维修。在1920xx年的辛亥革命过程中琴台又遭到严重破坏,民国年间又维修过几次。建国后,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在修建汉水公路桥 和长江大桥时, 都曾通盘筹划保护和美化琴台及周边的月湖景区。 1956年, 人民政府拨款将久已失修的古琴台进行了全面维修, 并 以琴台为中心, 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游人观光琴台后, 还可在 文化宫内小憩娱乐。80年代初, 武汉市总工会出资对古琴台及工 人文化宫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改建, 使其成万一处颇具特色 的综合性娱乐场所。

所以,琴台地方虽小,整个建筑群仅占地15亩,其中的内涵与沧桑却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啊。希望这次由小李陪着的寻觅知音之旅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并且觉得不虚此行。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的车已经到了古琴台停车场了。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有序下车,让我们一起走进知音故事,感悟知音文化吧。途中,请大家注意安全,同时也不要离队哦。

(下车后)

刚刚小李和大家说过,古琴台规模不大,整个建筑群仅占地15亩,但却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

5篇有关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五)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_湖北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247 字

+ 加入清单

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5篇

古琴台(GuQinTai)又名俞伯牙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公元1796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脚下的月湖之滨,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国家AAA级景区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市文物旅游景观之一,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

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

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1]

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文化内涵丰富,仅碑廊内就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琴台题壁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是难得的书法珍品。古琴台占地约1公顷,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风光明媚,很值得一游。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台壁上饰以连续浮雕,为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镌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动逼真。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5篇(三)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5篇(四)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湖北古琴台的导游词范文5篇(五)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

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

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古琴“相约知音,琴茶雅叙”主持稿_礼仪主持_网

范文类型:主持词,礼仪,适用行业岗位:主持,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2018年古琴相约知音琴茶雅叙主持稿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xx市戏曲文化展览馆,踏着亘古而来的悠悠琴韵,共同迎来“相约知音——古琴新春雅集”。首先,我代表古琴学会向参加本次雅集的各位知音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知音选择古琴,相约古琴,在XX年新春来临之际,相聚一堂,循着古人留下的一星文明灯火,调素琴,会知音,回望千年,共迎新春,开始一次诗意的旅行。

古琴作为最早出现的弹拨类的乐器,熨帖着上千年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品格,见证着千百年来古典音乐的嬗变。曾有诗云:心造虚无外,弦鸣指甲间。一方桐木,七根丝弦,在指尖的吟猱绰注间,袅袅余音,宛若石上流泉,宛若泼墨写意山水画,寄予着自古而今的文人雅客的情怀理想。一元复始,岁序更新;古人兰亭论道,曲水流觞,今日谈笑鸿儒,琴韵沉吟。现在,相约知音——古琴新春雅集正式开始。

串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蜿蜒滋养着江北水城这一方水土,滔滔千年,律动那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名曲。知音相遇,便胜却人间无数,下面有请刘为我们带来古琴独奏,《流水》。

《流水》演奏者:刘

伯牙子期因《流水》结缘,然而有一种思念,也唯有知音才能懂。奈何有相聚便会有别离,天长地久有时尽,对故人的思念总是绵绵无绝期,无言独上西楼,凭栏独忆故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在古琴曲《忆王孙》中品味吧。下面是古琴合奏《忆王孙》,表演者段如昕等,朗诵者,王。

《忆王孙》演奏者段如昕等,朗诵:王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好一曲断人心肠的《忆王孙》。若尘世纷杂,故人只能相思相念难相见,不如归去。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无丝竹之乱耳,无车马之喧扰,陶渊明是大隐隐于市的隐者,弹着无弦琴,唱着《归去来兮辞》,留给后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背影。接下来,由李为大家带来古琴独奏《归去来辞》,一同与诗人陶渊明回到那田园的鸟语花香之中。

《归去来辞》演奏者:李

陶渊明并不是尘世的逃避者,他回归的是“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然而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中,不乏隐于山林之中的隐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隐居山林,借酒佯狂以反抗当时黑暗的统治。相传《酒狂》一曲为阮籍酒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所作,曲中寓满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下面,有请石文超、刘霜为我们合奏古琴曲《酒狂》。

《酒狂》表演者:石、刘

“醉于酒、隐于狂”之态在《酒狂》一曲中挥洒的淋漓尽致。世事多艰,唐代诗人崔道融在《梅花》一诗中曾祈愿“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梅花在凌寒之中含苞带雪,清极不知寒,不与百花争艳,古人有感于梅花的高洁与傲气,创作了琴曲《梅花三弄》,后又改编为尺八曲,吟咏梅花的品格。尺八,隋唐时期已成为宫廷乐器,后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出空灵、恬静的意境。下面,有请刘哲为我们带来尺八独奏《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表演者:刘

听罢《梅花三弄》中,梅花的婀娜多姿,更让我们想起古代美人,娥眉轻敛,袖舞流年,翩翩如燕。这一份含蓄内敛的美是只属于我华夏礼仪之邦的美,山川叠嶂、人间星火,吐纳千年壮阔。下面请欣赏古典舞《礼仪之邦》,表演者张、范。

《礼仪之邦》表演者:张、范

美人之舞,美哉美矣,让我们仿佛徜徉在神州大地的山水之间,看到江南烟波渺渺,渔舟唱晚,渔家摇着桨橹,踏着渔歌,悠然于浮生万物之中。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中有“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之句,欸乃本指渔夫桨橹之声或渔家号子声,后人创作《欸乃》琴曲,以山水为意象抒发感情,散发出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接下来,有请刘燕为我们演奏古琴曲《欸乃》。

《欸乃》表演者:刘

看来诸位嘉宾都沉醉于《欸乃》悠扬清新隽永的音调之中了,渔桨荡荡,悠然自得的渔夫摇着桨橹远去,空留残月独照高楼,泗水流,汴水流,唯见红袖思妇凭栏远眺,日日夜夜盼望着夫君归来。“白首不相离”的盟誓只剩下“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慨叹,长相守的愿望空落为长相思的浅吟低唱。下面,请欣赏琴歌《长相思》,表演者高、康等。

《长相思》表演者:高、康等

听得这一曲《长相思》,只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女儿思夫君,男儿盼明主,自古以来,多是断肠人在天涯。若遇上乱世,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满眼疮痍,无数爱国文人雅士忍不住为国破家亡长歌一哭。南宋琴家郭沔面对山河残缺的景象, 怀疑圣主舜化身的九嶷山为云水所蔽,作《潇湘水云》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感情。下面,有请李为我们演奏古琴曲《潇湘水云》。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统礼仪和商务礼仪区别_商务礼仪_网

范文类型:礼仪,适用行业岗位:商务,全文共 3634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礼仪商务礼仪区别

传统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那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传统礼仪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商务礼仪

举止礼仪

(1)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

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 ,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2)到顾客办公室或家中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

(3)在顾客面前的行为举止

☆ 当看见顾客时,应该点头微笑致礼,如无事先预约应先向顾客表示歉意,然后再说明来意。同时要主动向在场人都表示问候或点头示意。

☆ 在顾客家中,未经邀请,不能参观住房,即使较为熟悉的,也不要任意抚摸划玩弄顾客桌上的东西,更不能玩顾客名片,不要触动室内的书籍、花草及其它陈设物品。

☆ 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宜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 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话,顾客谈话时,要认真听,回答时,以“是”为先。眼睛看着对方,注意对方的神情。

☆ 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背在背后,也不要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起身或离席时,应同时起立示意,当与顾客初次见面或告辞时,要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声响,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你的总印象。

会面礼仪

商务交往中,见面时的礼仪是要讲究的,前面讲过首轮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一个年轻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握手,有的小姐自认为很淑女、很懂礼貌,相反表现的却是不懂礼貌,没有见过世面、不够落落大方。(握手的表现)。握手要用2公斤的力。

见面礼仪的几个重要细节

问候。问候者打招呼也。问候时有三个问题要注意,1、问候要有顺序,一般来讲专业讲位低的先行,下级首先问候上级、主人先问候客人、男士先问候女士,这是一个社会公德;2、因场合而异。在国外女士与男士握手女士可以不站起来,这是在国内,在工作场合是男女平等的。社交场合讲女士优先,尊重妇女。3、内容有别。中国人和外国人、生人和熟人、本地人和外地人不大一样。下面讲两个要点,一是那些称呼是最普遍的适用的,1、称行政职务;2、称技术职称;3、行业称呼;4、时尚性称呼;先生、小姐、女士等;和外商打交道时,更习惯称呼先生、女士。慎用简称。

电话礼仪

接听电话不可太随便,得讲究必要的礼仪和一定的技巧,以免横生误会。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我们都应做到语调热情、大方自然、声量适中、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文明礼貌。

1、及时接电话

一般来说,在办公室里,电话铃响3遍之前就应接听,3遍后就应道歉:“对不起,让你久等了。”如果受话人正在做一件要紧的事情不能及时接听,代接的人应妥为解释。如果既不及时接电话,又不道歉,甚至极不耐烦,就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尽快接听电话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让对方觉得自己被看重。

2、确认对方

对方打来电话,一般会自己主动介绍。如果没有介绍或者你没有听清楚,就应该主动问:“请问你是哪位?我能为您做什么?您找哪位?”但是,人们习惯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听筒盘问一句:“喂!哪位?”这在对方听来,陌生而疏远,缺少人情味。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您拿起听筒应首先自我介绍:“你好!我是某某某。”如果对方找的人在旁边,您应说:“请稍等。”然后用手掩住话筒,轻声招呼你的同事接电话。如果对方找的人不在,您应该告诉对方,并且问:“需要留言吗?我一定转告!”

3、讲究艺术

接听电话时,应注意使嘴和话筒保持4厘米左右的距离;要把耳朵贴近话筒,仔细倾听对方的讲话。

最后,应让对方自己结束电话,然后轻轻把话筒放好。不可“啪——”的一下扔回原处,这极不礼貌。最好是在对方之后挂电话。

4、调整心态

当您拿起电话听筒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不要以为笑容只能表现在脸上,它也会藏在声音里。亲切、温情的声音会使对方马上对我们产生良好的印象。如果绷着脸,声音会变得冷冰冰。

打、接电话的时候不能叼着香烟、嚼着口香糖;说话时,声音不宜过大或过小,吐词清晰,保证对方能听明白。

5.用左手接听电话,右手边准备纸笔,便于随时记录有用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公告跟通知的区别_公告_网

范文类型:公告,通知,全文共 1931 字

+ 加入清单

公告通知区别

通告和公告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聪明的读者你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吗?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了有关公告跟通知的区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告跟通知的区别范文一

公告和通告的区别

《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一、公告和通告的区别:

第一,内容属性不同。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兼有消息性和知照性的特点;与公告相比,通告的内容是“在一定范围内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具有鲜明的执行性、知照性。

第二,告启的范围不同。公告面向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听众,告启面广;通告的告启面则相对较窄,只是面向“一定范围内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

第三,使用权限不同。公告通常是党和国家高级领导机关宣布某些重大事项时才用,新华社、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些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使用公告。而通告则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目前,公告和通告这两个文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混乱现象。在报纸杂志中,在公共场所的招贴栏上,常常可以看到某某企业开业的《鸣谢公告》,宣传产品质量的《公告》,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作法都是不规范、不妥当的,“鱼目混珠”的后果,使得这样两种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件失去了其对公众应有权威性和约束力。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注意。

公告跟通知的区别范文二

通告与公告的区别

(一)通告的含义

通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通告的定义为: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告和公告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都具有晓谕性和公布性,也就是说,内容都是知照性的,发布范围都是面向全社会。

要想避免二者之间概念的混淆和文体的误用,关键是区分二者的不同。这些区别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内容的重要程度不同。

公告是用来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涉及内容多是国家大事或省市级的行政大事,或者履行法律规定必须遵循的程序。小的局部性事项和非法定的事项,不能采用公告的形式公布。通告是用来发布在一定范围内需要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它所涉及的事项一般没有公告那么重大。

2.对发文机关的限制性有较大不同。

公告是一种高级别的文体,只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项或法定事项时,才能由高级别的行政部门发布,这一点前面介绍公告的特点时已有阐述。而通告是一种高级机关和基层单位都可使用的文体,不仅行政机关可以制发,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也可以制发。

3.发布范围有所不同。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采用的文种,它的发布范围比较大,面向全国,有时面向全世界,遍示天下,一体周知,接受的人越多越好。通告虽然也是面向社会发布的,但多是限定在一个特定社区范围内,而且内容也多是指向一个特定的人群,要求这一社区的某一类特定人群遵守或周知。所以通告的定义中特意强调了“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4.发布的方式不同。

公告多数是在报刊上刊登,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下发,也不能印成布告的形式公开张贴。而通告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刊登,也可以用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还可以公开张贴。

公告跟通知的区别范文三

公告与通告的一般写法 :

(一)公告的写法 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是不能使用公告这一文种的。因此,对于公告的写法这里只做简要的介绍。 首先,公告的标题通常是发文机关加文种。有的只写“公告”两字,落款写发文机关的名称,加盖公章。 其次,公告的正文由公告的事由和公告事项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不写结束语,全文要直陈意向,文字凝炼,不加议论。

(二)通告的一般写法

1.标题。通告的标题有三种形式:(1)发文机关+事由+文种;(2)发文机关+文种;(3)只标明文种名称,落款写发文机关全称,加盖公章。

2.正文。通告正文的语气一般应比较平缓,语句平实,有时需要带上恳切要求协助或办理的语态。在结构上,通常可以分为三部分: 开头。说明发布通告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提出的根据要充分,目的要明确,为下文提出“应该遵守和执行的事项”奠定基础。 中间。写通告的具体事项。如果通告事项涉及到的要求、措施较多,应该分项予以说明。分项说明宜采取递减法,由主及次,由大到小,以便读者或听众能够迅速、正确地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通告的具体事项是要面向公众,要求公众周知和执行的。因此,要力戒表述上的主次不分或忽轻忽重,否则就会使人产生繁杂无序的感觉,不利于读者或听众迅速地、准确地理解文件的精神实质。

结尾。写执行的具体要求(包括时间、程度、范围等)。最后可以“特此通告”收束,也可以省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公告跟通知的区别

范文类型:公告,通知,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主送单位):

为了××××××(目的),根据××××××(依据),××××(主办单位)定于××××年×月×日在××××(地点)召开××××××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二、参会人员:××××××。

三、会议时间、地点:××××××。

四、其他事项:

(一)请与会人员持会议通知到××××××报到,××××××(食宿费用安排)。

(二)请将会议回执于××××年×月×日前传真至××××(会议主办或承办单位)。

(三)××××××(其他需提示事项,如会议材料的准备等)。

(四)联系人及电话:××× ××××

附件:1.参会名额分配表

2.会议回执

(印章)

××××年×月×日

1.会议通知模板

2.20xx最新的学术会议通知模板

3.20xx年公司会议通知模板

4.20xx年政府会议通知模板

5.公司会议通知模板

6.最新公司会议通知模板

7.20xx年关于年会通知的模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公告跟通知的区别

范文类型:公告,通知,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公告和通告的区别

《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一、公告和通告的区别:

第一,内容属性不同。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兼有消息性和知照性的特点;与公告相比,通告的内容是“在一定范围内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具有鲜明的执行性、知照性。

第二,告启的范围不同。公告面向国内外的广大读者、听众,告启面广;通告的告启面则相对较窄,只是面向“一定范围内的”的有关单位和人员。

第三,使用权限不同。公告通常是党和国家高级领导机关宣布某些重大事项时才用,新华社、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些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使用公告。而通告则适用于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目前,公告和通告这两个文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混乱现象。在报纸杂志中,在公共场所的招贴栏上,常常可以看到某某企业开业的《鸣谢公告》,宣传产品质量的《公告》,等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些作法都是不规范、不妥当的,“鱼目混珠”的后果,使得这样两种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件失去了其对公众应有权威性和约束力。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公告跟通知的区别

范文类型:公告,通知,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通告与公告区别

(一)通告的含义

通告是行政公文的主要文种之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通告的定义为:

“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告和公告二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是都具有晓谕性和公布性,也就是说,内容都是知照性的,发布范围都是面向全社会。

要想避免二者之间概念的混淆和文体的误用,关键是区分二者的不同。这些区别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内容的重要程度不同。

公告是用来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涉及内容多是国家大事或省市级的行政大事,或者履行法律规定必须遵循的程序。小的局部性事项和非法定的事项,不能采用公告的形式公布。通告是用来发布在一定范围内需要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它所涉及的事项一般没有公告那么重大。

2.对发文机关的限制性有较大不同。

公告是一种高级别的文体,只有涉及全局性的重大事项或法定事项时,才能由高级别的行政部门发布,这一点前面介绍公告的特点时已有阐述。而通告是一种高级机关和基层单位都可使用的文体,不仅行政机关可以制发,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也可以制发。

3.发布范围有所不同。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采用的文种,它的发布范围比较大,面向全国,有时面向全世界,遍示天下,一体周知,接受的人越多越好。通告虽然也是面向社会发布的,但多是限定在一个特定社区范围内,而且内容也多是指向一个特定的人群,要求这一社区的某一类特定人群遵守或周知。所以通告的定义中特意强调了“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4.发布的方式不同。

公告多数是在报刊上刊登,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下发,也不能印成布告的形式公开张贴。而通告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刊登,也可以用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还可以公开张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公告跟通知的区别

范文类型:公告,通知,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公告与通告的一般写法 :

(一)公告的写法 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是不能使用公告这一文种的。因此,对于公告的写法这里只做简要的介绍。 首先,公告的标题通常是发文机关加文种。有的只写“公告”两字,落款写发文机关的名称,加盖公章。 其次,公告的正文由公告的事由和公告事项两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不写结束语,全文要直陈意向,文字凝炼,不加议论。

(二)通告的一般写法

1.标题。通告的标题有三种形式:(1)发文机关+事由+文种;(2)发文机关+文种;(3)只标明文种名称,落款写发文机关全称,加盖公章。

2.正文。通告正文的语气一般应比较平缓,语句平实,有时需要带上恳切要求协助或办理的语态。在结构上,通常可以分为三部分: 开头。说明发布通告的原因和目的。这部分提出的根据要充分,目的要明确,为下文提出“应该遵守和执行的事项”奠定基础。 中间。写通告的具体事项。如果通告事项涉及到的要求、措施较多,应该分项予以说明。分项说明宜采取递减法,由主及次,由大到小,以便读者或听众能够迅速、正确地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通告的具体事项是要面向公众,要求公众周知和执行的。因此,要力戒表述上的主次不分或忽轻忽重,否则就会使人产生繁杂无序的感觉,不利于读者或听众迅速地、准确地理解文件的精神实质。

结尾。写执行的具体要求(包括时间、程度、范围等)。最后可以“特此通告”收束,也可以省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湖北古琴台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2234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旅行社的导游员 ,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

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

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

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

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

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各位朋友,你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就是伯牙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台上刻有“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石台四周用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这是清代遗物。斜对面那幢富丽堂皇、额坊上写有“高山流水”四个字的高大建筑就是“高山流水馆”,它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我看见很多朋友都拿出了照相机准备照相,确实这里是拍照留影的最佳处。但大家都不要急着拍照,等我讲解完,我会安排时间给大家照相的,好吗?我们先到那座“伯牙会子期”的雕像那儿参观。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哪位是伯牙,哪位是子期啊?对,这位鞠躬拱手的是伯牙,另外一位就是子期了。这个雕像表现了俞伯牙遇到知音时的钦佩欣喜之情。

好了,我们的讲解结束了。大家现在可以开始拍照了。我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拍照时间,半个小时以后大家就在这里集合。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湖北古琴台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864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江城武汉!我是来自_旅行社的导游员_,今天就由我来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让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著名的“知音文化”发祥地——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

它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琴台的来历。古琴台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弹琴得遇知音钟子期的一段佳话而修建。关于这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篇中。据记载,楚国有个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晋国为官,琴、棋、书、画样样娴熟,尤其是他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可谓天下无双,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够听懂他琴韵的有识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顺汉水而下,路过汉阳,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阵雨,只得把船停在龟山脚下避雨,改日启程。不久,雨过天晴,伯牙走出船舱,远望天际,只见水天涟涟,近看眼前,满目一片荒凉,心中郁郁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头弹拨解闷,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很是惊奇。俗话说,弦断必有人听。俞伯牙断定附近一定有一个很精通音律的人在听他弹琴,于是便上岸寻找。在龟山的一棵大树下,他看见了一个衣服破旧的樵夫。经询问,樵夫名叫钟子期,他是被琴声所吸引,寻声至此。俞伯牙听后十分高兴,与钟子期攀谈起来。原来钟子期也是一个爱好操琴、深谙音律的隐逸之士。为了测试一下子期的音乐素养,伯牙重整琴弦,请他听琴,就奏了两支乐曲,让子期猜度其中的含义。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罢,子期赞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罢,子期又赞道:“荡荡呼,若江河”。伯牙听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两人相谈甚欢,只觉相见恨晚,于是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挥泪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约前来,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于是上岸寻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经病故了。子期的父亲告诉伯牙,子期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与伯牙的约定,并要将其安葬在和伯牙论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来。伯牙闻之,十分悲伤。他来到钟子期的墓前,挥泪重弹“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边弹奏,一边吟哦:摇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向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弹罢,伯牙举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的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汉水流入了远方。伯牙从此终生不再鼓琴,以此来酬谢他的“知音”。好了,我们再来参观里面的景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道光皇帝亲笔提写,并赠于两江总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从政时善用人才,体恤民情,兴办水利,深得百姓拥戴,据说他隐退后曾在琴台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赐“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东侧那个小门,门额上的“琴台”二字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大家或许会很奇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呢?告诉大家,这是汉阳琴台退休工人俱乐部,是退休工人活动的场所。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并以琴台为中心,修建了汉阳工人文化宫。至80年代,文化宫和古琴台又经扩建,成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所以老人们经常来到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饮茶聊天,或看地方戏。不过这里的戏剧舞台是人人都可以上台一显身手的。他们就在知音的发源地,用音乐来沟通和交流。我们当中有没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台露一手的,给大家来段京剧或楚剧什么的,这些戏迷们一定会为找到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知音”而欣喜万分的。

好,我们现在到了碑廊,这里,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道题壁诗为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_年)岭南才子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其诗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矣!”这就是被誉为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他在七十八岁那年,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游后,他感慨万千,兴之所至,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即束竹叶代之。他饱蘸浓墨,在壁上洋洋洒洒,如走龙蛇,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题壁诗。后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来,成为书法珍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古琴台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借条与欠条的区别_借条范本_网

范文类型:借条欠条,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借条与欠条的区别

借条与欠条的区别在日常经济生活往来中,人们往往将借条写成欠条,将欠条写成借条。其实,借条和欠条是有重要区别的。下面就二者的区别和书立简述如下:

借条和欠条的区别:

1、含义及其相应法律关系不同: 借条一般反映为法律上的借款合同关系,借条则是借款合同的凭证;而欠条则是往往是当事人之间的一个结算,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

2、产生的原因不同:借条一般是基于借款事实而产生;但是欠条则可能是多种法律关系产生的后果:譬如买卖、服务等。

3、区别的法律后果:

(1)未规定具体还款期限的借条及欠条的诉讼时效不同:对于没有还款期限的借条,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还款; 对于没有还款期限的欠条,在债务人出具欠条时,债权人就应当在欠条出具之日起2年内向人民法院主张权利,也就是说,没有履行期限的欠条从出具之日起计算诉讼时效。

(2)举证责任不同: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官简单的陈述借款的事实经过即可;欠条持有人必须向法官陈述欠条形成的事实。如果对方否认,欠条持有人必须进一步举证证明欠条形成的事实。

鉴于,欠条和借条的区别,因此,欠条、借条的写法应当注意。

一张完整的欠条或借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欠款、借款(物)的原因;

2、欠款、借款的准确数额,借物的名称、数量,金额应用大写表示;

3、借款(物)的归还时间、欠款的付清期限应明确;

4、违约责任要写清楚,如利息等;

5、必要时,应当由担保人签字,并写明担保期限、责任。

此外,要注意的是:

1、字里行间应当紧凑,不能留有多余的空间。

2、最好附带在借条和欠条中体现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身份证号码,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签名应当真实,应当当面书立,防止借款人或欠条书立人用其他人来签名,最后拒绝承认借条。

4、尽量避免使用容易产生分歧的语言,简洁和语义单一的借条才是最标准的借条

5、还款时间直接关系到诉讼时效的问题需要注意写法

一般欠条例子:

欠     条

因买到(身份证号)的产品,总价款10万元整,已付9万元,尚欠1万元于今年十月十日前付清。每拖延一天,愿意按照每日万分之二支付利息。

欠款人(签名):(身份证号:)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欠条和借条区别的案例_借条范本_网

范文类型:借条欠条,材料案例,全文共 1828 字

+ 加入清单

欠条和借条区别的案例

我们常常分不清欠条和借条的区别,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了欠条和借条区别的案例,供你参考。

案例

20xx年12月,经原告陆某委托,被告罗某多次代为收取水泥款共计人民币12万余元。因被告收取货款后未将款项给付原告,后经双方结算,被告于20xx年7月向原告出具《欠条》,双方约定“今经与陆某结清数后欠陆某水泥款共计壹拾贰万伍仟元整。现双方协商一致同意玖月底付陆某拾万元整,如我方如期不付拾万元整则按肆分利息结算,其余贰万伍仟元则于明年4月份付清,如我如期不付则也按肆分利息结算”。因被告未依约定给付款项及利息,原告诉至法院。

【那么问题来了】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有以下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经原告同意后代其收取货款,双方形成了委托合同关系,被告应履行将代收货款交付原告的合同义务,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零四条的规定,被告应当将代收的货款125000元转交原告,并依法赔偿原告的损失。

第二种意见认为,被告占用原告的货款后,经原告催讨,被告出具了《欠条》,对下欠款项的还款期限、逾期利率进行了约定,视为双方确认为借贷关系,双方成立民间借贷关系,被告依法应当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

【元芳你怎么看?】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委托合同,是指一方委托他方处理事务,他方允诺处理事务的合同。委托他方处理事务的,为委托人。允诺为他方处理事务的,为受托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九十九条至第四百零八条的规定,受托人的义务为:1、依委托人的指示委托事务;2、亲自处理委托事务;3、随时或定期报告受托事务的处理情况;4、因处理委托事务所取得的财产,应当转交给委托人。委托人的义务为:1、支付费用;2、支付报酬;3、赔偿受托人损失。本案中,经双方协商,原告委托被告收取水泥款,被告亦提供了相应的劳务,双方形成委托合同关系,因双方未约定支付报酬,该委托合同应为无偿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零四条规定“受托人处理委托事务取得的财产,应当转交给委托人”,被告因处理委托事务取得了相应的货款,根据法律规定,被告应将其交给原告。虽经原告催讨,被告出具了《欠条》,但该《欠条》仅是对被告未履行财产转交义务的事实予以确认,其载明的逾期利率实际亦属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百一十四条、第四百零四条之规定,被告应当将所收取的货款人民币 125 000元转交给原告,并承担相应的违约金。

借条与欠条主要区别

一、定义的区别

1、借条系指贷款人向借款人给付借款时,借款人向贷款人出具的证明存在借贷事实的书面凭证。借条在法律上是一种经过简化但具有必备条款的借款合同。

2、欠条系指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因自身原因不能如期偿还而对债权予以确认的书面凭证。欠条反映了双方当事人对债权债务状态的确认,但无法表明债权债务关系产生的原因。

二、证据效力的区别。

1、因借条是一种简化的借款合同,能够直接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和借贷关系的实际发生,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院陈述借款的事实,无需对借条的形成原因进行举证,除非有确凿的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借据所记载的内容,一般不能轻易否定借据的证明力。

2、欠条则因其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其本身无法表明债权债务形成的真实原因。欠条持有人不仅需要向法院陈述欠款形成的有关事实,还需要就欠款事实形成的原因向法庭进行举证。

三、诉讼时效的区别

1、没有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条。《合同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故,贷款人应当从要求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的必要准备时间届满之日起两年内主张权利,但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贷款人应当在借贷事实成立的二十年内主张权利,否则将丧失胜诉权;

2、没有约定给付期限的欠条。因在债务人出具欠条时,债权人已经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债权人应当在欠条出具的次日起两年内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综上所述,借条与欠条作为债权凭证,都能证明双方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但两者在法律上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借条能够证明欠款事实的存在,欠条却不一定因借款而形成。本案中,被告虽向原告出具了《欠条》,并约定了还款期限及利率,但双方之间并不当然形成民间借贷关系,法院应当慎重查明《欠条》形成的原因,原则上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即委托合同进行审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