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学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精选2篇)

发布于2024-05-01 04:14,全文约 3206 字

篇1:2024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_网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课教学工作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末即将到来了。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收获很多。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教师的角色发生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发生着可喜的转变,在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我立足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对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内探究。

1.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2.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来预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好方法。问题提出后要鼓励全体学生猜想,不能局限于几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鼓励,激发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进行猜测,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创设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计划是实验教学的依据。开学初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实验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制定一学期的实验计划。注意各项资料的撰写、积累,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小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引导,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作好科学课的课外延伸,课内反馈,抓好探究活动的落实。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略教材意图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抓好科学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面对新教材,我先积极,刻苦、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新课程的命脉和动向,以更有利于科学课的教学,认真学习其它教育教学杂志,更新观念,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学生一片探究的空间。并通过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避免了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三、教学中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现代教学观教学的目标是多样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种目标,教材中反映的却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是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我们用教材――在教知识的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认真做好课前准备,避免课堂上发生被动现象。同时,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身边找素材,找现象,因势利导,让科学的探究无处不在。其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于农村孩子生活积累很少,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很难理解,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这块知识,对农村学生来说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热水器,也没有见过太阳能热水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到有太阳能热水器的家户中实地考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知识,加深认识,以便在课堂上学习。

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学生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学生自讨苦吃,一定要追根问底,非得弄个水落石出,教师应不厌其烦的解释,应接受、肯定,甚至鼓励、赞扬,并提供帮助和支持。另外,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实践证明,对于有些概念来说,除非经历探究过程来自主建构,否则儿童无法真正理解和习得。探究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是在点点滴滴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的。

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个具有科学素养并立身于科学事业的人,首先,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一个学生也是一样,要想好的成绩必须去刻苦的钻研学习,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是由他们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

总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有付出,有收获,添了几分经验,也多了几分教训。新的一年里,工作和学习将有新的开始,今后,将本着求真务实、锐意进去、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探索和实践中再接再厉,努力做好科学教学工作。

篇2: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20242024学年_教学工作总结_网

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2014-2015学年)

第一:课前。

预设大环节活动设计、材料准备、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科学课由几个活动组成的,主要是抓住活动的设计,反复问自己这个活动真的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活动能帮助我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哪个问题,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的哪方面素养应该有所发展?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可以完善或替代这个活动?如果我让学生做这个活动,在教学的大方向大思想上有无冲突?最后就是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会出现哪几种状况?虽说学生是不同的,但对于自己教的学生是心理有数的,而不完全了解学生的预设肯定回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导致抛出去的球收不回来,一发散就无法收场的场面,课堂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课前的材料的准备上要有结构,说说容易做做难,如果材料太多,一下子呈现,虽然学生的思维广度扩散了,但思维的深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真的需要那么多材料吗?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那是越小越好吧!如果材料太少,太简单,那么思维上会不会有定势。几时呈现材料比较合适?以何种方式呈现,根据活动来选择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课前必须准确了解学生现状这是实现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发展,首先你要明白在你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有哪些前概念,和已有的技能,如果不清楚这些,请问你说学生发展了,哪你的依据在哪儿,学生如果发展,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儿,所以了解学生非常重要。

第二:课中

课中要实现有效性主要还在教师的调控水平和学生的汇报效果上,教师的调控水平那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的,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上,而学生汇报效果的有效性主要还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还有质疑习惯,一碰到觉得有疑点就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汇报就有了一定实效,而不是走走过场。关于教师课中指导的有效性,我觉得教师要多“跑”把每组都“跑一跑”了解所有的组,及时指导需要帮助的小组,个别指导,对这一小组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会让学生的心与教师贴得更近。

第三:课后评价

由于科学课开展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课后的评价就成为有效教学必备的最后一环。在本学期,应用各种手段尝试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评价。 通常我们可以用测验、作业、实验操作等方式对科学知识、技能进行评价。还可以用访问、小论文、成长记录袋等进行评价。测试的目的主要是看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表述状况,及运用科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及讨论、探究、创新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重点评价学生“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评价时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

3.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调查报告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是否乐于合作与交流,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具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当然对此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不恰当的,如用60分和75分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作评价。平时也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纵观全局,用准确、简洁的质性描述综合评价,为对学生进行多样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