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心得(精选两篇)

发布于2024-05-10 10:45,全文约 3391 字

篇1: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_工作体会_网

课程标准解读及实施建议

一、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

1、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3、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4、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1、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2、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德性

3、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

4、品德课与生活课、社会课的综合为学生开辟了通向生活的渠道,有助于品德培养的加强

(二)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1、尊重儿童生活的教育意义:儿童只有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接受教育的引导

2、课程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它的锤炼和引导

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不只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必须充分重视这种价值。

本课程所呈现的是一个儿童的生活世界

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都力图从儿童的生活情景出发,课程营造的世界是用他们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世界,是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到的世界。

课程文化力求成为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童趣。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而且要使它成为对儿童有乐趣的生活。

(三)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

1、积极引导是儿童发展的需要。

2、尊重儿童与积极引导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3、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以此作为基本价值导向。

积极引导的必要

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接受教育引导的需要。

在多元价值的社会里,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引导。

中国特色的品德培养之路

既不是传统教育的强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是西方道德教育中的价值中立、道德相对主义,是在两者结合上下功夫。

(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

知识技能培养的统一

1、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

表现的人:在生活中他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

2、课程标准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1)重视儿童的经验与体验

(2)既学做人,又学知识学做事;在学知识、学做事中学做人;在学做人的关照下,学知识学做事。

(五)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1、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的过程:

(1)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

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2、自主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3、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性教学。

二、 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思路

(一)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理念

1、培养儿童热爱生活应当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追求

2、学校教育应当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

3、学校教育应当保护和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活力

4、参与是儿童的权利

5、探究是儿童的天性

6、低年级教育应与学前阶段相互衔接,构筑儿童后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7、学校教育应当尊重并适应儿童能力的多样性

8、儿童的生活本身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品德与生活课程设计思路

三条轴线是:

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有爱心、有责任感地生活

智慧地、有创意地生活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

1.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参与和创造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愿望;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2. 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生活为对象,通过学生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和他人的联系,从态度、能力、知识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 品德与社会课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依据多元线索以综合主题形式构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4. 品德与社会课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

5. 品德与社会课负有促进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使命,是培养自信的、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公民的重要途径,是义务教育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

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

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

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主题):

§ 社会环境

§ 社会活动

§ 社会关系

三、 “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

1、 “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

2、“两个支柱”,终身教育、全人经验。

3、 “一个杠杆”,现代信息技术。

4、新教材的追求

整合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均衡性;淡化学科体系;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发挥作用;在强调基础的同时,强调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能力比概念本身重要;强调实践性(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综合性和弹性(选择性和教材的非专业化);强调对课程的自主开发;强调时代性。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生活经验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3、丰富拓展教学过程

4、灵活充实教学内容

五、在不断追问中提升教学的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生活的简单罗列。忘记了教学目标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跑题 找朋友)

生活的锤炼与提升 (如何看待城乡教育差异 交通事故)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心得体会_工作体会_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心得体会

梁启超说:“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我觉得这句话用于新课程改革本身很适合。因为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标准》之精要令人内心折服,之广博令人眼界大开。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些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对语文教材编写、教学指导、语文评估与考试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规定。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课外多读书。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而非主演的角色,起到的应该是穿法针引线的作用而非仅仅是传授而已。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发现问题以及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而不是充当他们可靠的拐杖。

当然,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诗歌单元的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诗歌,而对文言文的处理则是要稳打稳扎,要求学生的翻译要落实到字词句,一点也不能马虎。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而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另外,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多么重要。知识储备足够了,才能很好地驾御课堂。因此在工作之余仍需不断地读书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在师生双边交流、在学生答与辩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

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反思,比如有些人的认识有误区:认为课改是赶时髦,是走形式,是要让课堂热热闹闹,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 …其实不然,那些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今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还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实践——反思——调整,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真正适应新课标要求也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不断地产生积累灵感。正如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并进,创造明天的辉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