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性实验报告的体会(精彩11篇)
发布于2023-12-02 20:52,全文约 23507 字
篇1:学生科学实验效果最优化的基石实验报告设计_实验报告_网
学生科学实验效果最优化的基石实验报告设计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人们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实验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提供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计划和安排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的活动。通过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实验报告的设计与记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一份好的实验报告设计,就像是一盏明灯,能给学生指引实验的目标、方向,能提供给学生形成结论的分析数据,进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素养,使学生的科学实验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观察实验报告的填写,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的责任心和有序观察能力。
教科版四下《油菜花开了》解剖花的实验中,我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剖 花》实验人
花的名称
实验方法:用镊子把花的各部分,从外向里一层层撕下,整齐排列并贴在相应的名称左边,数一数,填在相应的空格上。
个萼片
个花瓣
个雄蕊
个雌蕊
在班级(1)上课时我没有设计实验报告,就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先介绍解剖花的方法、花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按照书本要求独立解剖油菜花。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且相当活跃,但检查结果时,学生雌雄蕊不分,萼片、花瓣不分,桌上、地上掉落的都是花瓣,实验效果之不佳显而易见。
后来,我根据班级(1)出现的情况,设计了如上实验报告,实验的效果就相当出色。在这个实验报告中,我并没有限制学生解剖何种花,但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很清楚地完成解剖的任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桌上有了这份实验报告,便时刻提醒着学生做实验究竟是何目的,做实验时必须仔细观察什么,做实验的观察步骤是什么。在解剖花的过程中,动作快的同学还可在老师的同意下,多取一两张实验报告单,多解剖几种花,因此既避免了学生在一旁闲着无所事事而打闹的局面,又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学生的科学素质。至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在巡视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辅导,让他们也能够尝到独立成功的喜悦,而避免了跟在其他同学后面蒙混过关的心理,以扎扎实实地学会实验操作要领,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实验的责任心。
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差是小学尤其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神经系统较脆弱,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不能精确地感知事物,也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2]他们选择对象往往从兴趣出发,不按老师的要求去感知。比如,老师要求观察花的形状、结构、颜色,他们却会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所以,这部分孩子的感知、观察能力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下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对三、四年级刚刚起步学习科学的孩子来说,老师如果能够为特定的实验设计好观察实验报告,这对培养孩子的观察事物的责任心和有序观察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实验报告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教科版四上第3单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书前面几个小实验都非常简单,教师如做一个实验讲一个实验,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主观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此,我就专门为这课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观察记录表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
器材
实验步骤
观察现象并记录
归纳共同点
1
锯条
一手将锯条一端按紧在桌子边缘,另一手向下用力压锯另一端,后放手。
(1)(有,无)声音,
(2)锯条发声时
2
空盒、橡皮筋
把皮筋绷在盒子上,用手指拨动皮筋
(1)(有,无)声音,
(2)皮筋发声时
3
队鼓、上有少许豆粒、小槌
用槌把队鼓敲响
现象:小豆
说明:鼓发声时鼓面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报告的要求便可独立完成实验,也不受限制,多余时间可多做一遍,多研究一遍。
在课堂实验中,教师一般都喜欢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式。教师一边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领,一边示范过程,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仿照教师的示范进行实验,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做同一实验步骤,要求一致,步调一致,课堂次序较易把控。但这种方式下,学生做实验比较被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如果能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实验,则能取得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所无法得到的效果。但如果由学生自己独立实验,教师则不易控制纪律,往往无法达到预定目标。在这课中,我设计了以上实验报告后,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实验中总结规律。
三、探究实验报告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③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探究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探究的全过程或部分过程经过实验报告的填写、设计由扶到放地反复训练,那么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基本方法便能初步地掌握,这便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八个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 5.搜集整理信息 6.思考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3]而一份较完整的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以下这些部分:1.实验内容2.实验目的3.实验器材4.实验方法5.实验结果6.问题与讨论。将科学探究的实施和实验报告的填写两者相结合,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有意识地从扶到放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教科版四下三食物单元《面包发霉了》为例来设计:
问题的提出
霉菌的生长与 有关吗?
霉菌的生长与 有关吗?
猜想与假设
霉菌的生长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容易霉菌长得快。
制订实验计划
进行实验
实验方法:
相同条件:两块同样大小的面包,挑同样多少的菌丝,同时滴上10滴水,放入相同的保鲜袋扎紧。
不同的条件:一块放在厨房任一地方,一块放入冰箱
实验方法:
记录实验数据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
结论
如果说“面包的发霉与温度有关”这一探究实验老师需要扶着走,那么另一个问题“面包的发霉与水有关吗?”学生完全可以模仿老师给出的模式自己来进行实验。这不仅能让孩子清晰地了解整个探究的过程,了解了探究的一般步骤,也教给了孩子科学的探究方法,今后再遇到相类似的科学探究问题完全能独立地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实验报告的设计与填写,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科版5上《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
实验验证
蚯蚓适宜生活在
明亮还是阴暗的地方
潮湿还是干燥的地方(自己设计)
实验用品准备
一长方形纸和内涂黑,将盒低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塑料薄膜,一块黑湿布,5条蚯蚓。
实验环境准备
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在明暗交界处
观察记录
蚯蚓爬向 的地方。
(选择:(1)明亮(2)黑暗)
蚯蚓数量:高处暗处
(填“=”“”
得出结
论
蚯蚓适宜生活在 环境中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 、 的环境中。
这张实验报告我重点设计了验证“蚯蚓适于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阴暗的环境”这一环节。上课前一天我便把实验报告发下去,学生可根据实验报告的要求自行先准备实验材料,而且还可自己设计验证“蚯蚓适于生活在潮湿还是干燥的地方”实验所需的材料,而后根据上课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自己实验设计的正确性,或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如何改正。通过多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学生实验报告的填写,还便于教师掌握信息反馈,进而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仍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第一年带学生时并没有准备实验报告,因此,在问及学生声音产生时皮筋和鼓有何新的现象,学生均能回答出“震动”。我以为学生所说的“震动”便是我想传授的“振动”,想当然地就写了“振动”两个字,便以为学生都理解了。第二年再上这课时设计了上述实验报告,许多学生根本不能写出“振动”这个词,许多学生经过细致观察能够写出“上下不停地动”“左右来回不停地动”。个别学生填写的是“震动”,“振动”这一词能填出者几乎没有。正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我才猛然惊醒,上届的学生岂不是稀里糊涂学了个“振动”,真的有必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何为“振动”,此“振动”非那“震动”。
虽然教科版科学教科书相比原先的人教版自然教材有了一些实验记录的表格雏形,但也有一些内容并无实验报告设计,且由于科学书属于循环使用教材,学生不能在书本上随意填写,所以很多实验报告还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重新进行设计,这就给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使用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实验报告必须以课本为基础,在尊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巧妙地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实验报告中。实验报告要精而细,切忌粗而广,让学生无从下手;不能过于死板,应有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自我的空间。
2.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及时表扬并作出示范,切忌用后便置之不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而不马虎了事。
3.教师要注意案例的积累,多和周边学校的科学教育进行横向联系,这样可减少设计的重复劳动,并在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改进。
愿我们教师都能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实验技巧,提高科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篇2: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设计范文_实验报告_网
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具:
相关的图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模式:
三段五环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预习作业
1、深读课文,说说施密特博士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2、从这些行为中你认为施密特是一位怎样的人?
3、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
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但是很多人为了他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芝加哥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看看他是何以生命为代价完成那份——血染的实验报告。
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出示视频材料)
——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师: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他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施密特博士用它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但不幸的是实验中他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那他会怎样做呢?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来学习。
二、自主、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任务中的问题。
1)、深读课文,说说施密特博士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2)、从这些行为中你认为施密特是一位怎样的人?
3)、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
2、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讨论的问题。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解析上述问题,并从读文中悟情会意。
(1)“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2)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3)“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4)“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
四、质疑解惑:
同学们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五、情感升华
1、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人世,他走的那么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是那么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这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你想对施密特博士说些什么?
2、此时我们非常难过,一位科学家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但我们又感到欣慰,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科学财富,让我们再一次带着对他的崇敬之情齐读文中最后两句话。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科学工作者为了造福于后代,不惜一切甚至生命。卡尔施密特博士只是其中一个,还有许多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比如:牛顿、居里夫人、布鲁诺等同学们课下读读他们的故事,相信你的心灵再次会受到启迪和震撼的。
板书设计:
蛇毒研究
血染的实验报告 科学事业
挽救生命
教学反思:
本节是《血染的实验报告》第二课时的教学,学生在“三段五环”的教学模式下,轻松愉悦的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体会到了老科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的无私而伟大的奉献精神。这篇课文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文章记叙的是施密特博士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巨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这件事反映了施密特博士认真求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了科研事业,为人类健康勇于牺牲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反思有如下几点:
一、预习前移、导学指导
我在课前的前一天,提前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围绕“预习作业”做一个简单的预习,将预习目标具体化。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体现站在学生“学”的角度,也是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完整呈现,通过问题和习题细致有序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二、课件运用恰当
在教学中,我课件出示南美洲毒蛇,让学生说说看到蛇后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毒蛇可怕与凶猛,为下文学习施密特博士被蛇咬伤后忍受着极端的痛苦做个铺垫。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的表现中不难看出蛇给孩子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着积极探索的欲望,课件的展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组合作探究真实有效
学生因为提前预习了,对课文内容重点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小组长带领大家交流探究时,能够按照平时的训练,切实有效的完成合作要求,在此期间,我在学生中间巡视,做过细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差学生,了解他们在自学讨论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把自学中自学讨论所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抓到手,为什么说这份报告是“血染的实验报告”?这一问题学生认识的不是那么深刻,我就决定展示点拨环节解决。
四、抓重点词、句子,理解文章内容。
在学生进行交流、质疑、点拨阶段,我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进行全班交流,
在肯定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之时,继续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子的理解,通过读与思相结合,采用了引读、评价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蛇的凶猛,令人恐惧,来体会施密特博士所受的巨大痛苦,从而感受博士为了科学事业,为了人类的健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有着坚强的毅力与伟大。
五、质疑解惑,注意生成,情感升华。
在质疑解惑环节,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被蛇咬了之后会不能动弹?被蛇咬了之后应该怎么办?我先让学生来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没有科学根据,因为我在上课前预想了课堂的生成,查阅了资料,就向学生讲授:毒蛇的头呈三角形,尾部较粗短,色斑较鲜艳。当人不慎被毒蛇咬伤后,蛇毒通过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伤害人体。血液循环中毒局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并迅速向肢体近心端蔓延,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以致死亡。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也指导了学生不科学的方法,用嘴吸的时候,一定口腔里不能有破损,另外补充了另几种方法。在情感升华环节,再次对文本进行了感悟,并使文本得以升华。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对上好语文课多么重要,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二、在课堂中,我们必须能对学生说的话,进行评价与总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进而发现了自己的评价性语言不是那么的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完善,还要不断的努力。继续多读书,多钻研教材,进行继续教育的再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继续深层次的进行“三段五环”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更好的发展,也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
篇3:最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最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 名:张国生
学 号:XX0233
学 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 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 (1)
nsinα=mω2x (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 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 ∴ 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
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
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
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几式得:
g=4π2n2h/t2.
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
则
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四、采用模型六利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参量。地球上各个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和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异。一般说,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约为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专门仪器,仔细测绘各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探测。
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一个圣灯的缓慢摆动,用他的脉搏跳动作为计时器计算圣灯摆动的时间,他发现连续摆动的圣灯,其每次摆动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与圣灯摆动的幅度无关,并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观察的结果,为单摆作为计时装置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应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简单方便,因为单摆的振动周期是决定于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即决定于重力加速度g和摆长l,只需要量出摆长,并测定摆动的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自由落体测定仪),钢卷尺,游标卡尺、电脑通用计数器、光电门、单摆线
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锥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锥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如图2-1所示。
f =p sinθ
f
θ
t=p cosθ
p = mg
l
图2-1 单摆原理图
摆锥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当摆角很小时(θ
sinθ=
f=psinθ=-mg =-m x (2-1)
由f=ma,可知a=- x
式中负号表示f与位移x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a= =-ω2x
可得ω=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
t=2π/ω=2π (2-2)
t2= l (2-3)
或 g=4π2 (2-4)
利用单摆实验测重力加速度时,一般采用某一个固定摆长l,在多次精密地测量出单摆的周期t后,代入(2-4)式,即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由式(2-3)可知,t2和l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为其斜率,如对于各种不同的摆长测出各自对应的周期,则可利用t2—l图线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
试验条件及误差分析:
上述单摆测量g的方法依据的公式是(2-2)式,这个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否则将使测量产生如下系统误差:
1. 单摆的摆动周期与摆角的关系,可通过测量θ
实际上,单摆的周期t随摆角θ增加而增加。根据振动理论,周期不仅与摆长l有关,而且与摆动的角振幅有关,其公式为:
t=t0[1+( )2sin2 +( )2sin2 +……]
式中t0为θ接近于0o时的周期,即t0=2π
2.悬线质量m0应远小于摆锥的质量m,摆锥的半径r应远小于摆长l,实际上任何一个单摆都不是理想的,由理论可以证明,此时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其摆动周期为:
3.如果考虑空气的浮力,则周期应为:
式中t0是同一单摆在真空中的摆动周期,ρ空气是空气的密度,ρ摆锥 是摆锥的密度,由上式可知单摆周期并非与摆锥材料无关,当摆锥密度很小时影响较大。
4.忽略了空气的粘滞阻力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摩擦力。实际上单摆摆动时,由于存在这些摩擦阻力,使单摆不是作简谐振动而是作阻尼振动,使周期增大。
篇4: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 名:张国生
学 号:XX0233
学 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 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 (1)
nsinα=mω2x (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 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 ∴ 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
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
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
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几式得:
g=4π2n2h/t2.
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
则
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四、采用模型六利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参量。地球上各个地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随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和相对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异。一般说,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两极,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约为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在地球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专门仪器,仔细测绘各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况,还可以对地下资源进行探测。
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内观察一个圣灯的缓慢摆动,用他的脉搏跳动作为计时器计算圣灯摆动的时间,他发现连续摆动的圣灯,其每次摆动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与圣灯摆动的幅度无关,并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观察的结果,为单摆作为计时装置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应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简单方便,因为单摆的振动周期是决定于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即决定于重力加速度g和摆长l,只需要量出摆长,并测定摆动的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自由落体测定仪),钢卷尺,游标卡尺、电脑通用计数器、光电门、单摆线
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锥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锥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如图2-1所示。
f =p sinθ
f
θ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5: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C语言的数据类型和变量的声明。
2、掌握不同类型数据之间赋值的规律。
3、掌握C语言的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
4、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
①输人程序: #includevoid main { int a, b; float d,e; char c1,c2; double f, g; long m, n; unsigned int p,q; a=61;b=62; c1=a;c2=b; d=3.56;e=-6.87; f=3157.890121;g=0.123456789; m=50000;n=-60000; p=32768;q=40000; printf("a=%d,b=%d c1=%c,c2=%c d=%6.2f,e=%6.2f ",a,b,c1,c2,d,e); printf("f=%15.6f,g=%15.6f m=%ld,n=%ld p=%u,q=%u ",f,g,m,n,p,q); } ②运行此程序并分析结果 (2)按习题4. 8要求编写程序 题目为: 设圆半径r=l. 5,圆柱高h=3,求圆周长、圆面积、圆球表面积、圆球体积、圆柱体积。 用scanf输人数据,输出计算结果口输出时要有文字说明,取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程序:
三、实验步骤:
①输人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 b; float d,e; char c1,c2; double f, g; long m, n; unsigned int p,q; a=61;b=62; c1=a;c2=b; d=3.56;e=-6.87; f=3157.890121;g=0.123456789; m=50000;n=-60000; p=32768;q=40000; printf("a=%d,b=%d c1=%c,c2=%c d=%6.2f,e=%6.2f ",a,b,c1,c2,d,e); printf("f=%15.6f,g=%15.6f m=%ld,n=%ld p=%u,q=%u ",f,g,m,n,p,q); }
②运行此程序并分析结果。
预计结果:
a=61,b=62
c1=a,c2=b
d=``3.56,e=`-6.87
f=````3157.890121,g=```````0.123456
m=50000,n=-60000
p=32768,q=40000(`代表空格)
结果:
g的输出看来是四舍五入了。
③在此基础上,将程序第9~14行改为:
a=61;b=62;
c1=a;c2=b;
f=3157.890121;g=0.123456789;
d=f;e=g;
p=a=m=50000;q=b=n=-60000;
运行程序,分析结果。
p=a=m=50000;q=b=n=-60000;这两条语句将p、a、m的值和q、b、n的值都重新赋了相应的新值。除m、n外都是整型、无符号整型或字符型,因此输出会按数据类型强制截取,因此得到的值会不尽相同,但可以从理论上做出推测,但由于编译系统的不同,真正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
④改用scanf函数输人数据而不用赋值语句,scanf函数如下:
scanf("%d,%d,%c,%c,%f,%f,%lf,%lf,%ld,%ld,%u,%u",&a,&b,&c1,&c2,&d,&e,&f,&g,&m,&n,%p,%q);
输入的数据如下:
分析运行结果。
(说明:lf和ld格式符分别用于输人double型和long型数据)
⑤在④的基础上将printf语句改为:
printf("a=%d,b=%d c1=%c,c2=%c d=%15.6f,e=%15.6f ",a,b,c1,c2,d,e);
printf("f=%f,g=%f m=%ld,n=%ld p=%u,q=%u ",f,g,m,n,p,q);
运行程序:
⑥将p、q改用%o格式符输出。
⑦将scanf函数中的%1f和%ld改为%f和%d,运行程序并观察分析结果。
出现错误,提示为:浮点错误:超出范围。程序异常中止。 (2)按习题4. 8要求编写程序
题目为:
设圆半径r=l. 5,圆柱高h=3,求圆周长、圆面积、圆球表面积、圆球体积、圆柱体积。 用scanf输人数据,输出计算结果口输出时要有文字说明,取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程序:
#include
void main
{
float h,r,s,sq,vq,vz;
float pi=3.1415926;
printf("Please input the circinal r, and the cylindrical h:");
scanf("%f,%f",&r,&h);
l=2*pi*r;
sq=4*pi*r*r;
vq=4.0/3.0*pi*r*r*r;
vz=pi*r*r*h;
printf("circinal girth is: l=%6.2f ",l);
printf("circinal area is: s=%6.2f ",s);
printf("sphere surface area is: sq=%6.2f ",sq);
printf("sphere cubage is: vq=%6.2f ",vq);
printf("cylindrical cubage is: vz=%6.2f ",vz);
}
(3)编程序,用getchar函数读人两个字符给c1 ,c2,然后分别用putchar函数和printf输出这两个字符。 上机运行程序,比较用printf和putchar函数输出字符的特点。 程序如下: #includevoid main { char c1,c2; printf("Please input tow letters: "); c1=get); c2=get); printf("Putchar is: "); putc1); putc2); printf(" "); printf("Printf is: "); printf("%c %c ",c1,c2);
}
可见有putchar输出的结果是一个字符一个字符顺序输出的。每个putchar函数只能输出一个字符,且只能输出字符,而printf可以输出多个数据,且为任意类
四、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C语言上机实验,我对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几个例题,我对顺序结构中scanf和printf语句的基本实用情况有了一定的理解。我相信这些都为后来的编程打下基础。对C语言学习,我会更加努力。
篇6:C语言实验报告《逻辑结构程序设计》_实验报告_网
C语言实验报告《逻辑结构程序设计》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实验二 逻辑结构程序设计
一、 实验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
2、熟练掌握if语句和switch语句
3、熟练掌握用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实现循环的方法
4、掌握在程序设计中的常用算法(如递推等)
二、 实验内容
1、 输入百分制成绩,要求输出成绩等级‘A’、‘B’、‘C’、‘D’、‘E’。90分以上为‘A’,80——89分为‘B’,70——79分为‘C’,60——69分为‘D’,60分以下为‘E’。(习题5.6)
2、 求1!+2!+3!+4!+ … +20!(习题6.4)
3、 编写程序并输出下列图形:
*
三、 实验步骤与过程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四、程序调试记录
篇7: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和掌握结构的说明和引用、结构的指针、结构数组,以及函数中使用结构的方
法。
(2) 掌握动态存储分配函数的用法,掌握自引用结构和单向链表的创建、遍历、结点的
增删、查找等操作。
(3) 了解字段结构和联合的用法。
(二) 实验内容及要求
1.表达式求值的程序验证 设有说明:
char u = "UVWXYZ"; char v = "xyz"; struct T{ int x; char c; char *t;
}a = {{11, A, u}, {100, B, v}}, *p = a;
请先自己计算表2.1中表达式的值,然后编写程序并运行来加以验证。(各表达式相互无关)
2.源程序修改、替换
下面所给源程序的功能是:给定一批整数,以0作为结束标志且不作为结点,将其建成一个先进先出的链表。先进先出链表的头指针始终指向最先创建的结点(链头),先建结点指向后建结点,后建结点始终是尾结点。请完成以下工作:
(1) 源程序中存在什么样的错误(先观察执行结果)?对程序进行修改、调试。使之能
够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2) 修改替换creat_list函数,将其建成一个后进先出的链表。后进先出的链表的头指针
始终指向最后创建的结点(链头),后建结点指向先建结点,先建结点始终是尾结点。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struct s_list{ int data;
struct s_list *next; };
void creat_list(struct s_list *headp, int *p); int main(void) {
struct s_list *head = NULL, *p; int s = {1, 2, 3, 4, 5, 6, 7, 8, 0}; creat_list(head, s); p = head; while(p) {
printf("%d ", p -> data);p = p -> next; }
printf(" "); return 0; }
void creat_list(struct s_list *headp, int *p) {
struct s_list *loc_head = NULL, *tail; if(p[0] == 0); else {
loc_head = (struct s_list *)malloc(sizeof(struct s_list));loc_head -> data = *p++;tail = loc_head;while(*p){
tail -> next = (struct s_list *)malloc(sizeof(struct s_list)); tail = tail -> next; tail -> data = *p++;}
tail -> next = NULL; }
headp = loc_head; }
3.程序设计
编写并上机调试运行能实现以下功能的程序或函数:
(1)编写一个程序,实现以下功能:定义一个字段结构struct bits,它将一个8位无符号字节从最低位向最高位声明为8个字段,各字段依次为bit0, bit1, …… bit7,且bit0的优先级
最高。同时设计8个函数,第i个函数以biti(i = 0, 1,……7)为参数,并且在函数体内输出biti的值。将8个函数的名字存入一个函数指针数组p_fun。如果bit0为1,调用p_fun[0]指向的函数。如果struct bits中有多位为1,则根据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调用函数指针数组p_fun中相应元素指向的函数。8个函数中的第0个函数可以设计为 Void f0(struct bits b) {
Printf(“the function %d is called! ”, b); }
(3) 设计用单词链表建立一张班级成绩单,包括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英语、高等数
学、普通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四门课程的成绩,试用函数编程实现下列功能:
① 输入每个学生的各项信息。 ② 输出每个学生的各项信息。 ③ 修改指定学生的指定数据项的内容。 ④ 统计每个同学的平均成绩(保留两位小数)。 ⑤ 输出各位同学的学号、姓名、四门课程的总成绩和平均成绩。 4.选做题
(1)对上述程序设计题中第(2)题的程序,增加按照平均成绩进行升序排序的函数,试写出用交换结点数据域的方法升序排序的函数,排序可用选择法或冒泡法。
(2)对选做题第(1)题,进一步写出用交换结点指针域的方法升序排序的函数。 (3)采用双向链表重做编程设计题中的第(2)题。
(三) 实验步骤及结果
1.表达式求值的程序验证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表2.1 表达式值的计算
结果正确!
2.源程序修改、替换的实验步骤及结果
(1)改错:headp类型应为双重指针,即:void creat_list(struct s_list headp, int *p); 同时第40行应该改为*headp = loc_head; 第12行改为creat_list(&head, s); 修改后的程序如下: #include#includestruct s_list{ int data;
struct s_list *next; };
void creat_list(struct s_list headp, int *p); int main(void)
{
struct s_list *head = NULL, *p; int s = {1, 2, 3, 4, 5, 6, 7, 8, 0}; creat_list(&head, s); p = head; while(p) {
printf("%d ", p -> data);p = p -> next; }
printf(" "); return 0; }
void creat_list(struct s_list headp, int *p) {
struct s_list *loc_head = NULL, *tail; if(p[0] == 0); else {
loc_head = (struct s_list *)malloc(sizeof(struct s_list));loc_head -> data = *p++;tail = loc_head;while(*p){
tail -> next = (struct s_list *)malloc(sizeof(struct s_list)); tail = tail -> next; tail -> data = *p++;}
tail -> next = NULL; }
*headp = loc_head; }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所示:
结果正确!
(2)建立一个后进先出的链表如下:
修改后程序如下: #include#includestruct s_list{ int data;
struct s_list *next; };
void creat_list(struct s_list headp, int *p); int main(void) {
struct s_list *head = NULL, *p; int s = {1, 2, 3, 4, 5, 6, 7, 8, 0}; creat_list(&head, s); p = head; while(p) {
printf("%d ", p -> data);p = p -> next; }
printf(" "); return 0; }
void creat_list(struct s_list headp, int *p) {
struct s_list * loc_head=NULL,*tail; struct s_list * temp; if(p[0]==0) ;
篇8: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悉Win TC或者VC++ 6.0的软件环境,掌握使用其进行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方法。 2.通过运行简单的C程序,掌握C源程序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由学生选择WinTC或者VC之一完成相关实验) 1.运行WinTC程序,进入C程序设计环境。 2.建立工程文件 3.编辑源文件 4.编译、连接
(1)单文件源程序的编译、连接
源程序先经过编译,生成目标文件(.obj文件),然后将目标文件进行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exe)。 如果编译、连接中发生错误,在Message窗口中显示出错信息,修改错误后,可重新编译、连接。 (2)多文件源程序的编译、连接
可以用长的源程序分割成几个文件,分别编译然后生成可执行文件。此时使用Project菜单。步骤: 第一步:有三个文件f1.c、f2.c、f3.c组成一个完整的C程序,分别建立三个文件,将f1.c、f2.c、f3.c三个文件保存到同一个文件夹中(如d: cproject)。 f1.c:
#include "stdio.h" extern a,b;
extern max(int x,int y); main { int e
=1,f=2;
printf("%d ",max(a,b)); printf("%d ",max(e,f)); } f2.c: int a=3,b=4; f3.c:
int max(int x,int y ) {return x>yx:y;}
第二步:构造Project文件,在编辑状态下,编辑一个扩展名为.prj的文件,文件的内容为:
f1 f2 f3
第三步:构造EXE文件,按F9键即将三个文件编译、连接成一个EXE文件,文件名为wang.exe。 如果编译、连接出现错误,则必须进行修正,然后再编译。 5.运行程序
如果编译、连接完全正确,则可以用运行程序。
三、实验过程(依据上面示例,简要描述你使用WinTC或者其它编译器的过程)
篇9: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计算出1000以内10个素数之和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if、if…else、if…else if语句和witch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if语句中的嵌套关系和匹配原则,利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分支选择结构。
2、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三种循环控制语句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结构的嵌套,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简单、常用的算法,并在编程过程中体验各种算法的编程技巧。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掌握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计算并输出1000以内的10个素数以及它们的和。
要求:
在程序内部加必要的注释。
由于偶数不是素数,可以不考虑对偶数的处理。
虽然在1000以内的素数超过10个,但是要对1000以内不够10个素数的情况进行处理。
输出形式为:素数1+素数2+素数3+…+素数10=总和值。
算法描述流程图
Main函数:
判断素数: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sushu(int n)/* 判断素数的函数 */
{
int t,i;
t=sqrt(n);
for(i=2;i1;i-=2)/* x为奇数时,做函数计算 */
{
n=sushu(i); /* 做判断素数的函数调用 */
( 励志天下 )
if(n!=0)/* 对素数的处理 */
{
a[j]=n;/* 把素数由大至小存入数组a[ ]中 */
j++;
if(j
m+=n; /* 统计前10个素数之和 */
}
}
if(j
{
for(i=0;i
{
n=a[i];
printf("%d",n);
printf("+");
}
printf("2=");
printf("%dn",m+2);
}
else for(i=0;i
{
n=a[i];
printf("%d",n);
if(i
printf("+");
else
{
printf("=");
printf("%dn",m);
}
}
}
}
测试数据
分别输入1000、100、10测试。
运行结果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素数个数小于10时的处理不够完善,考虑不够周全。把“+2”的处理做的太勉强。
程序过大,不够精简,无用文字太多。
学习耐心与细心不足,如scanf(“%d”,&n);中的“&”经常忘记。
编程思想不够发散,例如如何判断素数,只能想出2种方式(其中1种为参考教科书上内容);在今后学习中应更多的动脑,综合运用所学。
基本功不够,如清屏clrscr等函数用的不好,有时同样的问题多次犯,给实验课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我的知识不够广,有很多有用但不做考试要求的书中内容没有学好,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就算以后C语言这门课程结束后,也应多看相关东西,多上机练习,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知识不够广泛,如VC++6.0等程序,自己试了好一阵也不会用;说明我电脑水平还是不够,自学能力不够。已会的东西掌握的还是不够好。
篇10:实验报告的心得体会_实验报告_网
实验报告的心得体会
1.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2.交流是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3.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
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4.记录真实详尽。
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5.把握心理优势。
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想好了再去。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
1.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应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来解决科研、生产、国防建设乃至人类生活所面临的测试问题的课程。测试技术是测量和实验的技术,涉及到测试方法的分类和选择,传感器的选择、标定、安装及信号获取,信号调理、变换、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诊断等,涉及到测试系统静动态性能、测试动力学方面的考虑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涉及到计算机技术基础和基于LabVIEW的虚拟测试技术的运用等。
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实验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做了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 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 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三个实验。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由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不好,在实验过程遇到了许多的难题,也使我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我并没有气垒,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我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实验中我学会了单臂单桥、半桥、全桥的性能的验证;用振动测试的方法,识别一小阻尼结构的(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和阻尼系数;掌握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机械振动信号测量的基本方法;掌握测试信号的频率域分析方法;还有了解虚拟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等。实验过程中培养了我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了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科学道德,例如团队精神、交流能力、独立思考、测试前沿信息的捕获能力等;提高了自己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增强创新意识。
2.在做测试技术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就像以前做物理实验一样,做完实验,然后两下子就将实验报告做完.直到做完测试实验时,我才知道其实并不容易做,但学到的知识与难度成正比,使我受益匪浅.
在做实验前,一定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吃透,因为这是做实验的基础,否则,在老师讲解时就会听不懂,这将使你在做实验时的难度加大,浪费做实验的宝贵时间.比如做应变片的实验,你要清楚电桥的各种接法,如果你不清楚,在做实验时才去摸索,这将使你极大地浪费时间,使你事倍功半.做实验时,一定要亲力亲为,务必要将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弄清楚,弄明白,实验后,还要复习,思考,这样,你的印象才深刻,记得才牢固,否则,过后不久你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这还不如不做.做实验时,老师还会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教给我们,拓宽我们的眼界,使我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那么的广泛.
通过这次测试技术的实验,使我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做实验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与做其他的实验是通用的,真正使我们受益匪浅.
3.这次的实验一共做了三个,包括: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各有特点。
通过这次实验,我大开眼界,因为这次实验特别是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和悬臂梁一阶固有频率及阻尼系数测试,需要用软件编程,并且用电脑显示输出。可以说是半自动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受易非浅: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实验前的理论知识准备,也就是要事前了解将要做的实验的有关质料,如: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最重要的是要记录什么数据和怎样做数据处理,等等。虽然做实验时,指导老师会讲解一下实验步骤和怎样记录数据,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些基础知识,那时是很难作得下去的,惟有胡乱按老师指使做,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做什么。
在这次实验中,我学到很多东西,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在做实验报告时,因为在做数据处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将会很难的继续下去。例如:数据处理时,遇到要进行数据获取,这就要求懂得labview软件一些基本操作;还有画图时,也要用软件画图,这也要求懂得excel软件的插入图表命令。并且在做回转机构振动测量及谱分析实验,获取数据时,注意读取波形要改变采样频率,等等。当然不只学到了这些,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还有动手这次实验,使测试技术这门课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刻了我对测试技术这门课的认识,巩固了我的理论知识。
不过这次实验虽好,但是我认为它安排的时间不是很好,还有测试技术考试时间,因为这些时间安排与我们的课程设计时间有冲突,使我不能专心于任一项,结果不能保证每一个项目质量,所以如果有什么出错请指出!
篇11: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网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计算出1000以内10个最大素数之和
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if、if…else、if…else if语句和witch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if语句中的嵌套关系和匹配原则,利用if语句和switch语句实现分支选择结构。
2、熟练掌握while语句、do…while语句和for语句格式及使用方法,掌握三种循环控制语句的循环过程以及循环结构的嵌套,利用循环语句实现循环结构。
3、掌握简单、常用的算法,并在编程过程中体验各种算法的编程技巧。进一步学习调试程序,掌握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的检查方法。
实验内容
计算并输出1000以内最大的10个素数以及它们的和。
要求:
在程序内部加必要的注释。
由于偶数不是素数,可以不考虑对偶数的处理。
虽然在1000以内的素数超过10个,但是要对1000以内不够10个素数的情况进行处理。
输出形式为:素数1+素数2+素数3+…+素数10=总和值。
算法描述流程图
Main函数:
判断素数:
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t sushu(int n)/* 判断素数的函数 */
{
int t,i;
t=sqrt(n);
for(i=2;i
if(n%i==0)/* 如果不是素数,返回 0 */
return 0;
return n;/* 如果是素数,返回该数 */
}
void main()
{
int i,j=0,n,m=0,a[1000],x;
/*clrscr();*/
printf("Please input a number form 1 to 1000:");
scanf("%d",&x);
if(x==2)/* x=2时的处理 */
printf("%dn",x);
else if(x
printf("Error!n");
else
{
if(x%2==0)/* x为偶数时,把x变为奇数 */
x--;
for(i=x;i>1;i-=2)/* x为奇数时,做函数计算 */
{
n=sushu(i); /* 做判断素数的函数调用 */
if(n!=0)/* 对素数的处理 */
{
a[j]=n;/* 把素数由大至小存入数组a[ ]中 */
j++;
if(j
m+=n; /* 统计前10个素数之和 */
}
}
if(j
{
for(i=0;i
{
n=a[i];
printf("%d",n);
printf("+");
}
printf("2=");
printf("%dn",m+2);
}
else for(i=0;i
{
n=a[i];
printf("%d",n);
if(i
printf("+");
else
{
printf("=");
printf("%dn",m);
}
}
}
}
测试数据
分别输入1000、100、10测试。
运行结果
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素数个数小于10时的处理不够完善,考虑不够周全。把“+2”的处理做的太勉强。
程序过大,不够精简,无用文字太多。
学习耐心与细心不足,如scanf(“%d”,&n);中的“&”经常忘记。
编程思想不够发散,例如如何判断素数,只能想出2种方式(其中1种为参考教科书上内容);在今后学习中应更多的动脑,综合运用所学。
基本功不够,如清屏clrscr()等函数用的不好,有时同样的问题多次犯,给实验课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这说明我的知识不够广,有很多有用但不做考试要求的书中内容没有学好,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就算以后C语言这门课程结束后,也应多看相关东西,多上机练习,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自己。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知识不够广泛,如VC++6.0等程序,自己试了好一阵也不会用;说明我电脑水平还是不够,自学能力不够。已会的东西掌握的还是不够好。
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C语言上机实验,我对这个介于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有了一定的体验。其间开心过、郁闷过、无奈过、彷徨过……随着实验的胜利成功与实验报告的胜利完成,有点微微的自豪感使人难忘。感谢高克宁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感谢实验课上小老师们的耐心指点,也感谢我在实验中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伴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高深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等待着我自己去挖掘。对C语言,我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