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培训计划书精彩三篇
发布于2023-12-03 00:24,全文约 4028 字
篇1:市委审计部门全年审计项目管理计划_培训工作计划_网
市委审计部门全年审计项目管理计划
各股(室):
年,我局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坚持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审计工作方针,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促进市经济跃升发展。根据《审计法》、《预算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制定年审计工作计划。
年审计项目计划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重点关注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促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制度、机制、体制创新和反腐倡廉建设;二是贯彻审计工作“两手抓’’的要求,审计项目安排既要有利于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线索,又要有利于推进政策、制度、机制的完善和体制改革,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三是继续加强和深化财政同级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强化绩效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促进审计业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四是量力而行,控制审计项目数量和审计工作强度,留有余地,以应对形势变化,完成好市委、市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五是加强审计项目管理,严格控制项目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所有审计项目年内必须完成。
一、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包括本级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关注政府负债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对农业局、老区办、农办(含移民局)、土地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上述部门强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对土地出让金、土地整理及土地收储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调查。同时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杨健康、王其文离任及叶桂芳、刘贤铿、饶正华、林建成任中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审计的内容与重点要围绕“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展开,采取“一竿子到底”审计方法,由财政预算指标入手,对资金流向纵向跟踪到项目(或到村入户),以规范预算管理和财政分配秩序,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进行评价。(详见《年同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总方案》)
㈠对市财政局的审计
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市财政局年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平衡及其他财政资金。根据审计需要,可追溯至以前年度。审计的重点内容,是摸清年财政局农财股、经建股、社保股、农税股对农业局、农办、移民局、老区办、土地局经费预算与年-年项目预算指标情况,关注预算拨款及专项资金拨款的均衡性,考察资金的结余情况,评价资金使用的时效性、效率性;了解上述资金分别占财政预算资金总量及财政资金总量的比重、纳入市人大监督的财政性资金占全部财政性资金的比重等情况;对农村一事一议资金的安排、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进行评价。
㈡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对农业局、 农办、移民局、老区办、土地局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㈢对部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开展审计调查
1、对农业局年-年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农村户用沼气等专项资金及6.20救灾,畜牧水产局污染治理、动物防疫检疫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县防震减灾部门工作安排_培训工作计划_网
县防震减灾部门工作安排
一、指导思想
将迎来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开始实施“规划”县域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年。人口向城市聚集,建筑物密集且高大,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生命线工程相继建设,城市向周围地区伸延扩展,结构愈来愈复杂,而相继带来的受灾、致灾因素不断增加,城市越来越脆弱,易损性越来越突出,地震灾害风险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潜在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把握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防震减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生存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安全保障,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特制定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年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的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方针,以提升地震监测水平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宗旨,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全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工作。
通过区域联防渠道,切实做好震情监视与短临跟踪工作。坚持定期对辖区内及邻区地震趋势的分析,主动把握震情趋势动向,为政府和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和“三网一员”建设,巩固地震宏观观测员队伍,对各宏观点反映的宏观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查核实,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环境。
二、依法抓好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工作。
保证地震安全制度的全面落实。搞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批转报工作。依法加大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力度。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学校、医院、城乡民居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专项检查。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制度建设。
三、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
并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路子。继续指导、鼓励、督促县级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要充分利用“科技周、科技三下乡、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法制宣传日”广泛开展《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教育活动。要大力开展创建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活动。
四、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工作。
指导全县各机关、学校、医院、企业、商场等单位编制或修订好地震应急预案。对重点单位要加强地震应急知识培训和演练,依法修订好《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县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和评比。抓好本县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快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灾情速报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处置地震灾害能力。
不断适应防震减灾工作新要求五、搞好自身建设。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系统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和责任考核,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切实帮助联系村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干部的执行力;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抓好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工会等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3:乡镇卫生部门工作设想_培训工作计划_网
乡镇卫生部门工作设想
一、跨江发展
细化目标,1全面实施“跨江发展”战略。落实责任,基本完成现代化医院的基础建设,启动江南、江北的对口帮扶工作,区中心医院建成第一医院分院,区人民医院建成医院分院,努力提高江北地区的卫生综合实力。
二、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妇幼卫生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100人均筹资额110元以上,2全面巩固小康指标成果。农民参保率97以上,基金使用率90以上,农民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30
争创1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和6个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全面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3六城区新(改)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内建成5个省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全面推行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4秦淮区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试点工作的同时。力争城市居民和农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分别达45和60以上。
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5做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和12‰以下。
三、疾病预防控制
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6加强疫情监测。努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90/10万以下,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
脊灰、麻疹、百白破、乙脑、流脑、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新生儿24小时卡介苗接种率城区达98农村达95以上。7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消灭钉螺面积600万平方米;落实结核病控制策略,8有效控制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发现新涂阳病人1725例;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干预工作,自愿咨询检测人数达到45/10万以上。
检索数达总人口(含流动人口)1‰以上。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综合医疗机构100开设腹泻病门诊;02检索率达10以上。
区县达8010市疾控中心检验项目100达到卫生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a类疾控机构检验能力标准。
街道(镇)设立卫生监督、疾控中心分支机构,11全面推广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做法和经验。夯实公共卫生网底。
四、卫生监督执法
继续在经卫生许可的餐饮单位推行量化分级管理,12依法履行监督职责。量化分级率达95以上,卫生监督覆盖率100食物中毒及时查明率100力争不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1350以上的区县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车辆基本符合卫生部标准;卫生监督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五、应急管理
并完善工作机制。各区县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心。区县卫生局和市、区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二三级综合医院(含市第二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胸科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14高标准建成“12320公共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组建应急专业队伍。
完善应急指挥网络通讯系统。15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六、医疗机构管理
制定地区区域卫生资源配置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16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工作,17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鼓楼医院、第一医院、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口腔医院、高淳县医院、江北人民医院率先通过基本现代化医院的评审。
试行单病种限价管理,18落实“三合理”规范。巩固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完善惠民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药房托管”工作,努力缓解困难群体“看病贵”问题。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