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做什么(汇集两篇)
发布于2024-05-15 20:29,全文约 3028 字
篇1:学生审题产生障碍主要表现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学生审题产生障碍主要表现调研报告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学习困难的做法与体会.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17.58-5.49+4.51
==17.59-(5.49+4.51)
==17.59-10
==7.59
上面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目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导致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四,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学生实习报告实习主要收获
紧张的期中考试终于结束了,在阅卷期间,学生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得多少分。老师们想得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家长谈论的大都还是这个话题。这足以可见分数的重要性。于是,老师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卷,希望早日看到自己的学生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终于,我看到了全班学生的分数:“100分,很好;90多分,不错;80多分,没考好;70多分,总是这几个孩子;60多分,这就是最差的了,简直无药可救。”这是我内心真实的独白。我以为学生也都和我一样,有如此的想法。然而,与一个孩子的简短对话,却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那天,我问一个数学仅69分,语文76分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我原以为他会非常不好意思地说:“不满意。”可他却咧开小嘴微微一笑,很坦然地说:“语文还行,数学不太满意。”这样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迫使我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当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抱怨孩子的分数考得少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学生的分数呢?
一、让分数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考试分数揭晓之后,无论孩子成绩理想与否,我们都要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出发,选择好自己的教育语言和教育方式。因为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情感,它的存在和不断增强,可以使孩子不断进步,甚至创造出奇迹。但是,它一旦失去,则对孩子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真的是这样,别说提高分数,很有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寻找错题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他今后的学习指明正确的方向。从正面教育,分数就可以成为激励孩子进步的动力,而不是枷锁。
二、不要把分数看得过重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对于分数,是没有多与少的概念的。而分数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完全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强加给孩子的。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考了所谓的好分数,就百般夸奖,对孩子百依百顺,物质和精神奖励一起来,弄得孩子洋洋得意,骄傲自满。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就严厉批评,大动肝火,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还美其名曰是为孩子好。而在我们的学校,虽然讲的是素质教育,搞的是新课程改革,但是谁能否认分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无法改变什么,但可以尽我们所能,来帮助孩子不去承受过重的分数包袱,只要分数孩子自己接受,我们就鼓励他,让他的学习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充满希望的。直到有一天,他自己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时,相信他一定会努力超越自我的。
三、不必强求100分
从我是小学生到成为小学生的老师,“100分”作为众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提出的最多的要求,几乎成了大多数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有的孩子,可能上完整个小学都没有看到过一个一百分。如果我们老是对孩子不足满分的成绩表示不满,那他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自信心会逐渐削弱。其实,对于差上一分半分的结果,孩子是不会介意的,差得多就更不去费心思了。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我们,心里也大可不必不舒服。我们要把100分作为一个目标设置在孩子前进的道路上,引领孩子不断地接近它,努力地达到它,让100分成为孩子不断努力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