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课堂研究报告怎么写经典12篇

发布于2024-05-19 12:04,全文约 19797 字

篇1:英语“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实验研究阶段总结报告_研究报告_网

英语“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实验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我校从2010年9月到2010年8月为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七年级五名教师参加了课题实验,学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励,并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使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能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效的进行下去,为进行新一轮的实验提供依据,现就第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课题申报及第一阶段准备情况

我们学校在10年9月申报了四位一体课堂教学实验课题,申报被批准后,校领导鼓励实验教师大胆实验,积极探索,认真体会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的内涵,仔细领悟“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的真正含义;实验教师学习研究国家基础教育研究所寄发的资料,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要求,详细的制订了实验计划及阶段实施方案,并按计划实施。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渗透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实验原则,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基础入手,实验班从一开始就按照实验要求,遵循4p教学原则,并按照十六字原则,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做好课后复习巩固。

二、所做的工作

通过网络资源组织实验教师一起学习了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理论及内容,平时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所发的资料,并通过会议的形式组织教师进行相互讨论,深入理解,体会这一新教学法的理念。收集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学习有关中外教学理论,撰写了研究实施方案。

1、在研究中我们运用调查法,调查分析了本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现状,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调查情况来制定实施新的教学方案。

2、我们重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了解,认识,发现了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他们学习习惯不好,另一个方面,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基于这个原因,我们一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花大力气以教材为纲,整合课本所含知识,适当降低难度,

3、我们不断的听评课,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量让自己的课堂模式科学化,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4、组织教师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微格反思教学,把课堂教学环节细化,深入细致的扎实做好每一步,组内教师人人参与讲课、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帮助每一位教师不成程度的都有所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化,更具有实效性。

5、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完成练习及作业。

四、取得的成果

1、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性。

2、通过学习,收集有关“四位一体”课题研究的资料,使教师了解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转变了教学观念,更新了思维,为实验教师在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指导。

3、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们掌握了有效地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做了形式多样的可好软作业,陪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

五、体会和思考

运用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使参与实验的教师及其他教师在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提高,有助于实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意识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很不够。在下一阶段,我们还应加大试验力度,改进实验方法,鼓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验,为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而努力。

篇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4]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七、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篇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民族地区落后的英语教学越来越跟不上形式。(1)教学软硬件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2)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相对较为传统,需要根据新课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3)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日益脱节。众多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在此背景下,一线的老师只有想办法从自己做起,按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标准课程改革的要求,去改变我们课堂教学中僵化,呆板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最终结论。老师讲得过多,学生就是机械地学习,忙于听讲,忙于记笔记,课堂氛围沉闷。教学互动很少,老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极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每个教师的课堂模式设计都各有千秋,致使教学效果差异也很大。但肯定地说,如果我们通过对高中教师处理听说读写及语法板块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比对、分析和总结,让更多的老师们了解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并能够取长补短,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好的教学模式去调控自己的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大有改观,这个调查研究就没有白做。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实际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英语,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此课题的调查和研究,我们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一线教师一定能找到对他们的教学工作有帮助的教学模式,从而共同提高水平和教学成绩。最终目的是:(1)共同提高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调控课堂的策略,优化我们的授课模式;(2)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教学氛围。(3)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中,主动探究,参与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探索学习规律的能力。最终培养起使其受益终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帮他们走上终身学习的人生道路。

三、 课题研究的预想: 对象、目标与内容

1、研究对象:本课题将围绕我校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我县的其他名优教师的教学模式展开,同时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去优化相关的模式,为教学服好务。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本小组想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群策群力地找出适应新课改要求,并能优化指导我们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让我们的教学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以下的目的:

(1).研究这一课题,能对实施新课程以后,尤其是“减负增效”政策下农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高探索一条可行之路。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一边实践,一边研究,一边研究,一边改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出各种有效的模式,为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提供成长平台,最终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

(2)通过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升我校英语教育质量,保证英语学习顺利进行。

3、研究内容:

(1)高中英语课堂listen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2)高中英语课堂speak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3)高中英语课堂read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4)高中英语课堂writing的各种教学模式

(5)高中英语课堂grammar的各种教学模式

四、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用两年时间完成,大致分如下几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6月——XX年10月)

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以及高中课程标准以及有关的其他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动态,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以及实施方法,形成浓郁的科研氛围。

2、建立交流研究的信息平台:(1)建立一个公共邮箱;

(2)建立英语课题研究qq群

3、调查师生教学现状,组织研究力量,调查教师的教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 模式,以及师生的能力水平,确定研究的起点和平台。了解课堂模式中存在的效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为我们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确定方向和策略。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XX年11月——XX年11月)

1、 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各人制订好自己的研究方案。

2、密切关注新课程实施以来英语高考的各项情况,从而有效的、针对性的指导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策略和方式方法必须和高考动向相结合,也必须和新课改要求一致。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听课,评课,研讨,进一步观摩名师相关讲座,用心去思考,改进,反复实验交流,进行深层的研究学习,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为下一步的研究找策略,并形成阶段性的理论模式。

第三阶段:完善实践阶段:(XX年12月—XX年3月)

(1)将研究成果在本校巩固实施,进一步提高完善。

(2)请上一级教研机构对前期的研究成果提出指导意见,进一步实践。

(3)完成阶段性各个板块的初步论文。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XX年3月——XX年6月)

(1)整理所有的课题资料,撰写该课题论文,做好结题的申请准备工作。

(2)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五、课题相关说明

说明:由程晋梅组织组员选题、规划并制订实施方案,至始至终共同完成研究工作,不光负责好自己专长的板块研究工作,还要共同帮助,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做好各个板块的协调工作。最后顺利圆满结题。贡献出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文献。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教师优秀教案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

2、阶段性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课。

3、成果报告:形成的相关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组:刘达贵 巫明英 李存如 马兴甫、张正铭

2、课题指导组:何良仆 谌业锋 陈萍、徐淑霞 李慧萍

3、课题实施组及成员分工:

课题组长:程晋梅

主研人员:程晋梅、张元林、苏琴、刘倩、秦毓志

参研人员:会理县实验中学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

篇4:TPR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观察报告_研究报告_网

TPR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观察报告

一、观察目的

通过观察与分析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运用,了解tpr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形式与效果。以此为参照,反思这种教学方法优缺点,并改善这种教学方法。

二、观察途径、方法及工具

2010年4月7日至4月24日,我在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见习期间完成本次观察研究。本人通过听课的形式,着重观察教师在英语课堂上tpr的运用,并在事先编制好的观察记录表上做相应的记录。

三、观察结果

(一)观察对象

本次观察研究主要通过观察5位小学英语教师分别在三、四、五、六年级课堂教学中tpr教学法的运用。

(二)tpr运用形式及其相关内容

1、热身(warming up)

教师通常在课前播放flash儿歌或chant(例如bingo song, five monkeys),让学生课前站起来拍手唱歌或者做相应的动作(raise hands, jumping, crying…)

2、新单词的教授

1)图片或实物展示:教师运用图片或简笔画与实物展示新单词替代中英翻译,以此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避免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用手在空中拼写新单词:学习新单词时,除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还加上动觉来使学生更好地记忆新单词。

3)游戏:①“train, train, go, go, go/little train, go, go, go”让一竖排的学生轮流站起来,背对黑板,背出刚学的单词。②“run game”先让两位背对黑板学生站到教室后面,然后教师默指黑板上任一单词,其他班上的学生立即大声拼出来。站在教室后的两位学生立即转身跑向黑板,找出老师指出的单词并擦掉,看哪一位比较快,加分。

4)看口型学发音:①“face to face”同桌互相看对方的嘴巴,读出单词,学口型与发音。②“high and low”当老师大声读出单词时,学生小声读,如果老师小声读出单词时,学生就要大声读出单词。

3、句型与语法的教授

1)角色扮演:通常运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家自己准备道具,演课本剧。

2)游戏:“guess game”例如:is there …in…? yes/no,让一个学生出来将物体藏在某地方,其他同学就要运用以上句型来猜物体藏在哪个地方。或者老师直接问问句,无论学生回答是yes或no,都要站起来,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3)动词-ing形式的教授:让学生拍手问“,what are you doing?”,回答的同学要做相应的动作回答:“i’m running/jumping/singing…”

4)形容词比较级与最高级:老师直接用手势来表示big-bigger-biggest;叫身高不同的同学站起来,解释tall-taller-tallest。

5)复习课文:老师默读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看她的口型,猜她读的是哪一句,猜对了,就加分。

4、tpr运用的时间与次数

在观察中,对于tpr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每节课平均运用3-4次,每次时长3-8分钟不等。如果是特意安排课本剧表演的话,大概要留出15分钟作为表演时间。

5、tpr运用效果

tpr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学习。另外,在训练学生反应与思维上也产生非常大的作用,通过身体动觉来感受新事物,以形象思维接受新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都表达出非常兴奋的情绪,使课堂更加活跃。

四、观察反思

通过观察,tpr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势特点,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

主要优点:

1) 它能够很快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此教学方法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不在于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此做法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感受英语,并尝试用英语交流。

2) 它能够提供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循环反复地学会英语。

3) 协调学生的左、右脑,有助于学生的左脑发展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学生通过听觉来吸收信息,是由左脑来完成的,而将这些信息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是通过右脑来完成的。

主要缺点:

比较抽象的单词和句子很难用tpr来表述,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的时候会比较困难。

总结:

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他们有的是听觉学习型,有的是视觉学习型或者动觉(触觉)学习型。而tpr这种教学方法就综合视觉、听觉、触觉在内的多种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儿童英语教学,容易调动起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若配以适当的阅读训练,可以使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其水平并进。

篇5:《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5]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家长的支持是学得好的保证。只有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才为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争取强有力的保障。

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

篇6:关于ESL课堂中的文化适应能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_可行性报告_网

关于ESL课堂中的文化适应能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当今的ESL课堂中,单一的“英语学习”已经不再是老师和学生追求的目标。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混合,学者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学习和适应另外一种文化是何等重要,它远远超越了语言学习本身。本文首先就ESL课堂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做简单介绍,接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揭示ESL课堂中实际面临的文化适应方面的众多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Br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并不能够简单地理解成为“双文化交际”,但是“双文化交际能力”势必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相应地,跨文化交际经历,也可以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我们不应该把两者混为一谈。Bryram认为,Along with knowledge of one’s own and other cultures,interculturality involves attitudes of curiosity and openness,skills in interpretation and mediation,and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conflicting value systems(Byram 1997).

Kumaravadivelu提出,亚洲ESL学生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是:以服从规矩和老师为基准,缺少质疑和创新的能力,在课堂表现中较为被动(Kumaravadivelu 710)。以下通过一个问卷调查,揭示存在于多元文化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寻找当今ESL课堂中老师和学生面临的多文化沟通的问题。

研究手段和方法:

问卷调查更有效,适当地找到问题所在,并对特殊问题作出细致的回答。并且此方法的结果明了易懂。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印第安纳州立大学ESL班级的国际学生,ESL班级老师,写作中心的辅导老师及语言学系的教授。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问卷A和问卷B),都分别包含基本信息(年龄、国籍)和文化背景问题。问卷A适用于ESL国际学生,问卷B适用于ESL老师。在问卷A中,第2、4、5题都是针对亚洲学生“服从属性”展开设计的。第6题则是针对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设计的。问卷B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针对ESL老师面临的真实情景设计的。

预期得到的成果:

如何提高ESL课堂中的文化适应能力?对于众多国际学生来说,理解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至关重要。Laura Stachowski提出,印第安纳大学的文化项目包括美国文化的动机、历史、革新。这对国际学生来说是一个了解英语背后的美国文化的绝佳机会(StachowskiP91-94)。Warwick的研究也旨在鼓励TESOL教育者在课堂上多多分享众多学生的文化背景(Warwick)。除了文化项目以外,ESL学生和老师也可以通过其他资源提高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例如,CTL(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培训中心会给国际学生提供很多类似跨文化交际的讲座,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培训方案提高文化适应能力。

研究意义与重要性:

全球化并没有将世界变成一个平面,而是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多维。因此,如何与其他文化中的人群沟通便成了当今人们首要的考虑。语言教育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语言”教育,它更多结合了社会行为、文化背景及文化变通性,形成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提高ESL学生和老师在多元文化课堂中的文化适应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本研究实施的根本目的。

附录(问卷A):

一、背景信息

年龄:国籍:

二、回答下列问题(必要时请简短地举例)

1.在国际课堂中,让你感到困惑的文化难题是什么?

2.假设在国际课堂中,你不理解老师的讲解,你会怎么做?立刻举手提问,或者等到课后去找老师提问,还是干脆不提问?

3.假设在一次小组完成的作业中,你会积极提问参与还是尽量保持安静,听取其他组员的意见?

4.假设你迟到了,你会在得到老师的允许后再进入课堂?还是不打断老师的讲解,直接进入课堂?

5.如果你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来上课,你会使用:

(1)直接告诉老师你不能来的原因,还是使用一些“我有些个人事务要处理”等表达?

(2)直接跟老师面谈不能来的原因,还是采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

6.同学不同的学习习惯会影响你的英语学习吗?如果会,请举例。

7.你认为这些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问题会影响你的学习吗?

8.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你有何建议解决?

附录(问卷B):

一、背景信息

年龄:国籍:

二、回答下列问题(必要时请简短地举例)

1.在国际课堂中,你遇到过什么和文化差异相关的问题?

2.如果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提出疑问,你会怎么做?在班级中你会遇到不同种类的学生吗?比如说有的学生会不停发问,有的学生却从来不打断课堂,提出问题,你是如何平衡这两种情况的?

3.凡是小组作业或者讨论时,你注意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了吗?

4.基于国际课堂中的国际学生,他们在写作或口语中有与自己国家文化背景相关联的特定回答方式或错误吗?你会对此给出一个较为统一的回答标准吗?

5.如果学生请假,你更倾向于哪种请假方式:

(1)直接来到办公室面谈请假缘由的?还是发电子邮件的?

(2)直接告诉你具体请假原因的?还是给出大概缘由的?

6.这些与文化相关的难题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教学?

7.对以上这些问题,你有何建议?

篇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开题报告[页2]_开题报告_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开题报告

4、另外,在培养学生个性、集体观念、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氛围良好,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绩稳步上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通过实验,探索适用于我校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练习的一般模式,优化数学课堂练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课题承担者的科研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能力保障:

课题组组长肖艳峥老师,乐于钻研、勤于探索,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参与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研究》,现已结题;王磊老师曾担任市级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主题图的应用研究》的主持人,现已结题,她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王艳利教师和王丽萍老师积极上进、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有志于服务教育实践,探索在新形式下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本教研组教师有强烈的科研热情并渴望科研人员给予具体而有效的指导。

教研组课题有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和学校聘请的专家的指导。

2、时间保障:

研究时间为两年,实验教师全部是一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课题组坚持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注重阶段性总结与交流,掌握课题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为使课题研究划上圆满的句号而努力。

以上是我对本课题的一些想法,有不对的或还需改进的地方,请个位老师多提宝贵经验。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篇8:《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_实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京口实小   崔恒娟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第1版

2、徐英着《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篇9: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调控策略的课题研究报告[页2]_研究报告_网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调控策略的课题研究报告

关于合作的概念定义,我国学者有以下几种表述:

“合作”:综合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刘宏武《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合作”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三位教育学者均认为合作学习具有异质分组、积极互助、分工合作、奖励体系、资源共享的特征,主要对象是学生。合作学习并非仅仅是让学生们围坐在课桌帝,边做作业边说话,真正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在身体上接近别的学生,而且还要求他们共同进行讨论,彼此帮助,相互依赖,小组成员有均等的成功机会。

“交往”:典型的表述当属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与沟通活动,是“对话”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一一主)通过教学内容(客体)中介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在这种交往模式中,“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主体和客体的两极摆动,而是教师和学生以共同的客体为中介的交往过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体际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等。这种多重主体关系实质上体现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即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交往就是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现实表现。反过来,借助于这种交互主体性,教学才能成为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交往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合作与交往的范畴包含了学生间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及教师间的关系,本课题主要方向就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进行研究。

“调控策略及其评价”: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合作与交往中,教师承担好促进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组织、参与,并对课堂教学出现的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有着高度反应并适时做好调整和控制,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对调控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多元化评价。

2.研究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社会互动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社会学的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的个人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而且还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个人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一直处在生长中但不会彻底完成。社会环境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但这本质上也是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人有内心活动,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并非一心理实体,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过程首先是一个符号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关于社会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和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合作与交往伴随着人的成长,合作与交往与我们息息相关,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既促进学生发展,又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达到合作共赢的效果。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即知识与理解是由认识主体构建的。这种知识的建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脑袋决不是一个空着的、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块白板,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丰富经验已经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所以,教师不能无视这种预结构和先经验,而必须看到这种预结构。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是不能通过教师“导向”学生的,知识来自于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协调完成的。面对某一知识,某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拥有不同思维水平,所以要进行经验的分享,达成理解的丰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视课堂上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大家进行合作、协商。社会建构主义召唤我们在课堂上要进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动,要重视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结构。

(3)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是预设的、可确定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具有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篇10:《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3]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 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 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篇1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2]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篇12:《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课题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小课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尤其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素质为宗旨,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使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知,在共同合作中获知的一种最佳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交际,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教师对此困惑也较大。基于以上原因,特别设计相关问题进行本次调查,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寻找、诊断、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制订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起到改进课堂教学机制、教学方式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切实培养、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文献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分别对五、六年级各班随机抽选部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涉及12个方面问题,主要包括:a. 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兴趣;b.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形式;c.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内容;d.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e.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效果(详见问卷调查表)。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逐次统计,看到当前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以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为根本,仅仅流于形式,使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精神在课堂上一种时尚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⑴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调查1:下列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你最喜欢( )

a、同桌合作交流学习 b、左右四人合作交流学习

c、把全班学生打散,重新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选择a的占39.4%,选择b的占32.4%,选择c的占28.2%。具调查,尽管同桌或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人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调查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你在小组内的表现是( )

a、积极与组内同学讨论、交流 b、听同学交流发表意见,自己不好意思说 c、不敢说或怕自己的意见错了被组内同学指责

选择回答a的占71.8%,回答b的占21.1%,回答c的占7.1%。其中选择后两个答案的都是自认为学习成绩中等或不太好的。

⑵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调查3:你们班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分工吗? (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这一问题的统计的结果76.1%认为有,18.3%认为没有,5.6%认为无所谓。虽然调查结果多数同学认为合作学习时小组合作有的分工。但在实际合作小组成员大多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导致合作活动流于形式,对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感到困惑,不知所措;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造成合作成员讨论时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讨论很难深入,合作学习难以落到实处。合作学习前虽然进行了分工,但大多同学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

调查4: 你们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提出问题后什么时间讨论?( )

a、马上 b、独立思考后 c、无所谓

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的占53.5%,独立思考后讨论的占43.7%,无所谓占2.8%;

从调查结果看53.5%的同学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同时思考问题的程度不会缜密、深刻,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难以深化。

(4)小组中缺少积极讨论和争辩机制,学生容易人云亦云。

调查5: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争论,你会怎么做?( )

a、听学习优秀同学的 b、记录下来全班讨论 c、听老师的 d、不了了之

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对某个问题有争论,你会怎么做?”选择听学习优秀同学的占18.3%,选择记录下来全班讨论的占45.1%,选择听老师的的占33.8%,选择不了了之的占2.8%等情形来看,小组合作学习还没有真正合作起来。

(5)小组合作时未能创设营造应有的情境。

合作学习前没有创设应有的条件为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合作时又没有给予充裕的时间,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只顾预设,不问生成,造成合作时疲于应付,无从下手,往往是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只得草草收场。

五、思考与建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注重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

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不图热闹,讲究实效。

小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均受益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1+1+1>3,避免造成“摆样子”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5、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

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致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调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