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人际关系的心得实用三篇 交际礼仪教案【汇编两篇】

发布于2024-06-15 20:39,全文约 6021 字

篇1:做好人际关系_交际礼仪_网

做好人际关系

人类存在的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能受到别人的喜爱。林肯总统看透了人的这个弱点并指出:“每个人最深层的特质是渴望被欣赏。渴望感到自己很重要,这是动物和人的区别之一。”那么怎么做一个被喜欢的人?做好人际关系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做好人际关系技巧:学会沟通

沟通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和手段,将信息发送给对方(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有效有沟通并不完全是指沟通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而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与理解过程。

沟通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沟通,常见的形式有听话、说话、交谈和演讲;二是书面沟通,主要包括阅读和写作等一切传递、接收书面文字或符号的手段。

沟通的主要原则有:(1)了解自己的感受,沟通目的是什么;(2)了解他人的感受,不要自以为是;(3)沟通要自愿,不要强迫,但也不要轻易放弃;(4)沟通要替他人着想,不要粉饰自己;(5)沟通要平和,不要争论谁是谁非;(6)沟通要真诚,认真聆听;(7)沟通要情理并重,以情为先,以理为据;(8)沟通是理解,是期待,是协调。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沟通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包括听的艺术、问的艺术和表述的艺术。听的艺术重在倾听,听出门道 ;要有礼貌地听,等待问候机会;要吸收地听,不要挑剔地听;要控制自我表现,不要偏听偏信。问的艺术主要是变封闭式问话为开放式误码话,不少人听过兄弟俩开粥棚的故事。其中哥哥店每天收只有100多元,弟弟店每天收200多元。问其究竟,原来是哥哥的店在征询顾客时,问的话是“要不要加熟鸡蛋?”一般回答则是“不要”;而弟弟的店则是问顾客是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顾客很可能回答“要一个”。于是弟弟店多出的100多元收就是卖鸡蛋的钱。同时还要学习变直接问话为间接问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也有一则故事讲,从前有两个年轻基督徒问牧师:第一个问:“我能不能边做祈祷边抽支烟?”牧师心想,你真虔诚,那就边祈祷边抽烟吧!第二个教徒也来问牧师:“我能不能边抽烟边祈祷?”牧师大为不满:“祈祷怎么能抽烟呢?不行”。两个教徒目的一样,由于说法前后顺序不同,效果就不一样。

表达的艺术要求口头语言要亲切、准确、清晰,书面语言要简明、通畅,有一定逻辑性;形体语言主要是用目光、表情、手势传情。此地无声胜有声,回眸一笑百媚生。

做好人际关系技巧: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方法。有人曾诙诣地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要长着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呢?”言外之意,就是要我们听比说多,多听少说。

有的人总认为要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就应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说出来,让别明白自己懂得的知道多,思考的问题深。这样的念头就决定了他老是逢人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甚至在别人说话的过程中也去插话,把自己以为正确的说出来。一副完全没有充分理解别人的想法就盲目地下判断、自以为是的样子造成了别人对他的反感,甚至激起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不公不聪明,反而是显得愚蠢和笨拙了。你想探听别人所知的秘密,了解别人的内心,就要鼓励别人说话,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因此,越是聪明的人,越不会说得过多。相反,他往往是一个足够好的沉默者、听者,仔细听别人说的每句话,每种语气,每个用词,而且还能让最不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人也在他的面前变得很健谈,于是,聪明的人就从他的谈话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华盛顿大学校长、美国的知名学者尼克拉斯?巴勒莫说:“那些在谈话中老爱用‘我’的人无知得无药可救,不论他们如何能说会道,滔滔雄辩,他们始终是无知的。”

演讲专家戴尔卡耐基说:“专心听别人讲话,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倾听他人谈话的好处是,别人将以热情的感激来回报你的真诚。正因为人性的知识告诉我们,相对于欣赏别人的优点而言,人往往更喜欢自我表现,一旦有人专心倾听

自己谈论时,就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注,有助于其提高自信心。

如何才能更好地倾听呢?

(1) 要表示出诚意。倾听别人谈话是会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你是真的有事情不能倾听,那么你直接提出来(当然是很客气的),比你勉强去听或装着去听和路途出来开小差而给人的感觉要好得多。听就要真心真意地听,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很有好处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而去听他人谈话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2)要有耐心。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别人的谈话在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心情有关的事情,因而一般可能会比较零散或混乱,观点不是那么突出或逻辑性不太强,要鼓励对方把话说完,自然就能听懂全部的意思了。否则,容易自以为是地去理解,去发表意见,产生更加不好的效果;二是别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有可能是你无法接受的,甚至有伤你的某些感情,你可以不同意,但应试着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和情绪。一定要耐心把话听完,才能达到倾听的目的。

(3)要避免倾听时的不良习惯。开上差、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或借机把谈话主题引到自己的事情上,一心二用,任意地加入自己的观点做出评论和表态等,都是很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经不听别人谈话产生的效果更恶劣,一定要避免。

(4)适时进行鼓励和表示理解。谈话者往往都是希望自己的经历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在谈话中加入一些简短的语言,如“对的”、“是这样”、“你说得对”等或点头微笑表示理解,都能鼓励谈话者继续说下去,并引起共呜。当然,仍然要以安静聆听为主,要面向说话者,用眼睛与谈话人的眼睛做沟通,或者用手势来理解谈话者的身体辅助语言。

(5)适时作出反馈。包括希望其重复刚才的意见,或转述自己理解的意见等。

做好人际关系技巧:学会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的,而且是很爱面子的,批评不当,伤害别人的自尊,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的批评并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是用来发泄私愤,斥责别人、抬高自己,这各批评本身就是不健康的,会对人际关系造成莫大伤害。

批评是一门艺术。为了提高批评效果,不妨采用以下一些方式:

一是赞扬加批评。批评要从赞扬开始,就像医生开刀要先打麻药针一样。从称赞开始,总是会迎合别人内心希望被肯定和尊重的需求,在两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和谐和友好的气氛,让对方意识到你接下来开始的批评也是建立在对他的认同的基础上,不是对其进行人身攻击,那么,批评就显得更容易接受了。

二是提醒加批评。直接现时正面的批评,也许能一针见血,但一下子触及人的痛处,往往一时接受不了甚至恼羞成怒。既如此,不妨通过提醒的方式让你“软着陆”。

美国著名的管理人员史考伯有一次路过他的工厂,发现有几个工人站在“禁止吸烟”的警示牌下吸烟,这是明显违反厂里的规章制度的。于是他走过去,很有礼貌地那几个工人一人一支雪茄,请他们吸烟,并且说:“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的话,我可真是感激不尽了。”就这样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就能立刻让那些工作们意识到自己违规了,并且还能让他们以后都不再好意思这样做,而自觉地去维护工厂的秩序。史考伯的批评没有用一句正面而直接的话,却达到了不知好多少倍的效果。

三是批自再批人。即在批评别人前,首先反思自己,说出自己犯过的错误,“我到现在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这种谦卑的态度能帮助别人自觉、自愿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四是把“命令”变成“建议”。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批评往往是命令式的,不可违的,但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即使勉强去做了,心里也不会痛快,也不会去尽心尽力。既如此,何不给人留下一点面子,把“命令”变为“建议”,充分表示了,对他的自尊,批评效果更佳。

五是公开批评变为私下批评。公开批评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最好采一取“冷”处理,找个机会背后批评。就如做儿子的面对媳妇和妈妈的责难,而且婆媳观点还不完全一样,对此,只有背后分别裁决“各打五十大板”,否则公开论理只会火上加油。同时批评要有节制,批评一两次就可以了,不要抓住一个错误总是不放,甚至“算老账”,这会更加引起对方的反感,批评重就事论事,不要伤及人格。

篇2:分析总结人际关系方面_交际礼仪_网

分析总结人际关系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必不可少,所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总结可以更加有利自已处理人际关系上面的事情。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分析总结人际关系方面,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际关系与他人认知

从人际认知的角度来看,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应该分为对他人的认知和自我认知两个维度。通过对他人语言、行为、表情的把握,我们会对其产生最初的印象和评价。我是一个十分注重非言语表达的人,也就是说我始终十分在意周围人的目光和表情,因为我认为在语言沟通之前,目光会给对方直接的信号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比语言更直接更可靠。因此在语言交流之前,我往往注意对方的目光和神态。眼神可以毫无保留地传达一个人的喜怒哀惧,但为了避免冲突,人们往往会话锋一转,而避重就轻。也正是因为我注重表情,身边的同学大多认为我是个相对可靠,理解他们的人,可以作为知心朋友相处,但有时对于我来说,这样细致地观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对行为做出的反应简单而直接,不用经过大脑深加工便可以完成,而因为一个转瞬即逝的表情而思考,未免有些给自己添麻烦,偶尔被人误解为心多的人。

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

因此,从人际印象的角度讲,印象管理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我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希望自己可以得到对方的尊重和认可,不仅如此,有时甚至会希望对方向自己提出相应的报答行为,以便能更好地作出判断和决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看似潇洒,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如此豁达,因为我们不仅仅因自己而生活,更多依靠周围的人和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显得尤为重要。我是一个十分在意别人看法的人,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印象是我比较关心的话题,在别人表达不满或者建议时,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改正,不是想要改正自己的做法,而是改变对方的印象。尤其是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往往触碰到学生最敏感的神经,我会尽量保持得体的形象出现在老师面前,通常都会表现得安静、内敛,一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学生需要学习的尊严,二是为了回避自己在知识上的贫乏。

我个人认为,交换的根源在于缺乏,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有缺失,有需求才会想要得到。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人基本生理需要之后,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奥德弗将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生存需要,成员发展需要,相互关系需要。一旦需要有所缺失,我们就会想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补偿。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卑和自负的人,如果不给予,就会不自信,别人给与的关注度降低,就会不习惯,所以我做事比较高调,也是为了证明自己。也许身边的同学偶尔会觉得我有些强势,有些要求过高,其实这是外强中干的体现,内心越自卑,就会表现得越自信。也可以说,从内心看,我有自信的需要,或者是高成就需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来增强自信心。上大学之前,我也是个比较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这是一种人际交往时的心理障碍,生活在大学的小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渐渐与周围同学处于自然的交往状态,很轻松,遇到不开心的事也学会忍让,先追究自己的错误和缺陷,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人际关系与个人魅力

一个人的社交圈大小,与其个人的人际魅力关系密切,或者可以说,个人吸引力会使得人与人交往沟通变得顺畅和轻松。人际魅力通过人际吸引而表现出来,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密的心理关系,是心理距离缩短的表现。它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人际吸引既体现在个人的特点上又体现在双方的关系状态中。个人的外貌,个性品质,能力等等都决定了个人魅力的大小。我们喜欢和有个人魅力的人交流,这样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也可以迅速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

人际关系与他人冲突

一切人际交往的不和谐因素皆来自于人际冲突,正是由于冲突才会产生各种不正当竞争,以及一些极端的手段。相互争辩或彼此抵触的行为便是冲突。一般情况下,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人们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常常以为自己的看法是最客观最合情理的,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而与他人争论。在此我想强调的是与家人的冲突往往来自期望值过高。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常常会与家人起冲突,因为20多年在父母身边长大,他们应当了解我,理解我,所以每当他们责备或者抱怨时我的大小姐脾气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看来我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对其期望值过高,他们照顾我的饮食起居,却无法跟随我的情感发展,加上所接触的知识面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必然不同,我们又处于年少轻狂的时期,与家人的冲突是很难避免的,但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却是必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社会中,也充分地体现在家庭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协调与家人的关系,又怎能处理好与陌生人的关系呢?在大学里,我所经历的,见过的很大部分冲突来自于忌妒的情绪,而恰恰这种情绪很容易产生,如室友拿到奖学金,你却因一名之差而丧失机会,或者成绩不如你的同学比你提前入党。这种情况在大学中已经不稀奇了。西班牙作家赛万斯说过:“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一种不服,不悦,失落,甚至仇视的消极情感,有些人还会因为这种情感而恶语中伤他人,当别人有难时却隔岸观火。我个人认为存在忌妒心理很常见,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很少有人能做到身边的人功成名就时自己无动于衷,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客观地评价他人取得成绩的原因,然后给自己提供动力,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将冲突化为奋斗的目标前行,在解决人际冲突之前,首先化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

人际关系与自我的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源于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从容、友爱、助人、谦虚、宽容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品质都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平复情绪,对人们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也会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负、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的一次次挫败。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稳定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生活,培养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做有益于自己,家庭,社会的事。在人际关系的课程中我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也学会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方式,希望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调节好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