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探讨 经验交流材料两篇
发布于2024-06-20 15:11,全文约 2998 字
篇1: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网
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事迹材料
2011年11月6日晨,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噩耗传来,人们无不为失去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而悲痛万分。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请转达对亲属和小岗村村民的亲切慰问。”、刘云山、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对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总结、学习、宣传先进事迹和精神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到家里亲切看望其亲属,转达中央领导同志的问候,对去世表示沉痛悼念。省委决定,追授“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称号。
,男,1964年5月生,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安徽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XX年,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工作期间,他紧紧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进取,以改革推进发展,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在改变村容村貌、改善村民生活、加快小岗发展上作了大量工作,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拥护。
“他心里装着小岗,一门心思让村子富起来”
XX年2月,刚到小岗村时,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家底还很薄,发展仍然滞后,他的前几任一直在探索发展的路子,那时小岗村的发展思路还不甚明晰,村民对他的到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有的人甚至投来怀疑的目光:“一个省城的年轻人,镀金来的吧?”然而这些没有影响他为小岗村谋发展的热情,反倒让他更冷静,他说:“一些群众表现出的冷漠,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们想要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他坚信,小岗村是“中国改革第一村”,这个品牌全国独有,只要发展的路子对了,只要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完全可以实现快速发展。于是,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全村100多户跑了两遍,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情况。与村“两委”成员和“大包干”带头人深入交心,谋划小岗村发展路子。
通过深入调研、广泛走访,认为,小岗村最需要的是发展,但小岗村的发展必须是让群众长远受益的发展,不能盲目的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企业一定要围绕“农”字做文章,让群众能从中受益。为此,他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小岗村的发展:一是转变党员、群众的思想观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二是尽快制定发展规划,找准发展路子;三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转变少数村民“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思想,及时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等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开展“小岗怎样快发展”讨论,寻找差距,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常说,以前的小岗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招牌还富不起来,是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找准了发展路子。
小岗村群众的发展热情被激活了,立即和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认真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XX年,村里依托已有的80亩葡萄示范园,成立“优质葡萄种植协会”,聘请农技专家传授栽培技术,通过党员的示范带动,壮大了葡萄特色产业,还办起了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有90%的农户种植葡萄,面积达600多亩,人均增收XX元。XX年,村里引进粮油食品发展有限公司,采取“订单”方式,与村民签订小麦种植、收购协议,并积极吸收村民到企业务工,村集体每年也可增收10万元。几年来,凤阳县小岗钢构有限公司、滁州市杨帆医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肥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促进了小岗村快速发展。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篇2: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探讨_经验交流材料_网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探讨
农村的发展,农民民主意识、政策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新农村、新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使之与不断富裕、不断觉悟的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村民自治条件下的农村工作。
一、运用政策,推动工作。
党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不断致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作保证的。因此,运用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首先掌握政策。农村政策很多,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农、林、牧、副、渔等各种产业;农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掌握政策关键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党的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就是“富民”。这是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政策的落脚点,是农村基层干部全部工作的归宿点。围绕“富民”思考农村工作的点子,展开农村各项工作,这是长期不变的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宣传好党的农村政策。在农民群众不了解党的政策的情况下,单靠农村基层干部动员加强调,或者采取行政手段是难以把党的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农村基层干部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民耐心、持久、反复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尤其要教育农民群众把政策本身与执行政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区别开来,及时消除群众对政策的误解。使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家喻户晓,自觉遵循,积极运用。
运用政策,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党的政策是指导全国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县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县的,也具有相对的概括性,不一定能为每个乡镇、村、社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切不可不动脑筋,不顾乡镇、村、社的条件,照搬政策条文。
二、科学决策,减少失误。
科学决策是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必须掌握的重要工作方法。先行自省,再作决策。决策必须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自省能使自己清醒。因此,在决策前应当先行自剩一省:这项决策应该由自己来作吗?避免自作主张或干预下级的权利;二省:这项决策值得自己作吗?弄明白不作这项决策将会失掉什么,看到问题的重要性;三省:必须在什么时候作决策?把握时机,避免冒险或坐失良机;四省:已经掌握了作决策的必要依据吗?认真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五省:自己怎样作出这项决策?仔细权衡几个方案的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握目标,灵活决策。在做决策时,要反复推敲,思考决策的目的是什么?这项决策最低限度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最低目标,这项决策就失去了意义。一项决策,往往也存在着“能不能为群众接受”的问题,为了让群众能够接受,折衷、妥协、让步是常有的事,妥协的边界就是最低目标。在对一些事情决策时,只要能够实现最低目标,又能够使群众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就应该运用折衷、妥协、让步的方法,灵活地作出决策,及时推进工作。
发扬民主,有效决策。大凡有效的决策都是在不同意见的反复比较中做出的。如果开会决策时,没有人提相反意见,出现“鸦雀无声”或者“众口一词”。这就很可能说明大家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还不了解,提不出相反意见;或认为领导不可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不愿发表相反意见;或害怕得罪“拍板”的同志,不敢发表相反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松松大家的思想包袱,让大家思考思考,再做决策。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