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德友心得体会【优秀10篇】
发布于2024-07-02 14:05,全文约 8205 字
篇1: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诚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但生活中有些人却不讲诚信,破坏了生活中的美好。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件不诚实的事让我至今后悔难忘。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海边玩。那天阳光明媚,大海碧波荡漾,在沙滩上的人快乐地追逐着、嬉戏着,我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一个小男孩从我眼前走过,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贝壳,五颜六色,各种各样,漂亮极了!我一看就喜欢上了,走过去对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那串贝壳真漂亮!我很喜欢,送我好吗?”那个小男孩听了使劲地摇了摇头。我又说:“那我买下来吧!多少钱?”那个小男孩说:“我这串贝壳不卖!”我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有什么好神气的,不就是一串贝壳吗?”我想:沙滩这么大,也许我也能找到一串漂亮的贝壳呢!可是,天不随人愿,一个上午我也没找到几个像样的贝壳。
我失望极了,又遇到了那个小男孩时,我乘那个小男孩不注意,把他的贝壳拿走了。过了一会儿,我听到那个小男孩站在海滩上哭,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呜呜……妈妈,我对不起你,呜呜……”我听了觉得很奇怪,“不就是一串贝壳吗,干吗哭哭啼啼的?”我去问那个照顾小男孩的老奶奶:“他丢了一串贝壳,为什么这么伤心呢?”那个老奶奶听了,流下了眼泪,说:“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爸爸又在广东打工,那串贝壳是妈去世前给他的遗物,他看得比生命还重,每天都要到海边去清洗。”我听了,不由得呆住了,“什么,那串贝壳居然是妈给他的遗物。”我走开了,再看着那串贝壳,心情像针刺一样难受。我拿起贝壳,跑去把它还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拿到贝壳,开心地笑了,我也从心底笑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时时提醒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正如文学家高尔基说:“人类最不道德的就是不诚实”。生活中唯有讲诚信,才会和谐美好,我永远记在心里了。
篇2: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__年的这个新年是安静的。
有人在朋友圈中自嘲:过了一个标标准准的虎年。人们钻进洞里,趴在窝里,静观其变,等着外面的怪异、凶猛的大猫何时能走掉。
封城,隔离……学校停课了,电影撤档了,连走亲访友、拜年串门都被禁止了。这个新年过得再安静不过,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中国人的共同灾难,一场残酷的战斗,动辄带来不计其数的伤亡和生命逝去无法挽回的哀伤。
然而,似乎隔离病毒的同时,也隔离了爱与温情。与人接触时,最关心的莫过于你是哪里人;新型冠状病毒被说成_,带着些许歧视的意味;湖北人、武汉人成为避之不及的对象。但是,事实上,这场战斗中没有局外人。为了控制病毒的传播,封城也实属无奈的必要之举,隔离与不接触是有利于防控的理智做法,隔离不仅是为自己更为他人负责。
病毒无情,战役残酷,但人间有爱。春晚临时增加央视主持人的朗诵,“科学防控,坚定信心,就是抗击疫情最好的疫苗。”“隔离病毒但不会隔离爱,因为爱是桥梁。”传达了爱与希望,“我爱你们,不止今天而是生命中的每一天。”“过年,过关,爱都是最好的桥梁,加油,武汉,加油,中国。”一字一句,发自肺腑,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让这个冷清的新年有了别样温情。
距离我们不远的武汉的战场上,一场“战疫”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们不顾自身被感染的危险,坚守在一线,护士们剪去了长发,毅然出征。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当夜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他们是这场“战疫”中的逆行者,扛起责任,负重前行。
灾难之下,却也最见人心。有人趁着混乱,大赚横财,于是口罩从一角钱一个涨到一元一个,十元一个,甚至40元一个,更甚者虚假售卖口罩,实施诈骗;有人为求保官,欺上瞒下;有人惊慌失措,避之不及。所幸,有钟南山院士那样的人,左手对抗灾难,右手托出希望,成为这场“战疫”中奋勇直前的逆行者。
我们亦是逆行者。生于“非典”,高考于“新冠”,我们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一代,也会是创造历史的一代。我们除了是这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战的局中人,还将面临另一场战斗——高考,停课无疑是对高三学生致命的打击。距离高考仅剩不到一百天,我们面对的将不只是外界激烈的竞争,还有与自我的对抗,寒假学力丧失,自控力下降……每一项都可能影响最终那场战斗的结果。
但是,我们愿做这战斗中的逆行者,无畏艰难,为美好明天奋勇拼搏!
篇3: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白晓卉,生前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副主任、主任技师、研究员,在山东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检测工作中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
时间回到3月8日。那一天是国际妇女节,白晓卉早早给自己的学生们准备了巧克力,放在实验室公共区域的桌子上。
腊八节的粥,冬至的饺子,元旦的电影……尽管工作很忙碌,课题节奏很紧张,但大大小小的节日,白老师和她的礼物从不会缺席。
一起过完节,还没走出办公室,白晓卉就接到了省卫健委支援通知,要作为领队与5名具备丰富核酸检测工作经验的同事组成山东省立医院支援威海疫情处置检测队。
匆忙交接好手头的工作,白晓卉拎起自己的电脑包,冲还在实验室的同事和学生们挥了挥手,“我走了,你们也早点休息!”
疫情之下,核酸检测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作为目前判定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金标准”,人们对样本采集的过程已然熟知,却不知道报告上的结果,就出自这群“离病毒最近的人”。
标本接收、录入、试剂配制、核酸提取、加样、上机检测、审核结果、发放报告……自20_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晓卉就和省立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医师们就奋战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
3月9日凌晨4时,抵达威海后,白晓卉立即前往威高诺润检验所查看实验室条件,指挥所有运抵的仪器设备试剂装配调试工作。当天下午2点,即作为第一组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时间,成千上万的标本被送到实验室,时间紧、任务重,每次检测工作都要持续数小时。”
封闭的实验室里,机器一直在运转,检验人员从采集来的样本中一一提取出核酸片段。口罩和护目镜紧紧压向口鼻,厚重封闭的防护服里,汗水早就浸湿了衣衫……
篇4: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在这万物复苏,恰是一年好时光的季节,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批勤劳工作、扎实能干的好同志。而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热工事业部更是努力探索、团结一致,将争先创优的内涵诠释的淋漓尽致。
过去的20__是我们单位不平凡的一年,是探索和奋斗的磨砺,更是一幕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征程,在党的号召下,在“争先创优”的气氛中,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子,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我们单位满载丰收的硕果时,背后涌现了一批批踏实勤干、具有先进模范带头作用的员工。他们明确责任、规范制度、严谨操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保质保量。
如果有人问,最美的员工是什么样的?我会自豪地告诉他,最美的一线员工是在电建工作热控仪表安装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的唐波同志。唐波同志的经历是一部励志的典范,在父亲退休后,唐波同志顶替父亲的岗位进入到公司上班,当时的他才十几岁,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完全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便已投身于电建行业,从最基础的工人做起。由于自己尚浅的资历和底层的岗位所局限,遇到不懂的技术问题,唐波同志虚心地向老师傅们请教,日复一日,他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不比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们差,在工作之余,还买很多的专业知识的书籍,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己。在上班时间,他认真工作,只要施工现场有需要,他随叫随到,即使在寒冷的夜晚,被叫到施工现场也没有一句怨言,任凭值班熬夜,也从未耽误工作。唐波同志不挑剔,哪个岗位需要人,他都毫不犹豫地顶上去,从不计较工作轻重与辛苦。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公司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常言道,是金子无论放到哪里都会发光,是响鼓无论放到哪里都不用重锤。哪怕是一个最底层的工人,只要肯下功夫,总有闪闪发光的一天。唐波同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踏着一个个实干的脚印,不怕吃苦的劲儿,他从最初的底层工人提升到热控事业部主任。可是他却丝毫没有骄傲自满,仍然对我们这些刚进入电建行业的新人不然其烦的讲解问题,当我听了一次又一次还是茫然时,他就会给我们画图让我们便于领会。有时,我就会问“唐大师,你会不会觉得我们老问你问题,劳你一遍遍的讲解,你烦不烦啊?”他却嘴角向上一扬笑着说“我还就怕你们不问呢?”
从工作的严谨到生活的悉心,唐波同志无处不在绽放着自身的榜样和能量!谁都知道电建工程都在偏离城镇的地方,当我们一个个嘴馋的时候,他总是会亲自下厨给我们做上一大桌的好菜,吃的我们一个个的油嘴满面,甚是满足。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唐波同志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他的励志经历,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和效仿。在未来的工作中,大家应该拿出唐波同志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不熄灭的激情为公司再创佳绩,也为自己唱响生命辉煌的赞歌。
篇5: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66岁的魏德友,在塔城萨尔布拉克草原坚守了52年,为国守边防,他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魏德友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后,也在我县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8月 10日,哈拉布拉乡政府机关干部职工围坐在一起学习了魏德友的先进事迹。今年76岁的魏德友是一名普通党员,也是一名老军垦战士,52年如一日扎根兵团,屯垦戍边,无私奉献,用忘我的精神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他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毗邻边境线的一片,守护者祖国的边境线。“家住路尽头,种地是站岗,放牧是巡逻”是魏德友半个世纪生活的真实写照。魏德友巡边护边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大家纷纷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质可歌可泣,坚定的理想信念、献身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令人钦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为标尺,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篇6: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常言,民以食为天。生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自人类诞生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粮食的渴望。又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足以体现粮食于人们而言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败之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
上世纪,灾祸来临,饥荒严重,人们的生活遭遇严峻考验。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忧虑,对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学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种的漫漫研究长路。他,就是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颧骨突出。青丝间染上了白雪的颜色。手掌宽大粗糙。衣着朴素。话并不多。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却朴实得像个平凡的农民。他亦笑称自己,“再怎么打扮都是个农民”。
不同于别的院士坐在室内、享受国家的津贴,袁隆平是实实在在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在田里劳苦了一辈子。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他拥有博爱,宽厚的胸怀,怜悯苍生,以己身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时,袁隆平为了寻找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间,头顶毒阳,脚踏烂泥,一穗一穗的仔细寻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抚过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倾诉梦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植杂交水稻后,产量大增,获得了全国无数农民大力称赞。之后,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引进种植。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养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够成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袁老说过,他信奉这样一条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首先,知识——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其次,汗水——几十年如一日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其三,灵感——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论证出“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其四,机遇——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这几点,他都具备了,所以他成功了。而这四点其中,最可贵的莫过于“汗水”,试问有谁能坚持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田里?若是几个月,或许有人能坚持,若是几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要到田里去了。”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向袁老致敬!
篇7: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人们给予教师的赞美同样毫不吝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辛勤的园丁”、“任劳任怨的铺路石”、“默默奉献的人梯和渡船”……但是,教师没有辜负人民赋予他们至高无上的荣誉。
“5,12”汶川大地震,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同行,在地震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生存空间的教师们,每读一次他们的事迹都使我们热泪盈眶,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师爱的最高含义,用行动树立了一块无字的师德丰碑。5月12日,汶川地震中最牛的校长叶志平,校舍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还有许多许多……同行们你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与责任,什么是新时代的师魂。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们在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抢救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令我们钦佩。许许多多的教师,他们在地震过后,在不知自己亲人生死的情况下,甚至有的已经失去了亲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废墟中寻找着自己的学生,这种忘我的精神怎么不令人敬佩呢!同是教师的我们,尽管我们没有遭受如此的灾难,我们要以他们为楷模,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帮助他们渡过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个难关,积极健康的成长。通过学习我要把英雄教师的崇高精神融在心里,大爱无言。昨天,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日复一日地在做着虽然神圣却毫不起眼的教书育人的工作。然而今天,他们就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段永远不倒的爱之长城,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了一堂无声之课,点亮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用他们的行为告诉孩子们如何面对苦难学会坚强。所谓“一日为师终身如父”,哪里还需用语言去做矫情的表达?
我们要向叶志平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攻坚克难、以人为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工作,以大局为重,把为教师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深入教学一线,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努力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8: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__是民大医院为数不多的男护士,春节期间正好在心内科值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院大年三十便成立了隔离病区,专门收治疑似、确诊病患。曾在ICU病房工作3年,有护理危急重症患者及传染病人经验的__便想着前往防疫一线工作,但苦于心内科没人替班。
正月初二,休年假的医护人员全部返院上班。一下夜班,__便找到护士长、科室主任,口头请愿前往一线。
“我也要到隔离病区的岗位去。我是男子汉,应该有担当和责任。”正月初三,还没得到消息的__拿着“请战书”直接找到了院护理部。
正月初四,__如愿被分配到隔离病区。但隔离区护士长__一直在重症病房,无法为他安排工作,__只能在外围做一些服务工作。
“护士长一出来,请第一时间让她跟我打电话。”当天下班时,__留下了手机号。
“我是__。马上有一个呼吸机插管病人,你在ICU工作过,现在需要你,你多久能赶到?”当晚_时_分,在家中待命的__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电话。
“10分钟内到。”挂断电话,__快速出门,8分钟后出现在__面前。
尽管有心理预期,进入隔离病区后__的第一感受是“比想象中严峻”,他迅速调整心态,开始战斗。
“进病房时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口罩、帽子、护目镜、手术衣、防护服等一样也不能少。”__说。由于全身上下裹得严实不透气,口罩戴久了有时感觉出气困难,还会留下勒痕。难受的时候,“恨不得一把将口罩抓下来”。
尽管护理工作繁琐辛苦,但对患者的细致照顾不会减少。护理中,__尽量多和患者说说话,给他们打气。
“两名患者治愈出院,我要把好消息告诉每一名病人,让他们看到希望。”
篇9: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劳模精神是什么?这是我听完劳模报告后脑海里蹦出的一个问题.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先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勉开拓.这就是劳模的精神.近年来,
80后的我们都逐渐步入而立之年,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价值的同时,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要学习劳模,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每个时期的劳模,都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劳模被赋予着越来越多的时代内涵和元素,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创业者,无论是比表现还是比贡献,无论是讲精神作用还是讲经济效益,劳模的核心价值都是始终不变的:一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既包于其中,又彰显之.学习劳模精神,就要学习他们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他们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断追求一流的技术水平,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创造一流的工作效率;学习他们勇于攀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用新技术创造新业绩;学习他们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用真情凝聚人心,用实干激励人心,用先进思想鼓舞人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篇10:学习魏德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8月5日上午,由省委省直工委、省民政厅联合举办的全省学习宣传许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人民会堂举行。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高晓兵,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倪春霞,省委副书记邓凯,省人大会副主任段喜中,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省直工委书记李恩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战营,省民政厅副厅长刘清民,以及我市市委、宣传部部长常保利,副市长刘建发亲切接见报告团成员,对许帅同志的家属致以崇高敬意,对报告团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并与省直单位、中央驻豫单位的12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共同聆听报告。
许帅今年37岁,现任安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他奋勇争先、锐意进取,创新探索“公开招标购买服务、医助结合站内照料”救助管理模式,扎实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带领安阳市救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__年12月,在被确诊为胃癌四期的情况下,他仍坚守岗位、勤勉工作,以阳光、乐观、豁达的态度与病魔作斗争,以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只争朝夕的劲头履职尽责。20__年6月,省委授予许帅“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__年7月,省总工会授予许帅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20__年7月,民政部授予许帅“孺子牛奖”。
报告会上,许帅的同事吴青山、好友冯琳、父亲许宏刚,许帅在市肿瘤医院住院期间的管床护士张龙琳,跟踪报道许帅事迹的《安阳晚报》记者李杉先后走上讲台,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从不同侧面讲述了许帅的先进事迹。整场报告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赢得听众阵阵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