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开题报告【精彩10篇】
发布于2024-07-06 10:00,全文约 35796 字
篇1: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的数量也随城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不断增加,以家庭模式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这不仅仅因为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开端,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教育形式,还因为家长对孩子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也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及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1]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随迁子女数量有3600万,他们当中,2.94%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尚不能按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特别是对九年义务教育期间的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探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组织人员,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家长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辖区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6个社区周边的17个门面房、3个工地380名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来源于南京市鼓楼区湖南路街道辖区内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3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老师或校长3名,流动人口学生家长90人;南京湖南路街道6个社区周边255名平均年龄38岁、平均来宁打工时间2019年的17个门面房业主,3个工地工人。
1.2 资料来源 (1)调研人员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记录;(2)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问卷(见附录);(3)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政策法规;(4)查阅相关文献。
1.3 方法 (1)随机抽样:在辖区学校中随机选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最为繁华、人口最为密集的社区周边随机选取了多个门面房业主和工地工人,以此作为样本进行调查。(2)个别访谈:采访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学生家长,深入学校、社区专访和体验生活。 (3)问卷调查:按照附录中的问卷对6社区周边255名门面房业主及工地工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子女所处或停留的教育阶段、子女各学习阶段在哪种类型的学校就读、对子女上学的关注程度、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等方面。(4)统计分析:将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输入电脑进行汇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计算平均值、各项所占比例。
2、结果
2.1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 如表1,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55位农民工家庭中,子女在读小学或仅有小学文化的占31%;在读初中或仅初中毕业的占23.6%;在读高中(包括中专和职高)或高中毕业的占25.5%,而全国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①达到74%;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9.1%,而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3%。剩下的是留守儿童以及同父母一样外出打工的。
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程度(表一)
2.2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状况 (1)小学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在政府开设或民办私立的流动人口子女小学就读的占70.9%,在普通的公办小学就读的占20%,未入学的占9.1%。(2)初中阶段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于公办初中的占20%,就读民办初中的占30.9%,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占40%,小学毕业但未接受初中教育的占9.1%。(3)高中阶段就读公办高中的占总人数的45.5%,就读民办高中的占36.4%,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仅为18.1%。(4)高中毕业考取并就读公办大学的占9.3%,其中有30%的家庭无法负担子女大学学费。见表二。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状况(表二)
2.3 流动人口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 据问卷分析显示,流动人口家庭平均每月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占总收入的21.97%,在我们的调查中,86%的家庭是尽一切可能让孩子上学,14%的家长抱着“有条件就上,没条件不上”的态度,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38%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83%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可以看到大多数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是明确的,能够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也有一些家长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够清晰,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或者采取有了问题才开始教育的态度。
3、讨论
3.1 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 在南京接受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大多学前教育是缺失的,这种缺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在校生活上。在学习方面,没有受过正规学前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与城里同龄孩子相比,在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课堂习惯、普通话这些能力上处于劣势;在校的生活方面则体现在一些流动人口子女的仪容仪表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譬如:脸和手长时间不干净、手指甲长时间不修剪等。
那么,流动人口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这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有直接关系。从总体上来讲,被调查的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有些问题还很让人担忧,甚至深思。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流动儿童家长虽然很重视家庭教育,但在具体实施教育行为时,由于工作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6%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4%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有73%的家长意识到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打麻将、赌钱、喝酒、抽烟等,21%的家长没有意识到,6%的家长认为无所谓。从调查的结果上来看,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三,从家庭教育效果来看,普遍认为教育不成功或效果一般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孩子的有关事情;没有时间,因为工作太忙太累;经济条件差和其他原因。
3.2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学校问题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小学和初中。目前,南京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是有门槛的,小学需就读于户口所在学范区,且入学审查是十分严格。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首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其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市公办小学、初中就读,应在我市暂住地实际居住满一年,并由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提供以下材料:(1)家庭户口簿和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身份证;(2)由公安部门出具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宁居住满一年的暂住证或居住证;(3)监护人相对稳定工作证明(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及个人社会保险缴费满一年凭证、工商部门颁发的满一年的有效营业执照等);(4)随迁子女的独生子女证;(5)未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籍材料(小学一年级新生无需提供)。到我市民办学校就读,按照民办学校招生办法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报名入学和交费。再次,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数据进行摸底,对变化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招生入学工作。严禁任何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费用。随迁子女与本市户口学生同样享受免杂费、免课本费、免借读费、免作业本费的政策。
3.3 流动人口子女素质教育问题 撇开学校的教育模式不谈,家长的教育模式同样举足轻重。素质教育针对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特长、公民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需要家长与老师互相沟通,共同培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同龄学生相比,还存在一些自卑、厌学、焦虑、畏惧等不健康的心理。有10%的流动人口子女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不如城市里的孩子,有13%的流动人口子女认为城市里的孩子瞧不起自己,有10%的流动人口子女不愿意与城市孩子相处,有11%的孩子很讨厌或无所谓去学校上学。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有14%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不了解自己,有31%的孩子认为父母还了解自己一些。
3.4 流动人口子女接受社会各方援助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已经注意到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和个人经常受到来自各方的援助。然而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正确的援助会让流动人口子女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增长见识,利于成长发展;不正确的援助则会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负担,变成形式化援助。因此,社会和个人援助办学要形成长效机制,良性循环。
4、建议
4.1 学前教育方面 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大小两个方面解决。(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首先,应从家庭内部环境做起。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应从优化社区环境做起。建立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通过妇女儿童之家等社区机构,组织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改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养方式,在彼此的交流中促成家长理性的增长。再次,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进行科学指导。由于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通过培训,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指导,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尤其重要。(2) 强化社会职能,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整体水平。纳入城市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模式,依靠政府力量开设幼儿园、学前班,为已随流动人口来宁准备入学、未受过学前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开展社区服务,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提供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老师的作用,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城市居民儿童教育统筹安排,实行“三同”,可以利用开学前的假期,将流动人口子女集中在一起,开5~10次课,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譬如:个位以内的数字加减、自己的名字、课堂礼仪、个人卫生习惯、仪容仪表等。
4.2 就读学校方面 (1)转民办为公办,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普通公办学校“一体化”。 这将是一个长期工程,政府可出资接收这些私立学校,将其转变为公私合营或者公办学校,或者由政府出面干涉这些学校的运营,譬如:政府可以派出教学督察进驻这些私立学校,监督其教学状况和收费标准。对于“一体化”的问题,希望更多的市民能被说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弟置于同一集体,而不是一味的排斥。(2)降低入学门槛。户籍问题、“五项材料”等硬规矩让大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望洋兴叹。农民工不仅收入不高,且已负担了城乡双重费用,子女昂贵的教育费用和复杂的入学手续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流动人口子女应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绝不能因为这些人为的门槛而被剥夺。(3)学校的助学政策面向农民工子弟。据南京2019年8月24日各大报纸对于小学、初中、高中收费标准的报道显示,各学校的“助学金”政策只针对拥有南京户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认为这一政策也可以适用于同样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流动人口子弟,或者可以按适当的比例减少一些也可以。
4.3 素质教育方面 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要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以及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充分合作、充分衔接的优良体系。(1)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的教育意识。流动人口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学校、老师的依赖性太强,认为教育的事情应由校方全权负责,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区老师开设“家长课堂”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一是让他们意识到子女的教育与自己息息相关,二是让他们注意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助他们将子女培育成学习、品德、特长、素质、心理全面发展的好学生。(2)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定期免费开放。流动人口子女到了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便成了无人看管的“野孩子”,这些场所的定期免费开放可以让农民工子弟在家长或援助人员的带领下,或是在结伴的情况下,有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好去处,同时可以促进他们与家长、与同伴之间的感情。至于免费开放的时间,可定于期中考试结束后的周末、寒暑假的开头和结尾几天。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必须动员个人、家庭、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力量统筹解决,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一道规范国家的基础教育,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全社会更加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促进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2:毕业论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_开题报告_网
毕业论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系凉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课题,由凉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管理指导,由西昌市第三小学承担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2000年4月-2003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2000年4月-2000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疗治浅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并按时填写上报《课题研究报表》,落实课题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辅导员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4.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在100多单亲的孩子中先后两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孩子27人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第一批结对同学及家长,于2019年正月十四日到西昌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东城办事处书记、家长委员会主任,课题组老师和受邀的大部分学生及家长也都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和安排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和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大家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下来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合影留念。
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孩子是这样的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甚至出现了离婚的父母在老师真情感召下复婚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全组成员和帮辅对象谈心达275次,家访165次,开展调查130次,写个案笔记632页。
7.该课题组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单亲子女的很多问题也是属于心理健康障碍的问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因此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也是一个中心研究的议题。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先后派了四批8人次参加省、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训,请州教科所和市教科培训中心专家和市进修校心理老师到校作心理健康讲座,课题组成员也给学生举办两次心理讲座,课题组成员还举行七节心理健康观摩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心语信箱”,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和解答了学生的30多封来信,辅导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知心朋友。
8.勤写论文。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写下了课题研究的论文56篇,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省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州一等奖4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市一等奖1篇,获校一等奖6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篇,共45篇,发表在全国、省、州、市刊物上共18篇。
9.经费投入。学校对课题研究予以全力支持。三年来为课题研究小组购置有关书籍和订阅学习杂志、资料,送成员参加省、州、市培训经费,开支活动费,印制开题、结题资料,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津贴补助,差旅费和结题出书等共投入11934元。
七、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吸毒、贩毒,母还卖淫,双双判劳改。她依靠7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帮辅老师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并报告学校为之减免了书杂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坚持读完小学,考上中学。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4.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同社会上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打电游、在外野宿,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他父亲杀掉。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常想父母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多好啊!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多次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及他多么想家庭团圆的想法,使其父母认识因其离异,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于心不忍。在老师的多次劝说、勾通、帮助下,使他们父母复婚了,使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5.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心语信箱”,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6.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全校老师撰写了有关单亲子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共95篇,其中76篇获奖,有20篇论文发表在全国、省、州、市的刊物上,不少论文还有值得推广探索的价值。
7.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有的家长吸毒、贩毒、赌博、卖淫,电游室、网吧对学生的诱惑,以及色情暴力的影视片的教唆,往往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有的电游室、网吧老板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整夜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虽然公安及有关部门经常清理整顿,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禁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打击力度,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二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27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0个,占37%,转变较大有3人占11.2%,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2人占44.4%,没有转变2人,占7.4%。
8.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加上学生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的还被评为市级三好生,市“十佳”少先队员。
9.三年来,课题组进行了四次评比,第一次进行课题笔记评比,评出好的5个,较好3个,中等1个;第二次个案评比,评出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五个;第三次推荐评选了邓薇鸥、马永林同志为州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第四次推荐评选孙国祥同志为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受到州、市、校的表彰和奖励。
10.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永不结束。
篇3: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参考范文_开题报告_网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参考范文
开提报告参考范文如下文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xx年4月-xx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xx年4月-xx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xx年10月-xx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xx年9月-xx年3月)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疗治浅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篇4: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_开题报告_网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系凉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课题,由凉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管理指导,由西昌市第三小学承担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XX年4月-XX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XX年4月-XX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XX年10月-XX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XX年9月-XX年3月)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
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XX年09月25日—XX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XX年03月01日—XX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XX年05月02日—XX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XX年06月01日—XX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XX年06月08日—XX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XX年06月15日—XX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篇5: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_开题报告_网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系凉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课题,由凉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管理指导,由西昌市第三小学承担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2000年4月-2003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2000年4月-2000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疗治浅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并按时填写上报《课题研究报表》,落实课题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辅导员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
此文共有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篇6: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_开题报告_网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
这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的关键词是子女,家庭,报告,研究,问题,教育,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系凉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课题,由凉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管理指导,由西昌市第三小学承担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XX年4月-XX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XX年4月-XX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XX年10月-XX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XX年9月-XX年3月)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疗治浅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并按时填写上报《课题研究报表》,落实课题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辅导员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4.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在100多单亲的孩子中先后两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孩子27人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第一批结对同学及家长,于XX年正月十四日到西昌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东城办事处书记、家长委员会主任,课题组老师和受邀的大部分学生及家长也都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和安排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和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大家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下来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合影留念。
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孩子是这样的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
这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的关键词是子女,家庭,报告,研究,问题,教育, 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甚至出现了离婚的父母在老师真情感召下复婚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全组成员和帮辅对象谈心达275次,家访165次,开展调查130次,写个案笔记632页。
7.该课题组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单亲子女的很多问题也是属于心理健康障碍的问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因此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也是一个中心研究的议题。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先后派了四批8人次参加省、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训,请州教科所和市教科培训中心专家和市进修校心理老师到校作心理健康讲座,课题组成员也给学生举办两次心理讲座,课题组成员还举行七节心理健康观摩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心语信箱”,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和解答了学生的30多封来信,辅导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知心朋友。
8.勤写论文。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写下了课题研究的论文56篇,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省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州一等奖4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市一等奖1篇,获校一等奖6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篇,共45篇,发表在全国、省、州、市刊物上共18篇。
9.经费投入。学校对课题研究予以全力支持。三年来为课题研究小组购置有关书籍和订阅学习杂志、资料,送成员参加省、州、市培训经费,开支活动费,印制开题、结题资料,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津贴补助,差旅费和结题出书等共投入11934元。
七、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吸毒、贩毒,母还卖淫,双双判劳改。她依靠7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帮辅老师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并报告学校为之减免了书杂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坚持读完小学,考上中学。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4.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同社会上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打电游、在外野宿,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他父亲杀掉。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常想父母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多好啊!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多次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及他多么想家庭团圆的想法,使其父母认识因其离异,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于心不忍。在老师的多次劝说、勾通、帮助下,使他们父母复婚了,使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5.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心语信箱”,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6.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全校老师撰写了有关单亲子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共95篇,其中76篇获奖,有20篇论文发表在全国、省、州、市的刊物上,不少论文还有值得推广探索的价值。
7.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有的家长吸毒、贩毒、赌博、嫖娼、卖淫,电游室、网吧对学生的诱惑,以及色情暴力的影视片的教唆,往往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有的电游室、网吧老板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整夜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虽然公安及有关部门经常清理整顿,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禁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打击力度,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二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27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0个,占37%,转变较大有3人占11.2%,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2人占44.4%,没有转变2人,占7.4%。
8.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加上学生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的还被评为市级三好生,市“十佳”少先队员。
9.三年来,课题组进行了四次评比,第一次进行课题笔记评比,评出好的5个,较好3个,中等1个;第二次个案评比,评出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五个;第三次推荐评选了邓薇鸥、马永林同志为州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第四次推荐评选孙国祥同志为市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受到州、市、校的表彰和奖励。
10.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永不结束。
篇7:“班主任施行小学生自我教育策略研究”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网
“班主任施行小学生自我教育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1. 素质教育要求班主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素质,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提倡鼓励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不仅仅是靠学校,教师将教育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系统建构,提供知识背景和经验的同时,激发学生进行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进行自我教育。萧伯纳曾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因此,身为教师班主任在工作中应提倡鼓励,施行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分析自我,严于律己,激励自我,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提高心理素质,发展个性,这无疑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 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社会的趋势。学校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身为教师与班主任更是具体执行的实施者,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数学生均是独生子女,随生活、心理的发育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增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使学生自我意识方面遇到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及人格缺陷。因此,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控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学生主体渴望自我教育与发展. 通过班级调查,大部分学生都渴望能有自我调控,进行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希望来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他们不喜欢停留在管制的层面,因此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不必一味的条纲条纹的一一训导,剥夺学生的自我权利,把教育的过程留给学生在已有的认识上,自己不断的反思,对照,来不断规范自己,在体验中逐渐体察,感悟生成,进行自我教育。
二 研究的策略
1 .集体发展的策略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会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和集体相连时才会有力量。班集体犹如一个小社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许多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到学生意识观念与行为的形成.集体对学生品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组织和利用班级的环境感染学生,使集体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 ① 创设集体心理健康的情境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据此,我积极创设集体生活的自我管理的情境,并使其具备充实丰富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发挥更大的教育效果.让学生把班级视为自己的“家”,把自己看作”家中的人”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如“家庭环境”---教室环境的自行布置,“家务建设”的构建,“责任制” 的自行选择建立,使学生能置身其中,体验、实践、参与、从而受到多层面的熏陶。 ⑴中队角的设置:汇集了“中队干部会议记录、光荣榜、队干部活动记载、队员成长记录等.并且中队干部每周一次例会,他们群策群力,为搞好班级建设出谋划策。 ⑵小队板块的设置:小队板块是体现各小队团队精神及团队特色的地方。在小队长的带领下,队员的提议下,各小队呈现自己的特色,并自行组合,如“多来米”文艺小队,创文艺特色,根据班级内容情况自排自演;“互助小队”主要帮助落后的同学;“礼仪小队”自我监督管理文明礼貌、仪表、礼节;清洁小队”主要自行维护教室学校环境及卫生。小队队员间要团结合作,并在板块间进行本队好人好事的及时报导,并展开及时自我检查批评。此举极大的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⑶多岗位健全设置:创立多个岗位,由学生毛遂自荐并进行定期岗位的小轮换,岗位建立种类名目繁多如:“语言背诵管理员”、“门窗护理员”、“课下纪律监督员” 、“图书保管员”、“领唱员”、“小小发报员”、“班级动态汇报员”、“节水节电员”、“错题纠正监督员”、“好人好事宣传员”、“板报更换监督员”、“领读背诵员”……使班内达到人人有岗,岗岗有责。使学生在多岗位中进行自律、自控、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此外在班中开设“书海拾贝”图书角,为学生们汲取知识营养提供优越条件,学生如蜜蜂般的不断拓展眼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另外辟有“冰激淋蛋筒公告栏”、 “光荣榜”、“才艺展示栏”等栏目,让学生自行评选,自行更换,其教育功能不一而足。 ② 班规的完善制定班规由学生制定,坚持民主商议的原则,和有针对性原则。由学生各自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欠缺,存在的问题,来制定一条针对自己缺点的规矩,把众多规矩全班汇总、综合。由同学们自己找出普通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学期班规。班规条条之后并附与制定人员的名字,这样实质是促进学生随时自我督促。班规制定后,教师引导提议制定班训,由学生推荐选择成“书写我们成长的篇章”班风,围绕自我教育的主题展开。班风的制定为“自立,自强,自律,自勉,自励。”再由学生投稿,根据班风来设计班徽。学生共同评议选取.班徽最后选取为蓝色的小船上有一颗扁心形的红叶,红叶上托起五色花,花心是“自”字,五瓣由五色组成,上面分别书写班风中的“立,强,律,勉,励”五字.班歌围绕以上内容亦由同学们群策群力,选旋律,填歌词,演唱。一系列工作后产生活泼欢快的《希望的太阳》班歌,学生们自己唱着意气风发班规,班训,班风,班徽,班歌的诞生及精心呵护,“自然的”影响了学生,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环境中自律,自律中反思,自悟中成长。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8: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_研究报告_网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系凉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课题,由凉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管理指导,由西昌市第三小学承担研究。现将该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篇9: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
我从小是没有哥哥弟弟的,家里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当听别人谈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时,内心又是羡慕,又是妒忌。高一的时候,我意外地有了一个弟弟,这着实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子。这个弟弟其实只是我父亲朋友的儿子。父亲的朋友是浙江温州人,在上海从商。由于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人口子女是无法在上海正规学校正式注册入学就读的,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获得良好的教育,于是他拜托我父亲把他的儿子公证为自己的干儿子,从而获得担保,以此来取得进入上海名牌学校的“敲门砖”。就是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体制不公正问题的怀疑的种子。
此后又亲眼目睹了父亲的一些来沪工作的外国朋友为自己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处求人的辛酸苦楚,于是对上海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问题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但真正触动我去进一步深入对这样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调查和探讨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经历。
虽然曾经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过支教对象的情况,可真正目睹和经历了却依旧带给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个用小小一块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操场,有着十几个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拥挤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学生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径深处,和周围林林总总的房屋混杂在一起,一点儿也不起眼。
走进一个高年级教室,发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各个手里捏着牌,凑近一看,竟然是“斗地主”。在场的老师很尴尬地向我们解释说,由于近期操场维修的缘故,下课以后就不允许学生去操场活动,但打牌这样的事学校是明令禁止的。我们佯做理解状,内心却忍不住犯嘀咕:这些学生的课余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单调,社会上的低级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蚀着他们的校园文化。
上课铃响了以后不多时,一个其他班级的同学冲进我们所在的教室,慌慌张张地对我们身边的教导主任说,老师,教室里没人上课,同学们乱作一团,现在怎么办?教导主任显出为难的样子说,老师不在,我也没辙啊,你让大家先自习吧。小小一件事,却反映出学校管理体制的松散,让人忍不住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而据我所了解,情况与之相近甚至更为糟糕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并不在少数。
形成众多流动人口子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亦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致,这多多少少牵系着“三农问题”,而教育更是事关我国民族命运的重大命题,有此双重要义在身,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一、调研背景
据统计,1988年上海外来流动人口为106万人,到90年代前期已经翻了一番,1993年达到251万人。在xx年上海进行的建国以来第一次流动人口普查中,外来流动人口总数达到387.11万人,流动人口规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xx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统计局进行的全市19个区县332040个样本的流动人口抽样调查发现,全市外来流动人口总数已经增长到499万人。xx年底全市登记的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412.6万人,占市常住人口总量1745万人的28.6%。
1988~xx年部分年份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增长情况表
单位:万人 年份 1988 1993 1997 人数 106 251 237 387 499 (资料来源: ) 在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中,一个显要特征是:流动人口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形式在增加,外来人口中少年儿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仅以上海市1997年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为例,在237万外来流入人口中,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有19万人之多,15岁以上的少年儿童以及这两个年龄段在校生的人数总合均为34万人左右。另外,在外来人口15岁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中,在沪读中学(12-15岁)和小学(7-11岁)的人数仅占适龄儿童样本总数的38%和72%,有近四成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少年儿童不在校学习(见下表),这些数据昭然若揭地反映出我国现行义务教育制度的漏洞、在保障公民权利问题上的欠缺以及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而这恰恰是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初衷相矛盾的。
共9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
篇10:“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网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2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问题意识①。爱因斯坦在论述问题与创新的关系时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往往是创新的源泉。”②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人口。因此,无论是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孔子,以及当代我国兴起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学习都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要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针对教育资源互动对话,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充分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对话,发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从而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学习的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从学生中来的问题,才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学生合作、探究才有兴趣、有价值。问题意识是学生问题产生的源头活水,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
2.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纵观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强烈的好奇心,幼儿园的孩子天生爱问“为什么”,进人小学开始弱化,升人中学,迫于升学压力逐渐淡化,走进大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被蒸发掉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我们课题组在对400多节中学语文观摩课、示范课、随课堂进行观察中发现,仅有30堂课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质疑;仅1堂课有学生主动地向教师质疑。
造成这种现状,从教与学的活动看,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首先由于教师关注的问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问题”。其次,由于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不足,课堂只能按照课堂预设展开,担心学生提问放开后,无法调控而造成课堂混乱,以致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三是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因而害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四是传统的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
学生方面的原因在于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把学习作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的手段,而不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因而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的崇拜,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从,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同时长期以来的接受式学习已使学生成了课堂的奴隶,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思维逐步变得僵化,以致丧失了自我,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人。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①问题意识是个体探索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这种意识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他人观点,从而对别人的看法进行批判性的思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法和途径,由此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思路和策略;会使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抓住事物本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努力去找寻规律;会使个体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研究目的
由于问题题意识与学生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和民族传统相关,本课题旨在从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策略,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意识境界。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二:
1.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中学生语文学习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为培养语文学科创新意识寻找突破口。
2.构建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需要为重点,确立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诱导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心理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个体间存在兴趣、爱好和风格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重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轻自己无兴趣的问题;重高认知水平问题,轻低认知水平问题;重“尖子”学生,轻学习困难学生的倾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得到同步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的主人。课堂对问题的关注点由书本设计和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转移。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追求单一的考试成绩变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现转变;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
3.基础性原则:问题意识要以丰富的知识为背景。学生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广博,思想就越开阔。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和其他各门课程基础,而且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4.渐进性原则: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要经过想问敢问乐问精问这四个发展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善于期望和等待,让学生学习语文的问题意识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四、研究的过程
1.课题的组织及管理
本课题研究由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承担,下设三个子课题,分别由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承担。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着重课题宏观研究,负责课题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梁平中学侧重教师方面的研究,梁山初中侧重学生方面的研究,明达镇中侧重评价方面的研究。三个单位在县教研室组织、管理下,资源共享、共同研究、责任明确。
2.研究对象
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教师共200余名,学生8000余名。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4.研究周期:本项研究周期为20xx年11月至20xx年11月,历时3年时间,分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总结三个阶段。
五、研究的结果
1.教师培养策略
◆以“问”论教策略 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勇于打破传统的详细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课堂上严格按教学预设机械地平板展开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然后因“问”设标,因“问”施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现的新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动态生成策略。
◆分层指导策略 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要给予分层指导。对问题意识弱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疑”与“问”的价值,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等手段,使他们想问;对胆小的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敢于超越自我,做到敢问;对问题意识强以问为乐的学生,给予方法指导,不断促进思维的深刻性,逐步做到精问。
◆课内外结合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仅靠书本,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堂中、书本上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作深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探讨;对课本外、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带人课堂,并做恰当的指导,向他们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对课内外问题的探索中,不断增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时空策略 提供多种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呈现问题。提高对问题的“反应等级”。①具体途径有三:(1)课堂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2)开辟班级问题墙,让学生呈现问题,反馈问题探索结果;(3)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课)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索活动和召开问题辩论会。
2.学生质疑策略
问题意识最重要的外显特征是质疑。因此,在系统的实施培养原则和策略中,我们始终把寻找让学生敢问、乐问、精问、善问和师生课堂操作的方法作为重点,并认真总结,使之系统化、序列化。
(1)解放心灵——敢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薄弱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心理制约因素是畏惧。在问卷和访谈中发现,80%左右的学生有时本来想问问题,但“害怕老师不予理睬和批评”,“害怕同学嘲笑”。可见,畏惧犹如一副心灵枷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质疑热情淡化和问题敏感度降低。因此,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给学生课堂安全感,让学生心灵得到舒展,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课堂应抓好如下几点:
◆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并提出一定要求;
◆树立质疑无错观,不嘲笑“肤浅”“怪诞”的问题;
◆称赞质疑的学生。
(2)捕捉兴奋点——乐问
心里研究表明:个体对事物的愉悦程度,是个体对事物进行深入探求的动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质疑的兴奋点,使学生对质疑产生愉悦情感,让他们在质疑中获得快乐,从而产生内驱力。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如下方法:
◆鼓励学生更换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创新中获得乐趣;
◆帮助仅有问题萌动的学生,抽象出间题,在彰显问题中取得乐趣;
◆鼓励学生提出迂回曲折的问题,在“请君入瓮”中品尝乐趣;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求取乐趣;
◆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考问”,在难住他人中增添乐趣。
(3)掌握技巧——精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不仅要求问题量的增加,更要追求其质的变化,才能逐步提高个体思维的深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提高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提出真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依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如下质疑角度:
◆从课题质疑;
◆从事物现象质疑;
◆从人物行为及内心变化质疑;
◆从事件的冲突质疑;
◆从故事的延展质疑;
◆从假设的角度质疑;
◆从方法途径上质疑;
◆从规律的总结上质疑;
◆在不合常规处质疑。
除上述质疑角度外,对文本学习,在起步之初可以从阅读的规律出发,指导学生从“四块十二问”入手,掌握质疑方法:
1.独特感受和个人体验型(必做)
第一问: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第二问: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说出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请说出理由。
第三问:有什么疑问?说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2.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
第四问: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和感情?为什么?
第五问: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的启示(当然,这些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
第六问: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3.语言揣摩与表达方式
第七问: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体会推敲重要的词语)
第八问:你觉得这篇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第九问:这篇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
4.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选做)
第十问:对这篇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
第十一问: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有什么不同写法)?
第十二问:分享同学与老师的观点和材料后,再读一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想与同学交流吗?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可以就一个方面,也可以综合地,此题必作)。
(4)把握时机——善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任务是在对文本的领悟和问题的探索中完成的。质疑仅是探索的前奏,是解读文本认识事物的手段,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课堂的全部或重点。让学生正确把握质疑时机做到善问,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呈现问题,而又不影响群体探索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从教学进程看,质疑可有如下时段:
◆课前质疑;
◆课堂阶段质疑;
◆随机质疑;
◆总结质疑;
◆课后质疑;
(5)正确处理问题——护问
学生认知水平是有层次的,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这决定着学生的问题有深浅上的差异和角度、内容上的不同,具有纷繁性。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解决问题纷繁性与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突出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共性,又照顾个别学生,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保护学生质疑热情呢?教师应掌握如下方法:
◆集中筛选法: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矛盾集中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
◆重点突破法:对领悟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达成共性目标,深入讨论,提高认识;
◆个别辅导法:对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个别辅导;
◆随机处理法:部分在深层讨论中能解决的“浅表”问题让学生随机处理;
◆课外延伸法:对课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组织讨论求解途径,鼓励课外探究;
3.“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操作模式
制约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探索并推广了“问题探究,往复推进”的自主化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让学生在主动、生动、互动的思维碰撞和深入探究中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