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本溪水洞解说词(汇集九篇)

发布于2024-07-24 22:27,全文约 23282 字

篇1:本溪五女山的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叫。今天我们要去游览五女山。

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县东北八公里的浑江西北岸。山体呈长方形,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峭壁高200多米,海拔824米。是高句丽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很多朝鲜人到此都虔诚地膜拜,所以五女山在朝鲜也很有名。

它为什么叫“五女山”呢?这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在远古时代,山上住着五姐妹,她们个个武艺高强,身怀绝技,常常为人们造福,深受人们热爱。有一年,山脚下的浑江里突然来了一条黑龙,它作恶多端、欺压百姓,那五姐妹便下山去降龙,他们斗了三天三夜,斗得天昏地暗,最终,黑龙死了,五姐妹也和黑龙同归于尽。人们为了纪念五姐妹,就把她们曾经住过的山峰称为“五女山”。

这五女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传说,更是因为它有迷人的景致。春天,满山的翠绿;夏天,天女木兰花争奇斗艳;秋天,是最美的时候,层林尽染,冬天,山上白雪皑皑,这样的景色,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沁园春雪》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的诗句。那么现在我们就一同领略这美丽的景色吧!

这里是十八盘。它是一条之字形的千年古道,曲曲折折,恰好转了18道弯,故称18盘。通向山顶的路还有一条,那是一条直达山顶的石阶路,特点是又直又陡,总计999级台阶,是1999年修建的,意为九九归一。十八盘回环旋转,直达山顶,其尽头与古老山城的西大门相接。

天昌门又称清风门,距西门约50米。盛夏酷暑汗流浃背到此,立刻会有清风徐徐吹来,不愧有‘清风口’之称。天昌门的俩侧石壁,好像刀削斧劈。当年,高句丽仅用少数士兵在此守卫,其险要可见一斑。

这里是编号为一号的大型建筑基址,俗称王宫遗址。现在这里是一片萋萋荒草,谁能想到,在这荒草下却掩埋着一座宫殿的废墟。经过分析,这里很有可能是高丽政权第一代王朱蒙当年建立宫殿的地方。当时的宫殿十分简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既没有五光十色的琉璃瓦,也没有洁白如玉的台阶,不过是一座稍大的房子而已。那时候,高丽还没有掌握砖瓦的技术,据此推测宫殿四壁应该是土墙或石墙。

根据史书记载,高丽政权就是从这里开始,经过一步步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和壮大。五女山山城作为高丽的第一座都城,整整沿用了40年,先后有两代国王在这里执掌政权。

关于五女山的营建,还有一段神秘传说。据《旧三国史》记载,五女山山城是天帝创建的城池。传说山上起雾的那天,不见山,不见水,也不见人,但却从茫茫大雾里传出了数千人凿石、砌石的声音。朱蒙听了十分高兴,他说,这是天帝派人给我修造山城呢。7天后,云开雾散,日历天晴,五女山上果然出现了石城、宫殿、楼台 。朱蒙非常感谢天帝,面向上天拜了拜,然后率领5名大臣,迁入城里,住进了宫殿。

传说把筑城说的过于轻松。其实修筑山城耗费了高句丽大量人力和财力,是高句丽人民负担的一项苦役。为了修城,年满15岁以上的高句丽男子,常常遭到征调。由于人民不堪劳累,常常以逃亡的形式表示反抗。

这个是蓄水池,俗称天池。它是山泉涌成的水池,也是山上唯一的水泉,养育了历朝历代居住在山上的人们。由于蓄水池水质甘美,所以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喝了天池水,姑娘变得更加美!仍进几分钱,财源不尽滚滚来!这里是编号为三号的大型建筑基址。它是一处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那么这处的遗址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是蓄水池,有人说是马圈,有人说是武器库,还有人说是议事厅,是国王召见大臣的地方。目前,关于他的功能尚无定论,还有待于考古学家的进一步勘探分析。

这是五女山的制高点,也称点将台。传说,朱蒙曾经站在这里,面对山下,进行点将。另有传说,唐代大将薛仁贵,也曾站在这里进行点将。其实,所谓点将台,并不是真正用来点将的,而是一处瞭望台。站在这里远眺,江上的行船、江岸上的行人历历在目,一清二楚,军事作用十分强大。

这是五女山上的重要景点一线天。一线天十分险峻,最窄的地方仅容一人通过。惊险刺激之余,朋友们可以顺便看看沿途上的天女木兰花。天女木兰花是世界上稀有的名花,又名木兰花,香气浓郁。

这是山城的南门,脚下的马道是当年五女山通往金银库沟运送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据传,金银库沟是当年朱蒙和琉璃明王存放金银珠宝的库房所在地,沿此路经南门可达五女山。

好了,现在大家可以在这休息一会。

篇2:本溪太子河导游词_辽宁导游词_网

本溪太子河导游词3篇

太子河流域是华北地台区本溪组最发育的地区之一。本文是本溪太子河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本溪太子河导游词一:

本溪水洞,又叫"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 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以现代肖草《本溪水洞》诗为证:轻舟遨游银河间,断壁垂剑九曲弯;擎娲细针苍穹清,逸仙论道气悠闲。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20xx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中国最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 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中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本溪太子河导游词二: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20xx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我国最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来源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水洞的年龄

关于水洞的形成年代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测: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约几亿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约几千万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约数百万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测。

其实水洞的形成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经准确地告诉我们,水洞开始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

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下暗河。

当您游览了水洞之后,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

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学沉积

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单。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

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历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

10、北极宫:是洞中最大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崩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

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

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周围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崩塌,使崩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

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

水洞最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最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

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动物可分三种:一是真洞穴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离开洞穴环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类动物有:盲鱼、盲鳅、蜘蛛和蚰蜒等。这类动物以眼睛明显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应器官,缺乏色素,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为其特征。

二是洞穴动物。这类动物的眼睛和体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基本上能适应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

三是拟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暂居及季节性回洞内生活的动物。

水洞的洞穴生物目前在洞中发现的洞穴动物主要有:蝙幅、灶,这些动物多是从洞外迁入暂居的,或是在洞内已经适应了洞穴生马、马陆、蛾等。在地下河中见有鱼(白漂鱼)、虾和河蚌等。从动物的眼睛和体色等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看出活环境而未达到遗传变异的拟洞洞穴动物。

本溪太子河导游词三:

太子河是辽宁省较大河流之一,流贯本溪境内。太子河古称衍水,汉称大梁河,辽称东梁河,金时称无鲁呼必喇沙,满语意为芦苇河。明称太子河,清称太资河,即今之太子河。

本溪地处太子河上流段,自古以来就享受着太子河赐予本溪人民的丰腴与恩泽。1978年省、市、县考古队在距太子河1里左右的本溪县山城子乡太子河支流汤河右岸的庙后山南坡,发现了我国旧石器文化遗址中最东北的一处。庙后山遗址属于奥陶纪石灰岩地层洞穴堆积。其厚度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层,出土了人类文化遗物14件和古动物化石74种,还有两枚人牙和一段幼儿股骨化石。经考古证明,庙后山人起源于40万年前,是东北地区现已发现的最早人类。

1983年,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位于本溪县谢家崴子村太子河左岸的本溪水洞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打制石器,较多的骨器,且有陶网坠等,并有狍子、鹿等兽骨。

在青铜时代,太子河流域的古文明更趋发展。从1983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位于太子河上游的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村陆续发掘出山城子B、C,马城子A、B、C等7座洞穴,145座洞穴墓葬,出土文物1523件。这些墓葬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经研究,该文化是我国夏商时期北方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于夏家店下层文化隔辽河并行发展。

之后,在本溪市明山区的梁家村,又发现墓葬一处。墓为石板堆砌,墓内出土了青铜短剑和双纽铜镜,并有枕状器。推断当为春秋晚期的墓葬。

太子河流域的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太子河流域称得上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世世代代滋养和哺育着辽东人民。

太子河的水源有南北两支。南支的源头在本溪县东营坊乡羊湖沟草帽顶子山麓,北支的源头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鸿雁沟。两支流到本溪县马家崴子汇合成一股,蜿蜒西下,经由本溪县、本溪市区,到灯塔市鸡冠山乡瓦子峪村进入辽阳市境。由鸡冠山南行至孤家子,逶迤西下,经安平、西大窑、沙浒、小屯、望水台、沙岭、黄泥洼、柳壕、穆家、唐马寨等18个乡镇,至唐马寨出境,经海城三岔河入辽河,由营口入渤海。太子河全长464公里,流域而积400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6.86亿立方米。

太子河在辽阳境内的主要支流有24条,其中较大的河流是:蓝河、汤河、北沙河、南沙河、柳壕河、运粮河、杨柳河。这些河流生育着各种鱼虾水产。有句谚语说得好:“居就粮,梁水鲂。”鲂是鳊花鱼,扁身细鳞,是鲜美的鱼类。据《辽阳县志》记载,太子河等河川有鱼、虾、蟹等三十余种,名贵者有鲤、鲂、鲫、鲇、重唇等。

太子河更给人以舟楫运输之利。往昔没有火车、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水运就特别发达。人们凭借太子河,用牛船、槽船、木船,航行其间,运输货物。1920xx年中长铁路修成后,水运量逐渐减少。1941年,辽溪铁路建成,并由于太子河水位下降,更增添了水运的困难。

篇3:本溪老边沟风景区导游词

老边沟景区西部连着大石湖景区,其名字缘于明王朝为防御女真人侵扰而修筑的“柳条边”或“边墙”。进入老边沟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涌动的河水,蜿蜒奔泻。河水遇陡峭之处如幔如帘,垂悬成瀑;遇平缓之处如渊如镜,平稳成湖。水中奇石林立,大小不一,相隔相衔,错落无序,水石相趣,呈现出“水似练,石如磐,石不转,水在流”的奇异景观。水在石上飞流,叠加之处水落帘帷,平缓之处水稳成潭。两岸山岩掩映,枝叶低垂,整个河谷秀美又不失灵动。

山水交融,湖光倩影,放眼望去,大石湖-老边沟风景区就像是一副巨大画卷,需要你慢慢舒展,仔细推敲,细细聆听画卷中所演绎的精彩篇章,感受每个音节的跳动……春游花海走林间,夏挽清风避酷炎。秋赏枫姿疑画境,冬跋雪岭涉冰川。

一首“四季游”,道出了大石湖(老边沟)风景区的旖旎风光。当你走遍这以“龙潭圣境、神奇山水”而称著的风景名胜区,便会被这里山光水色所渲染的五彩缤纷而迷恋,被这里神奇奥妙所带来的特色魅力而感叹。

在秋风染醉的峡谷,静听秋语呢喃,掬一捧溪水,望树隙阳光,留满山相思;静看云卷云舒,笑观叶红叶落,一抹翠绿,一片金黄、一袭鲜红、一缕情思,装点金秋浪漫、托起瑰丽的梦,用浪漫把秋日恣意渲染。

篇4:本溪俄语导游词

本溪水洞,又叫"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 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以现代肖草《本溪水洞》诗为证:轻舟遨游银河间,断壁垂剑九曲弯;擎娲细针苍穹清,逸仙论道气悠闲。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20xx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中国最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中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 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中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本溪太子河导游词二:

本溪水洞原始"九曲银河洞"。是一个大型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总长5km。现已开发的旅游洞道长为2438.4m,面积45000平方米,体积390000立方米,洞体规模宏大,各种岩溶景观千姿百态,有七宫、三峡、二门、九曲百余景。地下暗河平稳流长,行船览胜,如入仙境。

本溪水洞目前是世界上最长的水上游览洞穴之一。1994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游览本溪水洞不仅可以饱览到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神奇梦幻般的美景,同时您还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洞穴科学方面的知识。

岩溶洞穴,也叫喀斯特溶洞。

"喀斯特"一词来源于南联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因为那里的地貌景观奇特,在石灰岩中有洞穴形成而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此后,凡是美好现象都称其为"喀斯特"。研究这一对象的科学就叫"喀斯特学及洞穴学。

岩溶洞穴是在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岩层当中,由于水的长期溶解作用而形成的。

自然界的水不是纯净水,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遇到石灰岩时,在石灰岩的裂隙中流动就会发生碳酸化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故而被水带走,久而久之,裂隙被溶蚀成洞穴。

世界上最长的岩溶洞穴是美国肯塔基州的麻蒙洞群(犸猛洞群Mamofh Cave System),该洞从1820xx年始勘测,历经180年才查清其长度为550Km。

我国最长的岩溶洞穴是湖北省利川市的腾龙洞,长度为39.5Km。

由于岩溶洞穴景观奇特,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已有200多个岩溶洞穴开发建设成为游览洞穴,供游人参观游览。其中,浙江的瑶琳洞、河南的鸡冠洞、广东的蟠龙洞、四川的芙蓉洞、贵州的织金洞、广西的冠岩、北京的石花洞和辽宁的本溪水洞......他们在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在不同阶段,都引入了洞穴科学研究,提高了旅游洞穴的科学品位。

各位朋友,您可能走遍了祖国各地,也曾参观游览过许许多多知名的旅游洞穴。今天参观游览本溪水洞,您一定会感到还是本溪水洞美。每个旅游洞穴都有他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观,而水洞的九曲银河恰是其精美景观当中的精髓。

地下暗河蜿蜒曲折,河水终年流淌不竭,每昼夜流量可达五千万立方米。这些水是从哪来的呢?通过示踪试验以及同位素水文学的研究,现已证实其水的来源有三部分:一是源于汤河水的直接补给;二是来源于汤河河床覆盖层下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三是来源于水洞西岸分布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岩溶水补给。这三部分的水汇入水洞地下暗河之后,分别从银波洞(东支洞)蟠龙洞(西支洞─潜流洞)排泄于太子河。

九曲银河是暗河的下游段,即从洞到源头长度为2320m,其平均水深2m,最深达7m,水温保持在7-12℃,据水质简分析和全分析成果证实其水质为优质饮用水。

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曾于1996年初到水洞考察,他说他所见过的国内外大大小小的暗河,都有砂和砾石沉积物,怎么水洞暗河却不见砂和砾石的踪影。只有一种灰色的粉砂质粘土沉积呢!他认为暗河河床没有砾石沉积物,这是本溪水洞的奥秘之一。使他从不可理解以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特别的关注,后经研究结果得知原因有三:

一是,在上游段没有大型入水洞口。如果汤河水的补给为"集中流入"式,则在上游段必有大型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存在较大的流入洞口。在水洞的下游段也就会有砂、砾石沉积的堆积了。因为下游段仅有粉砂质粘土沉积物的事实,说明汤河补给区内的河床和岸边,都不会有被冲积层所埋藏的大型流入洞存在。二是,作为一条岩溶地下河道来说,水洞的发育受到石灰岩含水层中的火成岩──脉岩的干扰与阻隔,好似一堵脉岩高墙筑成的筛子一般,不准砂、砾石通过。三是,暗河水力坡度极缓,仅有1.5%,流速甚低。不能使砂和砾石搬运到暗河的下游段。

延续暗洞是暗河的上游段,是从源头洞到汤河入渗点这段长约3Km的尚待开发的暗洞。

各位朋友!当您乘着游船向一个完全陌生的地下洞道进发时,您会被神话般的奇异景色所陶醉。

现在我向朋友们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第二个奥秘。这还是前面所提到过的那位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1996年初在水洞考察时提出的问题。"水洞洞口的规模为什么这么大?这也是他在国内外所见到的地下暗河岩溶洞穴所不同之处。一般来讲,所有的地下河溶洞都是入水口较大,出水口较小,可是"本溪水洞"是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又挺大,这当然是个迷了。

经过1996年对本溪水洞的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圆满地解释。原来大家目前所看到的洞口,并非是原始的出水洞口,而是由于太子河的侧向侵蚀作用将水洞"侧蚀掉"其间的一段,这一般长度大约800m。因为太子河属于古老的上层遗留河,平面形态呈蛇曲状,所以它的侵蚀作用的能力特别强,完全有能力把水洞拦腰"吃掉"800m。在水洞口的西北方向上大约800m远处的燕丹亭下,有一个洞穴,其洞口被太子河淹没,这个水下洞穴原本应与水洞相连,由于太子河的侧蚀作用吃掉了这一段,使水洞成为断头洞,因此水洞洞口并非原始洞口,而是洞的中间一部分,所以洞口就显得非常大,高达5.75m。

关于水洞暗河不见较大入水洞口的解释,根据1996年的研究成果得知,水洞暗河的补给是以地表水汤河为主,属于"侧向输入"类型暗河。但我国南方的侧向输入型的地下暗河均是地表水的集中流入,即向含水层的点状灌入式补给。因而有极其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就是有较大的入水洞口。而本溪水洞暗河虽获汤河补给,但并非是集中流入式,而是分散入渗式,因而没有重要的"流入型洞穴"发育,也就没有较大的入水洞口了。本溪水洞的这一特异现象,为"地下河洞穴发育的系统演化"理论增添了新的深化模式"本溪水洞模式"即"分散入渗式的侧向输入类型"。

岩溶洞穴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潜水洞阶段、中期的地下水位洞、半充水洞阶段和晚期的完全脱离地下水位的早洞(又称化石洞)阶段。

本溪水洞正处于中期阶段,即地下水位洞穴(半充水)发育阶段。而洞中西侧的旱洞已进入晚期的化石洞阶段,而洞口东侧的银波洞则仍处于早期的充水洞发育阶段。

水洞发育的初期,是在距今40-50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的早期,汤河水的入渗水流在进入"汤河──太子河间地段呈条带分布的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之后,由于在其下游方向上存在较厚的石炭──二叠系砂页岩层,是不透水层,受其影响而使岩溶水集中运动。在裂隙潜流条件下的岩渗作用应以溶蚀为主。此时水洞全充水,一直持续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的中期,形成了水洞雏形。水洞历经了全充水之后,不断扩大洞道,特别是太子河的不断下切和排泄基础面的不断降低,加上古气候的影响,在距今约20-30万年时,水洞进入了半充水状态的"地下水位洞穴"阶段,形成了暗河。当地下河洞道完全地或季节性地脱离全充水状态之后,在地层平缓、岩性软弱、机构破碎强烈的地段就产生了崩塌作用,从而使洞体的空间迅速增大,其洞顶的高度可达32m,是含水层地下水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 来源

另外,在距今约20-25万年左右时,地表水不断地向地下渗透的水流也开始在洞顶、洞壁活动,从而产生了最古老的以钟乳石为主的次生化系沉积物。

在距今大约12-14万年之间,长期排水的主洞口脱离了水流而成为干洞口。今日的旱洞发育成新的排水口,此期间形成了6-7m厚的粉砂质粘土冲积层,并堵塞了洞穴较低矮的地段。

在晚更新世的中晚期,由于太子河水位持续下降的驱动,使水洞东侧的银波洞成为新的排泄口,西侧的旱洞成为干洞,不再排水。

全新世以来,洞口西侧的旱洞形成地下潜流,直接在太子河侵蚀岸边以泉的形式排出。

近一万年来,水洞次生化学沉积作用在洞穴入渗相对有利的地段,形成了许多石钟乳、钙板和壁流石类的沉积物。

水洞的年龄

关于水洞的形成年代有过多种说法或推测:

其一,水洞形成年代约几亿年;

其二,水洞形成年代约几千万年;

其三,水洞形成年代约数百万年;

其四,水洞形成年代约亿万年等等不同的推测。

其实水洞的形成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据1996年本溪水洞洞穴科研成果已经准确地告诉我们,水洞开始发育于距今40-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更新世的早中期,经过裂隙充水和洞道扩大,形成了水洞的雏形。

在距今20-25万年的中更新世的晚期,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地下暗河。

当您游览了水洞之后,一定很想知道水洞是怎么形成的,现在简要地向您介绍一下本溪水洞的成因:

水洞的成因,根据1996年最新的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得知它有三个基本有利条件:一是水洞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石灰岩当中,该石灰岩层是可溶性岩层,它呈条带状分布在太子河和汤河的河间地带。二是这里的断层、常理裂隙特别发育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四组断裂构造。其中东西向的F1断层几乎与水洞的延展方向一致。断裂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同时也是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的通道。三是在石灰岩裂隙中流动的水,是由汤河水补给的,它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

由于上述条件并存于水洞地区,汤河水在石灰岩层里流动,经过几十万年的溶蚀、崩塌作用,最终形成了本溪水洞──大型地下暗河型岩溶洞穴。

次生化学沉积

当洞穴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上升,全部或部分脱离了地下水位后,它就接受地表渗流水的作用。其渗流水在石灰岩的裂隙运移的过程中发生了碳酸化反应。石灰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与碳酸钙反应结果,生成碳酸氢钙,因碳酸氢钙溶解于水,它便随渗流水继续往下渗透。这样裂隙不断被溶蚀而加大。如果这种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又称岩溶水)从洞穴的洞顶或侧壁上的裂隙渗出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其部分水份蒸发,结果重新在洞顶或侧壁形成碳酸钙结晶,这即是次生化学沉积物。

从洞顶向下生长的,呈钟乳状或圆锥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钟乳"在地面从下往上长的呈笋状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称为石笋。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的称为石柱。在侧壁上形成的形状如帏幕一样的称为石幔。

水洞洞穴的次生化学沉积物类型较为简单。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别具一格的特色。

在洞顶、洞壁和河岸两侧平台上所形成的各种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旗、石盾、流石坝、钙板和石花等等。

它们有的是由重力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和流石类,也有的是由非重力水沉积而成的。

1、鹅管:这是石钟乳的最初形态,属滴石类,在国外称麦杆状钟乳石,它的直径与水滴一样大小。

2、石盾:这是因为它呈园盘状的盾形板石而得名。它是一种特殊的裂隙性水流形成的。

3、石笋:是由滴水作用形成的,因其形呈笋状而得名。

4、石柱:是石钟乳与石笋上下连接起来呈柱形而得名。

5、斜塔:这是一根歪斜的石笋。这根石笋原本是直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的,因地下河水冲刷土层使台地坍塌,石笋也就倾斜了。据测定,这根石笋高3.5m,生长年龄在距今7.97万年至2.79万年之间,经历了5.18万年,其生长速度为每4年长6.76cm。

6、钟乳石吊石柱:它原是一根石柱,竖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后因地下河水把土层冲走,使石柱悬挂在洞顶而成。

7、石幔:洞壁上的石幔,是沿洞壁裂隙由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幔状沉积物而得名。

8、石瀑布:是连续不断的片状流水所形成的瀑布状的沉积物而得名。

9、悬石盘:底盘呈水平状盖板,中心有后生的鹅管,边缘有裙状流石或石钟乳。它们原来是小型石柱,立在岸边土层台地上,其底盘盖立台面土层上。后因地下河水将其基座上土层冲刷掉,使带有底盘的小石柱悬空而得此名。

10、北极宫:是洞中最大的一个呈厅堂状的洞道,高32m,宽50m,面积为3768.75平方米。如此宏伟的洞道主要是由于洞顶的岩层块状崩塌,使洞体空间增大所致。

11、"昆仑映雪"又名"大雪山":是水洞中最大型的列队式堆状石笋,它的形成主要受脉岩的影响。

地壳深处的岩浆由于侵入到马家沟组石灰岩层中的裂隙里边,形成隔水层,对水洞的发育会起阻碍作用,并对洞道延伸的位置也有控制作用。

洞顶呈暗褐色的条带就是脉岩,它沿东西向分布,因脉岩不透水,地下河受阻。要穿过脉岩就得花费更大的能量,这样对脉岩周围的岩石就有更大的破坏,产生块状崩塌,使崩塌下来的岩块沿东西向呈列队式展布。后来由于包气带水流沿灰岩与脉岩的边界集中渗入,在其岩块上形成钙板,故沿分界线形成列队式的大石笋。

12、玉象戏水、太白神笔、天生桥......

水洞最古老的钟乳石是玉皇宫右岸距水面约18m的高台上小石笋的年龄最老,才十四万五千岁,还不到"万万岁"。

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动物可分三种:一是真洞穴动物。这种动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离开洞穴环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类动物有:盲鱼、盲鳅、蜘蛛和蚰蜒等。这类动物以眼睛明显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应器官,缺乏色素,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为其特征。

二是洞穴动物。这类动物的眼睛和体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基本上能适应洞穴生活和繁衍后代。

三是拟洞穴动物。这类动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暂居及季节性回洞内生活的动物。

水洞的洞穴生物目前在洞中发现的洞穴动物主要有:蝙幅、灶,这些动物多是从洞外迁入暂居的,或是在洞内已经适应了洞穴生马、马陆、蛾等。在地下河中见有鱼(白漂鱼)、虾和河蚌等。从动物的眼睛和体色等器官没有明显变化可以看出活环境而未达到遗传变异的拟洞洞穴动物。

篇5:本溪老边沟风景区导游词

老边沟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南营坊村,距县城小市65公里,景区面积22.8平方公里,由拥硌河、石阵坡和万象谷三大浏览区组成。这里是一个美丽而富饶、古老而时尚、神奇而多彩的人间仙境。她因绵绵的群山而美,因潺潺的流水而秀,更因“层林尽染,五彩花山”的枫叶而名扬天下。这里春天山花竞放,汇聚成一个山花烂漫的海洋,秋天枫林如霞,幻化出一个红叶流丹的世界,夏季无酷暑,冬日少严寒,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这里的人之所以健康又长寿,就是因为这里气候适宜、资源充盈、山青水碧、风景秀美,是各地游人一年四季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的理想目的地,特别是金秋十月,这里更是以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而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圣地,艺术家的天堂,来到这里,绝对是不虚此行,离开这里,依然是梦绕魂牵。难怪来到老边沟的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一进老边沟,环游山水间;留连风景画,眷恋忘归返;奇美疑仙境,何思界外天?融身康乐地,增寿延华年!”

篇6:本溪俄语导游词

铁刹山位于辽宁本溪市东六十五公里,为长白山余脉,主峰海拔 712.9米,中有元始、真武、灵宝、玉皇、玄武、太上、锦绣、香炉、狮子、南天、北天、紫气、金母、来龙等十余座顶、峰、岭、峦,间以云光、日光、天冠、天桥、乾坤、卧虎等岩洞,山上流水潺潺,野花灼灼,翠柏参天,苍松蔽日,云雾飘渺,清风徐徐,风景优美,名胜众多;

其中犹以云光洞最为著名,洞呈葫芦形,口高五米,内高九米,深达三十余米,内有石龙、石虎、石蟾、石木鱼、石寿星、石定风珠、石仙床、石莲盆八石景,皆天然而成,惟妙惟肖,人称“八宝”,故亦名“八宝云光洞”,洞口岩石上刻“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十字。

明代崇祯三年(1630)道士郭守真入山居于云光洞内清修十余载,时又收徒传教,开关东道教之始,后被尊称为关东道教始祖,此山亦被称为明末清初东北道教创始地。山间原有郭祖塔、天官庙、三清观等道教建筑。全山方圆二十余里,是省、市文物保护单位。铁刹山有五个山峰,中峰原始顶,北峰真武顶,南峰灵宝顶,东峰玉皇顶,本峰太上顶。因从东、南、北三面仰视,元气可望见三个顶峰,三三合而为九,故名九顶铁刹山。该山奇峰峭拔,林木葱郁,古树参天(可惜1967年秋天一场山火烧掉大片古树),洞穴幽深。

是东北道教兴始之地,山上多古洞,有云光洞,天桥洞,乾坤洞,日光洞,风月洞,悬石洞,郭祖洞、三仙洞。其中以云光洞为最大,神话故事中说,长眉李大仙曾在此修练,杨金豹曾在此投师学艺。该洞斜向上,深约二十米,宽七至十米,洞中“八宝”,有定风珠、石寿星、石虎、石龙、石蟾蜍、石木鱼、石床、石莲花,洞外刻有“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十个大字。山上多石刻,其中“与天同寿”摩崖石刻高八米,宽五米,字大如般。 山上有道士守庙、护林。

篇7:本溪俄语导游词

本溪是一座闻名遐尔的煤铁之城,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这里峰岭耸翠,重峦叠嶂,山地约占总面积的80%。本溪市依山建城,群山环绕,又有太子河穿城而过。登高俯瞰全市,楼群在高岗低丘间鳞次栉比,街道于山岭之中纵横交错。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构成独特的城市景观。位于辽宁省的中部地区,北靠沈阳、抚顺,南接丹东,西邻辽阳、鞍山,东傍吉林。

本溪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6.1℃-7.8℃,年平均降水量为800-900毫米。总的来说春天风和日丽,夏季稍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天冰封雪飘。 本溪历史悠久,在庙后山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表明,在四、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不仅填补了我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的空白,而且为研究东北亚人类分布和转移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 本溪在我国夏、商时期分别属于青州、营州管辖,战国时属燕国辽东郡,唐代属安东都护府辽城州,清末始设本溪县,隶属奉天府。

景观:洋湖沟、南天门、大石湖、老漫子、观音湖、桓龙湖、望天洞、地温异常带、太子河、水洞、温泉寺、铁刹山、关门山、汤沟、庙后山、平顶山、五女山、老秃顶等。

篇8:本溪五女山导游词600字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

我是欢乐星球旅行社的一名导游,我叫李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导。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五女山吧, 金秋十月,是观赏红叶的季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观赏红叶的传统,“晓来谁染霜林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诗句,道出了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对红叶的挚爱和向往,也道出了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今天我就是要跟你们去五女山游玩。五女山位于辽宁省本溪市东部山区的桓仁县。

下面我就来给你们讲一讲五女山的故事吧。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姐妹五人,他们武艺高强,身怀绝技,屯兵居住在山上,为山下的老百姓施恩赐福,深受群众的爱戴。有一年,浑江里来了一条黑龙,它作恶多端,欺压百姓,这五姐妹就要下山降伏黑龙,双方势均力敌,混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同归于尽于山下的江面上了,所以,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五姐妹,就把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山峰称为五女山。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到山下了,我们开始上山吧。大家看,这里的枫叶多么红,多么大,共有六、七个品种,叶子有五角的,有七角的,有九角的,还有十一角的,最多可达十三个角。多么漂亮。对了, 如果您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或者绘画爱好者,一定要选择9简评:诗情画意的美景,加上你声情并茂的讲述,游客一定流连忘返。

篇9:本溪老边沟风景区导游词

夏日到来,清晨阳光照着树叶上,光影迷离,细枝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老边沟鲜为人知的故事。老边沟景区西部连着大石湖景区,其名字缘于明王朝为防御女真人侵扰而修筑的“柳条边”或“边墙”。景区面积为12.11平方公里,划分为拥硌河、石阵坡、万象谷三大游览区(我们今天重点游览拥硌河)。

拥硌河游览区拥硌河,是老边沟西岔的主河道,地壳变迁时山上大石滚落下来,簇拥在河谷之中,呈现出“水似练,石如磐,石不转,水在流”的奇异景观。石在水中静卧,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相隔相衔,错落无序,如千头野牛泳于河中,似万匹骏马奔于水上。水在石上飞流,叠加之处水落帘帷,平缓之处水稳成潭,如一面面银镜悬挂在巨石之上,似一串串明珠镶嵌在河谷之中。两岸山岩掩映,枝叶低垂,整个河谷形成一道亮丽的水域风景线。游览区内巨石多是其特征,另外还有“两多”现象,即:山花多、红叶多。春至初夏,山花烂漫,香飘四野。

木本花卉主要有野杜鹃、山里红、山李子、稠李子、鸡树条子、山杏、山桃、山樱桃、石迸(绣线菊),耷拉香(锦袋)、野丁香、爆马丁香、天女木兰等满山遍野;草本花卉主要有冰溜花、蒲公英、灯笼花、山芍药、升麻、驴蹄菜、马蹄叶、马莲等无计其数。金秋时节,红叶披山,山川如染。红叶树种主要有:扭劲槭(三花槭)、青楷槭、小楷槭、元宝槭、三角枫(茶条槭)、五角枫(山色树)、九角枫(假色槭)等,尤以九角枫、扭劲槭居多,呈现出“一湾河水映山光,两岸红枫惹人醉”的迷人景象。游览区石与山、石与水、石与树、石与花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