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农业新技术的调查报告(精彩13篇)

发布于2024-08-15 15:53,全文约 43347 字

篇1:XX县农业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XX县农业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列为工作的重点,2004年、2005年连续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全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今年,XX市委、市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农村工作政策,作出了“扶持农业的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适时研究制定新的扶农政策”的重要决策,并今年起在全市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根据《XX市农业局关于组织开展2005年农业政策执行情况等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渝农发[2005]372号文件)的要求,我局组织人力在上磺、文峰、凤凰等10乡镇,30个村进行了广泛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支农政策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

我县严格按照中央的“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05年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除烟叶特产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做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及购置农机具补贴。2005年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1200万元,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及附加,减轻农民负担398万元。2005年初对全县4万余亩的撂荒地种粮进行直接贴,补贴金额63.8万元。2004年我县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进行补贴金额29万元,今年已补贴金额11万元,预计全年补贴金额将超过去年。2004年我县安排了122万元资金进行农民工转岗培训。2005年,我县按照市上要求,落实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挤占,不挪用中央及市上的项目资金并做好县级资金的配套。

二、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各项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和经验

1、大力宣传,落实任务。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县委、县府结合我县实际,将具体工作和任务分解到相关责任人和部门,并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形式将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2、制订措施,确保政策具体化。如我县按照XX市的要求,县上制定出了XX县财政资金补贴农民发放管理暂行办法,与XX县农村信用联社签订了协议,确保直补资金安全准确发放。制订出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办法,确保农村劳动力转岗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我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资金进行特产农业产业扶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进行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三、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支农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中央及市上制订的支农政策中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我县经济落后地区,总量偏小,财政十分困难,财政连工资都难以保证,无以对各级支农政策的配套资金进行落实,影响了支农政策效益的发挥。

2、各级国家支农政策只偏重于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区。我县既然不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没有质优量大的优势农产品,国家大多数支农政策不能惠顾我县广大农民。中央实行的三补贴,我县仅仅享受到了农机具补贴,种粮补贴和良种补贴无缘我县。

3发放粮食补贴的成本高,程序复杂。每一项补贴政策的实施,需要进行政策宣传,印制表册,收集信息、进行统计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程序繁多复杂。每户发放的金额又少,农民到金融机构领取的资金有的不足车费。

四、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支农政策的反映

广大基层干部对于中央和市上的支农政策十分欢迎,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强度,把他们以外的收费收税和刮宫引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他们希望中央和市上制订支农政策时多考虑一些偏远山区县,给予偏远山区穷县更多支持和更大转移支付支度。广大农民希望中央的支农政策长期持续保留,并进一步加大扶贫三农的支度。

五、完善政策措施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要搞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应确定1-2个主导产业,综合规划,集中发展,坚持不懈做大做强,不能因领导更替而中断。二是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形成1:1:1的粮经饲三元结构。三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烟叶、魔芋、两蓍、中药材、蚕桑、草食性牧畜等产业,并逐步扩大规模和精深加工,进而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四是积极发展创无公害农业和订单农业。目前,我县已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但存在品种少、规模小的问题,今后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植力度,以增强其带动能力。五是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各类服务体系建设。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建设大龙头,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同时,我县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对龙头企业在用工、用地、用电、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本市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农民以参股、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偿有限期地将承包地转向专业大户、农场、园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进市场机制,加大“四荒”开发力度,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

(四)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合理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后,应尽快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税费收取行为。同时,要建立达标升级活动审批监督机制,改革干部考核方法,确保农业两税及附加减免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零税负。

(五)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搞好“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两大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的前提下,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财政、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篇2:关于订单农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页3]_调查报告_网

关于订单农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 四).是缺乏相应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订单农业数量偏少。我县订单农业起步迟,政府、部门、 农户对订单的认识不够,宣传和培育力度不够。同时我县农业的生产规模偏小,规模化、基 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订单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订单农业的对策

发展订单农业,对于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等突出问题,具有 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上述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着重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农产品是农户获得订单的前提 条件,质量是订单农业发展的生命,数量是订单农业的基础。所以发展订单农业始终注重提 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来调整耕作制度和优化品种结构,要因 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在发展订单农业中紧紧依靠科技 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加强种子工程建设,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运用先进实用 技术,从各个环节保证农产品的品质;通过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不断增强农民 的质量意识。高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规模产量,使农户多赢得订单。

(二).要始终注重培育名牌,不断开拓市场。牌子响,市场旺。在发展订单农业时,政府和部门 要根据本地优势,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效益农业增效的重点来抓。首先要确定品牌。目前着 重抓“两早”。一个是乌牛早名茶。以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吸引着各地茶商 ,成为众茶商的抢手货,并多次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市优质农产品金奖和市农业名牌产 品。其次要通过参加国家、省、市举 办的农产品博览会、展示会以及优质农产品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了 市场的开拓。并要对外举办名优产品展示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当地产品,通过 网上宣传、在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等形式,通过名牌扩张来加快发展效益农业。

(三).要依法维护订单的严肃性。订单能否有效履行,是发展订单农业的关键环节。只有订单签 约双方形成了责权利统一的制约机制,订单才能有效履行。在发展订单农业中,一方面把订 单农业纳入法制化管理,维护订单的严肃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各种互惠互利、相互 制约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为订单的有效履行创造条件。同时 还要运用政策法规规范订单农业,搞好引导、协调和监督工作,不断完善订单的签订和管理 办法,为当事人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合同纠纷处理等服务,切实保护当事人利益,防止毁约 事件的发生。

(四).要大力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中介服务组织和经纪人是订单农业的直接参 与者 和推动者,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 发展特点,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创办经济实体,连接生产、加工和销售 。按照“自主经营、自愿联合”的原则,组织互助合作的联合组织,成立行业协会、经济 专 业合作社,发挥他们在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提供生产服务中的作用,为农户提 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围绕当地的主导产品,组织农户在搞好生 产的同时,经过加工、自行销售,减少农业内部利益的流失,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壮大 农产品经纪人队伍,鼓励、组织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专门参与产品的贩销,缓解农产 品卖难的问题,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经纪人素质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培训, 提高营销水平,增强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意识,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水 平和经济效益。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篇3:农业技术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报告_技术工作总结_网

农业技术员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篇一:

为改革创新与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农民吸纳应用科技能力,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本单位的具体安排,多年来,严格按照“一流的工作标准,工作制度、工作效果、工作经验”的指导思想,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采取有力的工作措施,农业科技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基本情况

创新高效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模式,探索高效农业推广新机制。依托农民实用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工程,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开展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同时我直接面对示户,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实用技术指导,增强示范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核心试验田、示范田、示范户、示范基地,使新技术、新品种得到展示,起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民看到了科技带来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科技是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根本途径。

进行全程和全方位技术服务,提高了示范户的科技能力。我与示范户互相交流,示范户遇到技术以及生活上的难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为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受到示范户的好评。

二、工作成效

通过直接送科技入户,增加了我直接入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的时间和机会,使我更能深入浅出地了解当前高效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需求,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又可以通过对“三农”工作的调查研究,查找问题,研究对策,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科技入户接近了我们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的距离,同志式的农技推广使农户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通过开展宣传、培训、田头指导、科技咨询等科技入户方式,既为广大农民树立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理念,又为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科技入户促进了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在农技人员入户的同时,我也把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直接带到农户中,试验与应用相结合,让农户也直接参与到农业新技术试验中,听取农户意见,采纳农户建议,使农业新技术更具实用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有效的开展科技指导工作,同时做好工作总结,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努力,让农民群众切实提高对科技知识的利用率,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

今年,本人负责农技指导的科技示范户是上杭县临城镇水西村、宫桥村、富古村、西郊村、西坡村的7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种植水平较高的农户,根据入户调查统计:总人口32人,劳力14人,总耕地156亩,每户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0户,共辐射带动农户200户;10户科技示范户有5户种植水稻,5户种植大棚蔬菜及水果。作为一位技术指导员,按照上级的要求,积极下乡,认真指导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本人所指导的10户示范户,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接受、学习能力较强的农户。示范户主要围绕水稻及大棚蔬菜种植进行集中培训、入户指导、实地解决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学习接受能力,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水稻主推品种包括T优2155、全优2689、特优716、宜优673,主推技术包括旱育秧、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防等;蔬菜主推品种有花椰菜、芥菜、菜椒、甜豆等,主推技术包括无公害、反季节栽培技术、保护地栽培技术等。为了让农户更好的了解这些新技术、新品种,本人将每一项新品种、新技术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分类介绍、装订成册,并发放给每一位农户。

三、田间技术指导,预防病虫害。

在空闲的时间,我都会到农户的田里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向农户传授主要的病虫害的发病表现、防治方法。

四、及时沟通,了解种植情况

在初期进行示范户情况摸底调查的时候,就将自己的电话向科技示范户公开,方便示范户随时咨询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通过电话联系,把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隐患都解决在萌芽之中,及时地为科技示范户在生产中排忧解难;自己也会定期联系示范户,询问种植情况。

五、及时测产,统计收成

农户收获的时候,积极组织测产。根据统计,水稻种植示范户及其辐射带动的农户水稻亩产为1362斤/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个百分点,相较于普通农户水稻亩产要多两百余斤。蔬菜种植户的年产总值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个百分点。

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计划。

示范户传统种植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学习生产积极行不高,生产新技术掌握不够;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做农技指导员,在很多方面都没有经验,在今后的工作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多参加一些培训,以便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用更多的业务知识来为农民服务。继续做好下一年的科技入户工作,多宣传,多指导,让农户更好的认识科技推广的重要性。

篇4: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今年来,全国部分省市取消了农业税,使乡镇干部从比较压头的税费任务中解脱出来,但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近段,我们组织专人对我县20个乡镇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能顺应税费改革的形势,积极探索乡镇工作运行的新模式,创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作思路逐步转向,但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许多乡镇把税费征缴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无论是干部力量的摆布,还是工作经费的安排,都把税费征缴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能适应形势,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集中主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的工作思路。但从目前具体实施来看,一部分乡镇虽然提出了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抓落实等方面还在徘徊观望,一下子难以适应工作思路的转变。 二、运行机制正在转变,但在促平衡、促发展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大多数乡镇实行“管线联村”的运作机制,将乡镇所有干部划分到各个村,村级各项工作都由驻村干部去落实。每名班子成员还联系分管1—3线。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今年,大多数乡镇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从我们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有13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产业发展组(抓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组、综合事务组(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农村党建等)3个组,有5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城镇开发组、招商引资组、产业发展组、综合事务组4个组,还有2个特色产业比较明显的乡镇将干部分成了烟叶产业组、苗木花卉组、综合事务组。运行机制经过调整之后,很明显地突出了改革发展主题。但从运作效果来看,产业发展、综合事业、城镇开发3个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运作比较好,但分到招商引资组的干部,由于有的认为招商引资不确定因素多,劳神费力后不一定见成效,干脆不争不跑,因此,招商引资这块工作显得滞后,从而影响整个乡镇工作的平衡推进。 三、改革分流顺势推进,但在聚能人、优结构上有差距。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也顺势而进。领导职数减少了,干部人数精简了,但仍然存在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结构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XX年底,机关干部在册人数530人,其中30岁以下的45人,31-45岁的275人,46-50岁的140人,50岁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确实偏大。从工作水平上讲,相当一部分干部属于那种只会“管线联村”的“万金油”式的干部,思想比较封闭,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不强,经济工作能力差,服务本领缺乏,难以帮助农民解决致富本领不高、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四、干部管理继续加强,但在改作风、树形象上有差距。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责任考核、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管理。但从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最压头的“担子”没有了,可以轻松了,上班时看看报,象征性地在机关转一转,到村组跑一跑,工作浮于表面。特别是还有少数乡镇干部参与请吃请喝请玩,损坏了干部的形象,群众反映差。 五、财税征缴压力骤减,但在保运转、减赤字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后,曾经是“铁板一块”的财税压力骤然没有了,在让乡镇干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内心里又开始担忧工作经费从哪里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2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少则几十万,多的上千万元。只要乡镇工作在运转,那么就要经费投入,小到电话费、电费等办公经费,大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尽管各级各部门对乡镇也加大了投入,但因乡镇工作头绪多,经费来源相对不足,以后工作运转特别消赤减债的钱从哪里来,90%以上的干部都比较担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顺应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发展的新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新措施,乘势而上,开创乡镇工作新局面。 一、对乡镇干部的职责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落实“三抓”。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要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经济大户为依托,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资。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寻找发展出路、加快消赤减债的根本举措来抓,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搞活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强农兴工之路。 二、对乡镇工作的运行机制要有新调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要彻底从以往的“催粮要款”任务观念中走出来,围绕发展要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要由包线、包片、包村逐步转变到包产业、包行业、包项目上来,要敢于打破常规,果断调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发展。如有些乡镇把工作力量分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综合事务几块,让一些思想观念较新、开拓意识较强、经济工作本领较高的乡镇干部从事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就不啻为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乡镇要立足乡情,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工作机制。 三、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要有新举措。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抓发展,因此,在要求乡镇干部有较强的政治理论素质的同时,必须要有较扎实的经济工作本领。要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摸清乡镇干部文化科技水平的基础上,采取聘用专家上辅导课、开展远程教育、创建科技示范基地、举办“学用科技大比武”活动、外派学习考察、实践锻炼等形式,对乡镇干部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企业经营管

理、投资融资、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 四、对乡镇干部的考核管理要有新办法。要树立以政绩论英雄的考核理念,建立健全考核管理体系。乡镇对干部下达考核指标时,要根据干部个人长处,在实行“因事择人”的基础上,科学量化考核内容,合理地配置工作责任金,既要考虑到工作的原有基础,又要考虑到工作的难易程度,让干部感到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同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自我考核与上级考核、党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乡镇干部所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干部工资福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尽可能地拉大奖励和处罚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连续三年处于考核最末位的,组织上要进行谈话诫免,并调整岗位。

[1]

篇5:关于订单农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页2]_调查报告_网

关于订单农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5.从产品买卖到跟踪服务,订单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现在的“订单”不是孤立的产品买卖合同,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订单农业的主体之间,也不是一般的卖买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不仅重视结果,而且非常重视过程,竭力为订单农业提供全程服务。一是资金支持。为进行某种资源、产品、品牌、技术开发,企业给农户垫付资金,先付后还。二是物资支持。主要是低价供应或者是赊销生产资料,这在订单农业中比较普遍。三是技术支持。企业为了确保产量和质量,落实了基地建设负责人,并聘请了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技术辅导。

订单农业体现了以商品合同为纽带的利益分配机制。综合全市的情况,主要形式有四种:

(1)保证价合同。一般按“成本+一定利润”或近几年市场平均价格,确定合同保证价。这种形式比较稳定,农户可以获得稳定收益,而龙头企业则要承担产品市场风险。

(2)保护价合同。龙头企业与农户按一定的标准核定保护价最低基准价格,合同约定当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场价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这种形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程度很强,但龙头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

(3)二次分配合同。在合作经济或联合企业中先以合同收购价有的为成本价,与提供初级产品的农户进行第一次结算,待销售或加工销售后,再将所获利润分成,按照出售产品数量返还给签约农户。二次分配的意义在于使农工商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产生的利润。

(4)市场价合同。合同只规定农民供货的数量和质量标准,收购价执行当时市场价格。这种合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承担,企业风险较小。

二.订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订单农业的发展使我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新转变,但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订单合同的签订、运作、监管尚不规范。从订单文本看,规范性合同少,意向性协议多 ,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格式不规范,标准不具体,责权不明确等问题,可操作性不强,有的 甚至是口头协议而无书面合同,给合同履行带来难度。从订单运作看,有的是企业与乡镇政 府签订协议;有的是通过政府撮合,农民与企业签订协议;有的是重复签订,“一女嫁二郎 ”。从订单监管看,缺乏明确的监管机构和仲裁机构,违约行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处理。主 要原因是订单农业刚刚起步,订单经验和技术不足,需要一段时间摸索;企业特别是农户都 有一种包赢不输的思想,不愿意把合同条款定细,以便在违约时免去责任。

(二).是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不强。从农户一方看,主要在订单合同签订以后,当农产品市场形 势趋好,其价格走势明显高于订单时,一些农户为追求眼前利益,常弃订单于不顾,把农产 品私下卖给其他客商或自行销售;从客户一方来看,约定的农产品市场滞销,价格走低,就 一走了之,把损失加到了农民的头上。出现违约是双方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履约的严肃 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合作的打算。有的订单虽然通过政府、农业部门与农户签订 的,但一旦一方违约,后续工作难以处理。

(三).是利益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据调查,3/4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订单位农业过程中,还 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保护收购和实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业和农户还没有形成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订单显得比较松散。另外大多数订单位是短期订单,一年一订或一季 一订,质量、品质价格等变动较大,使农户在生产上无所适从,容易导致农业结构的多变和 反复,不利于形成区域化的农业生产格局。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篇6:农业发展调研报告样本_调查报告_网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样本

农业稳,则天下安,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破解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 问题,进一步推动宽城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我以茅坝乡为重点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就存在的 问题、解决措施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基本情况

茅坝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 40公里,交通不便、有 5个自然村,4800 口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人 均收入较低,无村集体收入,大多数村民都是靠外出打工来赚取收入。村民无娱乐休闲场所,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二、存在问题

通过座谈了解,许多村民反映近年来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人心整体稳定。村民普遍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认同,对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满怀憧憬。同时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差。茅坝乡仅有通往茅坝乡集镇的4.2公里通乡道路已经硬化,基础设施差, “晴通雨阻”现象依然存在;全村至今尚未通自来水,农田水利 配套设施为零。从全县看,至今仍有 5 个行政村和 70-80%的自然 村出行难;个别社未通自来水。一直以来,农业、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由农民自主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 一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差,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水、电、路、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是代表。二是支柱产业少。茅坝乡村民的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县内打零工和外出务工,养殖业中猪、鸡出售获取部分收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主要用于搞养殖,部分作物出售获取一定经济收入。农民80% 以上的收入依然靠外出务工。可见,支柱产业的培植需要做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真正能够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的产业却为数不多。三是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了农民面对市场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除天灾之外的另一种风险,即市场风险,而 破解这双重风险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就茅坝乡 村而言,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大部分以其农副产品的初始 形态面对市场,产品基本上没有附加值。农民追求更多地是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属于低水平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 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 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四是农民市场意识不强。 农民市场意识不强。 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 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农产品销售难、增 产不增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由于农民生产和销售成本都很高,处于无序的发散型经营,在生产上还不能顺应市场需求,抗御不了市场风险。五是农民增收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社会各方面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足见其严重程度和深远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一直 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从实际情 况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明显转机。六是农民开支负担重。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农业生产、医疗费、教育投入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 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 费的支出比重也会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进一 步加剧家庭贫困;农村中,接受初高等教育的学生也让广大农民开支加重,特别是子女从上高中开始到大学毕业的 7-8 年时间里,每年平均需要 10000 元左右支付孩子学习费用,致使大多家庭无法扩大再生产。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对如何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得出了几点启示:

一要着力统筹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布局。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 展的必然要求和目标,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和基础。要科学规划,尽快形成一体化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合理编制和完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设设施等专项规划,着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布局。

二要合理选择产业,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茅坝乡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缺乏产业化支撑,单单依靠传统的土地经营产出极为有限,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那就没有“地位”, 也难以有号召力。所以一是科学选择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农民自愿原则、因地制宜原 则。从发展趋势看,我乡农业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应顺应这种趋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生产基地,促使这种经营格局的 形成。二是大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应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 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以科技进步 为动力,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开拓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品牌开拓 市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农户的牵引力。三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 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应扶持、示范、引导农民依托龙头 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

三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对于 解决“三农”问题、开拓农村市场、缓解内需不足、增加农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牢 固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观念,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市 化的重要途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繁荣小城镇经济,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 全面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

四要全面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差一直是阻 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全面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是民 心所向。下一步要认真谋划、及时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央 1号文件,抓好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农业开发、生态 林业、农村道路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篇7:关于铁岭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关于铁岭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调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水平,探索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途径,近期,市档案局对全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铁岭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与涉农部门密切配合,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和社会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切实做好档案工作,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农业和农村档案基础工作不断强化

1、乡(镇)和村级建档工作全面开展。目前,全市乡镇建档率达100%,档案管理升级率达74%(晋升省、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村级建档率达94%。建档的乡(镇)、村基本上达到了档案工作有分管领导、有具体工作人员、有规章制度、有库房或装具、档案实现规范化统一管理的目标。

2、乡(镇)、村档案的种类和载体已由单一的会计、文书档案向文书、会计、科技、专业、村民、声像、电子等多门类和载体档案并存发展。有的乡镇、村还建立了地方特色专业档案。如铁岭县凡河镇蔬菜档案、开原市三家子乡草莓档案、靠山镇苗木花卉档案、昌图县付家镇花生档案、大洼镇马铃薯档案。截止到现在,全市乡(镇)共保存档案106823卷,村级档案室保存档案281824卷。各门类和载体的档案不仅如实记载了农村的发展变化,为农村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也成为农村百姓致富的家底和财富。

3、除乡(镇)、村建档外,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开始建档,初步形成了林、药、蛙、菌、畜和优质米、山野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档案。

(二)"三农"档案工作新领域不断拓宽,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

各级档案部门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展档案工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基层民主政权建设和维护农民利益提供服务。如与税务部门一起建立规范农村税费改革档案,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依据;与宣传部门共同建立农村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档案,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劳动部门联手创建劳务输出人员档案、农村富裕劳动力档案(全市共计12172卷),为农民务工、增加收入提供了方便;与城建部门共同建立小城镇建设档案(全市共计23897卷),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与农业等部门联手建立土地(荒山、滩涂、山林、鱼塘)承包、流转档案(全市共计6072卷),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各地档案部门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信用联合体"档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信用社收贷难的难题,为农民和金融部门架起了信用桥梁;各县、区档案部门还指导帮助村级组织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XX年4月,国家实行向种粮农民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以来,昌图县档案局把构建"三农"档案的重点放到两项补贴的建档和管理上。切实做到精心组织、全面安排、跟踪指导、规范建档,使建档与粮补工作同步进行,形成补贴档案17389件,其中粮食直补12528件、良种补贴4861件、光盘114盘,为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及时、足额发放的历史凭证。由于粮补建档工作跟的紧,粮补工作落的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在XX年的种粮投入高于以往任何一年。昌图县XX年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34亿斤,比上年增产13亿斤。总之,"三农"档案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村好于经济条件差的乡(镇)、村,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全市尚有6%的村级组织未建档。二是有的乡(镇),特别是村级档案疏于管理、有法不依。有的村收集的档案材料严重不全,甚至散存在本人手中,有的已经丢失;有的村档案保管条件简陋,安全措施不到位,火险、水险、盗险隐患突出。三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形成的一些新领域档案没有得到有效管理;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户、专业户、示范户档案意识薄弱,未建立自己的档案,档案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档案工作为"三农"服务的重点不够突出,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健全。有些涉农部门和乡、村领导对档案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对"三农"档案工作发展缺少规定、部署、检查、考核等方面的约束和引导,更缺少资金投入。乡、村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流动频繁,难以胜任工作的需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思想不解放,工作中有畏难情绪,工作重点不突出,方法单一,存在着广泛宣传、宏观管理和具体指导、培训、检查不到位的问题。

二、加快全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制

县、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涉农部门要明确档案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充分发挥主管作用,将档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当做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档案的保管条件,制定有利于"三农"档案工作发展的办法、规定,将"三农"档案工作纳入领导班子目标管理和"三农"工作计划之中,将村级建档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的考核内容,做到档案工作与"三农"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验收,使"三农"档案工作与"三农"工作同步发展。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农业、民政、建设、水利、土地、林业、科技、卫生、文化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配合涉农部门共同抓好对"三农"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逐步完善以加强乡(镇)、村、农事企业档案室建设为主体,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条块结合,行业主抓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体系。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机制

市、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做好为"三农"服务方面的档案工作当成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三农"档案工作的职责,依据《档案法》、《辽宁省档案条例》和《铁岭市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要讲究工作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宏观指导与具体指导相结合。要针对我市"三农"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加强我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并以市委办和市政府办的名义下发;制定和出台《铁岭市村级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铁岭市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标准》。要开展针对乡(镇)、村档案管理工作的专项执法检查,对违法案件严厉查处。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乡(镇)、村档案人员兼职多、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的特点,改进培训内容,开展经常性、专题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要进一步巩固乡(镇)、村建档成果,在规范管理、提高水平上下功夫。乡(镇)、村档案部门要把收集全农业和农村档案信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特别要注意收集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关的文件材料,整合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同时,要注意改善乡(镇)、村档案的保管条件,加强安全保管制度建设和防范措施,杜绝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档案的安全。对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可开展"村档乡管"的尝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

(三)突出重点,为"三农"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各级档案部门要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牢牢把握农业和农村改革方向,紧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热点、难点和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找准为"三农"服务的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落实为农民服务的各项措施,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科技创新、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以及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创新服务方式,扎扎实实做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

1、要围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村务公开和民主档案监督管理工作网络。把档案工作纳入村务、政务公开考核内容,建立由一把手亲自主抓,有关人员互相协作,档案员具体操作的运行机制,形成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监督检查的工作格局,保证村务公开档案管理与村务公开工作同步进行。

2、要围绕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做好小城镇档案的管理工作。把小城镇建设档案工作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小城镇建设档案管理与小城镇建设同步进行。

3、要围绕阳光工程,建立并管理好农村富裕劳动力档案,为各级政府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档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提供服务。

4、要围绕落实土地承包政策和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的管理。根据省档案局和省农委的要求及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档案管理的现状,县(市)、区档案馆应将土地承包档案接收进档案馆一份,实行专题、专门管理,并无偿向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民提供利用。乡(镇)村档案部门要及时将土地承包与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形成的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无偿提供利用,保证土地流转收益归农户,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要围绕省政府《关于支持县城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抓好农业园区和基地档案建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家、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2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3%以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千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36个。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等作为档案工作服务的重点,重点抓好这些龙头企业档案工作,促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档案的建立。要加强对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建档的引导和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特别要指导、帮助农民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档案,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抓起,对种养殖基地农副产品生产环境、条件及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的全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

6、围绕"农业科技入户"、"百万农民上网"工程,配合农业科技部门建立农业农村档案信息平台。争取用五年时间基本建成以涉农部门为主要信息源,以乡镇档案室为信息站,以村档案室和示范户为信息点的三级农业档案信息网络。

7、围绕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加强对村级财务会计档案的管理。实现"代理制"的乡镇要建立会计档案室(柜),明确专人对村级会计档案进行管理;未实行"代理制"的村,由村会计负责会计档案的整理立卷、保管、调阅工作。会计年度结算后,移交村委会档案室。

篇8: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县委、政府: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 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根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4711.15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1)优质茶园建设:完成2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正在设计今年1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栽桑养蚕:完成了5000亩老桑园管护工作、1160亩新桑园的嫁接工作,已备齐了1500张养殖春蚕所需的物质和蚕种。

(3)订单农业:全县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县已实施订单种植面积6800亩。主要订单品种有食用玉米、魔芋、芋头、辣椒等,涉及全县5个乡9个村866户农户。

(4)无公害产品:①山药:全县已完成800余亩山药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场乡。②茶叶:全县已完成15000亩茶叶的春季管护,并采春茶15000公斤,产值约60万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亩西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及种子的准备工作。④油菜:全县45000亩油菜长势良好,防病治虫工作已落实完毕。

2、畜牧业产业情况:

(1)畜牧业龙头企业1---3月份情况:

①二郎山牧业:发展养羊联产户25户,每户5只;羊场产纯种波尔羊102只,产值102万元。②四川隆生(天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二郎山山地鸡1.5万只;发展养鸡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饲养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业:已向全县农户签定养羊1000只的合同,现已发放170只。

(2)养猪情况:①全县猪存栏77829头,销售33091头,产值3102.3万元。②仁义乡成立了生猪专业合作社,始阳镇成立了养猪协会,运作都比较规范、正常。全县新发展养猪大户100户,有效带动全县养猪业发展。

(3)养羊情况:全县羊存栏116437只,销售34717只,产值79.85万元。

(4)禽类:全县禽类存栏75.4万余只,出栏30万只,产值860万元;禽蛋产量280吨,产值240万元。

(5)新发展人工种草面积5000亩,使全县人工草场达6.38万亩。

3、林竹业产业情况:

(1)1---3月份,天全县林业局对全县竹资源作了详细调查,并组织编写了《天全县竹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为我县竹产业开发提供了可行的依据。天全县现有竹资源总面积36.8万亩,成竹面积9.7万亩,天然竹林面积2万亩。从1996年以来新发展竹子面积28.3万亩。

(2)今年1---3月份全县竹材产量3000多吨,产值近100万元;森林蔬菜800吨,产值40万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对20多万亩楠竹基地进行检查补栽、管护等工作,正在组建股份制联合林场,已经拟出了竹资源管理办法。

4、加工营销产业情况:

(1)龙头企业: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挖基和主体工作,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编写,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购、生产品种、生产量的计划,销售红油鲜笋5吨、清水笋2吨、墨西哥泡椒2吨,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收购野生蕨菜20吨。

②天全县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厂:已收购蕨菜50吨、青菜20吨、山芦20吨;销售山芦30吨、红油鲜笋20吨、蕨菜和薇菜20吨,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

③天全蜜园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蜂蜜4.5吨,销售额15万元,带动养蜂大户12户。

④茶叶加工企业5个,其中1---3月份边茶叶产量6000担,销售2000担、销售额23万元;全县春茶产量15吨,外销鲜叶9吨、产值36万元,县内加工6吨鲜叶、成品1.5吨,已销售0.5吨、销售额13万元。

5、今年一季度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

(1)加强与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的联系和服务,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商标的年检和技术整改工作,新厂已完成了综合楼、机修车间、库房、门卫等工程。

(2)完成了1000亩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种、技术培训。

(3)两家森林蔬菜加工企业拟出了今年的收购和产品加工计划。

(4)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结合我县实际编写出了天全县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初稿,提出了我县绿色食品开发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5)完成了两个绿色食品申报材料的编写和填报。

6、协会和基地:

随着产业的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迅猛发展,截止目前,有各类协会33个(种植业协会16个、畜牧业协会16个、加工协会1个),多数运作正常;产业基地52个(优质瓜果蔬菜基地7个、蚕桑基地7个、茶叶基地6个、畜禽基地11个、林竹基地21个)。

(二)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调查情况:

全县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业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6、女532人)。按收入情况分:年收入在5万元—10万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来源分:种植业7户,养殖业25户,加工营销业38户,开采业23户,运输业99户,其它59户。

(三)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

1.2003年:全县农村居民123881人,纯收入30289.58万元,人均纯收入2445.0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24%,养殖业收入占25%,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0%,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6%,运输业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7%。

2.2004年1季度:全县农村居民119775人,纯收入6385.24万元,人均纯收入5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12%,养殖业收入占38%,林竹业收入占3%,劳务开发收入占16%,加工营销业收入占5%,矿山开采业收入占12%,运输业收入占7%,其它收入占7%。

(四)全县土地和草资源情况:

据调查,全县有耕地102357.3亩,其中:耕田55276.6亩,旱地32357.5亩,自留地13235.2亩,开荒地1488亩;撂荒地102亩。草资源:天然草场14726.5亩,人工草场13986亩,青贮2955吨。

二、存在的问题:

1.整体上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不够,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农民素质相对较低,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

2.工作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不明确,措施不力,对于农业产业化工作似乎只是应付了事。

3.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基地建设分散,除林竹产业外,其它产业规模不大,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4.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农户、连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运作不够规范。

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农户和基地的作用还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6. 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风吹草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

三、建议和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针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领导参考:

1.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含义,确定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开发和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龙头,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专合组织、协会)+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实行科学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终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产业化经营轨道,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2. 建立健全以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农业产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将目标任务落实到各个乡镇。县、乡镇党、政领导每年必须亲自抓一个产业或一片基地的建设,真抓实干,连续抓几年,抓出成效。这一条可以作为乡镇年终考核指标的一项内容。

3.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根据县上提出的“八个一”工作要求,每个乡都必须至少落实其中的“一乡一校”,建立起培训农民的教育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和市场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需求说了算,我们要到市场上去选产品,要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首先搞好市场调查、选好产品。具体讲,茶叶产业化、林竹产业化、畜禽产业化等怎么搞,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要充分估计市场供求的变化。总之,不能用今天的价格去论证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要动态观察市场走向。

5.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不触动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链条。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有利于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用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形成“公司(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关键环节(公司+农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益”,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场、企业与农户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就会出现松散关系。处于产业化中间环节的企业与下联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关系,是一种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紧密关系,是一种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被动的关系,或者是一种非理性的契约关系,这样经常使企业与农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与现实利益对立性发生矛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当市场价格高于双方预约价格时,农户就会想方设法把产品销售给市场,企业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顾一切提高收购价格,市场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走势,给政府造成一种假象,这时政府在引导农户发展生产上可能出现误导。当市场价格低于双方预约价格时,企业会找很多借口违约、毁约,不遗余力地从市场收购,在农民向当地政府投诉时,也有可能采取象征性、苛刻刁难手法,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很少一点,来应付农民,敷衍政府,少数农户也会把产品挑到当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购。这些现象,导致政府要么号召农民大力发展某种产业,要么政府与农户之间矛盾激化,使企业、农户都受损失,导致产业失败。

7. 搞好基地建设,强化“规模效益”观。基地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物质基础,如何加强基地建设,可以用16个字概括:“政府引导、利益驱动、品质优先、规模效益”。过去政府总是要求农民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市场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和农户会自发地有机结合。政府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广大农户看到可获得的实际利益。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劳动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就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8.对外加大宣传力度。我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污染小,气候条件也比较适宜生态农产品生产。现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各种各样的产品浩瀚如海,数也数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不作宣传,就没有人知道我们这样一个山区小县的两个绿色食品、九个无公害产品。我们要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宣传煤体(包括网络)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态天全”这个品牌,依托这个品牌发展产业。

篇9: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的调查报告

取消农业税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1号文件精神、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这一新政策的贯彻落实,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最近,我室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基层工作现状作了一番调查,总的感觉到取消农业税后基层各项工作运行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取消农业税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了可喜变化

取消农业税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农村基层工作极具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这项改革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是干群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过去,农业税征收是基层干部的一项中心工作。由于现阶段农民群众收入普遍较低,自觉纳税能力有限,且少数群众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使开展这项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多年来,尽管基层干部绞尽脑汁,采取了许多措施,想了许多办法,但部分群众拖欠、拒缴农业税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农业税的存在一度成为农村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既影响了干群关系,又损害了政府形象。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这一“老大难”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干群关系得到有效缓解,政府形象得到有效维护。据县信访局统计,今年以来,该局共接待涉农上访32起,比去年同期减少9起,下降22%。宝田乡党委书记徐华军反映,农业税取消后,由于农民群众实现了“零负担”,并且还享受种粮补贴,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干群矛盾。坪宝公路自开工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阻工事件。坪村镇五星村六组曾维绍老人告诉我们,现在的干部到村里不再是收钱要粮了,而是给群众出谋划策,帮助致富,与群众的关系亲近多了。

二是经济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过去,乡镇干部很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税征收工作中,导致抓经济建设的力度不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取消农业税后,广大基层干部从过去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成效十分明显。一是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把为农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坪村镇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心”,实行“农户+协会+客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中心的运作,该镇的农业生产势头强劲,西瓜、柑桔、草莓、枇杷、梨、袖珍菇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二是产业开发力度加大。各乡镇党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广坪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凸显石材资源丰富优势,投资50余万元进行石材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三是基地建设蓬勃发展。各乡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加强各类产业基地建设。蒲稳乡党委书记、乡长分别投资XX元,到村上办烤烟生产示范点,带动了该乡烤烟基地的快速发展,生产面积比去年翻了两番。炮团、蒲稳、宝田等乡镇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了5000亩贤胜植物油原料基地。

三是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取消农业税打破了原有体制运行模式对新形势的束缚,我县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取消农业税后的配套改革。县农税部门着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了“村财乡(镇)管”和“零户统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村组和乡镇机关的财务管理。朗江镇积极推进站所管理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站所人员实行以上级拨付资金缴纳养老保险,以服务农村发展求生存的体制,不仅解决了站所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促进了站所工作的效能化建设。

四是服务职能逐步转换。各基层组织积极转换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较好地适应了取消农业税后基层工作的需要。一是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据统计,今年以来乡(镇)一级共投资3600余万元兴办公益事业,村(组)一级共投资1600余万元兴办公益事业。仅坪村镇五星村就多渠道投资5万余元,兴修村林区公路、组级公路各一条,小型桥梁一座,为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深入搞好政策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提高群众掌握、执行政策的能力。若水、高椅、金子岩等乡镇一改过去管理事务为搞好服务,纷纷组织干部下到村组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取消农业税后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改革难深化。目前我县正在着手推进基层财政体制改革,包括“村财乡管”和“零户统管”,由于村级欠帐过多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这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据调查,全县有22%的村在基层金融机构有债务,担心设立帐户后仅有的一些资金被用于偿还债务,难以保证正常运转,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村实行报帐制。同时,村级组织报帐使用的票据难统一、难规范也是影响村级财务改革的瓶颈。

(二)实事难兴办。我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时规定,村级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是缺乏群众基础。在一些偏远、经济落后的乡村,群众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是要群众出劳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二是资金矛盾突出。一方面,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农民增收缓慢,生活较为困难,集体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出劳出资超出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每人每年15元的负担标准,对于需要投入数万元甚至更多资金的公益事业,也显得杯水车薪。三是审批程序繁琐。“一事一议”需先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报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再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如果哪一级不被批准,村民议定的事情就难以实施。实事难兴办,使基层组织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难以提高。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10:车辆技术和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车辆技术和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现状,理清车辆技术和维修市场管理思路,创新行业管理理念,树立行业形象,引领车辆技术和机动车维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关于开展“车辆技术和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专题调研及《“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协助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处及时成立了

调研领导小组,抽调骨干人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按照查实情、找问题、理思路、转观念、提措施、谋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了解我市车辆技术和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现状,找准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梳理管理观念和工作重点,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这次调研活动共向运输企业、维修企业、运输车户、汽车检测站和社会各界发放调查问卷850份,收回801份。其中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调查问卷279份,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调查问卷220份,道路运输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运管机构调查问卷50份,道路运输诚信体系建设道路运输企业调查问卷261份,市县(区)召开各类座谈会9次。经汇总整理和平时市场监管过程中掌握的情况,较全面的反映出我市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和维修市场管理的现状。城市公交车辆和出租车还未纳入市交通部门管理,不在这次调研活动范围。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机动车维修市场的基本情况

市目前道路运输车辆81905台,机动车维修企业(户)314家,其中一类28家,二类107家,三类179家.从业人员4172人,其中工程师18人,技师30人,高级工1101人,中级工1193人,初级工58人,各类维修及检测设备7253台,维修救援206人,救援车辆76台,全市年维修能力484476台次。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7家,从业人员162人。年检测能力255000台次,实际年检测能力114739台次。从整体看,市辖区内一、二、三类机动车维修企业门类齐全,车辆各类维修在当地均可完成。市五个县、市均有一家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保证了车辆检测维护及时方便的进行。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和道路运输车辆的需要。汽车维修业的发展壮大,为我市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据统计,全市机动车维修市场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市场为社会解决就业岗位6500个,年产值约9.6亿元,有效拉动社会消费增长,为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市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和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严把市场准入关口。按照《机动车维修企业开业条件》,对新增机动车维修企业逐项对照审核,有效阻止不符合资质条件的维修企业进入市场。对现有的维修企业,达不到规范要求的,通过年度质量信誉考核逐步得到完善,有效促进了维修企业在规模和档次上的提升。

2、严格维修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从全省开展机动车维修市场整顿活动起,在全市的维修企业中,对进厂检验、过程检验、竣工检验、维修材料单、维修合同等有关原始凭证实行备案制度,各类制度统一制作上墙,维修工时、收费标准、质量保证期、服务承诺、投诉电话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有效的规范了维修市场的经营行为。

3、鼓励汽车4s、3s店的发展。由于汽车4s、3s店的内部的规范管理,服务质量、人员的培训、专业化的技术水平等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为行业管理部门加强维修市场的监管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我市行业管理部门鼓励有实力的一、二类维修企业发展4s、3s店。近两年来全市发展汽车4s、3s品牌店20家,为维修市场注入了新的技术力量,保障了社会新车型的维修需求。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人员持证上岗率。按照开业标准,新批一、二类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不到60%、三类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不到40%的均实行先培训后开业,对现有的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限期整改,年度达不到要求的降低质量信誉等级。目前全市维修从业人员持证率已达63.1%,保证了每家一、二类维修企业,具有总质量检验员、质量检验员1—2名,价格结算员1名,主要工种基本上保证有1名中级工以上的技术人员,为提高维修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积极推进机动车维修救援网路建设。按照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关于印发〈“96520道路运输公共服务热线”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和《关于促进我省机动车维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市积极开展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目前,全市共20家维修企业开展了维修救援服务,维修救援人员206人,救援车辆76台,机动车维修救援服务覆盖市辖区(县)。另外,还有其他企业加入了上海大众公司、北京大陆、北京蒙迪尔、华夏、省广播电台等救援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我市维修救援需要。机动车维 修救援网络的建设,全天候为社会提供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遍提高,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

6、加快汽车快修业的发展。一是在现有一、二类维修企业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快修业务,对一些小修业务建立绿色通道,随到随修。二是汽车4s店开展快修业务,抽调专人负责快修业务,鼓励4s店质保期满后的维修服务,走出4s店,简化繁杂的各种手续,开展快修服务。三是采取预约或上门维修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服务要求。

(二)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做法

随着各级政府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逐步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制度,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市近几年道路运输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主要做法和工作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紧围绕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切实搞好道路运输安全保障工作。按照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性修理的原则,管理部门严格车辆技术管理,加大对道路运输车辆强制维护的监管力度,对不按时进行维护检测的车辆坚决处罚,以来,漏检漏维车辆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道路运输车辆上线检测率,目前定期上线维护检测的在营运车辆保持在98%以上,有力的保障了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的可靠性。

2、加大对道路运输车辆进行二级维护维修企业的管理力度。为了做好车辆技术保障工作,市处在全市维修企业中,根据企业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社会信誉等方面择优筛选了44家作为道路运输车辆的定点维护企业,取消了3家达不到从事二级维护业务资质条件的维修企业的资格。市处按照国家《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gb18344)标准,统一制作板块下发到从事二级维护的企业上墙公示,由全社会来监督的企业的作业行为,并且不定期对二级维护企业作业情况和竣工合格证使用情况进行抽查。近两年对5家违规企业进行了处罚或限期整改处理,规范了二级维护作业行为。

3、长期在外经营的车辆,委托外省市监管。为了做好对道路运输车辆的技术监管,不留管理空档,对于长期在外地经营的车辆,由市处开据委托函,委托当地运管部门实施监管,车辆回原籍时带回在外地维护检测竣工合格证和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报告单,有效的填补了因监管缺失而造成的漏洞。

4、认真做好车辆技术等评工作。为了杜绝不合格车辆参与道路运输经营活动,严格按照《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的评定要求》的规定对不符合技术等级要求的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跨区经营的旅客运输车辆及时淘汰或调整运营线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严格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检测经营行为的监管。为了牢牢抓住车辆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我们把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检测行为,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把车辆技术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定期对检测站的检测设备联网情况、检测报告单签发、档案管理及检测行为等四个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检测站责令限期整改,有效保证车辆技术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促进了二级维护企业作业质量的提高。

三、市机动车维修市场及车辆技术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机动车维修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和道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汽车维修市场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市区、县到乡镇和交通主要干道两侧,已初步形成了以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企业为补充,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内容齐全的汽车维修网络。

虽然通过近几年省市运政管理部门大力加强市场整顿,规范管理和诚信体系建设措施落实,维修市场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市道路运输业和维修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维修市场结构复杂、布局不合理,与保障社会的需要相差甚远。目前市维修企业呈现一类维修企业90%、二类维修企业70%、三类维修企业80%集中在市、县郊区,机动车维修保障能力呈现出过剩的局面,而乡镇二类以上维修企业较少,保障能力明显不足。三类维修企业在市区遍地开花,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实力弱、效益差等特点。特别是市区沿街路边摊点已发展过剩。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维修市场布局缺乏长期规划,三类维修业户盲目增长,一方面维修保障能力过剩而另一方面县、乡镇汽车维修难等矛盾比较突出,能力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不适应维修需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无证、超范围经营的无序冲击,各汽车维修企业价格竞争十分激烈。

2、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汽车维修业的兴起和发展,吸纳了大批的从业人员,许多不能接受继续教育的初、高中生和企业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维修市场,这些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维修技能、职业道德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目前,全市四千多名维修人员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40%,而且受过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教育或专业技校毕业的所占比例不足20%,全市维修从业人员中具有汽车专业高级职称的没有一人,具有中级职称的只有18人,技师30人,除部分4s店维修技术骨干定期参加厂家培训外,大部分从业人员技能均为师傅带徒弟形式,自由式摸索中提高,成才周期长,现代的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只能由少数人操作,大部分技工只能从事普通车辆的维修。维修过程中比照师傅传授方式,过份依赖经验判断故障,盲目拆卸零件,没有完善的作业程序,工作效率和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往往容易产生质量纠纷。技工人员素质的偏低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影响了维修企业整体质量的提高。

3、维修市场监管缺少有效手段,不正当竞争影响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是无证、超范围经营者影响维修市场健康发展。目前全市三类维修企业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批的企业有179家,而没有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但经过工商部门许可从事汽车配件经营又不同程度地参与汽车维修业务的门店有数百家,这部分门店人员成份复杂,经营方式多样,有些以销售配件形式经营,有些是集中在汽配城集约经营,经营者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欺诈消费者、使用伪劣配件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缺少必须的检测设备,维修质量没有保证,维修质量纠纷调节难度大,市场监管阻力大。二是维修价格不正当竞争,影响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机动车维修企业均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争抢车源,相互杀价。三类维修业户超范围经营,造成市场恶性竞争。一类、二类企业投入资金量大,资金回报周期太长,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无力更新检测、维修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造成长期维持着现有的厂房、经营场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局面,影响了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市场监管缺乏有效手段。自从取消维管费后,机动车维修发票不再由行业主管部门发放,部分维修企业不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就可以申领营业执照,感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不再是主管部门,认为平时的监督检查是给企业找麻烦,不配合管理。尤其一些县区削弱了市场管理力量,人员充实到其他岗位上,有些县区维修股只设一人,有些干脆由主管领导负责,存在领导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4、维修企业人员培训落实难,持证率低。近年来,随着国家《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省、市运输管理机构加大了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监管力度,机动车维修人员培训工作得以加强,持证上岗率与前几年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机动车维修企业对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工作不好落实。按照《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持证上岗率必须达到60%,一类维修企业从业维修工作人员多的100人,少的也在40-50人,二类企业多的20-30人,少的也在20人左右,培训费用占其利润不小的份额,维修企业不愿出资。维修工认为给老板干活,自己出费用参加培训,很多人员不情愿,培训工作不顺畅,培训人员落实难。二是培训机构的培训水平不高。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很快,加之中国的汽车品种繁杂,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电子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很快,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跟不上汽车技术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还局限于老车型、老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是组织培训难的原因之一。三是机动车维修市场竞争激烈。维修企业间相互挖墙角,企业一方面想留下人才,但又怕技术人才流失参加技能培训不积极。另外,就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相比,工资待遇较低,维修技术人员工资差别很大,一部分维修技术人员在当地经过几年磨砺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后跳槽到外地发展,当地留不住技术人才。四是由于国家对汽车维修行业部分工种缺少职业技术评定标准,汽车喷漆、钣金、电工等培训很难实施,这些工种在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地位比较重要,维修企业和从业人员对此类培训要求还比较迫切,矛盾较为突出,作为市级运政管理机构无力解决。四是三类维修业户从业人员无证上岗现象突出。从市的情况看,三类业户大部分分布在市、县郊处道路的主干线,车流量较大的道路两侧或汽车配件销售地。经营场所、维修设备简陋,经营业户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绝大部分属于无证经营,维修人员大多是学徒工或技术力量不强的维修人员,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很难栓心留人,人员培训难度很大,继续教育更无从谈起。

(二)、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家制定的《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中将汽车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其中二级维护是由专业的维修企业实施,属于强制维护,必须按期进行,二级维护检测也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道路车辆技术管理监管的重要手段。按照其“视性修理、强制维护”的原则进行车辆技术管理,在调研中我们认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车主对二级维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二级维护检测积极性不高。目前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基本上均属个人所有,车主为了发挥车辆效益的最大化,通常一部运输车辆聘用几个驾驶员,人员休息,车不停运,平时的日常维护很少进行,车辆出现问题时才集中进行修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运输市场供大于求,能找到长期货源很不容易,许多车主认为只要能跑就不维护,有时宁愿超期接受罚款,也不愿意放弃挣钱的机会。

2、二级维护作业项目与收费失调,存在只收费不维护或偷减作业项目。根据《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要求,二级维护作业项目全部完成至少需要30几个工时,按照目前市场工时定价收费需-3000元,而河南省财政厅、交通厅1998年制定二级维护的收费标准为120元,这样的收费根本不足以完成所有的作业项目,维修企业干着赔本买卖进行维护,二级维护只能流于形式。个别企业只图效益,不讲质量,不讲社会效益,只收费不维护或任意减少规定作业项目,弄虚作假,只要交钱就给车主开据维修竣工合格证的现象时有发生。

3、道路运输半挂车辆漏维漏检问题突出。随着国家提倡发展大型运输车辆、多轴运输车辆,近年来半挂车数量增长迅速。挂车是否按牵引车的维护周期进行维护、检测、等级评定,没有明确规定,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目前市从事道路运输的半挂牵引车按照规定的周期,每年维护四次,挂车每年二次。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时挂车和牵引车为同一有机整体,存在机件磨损、消耗或报废的现象,挂车维护的间隔时间过长。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将会给道路运输埋下安全隐患。

4、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监管乏力。无论是《道路运输条例》还是《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都要求运管机构加强对维修企业和综合性能检测站的监管,但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维修市场的监管缺少必要的手段,实际上靠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管理只能流于形式,打击只收费不维护、虚假维护行为,执法难度大,难以落实。对维修市场和综合性能检测站监管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匮乏,而上级主管部门又很少举办有关培训和讲座,致使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监管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三)、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维修保障能力的体现。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1、机动车维修救援企业独立运作,各自为战是维修救援的主要形式。维修企业救援围绕固定的车型进行服务。例如4s店维修救援只服务于自己的品牌车辆,对于其他车型,维修技术力量、检测设备不能满足维修救援的需要。

2、维修救援没有规范的收费标准,收费随意性很大。

3、维修救援缺少操作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4、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发展救援网络扶持力度不大,无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措施。

(四)、汽车快修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汽车快修业的开业资质条件没有法规依据,管理部门审批许可操作困难。

2、快修店设备简陋。由于缺少规范的开业条件,被一些三类维修业户利用进行超范围经营,或被无证经营者打着快修的旗号使用伪劣配件欺诈客户,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3、政府在汽车快修服务方面政策支持不够。汽车作为当今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急需汽车快修服务深入社区或大型住宅区以实现方便快捷维修服务,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而政府在市政规划中这方面表现为空白,汽车快修服务难以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四、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管理情况

(一)、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站基本情况

我市目前有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7家,其中经省技术监督部门许可7家,按照国家《汽车性能检测公司通用技术条件》gb/t17993-标准,全部达到规定要求,检测仪器设备取得省技术监督局cma认证资质,在省技术监督局核定范围内经营,从事汽车检测业务,取得省技术监督局安检机构和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检测员上岗资质。按照国家《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规定项目和《道路运输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及《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规定的标准进行检测,严格按照省物价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检测费用,出具全省统一的检测报告单,按规定建立了一车一档的综合技术档案。

(二)、检测站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1、认真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从事车辆综合性能检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为了保证综合性能检测人员熟练掌握有关检测项目、检测程序、检测方法,市运管处统一组织分期分批进行全面培训,经考试95%以上的人员取得上岗资格,确保汽车检测有序进行。

2、为规定的检测项目各种信息数据符合检测标准,对检测质量和数据实行质量负责制。

3、监管部门定期对检测站的经营行为、收费标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抽查,发现不规范的行为及时责令改正。

(三)、检测站管理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车户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的检测项目不了解,看不懂检测报告单,车主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

2、由于受检测设备条件限制,一部分特种运输车辆,不能上线检测,只能依靠目测和路试的方法进行,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3、个别检测站内部管理有漏洞。检测系统软件管理不严格,让虚假检测或不上线检测行为有机可乘。

4、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实行的是社会化经营,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市场发展迅速,除集体企业投资建设七家监测站外,另有两三家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综合性能监测站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汽车监测站的数量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像维修市场一样呈现恶性竞争局面,出现虚假检测,给道路运输车辆安全行驶埋下祸根。

5、监管力量薄弱。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由技术监督部门行政许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只根据其检测能力对营运车辆进行委托检车,不具有行业监管职能,手段有限。另外,对汽车检测站检测行为的监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就目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管理力量来讲,无论专业知识还是技术能力对其检测能力和检测过程都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

五、推动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和机动车维修业健康发展的整体思路、建议及工作措施

(一)、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建议及政策措施

1、建议修订《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中不符合汽车技术进步的有关内容。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长足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有些机件总成不需要拆件检修维护或是使用超出期限后没有维修价值的机件,应根据不同车型的技术参数,制定科学合理的间隔期限和维修项目,以保证二级维护的针对性。制定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载货汽车的维护、检测标准。低速载货汽车、三轮载货汽车参与道路运输的经营活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脱离车辆技术管理给道路运输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维护检测标准,以便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

2、建议调整二级维护的收费标准。我省现行的二级维护收费标准是1998年制定的,我市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按照目前二级维护项目规范要求,收费标准明显偏低。为维护劳动与报酬的合理性,应适当上调二级维护收费标准。

3、制定完善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范,尤其是费税改革后部分脱离出运输公司的车辆的技术管理,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避免长期漏检漏维。

4、加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监督力度。实施监测设备微机与管理部门微机联网,实时监控,有效监督检测行为。

(二)、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的建议及政策措施

道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给汽车维修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针对目前全市维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采取转变管理和服务意识、控制总量、合理规划、积极引导汽车救援和快修服务发展,进一步整顿市场经营行为等措施,突破现行的管理思路,开辟新的管理途径,努力提高维修质量,强化服务和行业自律,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维修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促进汽车维修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1、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统筹规划,促进机动车维修业城乡共同发展。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汽车维修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越来越多。政府汽车下乡政策的出台,农村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急需维修服务保障。作为管理部门应当适应行业发展形势,从根本上转变服务观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城市过剩的维修力量向维修力量不足的乡镇地区转移。对维修业户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控,在实行市场调节的同时,也要实行一定的行政管理,建设合理的维修服务网络。要根据交通部对汽车维修业的发展纲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的汽车维修行业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政策,保证维修市场供求保持平衡,达到总量控制的目的。在布局方面,科学规划发展市、县、乡维修厂、点,做到归类、归点、归片,以满足广大车主和过境车辆的修车需要,形成市区县有一、二类汽车维修作业能力,重点乡、镇达到二级维修作业能力,边远乡镇有三类维修作业能力的布局。彻底解决当地车主因地势偏、修车难的问题。

2、严格资格审核,把好市场准入关。一是要严格按照《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国家标准对新开业户进行审核,加强开业前的培训、指导。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国标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汽车维修国家标准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让所有运输经营业户的维修人员认识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合法经营意识,以促使其按标准修车,依法经营。严格依照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对条件较好的业户加以引导,对条件较差的业户坚决予以取缔,形成良好的汽车维修市场氛围。二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和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现有的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设备、设施,使其上规模上水平,改变“脏、乱、差”的形象。坚持并引导企业走强强联合、连锁经营,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的科技含量和维修质量。三是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汽车快修业的开业标准,为加强市场管理提供有力的法规依据。

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汽车维修行业管理与政府劳动部门管理相协调的汽车维修技工等级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尽快出台汽车维修技工(汽车电工、喷漆、钣金等工种)等级评定的有关标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培训质量。二是要通过对从业人员年度诚信考核,促进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推动从业技术人员对汽车维修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时掌握现代汽车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适应汽车工业技术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强对维修行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学习行业法规、检测诊断技术和质量管理知识,以增强法制、质量意识和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技术业务知识的汽车维修管理队伍,为汽车维修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加强监督力度,规范经营行为。以维修市场治理整顿活动为契机,重点对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倒卖竣工出厂合格证、未按时参加年度审验等违法违章行为进行稽查和处理。并与工商部门密切协作,实行联合执法,打击一批无证非法经营、占道修车、配件经营部修车的“钉子户”,净化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尤其要制止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打击乱收费和使用假冒伪劣配件,欺诈蒙骗车户的违规行为,树立良好的经营信誉。严格落实汽车维修合同签订和质量保证期、服务承诺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进行维修,出现严重质量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一定影响的企业和人员,不能姑息迁就,必须坚决取缔,予以公开曝光。

5、引导,促进我市维修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维修业品牌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技术投入,更新设备,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组建起点高、技术含量大的企业进入市场,促使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增强竞争力。并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扬长避短,找准企业发展的突破口,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以专业化的优势参与竞争,占领市场。

6、完善行业管理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督促维修企业要重视建立健全进厂、过程、竣工检验制度、合同维修和出厂合格证制度。积极引导大型维修企业创造条件,做好准备,取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以优良的质量求效益,求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功能和作用,强化车辆技术管理,确保技术状况良好,为道路运输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7、建立诚信机制,完善信誉考核制度。根据我市机动车维修业的发展状况,必须做到发展与监管、规范与诚信并举。一是建立完善公告制度。在近年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告制度,要求维修企业要按照有关要求,要在维修业户接待室公示企业工时单价、维修报备程序、维修经营许可证、诚信经营信息。积极引导汽车消费者如何正确选择维修企业,了解和掌握维护自我消费权益的方法,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修车环境。二是要充分利用汽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制度的实施,严格实行记分制管理,行业管理部门可结合违章处罚,包括通过投诉渠道取得的信息和证据对违规行为进行的处罚,对违规的企业进行记分,并直接反应到年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和各项资质评审中,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资格相联系,促使经营者自觉遵章守纪,

8、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协会的行业管理工作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则,以维护国家利益、行业利益为出发点,以开展各种服务为重点。作为行业管理部门,首先要积极引导协会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协会作用,把一部分行业管理的职能转移到协会中去,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净化维护维修市场的经营秩序。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沟通信息,提供咨询,调查研究,使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方向,为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决策和制定规划提供依据,促进维修市场健康发展。其次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抵制个别保险公司理赔不到位、理赔要回扣、欺诈车户的违法行为,弘扬社会正气。

总之,要通过这次调研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全市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和机动车维修市场管理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建立门类齐全、供需协调、规范经营、诚实守信、平等竞争、服务及时、保证质量并且与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环境保护相吻合的现代汽车维修服务网络体系。

篇11: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

加拿大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国外在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的先进经验和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和加快我国有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程和水平。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中国作物学会负责组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和青海省农业科学院等7家单位的10名专家组成发展生态农业治理沙漠化土地技术交流访问团,于2003年8月26日至9月6日赴加拿大进行了参观考察。

在为期12天的考察中,先后考察了两所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奎尔夫大学)、两个农业科研单位(渥太华国家农业研究所和奎尔夫Turfgrass研究所)以及两个中型农场(Kingston农场和Ontario农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交流24人次,调查生产单位3个,专访相关负责人10人次。就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场的管理与生产、农业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交流。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加拿大农业的研究中列为最主要的方向

加拿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非常注重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目的是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这项任务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自然、社会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在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加拿大农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道路。

加拿大的农业资源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加拿大整个农业系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9大问题制定的,并且还要能对随时出现的新问题做出快速的反应。这9个问题是:

1、肥料的有效管理与利用

其任务是,进一步改进方法,对园艺作物中的养分循环进行量化,确定在特定管理措施下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研究改良肥料配比对于改善有机肥中营养元素的平衡有何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施肥方法。

2、气候的改变——减轻与适应

加拿大的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探索出趋利避害的合理应对措施。

3、水资源的威胁——数量与质量

加拿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水质评价工具,提高鉴别污染源的技术,并分析改善水质的可能性;通过教育和技术改造进行水体治理;制定政策保证水分的持续利用和合理分配。

4、最佳管理措施

在农业资源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努力探索出事半功倍的最佳管理措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如何减轻水体和空气污染;评价新的技术措施;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来提高对肥料的管理;研究管理措施对土壤物理状况、养分有效性和去向的影响。

5、废物处理

废物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还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管理中需研究新的废物处理技术,减少农场废气的排放,并降低肥料和生物固体废弃物中潜在污染物的水平。

6、提高农业食品经济管理能力

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确定以经济管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为目的的农业信息系统与环境协调程度;分析各级政府出台的针对农业环境安全的立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为农业食品贸易建立盈利性经济管理策略和模式。

7、革新农业食品市场

主要包括,如何加快农业食品部门的创新;分析和评价开发有机农业食品市场的经济利润;为私人和公共组织提高农业食品和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策略和计划。

8、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避免大的风险,还必须进行安全网络计划累积效果决策;发展创新性新工具帮助农户及其顾问将传统风险应对措施与崭新的财政、经济管理策略相结合,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尽快制定出食品安全标准,减少国际贸易中不必要的损失。

9、完善贸易协定

预测加拿大在贸易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评价贸易协定对加拿大国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对贸易伙伴的影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农业资源管理上的有机组织,系统项目支撑以及重大问题上研究力量的协调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我国农业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正在面临着日趋减少、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有些地方土地沙化、风蚀,土质变劣,已经出现了严峻的趋势。我国的农业资源管理的问题的研究比加拿大更加迫切和需要,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认识的高度重视,可以参考加拿大的有关立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资源管理规划。

二、实施保护性耕作是加拿大农业生产最普及和长期坚持的主要技术

加拿大地处美洲北部,国土面积约997万平方公里,其中92%为陆地,8%为内陆河、湖,可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2 %,总人口约2900万,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加拿大土地普遍采用铧式犁翻耕方式,土壤过度翻耕,地表残茬太少,不能有效抵抗风蚀和水蚀,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的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除草剂和免耕播种机。1985~1995年,试验研究成功,除草剂价格下降、效率提高,更多保护性耕作机具可供选用,保护性耕作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以后,集中在降低成本的研究。随着技术与机具的改进,保护性耕作农民的获利逐步增加。截止2000年,加拿大主要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已经占到耕地的70%。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主要类型:

1、条耕

播种机的每播行中配有一个或多个犁刀(有时还配有秸秆清除器),在土壤中开出一条细沟,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条耕技术可适用于多种作物及多种土壤条件。

2、垄耕

利用残茬清除器、圆盘式开沟器或犁刀等复合器械在地块上形成一条表层干净的垄,而作物残茬留在垄间的耕作方式。垄耕有利于垄内土壤温度的提高,促进种子萌发、出苗;同时,垄耕技术还有助于杂草控制,减少了除草剂的应用。另外,垄耕要求轮式机械,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的压实程度。垄耕在粘土上应用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冷湿的条件下垄耕效果更显著。

3、穴播

在未耕土地上开出深度适宜的细长孔,播种后用镇压器等复合装置将孔封闭、压实。这是完全免耕的一种形式,特别适用于大豆、小麦和其他和谷类作物。但是,作物残茬多时以及潮湿的粘质土壤不宜用于这种穴播方式。

4、冬前条耕

冬前,在地块上间隔一定距离开一条细沟,有利于残茬的松动和分解、加速来春土壤干燥,以便春季早播。冬前条耕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于作物轮作。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在一些地区,相对于产量的提高还是值得的。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

在加拿大的农业生产中,保护性耕作技术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经过综合考虑,才能确定出最佳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1、土壤状况分析

在实行保护性耕作之前,首先要考虑土壤的一些特征、特性,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状况及养分状况和土壤pH值等。

2、残茬覆盖

作物残茬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和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但也存在延缓地温回升、影响施肥与播种的质量、抑制出苗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残茬的类型和数量也影响耕作方式的选择。

3、免耕播种机械

在免耕技术体系中,需要有合适的免耕机械和配套设备,使碎茬、破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操作一次性顺利完成。

4、杂草防治

杂草是实行免耕技术的最大障碍之一,了解土壤中杂草种子库、杂草谱,掌握杂草防治技术是杂草有效防治的关键。

5、病虫害防治

加拿大对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合理施肥、种子处理、选用抗性作物品种等措施来预防病虫害。

6、肥料应用

较之传统耕作方式,在保护性耕作中肥料的类型以及施肥时期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掌握肥料的成分及特性,则是免耕技术中肥料使用的第一步。

7、轮作技术

不管采用何种耕作方式,实行作物轮作都是一项最好的农业生产措施。合理轮作不仅能够破坏病虫生活史中的某一(某些)环节,起到防御病虫危害的效果,还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滋生蔓延。

8、覆盖作物

有些生产者将覆盖作物引入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对于土壤保护和杂草防治起到了一定效果。

9、品种选用

在保护性耕作系统中,加拿大的生产者偏重于选用抗病性强、出苗早的品种,而品种的高产性则居于次要地位。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保护性耕作的推广面积和研究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近年来土地沙化,沙尘暴频繁爆发,原来优良的农田也在变劣,生产力下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干旱对作物生产的严重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均可以通过保护性耕作得到缓解。当然,我国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不可能照搬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但更主要的是在参考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投入更大的力量研究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以适应我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的保护性耕作。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体系是我国的重大方向。考察组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力量,支持保护性耕作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保护生态的大计大策要长期坚持,形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三、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发展有机农业是加拿大全民责任

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有机食品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一个部分,以每年12%到14%的速度迅速递增。与之相适应,有机农业也正在迅猛发展。

有机农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本,节省政府财政开资

加拿大的一些管理部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要远比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少的多。

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加拿大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3%,其中N2O和CO2的排放量分别占N2O和CO2总排放量的61%和38%。而有机农业在增加生产者的利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起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此外,有机农业采用多种种植模式,通过绿肥、豆类等作物减轻对合成杀虫剂和化肥的依赖;减少了土壤耕作,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加速了乡村地区的复兴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农业能够显著促进乡村繁荣,加快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复兴。

虽然有机农业在加拿大的几个省份发展势头很猛,但它所占比例还相当小,仅占整个农业生产的2%左右。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不仅需要联邦政府的政策倾斜,更需要接受与有机农业知识相关的训练与教育。在过去的几年间,加拿大大学中的农学院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产中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些自愿者学生自发组织,建立起了一个有机农场,旨在探索环境保护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指导具体的有机农业生产。在有机农场中种植各种有机食品和养殖畜禽,有小市场让消费者知道和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过程。时常有小学生前来参加劳动,从小接受有机食品和人身键食,资源保护和人类环境等基本教育。

与加拿大相比,我国在有机农业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和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也设立了有关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最基本的农民和最重要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食品安全和资源保护的教育还较缺乏。要学习加拿大将树立食品安全和资源保护与利用作为全民的重要责任。

总之,通过短期的考察、交流和专访,使考察团更加了解了加拿大这个农业发达的国家,围绕着农业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护以及高效优质的作物生产,进行了长期有目的、有步骤的研究,形成了环境良好、农产品丰富、人民健康幸福的农业发展道路。其中,有许多农业发展技术、政策法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12:关于订单农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页4]_调查报告_网

关于订单农业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要建立保障机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是建立各种风险基金,如生猪生产调节基金和实 行农业保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缓解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2.是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的支 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和培育购销大户。在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组 予支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发展效益农业多做实事。3.是组建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县财 政注入一定的启动资金,有关农业企业认购一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运作,解决农业龙头 企业贷款难问题。4.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 件。如协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利用农 业信息网、招商引资等,积极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与厂商、客户建立广泛的联系 ,为农户获得订单牵线搭桥等,促进了订单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上海市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与市委政策资金的支持,上海市的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模范,带领中国农业走出低谷,走向世界。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篇13: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现状

1、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积极推进了林业产业化。各乡镇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岳纸集团原料基地扩建机遇,按照“稳杉稳杂,扩竹扩松”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全县马尾松和楠竹面积已分别发展到34万亩和36万亩。面积达1200亩的连山苗木基地每年可向本县和周边县市供应优质林业种苗500万株。二是着力优化了种植业品质结构和发展了订单农业。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订单面积达1万亩;优质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全部由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礼品瓜订单达0.5万亩;蚕桑面积发展到XX亩,蚕茧全部由县种子公司订单收购;烤烟生产面积发展到3000亩,全部由县烟草公司订单收购。三是大力扶持了畜牧业生产大户。以外销型“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山羊和肉牛生产为主的畜牧业继续向大户方向发展,全县年饲养牲猪100头、山羊50头、肉牛10头以上的大户分别达到300、400和30余户。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竹木、草食牲畜、蚕桑、柑桔、花卉苗木、药材、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烤烟、茶叶、辣椒等11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多达110万亩,其中14.5万亩优质粮油、水果蔬菜基地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我县还成为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商品羊生产基地县及全国21个楠竹生产示范县、湖南省12个楠竹产业化生产基地县之一。

2、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广大群众积累了不少生产工艺和生产经验。明末清初,洒溪乡就有群众开始利用楠竹造纸,根雕等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不已。上世纪90年代,畜牧技术人员在积累群众养羊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林间草地商品羊生产技术研究,形成了本品种选育、吊脚楼式羊舍建筑设计、适度规模生产等一整套饲养配套技术,先后获联合国(tips)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和国家及省级大奖。与此同时,农产品结构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已形成食用油、茶叶、粮油、果品、竹木精深加工等系列产品,产品综合优质率达40%以上,并拥有了一批市场看好的拳头产品。贤胜油业公司生产的贤胜牌植物油获XX年湖南省第六届国际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和湖南省第二届西部农博会金奖,并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论证,产品畅销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县园艺场生产的脐橙获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并申请“神脐”牌注册商标,产品出口俄罗斯等国。

3、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积极探索与本地实际和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等模式,我县相继成立了西瓜、蚕桑、紫株、灵芝、粮油、山羊、脐橙、楠竹、无公害蔬菜等9大专业合作组织,拥有会员4872户1.57万人,大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每年可助农增收1.12亿元。县山羊协会参与组织了全县90%以上的商品羊产销,交易网点覆盖湘、黔、桂等省20多个县市。县脐橙协会则将交易拓展到中俄边贸市场,每年可向俄罗斯等国出口120吨以上的优质“神脐”,其在广东、上海、香港及东北地区的销售额也日渐扩大。县西瓜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还被纳入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的示范组织扶持项目。

4、加工体系逐渐完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24个,拥有固定资产总额1.87亿元,从业人员5132人。其中,市级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家,纳入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划建设项目的企业有3家,贤胜油业公司还晋升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X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16.1%,比上年增长18%。实现年销售收入1.78亿元,增加值0. 46亿元,实现利润771万元,上缴税金1032万元。

5、市场体系逐步健全,销售网络不断拓展。通过大力开发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育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全县农产品销售网络向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各类农副产品市场26个,年产品交易额达10.5亿元。其中,马鞍商品羊交易市场已形成集山羊品改、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的产销格局,年交易商品羊10万只,交易额达0.26亿元。同时,全县农作物订单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主要经济作物订单比例在36%以上,养殖业订单比例达到40%。

二、问题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一是多数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手段落后,产品多以“原字号”出售,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有限资源,而且对县财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很小;二是企业与农户联系松散,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技术和营销人才严重匮乏,科研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四是企业布局分散,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链条较短,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或企业集团。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既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滞缓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