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能力培养与训练一书的心得体会经典7篇
发布于2024-08-15 15:24,全文约 21802 字
篇1: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一)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科学、有序、合理的生活卫生习惯既能保证幼儿健康、安全的生活,又能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后,幼儿就可以很好的计划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如果经常压制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他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没有主见、依赖性强、无所作为的人;或是使幼儿情绪压抑,信心丧失,对周围的生活失去兴趣。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往往会学的许多东西,从而会养成各种习惯。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是我们不可避免的责任。
我们了解,现在的子女大多都是独身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幼儿大事小事都要依赖别人的帮助,生活上严重缺乏独立性,而且自理能力差,这将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针对孩子的种种缺点,我分了一下几点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们都知道,孩子很喜欢自己找事情做,作为大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干,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处理自己遇到的难题。
每个幼儿在家中,都是父母眼中的宝,刚来到幼儿园,都会想到表现自己,以此来引起教师的注意。所以,往往会表现的格外勤快,打扫时会抢着擦桌子,扫地,整理玩具。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抓住这种心理,循序渐进,只有孩子有兴趣做,就该让他们独立完成。尽管有的时候桌子会擦的不是很干净,地也有可能越扫越脏,玩具可能不是很整齐,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给与鼓励,慢慢的加以纠正,使孩子们从小心理就会养成独立意识的好习惯。这样以后才会养成更好的习惯。
父母在家中也不该太宠爱孩子,当孩子主动提出要自己穿衣服,吃饭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夸他们做的很好。虽然有的时候还会有小瑕疵。但毕竟,这是孩子提供自助能力的开始,有了这个开始,只有我们一直持续这个习惯,一点能使孩子养成好的自理能力。
二、从细节入手,逐步提高。
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幼儿独立去做。教师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做,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在幼儿园中,有些老师会帮助孩子吃饭,大小便等,这样虽有利于孩子的整洁,却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所以,面对吃饭,穿衣,叠被,大小便等些小事情,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从细节入手,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我们应该教育幼儿做事情要有的好的结尾,不能做事做的一半,半途而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幼儿的一时放松而不加管教。如中午午睡后,有些孩子衣服穿得不整齐,杯子叠的不认真时,我们发现了应该马上纠正,使孩子能早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其不足,往好处发展。
三、及时表扬,增强孩子的信心。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是需要鼓励很肯定的,所以针对孩子的这一特征,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幼儿独立去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做的好时,应该及时给与表扬。说一声真棒。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我们也不该吝啬我们的表扬,所以,要适时伸出大拇指,肯定孩子的付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特别高兴,以后就更会信心十足的去做其他事情。
所以,表扬时很重要的,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四、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最大限度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幼儿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用错误的言行对幼儿施加影响,那就会抵消教师在幼儿园内行的教育,造成孩子思想的混乱。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进行密切配合,经常沟通。可利用孩子的作业本向老师提出意见,在家长会时向老师说说孩子的近况。以便于家长和教师能统一步调,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孩子自理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综合以上几点,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并不是个难题。只要教师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家长又能配合教师的工作,一定能使孩子有很大的进步。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二)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极易接受外界刺激,并且形成的一些习惯非常牢固。古语曾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说明从小培养幼儿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中国现代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围着他们“转”。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能力逐渐在退化。我们班幼儿刚入园,不会吃饭,饭粒掉一桌子;不会自己接水、喝水;不会穿脱衣服,起床时衣服裤子扔的到处都是;不会自己洗手、洗脸;不会自己上厕所,需要老师抱着、扶着,有的小朋友甚至入厕后连裤子也不提,光着屁股就跑去玩玩具。事事需要成人帮助。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思考,易受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抓住这个秩序的敏感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儿童的生理看,随着幼儿的身体发育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简单自理能力的生理基础;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自我意识的形成,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脱离出来,使她们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纲要》中健康目标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使幼儿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反复练习
自我服务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机,如,早入园换鞋、进餐、入厕、盥洗、午睡、离园等环节,处处充满了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与条件,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练习的最好时机与场所,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幼儿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并不断的引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巩固练习,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使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断的得到强化,促使幼儿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1、 示范讲解教会幼儿。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所以教师在交给幼儿每个技能时,要反复示范讲解并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例如,在穿脱衣服训练时,教师首先要示范讲解穿脱衣服的方法与顺序。让幼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指导幼儿幼儿进行练习。
2、 图示指导幼儿。
将穿脱衣服的顺序,贴在墙面上,这样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巩固穿脱衣服的顺序和方法。
3、 故事儿歌提示幼儿。
故事和儿歌都是幼儿喜欢并易于接受的,教师创编儿歌提醒幼儿。如,孩子刚上小班,第一次接触饮水机,饮水机内有滚烫的热水,如果拔掉电源,孩子们在冬天便喝不上热水,如何让幼儿能掌握正确和水的方法呢? 我便编了一首小儿歌。《喝水歌》内容是这样的:手握水杯把,来喝清清水。先按蓝色水龙头,再按红色水龙头。摸摸水杯底儿,不烫也不凉,喝了吧。孩子们可喜欢了,喝水的时候经常边说儿歌边接水。
4、 反复强化训练。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加强指导。要做到前有要求,后有小结,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
5、游戏中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中加强幼儿自我能力技能的训练。例如,在饭后活动中,教师安排幼儿进行系扣子小活动(见图)。使幼儿既学习系扣子又发展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又如,组织幼儿进行穿衣比赛,虽然年龄小但是都很努力的自己去穿,生怕让别的小朋友笑话。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有针对性设置、指导的活动。
1.创设适宜的活动区,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角色促进幼儿主动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提高。扮演爸爸妈妈过家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扮演中由于角色的特点需要幼儿自发主动地进行自我服务活动训练,使幼儿在角色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因此重点创设了娃娃家,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教师将爸爸、妈妈、孩子、奶奶、爷爷等各种角色的工作,通过图式的形式布置在区域的墙面上,使孩子们在扮演中有“法”可依。活动前,教师通过谈话,唤起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幼儿有意识的回忆父母长辈的劳动。孩子们在区域中扮演爸爸妈妈,有的做饭,有的扫地、有的洗水果、有的擦地、有的喂娃娃、有的给娃娃穿衣服……(见图)孩子们在活动中做着各种各样的“家务”。 使幼儿在扮演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了系扣子、学习了一口一口的吃饭,学习了用小抹布擦地等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区域的创设,引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运用图示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教师将活动的内容通过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的墙上,幼儿可以根据照片提示进行活动。例如,幼儿穿衣服练习,在劳动区教师将小熊、小狗不同服饰的照片布置在墙面上,幼儿根据小熊的服饰为它穿衣服。使幼儿在游戏中练习了穿衣服,在玩中学。
2. 投放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为自我能力的培养打好物质基础。
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但是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双灵活的小手,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许多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因此,在我们班的巧手区内,我由易到难有层次的为孩子投放适于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发展的材料。如,舀豆子,让幼儿用勺子将豆子舀来舀去,发展了诱人的动手能力,并为自己吃饭做好铺垫联系。有如,串珠子,夹夹子、穿线板、喂娃娃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了小手的灵活性,为幼儿顺利的用勺子吃饭、系扣子等自我服务打好基础。
3.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宝宝学习简单的规则。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对规则的掌握,按规则活动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一种。
在区域的创设时,教师便引导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简单规则的制定。例如:玩完玩具要怎么办?小朋友说,放回去。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投放材料的v种类要少,数量要多。便于幼儿整理,在玩具筐上贴上不同标记,在相应的玩具柜也贴上了相同的标记,让幼儿进行对照后取放,希望运用不同标志作为幼儿取放玩具材料的提示。
然而很快就有老师发现,虽然有标记但是在活动中不同的标记对幼儿的作用不同,例如:教师在一些玩具盒中画的实物标记最能被幼儿接受。小小的标记很难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适合小班的标记幼儿实物或是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简单的图形等,图案要大而简单。因此 运用明显的标志粘贴在玩具盒和玩具柜上,教师示范引导告诉幼儿活动后要将玩具送回家。这样降低幼儿在整理活动区材料的难度,使小班幼儿能够完成。
小班幼儿入区标志我设置成小脚印,孩子在进入活动区时,要脱掉鞋子放在脚印上,活动后自己将鞋子穿好。
通过区域中的图示,引导幼儿进行活动。例如,将如何看书的步骤照成照片,引导幼儿自己掌握看书的方法。
4.教师循序渐进指导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活动。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不断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 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介绍各区域的内容,引导幼儿讨论重申活动区的规则、注意事项。活动中,由于各种材料的吸引与突发事件,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情况,例如,孩子们急于去玩,小鞋子软扔,玩完玩具着急出来,玩具乱放等等。因此教师始终要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对于幼儿自理能力方面进行适时的指导。活动后教师指导按照规则整理区域的活动材料与用具,最后小结幼儿的活动情况。
总之,在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一种途径,幼儿在活动中小手越来越灵巧,会自己穿衣服,整齐的叠衣服,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三)
一、支持鼓励孩子自理的要求:幼儿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这种欲望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同样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当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脸时可能会说:“我也刷牙”,这个时候请您支持孩子的欲望,不要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弄洒水。在家庭中,家长要抓住这些机会,及时给予引导。如:当你的孩子争着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或者要帮着洗衣服时,他们可能会将衣服穿反了、穿倒了,将鞋带团成一个死疙瘩,把衣服能湿了,高兴的玩起肥皂泡来。当孩子发生这些表现时,你是怎样对待的呢?会不会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感到生气,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打骂他们呢?你可知道,你的制止和指责,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探索精神。
二、要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加喜欢去做某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唱儿歌、作游戏等形式,使孩子懂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幼儿自己穿衣服,你可亲切的对他说一句:“宝宝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你真棒”。同时,你要在一边指导着他怎样穿得对又快,幼儿不仅高兴的去做,而且他在快乐之中掌握了正确的穿衣方法。
三、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学习-探索中学会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给以正确的引导,让他观察妈妈是怎样洗手绢的,爸爸是怎样刷呀的,从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在你家周围的邻居中,或许有好多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你可以用这些孩子做榜样,让你的孩子像他们那样,你可这样对孩子说:“宝贝,他能自己洗袜子了,每天自己穿衣服,叠被子,你也长大了,你做的一定会比更好的,你跟他比一比,也做给爸爸妈妈看看好吗?”幼儿有了榜样,他一定会学着做起来。家长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让他做了,家长要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鼓励,让孩子对做的事情有信心的去做好。
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把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他们,孩子没有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信心。比如说洗衣服,如果开始就让孩子洗一件上衣,孩子尝试之后感觉非常困难,会对洗衣服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也许以后再也不愿洗衣服了。如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一块手帕,他也许会感觉很轻松的,再加上大人的表扬,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你看见孩子拿着小笤帚在学着扫地,你可对他说:“你看我宝贝,像个大人,能扫地了,扫得多好,扫完了地也能给妈妈擦桌子是吗?”孩子就会点点头,当他扫完了地后就会去擦桌子,做得也非常认真。
五、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天天做,时时做持之以恒。我们不能今天让孩子去自理,明天觉着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烦就一切代劳。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家长们坚持一贯性的要求,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时,不能坚持一贯性的要求,今天要求孩子做了,明天又去帮助孩子做,这样,对孩子的培养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家长们坚持一贯性的要求孩子,孩子有天天练习的机会,孩子才能掌握技能快,也就是养成习惯快。
六、家庭成员的一致性:爷爷奶奶亲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亲,所以,在家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妈妈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的笨手笨脚的穿,奶奶看见了,怕孩子受凉感冒表示反对,爸爸怕孩子耽误自己上班时间,就亲自动手替孩子穿起衣服来,就这样家中要求的不一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家庭中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必须要求一致的要求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七、家园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还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经常的与孩子的本班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发展,了解幼儿园的要求,配合幼儿园要求一致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坚强的自立于社会.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四)
都说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很重要,也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但是真做起来,仍然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下手。常见到能干父母,会养出懒孩子,就因为父母啥都自己做了,孩子都没机会自己去尝试。
其实,从日常生活事件开始着手,就能轻松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我身边一位妈妈就讲过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新给4岁的儿子买了衣服和鞋子,特地搭配好的。结果才穿半天他就嚷嚷要换回旧鞋。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那双运动鞋跟他身上衣服不搭。可是想想,还是忍住了。
见我不反对,儿子脸上现出喜色:虽然它臭臭的,我还是喜欢。
他说完我忽然想起来,这双鞋,当时是他自己挑中的。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呢?能够自己做主。自己做决定,就意味快乐。快乐的事,不用大人催逼,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做。
所以,在陪孩子养成独立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慢慢来。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0-1岁,妈妈给够孩子安全感和自由
7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其中0-1岁,又是重中之重。
妈妈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第一个亲密对象。故此,妈妈的每一个举动,都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
比如喂奶。如果妈妈按照书本的方式,掐着时间点喂奶,不管孩子饿或者不饿,这就会给孩子带去极大困扰:我不想吃啊,你却让我吃;我饿了,你为什么不给我吃?在孩子眼里,妈妈的奶是不靠谱的,世界似乎也不那么靠谱。
还比如孩子哭。曾经有过很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就是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这其实是大人图省事的方法,但对孩子来说非常残酷。孩子不会无理由哭,哭是他们的语言。他们哭而外界无回应,这显然难让他们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直到后来许多用“哭声免疫法”养大的孩子出现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时,西方才开始对此种养孩子的方法进行反思。
所以,可以说,1岁以前,妈妈作为主要的抚养人,并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怎么宠爱孩子都不为过。当你的孩子用“哭”表达对你的呼唤,而你无法立刻跑到他身边,那用温柔的声音回应就好了。要记住,最关键的是“回应”。不用次次立刻去抱孩子,也不必即刻满足孩子——尤其1岁以后,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他总是会被满足的,父母是可靠的,懂得自己的,爱自己的。
有了妈妈的爱,有了安全感,下一步才可谈及孩子的独立自理,否则就会出现孩子总黏住妈妈不放、缺乏内心力量的诸多问题。就像你很难让一个饿肚子的人,去心甘情愿、快快乐乐干活去。
另外,这个时候给宝宝准备辅食,别太精细。我见过一个孩子已经2岁多了,还吃不了硬一点的食物。都需要大人小心翼翼把所有食物碾碎成泥,他才能咽下。一问,才知道小时候老人照顾得太好了,从没舍得让孩子吃硬东西。孩子连咀嚼都没学会,如何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的能力呢?
同样,1岁之内宝宝吃手和咬玩具,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别总拦着。大人看到的就是脏,殊不知孩子在探索,同时,用嘴巴咬的动作,也是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口腔面部肌肉的咬合能力等。大人若阻拦,就等于遏制了孩子学习、长大的机会。
1岁以后,吃饭穿衣等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让他们自己尝试做了
1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吃饭了。专门给孩子买一个吃饭用的小桌椅套餐很有必要。因为很多大人,尤其是老人,主要是担心孩子吃的乱七八糟才不让他们吃的。专用的吃饭桌椅,可以固定孩子,椅子下,可以提前铺好垫子、报纸等。孩子吃完,报纸一扔就好了,也方便。
不过,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时总会存在吃得少掉得多的可能,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部分,大人喂一部分。不过,随着孩子手部动作发展得越来越好,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吃饭的“工作”了。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只要大人提供这个环境,而不是阻拦就好。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吃饭,并不是简单学会一项技能而已,它是孩子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是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另外, 刷牙、洗澡等,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逐渐让宝宝爱上自我清洁。每个孩子天生喜欢水。给他们自由玩水的时间,不去管他。洗澡、刷牙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同时还可以编出儿歌、顺口溜等,让孩子感受到这些事情是快乐的。平时在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或者给孩子选绘本的时候,也可多留意选择那些与日常生活起居结合较为紧密的。
总之,让日常必须要做的这些事情看起来有意思,孩子才更喜欢。
洗完澡澡呢,要穿衣服。天气暖和穿的少,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了。怎么训练呢,先从教他们学会脱开始。有一本绘本叫《看,脱光光了》,非常有意思。有心的爸妈也会发现,孩子们好像特别喜欢光着,特别享受脱衣服的那些时刻。
所以,不如每天睡前,引导宝宝自己脱。有纽扣的衣物,先让宝宝找到纽扣,摸住拿稳,观察纽扣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的,引起宝宝的注意和兴趣,再教解开方法。不论宝宝用什么姿势动作,只要能成功脱下衣物即可,方式可以再慢慢学习改进。另外还要教宝宝分辨衣物的正反面,避免选择有坚硬金属的衣物。套头式、拉链式、系带式的衣物都可以尝试。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宝宝练习,不要催促,更不要责备或辱骂。信心是宝宝的学习动力。
到2岁以后,孩子的手部力量开始发展,就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学着穿衣服、穿鞋子了。
2岁左右开始,可以适当给孩子分配家务事儿
上面说的吃饭、穿衣服,还有刷牙等事情,都是大多数孩子最先要做的“工作”,父母们一般想着尽早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儿。但是对家务事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做家务可以上小学再说,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就是添乱,只会越帮越忙,还不如让他乖乖地呆在一边看电视。还有人认为,其实,让孩子做家务的意义并不在于他能够分担多少家务事,而在于促进孩子的手部动作发展,并且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立自主意识。
其实,从孩子能够走稳路开始,就可以让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儿了。比如搬小东西,收拾玩具等等。不管事大事小,只要能让他参与进去,他一定会乐此不疲。记得不要挑毛病,而是要鼓励。爸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肯定孩子的进步点,这样孩子就会“越干越起劲儿”。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五)
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幼儿工作者的责任。针对家庭中出现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幼儿;自理能力;家园沟通现在,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意识到如果能争取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走出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误区,使幼儿在幼儿园培养的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了亲子交往的快乐,既可使亲子之情得到升化,又可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一)家长要激发孩子的自理兴趣,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以帮助他们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激发自理的兴趣是教育孩子树立自理观念的关键。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象成人一样劳动,他们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而这种最初的劳动兴趣往往被家长的拒绝而扼杀了!其实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做得并不完美,家长,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大也应给予鼓励。如家长的一句“你真能干”
人对孩子的动手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二)家长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自理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三)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3~4岁的幼儿可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叠被褥,洗手绢,自己整理玩具图书等。5~6岁家长可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让孩子饭前摆放餐具,饭后帮助收拾饭桌,让他们扫地、擦桌子、浇花等。父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孩子自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点一点变化,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有效施教。
(四)家长必须为孩子做出榜样,持之以恒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做父母的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你们的责任是帮助小孩子学会做人。”孩子在学习自理的过程中,家长要持之以恒,教他们方法,给他们鼓励和帮助。由于有些家长的溺爱,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物,自己吃饭,可回到家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才能取得好效果。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今天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不用洗了”等等。这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篇2:班主任工作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体会_班主任工作总结_网
班主任工作中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体会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将终身受益。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重要的德育目标之一,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班主任从多方面努力,融于全部教育工作之中。
第一、是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产生感情的沟通与共鸣。师爱的温暖不是目的,是为了教师更好的发挥教育影响力,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班主任与学生的感情沟通,还表现在教师敢于进行自我批评。教师被学生的缺点、错误激怒,全凭个人感情的支配去处理,这不是真正的爱。班主任不能用权力“压”学生,应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产生自觉向上的动力。
第二、要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体的教育、组织、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我们是集体”、“我是集体成员”的集体意识,产生一种对集体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学生与集体认同,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我在班级工作中,从不采取“保姆式”的工作管教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治、自理。同时,放手发动学生,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发挥主体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我们班成立了各种检查评比小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对集体负责。班级体内部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这使每个人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展示的机会。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开展活动,让学生找到最佳位置。教育与活动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活动,教育就会成为空话。为了让学生找到满意位置,我在班内相继开展两类活动。
一是突出“比较”功能的活动。如:组织“学法交流”。高一新生多用初中学法来对待高中学习,结果很很难“到位”,我们请高三的优秀生讲初高中学法的区别,也让本班的优秀生交流学法。通过学习比较,学生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并借鉴别人用时间和心血换来的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忙“到位”。
二是突出“表现”功能的活动。渴望自我的表现,是高一新生的共同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开展了下列活动:1、“自己的历史自己写”。利用开学初填《学生守则》、《学生联系册》等机会,提醒学生注重表现,用实际行动写好自已的历史。2、开展“学与玩辩论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为学生表现自己提供了机会,他们会因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发挥而感到有用武之地;同时,这些活动可帮助学生思考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
篇3: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都说孩子独立自理能力很重要,也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但是真做起来,仍然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下手。常见到能干父母,会养出懒孩子,就因为父母啥都自己做了,孩子都没机会自己去尝试。
其实,从日常生活事件开始着手,就能轻松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我身边一位妈妈就讲过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新给4岁的儿子买了衣服和鞋子,特地搭配好的。结果才穿半天他就嚷嚷要换回旧鞋。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那双运动鞋跟他身上衣服不搭。可是想想,还是忍住了。
见我不反对,儿子脸上现出喜色:虽然它臭臭的,我还是喜欢。
他说完我忽然想起来,这双鞋,当时是他自己挑中的。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呢?能够自己做主。自己做决定,就意味快乐。快乐的事,不用大人催逼,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做。
所以,在陪孩子养成独立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慢慢来。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0-1岁,妈妈给够孩子安全感和自由
7岁以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时期,其中0-1岁,又是重中之重。
妈妈是孩子接触这个世界的第一个亲密对象。故此,妈妈的每一个举动,都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
比如喂奶。如果妈妈按照书本的方式,掐着时间点喂奶,不管孩子饿或者不饿,这就会给孩子带去极大困扰:我不想吃啊,你却让我吃;我饿了,你为什么不给我吃?在孩子眼里,妈妈的奶是不靠谱的,世界似乎也不那么靠谱。
还比如孩子哭。曾经有过很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就是孩子哭不抱,不哭才抱。这其实是大人图省事的方法,但对孩子来说非常残酷。孩子不会无理由哭,哭是他们的语言。他们哭而外界无回应,这显然难让他们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关系。直到后来许多用“哭声免疫法”养大的孩子出现很多心理健康问题时,西方才开始对此种养孩子的方法进行反思。
所以,可以说,1岁以前,妈妈作为主要的抚养人,并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怎么宠爱孩子都不为过。当你的孩子用“哭”表达对你的呼唤,而你无法立刻跑到他身边,那用温柔的声音回应就好了。要记住,最关键的是“回应”。不用次次立刻去抱孩子,也不必即刻满足孩子——尤其1岁以后,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他总是会被满足的,父母是可靠的,懂得自己的,爱自己的。
有了妈妈的爱,有了安全感,下一步才可谈及孩子的独立自理,否则就会出现孩子总黏住妈妈不放、缺乏内心力量的诸多问题。就像你很难让一个饿肚子的人,去心甘情愿、快快乐乐干活去。
另外,这个时候给宝宝准备辅食,别太精细。我见过一个孩子已经2岁多了,还吃不了硬一点的食物。都需要大人小心翼翼把所有食物碾碎成泥,他才能咽下。一问,才知道小时候老人照顾得太好了,从没舍得让孩子吃硬东西。孩子连咀嚼都没学会,如何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的能力呢?
同样,1岁之内宝宝吃手和咬玩具,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别总拦着。大人看到的就是脏,殊不知孩子在探索,同时,用嘴巴咬的动作,也是在锻炼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口腔面部肌肉的咬合能力等。大人若阻拦,就等于遏制了孩子学习、长大的机会。
1岁以后,吃饭穿衣等孩子自己的事情,可以让他们自己尝试做了
1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吃饭了。专门给孩子买一个吃饭用的小桌椅套餐很有必要。因为很多大人,尤其是老人,主要是担心孩子吃的乱七八糟才不让他们吃的。专用的吃饭桌椅,可以固定孩子,椅子下,可以提前铺好垫子、报纸等。孩子吃完,报纸一扔就好了,也方便。
不过,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时总会存在吃得少掉得多的可能,可能需要孩子自己吃一部分,大人喂一部分。不过,随着孩子手部动作发展得越来越好,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吃饭的“工作”了。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只要大人提供这个环境,而不是阻拦就好。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吃饭,并不是简单学会一项技能而已,它是孩子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也是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另外, 刷牙、洗澡等,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逐渐让宝宝爱上自我清洁。每个孩子天生喜欢水。给他们自由玩水的时间,不去管他。洗澡、刷牙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同时还可以编出儿歌、顺口溜等,让孩子感受到这些事情是快乐的。平时在给这个年龄段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或者给孩子选绘本的时候,也可多留意选择那些与日常生活起居结合较为紧密的。
总之,让日常必须要做的这些事情看起来有意思,孩子才更喜欢。
洗完澡澡呢,要穿衣服。天气暖和穿的少,就可以开始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了。怎么训练呢,先从教他们学会脱开始。有一本绘本叫《看,脱光光了》,非常有意思。有心的爸妈也会发现,孩子们好像特别喜欢光着,特别享受脱衣服的那些时刻。
所以,不如每天睡前,引导宝宝自己脱。有纽扣的衣物,先让宝宝找到纽扣,摸住拿稳,观察纽扣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的,引起宝宝的注意和兴趣,再教解开方法。不论宝宝用什么姿势动作,只要能成功脱下衣物即可,方式可以再慢慢学习改进。另外还要教宝宝分辨衣物的正反面,避免选择有坚硬金属的衣物。套头式、拉链式、系带式的衣物都可以尝试。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宝宝练习,不要催促,更不要责备或辱骂。信心是宝宝的学习动力。
到2岁以后,孩子的手部力量开始发展,就可以尝试让他们自己学着穿衣服、穿鞋子了。
2岁左右开始,可以适当给孩子分配家务事儿
上面说的吃饭、穿衣服,还有刷牙等事情,都是大多数孩子最先要做的“工作”,父母们一般想着尽早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儿。但是对家务事的理解,就不一样了。
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做家务可以上小学再说,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就是添乱,只会越帮越忙,还不如让他乖乖地呆在一边看电视。还有人认为,其实,让孩子做家务的意义并不在于他能够分担多少家务事,而在于促进孩子的手部动作发展,并且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立自主意识。
其实,从孩子能够走稳路开始,就可以让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儿了。比如搬小东西,收拾玩具等等。不管事大事小,只要能让他参与进去,他一定会乐此不疲。记得不要挑毛病,而是要鼓励。爸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肯定孩子的进步点,这样孩子就会“越干越起劲儿”。
篇4: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幼儿工作者的责任。针对家庭中出现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幼儿;自理能力;家园沟通现在,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或怕麻烦而代替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意识到如果能争取家长的配合,帮助家长走出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方面的误区,使幼儿在幼儿园培养的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孩子在家庭中体验到了亲子交往的快乐,既可使亲子之情得到升化,又可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一)家长要激发孩子的自理兴趣,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凡是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以帮助他们积累自理生活的经验。激发自理的兴趣是教育孩子树立自理观念的关键。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象成人一样劳动,他们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而这种最初的劳动兴趣往往被家长的拒绝而扼杀了!其实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做得并不完美,家长,就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大也应给予鼓励。如家长的一句“你真能干”
人对孩子的动手应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二)家长应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自理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家长应在生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三)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3~4岁的幼儿可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叠被褥,洗手绢,自己整理玩具图书等。5~6岁家长可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让孩子饭前摆放餐具,饭后帮助收拾饭桌,让他们扫地、擦桌子、浇花等。父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孩子自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点一点变化,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有效施教。
(四)家长必须为孩子做出榜样,持之以恒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做父母的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你们的责任是帮助小孩子学会做人。”孩子在学习自理的过程中,家长要持之以恒,教他们方法,给他们鼓励和帮助。由于有些家长的溺爱,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物,自己吃饭,可回到家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才能取得好效果。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今天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不用洗了”等等。这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篇5: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科学、有序、合理的生活卫生习惯既能保证幼儿健康、安全的生活,又能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后,幼儿就可以很好的计划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如果经常压制幼儿独立做事的愿望,他将来可能成为一个没有主见、依赖性强、无所作为的人;或是使幼儿情绪压抑,信心丧失,对周围的生活失去兴趣。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往往会学的许多东西,从而会养成各种习惯。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是我们不可避免的责任。
我们了解,现在的子女大多都是独身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导致幼儿大事小事都要依赖别人的帮助,生活上严重缺乏独立性,而且自理能力差,这将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所以,针对孩子的种种缺点,我分了一下几点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们都知道,孩子很喜欢自己找事情做,作为大人,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干,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处理自己遇到的难题。
每个幼儿在家中,都是父母眼中的宝,刚来到幼儿园,都会想到表现自己,以此来引起教师的注意。所以,往往会表现的格外勤快,打扫时会抢着擦桌子,扫地,整理玩具。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抓住这种心理,循序渐进,只有孩子有兴趣做,就该让他们独立完成。尽管有的时候桌子会擦的不是很干净,地也有可能越扫越脏,玩具可能不是很整齐,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给与鼓励,慢慢的加以纠正,使孩子们从小心理就会养成独立意识的好习惯。这样以后才会养成更好的习惯。
父母在家中也不该太宠爱孩子,当孩子主动提出要自己穿衣服,吃饭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夸他们做的很好。虽然有的时候还会有小瑕疵。但毕竟,这是孩子提供自助能力的开始,有了这个开始,只有我们一直持续这个习惯,一点能使孩子养成好的自理能力。
二、从细节入手,逐步提高。
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让幼儿独立去做。教师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去做,而不是代替孩子去做。在幼儿园中,有些老师会帮助孩子吃饭,大小便等,这样虽有利于孩子的整洁,却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所以,面对吃饭,穿衣,叠被,大小便等些小事情,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从细节入手,逐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另外,我们应该教育幼儿做事情要有的好的结尾,不能做事做的一半,半途而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幼儿的一时放松而不加管教。如中午午睡后,有些孩子衣服穿得不整齐,杯子叠的不认真时,我们发现了应该马上纠正,使孩子能早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其不足,往好处发展。
三、及时表扬,增强孩子的信心。
大家都知道,小孩子是需要鼓励很肯定的,所以针对孩子的这一特征,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幼儿独立去做自己的事情。当孩子做的好时,应该及时给与表扬。说一声真棒。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时,我们也不该吝啬我们的表扬,所以,要适时伸出大拇指,肯定孩子的付出。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特别高兴,以后就更会信心十足的去做其他事情。
所以,表扬时很重要的,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四、家长和教师及时沟通,最大限度提高孩子自理能力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幼儿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中度过,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用错误的言行对幼儿施加影响,那就会抵消教师在幼儿园内行的教育,造成孩子思想的混乱。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进行密切配合,经常沟通。可利用孩子的作业本向老师提出意见,在家长会时向老师说说孩子的近况。以便于家长和教师能统一步调,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使孩子自理能力达到最佳效果。
综合以上几点,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并不是个难题。只要教师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家长又能配合教师的工作,一定能使孩子有很大的进步。
篇6: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一、支持鼓励孩子自理的要求:幼儿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新奇的事往往都有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这种欲望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他们。同样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是如此,当孩子看到父母刷牙、洗脸时可能会说:“我也刷牙”,这个时候请您支持孩子的欲望,不要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弄洒水。在家庭中,家长要抓住这些机会,及时给予引导。如:当你的孩子争着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或者要帮着洗衣服时,他们可能会将衣服穿反了、穿倒了,将鞋带团成一个死疙瘩,把衣服能湿了,高兴的玩起肥皂泡来。当孩子发生这些表现时,你是怎样对待的呢?会不会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感到生气,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打骂他们呢?你可知道,你的制止和指责,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探索精神。
二、要激发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对某些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加喜欢去做某些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唱儿歌、作游戏等形式,使孩子懂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利用自己的小手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生活自理的兴趣。幼儿自己穿衣服,你可亲切的对他说一句:“宝宝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了,你真棒”。同时,你要在一边指导着他怎样穿得对又快,幼儿不仅高兴的去做,而且他在快乐之中掌握了正确的穿衣方法。
三、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能: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学习-探索中学会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应当教给孩子劳动的技能给以正确的引导,让他观察妈妈是怎样洗手绢的,爸爸是怎样刷呀的,从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在你家周围的邻居中,或许有好多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你可以用这些孩子做榜样,让你的孩子像他们那样,你可这样对孩子说:“宝贝,他能自己洗袜子了,每天自己穿衣服,叠被子,你也长大了,你做的一定会比更好的,你跟他比一比,也做给爸爸妈妈看看好吗?”幼儿有了榜样,他一定会学着做起来。家长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让他做了,家长要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鼓励,让孩子对做的事情有信心的去做好。
四、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意识: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教育不能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把孩子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他们,孩子没有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失去信心。比如说洗衣服,如果开始就让孩子洗一件上衣,孩子尝试之后感觉非常困难,会对洗衣服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也许以后再也不愿洗衣服了。如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一块手帕,他也许会感觉很轻松的,再加上大人的表扬,孩子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孩子自我服务的兴趣。你看见孩子拿着小笤帚在学着扫地,你可对他说:“你看我宝贝,像个大人,能扫地了,扫得多好,扫完了地也能给妈妈擦桌子是吗?”孩子就会点点头,当他扫完了地后就会去擦桌子,做得也非常认真。
五、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天天做,时时做持之以恒。我们不能今天让孩子去自理,明天觉着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烦就一切代劳。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家长们坚持一贯性的要求,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时,不能坚持一贯性的要求,今天要求孩子做了,明天又去帮助孩子做,这样,对孩子的培养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家长们坚持一贯性的要求孩子,孩子有天天练习的机会,孩子才能掌握技能快,也就是养成习惯快。
六、家庭成员的一致性:爷爷奶奶亲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亲,所以,在家庭里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妈妈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的笨手笨脚的穿,奶奶看见了,怕孩子受凉感冒表示反对,爸爸怕孩子耽误自己上班时间,就亲自动手替孩子穿起衣服来,就这样家中要求的不一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家庭中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必须要求一致的要求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七、家园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还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经常的与孩子的本班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发展,了解幼儿园的要求,配合幼儿园要求一致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孩子学会了自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就为以后进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坚强的面对生活,坚强的自立于社会.
篇7: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计划
幼儿期是一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极易接受外界刺激,并且形成的一些习惯非常牢固。古语曾说:“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这说明从小培养幼儿养成一定的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我们中国现代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围着他们“转”。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能力逐渐在退化。我们班幼儿刚入园,不会吃饭,饭粒掉一桌子;不会自己接水、喝水;不会穿脱衣服,起床时衣服裤子扔的到处都是;不会自己洗手、洗脸;不会自己上厕所,需要老师抱着、扶着,有的小朋友甚至入厕后连裤子也不提,光着屁股就跑去玩玩具。事事需要成人帮助。美国儿科权威詹姆斯博士曾说:“依赖本来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思考,易受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抓住这个秩序的敏感时期,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培养其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儿童的生理看,随着幼儿的身体发育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简单自理能力的生理基础;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自我意识的形成,把自己从周围环境中脱离出来,使她们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纲要》中健康目标中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使幼儿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反复练习
自我服务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小孩子,生活中有很多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机,如,早入园换鞋、进餐、入厕、盥洗、午睡、离园等环节,处处充满了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的机会与条件,是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练习的最好时机与场所,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幼儿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并不断的引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巩固练习,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使这种良好的习惯不断的得到强化,促使幼儿逐步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1、 示范讲解教会幼儿。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所以教师在交给幼儿每个技能时,要反复示范讲解并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例如,在穿脱衣服训练时,教师首先要示范讲解穿脱衣服的方法与顺序。让幼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指导幼儿幼儿进行练习。
2、 图示指导幼儿。
将穿脱衣服的顺序,贴在墙面上,这样幼儿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巩固穿脱衣服的顺序和方法。
3、 故事儿歌提示幼儿。
故事和儿歌都是幼儿喜欢并易于接受的,教师创编儿歌提醒幼儿。如,孩子刚上小班,第一次接触饮水机,饮水机内有滚烫的热水,如果拔掉电源,孩子们在冬天便喝不上热水,如何让幼儿能掌握正确和水的方法呢? 我便编了一首小儿歌。《喝水歌》内容是这样的:手握水杯把,来喝清清水。先按蓝色水龙头,再按红色水龙头。摸摸水杯底儿,不烫也不凉,喝了吧。孩子们可喜欢了,喝水的时候经常边说儿歌边接水。
4、 反复强化训练。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加强指导。要做到前有要求,后有小结,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
5、游戏中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的小游戏中加强幼儿自我能力技能的训练。例如,在饭后活动中,教师安排幼儿进行系扣子小活动(见图)。使幼儿既学习系扣子又发展了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又如,组织幼儿进行穿衣比赛,虽然年龄小但是都很努力的自己去穿,生怕让别的小朋友笑话。
二、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有针对性设置、指导的活动。
1.创设适宜的活动区,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角色促进幼儿主动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提高。扮演爸爸妈妈过家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扮演中由于角色的特点需要幼儿自发主动地进行自我服务活动训练,使幼儿在角色中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因此重点创设了娃娃家,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活动。
教师将爸爸、妈妈、孩子、奶奶、爷爷等各种角色的工作,通过图式的形式布置在区域的墙面上,使孩子们在扮演中有“法”可依。活动前,教师通过谈话,唤起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幼儿有意识的回忆父母长辈的劳动。孩子们在区域中扮演爸爸妈妈,有的做饭,有的扫地、有的洗水果、有的擦地、有的喂娃娃、有的给娃娃穿衣服……(见图)孩子们在活动中做着各种各样的“家务”。 使幼儿在扮演的游戏活动中,学习了系扣子、学习了一口一口的吃饭,学习了用小抹布擦地等等自我服务的技能。《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区域的创设,引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运用图示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游戏,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教师将活动的内容通过照片的形式展示在区域的墙上,幼儿可以根据照片提示进行活动。例如,幼儿穿衣服练习,在劳动区教师将小熊、小狗不同服饰的照片布置在墙面上,幼儿根据小熊的服饰为它穿衣服。使幼儿在游戏中练习了穿衣服,在玩中学。
2. 投放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为自我能力的培养打好物质基础。
小班幼儿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但是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双灵活的小手,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许多有利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的活动材料。因此,在我们班的巧手区内,我由易到难有层次的为孩子投放适于幼儿手部肌肉灵活性发展的材料。如,舀豆子,让幼儿用勺子将豆子舀来舀去,发展了诱人的动手能力,并为自己吃饭做好铺垫联系。有如,串珠子,夹夹子、穿线板、喂娃娃等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锻炼了小手的灵活性,为幼儿顺利的用勺子吃饭、系扣子等自我服务打好基础。
3.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宝宝学习简单的规则。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对规则的掌握,按规则活动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一种。
在区域的创设时,教师便引导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简单规则的制定。例如:玩完玩具要怎么办?小朋友说,放回去。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投放材料的v种类要少,数量要多。便于幼儿整理,在玩具筐上贴上不同标记,在相应的玩具柜也贴上了相同的标记,让幼儿进行对照后取放,希望运用不同标志作为幼儿取放玩具材料的提示。
然而很快就有老师发现,虽然有标记但是在活动中不同的标记对幼儿的作用不同,例如:教师在一些玩具盒中画的实物标记最能被幼儿接受。小小的标记很难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适合小班的标记幼儿实物或是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简单的图形等,图案要大而简单。因此 运用明显的标志粘贴在玩具盒和玩具柜上,教师示范引导告诉幼儿活动后要将玩具送回家。这样降低幼儿在整理活动区材料的难度,使小班幼儿能够完成。
小班幼儿入区标志我设置成小脚印,孩子在进入活动区时,要脱掉鞋子放在脚印上,活动后自己将鞋子穿好。
通过区域中的图示,引导幼儿进行活动。例如,将如何看书的步骤照成照片,引导幼儿自己掌握看书的方法。
4.教师循序渐进指导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活动。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差,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不断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在 组织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要为幼儿介绍各区域的内容,引导幼儿讨论重申活动区的规则、注意事项。活动中,由于各种材料的吸引与突发事件,孩子们在活动中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情况,例如,孩子们急于去玩,小鞋子软扔,玩完玩具着急出来,玩具乱放等等。因此教师始终要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对于幼儿自理能力方面进行适时的指导。活动后教师指导按照规则整理区域的活动材料与用具,最后小结幼儿的活动情况。
总之,在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一种途径,幼儿在活动中小手越来越灵巧,会自己穿衣服,整齐的叠衣服,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