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年建国72周年征文推荐六篇

发布于2024-08-26 13:21,全文约 6168 字

篇1:公司职工庆祝建国60年优秀征文_征文演讲_网

公司职工庆祝建国60年优秀征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二哥从去老家滨海度暑假。没多久,到处传言要地震,父亲想通知二哥别回来。老家是个偏僻的小村庄,电话打不去,寄信的速度,少说也得十天八天,能否收到还说不准。父亲发封加急电报:“留滨勿归”。二哥接了电报一路车船,火速赶回。父亲不解,原来电报走了样,变成“离滨速归”,让人啼笑皆非。那时电报认字数收费,加急电报还加倍。由于内容简练,电报稿还要译成电报码拍发,目的地还需译码成字,于是,一般电报内容都是“速归”。几经折腾,阴差阳错也就见怪不怪。随着通讯信息的飞速发展,九十年代电报开始逐步淘汰,名存实亡。

八十年代初,我去盐城读书时和家里的通讯联系,写信是唯一的方式。一封家书,一个来回要七八天时间。若生活费不精打细算,用过了头,写封信回去,一来一去真够呛。无奈何,先向同学借款用,来了汇单再还。毕业后,我分配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经常要了解乡镇农业生产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那时的通讯工具只有电话。办公室的一台黑色电话机,得用手捺住电话拚命地摇“把子”,打通总机转到对方。本县的电话还算好,打长途可就麻烦了,跟总机“挂号”后,就是慢长地等待。一旦总机忙碌,等上半大天,常有的事,最糟的就是等也没踪影。唉!我最怕的就是打电话。直至90年代初,有了直拔电话,我才松了口气。

九十年代中期,我居所未定,一直未能安装电话。经常下乡很是不便,就买了部中文寻呼机(bp机),真行,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呼到。缺点本身是个“哑巴”,还需找电话打过去。有时寻呼机一响,找不着电话干着急,或是千辛万苦找着电话,对方早不耐烦走人。一次,我去无锡办事,下了车就办理寻呼漫游。锡惠公园游玩时,寻呼机嘀嘀嗒嗒响起来,瞎转悠好一会,别人手持“大哥大”派头十足,心里痒痒的,好眼馋。出了公园才有公用电话打过去,对方礼貌有余:“对不起,呼错了号码”,真会捉弄人,哭笑不得。本世纪初,寻呼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销声匿迹。

1999年,我搬进商品房,第一件事就是安装程控电话,添置手机,生活一下子充实起来。手机好神,随时随地拔接电话、收发短信,联系亲戚朋友,一时间电话不断(),方便至极。谁知手机双向收费,几个月下来,一笔不小的开支,只好悠着点用。xx年电信部门推出小灵通业务,收费标准等同固定电话。我立马办部小灵通,话费一下子降低许多。小灵通盲区多,不方便。整天口袋还鼓鼓囊囊,又是手机,又是小灵通。一旦两机同时响起,约好似的耍弄我,真烦。近年来,“贵族”消费平民化,手机话费不仅单向收费,还不断下浮,我让小灵通 “下岗”。

xx年,女儿去苏南读书,我送她一款多功能手机,集摄影、上网、听音乐、玩游戏之大成。联系起来很方便,能够及时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若有急事从速知道,及早办成。如今,互联网成为最广泛沟通方式,我特地给家里的电脑安装了宽带,旋即注册信箱和qq,若要给女儿写家信,以电子邮件发过去,几秒钟的时间就能收到,还能发送图片。若要和女儿视频聊天,预先发短信,约好时间登陆,她的音容笑貌尽显眼前,就象坐在身边一样,真是 “天涯”若比邻。

光阴荏苒,转瞬三十年。亲历通讯工具从电报、信件、电话、寻呼机、小灵通、手机到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的巨大飞跃,我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腾飞的伟大成就喝彩。

篇2:水文资源局建国60年征文:忆古探幽桃花潭_征文演讲_网

水文资源局建国60年征文:忆古探幽桃花潭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大军勇渡长江,皖南解放,万众欢腾。时洪汛将至,随即紧抓水利工作。1951年秋着手境内长江两大支流——青弋、水阳两江的水利勘察。我与查勘组同仁,从芜湖青弋江主流入长江口溯流而上,于重阳节前到达因青莲居士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流传不衰的泾县“桃花潭”。初勘后选定于此筑坝拦洪,蓄水灌溉,取名桃花潭水库,施工时改称陈村水库,竣工后即今之旅游胜景太平湖。

“夕阳衰草汪伦墓,冷月松风太白楼,古岸踏歌声纵杳,韵遗千古似江流。”当年我等查勘人员,曾于工作间隙,寻访有关汪伦遗迹。见桃花潭附近的水东翟村村头,尚矗立着“踏歌古岸”的门楼。夕阳西下时又在文昌阁畔荒烟蔓草中寻得汪伦古墓。荒丘孤冢,一碑丫立,楷书“汪伦墓”三字,遒劲有力,低回摩沙,未忍遽去。复于青弋江西岸步入《随园诗话》中称之“万家酒店”的万村。并在其上游峡谷间见到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太白楼。楼内正厅悬挂着李太白画像,仙髯飘飘,()俊逸潇洒。画像两旁有联云:“石壁山中仙子窟;桃花潭水故人情”。青山葱翠,绿水碧澄,松风萝月,已不知几许年矣!不禁感赋:“居士登仙去,还余太白楼,踏歌古岸上,潭水日悠悠。”

1951年重阳节后五日,终于上溯至青弋江主源源头黄山天都峰。重阳节畔上天都,峭壁摩天几坠躯,回首巉崖惊梦幻,一肩风雨庆归途。迄今已半个世纪有余,重阳登高,能达海拔1800米的极巅,此生难再矣。

篇3:经济开发区建国60年征文:军人母亲_征文演讲_网

经济开发区建国60年征文:军人母亲

妈,您怨我吗?

当一盏盏明灯亮起,您是不是还在期盼着等我回家?

妈,您怨我吗?

当一句句关怀萦绕心头,您是不是也想跟我唠唠家常

妈,您怨我吗?

当一盘盘饺子摆在饭桌,您是不是像往常一样给我摆上筷子

妈,您怨我吗?

........

妈,您该怨我!

原谅我不能作为一个儿子陪伴在您身旁

原谅我在您孤独无望的时候不能守护您

可是妈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为了您,为了千千万万个妈妈

我愿意倒下

长眠这里,我无怨无悔

妈妈,如果人生真的有来世

我还做您的儿子

服侍您,孝敬您,为您生个胖小子,让您晚年不再孤独

妈妈,只是我想,我想下辈子还参军,还打仗

妈,我向您保证,下辈子,我一定活着回来!

一定活着回来!

篇4:法院庆祝建国66周年主题征文:祖国在我心中_征文演讲_网

法院庆祝建国66周年主题征文:祖国在我心中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主席台上响起了一个嘹亮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如今,一个繁荣富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

伟大的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位于亚洲板块东部的古老中国,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生产的丝绸、瓦器闻名世界。万里长城、大运河等宏伟工程,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中国的文学艺术也高峰迭起,美不胜收。这些辉煌的中国文化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它们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94年前,在中国各级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阔斗争中,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现在深深记得这样一段话,“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准确道出了中国历史在这些年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前后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4年,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的真理,开辟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道路的94年,是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带领人民创造辉煌业绩的94年,是历经千锤百炼、不断发展壮大,以实际行动和辉煌业绩赢得群众拥护和信赖的94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中国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在这短短十几年里,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几年前,农村全部是土路,农民住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家里没有任何家用电器,生活很不方便。而现在,再看看我们的农村,改革开放以后,每个村庄都修了公路,与外界实现了沟通与贸易,农民种的粮食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各家各户都盖了新房,买了许多家用电器,生活也都富裕了。小县城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工人们的工资也得到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所改善。

在新中国成立66周年之际,我祝愿我们的中国繁荣昌盛、和平统一,祖国的经济更加发达,祖国的文化更加灿烂。

篇5:教育工作者建国60年征文_征文演讲_网

教育工作者建国60年征文

爸爸的“三级跳”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那时我爸才12岁,家住江都一个小村,每天放学回家,先跟我爷爷推着板车走村串户去炸爆米花。他俩常常干到天黑,披星戴月回家。爸是家里长子,我奶奶、我叔叔还等着炸爆米花的钱贴补家用、交学费呢。

那时家里有个院子,前后两进,土坯房,茅草屋顶。一到下大雨,我爷爷就得爬梯子上屋顶盖塑料布。大雨下得他睁不开眼。爸和我叔都愁苦着脸,惶恐地为爷爷扶着梯子。

1982年,爸17岁,高中毕业了,家中无钱供他上大学。他随我二爷爷学泥瓦匠,起早贪黑拎泥桶。有一年去南京盖大楼,回来后为我奶奶买了二斤毛线,为我爷爷买了件的确良衬衣,为我叔买了本儿童画报,把大家都乐出了热泪。爸成了当时家里唯一能“挣大钱”的人,常跑到老远的邮局往家中寄血汗钱。

后来,能吃苦耐劳的爸爸终于明白只有有文化才能脱贫,他毅然去了山东学习无线电技术。几年后,他在镇上开了间小门市,家中逐渐有了点积蓄,使得前后两进共六间土坯房全部翻新,盖上了砖瓦。

可日子还是非常清贫,我爸赚的钱都用来盖新房了,家里很快又拮据起来。爷爷借钱去镇上买了台饲料加工机,每天和奶奶摸黑加工“水花生”。加工后的“水花生”猪最喜欢吃,连邻村养猪户都来买。这样,家里勉强能供我叔上完高中。

我爸高中毕业后一直没忘读书看报,门市对面广播站的领导都看在眼里,1987年,他让我爸尝试写新闻稿。爸欣喜若狂,有时回家干农活,为了能听到广播站播出的新闻,跑到很远的邻村绑大广播的电线杆下边听边记。苦学了很长时间,我爸终于进了镇广播站当了新闻通讯员。我爸这记者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

1994年,我7岁,上小学了。我爸我妈在镇上规划的新农民街买了块地产,盖上了二层小楼。后来,爸考上了公务员,调入镇政府司法部门,五六年后又回到记者行列,调入了江都市电视台。XX年我考上大学,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教师了。新千年,我们举家迁入市区。

篇6:建国66周年主题征文:记忆中的这些年_征文演讲_网

建国66周年主题征文:记忆中的这些年

斗转星移,岁月风干千秋事;云卷云舒,梦里花落知多少。但有些事,似乎永远种在人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长大,时间如水分与阳光般呵护,这就是——记忆。

人们说:似水流年,白驹过隙。是的,当我的思绪还一次次在小学的课堂上,追随着英雄的足迹,为的舍身而呐喊,为的英勇而震撼;转眼间,我们的国家已经六十华诞,那个满目疮痍、遍地饿殍的旧中国在六十六年间已是气定乾坤、地覆天翻。

就是这样的弹指一挥间,短暂,却又让我跌进了记忆的深渊------

童年的色彩如小孩子的心情是五彩缤纷的,一沓沓用水洗净整齐叠放的糖纸,不知盛放了我多少斑斓的梦和对未来如糖一般甜蜜生活的向往。

那时改革的春风刚刚吹进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周围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灰白的墙被鲜艳的广告覆盖,夸张的字体也似乎在彰显着时代的气息,向人们传达着活泼的韵味,跳动着律动的脉搏,沿街的商店鳞次栉比。

而我穿行其间,仿佛走进一个七彩的世界,周末换下一成不变的校服,用存钱罐里积攒了很久的零花钱和压岁钱,给自己买一件当时刚开始流行的牛仔裤,再配一件纯白的大t恤,徜徉于公园的林荫道上,看着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树叶飘动,阳光似乎被切断,但又重新聚合,闪烁却不耀眼,就象当时我们的心情,平淡中透出隐隐地喜悦,渴望着更多更好的东西,却只能把梦存在心里。

比如,摆在耐克专卖店透明玻璃后面展柜上的那双白色运动鞋,是多么得和我的牛仔t恤相配啊,可是,标价牌上那个三位数的价格,对我来说甚至对我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总是走在专卖店的这一边,而经过那个玻璃展台时,我总是以看似不经意但是却十分专注的眼神,贪婪地看上一眼,只要它还在那里,它就在我的梦里。

尽管大学时,我的这个梦早已实现,但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还是恨不得全部花光,达芙妮、百丽、卡佛连------还有大学时进去被里面的物价吓得脊背发凉的梦之岛,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这里面购物。当然还有残存我的记忆里的耐克情节,现在的店面比以前气派多了,虽然再也找到当年迷恋的那双运动鞋,但我还是喜欢上这里来逛,因为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衣服对于当时才刚刚开始富裕的人们来说,似乎还在延传着“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因此,尽管我的心里充满了向往,却也总是过过眼瘾而矣,在那一排排的商店中,去得最多的却是那间门头不大的文具用品店,除了我喜欢的漂亮的转笔刀,还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贴画,赵雅芝、翁美玲、周慧敏、杨采妮、王祖贤、四大天王等等,统统装入我的硬皮本,天天背在书包里,课余饭后,向同学炫耀着我的收藏,如数家珍一般,这几乎成了我精神生活的全部。

而这些来源于我家的那台14寸黑白电视机,荧屏上的清纯和活力,正应和着我们萌动的青春,他(她)们通过荧屏走进了千家万户,记忆最深的便是电视台反复播放的《射雕英雄传》、《新白娘子传奇》,它们似乎成为了一种启蒙,仿佛黑暗的屋子投射来一缕光明,让人振奋,尽管是黑白的原色,却也是在编织着我五彩斑斓的梦。二十几年过去了,社会飞速发展,也许早已把目光转向了液晶、等离子的大屏幕,色彩更逼真,图象更清晰,让人们享受视听之娱的同时感受科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童年的声音是单车上walkman里传出的悠扬婉转,洒向天空的通透,清新自然,不绝如缕。

当小虎队、四大天王风靡校园的时候,我的背包里总是少不了自己购买的或与同学交流而来的盒式磁带,回到家里,打开录音机,放入a面,听完后,再打开翻转磁带播放b面,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上中学的时候,背包里除了几盘盒式磁带外,还多了一只小型的放音机,它可以放在宽松的口袋里,可以别在腰带上,也可以放在背包里,只需要连接好耳机线,它就可以“随身听”,但我们都时髦地叫它“walkman”,更先进一些的有“自动倒带”的功能,听完了a面没有必要再换,它就会自动播放b面,如此反复。

上大学的行李箱里,我特意留出了相当大的位置来安放我几年来收集的磁带,但到了大学发现,不少同学胸前挂着的如配饰般的东西上也连着一个耳机,于是mp3的概念又在我的大脑里形成了,第一学期的寒假,舅舅也买了一块作为新年礼物送给我,从拥有第一块mp3,到如今我已经换了五块,从使用电池的“圆柱形”到直接充电的“扁平型”,一直到现在用着的已经叫mp4了,集视听于一体,短短的几年的变化,真得不可想象。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