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汇报ppt最新10篇
发布于2023-12-06 07:08,全文约 20944 字
篇1:高中课程改革的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高中课程改革的考察报告
正在我国实施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通称“高中新课改”),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中的不少理念和做法受启发于芬兰的高中课程改革。为更好地推进**省的高中新课改,20xx年xx月xx日至xx日,我们xx省教育考察团一行xx人带着强烈的学习愿望赴北欧,重点对芬兰的高中课程改革进行了考察。
我们先后拜访了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高中部副主任玛加·默托娜女士、科沃拉市市长爱默·阿哈迪先生及科沃拉市政府教育文化局局长帝莫·泰能先生,实地考察了芬兰的科沃拉高中、雅文巴高中、波卡拉高中,广泛、深入地与接访的官员、校长以及教师、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探讨。我们珍惜每一次交流机会,希望更多地了解一些芬兰高中课程改革情况。在芬兰朋友的热情帮助下,通过边听、边问、边看、边想,我们大家渐渐地走进了芬兰的高中课程改革。
一、芬兰人的介绍。
芬兰人办事非常认真,认真得近乎刻板。当然是一种非常热情、非常可爱的刻板。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学校校长,在接待我们时都精心准备了PPT,都试图系统地向我们介绍整个芬兰的高中教育,以致于我们想简化一些已经听过好几遍的内容都很困难。芬兰人似乎喜欢一件事要从头讲到尾。
芬兰人非常热忱和认真地一遍遍向我们介绍他们的高中课程改革情况。芬兰小学、初中、高中都实行全免费教育。学生16岁初中毕业时,可以填报5个志愿选择升高中,也可以选择就业。一般选择升高中的占%左右。芬兰高中实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并列体制,全国有各类高中所,其中普通高中所;学生xx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占%左右,职业高中学生占%左右。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由学生自己选择。高中学校规模一般在xx人左右。一所高中若申请就读人数太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初中学业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对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做周期性调整,这在芬兰等不少欧洲国家颇具传统。大约每十年对国家课程大纲进行一次修改。芬兰本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起始于1987年。
1987年,芬兰开始在全国多所普通高中进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实验。1994年,芬兰国家教育事务委员会颁布《高中教育课程框架大纲》,这是本轮芬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纲》围绕让学生更自由地发挥特长,对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了大的调整,确定在全国高中学校全面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形成了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20xx年颁布新的《高中教育课程大纲》,除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外,又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技术在高中课程中的份量。根据1994年和20xx年高中教育两份《大纲》规定,芬兰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学习领域、学科和学程三个层次。其中,学习领域包括母语及文学、外语、数学、环境与自然科学、价值观与信仰、心理学、历史与社会、美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职业教育与指导等10项;学科包括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宗教或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历史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教育、职业教育与指导等。学程是学科的细化,一门学科按内容与难度分为数量不等的若干学程,一个学程平均为38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芬兰普通高中学习实行学段制。每一学年不像通常做法那样分成两个学期,而是分为5——6个学段。每个学段大致6-7个星期,其中最后一周为考试周。每个学段开设5——6个学程。一个学程可设6——8门课。实行“学段”和“学程”组织教学,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年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持续时间过长,并行课程开得太多,一门课学习时间拉得太长,学生学习课程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问题。
为了维护统一的高中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了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芬兰将普通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应用课程三类。必修课程面向全国所有的学生,以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加深,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国家的指导性建议设立。每一个学生除了须完成必修课程以外,还须完成一定量的专业学程。应用课程是为学生提供一些专门的知识,它可以是对已学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也可以是其他科目的选修。应用性课程主要由学校自主设立,国家不作统一要求。一般每所高中开设必修课、专业课和应用课都在300个学程以上。芬兰政府规定,一名普通高中学生要毕业至少需要完成75个学程的学习,其中包括47~51个必修学程和10个专业学程,余下的学程学生可以选修专业学程,也可以选修应用学程。完成必修学程之所以有一定弹性,主要是因芬兰大学少数理科及工科专业对数学等有相对高一些的要求。但绝大多数大学专业只要求高中生必修课程修完47个学程即可。通常芬兰高中学生在高中期间都会修完80个以上学程,不少学生甚至修完100多个学程。
芬兰高中阶段的学业考试以学程为单元。学生每学完一个学程都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进入学科下一阶段学程学习。如果某一学程考试没有通过,学生可以重新学习直到重考通过。如果一学生同一科目有两个学程学习没有通过考试,这个学生该科目的学习将被中止。但一门科目被中止后,不影响继续其他科目的学习。芬兰设有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高中学习结业时,所有学生均须参加全国毕业考试。考试的目的是判定学生是否具备了高中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毕业水平。考试科目为3+X,“3”为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种官方语(芬兰语或瑞典语)、一门外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X”可选考数学或选考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内容的综合考试,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地理、历史和社会学、宗教、民族、哲学、心理学等。如果一门考试没有通过,可补考两次。同时还可重考已通过的科目(语言除外),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毕业生可在一年半中连续三次完成4门考试,还可以参加其他4门外语的附加考试。94%左右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全国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因芬兰没有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因此统一的高中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考试的资格考试。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附加的外语成绩是大学选录新生的重要参考。高校是否进行入学考试由各高校各专业自己确定并出题。事实上许多高校基本上以学生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不再自行组织考试。
从芬兰人的介绍看,经过20年的探索,芬兰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相当系统化,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从接待我们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官员、校长,还是教师、学生,都能那么完整地介绍高中课程改革,我们感到,对高中课程改革,芬兰社会已经有了很高的认同度。
二、我们的疑惑。
尽管考察前,我们也认真阅读了一些有关芬兰高中教育的资料,对芬兰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但到了芬兰,造访一些学校,对一些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最初仍感到看不明白,听不明白。
学校能开这么多的课?记得第一天,到科沃拉高中访问,当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有专任教师50名,为学生提供280多门课程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差点跳起来。这么少的老师,开这么多的课,没有搞错吧?我们问校长。校长又把先前说的教师的数量和提供课程的数量说了一遍。我们又问,一个老师最多能教几门课?校长回答2到3门。就算3门,乘上老师数量,最多也就是150门课。这可是最简单的算术题呀!大家越听越糊涂,碍于尊重,不便问个不停。到其他两所高中,了解的情况也差不多。原来芬兰人所说的课程指的是学程,大致上与我们课程改革中实行的模块相对应,但其设置更灵活,涉及的领域更宽泛。除按难易程度将一门课程即学科分为若干学程,如将数学分为几何、解析几何、三角与向量等,形成10多个学程,芬兰人还非常大胆地将一些兴趣性与实践性的东西列入学程,特别是选修性学程。如汽车修理、汽车驾驶、摄影、舞蹈等。学生选修这些课程都计算学分。开设这些学程,可以是学生所在学校,也可以是别的学校,还可以是社会培训机构。只要事先经过校长认同就行。芬兰人这样开设课程,既充分利用了社会教育资源,解决了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性爱好和能力培养的需求,比较好地做到了学习与兴趣、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学生们怎么都坐在衣帽间?这是我们访问芬兰高中学校所看到的一道奇特景象。芬兰的高中学校往往就一栋楼。衣帽间就设在门厅和走廊过道上。走进学校,也就是走进了大楼,便能看到靠墙一面,木梳形状般地摆放着一排排挂衣帽的架子,紧相连地放着一些椅子或桌凳。衣帽架上挂满了帽子、围巾和外套。学生或站着,或坐在椅子和凳子上,也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在谈笑,有的在看书,有的什么也没干,只是站着和坐着。问陪同的校长和老师,他们说学生们正在等待着选课。选课,高度自由地选课,又称“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是芬兰高中课改的最突出特点。在芬兰高中学校,学生不再有班级,不再有固定班级的教室,甚至年级的概念也在淡化模糊。
学生一进高中,第一件事就是根据自己的人生想法制定选课计划。选课计划除了考虑毕业所需选课的要求,即须修满75个学程,其中必修课45个学程(选修数学高级学程的学生须选修49个学程),专业课10个学程,其余都可以由学生凭自己的想法确定。学生可以自己选修许多课,即使是必修课,学生也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上,上哪位老师的课。甚至还可以选修其他学校或社会机构开设的一些本校没有的应用性课程。连毕业的期限也可以自己定,2年、3年、4年以至更长时间毕业都可以。当然大多数学生选择的还是3年毕业。学校对大部分课程选修没有什么限制,只是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注明选修该课必需的知识前提。一般只要有10名学生选修同一门课,学校就将开设这门课。超过30人选修同一门课,就将考虑分班。选修某一门课的学生,可以是刚入学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离校的学生。为了帮助学生选修课程,学校设有专职学生顾问,其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制定选课计划,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择业或继续深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究竟如何选,决定权在学生。在雅文巴高中,陪同我们的一位女学生非常自豪地向我们声明她的学习选择权。
这也是学校?走进雅文巴高中大楼,不是事先告知,很难想像这是一所学校。中间园形的门厅犹如中国庭院的天井,中间地坪上摆放着许多供人读书学习的桌椅,很像宾馆中的茶座。抬头看去,一层层园形回廊,数上去有5层。从平面看去,整个大楼建筑像一把折扇,以大门为中心,一层层叠上,每一层都散布成一个像扇子骨架式的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每层布局着相关联的学科,如语言类一个层面,人文类一个层面,数理类一个层面,等等。在每一层面的扇子骨式的建筑单元内,又布局着一些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程教室,衣帽间紧挨各个教室旁。每层的回廊上都摆放着小桌椅,有的小桌上放有电脑。学生们有的在那看书做作业,有的在上网。学生们很专心,我们这些外人的造访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注意。作为访问者,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学校很具有人情趣味,用我们的语言表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深下去分析,感到这个学校建筑公共空间很大,很好地满足了芬兰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尤其是“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学生高度自由选课的需要。当我们把这一想法讲出来时,雅文巴高中的校长频频点头,说这正是设计者的初衷。问及一些学生,学生说很喜欢这里的环境。事实上,连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访问者经过短短数小时,也从心里喜欢上了这里的布局设计,并进一步认识了课改与学校布局设计的紧密关系。
三、离开时的感悟。
短短几天的访问考察,芬兰高中课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离开芬兰前的那天晚上,考察团在赫尔辛基开了一个讨论会。每个同志都发了言,谈了感想。诚然,芬兰的国情与中国不同,尤其是芬兰教育资源丰富,社会对上大学的要求并不十分强烈,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小,我们不能也无法照搬芬兰经验,但讨论中,大家都认为,在课改的理念和思路上,我们现行推进课程改革应很好地向芬兰学习。
应把课程改革放在一个突出位置。教什么,怎么教,从来就是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而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芬兰每十年对高中课程大纲做一次修订,特别是这一轮高中课改从1987年就开始抓,充分说明他们非常重视课改在教什么、怎么教中的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我们对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且不说各级党委和政府,就连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也是不够的。常常只是分管领导和少数人关心这项工作。课程改革已推行几年,但在许多地方尚未形成合力抓课改的声势。教什么、怎么教问题不解决好,教育工作中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很好解决。抓教育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关键环节来抓,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应大力拓展设置课程的视野。尽管我国本轮高中课改中,也增设了一些选修课,但相比芬兰,我们的选修课设置领域无疑过窄,门类无疑过少,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贴得不紧,还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可提供的教育资源。芬兰高中课程设置更多地考虑激发学生兴趣,考虑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许多在我们这里进不了课程的兴趣性活动、能力性培训,像摄影、舞蹈、乐器、汽车修理、汽车驾驶,在芬兰都进入了高中课程体系。这些课程非常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了学生无穷的乐趣,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这些对孩子的一生都受用。考察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设置课程,不仅要有大人的视角,更要有孩子的视角,不仅要有教育的视角,还要有社会的视角。进一步拓展课程设置的视野,多设置一些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生活工作有用的课程,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二。
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是芬兰本轮高中课改遵循的最根本原则,也是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芬兰人看来,学生有选择权,才会有兴趣和责任感,有兴趣和责任感,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和进取心。他们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课程选择,放手让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老师,以及毕业的期限。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由学习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应该说,芬兰的学生要比我们的学生轻松得多,没有那么多非完成不可的功课和考试。当然,在芬兰,放手不意味着不管,他们对学生有必需的毕业修满学程要求,有对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的指导,有学段考试和全国统一毕业考试的约束和引导。也许有人会担心芬兰高中的教育质量,我们也有这样的疑问。但芬兰人告诉我们,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教育质量,相反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学想学的东西,更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据介绍,在近几年国际有关权威机构公布的基础教育质量数据调查中,芬兰包括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质量排名始终位居前列。以学生为本,就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选择权,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三。
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当我们还在为投入和设施条件不足开不出通用技术课而苦恼时,芬兰这些年却利用社会资源开出了许许多多为学生所喜爱、对学生有用的课程。芬兰的高中学校设施条件总体一般,基本上没有什么象样的校园,几百米的田径场,在我们所到的几所高中学校里一个都看不到。但他们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这些课程的提供者来自社会方方面面。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芬兰的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建立了一些认证和管理制度。从我国社会现有的法治环境和诚信状况看,大范围利用社会资源开课有一定困难,但芬兰人的这种思路值得肯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这是芬兰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之四。
还有芬兰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应用于学校布局设计之中,以学校布局设计保证和促进课程改革,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还认真考察了瑞典的高中教育,拜访了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议员卡琳·汉克威斯特女士,访问了南拉丁高中,从中对芬兰和瑞典的高中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对比。
考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登机回国,我们充满了对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坚定信心。
篇2:《变形监测数据处理》课程实验课指导书含实验报告
测量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之前必须阅读有关的教材及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内容要求和步骤。
2. 实验记录应用正楷填写,不可潦草,并按规定的填写日期、仪器名称、仪器号码、使用人、仪器状态。
3. 使用计算机过程中要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不可随意删除计算机内其它文件。不可随意更换页面。
4. 没经过指导教师与实验室老师的允许不可随意拷入其它软件。
5. 实验结束后应把实验报告上交指导教师审阅,符合要求方可离开。
6. 实验结束后应关闭电源,清理桌面、清扫地面。
实验室仪器操作细则
1. 对实验室内的计算机必须爱护,不可随意搬动。
2. 使用时先打开电源。
3. 点击所要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有关软件。
4. 实验完成之后保存实验图象,退出使用界面。
5. 实验完毕应关闭计算机电源。
6.一切仪器若发生故障,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回报,不得自行处理,若有损坏,遗失应写书面检查,进行登记、酌情赔偿。
篇3:关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关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教育管理专科
教学班: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课程;农村;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 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 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 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 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 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 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四、讨论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 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 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任教年限来看,2019年以上有168名, 占19%,5~2019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篇4:《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5]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家长的支持是学得好的保证。只有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才为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争取强有力的保障。
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
篇5:《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4]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七、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篇6: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页2]_实验报告_网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t=p cosθ
p = mg
l
图2-1 单摆原理图
摆锥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当摆角很小时(θ
sinθ=
f=psinθ=-mg =-m x (2-1)
由f=ma,可知a=- x
式中负号表示f与位移x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a= =-ω2x
可得ω=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
t=2π/ω=2π (2-2)
t2= l (2-3)
或 g=4π2 (2-4)
利用单摆实验测重力加速度时,一般采用某一个固定摆长l,在多次精密地测量出单摆的周期t后,代入(2-4)式,即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由式(2-3)可知,t2和l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为其斜率,如对于各种不同的摆长测出各自对应的周期,则可利用t2—l图线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
试验条件及误差分析:
上述单摆测量g的方法依据的公式是(2-2)式,这个公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否则将使测量产生如下系统误差:
1. 单摆的摆动周期与摆角的关系,可通过测量θ
实际上,单摆的周期t随摆角θ增加而增加。根据振动理论,周期不仅与摆长l有关,而且与摆动的角振幅有关,其公式为:
t=t0[1+( )2sin2 +( )2sin2 +……]
式中t0为θ接近于0o时的周期,即t0=2π
2.悬线质量m0应远小于摆锥的质量m,摆锥的半径r应远小于摆长l,实际上任何一个单摆都不是理想的,由理论可以证明,此时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其摆动周期为:
3.如果考虑空气的浮力,则周期应为:
式中t0是同一单摆在真空中的摆动周期,ρ空气是空气的密度,ρ摆锥 是摆锥的密度,由上式可知单摆周期并非与摆锥材料无关,当摆锥密度很小时影响较大。
4.忽略了空气的粘滞阻力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摩擦力。实际上单摆摆动时,由于存在这些摩擦阻力,使单摆不是作简谐振动而是作阻尼振动,使周期增大。
上述四种因素带来的误差都是系统误差,均来自理论公式所要求的条件在实验中未能很好地满足,因此属于理论方法误差。此外,使用的仪器如千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篇7:《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3]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 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 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篇8:《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页2]_学习报告_网
《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于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篇9: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问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问题调研报告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XX年9月英语新课程已登堂入室,正式走进全国九个省份的高中校园。它除了遵守语言教学规律,渗透思想情感教育,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充分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真正把英语教学转变到了“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新教材走出了单纯以学科规律为导引的传统的教材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心智潜能等主体意识的培养,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要使每个教师都能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完全从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不走样,有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一个过程。新课标从理论上讲无疑是美好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际的冲突,存在着理想价值观与现实价值观的冲突,使相当一部分在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常常感到难以把握,常常被困惑所烦恼。如何使教师们解除困惑,正确面对现实问题,积极摸索出适合国情、省情的教学路子是英语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下列四个问题与英语同行交流。
一 、关注高中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均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跟过去的大纲是有区别的,过去大纲是先写基础知识,后写交际运用的能力。现在反过来,先写非智力因素,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新理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质量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教师很难,甚至不可能去考虑兴趣培养,从培养能力的态度及建立长远计划的角度体现发展观的问题。高中的新课程一开始,教师在同行竞争的压力下,都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用上,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和内容,给学生当头一棒,致使相当一部份学生由此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若降低起点,减小坡度,放慢速度来激活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心智潜能,无疑是正确的,但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学校管理制度使教师在这二者的选择时,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要真正落实新课标新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摒弃功利思想,牢牢记住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观。新课标的实施受到现实价值观的阻挠。看来,全面实行新课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和现存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相配套。只有对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同时启动,才有助于对学生学习信心培养把开发心智潜能落到实处。
二、关于课堂教学模式问题
新课程进入课堂后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其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模式的确体现了新课程的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发展观的教学理念。它对打破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有令人可喜一面的同时,在众多中学校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笔者在全国各地中学听了不少课,总体来说授课老师有着良好的教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基本功。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似乎非常完美,无懈可击。但最大的通病就是对学生来说,没有体验的时间,信息输入量对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都不够。整堂课似乎也很热闹,但学生所获不多,而是被老师安排的教学环节牵着走。我和几位老师在听完我校一些青年教师的观摩课都有些同感,缺少足够的输入哪来足够真实的输出?这些通病看似环节的问题,其实本质是理念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完美,而牺牲学生体验,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在课堂上真正会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课堂行为说到底还是没有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没有参与课堂活动来衡量,要看是这种课堂活动对他们是否有效来决定。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篇10:2023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调研实践报告_社会实践报告_网
2019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调研实践报告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提高到3%以上。 转贴于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总之,教材应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现时代性,并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