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开题报告的结构是什么(合集8篇)

发布于2024-10-13 07:46,全文约 37532 字

篇1: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相继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河北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7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河北省有关部门认为,河北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河北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二是整体竞争力低。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经过二十年的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构的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抓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河北经济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10的艰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产业结构的层次,使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进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筑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的原则:一是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又要允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各种有效手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计划、金融、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与法律手段,积极引导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企业机制,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选准重点,率先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广大农户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加强农业,改造提高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件转变。一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壮大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品精深化、规模合理化、市场国际化。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所谓龙型经济,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发展龙型经济的条件 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加名市场。龙型经济的特点--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龙型经济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为什么要发展龙型经济--河北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低、外向度低。发展龙型经济的好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集约化经营;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龙型经济抓什么--省政府4次开会专题研究,确定从15个方面重点突破,即为畜牧业、蔬菜业、果品业、食品加工业、钢铁工业医药行业、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围绕培育壮大15条龙,省长、副省长已明确分工,各部门、各市正在认真研究、细化,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业。四是集中重点投入,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体系。

2、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造山西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坚持优先调整产品结构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坚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努力增强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以增量调整起步,通过增量调整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点。“三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主要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的结果。大力培育“一增三优”,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学习、追随“三优”的群体,带动大批企业、产品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从而带动山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为了加快山西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实现调产“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在企业申报、部门审核、银行充分衔接的基础上,于2000年11月编制了《山西省2000年“361”,工业调产计划》。“361”工业调产计划,即2000年省重点扶持36个重点调产项目,省政府筹措6亿元贴息入股资金,带动银行贷款及社会资金100亿元。省级扶持资金由省政府从省级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中统筹安排,按现有的资金管理渠道,主要从基建、技改煤炭和财政预算资金中筹措。2000年6亿元资金的筹措渠道是省经贸委安排25亿元,支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计委安排1亿元,支持发展高新技术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煤炭局安排25亿元,支持煤炭洗选加工和清洁能源及相关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长基金中安排0.5亿元,用于支持动态调整的省重点调产项目。“361”工业调产计划以不锈钢、电解铝、高技术机电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特色纺织品、生物制品及医药新产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浓度化肥、煤炭深加工产品及超细粉体材料等l0大类优势产品为重点,具有标志性的里点项目有50万吨不锈钢、40万吨电解铝、80万吨高浓度化肥、2000万吨机焦、5000吨高性能磁材、55万吨“绿色”液体洗涤剂等。全部36个项目均已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投资基本落实,产业规模突出商场前景趋好,企业实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较扎实,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1亿元,上市募集13.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配股资金6.1亿元,利用外资3.5亿元,企业自筹18.4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5.7亿元,利润25.6亿元、税金11.3亿元。并推进全省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山西优势产品上规模、是水平、上档次,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关于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关于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考察报告

临淄区政府办公室  王俊涛

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区农业结构调整,8月19日至22日,区政府分三组对河北栾城县及我省的烟台、潍坊地区有关县市(区)农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这次考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好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外地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点

此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一路上,大家边听、边看、边议,感触很深,普遍感到这些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农民积极性高,发展的规模大,速度快,势头猛,所到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许多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程度高,发展速度快。此次考察,感受最深的就是外地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视程度和发展速度。到安丘市参观时,看到遍地是大葱、大姜、花生等经济作物,几乎看不到粮食作物。临朐县仅上半年就召开了五次有关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大会,还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开展大参观、大学习、大交流活动,加大力度抓调整,掀起了农业结构调整热潮。今年春夏两季全县共调增经济作物10万亩,经济作物发展到62万亩,粮经比例达到4: 6。畜牧养殖业发展极为迅速,养殖小区总面积发展到1.6万亩,奶牛存养量达1.5万头,相当于整个淄博市的奶牛存养量。栾城县自身资源优势不突出,人口仅有32万。这么一个小县,生猪存栏却是我区的两倍,蛋鸡存栏是我区的三倍,牛存栏是我区的2.5倍,畜牧业产值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可见他们结构调整的力度有多大。当然,这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他们每年都组织万余人次到外地参观学习,把县里的农业会议开到县外先进地区,能够经常性的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结构调整活动,其工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农民富裕,财力增强。调查中发现,凡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地方,农民都变富了。栾城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以粮食种植为主,农民增收缓慢,自97年开始,县委、县政府调整思路,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并大见成效。200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其中来自畜牧、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产业的收入分别达到778元、350元和600元。春源草业公司所在的城南镇,草坪产业平均为农民多增加收入约1200元,一些种植养殖专业村,单项种养收入占全村农民纯收入的80%以上。2000年,安丘市财政收入实现了3.3亿元,其中农业收入达到了1.4个亿,接近财政收入的1/2,农民人均纯收入3680元,农民纯收入70%以上来自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民变富了,从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奔小康乃至更加富裕的信心。目前,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农民群众结构调整的积极性高涨。

三是发展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临朐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4处乡镇形成了千头以上的饲养规模,涌现出饲养百头以上的奶牛生产专业村19个。该县大棚西瓜也非常出名,杨善镇大棚种植面积发展到4200亩,明年可达到1万亩,仅西瓜一项,该镇农民收入就达3000多万元。莱阳的龙大集团是以农产品加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企业,现有员工13000余人,总资产10亿元,2000年共加工各种食品9.29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实现利税1 .8亿元。仅在山东省内,就有5万农户为龙大搞蔬菜种植和加工。其下属企业达22家,乘车参观半个多小时还转不完。诸城外贸集团拥有资产26亿元,1.8万名职工,2000年完成工业产值32.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4.3亿元,利税1.1亿元,出口创汇2.16亿美元。其中肉鸡一体化生产体系形成年产父母代种鸡200万套、商品代雏鸡8000万只、饲料50万吨、加工冻鸡14万吨、分割出口4万吨的规模,是全国最大的肉鸡出口生产基地;玉米淀粉年生产能力106万吨,居全国同行业首位;色素提炼形成年加工色素2亿克的能力,带动基地2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天然色素出口生产基地。2000年公司向农村投放资金30亿元,为农民增加收入2.8亿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四是外向度高,创汇能力强。近些年来,安丘市积极实施农业经济国际化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了创汇农业的发展。目前,安丘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078家,年加工能力185万吨,在潍坊市商检局公布的出口蔬菜企业注册登记中,该市有45家,占潍坊总数的68%,有3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农产品进出口经营权。出口创汇作物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去年通过多渠道出口农产品63万吨,提供出口货源26万吨,实现收购值21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莱阳市食品加工企业已达到250家,今年1-6月份,农产品出口创汇达2.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4%.

二、外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经验

外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借鉴。主要可以概括为“六抓”:

第一,抓龙头,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拉动力。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抓好一个龙头,就会带起一个系列;建起一批龙头,就会带起一片基地。所考察的地区无不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环节来抓,靠龙头拉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如,诸城市近年来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发展龙头企业,坚持不分层次,市乡村户一齐上;不分性质,国有、集体、民营一齐上;不分方式,独资、合资、合作一起上。截至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龙头企业已发展到9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全市70%的农产品得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率在50%以上。莱阳市培植龙头企业250余家,固定资产达到了26.5亿元,年加工转化各类农产品50余万吨,其中:蔬菜30万吨、粮油16万吨、肉奶4.5万吨。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种养业的发展,并为第三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市有10多万劳动力参与各种食品的加工、种植、养殖等行业,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1/4。

第二,抓基地,夯实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有了龙头,还必须建好基地,这样才能为龙头企业均衡供应大批量的优质原料,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莱阳市按照龙头企业需要什么,附近基地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的原则,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企业车间式基地,订单式基地,大户、合作社连接下的规模化基地等,密切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关系,靠加工企业的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几年来,在蔬菜生产方面,分别建起了10万亩芋头、10万亩大田菜和保护菜生产基地;在畜牧方面,分别建起了1万头奶牛、8万头肉牛、1400万只肉食鸡生产基地和25个千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果品生产方面,建起了面积35万亩的苹果生产基地,稳定发展了2万多亩的莱阳梨生产基地。诸城市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思路,大力组织专业化生产、规模种养。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纳入了基地化种植,养殖大户发展到2万个,各类专业饲养场9800多处。目前,全市种养基地提供的产品占全市农产品总量的70%以上。另外,为了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促进基地建设健康发展,对龙头与基地农户全面推行了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并经公证机关公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对龙头和基地的双向约束,使双方真正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加快了基地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抓市场,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的地方,都是开拓市场比较成功的地方。实践证明,市场也是龙头,开辟好一个市场就能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象诸城市皂户辣椒市场,年交易量5000多万斤,交易额2亿多元,带起了1.6万亩的辣椒基地和3000多个贩运加工户。目前,该市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到61处,其中兴建的龙海水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成为江北最大的“旱地码头”。近年来,还积极调整优化市场结构,开辟多元化市场,教育引导各龙头企业树立“站在全球搞营销”的观念,实行老市场新客户、老客户新市场、新客户新市场、大客户大市场,在巩固现有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南北美、欧共体、非洲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一齐闯,构筑多元化、多口岸的营销格局。该市外贸公司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主导产品肉鸡由日本市场扩大到新加坡、沙特等8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建立了192处直销点,内销冻鸡7万多吨,实现了内贸外贸相互补充,企业回旋余地大大增强。他们还针对市场的多样性,开发适销对路的大众化产品,抢占市场,如中康公司的大姜、圆葱、芋头、胡萝卜等保鲜品出口,在日本市场很受欢迎。去年共出口各类蔬菜9000多吨,创汇600多万美元。

第四,抓科技,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农业能否再上新台阶,最终要靠科技。所考察的地区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莱阳市顺应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从种子繁育、种植,到田间管理、采收等各个环节,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产品优质化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重点抓了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几年来,先后引进蔬菜良种40多个。目前,该市种植的基地蔬菜,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临朐县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县政府投资成立了畜牧良种繁育中心,从国外积极引进推广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加快畜禽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莱州市加快实施“科技兴农”工程。目前,该市涉农科研组织79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在推广体系的建设上,坚持政府推广、科研机构推广与民间互相学习借鉴相结合,着力构建市、镇、村三级科普网络。目前,莱州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数达到6000多人。近年来,市政府还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在电视台开辟了“农业科技天地”和“民营科技园”两个电视栏目,采取定期播出、滚动播出的方式,普及农业实用型知识,宣传依靠科技进步发家致富的典型。为了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专业技术难题,该市又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并成立了10个农业专家组,配备了专车,及时解答、解决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中的疑难问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农业科技110" 。科技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广方式的不断创新,服务功能的不断健全,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第五,抓中介,架起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为了切实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拉长、拉紧产业化链条,使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达到农民、企业、政府都满意的目的,他们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了以合作社为主的各种中介组织。依靠中介组织,把龙头企业和农户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增强产业化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以此推进产业化升级。在中介组织的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兴办专业合作社。莱阳市围绕蔬菜、果品、畜牧、粮油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发展了供应、加工、销售、服务四种类型的合作社。如该市的宇敏蔬菜供销合作社,共有社员126户,股金10多万元。2000年,合作社统一为社员供应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170吨,帮助社员销售蔬菜、大梨等产品400多吨,为社员增加收入13万元。二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兴办合作社。如莱阳市的宏达食品公司,组织538户菜农成立了专门为企业组织原料生产和供应的宏达果蔬供应合作社。2000年,合作社为企业供应的原料占企业需求量的70%。三是发展各类学会、协会。诸城市箭口镇东丁家庄子村食用菌研究所,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带动起600多个食用菌专业户,户均年收入过万元。目前全市共发展各类合作组织1400多个,提高了农民的组织程度,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注重发挥经纪人的中介作用,把市场与农户联结起来。诸城市乡埠头村是一个偏远村庄,交通闭塞,信息不灵,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村党支部围绕发掘本村养猪的传统优势,发展了一支由45人组成的经纪人队伍,靠他们跑信息、找销路,仔猪年交易量达到5.5万头,远销江苏、青岛、胶东、高密等地,不仅把本村的传统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而且成为全市的一个仔猪繁育、交易集散地,辐射带动了全市的仔猪生产。

第六,抓服务,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农户加快调整。临朐县每年拿出50万元无偿扶持畜牧良种繁育中心。河北栾城县每年筹措2000万元财政贴息贷款,用于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制定出台了《栾城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农户担保机制,调动了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2795笔,总额4551万元,支持农户3055户。在发展畜牧业方面,规定年产仔猪17000头以上的养猪场每年可享受县政府40万元一年期的贴息贷款;鸡存栏1万只以上,猪存栏300头以上,牛存栏100头以上,兔存栏2000只以上的养殖场享受县政府15万元一年期的贴息贷款;对新建30头以上的养牛场,每新购一头肉牛,享受500元财政贴息贷款,每新购一头奶牛,享受1000元财政贴息贷款;对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并与养殖户订有收购合同的,享受县政府100万元一年期贴息贷款;对中介服务组织,年销售畜禽产品在500吨以上的,享受县政府20万元一年期的贴息贷款。另外,对外地区人员或企业到栾城投资兴办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且年加工规模达到2000吨以上的,除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外,年终县政府还将额外奖励3万元。二是搞好土地流转。为解决阻碍结构调整的土地问题,栾城县采取互换、转包、出租、反租倒包等形式,促进了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为农业结构调整留出了宽裕的空间。1999年,结合土地调整延包,对人地矛盾突出的142个村进行了重点攻关,共留出空白地5万余亩,育林地2万亩,规划种植小区、养殖小区、工副业小区126个,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8.9万亩,涉及农户16000户。三是重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安丘市成立了农副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中心,及时发布国内各大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信息;栾城县投资160万元建设了栾城信息港,并且基本实现了与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基地、示范园区之间的联网,通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做到了“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四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搞好人才服务。目前,诸城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到25所,在校学生近万人。在办学方向和教育内容上,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林果、桑蚕、食用菌、食品加工等30多个专业。近年来,共向龙头企业和农村输送中等技术人才5万多人,有3万人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5000多人成为农村专业户和科技带头户,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对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建议

根据我区农业发展的要求,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总的思路是:牢牢把握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作文章,在项目带动,龙头拉动上下功夫,实施“科技、市场、名牌”三大战略,在重点抓好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大力发展创税、创汇农业,从而达到结构品质调优,经济调活,产品适销对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思想解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不扫除思想障碍,突破“思维瓶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就无从谈起。尽管我区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传统种植方式根深蒂固,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对发展效益农业不积极,特别是西部乡镇,存在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还有一定的难度。对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从改变农村干部群众的传统观念入手,积极组织干部群众走出去开展大参观、大学习、大交流活动,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进一步开阔视野,使思想观念来一个大解放,认识来一个大提高。要选派组建农村工作队,围绕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帮助村级班子抓宣传发动和观念更新,抓统一规划和品种选择,抓产前、产中、产后各项服务。特别是注重抓好典型,以期用实实在在的做法、成效引导和示范农民,让老百姓自觉主动地调。东部乡镇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向“无粮村”、“无粮镇”方向发展,真正掀起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热潮。

(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外地发展来看,农副产品的加工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高效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后要重点抓好齐美斯有限公司、丽华集团、蔬菜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同时,要着力挖掘和引进一批有经验有市场的能人积极来我区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关部门要从发展农业的大局出发来制定发展农业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实施扶持政策,力争培植出一批象“龙大”、“得利斯”等那样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名牌,把我区的农业加工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同时,要积极探索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户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格局,积极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生产和供销合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三)下大气力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市场是高效农业的导向和载体,对实现农业商品性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离不开市场的带动。对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大气力搞活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销售。一是要下大气力抓好直销市场的开拓。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吸引和支持外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来我区设立办事处。加强合作,要定期召开农产品销售洽谈会和新闻发布会,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业。坚持国家、集体、联合体、个体一起上,建立起多元的运销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和发挥个体、联合体在运销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产品运销。三是利用国际互联网、参加农业博览会、外出上门洽谈等多种形式搞销售。四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要广泛招商引资,吸引国外客商来我区创办农产品出口项目,利用这些企业,从国外引进适销对路的优新品种,提供给农民种养,建立和发展创汇基地,实行合同生产、合同收购,产品按国际市场加工后再销往国外。同时,鼓励我区蔬菜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出口,积极开拓国外蔬菜销售市场,逐步提高我区创汇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

(四)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大力兴办多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发展,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是发展农产品销售型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合作经济组织既可以由农村种养大户牵头建立,也可以由运销能力强的个体、联合体或加工龙头企业牵头建立,既可以是一个村、一个乡镇为单位,也可以跨村、跨乡镇,其宗旨是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好农产品销售。二是发展社区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即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为特征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担负起对区域内的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源开发等职能。三是技术服务型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依托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吸收农民入股参与组建,其宗旨是开展以农业技术、良种繁育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机服务等方面的系列化服务。四是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

(五)加快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技服务网络。尤其要稳定现有农技队伍,并制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科技承包等多种形式,创办农业示范项目,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的引进、转化与推广。二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突出抓好“种子工程”,大力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等新品种,建议成立畜牧良种繁育基地,搞好品种的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同时,要注重抓好高效养殖、模式化栽培和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三是继续抓好农业科技攻关。要结合齐城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加大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力度,积极在农业生物技术、工厂化栽培与养殖等领域落实一批项目,使高科技农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根据各自实际,抓出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工程,推动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普通教育为龙头,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各级各类技术培训协调发展的农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六)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培植农产品名牌。现在,各地都很重视名牌效应,象安丘市短短几年建成了6个“中国特产”之乡,有48种农产品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商标,有18种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我们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特色和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要以蔬菜和畜产品为重点,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名牌产品。为确保我区农产品质量,农业部门要引导农户向有机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区被评为“全国标准化示范区”的优势,组织农户按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努力打响临淄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同时,搞好农产品品牌认定,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农产品博览会,让更多的名牌产品走出临淄,走向世界。

(七)切实为农民群众搞好信息服务。在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的生产将由市场来决定。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方面,市场需要什么,哪些能销出去,价格如何,未来的需求趋势怎样等等,这些市场信息成了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广大农民群众对信息求之若渴。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为农服务做为首要工作,认真研究,抓好落实。特别是搞好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服务,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载体,及时向农民传递各类农业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来指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

(八)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是有风险的,各级都要建立完善农业的扶持、保护政策,调动农民调整的积极性。财政支农资金要重点投向结构调整,特别是对结构调整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建设。要实行集中投资政策,集中精力保重点,求突破,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要研究制定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完善农户担保机制,方便农民贷款。各金融部门要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并且重点扶持农业企业化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运销龙头企业。

篇3: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_调研报告_网

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

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及土木工程专业 石磊  7月22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4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村的五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与当地青年座谈、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quot;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XX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4、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

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1]

篇4: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结构格式_可行性报告_网

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结构格式

调查人员声明

第一部分:项目总论

项目背景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项目地块位置及周边现状

项目规划控制要点

项目发展概况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可行性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二部分:市场研究

宏观环境分析

全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分析

本市房地产市场分析

本市房地产市场现状

本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

板块市场分析

区域住宅市场成长状况

区域内供应产品特征

区域市场目标客层研究

项目拟定位方案

可类比项目市场调查

项目SWOT分析

项目定位方案

第三部分:项目开发方案

项目地块特性与价值分析

规划设计分析

产品设计建议

项目实施进度

营销方案

机构设置

合作方式及条件

第四部分: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

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相关说明

分项成本估算

总成本估算

单位成本

销售收入估算

税务分析

项目资金预测

现金流量表

自有资金的核算

融资方案

项目融资主体

项目资金来源

融资方案分析

投资使用计划

借款偿还计划

第五部分: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财务评价(方案1)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静态获利分析

动态获利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

综合指标表

财务评价(方案2)

财务评价结论

第六部分:不确定性分析

盈亏平衡分析

敏感性分析

变动因素一成本变动

变动因素二售价变动

变动因素一容积率变动

风险分析

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风险防范对策

第七部分:综合评价

社会评价(定性)

环境评价(影响及对策)

公司资源匹配分析

第八部分:研究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第九部分:附录

附件:

附表:

篇5:晋冀豫三省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晋冀豫三省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晋冀豫三省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2001-09-11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八五”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部署,采取了系列措施加速结构调整步伐。省政府先后成立了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个领导小组,开展了百名专家调研,制定下发了全省上业结构凋契规划和义施入案,纵织实施了“龙虎计划”、“百家优势企业活动”、名牌战略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等活动,并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产业政策。结合河北实际,相继制定民《河北省地方钢铁产业政策》等一系列地方性产业政策及有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结构凋整的意见等有关件。去以来,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意见》、(关于加快主要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河北省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远作实施办法》、《河北省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河北省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战略性改组规划指导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配套文件,为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76亿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国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22.2:46.4:31.4调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林牧渔业稳定增长、粮食、棉花、油料、猪牛羊肉等主要农产品产只属全国前列,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医药、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及纺织、轻工等优势产业在改革调整中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交通通信、商贸、旅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第二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河北省有关部门认为,河北产业结构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一是产品档次低。主要工业品种初级品多,动密集型产品多,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优新特产品少。全国260种最具竞争力的居民主要消费品中河北仅有3种,新产品产值率仅为3%,低于全内2.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一产内部种植业比重过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8%。二产中采掘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高达64.5%,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仅占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0.7%。第二产业整体水平不高,新兴服务业发育缓慢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强。二是整体竞争力低。重点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始得比较早,从70年代末就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某地着手结构调整。选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届二次全委会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经过二十年的调整,山西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产业结构目前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产业素质低,产品低级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支柱产业单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过高;三是与沿海发达省份比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传统产业优势逐渐消失,新的优势产业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经济增长点,国内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小。河南省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顺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变化为二一三,1992年进一步调整为二三一。特别是“九五”期间,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稳定实现了增加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吨的目标。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和畜牧养殖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产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6:47:30.4。当前河南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

二、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产业的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结构的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抓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这个关键,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度;加大资产重组和强强联合力度,培育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四跨”型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巩固壮大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主导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措并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全力推进河北经济国际化进程。力争经过5--10的艰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产业结构的层次,使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进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构筑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互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的原则:一是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结构调整,又要允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各种有效手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综合运用计划、金融、税率、产业政策等经济与法律手段,积极引导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改革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企业机制,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坚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选准重点,率先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广大农户和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巩固加强农业,改造提高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在结构调整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件转变。一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实施种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改造壮大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批高新技术产业,压缩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能源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产品精深化、规模合理化、市场国际化。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通信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证券、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社区服务、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抓好15个龙型经济。所谓龙型经济,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市场或中介组织)为龙头,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形成有较长产业链、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好发展前景的系统性经济组织,发展龙型经济的条件 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加名市场。龙型经济的特点--市场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龙型经济的一般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市场+中介组织+农户。为什么要发展龙型经济--河北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结构层次低、经济效益低、外向度低。发展龙型经济的好处--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营;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集约化经营;解决城乡分割的矛盾,增加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发展龙型经济抓什么--省政府4次开会专题研究,确定从15个方面重点突破,即为畜牧业、蔬菜业、果品业、食品加工业、钢铁工业医药行业、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化学工业、旅游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非义务教育、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围绕培育壮大15条龙,省长、副省长已明确分工,各部门、各市正在认真研究、细化,制定方案,落实措施。

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一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使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体。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加速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三是大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冀建功立业。四是集中重点投入,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加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压力,为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六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强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为结构调整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七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加强宏观指导,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服务体系。

2、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发展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突出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造山西优势,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须坚持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坚持优先调整产品结构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培育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坚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努力增强山西经济发展的后劲。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以增量调整起步,通过增量调整引导和带动存量调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投资主体的作用。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培育“―增三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经济增长的“亮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既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着力点,也是各项经济工作的重点。“三优”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体现了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的法则,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主要是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发展壮大的结果。大力培育“一增三优”,就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学习、追随“三优”的群体,带动大批企业、产品的发展和产业的成长,从而带动山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重点培育和扶持的优势产业:选择优势产业的标准是,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支撑和带动山西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根据山西产业结构现状和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山西将重点培育和扶持7个优势产业,即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及相关产业、特钢和铝镁为主的冶金产业、重矿机械产业、建筑房地产和新型建材业。

为了加快山西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实现调产“一年起步,两年入轨,三年初见成效”的目标,省政府以培育“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在企业申报、部门审核、银行充分衔接的基础上,于2000年11月编制了《山西省2000年“361”,工业调产计划》。“361”工业调产计划,即2000年省重点扶持36个重点调产项目,省政府筹措6亿元贴息入股资金,带动银行贷款及社会资金100亿元。省级扶持资金由省政府从省级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中统筹安排,按现有的资金管理渠道,主要从基建、技改煤炭和财政预算资金中筹措。2000年6亿元资金的筹措渠道是省经贸委安排25亿元,支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计委安排1亿元,支持发展高新技术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煤炭局安排25亿元,支持煤炭洗选加工和清洁能源及相关的省重点调产项目;省长基金中安排0.5亿元,用于支持动态调整的省重点调产项目。“361”工业调产计划以不锈钢、电解铝、高技术机电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特色纺织品、生物制品及医药新产品、高性能磁性材料、高浓度化肥、煤炭深加工产品及超细粉体材料等l0大类优势产品为重点,具有标志性的里点项目有50万吨不锈钢、40万吨电解铝、80万吨高浓度化肥、2000万吨机焦、5000吨高性能磁材、55万吨“绿色”液体洗涤剂等。全部36个项目均已经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批准立项,投资基本落实,产业规模突出商场前景趋好,企业实行改制,前期工作比较扎实,有的已经开工,有的已基本具备开工条件。项目总投资10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1亿元,上市募集13.5亿元,发行企业债券1.5亿元,配股资金6.1亿元,利用外资3.5亿元,企业自筹18.4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5.7亿元,利润25.6亿元、税金11.3亿元。并推进全省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山西优势产品上规模、是水平、上档次,培育出一批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

3、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针对河南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改造和提升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十五”末,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35。

第一,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增加农业投人,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在保持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专用粮食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优势资源转化和深加工,拉长产品链条,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十五”期间,河南确定了五大支柱产业: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届工业,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主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以造纸、烟草和纺织产品升级换代为主的轻纺工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努力把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产业逐步培育成为河南新的支柱产业。改造提高钢铁、建材、医药等行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创汇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着力发展成长性强和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比重。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河南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尽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统筹规划,在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发以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力争“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005年达到63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二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金融与保险业。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推动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托幼养老、职业介绍等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和高效后勤服务社会化需要,兴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多规格、多档次的公寓式住房;发挥河南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各种专业市场,形成全国和区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

作者: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来源:《咨询与决策》

篇6:信贷结构调整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信贷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一、总体评价

XX年,总行制定实施了信贷结构调整5年纲要,5年来,按照总行的文件要求,我行在信贷结构调整的各方面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行业、区域、期限、业务品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信贷风险得到较好控制。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为下一阶段全行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快有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止XX年末,我行贷款结构按客户类型分为:优良客户11户,金额47548万元,占比64%,XX年初无优良客户,较XX年优良客户上升100%;一般客户735户,金额15309万元,占比20%,较XX年下降36%,;限制客户6户,金额3677万元,占比5%,较XX年下降15%;淘汰客户878户,金额8238万元,占比11%,较XX年上升13%。截止XX年末,按贷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14347万元,不良占比19%,较XX年6174万元,占比下降21个百分点;按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12473万元,不良占比17%,较XX年5870万元,占比下降23个百分点。

二、我行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实施的效果

(一)、调整信贷结构,确定投放重点:

XX年我行把理工大学作为重点营销对象。理工大学是我省重点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研发优势,是我国激光行业研发的领军力量。时逢xx省构建“光谷”计划出台,我行领导及时捕捉到这样一条信息:理工大学欲进行南校区项目建设,急需银行的信贷扶植,于是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无疑是一个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积极培植黄金客户,切实提高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的绝好项目。经过周密准备,统筹规划,我行把“绣球”抛向了理工大学。理工大学项目的巨大效益引来了共行、建行、交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竞争者,均欲将其收入自家囊中。面对这种局面,我行领导并没有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在上级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设施,一次不行,就去两次,在对学校营销的同时,又巧妙地对该校的主管部门开展更高层次的营销。当我行领导第23次来到该校领导面前时,校领导终于被感动了。XX年初总行成功与理工大学签定合作协议,XX年4月30日支行与理工大学建立信贷关系,为其发放3亿元7年期项目贷款。此次银校合作我行每年利息收入1752万元,保费每年收入30万元左右,提供银行卡服务,除带动存款增长外,年费收取10元,预计办卡2万张,可实现收入20万元。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将该校基本情况及贷款情况报告如下:

1、 学院基本情况

理x工大学(以下简称理x工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科学院创办的一所理工科高等院校。学校座落在风光秀美的x湖之畔,占地7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渗透,文理交融,军民兼顾,技术特色明显,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培养层次齐全,工、理、文、经、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其前身是颇负盛名的中国光学人才的摇篮——精密机械学院(简称x学院),XX年更为现名。建校40多年来,该校聚精会神搞教育,一心一意促发展,踏踏实实,孜孜以求,各项工作屡攀新高,累计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了4XX余名各类专门人才,赢得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誉。截至XX年末,该校中外文图书120.9万册,在校本专研学生总数22659人。理x工大学开设省部级重点学科11个,本科专业43个,覆盖工、理、文、经、管、法6大学科门类。现有实验室56个,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038台(套)。XX年,该校招生3850人,招生省份增至30个,部分或全部进入一批次录取的省份增至22个,有效地提高了生源的质量。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由于素质过硬,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1998年以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XX年一次就业率达到98.07%,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XX年一次就业率达到95%,在xx省高校排名位居首位。此外,该校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先后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XX年,学校招生形势喜人,录取分数线达到480分,较xx省录取分数线392分超出近90分,今年录取人数过4000人,无论是从生源质量还是招生数量上都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这直接导致学校人气和社会知名度的飚升,一时间,理工大学成为我省高校中的热门院校。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篇7:沭阳县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_考察报告_网

沭阳县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

沭阳县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

我们赴江苏省宿迁市挂职学习小组,在市委组织部统一领导和宿迁市委组织部、沭阳县委、县政府及有关乡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地挂职、主动参与、调查了解、展开座谈、走访部门等多种形式,对沭阳县近年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对了解的情况有了初浅认识和体会。

一、基本情况

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南北55公里,东西60公里,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米左右(全县最高峰海拔70米)。全县国土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万亩,水面45.28万亩,荒滩 13.5万亩,为江苏省陆域面积第一大县。该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291.6小时。沭阳县交通便利,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324、326、245省道穿境而过,全县乡乡通柏油路,总里程约450公里。

沭阳县现辖37个乡镇、1个农场,总人口174万人,非农人口46.98人,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城镇化率27%。该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县,是有名的“杨树产业之乡”,先后三次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2000年被评为全国绿化百佳县。这里是闻名全国的“花木之乡”,拥有花卉品种3000余种,颜集镇2001年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新河镇2000年被省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

到2002年底,沭阳县国内生产总值77.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8.14亿元,第二产业26.53亿元,第三产业22.35亿元。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4元。该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三分之一。204万亩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为2。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229.1万亩,总产量84.7万吨;棉花面积9.46万亩,总产0.76万吨;油料总产量5.97万吨;蔬菜、瓜果面积59.9万亩,花卉面积22.5万亩,食用菌面积0.5亿平方尺。生猪饲养量156万头,家禽1513.7万只,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特种养殖6万亩,水产品产量2.9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15亿元。以木材、蔬菜、禽肉类等为主的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近20个,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6个,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80多个,农民经济人达到了3万余人;全县共有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个。全县成活林面积累计59万亩,农田林网达200万亩,四旁植树3000余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380万立方米,木材林覆盖率达27.9% ;绿化苗木面积近16万亩,年产值近6亿元,销售收入5亿多元。全县木材加工企业和大户发展到2300余户。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沭阳县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在了全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衡量一个乡镇农业结构调整是否调出成效,就看这个乡镇在结构调整中是否形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为此,全县上下对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乡镇,实行做大规模,扩大影响,促大效益的办法;对尚无优势项目或优势不明显的乡镇,一方面在本地寻找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增收亮点,加以放大。另一方面尽快组织乡村干部和种养大户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乡镇和外地经验,筛选项目,把规模抓上去,把主导产业抓出来,真正地使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明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他们的主要经验与作法是:

1、坚持科学规划,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沭阳县的许多乡镇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特别注重区域种植和规模养殖,从计划到落实,再到督促检查验收,每个环节都少不了对照规划抓落实。在这个县的许多乡镇,单从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意见就可以看到, 种植什么,养殖什么,都做了具体规定。对未按规划实施的包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要追究责任,以约束干部的从政行为。花木产业是该县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种植花木的效益与种植粮食等作物相比,一般在10:1左右甚至更高,扩大花木种植面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为此,他们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大力巩固老区,花木生产老区新河、颜集两镇,按照“走花路、念花经、发花财、奔小康”的指导思想,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面积达到8万多亩,占全县花木总面积的35.6%,形成了盆景制作、常青类苗木、草坪、月季、花果立体种植等五大生产基地。其次是积极拓展新区。按照“统一规划、形成规模、发展精品、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四个乡镇扩大花卉苗木面积近4万亩,新建苗木生产基地10多家。第三是建立花木生产带。按照“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展示花木大县形象”的发展思路,在205国道、京沪高速公路建立花木生产基地9个,使交通要道成为展示沭阳花木形象的“窗口”。

2、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他们把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的关键措施来抓,用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到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一是花卉产业。全县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22.5万亩,品种3000余种,盆景80余万盆,花卉专业市场10余个,花木协会8家,花木企业20余家,花木经济人1万余人,年销售花木收入10亿元。年内花木将实现25万亩,明年30万亩的目标。花卉产业基地重点分布在颜集、新河、扎下、庙头和潼阳五个镇。二是蔬菜产业。全县瓜菜面积近60多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25万亩,西甜瓜10万亩,总产值达6亿元。到2004年,瓜菜复种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达到30万亩,产业基地重点分布在潼阳、茆圩、庙头、华冲、吴集、万匹等乡镇。三是林木产业。全县成片林面积达到5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38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5.4万人,总产值33多亿元。林木产业覆盖了全县37个乡镇、1个农场,林木覆盖率达到27.9%。四是食用菌产业。该产业由2001年的不足300万平方尺,发展到今年的1亿平方尺,耿圩、北丁集、陇集、悦来、七雄、沂涛等乡镇的面积都突破了700万平方尺。主要品种为蘑菇、平菇、草菇,同时又积极发展了具有出口创汇潜力的香菇、茶树菇、竹荪、猴头菇等。

3、活化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了,伴随着农副产品数量和质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此,只有通过产业化经营才能参与大市场竞争,着重在壮大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上下功夫。在壮大龙头企业上,重点扶持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先后成立了苏北花木盆景公司、花卉林果总公司、绿化花木集团公司等集园艺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花木实业公司,这些公司年产值均在千万元以上,其中二级资质企业3家。为了提高沭阳花木、西瓜等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产品销售,他们实施了“品牌战略”。全县共有九大类农产品申报了44个品牌,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达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申报注册的“虞姬”牌花木、“蜜蜜”牌西瓜、“高墟”牌大米等闻名遐尔。在投资100万元资金改扩建的新河镇周圈花卉盆景长廊和大营中心花园,带动花木生产的农户达2800余户,户均收入4万元,拉动了全镇4万亩花木业的发展,使新河镇成为沭阳首家无粮镇,被誉为“花卉第一乡”。在搞活市场流通上,由过去单一抓生产为既抓生产又抓流通。为了加快信息传播渠道,市、县两级分别在《宿迁日报》、《沭阳资讯》、《沭阳通讯》等报纸刊物上刊登农产品有关信息,帮助农民通过了解掌握农产品价格行情指导生产经营。不断加快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注重培育和发展与花卉、木材、蔬菜、食用菌主导产业相接的农村市场。全县37个乡镇、1个农场,乡乡都有2——3个专业特色市场。如潼阳镇有花生专卖市场、粮油营销市场,十字镇有水产品专卖市场,贤官镇有木材市场和大葱蔬菜批发市场等。

4、实施科教兴农,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信息服务。各乡镇各相关单位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建立相应的网站网面,定期发布、交流有关生产、技术、销售信息。收集国内国际全局性的中长期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准确预测、预报,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二是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大力推广诸如耕地净化技术、投入品无害化技术、轻型栽培技术、秸杆返田技术、精准施肥技术、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高效养殖技术等一批适用新技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新技术的普及力度,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全面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 三是流通服务。进一步深化粮食、供销、外贸等涉农流通部门的改革,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观念、经营模式、经营手段,为农产品物畅其流创造条件。新建改建一批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开拓大中城市的外埠市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培育和壮大农村经济人队伍,使之成为现阶段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生力军、 主力军。四是政策服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大户手中集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在税收、资金、土地、供电等方面制定并采取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宽松环境。通过加大对调整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信贷额度,同时增加项目投资,缓解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不足的矛盾。

三、几点体会

赴沭阳挂职学习,时间虽短,但体会较多,感触颇深:

体会之一,坚持科学规划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规划是有序做好多项工作的前提。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使工作有循可遵、有的放矢。而科学的规划、认真的落实,必然会带来良好的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地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发展模式,并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将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和田间地块。对于农业内部的各业也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忌“一刀切”,但总的都应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并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和区位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生产,又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品种和产业。

体会之二,强化技术服务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哪里的科学技术运用的好、运用的多,哪里的生产力就发展迅速。不断强化农业技术服务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最直接的方式,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农民进行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要采取请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巡回讲解、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组织村干部、种养殖大户现场观摩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授技术,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体会之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卖出去”战略的根本。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通过“公司加农户”、“市场带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经济准则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合同化销售,最终实现农产品递次增值。要制定、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积极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和流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使之成为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的主力军。要培育品牌、创新品牌,通过全面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提高和完善现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并新建一批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重点在完善市场软环境建设、健全市场体系上下功夫。

体会之四,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利益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立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各项改革的决定性力量。调整农业结构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要求,是群众在实践中的客观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尊重农民意见,支持农民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实施群众意见。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思想,把群众认为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树立好、宣传好、发挥好。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体会之五,加强组织领导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保证。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必须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摆到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确保领导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明确要求,加大领导责任,通过压力传递,把主要领导一个人的压力变成一支队伍的压力,一支队伍的压力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压力。要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与衡量干部工作能力强弱、政绩大小挂起钩来,通过严格的督导检查,发现干部、培养干部、锻炼干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一个大的跨越。要组织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典型观摩会,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为农业结构调整树立样板,建立平台。

篇8:2024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2020关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查报告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

(二)本次调整成功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

二是必须树立经营和风险意识;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

正文

一、**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辖1行政村,人口1550x人,属浅山丘陵区,多数地区为片麻岩结构,地下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多年来,**乡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还多少有个收成,遇上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收成便会大打折扣,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以前,**乡农民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贩羊猪俏,贩猪羊俏”,效果不很理想。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XX年县委到**乡蹲点调研,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难得机遇,配合石家庄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决定在、两乡建万市生态种养区,山岗坡地上栽种果树,树下种植药材和苜蓿,林间养鸡养牛羊,形成“林果、药材、畜禽卖钱--树叶、苜蓿喂牛羊--柴鸡啄食害虫--畜禽肥田”的生态链种养模式。**乡党委、政府紧紧把握市动向,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报》、《**日报》、《农民日报》和《人民日报》都曾就**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做过正面报导。

现在**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较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老六样”农作物多已退居二线,一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全乡以北竹为重点,辐射、四个村,借县委*书记蹲点调研的大好机遇,抓住基地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激发农户大搞立体种养,集中连片打造立体种养园区。现已完成中药材种植596,品种多达1x个,以远志、板兰根、丹参、柴胡、桔梗、黄芩为主导产品。柴鸡园区养殖达到1万只,并辐射全乡规模和散养总量达到近3只,涉及农户100x户,靠立体种养,户均增收35以上。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在县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周转棚资金,与恒信公司联营,建成了**乡食用菌基础,以、为重点,辐射全乡1x村,建成温室大棚23x个,总面积超过x平方米,涉及农户近23家,食用菌品种以鸡腿菇、杏孢菇为主,间有少量平菇。每个标准棚每年可获利800至1000,食用菌市场广阔,绿色无公害效益可观,农民积极性高涨。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乡红薯生产量和品质在全县闻名,在省会也颇具市场活力,常年播种在600左右,总产量达30斤,红薯粉条和红薯淀粉市场供不应求。乡政府引导组织在北部x村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和加工。红薯粉条加工作坊达到近百家,年可加工红薯350吨,粉条1公斤,红薯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乡有着传统的养猪基础,猪市在元氏、两县颇有名气,带动了**乡养殖业的发展,利用县扶贫办优种周转猪,建成了、规模养殖小区,并辐射带动了全乡养猪业快速发展,全乡50头以上养猪大户23,全乡年猪存栏超过头,人均2.6头,**乡的养猪业已成为一大产业。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乡原有枣园近800,近年来退耕还林1100x亩,以行乐岗为中心,辐射11周围1x村,近x亩枣园已初具规模。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象我们这样十年九旱、严重缺水的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小麦正常年份需要浇3-4水,用水量大,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来看,其投入惊人;而许多药材如远志等适宜于岗坡次地,播种后只需浇一次水;苜蓿草适宜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需要一定的水,但其用水量远远低于小麦,岗过去十里旱岗现在变成万顷绿田,生态效益非常明显。二是种药材大都省时、省力,能够腾出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农民非农化,劳动力民地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村是个只有45小村,近年来,药材种植发展到上千亩,占全部农田的7以上,成了闻名远近的“药材专业村”。目前全村有果树嫁接队5x人常年在山东、北京、山西、河南等地务工,每人平均收入在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农民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长了胆识。同时,**村的做法还在当地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一番阵痛之后,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其间有受挫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一)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调整进程。

二是不知道如何调整。农民综合素质明显偏低。首先是农民整体性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越激烈,现代农业的科技依赖性就越强,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其对市场变化规律的把握,对能够带来高效益的新技术的掌握,适销对路产品的科学营销就不会达到理想境界,也就难以承担起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任。其次是部分农民市场决策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跟着感觉走”,靠经验经营,看大众行事,结果常常使农产品品种种植单一、质量不高,上市集中。再次是部分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滞后,常常在根本没有把握市场总体运行态势与规律的情况下,盲目发展农产品,结果是产品越多价格越低,农产品的总体规模效益呈现递减状态。一些乡镇干部缺乏市场观念和经济知识,到底如何调整,心里没底,办法不多,甚至有些干部错误的认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民自己的事,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安于现状,不愿意调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些农民有承穷受穷的思想,缺乏敢闯先、敢冒险的劲头,还有一些农民种惯了“老六样”“老两茬”,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担心调来调云没有成效。也有一些乡镇干部鉴于以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卖难”现象,求稳怕乱,宁可让农民在收入上受些损失,也不愿因调整惹出麻烦,致使一个个机遇擦肩而过。

(二)本次调整成功的经验

一是紧抓机遇,在大政策环境中求发展。本次调整,**乡抓住了县委蹲点调研的机会,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会,抓住了*市建设中国药都的决策机会,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建万亩生态种养区的决策,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倾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帮助,所以效果突出。

二是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本次调整,**乡首先跳出了以粮为主的单一圈子,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不仅围着市场转,而且迎着市场干。其次立足市场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认清了自己身边的土地、山场、气候和人才、资金、环境的优劣,扬长避短,真正找到了本地与市场的结合点。再次把握好了本地经济的特色,在支撑本乡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如**村气候、土壤、水分均十分适宜药材生长,加之农民也有种植药材传统,本次调整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抓住退耕还林机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药材种植,很快西竹村由穷变富,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专业村”。

三是多策并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首先是搞好产前技术培训,把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每年利用科春农闲时节,以实施科教兴农工程为主要内容,以乡村家技术为主阵地,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相关产业适用技术培训中。其次是搞好产中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根据各产业不同生产环节技术需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地,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再次是政策引导推动农民自觉使用科学技术。采取优先扶持使用新技术经营新产业的农户等措施,使农民尝到甜头,看到效益,从“政府要我调整”转变为“我要调整”。

四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立体种养园区x村,村村成立了中药村协会。、和三个村成立了食用菌协会。依靠畜牧防疫技术分站,成立畜牧防疫灭病协会。1枣园建设重点村,都成立了大枣协会分会。乡政府在协调工商税务,提供场地房舍占地,加强集贸市场管理整顿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绿灯,在全乡上下形成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

五是注重典型示范,发挥农业生产致富典型的辐射作用,激发生产全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乡培养出了一批致富典型,如**村种养大户、,*庄园大户等,他们的致富事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较为突出成效,但是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上一个更高的层次,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解放思想。要破除保守思想、小农意识。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不调整就没有出路,实现基础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调整是必由之路。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关键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后发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有规模才有市场,有规模才有效益。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特色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调整,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必须树立两种意识。首先要树立经营意识,用工业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牢固树立“效益观”。无论种地还是养殖,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调整的核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同时,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能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分级分类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树立风险意识。市场瞬息万变,任何经营都有风险,调整农业结构也不例外。调整出效益,同样也有市场风险,高风险中蕴含的是高额的回报,要敢于面对赢亏,努力规避风险。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做到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要探索采取农业结构调整参保和建立“风险联营”机制的办法,降低农民投资调整的风险,调动农民调整的积极性。

三是要从简单生产和出卖资源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乡药材种植已具规模,但没有一家加工企业;红薯加工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更没有形成系列产品和品牌优势;全乡已有多平方米食用菌生产规模,却没有一家深加工企业,单靠与外地联合,出售原料产品;全乡每年有头猪出栏,却没有一家肉猪屠宰加工企业等等,这些农副产品没有产生附加值。乡政府要着力引导经济能人依靠本乡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努力实现高附加值,最大限度地使产品增值,农民增收。

四是要变农业产业化靠政府推动为主向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为主发展。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化,必须靠市场机制来推动。乡村两级要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培养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运行,完善各类协会《章程》,引导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树立有偿服务观念,树立协会与农户共同发展的理念。形成共存共荣,互利协作,不断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