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五年级语文己亥杂诗教案【20篇】

发布于2024-11-09 05:12,全文约 39634 字

篇1: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 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 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情况。

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 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 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 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3 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 剽悍强壮 憨态可掬 悠闲漫步

默默无言 万籁俱寂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 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 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 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 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 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 奶牛的颜色。

①用曲线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

②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b 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陶醉、喜爱)。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

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 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 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3 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诗情画意的风光中,感受到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逸,感受到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的赞美与向往。建议大家:

1 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2 继续搜集描写各国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读、比较、感受、积累。

3 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篇2: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篇3: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1~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4~15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找出信息,便于我们从中体会情感,不足之处就是因为文章篇幅较长,真正读的环节不多,所以只能把重点放在引导体会情感的环节了。

篇4: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相关的投影片,影音文件;2.生字词小黑板;3.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民间故事的资料;4.一张夏夜星空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强调“酿”的读音;“妻”的书写笔顺;知道“挨”是多音字并分别组词。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结束):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织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五、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二)全班汇报。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六、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试着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说说牛郎是怎样与老牛相处的。2.说说牛郎跟织女是如何认识的。

二、指导精读,复述故事。1.师: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谁愿意来做故事大王,还可以带上你的图片呢!2.指名上台讲故事。3.补充提示:他讲出了这个民间故事的特点了吗?谁来给他补充。4.阅读相关小节,出示思考题:(1)牛郎有什么特点?(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3)该用什么语气来表述?5.请小导游出示图片和影音文件,请同学们感受这些特点。6.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7.指导说话:现在,谁愿意做个故事大王,来为我们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这个情节。

三、出示要求,丰富情节。1.师:课文有些情节比较简略,你能把它们说得具体点吗?2.出示句子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3.问:想一想,牛郎会把什么事情告诉老牛呢?(引导学生想象牛郎的心里话,从中体会牛郎和老牛之间的亲密关系。)4.出示句子2:仙女们商量着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5.问:仙女们会怎样商量呢?(引导学生想象仙女们的话,从中感悟仙女们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6.在交流的基础上,把想象到的内容演一演。

四、拓展练习,体会民间故事的创作方法。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老牛突然说话了,他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你在课外读到哪些民间故事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与同学交流。结合交流的内容,老师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出示课件):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4.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板书设计:

牛郎织女(一)老牛(善解人意)牛郎(心眼好、能吃苦)织女(心地善良、向往自由和美好)

篇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古代的语言特点,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品味语言,领略经典的魅力。

3、激发阅读经典名著《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感受石猴形象的同时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古典与现代语言的区别,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放歌曲)

一、导入:

1、谈话:上课之前我放了一首歌,有谁留心听出了是哪首歌?

知道一些关于孙悟空的故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家都喜欢的猴哥是《西游记》里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你知道《西游记》是谁写的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1课《猴王出世》就是节选自吴承恩的原著《西游记》。 板书课题,加“﹡”,问:这符号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学法:

1、回忆学习方法:略读课文咱们怎么学?(自学)

打开书107页,你觉得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古代,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说到这,没让你想起点什么?(《景阳冈》)

像这类课文,不需要我们逐字逐句理解,只要理解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2、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引出自学提示)

学习略读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读懂自学提示,(出示)读读吧,看谁最先找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说。

3、出示问题:《西游记》咱们那么熟了,谁能现在就说说石猴从哪儿来的?

那你们一定也知道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4、师: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了,我们还是应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为了更好的读懂这篇课文,我们前面学到、用到过哪些学习方法?(出示)

三、品析课文:

1、运用你喜欢的学习方法,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懂。

课文读懂了没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吗?板书。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内容写的是石猴从哪来的,哪些内容写的是他怎样成为猴王的,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指名回答。板书。

3、此时在大家心中,都有了一只猴子的形象,下一步咱们该干什么了?(抓关键语句,感悟猴子形象)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来看一看吴老先生是怎样刻画这只猴子的。

默读课文,看哪些描写猴子的语句让你特别喜欢,并且让你从中感悟到。

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

(有的同学在动笔勾画、做批注,我也认为这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的。)

4、感悟形象,品味语言:

说说吧,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那座山正当顶……化作一个石猴。”(师:语言简练,值得欣赏。)

(2)“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出示)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不管学生说什么,以此为借口,引到读。)

那咱们都读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自由读。

交流(让学生说充分)。

肯定学生的想像力。

师:寥寥数语,就让我们看到了石猴那么多快乐的生活画面,可见语言既凝练又生动。

如果大家关注语言文字,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会发现在写作上还藏着许多秘密呢。(去字)读读吧!

(如无发现,师引:你关注字数了吗?)

动词、三个字:都写了什么?

这么一只欢蹦乱跳的猴子,你想怎么读?(这只猴子玩累了,休息休息,来只精力充沛的。对,声音动起来了, 猴子也就跳起来了,快乐的心情也就出来了。谁还来?真是一只动作灵巧的猴子。)

你还有什么发现?

四个字、动物:都有哪些动物?

这些动物和石猴是什么关系?(亲朋好友) 理解“虫”。

师引读,你看我多幸福,你也来试试!指名读。

问:咱们品读这两句时,节奏是一样的吗?

师:节奏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石猴不同的心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再看最后一句,你还能发现什么?

对偶: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诗词?古人常把对偶用在诗词中。

给我们读读吧。嗯,有诗的韵味。(如不好,师:还不够悠闲自在呀。)

(完整出示这句话):让我们完整地再读读这句话,感受猴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大家都先练练。指名读。

小结:类似这样凝练的语言,在原著中还有很多比如第一回后半部分讲群后送石猴出海学艺时有一段,说: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 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

谁再来说说你喜欢的语句?

(3)“一朝天气炎热……真个似滚瓜涌溅。”(比喻也被我们找到了。)

(4)“古云:禽有……兽语。”(又是一句凝练的语言。)

(5)“连呼了三声……我进去.”(又是语言又是动作描写。)

这是对猴子的什么描写?板书语言,出示这句话。

告诉你,我也喜欢这句话,你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那你读读,让我们看看你是不是很勇敢?还有更勇敢的吗?

想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吗?(出示句子,对比。)

看看,我把它改了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

师;我正是喜欢它这种重复性的语言,和善用标点辅助表达情感的方法。文中像这样重复性的语言还藏着好几句呢,谁发现了?指名说。

找到“石猴喜不自胜……大造化!”时,体会心情,练习朗读。

(读得好,问:石猴当时什么心情?再指名读。)

(读得不好,说:你都发现这么大的秘密了,怎么不激动啊!再试试。)

还找到那句了?(找全后出示)

师:这几句都是对猴子的语言的描写,而这种重复性的语言,恰好表现出了猴子的性格特点。现在你们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猴子,咱们读读这几句,我给大家读旁白,如何?

(如无动作:猴子说话时会像你们这样规规矩矩的吗?对,加上几个动作,咱们再来。)

(如有人有动作:它配上动作了,演得更像猴子了。咱们也学他,加上几个动作再来。)

小结:吴老先生写得好,你们读得更好。

这句中除了有对猴子的语言的描写,还有什么?板书动作。你来读一读吧。(好 夸:这猴子动作真灵桥。 不好说:表示动作的词与我们可以读得稍重,这样可以更好的体会他的勇敢和动作的灵巧。)

谁来读读你找的描写猴子动作的句子?(人多,各读各的人少,指一人读。)

(6)“这股水……受涝天之气。”—石猴心想他人。(看来这石猴还真是个当领导的料。看来你平时也很会关心人。)

(7)“列位呵……何不拜我为王?” —石猴聪明。(不但聪明,还很有领导风范。)

(8)如学生说石猴会选择说话时机,说明他聪明。(看来这是一只有勇有谋的猴子。)

(9)“众猴听说……遂称美猴王。”(我们似乎看到了当时石猴威风凛凛,端坐于石凳上,接受众猴礼拜的场面。)

四、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西游记》第一回的前半部分,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应该知道,《西游记》有多少回?出示,师读。

在《西游记》中,你还知道关于猴子的什么精彩故事?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西游记》,原著中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等我们去欣赏,还有更多经典的语言等我们去品味。同学们可以继续 用我们今天学习时用到的方法去研读。出示。

3、如果在研读是遇到困难,还可以和同学、老师、家长展开讨论,相信 大家会有更多收获。

五、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石猴————→猴王

探洞

活泼可爱 自由自在 机灵顽皮 聪明勇敢

敏捷灵巧 自信坦率 心想他人 有勇有谋

讲诚信

篇6: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 心意答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世界中,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人类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儿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情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人与鸟和睦相处的赞歌——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同学们见过珍珠鸟吗?想看看吗?(出示图片)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

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认读:

一卷 猜到 拨开 柜顶

相撞 淘气 扭动 伏案

信赖 幽深 愈发 蓬松

指名读,教师正音。

2.指导书写“拨、案”

仔细观察,和同桌说说这两个字应注意的地方。

教师边范写边指导,“拨”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犮”的区别。 “案”上下对正 中间“女”的横要写的长,下面的“木竖稍出头” 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提醒学生的坐姿)

同桌互评生字。

3.检查句子朗读

句子1: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理解“神气十足”)

句子2: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理解“不由自主”)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自由说。是的,课文讲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在“我”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

三、 品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冯骥才先生的散文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这又是怎样的一只珍珠鸟,让作者开篇就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叹道“真好”。(板书: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标画出描写珍珠鸟的句子,看看你能读出它的哪些好,并在旁边写写体会。

小结:是呀,珍珠鸟的憨态可掬,活泼可爱让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冯骥才先生认识了美丽可爱的珍珠鸟,也看到了珍珠鸟与冯骥才先生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真好,其实感动不止在课内,我们更应该去广阔的空间去寻找美,去创造美。

四、 作业布置。

篇7: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 ?(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

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 笛

放弃终试 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篇8: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2.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

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

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

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不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翕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喻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四、 拓展迁移。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五、布置作业

我们的祖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正阔步走向世界。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

少年的责任

少年和祖国的关系

作者对少年和中国的赞美

篇9: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课前尝试]

1、画出生字,认识的字用“△”标出,田字格中的生字用“○”圈画出,每个生字口头组词2个以上。

2、认读生字,分析字形。

盘: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柔: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牵: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俗: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兔: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银: 结构,偏旁 ,音节 ,组词 。

3、思考: 题目为什么叫做“月迹”?

4、读熟下列词语:

洱海 柔和 坑坑洼洼 风俗 沉甸甸 闪闪烁烁

[课堂探究]

学习引导(一)

1、将课文的主要的内容进行叙述。

2、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引导(二)

1、再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最美?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检测]

1、我会朗读课文。

2、句子大本营。(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好吃的果子不是挂满了枝头吗?

改成陈述句:

(2)月亮挂在天空。

改成比喻句:

(3)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直在延续。

缩句:

(4)父子俩看着大鱼。

扩句: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3、学完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赶快把想法写在《日积月累》的笔记本上,字数多少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词语:

坑坑洼洼(AABB式):

修一修,补一补(ACA,BCB式):

[作业设计]

抄写下列描写月亮的词语:

皓月高悬 水波映月 月明星稀 新月如钩 月明千里 月白风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好月圆 月明如昼 月色如华 月光如水 月满则亏 月黑风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风残月 星月交辉 流星赶月 众星捧月 月落乌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优质教案

教材分析:

《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题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组教材教学要求: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方法,提高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板书:5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 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 _,最后总结写 _ __ 。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过渡:文章主要写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具姿态,各有长短,那么他们各自都有哪些长处和短处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并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完成表格

手指名称优 点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 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 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3) 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 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b.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C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五、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篇)

1.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2.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能 根根有用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根根有力

篇11: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

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3.大声朗读课文。4.指名读。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

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生总结,

汇报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四、拓展。(出示课件6)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五、作业1.背诵这两部分。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篇12: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珍珠鸟》教案

梁启超所倡导的“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这在本文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1.类比、对比手法的娴熟运用。

本文的类比、对比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自始至终,一贯到底。可以说,类比和对比是全文意理建构的骨架。二是类比处处渗透、笔笔投射,对比多角度多层面,洋洋洒洒。

2.排比、设喻,连珠喷发。

语言形式是文章风格的重要体现。本文语言给人以滔滔滚滚之气势美,除总体上的平易畅达外,主要得力于排比和设喻的连珠喷发。

如文章的第2自然段,在比较“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时,就一连用了几十个排比句和几十个比喻句。像这样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层进等表达手法于一体的语言形式,像这样大面积连珠喷发的语言气势,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一个十分耀眼的特点。

3.激情滚滚,一气呵成。

梁启超的文章,得力于气势,而气势之来则得力于激情,激情之生则得力于感愤之深重。有了真实、激越的情感,文章才有逼人之盛气,作者才能“纵笔所至不检束”,“情”、“气”所至自成妙文。

【教学设计】

1.能解释下列词语:恶、澌、硎、冤业、八荒。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4.能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能运用比喻论证法和类比论证法来阐述道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

梁启超是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百日维新”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作者知耻于当时中国之“老大”,对封建专制的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对满清统治者的老朽昏庸深恶痛绝,对国家的落后十分痛心,对国民的愚昧十分痛心,因而从内心爆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猛烈抨击这一切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热情呼唤一个充满生机的“少年中国”尽快到来。这种昂扬的改革精神和深切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

用老年人来类比“老大”的中国,用少年人来类比“少年”的中国,并从少年人必将取代老年人,认识到少年中国必将取代老年中国,这是进化论的观点。这种进化论的社会发展观,使梁启超在极其黑暗、衰败的时代,看到了一个腐朽王朝的必将灭亡,并充满希望和信心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其积极因素不能抹煞。但进化论有待于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它就只能是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武器。梁启超一生的政治思想多有变化,这恐怕正是进化论观点和改良主义思想在其社会改革实践中得失消长的体现。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另外,与进化论相联系,他认为老年人一切都不好,青年人一切都好,这虽多半出于社会改革的宣传鼓动,但思想方法毕竟简单化、绝对化,亦当予以辩证看待。

二、个性化吟诵

请大家自由地吟诵《少年中国说》,然后相互评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教法,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就是要突出诵读的地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通过自吟、分段朗读和表情读等多种形式,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

三、自主翻译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翻译的结果,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3.全班交流。

4.教师在全班交流过程中要适时点拨,和学生共同商量出需要重点掌握的词语和句子。

(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变老师“满堂灌”为学生“自己喝”,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个性化感悟

刚才大家诵读了《少年中国说》。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下面希望大家多角度谈出各自独特盼读书感受。

(思维一旦被激活,生生之间又相互启发,鲜活的感悟就会异彩纷呈。个性化感悟就是要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平台。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第二课时

一、个性化品读

师生共同探讨本文的特点,最后拟定品读的提纲,分小组探究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一旦放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绳索。就会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学生很快就分成主题探究、语言品味两1个大组。展开了讨论。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在一边坐视不理,而应和学生一起讨论,提醒学生探究时不要架空文本,应从文本中去找答案。)

二、交流小组讨论结果

要能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存在,但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或联系时代背景解读。有疑点的地方全班共同商讨。

三、个性化论坛

课文中把老年与少年、封建古老的“老大中国”与大有希望的“少年中国”作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有人认为,梁启超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个性化论坛是自由表达、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

篇1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珍珠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茧、栈、冤、枉”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席”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教训、心疼”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概括“我”在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概括作者在梦中出现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理念:

阅读理解。本文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开合自如。文章以“小船”为明线,以“父爱的深沉、伟大”为暗线,将零碎的场景串联起来,寓厚重的父爱和真挚的父子之情于各个场景之中。教学时,先要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出课文叙述的场景,为下一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感受蕴含的情感打好基础。接下来就是细致研读重点句子,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表达运用。 本文所选择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而这些平凡的小事恰恰更能体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时,最苦恼的事情就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本文在选材上就给同学们的写作选材提供了典范。学习本文时,就要让同学们进行课堂练笔,学习从生活中选材,选择平凡的小事,从小事中挖掘大主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父亲》。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字典里只有坚强,他的骨子里只有脊梁,他的眼神里透着严肃,他的臂膀厚实得像堵墙,他有一个伟大的名字——父亲。无论我们做什么,父亲都会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们,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父亲用亲情温暖着孩子的心灵。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父亲给我们的爱却是永恒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去感受那深沉、真挚且永恒的父爱吧!

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检查预习,了解顺序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课前我们进行了整读和预习,生字和生词的学习中同学们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易错字,理解词语。

2.读文时,大家关注到开头和结尾了吗?灯片出示,齐读,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倒叙、时间顺序)板书

3.读文时,你有什么感受?(淡淡的忧伤)

父亲已经去世了,对父亲的点滴回忆只能在梦中出现,想来悲伤至极,泪流满面,所以全文充斥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三、初读课文,理清场景

1.(课件出示)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梦中回忆了哪些场景?概括大意。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使概括更准确。

回忆的场景有:父母夜里喂蚕、卖茧;花钱住旅店,教训深刻;赶庙会;读初小时,父亲背“我”去上学;父亲送“我”去鹅山高小上学;父亲送“我”去报考无锡师范;父亲送“我”去无锡师范上学。

交流概括场景的方法。 小结:阅读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联系整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关注时间、地点。

3. 从这些场景中,你发现了什么?

前三个是生活点滴,之后是支持读书,有详有略,相同的是饱含父爱。这些场景能进入梦乡,说明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的写法更容易表现父爱的真挚和深沉,能更好地表达主题,也更容易组织情节。

四、细读品悟,感受父爱。

1.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让作者印象最深的第三个场景。指明读,闭眼边听边想象画面,最打动你的是哪里?

2.指名回答,灯片出示,庙会热闹场景的描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对比、热闹、偏僻;凉粽子、热豆腐脑、太委屈)

3.再读课文,选择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课件,并适当选择1~2个场景加以精讲。

示例1:“‘我’和父亲住旅店”这个场景最感人,虽然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但在旅馆住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却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这样相互映衬,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 示例2:“逛庙会”这个场景很感人,盛大的庙会中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玩具多馋人呀!可是,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仅仅喝了一碗豆腐脑)……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这也更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 示例3:“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最感人,因为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长出息。 示例4:“父亲摇船送‘我’到无锡上学”的场景很感人,因为这个场景写了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4. 深沉的父爱就蕴含在这一个个场景和细节中,让作者记忆深刻,永难磨灭,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深厚。甚至多年后,父亲仍频来入梦。所以在梦的最后,吴冠中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至此点明题目,文章的主旨也得以揭示。从中,你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板书 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5. 本文写了许多父亲爱孩子的场景,在描述过程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种东西是什么?(小船)为什么要多次写到它呢?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小结“父爱之舟”表面上指姑爹的小船,实际上指父亲的爱,以小舟比喻父爱,非常贴切,化抽象为具体。在作者的人生道路上,父爱载着他度过艰难的岁月,到达理想的彼岸。“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以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父爱之舟”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五、学习写法,拓展运用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吗?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

选材要真实;要以小见大;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要有细节描写。

2.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激发感恩之情。用手中的笔,写一个你与父亲相处的场景。完成小练笔。

篇14: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 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出示课件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 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希望下次改进。

篇1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牧场之国》优质教案

课文分析: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四人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篇16: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交流感悟相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3.抓住作者赢得珍珠鸟信赖的原因,感受作者与珍珠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原应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三、教学策略

1.独立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2.用具体可感的画面、声色、情节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

3.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出示课件:珍珠鸟的图片)同学们,作家冯骥才先生曾饲养过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家感触颇深,写下了《珍珠鸟》这篇文章。(齐读课题:珍珠鸟)

2.同学们,从大作家与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二)整体感知,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引导。

小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从珍珠鸟的外形描写中体会“我”喜欢珍珠鸟。

2.是啊,多么惹人喜爱的珍珠鸟啊!所以,当朋友送我这对珍珠鸟时我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指名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只要求学生粗知内容即可。学生在读文、交流的过程,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梳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又由鸟的外形特点、鸟的习性,引出人与鸟之间相互信赖的话题。

(三)理解品味,体会鸟对人的信赖

1.这种怕人的鸟,怎么会变得不怕人?“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内容体会。

2.学生交流,教师梳理归纳为三件事。

第一件事:为鸟安排舒适温暖、幽静的巢。

“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只有在这像幽深的丛林一样的地方,珍珠鸟才感到安全。所以,它那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第二件事:决不惊扰它们。

(1)知道它们竟然有了雏儿,这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情!此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我”是怎么做的呢?读读文中的描写。

指导感情朗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第三件事: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我”不管它,不伤害它。

(1)三个月后,这对珍珠鸟有了雏儿,这个小家伙长什么样?找到相关的语句,读出你的感受。

(2)多么可爱的小家伙啊!虽说“初生的牛犊不畏虎”,但是这只小珍珠鸟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却还是心有余悸的?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子里。“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鸟的叫声,就是它们交流的语言。你觉得此时它们在交流什么呢?

(3)这小家伙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呢?学生交流讨论。

无论小家伙在我的面前做什么,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小鸟的活动范围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胆子也越来越大,有一次,它竟然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请一位同学在音乐声中朗读。

(4)多么感人的一幅画啊,“我”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对我亲近的情意,我没有惊扰它,因为我知道它仍然是一种怕人的鸟。

(5)课件出示: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再读这一句话,你有又什么新的感受吗?

这种怕人的鸟现在与我这样的亲近。

因为我知道珍珠鸟怕人,所以,我尊重、理解它们,给它们自由,决不惊扰它们,我和珍珠鸟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所以,文章在开头部分,单独把这一句话作为一个自然段,强调“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使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通过读来感悟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得,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环节中,以“我是怎样逐渐获得珍珠鸟的信赖”为对话主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明确“我”为珍珠鸟所做的一切,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种怕人的鸟,引导学生体会信赖源于对别人的尊重、理解、宽容和爱,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

(四)总结升华,体会信赖的含义

1.望着这和谐的画面,感受着鸟儿亲近的情意,作家不由得从心底流出这样的感慨。

课件出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在你的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

3.总结升华:信赖,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世界万物共生长,应以诚相待,和谐共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珍珠鸟在“我”细心的照料下,由怕人到与人亲近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并由此拓展到生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五、活动学习

1.搜集整理有关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感人故事,与同学分享。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朋友》。

3.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记录下相处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冯骥才先生的其他作品。

篇17: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了吗?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出示课件)

师:强调“间隔”的“间”的读音。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暴是本课的生字,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个字,(师板书暴字)

师:暴上下结构,上面是个

生:日

师:要把他写得

生:扁一点儿

师:下边的第二横要比第一横长,一撇一捺要写的长一点,最下边不能写成水字,注意笔顺竖钩、点、提、撇、点。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写字本工工整整地写一遍。不仅要写正确,还要写漂亮,有同学写字姿势非常得好,坐得非常地端正。写完以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看看,评价一下,取长补短嘛。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挽裤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挽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挽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挽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挽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方便、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板书)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3、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1、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来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 这有个多音字,一行人,齐读三遍,强调行字的读音。这还有几个词语,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生读词

4、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协调有序”

(1)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2)指导朗读。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和老师合作着读一读这段话。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男同学走前面,女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人指挥走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5、体会得好。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

师:“绰”是生字,绰在这个词中是舒缓、柔美的意思,想一想,“人影绰绰”是什么意思?

师:不错,人影绰绰就是人很多,影子倒映在水中。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出示画面)请学生看图描述。

师:听你们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们看(播放课件)

师:谁来读?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指生读。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

生:一道风景

6、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 生读段落,师出示语句)

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透过他们的表演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你看出了文字里蕴含的美。

师:这种谦让的美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理所当然”,“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讲“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谈“理所当然”)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尊老敬老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构成了(指板书)——

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说一句话。

师:这么多的假如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所以作者才由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

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课外延伸,布置小练笔。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美就蕴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平凡小事中。

老师出示收集的美的图片,美就在身边,美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美就在身边,美是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交流身边的美。

课下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七、板书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篇18: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搭石》教案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又为什被破格录取。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的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通过朱丹的语言、神态、笛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接着学习9课——木笛,让我们一起走近朱丹,聆听他的笛声,一起走进朱丹的内心,感受他的心声。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说主要内容)

二、理解对话,体会真情

1、出示课件: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

师:在终试的考场上,当朱丹看到卡片上的题目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悲戚。这是为什么?默读1-23节,找到原因,简单批注。

预设:学生应该很容易能找到“今天是12月13日,悲伤的日子让他无法演奏;这个考试不是一般的考试,经过两轮激烈的竞争才进入终试,这是决定人一生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不演奏,也许就与梦想失之交臂)

如果学生不能从竞争激烈、决定命运的角度回答,师可以“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引导。

12月3日是个令人悲伤的日子,为什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师: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吗?

(两个同学说说)

(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图片资料)

师解说:12月13日,作为中国人是永远不应忘却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尸骨堆积如山;侵略军把我们的同胞绑在木桩上作为活靶子练习刺杀;为了掩盖罪行,杀人后他们放火焚尸,或沉尸江中;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被赶入土坑残忍的活埋;有两个日军居然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就连几个月的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挑在枪尖扔入火堆活活烧死。南京成了人间地狱。

(大屏幕出示)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每1分钟杀6个人

3、师:这一个个数字是被中国人的鲜血染红的,这一个个数字背后就是一个个同胞的生命啊,你想说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可能是对日本侵略军的愤恨,可能认为是国耻,可能认为世界需要和平等)

师:在这样的日子里,朱丹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南京大屠杀那悲惨的一幕幕,想到那些无辜被害的同胞,他又怎能吹奏欢快的曲目呀!

课件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他沉默片刻,只是片刻便快速而冷静地做出决定——拒绝演奏。(板书:拒绝演奏)

4、师:朱丹的决定犹如闷雷在考场爆裂,这样重要的考试怎能轻言放弃呢?考官们不理解。他们哪里知道,一边关系着自己的命运,一边是国耻国恨,朱丹做出拒绝演奏的决定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但又是多么的坚定。

请学生读一读对话。

师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

三、聆听笛声,感受心声

1、师:听到大师果断的拒绝,朱丹眼中涌出苦涩的泪水。他的内心能向谁倾诉呢?黑暗渐渐袭来,老天仿佛也悲伤落泪,纷纷扬扬的雪花从空中飘落,不知不觉他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自读24-25节,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自读后回答。

2、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生齐读。

3、师:同学们,听老师读,你们用心去听、去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师范读。

预设:学生想象可能会有些难,引导学生理解“曙色”“蓓蕾”“幼松林”都象征着孩子,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师可引导“朱丹为什么会想到这些画面”他被孩子们感动了,爱国的情感就像墨滴在孩子们的心中无声扩散开来,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了一颗颗火热的爱国心,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教师及时、恰当评价。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看到眼前的情景,朱丹内心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

他想——(学生接)

他要——(学生接)

他只有——(学生接)

师:是啊,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心爱的木笛,抖落了上面的雪花,尽情地吹奏起来。(板书:广场悲歌)这是一种怎样的笛声呀?请找出描写笛声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同桌互相说说你仿佛在这笛声中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烛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生齐读。

生回答(悲伤、倾诉、愤怒、呐喊等)

师:是的,这笛声在雪花纷飞的南京夜空中回旋,这笛声是在告慰死去的亡灵,这笛声是中国人不忘国耻的呐喊,这笛声是对刽子手的控诉,这笛声更是如朱丹一样千万中华儿女的中国魂!

请你再读这节。

音乐起

师:这就是朱但当时吹奏的曲子,伴着这幽幽咽咽的笛声,读一读这首小诗。

课件出示:笛声 / 悲凉凄切 / 犹如 / 脉管滴血 /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 / 烛焰温暖着这声音 /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 / 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 / 在静静地倾听 / 他们 / 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指名读这首小诗。

齐读这首小诗。

四、破格录取

师:朱丹的笛声不但感动着我们,感动着孩子们,更让主考的大师改变了态度,这是为什么?默读最后四节。

生读后回答。(应该能从爱国来讲)

师:是的,大师是被感动了,被朱丹和孩子们胸中跳动的火热的爱国心感动了。大师仅仅是因为朱丹的出色演奏鞠躬吗?在作者的原著中大师还对朱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在向一种精神鞠躬”。这种精神就是我们的中国魂!

(板书:中国魂)

朱丹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他被录取了。因为他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中国魂。遗忘就等于背叛!让我们记住这段血泪史,让我们永远做像朱丹那样有气节的中国人!

板书设计:

木 笛拒绝演奏 广场悲歌

中国魂

篇19: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1中的词语。

(2)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找出“漂亮、驯良、乖巧”相应的自然段。用图画出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

3.自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说明方法。

4.自读第二自然段。①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②作者从“活动范围在树上不在住宅区、活动时间在晚上不在白天说明松鼠,突出它的性格特点。

5.自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乖巧的特点,作者都用了说明方法。

6.自读第四自然段。作者从四方面介绍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说明松鼠,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7.讨论:与《鲸》比较,说明方法有什么不同?

说明角度

表达方法

语言

介绍

形体特点,

生活

习惯。

简单朴实准确

松鼠

介绍

外貌

性格

行为

一、初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句,初步了解松鼠漂亮、乖巧、训良、讨人喜欢的特点及作者思想感情。

二、指导阅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松鼠漂亮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三、指导阅读第二自然段,理解松鼠“训良”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地点---晚上(不骚扰人类)

(训良——拟人、比喻)

四、指导阅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横渡----智慧

触动----警觉

储备食物----聪明

蹦跳----轻快

叫声----有感情

(乖巧——比喻、拟人)

五、指导阅读第四自然段,深入体会松鼠“乖巧”的特点,掌握说明方法。

选址----树枝分杈

建造----勤劳

住居----宽敞、舒适、安全

窝口----遮风避雨

(乖巧——比喻、拟人)

六、合作学习,对照异同,探究写法。

练习提纲(选一个作读写迁移练习)

1.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2.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篇20: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14个生字及14个新词。

能力: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思品: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产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教学难点:开凿隧道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时代背景。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中国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投影出示詹天佑的图片)谁能结合搜集的资料介绍一下。(学生介绍)

师:刚才同学们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詹天佑》。

二、自读悟情 (一)预习展示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1)读生字组词。(投影)

施挟庸涧峭嘲勘勉纬饥隧渗竣邈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字在写法上应该注意?你能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吗?

挟侠峡涧间峭俏悄

峻竣俊隧遂饥讥肌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2、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读书。

(2)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两人互相检查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问题,默读思考。(投影)

(1)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用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本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2、学生默读勾画思考。

3、两人交流。

4、全班交流。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在再深入学习课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产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民族英雄詹天佑。这节课,我们就登上开往张家口的列车,去看一看那一伟大的创举。

二、朗读生情

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2、自由交流,简要陈述。

师:你们的评价准确又简洁。下面,老师想让你们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能行吗?可以自己找依据,也可以小组合作。

3、出示自学提示:

(1)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问题。

(2)联系上下文或课外资料来说明问题。

(3)可按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

例:

A、在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B、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

C、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方法来说明。

4、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参与活动。

5、全班交流。重点点拨的内容和方法:

(1)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毅然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谈一谈你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联系2、3自然段中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的不同反映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2)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抓重点词理解詹天佑工作态度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

(3)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背着标杆、经纬仪,……他还经常请教当地的农民。(抓住描写环境的词语体会詹天佑不畏艰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师:你们抓住具体事例、联系上下文来说明问题,真是有理有据,能把你们理解读出来吗?

(4)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你对“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的理解。(可以自己画图,也可以用搜集的图片)老师随机补充“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课件。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中部凿井法“人”字形线路

师:从清晰的示意图、精美的图片中看出了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你们真了不起。说一说你从这些方法的设计中体会到了什么?(聪明有才干杰出爱国)

(6)假如你是总工程师,如果居庸关隧道也像八达岭隧道那样长,你会不会采用中部凿井法?在八达岭隧道你会打几口竖井,为什么?

师:工作严谨、不畏艰苦、敢于创造、热爱祖国、才华横溢的詹天佑多么让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有感情的朗读5、6自然段。

(7)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8)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抓重点词体会詹天佑的杰出爱国)

三、汇报溢情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练习背—两人互相检查—全班展示)

2、渗透表达方法。浏览全文,思考: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课文为什么只写了第四、五、六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3、学了本文,你还有什么收获?(“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人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与第二部分照应。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相照应?第四自然段中自然环境的衬托 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学生提到更好,提不到可以不讲。)

四、迁移抒情

师: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使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无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全中国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个响亮的耳光。

1、请你放开思路为这条铁路起一个更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2、想像一下当时当地的中国官员、普通百姓、外宾、帝国主义者,他们在听到京张铁路竣工的消息后,会有怎样的表现?

师: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朗读你喜欢的自然段吧。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四自然段。

2、查找有关祖国铁路建设成就的资料,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