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变电运行工作报告(优秀17篇)

发布于2023-12-08 15:50,全文约 39125 字

篇1:如何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_调查报告_网

如何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根据省、市的安排,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提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能力,结合建设局的工作实际和今年的《关于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实施意见》整体部署,为保证此项工作按方案、按步骤、扎实有效和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各单位应从以下四个问题重点把握:

一、关于如何做好全面清理行政权力项目工作

《实施意见》对行政权力项目清理工作主要提出了全面清理、确认申报、审核备案3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在全面清理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所谓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主要是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权力,从权力项目的授权依据、到决策、执行、结果等实行全过程动态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以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项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全面清理行政权力,编制公布职权目录和流程图,实行动态运行,丰富公开的载体和形式等内容。

1、清理权力的主体。对所行使的行政权力进行全面清理,是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基础。只有摸清底数,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所以,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要从认真搞好对所行使的权力的全面清理入手。一方面,以职能科室为单位,从具体工作人员开始自下而上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操作程序逐级进行排查;另一方面按照机构改革“三定”方案确定的岗位职责自上而下进行梳理,并做到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清理互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协调。要通过清理,搞清楚每个人、每个科室乃至整个单位都能行使哪些权力,权力行使的依据和条件是什么。

2、清理的范围。既包括本单位所行使的专门职权,也包括公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共有职权;既包括以本单位为主要执法主体行使的职权,也包括协助、配合其他单位实施执法行为的职权。受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的清理工作由委托机关负责。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因素,有的试点单位上报的行政权力项目不很准确,有的把不属于行政权力的项目作为行政权力来上报;有的将国家、省、市已经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或废止的条规中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又作为行政权力报了上来;有的本来属于行政权力的项目却没有上报上来;也有的部门把属于其他部门或政府的权力列在了自己部门的名下报了上来;还有的部门把同一项行政权力作为两种名称表述重复的报上来等。

3、清理的依据。按照“行政权力法定”的原则,行政权力必须由法律授予,也就是说,各部门的每一项社会管理权力都必须有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临时许可)作为依据,没有授予,就不能行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依法行政”。而“三定方案”和政府的文件、会议纪要等,可以作为部门之间职能划分的依据,但不能作为部门行政权力的授予依据。这一点,请各单位在清理审核时务必注意。

4、选准切入点。清理审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请各单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XX年底以后新出台或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中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没有包含进来;二是在省保留的830项行政许可项目中,有19项是省政府规章设定的临时性许可,过渡期为一年,现在限期已过,如果没有上升为地方性法规,有关部门应按照相关的程序,提请予以废止。三是国务院决定转变管理方式,移交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的项目,当时河北省对一些部门没有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无处移交的34项行政审批项目也设立了过渡期,现在过渡期已过,对于仍然没有移交出去的项目,各部门和单位不能作为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审批。四是由于行政审批项目涉及面广,所以在清理中难免还有遗漏,也可能不够准确。因此,需要各单位认真细致地进行甄别。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篇2: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_调研报告_网

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

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之探讨    世纪伊始,“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这一法治化命题的确立,是基于多年来人民法院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愿望,是新世纪人民法院工作获得健康发展的需要。作为这一命题的实践者——人民法院也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大量的改革和探索,通过近几年的理论研讨和司法实践,人民法院积累了大量的保障司法公正和提高效率的经验和运行模式。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在保障司法公正前提下,如何优化及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对简易案件进行快速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案件速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中国的司法现代化的步伐与民众的呼声及愿望,是人民法院提出: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主题“是公正与效率”的现实基础。效率作为司法制度的一个价值目标,在历史上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的观注和重视,追求司法高效已是当今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与司法公正并重的司法改革的主要价值目标,如何在确保公正基础上降低成本,缩短诉讼周期,提高司法效率已是现代司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总结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经验,有三个特征:一是法官控制诉讼或主导诉讼的色彩倾向明显增加。这一点在普通法系国家十分突出。管理型法官的文化在美国已确立,法官决定每个当事人用来陈述的总时间,在具体争点上将传唤到庭的证人人数、专家证人的确立和人数,从而把握住整个审判的进行,法官用这些方法使自己来更为有效,从而在不牺牲公正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审判效率。二是简化诉讼程序,扩大司法的容量、使国民更容易接近司法。小额债务庭的设立是其典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国国情决定了现代司法改革的进行不能只搬国外的经验和方法,而是应该吸收并移植适合于我国法制发展的先进法律制度,同时司法者必须更新审判理念,注重提高司法效率,改革与完善现行诉讼程序,提高司法为~识。 最高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出台及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是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的理论基础。“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工作的主题”就是说要在有限的司法资源与扩展的司法需求和多元的司法评价尺度之间探索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司法公正与效率”,就是要求人民法院在司法评价尺度相同的情况下,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取得同样好的司法公正的效果,或在司法资源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同样多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司法公正的效果,而要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对现有制度中妨碍司法公正与效率价值的习惯与做法进行改革创新,积极稳妥的推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同时司法的特征之一——及时性体现了国家、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诉讼过程和结果时间上的期望与要求,关系到司法的公信度。司法的操作及时包括法院操作及时和法官操作及时,法院操作及时与整体管理有关,法官操作及时与个体素质有关 ,及时体现了诉讼行为的有条不紊,从而保证诉讼行为的快速和有效,而速裁运行模式的绩效正体现了操作的及时性。 二、构建案件速裁运行模式的必要性。 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民事案件都是关系到百姓的起居生活、喜怒袁乐,也就是说同百姓的个人、工作、家庭、生活密不可分的。司法作为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其自身调节矛盾(包含社会调处工作)不能达到目的的前提下,诉讼是其必须的选择。那么进入速裁审理的案件,一般而言是简单的,当事人纷争的焦点较为简单的,只需法官阐明法律的规定,疏通当事人对法律理解的误区,调处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案件速裁可减少当事人的诉累。 就法院自身而言,面对着日益繁重的审判工作,如何合理优化审判资源,是法院审判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简易民事案件速裁的审判方式改革是“公正与效率”的新体现和举措,在保证司法公正和办案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减少当事人诉累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同时,因纳入速裁审理的案件均为当事人争议事实较小的案件,法官可以充分运用调解方式审理案件,钝化矛盾,定纷止争。 三、速裁案件的运行机制。 界定速裁案件的适用范围为:①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具体类型案件为婚姻家庭、民间借贷、劳务纠纷、物业管理、租赁合同、标的额较小的买卖合同等;②诉讼标的小于50000元的民事案件;③被告送达方式明确,简便的;④诉讼当事人的相对方应对另一方的诉讼证据无异议,且表示放弃提交反证,放弃举证期及答辩期的案件。⑤案件无诉讼保全或采取其他保全措施或强制措施的;⑥双方当事人均要求人民法院快速审理的案件。⑦案件适用简单程序的。 审理流程:①送达:可采取捎口信、电话通知、电话预约等方式上门就地开庭式通知到庭的诉讼主体。②对符合速裁案件适用范围的民事案件,审结天数 以10天为宜;如当事人需要进行答辩和举证的,审结天数应以30天为宜。④可采取调解前置方式,并将调解贯穿于整个庭审活动;同时,在保证审判活动严肃性的前提下,注重改善庭审的气氛,创造性地运用“马锡五”式的审判方式,拉近法官与当事人、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⑤速裁案件在注重调解的前提下,一般应一次庭审审结;⑥书记员(速录员)应当将速裁案件的全部诉讼活动记入笔录。(在此不再详述)。⑦为保证速裁案件的快速性,应当配套必要的人员及办公、通讯、交通工具。⑧速裁法官应当加强与地方民调组织的联系,设立办案联络员及联络点,实行就地办案,巡回办案等诉讼方式。 速裁案件审理的宗旨,旨在依法的前提下,尽量简化程序,注重案件的调解。应当注意的是,速裁案件的审理是在遵循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方可运作;否则,则有违反诉讼程序之嫌疑。 四、速裁案件审理的现实效果。 目前,我院共受理速裁案件38起,均以调解结案,结案率为100%。真正达到了“法官速裁,便民利民”。在此,笔者试图通过探索速裁案件审理的

运行机制,以期将司法为民的理念深入百姓生活及社会生活之中。

篇3:政府采购中心运行职能发挥情况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_网

政府采购中心运行职能发挥情况自查报告

区编办:

按照西编办〔〕13号文件通知的要求,我中心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检查评估小组对中心机构设置的科学性、编制使用的合理性,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运行机制的先进性认真展开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查评估内容

(一)机构设置的科学性。xx区政府采购中心是经编委会XX年批准成立的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区财政局。内设工程及设备采购股、综合服务股x个职能股室,x名编制,其中:正科级x名,副科x名,一般干部x名。主要职责是:提供优质服务、节约财政资金,公开、公正、公平的实施全区行为的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本单位自成立以来,采购职能不断加强,采购范围不断扩大,机构具备设立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但更具业务发展现状,原有的设备采购股,综合服务股,两个内设机构不能适应目前采购资金和采购范围不断扩大现状,内控、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二)编制使用的合理性。经XX年区编委会追加x名事业编制后,采购中心现有事业编制x名,其中:正科级x名,副科级x名,一般干部x名。目前,我中心实有人数x名,其中正科级x名(区财政局副局长兼任采购中心主任),副科级x名,一般干部x名(含被抽调至区财政局工作的x人,不含从其他单位借调x名干部)。人员分工安排基本合理,没有人浮于事、编制资源、人力资源浪费现象,但人员编制不足。

(三)职能发挥的有效性。根据事业单位“九定”方案所确定的职责,我中心认真对各类采购业务充分发挥自身采购职能,始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宗旨进行各类招投标活动,竭诚为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购置性能最优、价格最低的产品,紧紧围绕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节约财政资金的目标发挥采购中心的职能;组织对每年定点协议供货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其管理制度、人员状况、台账建立等情况进行现场核查,对未建立台账,工作环境差、制度不健全、服务态度差的企业进行了通报,有效的改善了定点供应商的供货环境;自我单位成立以来,累计共组织各类招标活动x余次,累计采购金额x亿多,累计节约财政资金x多万元,节约率达到10%以上,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四)运行机制的先进性。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程序,更好应对政府采购中的质疑等问题,我们建成了x平方米政府采购大厅和专业的采购档案室。改建后的政府采购大厅,具备高清监控、同步录音、数字展台、信号屏蔽等先进功能,并配备专家电子抽取系统,从硬件上进一步严格个政府采购;制定了《xx区政府采购中心内部管理制度》、《xx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办法》、《xx区政府采购档案管理暂行办法》、《xx区XX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协议供货货物审批最高限价》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程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采购运行机制,维护了我区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市场竞争秩序。

二、存在问题

1.近年来,我区的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采购项目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但因缺少编制,工作人员尤其是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不足,内设机构划分也不够细。

2.采购中心无任何获批准的收费项目,且省、市以及本地区其他县级所设立的政府采购部门均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而xx区政府采购中心单位性质仍为事业,未能参照公务员管理。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4:区委网站新建运行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_网

区委网站新建运行自查报告

XX年以来,在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各部门乡镇的密切配合和市信息办的有力指导下,区政府网站运行正常,维护更新及时,在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方便群众办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影响力日渐提升。现将对照省市测评指标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对应主动公开的法规文件、规划计划、政府文件、人事任免、统计信息等信息,坚持随时发布随时更新,全年共发布各类政府信息180余条。在公告公示栏发布各类工程招标、人事公示等信息40余条,转载或发布极端天气、流行性疾病等公共事件预警信息15条。对涉及社会民生的教育、社保、就业、医疗等相关信息,及时予以公布。设立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栏目,提供相关表格下载,畅通了群众要求政府公开指定信息的渠道。(二)加快政府系统网站建设。年初,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在经济工作会上对政府系统网站建设作了强调,之后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网站建设的通知》,对各部门、乡镇办网站建设、区政府网站内容保障、网站建设维护绩效考核等工作做了具体要求。由于受区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的影响,进展不够理想,全年组织新建部门、乡镇网站15个,其中,民政局、人事局、审计局、建民镇、张滩镇等网站日趋成熟规范,成为区政府网站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补充平台。(三)努力推动网上办事服务。要求有行政审批权限的部门,按照统一的表格和栏目公布办事服务指南、行政审批依据和流程,提供相关表格下载,公布举报投诉电话,规范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服务工作。由区政府法制办在全区开展执法依据清理,并在政府网公布了各部门行政执法责任分类表,使广大群众了解各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便于群众和社会监督。积极开展政民互动,及时受理网民咨询投诉,就某方面工作适时征集群众意见,做好区长信箱维护管理工作,督促主办部门及时答复。(四)及时更新动态政务消息。新闻中心全年发布更新政务要闻、领导活动、重要工作进展、部门工作动态2600余条。尤其是在7.18特大暴雨洪灾期间,在区上没有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情况下,自觉肩负起抗洪救灾宣传报道工作重任,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日均采写、编发稿件30余篇,刊发洪灾照片150余幅,编印救灾简报60期,在第一时间及时反映了全区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并与区委宣传部大力合作,推出杨宗兴、黄蜂等一批抗洪救灾先进人物。(五)自觉服务全区重点工作。今年以来,根据全区各项重点工作的要求,先后在区政府网站开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经济普查专栏、人口普查专栏、争先创优专栏、双创专栏、拥军优属专栏、西洽会专栏、抗洪救灾、学习杨宗兴等9个专栏,公开单项工作相关文件、动态信息,各专栏累计刊发稿件1500条以上,系统的宣传了各项具体工作,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与区文联等单位合作,开办了影像摄影大赛专栏。(六)突出抓好网站安全管理。针对年初省工信厅检测出区政府网站存在诸多安全漏洞的问题,我们及时要求电信公司予以解决,并建立定期监测制度,一旦出现漏洞及时修复完善。同时,完善了《网站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网站安全管理制度》、《网站管理制度》、《信息中心机房管理制度》、等五项制度,加强了内部管理,在敏感时期,安排专人轮流值班。一年来,网站未受任何攻击,全年未出现无法访问现象,未出现网页挂马、网页遭篡改等安全问题。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5: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现状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现状调研报告

自党的xx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至 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谓马不停蹄,日新月异——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度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日渐提升。但是,由于基本国情没有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基础资源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基层环境,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相对落后、保证保障不足、文化服务供给力差等问题暴露明显。以调研的情况看,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机遇同样在基层。

(一)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建设现状

1、政策制定和保障到位。 市委市政府领导着眼于文化发展繁荣大势,对文化工作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非常重视。期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 *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关于推进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纳入对县(市、区)“两个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建立。期间我市全面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基层文化俱乐部建设,至 年底,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创建率达100%( 个文化站中镇村联建 个),创建农村基层文化俱乐部 家(覆盖率近87%),拥有 个省 乡镇, 个文化强镇, 个文化示范村, 个 市文化明星乡镇,建成 家农村文化礼堂(形成辐射 多个行政村的文化中枢和示范点)。 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先进县, 年被率先列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名单。 进入省级文化先进县行列。连续举办 届 节,文化下乡工作连续5年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基层文化队伍达到 多支。

3、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供给日益丰富。连续举办 届 活动,通过引进国内外精品剧目、采用社会化运作低价售票、结合传统与新兴媒体立体宣传、精选全市上百个文艺社团优质节目集中展演,已然成为 市民年年好评的口碑品牌。文化主管部门坚持每年为基层开展为民办实事“ ”活动,制定送 ,送 ,送 ,送 的任务,年年超额完成。以定期举行、市县联动的组织形式,相继举办了五届 、八届 、七届 、七届 ,共有 多万人次的基层群众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构筑立体、整体、多维、开放的节庆平台,形成了 中国江南 节、 中国石文化节、 中国 文化节、 中国 节、等一系列全国性节庆文化品牌。各县(市、区)还整合各类资源,以公园、广场、基层文化俱乐部为基地,搭建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吸引群众自觉自发地参与跳排舞、唱红歌、打腰鼓、扭秧歌等日常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从单一、小众逐步发展到全市遍地开花、全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态势。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在 主管部门的牵头下,培育和壮大了基层文化干部、文化志愿者和民间文化骨干队伍。截止 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约(含 ) 人,统计在册业余文艺团队 支,参与人数 万余人。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作用。从 年至今,每年举办 工程,目前共计超过40个专场演出;印发每月一期的“ 市文化 ”向全体市民免费发放;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种文化”活动,相继推出“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日、艺术与生活讲堂、书画家签约制度、“ 工程”、 指导员等服务载体,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和领域。目前,全市已成立了 多支群众文体队伍,参与人数达到13万人次,集聚了民间文艺骨干5.7万人。

(二)与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差距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偏少。截止 年底,在全省90个县(市、区)公共文化事业费用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重统计中,我市排名都处于 开外,个别县(市、区)已经排到 名、 名之外;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同比增长率除 和 排名第6和12,其余均偏靠中下游;人均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则排在 位以后,近一半在 名上下;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与总人口比例数据排名参差较大, 一半集中在十几名,另一半在四五十名后;千人拥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中, 县位列全省第一, 排名偏上,其余则在中下。至 年底,我市 个县(市、区)在全市每万人拥有文化场地面积考核中均达到考核满分。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篇6:季度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_情况报告_网

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是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战略方针,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一年,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广大电子企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克服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型肺炎对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去年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出现了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调控目标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局。

工业生产强劲增长主要产品产销两旺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去年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增速有所加快,一季度生产增长30.3%,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1.7个百分点。其中通信及计算机类增幅为42.2%,家用视听类为15.8%,元器件类为23.6%。从经济类型构成来看,外商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仍然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生产增幅达到30.3%,对全行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9.2%,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30.3个百分点中的21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生产增长22.3%,股份制企业生产增速达到41.6%。一季度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增幅高于全国工业整体增幅水平13.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国工业增长作用最大的行业,继续对国民经济作出贡献。

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主要电子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全行业产销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我部重点产品监测情况,大部分产品产销两旺,增幅较大的产品有手机、台式及笔记本电脑、背投彩电、打印机等,彩电、显示器、集成电路等产品也保持两位数增长幅度。

在产销快速增长的同时,全行业经济效益在去年逐季回升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攀升,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178.5亿元,同比增长30.2%;实现利润113.1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三资企业实现利润90.9亿元,同比增长27.2%,而去年同期则表现为负增长;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2.7亿元,同比增长37.5%,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7.6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显著提高,速度、质量、效益日趋统一。

经济运行呈现四大特点

一、通信及计算机类产品发展速度加快,家用视听产品增幅有所回落。

由于电信运营商加大网络扩容力度、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形势持续看好以及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开局以来,通信及计算机类产品一改去年以来的低迷势头,发展速度出现强力反弹,一季度增幅为42.2%,对全行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3.8%,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19.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类产品增幅达到50.8%,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30.3个百分点中的11.8个百分点,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家用视听产品生产增长15.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1.1个百分点,对全行业生产增长贡献率为12%,拉动全行业生产增长3.6个百分点。家用视听产品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是同期基数过高,在经历长期不景气之后,去年我国的家用视听产品发展形势良好,出口也大幅增长,今年以来产业发展仍然延续着去年的良好态势,产销、出口稳定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继续对全行业发展作出贡献,应该说15.8%的增长速度属于正常现象。

电子元器件行业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一季度电子元器件类产品生产增长23.6%,对全行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24.2%,拉动行业增长7.3个百分点。一季度电子元器件产销量、出口均保持较大增幅,其中光电线缆行业增幅较大,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50%;电声器件产量增长约为30%;在阻容元件方面,片式瓷介电容器产量增长约30%;另外,磁性材料、印制电路板、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等产品的销售收入也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

二、全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在去年逐季回升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全行业经济效益又有大幅增长,一季度累计实现利润113亿元,同比增长24%,说明在生产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造成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受国内市场需求稳定、出口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计算机类产品和家用视听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两个行业一季度实现利润分别为24.9亿元和13.6亿元,同比增长57.1%、46.4%,对全行业利润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二是一些行业发展形势转好,如电子器件行业受整机产品和出口拉动影响,今年以来发展形势明显趋好,一季度实现利润达到13.8亿元,同比增长2倍以上。

三是自去年以来,不少外向型企业所接出口订单增长较多,如深圳赛格由于出口订单猛增,一季度彩管出口额增长37%,集成电路增长22%。加之不少跨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入我国,国内合资或独资加工企业出口订单大增,如DELL将生产基地转入我国福建后,接单大幅增长,一季度微机出口增长68%,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四是一些企业转制初见成效,如无锡华晶在港资控股后,生产经营策略发生重大调整,目前已扭亏为盈。

五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迅速,如背投彩电、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等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占全部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些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因此也使企业利润有所增长。

三、电子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延续着去年以来的快速增长势头,累计到一季度末,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5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57.1亿美元,同比增长44.4%,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9.8%,对全国出口的贡献率达到36.5%,拉动全国出口增长33.5个百分点中的12.2个百分点。一季度电子信息产品进口总额达到257.95亿美元,同比增长59.1%。

当前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等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成为拉动全行业出口的主要力量;二是外商来华投资持续增长,一些跨国公司调整发展战略,如DELL公司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将其设在马来西亚的加工点关闭,陆续转移到我国福建生产,目前生产状态已经十分稳定,产量不断提高,客观上也促进了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增长;三是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口过快,手机散件和自动贴片机等产品表现得尤为突出,造成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减少。

四、各地区发展情况差异显著。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且由于外资、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资源不断向这一区域集中,因此产业规模有扩大的趋势,但在东部地区之间,发展情况又有所差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发展势头良好,生产、销售、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对全行业发展,特别是经济效益增长的拉动能力增强,而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减缓,经济效益呈现负增长,对全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如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发展迅速,且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

一季度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情况

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亟待解决

1.电子产品进口增长过快。一季度电子产品进口总额达到257.95亿美元,同比增长59.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38.8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过快,使得今年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出现逆差,为多年来未曾有过的现象。造成电子产品进口激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入世后,我国放开部分电子产品的进口配额,下调大量电子产品的进口关税,使电子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2)外商投资持续增长,也促使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关税倒挂现象,致使一些企业将国内采购改为直接进口。(4)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加工业为主,且规模不断扩大,因此一些电子产品,如自动贴片机、手机散件等进口量大幅增长,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以来,手机成套散件进口量大增,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散件以中低档产品为主,附加值低,质量较差,对国内品牌手机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总之,电子产品增长过快,必然对国内产业形成冲击,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造成产品成本提高。尽管当前世界原油价格有所回落,但仍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使国内部分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在长期走低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出现强力反弹,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6%,其中石油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9.5%,化工产品价格上涨8.4%,钢材价格上涨10.8%,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出现紧张现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电子产品加工业形成压力,部分电子产品成本提高。

3.电子产品出口存在不确定因素。尽管一季度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形势良好,但应该看到,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出口形势“喜中有忧”。一是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二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贸易纠纷不断增加,可能会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扩大出口;三是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发展,将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活动和产品进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4.产业投入不足,部分企业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1)银行贷款、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仍然是企业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产业发展资金和风险资金市场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投入较少,一些重点项目配套资金不能落实。(2)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手段,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型的电子信息企业,如软件企业等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资金问题更加突出。

5.市场竞争加剧。目前竞争手段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发展到质量竞争、技术竞争、销售渠道方面的竞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突出。

篇7:上半年xxx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_情况报告_网

上半年xxx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上半年经济走势继续保持积极的发展态势,整体运行良好。工农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消费需求旺盛,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总体运行情况

上半年整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424万元,同比增长2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599万元,同比增长19.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29万元,同比增长59.2%;第三产业增加值11196万元,同比增长13.5%。整体经济增速较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工业企业先期投入和建设工业原料基地为切入点,带动工农业共同发展。

今年旗政府积极鼓励金马油脂、奈伦淀粉、阿大复混肥、兴农专用肥等企业以订单农业先期投入和赊销种子、化肥等方式为农民解决种粮资金5000多万元,这样即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工业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和原料的供应问题。目前我旗大豆、马铃薯、乳业等原料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不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也带动以农畜产品加工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从目前看我旗今年自然条件好于上年,没有出现大的灾情,国家又出台了农业减税、种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还有工业企业的加入,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走势看好。

2、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由于旗委、旗政府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上半年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92万元,同比增长4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79万元,同比增长40.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88.0%,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18.2%。上半年工业经济看好的主要原因是:规模以上企业继续扩大,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一些工业企业生产形势看好,如:金马油脂、奈伦淀粉、阿大复混肥、兴农专用肥等几家企业,实现增加累计与同期相比增长23.7%.

今年以来我旗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工业企业改造、移动通信基站及光缆改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顺利。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28632万元,同比增长85.4%;建筑业增加值完成7018万元,同比增长88.5%。

上半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4629万元,同比增长59.2%,对整体经济的贡献率为47.3%,拉动整体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需求趋旺。

随着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有所增强。上半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27万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县的零售额18853.5万元,同比增长15.3%;县以下零售额10573.5万元,同比增长8.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2178万元,同比增长10.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289.7元,同比增长9.1%;人均消费支出2242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32元,同比下降45.0%。

全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37元,同比增长11.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平均工资6764元,同比增长14.2%;企业平均工资2093元,同比增长8.9%.

三、市场物价继续上扬。

6月末全旗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上涨2.1%。主要是受粮油、肉、蔬菜等价格上涨的影响。上半年粮食价格上涨32.2%;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5.7%;水产品上涨7.5%。

四、财政、金融平稳发展。

今年以来,旗委、旗政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政府各部门正常运作。上半年财政总收入3306万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31万元,同比增长24.8%;地方财政支出10027万元,同比增长14.4%。上半年我旗机关事业单位没有拖欠工资现象。

金融形势较为平稳,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03亿元和10.2亿元,同比略有下降,分别为0.5 %和3.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7.7亿元,同比下降1.9%。

五、存在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总体形势是好的,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

一是我旗经济总量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一产业,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4%,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为26.4%和13.5%。从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看,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远远低于第一产业,显示出三次产业不能均衡发展,而我旗农业又是不能稳定发展的产业,首先是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其次是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主要是依赖于自然条件,并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我旗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第二、三产业的贡献率。

二是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原料短缺,产销衔接矛盾仍然很突出,重点工业项目进展缓慢等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由于原料不足,今年全旗油脂行业生产进程比较缓慢,农业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造成工业生产成本提高,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扩大。

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1、要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大豆、马铃薯、白瓜籽、葵花等我旗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扩大无公害蔬菜和中草药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绿色大豆,增加甜瓜、小米、元葱等特色农产品,营造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转变原始的种植方式。

2、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副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要进一步加快工业原料基地建设,保障工业原料供应。力争形成具有区位特色,能够满足工业发展需要,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原料基地。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应突出“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能力强”四个方面,通过加快农牧业基地建设步伐来劳动种植业结构调整。

4、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应从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为切入点,加强企业内部改革,拓宽工业品流通渠道,提高产品销售率,加快提高全旗工业总量。

篇8:关于建筑业行业运行情况分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关于建筑业行业运行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一、全市建筑业企业生产运行情况

全市x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7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家。其中,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50家,具有劳务分包资质企业23家。全年建筑业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形势良好,总产值稳步增长。x年,全市完成投资施工项目472个,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为225.85亿元,增长了24.8%。其中,房地产投资为27.7亿元,增长了106.1%。由于投资总额和施工项目全面增长,推动了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x年,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9898万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14029万元,同比增长42.4%,占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主体地位;安装工程产值 52217万元,同比增长23.5%。

(二)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企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全市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 224184万元,同比增长49.2%。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70391万元,同比增长25.8%,占总合同额的76%。这主要源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增长和城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签订合同额的增加,使得土建工程量加大,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障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后劲。

(三)房屋施工规模继续扩大,新开工面积明显上升。x年,全市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9万平方米,比去年增长18.9%。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53万平方米,增长29.7%。

(四)竣工产值和竣工房屋面积平稳增长。建筑业企业完成竣工产值126825万元,同比增加16284万元,增长1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04713平方米,同比增加19745平方米。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建筑企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市建筑企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总承包企业不强,专业承包企业门类不全,劳务分包企业发展滞后,没有龙头企业。在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做大做强建筑企业的大背景下,我市大多数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有效突破科技创新的瓶颈,拥有的还仅仅是常规技术。例如:博展中心、市民文化中心以及体育公园这样的工程我市的建筑企业就没有办法承接。由于传统建筑业科技含量低,从而造成了我市建筑业企业仍处在成本高、消耗量大、产出率低、竞争力差的尴尬局面。

(二)市内建筑业市场份额被挤占,没有市外市场份额。由于缺少一级资质以上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很难在大项目竞标中与市外建筑业企业相抗衡,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力,很难有实力与外来建筑业企业抢占市场。我市建筑业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50家,具有二级资质的总承包企业只有三家,专业承包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只有8家,可外来建筑业企业就达到38家,占我市建筑业企业的76%。严重挤占了我市的建筑业市场份额。虽然我市建筑业企业新签订合同额快速增长,但都局限在本市范围内,没有市外建筑业市场份额,更没有在外省完成产值。

(三)工程技术人员相对不足。x年,全市建筑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20781人,工程技术人员只有1923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9.2%。一级建造师28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0.1%。持证上岗人员4225人,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0.3%。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9: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_调查报告_网

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xx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期间,国家和省、市、县用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套的投资就达6800多万元。那么投资这么多钱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究竟建设、运行的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分组深入全市部分县(市、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组织新建或者改扩建,也有部分建成的已经投入运行,但是,在调研中也确实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严重制约着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国家战略意图的真正实现。 一、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xx市共有162个乡镇(街道办 ,其中有148个乡镇,14个街道办。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到“”末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XX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县确实加大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省先后给xx市共下达1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国家和省、市、县先后投资6800多万元,用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90个,有47个在建,还有7个正在选址。另外,还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列入国家、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争取。

运行情况: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的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正常运行的只有31个,占到建成数的三分之一,投入运行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乡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比较稳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没有固定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且大部分群众不十分喜爱文艺活动,加之这些乡镇领导也不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安排固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三种情况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空架子,既没有基本的开展活动条件,也没有具体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乡村和当地群众经济条件也非常不好,由于这些地方的中青年群众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加之当地领导也不够重视此项工作,没有专门或者业余的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二、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乡两级有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投资加强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高科技技能培训;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农村的各类文化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化遗产、指导群众开展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到了县、乡这两级,大部分领导只考虑经济指标的增幅和安全系数,导致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综合文化站至今还没有建成,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如期实现。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篇10:权力运行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_网

权力运行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切实保障科技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根据市(〔〕3号)文要求,现就我局今年开展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效能监察工作自查如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我局高度重视行政权利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确定了分管领导,明确了责任科室,并分解落实了目标任务。由办公室具体负责推进落实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工作等的统一协调,并制定工作计划,相关业务科室根据职能职责负责具体实施,在局党组领导下,由办公室、纪检监察室负责开展日常督查、对照自查和专题督查,对网上运行的行政权利和行政处罚事项进行重点监察,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准确无误、有力有效。

二、“两集中两到位”和优化审批服务流程的落实情况

按照市上的统一要求,我局对专利广告出证许可,星火计划申报,新产品计划申报,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市级科技计划申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申报,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前置申报审查,市级科技经费拔付,科技成果鉴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火炬计划申报,创新基金申报,都江堰市(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等14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事项进行了认真清理,编制了流程,并报市法制办审核确认和编码,目前,14项许可事项已全部进入政务中心电子监察系统,纳入了统一监管。同时,针对我局窗口办理转报事项较多的实际,特别授权首席代表可对经审核转报的材料直接在窗口加盖局长签字印章转报,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及办事群众。另外,针对我局办理专利申请补助和专利授权补助服务事项数量较多,但又不属于许可审批事项的实际,我局也积极与成都市科技局、法制办、政务中心加强衔接,争取尽快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统一监管。

三、行政审批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落实情况

市法制办已对我局所有的14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审核确认和编码,并上网公布,对这些行政行为进行实时监控,运行过程真实公开。网上办件、咨询、查询、表格下载等信息服务真实有效,网上审批过程与公开流程一致。

现我局正对XX年度市级科技计划申报编制项目申报指南,并在网上公示,方便办事企业进行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根据“x市专利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我局驻政务中心窗口常年开展我市企业及个人的专利申请补助、专利授权补助的办理工作。

四、行政处罚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落实情况

我局涉及假冒专利查处,根据法制办的统一要求,我局收集整理了查处的法律依据,制定了查处流程,并上墙公示,公布了投诉电话,确保行政处罚权力运行过程真实合法,运行结果及时网上公开。

篇11:地税局经济运行工作报告_工作报告_网

地税局经济运行工作报告

一、工业生产下降

1-4月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家,本月新增一家。截止到本月完成产值14.37亿元,同比下降17.8%。轻工业完成产值0.64亿元,下降5.4%;重工业完成13.73亿元,下降18.3%。

国有控股企业2.14亿元,增长7.8%。股份制企业14.08亿元,下降17.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0.28亿元,同比下降21.1%。大中型企业4.51亿元,下降6.2%。

产品产量方面:小麦粉3813吨,下降8.3%;乳制品4046吨,增长11.0%;聚丙烯树脂9771吨,增长7.7%;润滑油20721吨,下降46.6%;钢材7625吨,同比下降3.7%;火力发电67535.89万千瓦小时,增长21.8%。

财务方面:1-3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1亿元,同比下降21.2%;应收账款净额17.47亿元,同比增长42.5%;亏损企业单位42家,亏损额1.48亿元,增长29.8%。

分行业看:1-4月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看,除开采辅助业增长1.5%,其他三大行业化学制品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加工业本月止均同比下降39.2%、28.2%、15.1%;

化学制品业产值较上年同比下降39.2%。其中主要是因为金源精细化工公司,产值同比下降39.9%,该公司的产品顺酐价格大幅下跌,但是固定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生产下降。装备制造业产值较上年下降28.2%。石油加工业产值较上年同期累计下降15.1%。开采辅助业产值同比增长1.5%。从目前的产值情况来看,产值同比增长的有24家企业,其余27家均为未开工或产值下降,但总体来看,工业产值下降趋势逐渐回暖。

二、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下降

截止到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共有73个项目,本月新增6个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达到293.45亿元,同比下降2.6%;自开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9.78亿元,同比增长3.3%;本年完成投资6.46亿元,同比下降52%。房屋施工面积达到331.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

因今年市建设局下发文件,全部工程必须要办理复工手续,如果项目手续不合格一律不能开工。到5月份,有11个项目还未开工。

三、消费品市场持续低增长

1-4月,商业企业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5%;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其中:商品零售当月实现零售额2.6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7%,累计实现批发额14.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住餐收入当月完成零售额0.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累计实现零售额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

四、财政税收情况

1-4月,我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91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91亿元,同比下降7.6%;地方财政支出累计7.31亿元,同比下降4.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30亿元,同比下降4.7%。

我区税收收入累计38.62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地税累计收入6.97亿元,同比下降11.2%;国税累计收入31.65亿元,同比增长27.8%

篇12: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开展情况的汇报[页2]_情况报告_网

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开展情况的汇报

五是突出时效性。在体制机制的废、改、立方面,突出时效性原则,对条件成熟、急需出台的政策和制度抓紧研究,及时转化为制度性文件,做到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努力形成一批上下期盼、影响广泛、务实管用的体制机制。截止目前,共整合规章制度10项,修改20项,新建的体制机制1项。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确保了规章制度在科学发展中长期发挥作用,让群众看到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效,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三、主要做法

强化认识、确保成效。在工作中坚持“三个原则”,逐步形成行为规范、程序合法、监管到位、廉洁高效、制度健全的新局面。一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即要着眼长远,又要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考虑,着重抓好三个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结合;与       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相结合;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相结合。二是坚持把握政策,维护大局的原则。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坚持服务、高效、发展的统一,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规范行政行为。三是坚持形式多样,广泛参与的原则。采取举办知识讲座,开设板报宣传栏等方法进行警示教育,引导警示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宗旨观。

建立制度,落实责任。将监控机制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完善了严格的报告制度,定期向县委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多措并举,抓好防范。一是做好前期预防环节,每月开展一次专题教育,建立廉政教育工作台账。二是加强人文关怀,定期组织开展廉政谈话,在全系统形成风清气正、执政为民的良好作风。三是实行公开承诺。将领导干部工作职责、廉政风险、依法行政等进行公开承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四是优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和公开。修订完善行政权力目录、流程图,完善优化流程,使程序更加简约,监督更加方便。五是强化后期处置。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给予提醒告诫,并提出整改建议,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不落实廉政风险防范措施的人员,不得参加年终评优。

四、取得成效和今后打算

通过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促使全局干部职工减少工作失误防止走弯路,有效强化了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工作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做到了提醒在前、建章立制在前、约束在前,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范廉政风险,全面提高了机关行政效能。

下一步,要紧紧围绕城市建设这个主题,在贴近中心工作、服务全县发展大局上下工夫,积极探索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新思路、新措施,把各项工作引向深入。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篇13:经济运行形势状况分析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经济运行形势状况分析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累积效应下,全市经济下滑势头有所趋缓,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工业生产仍处于调整中,市场需求不足状况仍在进一步发展,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开局较好,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

一季度农业生产开局较好,农、林、牧、渔各业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副渔业产值34.92亿元,同比(按可比价格下同)增长5.49%,其中,农业增长7.53%,林业增长4.96%,牧业增长4.92%,渔业增长3.87%。种植业中蔬菜产值增长7.53%,畜牧业中家禽产值增长12.44%。一季度,全市出售及自宰的肉禽达1333.06万只,禽肉产量达1.94万吨,同比增长14.45%。全市肉类总产为10.3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8.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90%和6.86%。

(二)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市工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市工业均处在低位运行状态。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15.15%,比上月回落了16.86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5.17亿元,增长16.7%,增幅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7.0个百分点。但与去年11月、12月大幅下滑的情况相比,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

一是部分行业生产有所回升。一季度,全市36个行业有28个行业完成产值较上年同期增长,20个行业完成产值增幅达两位数(不考虑价格因素),一些主要行业增速仍然较低。

二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1—2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2.55,比去年同期上升37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整体好转,主要是石化效益有所好转所致。1-2月,中石化分公司实现利润1.13亿元,去年同期亏损3亿元,实现利税近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成多,去年同期利税为负。

从工业目前存在问题看,我市工业生产形势仍然较严峻,主要表现为:

一是支柱产业生产降幅过大,经济恢复任务仍然艰巨。一季度我市石油加工炼焦业下降32.7%、电力生产供应业下降9.12%。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由于我市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生产下滑或低速增长,直接导致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大幅缩水,给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增加了较大难度。

二是企业开工明显不足,企业用电量持续下降。一季度部分企业处于设备运转较低的状态。反映企业生产的重要指标用电量明显下降,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为41641万千瓦时,比上同期下降20.95%。1—3月份用电量为114571万千瓦时,同比下降21.51%,这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仍很困难。

三是工业品出口受阻严重,产销衔接水平降低。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为159.44亿元,同比仅增长2.03%,其中出口交货值为9.87亿元,同比减少7.17%,这是近年首次出现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3.76%,同比下降3.65个百分点,销售不畅问题依然存在。

四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回落,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降势,3月份下降9.32%,降幅比上月扩大0.77个百分点。一季度平均下降8.7%(去年同期为上涨6.19%),比全省低1.9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降,反映出相关产品需求仍然相对不足,前期产能过剩矛盾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工业生产增长明显受到外需下降的抑制。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篇14:2023十三五规划关于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2019十三五规划关于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规划将对经济增长率作重大调整变硬性增长指标为弹性指标,用预测值代替目标值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主线,大力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计划、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指标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45.63亿元,增长7%。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 695.30亿元,同比增长5%。35个工业行业中23个实现增长,其中以通用设备、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表现较好,增加值增长8.4%。上半年服务业发展良好,实现增加值839.89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3.2%。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0.69亿元,增长14.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3%。全市完成外贸出口142.8亿元,增长10%。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13亿元,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6月末,全市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6%和7.9%。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9.56亿元,同比增长 9.5%;市级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94亿元,同比增长6.5%。对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年度目标,除生产总值外,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6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1%和8.4%,增幅高于面上平均值。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1.7%,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长18.2个百分点,占比达到29.4%。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完成技改投入436.3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 76.9%。全市规上用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5%,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26.8%,高于工业投资2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3.2%。电子商务快速发展,1-6月,我市网络零售额68.52亿元,同比增长82.72%,增速居全省第三。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315.1亿元,增长12.4%。

3、民生保障不断改善。上半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2元,同比分别增长10.1%、9.7%、10.8%。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涨幅与一季度持平。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3.8%,其中民生支出增长16.7%,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6.7%。

4、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梳理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归零清理”411项,减少49%,向各区(县、市)下发市级权限15项。调整完善市与xx区和市直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为企业减负8.6亿元。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上半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661.52亿元,其中直接融资额186.62亿元,居全省首位。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虽然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未见缓解,困难挑战有增无减。要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特别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高度关注发展动力不足对稳增长带来的压力。一是实体经济发展依然艰难。一方面,行业、企业分化现象明显,工业结构升级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工业面临的“去产能化”任务十分艰巨,占工业比重70%左右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而新兴产业目前整体规模较小,尚不足以支撑我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市场、产能、成本、价格等多重因素的困扰,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亏损面增大,盈利能力下降,不少企业仍处于无利甚至亏损状态。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低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利润分别下降6.1%和11.1%。二是投资整体乏力。从调查情况看,一方面大项目、优质项目缺乏,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也因受制于土地、能耗要求高等要素制约而难以落地。上半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75只,完成投资额同比减少20.6%。市级各区块投资增速普遍偏慢,其中xx区、高新区、袍江开发区投资均出现负增长,分别同比下降 4.3%、3.9%和10.4%。三是企业家发展信心仍然不足。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心存观望,信心普遍不足。一些企业表示,当前能维持正常运行已属不易,面对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投资回报率较低的预期,对后期生产经营持谨慎态度,近期不会考虑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对转型升级大都感到难度大,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转什么、怎么转,方向不明、路子没有,意愿不强、热情不高。

2、高度关注多重风险叠加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一是企业担保链风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资金尤其是流转资金紧张局面未得到有效改变。我市企业担保类贷款约占全部银行贷款的40%左右,随着出险企业的增多及银行追偿力度的加大,担保链内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的风险在不断累积。二是金融风险。据金融部门反映,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达2.53%,同比上升1.11个百分点,不良率和增幅分列全省第二、第一。企业关注类贷款余额 269亿元,比年初增加94.26亿元。在不良贷款持续上升情况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辖内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授信审批权限上收的情况,金融信用环境受损,对区域经济金融影响较大。三是房地产风险。前几年,我市制造业企业将主业作为融资平台,涉足房地产业的不在少数。当前,受房地产市场疲软的拖累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这些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如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行情进一步走低甚至大幅波动,对这类涉房企业带来的传导影响将会是雪上加霜,甚至是灭顶之灾。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来源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房地产风险导致土地市场转冷,还将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带来巨大压力,

3、高度关注日益凸显的财政收支矛盾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带来的难度。从收入看,实体经济无明显复苏,房地产交易持续走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尚未形成,带来相关税收的增长乏力。而清费减税政策的进一步施行和“营改增”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收入增长的空间进一步压缩。虽然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良好,但增长部分来自于跨年度入库因素拉动,因而下半年组织收入的难度和压力不小。从支出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都需要坚实的财力支撑和保障。而推动“五水共治”,加强创新驱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又形成了新的刚性支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下半年工作建议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国内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所带来的困难和风险,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来短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显然已经不够。必须以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依靠“制度变革、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这三大发动机,坚定不移地坚持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夯实产业基础,不断提高我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1、全力以赴稳增长。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集中精力抓实体经济发展。当前要强化企业服务,对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进行面上的帮扶,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提振企业家的发展信心。要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在资金、用地、用能上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倾斜,对已出台的经济扶持激励政策要及时落实兑现。继续做好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对接央企和推进越商回归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扎实开展金融支持经济“百日服务”和企业减负“阳光行动”等服务活动,落实好八月五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积极推进融资模式、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贵问题,保证资金直接流向实体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要重抓有效投资和项目推进,加快重大项目特别是产业类项目的审批、落地、开工、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加快建立民间投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持之以恒调结构。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向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信息化要经济发展和成长的空间,向结构调整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继续抓好农业“两区” 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现代装备制造、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积极培育十大产品和产业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加大企业产品出口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稳定增长和吸纳就业的巨大作用,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民生需求为导向,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的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研发设计、物流、服务外包、生命健康、养老、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建立起符合我市生产、生活实际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的服务业新格局,打造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3、坚定不移抓改革。全面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完善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评价体系,探索推进排污、用能等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三张清单一张网”,继续加大对各区(市、县)和市直开发区的放权力度,激发各区块的发展活力。尤其要突出开发区“创新发展‘孵化器’、招商引资主战场、税源培育主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产业平台的集约集聚功能,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对绍兴经济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产业项目,并在要素保障、政策激励上予以倾斜、支持,不断完善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国字号”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切实做强产业平台。进一步理顺区划调整后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深化各项改革,加强资源、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越城、柯桥、上虞等区块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推动市区经济加快发展。

4、多措并举化风险。建立和完善政银企三方协作联动机制,构建银企“同进共退”机制,做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化解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定期排查,有效加强风险预警和防范。对风险企业要“一厂一策”,通过融资支持、应急转贷、整合重组、破产清算等多种方式,分类处置化解,努力降低担保链传导风险。推进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坚决打击逃废债行为,抓好舆情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管理,结合我市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合理控制融资总量,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篇15:年整体工作运行情况_工作报告_网

年整体工作运行情况

20xx年整体工作运行情况

汇报提纲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关镇按照“工业强县、双引三联”战略的要求,确定工业立镇、开放兴镇、特色建镇、生态靓镇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招商引资、基础构建和社会稳定三项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开拓创新,扎实进取,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生产总值完成9.1亿元,占年计划的109%;其中农业产值实现8510万元;镇本级财政收入完成981.5万元,占年计划的109%;引进项目9个,完成引资6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完成3800万元,引进项目考评分1151.6分,位居全县第四。回顾全年工作,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主要突出以下六项工作重点:

一、抓项目促招商,超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我们立足区位优势,着眼工业性项目,以招商引资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突出“三招”:推出优势项目招商、利用网络招商、引导企业招商。全镇上下招商引资热潮高涨,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共引进争取各类项目9个,其中,已经竣工的项目7个(红星学校东西区投资1728万元、光明学校投资768万元、育才学校投资650万元、新华网吧投资160万元、康盛源建材厂投资200万元、生化制品厂投资180万元、韦庄建材厂投资 300万元),在建设项目2个(鑫安气体生产公司投资1500万元、华龙科技开发公司投资1300万元)。新上项目实现入库税金118万元。特别是总投资 1500万元的鑫安气体生产公司建设,该项目20xx年5月份将全面建成投产。

二、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全面促进农业及农村工作深入开展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得到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做到“四到位”、“六不准”,补贴农户4042户,发放补贴资金30多万元。退耕还林补助农户146户,补助资10多万元。两免一补工作全部落实到位。村级经费23.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

二是特色基地不断壮大。抓住花卉市场蓬勃发展的机遇,三里岔花卉基地在原有600亩基础上又扩大200亩,围城蔬菜基地达到8000亩,其中精细蔬菜 3500亩,保护地蔬菜20xx亩。围城林业面积达到2800多亩,20xx年新发展1200亩。畜禽养殖示范村达到5个(三里岔、西关养猪示范村,南关、翟庄、交通养鸡示范村),商品猪年出栏1.2万头,家禽年出栏22万只。

三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市级示范村三里岔、南关村争创进入扫尾阶段,东关村等4个县级试点村现正在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已进入实施阶段。同时,完成扶贫开发项目2个,新增沼气用户106户,水库移民完成登记96户167人,发展节水灌溉1000亩。

三、抓城建树形象,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20xx年是方城城建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城建亮点不断涌现。城关镇虽任务繁重,但全镇上下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全面完成所承担的建设任务。

一是做好群众工作,全方位搞好配合服务。以城东新区、潘河景区和“三路三桥”建设为重点,教育群众以大局为重,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树立新型居民形象。20xx年,配合完成二级橡胶坝、滨河路护堤建设、花亭路扩宽改造和汉坝游园等五个游园建设任务。

二是全面服务城区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城东新区新增项目、潘河景区建设征地400多亩,以及政协综合楼、烩面产业项目、仁和世纪家园等项目征地100多亩。

三是以城区背街小巷改造为重点,推进民心工程建设。先后筹资70多万元,硬化背街小巷15条,全长10781米,合计37733平方米。同时,完成三里岔、南关城中村规划,积极参与城管,配合县土地清查整治,规范土地市场。

四、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稳定

20xx年,面对机构改革遗留和城建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落实信访责任制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核心,排查化解大量矛盾,妥善解决数起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全年接待处理信访案件19件,其中交办案件13件,涉及200多人,排查化解信访苗头38起,采取“三包一”的办法,镇村组层层分包,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确保了各种问题妥善处理。问题化解率达到98.7%,稳定率达到97.7%,确保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

五、以班子建设为重点,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坚持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指导,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落实党的三项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在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的基础上,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原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端正作风,务实重干,机关干部得到调整优化,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争创一流,明争暗赛成为主流,全面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镇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强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16个村(街)班子得到全面加强。把党建活动日、党员活动日同引资上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低调务实、不事张扬的工作作风,形成了抢抓机遇、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镇党委被命名为市“五好”乡镇党委,三里岔村、翟庄村被命名为“五好”村党支部。

六、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人大建设:完善制度,人大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精心组织,代表权力依法行使,开展“一法一条例”检查,并针对教育收费、网吧治理及城区建设进行专项代表视察。对10件批评、意见、建议和14件次群众来信来访逐一办理。“为选民办事实”、“双联双创”活动扎实开展。

2、民兵武装工作:组织民兵应急拉动三次共600多人次,参与全县正规训练45人次,登记征兵预征青年376名,体检合格69名,全面完成指定的目标任务。

3、计划生育责任制:全镇深入开展“十五查”活动,完善城区和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落实“幸福家庭行动”,实现了优质服务经常化。 20xx年,全镇计划生育出生率控制在6.18‰,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06‰,计生符合率98.5%,落实率53.9%,综合避孕率98%,有望获得市级计生工作先进。

4、平安镇创建:按照平安镇考核标准,健全“群防群治”覆盖网络,完善应急机制,投资三十多万元,组建20人的治安巡防队,加强村组巡逻打更,层层维护社会治安,预防违法犯罪,确保了社会稳定,同时,确定翟庄、三里岔、交通等6个村为平安建设示范村,评选模范平安家庭866户,平安建设扎实推进。

5、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大检查每月不少于2次,全年累计受检单位、企业58家,发出隐患整改通知书2份,指出安全隐患20条。到目前为止,全镇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6、教育事业:今年暑期投入40万元对城关三中学生食堂进行修理,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教育“两免一补”,引资600多万元建起育才学校,可扩大招生1500人。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素质教育成效明显,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7、劳动保障工作:构建劳动保障服务网络,优化服务窗口,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确定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试点,扩大力资圆票业务,上缴税款12万元。

8、民政工作:为缓解敬老院住房压力,投资30多万元,新建房舍18间,使全镇集中供养老人养有其所;加大贫困救助,审批城区低保户410户,发放特困、医疗救助款12万余元,双拥工作、社区建设、殡改工作扎实开展。

9、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入开展“双创”、“双万”、“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和”行动,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群众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20xx年,城关镇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大个项目、高科技项目入驻难;财政收入虽稳中有增,但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随着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各种矛盾互相交织,给稳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下步工作重点:

按照县委、县政府新一年的工作部署,广泛宣传动员,让“冲刺四季度、实现满堂红”的精神深入人心,围绕打造“坚强党委、阳光政府、勤廉干部”的机关形象,在抓人促事上要突出“四抓”:抓作风、抓稳定、抓招商、抓重点,着力搞好经济建设催化、升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工业经济:重点抓好三项工作:扎实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引资任务8000万元,超千万元的项目达到2个以上,确保引进一个,建设一成,见效一个。想方设法完成工业和农业加工龙头企业的引进任务。

2、农业工作: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市级试点村达到5个,县级试点村达到8个;围城林业再发展1500亩优质用材林,特色基地建设档次要提高,亩效益要达到1.5万元以上,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3、城建工作:主动配合城区建设,完成建设任务;盘活镇工业园区土地,建设老城区商住企综合精品小区;加大老城区建设改造,招客商,引资金,分段改造;在南二环建设瓜果、蔬菜、小商品综合批发市场;以鲁姚路、西环路和北环路为轴线,大上快上新项目;盘活资产,建设镇政府综合办公小区。

4、党建工作:在党的三项建设上抓班子,带队伍,强化团结,讲求务实,要求镇村班子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志气,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朝气,始终保持只争朝夕的锐气

5、稳定工作:认真做好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摸排工作,预防为先,及时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决不给县里找麻烦。

20xx年1月

篇16:铁岭市县乡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铁岭市县乡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铁岭市县乡财政体制运行情况调查报告

铁岭市财政局局长 孙耀民

作为全省三个困难市之一,铁岭市县乡财政经济的运行一直引人关注。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省市财政体制的调整,省政府对困难县乡特别关注,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和调兵山市5个县(市)从体制上得到了省共享税种增量返还的政策扶持,尤其是西丰和昌图两个省级困难县享受到了省政府65号文件中关于税收增量定比返还、周转金缓还、转移支付补助等优惠政策,极大缓解了我市县乡的财政困难状况。但由于我市县乡经济发展规模有限,农业所占比重较大,自有财力来源十分有限,县乡财政困难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因此,全面考察县乡财政经济运行情况意义重大,我局结合市委政研室“大调研”活动,对我市县乡财政体制现状、成因及措施进行了调研。

一、铁岭市县乡财政体制现状

目前,我市实行统一的市县财政体制。由于我市县乡财力基础不一,近两年,各县(市)区在开展财政资金县级经费财政统管改革、乡财县管、工教人员工资县级统筹等各财政改革中,本着一级政府一级财权、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各县(市)区根据自己财政运行实际,分别制定了本级对乡镇的财政体制。从我们铁岭市情况看,各县(市)区财政体制不一,大体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完全执行现行的中央、省市、市县财政体制,但未打破县本级与乡镇级企业隶属关系,实行部分税种共享。二是在现行的中央、省市、市县财政体制基础上,县(市)本级将中央、省、市共享税种以外的部分税种或专项收入(如城建税、农业税、教育费附加等)划分为本级收入,作为乡镇公教人员工资统筹资金来源。三是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收支挂钩、差额缴补的财政体制。以基数算帐,通过测算各乡镇财政的可支配财力与各乡镇的标准支出进行对比,财力可以满足标准支出的乡镇,按比例上解,可支配财力不能满足标准支出的乡镇,本级进行补助。

此外,有的县区对县统筹收入的来源也从体制上作了相应规定,如各乡镇中央“两税”、所得税返还及省市共享各乡镇的税收返还作为县统筹资金来源,不再返还乡镇。

二、县乡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县乡财政体制都是在现行中央、省、市财政体制下,针对县乡困难状况,为基本保证广大公教人员工资、保证政府低标准运转,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体制。可以说,在上级越来越多的集中县乡收入,以及取消县乡赖以生存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尤其是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三提五统”后,县乡多样的财政体制已无多大的调控余地,真正影响县乡财政体制运行的还是现行的中央、省市财政体制,突出表现为:

(一)县乡财政的自身保障能力和调控能力明显下降

而且随着中央、省集中的增量财力的逐年增加,县乡用自有财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还会进一步弱化。一是县区财政自给率明显降低。在我市县区一般预算支出中,用自有收入安排的支出比重由2002年的49.3%,下降为2003年的38.6%,下降了10.7个百分点。二是可支配财力中自有财力下降幅度较大。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可支配财力的比重由2002年的66.7%下降为2003年的45.5%,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包括税收返还在内的的县区自有财力所占可支配财力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91.4%下降为74.6%,下降了16.8个百分点。

(二)现行的财税体制对困难县乡财力的稳定增长影响越来越大

2003年是新的省市财政体制运行的第一年,从运行情况看,非常不利困难地区财力的稳定增长。从共享税种情况看,目前中央和省共享的都是地方极具潜力的税种,而且共分享比例较大,占地方收入很大比重。2002年,省财政体制未调整前,我市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五大税种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62.2%,其中县区所占比重55.4%;2003年新的省市体制下,五大税种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下降为44.6%,县区为31.4%。由此可见,占地方收入最多、最具潜力的税种共享,比例之大,势必对困难地区财力的稳定增长造成很大影响。从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情况看,转移支付补助远远小于净上划收入财力,困难地区的财富不断上流,且逐年增加。从我市2003年决算情况看,全市上划中央和省收入合计10.5亿元,中央“两税”和省税收返还5.6亿元,净集中我市财力3.3亿元;而2003年省给我市县区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仅1.3亿元,地方财富上流2亿多元。

(三)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困难县乡的困难

一方面,经济发展中带来的增量财力大部分上解中央与省,地方政府运转和工资基本需求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困难和矛盾越积越多。2003年,我市共上划中央和省收入为10.5亿元,占全市17.8亿元税收总量的58.9%,净上划财力3.3亿元,其中:中央财力31000万元,省2481万元。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力增量在新体制的框架下,越来越多地被中央和省集中。另一方面,支出的责任,如:提高县乡公教人员工资标准、落实国家调资政策、社会保障增量、乡镇机构改革成本、农村税费改革配套等诸多现实问题,都让地方财政买单,这既不合理,也难以解决,特别是对困难地区财政的压力无疑是越来越大的。由此可见,目前分税的财政体制,应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税,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权,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脱节,加剧了地方尤其是县乡财政的困难程度。第三方面,发展县域经济、培植县乡财源,不仅因一些减免税、提高税收起征点等优惠政策减少了县乡财政收入,而且财政还要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支持县乡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县乡财政的负担。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取消农业税等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仅使得粮食主产区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全无,而且还相应增加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出,一剑双刃,无疑使农业地区财政雪上加霜。2003我市税费改革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2559万元,2004年减征农业税我市需落实配套资金1191万元,两年合计我市县配套资金达到3750万元。财力的主要增量用于上级出台的农村税费改革支出,加重了农业地区财政负担。同时,农村税费改革降低了农业税率并取消,又取消了屠宰税、特产税,直接减少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收入。农业税是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年我市农业税实征入库额为9577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9%,随着农业税的逐年减征直至取消,对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县乡征收的屠宰税,征收对象是屠宰加工业厂主,不是农民,在我市虽总额不多,但相对集中,且发展空间较大,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屠宰加工业不断增多,屠宰税增量增加较快。2002年,我市征收236万元,取消后,不仅影响存量,也影响了增量,更集中影响了个别乡镇或县区财政收入。农业特产税是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业地区财政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998年我市农业特产税实征入库高达2080万元,2000年由于特产税率下调20%,全市特产税的存量减少了732万元。2004年取消特产税,不仅减少存量,增量更不可能存在。虽然省财政厅对特产税取消后进行了转移支付补助,但同决算数比较存量财力仍减少了760万元,增量按前五年农业特产税平均增长率测算每年影响206万元。经测算,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每年影响我市财力4952万元,使本就困难的我市县乡财政财力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除保证政府部门正常运转外,财政调剂余地越来越小,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无力保障。

三、对继续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几点建议

现行分税制框架下的县乡财政体制,改进和完善都需要在上级财政体制完善基础上加以自我修整。治病还应治本,现行的中央和省市的财政体制从直接到间接,无疑加重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尤其是县乡财政的困难。如不抓紧加以改进和完善,势必危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层政权的稳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县乡体制再完善、结构再合理,也不能解决财力不足的根本矛盾。铁岭市县乡财政困难状况全省有目共睹,几年来我们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做了许多创新性改革,推动了全市财政经济的发展,但终因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少、农业负担重等诸多因素,使多年财政困难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尽快调整和理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从体制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农业地区的困难县乡尽快走出困境。

(一)建立规范的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把县级财政作为转移支付的受益主体,加大对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补助,提高县乡保工资、保运转能力。目前,从省政府对县乡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情况看,有些口径设计不甚合理,转移支付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在《2005年省对下解决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办法》(待定稿)中,对可支配财力和必保刚性支出口径的界定,其中可支配财力口径中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界定为可支配财力,未考虑专项收入不能平衡财力,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的成本支出;必保刚性支出标准偏低(工资支出不含地方性补贴等)等等。在此基础上计算的对县乡转移支付补助不足以维持县乡基本的支出需求,由此造成县乡为保政府运转、为及时按标准兑现公教人员工资等支出捉襟见肘,东挪西借,财力缺口较大,形成大量的财政挂账。因此,在现行分税体制下,结合税费改革、农业税减免等税费政策调整,应合理界定县乡标准支出,加大对县乡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政权的稳定。

(二)调整和完善税收返还体制政策

分税制体制的实施,地方财政已对中央、省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农业地区的困难县乡,而与此同时,县乡财政的困境却逐步加深。调整和完善现行框架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应从充分调动地方组织中央、省级收入的积极性入手,实施县乡财源建设工程。调整分税制财政体制返还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以及区域特性,以财养财,加大返还补助的力度,调动困难县乡发展经济、涵养财源的积极性,从体制上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从目前我省对县乡的财政体制看,省政府对全省40个县(市)的省分享的5个税种增量部分实行了全部返还政策(辽政办发[2005]1号文件),可以说对2003年新的省市财政体制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补充,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建议省政府还应进一步扩大五税增量返还范围,将省分享税种增量部分实行税收返还政策的范围,由“县(市)”扩大到含有乡(镇)的区级,加快远郊区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统筹,推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细化省对县乡财政体制中激励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从2003年省调整、完善省市财政体制后,省政府、省财政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辽西北22个贫困县、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既是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政策,也是省实施新的财政体制的配套政策。由于政策一视同仁,我们感到困难县区的发展水平与省支持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有些政策我们困难县乡没有能力对接。一是建议区别对待,制定针对特别困难县区发展的支持政策,尤其是财政困难的农业地区的扶持政策,切实增加县乡自身造血机能。二是在项目、资金、贷款、贴息等方面降低支持政策的门槛,向困难县区倾斜。三是上级出台的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减免税等一系列政策,虽然有益于农民增收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但却无益于地方财政增加收入。建议考虑农业地区财政收入特点,在支持县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等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既富民,又强县,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结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缓解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农业地区财政压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缩小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差距

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是上级出台的惠及农民政策,可农业地区财政本身就非常困难,再负担税费改革支出,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建议减征、免征的农业税收资金,省以上财政应全额给予补助,并且适当逐年增加转移支付补助额度,切实建立起强县富民和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长效机制。目前,国家相继出台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粮食直补政策、良种补贴政策、提高城乡集市贸易税收起征点的政策、取消农业特产税等政策,农民负担切实得到了减轻,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可以说,富民的政策已发挥了应有的效果和作用,但这些政策却起不到强县的作用,也不能够使困难地区财政状况好转,而且还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虽然农村税费改革省财政给予我市重点照顾,承担了较大比例的转移支付补助,减小了困难地区财政配套比例幅度,但由于我市基数较大,配套资金绝对额相对较多,使本已困难地区的财政又加重负担。因此,建议省建立以工补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篇17:2023年十三五规划关于经济运行情况调查报告范文_调查报告_网

2019年十三五规划关于经济运行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规划将对经济增长率作重大调整变硬性增长指标为弹性指标,用预测值代替目标值

一、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主线,大力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计划、预算执行情况良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主要指标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45.63亿元,增长7%。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2%。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 695.30亿元,同比增长5%。35个工业行业中23个实现增长,其中以通用设备、汽车为主的装备制造业表现较好,增加值增长8.4%。上半年服务业发展良好,实现增加值839.89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3.2%。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0.69亿元,增长14.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3%。全市完成外贸出口142.8亿元,增长10%。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3.13亿元,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6月末,全市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6%和7.9%。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9.56亿元,同比增长 9.5%;市级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94亿元,同比增长6.5%。对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年度目标,除生产总值外,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6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1%和8.4%,增幅高于面上平均值。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1.7%,快于工业总产值增长18.2个百分点,占比达到29.4%。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完成技改投入436.3亿元,同比增长17.7%,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 76.9%。全市规上用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5%,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26.8%,高于工业投资21.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3.2%。电子商务快速发展,1-6月,我市网络零售额68.52亿元,同比增长82.72%,增速居全省第三。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现旅游总收入315.1亿元,增长12.4%。

3、民生保障不断改善。上半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2元,同比分别增长10.1%、9.7%、10.8%。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涨幅与一季度持平。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3.8%,其中民生支出增长16.7%,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6.7%。

4、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梳理权力清单,行政审批事项“归零清理”411项,减少49%,向各区(县、市)下发市级权限15项。调整完善市与xx区和市直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为企业减负8.6亿元。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上半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661.52亿元,其中直接融资额186.62亿元,居全省首位。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虽然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未见缓解,困难挑战有增无减。要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特别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高度关注发展动力不足对稳增长带来的压力。一是实体经济发展依然艰难。一方面,行业、企业分化现象明显,工业结构升级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工业面临的“去产能化”任务十分艰巨,占工业比重70%左右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而新兴产业目前整体规模较小,尚不足以支撑我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受市场、产能、成本、价格等多重因素的困扰,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亏损面增大,盈利能力下降,不少企业仍处于无利甚至亏损状态。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低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利润分别下降6.1%和11.1%。二是投资整体乏力。从调查情况看,一方面大项目、优质项目缺乏,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大项目、好项目,也因受制于土地、能耗要求高等要素制约而难以落地。上半年,全市实施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75只,完成投资额同比减少20.6%。市级各区块投资增速普遍偏慢,其中xx区、高新区、袍江开发区投资均出现负增长,分别同比下降 4.3%、3.9%和10.4%。三是企业家发展信心仍然不足。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心存观望,信心普遍不足。一些企业表示,当前能维持正常运行已属不易,面对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投资回报率较低的预期,对后期生产经营持谨慎态度,近期不会考虑追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对转型升级大都感到难度大,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转什么、怎么转,方向不明、路子没有,意愿不强、热情不高。

2、高度关注多重风险叠加对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影响。一是企业担保链风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依然存在,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资金尤其是流转资金紧张局面未得到有效改变。我市企业担保类贷款约占全部银行贷款的40%左右,随着出险企业的增多及银行追偿力度的加大,担保链内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的风险在不断累积。二是金融风险。据金融部门反映,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达2.53%,同比上升1.11个百分点,不良率和增幅分列全省第二、第一。企业关注类贷款余额 269亿元,比年初增加94.26亿元。在不良贷款持续上升情况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不信任感加剧,辖内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授信审批权限上收的情况,金融信用环境受损,对区域经济金融影响较大。三是房地产风险。前几年,我市制造业企业将主业作为融资平台,涉足房地产业的不在少数。当前,受房地产市场疲软的拖累和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这些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如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行情进一步走低甚至大幅波动,对这类涉房企业带来的传导影响将会是雪上加霜,甚至是灭顶之灾。与此同时,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还款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房地产风险导致土地市场转冷,还将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带来巨大压力,

3、高度关注日益凸显的财政收支矛盾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带来的难度。从收入看,实体经济无明显复苏,房地产交易持续走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尚未形成,带来相关税收的增长乏力。而清费减税政策的进一步施行和“营改增”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收入增长的空间进一步压缩。虽然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良好,但增长部分来自于跨年度入库因素拉动,因而下半年组织收入的难度和压力不小。从支出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都需要坚实的财力支撑和保障。而推动“五水共治”,加强创新驱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又形成了新的刚性支出,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