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星优秀事迹2篇
发布于2023-12-12 12:32,全文约 3971 字
篇1:全民阅读活动先进集体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网
全民阅读活动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中共xx市委宣传部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出"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阅读理念,扎实开展系列健康丰富的阅读活动,为干部职工养成自觉而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该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新闻宣传,在全市牵头组织"读经典"活动,为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扎实开展阅读活动
(一)领导重视、组织严密、措施到位。按照统一部署,部机关及时召开了阅读活动动员大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同志亲自作动员报告,对部机关读书活动提出了"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效果更好"的要求。同时,明确了部长为阅读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副部长、秘书长和市文明办、市外宣办副主任等领导同志具体组织实施。部机关阅读活动日常工作由机关党委牵头,办公室、干部管理处协助。各支部书记、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具体负责本支部、本处室的读书活动。制定了阅读活动具体计划,建立了读书制度,从而从组织、制度、形式、内容、经费等各个方面确保了阅读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方法灵活。一是读书重点突出。坚持把胡"314"总体部署、"6·25"讲话和视察时的重要指示、市委三届三次、四次、五次全委会和全市宣传部长会议文件作为重点篇目、把《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国的品格》等书目作为必读书目。二是学习内容丰富。在学习重点内容和必读书目的同时,广大干部职工还根据自身工作、生活的需要,选学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教程》、《于丹论语心得》、《卓越领导者的八项技能》、《思路决定出路》、《关键在落实》、《赢在执行》、《情商与影响力》、《长尾理论》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书籍。三是学习方法灵活。学习中较好地坚持了"六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分散读书相结合、指定书目与自选书目相结合、专题辅导与读书交流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与提交心得体会相结合、学习业务理论与促进实际工作相结合、读传统书籍与网上阅读相结合。活动开展以来,各支部、处室平均组织集中学习10次,开展读书交流6次,人均撰写心得体会4篇以上。
(三)制度健全、督查有力、初有成效。阅读读书活动中,我们在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的同时,加强了检查督促,促进了学习,增强了效果。一是建立了周一学习制度。部机关党委坚持每周一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做到每半年举办一次大型读书心得交流会。各支部、处室每月安排不少天4个半天的读书时间,每季度进行一次读书交流。干部职工要做到每天利用1小时业余时间读书,在读完必读书目后,坚持每月读一本自选好书,随时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二是建立了例会制度。机关党委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读书情况汇报会,各支部、处室主要负责人在会上汇报本支部、处室的读书情况、学习经验和存在的不足,集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统一下一阶段读书的思路,明确下一步读书的重点和目标。三是建立了读书督导机制。机关党委不定期组织人员参加各支部、处室的读书交流会,及时了解读书情况,掌握读书进度,检查读书质量和效果;坚持每季度收交一次各支部、处室的读书活动总结,推优怦劣;创办了《机关党建》,既作为党员学习园地,又是机关读书交流的平台。
二、认真做好阅读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市委宣传部积极组织市内外媒体,紧紧围绕"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的主题,制定新闻宣传报道方案,大力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是深化诵读经典、建设学习性城市的具体举措,是党委、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大力宣传阅读活动在营造崇尚读书的社会氛围、促进发行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xx市民的文化素养等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宣传报道全市各地各部门开展读书活动的辐射和推动作用,宣传报道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各种读书活动,读书成为市民生活时尚的良好局面;宣传报道市民近年来读书热情高涨、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的良好社会态势。
三、牵头开展读经典活动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2:拓展阅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案例与反思
就我们的小学英语而言,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语言知识输入与情感输入的主要来源。当教师的评价形式是学生喜爱或易于接受的形式是,他们学习的焦虑感就会降低,学习自信心就会提高;如果教师评价让学生不适应甚至反感时,其焦虑感就会增强,学习动机就会减弱。课堂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文就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案例一:
在课堂上,教师手中拿着奖励学生的小红花,只要学生举手发言,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学生每发言一次,教师就匆忙赶回黑板前贴一个标志。整堂课中,教师异常忙碌,学生也心急火燎,因为他们要得到一次发言的机会,就必须等教师给“获奖者”贴完标志。也有教师或许是感到自己贴标志太麻烦,但又不想舍弃这种评价方式,于是指定一位学生站在黑板旁,专门负责给各组贴小红花。这样,教师的负担确实减轻了,学生发言的机会也多了,似乎是两全其美,但这位专门负责贴小红花的同学在这节课上忙碌无比,却学无所得。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有声语言或肢体语言来完成,使学生能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课堂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信心。这一案例中教师似乎忘记了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也不是为了把每个小组在每堂课中的表现都划分出好坏的等级。教师的课堂评价是为了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已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教师就没有必要过分注重活动效果的统计,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要求。
案例二:
在一节小学低年级的英语课堂上,各个小组在竞赛活动中十分活跃,各组组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教师每给获胜的小组加上一分,得分的小组就发出一阵欢呼声。活动结束时,获胜的小组兴奋不已,而失败的小组则垂头丧气,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提不起精神,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因为说错答案而导致小组失去得分机会的同学更是成了“千古罪人”,被小组同学指责。
反思:教师对学生小组的评价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明确课堂小组评价的目的。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相应的评价,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小组评价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并发挥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和鼓励的作用,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种评价强调内在的激励作用,尽可能地弱化外在的甄别或淘汰作用。小组之间的竞赛主要应看小组合作的表现,而不应以组员个人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某个组员的答案不正确时,教师可以让同组的其他成员及时补充和纠正。同时对回答有误的学生也要适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如表扬其敢于尝试的勇气,激励落后的小组在下一轮活动中继续努力等。培养学生在竞赛中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很重要,竞赛时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帮助,不可相互指责或埋怨。案例二这样的竞赛不利于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教师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案例三:
在一节小学英语评优课上,只要学生说对了,教师就带领全班同学竖起拇指齐声说“Good,good,very good!”。课堂上“Good”声不断,多达十数次。
反思:这一案例中用集体用手式表示赞扬的评价方式,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值得深思。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是把教师的评价强制性地变成学生之间的评价。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对发言学生的评价。评价语也是教师规定的,而不是学生的真实感受。这种形式主义色彩极浓的评价方式不仅会干扰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显得机械、呆板,还忽略了评价的内容。
案例四:
在一节课上,教师教学了一个新句型,随后抽取个别学生读,每个学生读完之后,教师都用:Good!/ Great! /Wonderful!来评价,由于抽读速度很快,有些学生甚至还来不及把句子读完整,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Wonderful!Next.
反思: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要自然和得体,切忌使用过分夸张的动作和语气;表扬要恰如其分,绝不能随意使用鼓励与表扬的话语。如果表扬来得太容易,学生就会对此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或随意应付。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这一案例中,学生读句子的活动属于不需太多思维创新的模仿活动,教师只要点头肯定其发音正确或进行必要的纠正即可,无须用如此夸张的语言加以评价。过多和过分的夸奖往往会导致鼓励的贬值。
案例五:
一位年轻教师上课时拿看各色彩旗,衣服上粘着形状各异的小贴画,口袋里装着一大把小玩意,随时准备发给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的情绪显然被奖品激活了,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但因为机会和奖品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人都如愿以偿,所以学生的情绪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得意,有沮丧,有雀跃,有叹息……
反思: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物质刺激手段,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就会得到小礼品的“回报”。这样做也许在最初阶段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鼓起他们的勇气,但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表扬疲劳”,甚至对表扬产生厌烦心理。另外小学生正处于认知风格、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将正常的学习活动与奖励挂钩的做法,不仅使课堂蒙上了功利的色彩,也会滋长学生浮躁和虚荣的心理,形成趋利的学习动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降低其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评价上要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重视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和积极性,这才是正确的评价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