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智慧党建发展方向(3篇)

发布于2023-12-12 14:33,全文约 5329 字

篇1:智慧党建推进发展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名老共产党员,私自将个别亲戚朋友纳入易地搬迁贫困户并享受了国家的扶贫政策,这种优亲厚友的做法是严重违纪违规的,是十分错误的……希望大家以我为鉴。”这是四川省平昌县马鞍乡黄梁村原党支部书记魏某某在该村支部党员大会上所作的检讨。全村党员干部及部分乡镇干部50余人聆听了一堂村“两委”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警示课,让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受触动。

近年来,平昌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积极探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从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规案中选取典型案例,强化教育引导,避免“小病”酿成“大患”。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到村(居),让违纪党员现场作检讨、执纪人员结合案情宣讲纪律、案发地党委负责人深度剖析,可达到以案明纪、以案施教的效果。

“将警示教育前移到村(居),走进基层党员、普通百姓中间,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可以真正做到‘处分一个,教育一片’,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平昌县纪委监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平昌在全县各乡镇已举行村级党支部警示教育会50余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近5000人次。

篇2:智慧党建推进发展

20xx年以来,安徽淮北市积极推行“一组一会”制度,凡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均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配套成立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村民理事会的协商议事作用,探索一条以党建引领和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新路子。

延伸党建工作“触手”——

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主心骨

淮北市从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入手,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及时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对不具备条件成立党组织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由镇包村干部、工作队员或村干部中的党员兼任党组织负责人。目前,全市共调整设置2235个党组织,有力延伸新时代党在农村工作的“触手”。

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坚持政治标准,无论划分理事会片区,推选理事会成员,还是制定理事会章程,都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把关定向,注重把既有较高威望,又是政治可靠的同志选入理事会,特别提倡党组织成员与村民理事会成员交叉任职,保证党组织对基层自治的组织领导。

发挥凝聚群众作用。坚持依靠党建凝聚群众、聚集民心,着力搭建形式多样的载体平台,让广大群众时刻感到党员在周围、党组织在身边。目前,全市一县三区党组织因地制宜设计“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党员驿站”“百姓讲习所”等载体平台,定期召集群众说事议事,让群众增加对村级事务知情度,始终保持与基层党组织心贴心。

彰显服务群众作用。结合“入户连心大走访”活动,自然村党小组成员按照亲缘关系,主动联系村组内的群众,不定期到包保的农户家走访慰问,让群众利益诉求“有门”,党员全程服务“有为”。村党小组成员轮流到“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办公,接待群众来访,协调矛盾纠纷,现场进行政策答疑。为进一步畅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渠道,近年来,全市新建党群服务中心67处,改建81处,实现了306个村(农村社区)都有服务中心,真正实现“干部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普遍反映,“自从有了党群服务中心,在家门口就能办事,比过去方便多了。”

推动自治重心下沉——

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针对如何将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落到基层,如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淮北市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因地制宜,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进一步规范自治流程,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积极引导村民自治。

完善运行机制,创新群众协商议事模式。理事会以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成员由民主推选产生,由老党员、村民代表、创业能手与“乡贤”等构成。以村民理事会为协商平台,建立健全提事、定事、办事到督事自治运行机制,做到群众事情自己议、群众事情自己定、群众事情自己办。濉溪县百善镇叶刘湖村为推动雁鸣、程家等5个自然庄搬迁改造,23个村民理事会成员充分发挥亲缘、人缘和地缘优势,仅用5天时间,动员600多户村民全部签订棚改安置协议。叶刘湖村党总支书记徐昌深有感触地说:“由村民理事会参与棚改,入户做工作的不再是陌生人,而是本村村民,或者是几十年的老邻居。村民之间交流更加顺畅,想法更易沟通,大大降低了棚改工作中的‘摩擦系数’。”

搭建致富桥梁,当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器。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带动作用,领办创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去年带动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

畅通诉求渠道,成为化解矛盾润滑剂。邻里之间有矛盾,镇村干部出面协调,往往会陷入“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困境,而群众中既有威信,又了解政策法规的村民理事会成员却可以发挥出独特作用。小到垃圾处理、邻里纠纷,大到山林权属、征地拆迁,村民理事会都会积极介入,把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不上访”。今年以来,全市2274个村民理事会共接待群众5.7万余人次,累计调处矛盾纠纷3.4万余件,化解信访隐患2428件。

推动“三治”有机融合——

文明和美成为群众新风尚

淮北市始终将人情与法治、道德等紧密相连,进一步规范村民理事会和党小组职责,进一步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党建+三治融合”乡村善治新路子。

让乡村风气正起来。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群众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不断提高群众道德修养,促进文明新俗蔚然成风。过去,濉溪县五沟镇曹坊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彩礼相互攀比,村民对此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村民理事会通过宣传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善行义举榜”等举措,引领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20xx年,全村基本杜绝生日宴、购车宴、盖房宴及参军升学宴,仅在嫁女彩礼和婚丧事俭办上就为群众节省60余万元。

让群众心气顺起来。着力强化普法宣传,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基层干群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显著增强。依托“一组一会”,刘桥镇调处矛盾纠纷248件,化解信访积案14件,20xx年一举摘掉市综治重点管理“帽子”并跃居全市先进行列。杜集区高岳街道双楼村党小组充分利用开放式党校,以主题展示、法治小故事等形式,开展“上情解读”活动,让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渗透心灵。淮北市通过加强法治建设,近年来,顺利实现群众信法不信访的转变,连续9年被评为安徽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

让村居环境美起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体化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推动城市水电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环境面貌和生活质量,形成村美民乐良好局面。朔里镇入选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临涣镇入选安徽省第三批千年古镇候选名单,四季榴园、长寿南山等示范村各具特色、魅力彰显,榴园石榴小镇、段园葡萄小镇、渠沟芳香小镇等一批产业基础好、文化积淀深、生态环境美的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镇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20xx年,淮北以全国第三、安徽省第一的佳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昔日“煤城”变“美城”。

篇3:智慧党建推进发展

8月初,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值雨季。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驾车进入位于昭觉县解放乡西南部的火普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房屋,它们在雨后显得格外醒目。

火普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新房沿公路依山而建,这是大凉山脱贫攻坚蓝图上的一个标注点。“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住的泥巴房、吃的是粗粮”是火普村村民流传多年的顺口溜。而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一幅景象: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通村入户的硬化路,卫生室、幼儿园、文化室一应俱全,光纤网络畅通……巨大的变化,是不少村民曾经不敢想象的。

20xx年2月11日,在四川省考察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先后来到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视察脱贫情况。他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特别要建强基层党支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要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真正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珍贵的朋友,请您留下来……”在火普村,围着,群众不约而同高唱彝族民歌《留客歌》,不少人动容流泪。歌声和泪水孕育着希望,这座大山深处的彝族村寨脱贫奔小康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把希望种下去

“村寨到处都是歪斜低矮的土坯房,房间内阴暗脏乱,甚至还有人畜共居现象。”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谈起村子过去的场景时说。

资源贫瘠、基础薄弱,生存条件恶劣,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平均海拔2700米的火普村几乎凝聚了大凉山深度贫困彝族村寨的一切因素。该村172户706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78户238人。

20xx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大凉山吹响,面对深度贫困现状,脱贫攻坚这一仗怎么打?摆到了火普村党支部面前。

“以补齐短板为先,以发展产业为本,首先要解决村民住上好房子。”吉色次哈介绍,县里相关负责人、帮扶单位、农技员、驻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先后来到火普村,大家群策群力,为火普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把房子建起来,把希望种下去”很快成为共识。

“让村民住上好房子,改变生活条件,才能激发村民对生活的信心。”吉色次哈说,这也是当时最迫切需要改变的现状。

然而,要走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却并不容易。仅是易地搬迁项目工程的选址,就要考虑科学安全、群众意愿、生活配套与发展等多重因素。

此时,村党支部站了出来,成立了“党员突击队”,为了找到适合易地搬迁的地址,党员干部们走遍了火普村周围的每一块土地。在易地搬迁工程建设中,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监督施工、协调保障三支工作队,充分调动了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了建设中遇到的70余个运输、用电、用水等困难问题。

房子盖好了,配套措施也在不断完善。村里第一座通信网络基站建起来了,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

把发展的路子走出来

住进新房子后,村党支部开始谋划如何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村党支部确定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驱动的产业发展思路,抓住绵阳市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的机遇,着力发展适宜当地的种养产业。

在养殖业方面,火普村建成了“涪火专业养殖合作社”,利用帮扶资金购买了西门塔尔基础母牛、基础母猪。采取“借牛还牛”“借猪还猪”的方式,分到村民家中,让其代为饲养。权责分离、利益共享,既保障了集体经济,也让村民参与其中。

在种植业方面,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大棚羊肚菌、高山草莓的种植。

但这一模式也曾令村民心生顾虑。火普村的土地耕种,历来都是同土豆、苦荞联系在一起。发展新产业,对于村民来说,“没试过,风险很大,一旦失败可能温饱都保障不了”。

小康生活不是等出来的。面对村民的担心,20xx年,党员吉列次子带头承包了3亩羊肚菌,通过认真学习和细心管护,当年亩产近200斤,产值1.8万元左右,效益较土豆、荞麦等传统农作物增长了10倍。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民也打消顾虑,纷纷加了进来。“去年我们村种植高山草莓和羊肚菌共计6.8亩,加上其它种养产业,为贫困户累计增收7万余元。今年想种植羊肚菌的村民多了,我们又规划了30亩土地用于秋冬羊肚菌大面积种植,进一步提升产业的规模效应。”说起新产业,吉色次哈信心十足。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发展产业,20xx年火普村户均增收1.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00元。

把思想上的“新房”建起来

“白天烤太阳,晚上看星星。”多年来一直是火普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虽然新房子建起来了,但村民们思想上依然是“旧房子”。因为长期的贫穷落后,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等靠要”思想严重、生活陋习难改。仅拿卫生环境来说,虽然有了新村,但村里依然是垃圾随意乱倒、牲畜粪便肆意横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干部,为把思想上的“新房子”建起来,“三会一课”、党建月会、农民夜校……村党支部利用这些平台,组织党员群众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政策和措施。

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全村25名党员公开亮出身份,鼓励引导党员不仅要带头发展产业、带头勤劳致富、带头参加合作社,还要带头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带头养成生活好习惯、带头遵纪守法移风易俗。

针对环境脏乱差问题,村党支部在争取资金新建垃圾池,落实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运、集中处置;开展“清洁家庭、清洁院落、清洁道路”行动,植树造林活动……不久,村寨整体卫生环境大为改善。

为了改变当地彝族群众红白喜事铺张浪费、高额婚嫁礼金等习俗,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推进厚养薄葬、治理高价彩礼,广泛开展禁毒防艾和社会帮教等活动。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抓家支、家支带家庭、家庭管人头”的方式,引导群众自觉抵制毒品、预防艾滋病感染。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量资金投入到火普村,为确保权力、资金正确使用,村党支部将所有补助项目运行情况、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开公示,聘请4名廉情员,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群众监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不仅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变在脑子、撸起袖子、走出路子、致富寨子”的理念,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廉洁自律,不忘初心。

党旗红,带动日子火。站在火普村的小山坡上,看着错落有致的房子以及满山的索玛花,吉色次哈发现,火普村真的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