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哪些(优秀11篇)

发布于2023-12-17 05:03,全文约 20606 字

篇1:关于研究性学习报告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生近视人数不断增加,呈现出较快趋势。为了更好地了解此类人近视情况,我做了一个社会调查。

我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的。我对我市的200名小学生、250名中学生和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2%的小学生,56%的中学生和70%的大学生存在有近视眼。这份调查报告十分令人震惊。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而近视的:如看电视距离太近,时间太长,画面浓度太深,写作业的姿势不正确,在光线很强的太阳光下或在光线很弱的地方看书,以及长时间接触电脑等。有份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因高度近视而导致变盲的人有三十多万,并逐年增长,势头迅猛。由此可见,保护眼睛已成为我们青少年的当务之急。我们应注意平时的用眼卫生,还要经常做眼保健操才行。当然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当今中小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但有些中小学生对这一现象并不加以重视。甚至还有人认为,近视眼只要戴副眼镜就可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无疑是错上加错。所以,人们的意识也要提高才行。另外,在调查中,许多近视的人都说这是他们不良的用眼卫生引起的。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饮食不均衡,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也会引起近视眼,所以在这方面也得主意。

看来,要有效地预防近视,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饮食;二是要纠正不良习惯及用眼卫生;三是还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战胜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进而走向成功!

篇2: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一、现状调查

笔者于近期作了一次调查(问卷和座谈)。罗列了初中化学课本课外实验共计八个,对农村初中四个辅导区九所初中646名初三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其中一个实验也没有完成的占28.2%,完成1-2个实验的占42.2%,完成3-4个实验的占21.3%,完成5个以上但未全部完成的占8.1%,全部完成的占0%。【调查结论】:1.近30%的同学一个课外实验也没有完成。2.全部完成实验的人数为零。3.仅有70%的同学完成了一小部分的实验。4.另外,统计分析,学校间也存在着不平衡。5.通过座谈,还了解到部分教师用课件来代替实验,学生很少能完成一份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反思】:调查结果让人震惊。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化学实验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状却让人如此堪忧。震惊之余沉思,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层面:(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老师认为:只要把课内实验完成好了就够了,甚至少部分教师对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如电解水实验),都是以讲代做,以课件来代替,何况课外实验呢?(2)自身素养不高、研究不够。部分教师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定量称量、制作玻璃弯管的基本功竞赛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当实验现象与书本不吻合时,敷衍了事。少部分教师甚至都不清楚有哪些课外实验,怎能指导?(3)部分教师认为,有些实验太简单,学生自己能看懂,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做。例如石墨导电性、生成炭黑的实验等。(4)部分教师只布置不检查、不交流、不反馈,从而使课外实验的落实成为一句空话。2.学生层面:(1)认识不到位。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认为课外实验可做可不做,因而视而不见。(2)动手能力不强。对于课外实验,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有兴趣的,但对有些实验的设计、组装不知从何下手,茫然者众多。例如,自制简易净水器、推测鸡蛋壳的可能成分等实验。(3)惧怕发生安全问题,有畏难情绪。例如酸或碱能改变花的颜色的实验。(4)有些实验往往不成功,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例如自制白糖晶体、自制的叶脉书签等实验。(5)表述不规范,难以完成一份像样的探究(或实验)报告。例如有关保鲜膜的实验。3.其他方面:(1)少数实验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条件上的制约(仪器、药品)。例如自制汽水等实验。(2)缺少一定的氛围。缺少家庭、学校的支持。

三、解决策略

1.教师要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实施建议意见。摒弃应试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多看报刊杂志上有关实验改进的文章介绍,苦练基本功。3.强化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比如通过水的净化、自制汽水、有关保鲜膜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化学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4.要提供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从实验的设计、仪器的选择、装置的连接、问题分析等方面给予指导。可建立兴趣小组,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克服学生畏难情绪。设立班级仪器角,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瓶瓶罐罐。如输液用的塑料瓶、吸管、玻璃片、废电池中的碳棒等。收集好身边的药品。如醋、苏打、酒精、生石灰、化学肥料、漂白粉等。5.创造机会,搭建展示平台。可以通过实验结果汇报、仪器装置展示、化学实验竞赛、专题趣味实验讲座、化学园地评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6.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时间去动手、去探索。定期开放实验室,把实验室作为主阵地,增加实验型作业,并及时量化、评价。帮助学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注重分析。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形成资源共享等。7.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和规范表达的能力。能较为完整地完成一份实验探究报告。8.适当拓宽课外实验的范围。教师要注重收集、设计更多的课外实验供学生选择、动手操作和研究。如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点灯、水下蜡烛燃烧、白纸显字等。9.帮助学生克服安全问题上的焦虑与担忧。如注意酸碱的使用,爆炸性的实验要适当换成容器口大一点的纸质容器等。化学课外实验不仅仅是一个实验、一点课外知识,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品质,是科学的素养,这一点我们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篇3: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

律.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 利用惯性解释:①先描述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②再描述发生的变化,③由于惯性,所以物体仍要保持原来的状态.

4 . 两力平衡的条件是: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②如果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力平衡. 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5.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分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的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我们应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6.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表面垂直. 压力并不一定等于重力. 只有物体水平放置且无其他力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7.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的公式是 p= .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通常叫“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单位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 8.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 用来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叫压强计.

9. 公式p=ρgh 仅适用于液体. 该公式的物体意义是: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量、体积、形状等无关. 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的垂直距离. 另外,该公式对规则、均匀且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园柱体等固体也适用.

10. 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它的性质是: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茶壶、锅炉水位计都是连通器. 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11. 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大气对浸入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 托里拆利首先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 之后的20xx年,即1654年5月,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做了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12. 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一个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p=ρgh =13.6×103千克/米3×9.8牛/千克×0.76米≈1.01×105帕). 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约10.3米高的水柱,能支持约12.9米高的煤油柱.

13.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高山上烧饭要用高压锅. 14. 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钢笔吸进墨水等都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工作的.

15.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f浮 =f下—f上). 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总是竖直向上的. f浮 g物 物体下沉;f浮 g物 物体上浮; 物体悬浮、漂浮时都有f浮 =g物,但两者有区别(v排不同) .

16.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是f浮 =g排 =ρ液gv排 . 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通常将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如铁等)制成空心的, 以浮于水面. 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都利用了浮力. 17.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分清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8.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 公式是f1l1=f2l2 或 = 19. 杠杆分为三种情况:①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 l2,平衡时f1 f2,为省力杠杆;②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l1 l2,平衡时f1 f2,为费力杠杆;③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l1 =l2,平衡时f1 = f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为等臂杠杆,具体应用为天平. 20. 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21. 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

如何追回女朋友_教你一个实用化解技巧

广告

分享跟另一半总是因为一点事吵架,教你一个小技巧,立即了解

查看详情

>

怎么样追女生?恋爱大师手把手教你如何把妹

广告

怎么样追女生?心仪已久的女神,胆怯?不自信?没关系,十年恋爱

查看详情

>

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 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移动“nh”,其中“n”为绳子的段数.

23.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是w=fs. 功的单位是焦,1焦=1牛·米.

24.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个结论叫功的原理. 将它运用到斜面上则有:fl=gh. 或:f= g .

25. 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叫有用功,克服无用阻力做的功叫额外功. 有用功加额外功等于总功 .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公式是η= . 它一般用百分比来表示. 机械效率总小于1。

26.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公式是p= . 单位是瓦,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另  外,p= = = f·v, 公式说明:车辆上坡时,由于功率(p)一定,力(f)增大, 速度(v)必减小.初中物理总复习提纲(二) 机械能 分子动理论 内能 1.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 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3.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①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 ②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5. 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的内能越大.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6. 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也叫热量. 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做功和热传递.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放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7.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 水的比热最大. 所以沿海地方的气温变化没有内陆那样显著.

8. q吸=cm(t - t0);q放=cm(t0 - t);或合写成q=cmδt. 热平衡时有q吸=q放即c1m1(t - t01)=c2m2(t02 - t).

9. 能量既不会消失,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上物体,而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规律叫能量守恒定律.内能的利用中,可以利用内能来加热,利用内能来做功. 10.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热值的单位是:焦/千克. 氢的热值(最大)是1.4 ×108焦/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氢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 ×108焦.

电 学

1. 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 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用绸子摩擦的玻璃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胶棒带负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荷的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4.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发生转移. 电子带负电. 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5.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能够提供持续供电 的装制叫电源. 干电池、铅蓄电池都是电源. 直流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不断地使正极聚  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 干电池、蓄电池对外供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6.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是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导电 .

7. 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接通的电路电通路;断开的电路电开路;不经用电器而直接把导线连在电源两端叫短路. 用符号表示电路的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8. 电流强度等于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 i表示电流, q表示电量, t表示时间,则 i= . 1安=1库/秒. 1安(a)=1000毫安(ma);1毫安(ma)=1000微安(μa); 9. 测量电流的仪表叫电流表. 实验室用的电流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0~0 .6安和 0~3安;接0~0 .6安时每大格为0.2安,每小格为0.02安;接0~3安时每大格为1安,每小格为0.1安.

10. 电流表使用时: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电压用符号“ u”表示,单位是伏,用“ v”表示. 1千伏(kv)=1000伏(v); 1伏(v)=1000毫伏(mv);1毫伏(mv)=1000微伏(μv).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伏 ,电子手表用氧化银电池每个也是1.5伏,铅蓄电池每个2伏 ,家庭电路电压为220伏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超过 36伏.

12. 测量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 实验室用的电压表一般有两个量程和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 0~3伏和 0~15伏;接0~3伏时每大格为1伏,每小格为0.1伏;接0~15伏时每大格为5伏,每小格为0.5伏.

13. 电压表使用时:①电流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接法要正确;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14.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电阻的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单位符号是“ω”. 1兆欧(mω)=1000千欧(kω);1千欧(kω)=1000欧(ω).

15. 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就可以逐渐改变电阻,从而逐渐改变电流. 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16.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这个结论叫欧姆定律. 用公式表示是:i= .

17. 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公式是w=uit. 电功的单位是“焦”.另外,1度=1千瓦时=3.6×106焦, “度”也是电功的单位.

19.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结论叫焦耳定律. 公式是q=i2rt . 热量的单位是“焦”. 电热器是利用电来加

热的设备. 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

20. 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叫火线,一根叫零线. 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伏的电压,零线是接地的. 测量家庭电路中一定时间内消耗多少电能的仪表叫电能表. 它的单位是“度”. 21. 保险丝是由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 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的电流达到危险程度以前,自动切断电路. 更换保险丝时,应选用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的保险丝. 绝不能用铜丝代替保险丝.

22. 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①发生短路;②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插座分两孔插座和三孔插座.

23. 测电笔的使用是:用手接触笔尾的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发光的是零线.

24. 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特别要警惕不带电的物体带了电,应该绝缘的物体导了电. 电 磁

1. 永磁体包括人造磁体和天然磁体. 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端指南(叫南极),一端指北(叫北极).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得到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铁棒磁化后的磁性易消失,叫软磁铁;钢棒磁化后的磁性不易消失,叫硬磁铁.

2. 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因此可用小磁针鉴别某空间是否存在磁场.

3. 人们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实际并不存在)。(采用了模型法)磁感线的疏密表示该处磁场的强弱,磁感线的方向(即切线方向)表示该处磁场方向。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北极出发回到南极,在磁体内部磁感线从南极指向北极。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

4.可以用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右手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方向跟电流方向一致,那么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来判定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对于通电螺线管,用右手四个手指的环绕方向表示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指向即为通电螺线管的n极。 5.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很多优点,它可以通过调整电流的有无、强弱、方向,达到控制磁场的有无、强弱、方向。利用电磁铁做成的电磁继电器(电铃)在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操纵上常有应用。

6.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7.直流电动机就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转动而制作的。在这一过程里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在直流电动机里利用换向器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使线圈在磁场力作用下持续沿同一方向转动。

篇4:《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_教研活动总结_网

《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

作为xx省教育学会学习学委员会领导、xx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朱xx老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学生学习活动科学化与学习素养养成”的子课题之一,本课题是由xx市进修学校校长蔡xx老师作为负责人向xx省教育学会学习委员会申请的一个子课题,而我校作为这个子课题的实验基地校之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贯穿课堂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学习习惯和教学质量。

一、课题的提出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态度、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同时,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生源素质低,学生的家教水平、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参差不齐,导致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比较馈乏。

2.课堂教学的形式僵化、教条,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3.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探究的实效性。

4.大班化的教学让教师无法顾及各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5.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对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学习习惯不够科学有效。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这一基本的教育观下,我们选择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的形成,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理想课堂。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我们的选题主要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侧重于研究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隐藏在性格特征背后的学习风格,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次教学,实现个别化教学,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原有的听课习惯、阅读习惯、作业习惯、复习习惯、考试习惯等学习习惯出发,结合动觉、听觉、视觉等不同类型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张扬学生学习个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本课题主要着力于学生学习风格的归类、特征、科学方法指导、教学对策制定、评价方式的调整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于XX年7月23日在xx市进修学校举行开题仪式,全体课题组成员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课题实施方案,拟定课题实施计划。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各尽其责,尽快深入到日常的教学研究中。两年多来的研究情况简介如下: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学观念。课题组首先着重加强了实验课题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自行学习一篇文章,并写读书笔记,从理论上进一步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2、以教研组教研为平台,促使课题研究常规化。即认真备课,认真编写教案,认真听课,并有详细记录;认真评议,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4、月总结制度。即每个月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总结成功经验,查找不足,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部署下一步研究任务。5、反思制度。每位成员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撰写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并形成反思集。

具体研究历经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4——、7)

我们从学生学习风格测评入手,研究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方式,进而进行学生学习风格相关性研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体系,确立《学生学习风格测评与教学对策研究》研究主题,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并于XX年7月23日参加了晋江市进修学校举行的开题仪式。

(2)课题研究阶段(、8——、5)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围绕课题方向,全面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现将一些活动摘要如下:

XX年9月20日下午,学校课题组举行实验班级动员会。

XX年4月5日上午,学校课题组成员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会。

XX年7月10日——13日,学校课题组负责人张xx老师应邀参加永安市进修学校组织的课题经验交流会。

XX年12月9日上午,学校举行片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由课题实验班级数学学科教师黄才松执教初二年下册《梯形的性质》,教务处主任张文哲老师除了介绍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之外,还就《优化课堂作业,提高教学效率》作了专题讲座。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页5]_综合实践活动总结_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口头语言评价、书面评价、星级评价、表格评价、成长袋评价、网上自助评价;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

(四)在课题组制度建设上

综合实践不是校本课程,但是依托校本开发的管理和机制。教研不是口号,其真正有效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1、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的研讨。规定每双周二下午2-3节全部课题组教师集中多媒体教室进行专题教研。教研的内容主要有:围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主题教研、观看课堂教学录像和专家讲评,教师的专题讲座,集中的课堂观摩与交流等。

2、采用在职培训。对综合实践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对大学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进行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学生奠定基础。

3、量化评估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期初每位实验老师必须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活动台历、活动设计,每学期最少要提供一堂校级公开观摩课,要有教案,课堂实录、反思。期末对整学期进行回顾和总结,提交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有价值性的资料,课题组用《养正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成果考核表》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工作,肯定有突出成效的教师,推选在课题组中作讲座。

总之,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经历了一次次成功的探索,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真正地与新课改走到—起。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从今天开始。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我校仍将风雨兼程,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弘扬科研精神,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力争再创另一个新辉煌。

共5页,当前第5页12345

篇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页2]_综合实践活动总结_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实验给校园带来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形成研究的课题,并针对课题研究分成合作小组,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宣传。三年来共开发142个小课题,共完成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1105份,,“采访卡”756份,“调查表”572份,“评价表”近960份,“问题卡”225份,撰写“体验日记”2120篇,“活动感言”2057篇,“自创作品”392份,“手抄报”620张。

3、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对课题研究的态度,更新观念意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整理收集了“实践·收获·启迪”、“创新·成长·领悟”、“课题实验组教师论文案例集”、“课题各阶段计划和小结集”、“师生活动剪影”等五本书,其中收录优秀案例,课堂实录,精选论文、学生用书、学生活动剪影以及创作的作品。

4、在课题研究实验中,专家指导组、行政、课题组成员、互相配合,通力合作,深入第一线,共同研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将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焕发出精彩的光芒。

二、课题研究实验的启迪

(一)在课时设置上

在进行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学校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时的设置上给予了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活动内容如果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在两节课中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而且我们还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因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意注意不够集中,如果两节课连续上,极容易呈现出疲惫的状态。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而这样做的局限是:任课教师必须兼任本班其他学科的教学,才能保证课时的安排得到落实到位。一个学期下来,觉得这样的课时设置还是不够合理。于是,在第二年里,我们又进行了新的尝试:每周三节课,一节单独,两节集中。据大部分教师的反映,这样设置合理、有效。一节单独课便于落实上个星期布置的任务,或者进行主题的生成,或者对这个星期的活动作个安排,而两节集中课又刚好可以开展活动,或者进行汇报。这是较多老师满意的一种设置方式。因此,为保证课时落实到位,同时又考虑到该课程主题的灵活性、生成性等特点,现在,我们课时的设置是每周三节,一节单独,两节集中。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功课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开发。第一年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既有本班的班主任,也有科任老师,还有跨越年段的其他老师,其中我们发现:跨越年段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老师有时不易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问题,在对学生做活动的具体指导有时不容易到位。第二年,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而且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保留了原来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继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安排了同年段的老师跨班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由本班的班、科任老师担任,在功课紧张时不容易保证课程的课时数,经常会挪作他用,不能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而采用同年段老师跨班担任的效果最为理想,既保证了课时数,也较为熟悉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利于操作。同时,在第二年下学期,我们还发现了因为信息技术是属于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科目,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担任,只有实用性,而没有系统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扎实,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应用。所以,在第三年的实验中,我校从三年级开始,每周增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每周就有三节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篇7: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一、利用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实验探究,学生对实验现象怀有幻想、期待、新奇、刺激,对实验结论可事先进行猜测和推断,实验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比、讨论和推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学习“燃烧”、“自燃”、“着火点”等概念时,我先给学生演示“扇风点火”的实验,用扇子轻轻地对着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扇风,大家目睹白磷着火了,感到惊奇,顿时哗然:“怎么不用火柴点,仅用扇子扇就能使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呢?”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中找到“谜底”悟出道理,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如讲到“酸碱指示剂”时,用滤纸(先用酚酞试液浸泡晾干)和针(用氢氧化钠溶液湿润)为道具,用针穿透滤纸产生“一针见血”的效果。把成语与化学现象联系起来,生动有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讲解酸碱指示剂显色原理后,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苹果’”感觉“味道美极了”。生动、鲜明的趣味实验和演示实验能把学生带入神奇有趣的科学世界中,学生从奇妙的实验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从兴趣盎然的观察中发现有趣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想。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而言,就会感到化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感,于是一个个“为什么”油然而生。凡有实验,学生的兴趣就会特别高,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课堂印象特别深刻。实验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再加上老师的启发、诱导、点拨,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促进了他们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利用探究性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同方面的探究性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去思考分析问题,搜集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和做出推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通过这些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例如在实验“对蜡烛燃烧产物的探究”中,我给学生提出了这些问题:(1)观察蜡烛的颜色与状态分别是什么?(2)能闻出什么味道?(3)切一小片蜡烛放入水中,下沉还是上浮?(4)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亮暗之分。(5)在火焰上方置一干燥的冷烧杯(或其它可行性用具),观察到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手感如何?(6)把烧杯倒转过来,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发生?(7)用嘴吹灭蜡烛,会发现什么?用火柴点燃,还能看到什么现象?(8)杯底有发黑现象是怎么回事?(9)烧杯罩住蜡烛一会儿,会自动熄灭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暂且把它叫做“拐杖”,因为学生不能真正如科学家那样完全靠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提出大胆的假设,然后用实验来证明,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拐杖”,围绕问题学习探究,给学生以抓手。然后将学生四人一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对每一种方法都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回家利用家中的材料进行实验。这个实验成本低,实验步骤简单,现象明显。经过独立设计实验,学生不但学到了不少初中教材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设计出了许多老师也想不到的方案。如有的学生用白瓷碗观察有碳黑生成,有的学生用碎玻璃片或干燥的玻璃杯观察水的生成,有的学生在筷子上涂上石灰水等。在实验中,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说每次吹灭蜡烛的时候,总有一股白烟,这是怎么回事?于是,就又产生了新的探究。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当遇到用课本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主动超前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若离开了实验过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绚丽的实验过程,更能体现化学的魅力,凸显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素养。所以妥善规划实验过程的教学,使实验跟科学探究融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还可使他们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从而使他们形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总之,为了更好地在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每位教师都应该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记录自己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见解、新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反思、自我完善,使自己的教学艺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篇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页3]_综合实践活动总结_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1、主题确定由完全由学生生成到学校有规划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这就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性。在第一学期的实验中,由于对课题生成性的片面理解,认为施于学生的任何活动主题都是生成的,导致活动进程缓慢。同时发现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有的活动主题泛、大,有的没有研究的价值,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但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会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因此,在第二学期里我们立足社区环境资源特色,确定学校总课题——《走进安海》。再根据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和探索能力,产生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子课题:二年级以“家乡的风味小吃”为主线、三年级以“家乡的风俗习惯”为主线,四年级以“家乡的支柱产业”为主线,五年级以“家乡的名胜古迹”为主线来开发课程资源。实验了一学期下来,发现这样虽然有利于学校的整体规划,但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生成性。生成性,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要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的主题,从而自主确定和选择的。因此,在这些预成的主题下,我们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如二年级,在学生品尝了安海的各色风味小吃后,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桔红糕”,就产生了《品说桔红糕》这一主题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在获知安平桥(五里桥)被列入泉州十八景,他们想进一步探索安平桥的过去和现在,就产生了《漫话安平桥》这个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因此,我们发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当然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肯定其存在价值,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2、活动课题主线由单一地关注家乡扩展到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多方面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构成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在实施一学期的“走进安海”系列活动后,我们发现我们探究的范围太狭隘了。于是,在第二个学期实验时,我们重新确定学校活动课题总主线——《童眼看世界》,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生成各年段的活动课题的子主线。如:二年级以“小小的我”为主线,包含:我的出生、认识我自己、我的身体、我爱我自己等;三年级以“我的家庭”为主线,包含:我的爸爸妈妈、父母的节日、尊老爱幼等;四年级以“我的学校生活”为主线,包含: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学习用品、我的校园、我为学校出谋献策,校园植物户口簿等;五年级以“我们成长的地方”为主线,包含: 家乡的风味小吃、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的名胜古迹等;六年级则以“我们与社会对话”为主线,包含:环保、青少年成长话题,社会问题等。这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科学方面、环保等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将近一年的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利的保证。

3、活动模式由表演式的汇报课到主题策划课到方法系统指导的常态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如邹开煌教授说的“上什么,怎么上?”对于大多数老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具体的操作。因此我们在XX年的4月召开了第一次的案例研讨活动,初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确定主题→制定方案→采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整理→进行交流汇报。教学实践的结果显示,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提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处理信息,教师往往要用很大的力度去逐个指导,而且活动周期长。

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篇9: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页4]_综合实践活动总结_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在各年段具体实施的探究》课题研究报告

因此我们思索,是不是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例如,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设计活动方案;学会进行调查、进行访谈、进行实验;学会处理收集回来的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研讨活动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学生汇报时的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们看看录象中的学生是怎么样生成课题,怎样探讨活动方案,怎样利用课余时间到菜市场、水果摊、新华书店、超市等地进行调查的实况录像,以及他们采用了哪些形式进行汇报等一些形象生动的资料代替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解说,让学生先模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经历四、五个活动阶段?是不是所有的汇报都要逐个地介绍?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摸索。我们把原来的活动课程的内容和综合实践的调查,采访相结合,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如《品说桔红糕》和《玩具总动员》这两个活动都只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并进行社会简单的调查。第二个阶段把调查的内容进行简短的汇报,并当场在课堂上进行设计和制作。而在《漫话安平桥》的汇报课上,我们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们离开座位,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到其他小组去参阅收集到的资料,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堂。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认为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不断地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多彩的服装家园》主题生成课中,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在《走进南音》活动策划课里,教师既放手让学生探究,自己找路走,又恰当指导,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会了问卷调查、上网查资料、采访、宣传等探究方法。在《网络“利”与“弊”知多少》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的结题报告。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在我校已经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常态课,课堂上老师们能轻松驾驭,活动中学生们能自主、顺利、有序、深入地开展。

4、评价形式由教师的单向评价向各种形式相结合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强调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如: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还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是单向的评价。

第二个学期,我们开始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和教师评。小组评即小组长组织大家用举手表决的办法来评定;自评就是给机会给学生提出小组评自己评得不合适的地方;教师协调就是教师介入组织学生重新评,帮助学生公正的评价。在评价完成之后,充分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评价成果,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这不仅体现了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体现了评价是民主、平等的过程。

第二年,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在小组中团结合作,就能得到一个“合作星”;在成果汇报时表现突出就能得到“汇报星”;在活动中积极动脑筋,想出了新方法新点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就能得到“智慧星”;在活动中能搜集整理好资料,就能得到“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学生搜集在活动过程中所得的星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表现,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上设计了一个“光荣榜”,让学生把所得的各种星贴在上面,同时学生每得5颗星就可以换一件小礼品(一张表扬卡、一个成长记录袋、一张活动照片、一本记录本等),在学生中形成了你争我夺的氛围。

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篇10:研究性学习报告通用范文

一、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化学教学中的价值

众所周知,思想是指导行动的前提,是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关键。因此,教师要想充分发挥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确保实验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在短短的45分钟内做实验就是浪费时间。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的错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旺,将形象、直观的实验引入到课堂中,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以确保化学课堂的高效进行。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烧杯、试管架、镊子、钥匙、纸槽等药品及仪器及用品,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并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不选择稀硫酸与石灰石进行实验?(2)为什么不选择碳酸钠与稀盐酸或者是稀硫酸进行实验?(3)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等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营造和谐课堂环境

有教育学家说过: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让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实验在化学课堂的价值,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价值,要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实验,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11:研究性学习报告通用范文

内容概述:对于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调查报告  1.什么是电池?

电池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池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电池的性能参数主要有电动势、容量、比能量和电阻。电池的种类很多,常用电池主要是干电池、蓄电池,以及体积小的微型电池。此外,还有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以及其他能量转换电池如太阳电池、温差电池、核电池等。 2.电池有什么危害?

旧电池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以及废酸、废碱等电解质溶液。如果随意丢弃,腐败的电池会破坏我们的水源,侵蚀我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和土地,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如果一节一号电池在地里腐烂,它的有毒物质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扔一粒纽扣电池进水里,它其中所含的有毒物质会造成60万升水体的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镉、铅、汞、镍、锌、锰等,其中镉、铅、汞是对人体危害较大的物质。而镍、锌等金属虽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是有益物质,但在环境中超过极限,也将对人体造成危害。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废旧电池渗出的重金属会造成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污染,3.废电池回收的发展空间

日常使用的电池种类很多。大量的碱锰干电池,镍金属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其中含有的二氧化锰是贵重的物质,加以利用是有很大价值的.汞、含镉、含铅废电池。这类电池任意丢弃会将大量重金属元素、贵金属元素废弃,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对这类电池则须给予高度重视,控制它们的生产和使用,严格回收使用后的废电池,对其中的有用物质加以再生利用。 国外发达国家对废电池的回收利用极为重视。西欧许多国家不仅在商店,而且直接在大街上都设有专门的废电池回收箱,废电池中95%的物质均可以回收,尤其是重金属回收价值很高.如国外再生铅业发展迅速,现有铅生产量的55%均来自于再生铅。而再生铅业中,废铅蓄电池的再生处理占据了很大比例。100千克废铅蓄电池可以回收50-60千克铅。对于含镉废电池的再生处理,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处理100千克含镉废电池可回收20千克左右的金属镉。4.电池的回收方法 ? 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

如法国一家工厂就从中提取镍和镉,再将镍用于炼钢,镉则重新用于生产电池。 其余的各类 废电池一般都运往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填埋场,但这种做法不仅花费太大而且还造成浪费,因为其中尚有不少可作原料的有用物质。  ? 回收利用 热处理

瑞士有两家专门加工利用旧电池的工厂,巴特列克公司采取的方法是将旧电池磨碎后送往炉内加热,这时可提取挥发出的汞,温度更高时锌也蒸发,它同样是贵重金属。铁和锰熔合后成为炼钢所需的锰铁合金。该工厂一年可加工20xx吨废电池,可获得780吨锰铁合金,400吨锌合金及3吨汞。另一家工厂则是直接从电池中提取铁元素,并将氧化锰、氧化锌、氧化铜和氧化镍等金属混合物作为金属废料直接出售。不过,热处理的方法花费较高,瑞士还规定向每位电池购买者收取少量废电池加工专用费。 “湿处理”

马格德堡近郊区正在兴建一个“湿处理”装置,在这里除铅蓄电池外,各类电池均溶解于硫酸,然后借助离子树脂从溶液中提取各种金属,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原料比热处理方法纯净,因此在市场上售价更高,而且电池中包含的各种物质有95%都能提取出来。湿处理可省去分拣环节(因为分拣是手工操作,会增加成本)。马格德堡这套装置年加工能力可达7500吨,其成本虽然比填埋方法略高,但贵重原料不致丢弃,也不会污染环境。 真空热处理法

德国阿尔特公司研制的真空热处理法还要便宜,不过这首先需要在废电池中分拣出镍镉电池,废电池在真空中加热,其中汞迅速蒸发,即可将其回收,然后将剩余原料磨碎,用磁体提取金属铁,再从余下粉末中提取镍和锰。这种加工一吨废电池的成本不到1500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