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圆锥认识的教学反思(推荐20篇)

发布于2023-12-31 04:31,全文约 14663 字

篇1: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前不久进行的辽阳县初中优秀课评选中,我执教的课题是八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宫博物院》。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课改思路、充分发 挥学生潜能,并结合学科特点、文体特点、学生实际,整个课堂教学由“课前展示——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教材,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细读感悟,体 会特色——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六大环节组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能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得到合理的体现和突破。

2、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课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组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故宫的知识,既为新课教学做了准备,使学生对故 宫不再陌生;也锻炼了主持人和各组同学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课堂上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3、能够学生自己 弄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弄懂。由于语文科知识的琐碎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可能完全撒手给学生。这节课,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学生能够 自己学会的知识,我尽量将知识的传授权留给学生。比如:①故宫博物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②填写课后练习一的平面图, 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③将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结构方式。三个问题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我将它们安排在“探究教 材、合作交流”环节中,由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长的讲解、组员的补充中予以解决。

4、巧妙利用教具,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 率。把握说明顺序是本文一个重点,要想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先完成课后练习一——填写故宫平面图。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并全面了解七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我 在课前制作了故宫平面图(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找到与教材完全相同的图片,于是,我动手将教材的图片扫描到电脑上,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的大小进行了处 理,并在各建筑的图例旁加上了序号。)每组一份,于课前粘贴到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课上,讨论完这个问题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 检查时,由一组代表说明自己的答案,各组语文科代表检查下一组的回答情况。前后只用了三两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从而大大地提高 了教学效率。

5、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在概括了4——8段内容要点之后,我及时点拨:在说明文阅读中,经 常出现概括文章说明内容的题型,要在把握各段要点的基础上,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加以概括。适时地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再如,找出第6段使用的方位词,进而把握 立足点的内涵后,我又适时拓展,告诉学生立足点有两种,一种是立足于某一点,另一种是不断变换立足点。

篇2: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数学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出示小朋友读《安徒生童话选》例题时,我告诉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增长知识;在练习李明骑自行车的练习时,提醒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简短、温馨的话语,温暖滋润了学生的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根据我自己的反思及听课老师的点评,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

一、复习正比例的知识时分的过细,只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正比例,为学习反比例奠定基础,还可以节约时间。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加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要及时提醒更改。例如有个别学生说: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增加,5乘以6,这些地方平时我都提醒学生注意,但是这节课没有及时纠正。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要丰富,富有针对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四、反比例的知识是个难点,很抽象,学生往往硬套意义来判断,因此,讲解例题和练习时,要多设计图表型的题目,让学生形象的看到两个量的变化规律,直观的计算、比较出两个量的积一定,简明的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五、数学课上,计算题、应用题和正、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主要靠学生分析、对比、概括、判断等,有时整节课枯燥无味,如何让这种课也能变得生动有趣,活泼精彩,还需要教师好好思考。

篇3: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 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篇4: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要求之间相矛盾,为了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画垂线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有3点: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三是通过画垂线,能发现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由于设计的教学内容明朗,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说一说、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课堂气氛活跃,所以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但还是有一些瑕疵:

1、让学生尝试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用的时间较长,仅仅是让学生结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句话的理解画垂线,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迟迟无法做出垂线,建议新的教学设计应让学生结合课本例1的演示来完成,学习效果不但会提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彩色粉笔的灵活运用。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用彩色粉笔作点缀,让学生看得更清晰。

3、多一些合作学习,练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在自学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时,同桌两个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说、互相指导。在学生学会画垂线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方的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直线外点一点,让其练习做垂线。做完之后,量给同桌看,让同桌明白是怎样操作的及是否正确,让自己的操作过程也更熟练。

这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的一些小细节进行总结、完善,希望在不断反思时更加完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5: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实践,我能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游戏和chant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活动中输入语言。我还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培养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点遗憾,首先在听录音时能把学生的录音作业放给学生听效果就会更好了。再次在学完fridge这个单词时,发现一男孩把手举起来我没能及时提问,课下了解原来他是想提出问题。如果在课堂上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的,学生也会有成就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如果再让我执教这节课,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会继续寻求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更有效。

总之,我要继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创新意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每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只要用心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去反思,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路子,取得优异成绩。

篇6: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细品味。”我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篇7: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我班的孩子比较喜欢动物,对动物有爱心,所以我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开课伊始,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耳畔萦绕,各种美丽的鸟儿图片一张张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姿态万千的鸟儿,清新、幽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了有种和谐的感觉。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巧妙地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设计这堂课时,我没从头开始,而是叫学生找找“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由此引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中心。指导学生读这句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学生毫不犹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团:“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谁信赖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词、字探究。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无论是自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

三、结合学生的感悟,随机指导朗读。在交流“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时,有一个学生谈到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突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结合父母平时称他为“小家伙”进一步说明。我觉得他体会得很独特,随机让学生找到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的句子,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指名读、部分读、齐读,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爱。

四、对教材的合理拓展,为课堂增添了精彩。教学快结束时,我设计了两个很有创意的环节:一是“给文中插图起名”。在学生读完第13自然段后,我出示书中的插图,并深情地配上话语:“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试着这幅图起个名字吗?请写在插图的旁边。”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起的名字五花八门:“爱”、“信赖”、“特殊的父子”、“温馨的一家人”……二是“自行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如,“信赖是阶梯,让我们走向成功”、“信赖是一双紧握的手,我给你力量,你给我力量”、“信赖是一座彩虹,让我们心相连”……)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教学中我也觉得有遗憾,最主要的是朗读指导还少了些。这也是阅读课文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课文篇幅比较长,但要求一节课完成,容量可想而之,因此,很多时候是匆匆而过。在以后的阅读课文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如果各位老师有好的建议请赐教。

篇8: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自读、自悟,相互补充,达到生生互动的课堂效果。引读主要安排在第十五自然段,这一段是全文的重中之重,它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的集中体现的段落,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受到感染,我安排了两次引读,力求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读来使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可见,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更是唤起学生阅读激情的重要形式。

正是因为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才使学生的情感逐渐被调动起来,以至于在进行“难忘”这个教学环节时,学生才能感悟到像老红军这样的战士只是无数红军战士中的一个缩影,草地的艰难只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写照。所以在读那几个故事的时侯,才会出现感人的情景。这就生成了教育资源。至此,整个长征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对英雄产生的敬仰之情更加强烈。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则现在、过去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这不仅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而且还指明了一条完善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

篇9: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一年级的美术课,刚拿到教材看到这课内容时,很是头疼。因为本课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绘画的第一课。就要求学生集体合作,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就想小组合作让四人一小组围坐在一起,根据一个主题展开想象、讨论、分工、绘画。可时这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会对某一主题进行展开绘画吗?不能。如果靠老师手把手地教,这么多地小组根本指导不过来,而且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再想如果放手让学生自由绘画,那么学生在一节课中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

于是打开教参看到上面的设计后,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难道我不能设计一种形式,既可以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又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去完成吗?经过一番设计,我将它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用各种美术教材和工具布置出游戏场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随意选择,大胆尝试,说说:“你认识了哪种工具?怎样画更漂亮?”并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让孩子们在玩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各种材料、工具使用的特点及不同组合的不同效果。最后要求孩子们在体验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交流,学到新的不相同的方法,最后就是想象力的解决了,我打开了几幅画,让孩子继续分析,我说水果能真的跑吗?孩子就说不能啊。我就继续发问那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就这么画呢?孩子很自信的就说是用了想象力啊?那你会怎么用想象力呢?让他飞起来,给他建房子……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我又给他们介绍了集中适合集体作画的主题。给学生观察。学生们说的的很好,说出了用的各种材料,颜色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很丰富,作业完成的出乎我的预料。面对这样的现象,我深感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好的教案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还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

篇10: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国宝大熊猫之后,觉得深受启发,以后我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习惯养成了。

一是觉得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得有章法。今天课堂之上,我让学生分小组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然后展示在黑板之上,可是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却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也难怪,因为是第一次嘛,不不守细细分来,发现学生的涉及的面还是很全面的,有文章思路的,有写作特点的,有文章说明中心的,还有文章说明语言的,不过也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也就罢了,但是这是一个小组的意见啊,可见这也反映了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啊!这也是今后需要引导的。

二是觉得学生的勇于表达的能力也要训练。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不过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这也是我有所忽视的内容啊,今后就得注意了!我想今后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拿出来让学生来谈感想,讲故事,荐精文都是可以训练他们的能力的,相信学生,他们一定是最棒的!

三是小组的评价差得仍然太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好处不用多说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得注意这个问题了!可以在上课时采用记五星的形式来表现,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做好利用,除去在班上应该有一个好的表现外,在学校的层面上也应该体现,比如可以评选优秀小组、小组长、发证书奖品、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举行优胜小组野游、电影会等,让学生有一个小组活动的动力。毕竟孩子们都是喜欢争强好胜的啊!

深感教无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也要向各位同行们认真学习啊!

篇11: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篇12: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材简析

《南海上的明珠》是西师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美文,语言生动优美,富有韵律,而且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课文抓住了海南岛“富饶”和“美丽”两个特点,用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效迁移,读写结合。

二、找关键词,理清行文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

提问:南海上的明珠指哪儿?海南岛。

结合课文,你打算用哪个词概括它的特点?

先抓住中心句中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南海上的明珠”的理解;并展示海南岛的地理图片,让学生对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有个大致了解。接下来,由中心词“富饶”、“美丽”提问。说说“富饶”、“美丽”的意思。

课文里又是怎样给我们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后面哪些段落写的是“富饶”?哪些写的是“美丽”?

精讲第二段,抓关键词,悟学习方法: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作者写海南岛“富饶”抓住了哪两个特点?

抓住该段的总起句,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上展开学习。

提问:本段哪些地方能读出这样的特点?

自学三四段,抓关键词,熟悉学法:

刚才我们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孩子们自学三四段,主要解决两个问题:①写海南岛的“美丽”,作者抓住了哪两个特点?②围绕这两个特点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圈画出来。在你喜欢的景物旁边作上阅读后的批注。

学生能较容易找到写海南岛“美丽”时的总起句,其中也有两个特点“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在批注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海南岛的“美丽”,然后带着这种喜爱、赞美的情感来朗读,这样使得对文段的优美语句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变得容易。

三、什么是关键词语?

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就好比抓住了文章的纲,能把整堂课串起来,会使整堂课的阅读教学眉目非常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会非常容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教学中我先引导孩子找关键词,以第一段中的“美丽富饶”统领全篇,再具体体会2-4自然段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其间注意引导孩子在每段的总起句里抓关键词,感受文章层次的清楚,结构的严谨,从而为读写结合,仿写作文打下了伏笔。

另外,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采取让学生找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上,学生还不能离开老师的引导准确独立地学文。怎么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呢?我总结出五个要点,即:一、老师在讲课之前要对教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一条主线。二、依情定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紧紧围绕关键词语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读懂课文。四、跳出课文,巧设练习,内化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五、板书设计要突出关键词语。当然,这仅是我一时管见之得,方法还有待加一步改进、完善。

四、 结合旁边的批注理解课文内容,

将批读点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这一重点,在孩子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批读点进行思考,简单清晰的就能让孩子了解文中各个总分关系的的联系,划清层次。

研究好旁批的教学点,用好不同批读文中的旁批,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与文本与编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体验开阔视野,从而产生新看法的过程。这也是我在学习今后的批读文时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

篇13: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应该成为小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情感说。我在《中华少年》这课时设计是根据本文是诗歌的特点设计以感情朗读为学习方式,运用多种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乐趣。

一、配乐的朗读是有意义的

在教学《中华少年》一课时,配上和谐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进行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的情感氛围之中。在朗读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二、趣味的朗读是生动的

趣味的朗读方式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有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读、配乐读、配音读……其中的分角色朗读是我们平时在课堂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自己寻找朗读的伙伴,对于学生来说既是练习又是提高。老师还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创造性地安排朗读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朗读的方式,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

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评价读是必要的

评价读可以是师生间的评价,也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爱挑别人的毛病。教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样,哪个词读得好,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有利于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这时,再加上赛读、挑战读,学生就更来劲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纷纷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学挑战,也感受到了朗读有趣。

让学生人人都读,人人都有体会,人人有收获。改变了课堂教学以往情形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以动带静,以优促差。全班同学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了。文章中重点、难点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说的过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力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过程中得到提高。

篇14: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借助本课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用书本自学是一个非常好的课例。在自学的基础上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所以本节课我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质疑深入探究的能力。

1、自读自悟

课堂伊始给学生10分钟自学自悟的时间。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近2年的学习卡自学的基础,学生能自己根据例题提炼知识点。 并结合自己的接受能力提出自己的质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都能找到倒数的概念,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讲解倒数的概念。对特殊的“1”和“0”的情况也都能梳理出来。

2、交流解惑

在自读自悟的环节中学生归纳知识点的同时都有自己的问题,比如

0为什么没有倒数?

小数有没有倒数?

如何找带分数的倒数?

面对学生的整理的知识点和问题,我并没有马上讲解,而是给学生2分钟时间进行了同桌交流,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在交流中学生初步解决了一些问题,并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3、知识共享

在这个环节中向学习卡自学模式一样进行了交流,归纳、质疑。学生积极性很高。对知识点概括的很准确,并且解决了学生自学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4、课堂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了书本上的和一些补充的题型练习。课堂反馈比较成功。

5、课堂小测

留出8分钟时间进行了课堂检测(数学同步习题),课后判完进行了统计

参考54人,20人100分,

判断题“5和1/5成绩是1,所以5是倒数,1/5是倒数。”有6人出错。课堂进行了练习和讲解,理解了倒数的相互依存性,但反映出有的学生听讲还是存在问题,或者说对概念的理解不深入。

其他同学基本都是带分数的倒数出现了错误,原因一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出现错误,课上复习不够,原因二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不扎实,课上练习较少,只做了学生的交流,以后课堂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应在巩固些。

篇15: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接到要到二中讲课的通知,心里一片空白,完全没有底。对于《合欢树》这篇文章,虽然说已经上过一次,但总感觉上的很草率,自己尚没有完全吃透,学生又没有完全进入到文章的氛围中。

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我格外珍惜这次重讲的机会。通过反复的文本阅读,我最后决定从文本出发,抓人物,分析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和不同时期作者对待母亲的情感历程。毕竟史铁生的文章不同于他人,每读一次总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的感情,总能悟出新的哲理。最后顺着设计好的思路上完了这节课,总体感觉还不错。惟一遗憾的地方是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没能将准备好的音频朗读和一段缅怀史铁生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带到我预计的一种情景中去。(主要是因为二中教室还没有安装多媒体。)教学的遗憾同时也是一种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我将以此不断地激励自己。

篇16: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篇17: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入境首先老师自己要入境,本文说理性很强,那么教师首先要让自己信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要想法设法找一些佐证,要能真正地为作者的观点叫好,但带着学生学完之后又能走出课文。而要让学生入境,本文则要侧重于联系一些材料证明课文中的一些观点。而要让学生入境,好的导语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从一开始就能让学生走进课文,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的强化这一条主线,让学生慢慢地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获得一些知识。当然学习过程中不时的穿插一些有趣的话题或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一种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办法,比如本文得到大自然创造了巧妙绝伦的艺术品,但苍蝇蚊子是这样的艺术品吗?学生对这一问题还是颇感兴趣的。

总之,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深入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就要让学生养成预习提问题的习惯,事先收集归纳,以此设计好教学,可课下预习,问题由课代表收集,提前交回),这样才能设计好教学,实施好教学。

篇18: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小学生第一次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学生几乎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得到运用,因而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种策略,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本课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自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区理解题意。然后我给学生设置了三组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帮小猴提问题,学生以前已经有了从条件思考的经验,所以学生能很快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三组条件其实都是围绕例题“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设计的,所以为下面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做了铺垫。并且通过根据条件提问题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时相关的已知条件的重要性。

在例题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出示问题,而是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分析“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学生通过交流能自主理解这句复杂条件里所蕴含的意思,这样学生就能顺其自然地帮小猴提出更多的问题。我再顺理成章地出示例题的问题,并再次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一复杂条件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列表和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题后的体会,找出两种方法思考过程的相同之处,然后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

篇19: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篇课文的三味书屋那部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童年鲁迅的眼里,百草园充满了无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较下,三味书屋是不是就是枯燥无味、没有丝毫的乐趣呢?”学生都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大家一致认为就算是读书生活也是有一点乐趣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跑到后园去折桂花,捉蚂蚁喂苍蝇;二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

在整篇文章结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第三小题,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五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作答,大部分学生都赞成第三种观点,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但也有同学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我问他们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说老师拒绝回答怪哉这个问题就是很好的依据。我再追问还有没有时,他们都摇头说没有了。

这时周睿哲举起了手,他的依据是趁老师读书入神时同窗们在下面做戏或者画画。他的话刚一出口,其他同学都纷纷指责他,说他是胡说,明明前面已经说了 这是读书生活中的一点乐趣,怎么又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依据呢?我摇手制止了其他学生,我让周睿哲说一下他是怎样理解这个地方的,他说了很多,但一直没准确的表达出来(他平时的成绩不是很出色)。看着他那着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说:“请你听我说,看看你想表达的是不是这个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师教授的知识很有趣的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话,学生就会全神贯注的读书,就不会偷偷的玩游戏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连连点头。其他同学听后也很是赞同。我表扬了周睿哲并鼓励其他同学以后也要多动脑筋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后,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按照优差生的观念来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举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学不就失去了这么精彩的一个观点吗?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空间,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篇20: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工作不仅在于老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学”。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教学的魅力关键还在老师身上。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策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实际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因素,而只想按照自己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进行,表面上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的收获却是令人担心的。

为了不误人子弟,我及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提出疑问,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演一演,并交给任务,迫其把分散的精力集中起来,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同桌交流,自由组合交流,甚至全班同学交流、讨论,使学生自己在头脑中梳理概括出科学的结论,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说,也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独立思考、探究,同时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获得答案,使教学活动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