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交际礼仪常识【合集3篇】

发布于2024-01-04 00:35,全文约 11334 字

篇1:涉外礼仪常识[页2]_交际礼仪_网

涉外礼仪常识

第二,要作到“批评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离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其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为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其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其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第四,要作到“举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举止有度”,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

二是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

四、不必过谦

不必过谦的原则的基本含意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

五、爱护环境

作为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

在涉外交往中,之所以要特别地讨论“爱护环境”的问题,除了因为它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社会公德之外,还在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为舆论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与此有涉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要明白,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

第二,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具体而言,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特别需要在“爱护环境”方面备加注意的细节问题,又可分为下列八个方面。

其一,不可毁损自然环境。

其二,不可虐待动物。

其三,不可损坏公物。

其四,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

其五,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

其六,不可随地吐痰。

其七,不可到处随意吸烟。

其八,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六、数字与手势禁忌

(1)西方国家对13和星期五十分忌讳,据说耶稣遇难前参加最后的晚餐是13人,而那天是星期五;

(2)西方国家忌讳666,传说666是魔鬼撒旦的化身;

(3)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忌讳4字,因为4字与死的读音相似,意味着倒霉和不幸。在日常生活中礼品不送4件,剧场不用4号。

(4)日本忌讳9,因为日语中9与苦的发音相近。

(5)俄罗斯等国家喜欢单数,以为双数是不吉利的。

同一个手势、动作,在不同的国家里表示不同的意义,比如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立起,在美国这表示OK,但在巴西,这是不文明的手势。在中国,我们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表示赞赏,我们会跷起大拇指,真棒!但是在伊朗,这个手势,这个动作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能随便使用,你想赞赏伊朗人不能抻大拇指。在我国一般摇头表示不赞同,但在尼泊尔正相反,摇头表示很高兴、很赞同,他一晃脑袋你就知道他很高兴。世界是很大的,风俗习惯是繁多的,要想同他们打交道,就要了解他们。我们中国人要对各国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很好地同他们打交道。

七、仪表和举止

总的说来,人们在对外活动的场合,应当稳重自持,尊重对方,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表现出中国人民应有的气质和风度。狂妄自大、举止轻浮,反而是会被人讥笑为浅薄无知、缺乏教养;卑躬屈膝,唯唯诺诺,常常招人鄙视,不足以代表我们应有的人格、国格。不修边幅、懒懒散散,显示精神萎靡颓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可见,讲究清洁卫生,已不仅是个人生活中的“琐事”,而是一个人文明习惯和文化素质的表现。在社交场合,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谈,打喷嚏,或者用手指去抠鼻孔、掏耳朵、剔牙,都是极不礼貌的。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自备手纸或手绢,以应不时之需。

在社交场合,头发应当梳理整齐,不要满头皮屑。指甲应修剪整洁。男人应把脸刮干净。女士如穿短袖衣服,不要露出腋毛。汗毛如透出丝袜,应剃干净。衣服应当干净、熨平,不要内长外短。内衣、外衣的领子和袖口都要干净。皮鞋应当擦光洁。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身子不要歪靠一旁,不要半坐在桌子上或椅背上。坐时,腿不摇晃,不跷二郎腿;女士要两腿并拢。不要半躺在坐椅沙发上。走路时,脚步要轻。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但不要慌张奔跑。不要在别人正在交谈时,从中间穿越而过。在剧场电影院,如必须从别人的座位前穿越时,则必须说声“对不起”,侧身而过。

在相互交谈时,声音的大小,以能使谈话对方听得清楚为合适。不要放开嗓门大声喧哗,更不要高声谈笑旁若无人。说话时,手势不要太多太大。不要用手指或刀叉筷子指着对方说话。

八、守时守约

不遵守时间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有约在先而不按时赴约,极易引起对方的误解,有时甚至被认为是故意冷落。如有人请你赴宴,本已同意应邀而临时不去,主人会感到难堪,甚至恼怒。看戏听音乐迟到,戏已开场,往往要等节目间隙时,才允许入场。机场车站迎送客人,客人已到而迎接的人姗姗来迟;或者等你到达机场车站时,客人已经离去。风此种种都属于“礼宾事故”。

为了杜绝此类“礼宾事故”的发生,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例如,在约会时,就应当先检查好自己的日程,看届时有无其他活动安排,以免两项活动的时间互相碰撞。在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时,必须把日期、钟点等讲清楚,并记载在自己的日程上,以免遗忘。如请人吃饭,即使口头谈定,有时还要发一个请柬供对方备忘。现代的大城市,交通拥护,应按实际需要,计算好路途上需要的时间。如发生临时情况不能按时赴约,则应尽可能提前告知对方,解释清楚,并表示歉意,以争取对方谅解,也可另约时间。如因一时疏忽而迟到或失约,则应向对方道歉,并尽可能设法补救。

守时守约,也并不等于“越早越好”而是要按预定时间,适时到达。例如,应邀赴宴,到得太早,主人正忙于准备工作,反而会感到不便。一般的说,拜会、会见、会谈等活动应正点准时到达;参加招待会、宴会、可正点到达或略迟二三分钟。对于特别正式、隆重的大型宴会不可迟到。参加会议或出席晚会等,应提前到达,以便按时或提前入座。去机场送行,应提前到达,以便按时或提前入座。去机场送行,应提前早到,要把客人提前出海关上飞机的时间估计在内,现代社会,人们都十分珍惜时间,把时间看做生命。加强我们的“时间观念”,守时守约,正是文明礼貌的重要表现。

九、见面打招呼是一项起码的礼节。

见到熟人不打招呼,或者当有人向你打招呼而不予回答,都是一种失礼行为。在打招呼时,男子戴着帽子,可将帽子略略提起;如所戴帽子不容易摘下,则可用手握一下帽檐致意。如相互距离稍远,也可挥手示意。

握手是世界上通行的一种礼节。它是一种常用的“见面礼”。而有时候又具有“和解”、“友好”等重要的象征意义。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就特别注意握手言和的礼仪。他在其回忆录《白宫岁月》中写道:“9日下午4时,周恩来来到,我在宾馆门口迎接他,特意地把手伸出来。周恩来即微笑和我握手。这是将旧日嫌隙抛到脑后的第一步。”尼克松总统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他首次访华时也说“我走完梯级(从飞机舷梯走下来)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据基辛格回忆,尼克松为了突出这个“握手”的镜头,还特意要基辛格等所有随行人员都留在专机上,等他同周恩来完成这个“历史性握手”后,才允许他们走下机来。

作为一种常见的见面礼节,初次见面相识的可以握手,老朋友久别重逢也要握手。别人伸手同你握手,而你不伸手,是一种十分失礼的行为。男女握手,要由女子先伸手。如果女子不愿握手,也可微微欠身问好。如年龄差别明显,则由年长者先伸手。同妇女握手,以轻轻握及即可,不要使劲紧握。握手时,通常都用右手,但如右手有病或有其他原因不能握手时,也可用左手代替并请对方谅解。男子握手,应摘去的手套;如不能摘去,应说一声“Excuse my gloves”;女子握手,不必脱手套,也不必站起。客人多时,握手不要与他人交叉,让别人握完后再握。握手时,不可目光另看别处,或另与第三者谈话。握手后,不要当对方的面擦手。

如不愿握手,微微欠身鞠一个躬也是很有礼貌的;中国人抱拳作揖,东南北亚佛教国家的人双手合十,也是一种礼貌,容易被人接受。对一面之交或不相识者,可点头致意。对一天多次见面或经常见面的熟人,也可点头微笑致意。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久别见面,或无行送别,多是拥抱、亲吻、贴脸颊。但除夫妇之间拥抱亲吻外,一般都是亲脸膛、贴脸颊。男子对尊贵的妇女,有时亲一下手背。拥抱则视情况,有的是热情拥抱,有的则纯属礼节性的。

总之,见面打招呼,形式多种多样,总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不应冷谈失礼,也不宜过分热情,以至举止失常,贻笑他人。“不亢不卑、落落大方”,正是最好的总结。

十、“尊重老人,妇女优先”,也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遵行的礼节。在互相介绍时,一般是向年长者引见青年人;遇有年长者入场向大家介绍时,青年人要起立致意;对年老资深的议员、学者、教授等给以特别的尊重;对年老退休的人员要给以一定的荣誉和待遇等。在社交场合对女性的尊重,据说是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遗风;也有人从宗教角度分析,说是出于对圣母玛利亚的尊敬。因此,步行时,男子应走在靠车辆行驶的一侧;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面;进门时,男子应将门打开,请女子先进;入座时,就请女子先坐下;同女子打招呼,男子应该起立;社交聚会,和男女主人在一起,应尽量先同女主人打招呼;进餐时,请女子先点菜等等。只有在下车、下楼时,男子应走在前面,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剧院时,男子可以走在前面,以便先找妥座位。但是,在尊重老人、妇女时,也就考虑到各国不同的观念和习俗。

在伊斯兰教的国家,男女的界限视各国开放的程度有所不同,对妇女的礼貌也要注意尊重当地习俗。一般妇女不愿同陌生的男子接触;有的还蒙上面纱;教规严的国家,喝酒要被处以鞭刑,男子不得与妇女握手。外国的女子主动伸手,当地的男子也不好来握手。1990年在北京举行亚运会,当伊朗队运动员举行亚运村的入村仪式时,伊朗队婉言谢绝了中国姑娘为其打国旗,说“因为宗教关系,不允许女性参加正式仪式”。由此可见,适应不同的对象、环境和习俗,应该成为我们行动举止的一项重要的依据。

十一、接触与交谈

我们对于参加对外礼宾活动,应抱一个积极的态度。过去有的人信奉“少开口是银、不开口是金”的方针。他们认为,在对外场合只有“免开尊口”当“闭口道士”,才不会犯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无所作为的思想。当然,有时候,在某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运用“沉默”的策略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不能归结为一般情况下所应有的态度。特别是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十分有利,“对外开放”的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广泛的各种机遇。在对外场合,我们不应拘谨,也不要只是中国人扎堆聊天,而应当广泛接触、多交朋友、按照我国对外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接触交友,即通过直接约会的方式,会见有关方面的人士。例如新任使节到任,按惯例应进行到任拜会。通过到任拜会,可以结交驻在国的领导人、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友好的社会知名人士以及驻当地的各国使节等。到任拜会是一种礼节性拜会,拜会的范围可根据当地条件酌情拟定。通过拜会交谈,可以了解不少情况,有的使节还要进行回拜。这样,可以使相互关系很快建立起来。各业务部门的人员到任时,也可提出拜会相应的人员。

在社交场合介绍朋友,要亲切自然。例如,在家庭宴请或小型招待会上,主人一般都为后到的客人介绍先到的客人。但注意不要带着后到的女宾转圈介绍所有的客人。在大型活动的场合,如果有熟人正在同其他客人闲聊,你便可趋前打招呼,以便朋友把你介绍给大家。在社交宴会场合,作为同一个主人邀请来的客人,也可主动地、有礼貌地相互自我介绍认识。

在介绍两个人相互认识的时候,总的规矩是:把其他人介绍给更为尊贵的人。例如,把年龄较小的人介绍给长者,把一般来客介绍给身份较高的人,等等。

介绍人们相认识时所用的语言,以简洁、清楚、有礼貌为好。当你被介绍后,通常要做的是,握手、面露笑容并说一声:“您好(How do you do)。”在需要表示庄严郑重或特别客气时,还可略施一躬。如见到某人特别高兴,则可以说:“我见到你真高兴。”作为国家、团体或企业的公职人员,对外谈话,当然应当坚持原则,不应当违背我国对外的方针政策。还应当廓清外界的某些误解。

在相互交谈时,应当注意中外习惯上的差异。例如,外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您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等。有些中国人常用的“上哪儿去啦?”“干什么去?”等,迹近查问别人的私事,外国一般不用。问“吃饭了吗?”会被误解为未吃饭,你准备请客。在外国熟人之间相遇,相互说一声:“Hello!”作为打招呼和问候,也是常见的。年轻朋友之间还有的只说一声:“嗨!(Hi)”就显得更加随便。

别人正交谈,不要凑前旁听;如果你有意参与他谈话,则应视情况相机加入,不可勉强。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适当照顾所有在场人员,不要只同其中一二人攀谈,而冷落其他人。在社交场合,寡言少语,或甚至一言不发,也容易引起误解。以为你有什么不高兴、不称心的事,或者以为你不肯直抒已见,对别人所谈感兴趣,等等。有时别人的谈话,话中有音,要学会善于领悟和随机应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谈话技巧。谈话的内容和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注意读书看报,增进知识修养,提文化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谈吐不俗、言之有物、措辞适当、语言生动。这就需要真正下功夫才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话交谈越来越普遍。甚至连一些国家领导人之间也建立了热线电话。但是,在电话中我们却常常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道德是有些电话接线员缺乏起码的礼仪训练。他(她)们不耐烦地拿起电话,既不说“您好!也不报自己公司的名称,便唐突地问“你是谁?”“你找谁?”随后回答说:“他不在。”便“啪”地把电话挂上了,没有再商量的余地。有的人打电话不报自己的名字,好像对方理应知道他是谁,便滔滔不绝地说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人打电话不顾是否是对方休息的时间;特别是手持电话流行以后,有人不顾场合就把手机打开,等等。应当进行电话交谈的礼貌教育。打电话时,1.首先应当尽快使对方了解自己是谁,通话双方都应当报上自己名字;2.如果需要找人,就请对方“稍等”;如该人不在,应答复“他不在”,如对方提出找其他人或询问何时可再来电话,应有礼貌地给予回答;3.打电话应当使用简洁明快有礼貌的语言;4.除非你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一般不要在早上8时以前或晚上9时以后给人打电话,中午也要注意对方的休息;5.打完电话应有礼貌地说“再见”,不要随意中断电话。如电话发生故障,应设法重新接上;6.如正在开会或接待客人,为避免让客人久等,应说明情况,请来电话的人改在其它时间再来电话;7.手机只能在合适的场所才能打开。在医院病床前、剧院、电影院等演出场所,均不应使用手机;8.在飞机上禁止使用手机。在公共汽车、电车上使用手机也不合适;9.手机有较强的辐射,在别人正在听收放机时,要离远一些以免干扰;10.在餐厅用餐,必须离开桌子到餐厅一角去使用手机;11.不要把手机当作奢侈品,故意炫耀,12.打长途电话,特别电话费价格昂贵的地区,不要随便要求对方主动打进来,可以问清时间后打过去;如果给国外打电话,还应弄清时差,以便不打扰别人休息等等。

十二、外事交际礼节

中东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穆斯林都视未放血的动物为禁品,禁食猪肉、狗肉、猫肉,一般也禁食鱼肉、马肉、驴肉。多数的阿拉伯人不喜欢吃海参、螃蟹等食物,也不食无鳞鱼。接待来访穆斯林客人一定要安排清真席,特别要注意冷盆中不要出现猪肉,和他们不吃的其它一些食物。古兰经规定,穆斯林在正式场合严禁饮用含酒精的一切饮料,但在公开场合各国对酒的忌讳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国家在餐桌上可以摆酒杯,酒杯里可以放矿泉水、桔子汁等饮料代替酒。有的国家自己不喝,但其他人饮用他不反感。但有的国家要求桌子上只能摆水杯,不能出现酒杯。有的不喝烈性酒,有的连啤酒也不能喝。这些对酒的忌讳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接待不同国家的客人时要具体了解清楚。对完全不喝酒的人,如果有讲话是不能祝酒的。

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每年有斋月,斋月是按回历推算的。在斋月里日落之后、日出之前不能吃喝,所以来访、出访时都要尽量避开这个时期。虔诚的穆斯林每天都要面向圣城麦加方向祈祷5次,就是说有晨礼、有响礼、有脯礼(每天3点到5点)、有昏礼、宵礼。他们(穆斯林)都自带小地毯,到了钟点就朝麦加方向做礼拜。碰到这种情况应给予理解,不要新鲜好奇,看热闹、或笑话人家,要注意避开他们朝拜的方向。伊斯兰国家规定星期五为休息日,一般要到清真寺做礼拜,如果正好碰到星期五要注意人家的这个习俗。注意安排时间让人做礼拜。进入清真寺前要脱鞋,在参观清真寺时一定要注意不要穿破损的袜子。

穆斯林一般都认为左手是脏的,忌讳用左手给人传递物品,特别是食物。在穆斯林家里做客,主人有时用右手抓一些肉、米饭分给大家,这时不要拒绝、不能表现出为难的样子,不愿意接受。接受主人递茶的时候,我们一般都认为用双手接比较文明,但在穆斯林国家你要注意不要双手接,要用右手接。给穆斯林递东西时,千万注意不要上左手。有些伊斯兰国家,如伊朗、沙特,妇女外出时必须要穿恰兜,这是一种能将头部及全身罩住的黑色长袍。现在象一些年轻的姑娘不太喜欢穿这种东西,因为它不方便,她们就穿man tong,这是一种类似风雨衣的宽松袍子。对于外国妇女虽然不强制一定要穿恰兜或man tong,但一定要戴黑色头巾,这个头巾一般都为黑色、白色、咖啡色,把整个头发要包起来。如果穿连衣裙,必须要长袖的,不能穿紧身的,不能露出线条,而且要穿素色的。穿裙子的话,要穿深色的长筒袜,如果是浅色的,不能是透明的。另外女士不能与男士握手,如果说一时忘了把手伸出来了,那么就势把手变成致意的一种姿势。

信仰印度教的国家(比如印度、尼泊尔等国)一些风俗习惯。信仰印度教的教徒奉牛为神,牛在大街小巷上走行,人车辆一定要避让。在印度、尼泊尔很多人不吃牛肉,而且也忌讳用牛皮制成的皮鞋、皮带。在尼泊尔黄牛被视为国兽,颈后带驼峰的牛被视为神牛,受到尼泊尔人、特别是印度教徒的尊重。尼泊尔的法律规定,神牛和母黄牛受到法律保护,一律不得宰杀。一位印度的专家解释了印度教禁牛的由来,他说:“牛的奶汁哺育了幼小的生命,牛耕地种出的粮食养育了人类,牛就象人类的母亲一样,所以我们非常敬牛。”

在信奉佛教的国家里如缅甸、泰国等东南亚一带,人们非常敬重僧侣。僧侣乘车、坐船,人们都要起立、让位。家家户户都要奉斋,黎明时准备好饭菜,等待僧侣的光临。男子一生至少要剃度一次,当过和尚才算成人,连王储也不例外。僧侣和虔诚的佛教徒一般是素食者。另外他们非常注重头部,忌讳别人提着物品从头上掠过。长辈在座,晚辈不能高于他们的头部。所以经常看到他们把姿势压得很低。小孩子头部也不能随便抚摸,有些中国人喜欢摸小孩的头部,这是犯忌讳的。他们认为除了佛和僧长、或是父母能摸小孩的头,算是祝福,别人摸了就不吉利会生病的。泰国人还比较忌讳跷二郎腿,把脚底冲着他人,睡觉时头不能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着死亡。

共2页,当前第2页12

篇2:关于送花礼仪常识_交际礼仪_网

关于送花礼仪常识

送花是一门学问,送花也是一门艺术,用花来表达的语言实在太丰富了,收花人的您可曾领会其中的深意?要送花的你,又是否有点困绕?知道红、白玫瑰组成的花束的意义吗?知道探病时送百合要先作些处理吗?等等,要很好的表达和领悟送花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表达这种艺术。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送花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送花礼仪常识

热恋中的男女,一般送玫瑰花、百合花或桂花。这些花美丽、雅洁、芳香,是爱情的信物和象征。

给友人祝贺生日,宜送月季和石榴,这两种花象征着"火红年华,前程似锦"。

祝贺新婚,宜用玫瑰、百合、郁金香、香雪兰、非洲菊等。至于新娘捧花,适当加入几枝满天星,将会更加华丽脱俗。

节日期间看望亲朋,宜送吉祥草,象征"幸福吉祥"。

夫妻之间可互赠合欢花。合欢花的叶长,两两相对,晚上合抱在一起,象征着"夫妻永远恩爱"。

朋友远行,宜送芍药,因为芍药不仅花朵鲜艳,且含有难舍难分之意。

对爱情受挫折的人,宜送秋海棠,因为秋海棠又名相思红,寓意苦恋,以示安慰。

给病人送花有很多禁忌,探望病人时不要送整盆的花,以免病人误会为久病成根。香味很浓的花对手术病人不利,易引起咳嗽;颜色太浓艳的花,会刺激病人的神经,激发烦躁情绪;山茶花容易落蕾,被认为不吉利。看望病人宜送兰花、水仙、马蹄莲等,或选用病人平时喜欢的品种,有利病人怡情养性,早日康复。

拜访德高望重的老者,宜送兰花,因为兰花品质高洁,又有"花中君子"之美称。

新店开张公司开业,宜送月季、紫薇等,这类花花期长,花朵繁茂,寓意"兴旺发达,财源茂盛"

篇3:大学生基本礼仪常识_交际礼仪_网

大学生基本礼仪常识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新一代,在校园里学到什么很重要,因为这个可能觉得了你未来走出社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生基本的礼仪常识,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大学生基本礼仪常识

大学生重内基本礼仪常识

(1)伦理修养伦理修养是指一个人的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伦理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伦理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得高。

(2)文化修养风度是人格化的表征,是精神化的社会形象,它是人们长期而又自觉的文化思想修养的结果。有教养的人思考问题周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而且反应敏捷,语言流畅,自信稳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修养较低的人,缺乏自信,给人以木讷、呆滞或狂妄、浅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

(3)艺术修养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作品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更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陶醉和感情的升华。思想也得到了启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因此,要有意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它对人们提高礼仪素质大有裨益。

大学生居家基本礼仪常识

1、家风——知书达理好温馨

“诗礼传家”是书香门第的优良传统,“知书达理”也应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信条。

家人相处,应谦恭有礼,互相尊重,及时沟通,彼此包容,共同营造温馨氛围,和乐共处。家庭成员之间应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家务,保持居家内外环境整洁。

出门说去处,回家报平安。常怀感激之情,常挂会心微笑,不吝啬“请”、“谢谢”、“对不起”之类语言。

温馨提示

请不要忘记各种重要节日、已故老人的祭日,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日以及结婚、乔迁等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外忙于事业的中青年,也别忘记:常回家看看!

2、尊老——常怀感恩之心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人伦之礼。

⑴要常怀感恩之情。做儿女的应该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尽量在物质和精神上予以报答。在老人眼里,子孙似乎永远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老人再唠叨,也要不厌其烦。

⑵不要干涉父母老人的私事。他们也有自己的社交空间和人情往来,更有自己的感情寄托,作晚辈的不可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老人的再婚问题,子女应将心比心,为父母晚年幸福着想,给予理解支持。

⑶要在细节上体贴。经常嘘寒问暖、问安侍奉,及时添衣备药、祝寿报喜;尽量帮父母扫扫地、刷刷碗;常常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必要时揉揉肩、捶捶腰;有条件时带父母出去参观旅游。

3、爱幼——关爱而不溺爱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大人的礼仪教养、处事作风,对孩子影响深远,因此,做父母的应该注意:

⑴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父母要尊敬长辈,关爱他人,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长者;夫妻之间要相互谦让体谅,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重承诺,守信义,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给以明确答复;对满足不了孩子要求的事,大可不必勉为其难,但要及时解释清楚。

⑵多与孩子沟通,做到有礼有节。对子女既民主亲切,又注意身份距离;既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又不随意翻阅子女的日记、信件。在与子女交谈、共同活动中培育感情;要营造家庭的民主氛围,使子女了解家庭情况,重大决策也可征求孩子意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⑶维护孩子自尊,讲究教育方法。对孩子不能主观武断,强人所难。吃穿方面,不必过度饮食保暖;学习方面,不必求全责备,更不可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精力,强迫子女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免揠苗助长。孩子的同学、朋友来家作客,父母要表示欢迎和尊重;在客人面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注意发现并适当表扬孩子的优点。

4、待客——宾至如归的情境

待客礼仪最重要的是要热情、周到,努力营造宾至如归的氛围。

当你与客人约好见面的时间后,一定要守约,不要让客人扑空,如果有急事,应与客人取得联系,并告之缘由。

尽力设置整洁有序、令人畅悦的待客环境。不可忘记整理仪表,要知道穿睡衣待客或衣着不整、蓬头垢面都是一种失礼的表现。

当客人来访,听到敲门声或电铃声时应立即起身开门迎接。客人进门后,主人应接过客人的鞋帽、雨具或示意其放置地点,但不要去接客人的手提包。将客人请入客厅就座后,自己方可落座。还应把家人或在场的其他客人,向新来客人作介绍。

在客人落座后,最好送上一杯醇香扑鼻的茶水或果点。

在与客人交谈中,多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客人。表情要专注,不要不停地看表,或不停地起身,或一边看电视一边与客人交谈等。若确有急事,应坦诚地向客人说明,取得客人理解。

当客人要告辞时,主人应盛情挽留,但不可勉强,主随客便。主人应待客人起身后方可起身相送,并在客人伸手后方可伸手与之告别。送客应送至室外,且应目送客人背影消失后,方可回身关门。

5、自乐——也不能随心所欲

在紧张工作之余,生活闲暇之时,唱唱歌、跳跳舞,自娱自乐;或邀请些亲朋好友玩玩牌,喝喝酒,热闹热闹……这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

但不要忘记:你那嘹亮的歌声,也可能成为邻居难以容忍的噪音;你家的热闹,也可能严重干扰邻居的正常生活。

因此,你在娱乐的时候必须把握好分寸,还要将心比心地考虑到邻居的感受。

在午休、深夜乃至学生温书迎考的时候,你就不能吹拉弹唱、喝酒猜拳,制造高分贝噪音,更不能通宵达旦打牌搓麻大呼小叫。

当邻居有丧事等家难时,你也不宜在家歌舞娱乐,或呼朋唤友,凑个热闹。

6、邻里——毋忘近邻胜远亲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搞好邻里关系显然是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新型的邻里关系应该是:既尊重邻居的私人空间,保持适当的邻里距离,又不冷漠无情,老死不相往来。

见面点头笑,相逢问个好。既然低头不见抬头见,就不可形同陌路,打个招呼并不丢份,与己无损,对融洽关系有益。

严于律己,注意细节。尽量不干扰、不妨碍他人。要保持环境整洁,不往窗外扔垃圾、泼污水,勿将废物随意丢弃户外;隔窗不窥视、隔室不窃听、登高不呼唤;出入门户,上下楼梯,应步履轻缓,尤其是夜迟归来,不惊四邻;屋外停放车辆,不可妨碍交通;楼道空间不乱堆物品。

宽以待人,学会礼让。对邻居要以礼相待,平易近人,不要苛求抱怨,斤斤计较。能谈得来的就多往来,谈不拢的就保持适当距离的友好态度。对邻居不合理的要求和举动,也要本着“有理、有节”的原则妥善处理。

相互帮助,相互体谅。邻里之间有需要帮忙之处应热心相助,不宜冷漠拒绝,袖手旁观,更忌幸灾乐祸。对邻居装修等原因造成的不便之处,也应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