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简单(精选18篇)
发布于2024-01-12 09:54,全文约 16320 字
篇1: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当我看到基督山伯爵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有点晕,那么厚!这是我小学读过的最厚一本书。但读时觉得像在看3D电影一样,那么真实。
这本书又像演话剧,有个“报幕员”。最好看的是唐泰斯住进伊夫狱堡遇一位神甫后与其商量逃跑的几章,我最看重的是唐泰斯不忘恩负义,他曾有许多机会,把神甫扔在那里不管,自已从秘密通道里逃走但他没有,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更棒的是,他在逃狱后实行的“有恩必报,有仇必报”的计划。
唐泰斯在逃狱后得到神甫的财产,他完全有理由自已隐姓埋名去过安逸的生活,但他选择与其截然相反的路,他先是报答了能帮助自已和父亲的莫雷尔先生,挽救了“法老号”的名誉,之后又去惩戒了那三个纯心害自已的孝忠复辟政权的无赖之徒。最后唐泰斯,不,基督山伯爵给人留下了让人受用不尽的两个词语,等待和希望!
篇2: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
简"爱的一生悲欢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简"爱从小被她的舅妈收养,受尽了她的虐待。而且她舅舅的儿子约翰里德还是蛮横无理、猪狗不如的禽兽。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骂简"爱,但她的舅妈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支持她野蛮的儿子。然而,简"爱是一个顽强的、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人。她再也忍受不了了,她对约翰的恨压倒了对他的畏惧,不顾一切地跟他对打起来。她的这次举动足以令约翰胆颤心惊。
简"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也很能体现她的性格。她说:“如果大家老是对残酷,不公道的人百依百顺,那么那些坏家伙就更要任性胡来了,他们会什么也不惧怕,这样也就永远也不会改好,反而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了打,我们一定要狠狠地回击。”我很赞成简的这种说法,因为自尊、自重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
海伦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钦佩的。至少我们应从中悟出些什么。我很喜欢海伦的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只要我们每人都能记住它,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充满阳光。我认为罗切斯特先生,正是她生活中的阳光。他们两人的交往是愉快的;他们两人的对话又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都在那简短的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正直、善恶分明而又带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两人真心相爱了。然而在他们的婚礼上,梅森先生揭露了罗切斯特先生是个有妻之夫的秘密后,简彻底失望了,她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离开了他。然而他们最终又走到了一起。时间会消除报复的渴望,平息愤恨和憎恶的冲动。
简"爱曾经是带着满腔怨恨离开她舅妈的,但当她听说里德太太生命垂危,又很想见她一面的时候,简忘却了她的一切不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她曾经厌恶的地方。当她见到里德太太时,简所剩的都是对她的怜悯之情。但是里德太太告诉了她一件很重要的事:在三年前,简的叔叔给她写了一封信,想让她继承他的遗产,因为他无儿无女,所以想收简为养女,但是因为里德太太当时对她厌恶至极,也不想让她走远,过上富日子。所以她给简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说简在洛伍德生伤寒病死了。就这样,简"爱失去了一个转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里德太太的这种行为是很令人气愤的,然而简却没有计较这件事,还不住地安慰里德太太,让她把这些事都统统忘掉,而且简很希望能与她和解。
篇3: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读了《藏地密码》,除了书中唯美的文词,令我感动的还有主人公卓木强巴那种执着、坚持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里,很难再有这种不为名利钱财而耿耿忠于自己理想的商人了,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理想弃亿万家产于不顾,他是多么富有激情,多么自信,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年轻人。
追求目标达成的坚定精神,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都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遇到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却终其一生都应该去追求,追求自己坚定的梦想,追求卓木强巴这种顽强的精神。
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即使今天西藏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带领我们走向西藏,走进那神秘的古代文明,走进那跌宕的佛苯历史。如果没有《藏地密码》这本书,我们也许很少会触摸到这个神圣地域最不为人知的古老机密。感谢这本史诗般的探险小说,它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西藏这一千年来最隐秘的故事。
读了这部还未完结的着作后,更加深了我对西藏,对藏文化的敬仰与好奇。希望有一天我会亲自到西藏来看一看、走一走,亲自体验一下西藏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听一听关于西藏神秘的民间传说,品一品藏族人民香甜的酥油茶。
篇4: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最近读了俞玉萍老师的《完美教室》感受颇深。像俞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让学生一生受益,家长一生感激。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先辈们创办教育的初衷。俞老师,她用全部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诠释了一个老师的光辉形象和崇高魅力。
曾记得,俞老师刚接初一班时,班中的孩子也是两级分化,良莠不齐。但三年的共同学习生活,俞老师用她全部的教育智慧改变了一切——从她的班中走出的孩子个个活泼开朗,积极上进,心地善良。这巨大的改变是俞老师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而成的,她带给我的感动是深刻的。
俞老师发现孩子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一种机械记忆、机械学习。于是,课堂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交、老师屡次点名不听讲……这些普遍的小问题在教学中暴露无遗。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俞老师给出分析问题的答案是因为孩子们不专注于事情本身所致。找到了问题所在,俞老师便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观念的改变,从细节抓起,坚持为养成习惯而努力。俞老师让孩子们到草地拔草是为了使他们懂得“在任何情况之下,人都不能敷衍自己的任务,即使有一万条理由。在任何时间与空间下,人能做好的其实只是手边的那件事。做着这个,想着那个,一事无成。”让孩子从早锻炼的跑步中体会专注于跑步这件事情对身体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写作业时,上交橡皮、修正带、修正液,以破釜沉舟的心态对待每一次作业,培养他们专注作业的心态,让孩子们课堂上摒弃杂念,积极举手发言这些同样为了专注每一件“当下”之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孩子们在俞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了其重要性。
俞老师的“大语文”观,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俞老师发现孩子们在花坛边晨读的时候,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有的对着来往的行人指指点点,有的专注地在地上看蚂蚁打架。俞老师没有说他们,只是把各样的姿态拍进了相机。然后,放给他们看,请他们评选出最美的姿势。自然,那些读书专注的孩子成了最美的孩子。看似不经意的评选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孩子们自己教育了自己。从此,花坛边晨读的孩子成了东洲最美的风景。在排队打饭的餐厅里,俞老师让孩子们做了一回观察员,观察排队同学的表现揣摩他们的心理。他们交流说:有的孩子踮起脚尖一遍遍地数着前面的个数,恨不得把自己的脑袋塞进窗框里,心里一定是火烧火燎的;有的边和周围的同学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一边瞄着窗口,很无聊的样子;有的不说话,安静地挪动着,但眼神很空洞,茫茫然的样子。他们总结:等饭吃的样子不好看不说,心理还备受欲吃饭而不得的煎熬。于是,他们提出:带着书去看,样子好看不说,还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俞老师提倡读书,读书长的是精、气、神,因此,她减掉了语文中的习题,把时间节省了让孩子读书。
专注手头的事,做个爱读书的孩子。俞老师的“完美教室”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希望自己也是这样一位践行者,我相信只要行动,坚持下去,总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篇5: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囫囵吞枣这篇文章,故事的内容很精彩,讲的是有一位年轻人,一边走路,一边吃着梨和枣,有一个老中医看到年轻人的举动,出于医生的职业习惯,对年轻人说:“梨不能吃的过多,它虽然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老医生这么一说,年轻人连忙从兜里掏出几个大枣吃了起来。可是老医生却说:“大枣有补脾的作用,可是吃多了会伤害牙齿,也不能多吃。”然后,年轻人干脆把枣放进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
年轻人只想把大枣吞进肚子里,不会伤害牙齿,可是他没有想到吞进肚子里的大枣由于不好消化,对身体也不会有益的。联系到我们的学习,有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囫囵吞枣式的,只求速度快,不求真正消化吸收、理解掌握。到头来学习成绩还是一般。
这个教训很值的我们记住哦!
篇6: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我看过周汝昌的《梦解红楼》感觉没什么收获,也因此认为周的红学研究也没什么。暑假在杭城改高考卷的时候,我偶而在枫林晚看到周的《红楼小讲》,翻看其中关于林黛玉眉眼描写研究的一节,觉得周的考证非常有道理,遂决心买一本看看。今天刚把这本小书看完,总结一下收获:
我读中学的时候久闻《红楼梦》的大名,买了一本准备看,可是看了几页就实在看不下去了。上大学后,想到自己是文科生,要是没看过《红楼梦》会被人家笑的,所以我就硬着头皮看了一遍,也看了书中的古诗词,都没看出什么味道来。工作后,我又将前八十回再看了一遍,因为据说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写得,也没看出什么味道来。后来买了央视版的《红楼梦》电视剧碟片,三十多集,越剧,居然看完了,觉得其中的台词确实很美,演员唱得都很有韵味。上课时也教过几篇〈红楼梦〉“选段”,但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没什么个人体悟。
今次,看了〈红楼小讲〉,我才发现《红楼梦》原来是这样一部书,发现以前学过的、教过的有许多东西都是错的,至少是值得商榷的。通过这本书我终于认识到了〈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曹雪芹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高鹗续作对原作有巨大的破坏作用。该书加深了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改变了我对书中一些人事物的看法,勾起了我研读真〈红楼梦〉的欲望。如,曹雪芹所描写的“爱情悲剧”决不是简单的粗俗的“三角恋爱”的悲剧,“他所谓‘谈情’,虽也包括着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博大精神并不如此狭细,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即做人应当如何对人对已的巨大课题”;林黛玉是沉湖自尽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应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反思自己不能读出〈红楼梦〉味道的原因,一是天赋不够,不能像张爱玲那样直觉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差别;一是虽听过《红楼梦》有好几个版本,但主观上认为差不多,也就没有找来看,麻痹粗心,所以一直就错下来了(当然周的观点可能也有可商榷之处);三是还是太过粗心,没有从细微处下功夫,没有好好品味;四是书如人也分好坏,好人不易碰到,好书也不易碰到,要看缘份的。
碰到好书就像碰到好人一样,要爱她珍惜她,用全部的学识、智慧、精力去读她,用一生去读她。这是周先生的〈红楼小讲〉给我的最大启发吧。
篇7: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假期里,我阅读了名人传这本书,这本书把三个不同领域的里程碑似的人物的生平荣誉记录在此,读一本名人传犹如读了三个伟人的一生。
贝多芬出生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脾气十分的恶劣,母亲是一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生活十分的困苦,还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可是他却有惊人的音乐才华,他渴望爱情,可是却终究没有得到,最可怕的是耳聋。
尽管命运对贝多芬如此不公,可是,贝多芬并没有放弃,而是想尽一切作文/办法坚持自己的音乐之路,贝多芬从不向命运低头!表现出高贵的人格,他死后,全部财产也不过一千多法郎。
一生清苦,艰苦童年,爱情失败,恶疾缠身,艰难困苦,命运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戏耍了他,但是,这也难以抹去他对音乐的疯狂热爱,耳聋意味着世界就此空白,这是多么的可怕,对音乐家贝多芬来说就像天塌下来一般,可是,他并不屈服,以顽强的意志力与命运抗争到底。
身残志坚的贝多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篇8: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前天下午,我们把第二单元的课文全部学完了。今天,我才发现这个单元的课文是教我们怎么做人的,不一会儿,我们就放学了。
放学之后,我回到了家里,二话不说地开始写作业,其实我中午写了一半了,不久,我把全部的作业给写完了,写完作业后,我立即把语文书翻到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的课文讲得道理都非常深刻,但是我觉得《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讲得道理比较多,更具有教育意义,所以,我选定它做为读后感的题材。《将心比心》这篇课文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讲了:作者的奶奶去商店的时候,前面的阿姨推开门一直等她过去,才松了手,阿姨希望自己的母亲去商店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第二件事讲了:作者陪着患病的母亲去输液,可护士扎了两针也没扎进血管里,经过母亲的安慰,护士终于成功地把针孔扎进血管里,护士赶紧赔礼道歉,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给病人扎针时,也能得到宽容和谅解。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在公交车里,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拥挤的车里走来走去,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往下掉,我明白这位老人累到了极点,但是,坐在前面的年轻人丝毫没有让位的迹象,我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人,就下车了,在返程的公交车里,我目睹了让位的年轻人大大增多,他们忘了工作的劳累,也忘了冬日的寒冷。我真佩服他们。
通过这篇课文,我深感欣慰,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心中有他人帮助别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那么我们的城市就会处处开满文明花。
篇9: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而且要很多人一起吹才可以。有个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听说了,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他就混在里面装作很会吹的样子,骗了齐宣王。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只是装模作样。他混了几年后,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泯王即位。他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喜欢听独奏。这下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读完这篇故事后,让我想起小学时我们班的“南郭先生”。老师让我们背课文,谁背完老师指定的课文就加分。但是有的同学为了想加分,就把背得不熟的课文也加“背熟”章。有一天老师突然抽查背课文,那几个背得不熟的同学顿时傻眼了,只见他们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有的背得结结巴巴,有的站起来大脑一片空白。哎!当一个不懂装懂的南郭先生真难!
因此,我想到在平时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一。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社会的建设不需要南郭这样的懒汉,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滥竽充数”的人自欺欺人、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经不起考验,最后还是要被社会所淘汰。我要学习雄鹰奋力拼搏的精神,努力、刻苦地学习。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的高峰?
篇10: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英文本上,印着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读《培根随笔》有感:感悟人生。他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有一种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培根随笔》是教怎么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随笔》是一本令我们受益匪浅的书。
《培根随笔》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可谓应有尽有——政治、经济、爱情、友谊、艺术、教育……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后感《读《培根随笔》有感:感悟人生》。每一个问题,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培根独到的`见解。全书共五十八篇,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随处可见。因此,这是一本蕴含丰富哲理的书。
从《论嫉妒》中,我知道了如同巫术一般的嫉妒需要我们严加防范,因为它会不断诋毁那些世界上原本美好的事物。从《论厄运》中,我明白了当幸运来临时要欣然接受,但不要止步向前;当厄运降临时要顽强抵抗,即使慢如蜗牛也不能停。从《论友谊》中,我懂得了友谊能平和我们的心态,增强我们的理智,给予我们帮助。因此,我们要交好的朋友,让他们来帮助自己。
《培根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趣味隽永、说理透彻、警句迭出,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培根、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篇11: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读完郭明义的自传《幸福就这么简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郭明义,一个鞍钢普通的退伍军人,没有轰轰烈烈、更没有惊天动地,可就是这个50多岁的汉子,20xx年间累计献血6万毫升,前后资助180多名贫困学生,他用他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行动,在平凡中彰显出不平凡的普通,激起了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与认同。
郭 明义是20xx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如此形容他:“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 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简单而朴实的语言,正如这个简单而朴实的人,一笔一划,刻画出的是一个新时代“雷锋传人”的光辉形 象。
在 序言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评价郭明义时,他的工友们说他是“傻子”、“纯傻子”,可这个“傻子”当面对记者问他是否觉得辛苦时,确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 福。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幸福其实很简单,遵循内心的善,乐于助人,可是幸福却也是那么不简单,要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样的幸 福也是凝聚着对妻女的歉疚,是安于住在40平方的小房子里,是一生的坚守,一辈子的无悔,这样的行为是何其地动人!
郭 明义的先进事迹,为我们年轻一代的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总有缺点,可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当心中存着信 仰,存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存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用信仰的力量,推动自我的蜕变和前行。郭明义说,他看不过那 些受苦受累的人,所以他倾其所有地帮助他们。作为一名公务人员,肩上扛的是人民的信任和期望,若是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去造福于人,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那就会愧对内心的谴责,更会愧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幸福,其实很简单,是内心的安宁平静,是对他人最无私的关怀,是乐于奉献、是力所能及。也许,这样的幸福很傻,可是若是我们每个人,能做这样的一个傻子,一个能让更多人幸福的傻子,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会更加迸发出夺目而绚烂的光彩!
篇12: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严歌苓是有名气的华人海外作家,曾读过她的《归来》,当再次看到严歌苓这三个字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借来了这本《第九个寡妇》。这本书好就好在她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描写当时发生的事,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出了一个令人可信可爱可叹的农村妇女王葡萄的所作所为,一个讲良心干实事丰满的农村‘落后’妇女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她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个有些有肉的有思想的人物。
小说中的王葡萄做寡妇时才十四岁,她是公公孙怀清(孙二大)花两袋面买回来的。当时才七岁当做童养媳买回来的,土改的时候王葡萄用她不屈不挠的精神,不可告人的目的,用一根筋脑子的思维,背回自己錯划恶霸地主的公公孙怀清(被枪毙漏网的死刑犯)藏在地窖里几十年伺候,这期间充满险恶困难,纠结,担惊受怕,不容易啊。
她为什么甘冒风险舍死救出她公公,是因为她公公与她有恩,她无父无母兄弟姐妹跟着人逃荒要饭到史村,七岁时被买回来养到十四岁与丈夫铁脑圆房,要不早就饿死了。公公是个能人,种着五十亩地开油炸铺做糕点,放债收粮,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拿着她當亲闺女养,做人要有良心,王葡萄就这么想的,所以她就以这个良心做人报答公公。从解放前的小康到解放后的被清算斗争,单干,互助组,人民公社她都经历过,她是童养媳出身,并没有与自己公公划清界线,反而藏匿于地窖伺候公公,这一点就不简单,难能可贵。
从单干单干,有米有面,到互助互助光喝糊糊,单干单干,油馍油面,互助互助补了又补,再到人民公社挨饿受冻差点饿死的经历,王葡萄还是用自己的生活理念自己的处世信念,用她自己‘一根筋’的脑子思维,来看待各种各样运动,有必要吗?有意义吗?来一个运动打到一批人,来一个运动老百姓折腾一回,斗来斗去何时了,所以王葡萄永远是落后分子永远是跟不上形势的的人,她没有崇高的理想去解放全人类,她连自己都吃不饱连自己的公公都保护不好,哪有心去解放别人。正是这种落后思想才保持了做人要有良心的底线。
王葡萄用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生活方式谱写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 王葡萄不是个完人,她有七情六欲,她不做烈女,而是寻找自己心爱的男人,但是美好姻缘总是与她擦肩而过让人惋惜,连她公公都惋惜,但她有个儿子还收养了一个知青留下的女儿,王葡萄还是好心有好报的。
篇13: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重读了多年前阅读过的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发觉此次重读经典所看所想的和原先所读到的有了很大的不一样。之前的我阅读这部书完全是出于电视剧《林海雪原》播出,很多评论说和原著如何不符,所以当时就想看看原著。
我想也许正是这样的阅读初衷使我在第一次阅读《林海雪原》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并非是故事思想和内涵本身。而此次我作为一名即将正式跨入党组织大门的一员去重新拜读这部经典,似乎受益斐然,也决不一样于前。下头我就对于我此次阅读印象比较深的地方,略谈下个人心得:
一、历史的感动永不泯灭
“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是全书的第一句,也是作者怀念战友赤诚的一颗心。看到此句,一种莫名的感动立马涌上心头。一九四六年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一支精悍小分队,在严寒的冬天深入广大深山密林,在皑皑的东北雪原,凭借自我的大智大勇,与狡猾凶残的敌人搏斗、与恶劣的天气拼争,最终干净彻底地消灭了长期为霸一方、严重干扰我后方的土匪武装,这是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合上书卷,细细沉思,脑海中生动地展现的是一群骁勇善战而又不缺乏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即少剑波、杨子荣、孙达得等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他们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畏层层险阻,“征服林海,踏透雪原”,应对流血牺牲毫不畏惧,只为了那一个心中执着的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拼搏至极,单纯而简单,却又艰难而伟大——我觉得我的感动源于此。
我想这其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气节是我们不能难以忘怀的,而他们执着于信念、不懈奋斗的精神及勇气我想也同样值得我们反省深思。在我们缅怀革命先辈的同时,更应当思考如何去向他们学习,如何能更好地实现其中进取的现实意义。尤其在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能够拒绝各种诱惑专心于自我最初的梦想,只为一个信念坚持到最终,付出再多辛苦也在所不惜呢
二、怀揣梦想,拼搏奋斗
透过书本,你会发现浮现于脑海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心中怀揣着高尚的梦想,执着地追求着自我人生的目标。无论是年青英勇的少剑波、足智多谋的杨子荣、攀登能手栾超家,还是身高力大的“坦克”刘勋苍,夜行千里的“长腿”孙达得、忘我拼杀的高波,小白鸽白茹等,他们都能够执着于信念,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这份动力来源于什么呢我想就是在于他们心中怀揣着高尚的梦想,有了梦想才有目标,有了目标就能看到期望。也正是如此,让无数浴血拼搏的革命战士能够看到胜利的曙光,让他们拥有了胜利的期望,才使得他们能够坚持战斗,十几年如一日,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前进。
是呀,怀揣高尚的梦想是人前进的动力,我相信每个人在进入大学之初都怀抱着早日成才的梦想。不一样的是有些人的梦想随时间和环境慢慢消逝,甚至走向堕落的深渊。所以,我们应当多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看看革命战士是如何长期以往坚持着梦想的,并且要去学习他们那种精神,那份执着,那股勇气。
三、融入团体,学会团结
此次的重读脑海中还经常会萦绕着一个词的含义,那便是“团体”。故事中的每一个革命军人,如少剑波、杨子荣等,团体已经完全深入他们的骨髓,同他们的生命融为—体了。对于他们来说“团体”已经完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词汇、概念,而是一股力量,一种战斗武器,一种生命灵魂。头可断,血可流,永远把团体利益摆在第—位,此志不可改。正是他们将“团体”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不论什么年代,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团体里的。大家在一齐共同工作、共同学习,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克服自身的缺点,要正视自我身上有损人格魅力的弱点并不断加以改正,惟此,才能融人这个团体。把自我融人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学会团结,并把团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发挥出团体的作用。
篇14: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现如今有个热点的问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你幸福吗?”有的回答幸福,有的却是不幸福。其实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所以回答的也就不一样。在我看来,就如同书名一样,其实幸福很简单,作为一名年轻幼儿教师的我来说,孩子们的一点进步,一句话语我都会感到很幸福,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很容易满足,但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今年的“3。8”妇女节,我们班的每位妈妈都如愿以偿的,收到了孩子们精心制作的小花相框,看着妈妈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那就是幸福。同样的,孩子们之后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也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开心。那是孩子们做完礼物后,我说妈妈们收到你们的礼物一定会非常开心的。突然有个声音冒了出来,黄老师,你别着急,等我长大了我买宝马车送给你。我惊讶了,原来他们没把我忘记,还想着长大以后要送我东西。
每每听到孩子们对我说,黄老师你辛苦了,我帮你捶捶背;黄老师我帮你拿;黄老师我长大要带你住大房子;我长大要当黄老师……等等这些的时候,我知道,即使我为他们付出再多我也心甘情愿,因为我爱我的孩子们。她们的花,是送给了妈妈,但在我眼里,我收到的花一点也不比妈妈们少。我收到的是孩子们一份份的真心和满满的爱,感受到的确实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
其实用一颗平常心,感受平常事, 体会最初的、原始的、简简单单的就是幸福。
篇15: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 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 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而其中“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孩子,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群可能犯任何错误的孩子,一群犯任何错误都可能改正的孩子,一群可能什么都不会做的孩子,一群可能一教就会的孩子,一群气的老师流眼泪,也可能感动得流眼泪的孩子……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谁没有因玩耍而忘记了做家庭作业,第二天还要和老师撒谎,说作业忘记带了,老师逼着回家拿,却说大人不在家,老师也没了办法;男孩子哪个没有偷过桃,摘过李子,捣过鸟窝,掏过鸟蛋?没给老师起过外号?如果那时有网吧,难免不进去过把瘾。
是孩子,就该这么淘气,是孩子就会犯过错,是孩子就会惹老师惹家长生气操心甚至哭鼻子。谁叫孩子有无限的好奇?谁叫孩子有那么旺盛的精力?谁叫孩子身体和心灵都脆弱的禁不住一片树叶呢?
所以,当我们当我们长大了,面对孩子,我们就该常想想,我也曾是孩子。当孩子遇到悲伤的时候,我们要蹲下来,说几句安慰的话;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说几句鼓励的话;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也要伸一伸大母手指头,说几句表扬的话;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严厉地说几句批评的话,但话语里一定包含着深情,包含着期望,相信他是一个好孩子。
就像陶行知的四块糖块,就像于永正的优雅的蹲下,就像斯霞清澈如水的孩子般明亮的眼睛一样,去包容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永远地爱孩子。
常想想我们曾是个孩子,我们就会更多地欣赏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他的缺点;就会更多地包容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就会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你的美丽的天使。
常想想自己曾是个孩子,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温软,越来越慈悲,天底下没有一个不是好孩子了。眼睛会变得越来越清亮,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单纯,突然间会发现,自己竟也像个孩子了。
篇16: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在开展“讲学习、重品行,筑就美好精神家园”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读到了由郭明义著《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一书,屡屡引发我的联想,在当今时代如何学习雷锋?怎样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筑就美好精神家园?这本书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郭明义同志从小就开始崇拜雷锋,希望像雷锋一样,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从小学四年级起,每天早晨提前到学校给同学们生炉子,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享受温暖和快乐,心里就感到幸福;他资助贫困学生,从几个、十几个累计到了现在 300 多个。他曾经资助的一名女孩子来信,大学毕业后,被上海一家大型船舶公司录取,年薪一二十万现在也学着帮助别人,他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他义务献血,光献血本就 54 本,总共 6 万多毫升,正好装 6 个纯净水大桶;……人心总是善的,总去做好事,总去一点一滴地帮助他人,改变现实,社会就会越来越好。但是郭明义实际生活过得很清贫,结婚多年,家无余财。只陪爱人逛过两次街,一件像样的礼物都未曾给她买过;他们和女儿现在还住在 40 平方米的小房子;……但是他做了这么多好事,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心里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幸运和幸福。他说:“每每想起一件好事,就多一份幸福,并把幸福带给更多人。”“幸福就这么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曾经记得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郭明义立志做雷锋一样的战士,爱岗敬业、乐于助人、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几十年如一日地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我被郭明义的实际深深感动着,感动他无私的奉献,感动他真诚的付出。他所给予的不仅仅是物质上或金钱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关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郭明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去,跟他一起资助人、一起鲜血、一起献髓。用广博的爱包容着这个社会包容着这个社会的“贫困”。这种博爱在这个时代是如此珍贵、如此地可遇不可求。因此,希望更多的人学习他、跟随他。也许我们做不到郭明义同志的那种程度,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习他珍贵异常的精神,对每件事情都能认认真真的完成,热爱我们的供水事业,在本职岗位上尽心尽责地工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就伸手拉他们一把,勿以善小而不为。让世界充满爱,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温暖,体会到幸福。
篇17: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倾城之恋》的幸福结局《金锁记》则是一个悲剧,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从一开始就不是给人以明艳,欢快的节奏,而是给人以忧伤和悲哀的感觉。
故事是从两个小丫环的谈话开始的,两个小丫环躺在床上聊起主人家的事,说起姜家的大爷,大奶奶及刚进门不久的三奶奶,最后提及二奶奶曹七巧,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人物。我便起了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看完整篇文章,我只觉得震惊,震惊于曹七巧做的事与她的疯狂与变态。再看第二遍,便觉出了七巧的可怜与无奈,她何尝不想好好生活,可是她却没这个机会。
她是被兄嫂因金钱而嫁于姜家的,其实说嫁倒不如说卖字准确。她所嫁的人为姜家二爷,可这个二爷却是一个得软骨病的残疾人。她的大家庭中婆婆妯娌因她出身不好也或多或少有点瞧不起她。她的丈夫无能,她的兄嫂来也只是为了她的钱。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的生活怎么能不疯?在这样环境下能正常生活的人才不正常!一个女人,嫁到一个新的家庭,都会有期盼,都有美好的愿望,谁愿意变成一个疯子?七巧也不想,可是这是她的命,逃不掉,就只能忍,直到最后忍受不了,变成一个疯子。她被金钱剥夺了幸福,便以疯狂报复心理去剥夺更多人的幸福,甚至自己儿女的幸福。她的精神已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中去了,她疯狂的想要报复所有人。可是在报复他人的同时,自己何尝不痛,报复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自虐式的复仇。
可能只有这样她的心里才会好过一点。她看不得别人幸福,因为不合理的社会剥夺了他自己的幸福,她嫉妒,愁视,便这样毁掉了儿子的幸福,毁了女儿的幸福。她没有爱,或者她以前有爱,只是这爱在生活的苦痛中完全消失了。最初她爱姜家三爷姜季泽,但姜季泽只是一味的敷衍她,甚至最后为了钱财欺骗她。也许最初她爱她的兄嫂,只是当兄嫂将她卖于姜家时她便不爱了。也许最初她爱她的儿女,只是当她心中只有金钱还有强烈的占有欲时,她渐渐迷失了心中的爱。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爱,所有她看到的一切都是丑的,恶的。
她没有感受过爱,便也失去了爱他人的能力。从来没有爱的人都是可悲又可怜的。 她几乎毁掉了与她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同时也招来了他们的恨,她不知道吗?他知道,她不想改变,也改变不了。故事的最后写到:“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娘家人恨她。”最后的最后,七巧想起在北京麻油铺还为出嫁时的自己,当时的自己快乐而又自由。想起喜欢自己的朝禄,丁玉根,张少泉,如果能和其中一个结婚生子,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但这只是也许,也许真的该信命,该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七巧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挑选与安排,人所受的苦也不是自己求来的。谁都想幸福的过完一生,可是哪有那么容易。
《倾城之恋》中范柳原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诗这样讲:“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自己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是的,我们做不了主,人各有命。
自己的命运从来都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七巧也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她只能这么活着,也只能这么活着。可怜的七巧,她的心中没有爱;可悲的七巧,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可恨的七巧,毁了如此多人的幸福。
七巧,愿你来生幸福。别再这么悲哀,这么疯狂的活一辈子了,愿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愿你平平安安过完来生。
篇18:幸福就这么简单读后感
最初决定要读《红处方》这本书,除了是对毕淑敏文笔的细腻、优美吸引外,还有读过的毕淑敏写的关于《红处方》的简短解读,正是她的解读中提到的“《红处方》是人灵魂最深处的救赎”而深深地吸引了我。“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专门说给毕淑敏的,对此我非常赞同。
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觉得读得很沉重,在那所特殊的戒毒医院里边,我虽不临其境,但已似沈若鱼初到戒毒医院的那个晚上一样被一种臭味难忍,空气混浊不堪,令人窒息的气氛所笼罩着。有时真的沉重到不愿再读下去,但却欲罢不能,总觉得应该看完,看看庄羽到底是怎样狠心地害死简方宁的。但是越临近谜底的揭开时,我越发希望庄羽能悔过,不再伤害简方宁。或许正是庄羽和简方宁的复杂关系让我看完了整个故事。沉若鱼虽是最关键的线索人物,然而我却觉得正是简方宁和庄羽让我看了整个故事——医生跟病人,拯救与被拯救,高贵与渴望高贵,善良与人性软弱……她们,是那么地截然相反又那么地彼此相连。
简方宁是一个圣洁的白衣天使,如子夜最璀璨的明星照亮了那所隐晦的戒毒医院。简方宁多么圣洁,一心只为医学事业,连嫁给丈夫潘冈都是为了当上医生,连潘冈这个猪倌情感上行动上出轨了简方宁都容忍下来也是为了医学事业。试问,像简方宁一样纯粹的医生现实中还有多少?书中的护士长任劳任怨,她无疑是简方宁的得力助手,而像在外面开私人戒毒诊所,赚黑心钱的孟妈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吃里扒外的人无疑是简方宁的暗伤,让她无论多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命运对简方宁真的很不公平,简方宁是一个高贵、美丽、端庄、善良各种优点于一身的完美女性,然而她却只能为了心爱的医学事业而草草嫁人,唯一的儿子潘星却胆小、体弱多病,费劲心机救赎的女病人庄羽却因为潘冈不知情的一番难听话造成对简方宁的严重误解,遂对简方宁由爱生恨,机关算尽来残害这名高贵的院长。始终觉得丈夫潘冈是简方宁一生的黑点,没有潘冈,简方宁一定可以活得更长久,家庭事业都会更美好!
庄羽,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庄羽的感情竟然不是痛恨而是同情。庄羽是一个非常高傲同时也非常豪爽的女性,她刚出现时我确实有因她活泼的语言,豁出一切的洒脱而略有好感,但我却不能接受她的过分洒脱,可能她的洒脱只是因为她是一名吸毒者、瘾君子,为了吸毒早己将生死置之度外,所具备的恐怕只是一般的瘾君子的特质罢了。我起初不能理解像她一样生活可谓是一帆风顺的女性(事业有成,丈夫优秀且爱她如命,自己又天生丽质),她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为什么常人眼里所期盼、所欣羡的那些,她已经拥有为什么还会精神极度空虚,要靠毒品来获取快乐呢?同样的还有北凉。他们应该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吗?就算再读一遍我也不得而知。庄羽其实也特别希望能让自己如简方宁一样地高贵,一样得受人尊重,然而吸毒的经历却让她深深得自卑,难以凴一己之力重建自信,所以她渴求从泥淖中拯救她的简方宁的友谊,然而却因误会让她陷入彻底的绝望之中,机关算尽地借感谢之名行报复之实将“白色和谐”送给简院长,将所有的美好一并葬送!既然如此,为什么对她不是憎恨而是同情呢?因为她也有善良的一面,她在送了“白色和谐”之后也曾良心发现匿名提醒过简方宁,在决定彻底放弃自己复吸的时候把爱她如命的丈夫支远赶走,她也希望能和简方宁成为朋友来得到渴求的高贵,她有好的特质,可惜都让毒品给埋葬了。
沈若鱼,一个言语机巧、善解人意、敢于挑战、充满好奇心的作家,让我最动容的还是她最后的决定——她决定继承好友简方宁的戒毒事业。沈若鱼跟简方宁的友谊牢不可破,她们彼此理解并且彼此信任,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是世间如同“高山流水”的伯牙和钟子期一般让人羡慕不已却又不可多得的姐妹花、挚友、莫逆之交!简方宁的美还美在她交到了一个真正理解她支持她的朋友,这一点,潘冈真的是望尘莫及!沈若鱼虽然在戒毒医院里因为里面的各种包含心酸与无奈的吸毒者的故事而不堪重荷中途仓皇而逃,但是她最最难能可贵的却是:即使自己对戒毒医院心理上还是有些恐惧,但是为了今生的挚友并已经过世的挚友,她毅然决定接受挑战,去完成简方宁未完成的戒毒事业。在读到沈若鱼微笑着看着丈夫的预言字条随风而飘时,她想到的是简方宁在天上收回她的承诺怕她反悔时,我不禁潸然泪下,为友谊的至高无上,为医学事业的后继有人,为善良的人们继续对人的灵魂的最深的救赎……
然而,即便是深受书中内容的触动,还是觉得这本书并非尽善尽美,例如书中的故事情节几乎是以对话的形式铺开,而人物的某些话又说得很突兀等等,并不想在此多做批判,因为无论如何《红处方》确实是一本好书!
现实中吸毒的人还很多很多,灵魂的救赎的征程还是得有人继续,如果人人都能够让蓝斑活跃起来、快乐起来,而不需滥用毒品,世界该多好啊!希望明星张默以及其他吸毒者能遇到像简方宁、沈若鱼一样的好医生,能够戒毒成功!
祈愿世上苦难的人们能早日脱离苦海,迷途的人们能早日回归正途,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