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庆领导讲话稿(热门14篇)
发布于2024-01-18 18:01,全文约 23977 字
篇1:校庆领导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庆祝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衷心地感谢和热烈地欢迎!
1956年,党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北京中医药大学60年的发展,引领了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回顾往昔,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倍感荣耀——
这60年,是忠诚事业、矢志报国的60年。在_、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路同行,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岐黄春雨润九州,杏林芬芳播四海。”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北中医人始终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拼搏奋斗。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卓越进取,科技兴国的不懈探索,服务人民的倾力奉献,还是抗震救灾的勇往直前,抗击非典的毅然前行,都见证着北中医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这60年,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60年。建校之初,我们的前辈在无校舍、无教师、无教材的艰苦条件下,毫不动摇,艰苦奋斗,经过一代代北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中医药优势学科为龙头的各级各类重点学科体系,形成了大师引领、中青年才俊为继、薪火相传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今,集生态化、人文化、智慧化和节约型于一体的“良乡新校区”拔地而起,“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开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河,集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开创中医药国际化新篇章,“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奠定全面合作新基础,“临床特聘教授”开启选才用人新局面。
这60年,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60年。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最早设立了中医药学科和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位,最早在国外高校颁发中医专业学位,开创了我国中医药五年、七年、八年、九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并不断发展分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盖专业最广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两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建设了一批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工程中心为标志的教学科研平台。
这60年,是名师荟萃、桃李芬芳的60年。建校初期,于道济、秦伯未、刘渡舟、任应秋、赵绍琴、祝谌予等三十多位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中医药学家汇集于此,形成群贤云集、鸿儒辉映的盛况,开创了我国现代中医药教育先河。全国名老中医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以言传身教弘扬历代名医的精湛医术和医德风范。一甲子春华秋实,三万余名毕业学子,已经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和领军人才,他们中间既有董建华、王永炎、王玉川、王绵之、颜正华、王琦、孙光荣、程莘农、吕景山、晁恩祥、李士懋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也有胡熙明、佘靖、陈啸宏、王国强等共和国的部长,还有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和工程师,更有在平凡岗位“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他们在北中医史册上熠熠生辉,成为激励我们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60年,是大医精诚、霖行天下的60年。北中医人始终以仁术的精神和济世的情怀,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保健服务,促进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太空养心丸”为神州飞船的航天员提供中医药保健,“清开灵”“胃苏冲剂”“排毒养颜胶囊”等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鲜活的例子,正是北中医人精诚济世、责任担当的缩影。
60年高歌奋进,是“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的生动写照,是“ 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的有力彰显,是“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的不懈坚持,是“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的接力弘扬,这种彰显民族自信、反映时代风貌、凝聚大学使命的特有精神,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北中医的性格和精神,就是“从容自信的办学定力,宁静致远的育人态度,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独立涛头的举旗意识”,这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为此,_同志专门批示,“北京中医药大学治学严谨,树人为本,校风优良,办学经验可贵”。
篇2:校庆领导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学的校友和师生员工们:
大家好!
我常常想,大学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有一批大学生。我们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车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之所在。虽然学生之于大学,如流水之于河床,如行云之于天空,但河床因流水而丰盈,天空因行云而高迈。大学,因大楼而大,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理固宜然。 我们青大,便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让青大因之而大。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汇入校园的人流,他们是校园初绽的蓓蕾,是浮山湾源头的活水,是千林万木中的最高枝;每年,又都有一批学子展翅离开校园,他们是在校园成熟的果实散播于各地,是浮山湾通往四面八方的灌渠。这样,校园不仅仅是在这一山一海之间,更是在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的大区域中;校园也不仅仅是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更是在来之前、去之后的大过程中。在空间上,青大因大学生而扩展;在时间上,青大因大学生而绵延。这就是青大之大,大学之大。
青大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脚下。她背靠着的浮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她面对着的黄海涌动现代文明的波涛。浮山上长眠着的那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默默地注视着青大学子,他或许有所忧虑,青大人能否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黄海之滨、浮山湾畔激荡着的波涛在时时地提醒着青大学子,它可能含蓄示意,青大人可否将辉煌的现代文明推向极致。博学笃志,深得先贤治学之精髓,明德求真实为国人修身之根本,守正出奇则是母校送给投身现代社会的青大人的青锋利刃。这个校训是很能体现青大个性的:它延续了对传统的继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自强不息、奋起努力、不甘心沦为人后的理念。校训精神的寄托对象,不仅是大师学者,更是千千万万的青大学子,是是在民族自强中孜孜以求、在国家建设中肩负重担的青大学子,这是对每一个青大人的要求:学问为人,当沉稳扎实,眼光品格,当朝气勃发;根须须深扎大地,枝叶要直插云天;要压得起担子,肩得起责任,要放得开手脚,闯得出天地。在青大修缮一新的教学楼里,
每一个讲堂上都标有这个校训,正对着台下听课的学子,这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鞭策:青大之大,大学之大,全在于学生之大学生。
大学与大学生,青大与青大人,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地位的:青大因学子而大,学子也因青大而大。我相信,青大能激发每一个学子的潜力,将大发挥到极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百年的传统不用说了,伴随着近代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大,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点缀于历史长河。正是这百年的传统,正是这在这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大学生,造就了一种青大的精神。青大精神,这个词虽屡屡被人言及,却似乎永远没有确定的含义。它近似于一种言无言的境界,只有亲身体会到了,才能切实的把握。但正是这种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的精神气质,却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学子感受到一种激励,接受了一份熏陶。它给了每一个学子一片海阔天空,让个性伸展,使眼光犀利;它给每一个学子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对于这样的大,我不能置一词,但我相信,这样的大学,能培养真正的大学生;而大学的未来,又正在于它培养的这些大学生身上。有人说,只要青大教室和图书馆的灯还亮着,青大就还有希望,中国就还有希望。这话说得极有气质。青大,是在教室和图书馆的灯下学习的青大人;青大,也是由这样的青大人打造出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希望的象征。我坚信,青大的灯,永远也不会灭!
作为一个学者、一名教员,我希望能象孟子所说的那样,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能在青大任教,能担任这样一所精英荟萃的大学的校长,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荣幸。但每次漫步在校园里,每次站在青大的讲台上,我却又觉得自己更象是一个学生,青大是如此博大精深,能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俯首沉思、受益无穷。在青大,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学之为大。因为是在这样一块圣地,每一个感染了她的精神气质的人,就会有一种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种庄严的使命感贯穿着每一个青大人,这校园神圣的火种才得以不熄,这校园的精魂才永远闪耀着理想之光。站在这讲台上,我可能是师长;面对青大,我却永远只能是学生。可是,我希望,是学生,我也要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是一个沐浴在这理想之光、精神之光中的青大人!
我相信,每一颗被浮山湾水滋润过的心灵,都应该有与我一样的感受。在到场和没到场的诸位校友之中,我确信,我是找到了知己的。不管是大学者、大作家,还是尚生活在校园的山光水影之中的大学生,面对青大,都只能由衷的感叹,并沉浸在这样一种溶入血脉中的精神之中。我的演讲,不求为青大撰写编年史,也不求展现所有青大大学生的风貌,甚至也不求描画出一个青大的轮廓。它只是一些在这片热土上生活过的大学生、这校园为之而大的大学生内心的共鸣,它只是展现了一种青大与青大人、大学与大学生之间互相的渗透与影响、互相的交融与完成。如果说我们的心声中还有什么期望的话,毋宁说,它是一种鞭策,一种对所有曾经在、现在在、将来会在校园的学子的鞭策,一种对生活在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生活在来之前、去之后的大校园中的学子的鞭策。
为学生,为大学生,为青大大学生!
篇3:校庆领导讲话稿
尊敬的母校领导、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嘉宾、校友们、同学们:
今天五月八号正好是母亲节,我们迎来了母校百年华诞,迎来了工商大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我谨代表海内外数十万校友,向母校生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曾经用心血哺育我们成长、成才的师长表示最诚挚的问候和最衷心的感谢!
“岁月如歌、青春如虹”。 我离开母校虽然已近三十年了,但在母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景却历历在目,可以说母校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美好记忆。母校的一草一木随时都会触发我对在校期间那种充满朝气、充满激情的美好时光的回忆。是母校的开阔与大气,使我们的视野得以拓宽、理想得以升华、情操得以培养;是母校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象无声细雨、象涓涓细流,不断地滋润和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汲取不尽的知识甘霖;是母校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接纳四方学子,让我们相聚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谊。总之,因为有母校的精心培养,我们做人的道理在这里不断提升,我们的知识技能在这里不断丰富,我们的意志与品质在这里得到磨练。可以说,母校给了我们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和知识财富。
每当我回想起当年母校的温暖关怀、恩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亲密无间,不禁萦绕于怀,历久弥新。我想,我们的校友无论人在何方,身处何方,对母校将永远怀有拳拳之心、眷恋之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和所有的校友们一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追求卓越!也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发展,以赤子之情和绵绵之力回馈母校、报答恩师!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是我们青春的印痕,是我们魂牵梦绕之所在;母校,更像一个慈祥、睿智的长者,始终用温暖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前行。母校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光辉的百年,我们有信心、有责任为母校新的百年基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衷心祝愿亲爱的母校枝繁叶茂,桃李芬芳,再造辉煌!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和校友们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谢谢大
篇4:校庆领导讲话稿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正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认真学习党的_届四中全会精神,X中迎来了建校20周年的喜庆日子。在此,我谨向全校近万名师生员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不辞旅途劳顿莅临X中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情系教育、关心支持X中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在X中建设和发展中付出艰辛努力、作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X中20_年,一段风雨春秋的历史;X中20_年,一串硕果累累的字符。X中,是我市民办中学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办学投资人秉承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社会责任感,怀揣真投资、真办学、真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才兴校、品牌制胜、规范办学和校企相拥等经营方略,通过20_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学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最具公信力、权威性的高考、中考质量检阅中,一路高歌。可以说,X中20_年,奉献于社会的不仅仅是减轻了政府投资办学的压力,适应了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各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而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打破了区域教育的传统格局,探索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成功路子,诠释了优质教育,激活了的教育市场。为此,我要代表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全体X中人为教育所作的贡献!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争先。当前,教育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希望你们以20_年校庆为契机,以前20_年的光辉业绩为起点,以一流名校为目标,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题,牢牢把握教育市场竞争的脉搏,紧紧抓住我市大力发展城市教育的机遇,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在教职工中深度建设道德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凝聚校本核心价值观,激发教师忠诚事业的激情和教书育人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成人成才的内动力,在下一个20_年争创全国一流名校的征途中再创辉煌!
最后,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全体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吉祥如意!祝愿X中建校20周年庆典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20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 致辞5
经过60年建设和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特别是从建校50周年至今的十年,是大工奋发有为的十年,也是大工蓬勃发展的十年。在这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的历史时刻,我非常高兴地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位校友报告大工的新变化:
十年间,大工已经实现从以工科为主、应用理科实力较强向以理工为主的转变,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经、管、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从5个增加到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从26个增加到110个;硕士点从59个增加到150个;博士后流动站由9个增加到20个;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包括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的23个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学科建设重要指标的成倍增长。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明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在全国首批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获得国家教学质量奖9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300余项,包括83项国际奖和554项国家奖。
十年间,大工的年科研经费由1.2亿元增长到7.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连年跻身全国前20名,获得资助率列前10位;高水平论文的产出量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20名以内,其中EI论文列第10位。20_年以来,学校有19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郭东明教授团队的“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得20_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十年间,学校的院士由7位增加到10位(包括我们深切缅怀、前不久刚刚离开我们的钱令希和杨锦宗两位院士),双聘院士由6位增加到14位,长江学者由3位增加到1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8位增加到30位。最近五年学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11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占23%,一大批青年教师正在逐渐成长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十年间,学校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172个大学、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包括3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2位海外学术大师,开始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与世界著名大学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十年间,学校新建了开发区校区和西部校区,占地面积由152万平方米增加到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65万平方米增加到11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凌水校区西部的新征校区建设已经呈现雏形和轮廓,化工综合楼、化工实验楼以及图书信息资源中心等拔地而起,教学、科研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需要特别报告的是,20_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揭牌成立和建设,主要承担中央组织部下达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任务,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培训体系;20_年3月,学校与大连市、英特尔公司签订联合创建半导体技术学院的协议,通过英特尔公司向学校捐赠的价值3600万美元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工艺平台和相关的设计平台、检测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将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全球与先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距离最近的大学。
篇5:校庆领导讲话稿
人生中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那叫牵挂;人生中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那叫眷恋。
悠悠岁月,世事变迁,五十余年的人生旅途,任时光匆匆,岁月潮涌,我,永远都是母校放飞的一线风筝——飞的再高,也飞不出母校的怀抱;飞的再远,也飞不出母校的视线!
相隔30年,一大早就来到了梦萦魂牵的母校——XX中学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绿树迎风舞,鲜花泛红潮,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校园里人海如潮:有白发飘逸,霜染华巅的老者;有昂首阔步,气质高雅的中青年人。有园丁,有教授,有儒生,有军官,有医生,更有众多志存高远,意气风发的学子,或许大家心境不同,感触各异,但对母校的祝福和骄傲自豪的感情,却是大家共同的最浓重的心声。
年年花似锦,今年花更红。校友嘉宾们漫步校园,个个神采奕奕、笑容满面,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花草树木,惊叹母校的巨变:过去的砖瓦楼房全不见了,眼前所见的是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大楼,校门庄严气派,塑胶操场典雅精美,师生公寓、办公大楼、综合大楼、实验大楼,一幢幢巍然屹立,熠熠生辉。
一百年沧桑砥砺,薪火相连;一百年栽桃培李,春华秋实。
参观了校史展览室、校友成果展、校友礼品展,真切的感受到——百年的历史,写满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百年的历史,印证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百年的历史,激励了代代莘莘学子上下求索;百年的历史,留下的是一段沉积而厚实的美好记忆。单凭她的年岁、她的阅历,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她的历史积淀让*近她的人都有种踏实感,而她培育出来的代代英才又让她永远散发着年轻的魅力。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母校给我的教育影响可谓深远,再回首那段时光,总有几多留恋,几多深情。慈母般的老师的面庞,教会我待人的宽厚、忠诚与爱心;严中有爱的训导与教诲,让我有了严谨求实与进取的做人风格;教师们每一次真诚目光与希冀的话语的交流,让我有了立志的人生觉醒„„一位校友曾问我对老师的变与不变,我坦然的说:岁月沧桑,老师鹤发童颜的脸上刻下了更多睿智的皱纹,老师容颜改变了,而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对恩师挚爱的心!
整洁一新的校园一直是母校永历的容颜;扎实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一直是母校办学的命脉;进取、创新与发展是母校办学的不变的追求„„
此时此刻,我与所有校友一样,怀着一股感恩之情,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感激维系我们的学校。我非常留恋在母校度过的那段黄金岁月,我衷心感谢母校给我开辟了人生新天地,如果说我今天小有成就的话,母校功不可没。
值此母校一百周年校庆之际,我谨向母校师生员工、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我将铭记母校的谆谆教诲,努力工作,以更为出色的成绩向母校的百年华诞献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母校的长远发展,完善母校的办学水平,我非常愿意为她献计出力。
应罗校长的要求,在此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有勤奋进取的精神。上个世纪60年代初,没有电灯、没有公共汽车,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了。从9岁开始,我就打光脚板上山背柴、背煤,一走就是40公里,吃尽了生活的苦,也学会了栽秧、打谷、犁田之类的农活。但我一直以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一首诗来鞭策自己。不断地拼搏,不断地奋斗。我认为颜真卿的这种精神值得学弟学妹们学习。我是55年生人,按照古人的说法,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但我在办企业的实践中深感知识的重要,特别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不学习就要落伍。所以我现在依然抽时间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争取明年拿到硕士学位,希望此举能给学弟学妹们带个好头。
第二,希望同学们不要有悲观的情绪,不要认为别人比自己聪明,有天赋,更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天才,完全是*自己的努力拼搏奋斗。天才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付出汗水,才有成就。华罗庚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说的是学习要勤奋,付出一分辛劳,就有一分才。学弟学妹们,你感到自己在哪一方面还有差距,就赶紧努力补上,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
第三、我还希望学弟学妹们重视英语这门课程。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要和世界接轨,向国外学习先进的东西。因此学习英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希望同学们重视这门课程,学好英语。
尊敬的校友们、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是缘分,让我们都同样踏进了美丽的XX中学;是缘分,让你和他们聚在了一起,共同激情燃烧在这如花的岁月;是缘分,让咱们这一生都和XX中学连在了一起。学会感恩,因为是母校从千百人中选择了你,培育了你;学会感恩,因为是母校为你今后的人生筑起了宽敞的平台。
感恩是一种人生的新知,它使你明白善恶美丑;感恩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它昭示着乐观的人生;感恩是对给予者最好的报答,你的谢意是她莫大的欣慰。
母校——借用一句时髦的歌词——困难时想你有力量,成功时想你心里明。祝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祝愿学弟学妹们前程似锦!
篇6:校庆领导讲话稿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尊敬的卫辉市一中的领导和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是我们的母校卫辉市一中的百年华诞,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代表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校友们,诚挚地祝贺我们亲爱的母校走过了自己一百年的光辉历程,祝愿母校百年庆典圆满成功!
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卫辉市一中在历任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为祖国各行各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先先后后毕业于卫辉一中的莘莘学子们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之中不少仁人志士曾经为拯救多灾多难的祖国而献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为使我们的祖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做出了贡献。更有许许多多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为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而投身于强国富民的宏伟征程中,为使我们的祖国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做出了贡献。我们作为卫辉一中的校友,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为母校而骄傲,我们为母校而自豪!因为,一百年来,卫辉市一中无愧于祖国的重托,无愧于人民的期望,无愧于家乡父老乡亲的信任!在这个洋溢着喜庆气氛的盛会上,我们满怀着殷殷深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们敬重的何高民校长、宋辛夷、李范伍校长等老一代校领导,想起了四、五十年前与我们朝夕相处、诲人不倦的敬爱的老师们,这些领导和老师们,虽然其中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为卫辉一中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当铭记在心,永志不忘。同时,我们也对孙培仁校长、张水香校长等近一个时期的和现任的校领导为卫辉一中的发展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敬佩。此时此地,我们还要借母校百年校庆之际,向曾经辛勤培育过我们的各位老师,向今天在座的李清望老师、赵根科老师、邵祖民老师等等优秀的人民教师们深情地道一声:谢谢你们了,各位老师,请接受你们的学生向你们深深地鞠躬!
今天,来自祖国各地的校友们重返阔别多年的母校,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的母校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巨大变化,昔日的危房、危楼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母校的变化堪称天翻地覆、沧海桑田,真是旧貌换新颜。
今天我还想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同学们讲几句话。同学们,年轻的校友们,毛泽东同志生前曾经对青年们讲过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作为在座同学的先后校友,恳切希望年轻的校友们奋发有为,立志成才,在漫漫人生征途中用自己的业绩为母校争光,为祖国争光!
最后,我们期待并且坚信,未来的卫辉一中,在卫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卫辉市一中的现任领导一定能率领全校二百多名教职工,同心同德,让我们的母校早日跻身于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的行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去迎接母校更加壮丽辉煌的明天吧!
篇7:校庆领导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校友、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火热形势下,天脊小学迎来了建校30周年校庆!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相聚在这里,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亲临今天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向曾经在天脊小学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的老领导、老同志,向热情关注、支持母校发展的历届校友、家长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的节日祝贺!
忆往昔,创业办学岁月稠;看今朝,老树新枝共繁荣。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家“六五”重点建设工程——山西化肥厂的奠基动工,1982年山化职工子弟学校也应运而生。三十年来,山化子弟小学从一所只有几名教师、几间板房的简陋校舍发展为,建筑面积6500平米、79名教职工、千名学生、各种功能室齐全的、规范化的天脊小学。在集团公司领导、潞城市委、政府、教育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历届校领导,不畏艰难,励精图治;几代教师,辛勤耕耘,奉献青春;莘莘学子,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学校始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开足开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小学教育是为孩子们一生发展奠基的基础教育事业,少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更多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但是,在今天回眸走过三十年的办学历程时,我们悄然发现。昔日里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接力传递,只管付出,莫问收获。今天恰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由衷地感到,我们虽然平凡如小草,但是因为教育结缘,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意义和价值。三十年来,学校先后取得112块国家、省、市、集团、县等各级各类荣誉,老师们先后获得的近5千余次市政府以上各级各类荣誉,历届毕业生获得的近六千余次县级、集团以上荣誉。这是天脊小学办学成绩的一模掠影。但是在校志编写完成之后,我们更多觉得不是这些。现在,我们更多觉得是毕业出去的111个班,4897个孩子。当年,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兴趣从这里培养,习惯从这里养成,梦想从这里起航。而今,他们考入重点大学的有近20xx余人,出国留学的数百人。今天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工作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先后有220多名教师在天脊小学工作,把青春、智慧、汗水奉献给了这些孩子。如今我们78岁高龄的牛校长以及王校长、闫书记、梁校长等所有退休教师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正在安享自己教育人生的幸福晚年,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幸福。从天脊小学调出去的教师在集团、其他单位成为骨干力量,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荣光。我们今天在岗的教师朝气蓬勃、充满了进取向上的活力,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幸福和希望。我们今天千余孩子在这里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我们觉得这是我们的欣慰和幸福。这是我们每一个有缘在天脊小学工作过的领导、同志,最最感到内心充实又甜蜜,喜悦又温馨,温暖又感恩的真实情怀。
饮水思源,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我们不会忘记集团公司、潞城市政府、教育局历届党政领导对天脊小学的关怀与支持,不会忘记历届校领导、所有在这里工作过的教师为天脊小学打下的坚实基础,更不会忘记全体天小人为了学校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
岁月如歌声声远,事业如棋局局新。三十年啊,对于有限的百岁人生来说,正是风华正茂、昂扬向上的金贵华年;三十年啊,对于一棵可以百年、上千年寿命的参天大树来说,也还只是一棵幼苗。今天隆重集会举行校庆,是为了对三十年的办学过程进行回头看,回眸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面向未来,凝心聚气,更好发展。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全面实施我校《20xx——20xx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形势下,天脊小学思路清晰、信心满怀。总体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创办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其内涵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具体的措施就是就是全面深化实施“一三四六一工程”。一指的是全校师生践行“明理于天,行践至脊”的核心理念。三指的就是学校的三级发展目标:一级目标,规范发展、内涵提升;二级目标,特色建设、开放教育;三级目标,师生幸福、家长满意,共享当下教育的快乐。四指的是我们弘扬的四种办学精神:时尚灵动的创新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团结合作的拼搏精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六指的是我们正在努力促进形成的六大办学特色:开足开全课程特色,大语文观教学特色,英语侧重教学特色,多彩教育活动特色,家校共育特色,中华文化特色。最后一个一指的是检验天脊小学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广大家长是否满意?因为我们是代表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基础教育事业单位,既然是服务,我们当然要看看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否满意。全力实施“一三四六一工程”,以人为本,创办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人民群众满意的小学教育,把天脊小学办成让家长放心的把孩子和孩子的未来托付给我们的学校,是天脊小学永恒不懈的追求!
目前,正值我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今,我们有各位家长的齐心配合,有各位老师的聪明智慧。我们坚信: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年轻的天脊小学,一定会以更加强健的活力,谱写出新的教育华章!
最后,让我们借三十年校庆的喜悦,再接再厉!祝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祝愿各位领导、嘉宾、校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祝愿我们的老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接下来,请各位领导、来宾与我们一道分享散发着墨香的《书香飘过三十年》,分享咱们因教育结缘的快乐、欣慰和幸福吧!稍后,请各级领导、来宾观看由老师、家委会、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校庆文艺节目!
谢谢大家!
篇8:校庆领导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对每一位清华人,都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嘉宾和师生校友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一起分享清华人的欢乐与光荣。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向各个时期为学校竭诚奉献的师生员工,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此时此刻,我们更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
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斗之中,发展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从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学堂,到经辛亥革命洗礼的清华学校;从探索学术独立、教育自主的国立清华大学,到刚毅坚卓、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从艰苦奋斗造就“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到改革奋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走向复兴的一个缩影,清华的百年历程,是清华人致力于兴国安邦的奋斗史,是探索中国科技教育自立自强的开拓史,是向着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发展的攀登史!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清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这种充分体现民族自觉、深刻反映时代风貌、高度凝聚大学使命的清华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清华精神,始终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建校早期,清华就确立了“培植全才,增进国力”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思想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培育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百年树人,桃李芬芳,十七万莘莘学子在清华精神熏陶下奋发向上,一大批治学、兴业、治国的英才挺起民族的脊梁。
清华精神,深深融入到创新实践之中。无论是开创“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格,还是确立“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无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辟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还是五六十年代兴办一批新技术专业、八十年代以来布局和发展综合性学科,清华精神引领着我们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百年创新,硕果累累,清华师生在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刷新着一项又一项纪录,作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知识贡献。今天,随着一批优势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在国际学术领域逐步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清华精神,突出体现在社会责任之中。百年担当,矢志笃行,从“一二·九”运动中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到黎明前的黑暗中发表“最后的演讲”;从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到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和企业创新发展;从积极参与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到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献计出力;从紫荆志愿者的灿烂微笑,到越来越多当代学子踊跃奔赴祖国建设一线……每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总有清华人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难,为国家富强拼搏奉献,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120_年来,一代代清华人以思想和行动铸就了清华精神,以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清华精神,以创造和贡献光大了清华精神。清华精神根植中华文明沃土,广纳世界文明精髓,激励着万千学子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汇聚成一曲昂扬激越的时代壮歌!
百年华诞是清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当今世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许多共同的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全国上下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刻反思不足与差距,进一步增强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奋发有为,开创未来。
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树立更高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百年积淀的办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造就更多拔尖人才,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使清华大学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的前列。
我们要始终坚持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高尚师德和优良校风学风,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全面发展、成才报国,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我们要大力倡导人文日新。在清华大礼堂内,有一块1926级毕业生赠送母校的“人文日新”牌匾。“人文”二字源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概指人类一切文化创造;“日新”一词典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每天都要革故鼎新。作为清华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文日新不仅是指人文精神的发扬和提升,更是指文明的传承与创造要日新月异、不断进步。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使清华大学始终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交流借鉴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孕育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要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举,营造开放和谐的校园氛围,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培育视野开阔、人格完善、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按照_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的要求,不负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浩荡洪流中,续写清韵华章,再创新的辉煌!
篇9:校庆领导讲话稿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同济百年华诞,携手翻开新的百年华章!
公元19_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德文医学堂。校董们为学堂取名“同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1_年后的今天,这所从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撷取校名的大学,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办学特色,成为学子心仪的圣殿,科技创新的摇篮,国际交流的窗口,社会文明的家园!
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相连,而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同济师生都有家国同一、同舟共济的切身感受。
早在1917年,一战期间,同济医工学堂被租界当局驱逐。危难时刻,社会各界纷纷支援,华人董事与全校师生鼎力维持。学校在困境中执著前进,教学模式日益彰显特色,于1927年跻身于国立大学之列。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书桌,培育华夏复兴的中坚,全校师生三年流离,六次搬迁,经千般磨难,历万里行程,最后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在寺庙里上课,在茶馆里讨论,在油灯下实验,在长江边锻炼……八年文化抗战,传播了科学文明,历练了爱国情操。同济师生或投笔从戎,浴血沙场;或支援后方,服务桑梓;或潜心深造,积聚力量,成为重建家园的国家栋梁。__革命时期,广大师生求真务实,积极投身革命,为自由和__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50年代初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济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的高教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土木及相关学科的精英汇聚到同济旗下,不同学术流派兼容并蓄,汲取各方之长而百花齐放,同济发展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前列,迎来了学校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李国豪校长率先提出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__、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学校领风气之先,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在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下,进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世纪之交,经过新一轮高教布局调整,同济学科基础更加雄厚;我们恢复医科,重建人文,优势学科持续攀登,新兴学科迅速崛起,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百年同济,虽历经坎坷而精神永存。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百年同济的真实写照。每当危难来临之际,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使同济旗帜不倒,步伐不停。每逢机遇降临之时,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使同济意志坚定,奋勇向前。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是同济精神的灵魂,是我们逆境中坚韧奋起、顺境中攀登超越的力量源泉!
百年同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辈、校董袁希涛对学生们提出殷切期望:“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贤,百年同济的沃土培育了25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其中校友院士超过100位。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他们都是同济师生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学界翘楚。大学培育了英才,英才光耀着大学!
篇10:校庆领导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校友、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怀着喜悦,怀着自豪,怀着感激,回到母校——三洲学校,参加母校建校一百周年庆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三洲学校的校友们,向母校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耕耘的恩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岁月如歌,青春如虹。虽然我已离开母校几十年,但母校永远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青春记忆!每每回想起当年母校的温暖关怀、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的亲密无间,不觉萦绕于怀,历久弥新。今天,我们重聚在一起,共同回味当年在母校的生活,相信校友们和我一样,都会感慨万千。是母校让我们收获了知识和学问,懂得了思考和探索,学会了感恩和奉献。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沧桑、百年的奋斗、百年的期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同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座的校友,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居何种职位,取得怎样的成绩,当我们团聚在母校时,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拥有了同一个名字——“三洲学子”。饮水思源,母校是我们立足事业之“源”! 此时此刻,我与所有校友一样,怀着一股感激之情,感激栽培我们的老师,感激成就我们的母校。
母校的恩师,教育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培育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我们都牵挂着母校的发展。我们衷心希望母校继续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品质一流、享誉四方的知名学校。
借此机会,我还想对在校的学子说,报效祖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今天我以三洲学校为荣,明天三洲学校以我为荣”。希望你们树理想、立大志、勤学习、早成材,为母校争光!
过去的一百年,母校写满了沉甸甸的成就与荣誉,今天我们又一起开启了母校新的百年大幕。在此,我真诚的希望广大校友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继续关心和支持母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母校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即将到来的新百年必定是极不平凡的一百年!
最后, 衷心祝愿我们的母校乘风破浪,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篇11:校庆领导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在山东大学隆重纪念110周年诞辰的喜庆时刻,济南市作为山大的驻地城市,感到由衷的高兴和特别的自豪。首先,我谨代表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人民政府,向山东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山东大学诞生发展的一百一十年,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山东大学虽历经坎坷,饱受风雨,但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以严谨敦厚的学风、锲而不舍的精神,脚踏实地,博采众长,奋发砥砺,薪火相传,影响着山东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山东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育输送了40余万各界英才,形成了以文史见长、文理并重的办学特色,涌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声名远播的学界泰斗、兴业之才和治国栋梁,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也逐步发展为一座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
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齐风鲁韵的汇聚地和传承中心,“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文化、教育、科技的兴旺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山东大学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济南这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个多世纪以来,她以其雄厚的智力支撑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推动着济南的发展,也逐步融入了济南,与趵突泉、大明湖一样,成为济南耀眼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山东大学以服务驻地城市发展为使命,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聚集优势,加强校地合作,积极面向济南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和决策咨询服务,在省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年初,济南市和山东大学遵循“大学城市合作大有可为,名校名城互动空间无限”的理念,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校地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城市与大学正进入高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时期。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济南市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其中既有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济南市将以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为契机,全面深化校地合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为山东大学建设发展做好各项服务。祝愿山东大学以校庆为新起点,焕发更大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成就,早日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谢谢!
篇12:校庆领导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建大校园,高朋满座。我们相聚北京,欢聚一堂,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庆祝北京建筑大学建校80周年大会,共同回顾学校八十年的辉煌历程,共同分享学校八十年的丰硕成果,共同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首先,我代表北京建筑大学万余名师生员工,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全体海内外校友和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祝贺!
在纪念建校八十周年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梳理了学校的历史发展阶段,挖掘了沉积的深厚文化底蕴,凝练了突出的办学特色。
以史为鉴,读史明志,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我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源于1920_年清政府京师督学局批准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担负起兴学储才、实业救国的重任,当时就有木工科。1933年10月近代著名国学家、教育家、诗人孙松龄作词、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师邵晓琴谱曲的《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校歌》,表达了当年北建大人远大的理想抱负:将来世界工学,还以我国为大宗。1936年该校设立了土木工程科,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1946年9月,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党组织在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建立了地下党支部,机械科在校生王大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王大明同志曾任北京市政协主席。1947年9月14日北平市立高工成立四十周年校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教授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他讲到:“刚才我看到学生职业出路表上,出路很好,使我非常羡慕,比北大还好”。1948年曹安礼校长为机械科毕业同学题词“精益求精”,1949届校友回忆他们在测绘景山全图时,按照校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丝不苟,认真操作,精确完成测量。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批工业和建设领域人才,1949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建国之初就开始培养新中国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195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开始本科教育。1961年1月,北京市委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将我校大学部10个教研组、3个专业的29名教师和21个本科班645名学生调往北京工业大学,时任副校长吴华庆教授带队,创建北工大土木建筑工程系并任系主任,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给水排水三个专业。1977年我校跟全国高校一样,恢复高考,恢复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校名,招收本科生。1978年我校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校庆前夕,9月13日我校杰出校友李瑞环同志在北京接见我们,他说到,1962年以后他编写了《木工简易计算法》,后来拍成电影《青年鲁班》,里面的知识就是他在学校学的,母校人才培养注重对基本原理传授,引导应用,基本原理学好了以后,对人的发展终身受益。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北京建筑大学是培养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摇篮,是培养城市管理精英和城市建设栋梁的摇篮。
我校已培养6万多名校友遍布海内外,特别是校友中一大批设计大师、城市管理精英、建筑业栋梁在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建功立业,包括被称为“青年鲁班”的李瑞环同志、核工业基地建设奠基人的赵宏同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在明、袁炳麟、赵冬日、罗玲、沈小克、张宇、刘桂生、胡越、包琦玮、高士国。北建大的校友是北京建筑大学最大的成果,是北京建筑大学的最高荣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到北京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工程,从天安门、故宫修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首都总体规划,从四通八达的北京公路交通、城铁地铁到北京热力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等重大市政工程,北建大的校友和师生不懈奋斗,用智慧和汗水设计建造了无数享誉世界的建筑杰作,为首都北京建设和国家建设筑起一座座丰碑,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建设者之歌。
北京建筑大学建校八十年来,特别是20_年建校70周年以来的十年,学校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年间,学科层次显著提高,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我校已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建筑大学。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从3个增加到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从17个增加到55个,本科专业由20个增加到34个。20_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全国排名第9。
十年间,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培养16034名本科生、3133名研究生。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2项,《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20_年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近千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我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十年间,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20_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特别是20_、20_、20_连续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奖,20_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_年以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增省部级科研基地20余个。承担了国家“_”水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项目,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故宫博物院数字化重要保护工程,还承担了前门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北京新机场工程等多项服务西城区、大兴区和北京市的建筑和文物保护规划、现代测绘、重大工程项目。
十年间,师资队伍的层次大幅提升。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从15%提高到60%,我校培养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学者、科技部青年领军人才等10余人,引进人才294人,其中博士268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博士导师等高端人才50余人,留学回国的博士50余人。我校已经聘任8位院士、4位国际著名专家,一大批中青年创新人才和科技新星正在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骨干。
十年间,国际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已与25个国家或地区的59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派出294个团组742人次赴境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接受了30多个国家的900余名留学生,20_年我校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方向招收了第一个留学博士研究生,来自利比亚。20_年6月30日,在刘延东副总理出席的中法高等教育论坛上,我校与法国马恩河谷大学的合作、中法能源培训中心项目和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十年间,我校的办学空间和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新建了大兴校区,占地50万平方米,建筑30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启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靠租地、租房办学的局面,显著改善了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优美的校园已初步建成。图书馆纸质藏书由20_年的60万册增加到现在的150余万册,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齐全的高校。
特别需要报告的是,20_年4月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20_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北京建筑大学,20_年5月我校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八十年坚毅笃行,八十年沧桑巨变。我校8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北建大精神的奋斗史,“青年鲁班”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是北建大精神的集中代表。我们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弘扬“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英明领导,离不开北京市委市政府、教育部、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北京市教委等各委办局、西城区、大兴区等区县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外兄弟高校,特别是北京市属高校和全国建筑类高校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海内外校友的真情回报,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与奉献。在今天这个历史性时刻,让我们以感恩之心,以热烈的掌声,衷心感谢所有为北建大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
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_大及_届三中、四种、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工作、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对北京工作、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四个中心”新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五大”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学校事业“提质、转型、升级”,坚定不移,砥砺前行。
我校的科学定位之道,就是把准服务首都北京新定位和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两大服务”定位,“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到建校100周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不贪大,不求全,不攀比。这一目标定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高标准内涵要求,是首都北京新定位和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赋予我校的重大责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我们要自信,北京只有一个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建筑大学,世界也只有一个北京建筑大学。我校的科学定位之道就是具体落实国家《京津冀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两高办学布局”建设,两校区发展并重,把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基地、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的本科生培养基地。
我校的创新发展之道,就是深刻认识我校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刻认识创新是我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主题,深刻认识创新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深刻认识创新不是奢侈品,我国教育创新的大逻辑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新形势倒逼我们创新教育观,创新大学观,创新人才观,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创新成果支撑的重大历史责任。作为北京市属建筑类高校,我们不强调原始发明和发现,我们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北京落地,在建筑行业落地。
我校的一流学科之道,就是把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紧密结合首都北京新定位的要求,紧密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目标要求,打破学科管理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机制,引育学术大师,培养拔尖青年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搭建开放共享的高端学科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的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立中国学派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我校的人才培养之道,就是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前瞻性地用“将来时”创新思考未来大学、未来课堂、未来工程实践的教育模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与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接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北京建筑大学已经并将继续培养和造就“古都北京的保护者、宜居北京的营造者、现代北京的管理者、未来北京的设计者、创新北京的实践者”。
篇13:校庆领导讲话稿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学建校三十周年庆祝活动。这是**中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全市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中学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参加庆祝活动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三十年的灿烂辉煌。三十年来,在**中学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由一所普通中学发展成为我市的一所重点学校和示范中学。特别是最近几年,全校上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抓管理求质量,抓改革求发展,务实创新,教书育人,不但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发展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建校三十周年校庆活动,既是三十年发展成就的全面展示,又是三十年发展历史的全面总结。通过举办校庆活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谋求发展。要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变成加快学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激发工作热情,凝聚发展力量。要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淀丰厚的精神文化,铸造特色和风格,把**中学办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名校。 希望**中学和全市的每一所中学,都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全社会一如既往的关心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学校发展,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祝**中学校庆圆满成功!祝**中学的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再创新的辉煌!祝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篇14:校庆领导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隆重集会,共同庆祝万载中学百年华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万载县委,向万载中学百年校庆表示诚挚的祝贺!向各位校友特别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表示的热烈欢迎!向为万载中学改革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任校长和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百年沧桑,弦歌不辍;鸿庠承运,薪火相传。一百年前,西学东渐,新旧交替的历史大变局中,先贤们成立了以新学为主要内容的东洲中学堂。一百年的历史,记录着万载中学的光荣和梦想,铭刻着万中人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百年路漫漫,学府之名、之地几经更迭,但万载中学一直秉承“厚德、砺志、蓄能、强体”的校训,教泽长流,文风昌盛,俊彦云集,英才辈出,无数的优秀儿女在这里陶冶心灵,砥砺才智,撑起人生理想的风帆。这当中,有享誉四海的专家学者,有引领发展的政府官员,有商海弄潮的经济人士,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勤奋和智慧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万载中学在旧时代诞生,在新中国成长,在新时代发展壮大。这些年来,万载中学全体师生与时俱进,艰苦创业,上下一心,同舟共济,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办学新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致力于把万载中学办成省级示范性学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万载中学今天的辉煌,是历年来全校师生辛勤工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广大海内外乡亲、校友不遗余力,情系桑梓,矢志助学的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百年,是万载中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万载中学迈向新的更高起点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希望万载中学以此为契机,秉承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厚积薄发,开拓创新,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万载中学建设成为人才辈出的摇篮,崇尚创新的典范。也希望社会各界携起手来,继续支持万载中学的发展;希望广大校友能继续关心万载中学的发展、支持万载县的发展,我们真诚地邀请大家能常回来看看,亲身感受母校的发展,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期待并相信,万载中学一定会越办越好,万载未来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
让我们并肩携手,为振兴教育、振兴万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各位领导、嘉宾、校友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祝万载中学的全体教师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