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佳教师事迹简介(经典十篇)

发布于2023-12-01 21:00,全文约 6879 字

篇1: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 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1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 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我是学校唯一的女教师,也是和学生年龄悬殊最小的老师,孩子们都很欢迎我。” 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 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有了第一个澡堂…… 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 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 邓 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讲他们在课堂上的“英雄事迹”。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 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 邓 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到高原小学之前, 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 ,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 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 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 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 ,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

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 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 第一个起床,到教室升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手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 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开放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9年5月, 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提前结束资教生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 又回到了高原小学。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 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 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 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 没有信心。谈到资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能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能走。”

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 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位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 邓 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 是幸福的。

篇2: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篇3: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2019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2019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2019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篇4: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篇5: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 ,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主要事迹

1.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公里长,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 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2. 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2019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一千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3.这间只有4个年级的学校被称为“马背学校”。2019年凝冻后的大年30,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路。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 与“马背学校”遥遥相对的是一家新建的养猪场。这也是陈仁贤刚刚投资兴建的招了近10村民务工。其实只有陈仁贤知道,因为路远他的这个养猪场是亏的,但是工人都是高工资”为什么明知道亏的风险很大却还是要在这里建?陈仁贤这样回答:“我没有徐老师的水平可以教娃娃文化,我是想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化开化这里的经济观念,增加增加村民的收入,为家乡做点有用的事。

4. 这位从1992年开始就在这里代课的教师整整20年,也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在外面打工一定比现在800多元的工资高很多,而且现在也转不了正。但是 说自己不会走,因为他亲身经历知道孩子们是多么需要这间学校和负责的老师。而就在一年前,该校毕业学生、徐老师的女儿徐泽燕刚从大学毕业时也自愿来这里代课了一年。

5.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 x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公里、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徐校长说:“这匹马通人性,成了我的好伙伴,每天下山我都会带它到河边给它洗澡”。

“校长室”就设在教室里,徐校长正利用课间给孩子们批改作业。

篇6: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2019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2019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篇7: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篇8:学院“十佳青年教师”先进事迹材料_事迹材料_网

学院“十佳青年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用行动践行教师的职责——颜

【个人简介】颜,女,1978年生,中共党员。自xx年入校以来,一直恪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标准,勤奋努力地工作,担任过多门课程的教学,并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工作。xx年获得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省委宣传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二等奖; xx年,获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三等奖;xx年获得校级“青年教学之星”。

【主要事迹】颜是这样一位老师,教书育人,始终把学生视为自己教学中的主旋律;刻苦钻研,在教学科研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为人师表,总是和蔼可亲,时刻让学生感受着春天般的温暖。九年任教三尺讲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颜教学的法宝。她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辛勤工作着。本着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课堂上,颜总是灵活运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展开教学,并积极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互动,使大家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她的课程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喜爱。xx年,她获得校级水平评估优秀。xx年,荣获校级多媒体优秀课件评比三等奖。xx年,荣获xx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案评比二等奖。xx年,获得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xx年,获得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课比赛三等奖;xx年,获得校级青年“教学之星”荣誉称号,此外,还获得校级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虽然教学任务很重,颜还是挤时间做科研。近两年来,累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cssci论文2篇,主持完成2项省级课题,参与完成8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参与1项xx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贡献研究》。科研方面的进步促进了教学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名教研室主任,她积极配合部门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全程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工作。甜美的笑容,柔和的声音,和学生讲着知心话。学生们这样 评价颜xx老师:“她像我们的姐姐一样,无时不在关心我们……”

三尺讲台上盛开的“水莲花”——郑

【个人简介】郑,女,197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国际教育学院雅思教研室副教授。从xx年大学毕业到工程学院任教,十三年来春风化雨,言传身教,先后获得工程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她待人平和,教育学生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在讲台上总是笑容可掬,尤如盛开的“水莲花”,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红莲姐”。

【主要事迹】郑是“因材施教”的忠实践行者。在教学中,郑努力探索外语教学的新途径,积极实践各门课程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师德师风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她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层次的不同,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她把研究性学习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语言应用能力。通过学科研究性内容的渗透和延伸,培养学生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积极在课堂中推行任务型教学法、学习策略培训、语篇分析法和情景教学法,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在学风建设月中,她积极组织开展“我是单词王”英语单词竞赛、雅思单词pk赛等活动,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测试学生英语单词掌握情况。同时,她还组织同学成立韩语协会和雅思社团,每周定期开展活动,通过开展阳光晨读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韩国美食节等内容丰富的特色支部活力,激发同学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让同学爱上说外语,增强其国际交流能力。在担任学生管理工作三年多时间里,郑共与100余名特殊生谈心,建立他们的详细档案,鼓励和帮助近十名留级生提前完成学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她还通过加入教学各班级qq群,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热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等各种困难。她总是把教过的同学当作朋友一样真心相待,当作自己的弟、妹一样细心呵护。她总是乐于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把自己以前好的做法和同事们一起分享,以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在教学中的实践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不管是学生、还是同事,郑都特别珍惜与大家的相处,她总是相信“相遇是机缘,共事是缘分”这句话。

篇9: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2019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2019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2019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篇10:优秀教师事迹简介

2019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