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学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悟(实用3篇)

发布于2024-04-23 14:29,全文约 5336 字

篇1:大学生党员抗击疫情心得体会

近期,全国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防控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27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这决定了作为党员,要冲到战役的最前线,切实为人民群众作出贡献。

一封封请战书在疫情爆发后被递交,这个新年对于所有医务工作者来说都变得不一般,放弃休假,毅然回到前线,此举令我敬佩,而告别一幕同样也令我感动。这些医务工作者中不乏有中共党员,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优秀品格以及伟大的奉献精神,在他们身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显得尤为真实。正是这些伟大的“逆行者”,才让全国的人民群众在疫情爆发后的慌乱中找到了内心的坚定依靠,有了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做到秩序井然,有效控制。

作为一个学生党员,作为一个公卫人,我虽然还没有能力像医生一样请战奔赴一线,但是可以从小事做起,响应钟南山院士的号召,做好个人和家人的防护工作,关注疫情进展,为身边人普及科学的消息和知识,杜绝传播虚假信息,既要提高意识又要避免过于恐慌。经历过这次疫情,我更加意识到了专业的责任和义务,在未来我将会更加努力,成为为祖国奉献的一份子。

1.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大学生党员心得体会800字

2.20__抗击肺炎疫情的作文800字五篇

3.20__抗击肺炎疫情的初中作文5篇

4.20__春节新型肺炎疫情的作文5篇

5.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教师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篇2:大学生党员抗击疫情心得体会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构成细胞,是管理、教育、监督学生党员的基本单位,是党密切联系广大党员和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生党支部如何设置?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这是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首要问题和关键所在,也是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存在的几种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的实践调查和比较研究,认为“一体两翼”构架的“小支部”模式是“支部建在班上”的党建思想的创新实践,是一种科学的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一、传统模式———“支部建在专业、年级上”

传统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往往以专业、年级为基础,设置为专业支部、年级支部或数字序号支部等,由政治辅导员或兼职党务干部担任支部书记。这种“支部建在专业、年级上”的支部设置模式产生并适用于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各高校学生建党工作力度的加大,支部党员不断增多,有时一个支部会有五、六十名学生党员,最多的甚至超过一百余人;建制范围不断扩大,一个支部常常管辖着十几个、甚至二、三十个学生班级,支部联系学生数动辄三、五百人,最多的甚至超过千人,成为典型的“大支部”模式。当前,有的高校、院系,特别是一些民办学院,由于学生规模庞大、专兼职党务政工干部力量薄弱等种种原因,依然采用此种“大支部”模式,在党建实践中产生了以下一些弊端和问题。

1、变动性。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高校专业设置不断变化,老专业改造和调整,新专业涌现和增长。而且,学生年级也因其固有的递进性在不断变化。专业和年级的变动性决定了学生支部设置的变动性,进而造成了学生党建工作的不稳定性、非延续性和低知晓性。学生不知道学院(系)的支部设置情况,不知道该向哪个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不知道党建联系人,不知道学院(系)的党建工作情况。

2、失衡性。专业有大小、新旧、重点与一般、热门与冷门之分,各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也存在很大差异,其学生党员数自然相差悬殊。同时,高校学生建党工作通常存在“一年级基本不发展、二年级很少发展、三年级适当发展、四年级突击发展”的问题,导致各年级学生党员数的严重不均衡性。此外,班级学

生党员数量差异也很大。专业学生数、年级和班级党员数的差异,造成了支部和党员结构的失衡。

3、单一性。由于学生党支部肩负着繁重的发展党员任务,而发展一批学生党员一般要经过推优与酝酿提名、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明确为重点入党对象、表决发展等至少约四次支部会议,如果一学期以二十周计,平均两周一次支部例会,一学期共约八至十次支部会,一般一个支部一学期要发展二批学生党员,这样,支部会议的内容几乎成了固定不变的单一的学生党员发展会,支部的理论学习、民主生活、党员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思想与作风建设等日益削弱。

4、滞后性。随着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行和学生住宿的公寓化、社区化,专业、年级和班级之间的学生联系日益减少,寝室、社团等逐渐成为学生存在和联系的主要方式和阵地,各专业与年级的学生和党员之间的陌生感增强,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学生党员和支部的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些弊端和问题的存在,说明传统的“大支部”,已经愈来愈成 二、混合模式———、年级上”并存

“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为贯彻会议精神和克服“大支部”,各高校积极开展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建党支部的试点与推广工作。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毕业班建立党支部,由班内优秀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另一方面,以班级为基础,对大一至大三各专业班级进行纵向(按专业)或横向(按年级)组合,设立党支部,由政治辅导员或兼职党务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形成“支部建在班上”与“支部建在专业、年级上”并存的“混合模式”。这是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

“支部建在班上”,实现了班级党支部委员会和班级团支部委员会、班委的“三合一”,大大加强了班级工作的力量,便于充分发挥班级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班级党团工作和班级行政工作的有效结合。同时,支部党员数一般在十人左右,且与班级成员互相熟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支部工作的开展和支部活动的组织,促进班集体建设。此外,毕业班建支部,还有利于缩小专业、年级支部的规模,并促进其工作。因此“混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解决了“大支部”模式存在的部份弊端和问题,给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积极的意义。

但是“,混合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毕业班支部在毕业生离校之时即告解散,其作为基层组织的生命周期不到一年,具有消亡性。老的毕业班支部不断消亡,新的毕业班支部不断建立,加剧了支部设置的变动性。其次,毕业班支部党员总数少,但党员占全体学生人数的比例高;按专业、年级设立支部则规模仍然偏大,但党员占全体学生人数的比例偏低,支部结构失衡性依然存在。再次,建党工作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毕业班支部建党工作任务较轻,专业、年级支部却很重。毕业班单独设支部,大量的毕业班党员不再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党建联系人,不再承担联系、培养、考察、教育等建党工作,大大削弱了建党工作力量,不利于充分发挥其作用,难以再“在使用中提高”其素质;也加重了专业、年级支部的建党工作压力,加剧了支部工作内容的单一性。最后,其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滞后性仍然存在,毕业班支部由于受学生支部书记的身份缺陷、毕业实习与择业就业、支部数量倍增等因素影响,还存在支部书记选择余地小、思想教育功能不强、相关工作不够深入、支部例会不够正常、学院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混合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一体两翼”构架的“小支部”模式

(一)设置原则———“支部建在班上”的创新实践

创建科学的学生党支部设置模式,必须首先明确和规范支部设置原则。经过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设置应该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同一性原则。也即共同属性原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生党支部作为教育、管理、监督党员

的基本单位,应该把属于同一班级、专业(方向)、年级、学科、学位点、社团或社区(公寓)的学生党员组织在一起,既保证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又便于支部工作、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群众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2、适度性原则。学生党支部作为党的整个组织体系的构成细胞,其党员数量和建制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保持适度,避免偏大或偏小,既保证组织的灵活性,充满活力,又能充分发挥组织的核心、堡垒和辐射作用,还有利于促进支部之间及其内部结构的均衡性,增强可比性和竞争性,推进支部创新乃至整个学生党建工作。

3、稳定性原则。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承担着“育人”的光荣职责和重要功能。支部只有保持稳定,长盛不衰,才能实现工作的延续和创新、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形象的塑造和强化,才能充分发挥支部的“组织育人、文化育人、优势,完成,实现“育人”目标。

4、递进性原则。高校是“,,。要保证支部设置的稳定性,社团、社区(公寓)等当作“营盘”和“花”,当作“恒量”,“变量”,建立一个科学的“函数”,解决好“恒量”与“变量”的矛盾。

5、普及性原则。学生党支部是党密切联系广大党员和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支部的纽带与桥梁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部设置必须遵循普及性原则,可普遍适用于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和学生班级、学生社团、社区(公寓)等不同领域,完善支部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辐射。班级是高校学生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因此“支部建,在班上”,以班级为基础设置支部,是一个必须坚持、不可动摇的原则,也是一个最具普及价值的科学模式。

(二)具体实践及效果

遵循上述支部设置原则,我们在党建实践中创造性地理解、应用和实践“支部建在班上”的党建思想。以班级为基础,结合专业和年级划分,把同专业的从大一至大四的4个纵向班级设置为一个支部,新专业如果没有四个年级则编入相近专业的某个支部,如果4个纵向班级、专科3个纵向班级单独建支部有困难的则合并两个纵向班组建立支部,这样,支部党员数一般在20人以内,建制范围则控制在4至8个班级之间。研究生支部参照同样原则,结合学科、学位点或导师团队划分设置;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公寓)也可参照同样原则,在条件成熟、基础扎实的学院(系)抽调力量,进行支部布点和工作试点,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辐射,从而创建以“支部建在班上”为主体、“支部建在学生社区(公寓)、社团上”为补充的“一体两翼”构架的“小支部”模式。

“一体两翼”构架的“小支部”模式的创建,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弊端,给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活力。一是有利于组织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实现建党工作的数量突破和结构优化,壮大了学生党员队伍;二是增强了支部活力和战斗力,丰富了支部工作内容,创新了支部组织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继续教育,保证了党员的质量和先进性;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龙头作用,壮大学生骨干队伍,拓展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和领域,推进班集体建设、校园文化繁荣、学生社团发展、学生社区稳定和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3:大学生党员抗击疫情心得体会

新修订的《准则》《条例》把党的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经验化为道德和纪律要求,并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范围更宽、标准更高、责任更大、要求更严,意义非常重大,是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当好践行者。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新修订的两部党内法规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体党员发出的道德宣示和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全党必须一体遵循。新《准则》虽短短仅有281字,但内涵丰富、意义明确、一目了然。新《条例》明确了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纪律“六大纪律”,高标准、严要求、广覆盖。党委要带头遵守《准则》,落实《条例》,作为住建委党委主要负责人,要把个人摆在住建发展大局中,立足住建实际,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躬身而为。对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亲自挂帅出征、谋篇布局,做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的强大后盾。

党委要带头强化学习以明纪。《准则》紧扣廉洁自律,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突出关键少数,强调自律,重在立德,是向全党发出的道德宣誓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条例》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强调他律,重在立规,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第一时间对两部法规的学习贯彻作出统筹安排,带头学习纪律,带头敬畏纪律,带头遵守纪律,带头维护纪律,做遵纪学纪守纪用纪的模范。

党委要带头强化执纪以立矩。一方面,要转变执纪理念,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以法律为底线”向“以纪律为标尺”的转变;实现“惩处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的转变;实现“突出以治标为主”向“注重以纪律治本”转变。另一方面,要转变执纪方式,突出抓早抓小,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确处理“极极少数”与“绝大多数”、“小毛病”与“大问题”、“破纪”与“破法”、“轻处分”与“重处理”的关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党委要带头强化追究以促效。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严格执行纪律,加大问责力度,促使各级党组织将执行和维护党内法规深植于心,常抓在手,勤于履职,敢于担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