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惠山古镇导游词合集20篇

浏览

4889

范文

146

苏州木渎古镇导游词概况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后花园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双层长廊把亭台楼阁连成一个整体,置身双层曲廊之上,既可近揽古松翠色,又可这瞩灵岩山景,这样,古松园虽小,但于局面促之中,能领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不失为苏州私家花园的精巧之作。

沿着山塘老街,我们继续往前漫游,身边是静静流淌的香溪河,传说吴越春秋时,西施住在灵岩山馆娃宫里,每日用香料沐浴,这洗妆水流入山下河水中,满河生香,故得名香溪。沿着香溪漫步,我们就像闻到了二千五百年前吴宫花草的芳香。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木渎最大的私家园林——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它门对香溪,背靠灵岩,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茶、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街道,前往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这就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

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大概是乾隆“到此一游”之类的诗题得太多了,据说他在位的60年中,作诗达41800首,平均每天达2首,因此,后人对他的诗题和书法见仁见智多有褒贬。他自己也觉得题诗太多,说是“五集篇成四万奇,自赚点笔过多词”。但是,后人对乾隆的重臣,体红客大学士刘墉的书法却是推崇备至,称他“浓墨宰相”,为一代书家之冠。现在我们看到的虹饮山房的匾额,就是由刘墉亲笔题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安徽的三河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合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__。

古镇三河地处合肥市肥西县境内,位于巢湖之滨,与庐江县、舒城县相邻,素有‘一步跨三县,三县闻鸡鸣’之称,是安徽省16个著名大镇之一,合肥新十景之一。

古老的三河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水流灌其间而得名。早在战国时期古镇就已具雏形,因为经常有许多水鸟在这里聚集所以在那时又被称为鹊渚、鹊岸;直到明朝才被称为三河。在这三条河流中,主要的河道要数丰乐河和小南河了。镇内,河水缠绕五里长街;镇外,圩堤交错,支津回互;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占尽庐南水乡地利,是安徽著名的鱼米之乡。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本地的稻米鱼虾,上游的山货特产,下游的丝绸百货都经过此地集散后流向四面八方,故三河赢得了‘装不完的三河’和‘皖中商品走廊’等美誉。

古镇三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里发生过吴、楚之争的鹊岸之战。明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利用三河为跳板攻打庐州,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300余艘,并凭借着三河的有利地形建立了水军。清咸丰八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歼灭湘军悍将李续宾部及曾国藩胞弟曾国华等共6000余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现今还保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大捷门等。

现如今到三河旅游,我们不仅可以参观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旧居,欣赏如画的水乡风光,更能品尝美味的三河美食:三河米饺、油炸烧卖、油炸狮子头等等香脆酥鲜。还有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名菜,酥鸡、酥鸭不仅皮、肉、骨皆可入口,特别好吃!

各位团友三河我就讲到这里了,接下来就请大家走进三河,亲身去体验一下它那别样的风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上海枫泾古镇风景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欢迎大家来到上海枫泾古镇!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

上海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_上海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5569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枫泾古镇导游词范文5篇

枫泾古镇是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20xx年历史。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欢迎大家来到上海枫泾古镇!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

上海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枫泾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20xx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纺织技术传入,纺纱织布盛行,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到了现代,古作坊多已破败,保存最完整的就数375号的石泰山制药房(药铺)。为了展示古代手工业生产状况,现将当年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规划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产器械,培训有关人员,届时向游人展示古代织布、打铁、制药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业生产技艺。游人也可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选购买到原汁原味、土气十足的手工艺品。当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铁铲、小锄子、布鞋子、土布头巾......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古镇枫泾,地处上海西南。历史上,她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她与沪浙五区县(市) (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平湖)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镇地位及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枫泾镇“十五”规划纲要,充分利用枫泾镇所具有的区位优势、环境容量优势、潜在的经济发展能力,至规划期末,逐步将枫泾镇建设成为以商贸、交通、休闲、居住、文化旅游等为城镇主导功能,规模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齐全,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鲜明特色风貌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化宜居城镇。因此,枫泾城镇性质确定为: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生态新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式建镇,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20xx年9月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

元末明初时与浙江的南浔、王江泾、江苏的盛泽合称为江南四大名镇。

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枫泾镇就南北分治,以镇中界河为界,南属浙江嘉兴,北属江苏松江。

1951年3月,全镇才统属松江县管辖。

1966年10月起,划归上海金山县(现金山区)管辖。

枫泾古镇区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均具传统江南粉墙黛瓦的特色,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前后进房之间有厢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仪门及厅堂等,前后楼之间有走道相连,称走马堂楼。屋面多为观音兜和五山屏风墙。庙宇建筑多为宫殿式。古民居建筑群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其中9处已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

古镇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沿河古街绿树成荫,古镇水巷幽静;39座古石桥横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

明代建的瑞虹桥,坐落于虹桥河口,清康熙初在此发生过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工人罢工运动”的“虹桥血案”,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有该事迹的记载及陈列,并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圣堂内为此立了案碑。

枫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镇内的画馆名画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已经修复开放。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地画画常让人驻足流连。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尽得清雅,一副副画面却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三)

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土风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对联的全文是:

发祥晚唐扬名元明毓秀钟灵沧桑久历 ;

食货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来 。

此联集中反映了枫泾历史上既是文化名镇又是商贸重镇的双重地位。她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与松江、魏塘、盛泽等齐名的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当时盛产的枫泾土布,远销全国各地,商贩纷纷来枫泾采购,一派繁荣景象。

正面第二副对联则集中描写了枫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清泾似练满城瑞气出芙蓉;

万枫如丹一天秀色连吴越。

联内嵌入“枫泾”二字,并点出了古代枫泾一镇跨吴越两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称“芙蓉”。

牌坊背面相应的也有两副对联,中间一副是:

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状荷叶依连五邑;

宣公贤良学士天官蔼声名播扬四方。

上联一口气道出四个枫泾镇别名: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白牛是枫泾最早的名字,因地处白牛荡得名。相传一位船夫在荡中撒网捕鱼,曾见荡中有一头金链锁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对联上方的白牛头也反映了这个传说。到了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后半联说的是枫泾镇形似荷叶,周边与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处金山,故称“连五邑”。

下联主要写古镇枫泾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唐代有宰相陆贽(宣公),宋代有屯田员外郎陈舜俞(贤良),明代有御医陈以诚,清代有状元蔡以台,曾做到学士、天官职的谢墉及近现代陶芑生、顾水如、朱学范、丁悚、丁聪、程十发等名人,他们的美好名声远扬四方。

背面两侧边柱上的对联全文是:

南北峙分历经五朝终归一镇;

古今融汇垂信八极长治万年。

说的是古镇枫泾历来南北分治,南镇属浙江嘉善,北镇属江苏松江,一镇南北分治,这种奇特现象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镇并入北镇,才统归一镇。尽管南北分治,但枫泾繁荣的商业经济,丰厚的历史文化,始终融汇一体,流传光大。

即将步入我们古色古香的老镇区,大家看这座精巧雅致的门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门头正中刻着“唔呶喔哩”四个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枫泾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这个门头是我们镇上的迎客门,走过它就正式进入了我们的古镇区。大家再看一下这两边墙上刻的两幅顺口溜,它表达了枫泾的饮食文化。因为枫泾水网遍布,河道纵横,是鱼米之乡,所以水产特别丰富,每个月都可吃到新鲜的水产,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的拉司和弯转,请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学名叫蟾蜍,别名叫望天鱼,俗称为癞蛤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据说初夏吃拉司,不会生痱子,拉司肉质细嫩,可红烧、可清炒、可椒盐、可熏烤,特别是熏拉司,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是枫泾的一道名菜。弯转其实就是河虾,那弯转是我们枫泾人对河虾的一种形象的称谓,大家知道新鲜的河虾烧熟后就会自然的弯曲,因此得名。长廊景观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是河多、桥多、弄堂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最有传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这条弄原名金家弄,全长50多米,据说是古代姓金的两兄弟分家产时开的一条分界弄,所以特别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两人对面行走要相互侧身才能过去。在旧社会,有一些浪荡子特意等在弄口,见有女人迎面走来,就走进弄堂,乘机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吓得女人不敢走这条弄,摸奶弄的别名从此叫开,时间一长,人们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来定弄堂名字时,考虑“摸奶”两字实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还有个故事,相传有个地痞流氓,叫癞头阿三,最喜欢在莫乃弄调戏妇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见一位身穿花布衫,头包花毛巾的姑娘走进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刚摸到这个人的胸脯,两只手突然被竹弓夹住,顿时鲜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来这个姑娘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名叫阿荣的年轻竹匠装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夹子绑在胸前来惩罚阿三。此时,阿荣摘下头巾,脱下身上花衫,连同花衫里的两只竹夹,往癞头阿三头上一罩,然后将阿三拖出弄堂,就在这里(廊棚)当着众多的父老乡亲揭露阿三的劣迹,阿三在事实面前,想赖也赖不了,无可奈何只好低头认错,后来阿三被官府定了个“调戏妇女,扰乱治安”的罪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广大妇女对此拍手称快,并编出了“癞头阿三伸黑手,竹弓夹牢鲜血流,铁证如山赖不了,无可奈何低下头”的顺口溜。根据这件事,民间又称这条弄为莫奈弄,这个奈是无可奈何的奈字,这个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远处的这座桥是泰平桥,它是我们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该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看长廊是最佳位置,一长排逶迤连绵的黑瓦长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桥上拍照留念。

在这边还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戏台有演出,还可以隔河看戏,别有一番情趣。东区火政会

走出长廊,我们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个景点——东区火政会。它是我们上海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当年镇上的消防历史,还可以看到当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门面是西洋式的,这是受到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参观一下。

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们镇上共设有八处这样的火政会,共有义务消防人员200多人。那现在大家来到的东区火政会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由原来的八处合并成东、南、北、中四个区会。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 、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而木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在枫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以前在我们枫泾,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的消防演习日。义务消防员当天穿着整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习比赛,俗称:“演水龙”。镇上居民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模型是为了纪念历年来枫泾镇上为救火而牺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往这边看一下,这边陈列的就是当年镇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墙上挂的就是上世纪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压式洋龙,它是我们整个展馆中历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当时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简陋的。大家再来看一下,这边地上有一台手推式的消防车,它是我们镇上上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这火政会里最先进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这台大马力轮式消防车,是我们镇上上世纪70年代所使用的,所谓的大马力轮式消防车也就是相对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这样一来救火就更为有效了。大家请看在我们上方还有一口警钟,因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讯设备落后,一旦镇上发生火灾就由第一个发现火警的人摇响这口警钟,并在邻里间鸣锣报警,由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请随我到东区火政会门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这艘消防船,因为以前枫泾水网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了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馆所收藏。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艘船是根据原船进行仿制的。

好了,参观完了东区火政会,就请大家随我走一下我们古镇里最宽最高的一座石桥——泰平桥,我们镇上有一种说法,走过泰平桥就一生平安,所以来到我们枫泾一定要走一下这座桥。下桥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祖居。国画大师程十发祖居

我们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一代国画大师,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他的祖籍在我们枫泾镇和平街51号,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岁时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风貌的明清式的三埭两天井的宅院,现在已被上海市列为市级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起来,下面就请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国画大师,而他的祖上三代则是我们枫泾当地的医生,所以我们现在来到的第一间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行医的一个诊所。大家请看墙上所挂的这块行医牌,它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传下来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上面所写的就是“枫泾世医程思斋子子美儒理男妇大方脉”,按现在医院里分类就是中医内科,早在清同治年间,程十发的曾祖父程思斋为避战乱举家来到枫泾,开了这家诊所,他悬壶济事,行医尽善,因此人们把这小小的诊所称颂为“壹室带来太平之坊”。后来百姓顺理成章地 把程家所在的这条街称为“太平坊”,现在被更名为“和平街”。

大家请看这边的天井里有一个月亮形的石雕,其实它就是母亲怀抱孩子的造型,因为在程十发的《丹青蕴情》一书中写到了这么一句话:“枫泾是江苏省和浙江省连系的一个小镇,可以证明两个‘母亲’共同喜欢这个孩子。”这个石像正体现了程十发的这句话,也充满了大师对故乡枫泾的一片深情。我们枫泾地越江苏和浙江,积淀了深厚的吴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边的祖居不仅保留有当年的正厅,还有在二楼的当年主人的卧室,但因为考虑到整个房子是木结构的,为了安全,二楼暂时还没有开放。现在我们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书屋看一下,在书屋里不仅有当年主人的画室,还有程十发较为详细的一些介绍。

大家请看,在这边的门楣上刻有“三釜书屋”四个轻灵飘逸的大字,这是程十发的手迹,“三釜”的立意有两层,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程咬金了,而“三斧头”乃是程咬金的绝技,将自己书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头的本领,显示了程老虚怀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锅之意,三釜意为大、中、小三锅,这三只锅子好比国家、集体、个人,只有大锅满了,小锅才有份。程十发先生用“三釜”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立意高深,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可谓独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发先生爱国爱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动写照。

在中央的这张书桌就是少年时程十发用过的实物,在这张书桌上,少年时的程十发曾洒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终成为了一代国画大师。

大家再往这边看,在墙上挂着的是“三釜系万钧”五个大字,此句意义深远,“三釜”乃“三釜书屋”,“钧”乃是一个重量单位,意思就是三釜书屋包容万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发这位国画大师成长、成名的过程,就请随我到“三釜书屋”的二楼看一下。

在这边的二楼,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个版块详细介绍了程十发成长、成名的全过程。大家请看,这张大幅照片是20xx年9月程老在古镇牌坊的留影。程十发父亲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医,与西塘姑娘丁织勤结为夫妇,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0xx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发),取名程潼,小名美孙,既程子美孙子之意。后由师长改为程十发。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张子固的侄女张金琦考入上海美专专科学校,成为程十发同窗好友,后与程十发结为连理生下长女,取名程欣孙。

程十发曾多次回枫泾。1977年9月12日,受当时左的思想的干扰,他被下放到枫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是金秋时节,程十发不仅在枫泾镇文化站创作了连环画《马头琴的传说》,还与家乡的百姓特别是一批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鼓励当地的美术爱好者,使他们日后都在美术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20xx年3月,八十多岁高龄的程十发携家人又一次回家乡。时隔两个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纪70年代程十发、刘旦宅、汪观清、韩和平、郑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画家到枫泾体验生活期间留下的100幅精美画作的大型画集《丹青蕴情》出版了,程十发热情地为该书封面题写了书名。《丹青蕴情》画册的首发式上,程十发和其他画家不仅回顾了当时的经历,还与当时自己手把手教过的农民画家陈富林等一起作了画,为枫泾镇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古 戏 台

以前枫泾因为南、北镇分治,从明代开始,镇上就建有两座城隍庙,一座位于南镇,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镇,叫东城隍庙,像这样一镇有两座城隍庙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堪称江南一绝。

我们的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不仅视面开阔,而且景色优美。古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二,这边的东城隍庙就会举行庙会,古戏台上开锣演戏,收成好的年份,庙会戏要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戏班、杂技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显得十分热闹。

在枫泾旧志中还有一出看戏民众行刺“秦桧”演员的故事记载,说来有趣:事情发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当时戏台上正演出秦桧害岳飞的戏,戏演到尾声,忽然从观看人群中跃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将演秦桧的演员刺死。事故发生后,这位行刺者被送进官府审讯,他傲首作答:“民与梨园从无半面,实恨秦桧耳。礼不计真假也!”判官怜其义愤,竟对他以误杀罪从轻发落。

自从我们枫泾的旅游正式开放后,古戏台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每天上、下午都会有传统的戏曲节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兴趣的便可以在这边驻足观看。人民公社旧址

人民公社旧址,它是我们上海近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里面不仅有当年所使用的办公室,在后院还有毛泽东像章纪念馆、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飞机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丰富,请大家随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革命委员会。一直到1984年,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0xx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那红彤彤的宣传标语、极左的大批判专栏、让当时人崇拜的会议室、时髦的陈列品,……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辛酸历史。

民 间 剪 纸

这个展馆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剑明先生个人所创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枫泾镇,1963年在建枫中学毕业后到新疆阿克苏建设兵团,在那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开始尝试剪纸艺术,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事时,他就一心扑在剪纸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纸艺术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领袖像通过粗细线条,体现形象,独具一格,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之后他便喜爱上了剪纸艺术,并先后创作100多幅剪纸作品,如《十美国》、《钟魁》、《十二金钗》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构思很巧妙,图案很细腻,他的作品和事迹也先后被媒体报道。三 百 园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园了,它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这房子就是谢家以前在我们枫泾的旧宅。有人要问:为什么叫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现在我们对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在里面陈列了百灯、百篮、百行,通过这三百,向大家展示枫泾的风情和历史文化。

到三百园内,我们首先要参观的就是百灯馆。百灯馆的题字也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写的。在我们的馆内陈列了上百件的灯具,楼下展示的是有关灯的故事,楼上展示的则是灯的历史。像这只根据原样加工放大的煤油灯,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个城镇和乡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蜡烛和豆油灯。直到解放后,我国电力增强,这种灯才逐渐退出生活舞台而成为见证那一段历史的实物。大家请看这里,这是我们枫泾以前喜闹元宵的场景,元宵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汉朝开始一直沿袭到现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枫泾镇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这一天,镇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表达“丰登好年”的喜庆祝愿;青年与小孩提着各式的灯笼走街串巷,城乡民间文艺团体纷纷上街表演舞龙灯、串马灯、打莲湘、荡湖船等节目,街上人群攒动,欢笑声和丝竹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其实这个场景展示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走的和平街过去喜闹元宵的盛况。

三桥景观

这就是我们枫泾的另一道风景线——枫泾三桥。大家可能知道,周庄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我想我们的枫泾三桥也是别有风味的,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枫泾三桥是枫泾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这三桥的桥名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和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所题写的。在三桥的旁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风泾。我们看到的清风桥、清风阁也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员外郎。

桥湾里、施王桥、施王庙

走到这边的桥湾里,正好体现了我们江南水乡古镇的三大特色“小桥、流水、人家”,走在幽静的古镇,远离城市的喧嚣也是一种享受。

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就是施王桥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部下,在岳飞遭秦桧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桧,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桧所骑马的腿上,行刺没有成功,而他却被五马分尸。在民间关于施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在行刺秦桧未果后,就隐居来到我们金山一带,因为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在他死后当地的百姓就自发筹集银两为他建造了施王庙。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施王庙了。

走在这座桥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边是我们的古镇,另一边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具有北美风格的新城,所以在我们当地有种说法:站在这座施王桥上就能看到枫泾的过去和未来。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枫泾还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众多的祠堂庙宇构成了枫泾除伊斯兰教之外四教汇聚的独特的宗教文化。现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庙,在我们当地又称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光绪三十年(1920xx年)重修,并扩建为前、中、后三隶殿堂的建筑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成为吴越近邻一带颇具规模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历史上施王庙是金山区道教的一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主奉神灵施王的诞辰日,即农历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这个日子,施王庙都会举行施王爷出巡会,远近数十里的乡民,摇撸齐集,舟塞泾满,人娱神欢,热闹非凡,。

1966年,施王庙宗教活动停止,庙业渐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枫泾被列为上海重点城镇建设之一,区政府对枫泾镇作出了相应规划和调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愿望下,20xx年7月,经上海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金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枫泾的北大街409号重建施王庙。重建的施王庙由偏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丁聪漫画陈列馆

这边的第一间就是前言厅了,丁聪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他出生于1920xx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他就已经在发表漫画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作品至今仍在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在墙上的左右两边就是丁聪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画的两幅代表作,左边是丁聪在1944年画的《现象图》,形象勾画出了抗战后期政治的腐败以及当时社会的惨状。贪官、伤兵、淑女、官商、穷教授、沽名钓誉的画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画面。右边则是丁聪在三年后创作的另一长卷《现实图》,它描绘了在内战风云中大发战争财的中外商人、饥饿中的穷人、被迫上阵的“炮灰”……在丁聪的笔下不同性质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1956年丁聪总算有了个家,可幸福的日子还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丁聪才得以翻身,但那时大好的年华已过去20xx年,此时他已63岁,他曾戏说:“人家60岁下岗,我是63岁才上岗。”这一幅就是丁聪以四人帮为素材所画的一幅作品,应该说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的。

这里的第一、第二间展室展出了丁聪的部分讽刺幽默作品。丁聪喜爱笑话也爱听笑话,所以他选择部分古代、现代笑话配以漫画与读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与丁聪再次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了一首《五绝》:“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爽直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评价。

在文革期间,丁聪没条件发表漫画,他就以一种“交保险”的方法给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图,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牛天赐传》等,还为鲁迅、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名作绘过插图。所以我们要看的第三个展室就是丁聪所画的一些名著的插图。

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上海枫泾古镇!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

上海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枫泾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20xx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纺织技术传入,纺纱织布盛行,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到了现代,古作坊多已破败,保存最完整的就数375号的石泰山制药房(药铺)。为了展示古代手工业生产状况,现将当年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规划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产器械,培训有关人员,届时向游人展示古代织布、打铁、制药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业生产技艺。游人也可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选购买到原汁原味、土气十足的手工艺品。当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铁铲、小锄子、布鞋子、土布头巾......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5篇(五)

上海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文化特色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镇内的画馆金额名画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已经修复开放。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地画画常让人驻足流连。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尽得清雅,一副副画面却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古代建筑

在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 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20xx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淳朴民风

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福建云水谣古镇的导游词范文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大山中,山上有青山,群峰缭绕。山里绿树茂林,翠竹成荫。梯田迭翠,茶树葱葱。在曲曲弯弯的山道上,虽享受着过山车的动魄惊心,但是一路上闷热燥气,全被溶化在一片浓情绿意中。

云水谣古镇到了,这里没有超市大商场,小商品、土特产的小店铺,更富于民间特色。这里见不到高层大厦的欢迎,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相迎。清澈的山涧河流,蜿蜒在山坳里,千年的榕树下,还留着当拍摄电影的水车,小木屋告诉人们,这里曾是《云水谣》拍摄的基地。踏上石头的古栈道,去看看田园风光,听听土楼传奇,够你依依惜别,留恋忘返。

古色土香的土楼,是分布在山间的民居建筑。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圆形和方形的,全是土木结构,有高达四、五层的。原野的风,启航着山庄的繁荣,还给土楼带来陈年老酒般沉香飘溢。那座田螺坑半山腰上方园组合的土楼群,给人留下布达拉宫的印象。那座历经风雨七百年,巍然不动的东歪西斜的《裕昌楼》,为后人展现了民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造就艺术。那座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的《和贵楼》,记载了一家人有过多达三百多人口的鼎盛时期,因家庭和睦而得名……。一座土楼,一户民居,一扇大门,进了大门中,真是一片别有洞天的小天地,也流传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当初土楼被外国卫星发现,还被误认为外星人在地球上的飞蝶基地。

夜色降临古镇的时候,街上的小店楼亮起来一串串涨红笑脸的小宫灯。《云水谣》大榕树的溪旁,布满了一排排的小桌椅,象是排起来天方夜谭的小方阵。人们围坐下来,泡一壶本地茶叶,或是喝一杯当地佳酿,淡淡的口味,浓浓的清香。再嚼一嚼那些土特产的野味。观赏溪边的水车,成为陪伴历史的陈迹。听听流淌的溪水,常年弹奏着不息的琴声。带着水气爽爽的晚风,吹拂心扉,茶酒不醉人,人自醉。当外界还在夏日热浪的包围中,这里才是一片回归自然的乐土,也够多给了你夜中的难忘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坐落在民族文化大省云南中的古镇和顺古镇其封闭、传统、安定的环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虽然和顺古镇都在开客栈搞建设,但是走进和顺古镇的一刹那,还是显得安静祥和,没有喧嚣。这里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仍然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镇,当地汉族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蓝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鹤庆、丽江、金齿,俱下。”(《明史·太祖本纪》)和顺寸、李、尹、刘、贾五姓,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其祖先就是此时奉命随傅有德、兰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的。事平,驻军腾越,均以军功得封。如刘继宗授总旗官;尹图功授指挥,赠武略将军;寸庆领卫指挥职兼随军参赞;李波、贾受春亦授指挥。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于是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作为沐氏部下之和顺五姓祖人,亦得袭官授田,世代留守边地,后居“阳温敦村”(和顺古称)。《刘氏家谱》叙其始祖与寸氏祖遍览腾阳,最后发现此地,啧啧称赞说:“四时和煦之气,洋溢于郊坼……一两人心甚慕,不忍舍去。接踵而到的是,来自湖南的张姓,来自南京的赵姓、钏姓,来自河南的许姓。张、赵、钏、杨到腾冲时间约在明洪武末年,许姓则是正统年随王骥征麓川而来。之前尚有曾、蒋、丘、番、冯姓,可能迁居他处。

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的文化素质较高,虽为生活所迫,背景离乡,位于高原极边,但和顺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无不浸润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精髓,同时,它又是一个“外向型”的社会,游子们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本地文化交流整合,创造出了有着和顺特色的地域文化。

和顺有着一般小镇的特色,传统的小镇建筑,淳朴的人们。但这里却沉淀着600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经多少沧桑巨变的传统民居。据了解,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达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其建筑风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的元素。尤其是那老宅的门窗木雕,各种雕刻造型栩栩如生。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阶,遇到雨水天气,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走进和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上海枫泾古镇风景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期间改为革命委员会。一直到1984年,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6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那红彤彤的宣传标语、极左的大批判专栏、让当时人崇拜的会议室、时髦的陈列品,……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辛酸历史。

民 间 剪 纸

这个展馆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剑明先生个人所创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枫泾镇,1963年在建枫中学毕业后到新疆阿克苏建设兵团,在那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开始尝试剪纸艺术,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事时,他就一心扑在剪纸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纸艺术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领袖像通过粗细线条,体现形象,独具一格,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之后他便喜爱上了剪纸艺术,并先后创作100多幅剪纸作品,如《十美国》、《钟魁》、《十二金钗》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构思很巧妙,图案很细腻,他的作品和事迹也先后被媒体报道。三百 园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园了,它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这房子就是谢家以前在我们枫泾的旧宅。有人要问:为什么叫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现在我们对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在里面陈列了百灯、百篮、百行,通过这三百,向大家展示枫泾的风情和历史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朱家角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二,姨妈和姨夫开着车带着我们去上海郊区朱家角古镇游玩。

听妈妈说那是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好地方。我和明鑫哥哥都盼着能赶快看到它的美丽。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下了车我们都伸了伸懒腰活动一下胳膊腿。我小心地搀扶着太姥姥(她是个小脚,妈妈说太姥姥是“国宝”级人物呢)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我们穿过了一条长长的巷子,终于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真的好美啊!就像一副中国的山水画,我们都仿佛成了画中人,畅游其中。

沿街的路灯上,小船上都挂着红灯笼,呈现出一派节日的热闹气氛,来往的行人个个脸上都笑容满面。我还看到了镇上的舞龙队和腰鼓队,只可惜没看到他们精彩的表演。沿街还有很多做生意的店铺,卖的最多的就是扎蹄和扎肉,满街都可以闻到诱人的香味,馋得我肚子都叫唤了,姨妈买了些扎肉,让我们美美的饱餐了一顿,呵呵!我们还参观了镇上的上海古代博物馆,里面陈列了一些上海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物品资料。

时间不知不觉地就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我也记住了这个刚刚被国家列为“国家级园林城镇的”地方?朱家角。我会再来看你的,再见,朱家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川平乐古镇导游词讲解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拐到右边,我们看到的码头叫八店街码头,因处八店街当口而得名。当年这儿水运发达,货物的吞吐量是很大的。当地人也叫它是私奔码头,据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月夜私奔时,为了躲开他父亲卓王孙在各个路口设置的关卡,就绕道从我们平乐水路顺流而下逃到成都的,从此演绎了一段千古爱情佳话,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仔细看看。

接着往前走就来到了顺河街,这条街因顺河走向而得名。平乐的古街几乎全部沿江而建,整个格局呈鱼骨状,沿白沫江流向相平行的福惠街、长庆街、顺河街等街口节点多为水码头,便于货物的装卸和交易。

前面沿河上,大家可以看到许多建筑临江而建,房屋由柱脚从河里支撑或从岸边支撑起来,这样的建筑叫做吊角楼。平乐古镇建筑大都属于晚清时期建筑,保留了古镇明清建筑的风格。20__年以来,镇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部分已经破损不堪的建筑外观进行了简单修缮。平乐建筑风格可概况为:小青瓦,木本色,粉白墙和红砂石。

前面竖立有碑文记载的是渔市拐码头,相传是渔业行帮码头,昔时与别具特色的“木栈道”通连,接鱼市拐、联“台子坝”(古代社会活动中心),白沫江渔户、成都渔贩聚集交易,极其热闹。不少成都渔商修房设栈,留下了风格独特的渔栈和码头。现存栓船桩眼、栓马铁环、号子灯桩、木栈道架孔、背负重物时上下的小石梯等足以令人遥想当年的繁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上海枫泾古镇风景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国画大师,而他的祖上三代则是我们枫泾当地的医生,所以我们现在来到的第一间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行医的一个诊所。大家请看墙上所挂的这块行医牌,它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传下来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上面所写的就是“枫泾世医程思斋子子美儒理男妇大方脉”,按现在医院里分类就是中医内科,早在清同治年间,程十发的曾祖父程思斋为避战乱举家来到枫泾,开了这家诊所,他悬壶济事,行医尽善,因此人们把这小小的诊所称颂为“壹室带来太平之坊”。后来百姓顺理成章地把程家所在的这条街称为“太平坊”,现在被更名为“和平街”。

大家请看这边的天井里有一个月亮形的石雕,其实它就是母亲怀抱孩子的造型,因为在程十发的《丹青蕴情》一书中写到了这么一句话:“枫泾是江苏省和浙江省连系的一个小镇,可以证明两个‘母亲’共同喜欢这个孩子。”这个石像正体现了程十发的这句话,也充满了大师对故乡枫泾的一片深情。我们枫泾地越江苏和浙江,积淀了深厚的吴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边的祖居不仅保留有当年的正厅,还有在二楼的当年主人的卧室,但因为考虑到整个房子是木结构的,为了安全,二楼暂时还没有开放。现在我们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书屋看一下,在书屋里不仅有当年主人的画室,还有程十发较为详细的一些介绍。

大家请看,在这边的门楣上刻有“三釜书屋”四个轻灵飘逸的大字,这是程十发的手迹,“三釜”的立意有两层,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程咬金了,而“三斧头”乃是程咬金的绝技,将自己书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头的本领,显示了程老虚怀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锅之意,三釜意为大、中、小三锅,这三只锅子好比国家、集体、个人,只有大锅满了,小锅才有份。程十发先生用“三釜”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立意高深,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可谓独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发先生爱国爱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_上海导游词_网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9126 字

+ 加入清单

5篇有关上海枫泾古镇导游词范文

枫泾古镇是隶属于上海市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距今有近720xx年历史。枫泾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有关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有关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一)

欢迎大家来到上海枫泾古镇!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

上海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枫泾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20xx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北大街是商业古街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过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两边都是两层楼房,身处其中,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楼房临街的一边清一色都呈平面结构,看不出每一栋建筑的特色和规模,而从后门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叠瓦,或骑楼高耸,或勾栏亭阁,或底层的近水楼台,层层石级通向河埠,或倚朱阁、小轩窗,组成一道多姿的水乡民居风光,间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穿行其中,人景辉映,夕阳夕照,真是中国的水乡,东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铺作坊集中,手工业历来发达。早在宋代就有铁、木、竹、农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制作。纺织技术传入,纺纱织布盛行,明清时,枫泾地处全国棉纺织业生产贸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到了现代,古作坊多已破败,保存最完整的就数375号的石泰山制药房(药铺)。为了展示古代手工业生产状况,现将当年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规划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产器械,培训有关人员,届时向游人展示古代织布、打铁、制药和制造竹木器具等手工业生产技艺。游人也可以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选购买到原汁原味、土气十足的手工艺品。当然也可以尝试自己制作小竹筒、小铁铲、小锄子、布鞋子、土布头巾......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5篇有关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二)

上海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与沪浙五区县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20xx年历史。镇区规模宏大,全镇有29处街、坊,84条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产街、北大街、友好街四处古建筑物,总面积达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区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文化特色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镇内的画馆金额名画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已经修复开放。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地画画常让人驻足流连。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尽得清雅,一副副画面却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古代建筑

在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 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20xx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淳朴民风

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

5篇有关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三)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 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以下是关于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欢迎阅读!

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土风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对联的全文是:

发祥晚唐扬名元明毓秀钟灵沧桑久历 ;

食货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来 。

此联集中反映了枫泾历史上既是文化名镇又是商贸重镇的双重地位。她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与松江、魏塘、盛泽等齐名的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当时盛产的枫泾土布,远销全国各地,商贩纷纷来枫泾采购,一派繁荣景象。

正面第二副对联则集中描写了枫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清泾似练满城瑞气出芙蓉;

万枫如丹一天秀色连吴越。

联内嵌入“枫泾”二字,并点出了古代枫泾一镇跨吴越两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称“芙蓉”。

牌坊背面相应的也有两副对联,中间一副是:

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状荷叶依连五邑;

宣公贤良学士天官蔼声名播扬四方。

上联一口气道出四个枫泾镇别名: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白牛是枫泾最早的名字,因地处白牛荡得名。相传一位船夫在荡中撒网捕鱼,曾见荡中有一头金链锁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对联上方的白牛头也反映了这个传说。到了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后半联说的是枫泾镇形似荷叶,周边与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处金山,故称“连五邑”。

下联主要写古镇枫泾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唐代有宰相陆贽(宣公),宋代有屯田员外郎陈舜俞(贤良),明代有御医陈以诚,清代有状元蔡以台,曾做到学士、天官职的谢墉及近现代陶芑生、顾水如、朱学范、丁悚、丁聪、程十发等名人,他们的美好名声远扬四方。

背面两侧边柱上的对联全文是:

南北峙分历经五朝终归一镇;

古今融汇垂信八极长治万年。

说的是古镇枫泾历来南北分治,南镇属浙江嘉善,北镇属江苏松江,一镇南北分治,这种奇特现象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镇并入北镇,才统归一镇。尽管南北分治,但枫泾繁荣的商业经济,丰厚的历史文化,始终融汇一体,流传光大。

即将步入我们古色古香的老镇区,大家看这座精巧雅致的门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门头正中刻着“唔呶喔哩”四个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枫泾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这个门头是我们镇上的迎客门,走过它就正式进入了我们的古镇区。大家再看一下这两边墙上刻的两幅顺口溜,它表达了枫泾的饮食文化。因为枫泾水网遍布,河道纵横,是鱼米之乡,所以水产特别丰富,每个月都可吃到新鲜的水产,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的拉司和弯转,请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学名叫蟾蜍,别名叫望天鱼,俗称为癞蛤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据说初夏吃拉司,不会生痱子,拉司肉质细嫩,可红烧、可清炒、可椒盐、可熏烤,特别是熏拉司,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是枫泾的一道名菜。弯转其实就是河虾,那弯转是我们枫泾人对河虾的一种形象的称谓,大家知道新鲜的河虾烧熟后就会自然的弯曲,因此得名。长廊景观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是河多、桥多、弄堂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最有传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这条弄原名金家弄,全长50多米,据说是古代姓金的两兄弟分家产时开的一条分界弄,所以特别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两人对面行走要相互侧身才能过去。在旧社会,有一些浪荡子特意等在弄口,见有女人迎面走来,就走进弄堂,乘机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吓得女人不敢走这条弄,摸奶弄的别名从此叫开,时间一长,人们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来定弄堂名字时,考虑“摸奶”两字实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还有个故事,相传有个地痞流氓,叫癞头阿三,最喜欢在莫乃弄调戏妇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见一位身穿花布衫,头包花毛巾的姑娘走进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刚摸到这个人的胸脯,两只手突然被竹弓夹住,顿时鲜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来这个姑娘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名叫阿荣的年轻竹匠装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夹子绑在胸前来惩罚阿三。此时,阿荣摘下头巾,脱下身上花衫,连同花衫里的两只竹夹,往癞头阿三头上一罩,然后将阿三拖出弄堂,就在这里(廊棚)当着众多的父老乡亲揭露阿三的劣迹,阿三在事实面前,想赖也赖不了,无可奈何只好低头认错,后来阿三被官府定了个“调戏妇女,扰乱治安”的罪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广大妇女对此拍手称快,并编出了“癞头阿三伸黑手,竹弓夹牢鲜血流,铁证如山赖不了,无可奈何低下头”的顺口溜。根据这件事,民间又称这条弄为莫奈弄,这个奈是无可奈何的奈字,这个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远处的这座桥是泰平桥,它是我们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该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看长廊是最佳位置,一长排逶迤连绵的黑瓦长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桥上拍照留念。

在这边还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戏台有演出,还可以隔河看戏,别有一番情趣。东区火政会

走出长廊,我们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个景点——东区火政会。它是我们上海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当年镇上的消防历史,还可以看到当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门面是西洋式的,这是受到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参观一下。

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们镇上共设有八处这样的火政会,共有义务消防人员200多人。那现在大家来到的东区火政会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由原来的八处合并成东、南、北、中四个区会。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 、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而木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在枫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以前在我们枫泾,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的消防演习日。义务消防员当天穿着整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习比赛,俗称:“演水龙”。镇上居民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模型是为了纪念历年来枫泾镇上为救火而牺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往这边看一下,这边陈列的就是当年镇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墙上挂的就是上世纪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压式洋龙,它是我们整个展馆中历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当时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简陋的。大家再来看一下,这边地上有一台手推式的消防车,它是我们镇上上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这火政会里最先进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这台大马力轮式消防车,是我们镇上上世纪70年代所使用的,所谓的大马力轮式消防车也就是相对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这样一来救火就更为有效了。大家请看在我们上方还有一口警钟,因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讯设备落后,一旦镇上发生火灾就由第一个发现火警的人摇响这口警钟,并在邻里间鸣锣报警,由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请随我到东区火政会门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这艘消防船,因为以前枫泾水网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了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馆所收藏。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艘船是根据原船进行仿制的。

好了,参观完了东区火政会,就请大家随我走一下我们古镇里最宽最高的一座石桥——泰平桥,我们镇上有一种说法,走过泰平桥就一生平安,所以来到我们枫泾一定要走一下这座桥。下桥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祖居。国画大师程十发祖居

我们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一代国画大师,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国画院的院长,他的祖籍在我们枫泾镇和平街51号,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岁时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风貌的明清式的三埭两天井的宅院,现在已被上海市列为市级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起来,下面就请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国画大师,而他的祖上三代则是我们枫泾当地的医生,所以我们现在来到的第一间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行医的一个诊所。大家请看墙上所挂的这块行医牌,它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传下来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上面所写的就是“枫泾世医程思斋子子美儒理男妇大方脉”,按现在医院里分类就是中医内科,早在清同治年间,程十发的曾祖父程思斋为避战乱举家来到枫泾,开了这家诊所,他悬壶济事,行医尽善,因此人们把这小小的诊所称颂为“壹室带来太平之坊”。后来百姓顺理成章地 把程家所在的这条街称为“太平坊”,现在被更名为“和平街”。

大家请看这边的天井里有一个月亮形的石雕,其实它就是母亲怀抱孩子的造型,因为在程十发的《丹青蕴情》一书中写到了这么一句话:“枫泾是江苏省和浙江省连系的一个小镇,可以证明两个‘母亲’共同喜欢这个孩子。”这个石像正体现了程十发的这句话,也充满了大师对故乡枫泾的一片深情。我们枫泾地越江苏和浙江,积淀了深厚的吴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边的祖居不仅保留有当年的正厅,还有在二楼的当年主人的卧室,但因为考虑到整个房子是木结构的,为了安全,二楼暂时还没有开放。现在我们大家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书屋看一下,在书屋里不仅有当年主人的画室,还有程十发较为详细的一些介绍。

大家请看,在这边的门楣上刻有“三釜书屋”四个轻灵飘逸的大字,这是程十发的手迹,“三釜”的立意有两层,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程咬金了,而“三斧头”乃是程咬金的绝技,将自己书房的名字冠以“三釜”暗喻自己也只有三斧头的本领,显示了程老虚怀若谷的胸襟。第二,“釜”乃锅之意,三釜意为大、中、小三锅,这三只锅子好比国家、集体、个人,只有大锅满了,小锅才有份。程十发先生用“三釜”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立意高深,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可谓独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发先生爱国爱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动写照。

在中央的这张书桌就是少年时程十发用过的实物,在这张书桌上,少年时的程十发曾洒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终成为了一代国画大师。

大家再往这边看,在墙上挂着的是“三釜系万钧”五个大字,此句意义深远,“三釜”乃“三釜书屋”,“钧”乃是一个重量单位,意思就是三釜书屋包容万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发这位国画大师成长、成名的过程,就请随我到“三釜书屋”的二楼看一下。

在这边的二楼,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个版块详细介绍了程十发成长、成名的全过程。大家请看,这张大幅照片是20xx年9月程老在古镇牌坊的留影。程十发父亲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医,与西塘姑娘丁织勤结为夫妇,婚后不久也就是在1920xx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发),取名程潼,小名美孙,既程子美孙子之意。后由师长改为程十发。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张子固的侄女张金琦考入上海美专专科学校,成为程十发同窗好友,后与程十发结为连理生下长女,取名程欣孙。

程十发曾多次回枫泾。1977年9月12日,受当时左的思想的干扰,他被下放到枫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正是金秋时节,程十发不仅在枫泾镇文化站创作了连环画《马头琴的传说》,还与家乡的百姓特别是一批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鼓励当地的美术爱好者,使他们日后都在美术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20xx年3月,八十多岁高龄的程十发携家人又一次回家乡。时隔两个月,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纪70年代程十发、刘旦宅、汪观清、韩和平、郑家生等一批享有盛名的画家到枫泾体验生活期间留下的100幅精美画作的大型画集《丹青蕴情》出版了,程十发热情地为该书封面题写了书名。《丹青蕴情》画册的首发式上,程十发和其他画家不仅回顾了当时的经历,还与当时自己手把手教过的农民画家陈富林等一起作了画,为枫泾镇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古 戏 台

以前枫泾因为南、北镇分治,从明代开始,镇上就建有两座城隍庙,一座位于南镇,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镇,叫东城隍庙,像这样一镇有两座城隍庙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堪称江南一绝。

我们的古戏台一面贴街,一面临河,不仅视面开阔,而且景色优美。古时候,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八月初二,这边的东城隍庙就会举行庙会,古戏台上开锣演戏,收成好的年份,庙会戏要延续七天之久,那时,商贩、戏班、杂技团等云集枫泾,古戏台台上台下显得十分热闹。

在枫泾旧志中还有一出看戏民众行刺“秦桧”演员的故事记载,说来有趣:事情发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当时戏台上正演出秦桧害岳飞的戏,戏演到尾声,忽然从观看人群中跃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下将演秦桧的演员刺死。事故发生后,这位行刺者被送进官府审讯,他傲首作答:“民与梨园从无半面,实恨秦桧耳。礼不计真假也!”判官怜其义愤,竟对他以误杀罪从轻发落。

自从我们枫泾的旅游正式开放后,古戏台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每天上、下午都会有传统的戏曲节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兴趣的便可以在这边驻足观看。人民公社旧址

人民公社旧址,它是我们上海近郊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人民公社旧址,里面不仅有当年所使用的办公室,在后院还有毛泽东像章纪念馆、挖建于1971年的防空洞以及米格15飞机和57高射炮,展品非常丰富,请大家随我到里面看一下。

人民公社是中国现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此形势下,当时枫围乡(今枫泾镇外围农村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旧改名为枫围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革命委员会。一直到1984年,根据上级精神,枫围人民公社才恢复为枫围乡人民政府。前后20xx年时间,四分之一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当时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那红彤彤的宣传标语、极左的大批判专栏、让当时人崇拜的会议室、时髦的陈列品,……无不记载着那一段“轰轰烈烈”的辛酸历史。

民 间 剪 纸

这个展馆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剑明先生个人所创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枫泾镇,1963年在建枫中学毕业后到新疆阿克苏建设兵团,在那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开始尝试剪纸艺术,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无事时,他就一心扑在剪纸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纸艺术也在逐步提高,他的剪刻领袖像通过粗细线条,体现形象,独具一格,深受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之后他便喜爱上了剪纸艺术,并先后创作100多幅剪纸作品,如《十美国》、《钟魁》、《十二金钗》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构思很巧妙,图案很细腻,他的作品和事迹也先后被媒体报道。三 百 园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园了,它是一座三进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谢家是书香门第,四代为官,谢墉、谢恭铭父子俩在清乾隆年间都做过大官,谢墉在当年位列内阁中书、吏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组织部副部长,这房子就是谢家以前在我们枫泾的旧宅。有人要问:为什么叫三百园?这是谢家根据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而来的,这表明谢家要做知书达理之家,品行纯正之人。现在我们对三百园赋予了新的含义,在里面陈列了百灯、百篮、百行,通过这三百,向大家展示枫泾的风情和历史文化。

到三百园内,我们首先要参观的就是百灯馆。百灯馆的题字也是由漫画大师丁聪所题写的。在我们的馆内陈列了上百件的灯具,楼下展示的是有关灯的故事,楼上展示的则是灯的历史。像这只根据原样加工放大的煤油灯,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个城镇和乡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蜡烛和豆油灯。直到解放后,我国电力增强,这种灯才逐渐退出生活舞台而成为见证那一段历史的实物。大家请看这里,这是我们枫泾以前喜闹元宵的场景,元宵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汉朝开始一直沿袭到现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枫泾镇也不例外。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这一天,镇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表达“丰登好年”的喜庆祝愿;青年与小孩提着各式的灯笼走街串巷,城乡民间文艺团体纷纷上街表演舞龙灯、串马灯、打莲湘、荡湖船等节目,街上人群攒动,欢笑声和丝竹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其实这个场景展示的就是我们刚才所走的和平街过去喜闹元宵的盛况。

三桥景观

这就是我们枫泾的另一道风景线——枫泾三桥。大家可能知道,周庄在八十年代初是以陈逸飞所画的《双桥》而出名的,我想我们的枫泾三桥也是别有风味的,它是枫泾古镇旅游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枫泾三桥是枫泾南北、东西市河交叉口的一个景观,它由北丰桥、竹行桥、清风桥组成,这三桥的桥名是由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和全国著名的书法家黄苗子所题写的。在三桥的旁边还有一座清风阁茶楼,这里的清风桥、清风阁名称的由来都是因为在宋代时有一位屯田员外郎叫陈舜俞,他不仅为人清廉,而且当他弃官隐居来到枫泾后,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仰其清风亮节还把当时的镇名改为了清风泾。我们看到的清风桥、清风阁也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员外郎。

桥湾里、施王桥、施王庙

走到这边的桥湾里,正好体现了我们江南水乡古镇的三大特色“小桥、流水、人家”,走在幽静的古镇,远离城市的喧嚣也是一种享受。

在我们前面的这座就是施王桥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部下,在岳飞遭秦桧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桧,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桧所骑马的腿上,行刺没有成功,而他却被五马分尸。在民间关于施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他在行刺秦桧未果后,就隐居来到我们金山一带,因为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在他死后当地的百姓就自发筹集银两为他建造了施王庙。大家请看,在我们前面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施王庙了。

走在这座桥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边是我们的古镇,另一边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具有北美风格的新城,所以在我们当地有种说法:站在这座施王桥上就能看到枫泾的过去和未来。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枫泾还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众多的祠堂庙宇构成了枫泾除伊斯兰教之外四教汇聚的独特的宗教文化。现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庙,在我们当地又称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清光绪三十年(1920xx年)重修,并扩建为前、中、后三隶殿堂的建筑结构,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成为吴越近邻一带颇具规模且较有影响的一座庙宇。历史上施王庙是金山区道教的一个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主奉神灵施王的诞辰日,即农历每年的八月初二,以前每逢这个日子,施王庙都会举行施王爷出巡会,远近数十里的乡民,摇撸齐集,舟塞泾满,人娱神欢,热闹非凡,。

1966年,施王庙宗教活动停止,庙业渐废。随着上海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大,枫泾被列为上海重点城镇建设之一,区政府对枫泾镇作出了相应规划和调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广大信众的强烈愿望下,20xx年7月,经上海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金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在枫泾的北大街409号重建施王庙。重建的施王庙由偏殿和大殿组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丁聪漫画陈列馆

这边的第一间就是前言厅了,丁聪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漫画家之一,他出生于1920xx年,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他就已经在发表漫画作品了,他以“小丁”署名的讽刺漫画作品至今仍在报刊、杂志上不断发表。在墙上的左右两边就是丁聪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所画的两幅代表作,左边是丁聪在1944年画的《现象图》,形象勾画出了抗战后期政治的腐败以及当时社会的惨状。贪官、伤兵、淑女、官商、穷教授、沽名钓誉的画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画面。右边则是丁聪在三年后创作的另一长卷《现实图》,它描绘了在内战风云中大发战争财的中外商人、饥饿中的穷人、被迫上阵的“炮灰”……在丁聪的笔下不同性质的人物排列在一起,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

1956年丁聪总算有了个家,可幸福的日子还不到半年,就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丁聪才得以翻身,但那时大好的年华已过去20xx年,此时他已63岁,他曾戏说:“人家60岁下岗,我是63岁才上岗。”这一幅就是丁聪以四人帮为素材所画的一幅作品,应该说是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的。

这里的第一、第二间展室展出了丁聪的部分讽刺幽默作品。丁聪喜爱笑话也爱听笑话,所以他选择部分古代、现代笑话配以漫画与读者共享。

文豪矛盾在1980年与丁聪再次见面时,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了一首《五绝》:“不见小丁久,相逢倍相亲,童颜犹如昔,奋笔斗猛人。”这首诗不仅写出了他们间的爽直友谊,而且对丁聪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的评价。

在文革期间,丁聪没条件发表漫画,他就以一种“交保险”的方法给一些名人做名著插图,有老舍的《四世同堂》、《茶馆》、《牛天赐传》等,还为鲁迅、叶圣陶、沈从文、许地山等名家名作绘过插图。所以我们要看的第三个展室就是丁聪所画的一些名著的插图。

5篇有关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四)

一、古镇牌坊

各位游客(领导、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古镇的牌坊了。历史上,枫泾古镇一半属江苏,一半属浙江。原先有两个明显的分界标志,一个是西边的界河,另一个就是这东边的牌坊了,这座牌坊就是在原来分界牌坊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再现枫泾古镇独特的地理区域。

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枫泾”二字,是国画大师程十发所题。整座牌坊高12米,宽14米,三间四柱,十分挺拔优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着精致的传统花纹,四根冲天立柱上前后悬挂着四副镏金字联,内容集中反映了枫泾的历史、人文、土风民俗,让游客一进门就对枫泾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有个简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鸿著的开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对联的全文是:

发祥晚唐扬名元明毓秀钟灵沧桑久历

食货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来

此联集中反映了枫泾历史上既是文化名镇又是商贸重镇的双重地位。她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与松江、魏塘、盛泽等齐名的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当时盛产的枫泾土布,远销全国各地,商贩纷纷来枫泾采购,一派繁荣景象。

正面第二副对联则集中描写了枫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清泾似练满城瑞气出芙蓉

万枫如丹一天秀色连吴越

联内嵌入“枫泾”二字,并点出了古代枫泾一镇跨吴越两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称“芙蓉”。

牌坊背面相应的也有两副对联,中间一副是:

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状荷叶依连五邑

宣公贤良学士天官蔼声名播扬四方

上联一口气道出四个枫泾镇别名: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白牛是枫泾最早的名字,因地处白牛荡得名。相传一位船夫在荡中撒网捕鱼,曾见荡中有一头金链锁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对联上方的白牛头也反映了这个传说。到了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后半联说的是枫泾镇形似荷叶,周边与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处金山,故称“连五邑”。

下联主要写古镇枫泾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唐代有宰相陆贽(宣公),宋代有屯田员外郎陈舜俞(贤良),明代有御医陈以诚,清代有状元蔡以台,曾做到学士、天官职的谢墉及近现代陶芑生、顾水如、朱学范、丁悚、丁聪、程十发等名人,他们的美好名声远扬四方。

背面两侧边柱上的对联全文是:

南北峙分历经五朝终归一镇

古今融汇垂信八极长治万年

说的是古镇枫泾历来南北分治,南镇属浙江嘉善,北镇属江苏松江,一镇南北分治,这种奇特现象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镇并入北镇,才统归一镇。尽管南北分治,但枫泾繁荣的商业经济,丰厚的历史文化,始终融汇一体,流传光大。

各位游客(领导、朋友),现在大家即将步入我们古色古香的老镇区,大家看这座精巧雅致的门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门头正中刻着“唔呶喔哩”四个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枫泾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这个门头是我们镇上的迎客门,走过它就正式进入了我们的古镇区。大家再看一下这两边墙上刻的两幅顺口溜,它表达了枫泾的饮食文化。因为枫泾水网遍布,河道纵横,是鱼米之乡,所以水产特别丰富,每个月都可吃到新鲜的水产,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的拉司和弯转,请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学名叫蟾蜍,别名叫望天鱼,俗称为癞蛤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据说初夏吃拉司,不会生痱子,拉司肉质细嫩,可红烧、可清炒、可椒盐、可熏烤,特别是熏拉司,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是枫泾的一道名菜。弯转其实就是河虾,那弯转是我们枫泾人对河虾的一种形象的称谓,大家知道新鲜的河虾烧熟后就会自然的弯曲,因此得名。

二、长廊景观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是河多、桥多、弄堂多。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最有传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这条弄原名金家弄,全长50多米,据说是古代姓金的两兄弟分家产时开的一条分界弄,所以特别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两人对面行走要相互侧身才能过去。在旧社会,有一些浪荡子特意等在弄口,见有女人迎面走来,就走进弄堂,乘机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吓得女人不敢走这条弄,摸奶弄的别名从此叫开,时间一长,人们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来定弄堂名字时,考虑“摸奶”两字实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弄还有个故事,相传有个地痞流氓,叫癞头阿三,最喜欢在莫乃弄调戏妇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见一位身穿花布衫,头包花毛巾的姑娘走进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刚摸到这个人的胸脯,两只手突然被竹弓夹住,顿时鲜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原来这个姑娘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名叫阿荣的年轻竹匠装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夹子绑在胸前来惩罚阿三。此时,阿荣摘下头巾,脱下身上花衫,连同花衫里的两只竹夹,往癞头阿三头上一罩,然后将阿三拖出弄堂,就在这里(廊棚)当着众多的父老乡亲揭露阿三的劣迹,阿三在事实面前,想赖也赖不了,无可奈何只好低头认错,后来阿三被官府定了个“调戏妇女,扰乱治安”的罪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广大妇女对此拍手称快,并编出了“癞头阿三伸黑手,竹弓夹牢鲜血流,铁证如山赖不了,无可奈何低下头”的顺口溜。根据这件事,民间又称这条弄为莫奈弄,这个奈是无可奈何的奈字,这个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远处的这座桥是泰平桥,它是我们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该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看长廊是最佳位置,一长排逶迤连绵的黑瓦长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桥上拍照留念。

在这边还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戏台有演出,还可以隔河看戏,别有一番情趣。

三、东区火政会

走出长廊,我们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个景点——东区火政会。它是我们上海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当年镇上的消防历史,还可以看到当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门面是西洋式的,这是受到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参观一下。

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们镇上共设有八处这样的火政会,共有义务消防人员200多人。那现在大家来到的东区火政会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由原来的八处合并成东、南、北、中四个区会。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 、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而木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在枫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以前在我们枫泾,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的消防演习日。义务消防员当天穿着整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习比赛,俗称:“演水龙”。镇上居民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模型是为了纪念历年来枫泾镇上为救火而牺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这是上海郊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往这边看一下,这边陈列的就是当年镇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墙上挂的就是上世纪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压式洋龙,它是我们整个展馆中历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当时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简陋的。大家再来看一下,这边地上有一台手推式的消防车,它是我们镇上上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这火政会里最先进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这台大马力轮式消防车,是我们镇上上世纪70年代所使用的,所谓的大马力轮式消防车也就是相对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这样一来救火就更为有效了。大家请看在我们上方还有一口警钟,因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讯设备落后,一旦镇上发生火灾就由第一个发现火警的人摇响这口警钟,并在邻里间鸣锣报警,由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请随我到东区火政会门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这艘消防船,因为以前枫泾水网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了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馆所收藏。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艘船是根据原船进行仿制的。

好了,参观完了东区火政会,就请大家随我走一下我们古镇里最宽最高的一座石桥——泰平桥,我们镇上有一种说法,走过泰平桥就一生平安,所以来到我们枫泾一定要走一下这座桥。下桥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祖居。

5篇有关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范文(五)

各位游客好:

啊,微风吹在脸上好舒服,知道是什么气息吗?猜猜,青草味,桃花香,都对,都是上海的气味,上海的洋气,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关于上海的故事传说、名人名流、电视电影、文物古迹、在每个人心中,上海的形象就像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旗袍一样,万千风情各不同。

下面我就来描绘我心中的这款旗袍吧!

上海有着一种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气质,就是她的"洋气",自1843年,帝国主义列强进驻上海,形成了她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特色,大家一定不会忘记, 20xx年的金秋,身穿唐装的各国元首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为什么忘不了?吸引大家眼球的,不仅仅是用上等的江南丝绸做成的唐装,还因为上海已成为新世纪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大型港口城市。

21世纪的上海,处处呈现出繁荣与开放的景象,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国际机场,这些在电视上常见的建筑,是上海的装饰品,像张曼玉的珍珠项链和耳坠,再美再优雅的女子总是需要饰品来点缀的,所以,再繁华再热闹的上海,需要这些建筑来装饰,才引人入胜。有人说,看二千年的文化到西安,五百年的到北京,近百年的文化到上海。用沧海桑田,日新月异来形容上海的发展,大家没有意见吧!那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是什么样的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先属吴,再属越,后又属于楚。当时楚国大将黄歇治理河道有功,被封为春申侯,所以上海简称为"申"。公元前期220xx年,秦灭楚后,秦始皇带领丞相李斯还有他那败家子秦二世,南下巡视,看到上海一带物产丰富,交易繁荣,人丁兴旺,但是呢,人们只是在船上交易,还没形成城市。当时上海吴淞口一带居民多以打渔为生,聪明的渔民发明一种竹编的打渔工具"户",怎样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编在一起,围成方形或圆形,涨潮时,潮水会把鱼掀入"户"内,退潮时鱼儿就只能望洋兴叹,动弹不得了,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所以渔民就坐收渔翁之利,退潮时到里面去捡鱼了。我想上海人可能是守株待兔的农夫的后代,不好意思,开个玩笑,后来上海简称"沪"就这个原因,可为何加三点水呢?地球人都知道,"沪"乃水边人家用"户"打渔以后,上海渐渐由一个小渔村形成一个大的集镇。贸易港口,那时有18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北宋后期,因松江渐渐变浅,在今天外滩到十六铺一带形成"上海滩"了。海上船只由上海浦开到旧城区的东面停靠,所以"上海"成了一个城市的名字。大家知道了"上海"是由"上海浦"演变而来的,有这么一句话,正反两面读都一样: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读读看。

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产生了,上海被外国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列强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从此,国中有国,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为外国侵略者的"冒险家的摇篮"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才被人民收回。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今天,上海已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的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个大都市呀,面积为6341平方公里,户籍1600多万,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万多人,真是人挤人呀!黄浦江把上海分成浦东和浦西两部分,浦东新区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点发展的地区,我们将会在晚上欣赏她的美景。

为什么不说白天看呢?白天的上海只是高楼大厦,数不清的红绿灯灯,川流不息的车子,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给人的只是硬的、远的感觉。有这么一句话,雨西湖,雾重庆,夜上海,夜上海呀,周璇唱的歌,赵薇在情深深雨蒙蒙里翻唱的---夜上海呀,夜上海!

当然喽,这个夜上海怎么看,有学问的,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了,为了帮大家全方位地领略上海的韵味,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海陆空"对上海进行仰视、平视、俯视。

海看呢:我们可坐上海外滩边的豪华游轮,游览浦东的万国建筑博览会,远视对岸的金茂明珠会议中心,,把上海的璀璨刻录在眼中、摄像机里。

陆看呢:我们的好好司机会带大家绕市区一圈,看看夜色中的人民广场,上海歌剧院,到中华第一街南京路,可到新兴的商业街衡山路,近距离领略上海的万种风情。

空看呢:当然到金茂大厦88观光层了,先聊个关于金茂的小故事,关于申报吉尼斯世纪记录的,金茂大厦为全国第一,世界第四高楼,呈塔形的,有些像西安的小雁塔。总造价为南浦杨浦和明珠总和的1.5倍,高420.5米,国内外呢,有好3个攀援爱好者都爬到向金茂顶层了,也有第4个江西小伙子呢,夜里四点,硬生生地开始爬了,到了87层时,,精疲力竭了,7点10分,还是高高的起吊机把他给"拎"了下来。

真是多危险呀,他哪是那个料呀,就是猴子都没办法。此时,大家也许想,导游让我们去金茂欣赏美景,是不是也要我们爬楼呀?不会的,大家的安全就是我的安全,我们可在45秒内就到340米高的88层,因为我们乘坐的是世界上最快的最安全的电梯,到了那上面,可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上海尽收眼底。这时你会感叹,上海真美呀,华灯初上的上海就像穿着晚礼服的张曼玉,流光溢彩灯火像她的宝石制成的披肩,咦,难不成是李湘送她的?李湘家好多哟!唉,耳听为实,眼见为虚,究竟如何,Lets go。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湖州南浔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三个离开了湖州,踏上了南浔之路.

一出南浔的汽车站,就感觉到了浓浓的商业气息,宽阔的马路,热闹的商铺,没有半点的古镇气息,路边停着许多的三轮黄包车,这就是南浔的"的士"了.坐上三轮车,车主说了,真正的古镇还在前面呢,周围是新的南浔住宅商业区.哦,原来如此啊.

老老远就看到了一座很高很大的石头牌坊,上面写着就是古镇南浔了,本打算在古镇里找个住宿的,但是寻了很久发现好多的商铺都还关门休业要等到大年初八才营业,并听这里的人说,古镇里面的住宿是不多的,还是到古镇外去找吧.

在古镇的附近找好住宿,稍微休息片刻,我们就漫步在古镇之中了,那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古镇上人烟稀少,非常的清静,走在一方方石块铺出的小路上,傍着一条小河流伫立着一排排的雕花木楼房,也许是年代久远,也许是被风雨的侵蚀,木头上面的油漆已经所剩无几了,露出的略带浅棕色的木面.每走一段,就有一座小石桥,真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一切尽收眼底.

儿子既新奇又很羡慕地抚摸着那一根根的亭柱,一扇扇的雕花木门,而我和老公则是重温当年我们这里的人家,其实我们这里也是江南水乡,所有的建筑格局和南浔的古镇是几乎一样的,后来时光的变迁,加上了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把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些老的深宅大院都给拆除了,我家的老房子也一样惨遭不幸.儿子无不感叹可惜啊.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路上的人也更加少了,小河两边的灯都开出来了,漫步在这幽静的小路上,才感觉到古镇的那种特色.在河边一"沈家人"的小饭店前,我们坐了下来,点了几个南浔的特色菜肴,邻桌坐着一三十不到的男子,旁边一大大的类似登山行囊,一问原来是从温州徒步而行到南浔的,晚上就在野外搭个帐篷,顺路还去了西塘玩了几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能一人徒步旅游者,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如此这般的举动,确实让人敬佩.

夜晚的天空上挂着一弯新月,虽然已经是入春了,但是春寒料峭,阵阵晚风吹来,穿着单薄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夜深人静,小小的石路上只有我们三个在漫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上海枫泾古镇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722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和我一起来到江南水乡”,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我们的司机师傅姓,师傅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技术很好,坐他的车肯定让您感觉安全舒适。今天就由我们一同陪大家欣赏江南美景。如果我们的服务有让您不满意的地方,敬请大家提出批评和建议,谢谢大家的合作,希望大家在朱家角玩得开心,玩得痛快。

朱家角,也就是我们的所在地,是由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组成,他们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由于这是一座千年古镇,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这样的小镇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她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下面我简单给各位介绍一下她的地理位置,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靠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无怪乎一位同济大学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中国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几个大字。

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朱家角不仅景色宜人,她更有渊源流长的历史,1958年大炼钢铁时,镇人为了找铁,曾奇迹般地把镇北大淀湖车干,在湖底,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被证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59年,又在淀山湖中捞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纺轮、印纹陶片等,这些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的遗物,足以证明数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了。

听了朱家角的历史渊源和地址位置,我想大家一定有一种赶快细细品味美景的冲动,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去感受她的美景,名镇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风光,在一山一湖。而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镇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

三湾,即: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街上,前后左右都是房,以为到了路尽头,直角拐弯,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产生别有洞天的奇妙感觉,这种在老街上出现奇特拐弯的景观,是其他古镇难得一见的,非朱家角不能见到。

二十六弄,实际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条,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网络式棋盘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闻遐迩,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镇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阵,趣味无穷,寻古探幽,领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游”越来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们的青睐,是一项颇有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处女地。

可以说啊,朱家角除了景色多之外还有还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河埠、缆石、茶馆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读书做学问的风水宝地,历来文儒荟萃,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共出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清代学者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画僧语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筑多。历史上许多富贵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园造宅,全镇古宅建筑有四、五百处之多,风火墙、石库门、墙门人家随处可见。三泖渔庄”、王昶故居”、福履绥祉”,还有席氏厅堂、陆氏世家、陈莲舫故居、仲家厅堂等数十处,还有无数沿街明清建筑,飞檐翘角,黛瓦粉墙,明清风格组成一幅明清水墨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安徽的三河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走过一条繁华的街道,就到了丢掉水乡古镇的东大门,大家请看那座高大的牌楼,上面书写着大捷门三个大字,它是为了纪念太平天国在这块土地上勇战湘军,大获全胜的历史功绩.1858年11月太平天国次陈玉成,李秀成根据计划,围捷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继宾部六千余人,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第二年,也就是陈玉成二十二岁那年,他因战功显赫而被洪秀全封为英王,在三河,人们习惯于把三河大捷时陈玉成的指挥部称为英王府.将通往英王府的这条路称为英王路,前面就是英王府,大家可以进去自由参观一下.

在英王路的斜对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它就是万年台,清朝咸丰年间,三河建有两座万年台,前者为师傅所建,后者系徒弟所造,他们两人建万年台时,约定都用八根柱子,谁知第二年,师傅用偷梁换柱法,将柱子抽去四根,仅留下四根,所以城隍庙的万年台只有四根顶梁,看上去十分精巧,雅观,造型超过了他徒弟所建的大王庙万年台,此万年台系后重建的.

大家向右走,现在大家来到的就是古西街.街道不宽,全是青石板铺就的路,两侧民居多建于明清时代,古西街原长五百来米,曾号称五里古街.三河镇在古时交通闭塞的情况下具有水乡交通便捷的优势,使这里的商品经济一时得到空前的繁荣.

三河街多,巷子也多,大小巷子26条.在众多的巷子中,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眼前的一人巷.因为它是三河最古老最悠长的深巷,进出只容一人通过.一人巷的尽头有间民房,曾经是杨振宁博士客居的地方.杨振宁博士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一九三七年二一月,合肥沦陷,杨振宁随母亲到三河读书,就客居在这间简陋的民房内.

三河街多,巷多,桥也多.三县桥是古镇三河现在古桥中历史最久的一座横跨小南河上,位于古镇的中心,成为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的纽带,所以称为三县桥,当年建桥工世十分讲究,一块块桥石用糯米,加鸡蛋清熬成的浆灌缝.牢牢的粘结在一起,相传这座桥是位包和尚化了半辈子缘才修建成的.

各位游客朋友们,我们的浏览就要结束了.下面我们一同去品尝三河的美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州木渎古镇导游词概况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戏台两侧的廊墙上,陈列着明清及至民国时期吴地名人书写的对联65幅,称为“吴中联墨宝鉴”,所选名人大都与木渎有关,而且都是书坛一代大家,有着极深的艺术造诣。廊内还陈列着近百件清代牌匾,固其多为重臣大吏、进士举人榜书题写,书法精美,风格各异,加上精心刻制,妙趣横生,极具收藏和欣赏审美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尽情浏览一番,细细品尝玩味。

现在,我们来到了东园,这里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可自成一统,十分清静闲适。

这是轿厅,名为“离茨堂”,是当年徐士元迎客停轿的地方。“离茨”二字出自《离骚》,有“茨录施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句,“茨录施”皆为恶草,徐士元将其借喻小人,告诫自己近君子,远小人,故以此为轿厅之名。

这是大厅,主人举办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招待贵宾的地方。中堂为《古木慈鸟图》。表达了徐士元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两侧字画值得一读,其中这幅《春山访友》,是徐士元留存至今唯一的一首诗作,诗意清新脱俗,寄托了诗人幽居隐逸的情怀。另一首是《夜读山房》,作者谈汝龙也是木渎人,康熙南巡木渎的时候,谈汝龙作为木渎秀才,当面向康熙献诗一首,深得赏识,被钦取进京,入内庭任纂修,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

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这座东园为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这座楼厅就是当年沈寿的绣楼,名“雪宦楼”,如今,我们在这里布设了沈寿纪念馆,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沈寿的生平、艺术成就和获奖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湖州南浔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到了清末民初,江南民间曾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南浔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南浔人的辛勤劳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南浔生丝大户。所以今天我们到南浔除了看水乡以外最大的看点就是,看看这些晚清富族的生活。比如四象之首刘庸的小莲庄,其孙刘承干创建的嘉业藏书楼,四象之一张石铭建造的懿德堂,刘庸第三子刘梯青的刘氏梯号,听到这里可能我们有些朋友就要问了,为什么要把有钱人称为象,牛,金狗这些动物呢,是如何划分的?其实这些只是南浔人对当地大户的一种代称,多为泛指。有这么一种说法,资产过千万两白银的称为象,过百万的称为牛,其他在五十万两左右的就叫做金狗。说完了这四象八牛,就的说说古镇南浔有别于其他水乡的最大特点。刚才我已经向大家介绍过了,至民国初年南浔丝商主要进行对外贸易,处在事业的最鼎盛时期。有钱人通常是最有能力赶时髦的,洋务运动把晚清的流行趋势带向了全盘西化。一时间,西方建筑、西餐、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一大批的洋玩意就在丝商的贸易中不断的进入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当中。南浔可以说就是当时全盘西化的典范。嘉业藏书楼、小莲庄中的小姐楼、刘氏梯号中的红房子、张石铭故居中的豪华舞厅、进口的刻花水晶玻璃、进口的吊灯等等无处不体现出明显的西化痕迹。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应该对南浔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北京人说“光说不练是嘴把势”,一会咱们到了南浔就请大家跟着小王一起好好的游览一下南浔。好了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正式到了南浔古镇,等师傅把车子停稳了,大家就下车跟我一起进景区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安徽唐模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尤记得唐模水街,萦萦袅袅的水流和水流一样的女子在眼前晃动,瞬间不见,仿若团团云雾遮在眼前,叫你辨不出的梦境,留恋徘徊,却触它不到。

唐模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回味的地方。看不到城市的霓红闪烁和烟尘的飞扬翻滚,只有眼前的白墙黑瓦,映着慵懒滑动的溪水,晨间或可闻有雀儿唧唧喳喳地挣食,或者有灰褐的松鼠友善地跑到你的脚下,虔诚地亲吻你的脚和你轻踩的泥土。唐模善良的男女便在这样的新鲜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这里的女人多善植桑养蚕,一条条雪白的蚕身在翠绿的叶子上面蠕动,仿若女人们妩媚的发丝缠绵地纠缠于这溪,这山,这仙境。或许是因为这里的老鼠颇多,更或许是这里女人喜好猫的温顺,所以每一家的院子里总会几只懒猫咪在温暖的太阳下面伸展它们修长的腰身,这时候女人们就会拿来死去的幼蚕或者老死的飞蛾喂食它们。男人们则对前几日从山上采来的石头精雕细刻一翻,做出一个个巧夺天工的石壶,再等待慧眼识珍者的到来。有雅兴的男人喜欢在山上的竹林里寻至韧至翠的竹来,或雕个壁饰,或雕只苍鹰,或者干脆将它做成个竹杯子来盛水喝,时常让自己沉在醉人的竹香里。唐模的男人善于雕刻石竹,就像唐模的山水善于雕刻女人一样自然而且功力非凡。

初到唐模,是一个炎炎夏日。在城市里看多了摩天的石头森林,来到这里的时候,除了有意外的阵阵凉意,更多的则是被开阔的视野吸引。徽州多水多山,因此常有山水交错环绕缠绵的景象,有时候在路上起伏盘转的多了,竟也会有了错觉,总想,这路的尽头便是西天境地了吧。

徽州的山水妩媚,远不及唐模的女人。唐模女人的故事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但自从见过她们之后,才知道,原来一切的故事都正在发生,而这些唐模女人们恰在倾尽一生来演绎一幕幕迷离动人的情节。原来她们本就是属于唐模故事的,生是为了这唐模而生,死却也是为了这唐模而死。而这些只可意会的感动,也只能在无人的时候细细地独自品味。女人们天生有着皎好的面庞,婀娜的身姿,如水的温柔,她们的一笑一颦又抖落下多少撩人的花瓣,醉人的芳香!只恨自己未能生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徒有一张皮囊,却远不及唐模女人们来的精致。而这时候,是连嫉妒也会忘记了的,直直的盯着她们看,非要到被同伴奚落的时候才发觉了,于是羞涩地低下头,自叹不如吧!

唐模给了我太多的记忆,全部烙在心里了。所以在唐模短短的几天也并不显时间仓促,而离开唐模的时候也并不是十分的留恋,只是特意寻了个竹做的杯子来,盛了一杯唐模的水,并在水里留下一根唐模女人的青丝。想,倘若真的有来世,定要做了男人,拿着这根头发来寻这女子做永世的夫妻。不为美色,偏为有一段经历可以与唐模再续前缘,偏为能生生世世躲在这世外的桃源里,看胭脂染西天,醉竹影映阑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安徽的三河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非常高兴向各位朋友介绍美丽的三河。三河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自古水陆通衢,车船辐辏,百货交通,商贾云集,甚是繁荣,曾于1949年设市,当时人口5。6万,被誉为皖中商品走廊,是典型的中国水乡古镇。21世纪的三河正在缔造新的辉煌,21世纪的三河旅游业展开了腾飞的翅膀。开放、和谐、美丽、神奇的三河,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日新月异。三河镇把旅游业确定为“十五”期间三河经济的龙头产业,按照“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创一流”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把三河纳入合肥大旅游经济发展圈;高标准建设,打造“合肥顶级,安徽精品”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把三河建成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镇;壮大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三河经济发展的支柱,努力塑造“经济强镇、生态新镇、历史名镇”的旅游城镇形象。世纪之交,千年更替,改革开放的三河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三河。三河人民热情好客,珍重友情,渴望海内外朋友到三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并分享三河经济腾飞的欢乐。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至黄山、九华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离市区40公里。三河古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汇而得名。三河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面积4.71平方公里。

三河古镇以八古(古河、古桥、古圩、古街巷、古茶楼、古民居、古庙台、古战场)诱人,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特色”。素有“游在黄山,食在三河”之誉。

三河古镇乃庐南水乡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统饮食文化源源流长。它取南北菜系之长,集徽、川、淮扬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菜肴风烹饪小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州木渎古镇导游词概况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这就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的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

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街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大概是乾隆“到此一游”之类的诗题得太多了,据说他在位的60年中,作诗达41800首,平均每天达2首,因此,后人对他的诗题和书法见仁见智多有褒贬。他自己也觉得题诗太多,说是“五集篇成四万奇,自赚点笔过多词”。但是,后人对乾隆的重臣,体红客大学士刘墉的书法却是推崇备至,称他“浓墨宰相”,为一代书家之冠。现在我们看到的虹饮山房的匾额,就是由刘墉亲笔题写。

当年,乾隆皇帝住在灵岩山行宫,而那些词臣随扈则住在虹饮山房。据信吏记载:刘墉曾二度在虹饮山房下榻,与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这“程子四箴”四个大字,就是刘墉专门赠给徐士元的。这个“程”字,指的是北宋理学家程熙、程灏,两人为亲兄弟,同学于周敦,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主张“专人欲,存天理”,壁如寡妇再嫁,他认为是大逆不道。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所谓“程子四箴”也就是要求读书人恪守本份,效忠朝廷。

这是虹饮山房的镇园之宝:龙椅。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座椅,是当年康熙南巡驻跸灵岩山行宫时的圣驾专座。后来乾隆游木渎时也坐过。它是用千年紫檀精制而成,九条金龙缠绕腾飞,显示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这只龙椅原来一直保存在灵岩山上,最近虹饮山房修复时从民间收受而来。

虹饮山房的主人徐士元是位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读书。徐士元有个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园中诗酒为乐,而且酒量极大,号称“虹饮”又因宅园毗邻虹桥,虹饮山房之名即由此而来。徐士元嗜饮却从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规蹈矩,尤其对父母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为讨二老欢心,他专门在园中建造了这座古戏台,每逢春秋佳日,请来戏班子为二老演唱,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渎,必游虹饮山房,而且一定要在这里看戏。据说,有一次,乾隆看戏看得高兴,还亲自登台,舞剑助兴,这倒真有点与民同乐了。

不过,与乾隆爷一起看戏,一般老百姓可没有这样的待遇,能在这露台之上陪侍皇上看戏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地方官员和乡绅只能在戏台两侧的看楼里观赏,而且这戏台四周都有大内侍卫和官兵把守,一般人等是不得入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云南和顺古镇的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1459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朋友,请大家往前看,这就是“和顺顺河”牌坊,穿过牌坊,我们就看到它的背面书写着“仁里”两个字,这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此外,东边双虹桥头的“文治光昌”牌坊和西边双虹桥头的贞节牌坊都可以看出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纪念碑

各位请看,这是为纪念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夺取“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20__年度大奖”而树立的纪念碑。和顺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古镇”的称号,有六大独特的魅力,第一,他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有两千多年历史的

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顺。第二,和顺是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三,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一批雄商巨贾,行成了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独特生存方式;第四,这里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第五,和顺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至今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并形成了“海外的和顺”。第六,和顺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一个“活着的古镇”。各位朋友,和顺的魅力,大家游览后会有更深的体会。 和顺图书馆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和顺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的形成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它的前身是清末和顺的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舍落成。迄今有藏书七万多册,古籍、珍本一万多册,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侨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大家所见,图书馆大门上悬挂着黑底金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清末举人张砺书写的。二门上的“和顺图书馆”匾,由胡适题写,“文化之津”匾是李石曾题写的。二门的样式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空灵秀美。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对着矗立了近七十年,结构独特,古色古香的和顺图书馆,相信各位的心肯定已经沉醉在这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了。前面这栋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主楼的后面是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建筑为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该楼的建成使图书馆的图书保管及容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这里的书架和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桌钟以及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国外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物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肩挑马驼运到这里。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由此可见和顺人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对公益事业的一片热枕。抗战反攻腾冲期间,和顺图书馆曾是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

主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zang)《升庵全集》,数百册“武英殿丛书”,近千册《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大家是不是会由衷的感叹,不愧是珍藏呢!馆内现有藏书7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 馆内还有新建的景山花园,是为纪念地方教育家李景山先生修建的,同时也是读者、游人陶冶心胸、以文会友的地方。现在请大家稍作休息,休息片刻之后,就请我的搭档小潘带领大家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安徽唐模古镇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导游,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可爱的燕子从南方又飞来了。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老师带我们一起去喻口古镇郊游。

一到古镇,我们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牌楼,上面写着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喻口古镇。高大的牌楼和四周葱茏的树木相互映称,让人不由得驻足观赏。走过牌楼,迎面就是一座“迎燕桥”。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桥,桥两边安装着两排整齐的石柱,就像一位位勇士在默默守卫着石桥。

过了石桥,就是一条繁华整洁街道,这应该是喻口古镇最热闹的地方。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游人如织。正当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的时候,头顶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我抬头一看,是燕子,哇作文好多燕子!只见它们三五成群,有的尖声鸣叫,似乎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有的飞前飞后,在天空中展示它们飞翔的本领;还有的正用嘴和泥,在屋檐下忙着做窝呢。我这时才明白刚才迎燕桥的含义,原来这里不但是喻口古镇人的家园,更是燕子们的乐园啊!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家面人馆,里面有我喜欢的各种卡通人物,一位年近花甲的爷爷正在聚精会神地雕刻着。只见他左刻右画,熟练的操作着。很快,一个帅气的蜘蛛侠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知不觉,我都看呆了。

夕阳西下,老师要带我们回家了。我抬头看了看天,又望了望美丽的喻口古镇,依依不舍的和同学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