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六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案及反思(精选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3166

范文

95

篇1: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244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 “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2、3】

文段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面)。

(板书:点面结合)

3.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点”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4.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画。

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课件4】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板书:相同句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处的都比不上。

3.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二)“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句子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教师总结:如果对话都用“说”来表示,那就显得单调、枯燥。这几个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还有的时候,先把语言写出来,然后再交代说话者。还可以直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也能表示。

(板书:“说”的表达方式)

4.写几个人物说话的句子,分别用上四种不同的对话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优秀作品欣赏。出示

【课件5】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3.学生评价,说一说从作品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右下)

4.教师温馨提示: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5.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唐诗。可以先在草纸上练习几遍,然后在书法纸上书写。

6.班内作品展示。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课件6-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积累爱国名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突出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感。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 李纲列传上》,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把李纲提拔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再来读一读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3070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认识皖、郝两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构思

先指导自学。通过速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出不懂之处。在自学的基础上抓重点理解,理清课文条理。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的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灯光,会是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

3、许多革命先烈,从未见过灯光,但为了让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生活,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便围绕着灯光回忆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三、交流自学体会。

1、小组交流:可先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中前后出现了几次灯光?火光?

(2)作者为什么要用灯光作题?

(3)战斗前夕,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看那本书?

(4)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可能在想什么?

(5)郝副营长能否既照亮了道路,又不暴露自己?根据提出的问题,再读书,尝试自己解决,并在组内互相说说想法。

2、指导学生填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体会。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出现三次)讨论: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第一次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千万盏灯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国的建设发展得真快啊!

第二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如果大家能够国上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该多好啊!

第三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战争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四、再次自学,讨论写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

(2)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2、找出文章的想象部分。

3、小结想象部分的作用。

(展示美好愿望,表现内心世界,使主题升华。)

五、你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你想对革命前辈们说些什么?怎样才能不忘前辈呢?

六、写一写感想,指名读一读。

七、教师小结: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年仅22岁的郝副营长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当我们安享灯光的温暖与明亮时,请不要忘记那些没来得及见到灯光的革命先烈。

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2、查找有关革命先烈事迹的资料,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3灯光

引起回忆

灯光 对往事的回忆

回到眼前(现实)

六年级下册《灯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关心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学习生字词。

3、有感情读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郝副营长广阔的胸怀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词,简介作者。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二、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出示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对以下词语的理解:挺进、豫皖苏、围歼战、突击连、

憧憬、千钧一发、璀璨、交通沟、胸墙。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生说。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2、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 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

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五、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六、拓展话题,读写结合。

(一)在这星火光中,在华灯照耀的今天,我们似乎还能看到郝副营长那张年轻的脸,还能见到李大钊那张什么的脸?(平静而慈祥的脸)还能见到谁的脸?

(设计理念:从火光引伸开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来谈)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三)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今天,当我们再一次回到灯光,说到多好啊!,不会忘记今天的灯光中有着那么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动,还有着无限的怀念。相信现在可以擦去灯光后的问号了,那么就把这点点火光与灯光一起融入我们的朗读中吧,再次读课题。

板书设计:

灯光

--王愿坚

看到:千万盏灯

一、引起回忆 听到:多好啊

看书、憧憬未来关心

下一代

灯光

二、回忆往事点燃书本

三、怀念战友献出宝贵生命无私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54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通过比较,感受小说设置悬念的艺术效果。

3.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了解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

体会标题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把握小说三要素

1.认真阅读课文,圈划批注小说三要素

2.故事发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

3.故事有哪些人物?

4.概括故事情节

二、听读课文,圈划批注,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说主旨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圈划批注:人物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

3.由此,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三、朗读课文,了解小说的表现手法

1.

将原小说与改后的内容进行比较,体会小说层层设疑、设置悬念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品析题目,知道“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四、回顾课堂,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比较文中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①当我告诉你们她就是我的妻子时……

②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③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

(二)、提高题:

1.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课外阅读《丰碑》,在有疑惑处设疑并解疑,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说一说以“丰碑”为题的好处。

我们都爱读小说,通常读小说你会关注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小说——《在柏林》,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小说了,我们知道,读这一类叙事类的文本,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可以从人物入手。

请同学打开书本71页,认真阅读课文,落实小说三要素,在文本中进行圈划批注。

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初读情况。

故事发生在哪(如回答柏林,进一步追问,能在具体点吗:一列驶出柏林的火车车厢内)

这是故事发生的小环境,能够从文本中推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吗(战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核心问题。

小说的人物有哪些?(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老头)主要人物是前三者。

故事情节概括

上课一开始老师说了,读小说,我们要思考核心问题: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人物入手。接下来,我请两位同学来的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人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从中你有怎样的思考?边听朗读,边拿笔在文本中圈划。我再给大家2分钟的思考时间。

我们先来看老兵,这是怎样的老兵,你关注到他的哪些表现?

老兵:

“头发灰白”,这一处肖像描写表明老兵年纪已大,

战时后备役,意思是公民随时准备根据国家需要应征入伍的兵役。年纪已大却还要服兵役,可见战争的残酷,如果联系前面这列车厢上没有一个健壮的男子,我们会进一步追问,这些男子都去哪里,再结合老兵的那番话,这些年轻人都上前线了,而且很多不幸阵亡,战争还在进行,人手不够了,因此即使年迈也不得不上前线。

“挺了挺身板”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明老兵的这段话是再一次揭开痛苦的伤疤,这需要勇气,这需要力量来支撑,所以老兵说话前要挺一挺身板。

“总得”这个词语意思是一定要、必须要,表明无可奈何

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有时候,分别即是永别,生命在战火中不堪一击、如此脆弱,无数生命在战争中消亡。

老妇人

老妇人的表现或者说举动文中用了“奇特”表示,奇特在于反复数着“一、二、三”,而且身体虚弱且多病的她声音却盖过了车轮声。从老兵的话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神志不清的疯子,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反复数一、二、三,除了进一步表明老妇人的神志不清,老妇人的疯,除此之外,我们来还原一下老妇人在神志不清之前她陆续接到噩耗时的心理变化:悲痛——悲痛欲绝——精神崩溃。发现了吗,一、二、三,老妇人的悲痛、恐惧在成倍增加,她的希望在不断减少,最后悲痛恐惧彻底击垮了老妇人,她疯了,在她奔溃之前,在她的头脑里存留的记忆是一、二、三三个儿子的到来,一、二、三,三个儿子的死去。

小结:战争的残酷在于给活着的人带来精神的苦难与摧残。这种精神的创伤所带来的无穷尽的痛苦甚至超过肉体的消亡。

小姑娘

“指手画脚”意思是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让人感觉这两个小姑娘非常没礼貌,没教养

“不假思索”意思是不花时间思索、考虑,可见他们是无知、不谙世事的

嗤笑,态度轻蔑,不尊重人

她们没有同情心、她们无知无礼、她们的笑无疑是把刀子插在了老兵的心中。从作者形容小姑娘的用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于这两个小姑娘,作者是持否定态度。

小结:作者并非要批判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因为她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因为战争,她们不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她们的内心自然不健康。

车厢其他乘客

听了老兵的一番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老兵的一番话不仅激起大家对老兵一家遭遇的深切同情,更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老兵一家的遭遇是整个车厢每个人过去、正在、将要遭遇的。

小结: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就像这列不知去向的列车,不知出路。他们悲痛、他们迷惘。他们无奈,因此整节车厢里笼罩着如此压抑的可怕的寂静。

把这些人的表现,表现背后的原因联系起来思考,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预设:战争是残酷的,带给人无尽的伤害,

战争给人肉体带来伤害,给人们的心灵也带来了伤害

战争的残酷就在于不仅毁灭了死去的人,更毁灭了还活着的人

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老师换一种方式讲这个故事,大家比较一下,和原文作者讲故事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哪一种更吸引你?

原文作者在一开头为我们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因为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读者读了开头还想继续往下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设置悬念,作者有意隐藏这些信息就好像有意蒙住读者的眼睛,同时也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最后,我们试着再将思维往更深处推,故事发生在一节车厢里,一节驶出柏林的车厢,为什么小说的题目却是在柏林?

车厢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遭受残酷战争的不只是老兵一家,而是整个柏林,整个德国,乃至整个被卷入一战的所有国家,千万个家庭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通过一节小小的车厢来反映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本文创作的一大特点——以小见大。

回顾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74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不断造成生态灾难,除地球外人类别无去处等科学知识,阐明了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道理。全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几个社区,他们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平时没有时间辅导他们的学习,好在我的这些孩子们自觉性都比较高,他们课前都能认真预习,也搜集很多相关资料,他们有能力完成本课的目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品读、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让学生在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后,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标》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科学小品文是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打比方、举例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难点是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写:“晶,莹”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产、

不加节制、枯竭、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

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难点:懂得为什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并身体力行和进行环 保宣传。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相处同样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先自由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单元导读告诉了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2、导语中还向我们推荐了三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的第一课,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3、《只有一个地球》,球的最后五笔是点提撇捺最后一笔是点,齐读课题,有几个地球?

生:只有一个地球!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的关键词,强调“球”的写法。

4、再读课题,读得好!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响亮的口号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从此为题,是想呼吁人们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自学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自读提示,下面开始自由读课文吧!

3、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咱们一起看课文中的词语你读准了没有?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指名读一读。

4、读得好!“薄”在这里该怎样读?老师为你们带来了字典中的解释,齐读,我们该选择哪个读音呢?

5、很好!你为什麽选择这个读音呢?

生:我是根据字的意思来确定的。

6、真棒!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根据解释来确定它的读音,再读“薄薄的纱衣”。一叶扁舟,它还有另一个读音biǎn扁担,再读“一叶扁舟”,本课中的蔼和竭这俩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强调学习多音字的方法。

生:1、结果不一样。2、部首不一样。

7、蔼字怎么写呢?先写草字头,要写宽一点,能盖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写扁一些,人的第二笔是点,最后一笔坚折不出头, 占三分之一,最后一笔是提,请同学们在课后生字表的旁边工工整整的写一遍,写时要头正、身直、足安,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设计意图】:区别形近字,指导形近字的写法,强调写字姿势。

8、下面学们默读课文,读后小组内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

1、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一部分从第一段到第几段?,你能说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能用小标题概括吗?接着说,很棒!

3、谁能把这四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这种把各部分主要内容串联起来总结课文内容的方法叫做连段串意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掌握用连段串意的方法来总结课文内容。

5、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从哪下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

6、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7、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8、地球是美丽的,但他又是渺小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0、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11、地球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12、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3、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体会只有一个地球。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坏环境的事情吗?谁来说说?

你们可曾想过,造成这一切一切后果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学们,当你看到一片片干涸的土地的时候:当你看到滚滚浓烟从烟衷冒出来的时候:当你看到汹涌的洪水吞噬我们美丽的家园的时候:当你看到一具具动物尸体的时候,当你看到雾霾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棵棵大树被拦腰砍断的时候:当你看到海啸排山倒海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的时候:当你看到汶川地震残垣断壁的时候。

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环保小卫士吗?声音太小,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愿加入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队伍中,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把掌声送给每一位环保小卫士,你们是地球的希望,你们是地球的未来。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例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通过宣誓增强孩子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今天,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渺小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作业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资料,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2、调查我们学习、生活场所附近的环境状况。

3、课外阅读鲁斯∙坎贝尔的《可爱的地球》。以上作业任选两题。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生们动手动脑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让学生们了解本课的内容,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05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

(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

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东晋灭亡之后隋朝统一之前存在于我国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的总称。这一时期,当权者曾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由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时代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交流后明确:这两句诗的情感基调不是愉悦的,而是伤感的、担忧的。诗人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国家命运深深的忧虑。借景抒情的写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示例:诗人可能在想:希望通过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稳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么多寺庙都灭亡了,物是人非,我们的国家竟然还在仿效这种做法,这不仅不会巩固国家的统治,相反,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啊!

③引导学生带着感情重读全诗。

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赞叹之中隐含的哀愁吗?自己先试试。(再指名读。)

5.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过渡: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到这里,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欣赏江南春景吧!

(1)播放视频。(欣赏谱曲的《江南春》。)

提示:古代的许多诗歌都可以用来谱成曲,这样也方便了传播。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读诗歌,背诵诗歌,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 “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五、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 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列假分数改写成带分数。

3.把下列带分数改写成假分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发生错误的情况,加强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

教师: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么办?(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教师:那么在分数除法中有带分数的,应该怎样计算?(也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教师让学生把例5中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独立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将除法转化成乘法的同时是否将除数改写成它本身的倒数,约分是否有错等。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教科书第39页中间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1)准备题。

①的3倍是多少?②的是多少?③的是多少?

教师:这三道题按照题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按照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

教师让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2)教学6。

教师出示例6:

教师指名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教师:如果例6中的一个数已知的,那么求一个数的几倍应该怎样计算?(应该用乘法计算。)

教师:从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来看,例6怎样解答比较方便?(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

教师:应该设什么数为未知数x?(设这个数为未知数x。)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书写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集体订正。

4.做教科书39页下面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巡视时,注意学生设未知数和书写规范方面的问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第1题第1行的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的前2个小题。

让学生装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第3题的第(1)~(3)题。

第(1)题: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2)、(3)题:让学生装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装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列方程式的?(根据乘法的意义。)

4.做练习十的第5题。

教师先让学生读题和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第1题第2行的小题,第2题的最后一个小题,第3题的第(4)题,第4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于写人记事文章虽说已不陌生,但是要把人物特点写鲜明,把人物形象写具体并不容易。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亲人们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关爱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但他们却很少细心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去关爱他人。在这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习惯。

2.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欲望,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引出习作主题。

课件出示图片《地狱和天堂的长勺子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感受。

师小结: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咱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板书:关爱)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习作要求: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帮助。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之前先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写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2、学生读一读,想想这次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生读)

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

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3、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归纳要点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的关键是什么?

生:写人与人之间关爱的事。

师: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具体呢?

第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写起来才有话可说,也更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第三,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习作

〈一〉选择好事例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大脑中的有关记忆。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内容并交流。

师小结:真情无处不在,关爱充满人间。最自己感动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有了题材,怎样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的形象呢?

〈二〉用上描写人物的方法,叙述好细节

1、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一些描写方法,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以此来抒发真情实感。

(出示本组课文相关片段)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些片断,交流: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好处?

2、出示《穷人》第一自然段,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

师:这一片断中对环境一冷一暖的对比,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桑娜的勤劳。

3、课件出示图片及范文

(1)原文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她们看见一位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子太多,老奶奶吓得不敢过马路了。小丽和小欣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说:“是的,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接着,她俩扶着老奶奶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老奶奶就回家了,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2)对比阅读

小丽和小欣高高兴兴地走在放学的路上,她们边走边聊天,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十字路口。

此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期,来来往往的汽车川流不息,有的自行车,摩托车还在七拐八拐地玩起“绝技”,引得汽笛喇叭声此起彼伏。道路更加拥挤了。这时,一位老奶奶站在路边,几次想走过去,但刺耳的喇叭声吓得她又退了回来。小丽拉拉身旁的小欣说:“看,前面的这位老奶奶肯定是想到马路对面去,我们去帮她吧。”小欣立即说好。两人连忙跑过去,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是不是要过马路呀?” 老奶奶点点头,流露出焦急地神色,叹气说:“是的,我要到对面去买菜。可现在车太多了。我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腿脚又不方便,已经等好久了。”“奶奶,别担心,来,我们扶您过马路吧!” 小丽说。

她俩搀着老奶奶,一左一右,慢慢地走到人行横道线旁,说:“老奶奶,这儿是人行横道线,我们从这里走!”说着,她们小心翼翼地扶老人,瞧准这边车道没车过来的空档,紧挨着老人把她搀扶着走到中线上,等对面的车流行驶过去了,又瞧准一个空档,才慢慢地向对面走去。

当她们成功地走到马路对面时。奶奶高兴地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好孩子呀!今天多亏你们了呀。”她们说:“不用谢,老奶奶,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老奶奶说:“再见!”小丽和小欣她们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3)学生体会文中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妙处。

〈三〉拟定一个点睛的题目

题目一定要紧扣中心,简洁新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3249 字

+ 加入清单

文本分析: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97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评: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评: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评: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662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

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投篮练习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并在讨论中确认最后一种方法是合理的。(在统计表右边增加“投中的比率”一栏)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引入百分数。

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完成统计表。指名说说16/25、13/20、3/5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

提问: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你能比较出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吗?

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指名口答改写结果,教师板书。

2、揭示百分数的意义。

(1)提问:64/100表示哪两个数量比较?表示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2)指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3、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通过阅读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教师进一步示范64/100的读、写方法,并要求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

指导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导做练习十四第2题。

提问:根据题中的百分数,你对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了哪些直观的印象?

三、指导完成“试一试”,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指导完成第(1)题。

启发: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由此,你知道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吗?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2、指导完成第(2)题。

3、提问:通过解答上面两题,谁来说说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四、巩固应用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十四第3题。

告诉学生: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不能用来表示具体的数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五、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88-89页练习十四第4-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教学难点: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

2、出示判断题

(1)一种商品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15%。…………( )

(2)大于45%而小于46%的百分数不存在。……………( )

(3)有99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100%。…………( )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师:如果把地球总面积看作100份,那么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多少份?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说一说比是怎样改写成百分数的?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师问:你是怎样将百分数改写成比的?先读题,说一说题中两个百分数的含义。 独立完成并汇报。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先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第(1)题。

5、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指名口答。

思考:如果将65和35相加,结果是多少?

6、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完成后师指出: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大于100。

思考:如果将佳美超市的营业额看作100份的话,至诚超市与大达超市各应看作是这样的多少份?

7、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延伸

出示练习十四第11题。

师小结:若两校总人数相同,则女生人数也相同;若两校总人数不同,则女生人数也不同。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见解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哪些知识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3课时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87页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2-15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1、出示例2。

师问:1.15倍是指什么?110%是什么意思? 讨论: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再问:求谁完成的个数多?

2、师明确: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二、讨论比较方法

1、师: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

归纳:(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

(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

3、体会互化方法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1.15=115%

(2)完成比较

因为115%﹥110%;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想一想:那怎样将110%改写成小数进行比较呢?

三、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两个等式:

0.3=30% 0.248=24.8%

问: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师:根据刚才总结出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想一想,怎样直接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呢?

指名说一说,并相机总结。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再说一说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发现进行逆推,并在应用规律解题的基础上,适当总结。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13-15题。

(1)指名说一说:1.36和3.9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结果。

(2)师:200%和0.7%是怎样改写成小数的?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4课时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页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6-20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

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分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小黑板出示

1、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百分数。

0.12 1.8 5 0.07 0.109

2、把下面的百分数改写成小数。

106% 0.8% 34% 200%

3.、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引导讨论。

师问:你会用百分数表示上面的分数吗?

(3)师根据学生发言评点两种方法。

方法一:将分数先改写成小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方法二: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2、教学方法一。

师问:分数可以怎样改写成小数?

指出:在除不尽的情况下,一般保留三位小数,也就是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教学方法二。

(1)师:有时候,也可以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例如:3/5=60/100=60%

(2)像这样很容易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还有哪些?

(3)这种方法有没有局限性呢?引导学生思考。

(4)引导归纳:将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这种方法有它的好处和局限性,同学们要合理善用。

4、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再归纳。

师:根据以上学习,说一说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方法。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师: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1)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先将分数化成父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2)不能的,用除法先将分数改写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

(3)除不尽时,要保留三位小数;

(4)百分数化成小数,要注意运用约分和通分。

2、完成练习十四第16题。

独立完成、评价。说一说“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四第17题。

先分别说一说:4/7和9/11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125%和0.6%改写成分数的过程。

4、完成练习十四第18题。

提醒学生:能化简的要先化简。

5、完成练习十四第19、20题。

指名分别说一说每组中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5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1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推、迁移旧知,掌握“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

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出示例4及统计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以及根据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

2、在学生讨论中相机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

(1)探索列式。

师问:如果要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怎样列式?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是一样的

(2)探索计算。

师:你会计算出结果吗?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具体计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完成“试一试”。

师:要求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怎样列式,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直接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

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指名回答列式及结果,进一步明确方法。

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提醒学生:单位“1”是什么?这两题在列式时要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6课时 百分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92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4-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百分率的意义,完善统计的初步知识,了解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

有关百分率的计算。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出示例5及统计图。

1、让学生看图说说已知的条件,以及根据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

2、在学生讨论中相机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5。

(1)出示例5及统计表。

师:什么叫做出勤率?

师指出: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你会求出周一田径队的出勤率吗?

指名回答,适时板书。

39÷40=0.975=97.5%

(2)总结出勤率的计算方法。

师:任意选择两天的数据,分别算出相应的出勤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第2题。

先说一说成活率的含义,再列式计算。

2、完成“练一练” 第3题。

要引导学生充分交流,以进一步体会百分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独立完成、评价

3、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直接写出得数,完成集体核对。

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4、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提醒学生:单位“1”是什么?在列式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7、8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7课时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教学内容:

课本第93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

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引

1、说出数量关系式。

红花比黄花多1/3。

( )× =( ) ( )÷( )=

2、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②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③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3、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提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怎么思考?

二、探究

1、出示例6。

指名读题后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师生共同画线段图。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1)单位“1"的量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谁和单位"1"的量进行比较?

(3)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能否转化成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4)有几种解法?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这道题。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2、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

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3、和例6比较。

小结: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十五第10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1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8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页练习十五第12-17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

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分析不同的情况,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练习:

(一)根据下列问题你能想到怎样的数量关系。

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2、实际超产百分之几?

3、一种服装售价降低百分之几?

4、用水量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百分之几?

(二)口答。

1、100千克比80千克多百分之几?

2、35人比40人少百分之几?

(三)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学生自己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四)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五)只列式,不计算。

1、学校开展节电活动,十月份用电由计划的200度降低到120度,降低了百分之几?

2、同学们参加达标活动,达到优的原有50人,现在增加了15人,增加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计划生产1000台机器,实际超额200台,超产了百分之几?

(六)完成练习十五第16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七)完成练习十五第17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八)根据所给信息,选取条件和问题,编写题目并解答。

①今年造林40公顷

②去年造林32公顷

③今年比去年多造林8公顷

④去年比今年少造林8公顷

⑤今年比去年多造林百分之几?

⑥去年比今年少造林百分之几?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五第12、14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9课时 纳税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是60万元。如果按该部分的5%缴纳增值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增值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按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的5%缴纳增值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中应纳税部分是260000元,如果按该部分的3%缴纳增值税,10月份应缴纳增值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0课时 利息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 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 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 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页练习十六第11-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内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一件上衣打八折售出。

(2)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增加20%。

(3)定期三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00%。

2、计算。

40%X=144 X-25%X=3 X+20%X=180

二、比较练习

(1)一台电视机原价1800元,打九五折销售,现价多少元?

(2)一台电视机打九五折后的售价是1710元,原价多少元?

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讨论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读题,引导提问:“一共可取回多少元”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求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

2、做练习十六第13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独立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

3、独立完成第14、16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1、15、17题。

六、指导阅读“你知道吗”知识。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3课时 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2--103页例10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已学会的一些基本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列方程解一些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根据题中的信息,熟练地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解方程:

χ+40%χ=7 χ-15%χ=10.2 140%χ-χ=0.5

(二)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1)阳光机械厂有职工13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 。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阳光机械厂中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少26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3/5。阳光机械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0,出示例10。

(1)读题,理解题意

问:6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你能想出怎样的数量关系式?

(2)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画线段图

(3)学生列方程解答

(4)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让学生尝试检验 ;

(6)小结:这样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求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么思考?

2、教学“练一练”。

(1)第1题,先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2)第2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完成后交流讨论:

1、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

2、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的百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解决这类题目怎样思考?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4课时 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1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体会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正确理解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40%。

2、实际比计划节约 25%。

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12%。

4、乙数比甲数少20%。

(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 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1/3。

(三)列式解答。

钱大伯原计划培育400棵树苗,实际比原计划多培育20%,实际培育树苗多少棵?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1。

出示例11: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说数量关系式。

提问:比原计划多20%,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3)让学生画图,根据图进一步理解以上问题。单位“1”知道吗?

(4) 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相关数量。

(5)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原计划的棵数+比原计划多的棵数=实际培育的棵数。

(6)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7)检验。

2、进行对比。将复习题和例11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3、教学“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提问: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

三、巩固练习

1、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75%比30的25%多1.5,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25%比它的75%少30,求这个数。

2、对比练习。

①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少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②某工厂六月份用煤60吨,五月份比六月份多用煤25%,五月份用煤多少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4-8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6页练习十七第9-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

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

树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

二、比较练习

第一组;

(1)一桶油共35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2)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3)一桶油剩下的是28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4)一桶油用去了7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四题逐一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组;

(1)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0%,第二天修了4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一根钢管长30米,第一次接去全长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多少米?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0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2、做练习十七第14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答。

3、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11、12、13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所学的知识。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怎样思考?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9、15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6课时 整理和复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7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

小组讨论: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

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我们已学习了哪几种类型百分数应用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二、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1、先判断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

平山绿茶的单价是太湖碧螺春单价的60%

种一批茶树,已种了80%

太湖碧螺春的面积比平山绿茶的面积少20%

茶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茶价比去年提高了20%

某商品打八折出售

数学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实际节约了15%

今年比去年增产25%

归纳总结:单位“1”的量×(百)分率 = (百)分率对应的量

2、分类归纳,集中比较。

(1)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是鸡的百分之几?

(2)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鸡比鸭少百分之几?

(3)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比鸡多百分之几?

(4)饲养场有鸡500只,鸭是鸡的120%,鸭有多少只?

(5)某公司20__年平均每月的销售额是12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15%缴纳消费税, 该公司全年应缴纳多少消费税?

(6)我校今天学生的缺勤率是2%,有420人到校上课。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7)一种商品,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是160元。原价是多少元?

(8)王大妈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她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3、先列式,然后思考:

(1)这些应用题分别是哪一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

(2)每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以上各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出三种类型。

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百分数各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三、指导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6题

1、完成第1、2题。

(1)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3、完成第4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

(3)填表计算。

4、完成第5、6题

(1)先画图

(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学过后你进一步明白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7、8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7课时 整理和复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8页“练习与应用”第9-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补充训练

(一)根据信息,先提出问题,再选择不同的方法解答。

(1)某水果种植专业户今年秋季收水果50000千克,十月份卖出了45% ,十一月份卖出了30%,_______?

(2)中大附小开展节约用电活动,十月份用电450度,比九月份节约了10%,?

先由学生同桌合作提出问题,再又全班学生交流后独立解决,最后全班交流做法

(二)一组基本应用题。

1、菜籽的出油率是42%。榨制出200千克菜油,需多少千克菜籽?

用450千克菜籽能榨制多少千克菜油?

2、我校本月用电1200度,比计划用电节约200度。节约百分之几?

3、学校科技组有20人,舞蹈组人数是科技组的20%,又是田径组的30%。田径组有多少人?

4、某服装厂一月份计划生产5000套童装,实际生产了5800套,实际比计划超产了百分之几?

5、一台电脑原价4500元,现在降价9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

6、一套家具降价400元后以3600元出售,降价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进行交流评讲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第10、11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2、完成第12题。

(1)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是一铜的,一是锌的千克数。

三、探索与实践

1、指导第14题。

(1)理解题意。

(2)布置任务。

2、指导完成第15、16题。

让学生课后分组调查必要的数据填写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9、13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第18课时 互联网的普及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实际,通过调查、整理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

2、让学生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整个统计过程,体会选取样本进行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再利用样本的统计资料分析整体状况的统计思想。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讨论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互联网吗?谁上过网,利用互联网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全班交流。

说明: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学习、工作、经商、娱乐等等,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出示P110表格。

问:你能读懂这个表格吗?互联网普及率是表示什么意思?

20__年互联网普及率是多少?表示什么?20__年呢?20__年呢?

追问:你知道20__年互联网普及率是4.6%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为什么用上网人数除以人口总数?

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

二、统计与分析

1、调查方案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在哪里上的?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中互联网的普及情况可以从哪方面了解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要知道我们班学生互联网的普及率就要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上网的有多少人。

追问:如果老师想知道我们六(2)班学生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率,又需要我们事先做怎样的调查呢?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2、数据统计。

(1)分组设计统计表。

要求:自己设计统计表,统计出本小组接入互联网家庭户数、上网学生数及同学家庭成员上网人数。

小组之间交流设计统计表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评选出最佳统计表。

(2)学生分组统计。

利用刚才评选出的最佳统计表统计本小组的情况,并在全班交流。

(3)全班情况统计。

讨论:怎样在小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接入互联网户数、全班上网学生数、及全班同学家庭成员上网人数统计?

汇总全班统计数据。

3、统计计算普及率。

(1)学生计算普及率。

师:我们已经把全班接入互联网户数、全班上网学生数及全班同学家庭成员上网人数统计出来了,仅看看这些数字我感觉还不够清楚,达不到数据分析的目的,我们最好还要怎样做?(算出普及率)

你们会算吗?试一试。

(2)对普及率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上面的统计和分析,你认为我们班同学家庭互联网的普及率怎样?有什么想法?

过渡:我们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很高,说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你们在互联网上都做些什么呢,你能进行一个调查吗?想一想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4、学生上网内容调查。

先小组统计,再全班汇总。

让学生计算出查阅资料、学习知识、阅读新闻、联系同学、下载音乐的人数各占上网人数的百分比。

引导思考:通过上面统计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师适时引导学生:网络有利有害,要科学合理上网。

三、回顾与反思

引导学生交流: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向学生介绍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203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说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

二)、研读课文

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

“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

“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读课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现,体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写得这样的一波三折,同时人物的内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实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书:

直接描写人物内心

欣喜

兴奋

喜悦

描写人物外在表现

着急

失望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七)作业

我们也会盼望着很多事情的发生,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个小片段,我此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补写50字,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晚饭时可以看电视。我自然“见机行事”,分秒必争地打开电视。我把视线从电视上收了回来,才发现碗已经空了。

母亲:“吃完了就去做功课吧。”

……

正是关键时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还没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缓兵之计。

“我还没吃饱呢!”为了大饱眼福,我急忙嚷到“再来一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217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词句段运用: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以及这样写的妙处;说说分号的用法;路牌的读音。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要联系生活经验,从课文的内容往生活方向联想、想象,从而使理解深入。

2难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借助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与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排比句的课件。

2.准备《过故人庄》的录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首先要读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关键要想。

5.怎样在阅读中想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举例子的时候,要选择本单元中的内容,可以换成“草原”那一课的例子。

6.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A.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B.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C.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4.你喜欢哪个句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6.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的方法和认识排比句。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读排比句,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A.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B.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A句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组: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第二组: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像这样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就要用分号。如果句子之间不并列,就不必用分号了!

5.学生谈谈B组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

6.写一个句子,要用上分号。

三、继续学习“词句段”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4.老师相机点拨。

还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5.总结。

这一题是关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写法——全部要大写。

6.巩固练习。

写一写下面的路名与地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四、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1)古诗中有很多表现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你能不能背诵一句这样的诗句?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2.教师范读,画出节奏。

3.学生齐读。

4. 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饭。

邀我至田家——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

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并说一说。

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7.背诵古诗。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认识了分号的用法,并正确运用分号。

2.认识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写法。

3.理解、背诵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267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

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经历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分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提问:量杯里有4/5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怎样列式?为什么?(板书4/5÷2=)

(3)学生讨论:4/5÷2可以怎样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4)让学生交流想法:

①把4个单位一平均分成2分,用分子4÷2,分母还是5。

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表示出这样算的算理。

②升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是求升的是多少,所以,4/5÷2就可以用4/5×1/2,结果是2/5。

谁能再说一说,4/5除以2为什么可以用4/5×1/2来计算?1/2是2的什么数?(倒数)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怎样列式?(板书:4/5÷3)

(2)4/5÷3怎么计算呢?能不能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算出得数?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3、总结方法。

提问:你觉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么算?怎样算比较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操作,并根据操作过程写出得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练习后问:分数除以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用这个分数与谁相乘?

3、做"练一练"第3题。

各自练习后,指名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4、做练习七第2题。

提问: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分数除以整数怎样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分数的分子直接除以整数?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1、3、4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2课时 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4-4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课前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3/8÷3 4/5÷4 9/5÷6 4/13÷2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怎么列式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4÷2?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4÷1/2?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 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4÷1/2 是几?

板书:4÷1/2 =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

让学生操作后明确:4÷1/3=12 4÷1/4 =16

(3)出示:4÷1/3 =4×( ) 4÷1/4 =4×( )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 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4÷ 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4÷2/3 =4×3/2 =6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3课时 分数除以分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七第9-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

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2/3÷2 1/4÷4 5/12÷10 3/10÷6

9÷3/10 4÷4/5 2÷3/14 1÷3/2

2、揭示课题: 分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列式。

提问:这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探索:分数除以整数怎么算呢?

(1)请大家画图探索一下这个算式得多少?

各自在书上的长方形里分一分,画一画。

(2)指名到黑板上画一画,使大家清楚地看出是3瓶。

(3)讨论:分数除以整数,能不能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来计算呢?

请大家计算一下它的积,看得数与我们画图的结果是不是一样?(一样)

得数相同,你能猜想到什么?

3、练习,验证猜想

完成练一练第1题:先在长方形中涂色表示3/5 ,看看3/5里有几1/5个 ,有几个 3/10,再计算。

3/5÷1/5=3/5×( ) 3/5÷3/10=3/5×( )

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方法

联系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你能说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讨论,板书:甲÷乙=甲×1/乙(乙≠0)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独立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2、完成练习七第10题。

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3、讨论练习七第11题。

独立计算后,引导比较,启发思考:什么情况下,除得商比被除数小?什么情况下,除得的商比被除数大?

4、讨论练习七第12题。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左边的式子和右边数的大小。

各自判断后指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9、13、14题。

六、阅读与交流

阅读“你知道吗?”,然后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4课时 分数除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例5中两瓶果汁图,估计一下,大、小两瓶果汁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2/3。

这句话表示什么?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式吗?

板书:大瓶里的果汁×2/3=小瓶里的果汁

如果大瓶里的果汁是900毫升,怎么求小瓶果汁里的果汁? 自己算算看。

如果知道小瓶里的果汁,怎么求大瓶中的果汁呢?

2、揭示课题: 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生读题。

提问: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2、讨论交流: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用除法计算。

600÷2/3

引导讨论: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依据是什么?

(2)用方程解答。

讨论:用方程解答是怎么想的,依据是什么?

解:设大瓶里有果汁x 升。

2/3x=600

让学生在教材中完成解方程的过程,并指名板演。

3、引导检验: x=900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呢,怎么检验?

交流检验的方法。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这里中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这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板书:一盒牛奶的升数×1/2=喝了的升数

(3)这题可以怎么解答,自己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

(4)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4、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汇报。提倡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练习八第2题。

(1)读题,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

(2)让学生说一说“一桶油用去3/5”和“黑兔是白兔的2/3”各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并在书上写出数量关系式。

(4)独立解答,并指名板演。

(5)集体评议并校正。

3、小结解题策略。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3、4题。(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页练习八第5-9题。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4÷5/8 1/2÷4/5 5/6÷1/2 4/5÷1/5

2、分析数量关系。

(1)出示,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4/5

②一桶油,用去了3/8

(2)汇报交流,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①男生的人数×4/5=女生的人数

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

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②方法同上。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八第6题。

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并说出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说一说,这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解答?各自解答,并指名板演。

2、做练习八第7题。

说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3、分析练习八第8题。

(1)这两题的关键句分别是什么,在书上画出来。

(2)在小组中说出数量关系式。

(3)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5、9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6课时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的条件,引导理解题意。

(1)读题,理解题意。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①如果先求3盒一共有多少升,怎么想?怎么算?

板书:4/5×3=12/5(升) 12/5÷3/10=8(杯)

②如果先求一盒能装几杯呢?

板书: 4/5÷3/10 =8/3(杯) 8/3×3=8(杯)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1)各自尝试列式。

(2)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5×3÷3/10 4/5÷3/10×3

让学生在书上完成计算,并指名板演。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 5/8÷3/4÷5/7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2)学生在书上独立计算后讨论算法,师板书计算过程。

5/8÷3/4÷5/7=( )×( )×( )=( )

5、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1)在小组中说一说。

(2)全班交流。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评议矫正。

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解得又对又快。

2、讨论练习八第11、12题中的数量关系。

(1)画出各题中的关键句。

(2)说说每题中关键句中的分数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3)完成练习八第13题。

各自练习后,将计算的结果填在书上。

交流: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0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7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4页例7、例8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7实物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板书课题)

1、教学比的意义。

(1)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2)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

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那个数量与那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4)出示试一试。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如果把内中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2、教学例8。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明确: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师说明: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53的中间内容。

(4)提问: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项目 相互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⑴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衩除数,相娄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⑵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相法。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讲评。

2.练习九1、2、4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完成后交流核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8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第55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

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

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9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

(2)提问: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

2、教学例10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3)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第(2)题。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第(3)题。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把“练一练”第1题填完整。

2、“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完成后集体核对。

3、做练习九第7、8题。

4、出示选择

(1)1千米∶20米=( )

A1∶20 B 1000∶20 C 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

A 20∶21 B 21∶20 C 7∶10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9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说出一个比的具体含义,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比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

加深认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比的意义和性质。

二、基本题练习

1、比的意义。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3、做练习九第9、10题。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第11、12题。

2、口答:灵活提问,用不同的方法说说每句话的含义。

(1)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6。

(2)公鸡只数和母鸡的比是2:5。

(3)汽车速度和火车的比是8:9。

(4)杨树棵数和柳树棵数的比的比值是1.5。

(5)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

四、教学思考题

学生自己尝试做一做,然后和同桌交流。

五、阅读“你知道吗”

通过阅读,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七、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0课时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1,“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根据信息填空:

(1)男生有31人,女生有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红花的朵数与黄花朵数的比是3:2。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前两节所学的比在生活的运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1中的实物图及例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后说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2)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红色与黄色方格比这句话?(先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③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或是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师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并不只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使每一部分都一样多,而是在平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一题就是把30按3:2进行分配。

学生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生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一:3+2=5 30÷5×3 30÷5×2

方法二:30×3/5 30×2/5

2、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你理解的哪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讲给同桌听一听?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就是说,在30个方格里,红色方格数占3份,黄色方格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是说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黄色方格占)

如何进行检验?自己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方格数。或者可以把求得的红色和黄色方格数写成比的形式,看比简后是不是等于3:2)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4、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提问:“按各小组人数的比分配”是什么意思?你想到了什么?

5、归纳(讨论)。

(1)比较例题与试一试题目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怎么解答?

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教师指出: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课题)

三、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指出:把180块巧克力按照三个班的人数来分配,就是按怎样的比进行分配?

2、练一练第3题。

独立填表,完成后集体核对。

3、练习十第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1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页练习十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十第4题。指名学生回答:

(1)公鸡、母鸡各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2)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第5题。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二、拓展练习

1、练习十第6题。

先解答410克药水中,药粉和水各有多少克?再解答书上两个问题说说与补充问题条件有什么不同,怎么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后,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和理由。

比较三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2、练习十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十第8题

2、思考题

提示: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是1:1,说明这两部分的面积相等。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62页下面的“动手做”。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2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课本第63--64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8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响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列方程解答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举例

(3)什么叫做比?比和除法有什么关系?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怎样按比例分配?

二、基本练习

1、练习与应用第1题,直接写得数。

(1)各自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练习与应用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8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完成第3题。

提问:根据条件,你能写出哪些比?

指名口答。

3、完成第4题。

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核对。并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

4、完成第5题。

学生先独立写,写完指名口答,交流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6、7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3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4页“练习与应用”第9-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难点:

学会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情感与态度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

1、完成第9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练习。

2、第10、11题。

独立练习,完成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二、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1)联系分数的意义。

(2)画图理解。

(3)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

3、实践:分析讨论第15题。

(1)出示第15题,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操作:第16题。

做前提问,怎样才能画出所要求的图形?

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12、13题。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14课时 树叶中的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活动,初步发现虽然树叶的大小各不相同,但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

2、初步感受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简单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

每个小组采集一种树叶(10片)

教学重点:

利用比的知识探究树叶长与宽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导入。

谈话:课前大家收集了很多树叶,仔细观察一下采集的树叶,看看每种树叶有什么特点,小组里互相说说看。

2、观察比较。

出示一些常见树叶。

引导:看看它们的大小形状是怎样的,不同树叶的大小、形状区别在哪里,同种树叶的大小、形状又有怎样的关系?

观察后小组讨论。

交流,板书: 不同树叶形状一般不同,同一种树叶形状是相似的。

同一种树叶形状相似,从数学角度看,反映出什么特点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收获的

3、揭示课题。

4、提出问题。

怎么样可以知道每种树叶长和宽的比呢?怎么样比较这些树叶长和宽的比呢?说说你的想法。

明确:先测量树叶的长和宽,再比较长和宽的比值。 指出:测量、计算、比较是我们研究数学常用的好方法。

二、动手实践、自主发现

1、举例介绍树叶的长和宽。

谈话:动手实践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树叶的长和宽指的是什么?

结合书上66页的图,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吗?

2、动手实践。

活动要求:

(1)4人一组,每组测量2种不同的树叶,组长分工。

(2)每人测量10片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并算出长和宽的比值(保留一位小数)填在67页的表里。

(3)计算出你测量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4)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测量到的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的平均数。

(5)将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与相应树叶对照,看看树叶的长短宽窄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发现。

3、学生操作实践,记录数据并进行相应计算。

4、组织比较交流。

(1)你测量的是哪种树叶,比较每片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都比较接近(板书)。虽然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是相似的。

(2)如果不是同一种树叶,对照它们的比值和长短宽窄,你对形状和比值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吗?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比较接近,它们的形状会怎么样呢?

指出:不是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不同,所以形状也不同。(板书:不同树叶的长和宽的比值一般不同)但如果比值接近,它们的形状也是相似的。

长和宽的比值越小,树叶显得宽一些,比值越大,树叶就越狭长。

5、实际运用。

猜猜老师采集的几种树叶:

1号树叶:长和宽的比的2:1

2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7:1

3号树叶:长和宽的比是10:9

学生猜测、它们各是什么树叶,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探究树叶中的比,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知道了树叶中的哪些奥秘?我们在怎样发现的?你还有什么体会?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408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

九曲(qǔ)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

◆着重辨形:

?“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

尧字歌

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

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2.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我们先来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看着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有无数诗人歌颂过她。那么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有着怎样的风采和神韵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板书:浪淘沙。

(1)学生齐读诗题,结合课前预习和课本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2)了解诗人。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适时提示学生注意刘禹锡的为官经历,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出示资料卡)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公元772年,去世于公元842年,字梦得,他自称是“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祖上是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文学成就非常高,被称为“诗豪”。他从小诵读儒家经典,贞元九年参加科举考试,和柳宗元一起进士及第,也一起登博学鸿词科。但是在考中不久之后刘禹锡因家中长辈去世回家守丧。贞元十六年复出,他在淮南节度使那里做掌书记,上司杜佑很看重他。贞元十八年,刘禹锡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之后没过多久就升任监察御史。而我们颇为熟悉的大文豪韩愈、柳宗元也都在御史台任职,他们三个人因为爱好相同,相互欣赏所以很快就成为好朋友,来往密切。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唐顺宗即位后对自己的侍读王叔文、王伾加以重用,当时的唐朝已经有很深的积弊,所以两人希望改革弊政。刘禹锡和王叔文的关系很好,并且王叔文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于是就将刘禹锡升职,协助自己改革。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由于严重触及顽固派的利益,所以在顽固派的反击下失败了。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等参与变法的人都遭到贬谪。在之后的二十三年中,刘禹锡多次被召回京城,但是又一次次被贬到偏远之地,郁郁不得志的刘禹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二十三年的飘零生活。一直到大和元年的时候,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担任东都尚书,之后又回到朝中任主客郎中,以后还担任过很多官职,最后他因为年纪大了改任一些闲职。在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71岁。

刘禹锡一生在官场上并不得志,但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这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浪淘沙》。

1.读懂诗歌,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交流质疑。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

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数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大多是少数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他们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景观等,将上游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等(藏语中,称“河”为“曲”)。所谓“九曲十八弯”只是一种概数的说法,用来形容河套平原上黄河的曲折蜿蜒。

万里沙:这是说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既写出了黄河泥沙多的特点,也写出了黄河之长。这里的“万里”也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

过渡:大家想看一看黄河远景吗?(出示图片。)这就是九曲黄河,从高空俯瞰,如巨龙蜿蜒盘旋。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河流,流经九个省和自治区。

预设二:“浪淘风簸”

明确:“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动摇荡。这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黄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

预设三:“自天涯”

思考:“自”是什么意思?

教师出示“自”的几种释义:①自己;②自然,当然;③从;由。第三种释义说得通,“自天涯”是说好像来自遥远的天边。

预设四:“牵牛织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牵牛和织女是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的仙女,下凡到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见一次。

2.学生简要概括诗意。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字义,那么谁能说出诗意呢?(指名学生回答。)

示例: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浪滚滚好像来自天边。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味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品读第一、二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黄河的雄伟壮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朗读提示:读出黄河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力量美。

(2)品读第三、四句诗,教师提问,指导朗读。

思考:①品评“上”字。这个字用得好吗?可否改为“到、过、去”?

预设:诗的语言精练,其中的每个字都要经过推敲,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炼字”。这里引导学生品读“上”,就是让他们体会诗歌用字的精练。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其他字填到诗中读一读,看效果有何不同。“上”能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联想,因为要逆着汹涌的河水而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其他字则不会有这种联想。

②假设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去到了牵牛织女的家,想象一下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如:男耕女织、互敬互爱。)

朗读提示:最后一句要由豪迈转为轻柔,读出牛郎织女家的宁静美好。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欣赏诗中哪一句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

生1:我喜欢“九曲黄河万里沙”一句。读到这一句,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黄河自西向东绵延,像一条巨龙穿行在大地上的情形。

生2:我喜欢第二句。读到这一句,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咆哮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浊浪滔天的情形,感受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读这一句诗时我还想到了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3:我喜欢最后两句。读这两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撑着小船,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逆流而上,毫不畏惧。经历了一番拼搏之后,他终于到达银河,银河是那么宁静,那么美好。

2.拓展阅读。朗读《浪淘沙》组诗中的其他几首,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过渡:诗人用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中汹涌的黄河与想象中静谧的银河相融,这是多么奇伟的想象啊!但是诗歌的妙处就在于给人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真的只是描述了自然界中奇伟的景观和诗人神奇的想象吗?我们对此不做过深的理解,但我们可以结合其他几首诗来思考一下。《浪淘沙》一共有九首,我们挑出几首有代表性的诗作,大家读一读,再结合我们今天学的诗想一想,说不定会有新的体会。

(出示课件)

浪淘沙•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译文]朝阳照在江雾初开的小洲上,淘金的女伴早已布满江滨。美人的首饰和侯王的金印,全都是从沙中浪底淘来的黄金。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译文]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预设:关于课文中这首《浪淘沙》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以淘金女的口吻讲述了淘金的艰辛,表达了她们对“牛郎织女”那样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的说银河在这里指朝廷,“浪淘风簸”指诗人为官生涯中无数次的坎坷动荡,但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不屈服,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了他的豪迈情怀。对学生来说,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本诗中奇特的想象,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即可。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去探索更深层的含义。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举行配乐朗读比赛。

预设:可以指名朗读,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渲染出恰当的气氛。好诗不厌百回读,在学完全诗后,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读诗,还可进行小评比,看哪位学生读得最好。

2.想象画面,结合板书,学生试背。

3.延伸拓展,丰富积累。

(1)课外搜集描写黄河的古诗词。 (2)课外搜集刘禹锡的其他名诗,读一读,背一背。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19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歼灭、憧憬、千钧一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主要线索,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大家对“灯光”一定都很熟悉,一到夜晚,每家每户都灯火辉煌,大家都觉得灯光没什么惹人注意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灯光》。(板书课题:灯光)我们来看一看,本文围绕灯光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交流难读或难懂的词语。

(豫皖苏平原、围歼战、胸墙、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寻找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在课本上画出来。

学生勾画,同桌轮读。

3.读完以后,用精炼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天安门广场上的千万盏灯,让我想起了亲爱的战友——郝副营长。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理清课文表达顺序: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有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板书:灯光 多好啊)

2.快读课文,小组探究:【课件2】

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3.交流,教师实时指导点拨。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

“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板书:幸福生活)

(3)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

出示:【课件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4.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板书:灯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

引导: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默读课文,再想想这个问题。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到了吗?

(郝副营长在黑暗中点燃书本,照亮后续部队前进的道路。)

3.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十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1)“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灯光”对郝副营长意味着什么?(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而牺牲自己。)

4.再现“灯光”。

(1)教师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来读这特殊的“灯光”。

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更清晰。

四、拓展文路,深化主题

1.最后的告别

【课件4】今天,我们来到了埋葬郝副营长的沙柳丛里。站在英雄的墓前,回忆他生前的梦想,你想说些什么呢?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不会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为了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主题深化

【课件5】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3.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

4.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板书设计

灯光

灯光 (多好啊) 幸福生活

火光 (多好啊) 生命换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67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

1.出示鲁迅的三句名言。

【课件2】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同学们,我们先来读一读这几句名言。(生齐读)

你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生答,出示【课件3】鲁迅图片)

你对鲁迅有哪些了解?(生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鲁迅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齐读

释题:课题中的“我”是谁?(周晔,也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3.交流预习:就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的时候,三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为了纪念伯父,回忆了与他生前相处印象最为深刻的四件事,你知道哪四件事吗?(生答;师板书:谈《水浒传》 说“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二、品读重点,感悟品质

(一)过渡:在1936年10月19日,当时周晔还很小,可是她最敬爱的伯父鲁迅先生从此离开了她,在她的记忆中,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

1.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然后反复读一读,想想从中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1)出示:【课件4】“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我们都来读读这两句话,你还能从中感受到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板书:得到人们爱戴),这些句子是否也打动了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面,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出示:【课件5】“我呆呆的望着……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侄女周晔失去伯父是那样的伤心,这是一种多么不舍得痛啊!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过渡:那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周晔为我们讲述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吧!

(二)学习第一件事

1.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件事,边读边想,“我”当时是怎样读《水浒传》的?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

2.对于周晔读书情况,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生答并出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3.方法小结:刚才理解这两个词语,我们可没有请字典朋友来帮忙,只是借助了文中的句子,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伯父的话又让“我”懂得了什么?(生答。师小结: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又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这是他翻译的两本外国童话。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都在关爱着青少年儿童的成长。

(三)学习第二件事

1.我们再来看看“谈碰壁”这件事,读一读,想一想鲁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2.我们分角色读一读吧!(生读)

从这件事中,你感觉鲁迅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感受到的?

(1)交流理解【课件6】“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师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人们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不顾一切地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并且对他本人进行残酷的迫害。

面对这种.种压迫,鲁迅先生只是幽默、不屑地说:(指大屏,生齐读“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此时,你又看到了怎样的鲁迅?

(3)小结:鲁迅那幽默语言的背后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更包含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爱。

3.小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回忆这两件事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我们体会到鲁迅是一个关爱青少年、爱憎分明的人。

4.学习第三件事

(1)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件你们也都很喜欢的事情 ——“燃放烟花”。大声朗读这一部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燃放烟花)

(2)课文中哪几句话可以体现出“我们”胆子很小,伯父和爸爸分别是怎样燃放烟花爆竹的?

(3)文中“我突然注意到他脸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这句话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指导:这一段话主要是对伯父得到表情描写。“慈祥”“愉快”“欢笑”这些都是鲁迅先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孩子们在一起,鲁迅先生是感到非常开心的;为孩子们做一点点事情,鲁迅先生是非常乐意的。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四)学习四、五件事

1、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两件事,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课件7】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扎好绷带。

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边看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就在一个北风怒号、天色昏暗的黄昏,一位饱经风霜、赤脚拉车的车夫脚受伤了……让学生接读上面出示的句子)

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看着鲁迅这一系列动作,此时你最想说什么?鲁迅当时是怎样的情感去就住车夫的?

(2)过渡:伯父的一举一动全都印在了站在一旁的周晔心里。(出示【课件8】“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①反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原本谈笑风生的伯父,现在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透过这严肃的表情,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生答)

②是啊,他只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③谁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读出来?(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对反动派的恨,对社会黑暗的无奈,对劳苦大众的同情齐读这一段。

三、回扣全文,升华情感

1.现在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了吗?(生答)

2.(配伤感的音乐)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直到逝世前三天,他还在为曹靖华的译作写序;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作。可是现在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再也得不到他的关爱了……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我们爱戴?就是这样一个人,怎能叫我们忘怀?

四、升华情感,课外拓展

1.鲁迅先生对敌人恨之入骨,对人民大众却有着深厚而无私的爱。他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人,让我们永远记住他!

2.课下上网搜一搜鲁迅先生写的的文章或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文章认真读一读,真正走近这位伟人,聆听它的声音吧!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课件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课件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的。(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课件4】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板书:亮相 静止 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课件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课件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 杂技

教学反思

京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认为:

一、明确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同时,要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634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选择材料一、三、四阅读,计划一日游,画好故宫参观路线图;

2.选择材料一、二阅读,通过提取、整合、概括等阅读策略组稿作讲解;

3.联读“和”字解说、《午门廷杖》、《御花园的奇石古树》等相关材料,了解故宫的文化内涵,激发对故宫文化的浓厚兴趣。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谈话】

▲故宫视频欣赏5分钟,聊一聊故宫。

学习活动一:了解文体,选择材料,明确任务

1.引: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故宫博物院》,做一次心灵的旅游。(出示故宫景区票)

2.预习时,你发现我们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像这样有文字、多媒体、图片等多渠道信息的文本组合,我们叫它“非连续性文本”。)

3.初读:非连续性文本有这么的内容,到底讲了什么呢?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每一份材料都介绍了故宫的什么内容。

4.学生反馈:

材料一:故宫的建筑特点

材料二:太和殿重修的故事

材料三:故宫浏览注意事项

材料四:故宫全貌平面图

5.(出示课文导语内容)你会怎么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以下材料呢?

①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

(材料一:明确行踪、方位;材料三:明确进出口;材料四:平面图作画)

②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材料一:建筑特点;材料二:历史故事)

学习活动二:计划一日游,画参观路线图

1.选择课文材料一、三、四进行阅读,圈画词语,提取信息,计划故宫一日游,用箭头画在《课堂作业本》上。

2.学生圈划词语,完成《课堂作业本》路线图,交流反馈。

①路线一:时间允许,直线到底,从午门进,神武门出。

②路线二:时间不允许(或对后宫景点不感兴趣),从午门进,游玩三大殿后,折回,从东华门出。

3.观察路线,发现建筑特点:这些景点都排列得非常整理,对称的,都在——中轴线(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的明清皇宫,既是北京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阎崇年《大故宫》)

4.观察名字,引出文化内涵:在这中轴线上,有三个殿命名很像——(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他们都有一个——“和”字。和是什么内涵呢?

①出示字典解释选择(①相安、协调)

②引读:这些“和”,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和悦,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阎崇年《大故宫》

5.小结:选择三个材料,通过圈画词语和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策略,我们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也了解了景点命名也是有其文化内涵的。

学习活动三:选择景点,整合概括,组稿讲解

1.我们继续去看第二个任务。在做这个任务之前,我们要看看课文对哪个景点做了特别详细地介绍?(太和殿)

2.分别介绍了太和殿的哪些方面?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A.外观(材料一第5段)

B.内饰(材料一第6段)

C.位置和功用(材料一第7、8段)

D.重建故事(材料二)

3.这么多材料如何来进行导游讲解呢?(出示教师配音范例,发现特点。)

①内容:建筑特点+历史故事

②方法:提取信息、整合材料、概括内容

4.默读联读材料(①午门廷杖 ②御花园的奇石古树),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组稿介绍。

出示:浏览联读材料《午门廷杖》和《御花园里的奇石古树》,选择(午门、御花园、太和殿)其中一景,通过提取、整合、概括等方法将课文与联读材料圈划成稿,试着讲解。

5.学生自由练习。

6.指名学生讲解,师生互评。(看看谁是“五星级导游”)

★选材得当:建筑特点和故事。

★口齿清楚:通俗易懂口语化。

★表达流畅:表情自然带微笑。

★姿态得体:动作大方不拘谨。

★文明礼貌:开头结尾都问好。

7.课堂小结,推荐阅读

今天,我们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了恰当的材料进行阅读;并且通过提取信息、整合材料、概括内容等方法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故宫导游展。但是,故宫还有许多神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想要了解更多,请登录——故宫博物院(官网、官方公众号)和阅读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所写的《大故宫》。

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