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数学教案精选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5970

范文

355

五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共有学生xx人。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的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两班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简易方程四个部分。

(一) 小数的乘法和除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的知识在本册乃至于整个小学阶段中取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的应用题主要是复习已学过的两、三步应用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为下一单元学习新的应用题作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难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关键:小数点的处理。

(二)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本单元包括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节。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掌握整数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的总结和提高。应用题前一部分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整理总结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范围,后一部分是教学以反应两个物体运动为内容的一些行程应用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进行计算;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三)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是今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面积的基础。

这单元的教学重点: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难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关键: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 简易方程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简易方程和方程解应用题等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难点: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的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师,全文共 2670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x)班共有学生43人,五(x)班共有学生41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重点抓好后20%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基础知识

①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②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⑤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⑥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⑦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基本技能

①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②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③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④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4)、注意学生动手操作, 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统计等内容里适当地让学生作一些初步的社会调查汇报 展示实践结果。(尝试教学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其他学科相结合, 突破学科界限,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几个“训练”

(5)、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防止死记硬背, 尽量使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得出规律,然后进行强化规律。

(6)、变式题的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前提下, 加强变式题的练习,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及进度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各学段课程内容参考教学时间一览表”,实验教材的编者为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3073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教科书将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一节,一方面是对小学学段已经学过的有关算术方法解题和简单方程的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尽早渗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

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数学思考目标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重点、难点: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思维习惯的转变,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

二、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呢?在教学过程我运用了如下教法与手段:

1.生活引路,感知概念背景;

2.比较方法,明确意义;

3.感受过程,形成核心概念;

4.运用新知,巩固方法;

5.归纳总结,巩固发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

三、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六个环节:

(一) 情景引入

采用教材中的情景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吗?

问题3:你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学习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设中山市到深圳市的路程为·千米,怎样用式子表示中山市与东莞市的距离以及中山市与惠州市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结合图形,根据在《整式的加减》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上述思考过程,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到寻找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的相等关系是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

然后我结合上面的过程简单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并给出方程的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迪卡尔最早使用·,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而我国古代则用“天元、地元、人元、物元”等表示未知数,而且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

在这里我介绍了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其目的就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这正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体现.

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小学里已经给出了方程的概念,这里可适当处理.

在这里我开始向学生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程序.

(三)讨论交流

讨论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了: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能用已知数,而列方程时,方程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就是说,在方程中未知数(字母)可以和已知数一起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会逐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紧接着的思考让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讨论2: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

在这个讨论活动中,我采取了先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后,学生中出现如下结果:

从学生的分析所得,这两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就是在以后学习中将遇到的直接设元和间接设元两种设元.

要求出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在这个环节里,问题的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四)初步应用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通过以下的例题和练习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

1、例题: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2、课堂练习:这一组例题和课堂练习的设置,其目的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再探新知

提取例题和练习中出现的方程请学生观察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然后达成共识: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方程特点,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师总结: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思考: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通过思考辨析,使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步骤及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力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各个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讨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而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了,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教师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一,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1.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省略加号与括号的计算。

电脑、投影仪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说出-6+9-8-7+3两种读法.

二、解决问题

1.计算:(1)-12+11-8+39; (2)+45-9-91+5;

(3)-5-5-3-3; (4)-6-8-2+3.54-4.72+16.46-5.28;

2.用较简便方法计算:

-16+25+16-15+4-10.

三、应用、拓展

例1.计算:2/3-1/8-(-1/3)+(-3/8)

练一练:1.P46第1题(1)-(4)题;P46问题解决

例2.当a=13,b=-12.1,c=-10.6,d=25.1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 (2)a-b-c; (3)a-(b+c+d); (4)a-b-c-d;

(5)a-(b-d); (6)a-b+d; (7)(a+b)-(c+d); (8)a+b-c-d;

(9)(a-c)-(b-d); (10)a-c-b+d.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计算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练一练:1.当a=2.7,b=-3.2,c=-1.8时,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a+b-c; (2)a-b+c; (3)-a+b-c; (4)-a-b+c.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代数式·-y-z+w的值:

(1)·=-3,y=-2,z=0,w=5;

(2)·=0.3,y=-0.7,z=1.1,w=-2.1;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观察日记》教案

范文类型:日记,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全文共 4327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江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江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江爷爷观赏了这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板书设计:

22雾凇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水汽——遇冷——凝结——奇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示儿》优秀教学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教研,设计,全文共 2730 字

+ 加入清单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1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2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 儿

陆游

不见统一 悲

示儿 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 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三年级,全文共 4241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多种感官参与,帮助学生建立“1秒”概念;

2、创设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几秒”,并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1分=60秒”;

3、通过对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知道分与秒的进率,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

同学们,在今年十月一日国庆节这一天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把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让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火箭马上就要发射了,我们一起跟着倒计时。)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所有中国人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同学们才这么激动和兴奋。同学们,我们刚才倒数的5、4、3、2、1用的什么时间单位?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时间单位。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需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这个时间单位。板书:秒的认识。

对于秒这个新朋友,你了解多少?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是用秒来计时的?

二、学习新知:

1、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秒,咱们看看钟面上哪根针是表示秒的?请看大屏幕,叫什么针?秒针是什么样的?同桌互相说说看。

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秒针是怎么走的?(一小格一小格的走的)

秒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呢?(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多说几遍。板书。

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

你能不能用一个动作一个手势来表示1秒这个时间呢、

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

2、一秒的价值。一秒很短一下就过去了,其实1秒钟能干好多事情呢。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看一看。

想不到吧,短短的一秒钟那么有价值,不仅如此有时候一秒对事情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刘翔再慢一秒钟,那取得金牌的人还会是他吗?1秒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在赛场上要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在学习上也要如此。

认识5秒: 5秒有多长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同学们可以跟着秒针走动的节奏做一下动作。

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猜一猜

同学们说的很对,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一个小格。

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秒针走一圈是60秒的同时,分针刚好走了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你有什么发现吗?

1分=60秒

半分等于多少秒?

2分钟等于多少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分钟呢?

120秒是多少分钟?

感受一分钟

60秒也就是一分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感受一下。

1分钟能做什么呢?咱们来个一分钟体验活动好不好?

学生汇报。

一分钟同学们做的事情可真不少。

3、看书60-61页。

三、自主练习: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填上合适的单位

3、比较大小

4、秒针分针时针走5个小格格式多长时间。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感到不习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习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效果还好。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进行有关时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安排自己课余时间的活动,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时间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准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时间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时间单位有哪些?

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1 时 = ( 60 )分 1 分 = ( 60 )秒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 1。

(1)2 时 = ( )分

学生自由说一说括号里应该填多少,是怎么想的?

归纳:1 时等于 60 分可以推出 2 时就是 2 个 60 ,等于 120 分。

(2)练一练。

3 时 = ( )分

4 分 = ( )秒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3) 1 分 30 秒 = ( )秒

80 秒 = ( )分( )秒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第一个题目要先把 1 分转化为 60 秒,再用 60 秒加 30 秒得 90 秒。第二个题目要看 80 秒里面有几个 60 秒还剩多少秒,有 1 个 60 秒就是 1 分,还剩 20 秒。

(4)生生之间互相出题,进行抢答比赛。

2.学习例 2。

(1)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上给出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图上告诉我们小明在早上 7∶30 从家出发去学校,7∶45 时就到校了。

提出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3)小组讨论,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好。

交流:① 钟面上数格:从 7∶30 到 7∶45 ,分针走了 3 个大格,是 15 分钟。

② 列算式: 45 - 30 = 15(分)

(4)练一练。

① 学校春游, 7∶30 出发, 8∶50 到达。路上用了几时几分?

② 同学们去春游,路上用了 1 时 30 分, 9 时到达。他们是几时几分出发的?

③ 一列火车本应 11∶20 到达,现在要晚点 25 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3.合理设计时间表。

(1)

起床 离家 到校 放学 睡觉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一份表格。

(3)小组内学习。

① 了解推荐表格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 请你在作业纸上提出三个问题。

③ 组内同学相互交换解答。

此处放手让学生组内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大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简单的时间计算,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有趣。

三、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为自己每日的学习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时间计算,你有什么体会?

课后反思:

本节课有两个主要的知识点,一是简单的单位换算,另一个是会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段,尤其是第二个则更是难点,找时间段的方法很多,如正着数时间,用后边的时刻减去前一个时刻等,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好统一处理。但格式上还要有统一的要求,个别学生学起来很困难。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部分习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秒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课

1、时、分、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填空。

4时=( )分

3分=( )秒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

读一读,说一说。由于让学生课前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还了解哪些类似的信息?

如:光1秒钟能传播多少路程,声音1秒钟能传播多远,飞机1秒能飞多远,1分钟一般正常呼吸多少下等。

2、第4题。(实物投影仪出示)

让学生把认识时间和时间的计算结合起来,既要写出时刻,又要计算一段时间。注意算法多样,既可数格,也可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5题。

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独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4、第6题。

穿衣服需要多长时间?刷牙需要多长时间?吃早点需要多长时间?整理书包需要多长时间?同学们不能浪费时间,要节约时间, 把自己的每一件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指名说。

5、第7题。学生交流。

6、第9题。

联系自己的作息时间填一下,使自己更合理地安排生活。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四、布置作业

第66页课后实践与调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综合练习课,关于时间段的计算还是本节课的难点,比如;后边的时刻是9:00,前边的时刻是8:45。求中间的时间段,0分不能减45分,怎么处理?要让学生弄清不够减时,要从9:00借1时当60分,60减45等于15,这样中间的时间段就是15分钟,在这部分教学里,书写格式是个难点,不知道怎么写才合适,是个不好把握的知识点。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地换算。

2、能正确地求出经过的时间。

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重点难点:

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1分=( )秒 1时=( )分

2、上午第一节课( )时( )分开始,一节课是( )分,( )下课。

3、张小琴跑60米的成绩是9( )。

4、 吃一顿饭大约要用15 ( )。

二、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1)上午第一节课用了40分。

(2)下午2:10同学们在上第一节课。

(3)我最晚7:00起床,学校要求7:40到校,我最晚7:30从家出发,那么7:00起床到7:30这段时间我可以锻炼一下身体,大约用15分钟,再洗漱和吃早饭大约用15分钟。(4)提出许多问题,如:

A、 中午11:30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B、 下午第二节课结束到放学大约间隔多少时间?

C、 中间休息多少时间?

三、课堂练习题:

1、4时 =( )分 3分=( )秒

5时 =( )分 8分 =( )秒

1时20分=( )分 2分15秒=( )秒

65秒=( )分( )秒 80分=( )时( )分

2、在( )里填上“>、

48秒( )1分 1秒( )60分 1时( )60秒

1时( )55分 3分( )3秒 2分( )120秒

四、思维训练:

1、时针与分针重合在一起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组成一条线时是( )时整,时针与分针成直角时是( )时整。

2、小强开始做作业,从镜子里看到钟面(该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是6:15,做完作业后,再看桌上的钟正好也是6:15,这是怎么回事?他做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五、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练习了简单的时间换算和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时间不等人,只要你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生活就会有意义。

课后反思:

时间方面的换算学生已经掌握了不错了。比较大小方面也掌握方法了,就是计算时间段还是掌握的不是很理想,部分同学就是知道答案但也不会叙述思考方法,还需要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一年级,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有的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等问题,从上学期的教学效果看,课堂教学组织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每班的人数较多的因素外,就是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起决定作用。本期将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教育要点:

(1)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2)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3)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4)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全册重难点:

(一)重点:

1、用蜡笔或油画棒的形式进行平涂作画,描绘观察、记忆、想象中的动植物,线条流畅,色彩均匀丰富,造型大胆、夸张、生动活泼,富有一种童趣;

2、传授版画的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系列练习;

3、用撕纸拼贴方法进行简单画面l制作;

4、欣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中外儿童优秀美术作品。

(二)难点:

1、在绘画训练中,要求线条自然流畅,色彩鲜艳丰富,造型大胆生动,富有儿童情趣。

2、在工艺制作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能力,培养按步骤操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3、在欣赏过程中,提高欣赏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全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3、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注意学生的情绪,语言要亲切,气氛要轻松,要积极鼓励学生动脑筋,大胆添画,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检测与评价:

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检测方法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力,课堂的示范能力,纪律观念,集体协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主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家长评价的综合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学五年级上册班级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班级,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二、目标和任务

1、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主要内容

1、本册书内容共有六个单元,供全年学习,第一学期学习1——3单元,共11课。第1单元:做学习的主人。第2单元:开发创造力。第3单元:喜欢你自己。

2、在健康教育课及日常生活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3、要从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

四、途径和方法

1、心理辅导课程

2、强化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请班主任老师在每个月进行一到两次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也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

3、设个别心理辅导

4、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寻找心理健康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577 字

+ 加入清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观察日记》教案

范文类型:日记,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全文共 2675 字

+ 加入清单

【设计理念】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思的精华,思的表达,尤其是《桂花雨》这类抒情散文,更是蕴含着无限诗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美到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的“诗”,一方面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绽放、闪光或者激荡的语文课堂的本体,它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诗意的境界。因此,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还原文本诗意的教学”这一理念。本文的教学正是力图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倘徉在文本中,在语言中、想象中感悟乡情,感悟诗意盎然的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从桂花香和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文本,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让我们用心去读读课文,把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3、读书交流。(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二、导学全篇扣“诗”眼——感受“桂花香”

1、作者为什么爱桂花呢?

2、请找出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3、交流具体描写桂花香的语句。

4、品析“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四溢。(换字比较)

【设计意图:《桂花雨》一文叙写了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本文的教学中,我以“香”为抓手,把握全文,扣住关键的字词,立足文本的语言,彰显意象,领悟情感。如这个“浸”字,引导学生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这些寻常而耐人寻味的字词上驻足欣赏、品味一番,去感觉花香弥漫,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并渐而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

三、巧用插图品“诗”意——欣赏“花雨美”

1、看看插图,描绘一下落桂纷纷的情形。(花雨美)

2、观察“我”摇花时的神情,想想“我”此时的内心。(心里美)

【设计意图: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有效载体。小学语文课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插图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够陶冶学生的心灵情趣。这个片段中,对插图的观察,基于观察的想象,图文对照让学生品位文本的意蕴,让摇桂花的快乐感染学生,开放学生的情感。】四.感悟体验觅“诗”趣——享受“摇花乐”

1、作者摇桂花时的心情如何呢?能用一个字简单概括一下吗?(乐)

2、请找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的句子来

3、在描写描桂花时,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写?(动作、语言)

4、请圈划出具体描写作者摇桂花时的动作的词句。

5、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

6、全体学生起立,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一起来做摇桂花的动作。(师配乐范读)

7、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这美妙的桂花雨了吗?尽情地喊出来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讲究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灵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学生摇花的向往之情涌动之时,用话语创设了一个亲近课文语言的情境,并和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摇、看、发现、喊叫,让学生的情感尽情释放,演绎出一个快乐的摇花场景。“摇”并非简单模仿,为摇而摇,要有恰到好处的语言引领,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学生才会在摇的过程中关注桂花的飘落,发现盎然的诗趣。】

8、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请赶紧写下来吧!

9、写作反馈。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课文的学习应开启和贯通学生的课前阅读和课后拓展,让学生通过课文去领略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摇桂花”“淋花雨”的体验和想象,唤起了学生真切体验,放飞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起他们灵动的思维,此时,安排片段写作训练,让孩子们的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大家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缤纷美妙。那是一种如童话世界般的美,是一种诗意洋溢的境地。】

10、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指名读)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C、感情朗读父亲的诗。

五、彰显意象悟“诗”情——体悟思乡情

1、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

(出示母亲的话)

2、难道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

么这样说呢?

3、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及父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4、反馈。

5、母亲对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怀念,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示最后一句)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耳边又会响起什么声音呢?

【设计意图:阅读要注意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领会语言内涵。理解母亲话中的思乡情无疑是本文难点,然而,由前文对桂花香、花雨美、摇花乐,父母亲的爱花喜花一一体悟,以及课前背景资料的相关阅读,学生对母亲和“我”感怀家乡的金桂,对美好幸福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便有了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书声琅琅入“诗”境——融入“桂花雨”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含着浓郁的思乡之情,读起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全体师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说:“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读是一门用眼睛、声音和心灵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要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在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动手写一写自己童年中难忘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7.桂花雨爱桂花──香点点桂花雨摇桂花──乐片片思乡情思桂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一年级,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分析

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三个班的音乐课。这一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我们要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比较感兴趣,也很好奇,上课也较认真。女生对音乐中的音准与节奏及动作的模仿能力普遍比男生要好。学生们的唱歌习惯不是很好,容易一兴奋一高兴就喊了。他们爱表现的心理还是比较强烈。他们不能很长时间安静地欣赏一首乐曲,根据音乐展开想象的能力还是不够好;但是欣赏简短的歌曲(乐曲)时他们还是饶有兴趣的。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我会在这一点下功夫,重点发展舞蹈、律动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让学生可以渐渐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节奏感。

二、教学分析:

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音乐的学习。所以,在本学期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实施:愉悦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学习,都要使学生学的快乐。使他们能兴致勃勃,主动积极地投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及创造音乐的活动中去。艺术性: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艺术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本学期在上课同时我要注意加强巩固音高概念、巩固学生对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累积乐理知识。教材中的律动和舞蹈较多,应注意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节奏甚至歌词,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编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

培养练声的兴趣;歌唱姿势要正确;发声要自然,用中等音量或轻声歌唱;按教师的手势,整齐地歌唱;用正确的口形,唱好U、O韵母。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知道音有高低;知道音有长短;知道音有强弱。

2、视唱部分:能用听唱法模唱歌曲(包括除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外的自然音程和da da、dada dada、da(a)、da da da、dada da da、da(a a)、da空da等节奏。)

3、练耳部分:听辩音的高低(比较不同乐器、人声及同一乐器的不同音区音的高低;比较同一音组内构成大、小三度、纯四、纯五度旋律音程的两个音的高低。听辩音的长短,比较各种时值音的长短。听辩并说明音的强弱差别。

(三)欣赏部分: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欣赏习惯。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产生愉快的感觉。逐步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在音乐中的作用。能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情绪。能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要求从听入手,从感性入手,从感受入手,以聆听、欣赏、鉴赏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份量。同时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特见解。

2、丛情境和情感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核心来展开教学。

3、注意多运用综合室的教学课题,尽量避免单纯唱歌、演奏或欣赏某一单一课型。

4、建立一种民主、开放、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与教学关系。

5、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6、充分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小学五年级新学期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师,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学校“书香校园”特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学习习惯,通过阅读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使每个师生都成为爱书人,读书人,让阅读为师生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

一、活动目标

1.在校园内营造一种“书声朗朗,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2.积极倡导“我与好书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读写能力,夯实文化底蕴,陶冶情操。

3.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老师、学生一同参与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推动书香型学校、书香型班级建设。

二、活动措施

1.加强组织。

班级要有阅读组织,班主任负主要责任,同时选威信高、负责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的学生任读书组织委员。

2.营造氛围。加强“书香班级”环境建设,要有阅读园地,黑板报等符合班级的特点,创意新颖,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3.落实活动。

(1)建设班级图书角,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围绕相关阅读主题充实书柜,并建立健全相关阅读制度。(很多漫画书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严禁各类漫画书进入校园、作文选之类的书也要有选择的入柜)。

(2)保证阅读时间。提倡并鼓励学生每天在家自觉读书不少于半小时。

(3)明确阅读要求。摘抄精美词句,做好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摘抄精美词句、内容摘要,也可以适当写些自己的读书体会。)

(4)开展阅读活动。

开展其它各类读书活动。根据读书主题,结合学生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古诗擂台赛、谚语赛、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

4.落实评价。

学生要在自己的积累本上每周进行评价,小组长、教师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从总体上看,本册继承了前四册即5、6、7、8册教材的整体风格。例如,课主题引领次主题,次主题整合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版式上,上方以导语、卡通人物呈现学习内容或任务要求,下方由卡通动物提出问题或活动设计及要求。

从变化上看,自五年级上册开始,与图片相比,文字量明显加大;与形象的东 西相比,观念的引导力度在加大;从语气、语态上看,逐步减弱了儿语化的特点。

从学习方式看,适当增加了辩论、辨析、选择、二难情景讨论的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加以内化。品德课的学习,一定要始于情感态度,依托于活动与实践,形成于观念及价值判断。

另外,增加一定篇幅的阅读材料,以补充不同孩子的学习需要;教材本身留 给老师的空间,也有所拓展。

总之,本册教材各单元主题层次清晰、内容突出。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课标“我在成长”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家庭”的内容,第三单元主要是课标“我与学校”的内容,第四单元主要是课标“我是中国人”的内容。而且,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与三年级、四年级教材的相关内容自然衔接、螺旋上升。

二、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围绕课程性质,根据五年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五年级上册分解的目标如下: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3)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5)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中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6)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7)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2)体会真诚相待、相互理解、讲信用的可贵;懂得同学、朋友之间要建立真正的友谊,男女同学之间要友好交往、相互尊重;通过学校和班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3)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中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四、教学措施:

1、关于不同领域。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或家乡、祖国、世界等方面不断扩大,其认识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也在随之加大,这是教材形成的内在逻辑,也是不同年级侧重不同的生活领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的依据。

2、把握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615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解读:

《书戴嵩画牛》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短文,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述了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以及杜处士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课文有两个自然段,刻画人物神态的语言准确生动。课文配有两幅精美的插图,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熟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2.想象故事细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通读——知文意

1.出示几幅斗牛图,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请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音和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预设:强调“数”的读音和意思。

齐读第一句,注意读准三个多音字。

4.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正音。

预设:强调“曝”的读音和意思。

5.齐读课文。

6.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

要求: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

预设:共同探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和“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两句的意思。

7.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趣读——入情境

1.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自由读课文,要求:用“——”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画出写牧童的句子,再圈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词句。

2.指名说描写杜处士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说说他是怎样对待《斗牛图》的。指导读出“尤所爱”的感觉。

3.杜处士“尤所爱”表现在哪?想象他可能什么时候带着?

尝试表演读出杜处士对《牛》图“尤所爱”。

师范读,生齐读。

4.指名说描写牧童的句子,并用一个词说说他的表现。

5.指导读好牧童说的话。

6.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演一演,边读边表现出牧童的神态和动作。先自由练讲,再指名尝试。

7.师生配合读。

8.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说一说杜处士的表现和话语。

9.同样是笑,牧童是“拊掌大笑”,处士是“笑而然之”,这两处“笑”能不能换一换?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1:关注文章内容。

预设2:关注人物身份。

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作者的语言是多么的精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朗读与教师范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的朗读停顿,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语感。】

三、想象——讲故事

1.用自己的话讲讲“他们”的故事。

讲故事要求:

(1)故事内容符合原文意思,不要遗漏情节。

(2)每个人都用讲故事的语气和声调,先自己练讲,再流利完整地讲一遍给同桌听。

(3)如果你能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加入合理的想象,相信你的故事一定更加精彩!

2.指名讲故事,交流评价。

3.作者在讲完故事后,引用了一句古语,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齐读后试补充填空: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画牛当问( )。

( )当问( )。

4.小结并再读全文。

【设计意图:讲故事的过程,是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表现。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四、课后拓展

转换角色,分别以牧童、杜处士和苏轼的口吻说说“我”的故事。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曝 笑

杜处 《牛》 牧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年级上册语文《白鹭》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443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一块能听懂动物说话的宝石,后来为了救乡亲们,他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自己却变成了一块石头的故事。

【关键词】

救白蛇得宝石救乡亲变石头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赞美了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本文为民间故事,充分体现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的特点,并带有神话色彩。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求人”的教育

3、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2)学习浏览课文,练习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学情分析】

到本学期为止,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了解文章大意,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但文章的关键词语,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辨析、理解与运用,进一步提高他们掌握字词的能力,以及借助词语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堂重点训练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借助语言训练,初步掌握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文字背后情感的能力,继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简要复述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但学生在复述课文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复述等同于背诵课文内容;有的在复述过程中条理不清晰,语言不简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清楚、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课文。

【教学策略】

1、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

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门喜欢听故事吗?谁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故事,为什么会喜欢它呢?你的故事讲的真好,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叫《猎人海力布》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蒙古族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为什么他的故事会流传了这么久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16课。

二、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2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说的真好)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桌可以商量。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三、分析理解,阅读感悟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了解了故事,那你认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看来同学们的课文读的非常认真,概括能力也特别强,

1、在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呢?请同学们在1到7自然段中画出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2、有一个细节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小白蛇和海力布说话的时候,有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是哪一句,为什么?

3、海力布因为救了小白蛇,而得到了这么好的一块宝石,他想多打猎去卖钱吗?

4、海力布并不贪图宝石,他想得到宝石就是想多打猎,好多分给乡亲们一些。就是这样一颗宝石,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看文章的8到14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海力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使你感动的地方在哪?并做批注。生汇报

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急忙、急得掉下眼泪、镇定)

5、在这里有几个描写动作的词,谁能找到,如果让你描述人物动作时你会运用这些动作的字、词吗?试一试。

6、还有吗?(生找说感受)现在情况十分危急,尽管海力布全乡亲们避免灾难,但是乡亲们都不听他的,所以他流着眼泪着急的说(引读“我可以发誓,我说的话千真万确。相信我的话吧,赶快搬走!再晚就来不及了!”)焦急地说(引读)镇定的说(引读)

7、为什么由着急变得非长镇定,是,虽然他很着急,但她没有乱了方寸,是因为他已经决定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8、谁能找到最后一部分对海力布心理描写的句子。

9、读课件说体会。这里有两个词“迟延、灾难”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什么意义。

10、难道他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吗?(生答)对这是何等可贵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难道他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吗?

11、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12、乡亲们得救了,可我们可爱的猎人变成了石头,找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3、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为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

14、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流传,今天在学习结束之前,你想说点什么呢?

四、划分段落

五、复述课文。

海力布的故事这样感人,你们想不想讲给别人听,根据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课文。

六、结束语

老师建议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信同学们时刻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2505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适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进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了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2篇。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2篇。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了逐步放手培养阅读能力的设计思路。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了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其主要特点是: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会一定独立识字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6)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学习阅读浏览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是25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8)能写简单的记实性的作文和想象性的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9)学会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交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会写活动计划。

四、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3人,其中女生10人,男生13人。本学期由我担任语文教学,从总体情况来看,这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整个班级学习风气一般,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学校的纪律,但同学之间在学习上能相互团结互助的不多,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在知识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在基础部分掌握的还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借助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

在阅读方面,有部分学生练习题和短文根本就对不上号,不知道两者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和不能把握文章思想情感的现象。在作文方面,有学生写的东西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基本语句都不能写通顺。本学期将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加强阅读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力争教学质量上台阶.

五、教学措施:

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还要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爱好。

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

⑴指导朗读、默读,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⑵精读词句,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⑶精读课文,领悟感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⑷精读内容,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方法。

2、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可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激发学生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的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习作教学:

7次习作涉及写身边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力作文等多个方面,教学中要注意要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鼓励学生习作的热情和兴趣。

综合性学习教学:

1.采用任务驱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根据课外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精心备课,抓好课堂教学,及时进行单元检测,针对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教师个别指导、同学互助的活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困难生优先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经常与家长交流,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3.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并讲给同学听,带动全班的阅读兴趣。

4.随时听写检查生字和认读字;采取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朗读和背诵。

5.以讨论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6.坚持每周写一篇随笔,并教师做好讲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339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谜语导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中国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出示课件4)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2)质疑、解疑。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会写课后10个生字。2.熟读课文。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①出示父亲的话。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板书:对比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出示课件13)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2)体会第二层意思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①出示父亲的话。②学生齐读,谈理解。(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④理解“我”说的话:a.齐读b.讨论交流“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三、分清课文的主次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种花生→→→(板书:收花生 品花生 评花生)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四、总结全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五、延伸拓展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的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如梭,短暂的假期在忙碌快乐中已经过去了,伴随着来临的是新学期的工作,回顾过去的付出与收获,展望新学期的未来,真的感觉教育这条路是一条无止境的探索道路,下面针对这学期的工作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学习新课标各理念及精神。按照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念,积极进行“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探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每位学生自信且成功地成长。

二、具体措施:

1、师德方面:我将继续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

2、教学方面:

①本学期实践“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备课,使各个环节都紧密的衔接。明确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让学生学会自学。以学大众健康网生为中心,采用集体、个人、同伴、小组等多种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对于小组的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将每节课的评价要及时的总结和记录,起到一个长期激励的作用。尽量做到单元清。

②作业的内容要形式多样,而且体现分层作业,加大读背的力度。作业做到人人面批,及时改正,提高书写的质量。

③课堂上照顾好“两头”,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3、学习方面:多读书,读好书,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以及研究“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随时记录教学心得和教学反思。积极听课,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并做好笔记。

4、教研方面:准时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学习和记录。主动参与讨论,对于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以及训练题等,要积极研究,取长补短,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5、纪律方面: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提前侯课,按时下课。不坐课,不随意调课。严格履行学校的请假制度。认真的完成学校交办的各项任务。

总之,本学期要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都能更上一层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五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263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提问: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点出植树的好处,进行思想教育。)揭题。(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题目:同学们在校园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利用学具表格完成对因为长度不定的猜想,展示学生的猜想:(由于长度的不同,学生出现的情况不同,但总是会出现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3、验证,建立数模。(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验证)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5米种一棵,再隔5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4、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个间隔就有1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5、总结归纳,应用规律,完成例1的学习。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棵数-1=间隔数

学生完成课本例1的学习、解答。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有关植树问题原理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巩固练习。

1、点击生活。

(1)一排同学之间有7个间隔,这一排有个同学。

(2)工人叔叔要在路的一边安装路灯,一共安装了6座。从第一座到最后一座一共有个间隔。

2、解决问题。

(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距离都是1km。一共设有多少个车站?(2)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3、拓展练习

园林工人沿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课本P109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要栽)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100÷5=20(个)20+1=21(棵)

答:一共要栽21棵树。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20_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它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本节课要解决的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感悟“化归”的解题方法,构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设计教学时,我运用“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进行自主学习,以认知冲突为诱因,展开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观看图片,寻找数学信息,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应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三、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再度质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植树问题的实质。四、多层次、多角度的达标测评练习,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孩子喜闻乐见的教学环节。例如:在问题导入时,让学生根据不完成全的应用题,对缺少条件的应该题大胆进行猜测,激发学习兴趣。再如:自主学习、互动合作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

2、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交流等活动,既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又逐步形成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3、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是来自于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从而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的每一环节都紧扣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有目的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得有趣,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4、本课的练习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我安排学生完成已知间隔数求棵数及已知棵数求间隔数的两道填空题,以及“做一做”中知道总长和间距求棵数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如上楼梯、排队、敲钟、锯木头等,所以在后面的提高练习中,我把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进题目中,让学生拓宽视野,解决生活中不同现象的“植树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是过于侧重于植树问题的原理,课堂的练习密度不够,从练习中也反馈出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所以今后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7932 字

+ 加入清单

2021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老师是怎么制定教学计划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方程、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五(3)班共有学生17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1人。本班学生历来的课外作业完成得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书写状况缭草;上课用心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的人不多;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很差,上课走神等。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力争本期有较大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二)图形与几何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四)数学思想方法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五)数学综合运用

1.探索图形;

2.打电话。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平面图或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7.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爱学、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0)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每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上,创建教学的问题情境,属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

一、 基本情况

本班共学生44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2人。本班学风较杂实,纪律较好,绝大部分学生能按时完成书面作业,成绩较好。不足之处是个人表现能力不够强,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解决问题缺乏创意,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够关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将严谨治学,因材施教,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使他们各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教学工作目标及要求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4、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7、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2、改进比例的编排,突出比例的概念,丰富联系实际的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安排对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具体措施

1、关注教改动态,不断探索新课程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2、精心备课、上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生活中的的数学问题。

4、改革学习评价机制,过程与结果并重,全面考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加强师生交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6、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组织好学生活动。

7、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他们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逐步达到有机融合、同步,老师、家长、学生统一思想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8、不断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二班现有学生26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五)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如下,快随第一范文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等能力。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三、全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圆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方程、认识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能按要求完成相关的折线统计图。

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等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等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等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等过程中,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5、在学习统计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解决问题:

1、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等活动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不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学习方式: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