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19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观后感(最新20篇)

浏览

1426

范文

444

2024观看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节目如约而至,这批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同往年一样,尽管他们岗位不同、经历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的精神深深敲击着人们的心灵。他们身上呈现出的忠诚、敬业、担当、奉献、大爱等优秀品质,树立了一座座丰碑。

爱国奉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而且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激励人们奋进新时代的光辉旗帜。爱国是崇高的,也是具体的,体现在一世一生中,落实在一言一行里。“感动中国”人物中“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成为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援藏16年,不仅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而且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奋进新时代,就要像“感动中国”人物那样,把爱国之情化作不懈奋斗的动力,以报国之志书写新时代的华美篇章,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职业孕育事业,事业高于职业,只有把职业当事业来对待,才会激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感动中国”人物中守岛卫国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32年如一日,坚持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坚守三尺讲台的乡村教师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教,一干就是17年,把青春奉献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奋进新时代,就要像“感动中国”人物那样,始终把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把辛苦当成一种幸福,把爱岗敬业当成一种责任担当,尽职尽责,实干苦干,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篇章。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急关头豁得出来,是一种担当本色,也是一种责任自觉,体现出一种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为民帮困的境界。“感动中国”人物中不畏牺牲的排雷战士杜富国、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危急时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他们当国家利益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的紧要关头,都是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无畏,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竭尽全力维护和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进新时代,就要像“感动中国”人物那样,面对大事难事勇于负责、敢于担当,面对艰难险阻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做到平常时候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迎难而上、生死关头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当先锋、打头阵、做标兵。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展示新作为,要从“感动中国”人物身上去汲取精神的营养、激发前行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奋力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王绅森早年在工作中遇到生活困难的学生,都会自掏腰包,及时帮助。退休后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去资助困难学生。

20__年,他通过媒体得知常山女孩徐玲玲考上了大学,但由于生活拮据四处打工,便陆续资助了她18000余元。

为了帮助更多学生,王绅森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一些收入。自20__年起,他开始依靠回收废旧物品挣钱助学。每天晚上10时许,老人就推着三轮车出门,直到凌晨三四点钟回家。周边的饭店、旅馆、小超市都是老人废品回收的来源,一个晚上下来,他可以捡满两辆三轮车,每个月能挣到四五百元。多年来,几乎天天如此。被问及为何晚上才出去拾荒时,他说,白天捡废品的人多,很多人以此为生,我不去跟他们争,不能抢了人家生活的饭碗。

除了坚持助学,王老还以更多善行温暖、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在王绅森所住小区的单元门口,挂着50多把雨伞,全是他在废旧物品回收时捡出并修好的。如今,这些雨伞已成为小区的“共享雨伞”,解决了突降大雨时路人的燃眉之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2108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朱彦夫心中始终装着一件事,那就是将自己所经历的难忘事件写下来,以告后代。牺牲战友的临终嘱托催促着他去写,残废人自强不息的信念鼓舞着他去写,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召唤着他去写!

当时迟浩田上将了解到朱彦夫的事迹后,专程赶往沂源县看望朱彦夫,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并高度评价了_支持丈夫带领群众致富的牺牲精神。之后,迟浩田上将先后三次给朱彦夫写信,鼓励他把当年抗美激战中的壮烈情景写下来,传给人们,让人们了解历史,推动国防教育。1989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对妻子说:“我年轻时拿过锄杆子和枪杆子,但这两杆子过早地夭折了,我思量来思量去,我得用笔杆子再作贡献。”“迟部长也说过好多次了,你是该写!俺明日就给你买纸和笔墨。”妻子高兴地说。

写书对一个失去双手、双脚的特等残废人而言,其艰难不言而喻。但有妻子的支持,他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从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开始只是笨拙地学读,摹仿着写:写书信、写报告、写新闻。也许是战争血与火的经历使他刻骨铭心,也许是朝鲜战场的惨烈使他没齿不忘,每每落笔,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些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的身影。他先后学写了《庄户天王》、《救险记》、《悼青山》和《异人梦》,全部是烈士或与烈士有关的故事。生活,尤其是战争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战友,是他作品中堂堂正正的主人公形象。他写书写得很苦,也写得很累。一到阴天,四肢的截断面便向外渗血水,疼痛难忍,_便用药棉不断给他擦拭伤口。他累了,她便给他轻轻捶背,夏天天热,没买风扇前,她坚持用蒲扇为他驱热。有一次,一位搞创作的人看了他的部分初稿,不屑地说:“就是再比这好上十倍,也出版不了。现在都喜欢看谈恋爱、跳舞的,这样的书没人看!”这一句话,使他萌发了辍笔的念头。妻子第一次冲他发了火:“你要是不写下去,对得起你牺牲的战友吗?对得起迟部长吗?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再好卖咱也不写。这书你尽管写,能出最好,出不了咱当家史”想起妻子对自己的莫大支持,他满脸愧疚,禁不住又热血沸腾。“《极限人生》中的‘根限’两字,是指身体上的极限。对我来说,身体是残缺不全的,这就要以没有极限的奉献和追求来弥补”用两只残臂夹笔,写得累了,他就用牙咬着笔写。这些年来,他究竟咬坏了多少支笔,碰翻多少墨水水瓶,连_也记不清了。口涎、坏眼睛渗的水、胳膊断处流下的血水和汗水时常会浸湿稿纸,模糊了字迹,只好重写。为此,_没少动脑筋。后来,她找来块小塑料纸,垫在丈夫写字的残臂下,他每写几行,她就把塑料纸移动一下起初,儿女们劝他口述,他们记录,可他总觉得那样少了一些思索的空间,表达不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他把写作作为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重要途径。因此,他还是坚持自己写,自愿找罪受,找苦吃。这种罪、这份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很多时候是生理之外的。别的不说,光是那一天学没上过的知识饥渴,就时常把他逼得心烦意乱,焦头烂额。多少回,为了一个情节的描述,他会不吃不喝地憋上几天;多少次,为了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他会搬来字典、词典,一查就是几十分钟、几小时!就这样,他起初每天写几十个字,后来每天能写几百个字。有时候半夜里想起什么,从床上爬扯半天才爬起来,开灯写下来,把妻子吵弄醒了,两个都睡不着,就拉咕呱

到1996年5月,他七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长达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认为,这部作品无论从构思、语言,还是描述和遣词造句上,都不能同作家的作品相比。但他觉得,在一桌盛筵上,出现一道味道迥异的“清拌苦苦菜”,不是更能显出山珍海味的诱人浓香吗?他决心把这部小说出版出来。从此,_又陪同丈夫踏上了艰难的送稿路。人民武警报的一位记者看了《极限人生》的手稿后,深受感动。“《极限人生》对人怎样战胜生理上的缺陷,对人怎样活着提出了强烈的叩问和挑战,对普通人和伤残人都是一种极大的引导和激励。”

《根限人生》从创作出版发行,始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黄河出版社编委看了《极限人生》的书稿后,立即决定出版。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上将闻讯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欣然提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为朱彦夫亲笔题写了“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的条幅。1996年6月,《极限人生》以33万字的篇幅出版印刷。朱彦夫在书评中写道:“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勾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如果读者能从中汲取到做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差愧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次印刷的3万册《极限人生》销售一空。为满足更多读者的愿望,黄河出版社又作了第二次印刷。

朱彦夫的事迹传开后,齐鲁大地掀起了学习朱彦夫的热潮,朱彦夫也被中组部表彰为“模范共产党员”。面对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妻子,他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有今天的日子,要是说我干出了点事,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劳是你的,没有你,就没有我朱彦夫!”此时的他动了感情,泪水从墨镜后悄然流下。如今,朱彦夫的一部新作即将问世。这仍然是一部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素材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程不时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见证者,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工厂及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建厂设计,后担任中国设计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的总体设计及副总设计师。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条件是极其艰苦的,但程不时和同事们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当时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和他的同时代人,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当时中国的民用航空器的研制水平,接近了世界航空巨头美、苏、欧洲的高度,填补了中国大型客机研制的空白。虽然“运-10”项目中途下马,但在20年之后,“运-10”的科研成果成为中国自主研发商用大飞机的基础。

20__年,中国商用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人们看到87岁的程不时泪湿双眼。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10”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之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10”和C919飞机的设计师,程不时亲历了这一梦想艰辛的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9月8日下午,通过刘秀祥牵线搭桥,浙江省余姚市的一位企业家与陆帮燕结成帮扶。

“资助金额为每年6000元左右,等资助方审核完陆帮燕的资料后,将确定打款时间。”刘秀祥工作室工作人员王代分说。

陆帮燕的父母是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学生食堂的员工,收入拮据,而她的弟弟正在望谟县民族中学上高二,陆帮燕上大学每年27500元的学费成了她家最大的难题。

经历过苦难,刘秀祥更懂得机会的珍贵,他告诉自己,要通过努力,解除贫困学生求学的后顾之忧。在刘秀祥看来,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实现控辍保学。

入职以来,刘秀祥每个假期都会到学生家中家访,跑遍了望谟县15个乡镇,单是摩托车就骑坏了8辆,先后把近50名学生从工地、车间拉回了校园。

20__年夏天,就读于望谟县第三中学的王妹快被母亲要求不准参加中考,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渴望读书的王妹快偷偷参加了中考,并顺利考入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但最终还是被迫辍学。

得知消息后,刘秀祥带着王妹快的初中老师和所在镇干部,共同做其母亲的思想工作,多次尝试后,终于说服对方。后来,他又对接爱心人士资助王妹快,资助金额为每年7000元,直到大学毕业。王妹快得以重返校园。

“刘老师就像阳光一样,每次坚持不下去时,想到他曾经的经历,就觉得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是事儿。”王妹快说,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她希望将来能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去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人。

同样被刘秀祥“拉”回校园的,还有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廖段写,由于家中经济负担过重,她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

得知廖段写辍学后,刘秀祥坚持与廖段写母亲沟通,给她讲解国家的帮扶政策,同时积极为廖段写对接资助。

经过刘秀祥与学校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廖段写终于在离开近两年后得以返校读书。

“那时候,我一有空就会和刘老师沟通,很想回学校上学。没有文化只能做苦工,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我才能改变命运。”回想起打工的日子,廖段写泪流满面。

“从20__年到现在,刘老师自己资助或对接资助的学生有1900多人。”王代分说,截至9月10日,刘秀祥已为101名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对接了资助,资助金额共计298.4万元。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而且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刘秀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天来,细读各网站、公众号上有关叶连平的文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省优秀教师、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老师陈宏亮说,为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不顾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责任担当和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这束微弱但永不熄灭的“乡村烛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路和方向,更树起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榜样和丰碑。

陈宏亮认为,和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相比,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做到,还有许多地方能够做到。有人说,教育即“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任周遭环境再喧嚣,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而恬淡的。叶连平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在宁静中寻找力量,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使命和毕生追求。只有教书育人者把心灵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方能寻找到教育的美好和本真。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宁静而恬淡的心境。

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进取的动力。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心系教育,将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出来的正是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而在这一份尽职尽责之中,他也收获属于他、属于孩子们、属于教育的快乐。辛勤、专注、坚守,这就是敬业的本质,也是教育工作者快乐的源泉。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叶连平,作为一名老党员,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几十载的真实写照。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无私和奉献的情怀。

陈宏亮表示,正是无数个叶连平这样的优秀人民教师,他们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祖国才由当年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迈向强起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将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心无旁骛,不改初心,逐梦前行,努力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辞】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人物事迹】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

20__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元。经多方努力,20__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苏州籍两院院士顾诵芬名列其中,在他的颁奖辞中这样说道: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11月3日,20__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顾诵芬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0年,顾诵芬出生于苏州的一户书香世家,祖上系有着“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美誉的苏州名门唯亭顾氏。他的父亲顾廷龙是我国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5岁那年,父亲顾廷龙应邀到燕京大学任职,顾诵芬全家迁居北京。顾诵芬少时便立志航空报国,高中毕业后,他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攻读航空工程系。1951年大学毕业后,顾诵芬毅然投身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事业,此后的30多年间,在基础全无、经验空白、人力缺乏、设备掣肘的境况下,顾诵芬先后参与或主导设计研发了“歼教1”“歼8”和“歼8Ⅱ”等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

多年来,顾诵芬院士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20__年5月,市科协专程拜访看望顾诵芬院士,他亲笔寄语苏州:“科技创新,引领苏州高质量发展。”去年10月,市科协、姑苏区科协等共同为远在北京的顾诵芬院士寄去了精心准备的重阳礼物。顾诵芬院士亲笔致信表示感谢:“家乡如需我做什么,我当尽力为之。”寥寥数语间,尽是心系桑梓的拳拳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场上的一场惨烈的阻击战中,20多岁的他永远地失去了双手,下肢从小腿以下也都被截去,他变成了一个“肉骨碌”,住进了荣军院。

看到自己成了处处需要人照顾的“废人”,他心情极为沮丧,绝望的他几次企图自杀都没成功——那时,他连自杀的能力都没了。

后来,在别人的讲述中、在影视作品中,他认识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海伦·凯勒、吴运铎等一些中外钢铁战士,他们在残酷的命运面前的永不屈服的坚韧品性,深深地震撼了一度迷茫的他——原来,生命的硬度远在钢铁之上。

于是,他开始近乎自虐地学习生活自理,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跌跌撞撞中,他终于学会了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本领,并毅然地告别了他完全有理由享受安逸的荣军院,回到了当时还很贫穷的沂蒙山老家。

不满足于只能做到生活自理的他,又拖着残躯,无数次在山上沟下摔打,带领着乡亲们开山修路、架桥引水、种树、建果园……直到贫困的山村真正地富裕起来,他这个无手的村支书一当就是30多年,令乡亲们敬佩不已。

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不甘寂寞的他,为给后代留一份精神遗产,又开始艰难地写书——他用嘴咬着笔写字,用残臂夹着笔写字,用嘴、脸和残臂配合笨拙地翻字典。写上几十个字,都要累得他浑身是汗。

要知道,从未上过学的他,仅仅在荣军院的习字班里学会了几百个字,虽说他后来一直在坚持读书看报,但文学素养几近于零。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以那样的文化功底、那样的身体条件,还能够写作,许多知情者劝他别自讨苦吃了,可他写作的信念毫不动摇,他硬是花了3年多时间,七易其稿,写出了令着名军旅作家李存葆都惊叹的撼人心魄的30多万字的小说——《极限人生》。

他就是中国当代的保尔·柯察金——特残军人朱彦夫。

没有双手、双腿残疾、视力仅有0。25的朱彦夫,硬是凭着自立、自强的渴望,凭着挑战命运的坚韧与执着,打破了生活中的一个个“不可能”,以无手之臂书写了传奇人生,留下了熠熠闪光的生命篇章。就像他那部小说的名字一样,他打破了人生的许多极限,创造了耀眼的生命辉煌。

其实,谁都可以像朱彦夫那样,只要信念在握,热情永不泯灭,虔诚地努力向上,有些极限是完全可以被超越的,有些奇迹完全可以在拼搏中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物,更无从谈何为人民公仆。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做好人民公仆。

不忘初心,源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古代先贤们都能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党执政最大的底气,是祖国蓬勃发展最根本的力量和保障,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是一个党员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正是因为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利益,黄文秀在看到天气预报之后,想到的是驻村地点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危,毅然返回驻地去帮助当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

不忘初心,给人以无所畏惧的力量。正是因为坚定不移信仰社会主义,许多党员同志才会一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无私付出。当面对狂风暴雨的时候,黄文秀同志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踏上支援贫困村民的道路,在赶赴驻村地点的途中,还不忘联系同事,询问村民的受灾情况。

作为驻村书记我们一直坚守在工作第一线,在工作中能深刻的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艰难,要想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但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牢记人民的利益,更需要我们学习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从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动力,以她为标杆,具有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责任与担当。以担当诠释忠诚、以担当体现作为。学习做黄文秀式的人民公仆,要像她一样不忘初心,自觉为民造福。“不忘初心,始做人民公仆” 是一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话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要始终心系群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如果我们中多一些黄文秀一样的好党员,好同志。相信人民会更幸福、祖国会更加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后,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八个字,字字恳切,重逾千钧,折射出航天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这份挚爱源于深知:为托举他们一飞冲天,在祖国航天的各条战线上,多少人把铺盖搬到车间,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专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轻人霜染两鬓……

“祖国托举我飞天!”景海鹏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俄罗斯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加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非常吃力,每次训练结束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俄罗斯专家十分惊讶地问:“她不会就是你们中国选出来的女航天员吧?”科研人员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硬是靠着这种坚韧执着的拼劲,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自豪地说:穿着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觉真棒!

说起国家,航天员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提到个人,他们却常常轻描淡写:

20年来,在很多人看来,邓清明是个“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亲戚都会这样问起:“只听说是航天员,咋不见他上天哩?”作为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训练备战,3次入选任务梯队,却始终没能圆自己的飞天梦——“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你后悔吗?”邓清明这样回答:“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荡着《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航天员们至今都感动不已……刘洋说:“如今当大家对我说‘你没有变’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记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托举我们飞天的双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中国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中国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人物张富清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了空军招飞,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

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__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__年6月11日,聂海胜与新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女)搭乘神舟十号再次飞抵浩瀚宇宙。

20__年2月,特级航天员聂海胜少将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20__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观看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我来自广西贫困山区,我要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的父老乡亲,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尽绵薄之力!”这是黄文秀**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时所保持的初心和梦想。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自己的家乡广西,扎根基层,服务自己的家乡父老!

回首黄文秀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30岁的年华,美好而又绚烂,但黄文秀的人生却永远定格在了30岁。

“我是一名党员,是来自白色革命老区的壮家儿女,将革命先烈们奋勇前进,不断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青年一代责无旁贷!”**年3月,她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请缨,成为乐业县新华镇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在百坭村,黄文秀扑下身子,吃住在村,穿村入户了解民情,下田帮扶体察民意。短短一年她带领全村88户417人脱贫,完成了屯内1.5公里的道路硬化,4个蓄水池的新建,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6.38万元。这一组组数字就是她的执着和坚持换来的脱贫成效,就是对她工作最有力的肯定,就是对她辛苦付出的无上赞扬!

“截至目前,全村还有15户56人未脱贫,百坭村的基础公共服务还有待建设完善,如何推动产业发展还需继续谋划,面对这些,我充满信心。”对于村里的情况她如数家珍,对于村里的脱贫攻坚她胸有成竹!

“我们百色是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责无旁贷,同时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有信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满腔热血的黄文秀扶贫攻坚之路确不幸戛然而止。20xx年6月16日晚,担心村里会因为暴雨受灾,黄文秀看望了身患癌症刚刚手术完的父亲后,连夜驱车赶回驻村点,途中遭遇山洪,所乘车辆被洪水卷走,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黄文秀走了,她带着她未完成的初心和梦想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岗位,但是黄文秀又没有离开,因为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还有百余万的同路人,他们每一个都是“黄文秀”,他们用无悔的青春和炙热的初心将“共产党员”这一身份重新定义!

按照黄文秀的北师大硕士的学历和能力,她本来可以选择留在北京或者出国深造,按照流行的“成功学”,可以有“更灿烂的前程”,可是,她还是非常坚定地回到家乡,这里面的确有桑梓情结,有朴素的回报感,但可能更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年轻的她有着自己的坚定信仰。

青年共产党员就是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就是要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的钻业务,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将“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共产党员的决心继续践行前进!

“有的人死了,但她还活着”。黄文秀把生命奉献给了百坭村,她永远活在百坭村群众的心里,也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朴实而又豪迈悲壮的话语,令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90岁高龄的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在每天1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渴了,抿嘴唇忍住。累了,扶桌角坚持。从不中途间断休息,这节“课”整整上了30年。

每次站在三尺讲台上,都会精神矍铄为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英语课。由于听力下降接近失聪,他只有戴着助听器上课,竭尽全力大声讲课,生怕有学生听不到或听不清楚而跟不上进度,也尽量听清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长期以往用坏了好几个助听器,而把助听器声音设置到最大带来震耳欲聋、身心疲惫的痛苦没人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观看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

范文类型:观后感,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4月25日,53岁的郎平又回来了,她再次回归国家队担任中国女排总教练,中国女排又有了主心骨。

20__年,国际排联公布的世界排名,中国仅列第五位。伦敦奥运会未能跻身四强。很多人把这时的女排形容成一块“烫手山芋”,无数人劝郎平,不要去接。

“接!为何不接?三十年前我可以,三十年后依然没问题!”郎平依然霸气,只是额头上略微松弛的皮肤,以及眼眸深处偶然显露的疲惫,才能让我们想起,郎平,已经不再年轻了。

这时的郎平身体状况已经很糟糕,天知道她经过了多少思想斗争。膝关节曾动过7次清理手术;双胯一边做过一次手术;再加上腰椎间盘突出……郎平苦笑道:“我已经可以发一个残疾证,而且不知道是几级了。”

身体不堪重负,但作为教练要全程跟随训练,亲力亲为。而且郎平在出任国家队总教练前,已是广州恒大俱乐部教练。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好吧,你们现在有多差,以后就会有多出色!”郎平大手一挥,指向旁边的训练馆。十八米长、九米宽的场地就此成了炼狱场,郎平冷酷地将手背在后面,仿佛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没有人知道她们花了多少时间修炼内功,只知道中国女排,好像,慢慢回来了。

和八年前一样,郎平依然是女排赛场上唯一一位女性主帅。她有够男人的强悍一面,破釜沉舟地换人,果断且结果完美的战术调整,以及足够冷冰冰的训诫,“我们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我没人换你了,只能看你自己了”;她也有很女人的细腻一面,把队员们视作自己的孩子,像妈妈那样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影响女孩们的心情,“我特生气,但又不能表现出来……我只能一直鼓励她们,让她们放松,因为人一紧张,肌肉动作的反应都不一样”,流着泪拥抱队员时,也不忘轻声在耳边嘱托:“你今天表现得很好,很勇敢。要记住今天的心情。”

在里约,一位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的高级官员在观看女排赛后留下如是评论:“女排赢球靠的是团队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郎平的用人。她真正做到了有勇有谋,将每一个队员的特点都发挥了出来。”是的,郎平上演了王者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349 字

+ 加入清单

顾诵芬首次参与设计的机型,是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

喷气飞机的特点是要用两侧进气,让出机头来放雷达。顾诵芬负责气动布局设计任务。然而,这对于学习螺旋桨飞机的顾诵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当时,顾诵芬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一旦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进气,一边排气,飞机发动机就没有推力。如何验证,顾诵芬和同事费尽了脑筋。

他回忆道:“我们用医务所的废针管,把它不锈钢的很细的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然后外面用薄铁皮做个整流罩。那时候也没有好的风洞,就到哈尔滨军事工程院那个一米五口径的小风洞里去做,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拿下了这个实验。”

1958年7月26日,历时两年时间的研制,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托人带话—

“告诉这架飞机的设计人员,要他们做无名英雄。”

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的话说,就好比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

为了查出垂直尾翼气流分离的地方,顾诵芬决定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进行观察。

顾诵芬的夫人江泽菲曾和他有一个约定——不再乘坐飞机。这并不是出于对飞机安全的不信任,而是不忍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然而这一次,顾诵芬要登上的还不是民用大飞机,而是风险更高的战斗机!所以他必须瞒着妻子、瞒着家中每一位亲人。顾诵芬本人坦言,当时也来不及想这么多。

据当时驾驶飞机的试飞员鹿鸣东回忆:“顾总那会儿已是年近半百的人,却丝毫不顾过载对身体带来的影响和潜在的坠机风险,毅然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在万米高空观察拍摄飞机的动态,这让所有在场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动。”

连续经过三次的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正式定型。

1980年,歼8Ⅱ飞机立项研制,其作战性能要求远超歼8飞机。顾诵芬任该型号总设计师,是航空工业第一位由国家任命的型号总设计师。他制订了两侧进气的气动布局方案,解决了二元超音速可调进气道设计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他作为型号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军地多个部门、上百个单位高效协同工作,仅用四年就实现了飞机首飞。军方评价,歼8Ⅱ飞机是当时“我国空军装备的歼击机中最高档的机种,对改善空军装备、增强国防力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成为当时空海军的核心装备。20__年,歼8Ⅱ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歼8系列飞机共衍生16种型号和技术验证机,装备部队350余架,一直是我军20世纪的主战装备。歼8系列飞机的研制,牵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促进了冶金、化工、电子等工业的发展。顾诵芬被誉为新中国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飞机气动力设计第一人。

在歼10研制过程中,顾诵芬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转型评审和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等方面的工作。

与之同时,他敏锐地抓住苏联解体前的机遇,借助20世纪60年代与苏联航空科技专家建立起的深厚友情,发起并主持了双方气动力和飞机设计专家对远景飞机的设计合作,使我国上百名飞机设计技术骨干得到了锻炼,此次活动形成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建起了我国新一代战机研制的国家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他出生于1964年,湖北枣阳杨垱镇的一个小村庄里。

家里姐弟八人,他排行老六。

父母靠种田维持生计,家大口阔,日子过得很拮据,粮食往往不够吃。

在他的记忆里,每次吃饭餐桌上主食都是红薯面做的黑窝子、杂面饼,主菜就是萝卜干、咸菜、大酱,以至于到了现在,闻到大酱味他就犯恶心。

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从不耽误他的学习,想尽一切办法供他读书。

因为交不起学费,每次都是东挪西借,甚至有一次交到老师手里的“学费”是一只兔子。

他也没有辜负父母,学习非常刻苦,没有钱买课外资料,那就吃透课本内容。

课本上的知识,在哪页哪个位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在他16岁那年,父亲意外病逝,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依然没有动摇他继续求学的决心,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枣阳一中,当时的重点高中,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学校了解到他家的特殊情况,专门为他申请了救济金。

每年假期,他也会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堂兄家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挣十几元钱,用来交学费。

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努力,赚到了上高中的学费,始终没有动过辍学的念头。

1983年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瞒着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

直到有一天,县武部派人到他家了解情况,他才知道自己被选上了。

到了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他非常珍惜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

学习刻苦、训练严格,门门成绩都很优秀,同期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两次被评为全优学员并担任学员班长。

1998年3月,经过层层筛选,他被选拔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学习理论知识时,他明显有些吃力,离开校园10多年的他像备战高考一样,没日没夜地学,家里成了他的学习室,客厅到卧室到处堆满了学习资料,甚至连墙上都贴满了背记的纸条。

妻子和女儿临时当起了他的英语辅导老师,纠正他的英语发音、听写单词。

他不断充实大脑,扩充知识,就在今年春天,57岁的他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

他就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聂海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xx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指令长,这是他第三次飞天。

1964年,聂海胜出生在湖北襄阳一个普通农家,在家排行老六。1987年,他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从此扎根江西11年。

1998年1月,聂海胜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升空,5天后,聂海胜、费俊龙凯旋。

8年后,已是少将军衔的聂海胜再次出征,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共同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圆满成功。

“8”似乎与聂海胜格外有缘,在度过了又一个8年后,20__年,57岁的聂海胜搭乘神舟十二号第三次飞天,将同另外两名航天员一起,在空间站驻留3个月。

航天员们进入太空生活后,健身锻炼成了“每日必备”。他们需要每天进行至少两小时的运动锻炼。饭后,聂海胜开始了健身“三连”——后空翻、倒立、后空翻。这些在地面上饭后禁止的动作,在太空环境中,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影响。

太空出舱是一项极为复杂、危险的工作,航天员在出舱前也要进行多项准备工作。据视频画面显示,聂海胜在汤洪波的帮助下,接受了运动肺功能检查。

据悉,这项检查是为测试航天员心肺功能,同时通过大运动量刺激和呼吸机对肺部的强化,确保航天员出舱时良好的身体状态,有体力在纯氧环境下穿着130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完成复杂的舱外工作。

画面中,在汤洪波的提示下,聂海胜松开两只手在空中挥舞,好像在开心地手舞足蹈,毫无压力,显然是信心十足。

周家平曾与聂海胜在空军驻赣某部学习,两人同住一间寝室。

据周家平回忆,有一次,聂海胜在执行训练任务时,飞机发生故障,从5000米的高空坠落,塔台指挥聂海胜保持飞机状态,实施“空中开车”。聂海胜按照程序操作,但没有成功。当时飞机飞行高度已降到20__米,塔台指挥员让聂海胜准备跳伞,但不甘心的聂海胜又试了一次,无奈再次失败。在飞机飞行高度只有500米时,他被迫选择离机跳伞。几秒钟后,飞机坠毁,而聂海胜的伞降点距飞机坠毁点仅100米,巨大的气浪把聂海胜推倒在地,所幸他毫发未伤。

“这种突发状况,全凭过硬的飞行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周家平感慨道,聂海胜在专业领域是大家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素材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xx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