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汇编20篇)

浏览

7365

范文

80

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993 字

+ 加入清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2)背景链接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生难字词

(1)字音

蓼溆(liǎo xù) 撮弄(cuō)

发怔(zhèng) 岔气(chà)

促狭(cù xiá) 筵席(yán xí)

(2)词义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岔气】指呼吸时两肋觉得不舒服或疼痛。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刁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

明确: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

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

明确: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2.拓展延伸

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明确: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凤姐、鸳鸯设局取笑

刘姥姥装傻上演笑剧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明白了在写人物时,要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的教学和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26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你们知道有哪些描写雪的诗句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板书题目作者)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课文,纠正读音

2. 接下来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a.这首词描画了一幅什么图画?(通过初读,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分上下两阕描写了北国的雪景,展现了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

b.那我们来进行具体问题以具体分析,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阕:议论、抒情————论古英雄的不足

赞当代革命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331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4.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2.难点: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教学准备:

1.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的电脑展示图片。

2.将课文的知识整理成PPT.幻灯片。

设计思路: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楼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大多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电脑示图解题,作者及文体简介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你们知道哪些?学生讨论,多媒体出示。(《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三、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T/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幻灯显示。)

(1)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四字短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薄暮冥冥樯倾楫摧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2)阅读思考:

①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

②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

③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四、理解关键句(多媒体出示)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讨论并归纳: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讨论并归纳: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全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湯湯,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讨论并归纳:前人之述备矣。

5.第二段哪两句话引起下文情景交融?

讨论并归纳: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描写洞庭湖阴天景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讨论并归纳: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7.描写洞庭湖晴天景色。

讨论并归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8.迁客骚人悲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9.迁客骚人喜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讨论并归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

讨论并归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五、分析重点段

1.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3.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4.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l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6.提问: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表现手法

(1)对比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悲

晴天景色迁客骚人的喜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人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三题。

2.选用本课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1.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语言表达方式?

2.解释下面句中的“或”:

或以钱币乞之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3.“二者之为”指上文所说的两种心情。

4.“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运用了修辞方法,分别指和。

5.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D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7.找出这段文字中反映课文主旨的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4421 字

+ 加入清单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本人物形象,学习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作品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3.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简要了解《水浒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年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凉之地黄泥冈,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重特大抢劫诈骗事件。当时北京大名府梁中书为了给远在首都东京的岳父大人蔡太师送生日礼物,派杨志带领一批训练有素的“特警”护送十万生辰纲,结果却被以晁盖、吴用等为首的一批犯罪分子中途劫走!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八九百年过去了,人们不仅不痛恨这伙“诈骗抢劫团伙”,反而对他们十分崇拜,津津乐道,尊称他们为英雄!这是为什么呢?欲知晓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与作品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本名彦端,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辞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闭门著述,最终写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是否只是施耐庵一人,学界尚有争议。明嘉靖时人高儒的《百川书志》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因此,也有人认为《水浒传》为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合著。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

目标导学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并在浏览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文题中的“生辰纲”是什么东西?“智取”的人是谁?为何称作是“智取”?

明确:生辰纲是为太师蔡京祝寿而进献的大批财物,都是搜刮百姓血汗钱的不义之财;智取的人是晁盖、吴用等八条好汉;因取生辰纲的过程中巧用计谋,故称智取。

2.梳理情节,给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按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可将文章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再要回言”至“唱道:……楼上王孙把扇摇”)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那汉子口里唱着”至“也这般啰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至“挣不动,说不的”)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概括性梳理,可将全文划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杨志为了应付不测处处小心,事事留意。行路策略由趁凉行路至“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的天热行路。期间对下属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与兵士、老督管、虞候的矛盾层层升级。

第二部分:该部分为全文的高潮,写杨志、晁盖等人的智取生辰纲。吴用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以及杨志一行口渴的现状,于是设计在酒中下蒙汗药,通过多种手段诱使杨志放松警惕,进而中计饮酒失了生辰纲。

目标导学三:探究文本双线结构艺术

1.由前面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性把握,请说说本文的结构线索是什么。

明确:杨志押运生辰纲。上路——中计——失纲。

2.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线索也穿插其中,结合题目,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晁吴智取生辰纲。定计——施计——劫纲。

【学法指导】

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探究:为什么本文会同时拥有两条线索?请说说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及如此安排的理由。

明确:文本所采用的是最常见的“包容式”双线结构。故事的发展以一条线索为明线,另一条包容在其中的为暗线。杨志押运生辰纲的全过程便是本文的明线,明线中特别突出了杨志的小心谨慎,杨志与军汉的矛盾,以及失纲的全过程,明线构成文章的整体脉络。对晁盖、吴用等人的行动则采取暗线写法,让读者猜不透,造成悬念,直到最后由暗线转到明线,读者才恍然大悟。这就使故事更加曲折,更能引人入胜,从而增强艺术效果。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课时,我们大致梳理了故事情节,明确了本文行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杨志失纲的明线,一条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取纲的暗线,那么到底双方是怎样的人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呢?双方的斗智又如何体现?让我们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读文段,分析吴用之智

探究:仔细阅读智取生辰纲部分,说说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一、智用天时。

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阴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

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的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

同样通过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等人喝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

目标导学二: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探究杨志“失纲”原因

1.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杨志这一人物,结合文中关于杨志的言行,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与他丢失生辰纲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1)对路途的凶险有着清醒的认识,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松林里休息。为防止遭劫,兵士要买酒喝,他又千方百计阻拦。这都充分体现了杨志的精明、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2)杨志对待下属,“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这又体现了杨志粗暴蛮横、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

杨志的精明谨慎原本不应该产生“失纲”的结果,但是正是因为这份谨慎,才促使他将他的粗暴蛮横、刚愎自用发挥到了极点,以至于内部失和,最后军汉们非要在黄泥冈停住,并买酒中计,从而导致了他的“失纲”。

2.对自然环境的详细描写,也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请你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环境的,这样描写起到了何种效果。

明确: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汉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目标导学三:感受文本“白话”语言特征,深刻理解《水浒传》地位

探究:《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为何著名?有人说,因为它是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有人说,它创造出了一部英雄传奇;还有人说,仅以它高超的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就担得起名著二字了。同学们,请就本文所得,说说你们的意见。

明确: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本文中诸多文句,与现在的白话无异,如“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或夹杂着一些方言词,如“这畜生不呕死俺,只是打便了”中的“呕”字,这都标志了白话语体的熟练运用。而本小说的意义却在于,它以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传世,可谓开辟古今。

人物形象鲜明的英雄传奇。文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杨志粗暴蛮横却又谨慎的双面形象,吴用、晁盖的机智形象,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

拓展:《水浒传》能列入四大名著之一不无其道理,但窥一斑还未必见得全豹,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水浒传》相关素材,阅读《水浒传》相关选段乃至全书,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魅力。

【教学提示】

课外阅读素材见光盘,可复印给学生使用。

三、课后小结

《智取生辰纲》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形象生动,环境描写逼真简练,恰到好处。它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

可取之处

知识点覆盖全面,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认识。

不足之处

文中所体现的智取情节,在现代来看属于违法行为,是极不可取之行为,因此,需要向学生阐述大量背景知识。由于受教学课时限制,此部分尚不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17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感知《乡愁》创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初步掌握鉴赏现代诗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让学生在发散联想中领悟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中国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随着他的《乡愁四韵》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四韵》〉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

余光中

评价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

代表作

《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研读《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乡 愁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三、课文图解

乡愁学案

四、主题归纳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2.《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借鉴

托物寄情的手法;形式上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六、课外积累

思念故乡的诗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2、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悲歌》)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962 字

+ 加入清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2)背景链接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敞,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宽,也需要达标呢?正如书中所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2.生难字词

(1)字音

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 麾下(huī)

广袤 (mào) 赘余(zhuì) 窗棂(líng) 坍塌(tān)

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zhuó)

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

(2)词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品种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 (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我们的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

明确:(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第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的心灵活动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盛着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独特安稳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变化,他们明白了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466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 学 过 程 :

一、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

现代还有一些歌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幻灯片)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曲,名字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宋词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

(1)简介作者

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

明确:

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②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③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④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2)介绍写作背景:

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

(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4) 请一同学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

(5) 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明确:

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

(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

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

师导:

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哪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师导:你们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好词好句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呢?

(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明确: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总结:好。大家刚才很积极地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读一遍。(生齐读)

三、能力迁移

1、师导:同学们,我们读前人的古诗词文,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化积淀,感悟前人在古诗词文中的意韵,感受古人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我们背诵积累的目的在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我们所积累的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语言色彩,并为自己文章的中心所服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我将去送姚华,三年来日夜相伴的感情,一年将被她带到美国去,虽然三年前我已经知道终会有这么一天的,但觉得不会来得这么快,走进候机亭,才真切地感受到分别在即,也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眼泪最终还是背叛了我自己。……

语段三:

今天是农历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明确:

语段一中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明确:

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华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明确:

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2、师导:

好,大家都完成的相当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自己创设情境,用上这首词里的词句,其它的当然也可以,要求引用要恰当,符合人物的情感或当时的情境,并准备作简短的交流。

①学生交流

②时间允许的话,提供参考情境:

a:又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没错,特别是对那些海外游子们,能够回来与家人团聚,回到生他们养他们的故乡,或许是一种奢求,也是一种幸福,而每一个中秋节,她都独自一个人过,望着那皎洁的圆月,她脸上总会浮现出几丝伤感,她想家了,想亲人了,想朋友了,她真恨不得立马回去,但她知道,她只有学业有成时,她才有勇气回国,因为她要报效祖国,因此,每年中秋她依然埋头苦恼,但是五年了,她有五年没与亲人见面了,她终于按奈不住自己的情感,对着那轮明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想故乡,想爸妈,想朋友,明月啊,请肥我五年来的思念带给我的祖国,带给我的亲人和朋友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此时此刻的感叹。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轼发自内心的感慨。我却想把这句话送给去年跟“非典”作斗争的医务人员,他们的行为使我为之一振,他们多么高尚啊!他们是我们永远的守护神,让我们为他们祝福、祈祷,感谢他们击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与我最好的朋友已分开了三年,然而,今天,我惊奇得收到了他的回信,我欣喜若狂,把它当作世间无价之宝,我小心翼翼地把信打开,然而让我出乎意料的是信里只有王勃的一句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里,凉风徐徐,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熟睡,只有一轮皎洁的月光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哦,十五的月亮快来临,一刹那,一个念头如流星般从我的脑子里闪过,我提起笔,在回信上也写了苏轼的一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窗外仍然万籁寂静……。

d:倚在窗前,望着此时的圆月,皎洁使它在黑色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美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怎样努力,它也是难以两全的。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都是一首永恒的乐曲,散发着它的独特的魅力。悲,是对心灵的磨练;欢,是在无聊与紧张中得到的慰藉;离,是让我们懂如何去珍惜;合,是让我们感受团聚时的激励动万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虽然说,我们没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与浪漫,但我们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

f:我终于尝到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滋味。“干脆出去走走吧”我想。“月是故乡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错。月亮就像穿上了一件丝织的衣服。让人看上去朦朦胧胧的,而此时的我却无心欣喜这美景。脑子里时常想起与好友离别的情景。“当我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送你去机场时,而你却回过一个洒脱的微笑说:“记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时,好不容易抑制的泪水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下来”。我回过神来,望着那圆月,轻声吟诵起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的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我还是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对着黑色的天空大喊:“朋--友,我祝你一切都好。”

四、上课小结: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让我们再一次倾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领略关于本课的几幅画面,来结束今天的课吧!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2.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背诵这首词 。

板书设计:

天 上

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高处不胜寒

人间 人间

郁闷 惆怅 释怀 超脱

赏月----怨月----释怀-----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252 字

+ 加入清单

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 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80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 璀璨(cuĭ càn) 讴歌(ōu)敦厚( 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è)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 歌 唱 -----------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348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写法探究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三、课堂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1351 字

+ 加入清单

复习重点

1、古诗文的识记、理解和阅读。

2、重点词语的识记和理解。

3、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

4、写作训练。

具体措施

1、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习时既要把目光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也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习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

2、理清头绪,突出重点

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习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外阅读理解文章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在复习中应加强指导。比如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训练要做到每周至少一篇,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

具体做法是:(1)重点字词,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然后采用听写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训练。(2)文言文复习先让学生明确哪些课文是重点篇目,然后做重点指导,指导完毕后侧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争取大多数人过关。(3)古诗词,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训练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连续性默写,二是理解性默写,三是运用性默写。复习完一册就利用课堂和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默写,背,要尽量做倒背如流。(4)作文训练,每周至少讲练一次,(5)名著导读的讲练,主要依据《考纲》中指定的篇目,以问带讲。

复习步骤

第一周复习七年级古诗《论语》、《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桃花源记》、《陋室铭》。

语文积累及运用

1、强化字词的训练。逐册筛选出课本中“词语积累”里面的重点字词、课文注释里的重点字词(常用而又易读、写、用错的),按音形义出题,在自习课和课外当作业完成,然后抽时间纠错,再进行检测和订正。

2、强化课文背默。课本和课标里规定背诵的现代文、古诗文,要再一次熟记并理解其含义,能够默写名句,不写错别字,可用早读和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出一些检测题进行测试,对多数学生易错的地方,再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做到默写不丢分。

3、强化词语运用和句子衔接的训练。可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题分类讲解,结合具体语境教授做该题型的技巧。然后用大量分类练习的方式来达到掌握方法、灵活运用的目的。

4、强化病句修改的训练。用2节课时间,讲解常见的病句类型及题型,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以提高识别病句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修改语段里的多个病句的综合性练习,要求规范使用修改语段里的多个病句的综合性练习。

5、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几乎涉及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法”可依的。

首先,可让学生复习完6册书的主要活动内容,并对重点资料进行整理记忆。其次,再把6册书中所列举的名著知识及介绍复习一遍,然后拓展一些课外知识。第三,可做一些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以便熟悉题型及答题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25篇课文(其中讲读12篇,自读13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

二、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二班共46人。由于他们还不太适应新课程,再加上基础知识较差,上学期成绩不太理想,班上的优生太少,差生较多,中间力量薄弱。因此这学期的教学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学期目标

(一)思想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知识目标:

懂得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基本知识来阅读,分析简短的记叙文。加强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课时,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力求精讲,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给他们 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加强预习和复习,让他们多读,适当地辅之电教手段,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注重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养成。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到能力,追求教学的艺术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争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2970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不饶人,转眼间就到了九年级下学期了,学生离中考仅仅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中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何打赢这一场战斗呢?我们首先得有个周密精当的计划和我们毕业班教师的精诚团结协作。其次有学生的奋力拼搏和有效的复习。针对九年级第二学期的工作,我特拟定一下教学计划:

一、目的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生的语文成绩,力争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1一个小说单元,一个散文单元,一个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2、中考复习:本届毕业生的中考复习是以《遵义专用世纪金榜初中全程复习方略》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与自己的教学。引导学生复习好中考知识点。根据语文版教材,主要中考板块包括以下几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综合性学习 写作训练。 三、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三个班来说,通过上期的测试,一部分学生的书写有待提高,基础部分容易写错字,特别是语音题,学生对所学的生字不准,容易选错。对古诗古文的阅读掌握不够好,翻译不全,对古诗的鉴赏不到位。综合性学习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的审题。对问题没有认真的理解和把握。作文对材料作文来说,许多学生没有把握好材料作文的方向,在作文过程中有跑题现象。二班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许多的学生预习作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落实到实处。

四、办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预习的指导和实施要落到实处。,

2、采用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方式,发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和测试题,不搞题海战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从严要求学生的预习作业, 和平时的测试,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及卷面,坚决杜绝一切非智力因素的产生失分现象。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他人及他校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复习方法。

五 中考复习计划具体安排

在3月20以前结束全部新课,三月下旬开始进入总复习 在复习采用系统

复习 循环复习 中考题预测 中考冲刺 中考模拟与实战练习

一 文言文复习

时间:三月下旬

目标:引导学生能够熟练阅读1-6册的文言文。能够翻译及掌握文章的主题重点 能阅读浅显的古诗文

1.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概括古诗文的大意,表达自己的见解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说出虚词的用法 3.理解古诗文句子的意思,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翻译文言句子

4.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

要求背诵以下文章1、孔子语录2、鱼我所欲也 孟子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6、出师表 诸葛亮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9、杂说(四) 韩愈10、陋室铭 刘禹锡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13、醉翁亭记 欧阳修14、爱莲说 周敦颐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二 古诗复习

时间:四月上旬

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与默写 ,能够赏析古诗词的名句及主题的探究。重点要求背诵以下诗词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三 现代诗文

时间 四月中旬

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与默写以下篇目

1、风筝(第二段) 鲁迅2、春 朱自清3、海燕(第一段和第八段) 郑振铎

4、我爱这土地 艾青5、周庄水韵(“第二次到周庄„„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 赵丽宏6、纪念白求恩(“我们大家要学习他„„”到全文结束) 毛泽东7、为人民服务(第二段) 毛泽东8、白杨礼赞(第五段) 茅盾9、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10、沁园春·雪 毛泽东11、再别康桥 徐志摩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四 基础知识掌握

时间:四月中旬

积累与运用

1.汉字积累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音、字形,认识3500个常用字

2.词语积累

积累常用词语(包括成语)

3.句子积累

识记常见的名言警句及要求背诵的课文中的句子

4.文段积累

①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见附录1)

②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见附录2)

5.文化积累

①识记重要的作家作品及作品中主要人物(见附录3)

②识记文学体裁常识、文章常识

2语言运用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 3.仿写、变换句式 4.造句、扩句、缩句

五 现代文阅读

四月下旬

能阅读课外一般的现代文,掌握各种文体知识,能够运用文体知识阅读各种文章。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中心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

3.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及其作用

5.了解文章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及其表达效果

6.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7.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情境、形象作出评价 8.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对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作出评价

六 综合性学习

时间 五月上旬

1.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2.语文能力的综合。将听说读写能力运用于生活实践

3.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沟通

4.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研究计划,设计学习活动

七 作文 五月中旬

要求学生能够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

1.中心明确,感情真挚,感受独特

2.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3.文从字顺,标点正确

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八 中考练兵 五月下旬

九 中考实战 及中考指导 六月上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73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

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

(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课文就是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的。

(二)生字词语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 沔水(miǎn)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三)理清情节

1.释题:三顾茅庐

明确:三顾茅庐”是三次拜访茅庐的意思,“顾”的意思是拜访。

三顾茅庐指刘备为了兴复汉室,建功立业,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摆脱困境的事。

2.情节

开端(①):刘备力排众议,决定三顾茅庐。

发展(②):刘备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

高潮(③):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谋兴邦定国之策。

结局(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精讲点拨(时间15分钟)

(一)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正面描写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二)张飞、关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写二人的反对有什么作用?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确:张飞的话表现了他直爽、鲁莽、暴躁、不计后果的特点,也写出了对备的忠心。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稳重、顾全大局

明确:二人的反对,反衬出刘备的有远见、有诚意以及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侧面描写)

(三)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智大勇。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明确:短短数语,描绘了诸葛亮的外貌、表现了他超凡脱俗、飘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气质。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

【明确】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最终目标:成霸业,兴汉室。

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有雄才大略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明确:淡泊名利,喜爱躬耕的闲适.

(二)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四)人物小结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宽容大度、虔心诚意,有远见、有政治抱负。

张飞:性格暴躁、鲁莽。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诸葛亮:雄才大略,深谋远虑,谦虚谨慎,淡泊名利

关心人们疾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学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师明确或点拨。

作为一篇小说,课文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手法进行描写?

典型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四、梳理归整(时间2分钟)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拓展延伸(时间2分钟)

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学生谈,考虑不到的教师指点

明确:

1.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2.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3.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六、教师小结(时间2分钟)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1500 字

+ 加入清单

还有4个多月就中考了,初三冲刺在考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前线,唯有志取佳绩,决胜中考。本学期是学年关键的阶段,既要传授新课,又要做好全面复习,所以科学计划很关键。为了实现中考科目指标,超标完成任务,特制订本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尖推中补差,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学情教情:

本届初三学生基础不怎么扎实,一部分学生认识肤浅,重理轻文,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学科成绩差;一部分学生不注重学科知识积累,知识面窄,思维呆板,学法单一,学科成绩滞步不前;一部分学生学业底子不错,但学习习惯不好,作业不耐心,读书缺乏思考,敷衍了事,盲目自信。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看来,优秀率虽有提高,但仍需要继续奋进。及格人数下降,急需要找对症结,迎头赶上。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课内阅读丢分严重,课内知识巩固差。这种现象的形成应引起本学期的反思和重视。

三、教学内容:

1、本学期新。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2、本学期全面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

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

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优秀率提高20%,及格率达到90%以上。尖子生的总分最次不低于100分。

五、教学设想:

1、宏观上要活

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宗旨,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着眼点,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实用性。

2、微观上要实

就是具体到每节语文课,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认真安心读书,深入探讨问题,进行扎实有效的基础训练。

3、重点放在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上,力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提高语文素养,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教学措施

1、本学期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的语文个体差异大,分析摸透学情,分层次进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分析历年中考试题,研读《中考说明》,摸清考题导向。追踪中考考点趋向。辅导资料精心筛选。

3、采用整体规划教学法,单元训练法,重点、难点错题回测法进行基础夯实。

4、抓好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尽心设计口语交际和实践活动、名著导读训练,重视语文知识的全面积累。

5、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描绘身边事物的习惯,根据课文特点安排一些小练笔,引导学生训练合适于自己的一种作文风格,定期推荐一些美文佳句、名言警句。

6、以课文教学为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多交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表达技巧。课内阅读训练和课外阅读训练相结合,总结出一些规律供学生参考使用。

7、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人手一本积累本,归类收集,随时积累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鉴赏的能力。

8、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套题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9、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0、全年级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三语文上册的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初三,教研,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

新版教材融合“诗歌”、“小说”、“游记”、“议论文”多种题材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进,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在古诗文方面,注重诗歌经典的学习与养成,所选课文充满睿智与哲思,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期学习,让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册书中的有关知识,并能很好的运用,使文本和学生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发展。

2、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品读语言、搜集并巧用各类资源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生活,并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九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对字词和古诗文的经常性检查。常识记、常检查并且严格把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无误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2、做题给学生有识记限制,培养学生做题的紧张感,同时要提醒学生审题和条理性,做题后有反馈,对于做题好的和差的都要有评价,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3、坚持做好作文训练。作文片段坚持每周都有,每两周写一篇作文,坚持阅读和写作,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268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生字词。

2、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理清本文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3、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自学指导一:比快速默读课文

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又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梳理情节结构,讲讲每部分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课文的内容,应用哪个字较为恰当?请简单说说理由。

自学指导三:比精彩回答问题。

1、故乡的环境在变,何以见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时隔多年,重回故乡,你能想像“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是如何的吗?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能体会其作用吗?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见到故乡时,我的感受是怎样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4、第四段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我”真的记不起了吗?在什么地方写有?找出来后说说“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美在哪时?这也是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何作用呢?

第12段 少年闺土月夜刺猹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景物等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课文运用对比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手法。

自学指导一:比精彩回答问题。

1、你怎么看记忆中的少年闰土?

2、时过二十年,少年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

小结: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于它的不彻底性,封建主义仍然压迫着劳苦大众,还有帝国主义也在入侵中国,加上众多的苛捐杂税,造成了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

3、生活在城镇的杨二嫂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她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说说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让她养成了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造成的祸害已经波及城镇。

4、 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

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自学指导二:比精彩回答问题。

一、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 、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5、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结合以上问题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并不绝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关于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七、作业: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20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罗迦8226;费8226;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__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蒂(dì)孜(z)汲(jí)渊(yun)恒(héng)榨(zhà) 锲(qiè)

(2)重点词语

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谈创造性思维”,既是文章的标题,又是作者论述的对象。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提出“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的见解;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指出了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深层领悟

1.文中说:“区分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人,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

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天才般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思考苹果落地开始的;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从观察壶里的开水顶着壶盖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潘嘉顿在数学上取得的成就,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规律。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道 理的?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8226;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引用论证,如第10段,就引用了某心理学专家小组 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由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板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8226;费8226;因格

提出问题: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层层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