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心得体会(合集20篇)

浏览

2672

范文

297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1956年,朱彦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张家泉村。回到家乡后,他还遇到了好女人陈希永,两人结为了夫妻,相伴一生。结婚后,朱彦夫也没有让妻子照顾他,他坚持自己练习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

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在生活上他已经不用别人照料,能够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他又把眼光看向了村里乡亲们贫困的生活,他决心要让村里的生活变样,家家户户都能够过上好日子。

说做就做,“扶贫先扶志”,要过好日子先要有知识,于是他白天自己先去学,到了晚上再回来教给乡亲们。后来还带领着乡亲们办起了企业。他一心为了乡亲们好,乡亲们自然也看在眼里。1957年,村里一致推荐让24岁的朱彦夫担任村支部书记。

起先,朱彦夫也犹豫,当了村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就重了,自己一个残疾能当好吗?最终他还是接下了这副重担,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能发光,就能改变他身边的环境。”为了尽快改变村里的样貌,他每天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山里的坑坑沟沟,去勘察地形,走访了家家户户,去调查民情,掌握着第一手资料。

在张泉村支部书记这个职位上,朱彦夫一做就做了25年,在他的带领下,很多荒山变成了青山果园,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实现了他自己许下的愿望。

退休后朱彦夫,始终也忘不了在朝鲜战场上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他决心要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50多岁的他重新开始学写字,不知道练了多少遍,他终于学会了写字,他把笔牢牢地扎在断臂上,依靠断臂的力量写字。

结语:凭着惊人的毅力,他写坏了500多根笔,历时7年终于完成了书稿《极限人生》。完成这部书稿时,他泪流满面,跪在地上说:“战友们,你们可以安息了。”20__年,朱彦夫被授予“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后又被授予“人民楷模”的称号。朱彦夫不愧这两个称号,当之无愧为人民的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黄文秀的名字和事迹从广西传遍了全国,她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的村第一书记,一个永远阳光朝气、笑容灿烂的姑娘,从贫苦大山走出,学业有成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优厚条件回到家乡,不顾条件艰苦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因遭遇山洪不幸遇难殉职。这个30岁的女孩,不施粉黛,不穿裙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不忘初心”四个字诠释的淋漓尽致。

不忘来处,铭记初心。黄文秀同志在北师大硕士毕业后,她没有忘记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乡亲父老,没有忘记自己苦心求学走出大山的初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家乡奉献自我。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文秀同志守初心、怀真情的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摒弃小我意识和享乐主义思想,同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的贴心人。

勇于担当,有勇有谋。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的黄文秀经常会“碰钉子”、吃“闭门羹”,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她很快转变工作思路,从帮助村民干农活到下地种油茶,从闲话唠家常到帮助村民申领扶贫贷款,这个女娃娃用真心一点一点取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和尊敬。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敢担当、用真心的精神,多弯下身子倾听,多深入基层体察,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只有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才能获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百坭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得知要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赴任,黄文秀没有丝毫犹豫和畏惧,收起裙子、挽起裤腿,满怀热情和信心奔赴脱贫攻坚的一线战场。党员干部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肯吃苦、甘奉献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民为本、吃苦在前,作风过硬、工作务实,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诠释共产党员的担当和作为。

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通过学习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她常怀感恩之心、不忘初心使命的为民情怀,汲取她知重负重、直面挑战、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学习她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责任担当。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为基层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才是对黄文秀同志的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就像早春的约会在中央电视台如期播出。

身影清瘦、眼神坚毅,行动坚决、步伐坚定……张桂梅犹如一枝面对重重困难却傲然迎着寒风怒放的梅花一样,在云岭大地散发着丹桂般浓郁的幽香。品读“时代楷模”张桂梅先进事迹,一位坚韧纯粹、迎难而上,甘做人梯、无私奉献的师者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令人感佩。她的精神值得学习、值得传扬。

张桂梅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她40年如一日,扎根云贵高原的偏远山区,义无反顾投身教育事业,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改变了三代人的贫穷命运。她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用言行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志向、追逐梦想,注重言传身教,传扬红色基因,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自觉追求;她实干苦干、甘于奉献,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山村千万女孩的梦想之灯,诠释了为人师者的师德与担当。她用实际行动,勾勒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当代“四有”好老师形象。她的先进事迹和高贵品质,值得学习,更值得见贤思齐,传承弘扬。

“我这辈子的价值,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的,不管是多还是少,毕竟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幸福的诠释各种各样,但幸福的笑颜确是一样的;幸福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幸福的价值却是万宗归一。为了贫困山区千万女孩子的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桂梅如燃烧在山中的蜡烛,心无旁骛、无怨无悔,践行着当初立下的誓言。张桂梅是千千万万新时代劳动者中的普通一员,但却充满力量、充满激情,散发出温暖山区儿童、温暖世界的光和热,是新时代妇女投身脱贫攻坚巾帼建功的杰出代表,是为教育事业奉献、为孩子梦想铺路的优秀人民教师。她的事迹,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充盈着激荡人心的力量。

“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回望张桂梅投身教育事业的道路,她正如一条小溪,潺潺流进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山区,用崇高的精神、可贵的品质,滋润着贫困山区儿童的心灵,在山区润养出一片精神的“绿洲”。张桂梅同志扎根山区教育40余年的时间里,克服着病魔缠绕带来的病痛,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孩子身上,在病危时拉着县长的手要求提前支取丧葬费……张桂梅是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代表。以张桂梅同志为镜,照一照自身有没有迎难而上的自觉担当,缺不缺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少不少甘为事业燃尽自己的“无我”境界,通过对镜自照,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不断补足精神之钙,弥补能力短板、扛起岗位责任,努力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担当者、燃灯者。

“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没有任何其他条件”。张桂梅扎根边远少数民族山区,就像一盏点亮在山区的“灯盏”,不但深深扎根山区,还在12年前创办起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12年间行程10万多公里,走访了丽江大山里的1527名学生的家庭……她用一生坚守了立德树人的初心,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她的学生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学生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回到华坪县为家乡建设奉献力量。她的品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她,无愧于“时代楷模”这个称号。典型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践行榜样的精神,要始终扎牢思想根子、笃定前行方向,厚植人民至上情怀,始终为群众谋福利、添福祉。要甘于做一颗“火种”,立足本职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点燃自己的同时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用实际行动奉献社会、造福社会。

学习先进,重在实践,贵在笃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都应自觉把学习张桂梅老师的先进事迹与自身做人、创业、成事相结合起来,让先进典型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汲取榜样精神力量中实干苦干、担当有为,让初心在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中砥砺,让奉献在担当、实干中燃放,让人生在奉献、作为中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动中国2024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心得及感悟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339 字

+ 加入清单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

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他深藏功名六十余载,连至亲好友都不知道他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直到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才了解到他是一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张富清同志是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优秀党员,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忠诚战士,是衷心体国、夙夜在公、淡泊名利的先进楷模,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学习榜样。为深入学习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县委决定,在全县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活动。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革命本色。不论所处哪种时代、身在哪个岗位,始终保持崇高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张富清同志坚决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在祖国建设时期,坚决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儿,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牢记宗旨、坚定信仰,真正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刻进心中、融入血脉,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张富清同志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面对生死考验、紧急关头,他无私无畏,主动请缨担任突击队员,越是艰险,越要向前,当前锋打头阵、翻城墙炸碉堡,与敌人殊死搏斗,负伤不下火线。他以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了革命军人驰骋疆场、果敢坚毅、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大局、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支援地方建设,他响应号召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来凤工作;国家精简人员,他率先动员妻子放弃“铁饭碗”;坚守工作岗位,忠孝未两全成为毕生遗憾。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矢志奉献的优良作风。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廉洁齐家的高尚情操。张富清同志九死一生、功勋卓著,却从不以此为资本要待遇、要名誉、要福利。他珍惜军人荣誉,却选择深藏功名、回归平凡,婉拒媒体采访——“党要我接受采访,我就接受采访”。他珍爱党员身份,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从不利用职务为亲属谋利,教育子女“自强不息、自己奋斗”。他始终坚定信仰、笃定信念,拿起的是责任,放下的是名利,向我们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

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张福清同志住着老房子,用着老家具,生活清贫却时时想到的是响应党的号召,处处想到的是减轻国家负担。他热爱学习,95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工作上离休了,思想政治上不离休”。他珍爱生命,88岁截肢,仍乐观向上、坚持锻炼,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他以奋进不息、积极向上的坚强意志,为“英雄”写下了最好的注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朴实而又豪迈悲壮的话语,令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90岁高龄的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在每天1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渴了,抿嘴唇忍住。累了,扶桌角坚持。从不中途间断休息,这节“课”整整上了30年。

每次站在三尺讲台上,都会精神矍铄为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英语课。由于听力下降接近失聪,他只有戴着助听器上课,竭尽全力大声讲课,生怕有学生听不到或听不清楚而跟不上进度,也尽量听清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长期以往用坏了好几个助听器,而把助听器声音设置到最大带来震耳欲聋、身心疲惫的痛苦没人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中,有老有少,有贵有贱,有贫有富,人虽不同,而他们的事迹却都使人感动,令人动容。我想,他们之所以都有如此高的道德魅力,便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先人后己的品质。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只因祖国的需要便毫不犹豫的奉献了自己,他的毫不犹豫是最令我感动的地方,试想,若是接下了这个工作,不仅要从零开始研究,在高度危险且极其简陋的地方工作,更要隐姓埋名,远离妻儿甚至连实情也不能告诉他们,多年不得一见,只能将牵挂与思念藏在心底,在简陋的工作室中默默祝福他们。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困难的工作和生命的威胁或许并不算什么,而亲情的隔离和疏远才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面对这诸多的困难与牺牲,他却能不假思索的挑起重担,可见祖国利益在他心中的分量之重。奉献对于他来说可不仅仅是嘴上的空话,他是用生命去落实,弹指一挥间,便是几十载春秋。这才是真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更有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立娜二老,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是有身份、有地位德高望重之人,而他们却自愿放弃在北京的优越生活,到穷乡僻壤之处做乡村教师,要知道他们早已年过半百,身体衰弱。但他们做出的决定却是许多年富力强之人所不能做出的。如果他们呆在北京,那朱敏才完全可以活到耄耋之年,孙丽娜也不至于患上眼疾,他们完全是在用生命支教。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会永远被人民记住,被抬举很高、很高。

除去这三位,其余人也都是奉献自己,成就他人之人,是当代中国之楷模。

我想,他们的奉献之所以能让中国为之感动,或许便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的自私自利,太多的尔虞我诈,奉献已成为一种稀少之物。我希望,有一天,这些奉献精神不需要在电视上宣传,而是这种现象出现在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人心中,让中国时时刻刻都被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感动中国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晚会1月20日在北京录制,马旭的颁奖词由策划刘凯根据集体讨论的意见执笔撰写。

对于马旭,我们强调以最朴实的形式来表现,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们就是非常朴实地把她的事迹呈现出来,不说大话、空话、套话。

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中)和白岩松、敬一丹商量给马旭颁奖环节 “感动中国”栏目组提供

白岩松和敬一丹20xx年来一直是《感动中国》的主持人,今年敬一丹已经退休了,很少主持节目,但是对于《感动中国》她非常认真。这次,正在照顾生病母亲的她,专程从外地飞回来主持节目。白岩松和敬一丹的主持词都由他们自己亲笔撰写。他们说,虽然每年主持很多节目,但《感动中国》一直是他们最期待、最看重的节目。他们的主持词、现场采访,全部都是他们独立完成的,他们不希望策划团队代劳协助。栏目组每个人都是这样,为《感动中国》倾尽全力,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参与节目制作,倾尽各人专业能力的最大限度来完成每一个环节。

和马旭面对面:老人的质朴、倔强让节目组成员落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的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__年6月16日晚,她在雨夜行车赶回村里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物。可能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孩提时代,说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一定是要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或者科学家,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贡献。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思维以及认知的具化,理想渐渐成为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经济独立、独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够拼凑得起最初梦想的蓝图。也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认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感情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砥砺初心、呼唤担当。

“不忘初心”,说到底就是不忘为中共人民谋幸福,为祖国事业谋发展的崇高目标,时时刻刻牢记人民的利益,是一句说起来简单,却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话语。纵观我国和我党发展的历史,在每个年代总会涌现出那么一些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不断奋斗着,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最宝贵的生命。

黄文秀作为高学历的扶贫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嘱托,不忘初心,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对扶贫事业满腔热忱,对扶贫工作孜孜以求,长期奔走扶贫一线,用生命践行着共产党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朴素信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在核查帮扶村洪涝灾情的路上,年仅30岁的她,永远长眠在了那片她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用生命擦亮了共产党员的价值底色,践行了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

黄文秀同志生前的事迹,再一次让全党上下的同志感受到了“不忘初心”的力量,我们应该主动向该同志学习,保持一名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守初心、担使命,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在一起。如果多一些像黄文秀同志一样的好党员,何愁人民不幸福、祖国不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2024心得体会汇集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毕竟大部分获奖者还是有催泪效果的,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但不是全部,有几个获奖者,我真得很不以为然,想敬佩但无法说服自己。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感,那就只能说明央视权威不足,犹如也有芮成钢这样的货色一样。其实九成以上高中中生从来不看这样节目的,颇为遗憾。

近几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总是缺少维护正义、坚持真理、追求公平、扞卫法治的典型代表,这是为什么?评选的人物,确实有让我感动的,举一个例子,大概前年吧,广西阳朔有个叫何玥的12岁小女孩无偿捐献眼膜,我看后眼睛就湿了,我很感动。但是评选出来的人物,清一色的都是或孝心或助人或敬业或公益的,缺少我前面说的那几种对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力更大更有震撼力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评委会不乏和稀泥的功能,评委会有些东东本身就不具有全民族道德高度的代表性。

最简单一点,那些不畏强权腐官不怕打击报复义务帮助弱势群体维权的律师,才是民族道德的真正脊梁,但是他们连提名权都会被扼杀。上驷被剔除了,当选的只能是中驷,另外还会一两个下驷不知什么原因混杂其中。

我没看直播,不好对其内容作评论,但是我能理解他的心境。因为不是我们心硬,而是我们是有鉴别能力的,是有思维的,所以我们的眼泪,也不是那么廉价的,那么容易被赚取走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之一丁点聊想。但是俺们以前也曾经一边看一边流泪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何时能真正无门槛提名、全民海选了,那么评选出来的人物,才能保证个个不仅货真价实还人人皆为选手中上驷,自然届时才能让俺等对每一名年度人物膜拜不已地仰视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观看感动中国黄文秀人物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我们看了20_年度的《感动中国》。

我觉得我最应该感动的是吴锦泉老爷爷,他已经87岁了。他不但是我心中崇拜的人,还是我心中大英雄。他索然很穷,但是他还为别人着想,他是以磨刀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一天最多挣10元钱。吴锦泉老爷爷很节约,吃的菜是自己种的。他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吴锦泉老爷爷听说云南地震了,吴锦泉老爷爷就伸手捐了1000元。对已有些大人来说1000元不算什么,可是对这位磨刀老人来说1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吴锦泉老爷爷又向孤儿院捐出了1850元,有些人听说了吴锦泉老爷爷向灾区1000元、又向孤儿院捐了1850元,有些人看不起他,以为他是一个多大的任务呢!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就为他是干什么的,一听,是一位磨刀老人,他们都惊讶了,有些人不关自己家的刀锋不锋利,都让吴锦泉老爷爷磨一磨,有一些人磨刀的时候就多给吴锦泉老爷爷,自从吴锦泉老爷爷的光荣世纪传了出去,吴锦泉老爷爷一天就不仅仅挣10元了。

我有的时候也会捐一些钱,但我捐的很少很少,但我的妈妈捐的比较多,我们经常去五一公园玩,那里有很多穷人,妈妈看到一个就给一个,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给他们钱?问什么不让我花?”妈妈说:“这些穷人没有了家,我们家又不是没有钱,不就是给他们一两块。为什么不让你买吃的,因为都是垃圾食品,还不如让给那些穷人。”从那以后,我看到了他们我就给他们。

我以后要向吴锦泉老爷爷一样,不管自己以有没有钱,只要自己有了钱,自己会捐出自己的钱,我很佩服吴锦泉老爷爷,向孤儿院或灾区捐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伍淑清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1999年11月,组织国内中央民族大学附属高中及中央民大学56个民族的青少年出访美国,并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世贸中心双塔进行演出。20__年3月,组织国内56个民族的青少年学生80人去往中国台湾,与中国台湾的青少年一起进行了成功的文化交流活动。20__年7月,她出面协调,邀请中国台湾数十名大学生与香港各大学及北京、上海部分大学的学生代表,组成“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交流团”,到内地多处历史文化圣地进行考察、访问,让两岸三地青少年有了一个面对面的机会,来互相交流同胞情谊, 共同探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0__年3月3日,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世界贸易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伍淑清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香港与祖国同繁荣共发展”为主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20__年8月24日,香港企业家、内地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伍淑清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近期香港发生的暴力事件严重损害了香港经济和民生。她告诫香港年轻人要理性思考,开拓视野,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年度先进人物事迹个人体会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适用行业岗位:个人,全文共 363 字

+ 加入清单

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升空过程中,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在舱内状态良好,同时亮点频出,让人印象深刻。

三名航天员中,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则是首次飞行。

舱内画面显示,聂海胜与刘伯明两位“老司机”的情绪冷静淡定,而汤洪波则看起来略显激动。

比如,汤洪波在失重状态下,一会瞄向窗外,还开心玩起了笔。

画面中,他把笔往上一挥(抛),笔向上翻了一个弧线,汤洪波则继续翻工作手册,也不理会笔飘回来没。旁边两位宇航员则是一副淡定的模样。

没过多久,这支笔又飘到了镜头面前,汤洪波顺势一接,又玩了一轮。

不少网友被航天员的可爱“小动作”逗乐了,“汤洪波,全国人民都看到你瞄窗外和玩笔了”“第一次上天都这么可爱吗”“到底是年轻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朱彦夫,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朱彦夫虽然身体伤残,但是信仰和追求却比一般人更健全、更坚定、更光彩夺目。正是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健全了朱彦夫的身心,让他像一座“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人类精神史上。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国家领导人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朱彦夫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朱彦夫的身上充满了精神之“钙”,它穿越时空、地域、民族和国界,放射出透彻心扉的光芒。

朱彦夫回到生养自己的小山村之后,开始了艰难的自理训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了避免别人的干扰,他时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克服了常人难以

想象的困难,最终靠着顽强的意志站了起来,尽管双腿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他也丝毫不在乎。为了办夜校,教群众识字,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脸被石头划破,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却仍矢志不渝。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朱彦夫又开始向另一个看似不可能企及的高度挑战:写书。他一天正规学校也没上过,要写作面临着写字、身体和文化“三座大山”。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朱彦夫用两只残臂和嘴巴驾驭着钢笔,开始艰难的写作生涯,凭着坚强的毅力,他练出了“无指翻书”的硬功,靠着视力仅有0.3的右眼,“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历时7年,七易其稿,写出了一部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做这些时?朱彦夫只说了这么几个字:为民服务的精神不可忘。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全村真正实现了荒山变果园、粮食亩产提高上千斤的梦想。他还自己出资在村里建图书馆、办夜校,用自己伤残的身体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历史。自从担任村书记以来他从未领过工资,就连自己的抚恤金也都用在了村里的建设上,战场舍生忘死,和平年代无私奉献,他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正践行在了实际行动上,“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勇于担当的崇高品格、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携手,为了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为了可爱的人民更加幸福,永远信守我们当年在党旗下举手握拳的庄严承诺,始终做到视人民群众为父母,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悬头上,像时代楷模朱彦夫一样,立志不言悔,信念不放弃,以共产党员的诚挚与坚毅,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社会人民,续写人生豪迈,挑战极限人生,坚定不移地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阳光明媚的明天一路前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9月16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队长、党委副书记李国鹏,副总工程师刘站科应邀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了“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报告。报告会由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科学技术处、校科协共同主办。该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尧出席了报告会,国测一大队纪委书记尚小琦、办公室主任张琛与会,主办单位、学工处、校团委等部门领导,遥测院全体教师、教职工党员、本硕博新生和学校研究生代表共460多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遥测院院长金双根主持。

王尧首先代表学校对国测一大队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他们从珠峰高程测量战场凯旋、紧张进行数据处理的百忙之时,能走进南信大。他说,在南信大建校60周年之际,莘莘学子扬帆起航之时,邀请英雄集体国测一大队来到校作报告,意义重大。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光荣事迹,生动诠释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王尧副书记说,珠峰高程测量是一项彰显我国测绘技术水平的国家工程,是一次科学精神、“中国精度”的攀登,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值得师生不断学习和弘扬,激励我们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为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

在一段感人至深、记录20__珠峰高程测量登顶实况视频之后,李国鹏队长开始了他的报告。李队长首先简要介绍了国测一大队的情况,大队成立以来,七测珠峰、两下南极、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1次踏入新疆沙漠腹地、52次深入西藏无人区,徒步行程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测出了近半个中国的大地测量控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精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在国际测绘地理信息舞台上,展示出了中国力量。他描述了三代测绘人,在面对严寒、饥渴、匪患等生死关头,为了国家利益做出的不悔抉择,重点讲述了“七测珠峰”的感人往事。在20__年珠峰高程测量过程中,为了得到精确数据,有队员在峰顶高寒中摘下手套操作仪器;有队员在峰顶无氧停留1个半小时完成任务;有多名队员在7千米高寒高海拔环境中坚守九晚十天;为保障国产重力仪器准确工作,仪器住在帐篷中心,队员守护在湿冷的帐篷外围;临时党支部在两次受阻,登顶机会窗口逐渐缩小下的无畏选择与奋勇攀登。珠峰测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气象观测、后勤保障、仪器仪表设备等每一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丝丝细节、一个个画面,无不贯穿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热爱祖国、团结奉献、勇于牺牲、奋发图强等革命精神的鲜亮底色。国测一大队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乃至抗疫精神一样,成为党在不同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汇聚成为国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总篇章。

刘站科副总工围绕珠峰测高的技术方法为中心,介绍了珠峰高程测量的历史历程、技术方法以及他的感想与思考。他说,在珠峰测高的历史历程中,我国早在18世纪初就进行了测量。围绕着珠峰高程,历就有许多科学争论和国家角力。因此,犹如家长关心自己孩子身高一样,不断进行高技术水平的测高意义重大。精确的高程数据依赖于GNSS卫星测量、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量技术,不但彰显我国测绘技术的水平,也为相关学科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工程。他还介绍了此次测高已取得的全面使用北斗导航系统、峰顶测绘仪器全部国产化、首次获得高精度峰顶重力数据、首次获取峰顶高精度气象观测数据等技术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感动中国四川消防队故事心得感想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不愿提及,却无法忘怀!

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3月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30名扑火队员不幸殉职。其中27人是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的消防员,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

消防员真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职业。明知山有火,偏向火山行。这是职责所系,更是使命所系。可谁能忍心这样惨烈的牺牲,谁能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他们本该同战友一起经历刻苦训练,一起遂行执勤任务,一起背起行囊凯旋,可如今他们走了,离战友而去,留下永远在路上的危险任务;他们本该跟朋友一起约场篮球,一起踏青旅游,一起畅谈人生,可如今他们走了,离朋友而去,留下可待成追忆的毕生遗憾;他们本该和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一起迎接新生命,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如今他们走了,离家人而去,留下亲人两行泪的悲痛结局。一切都还历历在目,一切都还没有走远,也不会走远。

愿逝者安息,一路走好!请抱歉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们,痛悼你们,纪念你们。有人说,“烈士这个词太沉重了,希望他们是鲜活的战士”。是啊,我们多么希望这是愚人节开的一个天大玩笑,多么希望没有这场吞噬30条生命的无情火灾,多么希望你们能够活跃在训练场上,多么希望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平平安安没有灾难,多么希望“希望总是美好的,现实也是美好的”。可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愿生者坚强,一生平安!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可是既然活着,就应当活的有价值,就应当勇敢的活着。你们未完待续的事业我们来接班,你们未能如愿的比赛我们来完成,你们未敬的孝心我们来继承。谁的青春无处安放,建议向他们学习,担当起我们这一代的责任;谁的志向无的放矢,建议向他们学习,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事业;谁的习惯无事生非,建议向他们学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如今已惘然。痛定思痛,我们将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宁,不做错事,不添麻烦,不开玩笑,化悲痛为力量,把主要心思精力置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放在普通却不可替代的本职岗位之上,团结奋斗,开拓进取,遵纪守法,维护稳定,再立新功,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无法忘怀,却充满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及启迪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敌人的冲锋再次袭来,他大吼一声,迅速地把三挺机枪填满子弹,不停地更换射击位置死守高地。偌大的战场上,只剩下朱彦夫独自奋战的身影。敌人的几颗手榴弹袭来,而此时的他正在给机枪装填子弹。他敏捷地捡起一颗投了回去,但是剩下的手榴弹却在他的眼前炸开。

随着一声巨响,朱彦夫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他不知道250高地最后是否守住,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牺牲了,他记住的只有手榴弹爆炸时的一道白光。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朱彦夫突然被一阵疼痛唤醒,他僵硬地躺在地上。身体早就被冻得不听使唤,只能凭借皮肤感受到气温的寒冷。他躺了很久,整个人都被雪花所覆盖。他试图呼喊出声,但是什么声音也发不出,他想要伸手擦掉脸上的雪花,但是手指却早已经冻坏。

朱彦夫无法伸开手指,就只能用拳头来抹掉脸上的雪花。他察觉到自己的脸上有个冰凉的东西,但是却摸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饥寒交迫的他干脆把那个东西吞了下去,直到后来他才明白,那个被吞下去的异物,就是他被手榴弹炸坏的左眼球。

朱彦夫在冰天雪地里躺了很久很久,他很想继续躺下去,起码跟战友死在同一个战场。但是求生的欲望不允许他这么做,他要活着然后继续战斗。

他艰难地翻了个身,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在雪地中爬行,他坚信自己能够活下去。无法站起来的他只能挪动前进,时间过得相当漫长,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要牺牲了。他不断地爬行,又不断地陷入昏迷,终于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在雪地中发现,随后被紧急送往了救护所。

但是朱彦夫的伤势实在是太重了,战地救护所只能勉强保住了他的性命。经过一番辗转,朱彦夫被送回了国内医院接受治疗。经过4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医生才把他从死神的手上抢了回来,但由于组织坏死,医生只能选择截肢。经过这些手术,朱彦夫整整昏迷了93天。

在他睁开眼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没有手脚的残疾人了。他痛不欲生,只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废人,只想着早点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尝试了很多种方法自杀,但是老天爷也不想收走这个战士的性命,他始终没有自杀成功。

虽然没有自杀成功,但是朱彦夫的心情却十分低落。直到他的主治医生看他这副样子,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命是医生们经过千难万难才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不珍惜?”这句话让朱彦夫重新审视了自己,从此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尽管朱彦夫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但是此时的他没了手脚,也没了左眼,唯一仅剩的右眼,视力还下降到了0.3。

这样一副残躯,除了依靠国家的帮助,还能怎样活下去呢?朱彦夫起初也因为自己残缺的身体,而缺乏生活的信心,但是时间长了他反而习惯了,甚至觉得自己还是要以军人的姿态生存下去。一名战士,不能在困难面前屈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张海迪的这句话用在朱丽华身上或许再合适不过。

18岁失去光明,却依靠自身努力成为嘉兴首位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28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捐款达333万元,带动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当62岁的朱丽华站上讲台娓娓道出自己的初心时,人们说:“她失去了光明,却用爱与温暖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路。”

黑暗中追光:身体残疾人生不能残疾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在千余名听众的注视下,年过六旬的朱丽华由志愿者搀扶着缓缓走上嘉兴大剧院的讲台。

朱丽华并非先天失明。18岁,是她人生的一道分水岭。两次意外事故让她彻底看不见了。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时隔40多年,当时的彷徨、无助和绝望,朱丽华还记忆犹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榜样“海迪姐姐”的激励,让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吃螃蟹的盲人”。从学习时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到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学成归来后,精湛的技术让她赢得众多回头客。

“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在朱丽华心中,这个目标从未改变。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她潸然泪下:“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中医师证书,也见证了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双手“推”开的人生新大门。

为盲人造光: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经历过痛苦和绝望,才知黑暗中的那一丝光亮何其珍贵。

上午9点左右,位于嘉兴市区和兴北路353号的丽华推拿诊所内,已经忙碌起来了。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说,随着推拿诊所的名气日增,让自己好好活着对她来说已不成问题,但她明白:“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意义。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于是,她希望用诊所“造光”,为更多盲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我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是啥模样。”在福利院相识后,盲人吴阿姨与朱丽华已相伴28年了。“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就把我带到哪里,比自己亲姐妹还亲。”

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生活上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了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收徒弟,而“盲人”是她收徒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包吃住,还免学费。如今,100多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了就业岗位。

“朱医师,就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每当有人不解发问时,朱丽华总会淡然答道:“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朱丽华对自己很抠,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实在破旧才坏。

用余生发光:梦想的传递是一辈子的事

除了盲人,在朱丽华的生命中,还有一群十分重要的人:“我有一大帮孩子。”

1991年,朱丽华第一次在广播里听到“希望工程”这个词,一下子被触动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一口气拿出近3个月的工资140元,资助了云南两名贫困学生,也开启了她的助学之路。

在朱丽华居住的20平方米屋子内,“藏”着一沓沓汇款单,以及受助孩子们给她寄来的成绩单和感谢信。“这才是我最珍贵的无价之宝。”朱丽华摸着一张张信纸,不自觉地笑了。

对于即将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的朱丽霞来说,朱丽华是她梦想的领路人。20__年,品学兼优的朱丽霞如愿考上大学,却因学费发愁,好在朱丽华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学费,为朱丽霞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6年了,与朱阿姨没有血缘,胜似血缘。”朱丽霞说:“我知道张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对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要影响,而我想对朱阿姨说:‘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样!’”

28年来,朱丽华累计捐助贫困优秀学子480多人次,助学款达333万元。可对自己,她抠到了极致:脚上穿的布鞋18元,白大褂穿了10多年实在破旧了才换一件。“自己少花一元钱,就能多捐出一元钱。”朱丽华说。

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朱丽华还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聂海胜,湖北枣阳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7月,获颁“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聂海胜,枣阳市杨垱镇樊庄村人。1981年,考入枣阳一中读书,高中毕业时顺利通过空军招飞,1983年6月,聂海胜在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现空军航空大学)入伍。学习期间,其成绩优秀,在同期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聂海胜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中的一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__年,入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航天员梯队。

20__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指挥长费俊龙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号飞船执行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

20__年4月,聂海胜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并担任指令长。同年6月11日,聂海胜与航天员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开展航天员太空授课后,于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飞行任务中,手控交会对接难度系数很大,被形象地称为“太空穿针”,对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度和心理素质要求极高。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聂海胜在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聂海胜出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__年11月,聂海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英雄航天员”称号。20__年,荣获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向其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__年1月,聂海胜等11名航天员被中央宣传部授予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陆感人事迹学习心得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人事,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带领观众重温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模范事迹。

获此殊荣的,有“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这样的国家栋梁,有英勇负伤的排雷战士杜富国这样的英雄模范,有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这样的专家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守岛卫国32年的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生活节俭却捐赠千万的退休老人马旭,支教20__年担起山村孩子未来的乡村教师张玉滚,零事故往返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其美多吉……他们中,有青春洋溢的90后,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菜市场里卖鸡蛋的大叔,也有学富五车、为人师表的院士。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行业,怀揣不同的梦想,如一道道色彩不同的光芒,在爱与奉献的精神世界里相映生辉。

没有谁生来就懂得奉献,没有谁注定会成为英雄。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们,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也是普通人。潜心科研、教书育人、执行任务,他们的故事是普通人日常经历的故事;尽忠职守、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他们的光辉也是普通人内心时常闪现的光辉。只不过,他们能在紧要关头处站出来,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守初心,能用肩膀扛起大家的希望,才在岁月淬炼中将平凡变成伟大。他们的事迹看得见、摸得着,他们的精神应颂扬、应传承。时代在变,但感动不变,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不会变。只要像他们一样坚持、奋斗和奉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感动别人的英雄,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尽管在艾滋病监区工作,可毛卓云不穿防护服,也不戴口罩、手套,面对面与在押人员谈话、交流,有时还免不了发生身体接触……举动看似“另类”,实则大有深意。

因为毛卓云发现,这些艾滋病在押人员内心很敏感、脆弱,情绪也极不稳定,他们害怕被冷漠和歧视,渴望被关爱。聊聊天、拍拍肩、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对在押人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安慰。

有一次,一名在押人员得知自己的判决后,情绪失控,在监室内自伤自残。“当时他脸色发白,双手冰凉,对人生充满了失望、怨愤。”毛卓云用了很多办法安抚,效果都不明显。最后,冒着被攻击,甚至被传染的风险,毛卓云走上前去,把他拥入怀中,才令他的情绪渐渐平复。

毛卓云还想方设法对在押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引导他们重拾自我;向他们传授病理学等知识,帮助在押人员正确认识艾滋病,并为他们申请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教导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曾经的一位在押人员陈某回忆:“自从我得艾滋病后,连亲朋好友都躲着我,可毛警官却像父亲一样教育我,我怎能不认罪悔过,好好改造?”

善意,温暖了冰封的内心,感化了盼归的心灵。12年来,毛卓云的监区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感动中国顾诵芬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吴天一生于新疆。1950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一员,吴天一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军一期学习。当时,中国医科大学正为抗美援朝培养军医,吴天一即隶属于该校的军一期。在校期间,吴天一成绩优异。军一期的学生需要修习38门考试课程,吴天一有27门课程获得了满分。毕业后,吴天一先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新疆工作。不久之后,他和妻子一同响应党中央号召,前往青藏高原,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一起,投入到建设青海的伟大事业中。初至青海,他就发现身边的同志们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不适症,心慌、头痛、胸闷等症状频繁发生,甚至有人因此献出生命。作为一名医生,年轻的吴天一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守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定要攻克“高原病”!

当时,中国的“高原病”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吴天一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处境。青海的建设刚刚开始,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足,他们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为了收集到第一手的实地考察资料和临床资料,他几乎全年都在第一线开展工作,从高山到冰川,从雪原到草地,双脚踏过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与生活、工作在高原各处的人们深入接触。而这一做,就是60多年。除了工作条件的艰苦,他还要面临生命的危险。在高原上的60多年里,他曾多次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发生过骨折,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的耳鼓膜曾被击穿,40多岁时就得了白内障。但这些危险和困难,全都吓不倒他。1990年,年已55岁的吴天一组织了国内第一支国际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登山队,用45天时间,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位置建立了高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使他们获得了大量人在特高海拔低氧环境下的生理和急性高山病的宝贵资料。除此之外,他还曾到安第斯山、洛矶山、天山、帕米尔和喜马拉雅山等地进行长期探索和综合考察。

60多年里,吴天一从昔日的青年医生,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研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高原人”。凭借着大无畏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吴天一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在高原医学领域屡立功劳,使中国的高原医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他是我国报告高原肺水肿、成人高原性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第一人,创建了我国首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通过对青藏高原上各型急、慢性高原病进行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学的系统研究,吴天一及其团队建立了一套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该标准先后通过三次国际专家组讨论,最终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定为国际标准,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__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这是首个以我国地点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为全世界高原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于20__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此之外,在高原低氧适应生理学研究领域,吴天一也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在不同海拔(20__、3000、4000、5000米)的高原现场和模拟高原低压舱内进行静息和运动负荷下的对比,吴天一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开拓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提出了藏族已获得“最佳高原适应性”的论点,为人类低氧适应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引起国际高度关注,并于20__年获得香港何梁何利奖。迄今为止,吴天一共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课题数十个,在国际权威性学术刊物和国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50多篇,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9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