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农村医疗水平调查报告【通用20篇】

浏览

3788

范文

504

2024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320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__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___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__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__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国共产党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__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__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__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__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__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__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__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__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__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__级学生中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小学,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调查的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2020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退耕还林与农村经济调查的报告

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退耕还林,农村经济的革命.由黄前,曾兴,肖游川,袁兰,濮曲波,陈锐,参与完成.实践从7.23日开始,7.30结束,历时七天.我们在这七天中采访调查了铺子湾镇农业部门,当地农民,还有新店镇七星椒种植基地,以及新店清泉七星椒公司的种植加工基地.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7.23日,我们带着满腔热情和大学生的求知欲来到了铺子湾镇政府,由李书记给我们座谈讲解当地退耕还林的成果和艰苦找寻出路的过程,我们从谈话中深切体会到当地发展的不容易,以及政府对农民退耕还林作出的大力支持.在不担心吃饭没保障的情况下,农民都积极配合政府把退耕还林做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当地大规模种植的香蕉,在李书记的安排下,我们由周淑芳阿姨带领参观了他们镇的香蕉种植基地,到达基地的时候,我们都不由自主的惊呼出声,一望无际的香蕉海洋,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收成时候那幸福的微笑.周阿姨仔细的给我们的疑问作出回答,我们了解到,管理这么大面积的香蕉林,在人力方面还是比较省的,大概2-3个人就能管理40亩,一个星期割一次多余的香蕉叶,在割叶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观察病害,发现有病害的植株就要马上从地里剔除,避免传染.如果传染病爆发,将带来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每根香蕉种苗多是从外地引进的高产品种,每棵五块左右,要两年才开始结实,在管理阶段每次施肥都超过一千元的投资,如果死亡,损失会很大.我们走了半天才将这片蕉林走到尽头,烈日当空,同学们都露出满足的笑容,汗水绽放在这片土地上,我们都很高兴,虽然这片蕉林不是我们种的,但是它们代表着国家搞退耕还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因为退耕还林变的吃不起饭,而是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红火.也更清闲了很多.如果是水稻,有谁能一个人管理近20亩土地.退耕还林,让当地蕉农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7.24日,我们再次来到铺子湾镇,周阿姨和我们轻车熟路的直接去了香蕉种植基地,这天我们将要参观比较现代化的设施,种植香蕉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也种不了这么大规模的蕉林,上千亩的香蕉林,如果全部用人工挑水灌溉施肥,那得花多少人力啊.周阿姨带着我们来到了他们种植基地的蓄水池,我们到了一看,无数复杂的管道交错在水池四周.向远方的地里延伸.周阿姨给我们解说到,这些水管分向所有的香蕉林,在香蕉林里每十米有一个小型蓄水池,小型蓄水池的水由这个最大的水池供应,水管连通这些水池,每个水池又有一个放水口,出水口都有一条小水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灌溉线,管理也方便,要灌溉的时候只要将大水池的水放出,就灌溉完成.这解决了农民很大的问题.为他们省下了很多麻烦.即使五十岁的老年人也能做到.解决了灌溉,还有施肥的问题,适合香蕉的肥料主要有碳铵,复合肥,菜枯等.如果靠农民一棵一棵的松土施肥,也是一项很沉重的负担,对农民的人力要求会提高很多,针对这样的状况,铺子湾农业部门研究之后采取了灌溉和施肥同步的办法,把肥料加在蓄水池中,为了避免造成堵塞,在灌溉时加大水压,灌溉完成都会做一次清水灌溉,达到清理管道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省了施肥成本,肥料加入水中活化后更易于香蕉吸收.

两天来,我们对铺子湾香蕉种植产业的调查也结束了,走之前周阿姨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她说:你们大学生不要看不起农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了,农村干活也不都是体力活了,要不了几年,大学生可都要朝我们农村奔呢.这算是对中国未来的预见,确实,中国的科学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腾飞,这些技术在农村的应用也慢慢的推广了,但是农村缺少眼光开放,真正有技术的人,这对于我们农业大学的学生是一个机会,也是挑战.如果能合理利用资源,用科学的种植观念来发展农村,就像铺子湾这样,科学种植,在有所收获的情况下,必定会带动周边农村跟着发展,最后农民的生活也会彻底改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抓紧在大学的学习机会,多吸收些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的知识.中国的农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中国的农业.

共7页,当前第1页1234567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农村水污染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221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水污染调查报告

水污染指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开阔了广为农民的视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水源污染显得尤为严重。某地农村污染负荷比重占总污染负荷的30%~40%,农村环境保护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污染负荷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30%~40%,部分地区甚至达到70%。以沱江流域为例,农业氨氮排放量大于工业污染排放量,农业排放cod比重也大于城市。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砷: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硒: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甚至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畜禽养殖数量居全国之首,但规模化养殖年出栏仅占总出栏数的5.1%。全省畜禽养殖年产生cod390万吨、氨氮79万吨,分别是工业排放量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量的8倍和17倍。因此,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四川农村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2.农用化学物质及其废弃物污染继续加大

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 637万t / 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 t /km2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 t /km2 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四川省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20万吨,平均每公顷49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调查报告专题实习证明金融专业法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机电专业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的标准,也远远高于全国化肥平均使用量每公顷330公斤。

3.小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剧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 000 km2增至XX年的30 000 km2 ,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 300 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产生的超过2 500 万t / 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四川全省现有6786万农业人口,大多数村镇建在河溪旁,没有建立完整的排放系统;全年产生农村生活垃圾1697万吨,相当部分未经处置,一些地方呈现垃圾“围村、塞河、堵门”之势;全年产生农村生活污水10多亿吨,大多直排河湖。造成污染严重。

4.乡镇工业污染突出

农村中一些小型的化工、电镀、造纸等污染严重企业的上马,是造成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一部分人把一些在市区被明令禁止上马的项目转移到了乡村,这些污染严重的项目要么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要么有也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进行运行,小型工矿和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会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企业技术含量低,尤以造纸、纺织、煤炭、非金属矿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其中,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4.9%。其次,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往往较差。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往往是一家小造纸厂、小印染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厂、小采选厂毁掉一座山。这使得乡村中一些原本鱼虾游动、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为现在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的臭水沟,严重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农村水环境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水污染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和出路。

1.发展生态农业。

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应加快研制出高产、高抵抗力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杆还田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要求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从根源上制止农业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现出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改以往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的生态农业生产。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

2.加强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集中处理,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这些活动中,政府的引导和督促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企业不会主动为环保去考虑布局,更不会主动投入太多的环保资金,这就要求政府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和城镇建设布局的同时,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经验表明,要控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要达到gdp的1.5%,要使环境改善则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目前乡镇企业的环保投入仅达到gdp的0.1%,与水环境的保持与改善要求的投入标准差距太大. 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政府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应制定有利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及能源政策。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有机的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3.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

首先,加快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加快废水处理设施的上马和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做到水的循环利用,提倡节约、高效用水。其次,按“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综上所述,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日益严重恶化的现象,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尽快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遏止这种不利局面的恶化。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农村水环境问题则是与农村的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视,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的教训,充分重视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当前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发挥“主角”作用的调查与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党工团,全文共 132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当前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主角作用调查思考

关于当前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

发挥“主角”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为进一步强化乡镇党委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主角”作用,提升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近期,xx县委组织部12名干部分两组,由县委副书记和常委组织部长带队开展了为期10天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剖调研活动,共深入全县18个乡镇,随机抽查、定点解剖好、中、差三种类型村54个,采取听取乡村干部汇报、与党员、干部或群众座谈、实地查看、党务知识考试等形式,找准了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乡镇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前线指挥部”,担负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任,能否充分发挥“主角”作用,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乡镇党委能够始终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保持稳定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高度来对待,作为一项牵动全局、抓纲带目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但是也有部分乡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乡镇党委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不能完全落实,管党意识不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思路不清,工作时紧时松,缺乏连续性,习惯于搞几次突击、整顿,开展几项活动来代替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存在“平时不抓评时抓”现象,没有建立长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在村级班子管理上,固强攻弱的力度不够,缺少过硬的综合性典型,后进村治理整顿进度缓慢;部分村党建基础工作薄弱,两室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有的甚至没有两室,个别村“三会一课”制度不能坚持经常,有的村长时间不能召开党员会,党员发展不正常,党务公开不够及时;乡镇党务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对应知知会的党务知识不能熟练地掌握,有的甚至对县委正在开展的重大活动不了解,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热情不高、劲头不足。

二、强化乡镇党委在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主角”作用的途径

1、从思想上,增强一种意识。即增强乡镇党委的管党意识,提高管党能力,发挥好乡镇党委在抓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党委、党委书记履行职责的考核机制,不断强化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的政治责任,使其牢固树立“不抓基层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基层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增强自觉抓基层、打基础的意识。要求乡镇党委书记带头精心制定党建工作规划,定期深入到村,指导、协调解决村内矛盾问题,带头分包问题最多、转化难度最大的后进村,以点带面,指导全局。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例会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会诊。实行党委成员包村“五包”责任制,即包支部班建强、包两委关系理顺、包难点问题解决、包重点工作完成、包选准富村路子,坚决杜绝出现支部瘫痪或半瘫痪的村、支部书记长期由乡镇干部兼任的村、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村。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本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04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本村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农村政治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农业和农民的关注,多侧重于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很少有人关注和深入研究乡村政治问题”而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和谐很大程度上由农村政治状况来决定。农村的政治状况也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不。

就我村而言,农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但是存在村干部行为失范,甚至有村干部在与民争利时采取非法手段,以致村干部与村民关系紧张,村干部与村干部关系紧张。“甚至有村干部身在其位,不谋其事。尸位素餐……”有村民如是说到。就我调查到的而言,在农村,缺少优秀村干部。有文化的、懂高科技的、有知识的农村干部凤毛麟角。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也不高。

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农村经济,我们就必需把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搞好村干部与群众关系。使大家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搞好新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地区经济

构建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经济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村位置虽位于新邵偏远之地。但交通顺畅。有217省道贯村而过。这给村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给村里的大理石矿工业带来了发展的希望。

我中源铺村陆续建立了五个矿石粉工厂和七个大理石加工厂。每个工厂都需要将近10个工人,这给我们村里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闲置的劳动力也得到充分的利用。从一位大理石工厂工作的村民口中得知:“我们一年有两万多元,他们在矿石粉工厂工作的人一年可能拿到25000元。我们这些产品,一般都销往长沙、湘潭、娄底等地。只要有不断的矿石原料,就能不停生产。”

我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均收入也越来越高。工业的飞速发展,使我村声名远扬。

工业发展较快,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务农人员也不多,农民增收渠道单一。我村在养殖业,种植业上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三,农村文化

构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而文化建设是关键。对建设新农村而言,农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

在这个寒假期间,我就我村的文化建设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了解。我村在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时,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激发了农村文化建设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地重要任务和目标。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我们的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农村改革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这就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

我们村早年就建立了自己的娱乐中心,村民们的踊跃参与,也使我村组建了一支属于村里的鼓乐队、腰鼓队、健身操团。而每晚参加了健身团的村民们都会聚集在娱乐场地一起跳舞,健身,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充分展示出了我村文化建设的新精神,新面貌,新风采。

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起重要作用,没有农村文化建设,也没有完整的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要搞好农村文化建设还需要以少数文艺爱好者带动多数村民,以营造一个新的农村文化氛围。

四,医疗卫生

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是我国全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

而合作医疗制度能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和公平性。合作医疗能为大多数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自费看病相比,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花费相同成本的条件下,能享受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农民患大病时能给予医疗保障费用。以防止农民看病不起,一致农民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现象。

这种现象在我村也存在。我村仅一个卫生所,农村卫生所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不精。水平只能居于中等或偏下,且医疗设备也不全。对乡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添置医疗设备,提高卫生服务是当前重中之重,才能解决农村医疗卫生的困境。四,生态环境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好成绩。尤其是在城市污染防治方面。但是,中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则仍然是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农民大众的生活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

1,资源问题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我中源铺村是远近闻名的工业小村,工业的飞速发展使我村对大理石的需求量增加,大理石资源被过度开采,破坏了山上大多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2,工业污染乡镇工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比重逐渐增大。就我村而言,工业发展较快,工厂建立较多。而矿石粉厂在生产产品时,会产生大量粉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大理石厂也可能排放出大量有害物质。若不经处理就排放,则严重污染河水。

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外保护没有完全统一起来,工业企业在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3,农用化学品污染

在农村无法避免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而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其中所含的N,P,K易造成水富营养化,使水面长满水葫芦,浮萍等水生生物。以致河水变质,河道淤塞。大量的N,P,K长期留于土壤中导致土壤变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县社会主义十三五规划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297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县社会主义十三五规划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期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通过重点支持、省市县联动、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各地建设一批美丽乡村优秀示范。该厅近日已发函要求各市县结合当地实际酌情挑选、报送村庄名单。

据了解,申报村庄需重点考虑规划、产业、生态、风貌、民风等因素,优先考虑列入市县政府重点建设的村庄。每个市县每年原则申报不超过10个村庄,已全面建成的美丽村庄原则不再申报。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将围绕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

新农村应该是环境优美、村舍整洁、经济繁荣、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保障可靠、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村经济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发展,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xx县农村现状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xx县辖6镇4乡,111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7439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8.97万人,播种面积达71万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444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xx县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日,xx县农调队对六坝乡南庄村和朱王堡镇新堡子村进行了专题调研。进入村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零乱的村舍,稀疏的树木散落在村舍周围。调查中村民反映强烈的是教育负担重,教师老龄化,教学质量不高,而且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许多学校面临合并,离校远的孩子上学成为问题。去年近 70%的村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报销标准低,受益不多。新堡子村肖存荣说,近几年国家政策好了,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只是村民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村上虽都建有文化活动室,但室内藏书甚少,活动也只限于个别节日,平时只有看电视,但即便是看电视,也只有几个台,有线无信号;另外,人们手里有了活钱,都想改善住宅,但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小路四通八达,也为小偷行窃提供了方便,治安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观,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农民现实的期盼。但新农村建设还面临许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二、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广大农村群众旧习俗、旧观念束缚严重,思想不解放,干部群众创新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小农经济意识色彩浓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小农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和新观念,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村级组织建设不强。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官者不仅要管理一方还要做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和带头人,能选出真正的村官成为广大农民的企盼。村务公开、村民监督和干部作风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

3、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新建的文化站藏书少,资料缺乏;邮政局架线,电信局不送信号,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足35%。

4、农村经济水平低。受农业基础、农业推广水平等影响,农村经济总量少,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新农村建设乏力。

5、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XX年xx县建立了合作医疗组织,参保率虽达70%以上,但受报偿标准低的影响,还存在着因病返贫和看不起病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6、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力弱,城镇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推动力不强,不能有效吸纳剩余劳动力。

7、村社缺乏规划,村庄零乱,渠、路、林不配套,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影响着村社的美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近年来xx县在大力发展致富项目入户工程,各村社都有致富项目带头人、个别村还有支柱产业、应继续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建设新农村应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xx县乡村,道路硬化率低,应从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社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3、建设新农村,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建设新农村要搞好村镇规划。只有抓好规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改变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首先,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推行"一户一宅",鼓励农民拆旧建新。实行人畜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乡镇敬老院建设管理工作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202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敬老院建设管理工作调查报告

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是关爱农村五保老人的必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具体行动。**市民政局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组织座谈、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全市**0所乡镇敬老院进行了调查,并对乡镇敬老院现状和今后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乡镇敬老院建设与管理现状

**市现有乡镇敬老院**0所,为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创造了硬件条件,基本满足了农村五保对象的养老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农村敬老院“关爱工程”项目建设,农村敬老院得到全面改造,集中供养率大幅度提高,五保老人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明确经费渠道,供养机制初步建立。目前,五保供养经费已经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为了从机制上保障五保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通知》,明确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20xx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确定五保供养标准。

(二)实施“关爱工程”,硬件设施明显改善。2019年以来,连续实施八年“关爱工程”建设,先后投入1.83亿元,其中省补1.1亿元、县(区)配套0.21亿元、乡镇自筹近0.52亿元,对全市绝大多数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床位数1.3万多张,新增附属设施建筑面积近5.55万平方米,敬老院硬件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改观。

(三)创新管理制度,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市尝试对全市农村敬老院按星级进行分类指导管理。星级敬老院是根据敬老院规模、设施配备、内部管理与服务等综合条件,用星级表示敬老院的等级。目前,全市达到星级敬老院标准的共计92所,占敬老院总数的71%,其中三星级34所,占敬老院总数的37%。**县**镇敬老院20xx年获得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市民政局“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等级管理措施”等做法于20xx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创新奖。20xx年,市民政局根据省厅部署,下发了《关于对全市乡镇敬老院建设管理工作进行排查整改的通知》,进一步提高全市乡镇敬老院建设和管理工作水平。

二、乡镇敬老院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全市乡镇敬老院建设管理主要存在“四缺”现象:一是机构性质缺失。敬老院在20xx年乡镇机构改革前,均为乡镇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纳入县(区)人事部门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改革后,取消其事业单位性质。从此,敬老院再无合法“身份”,成为乡镇事业单位的“黑户”,也无权在银行开户。二是工作人员缺编。全市每个敬老院平均供养五保对象88人,平均工作人员7.9人,工作人员与供养人员之比不足1:11,对供养人员的衣、食、住等大量服务管理工作只能疲于应付,敬老院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况。加之保险等相关福利待遇没有解决,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直接导致管理水平下降。三是管理经费缺少。乡镇敬老院管理维修经费不足,部分乡镇敬老院设施陈旧、功能不全,有的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敬老院没有院办经济,每年的供养经费要用于支付伙食费、水费、电费、维修费等,经费十分紧张。四是思想观念缺位。受传统思想、亲属阻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五保老人不愿入住敬老院,还有少数敬老院不愿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五保对象。有部分敬老院院长多为照顾安排的离岗村干部,工作人员也多为农村留守人员。这些人员往往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工作能力欠缺,积极性不高。

三、进一步提高乡镇敬老院建设与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要将乡镇敬老院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依法为乡镇敬老院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和需求,配备工作人员,有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社会工作者。乡镇敬老院或者主办机关应当与工作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保障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为其办理相应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

(二)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是保证敬老院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加大财政投入,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让农村五保老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确保正常运转经费。财政要按照在院供养对象每人每月一定金额的标准安排管理运行经费和安排服务人员的“三险”经费、修缮经费等。二是合理安排敬老院升级改造经费。县、乡两级政府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社会保障专户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三)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服务好的五保供养工作队伍。公开招聘管理和服务人员,定期对敬老院管理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能,严格落实“两个公示承诺”项目内容,促进五保供养管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转变养老服务理念。社会养老服务既是涉及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大事,也是时代对民政工作的客观要求。民政工作在社会养老方面要加快“四个转变”,即养老服务主体由政府向政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转变,养老体系内涵由单一机构养老向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与机构养老相衔接转变,养老服务内容由单纯的生活照料向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安全援助等系列服务转变,养老服务对象由传统的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向全体老年人转变,开展面向全社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乡村,全文共 232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的调查报告

取消农业税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1号文件精神、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这一新政策的贯彻落实,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最近,我室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基层工作现状作了一番调查,总的感觉到取消农业税后基层各项工作运行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取消农业税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了可喜变化

取消农业税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农村基层工作极具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这项改革给农村基层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是干群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过去,农业税征收是基层干部的一项中心工作。由于现阶段农民群众收入普遍较低,自觉纳税能力有限,且少数群众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使开展这项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多年来,尽管基层干部绞尽脑汁,采取了许多措施,想了许多办法,但部分群众拖欠、拒缴农业税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农业税的存在一度成为农村工作的“老大难”问题,既影响了干群关系,又损害了政府形象。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这一“老大难”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干群关系得到有效缓解,政府形象得到有效维护。据县信访局统计,今年以来,该局共接待涉农上访32起,比去年同期减少9起,下降22%。宝田乡党委书记徐华军反映,农业税取消后,由于农民群众实现了“零负担”,并且还享受种粮补贴,从而极大地缓解了基层干群矛盾。坪宝公路自开工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阻工事件。坪村镇五星村六组曾维绍老人告诉我们,现在的干部到村里不再是收钱要粮了,而是给群众出谋划策,帮助致富,与群众的关系亲近多了。

二是经济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过去,乡镇干部很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农业税征收工作中,导致抓经济建设的力度不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取消农业税后,广大基层干部从过去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成效十分明显。一是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把为农服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坪村镇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心”,实行“农户+协会+客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中心的运作,该镇的农业生产势头强劲,西瓜、柑桔、草莓、枇杷、梨、袖珍菇等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二是产业开发力度加大。各乡镇党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广坪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凸显石材资源丰富优势,投资50余万元进行石材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三是基地建设蓬勃发展。各乡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加强各类产业基地建设。蒲稳乡党委书记、乡长分别投资XX元,到村上办烤烟生产示范点,带动了该乡烤烟基地的快速发展,生产面积比去年翻了两番。炮团、蒲稳、宝田等乡镇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了5000亩贤胜植物油原料基地。

三是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取消农业税打破了原有体制运行模式对新形势的束缚,我县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取消农业税后的配套改革。县农税部门着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扎实开展了“村财乡(镇)管”和“零户统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村组和乡镇机关的财务管理。朗江镇积极推进站所管理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上,对站所人员实行以上级拨付资金缴纳养老保险,以服务农村发展求生存的体制,不仅解决了站所人员的后顾之忧,而且促进了站所工作的效能化建设。

四是服务职能逐步转换。各基层组织积极转换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较好地适应了取消农业税后基层工作的需要。一是大力发展公益事业。据统计,今年以来乡(镇)一级共投资3600余万元兴办公益事业,村(组)一级共投资1600余万元兴办公益事业。仅坪村镇五星村就多渠道投资5万余元,兴修村林区公路、组级公路各一条,小型桥梁一座,为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深入搞好政策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提高群众掌握、执行政策的能力。若水、高椅、金子岩等乡镇一改过去管理事务为搞好服务,纷纷组织干部下到村组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工作面临的一些新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取消农业税后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改革难深化。目前我县正在着手推进基层财政体制改革,包括“村财乡管”和“零户统管”,由于村级欠帐过多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这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据调查,全县有22%的村在基层金融机构有债务,担心设立帐户后仅有的一些资金被用于偿还债务,难以保证正常运转,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村实行报帐制。同时,村级组织报帐使用的票据难统一、难规范也是影响村级财务改革的瓶颈。

(二)实事难兴办。我县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时规定,村级兴办集体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这一制度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一是缺乏群众基础。在一些偏远、经济落后的乡村,群众认为“一事一议”制度名义上是给自己民主权利,实际上是要群众出劳出资,因此对“一事一议”制度不热心。二是资金矛盾突出。一方面,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农民增收缓慢,生活较为困难,集体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出劳出资超出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每人每年15元的负担标准,对于需要投入数万元甚至更多资金的公益事业,也显得杯水车薪。三是审批程序繁琐。“一事一议”需先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报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再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如果哪一级不被批准,村民议定的事情就难以实施。实事难兴办,使基层组织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难以提高。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教育财务管理现状调查[页2]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财务,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教育财务管理现状调查

第三、“非一费制”学校没有收费政策。我市有39所学校实行“非一费制”。“非一费制”意即能收取一定的费用,所以在财政预算安排上比“一费制”学校年人平少安排近3300元左右,而市政府又没有明文规定学校收费标准、收费项目,学校也不敢乱收,造成“非一费制”学校教师供给水平更低,公用经费不足,学校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只有翘首以盼政府能尽快出台新的政策。

第四,农村税费改革,使民办教师的问题突出。税费改革后,为了减轻学校压力和财政负担,对教师供给范围进行了清理,辞退没有“民师聘用书”和“民师供给卡”的民师276人。民办教师在一定时期给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付出较多,有的民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而回报很少,财政每月定补38元,村级按年补助1-XX元,辛苦一年只有多元的收入,现在却因为没有民师聘用书或民师供给卡而要离开心爱的讲台,给他们在心灵上是极大的伤害。

第五、税费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布局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布局调整,扩大办学规模,学校的基本建设,危房改造等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很难到位,后续资金无来源。专项资金在拨付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资金到位不及时。此外,还有教师的社会保障、普九债务的有效化解等问题,都是制约经济贫困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综上所述,税费改革给基础教育、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轻视。他使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和发达地区、城市教师的待

遇反差太大,造成教师心理极不平衡。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财务管理的现状,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寻找对策。否则,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不能生存和发展,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试行“一费制”带来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求如何保障,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资金从何而来,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根据各自责任和财力,积极调整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的“吃饭、运转、发展”的基本需求,特别是教师“吃饭”和学校危房改造等问题要切实解决好。

国家和省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和危改资金专项补助力度。市(县)级人民政府在保证教育经费支出占可用财力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下差部分上级转移支付应该承认。上级转移支付不能解决的,应该出台政策或规范性的文件,将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别,只有在教师待遇上提高,才能留住人才,才能稳定人心。

将学生在校基本生活费、服务费与基本学习费用区别开来。学生住宿费和搭火费用属基本生活费,应根据市场供求,按成本据实收龋建议将学生在校基本生活费用收取标准的制定权下放到市(县),由各市(县)根据市场规律,核定项目、规范收费。

发展教育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教育体系,建议政府部门从政策上、制度上加以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教育事业。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j精选范文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912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j精选范文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j精选范文,欢迎阅读!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 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燃眉之急。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举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襄城行”这次短短的十三天的调查活动,使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查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我们团队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2.4%,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4.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39.8%。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

4、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谭姓村民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于伤心过度农药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着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老师一学期做家访的比例仅为5.13%。

3、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就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有条件的话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孩子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309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正日益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在我的家乡甘肃临洮,许多小学中学都在补课,我的不少同学也纷纷加入补课大军,充当假期老师。8月6日在农村的党家墩小学,我对补课学生以及周边补习班学生总共100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原因:

对于学生来说,大家都很期待假期,可当假期真正到来时却又不得不奔波于各个补习班。有的是看见同学都去补课,有的是家长的个人意愿,有的是学校的强制要求,那么学生自愿去补课的有多少人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

1、你的补课形式是?

A、学校统一70%

B、校外补习班21%

C、家教9%

2、你每年都参加补习吗?

A、是65%

B、否35%

3、今年暑假补课是自己自愿的吗?

A、自愿20%

B、学校要求60%

C、家长要求10%

D、看见大家都在补课自己也补10%

4、补课的费用高吗?

A、高10%

B、能接受90%

5、你的补课时间是多长?

A、2个月0%

B、1个月80%

C、10—20天20%

6、你认为补课有用或者有必要吗?

A、有93%

B、没有7%

7、你是否支持“农村教育落后,要补课多花时间才能在和城里学生竞争中获得机会”?

A、支持52%

B、不支持48%

8、你认为农村就应该“笨鸟先飞”吗?

A、认为9%

B、不认为91%

9、针对现在的补课热潮,你有何看法?

A、正常25%

B、也许是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9%

C、或许是竞争激烈63%

D、没什么必要3%

10、你认为暑期补课盛行的原因是?

A、社会原因17%

B、家庭原因6%

C、综合原因77%

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不是自愿的,而是学校硬性规定的,而且每年如此。当然学校假期都是有偿补课,至于费用大多数农村学生都能接受。补课的时间一般都是一个月,也给学生留了半个月的休息放松时间。对于补课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大一部分是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要么就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玩。或者更有甚者,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就溜之大吉。

三、调查分析:

1、学校强迫补课,表面上说是自愿,但实质还是使学生不得不选择补课。老师一般都对学生说:“暑期补课进度直接与下学期连接,不补课的学生老师不再讲解暑期补课内容。”这样理由很是冠冕堂皇,学生只有老实参加补课。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学校分析,学校不为了赶教学进度,就不会有假期补课一说。当然老师也就不会有额外的奖励(从学生的补课费用中扣取),老师是愿意,而学生只有为了自己的未来无条件服从。如果再进一步深层次分析,学校要不是为了图教学业绩,希望在升学考试中(小升初或中考)能多有几个学生进重点,来提高自己学校的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财政拨款(要知道农村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师资都很缺乏,足够的财政能解决很多问题),学校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的违背教育局的规定假期补课。更进一步分析,就要涉及中国的教育体制。教育部每年巨额的教育资金大部分拨给城市重点中学,忽视农村的师资及基础建设,农村学校想获得财政上的补助就不得不提高教学质量。如今中小学补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教育部有规定节假日不能补课,为什么学校还是要补呢?是因为国家没有真正实施规定,学校当然视之不管。

2、农村家长教育意识不完善,只注重文化成绩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课外兴趣的培养。很多农村家长和城市家长一样,希望孩子有好的成绩,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一味的强调“知识改变命运”而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去补习班。我认为这样做抹杀掉了孩子的天赋,只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最后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补课剥夺了孩子们放松休闲的时间,放假比上学还累,孩子们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当然会受不了。如果彻底一点对农村家长分析,会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家长文化程度低,没有科学的教育意识。他们通常看问题比较肤浅,其中90%的家长以务农为主,对子女的未来抱有太多的期许,对孩子的学习过于不恰当的关心,从而导致了农村孩子太多的心理压力。

四、调查建议:

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农村教育现状还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针对教育财政资金问题,建议政府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将经费投入到农村学校,使农村的教育硬件设施更加完善,为农村学生提供最基础的学习环境。

2、针对教育部门的政策实施问题,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联合起来把国家的假期规定(如节假日不能补课)真正落实到位。

3、针对农村学校师资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应尽可能的给长期在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更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老师工资等,政策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

4、针对农村教育体制问题,建议教育部门分配更多的年轻优秀师范毕业生去农村学校,传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帮村农村老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5、针对农村学校自身的管理问题,建议学校在假期布置一些社会实践的活动任务,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些帮助。可依拓展知识面,也可以提前接触社会,积累一些社会实践,对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会有益处。

6、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问题,即建议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一方面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宣传一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提高农村家长整体素质,让农村孩子们尽早从补课大军中解放出来,还孩子们一个金色的童年。

五、调查总结:

今年暑假很高兴能有机会进行这次调查,在对《农村教育现状调查》课题中,我通过对家乡当地一所小学的调查问卷作出了上述报告。本次社会实践是一次对社会的深入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很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社会,充实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097 字

+ 加入清单

一、基本概况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话题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语境中,教育更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繁荣昌盛、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证。而农村教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奠基性工程,肩负着科教兴农、提高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缩小社会差距、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如何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野中,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来重新审视农村教育,认识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以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对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目前农村教育现状。

调查时间:20__年8月23日至25日

地点: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不倚村

二、调研经过及内容

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不倚小学位于六堡镇西北部,距离镇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创建于1934年,建国后该为现名。学校建筑面积908平方米,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远教室等,各室配备均达三级标准。学校现有学生169名,开设了7个教学班,全校教师9人。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一所集花园、学园于一体的村级小学。虽然不倚小学现在各种的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调查中还是发现存在着几个问题:

(1)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不倚小学在教学楼和设施配置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是很有限的,在很多大的方面的很多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现在小学还没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师,有的一台电脑还是人捐献的,基本都是老师有时候用一下,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到有关电脑方面的知识,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学校的篮球场很是泥地,下过雨之后要天晴几天才能用,而且很多设施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是由于缺乏资金维修或者是去买新的。

(2)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潜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的表现出来。从这次的调查中得知,现在不倚小学的教师队伍存在着几个问题:

第一、虽然最近几年教师的工资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不倚小学的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比较偏低,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500多元。社会经济地位不高。

第二、教师的继续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现在不倚小学的很多教师的学历都是中专的水平,但是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师已不多,师专正在减少,演变为师院,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加入教师教育的行列,一个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制正在形成。由于现在小学的学历水平比较低,很难跟得上现在的教育观念,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质量。

第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在不倚小学中,年龄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的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很多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个阶段形式。这种原始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村里的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了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4)读书无用论回潮导致辍学率反弹

虽然我国宣布在20__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通过这次的调查,我知道了学生失学的现象还是常有发生,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才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人小学都没有毕业。在调查中,当提到孩子应该多读书考大学学文化时,有的村民说:“读书有什么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工作,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呢。”这是大部分村民思想的突出表现,村民之所以有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同时他们对现代的就业制度也不了解,认为大学不包分配工作,上大学没有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即使几年大学后仍旧找不到工作。怀有这种思想的村民在教育子女时,就会灌输这种思想于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头脑之中,使那些孩子对读书失去兴趣,读完小学或者中学之后就辍学回家了。也有很多村民是非常看重读书的,希望子女成才,能出人头地。他们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他们的收入低,让很多村民深感供养一个初中生就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在的家庭不止只有一个孩子,所以造成了许多的村民无力供养,导致了一些孩子不得不辍学。供一个初中生就感到吃力了,更何况供一个大学生呢!农村的经济条件使许多孩子无法圆了他们的大学梦。改变农村的经济现状尚有一定困难,但读书费用是否能降低到农民的平均经济水平所能承担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现状

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使农村教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1)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教育与经济师密不可分的,贫困地区的经济得不到发展,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突破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教育瓶颈,改善农村教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的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农村学校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2)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高低,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我国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实施的当务之急。

第一、保障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这是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关键。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学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冲。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条件和生活待遇。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第二、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和培训基地的短期集中培训引导功能,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四、收获和感悟

这次的社会实践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农村教育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这次实践也让我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们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社会实践中,也使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营销,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调查问题对策

**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

**县是一个山区农村小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卷烟市场潜力越来越大。为正确把握当前**县农村卷烟市场的现状,以便于更好地发挥烟草专卖体制的优势,加强农村卷烟市场管理,笔者专门对**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试图对专卖管理对策进行一些有益性地研究探讨。

一、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的现状

由于农村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条件,决定了农村卷烟市场的现状和特点。众所周知,近些年景宁县农村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在大部山区,农村经济仍欠发达,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法制观念还很淡保虽然国家颁布了《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县烟草公司也开展了法制教育活动,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尤其在山区农村表现更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卷烟市场依法有序管理,一些地区农民抗法案件屡有发生。纵观景宁县当前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交通不便,战线长,管理难度大

**县农村市场偏僻,交通不便,分布滥散。往往是一个村绵延十几里,下乡检查查一户得走十几里山路。一些地方车辆无法到达,只能徒步检查,给专卖管理工作造成很大难度。全县2100户零售户,其中农村占1120户,占总零售户的53.3%左右。对全县每个经销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一月时间也检查不完,全面检查市场周期太长,造成专卖检查困难大,管理难度大。影响了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

(二)法制教育不到位,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普及,以及“二五、三五”普法教育,使我国国民法制意识增强。但不可否认在山区农村还存在薄弱环节,加之《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颁布较晚,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使山区农村农民对烟草专卖知之甚少。近些年,下乡检查查扣违法卷烟,有的违法经营者甚至煽动不明~的群众围攻、欧打、哄抢查扣卷烟。对~者批评教育时,一些老百姓竟说:“没听说卖几盒烟也违法”。XX年一年查处120起卷烟案件中,农村市场案件达75起,占查处案件62.5%。

(三)卷烟供应品牌不合理

近些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一大批中小烟厂关闭转产,而这些中小烟厂大部分生产中低档卷烟。目前,卷烟工业都是以提高利润为生产目的,低档烟利润少,一些烟厂干脆不生产,造成市场低档烟紧张。而广大农村,有着占全国烟民80%以上的消费者,吸食水平大部分在低档卷烟。一方面急需低档烟,而另一方面供方又缺货,于是地下制假贩假应运而生,且有大市常这不但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使国家税收蒙收巨大损失。

(四)制假贩假分子将目标转向农村大市场

经过努力,近些年烟草专卖法深入人心。在城镇利用各种形式举办各种轰轰烈烈的打假活动,使贩假分子胆颤心惊,无处藏身,失去生存的“土壤”。他们纷纷将目光盯住农村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大市常同时因为山区农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农民法制意识淡薄,经济条件差,缺乏真假卷烟鉴别能力,于是贩假分子化整为零,利用摩托车及机动三轮车走村入户,大肆贩卖低档烟。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757 字

+ 加入清单

ⅹⅹ镇地处ⅹⅹⅹ三县交界处,幅员面积ⅹⅹ平方公里。耕地ⅹⅹ余亩,森林面积ⅹⅹ亩。共有ⅹⅹ个行政ⅹⅹ个村民小组,ⅹⅹ户,ⅹⅹ人。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0xx年达到ⅹⅹⅹ元,比20xx年增加ⅹⅹ元。ⅹⅹ个省级扶贫村。

二、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镇农村经济出现四大变化: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二三产业、养殖业、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二是农作物品种结构逐步优化。优质粮油、蔬菜、三元杂交猪、肉羊新品种改良率逐年增加,林果业高接换优等新技术全面推广;三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20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ⅹⅹ元,比20xx年增加ⅹⅹ元;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从李桥镇的镇情出发“夯基础,增后劲”围绕“修路、治水、改网、建集镇、兴旅游”的思路,完成了ⅹⅹ余万元的公路硬化和ⅹⅹ万元的渠系配套设施和投资近ⅹⅹ万元的光纤电视工程,农网改造ⅹⅹ个村,新增变压器ⅹⅹ台,改井打井ⅹⅹ多口,ⅹⅹ自然风景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ⅹⅹ镇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村级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近年来,由于镇村两级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及文教卫生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全镇负债总额ⅹⅹ万元,仅村级债务就多达ⅹⅹ万元,大部分村少则数万元,多则上十万、几十万。村级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经济包袱沉重,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2、传统农业难以拓展,支撑力不强。ⅹⅹ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林业大镇,农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产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但是,现在由于受气候、品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除了进一步调优、调精、提高单产外,发展的潜力似乎不大。同时,传统农业还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处在一种靠天吃饭的极不稳定的状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十分有限。

3、加工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足。近年来,各村都相继建设了一批为民服务的小型加工房。但由于资金有限、投资规模小、市场风险大、经济效益差,这些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4、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在深入基层调研中,我深深地感到:农民增收门路狭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四、对策和建议

1、要坚持富民为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十五”期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ⅹⅹ元,个别村初步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但农民收入渠道不宽,增收基础并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未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全镇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着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结合本镇实际,在稳定种植业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好笋材两用竹、黑山羊、生猪生产。二是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岩区为重点,认真做好中药材ⅹⅹ亩、姜黄ⅹⅹ亩、香樟ⅹⅹ亩的栽植。以坝区村为重点的蔬菜基地ⅹⅹ亩、青蒿种植ⅹⅹ亩,撑绿竹种植ⅹⅹ亩,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油、饲、林、果、蔬多元结构转变。

3、要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发挥ⅹⅹ种猪场,ⅹⅹ养场的带动优势,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 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省、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 ,以ⅹⅹ村、ⅹⅹ村两个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一是要超前规划。二是要高起点建设,进而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5、要转移农民,拓宽增收领域。近几年,ⅹⅹ镇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20xx年全镇县内外转移输出已达一万人,农民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ⅹⅹ元左右,县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ⅹⅹ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过万元。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我镇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注重加强同县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让农民出得去、能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为农民务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三是大力提高农民工素质。通过“阳光培训”和扶贫培训工程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竞争能力。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一部分,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一部分,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一部分,大力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和物力支持。

根据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20xx最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 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民主议事,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 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5099 字

+ 加入清单

2020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根据xx年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一、教育行政化

1.机构行政化

中国农村现阶段教育主管机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之和与教师之比是1:1,就是说一个教师在上课,后面就有一个领导在监视着。人多,机构就多,部门就多。不管理是不作为,换句话说,管理管理,不管就没人“理”。管理了,事务就多,文件就多,会议就多。很多学校安排了专门参加会议、领取各种文件通知的专职驻城办事人员。有人统计了一下,教师一半时间在课堂,一半时间要应付各种会议、检查、达标、验收。两个一半,这样算起来,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源的投入用到孩子身上的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教师的事。领导是什么?不教书,不育人,育教师。所以教师要想生存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要教好书,指哪干哪;二是要有个领导做保护人,潜规则吧,不然,就得被“育”。教好书不难,多学习,多交流。不被“育”就难了,那么多的领导在监视你。所以巨大的压力之下教师大多也分为两类:一是“老黄牛”,别“思想”;二是“奴隶化”,想方设法变成“主子”。这样算来,教师队伍中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也不是很多。

2.管理行政化

如此庞大的,“钢架”的,而且“后劲十足”的教育管理机构,还能融下多少“自主”、“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呢?教育管理部门就自己去考察,研究,再发文,培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向教师发号施令。按章办事,按文办事,办不好就得被“育”。

3.教学行政化

教学行政化表现为:一是为“分”教;二是为了“作业”,上面布置下来的课题要完成,条条框框要完成,上传下达传递给学生。三是庞大的作业量,庞大的班级学额,庞大的课时数,教师能应付就高手了。还什么“自主”呀,都“自主”就闹翻了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自查整改工作报告_自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299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自查整改工作报告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反馈××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外业核查意见的函》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督察核实工作中提出的意见要求,由州(市)、县级二调办及作业单位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自查整改,保证农村土地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家二调办外业核查结果,有我省部分县区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地类认定不准确,错误率较高,导致建设用地增加数量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存在建设用地扩大化倾向。部分县(区、市)存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综合过大,将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周边的耕地和林地等调查为建设用地;存在将森林公园的林地认定为建设用地等地类认定错误;个别地区将工业园区内或用围墙、栅栏或铁丝网包围或部分已推土,现状表现为荒草地、裸土地或耕地的地块认定为建设用地。

(二)存在耕地地类认定错误,存在将实际耕种的耕地错误认定为荒草地或裸土地等用地的现象。

(三)存在“批而未用”图斑认定错误和违反规定现场补充 “批而未用”土地审批手续的现象。

(四)存在地方复核敷衍了事,未到实地进行复核拍照等现象。

(五)存在部分县干扰调查,擅自修改调查成果或借地方复核人为更改调查成果的现象。

三、整改的要求

1、各州(市)要高度重视,统一组织各县(市、区)二次土地调查办和作业单位根据各县(市、区)外业核查存在问题,认真分析查找错误原因,对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全面检查,将影像和数据库成果一一对照检查,并实地核实,认真分析查找原因,确保全面整改。

2、各地要重点对国家内业核查提出的疑问图斑认真落实整改,原则上不允许对非疑问图斑进行大范围的修改,现场核实确认为非疑问图斑的,必须要逐一列表说明修改原因并附实地照片,表中记录应与数据库修改情况一致。

3、各地要以县级为单位形成外业自查整改报告,州(市)汇总后,形成州(市)自查整改工作报告上报我办。

4、对比各地已上报复核成果,自查修改率在5%以下的县(市、区)无需重新上报成果,可在报告中说明修改情况,并于统一时点更新时上报。对经自查存在问题的县(市、区),应将修改完善后的调查成果重新报送我办。各地要将自查整改成果应用到统一时点更新数据库中。

四、整改的方法

1、各县二调办应督促作业单位认真总结调查的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做到“心中有数”。对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找出薄弱环节进行整改。

2、各作业单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疑问图斑,对照影像图对数据库成果进行全面核对,提出“自查整改疑问图斑”并进行核实;

3、对地方核查时未到实地进行核查的,必须切实到实地进行核对,真实记录核实情况;

4、重点核对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周边的林地、耕地、园地等其他地类,确保建设用地范围的准确性。对故意扩大建设用地范围的必须进行更正;

5、重点核对耕地,对耕地内部的非耕地类,达到上图面积的必须调查上图。耕地内部零散分布的非耕地类,达到一定比例的,也应按《××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细则(农村部分)》的要求按百分比调查。对故意将耕地更改为荒草地、裸土地等非耕地类的,必须进行更正;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农村彩礼情况的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200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农业社会价值体系、文体传统受到现代性的强烈冲击。中国农村在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行列中,是否也经历着传统与现在的断裂?农民的自身生活又有怎样的行动逻辑?本文以社会资本视角为切入点,以农村婚嫁为载体,试图分析差序格局的模式中,农村社会如何连接传统与现代。婚姻是社会得以延续的纽带,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婚嫁在农村社会都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因此在婚嫁中所进行的仪式也最能体现传统至现代的演变。

社会资本是继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后提出的一个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从新经济社会学中演化出来的最具影响力和潜质的概念之一,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

社会资本在农村婚嫁中的体现。以豫东南李村婚嫁习俗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在婚姻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形成、转移以及整合农村社会关系的作用。豫东南李村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李村独特的风俗习惯。李村融合了三省人民的秉性:有河南人的忠诚厚道,有安徽人的勇敢勤劳,还有湖北人的精打细算。李村是深山区,地少山多,地里刨食永远实现不了致富的梦想。生活中稍稍大点的事情就会让清贫的家庭蒙上贫困的阴影,因此独特的环境培育了他们学会了互相合作共同承担风险,抵抗生活给予的无奈。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社会保障缺失的情况下,家庭保障是普遍形式。“养儿防老,女儿终是外人”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经济文化落后、思想观念保守的地区更甚。男婚女嫁仍然是普遍接受的社会习俗。李村也不例外,在婚姻缔结过程中男女比方需要进行一些仪式,如“见面”、送彩礼、收贺礼等。这些仪式中体现着人力资本的转移、补偿和社会资本的获得过程。

这种重要的社会资本的维系靠婚姻这个纽带,虽然李村中婚姻仍被看作是传宗接代、维系家庭传递的工具,但婚姻所联接的社会关系是李村生活中最主要的关系网络,是李村社会主要的交往圈,这种关系持续时间长,至少是两代人。李村婚嫁活动就体现出这个网络的建立,婚嫁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换”过程: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交换、社会资本的交换。双方都有失有得,最后达成一个双赢过程,建立持久可靠的关系网络。

在李村婚嫁中,男方的彩礼是必可少的。彩礼分为“见面钱”和结婚前送的彩礼。“见面钱”指男女双方第一次正式见面时,男方若是看中女方会送出一笔“见面钱”,女方若是看中男方就会接受这笔“见面钱”。这是婚嫁仪式的开始。表示男女双方有意缔结婚姻。然后会经过一个阶段,大约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男方会提出结婚,仍要送往女方一笔彩礼钱,这笔彩礼主要用于结婚时置办嫁妆。嫁妆由女方置办,结婚时送往男方。彩礼的多少表现的是男方在当地社会地位高低以及对女方的重视程度。彩礼多一方面展现的是男方在当地社会很有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不吝啬,通情达礼,能为对方考虑。另一方面彩礼多会让男方在当地有面子,得到更多的赞誉,使其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提高会让他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扩大,有转化为经济资本或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对男方来说,送彩礼其实就是以经济资本换取社会资本的一个过程。女方要彩礼,一方面是部分弥补养育女儿耗费的成本,另一方面彩礼的多少是对女方拥有多少社会资本的一个衡量,彩礼高证明女方社会地位高,在当地有声望,有面子,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反之则是对她在当地在位的不认可。李村婚姻缔结一般都遵循门当户对,彩礼的多少和男方家庭经济实力成正比,一般不会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在家庭承受范围内,彩礼多少就反映出双方社会资本的多寡,因为彩礼的多少应和家庭在当地的影响力相吻合。不过有些农村地区结婚女方蛮天要价,出现因结婚致贫、返贫现象是个例外。当双方缔结婚姻时,意味着人力资本转移和更高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两个家庭由弱关系变为强关系,成为亲属,交往会变得频繁,双方都会互相信任,对对方的期望会变高,双方社会资本都会增加。

李村结婚时的贺礼收入也是对家庭社会资本的检验。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处于“水纹”中心的人送贺礼多,然后往外依次递减,直至为零。拥有社会资本多的家庭,水纹向外的辐射能力就强,对外影响力大,社会资源丰富,来送贺礼的人自然会多,婚礼规模就大;反之,则送贺礼的人较少,婚礼规模较小。李村是社会保障比较缺乏,以家庭保障为主的农村社区。贺礼实质反映的是农村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具有无息借贷的性质,是农村集体解决大问题的共同努力,共同抵御风险的合作方式,它是一个社会资源的动员过程。有多少人来分担这个风险、来共同参与解决大问题反映出这个家庭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寡。婚嫁是李村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单个家庭解决问题能力有限,需要动员社会资源。社会资本高,社会资源丰富,婚礼时可利用资金就充足。送多少贺礼一是根据个人家庭富裕程度,二是根据与办事家庭的关系强度。李村这种资金动员方式即是普特南所谓的人们之间的“互惠”行动。当送贺礼的一方有婚丧嫁娶或其他大事时,收贺礼方也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或者其它方式的帮助。

贺礼在结婚当天送入,主人会置办酒宴作为感谢。酒宴规模的大小也是对社会资本的一种反应,和贺礼的多少成正比。酒宴也是加强联系的一种方式。送贺礼的人都会被款待一次,这使得大家有一个共同交流接触的机会,扩大交往的社会网络。李村是半熟人社会,除了亲属关系,其它关系的交往呈现很强的工具性,即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而婚宴交往使得彼此有互相加深了解的机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即获得新的社会资本,新社会资本可以拓展未来社会交往中的资源来源。这种礼尚往来在乡村道德约束和舆论监督下成为李村人们相互默守的准则。

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家庭是农业社会保障的基本单位。李村地处山区,是较为落后的农业村落,单个家庭抵御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因此必须借助于集体或团体的力量来应对灾害。随着现代性的倾入,乡土社会家庭呈现原子化,行政区划形成的集体影响力不大,靠行政集体抵御灾害往往是杯水车薪。在差序格局社会结构下,李村社会关系主要以亲属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石子激起水纹的中心,是强关系,是农业家庭抵御灾害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姻亲关系彼此是以互相信任为基础的,有婚姻作为纽带因此比较稳定,这种信任靠的是道德约束和舆论压力,是彼此很高的社会资本,调动彼此资源的能力较强。当一方有困难,另一方会毫无顾虑地进行援助,不用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因为他有一个可靠的预期:当自己有困难时,对方也会义无反顾地进行援助。这种预期是建立在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靠彼此情感力量的支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对外联系扩大,李村婚嫁习俗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婚嫁选择对象方面,男女双方逐渐由关注先赋型社会资本到注重自致型社会资本转变。男女在挑选对象过程中,不把对方的家庭富有程度、个人相貌等先赋性条件作为第一标准,而是将对方的学历、技术水平、性格等自致性因素作为第一参照标准。把对方在未来具有多大的发展潜力视为第一考虑要素,看重其拓展社会资本的能力。择偶观念上把对既有社会资本的拥有转变为对未来社会资本的预期,这是乡村社会婚俗的一大进步。择偶方式上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向自由恋爱转变

从宏观上讲,乡村婚嫁习俗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变迁,而是一个乡土社会的社会资本变化过程。在社会保障缺失状况下,单个家庭解决重大问题只能靠自己去动员社会资源。婚嫁活动是乡土社会资本获得与转移载体之一。一次婚嫁活动之所以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就是为了扩大影响力,告诉熟人和半熟人社会圈这个家庭面临着单个家庭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动员社会资源力量。彼此在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中又加强了相互联系,形成新的社会资本,用来下次共同解决单个家庭无法解决的问题。乡土社会虽然以亲属关系为主要社会关系,但其它社会关系在共同解决大问题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小区域社会联系得到加强,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扩大,有利于家庭社会保障和乡村社会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农村消防工作建设情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消防工作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一、州基本概况

xx省州地处xx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个开发区,共206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总人口438.4万人。全州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绮丽,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素以苗家的吊角楼、侗家鼓楼及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为特色,有“杉乡、林海”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农业大州。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原因,州广大农村大村寨多,连片居住突出,房屋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随处可见,仅50户以上自然寨就有3453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288个,这些村寨又多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85%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历来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火灾“重灾区”,农村消防工作难度大,防火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可以说,州是坐在“火堆口”上谈防火。

二、州近年来农村防火工作经验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省农村消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1999年,全省农村消防工作试点启动。XX年来,省政府在州从江、锦屏两县开展农村防火试点的基础上,已经改造了木房8.8万栋,茅草房12.1万间,修建了消防水池(塘)1.2万口,安装了消火栓1.3万个,配置了消防泵5200台,改农村“老虎灶”为节柴灶17.8万个,建成沼气池99万口,还于XX年制定出台了《xx省农村消防管理规定》。

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总队几届党委班子和全省广大消防官兵的辛勤探索和反复实践,在州先后总结推广了“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改工程”、“八个落实”等一系列经验措施,三大法宝即:“义务消防队、消防水池、手抬机动泵”。四个结合即:一是使农村防火试点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实施,协调发展;二是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四是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打牢农村消防基础。五大改造即:水改、寨改、房改、电改、灶改。八个落实即:一是领导责任要落实;二是组织制度要落实;三是安全措施要落实;四是教育培训要落实;五是隐患整改要落实;六是宣传工作要落实;七是消防器材配备要落实;八是达标、验收要落实。这些防火经验使农村火灾高发猛发的势头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特大火灾由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6-7起下降到近年的1-2起,农村火灾财产损失从XX年的4614元/万人下降到目前的1935元/万人。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初中,中学,学生,全文共 2443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本次调查工选择了我所带的八年级三班四班的学生共计100人,,以确保抽样调查结果的合理、准确、科学、可信。

(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确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调查表详见附件1),在问卷调查里,我主要从阅读内容、阅读范围、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途径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100名农村初中八年级学生接受调查,通过本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我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我对问卷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

(二)从阅读时间看

调查结果显示,42.18%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5.02%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7.68%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6.32%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对老师的建议”一栏中提出要求老师少布置作业,多留些时间让他们看课外书,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有城市学生都是普遍存在的,虽是已实施了新教材,但新课程理念并未真正得以贯彻,学校为求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最终我们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

(三)从阅读途径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77.31%和77.81%,而通过租和网络获取阅读资源的仅仅占6.5%和6.31%。可见,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然而,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许多家庭很少给学生购买课外书籍,而城里学校都有阅览室、资料室、图书室,均有丰富的藏书,而农村初中虽也有这些设施但藏书很少,这造成学生的阅读资源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许多学生在“对家长的建议”一栏中希望家长能支持孩子购买课外书,能给自己多买课外书,对“学校的建议”则希望能购买一些名著或适合初中生阅读以及与时俱进的书籍。

(四)从阅读内容来看

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在师生交谈中,我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除童话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如罗曼.罗兰、海明威、莫泊桑,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均在百分之十以下。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四、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课外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校会、班会、校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在全校师生会议上及家长会上,使全校师生及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黑板右侧或教室内写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在教室、走廊、楼梯等张贴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的画像;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团课,通过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热爱书籍。

2、建立班级读书角,丰富阅读资源

农村初中办学条件相对较为滞后,许多学校图书室的藏书较少,学生家庭中的藏书量也极为有限,阅读资源匮乏,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设立读书角,图书的来源看可以让老师学生捐献,这样,创设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丰富了阅读资源。

3、组织系列活动,形成阅读浪潮

学校可以确定读书主题,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或感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激励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形成课外阅读的浪潮。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生拥有了想读书、爱读书的冲动,一旦拥有了这一课外阅读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就能真正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真正体味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只有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做好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在调查中,我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欣赏性,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我们主要以单元为板块,在科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其他名篇,或同一作者的其他篇目,或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要想避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所谓“不懂笔墨不读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把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记下来。

(2)建立学生阅读成长卡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课内与课外阅读链接成长卡”,成长卡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档案”“课外书资料”“读书体会”三部分内容,在“读书体会”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内容,2、最让我感动、最感兴趣的部分及原因,3、最让我喜欢的任务及原因,4、我的看法或感想等。

(3)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读与写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写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续写、仿写、改写、扩写、评论等都可以采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三)注重课外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必须把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实效。评价的内容极其方式都可以多种多样,并注重教师、学生自我及相互间评价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分削断目标达成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