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力教案教学反思(合集20篇)

浏览

3513

范文

46

篇1: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在课堂中挖掘学生个性潜力,可以培养善于争辩的能力。争议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认为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争议的结果,孰是孰非,当然取决于不同认识本身的科学性,但争议的能力强,也是争议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堂上的争议还有其特殊意义,这种争议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争议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议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语文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

这节课上,我针对课文,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白鹅如此高傲,影响主人对它的喜爱吗这是极富两面性的命题,无论是谁都可以列出一系列道理,这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在深读过程中,学生要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表达出来,同时倾听对方的论述,使自己的争辩具有针对性。这样的争议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是有效的。

一节课下来,也发现了很多不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总觉得自己好像讲多了一点,不该大胆的放手。课堂里虽然读书的形式很多,但有时读书的要求,没有层次性,这都需要思考、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两个第一次:第一次看 到结实累累的釉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小鸟来写。这两个第一次内容简单却写的各有特点,详尽精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强调详写和体现中心的关系,学 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个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话加以略写,这既是对前面两个第一次的内容的补充,也使文章内容更加的充实丰满,能更好的体现中心。 教学中学生都对这几个略写的第一次印象特别深。因为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记叙的事件常常就是详尽有余而精练不够,所以这几个 略写的事件指导对学生启发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础上,再结合中心指导学生为什么如此安排,让学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间的关系。由于 本文材料的详略安排特点明显,所以课堂教学中以此为例安排的作文指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时的教学,对第一次的作文介绍自己的习作进行再 次的修改,注意详略安排和中心关系,要求材料详实,中心突出。由于指导到位,所以学生的修改作文进步较大。

这堂课对我的启发也很大,作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没有一个完整训练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住所给文章的特点找准入口进行作文教学,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在游戏式练习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巧。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不能像对成人培训一样苛求。但在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1.让儿童体验线条之流畅美。初学水墨画,让学生动手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弹簧线及螺旋线等,可以增强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体验到柔软的笔毛在宣纸上画过时产生的顺畅感,初步获得对用笔方法的感悟。可以利用线条构成一些图形,增强学生的练习兴趣。

2.让儿童体验笔墨之层次美。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老师适时引导点播,用小魔术等方法,鼓励他们自己试一试,调一调,边涂抹边体会,边练习边掌握,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

3.让儿童体验用笔之变化美 。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装饰画来调动儿童的练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用不同的图形来装饰,如动物的脚印、皮毛的斑纹、树干的纹理等,在轻松的游戏中领会用笔的变化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篇抒情的写景物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荷花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荷花的美丽。在教学中我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1、抓住重点词来体味——重点词“冒”

《荷花》这篇文章非常适合阅读,并且学生可以利用这篇文章进行仿写,其中有许多好词佳句,适合学生积累,运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写荷叶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单单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三个特点——多、绿、圆。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体会,就是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对其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品读,研讨。在这段话中,虽然有许多好词佳句,但是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须有详有略,所以,在这段话中,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来体会这个字用得真好!一开始,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段话中,那个词语或那个字你觉得用得特别好?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冒”这个字。接着我问:怎么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呢?在我的预设之中,学生应该会非常活跃,答案也会丰富多彩,例如:高兴地长出来,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但是另我没想到的是,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学生都没什么反应,一看这个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么预设,也没想到学生会是这样的反应。因此,我只能换一个问题:荷花冒出来是想干什么呢?这下,学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说因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长出来了,有的说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快速地长出来了,还有的说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来打招呼,很高兴地长了出来……没想到,问题一更改,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体会句子中重点词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几个同事在讨论如何教学《失去的一天》这篇课文时,我回想起《失去的一天》的教学,一种对学生浓浓的喜爱之情涌上心头……

这篇课文讲的是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我采用表演的形式进行着, 现在课堂正进行到展示对比环节,瞧,第一组的同学表演情景再现:霞霞同学扮演的“妈妈”伸着懒腰、打着哈欠的彦儿同学扮演的“佩佳”说:“你已经放假了,今天的任务是:在农舍旁边栽一棵树,读完《远方的青山》这本书。”说完,妈妈上班去了。望着妈妈的背影,“佩佳”伸着懒腰、打着哈欠说:“现在没有人打扰我了,继续睡觉了。”“唉,妈妈布置我的任务怎么办呢?嗯,睡起来再去做,时间多的是,还来得及。”

就这样,佩佳又蹦蹦跳跳地来到果园,找果子吃,并且还和一群可爱的蝴蝶(学生扮演)做起游戏来了。“失去的一天”同学们能创造性地再现出来,令人深思。接着,各小组交流自己周末在家一天的时间安排,和佩佳进行对比,感受是什么?最后全班交流。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的小脸红通通的,深深地知道了时间的宝贵,他们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就这样,“失去的一天”的含义,学生们在表演、体验、对比中了解了。懂得了时间的宝贵,懂得了如何珍惜时间,懂得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深刻含义。

看着这群可爱的精灵们,俺的眼中满是爱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语文百花园三》前,我们的微型课题“微课辅助教学的运用研究”刚刚从调查、准备进入实施阶段,家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刚刚全部完成注册,对“翻转课堂”不了解,观看“微课”操作不熟悉,观看率非常低,甚至还有家长代替播放孩子不观看的现象。

学习《语文百花园三》时,我就想:课堂教学怎样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呢?如果还是像原来那样详细地讲,那它就没有起来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如果不再细致地讲,观看率那么低,学生没有掌握怎么办?突然,我看到了“我的采集本”部分,这部分介绍的是“五岳”的内容,作为一个积累学生只需要掌握“五岳”是哪几座山,大概在什么位置,在我们的作业中就有相关的比较基础的连线练习。在张校长录制的《语文百花园三》预习视频中,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五座山分别属于哪岳,大概在哪个位置。于是,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快速地说一说,然后就直接跳过了这一部分,重点告诉孩子: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岳归来不看山’。五岳称华夏名山之首,有景观和文化双重意义。还补充了“三山五岳”的另“三山”——浙江雁荡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以及“五岳”的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早已闻名于世界。还特别补充了“泰山封禅”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等相关知识。学生对于书本之外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课外阅读广泛对于相关知识有一定涉猎的孩子觉得特别骄傲。

我想,这对于课外知识的积累和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应该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在完成练习的时候,认真观看了视频的同学都很轻松地完成了连线练习,正确率也很高;可没有认真观看或者没有观看视频的同学就不清楚哪一岳是哪座山,还有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因为视频是家长帮助播放自己没有看的,根本就不知道这道题是什么意思,直到在同学的提醒下再次翻开语文书多读了几遍才知道应该怎么做。于是,我趁机在告诉孩子们“微课”也是一种学习,提前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觉得更扎实或者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补充学习,已经学习过的内容我们在课堂上不会再过多的讲解,一定要重视每一课的提前学习,不然就会跟不上,像今天某同学那样。

经过这件事过后,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基本能够按照要求较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学习中还存在过份依赖家长,如果家长不在或晚归就无法完成;观看了没有记录或者记录不完全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一一想办法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么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可以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1485 字

+ 加入清单

一、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

这节课,我注重激活学生头脑里的词汇,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如:听完录音朗读后我问: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也可用文中的)来形容凡卡的生活?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出来了:悲惨、可怜、凄惨、没有指望、连狗都不如、生不如死等。可一个学生却说“猪狗不如”这是我课前根本没有预设到的答案。我愣了一下,这不是我们平时骂人的话吗?“ ______, 你猪狗不如!”这时,我分明看见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等待着我评判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凡卡的生活猪狗不如。”“凡卡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两个句子迅速在我脑中闪现,显然后者才符合语言规律。于是,我告诉学生“应说成凡卡的生活连猪狗都不得不如,课文中也讲了连狗都不如。”别看就这样一个词语,它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即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这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潜移默化的,以后他就会在准确上下工夫了。所以,平时上课与学生对话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表述,充分肯定或纠正学生的说法。

再如:讲到具体描写凡卡学徒生活那一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当一个学生谈到眼 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成天只吃一点稀饭和面包的凡卡时,我顺势引导: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凡卡?“面黄肌瘦、面如土色、骨瘦如柴、皮包骨头、弱不禁风”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说。还有让学生探究“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能否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问题时,一学生谈到:“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时学生马上就说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爱莫能助、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我惊讶了,学生竟能一下想出这么多词语!我感动开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又在运用中积累了词语。

二、在取舍之间徘徊

课后,总觉一种遗憾在心头。虽然自己抓住了课文重点(第八自然段)的教学。学生也融入到了文本之中,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震撼,体会也不是架空的。确确实实学到了语文知识(用词的准确及表达方法)。但是,后面为了把所有内容上完,设计了“凡卡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和“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三个问题探究凡卡乡下的生活和寄信后的内容。这样,虽然也有探究学习的痕迹,细而一想,这不是又按照我的教路让学生钻吗?难道学生就没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自始自终就没有一个问题要问吗?这就是我对教材的处理不够大胆,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特别是这篇文章很长,就更应在取舍之间作出决断。我完全可以在学生读完苦苦哀求内容后问:“学到这,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时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凡卡一定要让爷爷带他回乡下?”“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好吗?”“爷爷会来接他吗?”------对这些问题老师加以整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探究阅读,这样就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体、个体,树立了学生本位意识。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想什么。这让我想起课伊始,听朗读信的内容录音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凝神听着,只有一个学生在窃笑。我想他肯定在想:有这么苦吗?可随着课文学习的深入,他后来再也没有笑。我想他或许走进了凡卡的心灵,被文中的描述深深吸引了。但我疏忽了,课结束时,应让他起来谈谈为什么他会有此变化?那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一、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师角色,从领导者、组织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教师成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引导与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我在讲授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以精练简短的语言音到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分析音乐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和时代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初衷。

二、以兴趣为动力,淡化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音乐课当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有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感受历史,从思想上得到提升。

三、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

音乐时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很多时候音乐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本体作用,让音乐开口说话。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引导学生分析节奏、旋律、调式、和声以及音乐的力度和速度等音乐语言,从中得出音乐情感产生的基本途径,尽量减少语言的表述,真正的让音乐开口说话。

四、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经典的音乐作品必须经过历史的检验,所以当代中学生不得不欣赏一百年前的音乐,唱五十年前的歌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是我们的责任。我在讲授《黄河大合唱》时,学生对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的并不多,没有亲身感受过战争的残酷性,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继而对作品的时代价值则更年与理解。这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以当年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为话题,切入教学主题,告诉学生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在五十年前我国也曾遭受战火的洗劫,日寇的铁蹄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无数的无辜平民惨遭杀害,紧接着给学生播放日军侵华暴行的录像资料。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事件引出历史,从现实生活到充满血泪的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也俩进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从历史的高度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1756 字

+ 加入清单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基于这一历年,课始我用词人的另一首词《破阵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不同的词牌的风格,感受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我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这些,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两首词的对比,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在这样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后有两首词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对同样的“安”的向往,把整节课的教学落实到一个“安居”上。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本课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 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让学生在操场上找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的分清东、南、西、北,并能和左、右手联系起来,很快地分辨这四个方向。说说校园里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3、通过多种识图练习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体现出来,如学校、家、超市等,进行分辨方向和设计一些路线的练习,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虽说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因而我就紧紧抓住学生们的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了各种情境,设计各种疑问,引发他们思考。学生们看到熟悉的生活环境,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设计好的教学环境中去了。之后学生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的知识,掌握了新本领。最后我又让学生们指一指,认一认让他们形成小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即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获得了数学经验。

人们常说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期状态的。”在处理游览野生动物园时,我设计了一个数学情境:“老师第一次来到这个动物园,对什么地方也不熟悉,想找一个小导游,谁愿意帮助老师?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的争当这个小导游,说我们第一站要去的是……”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面向东或西分辨左边或右边是哪面时出现的问题较多,不能很顺利地确定北和南。因而在练习中还应该尽可能地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多进行脱离平面图确定位置的练习,不论身处何方,都能让学生们在头脑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东南西北的正确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课的开头以动画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漂亮的画面和动听的故事中开始学习。这样的安排尊重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上进入良好的状态。又以“写字有什么用?”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紧接着“你写过什么字?”激发学生想写字想表现自己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生命力。

第二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认字和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一遍一遍的读向学生清晰地渗透了学习方法。运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写字方法。这个环节设计的特点是教师始终在启发、引导,学生是在发现、探究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互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词认字的过程在本课中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教学作风,以学生为主,学生哪个字有问题就学哪个字。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观念上,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使语文课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本课设计展现了把学生的学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切实实现了“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愿望。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体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大小的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的平分线。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画相等的线段,线段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根据教材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的能力,用类比的思想引出角的大小的比较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我在上课时认真把握了以下几点:

1.首先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对旧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复习,使学生能能角的知识有一个更深的记忆。

2.在角的形象比较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3.重叠法是一个难点,但此法比较适用于实际中的比较。

4.角平分线的知识是一个几何中的重要知识点,虽然在此不是重点,但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放松,而是要加强讲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让上交一篇生本课的教学反思,正好昨天讲的《桂花雨》一课,感觉还不错。就随便写写吧!>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在写教学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我借助课件提问,从课文当中找出什么是”桂花雨“,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们找到后,我又借助课件上的图片,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其中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积极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后来小组以采访的形式让组员们分享,最后每一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大家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孩子们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说自己的家乡时,脸上的喜悦之情是我们课堂上很少见到的。这时的我也被他们感染了,和孩子们分享了我小时候的趣事。孩子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说去我的家乡呢!嘿嘿,一个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还有最亲、最爱的人。也许是对家乡的怀念吧,感觉以前的事物都是那么的美好!

每次一写到自己的家乡,总是受不住笔。嘿嘿……言归正传,我觉得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孩子“学”的引导。我们一直在提倡生本课堂,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的理解与表达的空间,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尝试,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1、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2、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这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学到了《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听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激发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写的,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我与”妈妈的对话,讲了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首都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的升旗仪式。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来自山里面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视线,却隔不断“我”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对首都北京和天安门的向往。诗歌感情真诚、语言朴实,字句中都浸透了作者的情。

现在的小孩子们都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孩子的眼里司空见怪,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所以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我们必须创设情景,带他们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于的特殊感情,让学生体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读自己想读的文章。因此,教学中,我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让孩子读懂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班会,教研,全文共 1344 字

+ 加入清单

(一)这一课写的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对课文中出现的许多专业名词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学生以口语猜测之后,又进行了详细讲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第一段我以指导学生怎样读为主,先让其围绕是怎样的石头及他们怎么围着石头捉迷藏的读书,在学生说了以后,让其抓住主要词来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然后进行角色朗读,表现出李四光的特点,让学生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已评出应读出李四光的什么特点怎么读。最后通过他解决这个问题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已学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体会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轻易放弃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在对比时最后两段的朗读指导有点少,有的学生读得不流利。

(二)《奇怪的大石头》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奇怪的大石头》题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这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内心蒙发的精神更对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的激发得到启发,故事也点出了一个精髓: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我要让我的学生通过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启发和对学习的动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上落伍。”是啊,“思考”与“阅读”。记得自己孩堤时,全然不知上学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机械的去上学和放学,对老师的害怕也远远大于父母,那时就树立了对老师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特别亲切,角色中我是他们的老师,而在我老师眼里我永远是她的学生,今天我把小时候的迷惑问了我的学生:“父母为什么送你们上学?”面对这群三年级孩子的回答,让我既为之懈动又惊叹,内心深深的感慨。

课文中出现的许多专业名词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学生以口语猜测之后,又进行了详细讲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第一段我以指导学生怎样读为主,先让其围绕是怎样的石头及他们怎么围着石头捉迷藏的读书,在学生说了以后,让其抓住主要词来读,使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然后进行角色朗读,表现出李四光的特点,让学生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已评出应读出李四光的什么特点怎么读。最后通过他解决这个问题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已学了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学生在对比的情况下体会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轻易放弃没有解决的问题。但在对比时最后两段的朗读指导有点少,有的学生读得不流利。

(三)《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因为是随堂上课,我在上课之前是做好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