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茶文化茶文化(汇总12篇)

浏览

1268

范文

12

篇1:茶文化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354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如今,茶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是因为茶有提神消疲等功效,而且喝茶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针对人们喜欢喝茶的习惯和功效,就以英德红茶为例,就英德红茶的历史,现状,发展,特征,文化内涵,传承与利用等方面,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更好的宣传英德红茶及传承英德红茶文化

关键词:英德红茶;宣传;传承;文化

前言 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红茶有健康保健的作用,而且还有预防疾病的功效,有益于心脏健康。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英德市,属叶型红茶。茶色乌黑雪亮。身披金毫,冲泡后汤色格外鲜红,味醇清爽,回味无穷。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的英德市的英山区,这里在19世纪前半叶就曾是红茶的产地。“英德红茶”是与“祁门红茶”“云南滇红”齐名的三大红茶之一。

主体 一.英德红茶的历史与现状:

英德茶历史悠久,可上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代;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岭南英德产茶”的记载。英德红茶创造制于1959年,品质优异,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外,与选用适制红茶的云南大叶种为主体,搭配凤凰水仙和推广成功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有关。1963年英国女王的盛大宴会上,英德红茶就被用于招待贵宾,并受到一致推崇,英德红茶此后作为高级红茶被英国指定为王室用茶。英德红茶中以英红九号最为出名。英红九号产自英德市的英红镇,英红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产出了高香型的英红九号,广受英德人民的喜爱。英德红茶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与国内被誉为“茶中明星”的滇红(云南红茶)和“茶中英豪”的祁红(祁门红茶)一起被认定为中国三大著名出口红茶。

英德红茶英德红茶花色品种齐全,品质特点突出,规格分明:

叶茶: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芽尖肥壮,金黄色毫尖显露,无梗杂;汤色红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匀红亮,抖筛8~9孔,长度1~1.5厘米。

碎茶一号:颗粒紧结重实,芽尖金黄显露,色泽油润;汤色红亮,香气高爽持久,花香明显,滋味鲜爽浓醇,叶底嫩匀明亮,圆筛8~10孔。

碎茶2~5号:颗粒紧结、匀齐,色泽油润,不含毫尖;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鲜爽浓郁而持久,滋味浓强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

碎茶6号:较细嫩的茎子茶,色泽乌褐尚润;汤色尚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叶底红匀,圆筛9~12孔。

片茶:叶片皱褶,大小匀齐,色泽尚润,汤色红亮,香尚鲜纯,味醇尚浓厚;叶低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之轻身茶。

末茶:手感重实呈砂粒状,色泽润,不含粉灰及泥砂;汤色浓红、香气纯正,滋味厚,叶底红匀尚亮,圆筛28~60孔。

金毫茶:外形条索圆紧,金毫满披,色泽金黄润亮;汤色红亮,香气毫香或花香,浓郁持久,滋味浓爽甜润;叶底芽叶完整,肥嫩红亮。成为红茶名茶的新花色,填补国内大叶种红茶类高档名茶的空白。

英德红茶在以往与现在都受到人们的喜爱,20xx年12月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英德红茶和英红九号以其独特的韵味征服了大多数人。英德红茶的发展带动的茶文化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一如既往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茶的享受。

二.英德茶的文化内涵

在英德人民的眼中,英德红茶文化是与英石文化同等重要的,它们不仅展现了英德人民热情好客的一面,更是代表了英德人民的文化内涵。通过英德红茶那种苦中带涩,反映了英德人民刚毅又有温柔的一面,与英德人民的性情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英德人民不像其他城市的人民那样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又不及潮汕人民的好客,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通过英德红茶来诉说自己的独特的山区文化。英德红茶带动了英德茶文化的发展,喝茶已经成为了英德人民的“家常饭”。

1.客来敬茶成为英德人寻常礼节

凡是有客人来作客,人们总是先敬上一杯热乎乎的茶,让客人有种在家的感觉,然后宾主啜饮交谈。通过茶这种媒介,沟通宾主双方的心,让客人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让主人心感温暖。“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这已经成为英德人民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不管客人是否需要,主人都会敬上热茶,英德茶乡人民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英德人民通过茶体现了英德人民的好客,以茶会友是英德人民的待客之道。

2. 以茶馈赠,以茶交友

以茶交友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喜爱的交友方式,茶不仅作为待客之物,更是朋友间礼尚往来的酬赠佳品。“茶山滴绿翠,处处有佳茗”。茶作为一种礼物,是英德人民探亲访友的必备之品,体现了茶乡人民的一种情怀,一番美意。在英德,喝茶是最容易交友的方式之一,无论相识与否,一杯茶之后就会有一种“遇知音”的感觉。以茶交友被称为“君子之交”,与那种被斥为酒肉朋友的“小人之交”不同。“君子之交”是通过相互的品茗而谈茶艺,“茶经”,是一种和谐知音而高雅的交往。以茶交友常在挚友和志趣相投朋友之间,发展到高层领导和知识界层之中,且愈有发展之趋势。

3. 茶店林立、茶叶芬芳、琳琅满目

在英德的大街上,处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庄与茶室。“陆羽茶庄”等茶庄更是人民喜爱的名字。兼营茶叶的专柜顾客盈门,各个茶类,各种茶叶,花色品种,各种包装一应俱全,俨然是茶的世界,处处是茶的芬芳。英德还有一条长长3.3公里,宽30公尺的茶园路,以及以喜欢喝茶的诗人杨万里为名的杨万里大道。

4.英德独特的“擂茶粥”

吃擂茶粥的习惯是英德人的传统习惯,不但从历史上保留了下来,而且变得富有新意,并被推而广之。擂茶粥不仅在普通百姓家里有,而且在一些的餐馆也提供擂茶粥,可以说是擂茶粥的一大推广。擂茶粥不但清香可口,四季皆宜,而且生津止渴,健胃提神,而且人们一有小病就会吃擂茶粥用以治病。

三.英德茶文化的发展,保护和利用

由于英德盛产茶,所以英德人民把茶花定位英德的茶花,不仅表达全市人民的心愿,更加反映了英德人民爱茶的浓厚情怀和精神风貌以及热情好客的美德。大力鼓励人民经营茶类的商品经营,把英德红茶继续的推向全国及全世界。英德还开辟了旅游观光茶园枣茶趣园。茶趣园离市区3公里,有茶园面积20公顷,在美丽的茶园中,设有大茶壶笑迎客人,茶寮观景、采茶区、制茶坊、品茶轩等景点,还喜食“擂茶粥”。游客在欣赏茶园大自然风光之余还可实践采茶、制茶、识茶、品茶的技艺。英德市政府还对英德茶区拟进行第二次创业,其重点是大力发展高香型名茶3000公顷,推动英德茶业经济的发展步伐及弘扬英德红茶文化。英德还建设“茶叶博物馆”、“旅游茶馆”、“茶苑”、“茶庄”和“百茶园”,成为广东的茶城,鼓励人民继续发展茶类事业,学习泡茶的技术,推广茶艺。茶城的兴建反映了英德人民为推动茶文化的奉献精神,是英德茶文化的新起点。为弘扬茶文化,英德还拟建茶叶一条街,拟建建成具有展览、贸易、信息交流等多功能的大型茶叶市场,集齐全国各地的名茶,在此处交流与发展。在这方面来说,从茶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是汲取各地茶文化之营养;切磋交流发展茶文化之经验;融合贯通各地茶文化之精华,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这不仅发展了英德茶文化,而且还发展了英德的商业,做到了文化反哺经济。英德还拟建一座塑像“茶花女”,作为英德茶的象征。英德市政府及英德市民都极力的发扬发展英德茶文化,通过茶经济推动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茶文化的发展反哺英德的经济。

英德红茶是英德茶的代表,更是英德茶文化的重要弘扬途径,通过英德红茶的推广与发展,英德红茶把英德推向全国,让全国都知道英德,知道英德人民的热情好客及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此次的报告,可以更好的把英德红茶宣传出去,让英德红茶走进更多人的视线里,让更多的人知道英德红茶。这更是一种发扬英德茶文化的一种途径,希望借此机会更好的传承英德茶文化,也希望政府更加的重视英德的茶文化,不仅把茶作为一种文化事业来建设,还要更好的把茶文化当做是文化产业来宣传和发展冀传承下去。茶,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可以建立博物馆或者纪念馆来弘扬茶文化,更是把茶作为广东的一个特色,广东的文化事业和广东的文化产业来发展,不要只靠一个小县城来发展茶文化,如果把茶文化放在全省的文化事业来发展,相信茶文化一定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茶文化活动主持人串词

范文类型:主持词,适用行业岗位:主持,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身心和谐,始于仁爱;家庭和谐,始于孝悌;社会和谐,始于谨信。《弟子规》首先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继而教育我们把对父兄的孝敬扩大到社会,“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进而教育我们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通篇讲的都是爱心。那么父母对子女倾注了无私的爱,子女就应该以无私的爱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不忍心损伤自己父母的人,又怎么能够损伤他人呢?只要把这些道理弄清楚了,并且能够付诸行动,很多家庭和谐问题、与人相处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生活工作问题、事业发展问题等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大家都辛苦了。在学习中大家都受益匪浅,感动很深。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的人想说些什么,想表达下什么,下面是自由分享表达时间,每人仅仅三分钟,限8个名额,请大家积极参与,举手排队---

学好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弟子规》,对于“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只要我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一定会带来个人的身心和谐、生活美满、人生圆润、家庭幸福、事业通达!继而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强盛、国家繁荣!

学习传统文化是自救,弘扬传统文化是救人。民族兴衰,匹夫有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更是任重道远。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于生活、应用于工作,自己身体力行并传承子孙,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应并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总结茶文化调查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工作总结,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总结--茶文化调查

在这炎炎夏日,烈日当头,正激起了我要在暑期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自己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面对社会,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来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体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认可,同时也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团队主要调查的是对雅安市名山县的茶企业,茶叶销售商以及茶农这三方面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有同学们的欢笑,有同学们的汗水,有同学们的喜怒,也有同学们的哀乐。所有的一切犹如人生路上一串串闪亮的珍珠,让人倍感珍惜。

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对茶文化的调查,第一天我们在雅安市滨江路对茶叶消费者进行了问卷,在问卷过程中,同学们受到了人们的拒绝和难堪但是我们依然顶住压力,将两百分问卷如是填写完毕,在这次调查中,效果显著,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第二天,我们一大早来到了名山县,们来到名山我们并没有休息,而是先到茶叶局报到,下午我们开始下乡实践,我们在镇政府的推荐下来到了几家茶厂进行调查,我们对茶厂负责人进行了问卷,队员们认真听取负责人的讲解,记下了重要信息,今天下午我们一共走了几家茶厂,取得了重要收获。

随后的几天,我们分别对茶销商和茶农进行了调查,值得高兴的是,茶销商和茶农对我们的实践活动是相当的配合,想到这里我心里不惊一悦:从现在开始我就是大人了,不再是天真不懂事的小孩。对此。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

在对茶农的调查中,我们受益颇多,当天可谓是烈日炎炎,我们一大早就从名山出发来到了茶叶产区,对于没有经验的我们,一开始调查就碰壁,起初我们还以为在农户家里问答,可是这并不现实,因为在这个时候茶农大多都在地里采茶,要想完成今天的两百份问卷,我们必须走到地里和茶农面对面交谈,在对茶农的问答中,茶农们都很欣然的接受了我们的调查。我们也收获了相当多的资料,那天给我们无奈的感受是汗水比喝的水还多。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受益匪浅,从中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口才,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这将是我跨入社会的第一步,这记忆美好而温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茶文化活动主持人串词

范文类型:主持词,适用行业岗位:主持,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李阳:自信、立志、立行、收获,我们欢聚一堂;

刘煜佳:师生同台,点亮康桥之光

武青山:家校联手,齐谱德育华章

鄢婷:康桥,一块弘扬传统文化的圣地

林雅燕:康桥,一个铸就学生梦想的舞台

武青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已收获了累累硕果。

刘煜佳:团结进取,执着追求,我们正创造着灿烂和辉煌

李阳:漳州康桥学校20xx年“康桥之光”文艺晚会

刘煜佳:漳州康桥学校20xx年“康桥之光”文艺晚会

合:到此圆满结束!

鄢婷:祝老师们、父母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

林雅燕: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心想事成!

刘煜佳:谢谢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的真情相伴,我们明年再见!

合:明年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茶文化活动主持人串词

范文类型:主持词,适用行业岗位:主持,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女:在近一个月的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节里,我们用心灵去细细品味中华文明的魅力,用青春去传递那穿越千古声音,共同全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神圣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男:好的,现在我宣布由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学管部主办、南校区文艺部承办的“弘扬农大多元文化细品民族特色风情”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节现在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及嘉宾,他们是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及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

男:今夜,我们相约在这里,一起聆听穿越千古历史的声音。

女:今夜,我们相约在这里,一起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男:本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即将拉下帷幕,她将成为我校历史的一页。

女:民族艺术节的时间虽然短暂,但艺术的空间却是无限的,让我们将参加民族艺术节的热情转化为动力,用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才干塑造艺术人生。在启益人生的进程中提升历练自己。

好的,现在我宣布“弘扬农大多元文化细品民族特色风情”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节现在结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的光临!

祝大家晚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茶文化结题报告_结题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036 字

+ 加入清单

茶文化结题报告

篇一

饮茶与人体健康

一、课题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研究还表明,茶的抗癌活性在用致癌物处理前至少两周喂饲绿茶或红茶,并持续至致癌物处理后1周可获得的效果。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我组通过调查得知人们缺乏一些饮茶知识,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二、摘要

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

茶能祛病,茶能抗癌,茶能护牙,茶能净化血管,慎之饮茶。

茶叶的抗癌机理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掌握了许多关于饮茶与人体健康的知识,了解人们对饮茶与人体健康的认识。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活动,增强人们对茶的认识与此同时,此次研究性学习培养了我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我们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了我们协调合的团队精神。茶成为当今世界人民喜爱的饮料,不仅是因它具有独特风味,而且因为茶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人体所需要的86种元素,已查明茶叶中有28种之多,所以说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源。茶对开发智慧、预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细菌结构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实,因此它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机能调节剂。同时,茶还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已逐渐从“温饱型”转向“美食型”和“保健型”。茶这种奇妙的饮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福音。

四、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方法:文献资料、网络查询、问卷调查。

2、调查过程:分工合作,分四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汪琴和张倩在学校周围进行走访调查,获得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全体成员收集整理资料

第三阶段:进行综合的分析

第四阶段:写出调查报告

五、概述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

人生的艺术。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国题写的“茶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也”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于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目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目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

茶的二十三功效

(1)少睡

(2)安神

(3)明目

(4)清头目

(5)止渴生津

(6)清热

(7)消暑

(8)解毒

(9)消食

(10)醒酒

(11)去减肥

(12)下气

(13)利水

(14)通便

(15)治痢

(16)去痰

(17)祛风解表

(18)坚齿

(19)治心痛

(20)疗疮治瘘

(21)疗饥

(22)益气力

(23)延年益寿

茶的其它功效不成系统者,尚有如下数条:《格物粗谈》称:“烧烟可辟蚊:建兰生丸斑,冷茶和香油洒叶上”。《救生苦海》称:“口烂,茶根代茶煎饮”。《本草纲目》:治“痘疮作痒,房中宜烧茶烟恒熏之”。

日本普查搞得特别好。他们普查完了说:40岁以上的人没有一个体内没有癌细胞的。为什么有人得癌症,有人不得,就是跟喝绿茶有关系。如果你每天喝4杯绿茶,癌细胞就不分裂,而且即使分裂也要推迟9年以上。所以在日本,小学生每天一上学就喝一杯绿茶。此外,绿茶里含有氟。这个氟有什么作用呢?日本人现在搞清楚了,它不仅能坚固牙齿,还能消灭虫牙,消灭菌斑。饭后3分钟,牙齿的菌斑就要出现。现在我们很多人牙齿不好,不但不拿茶水漱口,连白水都不漱,问题在哪里不知道。现在有人30岁就开始掉牙,50岁牙就全掉了。医院里牙科最忙,牙科里镶牙室最忙。我们到欧洲一看,人人牙齿都很好。你想,如果牙齿好,你当然长寿啦。我们很多人忽略了,其实你不费事,你拿茶水漱口就把菌斑消灭了,而且坚固牙齿。到了老年,你牙齿坚固,不得虫牙。这很小的一件事,应该坚持做。第三,绿茶本身含茶甘宁,茶甘宁是提高血管韧性的,使血管不容易破裂。很多人脑血管意外来北京治疗,医院每死4个人就有1个是脑出血,这很危险。绿茶第一抗癌,第二能坚固牙齿,第三脑血管不易破裂,干嘛不喝!

篇二

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走访询问、翻阅图书等调查方法,大概弄清楚了茶文化的来龙去脉,当然,中国的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不是专业的研究员,所以不可能完全懂得到其精髓,只能说是了解到一点皮毛而已。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或许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选择了“茶文化”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在这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在进行活动时,我们遭到了被访问人的拒绝和辱骂,我们的心里非常难受,但是我们并不因此气馁。我们组每个人都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句话。正是这句话激励着我们向前进,向前冲,就算是硬着头皮也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我们并不是为了修得学分而去进行研究性学习,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进行活动中能够自我磨练,找到面对困难的方法,解决它,克服它,让我们在社会中,在坚强意志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在社会生活中,学会自立、自强、自理,使自己变为21世纪的新一代主人公。认真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皇天不负苦心人。”我们终于完成了我们的使命。说实话,在这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确实学会了很多东西。在其中,我们学会了与人社交,学会了实践,学会了关心他人……

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泡茶,在古时候,大街上的人们常流传着一句俗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我们所研究的是茶文化,也想研究泡茶的技艺,必究其根本。

1、茶的源流与历史

神农氏发现茶树,只是鉴别,断定茶有药效而已;真正使茶成为“国饮”的却是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的不断栽培、更新、繁衍,由嚼青叶,而发明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而改良为煎烹饮啜。如此这般发明再发明,改良再改良,从而使得这一深具民族性的饮料,能流传千古而而世人所饮用。

2、茶叶的辨别

要想泡出上等的茶,必须选择好的茶叶,可是用什么办法能辨别出茶叶的好坏呢?鉴别茶的要领如下:

1、从茶的形状上辨别:每一种茶都有一定的标准形状,有许多种茶叶都是根据形状来分级的。主要的条件是茶叶的老嫩,老而粗大的总比幼嫩紧给又整齐者的品质差;此外茶梗、茶片、茶末含量多者不好,夹有杂物更不应该;

2、从茶的色泽上辨别:干菜的外观色泽,凡是有油光且新鲜的为佳,各种茶都有其标准色泽;

3、从茶汤颜色上辨别,各种茶都有标准水色,以澄清透亮而呈艳丽者为佳(好品质的红茶茶汤冷后会呈乳仅现象,另当别论)。

4、从茶的香气上辨别:这是茶品质的主要条件。最简易的办法,是将一撮茶叶放在掌心,用口呵气,使茶叶受热而发出香味来,香气愈浓愈久愈是好茶叶。

3、挑选茶壶

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具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兼雅。质地要白滑,最重要的是使用。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发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如何辨别一把好茶壶呢?

首先要从壶的造型结构来看。一把壶完成需由多部分相组合才行。其组合是否合乎理想,合乎物理性质,是评断这把壶好坏的基本要件。以下就茶壶三要素,壶嘴、壶把、壶身三部分的组合加以叙述。

三点成一直线:壶的嘴、壶把、钮必须成一直线,换句话说,就是三点要对直(少数特殊造型除外)

比例要匀称:各部分组合比例,应力求匀称,同时要展现出落落大放的空间感。

出水顺,握感轻:壶嘴与壶身,壶把与壶身的连接部位,要处理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破绽,宛如一体成型般。

看色泽:据行家的说法,茶壶的色泽以滑润为佳,一把好茶壶,其土胎色所呈现之滑润感,的确很迷人。

听声音:茶壶因烧成火候的不同,硬度多少会有差异,因而声音也就有清脆铿锵或混浊迟钝之分。究竟清脆较好或混浊声较佳,并无一定标准。不过根据多数行家认为,声音较清脆铿锵的壶,较适合泡发酵,香气高的茶,如生茶;声音较混浊迟钝的虎则适合泡重发酵,韵味低沉的热茶。

辨别壶声的方法是,将茶壶平放左手手掌上,以右手食指轻弹壶身。

了解了辨别茶叶和茶壶的方法,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冲泡技法。

4、泡茶用水

水之干茶犹如水之干酒一样重要。众所周知,凡产名酒之地多因好泉而得之,茶亦如此。再好的茶,无好水则难得真味。故自古以来,茶人无精干水的鉴别,水的好坏对茶的色,香,味影响实在太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饮用水(当然包括泡茶用水)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指标:

第一项为感官指标。

色度不得超过15度,并不得有其他异色;浑浊度不得超过5度;不得有异臭异味,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物。

第二项为化学指标。

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要求氧化钙不超过250毫克/升铁不超过0.3毫克/升,锰不超过0.1毫克/升,铜不超过0.02毫克/升,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不超过0.3毫克/升。

第三项为毒理学指标。

氟化物不超过1.0毫克/升,适宜浓度为0.5~1.0毫克/升,氰化物不超过0.05毫克/升,砷不超过0.04毫克/升,镉不超过0.01毫克/升,铬不超过0.5毫克/升,铝不超过0.1毫克/升。

第四项为细菌指标。

细菌总数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大肠菌群在一升水中不超过3个。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

天然水按其来源可分为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来水也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5、泡法

选好了茶叶、壶、水,现在就来泡茶。泡茶的泡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后名的泡法有:

①安溪式泡法:

1、将泡茶的用具准备好。安溪式泡法要求先烤茶,要准备闻香杯;

2、挖干壶中的水汽;

3、温壶,用沸腾的水烫壶;

4、温杯,等候茶表面的水蒸发后,将壶中水倒入闻香杯中;

5、在壶中放入半壶茶叶,开始烘茶,烘茶的时间和冲泡潮洲茶相比较短,因为高级茶一般保存的都比较好;

6、冲水后大约呼吸5次,即可向壶中倒水,利用这段时间将杯中的水倒在池中;

7、不用茶蛊而以点岳方式直接倒入高杯中,第一泡倒1/3,第二泡再倒1/3,第三泡倒满;

8、将空杯和高杯一起放在客人面前,如果客人没有闻香的习惯,应暗示客人将茶倒入另一个杯中,高杯用来闻香;

9、抖壶,第一泡与第二泡之间,用布把壶包上,用力摇三次;

10、手臂不动,手腕用力上下摇晃。以下泡与泡之间都摇三次。茶汤倒出后的抖壶是要使内外温度均匀,与潮洲式在摇晃的意义上恰恰相反,整个冲泡过程若需要摇晃27次。

②传统式泡法

1、备好冲泡用具,备茶叶,备水;

2、烫壶。将水冲入壶中,至溢出为止;

3、把烫壶的水倒净,可以从注口倒出,也可以从壶口倒出;

4、比较高雅的置茶方式,是在茶壶上放一个漏斗再拨入茶叶,一般场合可以直接用手抓入即可;

5、将烧开的水倒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为止;

6、烫杯。烫杯的作用有两个,一为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至于使茶冷却的太快。二是利用烫杯的时间使茶汤增加浓度;

7、把壶中的茶汤倒入茶海中,因为先倒出的茶汤较淡,后倒出的较浓,所以将其全部倒入茶海中,使其浓度均匀;

8、分杯。将茶海中的茶汤倒入小杯中,每杯以八分满为宜;

9、奉茶。客人自由取用,饮用完毕,将茶杯归回原位。

以上两种泡法,是人们常用的泡茶方法。通过以上的介绍,可知道泡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了。别小看我们平时在茶艺馆里喝的茶,它里面蕴涵的学问可多着呢。通过这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茶道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所谓的“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及意境。

泡茶工艺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茶道的精髓,一个小小的泡茶工艺中就蕴涵着如此精华,那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则有待我们去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茶文化活动主持人串词

范文类型:主持词,适用行业岗位:主持,全文共 4344 字

+ 加入清单

开场白:

女:尊敬的各位茶客、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自我介绍,并介绍男主持)。在春天来临之际,先敬上一杯春茶,祝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事业兴旺,万事如意!

由逸野茶室举办的“品茗读书”春季茶会马上就要开始了。首先我代表晚会全体演职人员,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活动得到了房间新老朋友的大力支持,让我们对各位嘉宾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春天来了,天蓝草绿,山清水秀;冰消雪化,柳绿花红。要待到山花烂漫时,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今晚我们茶室的新老朋友欢聚一堂,品茗聊天。让我们品着淡淡的茶水,听着悦耳的音乐,起品尝诗词的点心散文的茶,度过一个温馨美好的夜晚。

“品茗读书”春季茶会现在正式开始。

首先由逸野茶室室主——逸野致开幕词。

女:春夜走进逸野茶室,有一杯清茶,二三知己,随心随意,自由自在,读读唱唱,说说笑笑,品茗论诗,踏歌起舞。

这里迎八方来客,诵千家诗文,唱中外名歌,聊千古奇闻;这里是朗诵的乐园,歌唱的舞台,心灵的港湾,情感的驿站。

第一章节:春郊踏青

男: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

姑娘们沐浴着阳光,踩着刚刚露出地面的野草,上山采茶,劳累并快乐着。她们蛰伏了一个冬天,现在可以尽情的说,尽情的笑;放开嗓子与百灵鸟争鸣。谁说她们是在采茶,分明是在舞蹈。这动作赛过了采桑的罗敷,梁元帝笔下采莲女子柔弱的姿态也显得逊色。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

女:这时候,熬过了一个酷冬的人们,也纷纷走出家门,老人小孩也不例外,来到郊外,去拜访春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章节:春郊踏青。

1.男:冬天刚刚转身离去,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悄悄降临了,让我们一起拥抱春天,感受春天,感受春天的风雨,感受春天的鸟语花香。

请欣赏散文《感受春天》,作者:歌吟有梦,朗诵:老铁。

2.女: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的旋律已经奏响,我们一起去踏青、去远足。寻找春姑娘的足迹,体味春天的韵律。

请欣赏散文《春之韵》,作者:石上清泉,朗诵:凤南飞。

3.男:你有过等待亲人时急切的心理体验吗,有过等待恋人时的焦急心灵感受吗,在严寒的冬天对春的期待是一种大众的共同心态,我们共同期待着春风度过玉门关,芳草绿遍天涯。

请听世纪风创作的诗歌《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朗诵,无痕。

4.女:中国是酒的国度,茶的故乡,然而美酒并非寻常物,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相对于酒,茶就更显得大众化。你喝过世界上多少种饮料,不管是可可还是咖啡,最合口味的恐怕还是中国的茶水。

请听歌曲《中国茶》演唱:数字

5.男:春风已绝无冬日般的凛冽,柳絮般轻盈的雪片,就在这凉凉的风中飘着,纷纷扬扬,悄无声息,隐隐地让你感到那是爱的挥洒。这时我们总是贪婪的看着雪花,怕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请欣赏散文《春雪》,作者:大庆王子,朗诵:简曰。

6.女:“梅子黄时家家雨”,春天要离开了,老天爷都在洒泪,珍惜自然的春天,珍惜生命的春天。把天堂的门紧紧抵住,挽留美丽的时光,直至地老天荒的,是爱,还是梦?惟有那梅子,年年依旧。

请听诗歌《挽留美丽的时光》作者:关山,朗诵:西弦

7、人与人的距离,有时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涯,有时远在天涯却又仿佛近在咫尺。心灵的距离,空间的距离,不知道它们之间捣着什么鬼。世间多少情与恨,却只道相思最苦。时间的长河可以冲淡一切,而有些记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刻、清晰,比如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分别,挥之不去,长留心间。而那过去了的,都将变成美好的回忆。

请欣赏散文《再见到你》,作者:苦泉,朗诵:路人。

8.男:新年到,新春到,春到福到好运到,家家户户放鞭炮,你看热闹不热闹。送走了严冬,迎来了春天。人人脸上都挂着喜悦,个个心中满怀憧憬。

请听歌曲《新春到》,演唱:童心致远

第二章节:茶香四溢

女:当春天的第一抹新绿挂上枝头,就奏响了春季采茶的序曲。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绿色食品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远离都市的山野茶园,就成为远离污染的一块圣地。茶叶也就成为一种珍贵的绿色食品了。一个冬天的蓄积,树汁的精华全供给了叶芽,树木经历的一切尽含其中。茶叶中也就有了风霜、雨露、水土、阳光的复合味道。

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章节:茶香四溢。

1.男:余光中先生说,读诗如饮酒,读散文似品茶。中国的诗词总离不开酒,如陶渊明、李白、苏轼,有人说,把他们的诗词拿去压榨,都能压出2斤老白干来;散文中又多写茶,许地山、周氏兄弟、丰子恺都不乏此类的名篇。我们的室主,诗中有酒:《朋友,干杯》;散文中有茶:《寒夜客来茶当酒》。今天我们不饮酒,专品茶,轻抿一口,这茶也会令你陶醉,人间亲情的多种滋味,全涌上心头。请听若兰朗诵的这篇文章。

2.女:玫瑰花茶太诱人,雨枫夜半独自品。仙乐萦绕耳畔,茶香飘溢四壁。淡茶似美女,浅笑又回眸,细细的品尝,慢慢的回味,感触良多。人的面貌有别,性格不同,趣味各异。同是茶水,却也品不同的滋味,大概里边也参杂了许多人生的体味。

请听雨枫的散文《玫瑰花茶》,朗诵:聆听细雨

3.男:“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香也香不过她……”人人都知花儿香,那个却道花匠苦。这一时的芬芳,却不知是用多少勤劳、辛酸换来的啊。

诗朗诵《茉莉幽香》,作者:无痕,朗诵:荒野。

4.女:古灞桥旁柳枝婆娑,几朝几代,多少送行人到此折柳相赠,留不住行人的身,也想留住行人的心。洒泪从此别,天涯各一方。多少相思多少泪水,柳枝你可曾知道,那离别的酒中是否也含着辛酸苦涩。

请听歌曲《灞桥柳》,演唱者:墨迹

5.男:生活如品茶,品茶就是生活。简单的一杯水中,掺合了多少人复杂的劳动,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加工运输,容器的制造燃料的开采等等。而有了人类劳动的分工,就不显得那么复杂琐碎了。

下面大家欣赏到的是竹子的文章《品味平淡》,朗诵:云中雾松。

6.女:乡间饮茶,最有情调。暖阳之下,或随地找块石头坐下,或依树而蹲,随即就会聚拢几个人,或端一把茶壶,或抱一个大茶缸,边喝边聊,虽无东篱把酒的惬意,而品着茶味,嗅着茶香,伴着鸟语,看着遥看近却无的草色,也有说不出的快活。

入茶秀之中,偶尔奢侈一回,看看茶博士的精彩表演,茶壶嘴长过人的胳膊,玩弄在鼓掌之间,一会在胸前,一会在背后,一会绕过头顶,猛倒猛收,随着每一个动作的完成,一杯杯香茶已盛满杯子,这简直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艺术。

在网上,我们也有一个饮茶的好去处——逸野茶室,请欣赏红房子朗诵的散文《逸野茶室》,作者:尉篮。

7.男:春天来了,大草原一片新绿,充满了生机。“天苍苍,野茫茫”,肥壮的牛羊点缀在绿色的地毯上,在和暖的春风中牧民悠闲的放牧着畜群。

请听歌曲:《草原绿了》,演唱者:情深

第三章节:水淡情深

女:扬子江心水,蒙山顶山茶。会品茶的都知道,一杯好茶,茶叶好,还要水好。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在《茶经》里把烹茶之水分为三等:“山水上,江水下,井水次”。然而后人对烹茶之水分辩得更为精细,其等级为:一等是天水,二等是泉水,三等是江水,四等是河水。

好茶还要好水泡,祖国的名山大川,各处水土特性不同,烹出的茶味道各异,我们来品一品各地的不同风味。走进第三部分:水淡情深。

1.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有一条大支流——渭河。姜子牙曾在这里垂钓,周文王曾在这里访贤。奔腾不息的渭河啊,你可曾记得先民的歌唱,可曾感受到今人跳动的脉搏?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时代,我们的秦人就在这里唱出了如此凄美的歌谣,时至今日,秦人的后代仍在演绎着新的故事。

下面请欣赏《在渭水旁,我为你守望》,作者:海狼,朗诵:浩瀚。

2.女:春寒料峭,寒意还没有退尽,北国的夜晚仍有雪花飘飞,这时候孤独寂寞往往也会不期而至。如果有一杯水,喝了能忘掉这一切,让我今夜不孤独,让我一生不伤悲,该有多好。这水就是酒,这是就是茶。

请欣赏散文《给我一杯忘情水》,作者:梦魇桃花,朗诵:香奈尔。

3.男: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讲过,白开水喝。因为它还了饮料的本真。水是生命的源泉,生活中谁也离不开水。你听过《二泉映月》那动人的旋律吗,到过惠山下的天下第二泉吗,品尝过那里泉水甘冽、清醇的滋味吗?还有那浩淼的太湖,多情的湖水,看一眼就让你忘不掉,多少故事就会浮现在你的眼前。

看看黄杨树对无锡又有什么样的印象,散文《无锡印象》,作者:黄杨树,朗诵:寒风。

4.女:自古只见英雄救美人,却如今也有美人救英雄。爹娘嫌贫爱富,诬陷李郎入了监牢,侠胆义肠的民女冯素珍,为救丈夫性命,万里奔波来到京城,指望取得功名来营救丈夫……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要知详情,

请欣赏黄梅戏《女驸马》选段,《民女名叫冯素珍》,表演者:山野芝兰。

5.男:山野之中,山泉叮咚作响,鸟语萦绕耳畔,树木庇荫,花草繁茂,当你偶然之间,嗅到深谷中一丛兰花发出的幽幽香味,你会觉得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的。她是那样的不起眼,默默的居于山中一隅。却令人赞叹不已,倍加欣赏。

请欣赏《空谷幽兰》,作者:我是你的太阳,朗诵:菩提。

6.女:《红楼梦》里妙玉烹茶用的水,是寺庙中梅花上的雪水,且装在瓮中,埋在地下五年。今冬的花瓣上可有百年前的雪痕,古老的梅树上可有百年前的老枝。风光依旧,梅花依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的人们大概早没了这种闲情逸致,不过,如果有一种思念,像雪水那样珍藏起来,时隔多年,她会不会还有色彩。

下面请欣赏海狼的文章《雪中看梅》,朗诵:静水深流。

7.男:有个很小的古县城,小到县衙打板子,全城都能听到,因而叫做古丈县。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我们在沈从文笔下大概早已有所领略。那种原始的美,让人流连忘返。碧溪岨的白塔是否还屹立如初,傩送二老可曾回到茶峒来,翠翠姑娘是否已经变老,采茶女中可有她的后代?品遍天南海北茶,古丈茶乡情更浓。

请欣赏歌曲:《古丈茶歌》,演唱者:歌海快乐

结束语:

女:春天有明媚的阳光,有轻柔的暖风,环境中点缀更多的绿意。人与人之间似乎也多一份温情,多一些祝福,多一点宽容与理解。

你忧愁的时候,烦恼的时候,苦闷的时候,别忘了,网上还有你一个家,有你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一个不起眼的小茶室。没事常来坐坐,品一杯香茗,聊一段趣话,放松一下心情。任它网外天地大,网内自有真情在。

男:读一段精美的诗文,听一曲美妙的歌谣,如品名茶,似饮醇酒,余香满口,回味不绝。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我们的丝丝茶香,也会不绝如缕,长留心间。

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因为它清淡,才能久远,才不会断流,才显得弥足珍贵。在这淡淡的茶香中,让我们落下“品茗读书”春季茶会的帷幕。

朋友们,我们相约夏季茶会喜相逢,今晚的茶会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茶文化活动主持人串词

范文类型:主持词,适用行业岗位:主持,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

时光匆匆地走进灿烂的五月,在这鲜花烂漫的季节我们迎来了长安首届网络茶艺文化节。

今天的大唐御品茶艺楼大厅弥漫着醉人的茶香,我们也将通过网络将这茶香弥漫到全国各地。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出席的领导和嘉宾:今天出席的领导有:......感谢你们的到来。下面有请致开幕词。

......

我代表本次活动组委会对各位领导与朋友对此次网络直播活动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诚挚的谢意。

网络轻风拂茶艺,千年古道是新知。我们真心的企望通过这次和以后类似的茶艺直播活动,把茶艺这个千年古道播撒到更多的日显繁忙的国人中去,“古道酬新知,清风去浮躁”,让更多的人在认知和了解茶艺的基础上,把艺术融入生活,还人生一点明识,在喧嚣的都市里寻的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

本次直播活动至此结束了,从网友观看的热情,和茶友踊跃跟贴来看,这次活动还是很成功的,至少让我们看到在浮躁中生活的人们还是希望求得内心的平静的,我们也希望茶艺能再次为我们的民族绽放它应有的光芒。

茶艺表演始于唐代,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造就了唐人烈列腾腾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唐代的茶产业日益兴隆,很多名品均出自于唐朝。下面大家可以就大唐茶文化自由交流。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8903 字

+ 加入清单

茶文化研究学习报告三篇

篇一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穷苦百姓。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渐渐进入百姓们的精神领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的“禅茶一味”之说。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国传播。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和茶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的一座里程碑。

4、饮茶风气的盛行(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叶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细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获得了发展,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他是历第一个亲自写茶书的皇帝,饮茶的技艺传到海外。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宋代饮茶风气的盛行还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馆文化生活非常发达。宋代的诗人嗜茶,咏茶的也特别多。明清两代,随着散茶的广泛流行,泡菜用具变得讲究起来,工艺精巧的紫砂壶和瓷器茶具品种繁多,茶进入了许多人家。这些都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向海外传播,时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5、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其

次是花茶的生产,尤其是乌龙茶的制法的出现,此外,还有红茶,也是起与明而胜于清。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工夫茶是适应是茶的泡法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茶技艺。

6、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至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政府懦弱无能,国运凋敝,百业不兴,中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新中国诞生以后,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经济,茶叶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建国初期70年代,作为大宗的出口商品,换回大量的外汇以购买国家所急需的物品.饮茶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同时茶叶被称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联合国有关组织决定在全世界提倡饮茶。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已话巨资研究开发茶叶和茶饮料。茶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产品。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成为世人公认的保健饮料。茶有24种公效,茶对攻克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茶道的产生和发展

1、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9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完善。晋、

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

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序化。中国现代,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中国台湾。中国台湾陆羽中心,致力于普及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茶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包括、茶萼、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2、茶道的形式及其发展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要经过“三沸”。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

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状态。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

[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3、茶道的宗旨

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中所修何道?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

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4、外国茶道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印度人好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印度人传统饮茶方式较特别,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有客人来时,茶壶里的浓茶一倒,开水一冲,再在茶中加入果酱或蜂蜜,冲成果酱茶,即可尽情而饮。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几乎餐餐都喝茶,喝砖茶。这种砖茶是一种制成块状的茶,沏时敲一小块放入锅内加水煮开,不能简单地用开水沏泡,这种茶加一些盐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泰国人喜欢冰茶。即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这种冰茶使人倍感清凉舒适。英国人喝茶,已成癖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英国茶里还可以加一片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这样泡出来的茶和中国茶的味道就完全南辕北辙了。据说茶水中加了味,就会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所以,美国至今竟仍有不少的人对茶叶只知其味,不知其物。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不过不是中国式的,而是欧洲风味的。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种,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德国人也喜欢饮茶。德国人饮茶有些既可笑又可爱的地方。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茶叶,他们所谓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德国人也买中国茶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的茶叶

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有中国人到德国人家做客,发觉其茶味淡颜色也浅,一问,才知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到土耳其没喝过苹果茶就如同没到过土耳其一样。土耳其人的好客热情,请喝茶更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习俗。主人往往热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苹果茶。土耳其茶起来较苦,虽然茶味浓浓,却不是那么讨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扑鼻,然而浓的化不开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初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产的苹果茶,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皆爱。酸酸

甜甜的苹果茶,浓浓的苹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着清寒的秋日,喝来格外的舒爽。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都喜欢绿茶,但饮用时总要在茶叶里加入少量的红糖或冰块,有的则喜欢加入薄荷叶或薄荷汁,称为“薄荷茶”。原因是北非气候干热,人们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有利于解暑和帮助消化。这种茶清香甜凉,喝起来有凉心润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许饮酒,却可饮茶。因此,饮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来访时,见面“三杯茶”,按礼节,客人应当看主人的面,一饮而尽,否则,视为失礼。埃及人喜欢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这种浓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会感到黏黏糊糊的。马来西亚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确不俗。肉骨茶吃法独特,其汤配猪腰,再蘸豆卜或者油条来吃,大块肉则可吃可不吃。而另外替客人准备的猪腰、肉骨等更令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四、研究性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中国有四五千年的饮茶史,是世界上拥有饮茶史最长的国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喝茶不仅仅是品尝茶的味道还一种礼节,一种沟通,一种洗礼,一种文化。从古代逐渐发展至今的茶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喝茶讲究方法,讲究心境。如今,喝茶的方法是越来越多样,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国人民并根据自己国家的风俗,口味,发展成自己国家的茶道。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年代,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方便的饮茶方式。饮料产家抓住了机会在是市面上推出了盒装,瓶装饮料的茶饮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然而,饮料产家却忽略了最原始茶的味道,加入了香料。方便的饮茶方式是满足了人们对茶饮用的需要,可是人们无法体验到沏茶过程中的那份宁静和安详。其实,在忙碌过后不妨来沏一道茶,安抚一下一天紧张工作心情,使自己宁静,安详。这不为一个放松的好方法。在海口的大街上,有着形形色色的茶艺馆,可是这些茶艺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清雅脱俗,是一个品茶的好去处。人们在里面大吵大闹,甚至还打起了牌,把茶当成酒喝,这种场景和我印象中“茶艺馆”这个词并不相符。让人觉得到失望。人们的文化素质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对茶道的理解和体会。为什么古代文人可以从这一小杯茶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道理和写出一篇篇的著作呢?如今茶道的发展趋势是,年轻人都喜欢方便快捷的饮茶方式,喜欢外国的饮茶方式,不喜欢茶的那种苦味。更不会去坐下来去沏一杯茶品尝。而老人们却喜欢那种悠闲的方式,那种先苦后甜的味道。这种现象也许这和人的人生经历有关。饮茶最讲究水,可是如今环境污染给中国茶道的发展有了阻碍作用。水污染已经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没有优质的水是泡不出上好的茶的。目前以茶道出名的不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而是日本茶道。这有些让人失望。中国的传统茶道有很多已经失传了。而且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流传下来的中国茶道文化有了些改变。不过中国人爱喝茶的爱好还是没有变。中国茶道没有像日本那样发扬光大也许是因为日本有专门在学校开展了茶道这一个科目,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学到沏茶的方式和体会到茶道给人带来的心灵洗礼。同时,日本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地给客

人倒上杯茶就行了。而是有很多的步骤,每一步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开设茶道这一科,使中国茶道发扬光大。

篇二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几个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了解茶的起源、发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其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主要方法)

(二)、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去品尝一些种类的茶

(三)、讨论法: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5月23日-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5月25日-26日: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和指到老师(地理老师)进行资深的交流讨论。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写下感受。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6月6日-9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下写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6月10日-13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合适的报告草案。最后,将报告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6月15日-17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指导老师修改。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培养学习兴趣,使我们了解中国茶文化。

六、条件分析

(一)主观条件:全体成员对中国茶文化兴趣浓厚,行动积极,团结协作。

(二)可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

(三)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要求不高,成员可以自筹解决

(四)参考文献:《茶文化学》

篇三

活动背景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课活动的教学是继《碧螺春》一课的延伸,选题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生成的。《碧螺春》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学了课文后,学生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多途径搜集整理有关茶的资料,组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悠悠茶韵中品味书香。

活动目的

1、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茶文化的信息,拓宽茶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2、通过尝试制作茶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及艺术审美能力。

3、关注课堂生成,注重学科的综合,融语文、美术、自然、社会、劳动等各科于一体,培养学生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善于交流、合作、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

学生:1、通过阅读书籍、考察市场、个体采访、上网搜索等途径搜集整理有关茶文化信息,编辑茶韵文集,制作小报,布置展版。2、自主合作制作茶食。

教师:1、准备课件及茶具、茶叶、开水等实物。2、有计划地指派一名同学担任这次活动的总指挥,具体协调和组织大家开展好前期的调查研究。3、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及相关网站。

活动过程

一、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聊聊好吗?

1、这两个星期你为今天的活动做了哪些准备?(生:找资料、逛书店、考察市场、到超市调查、访问他人、设计展板、制作茶食、准备茶具……)

2、通过这些途径,你们都了解到了什么?

(生:茶叶的种类、茶具的品种、有关茶的诗词对联、茶的药用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便使下面的活动有的放矢开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愿学、乐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_学习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8113 字

+ 加入清单

茶文化研究学习报告

篇一

一、研究目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非其它饮料可比。人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茶道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入手,再结合地方风俗、文化特点,总结出来的一套饮茶礼法。它代表了主人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人、客人的一种亲和与敬重。自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向社会,为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茶从最初的食用、药用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成为一种被世人称道的茶文化,更是历史的积淀。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小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一下茶文化。

二、调查的内容:

一、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氏因发明了农耕。带领民众种植粮食,解决了生存危机。虽然有粮食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在长期的食用过程中,人们发现茶树叶子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又将它熬成茶水作为饮料。现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食。总之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还符合历史实际的。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食用茶叶做成的菜肴。《晏子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2、南方饮茶已成风气(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说文解字》:“舛,茶芽也。”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日常需要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要用它。一些文人雅客也喜欢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可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梯,可以说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3、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朝)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经普及全国。唐代南方已经有四十三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可以说,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

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北方不产茶,北方人说饮之茶全靠南方运去,因而当时的茶叶褒义是非常繁荣的。唐朝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行。上自皇家王室,下至穷苦百姓。饮茶的习俗与儒,道,佛,哲学思想融会贯通,渐渐进入百姓们的精神领域。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的“禅茶一味”之说。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外国传播。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和茶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的一座里程碑。

4、饮茶风气的盛行(宋代)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非常盛行,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茶叶生产获得了进一步发展,“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的建茶精工细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茶文化也获得了发展,宋徽宗赵佶还对茶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茶叶专著《大观茶论》。他是历第一个亲自写茶书的皇帝,饮茶的技艺传到海外。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宋代饮茶风气的盛行还反映在都市里的茶馆文化生活非常发达。宋代的诗人嗜茶,咏茶的也特别多。明清两代,随着散茶的广泛流行,泡菜用具变得讲究起来,工艺精巧的紫砂壶和瓷器茶具品种繁多,茶进入了许多人家。这些都构成了中华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不断向海外传播,时世界茶文化的源头。

5、饮茶风气的鼎盛(明清)

明代在茶叶生产上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在茶生产上除了改进蒸熟,而是用热锅手炒。其

次是花茶的生产,尤其是乌龙茶的制法的出现,此外,还有红茶,也是起与明而胜于清。明清时期在茶叶品饮方面的重大成就就是“工夫茶艺”的完善,工夫茶是适应是茶的泡法需要经过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炼而成的茶技艺。

6、中国茶叶再现辉煌(现代)

至清代后期,我国茶叶生产开始由盛而衰,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政府懦弱无能,国运凋敝,百业不兴,中国茶叶生产一落千丈。新中国诞生以后,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经济,茶叶有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建国初期70年代,作为大宗的出口商品,换回大量的外汇以购买国家所急需的物品.饮茶对人类,不仅仅是一种解渴生津的生理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体健康的需求,同时茶叶被称誉为“本世纪最文明的饮料”。联合国有关组织决定在全世界提倡饮茶。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已话巨资研究开发茶叶和茶饮料。茶叶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产品。随着茶叶经济的发展,茶文化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蓬勃发展,茶成为世人公认的保健饮料。茶有24种公效,茶对攻克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茶道的产生和发展

1、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艺出自茶道,始于唐代,因此,又有称其为茶道、茶礼的。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茶道”一词,表明中国是茶道的发祥地。从中可知,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987年,陕西扶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使用的金银茶具以及琉璃茶具等,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整,而史料又未曾作过记载的茶类珍贵历史文物,它更帮助人们了解了唐代皇宫饮茶的豪华与饮茶的具体方式。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晋虽有茶艺的雏型还远未完善。晋、

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在中国古代,如唐朝宫廷的“清明宴”、宋代的“斗茶”、明清文人的“茶宴”、寺院的“普茶”。以及现代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里面都蕴含着茶的“道”

和“艺”,但与生活紧切结合,所以比较接近实际,不像日本茶道那样过于程序化。中国现代,发展成为规范化操作程度的要算是中国台湾。中国台湾陆羽中心,致力于普及的泡茶技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已经形成了百姓积极参与,并与众多茶馆紧密结合的一种大众饮茶消费的形式。应用的器具包括、茶萼、茶船、茶巾、茶汤、茶档、茶盘、茶盂、水壶等。

2、茶道的形式及其发展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中唐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茶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要经过“三沸”。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钞茶一钱匙,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神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状态。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盛于明。中国茶道形成于八世中叶的中唐时期,陆羽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和煎茶道的创始人。煎茶道的代表人物有陆羽、常伯熊、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齐已等。

[唐代]茶人对茶道的主要贡献在于完善了煎茶茶艺,确立了饮茶修道的思想。煎茶道鼎盛于中晚唐,历[五代]、[北宋]、[南宋]末而亡,为时约五百年。

3、茶道的宗旨

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道中所修何道?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

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4、外国茶道

日本人饮茶以“茶道”出名,讲究一点的人家都设有茶室。主人迎客入茶室,要跪坐在茶室门口,让客人一个个进去,客人经过门口时,要在门旁洗手,然后脱鞋入茶,主人则最后才进入茶室,和客人鞠躬行礼。主人开始煮茶时客人要退出茶室,到后面花园或石子路走走,让主人自由、从容地准备茶具、煮茶、泡茶。主人泡好茶以后,再让客人再回茶室,然后开始一起饮茶,饮完茶以后,主人还要跪坐在门外,向客人祝福道别。印度人好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蔻的“萨马拉茶”。印度人传统饮茶方式较特别,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绝不用左手递送茶具,因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他们先在茶壶里泡上浓浓的一壶,要喝时倒少许在茶杯里,然后冲上开水,随各人习惯,调上浓淡不一的味道。有客人来时,茶壶里的浓茶一倒,开水一冲,再在茶中加入果酱或蜂蜜,冲成果酱茶,即可尽情而饮。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几乎餐餐都喝茶,喝砖茶。这种砖茶是一种制成块状的茶,沏时敲一小块放入锅内加水煮开,不能简单地用开水沏泡,这种茶加一些盐和牛奶、羊奶、奶油,就成了奶茶。泰国人喜欢冰茶。即在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这种冰茶使人倍感清凉舒适。英国人喝茶,已成癖好,也十分隆重。早上一醒来,空腹就要喝“床茶”,上午11点再喝一次“晨茶”,午饭后又喝一次“午茶”,晚饭后还要喝一次“晚茶”。就是说,正规的,一天起码4顿。英国人泡茶是泡茶叶末,连袋一起放在热水杯里,不是以水冲茶,而是以茶袋浸入热水里,一小袋茶只泡一杯水,喝完就丢弃。家庭饮用时,由于茶叶很碎,通常茶壶里还有个过滤杯,用开水冲下去,过滤而出。英国茶里还可以加一片柠檬、方糖或新鲜牛奶,这样泡出来的茶和中国茶的味道就完全南辕北辙了。据说茶水中加了味,就会使易于伤胃的茶碱减少。美国人饮茶,讲求效率、方便,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而浪费时间和动作,他们似乎也不愿在茶杯里出现任何茶叶的痕迹,因此,喜欢喝速溶茶,这与喝咖啡的原理几乎一样。所以,美国至今竟仍有不少的人对茶叶只知其味,不知其物。在美国,茶消耗量占第二位,仅次于咖啡,不过不是中国式的,而是欧洲风味的。欧洲饮茶也有很长的历史,一些人移民到美国后,习惯也带了过来。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乌龙茶、绿茶等有上百种,但多是罐装的冷饮茶。美国人与中国人饮茶不同,大多数人喜欢饮冰茶,而不是热茶。饮用时,先在冷饮茶中放冰块,或事先将冷饮茶放入冰箱冰好,闻之冷香沁鼻,啜饮凉齿爽口,顿觉胸中清凉,如沐春风。遗憾的是,由于这茶以饮、以凉为主,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种,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德国人也喜欢饮茶。德国人饮茶有些既可笑又可爱的地方。比如,德国也产花茶,但不是我国用茉莉花,玉兰花或米兰花等窨制过的茶叶,他们所谓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真正是“有花无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德国人也买中国茶叶,但居家饮茶是用沸水将放在细密的金属筛子上的茶叶不断地冲、冲下的茶水通过安装于筛子下的漏斗流到茶壶内,之后再将茶叶倒掉。有中国人到德国人家做客,发觉其茶味淡颜色也浅,一问,才知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到土耳其没喝过苹果茶就如同没到过土耳其一样。土耳其人的好客热情,请喝茶更是他们的一种传统的习俗。主人往往热情的提供一杯土耳其茶、土耳其咖啡或是苹果茶。土耳其茶起来较苦,虽然茶味浓浓,却不是那么讨喜;土耳其咖啡香郁扑鼻,然而浓的化不开的感觉并不是每个初者都可以接受的。只有土耳其盛产的苹果茶,可以说是老少咸宜,男女皆爱。酸酸甜甜的苹果茶,浓浓的苹果味加上茶香,尤其是在透着清寒的秋日,喝来格外的舒爽。

北非的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都喜欢绿茶,但饮用时总要在茶叶里加入少量的红糖或冰块,有的则喜欢加入薄荷叶或薄荷汁,称为“薄荷茶”。原因是北非气候干热,人们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有利于解暑和帮助消化。这种茶清香甜凉,喝起来有凉心润肺之感。由于北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不许饮酒,却可饮茶。因此,饮茶成了待客佳品,客人来访时,见面“三杯茶”,按礼节,客人应当看主人的面,一饮而尽,否则,视为失礼。埃及人喜欢甜茶。他们招待客人,常在茶里放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这种浓甜茶只要喝上二、三杯,嘴里就会感到黏黏糊糊的。马来西亚肉骨茶,它的口碑的确不俗。肉骨茶吃法独特,其汤配猪腰,再蘸豆卜或者油条来吃,大块肉则可吃可不吃。而另外替客人准备的猪腰、肉骨等更令人食欲大增、欲罢不能。

四、研究性学习的感受与收获

中国有四五千年的饮茶史,是世界上拥有饮茶史最长的国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悠久的文化传统,喝茶不仅仅是品尝茶的味道还一种礼节,一种沟通,一种洗礼,一种文化。从古代逐渐发展至今的茶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喝茶讲究方法,讲究心境。如今,喝茶的方法是越来越多样,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国人民并根据自己国家的风俗,口味,发展成自己国家的茶道。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年代,生活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简单方便的饮茶方式。饮料产家抓住了机会在是市面上推出了盒装,瓶装饮料的茶饮料,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然而,饮料产家却忽略了最原始茶的味道,加入了香料。方便的饮茶方式是满足了人们对茶饮用的需要,可是人们无法体验到沏茶过程中的那份宁静和安详。其实,在忙碌过后不妨来沏一道茶,安抚一下一天紧张工作心情,使自己宁静,安详。这不为一个放松的好方法。在海口的大街上,有着形形色色的茶艺馆,可是这些茶艺馆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清雅脱俗,是一个品茶的好去处。人们在里面大吵大闹,甚至还打起了牌,把茶当成酒喝,这种场景和我印象中“茶艺馆”这个词并不相符。让人觉得到失望。人们的文化素质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人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他们对茶道的理解和体会。为什么古代文人可以从这一小杯茶中感悟出很多的人生道理和写出一篇篇的著作呢?如今茶道的发展趋势是,年轻人都喜欢方便快捷的饮茶方式,喜欢外国的饮茶方式,不喜欢茶的那种苦味。更不会去坐下来去沏一杯茶品尝。而老人们却喜欢那种悠闲的方式,那种先苦后甜的味道。这种现象也许这和人的人生经历有关。饮茶最讲究水,可是如今环境污染给中国茶道的发展有了阻碍作用。水污染已经成了很严重的问题,没有优质的水是泡不出上好的茶的。目前以茶道出名的不是茶的发源地中国,而是日本茶道。这有些让人失望。中国的传统茶道有很多已经失传了。而且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流传下来的中国茶道文化有了些改变。不过中国人爱喝茶的爱好还是没有变。中国茶道没有像日本那样发扬光大也许是因为日本有专门在学校开展了茶道这一个科目,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学到沏茶的方式和体会到茶道给人带来的心灵洗礼。同时,日本人在招待客人的时候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地给客人倒上杯茶就行了。而是有很多的步骤,每一步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为什么我们中国就不能开设茶道这一科,使中国茶道发扬光大。

篇二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几个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了解茶的起源、发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其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主要方法)

(二)、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去品尝一些种类的茶

(三)、讨论法: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5月23日-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5月25日-26日: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和指到老师(地理老师)进行资深的交流讨论。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写下感受。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6月6日-9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下写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6月10日-13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合适的报告草案。最后,将报告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6月15日-17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指导老师修改。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培养学习兴趣,使我们了解中国茶文化。

六、条件分析

(一)主观条件:全体成员对中国茶文化兴趣浓厚,行动积极,团结协作。

(二)可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

(三)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要求不高,成员可以自筹解决

(四)参考文献:《茶文化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茶文化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371 字

+ 加入清单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九位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研究过程概述

通过对中国茶文化较详尽地介绍,让大家能够对中国茶有更深的了解,懂得如何去品茶,品出中国茶的韵味。在研究学习中,我们组的成员都积极地寻找资料、提供素材。我们通过上网、到书店寻找相关图片,最后交由课题组长加以整理并制成网站。我们的网站分别介绍了茶史、茶叶的制作、茶的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

研究内容

l 沏茶之水

“茗者,叙茶品也;水者,择茶水也;盏者,示茶具也;居者,论茗饮之环境也;茶艺者,阐茶饮之哲学精髓也。此五者融会贯通,既有其博大精深,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一面,又有其雅俗共赏,不拘一格,各取所需,灵活应用的一面。茗、水、盏、居、艺,每个字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在综述古人择水的同时,用科学指标归纳水质的基本条件是无异色、异味、异嗅,无肉眼可见物,浑浊度不超过5度,pH值在6.5~8.5之间,总硬度不高于25 度以及毒理学细菌指标均符合标准等。比如如龙井茶和虎跑泉就是好水配好茶的典范,它们被称为“西湖双绝”。在明代的《四时幽赏录》)一书中,作者先是对虎跑泉的地理环境作了描述和分析,它三面环山,形成马蹄形洼地,成为泉水集水的来源,接着给泉水以科学的解释:“由于虎跑泉水从难于溶解的石英岩中渗出,所含不溶性矿物质、杂质、污染物少,不易形成硅酸盐沉淀,因此泉水透明澄澈,甘冽醇厚,质地洁净,硬度很低,含有珍贵的微量元素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

另外,沏茶倒水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步骤如下:

1、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2、烫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3、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乌龙茶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上,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或自由一点直接用手抓茶叶亦可。

4、烫杯:将茶杯放入茶船中,利用水的得余温烫杯。烫杯的作用是:保持茶汤的温度,不致于冷却太快。

l 茶叶种类

我中华茶饮历史悠久,历代积累的名茶品种不胜其多,据傅宏镇《茶名汇考》的统计,包括失传的和现在仍然生产的,超过了八百多种,难以一一缕述。我们着重介绍了普洱茶、乌龙茶、功夫茶、铁观音等著名茶种。

温文尔雅普洱茶

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普洱茶的原料,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现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两大类。其原料,主要滇青茶。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采摘时期不同,可以分为春尖茶,二水茶和谷花茶。清明至谷雨所采的茶叶,称为“春尖”。芒种至大暑所采的茶叶,称为“二水”,又分细黑茶,二介茶和粗茶,为紧压茶的原料。白露至霜降所采的茶叶,称为谷花茶,白毫特多,亦很细嫩,为制饼茶的原料。

普洱茶的功效:

1、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

2、防癌、抗癌。

3、养胃、护胃。

4、消炎、杀菌、治痢。

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就制造中鲜叶内含物转化而言,作为茶叶特征性物质的多酚类酶促氧化作用程度,介于抑制酚类酶促氧化作用不发酵绿茶与促进酚类酶促氧化作用全发酵红茶之间;即发生酚类的部分酶促氧化作用,遂形成乌龙茶特有的品质风韵一香高、味醇,绿叶红镶边。伴随茶文化的宣传发展,乌龙茶凭借其优良品质,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喜欢,畅销国内外。

铁观音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而在中国台湾,铁观音茶则是指一种以铁观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乌龙茶,所以,中国台湾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这是优质铁观音的重要特征之一。铁观音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l 缤纷茶具

中国把茶具提到“器是茶之父”的高度。且不说法门寺出土的唐代令人眼花目眩的高贵茶具,就是民间的茶具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茶具并不是简单的盛茶之具,茶具的选择要视一定的茶品、季节、饮茶的场合等而异。古典的茶具又是一种可以欣心赏目悦目的艺术品,收藏对象,真是妙不可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不同于古人的悠闲自适,所以茶具也必然与时共进,发展出许多新式的茶具,

饮茶的环境是中华茶文化“天人合一”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佛道儒的佛茶与茶禅结合,更是超然物外,悠游哲学境界。民间的茶馆、茶肆、茶坊等则是另一种风光,它们还兼有沟通信息、谈判条件、和解纠纷等的作用,这一切都在中陷于中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生活的迅速提高,传统的茶馆终于逐次恢复,并进一步向丰富多彩的茶艺馆发展。

l 茗的药用

我国古籍上说茶叶具有清咽、解渴、消暑、去乏、安神、明目、利尿、下气、去肥腻、养性等等功用,现代科学确认一点也不错。现代科学研究还发现茶有防辐射、防高血压、冠心病、减肥、健康美容等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茶也将扮演新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茶饮具有清新、雅意的天然特性,并且能静心神,还能做药料,可见茶的确是有多种妙用的极品。卢全这个爱茶成癖的“茶中亚圣”也曾在《饮茶歌》中写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孤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羽清风生。“茶是提神醒脑,清肠解毒的灵药啊!茶饮更是人们下的饮料,它独特的风味,较强的营养价值以及保健功效吸引了众多人;茶也以它自身的妙用,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l 关于茶的几点感想

? 郁闷的时候,都喜欢借酒浇愁,其实不妨品茶。

? 酒如诗,而茶如道。

? 酒奔放、浓烈、刺激,是宣泄物,也是麻醉品。而茶,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之于口感,是回味绵长;之于感受,是恬淡宁静,之于心情,是悠然自得;之于韵律,如同爵士的音符,低沉婉转,凝重深厚。

? 绿茶淡雅,红茶深沉,茉莉香,乌龙醇,龙井如西湖引人神往遐思,普洱使人倍感亲切,铁观音茶如其名,似乎也染上了一丝历史沧桑。好茶未必需好水,要的是好心情、好品味、好境界。最好还要有一份洒脱,“飘萧我是孤飞雁,不与红尘结怨”。

? 真水无痕 茶过留香

茶道者,饮茶之道也。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礼节礼貌、交谈话题等一系列高雅考究的道道,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一招一数、一板一眼都马虎不得,其刻板程度比起孔孟之道来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茶道乃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饮茶艺术,讲究“四规七则”,以体现“和、敬、清、寂”的精神。据说,它已成为日本促进家庭和睦、人人相亲,以及教育子女讲究礼仪、尊敬师长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对于茶道,周作人曾做过这样的解释:“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 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像日本那样精致的“茶道”,但有“茶艺”。道可道,非常道。而“艺”是大众文化,既可意会,又能言传,不需技巧、不溯渊源,不分高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这或许也是一种禅意。可以在喧哗中七嘴八舌,喋喋不休;可以几人对坐,高谈阔论,古今付之于笑谈;可以两人相对,或轻言细语,或不致一词而心有灵犀;更可以一杯在手,独自品茗,茶洗尘埃,不觉心静如水,物我两忘。

? 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朦飘渺的雨露,透过城聊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限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致萦绕于怀。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相同,色彩变幻,深浅纷呈。鹅黄清澈,淡雅素净,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杯中的茶叶沉浮不定,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在空中悄悄弥漫。茶香好似深谷幽兰,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间,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有所感悟,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 古诗云:“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甘泉天际流,香茗舞中飘。”一杯好茶,一对知己,畅谈古今中外,神游雄山名峰。正如中国悠久的文化,茶的文化也蕴涵在它的清茗中。“嗅觉精新极,尝知古自轻。”无需什么语言,无论什么民族,不管你来自天涯海角,一杯清茶包含无数情谊;忧愁、迷无助、失落、伤心、痛苦……有杯清茶,化解心中的一切不满。正是茶文化,让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来共同了解中国,也正是茶文化,让迁客骚人思绪万千,谱下一次次动人的诗篇。酣醇的中国茶文化,让我跌足在香茗中,让我“沉醉不知归路”。

? 多彩茶联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茶联亦是我国楹联宝库的一枝夺目鲜花。

成都早年有家茶酒铺,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问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来。人一生都在为名利奔波,而浅茶一杯,人心可静,从古至今,多少人借酒交友,但茶亦是友谊的传递方式。如:美酒千杯难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茶的醉人之处在于品茶者的心境,人心已醉,那喝茶亦能醉人,一幅幅茶联,道出多少茶语,让人看到多少“悠乎哉”。

且看那“甘泉天际流,香茗雾中飘。”

且闻那“飘乡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且赏那“精致”茶联,品味茶之真谛。

研究过程

首先,确定了我们的课题,然后,由组长撰写开题报告,为我们分配任务。因由于我家庭条件的限制,我只能负责整理资料和一些文笔工作,而其他的组员.则按照各自的情况给予合理的分配。我对于组长的分配给我的任务较为满意,因为这些对我来说不算很难,而且这对我是个新的挑战,我要努力把我的份内工作做好,把我们的课题尽量完成得尽善尽美。我们经常出外进行必要的实地考察或采访工作。在出外的研究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原来,不只是书本上那些华丽的文字是吸引人的,而外面社会百态,酸甜苦辣,也一样是吸引我的。另外,我们每个人在回家后也有事先分配好的任务,例如茶文赏析、研究感悟等等,在完成以后分别用邮箱、MSN等各种渠道将资料汇总到组长处进行统一编排,甚至利用假日参观茶馆茶场,听茶文化讲座,记录下了大量有意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其实还有好几张有关茶文化的图片,但由于种.种原因及时间关系我们只能挑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图片进行扫描)增长了我们对于茶种、茶具、茶艺的了解,也丰富了我们的假日生活,使我们度过一个个充实多彩的休息日。我们也知道了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还知道了许多茶的知识,例如要怎么冲泡茶、怎么分辨茶的好坏等,还了解了中国各族的饮茶习俗以及外国的饮茶习俗,使我们受益匪浅!在学习的后期,我们的工作任务更紧张了。要把一份份资料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还要逐字查看资料,检查是否有错字或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在组长撰写结题报告时,每个人也参与进去写了。

整个研究性学习融合了我们找资料的汗水,探索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而且,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也加强了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了解,还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我们还要努力将这个角色扮演好,学会通过多渠道去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勇敢的挑战!关于这一次对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找到了大量的,不计其数的资料,但由于时间问题以及其他外在因素导致我们只能摘要取出其中独具代表性的关于茶文化的精髓。例如:茶文化中的“茶叶的鉴别方法”就长达十页,我们还在茶馆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茶叶进行拍摄,并存入每个组员的磁盘中,每一个图片还附带一篇对该图片上显示茶叶的简要介绍。如茉莉花茶、安西铁观音茶、普陀佛茶、西湖龙井茶、英德红茶、祁门红茶。沈骊和邵瑜、张莹同学还曾经到茶艺馆中观察茶艺师们泡茶的整个过程,并亲自品尝。那是一种潮洲功夫茶,后来大家又和小组成员严含雪、庄琳一起去一家茶店进行采访、拍摄并亲自试验泡潮洲功夫茶,还拍摄了一些泡茶的照片,最后,茶馆老板还帮我们全体成员在茶馆拍了一张照片。由于其他许多外界因素,我们未能把照片扫描出来。我们还从有关茶文化的书籍上找到了少数民族泡茶的图片并扫描附上。这些图片分别为傣族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云南烤茶以及白族的三道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茶文化与礼仪

范文类型:礼仪,全文共 24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茶文化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人待客就有“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的说法,由此可见,以茶敬客在待客之际是一种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礼仪。下面是第一范文网为大家准备的中国茶文化与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茶文化与礼仪

客来敬茶,是我国历来就有的民俗。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时至今日,我们到一家去作客,主人都会先奉上一杯沏好的茶,然后再开始慢慢闲聊。

以茶敬客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客人的嗜好、上茶的规矩、敬茶的方法、续水的时机等几个要点。

1、客人的嗜好

俗语说:“众口难调”,饮茶其实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喝绿茶,有人喜欢喝红茶;有人喜欢喝热茶,有人喜欢喝凉茶;有人喜欢喝糖茶,有人喜欢喝奶茶。在以茶待客时,若有可能,应尽可能照顾来宾,尤其是主宾的偏好。

有可能的话,应多备几种茶叶,使客人可以有几种选择。在上茶之前,应先询问一下客人喜欢用哪一种茶,并为其提供几种可能的选择。不要自以为是,强人所难。当然,若只有一种茶叶,则务必实事求是地说清楚,不要客套过了头。若客人点出自己没有的茶叶品种,可就难以下台了。

一般认为,饮茶不宜过浓,否则极可能使饮用者“醉茶”,即因摄入过量的咖啡因而令人神经过分兴奋,甚至惊厥、抽搐。所以,若客人没有特殊要求,为之所上的茶水不应过浓。通常,民间以茶待客讲究要上热茶,而且还有“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其含义,是说斟茶不可过满,而以七分满为佳。这样,热茶便不会从杯中溢出来烫伤人了。

2、上茶的规矩

(1)奉茶之人

以茶待客时,由何人为来宾奉茶,往往涉及到对来宾重视的程度问题。在家中待客时,通常可由家中的晚辈或家庭服务员为客人上茶。接待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女主人,甚至由主人自己为之亲自奉茶。

在工作单位待客时,一般应由秘书、接待人员、专职人员为来宾上茶。接等重要的客人时,则应由本单位在场的职位最高者亲自为之上茶。

(2)奉茶顺序

若来访的客人较多时,上茶的先后顺序一定要慎重对待,切不可肆意而为。合乎礼仪的做法应当是:

其一,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

其二,先为主宾上茶,后为次宾上茶;

其三,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

其四,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如果来宾甚多,且其彼此之间差别不大时,可采取下列四种顺序上茶:其一,以上茶者为起点,由近而远依次上茶;其二,以进入客厅之门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上茶;其三,在上茶时以客人的先来后到为先后顺序;其四,上茶时不讲顺序,或是由饮用者自己取用。

3、敬茶的方法

以茶待客时,一般应当事先将茶彻好,装入茶杯,然后放在茶盘之内端入客厅。如果来宾较多时,务必要多备上几杯茶。以防届时“僧多粥少”,供不应求。

在上茶时,应当借此机会,向客人表达自己的谦恭与敬意。标准的上茶步骤是:双手端着茶盘进入客厅,首先将茶盘放在临近客人的茶几上或备用桌上,然后右手拿着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应朝向外侧。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

从客人左后侧为之上茶,意在不妨碍其工作或交谈的思绪。万一条件不允许时,至少也要从其右侧上茶,而尽量不要从其正前方上茶。

有时,为了提醒客人注意,可在为之上茶的同时,轻声告之:“请您用茶”。若对方向自己道谢,不要忘记答以“不客气”。如果自己的上茶打扰了客人,应对其道一声“对不起”。

为客人敬茶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用一只手上茶,尤其是不要只用左手上茶。同时,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将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时,千万不要粗枝大叶,以之直撞客人,也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动时容易撞翻的地方。将茶杯放在客人右手附近,是最适当的做法。

4、续水的时机

为客人端上头一杯茶时,通常不宜斟得过满,更不允许动辄使其溢出杯外。得体的做法,是应当斟到杯深的2/3处,不然就有厌客或逐客之嫌。

主人若是真心诚意地以茶待客,最适当的做法,就是要为客人勤斟茶,勤续水。一般来讲,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为这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这种做法的寓意是:“茶水不尽,慢慢饮来,慢慢叙。”

当然,为来宾续水让茶一定要讲主随客便,切勿神态做作,再三再四地以斟茶续水搪塞客人,而始终一言不发。以前,中国人待客有“上茶不过三杯”一说。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续水茶。第三杯则叫作送客茶。如果一再劝人用茶,而无话可讲,则往往意味着提醒来宾“应该打道回府了”。有鉴于此,在以茶招待较为守旧的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切勿再三为之斟茶。

在为客人续水斟茶时,仍以不妨碍对方为佳。如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其面前进行操作。非得如此不可时,则应一手拿起茶杯,使之远离客人身体、座位、身子,另一只手将水续入。

在续水时,不要续得过满,也不要使自己的手指、茶壶或者水瓶弄脏茶杯。如有可能,应在续水时在茶壶或水瓶的口部附上一块洁净的毛巾,以防止茶水“自由泛滥”。

茶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文 tea 读音来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

唐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岁,宣宗皇帝问他服什么药才能如此长寿?和尚答道:“我向来不知药性,平生只爱喝茶,每逢云游到一个地方,先讨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赐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明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2)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3)饮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

(4)茶叶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叶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6)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

(7)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

(8)饮茶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

(9)饮茶可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10)饮茶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

(11)饮茶能防暑降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