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教案【最新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1348

范文

694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除法》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238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初次探究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产生共鸣

喜欢踢足球或看足球吗?(播放足球比赛录像片断)

2.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初次探究

刚才比赛中我们中国队的一名队员罚球球进了,你看到了吗?高兴吗?是啊,真是太高兴了,不光你们高兴,全国人民都高兴。

今天,我正好有一个关于罚球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忙(投影表格)

罚球总数

进球数

7号

22

10号

18

13号

43

是这样的,某校足球队,在一次十分重要争夺冠军的比赛中,获得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罚点球的机会,计划从这三位罚点球成绩较好的队员中挑选一人去罚这个点球。如果你就是主教练的话,你认为让谁去最好呢?为什么?

罚中次数多,他罚球的质量就一定是最高的吗?

如果学生说出应知道罚球总数,就出示下表。

罚球总数

进球数

7号

25

22

10号

20

18

13号

50

43

现在有了罚球总数,你认为让谁去最好呢?能一下子看出来吗?怎么办?动手算算?

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过程。)

现在你能一下子看出来吗?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

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像这样的数我们可以把它写成另外一种形式,学生尝试写。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再次探究

1.自主学习 合作研究 探究新知

看来罚点球的问题,我们用上百分数就可以解决了。那关于百分数,你想知道什么,你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39页,看你能获得百分数的哪些知识,不明白的可以小组讨论解决。还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我们全班讨论。

2.展示交流 解决疑难 再次探究

通过刚才的自学、讨论,你已经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展示交流通过自学、讨论所获取到的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如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读写等,教师及时点评、鼓励,相机板书、讲解,适时追问、引导,组织讨论、释疑,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展示,教师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A 尝试解释

大家已经知道,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了,那你能根据这个意义(指板书)来说说88%表示的意义吗?

你能说一说另外两个百分数90%和86%表示的意义吗?

B 再次解释(课件出示教师课前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数据)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 ,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0.36%。

20__年,某市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上一年的118%。

期末考试,我们班学生的及格率为100%。

山西名酒汾酒中酒精占一瓶酒总量的53%。

伊利牛奶的包装上写着:含蛋白质2.5%

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百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可以小于100,也可以等于100,还可以大于100

C 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带有百分数的资料,现在请你们小组交流一下,看看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小组推荐代表在实物投影展台上展示交流,师随机引伸拓展。

D 百分数为什么又叫百分率呢?课件出示下题,组织学生口答。

下面哪些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来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

1、鸡的只数是鸭的75/100。

2、一根绳子用去的米数是总米数的51/100。

3、一堆煤重97/100吨。

为什么第一、二题中的分数可以写成百分数,而第三题不能呢?

前面我们学过分数了,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意思,一表示分率,二表示具体的数值,而百分数呢,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具体的数值。所以说后面带单位的不能用百分数表示。特别强调它只能表示分率。

百分数还叫什么?百分比强调它主要是两个数的比较。

(2)百分数的读写

关于百分数你还知道些什么呢?(读、写法)强调:读作“百分之几”而不是“一百分之几”。师示范写出88%,重点强调%的写法。

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为了与分数区分,一般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写成这种带有百分号的形式。分母和分数线简写成%。

请你到黑板上来写一个百分数,写你喜欢的百分数。

看了他们写的百分数,你觉得写百分号时要注意什么呢

那我们现在都来写百分数。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写出下列百分数,比比谁写得好看

百分之十八 百分之九十二

百分之三十 百分之零点三

百分之三十八点五 百分之四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一百五十

百分之一点零二 百分之六十八

我这里提供了10个百分数,你如果写完了呢,还可以自己出题目再写,这样算超额完成任务。

用刚学到的百分数,每人说一句话,让别人来猜一猜你写了几个。

四、回归生活 应用提高 拓展延伸

1、出示一张格子图让学生说一说其中蓝色的占整个图的百分之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用百分数来表示成语

其实百分数的知识不仅数学课堂上要学,语文知识中也会遇到。

(课件出示)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下面的成语吗?

百发百中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一举两得 半壁江山

我们上数学课把语文中的有些成语也巩固了一番,用我们刚才说到的成语就是?(一举两得)

五、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结束本课

通过四十分钟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评价一下自己课上的表现吗?比如:我对同学们这节课上的表现的满意度为100%。

最后老师想用这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节课:“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一个人的成功是与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分不开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希望同学们都能付出100%的努力去创造你们未来人生100%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2人。基本上的学生有良好的语文课堂习惯,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喜爱阅读等习惯,学习目的性明确。20%左右的学生特别喜爱阅读,书写端正漂亮,兴趣爱好广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存在得过且过,屡屡作业拖拉的现象。因此,本学期的重点任务在于全面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其中第三组(中外童话)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使这两组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有“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二)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中外童话”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作家笔下的动物”则是侧重体会文章的表达形式。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1Myclassroom》优质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art A Let‘s talk & Let’s play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听说“Where is...?It‘s in/on/under/near...”等询问并回答物品的位置的句子。

2.学生能听懂并会说表达建议的句子“Let’s go and see!”。

3.学生能够理解Let‘s talk的含义。

4.学生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5.学生能通过游戏来进一步巩固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生能在情景中运用“Where is...?It’s in/on/under/near...”询问和回答物品位置的句子。

(2)学生听懂并会说表达建议的句子“Let‘s go and see!”。

2.教学难点:

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1.Warm-up

(1)复习已学句型:This is...I have...

教师手拿一本书,说:I have a book.This is my new book.

(2)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实物模仿句子。

(3)当学生能够说出句子时,教师可提问:“Where is it?”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回答:“It’s on/in/under/the...”。

(4)在学生回答“Where is it?”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near 一词,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理解near 的含义并运用。

2.Presentation

(1)Let‘s talk

①教师介绍人物并展示情景对话:

出示人物头像:This is Zhang Peng,and this is Sarah.They have a new classroom.Do you want to have a look?OK,Let’s go and see!(间接引出新句子,教师领读新句型)。

出示一张教室图:This is a new classroom.Let‘s go and have a look.

②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本部分的教学课件。

How many desks in the classroom?

Is the new classroom big?

Where is Sarah’s picture?

③教师让学生通过视听来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做必要的帮助。

④学生跟读并模仿Let‘s talk部分的内容。

⑤教师请学生解释“Let’s go and see!”的意思,并告诉学生Let‘s go and see!是建议去看看。

⑥再次观看教学课件,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分角色朗读。

⑦让学生三人一组,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对话。最后评选最佳表演奖。

(2)Let’s play

①自读对话。

②小组内表演。

③学生根据内容自创对话。

④学生上台展示。

3.Practice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教室内的物品互相问答:-Where is it?-It‘s in/on/near/...

4.Task practice

Play a game

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闭上眼睛,然后教师把身边的物品藏起来,物品藏好后,教师提问Where is my book?学生开始用句型“It’s on/in/under/the...”回答。(其他学生可以利用声音的大小来提示寻找物品的学生,离物品越近声音就越大;离物品越远,声音就越小。)

5.Homework

(1)听录音,跟读会话。

(2)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创编一个新对话并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032 字

+ 加入清单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文基础较差,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作文平铺直叙。七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写景的经典美文,本单元的写作活动为“走进四季,我心中的美景”,据此我决定从景物描写入手布置一次作文:家乡的秋天。我知道,初学写景作文,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是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农村学生少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但却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的表达。”本课题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感观,让他们耳听、手动、心想。结合季节环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艺术营养,学会借鉴、模仿、创新,学以至用。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感情。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和激情。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

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3、出示课题: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二、学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提高赏析能力)

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段描写,要求学生从修辞、语言方面进行品评。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秋天的校园别有一番风彩。绿化带的树依旧那么翠绿迷人,它们随风摇动,好象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招来了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跑道上的一些树开始飘飘落叶……

2、检查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秋景,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共同协商,将其修改到最好。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叉评价:他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用词恰当吗?

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习描写方法)

1、学生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

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

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①调动多种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②动用多种修辞手法。

2、什么是描写?(多媒体出示)

它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多媒体出示)

①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颜色、声音、气味)

②要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有些同学观察细致了,但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词炼句。

四、美文欣赏:《家乡的秋天》(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和描写)

本文抓住了家乡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练笔:(能力迁移)

1、多媒体出示几幅秋景的画面,学生认真观察,试选取其中自己的一幅进行描写。写好后进行交流。

2、品味下列写景的句子。

看到: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谦逊地向大地低头,因为是大地养育了它们。

听到:晴朗的天空中传来阵阵大雁的叫声,它们是在商量南飞的路线吧!

闻到:累累果实飘散缕缕清香,醉倒了如蝴蝶般飘落的黄叶。

触到: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它是最纯净的,凉爽地轻轻掠过了脸颊。

六、总结,布置作文(学以至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那么请同学们回去后认真观察自己家乡的秋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心灵去感悟,写出家乡最美的风景。

板书设计:景物描写方法 按一定的顺序,适当引用诗句

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味)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调动各种感观

融情于景

反思:通过这堂作文课,一些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也有内容可写,而且还有条理。平时写作好的学生还真写得不错。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需要教师精心投入,耐心引导。教师要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兴趣,作文题材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才会写出有真情的文章。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思维还是很单一,未能产生更好的联想和想象。很多学生语言缺乏精炼和生动,今后在阅读上还要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435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2、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之间的联系。

3、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工具书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生词音、形、义

2、抓取警辟、关键的语句,探究居里夫人的人格和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磨练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2、分析文章中哪些方面表现玛丽居里的性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常年在这样一个实验室里工作着,夏天,炎热的仓库内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工作服被灰尘和汗水染得脏兮兮的,眼睛、喉咙也被烟熏得刺痛。冬天,窗户也必须随时开着,免得有毒气体无法排出而导致中毒,冻得连握笔做记录都成问题。可是,她仍坚持不懈地做着实验,提炼矿石,在1903年和1911年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大家猜她是谁呢?对了,她就是世界科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名字,功勋盖世但却淡泊名利:玛丽居里。今天,我们学习居里夫人晚年写的《我的信念》,体会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篇文章了,第一项预习任务是什么?(查阅课外资料,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一些信息)。大家先准备一下,1分钟后请同学们来介绍居里夫人。

关于居里夫人:

A. 请看课本插图:居里夫人的照片

B.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 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担任过25个国家106个荣誉职位,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并被15个国家的科学院选为院士。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 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这就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他之所以为全世界人们所铭记和怀念,绝不仅仅是因为她获得了2次诺贝尔奖,就如流沙河在《理想》这首诗中所告诉人们的那样:“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作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具有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用心去贴近这一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中居里夫人对自己理想、信念的揭示。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词典,掌握生词。

闲暇 琐事 奢望 蹂躏 呵责 懊恼

猝然长逝 获益匪浅 坚韧不拔 问心无愧

猝然长逝:突然去世

问心无愧:反省自己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地方,既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

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匪:非,不。

三、 梳理信息

1、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5分钟)

(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把每一段中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画出来。

明确:文章写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追求,还有她一心追求科学真理、不贪图富贵的优秀品质。

(2)你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划出体现居里夫人优秀品质的词语或者句子。

明确:a、在每段中找出体现居里夫人优秀品质的词语;(提醒标示段落序号)

b、用四字短语概括她的品质特点:“居里夫人是一个 的人。”

坚韧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俭朴

重大发现 保持安静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c、归纳整理。

思想宗旨:探讨真理,献身科学;纯粹研究、不图财富;沉醉于科学之美。

工作态度:坚韧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奋斗,目标集中。

环境需求:力求简朴,保持安宁;珍惜时间;渴求自由。(一战、波兰。)

性格要求:克制敏感,温和沉静。

3、现在请思考:居里夫人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这些人格、品质有哪些联系?

明确:(1)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使她形成了这些好的品格。--这,就是崇高理想的伟大力量。(2)这些优秀的品格是她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事业(动力) -- 人格(保证)

4、从居里夫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珍惜时间(朴素穿着)

(2)目标集中,专心致至(我要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将来要上重点大学)

(3)树立信心,坚韧不拔(考试成不骄、败不馁)

(4)克制敏感,沉着冷静(鸡毛蒜皮小事不值争锋)... ...

四、小结:

读这篇文章就像在和一位伟人对话。这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居里夫人坚韧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今后我们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之中,应该以她为楷模,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五、 课后作业:

课后熟读课文。这篇文章里有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把你喜欢的或者难以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喜欢的,在旁边注上喜欢的理由,不理解的注明哪个地方难以理解。我们下周再一起来讨论。

第二课时

一、探究研读(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体会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1)第一段中,居里夫人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韧不拔,有信心。她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谁都会遇到困难,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2)第1段最后一句:“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明确:a、学习“‘......’”标点符号在作文中的应用。

b、理解:这句话很简单,但很有力量。给人一种力量,是你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当事情结束的时候,无论结果如何,都问心无愧,都能对自己说“我已经尽我所能、全力以赴”了。

(3)第三段中,居里夫人说“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为什么“孤独”也会成为“美好快乐的记忆”?

明确:求学时虽然很孤独,但居里夫人一个人精心读书,大有收获,回忆起来,觉得没有虚度年华,这样的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回忆。她心里是快乐的,所以说即使是一个人工作,也是美好快乐的。而不是说她的心里感到孤独和寂寞。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4)第四段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5)第五段中,怎样理解“我的唯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这一句?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6)第七段中,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为什么?这反应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如神话故事,在这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是迷醉于神话故事中的小孩儿一般。反应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

(7)从全文看,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其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其二,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其三,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这些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二、 再次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哲理:

(1)居里夫人所说的“讲究现实的人”与“梦想家”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a、什么叫“讲究现实”--挣钱谋生。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金钱。获得很多的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也是居里夫人肯定的。

b、什么叫“梦想家”就是献身事业,全身心地投入事业,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这个问题书上就有答案。就在这一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如果居里夫人申请了镭的专利,获得了一大笔财富,我们就可以说她是一个讲究现实的人。但是她没有这么做,没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因此这样的人才是梦想家。

(2)第6段,“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为什么在她丈夫猝然长逝以后她就学会了逆来顺受了呢?

明确:因为前文刚说过,“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她丈夫死后,她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可能不如从前了。(参考课本第42页方框里的课外阅读:居里夫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居里夫人从她丈夫身上学到了温和沉静,不会再那么敏感,她学会了逆来顺受,就是学会了在恶劣的环境或无礼待遇中采取忍受的态度,而不是过分的懊恼和敏感。

(3)第5段:“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什么是“纯粹研究的观念”?

明确:结合上下文,什么是“人类需要的梦想家”? 纯粹研究的观念,就是人类需要的梦想家,他们的研究是受了事业的强烈吸引去研究,而不是为了获得很多的报酬。所以,纯粹研究的就是梦想家。

(4)“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明确:居里夫人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而用一个比喻含蓄地点出,大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指的是:完成某件事的决心;对真理的渴求;科学魅力的吸引;进行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崇高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

学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魅力所打动。如果说过去我们没有生活目标,那么现在我们就要试着学会明确人生目标。如果过去我们一味地贪图玩乐,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学会珍惜时间和精力,专一对待学习;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那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拥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为我们实现人生理想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状元成才路》第9课。

2、搜集至少2句名言警句激励、共勉:

居里夫人名言

1、我丝毫不为自己的生活简陋而难过,唯一使我感到遗憾的是天天太短了,而且流逝得如此的快!

2、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3、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4、吃喝玩乐的享受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时代的过客而已。

板书设计

我 的 信 念

玛丽居里

崇 淡 泊 名 利 → 成 人

高 乐观的生活态度 →关

的 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格

信 追求安静、简单、自由 →健

念 坚韧不拔的精神、信心 → 功 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本班学生学习成绩的确不够理想,反映出孩子们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理解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按专题编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

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

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4个是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本册教材改变以往几期将每课词语列在书后,而是将每篇课文的词语列在每组课文后为“词语盘点”,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2、教材重难点

①重点学习18篇精读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语,重视朗朗训练、默读训练。练习朗读和默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积累语言;向课外扩展延伸。

②学会写书信。

③积累语文园地和精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三、教学目标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造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

3、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本册的2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有中心有详有略地记一件事;能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人;练习从内容、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把自己写得不具体的作文改具体;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常见应用文;会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课外读物阅读的习惯。

四、教学策略:

1、要熟悉本册教材的学期教学目标,把握单元教学和课文教学目标,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好课时教学目标。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朗读、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本册教材有两个单元着重进行默读和背诵的训练,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本册教材的单元训练点编排,考虑到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联系。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表达的方法,从读中学写。听说训练除了教好4次听说训练外,阅读教学中要练习听话说话。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是各单元有明确的阅读、习作、听说训练点,教学中要把这些训练点的要求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转移到训练目标导向上来。一篇课文教学2—3课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要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发挥“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提示”的教学,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前;有的可以放在学习课文中进行;还有的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再巩固、加深认识。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6、给学生推荐读课外书《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30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 举:举用,选拔。

② 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 动心:使心惊动。

④ 曾益:增加.

⑤ 曾:同“增”

⑥ 恒:常。

⑦ 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 作:作为,奋起。

⑩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国内。

13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 拂:通“弼”,辅佐。

15 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9093 字

+ 加入清单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其五)》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也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了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二、学习《春望》

(一)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三)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四)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唯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你再想想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了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六)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三、布置作业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颈联:叙事 眷字思亲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24 诗词五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

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

①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6.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齐读全诗,用“我喜欢______,因为______”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相互交流并试说。

示例: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角度)

②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关键词)

③又如: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内容)

二、学习《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前两句是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是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象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象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渔家傲》

(一)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二)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 殷勤 嗟 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吗?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三)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 “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像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四)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赤壁》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渔家傲》

描写:梦中所见所闻(瑰奇雄伟)抒情:理想和抱负(渴望自由、辛苦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年级上册语文《紫藤萝瀑布》的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①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楼”的画面或图片导人,也可以播放有关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② 也可以讲传说、讲故事,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山市

学习目标:a.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b.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丽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自学课下注释。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 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自主学习

① 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 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 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① 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 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 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练习

① 请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 继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③ 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全文共 3656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对词语的理解。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建议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

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书写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指点。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还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积累下来。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5?课文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另外,《同步阅读》中选编了两则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和《周总理的睡衣》,选读课文中选编了一篇关于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相关链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大江歌罢掉头东》注释

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说是在看墙壁。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2314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

【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检查预习:课后生字词。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篝火 喑哑 气氛 螽斯 莴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钳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外表、习性)

4、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教师明确速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板书: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食性--- 蝉

2、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四人一组讨论: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回答。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

板书: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4、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对比、拟人手法,生动地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来抓住其特征。

【板书设计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备课小资料】

蝈蝈的趣名

蝈蝈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北方人叫它蝈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

蝈蝈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

蝈蝈如按眼睛的颜色来分,绿眼又称翠眼;黑眼又称墨眼、乌眼;红眼又称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价值来讲,也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说,其中尤以“红眼翠哥”与“黑眼铁哥”为好,因为它们颜色艳丽,色彩调和,令人青睐。

此外,在端午节后出现的蝈蝈称“夏叫”“夏哥”,声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现的蝈蝈称“早叫”、“秋哥”,叫声洪亮;在晚秋后出现的蝈蝈称“冬虫”、|冬哥“,叫声柔弱。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

★朗读使学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方法。

★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关于松鼠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字典帮助扫清生字障碍。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松鼠的图片:同学们,你了解松鼠吗?请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说一说。

今天,我们学习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所写的《松鼠》,让我们读一读,他给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组自学生字、巩固生字。自己读书,画出不懂的词语,利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

三、默读思考,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学结果,教师参与交流,适当点拨。

四、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学生围绕提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发言。

◆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齐读第一句话,体会它统领全文的作用。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小松鼠的?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回答,教师加以归纳。

漂亮: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形体等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驯良: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等,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乖巧: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最后写繁殖、换毛等方面是补充说明其习性。

五、阅读感悟,体会写法。

◆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你喜欢它哪些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多处运用比较的语句,体会表达特点。

◆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进行摘抄、积累。

六、思维拓展,练习表达。

◆作者向我们准确、生动地介绍了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知道松鼠还有哪些特点吗?请学生补充课外资料。

◆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八年级上册语文《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451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目标】

1.掌握人物小传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2.学会写简单的人物传记。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写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有同学问“什么是人物传记?是不是写人物事迹的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啊?”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不妨在课堂上先交流一下,然后说一说人物传记有什么特点。

例文引路 感受特色

母亲小传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深深影响着我们。在我的生命中,那个影响我一生的人便是我的母亲。我特别爱在闲暇时缠着她,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儿时轶事

我的母亲出生于××(填籍贯)。小的时候,家里还算富裕。但是因为那个时代孩子多,母亲又是大姐,所以她的童年自然就不太平静了。那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在乡下尤为严重,一般的家庭是不会让女孩子读书的,长到十岁左右就要下地干活。而母亲发誓要读书,于是凭着韧性,始终在学校名列前茅,老师也不断上门劝说,就这样坚持读完了初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入学通知书已经下来,但是那年外公患病,家中困难。为了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母亲毅然放弃了学业,年仅十五岁的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创业艰辛

等到弟弟妹妹们都长大了,母亲决定进城找工作。因为学历只有初中毕业,母亲找到的也就只有保洁员,营业员等工作。尽管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但母亲很珍惜自己的工作,无论做啥事都不怕吃苦,干活又比一般人勤快,两年后便升职做到了推销经理,也就在这时,她认识了我的爸爸。他们彼此欣赏,互相照顾,于是一年后他们结婚了,第二年,又迎来了我的出生。

三口之家

母亲告诉我,她怀我时,父亲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她,后来干脆让母亲辞了工作,呆在家里休养。就这样在××年1 1月8日的下午,我出生了。

我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母亲每天忙完了家务就对着什么也不懂的我,依依呀呀地说个不停,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带着我做“体操”,忙的不亦乐乎。守着我一点一点地长长、长胖,兴奋地和下班回家的父亲讲我每一天的不同和进步,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值得期待。她说这段时光是她最幸福的日子。

良师益友

渐渐的,我可以上幼儿园了,母亲又出去工作了。再后来,我读学前班了,开始有了学习任务。从此,母亲又多了一项使命:陪读。十几年来,她只要不上班,都会和我一起做功课,帮我复习;后来她感到实在没有能力辅导我了,就是默默地坐在我身边,看着我做功课,在我需要的时候陪我聊聊天、递一杯热茶。

当我埋怨同学不都是真诚善良时,开导我的是母亲,她说:“无论别人如何对你,你问心无愧就好。”当我在考试中失败了,鼓励和安慰我的也是母亲,她说“只要你尽力了,妈不怪你。“当我偶尔耍耍小性子冲母亲发火,她总是体谅地走到一边不理我,用行动逼迫我记住“生气是惩罚自己”。

或许在别人眼里,母亲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而已,但是在我心里母亲是我这辈子最敬爱的人。是她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化解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

母亲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我会以母亲为榜样。我发誓要做的和母亲一样,甚至超越母亲。用母亲的话就叫:“用责任,为梦想努力。”

【点评】小作者用小标题的方式深情地记述了母亲的生平经历。将笔墨着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别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事件上。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好强、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符合人物传记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文题展示

2

1.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是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2.从你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位花季少年,你已经有了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写一篇自传,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也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想法。不少于500字。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名人,搜集他的生平事迹和相关材料,为他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写法指导】

一要深入了解所写对象的事迹,注意对材料的选择和分析,写出人物个性和风貌。

任何文章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写。为此,首先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然后认真地分析其特点,确定写作中心。围绕中心选择与组织材料,不要面面俱到。只有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其材料才有用,其作品才有灵魂。同学们千万注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只是罗列材料,事无巨细,芝麻豆子摊一堆,没有一条线索来贯穿,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样写小传是不成功的。

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

传记作品要完全真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重要细节。一个细节的失真就会动摇全篇传记的价值,更不要说重要情节了。但这并不是说,撰写传记要照葫芦画瓢,眉毛胡子一把抓,把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毫不遗漏记录下来。恰恰相反,要有重点、有详略,要选取那些与人物生活、思想、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事件和情节来写。为了将人物写得形神兼备,也可以适当地作些文学渲染,如《邓稼先》中的多处描写大漠,写作者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自然使文章读起来更充满情味。同学们给父母写传记一定要带着感情去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经历,在客观的讲述中传达对父母的认同和敬爱之情。当然这些渲染又是必须符合人物身分和性格的。

此外对传记人物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刻画,不能因为喜欢就只写好的,对其进行美化;也不能因为不满就只写坏的,对其进行丑化。对传记人物的刻画要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和全面,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任意胡写。三要有文学色彩

传记是写人的。为此,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记述其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事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特征的典型小事。不写大事,无法表现人物的贡献;不写小事,无法使人物活起来。甚至还往往会使文章流于一般化与浅薄。要使传记写得生动感人,就应该认真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和思想品德,用创造性的笔法来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个性特征。为了把人物写活,就必须从各个侧面挖掘和占有足以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即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及轶事、趣闻等,进行描写和渲染。

【附:板书设计

学写人物小传什么是传记

传记的特点 传记的要求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内容。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联想和想像,体会诗人的感情,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唱歌吗?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 ) 潜行( ) 葱茏( ) 卓越( )海枯( ) 裹藏( )

2、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 ) ④(草木)青翠茂盛。 ( )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⑥奇异而虚幻。 ( )

3、基本了解这篇课文的体载是什么?(现代诗歌)

【自主学习】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听清节奏,重音和语调。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化石吟》中“吟”是什么意思?课题是什么意思?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4.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

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除课文所讲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课堂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练习反馈】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骸骨( ) 躯壳( ) 悄然( ) 潜行( )

卓越( ) 猛犸( ) 长吼( ) 长眠( )

2.解释下列词语。

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日转星移: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

(2)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

(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

(4)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

(5)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

4、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5、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C.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D.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191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3、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的心境。

3、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2、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教师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A、读古诗。(点评:读得声音响亮。 字音咬得真准,尤其是这个簇字,是一个平舌音。)

B、我们说古诗与音乐一样也有节奏美,现在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可以试着用做记号。(点评:读得不错,听出来了吗?她在哪儿停顿了。一起试着读一读。)

C、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静: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理解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D、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E、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A、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B、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引导: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再读。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C、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D、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E、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F、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三、多元训练,读写结合。

美美地将诗读几遍,做到会背,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护田 排闼

表达方法:描写 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98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七年级上册语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一,设计,全文共 3159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九课。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旨在倡导我们同情、帮助弱小者和有困难的人,这样我们自己的精神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设计理念】

新课程积极关注体验性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沟通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等等。本着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建构相关平台,使学生们在体验中学习、成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培养,其它学科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准备】

1、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

2、教师准备背景音乐──录音带《爱的奉献》、电脑效果图。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画,文娱委员事先教同学们学会唱《爱的奉献》这一首歌。

【教学流程】

一、情感体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项活动,请同学们把练习本、笔拿出来,做好书写准备(同学们做准备)……好了,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在练习本上写下“假如我是一个盲人”这句话。(同学们书写)

师:写好了吗?写好的同学请说说你写得怎么样?

生1:我写得不好,有一些字重叠到了一块。 生2:我写得不整齐,好像“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3:我写得还可以,但是如果更长一点的句子就可能写不好了……

……

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体会到了做盲人的痛苦。那么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盲孩子,他的生活是不是也是这般痛苦?在他的世界里,他生活得怎么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旨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盲人的痛苦,拉近与文中盲孩子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品,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做好评价准备,老师指导朗读

1、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朗读,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

2、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

生1:我要说的是,瑶池同学(读叙述语言的)在朗读过程中出现了读错字的现象,如“扇(shān)动”读成了“扇(shàn)动”。

生2:我认为如果能再让一个同学读“一只萤火虫”的话,一个小组的同学读“几只萤火虫”的话就更好了。

生3:配上背景音乐后,听他们读,我觉得他们读得很棒。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要说的是,他们几个读得都不错,但有一些地方还须注意,如盲孩子由寂寞逐渐变得快乐起来这个变化没有能够读出来,应该从语气、节奏等方面再好好地把握下。(做示范朗读)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读中悟,同时注意做好朗读指导)

三、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把握文章主题

1、小黑板展示问题:

⑴ 找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

⑵ 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你能说说它美在什么地方吗?

⑶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该如何概括?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2、各小组讨论探究上述问题,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问题的答案。

⑴ 盲孩子很寂莫→“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⑵ 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

师:(过渡)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哪一组的同学先来说?

生1:我们觉得这篇课文的语言很美。

师:能具体谈谈吗?

生1:说不出来,就是觉得它很美。

师:哪个同学来帮帮他?

生2:这篇课文的语言多是短小、活泼的句子,我们觉得它非常适合我们这般大的孩子阅读。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意见?

生3:我觉得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的画面很美。在这幅画上,有牛儿、羊儿、各种野花野果,还有太阳、月亮、彩虹、绿草、露珠、溪流等等,这一切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吸引、感染着我们。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上课之前,我要求大家根据课文描绘的意境,自己创作一幅画,现在大家可以把画拿出来了,各小组选出你们组最美的一幅,然后交到老师这里。

(同学们评选创作画、上交。)

师:(展示画作)大家画得很不错,你们想看看老师的作品吗?

全体生:想!

(师展示用电脑创作的效果图)

师: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幅更美呢?

大部分生:老师创作的那一幅更美。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不错,老师的这一幅呢,是用电脑创作出来的,跟大家画的相比,色彩比较逼真、鲜艳,整体效果较好。所以呢,我们今后要努力学习电脑知识,争取自己也能用电脑创作出更多的东西。

(这一环节旨在整合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同学们学电脑的兴趣。)

3、探讨问题三:

师:(过渡)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第三个问题,哪个组的同学先来谈一下?

生1: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赞同课后练习一中的第一种说法。因为像盲孩子那样的弱小者,如果没有人去帮助他们,他们很难生活得下去,更不用说感到生活的光明与美好了,所以我们要为他们献出自己的爱心。

生2:我们第二小组的同学赞同第二种说法,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例如,班里的某个同学的成绩落下了,我去帮助他把学习搞上去,在这个过程中,我学的知识也得到了巩固、提高,这难道不是幸福、快乐的事吗?

生3:我们组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

……

(这一环节旨在让同学们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习惯。)

四、小结,师生同唱歌曲《爱的奉献》

师:(承上)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全体生:想!

师:有歌唱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好汉尚且如此,作为像盲孩子一样的弱小者,就更需要我们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才能感受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国家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特殊群体,并在1990年的时候设立了全国助残日,时间是每年五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号召全社会的热心人为他们献出爱心。让我们也像课文当中的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那样关爱弱者,为社会献出自己的爱心,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师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唱歌曲《爱的奉献》)

(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都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整个身心如沐春风,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滋润。我仿佛看到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洗礼,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抓住了语文人文性得特点,达到育人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个盲孩子,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假如你遇上一个盲人,你将会怎么做?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万泉片区课改公开课。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同时做了充分的准备,如为了准备这一幅电脑效果图,我多次到市里请教这方面的专业人员等。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我感到做得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课导入环节较好地创设情景,让同学们体验到盲人的痛苦,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开了个好头。

2、要求同学们根据课文创作一幅画,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从课堂上同学们展示的画作来看,同学们画得还不错,这样既培养了画画的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3、同学们的朗读较好,在背景音乐的陪衬下,同学们大胆登台朗读,而且读得很好,特别是忠慧同学,得到了市中学教研室严主任和其他听课老师的赞扬。

4、师生同唱《爱的奉献》这首歌这一环节,较好地唤起了同学们心底的真善美的情感,引起了强烈的思想震憾,学生们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5、初步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足之处是:出于长期来对老师的一种敬畏心理,在师生共同讨论阶段,气氛不够热烈,师生互动不够,敢于发言的同学不是很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四年级上册导游词

范文类型:导游词,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导游,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张一帆,今天由我带着大家旅游。欢迎大家参观“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我们先绕过大殿,来到了有名的长廊。你们看,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我们走的这条长廊长700多米,分成了273间,分成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你们说奇怪吧?有几千副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游客们,走完长廊我们就去万寿山吧!半山腰上有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这就是佛香阁,咱们上去看看吧!

游客们!我们先来佛香阁的前面,这里是观光颐和园的最好地方。

游览过这里的建筑,现在再看看这又碧又静的昆明湖吧!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看!湖中心有一座小岛,我们只要走过这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小岛上玩了。

我们正走的这座石桥叫十七孔桥,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桥上有百根石柱,每个石柱上有个小狮子,那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个是相同的。

游客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到处都是,下面你们自己慢慢的游览,注意不要到湖边玩耍,带好自己的小孩,4点到门口的车上集合。

游客们,我们的旅行到此结束,希望你们不要忘记颐和园的美景,今天我们只游览了一点景色而已,有机会你们再来参观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总结怎么写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1359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期大日常教学工作结束了。时光太匆匆,在这个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日常教学工作,回顾过去的工作,有得有失,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特对本学期的日常教学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习强化与教育指导,四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各项行为习惯已形成,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为了本学期语文日常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了每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个大的进步。现将上学期的语文日常教学心得体会如下。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实施新的教法,提高日常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在识字写字日常教学中,讲究方法,提高质量。

二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给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并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生活经验,多观察,多想象,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时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在识字过程中一定重视写字的指导,不仅要求儿童把字写对,还要做到姿势正确,把字写好。

第二,在口语交际中,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儿童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达到有话可说,有话愿说。

第三、在日常教学策略上,整体关顾,灵活处理。。

第四、在日常教学思想上,要转变方式,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二)、注意德育渗透,体现语文的情感性

"新课标"指出:"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应该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我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蕴藏的德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披文入情,以情悟文,情文结合"。

(三)培养语文素养,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新教材特别重视对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注重儿童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对儿童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儿童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教材,随时利用身边的语文教育资源,丰富语文日常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拓宽语文日常教学的渠道。

总之,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日常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日常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日常教学充满活力。

三、存在问题。

1、培优补差工作由于时间,人数,任务多等主客观原因,开展较少,成效不大。

2、没有能全面,多层次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3、作文水平整体偏低,指导训练力度不够。

4、教师没能充分“备懂”学生,所教内容、所运用方法不能广泛引起学生共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成绩也有不足。本人将从这学期的日常教学工作汲取营养(优点)、吸取教训。加倍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以便做出更大的成绩,更好的完成工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好的教师就应该多下苦功夫去研究日常教学教材,多花心思去和孩子们接触,探讨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改掉不足之处,真正和孩子融为一体共同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意义,树立远大的抱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4126 字

+ 加入清单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人类探索宇宙生命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合作意识及运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科学严谨的叙述与分析,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了解地球之外离我们比较近的星体吗?你知道关于火星的情况吗?

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默读课文,看到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深入阅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找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

2.讨论交流明确:

(1)宇宙是无限的。

(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4)太阳系中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为什么?

(1)朗读相关的课文并说明理由。

预设:

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理由: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由: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

(2)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四、探究扩展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板书设计】

火星

与地球相似点很多——干燥、土壤无有机分子、表面无微生物黑色线条(运河)——环形山、斑点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植物颜色)——风吹尘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