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毛相林事迹及颁奖词【推荐20篇】

浏览

4325

范文

548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在20_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新型冠状病毒”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字眼,跳跃到了我们眼前,这是生命与病毒的对抗。成千上万名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纷纷请战,勇敢“逆行”于第一线,他们没有被吓到,凭着大无畏的气概,守护者每一位病人。

"如果需要组织抗击疫情的志愿者,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自愿坚守在抗击病毒第一线...”1月27日,我的爸爸——一名医生将“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递交到了医院防控疫情中心。

--“一定要去吗?难道你不害怕吗?”

--“我也害怕,可穿上了一身白大褂就有这个责任。”

过年,本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合家欢乐的日子,医院却是灯火通明,各种医疗设备物资连夜飞赴各地,支援抗击疫情。在这之前,我爸爸刚值班回来,还未来及休息又赶回了医院。妈妈对此似乎习以为常,对我讲述爸爸曾经的经历—

“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爸爸他曾去援藏,一去就是一年...”

“非典的时候,他也是这样亲赴前线,直到疫情缓解...”

“他啊...总是如此。”

爸爸似乎总是这样,曾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家途中,爸爸接到一个病人的电话便立刻赶到火车站前往石家庄,直到夜深才回来。

此次疫情也同样如此。面对疫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但他选择了“不退”。还有许多其他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下忘我工作上的医护工作者,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知道他们为了谁。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到15名医务人员确诊被病毒感染,再到梁武东医生的牺牲...他们不论生死,在我们和疾病之间筑起高墙,在看不见的战场冲锋陷阵。此刻,他们就是一个个战士、一个个英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向相反的方向坚定地走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遭遇危险时,他们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要想最美逆行者学习、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3人航天员小组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航天员汤洪波是湘潭县人,他也成为湖南“飞天”第一人。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的时候发动机发出那种轰鸣声,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面钻来钻去,这种直插云霄的感觉,感觉很惬意。”汤洪波说。

当年从航校毕业后,汤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在新疆,经过8年的飞行训练后,他凭借出色的成绩,成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__年5月,经过层层选拔,汤洪波成为我国第二批预备航天员。

进入航天员大队后,他一直坚持各种训练,为飞行做准备。

现在汤洪波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还摆放着他当空军飞行员时戴的头盔,它记载着汤洪波曾是一名优秀空军飞行员的经历。转做航天员的这些年,汤洪波虽然没有飞,却在时刻准备着。其间,汤洪波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坐转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时狭小环境剥夺睡眠训练,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坚持,努力去克服,最终通过了一项项训练。

他始终坚信,这是他厚积薄发为空间站建设作贡献,贡献自己力量的时候。

20__年6月17日,机会终于来了。历经11年磨砺,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的汤洪波,带着他的飞天梦想,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奔向苍穹。

6月18日7点20分,通过视频画面可以看到,天和舱内有几个包裹已经从原来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来,呈飘浮状态,航天员汤洪波手持一把电动螺丝刀,在拧螺丝;在他旁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互相配合进行工作。

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从开舱门到航天员回到核心舱,一共用时6小时47分钟,远长于第一次在20__年实施的出舱活动时间。3名航天员有明确分工。

出舱的两名航天员,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随后借助机械臂进行移动。另一名航天员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

此次出舱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舱外全景摄像机的抬升。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地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

通过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出舱活动,航天员出舱能力、应急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验证,特别是在舱外进行长时间工作,人与装备的结合为后续航天员对空间站进行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有坚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黄张纪清;有跟听力障碍的儿子同桌20xx年的母亲;也有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牺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让我最感动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黄张纪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恐怖根据地,所以有很多恐怖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他们很可能在某次任务中殉职,但他们依然不畏牺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离开了我们,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恐怖勇敢战斗着。

还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动的人物炎黄,炎黄的真名叫张纪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孤儿院,学校,灾区捐赠了许多资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黄的化名填汇款单。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为了捐款,卖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里,默默地坚持做好事。因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黄,人们找了他三十年,直到20xx年因为他在银行汇捐款时摔倒被送去医院,人们看到他撒落地上的汇款单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三十年善事的炎黄。

三十年来,他一共捐了几十万元。当主持人问他每次捐款时都怎么想,他却说:捐款只是一个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他让我倍受感动的地方是他做了三十年的好事却从不留名,其实他的真名是张纪清,正如主持人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看完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却又那么伟大,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在航天员大队,刘伯明被同伴们笑称为 “小诸葛”,这个绰号还有一个来历。他曾连续回答出教官10个刁钻的专业问题,就此被“免提”。

20__年,刘伯明曾入选神舟五号备选梯队,但最终与神五擦肩而过。

刘志生曾对媒体回忆,神舟五号发射筹备期间,从小以灵巧出名的刘伯明在打篮球时把脚扭伤了。在他养好伤准备重新为航天梦而努力时,刘伯明的母亲突发心脏病离世。

当时,航天员即将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场人船箭地大型演练,家人怕影响他训练,一直没有告诉他母亲生病的消息。没想到母亲住院后不久就去世了。

“从小到大,我心中形象最高大的就是母亲。东北的冬天,别人都不吃早饭,而母亲每天比我提前两小时起床,生炉子,给我做饭。”刘伯明后来在采访中提到,他和妻子已经计划好在北京买一套房子,接父母过来养老。和其他航天员一样,刘伯明和家人的相处也可以用天计算,老家更是几年才能回一次。对他来说,母亲的去世是永远的遗憾。

回家奔丧时,刘伯明痛哭了很久。但他只在家待了3天就再次离开,去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继续训练。最终,他在选拔中排名第五,错失首飞梯队。

半年后,刘志生才知道,刘伯明回去后因怀念母亲,一度情绪消沉。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用了半年时间才彻底走出来。

在20__年的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刘伯明入选备份乘组,在地面上陪着费俊龙和聂海胜“飞”完了全程。

在后来的采访中,刘伯明回忆起20__年10月12日深夜的一小段对话依然开心地笑起来。当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脸有些红,“感觉如何?”聂海胜说:“很好。这么晚了,还不睡啊?”他又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在刘伯明看来,从神舟五号以来的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航天员们共同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1996年,刘伯明在北戴河疗养时,听说要招航天员,当时对航天员也不太了解,但参加体检心里很激动,因为“能当上飞行员就很神圣了,当宇航员,那是什么感觉”!

“当时只知道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我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写作文我就用过那句话:‘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首先我对阿姆斯特朗这种精神特别佩服,他把这件事定位在全人类的事业上,当时这句话给我启发很大。后来对载人航天陆陆续续了解了一些,尤其是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给我的印象很深。通过这几次事件,我对载人航天比较了解了,而且认为这件事特别适合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去执行。”

神六任务 地面陪同

神六任务中,刘伯明入选了梯队。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和战友们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20__年10月12日深夜,太空中的聂海胜即将迎来自己41岁生日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面部有些红——“感觉如何?”

聂海胜回答:“很好。这么晚了,还不睡啊?”

刘伯明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回忆起这一幕时,刘伯明开心地笑了。在他看来,从神五到神七的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14名航天员共同完成的。

刘伯明是航天员中英语最好的一个,但他当年中考时的英语成绩却是零分。

他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刘伯明就读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只开半年,也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但,即使在一门课零分的情况下,刘伯明还是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并从此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功夫。

“他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单词。”父亲说。

刘伯明和妻子张瑶都爱好体育,是铁杆球迷,喜欢多种体育项目。凡是有世界级比赛,不管是晚上什么时间,两人都会爬起来观战。刘伯明经常没有时间,张瑶就代饱眼福,回来再将精彩片断讲给刘伯明听,而刘伯明也像听评书似的陶醉在一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_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有哪些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850 字

+ 加入清单

我很希望跟我们年轻同志交流,现在我们的航空技术,跟国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轻人能为我们国家的航空制造事业做出创新型的贡献。所以我想说说我们的历程。

我出生在祖国饱受凌辱的上世纪30年代,“七七事变”发生以后,不到三个星期,我第一次经历了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那时候日本飞机列队地往西飞,炸弹爆炸不仅是声音大,而且震动很厉害,家里的玻璃窗都发颤,当时吓得我们不知所措,也没有防空知识,所以赶紧从屋子里出来往院子里跑。幸好我们的邻居,他刚从德国回来,他在德国经过了防空训练,他就立刻喊“别往外跑,赶紧在屋里,躲在桌子底下”。所以经历了这一场以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边就埋下了,没有防空力量将来受尽人家欺负,所以暗暗地下决心我将来要搞飞机。

一个堂叔叔,为了祝贺我十岁生日,送了一架橡筋动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飞机,但是这个飞机不是很结实,飞几次就坏了,我父亲看我这么喜欢飞机,他带着我到上海,那时候解放前的上海,一家航模商店。那个商店是香港人开的,所以那个航空模型跟它的材料都是进口的,当时那个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动力的航模,就从柜台上起飞,撞到天花板下来还能继续飞,我看了非常热爱。我父亲看到我这样的情况,就咬咬牙给我买了一架,那时候好多块钱,回家以后我们的亲戚都议论,说我父亲对我太惯了。

这个飞机拿回来以后,天好的时候,就在外面飞,下雨就在屋子里飞。当然飞飞撞撞的,飞机就坏了,坏了就自己修。但是有一些问题不好解决,它的机身结构是用轻木条粘起来的,那轻木当时我们国家是没有的,都是进口,那怎么办,我就只能用火柴杆来替代粘起来。胶水那时候也没去买,但是知道是用胶片在丙酮里边化开以后,凝固了就可以当胶水用,而且干得很快,这样我就用这东西补飞机。飞机的蒙皮又要薄,而且很结实、韧,那么这纸我们家有,因为我父亲那时候看古书,有的重要的他要用这种纸描下来,所以这样粘下来,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个航空模型。再加上我父亲给了我一套不全的《小学生文库》,那里有一本,那是三十年代专门讲航模的书,我看了很感兴趣,反复地读,所以这样我对航模慢慢就钻进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时间大部分消磨在做航模上。

到高中毕业,那时候是要上大学了,我考大学呢,选了三个学校,都有航空系,一个是浙大、一个是清华、一个是交大,很有幸都考上了,但是我母亲怕我远离上海的家,因为我们家里就我这么一个孩子,所以不赞成我去浙大、清华,最后就是进了上海交大。

到我要毕业的时候,1951年初,那个时候我们正碰上抗美援朝,抗美援朝需要飞机,所以国家决定要建航空工业。那么我在1951年初的时候,我们学校的系主任跟我说过是不是你就留在交大吧。我跟母亲一说,母亲当然高兴,但是当时国家的形势建设是急需的,是放在首位。所以当时把上海的大专毕业生都集中在交大学习了一个多月,学习的主要题目呢,就是怎么样为人民服务,怎么能毕业以后服从分配,参加国家的建设。

当时就也不管我原来答应留在上海,叫我立刻上北京,所有交大航空系毕业生三天之内离开上海到北京报到。我是愿意出去走走,我不愿意在学校教书,但是对我母亲刺激太大。三天以后,按规定坐了火车去北京,当时我父亲跟母亲都送我上车站。可是回来以后,后来我父亲写信告诉我的,我母亲晚上基本上睡不着觉,经常是坐起来拉开窗帘看看外面,想我是不是有能突然回来的这个机会。由于她不断地在想我,引起了很大的思想负担,我父亲想了个办法,给她安排在图书馆里做抄写工作,希望能分散她的注意力,但是最终也没有办法,最后就转入了抑郁症,后来发展到非常严重的抑郁症,1967年去世了。所以对这个事儿我是感到很后悔,我为了搞航空把我母亲给牺牲了。

到1956年的时候,国家的号召向科学进军,那么航空工业也考虑到要搞飞机设计。当时我的领导一个是徐舜寿同志,还有一位黄志千同志,他们俩当然是积极支持,积极地建议国家要赶紧建自己的飞机设计室。因为我们当时跟苏联的关系,苏联只是保证我们能制造出飞机来,而不告诉你怎么去设计飞机。他给我们制造的飞机呢,基本上是他要退役的飞机,没有新的东西。另外一点他们比较霸道,就是给我们制造的飞机,我们觉得不合适的要改,他也不同意。那么受到这些影响以后,所以我们觉得,我们必须自己干自己的飞机,我们飞机的设计权,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不能听从国外的。当时苏联专家的意见是你们建立设计室是可以,必须跟飞机工厂、制造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那个设计室必须建在沈阳,我当时也很愿意搞设计的,所以我没有任何负担地就从北京到了沈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但还是热不过苏炳添,亚洲飞人、中国短跑男神……这些称号让苏炳添成为微博、微信上的热词,成为频频刷爆朋友圈的当下红人。这位仅仅有着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让国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世界侧目———黄种人的“极限速度”是怎么突破的?全球短跑专家纷纷惊叹小个子跑出的“中国速度”。

当苏炳添正被世界瞩目时,他回到了家乡———中山,见到久别的父母,他说,很想念家里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静静休息一下。没有荣归故里的张扬,没有载誉归来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家人的牵挂,对未来体育事业的思索。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为天下先,这是中山先贤留下来的精神特质,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继承,而苏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赛场上将这一精神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苏炳添一次次创造奇迹。苏炳添说,一开始,他的短跑事业并不顺利,而自己的进步源于起跑技术和前半程跑法的改变,即从以前先出右脚改为先出左脚,并且重点训练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两段途中跑技术,两项技术的改变让他进步飞速……看起来,这里面似乎没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尝试改变,甚至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9秒99,而我们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后的汗水与泪水、煎熬与奋斗,苏炳添用成绩证明亚洲人同样能站在百米决赛的跑道上,用成绩展示出“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苏炳添精神”。

“添仔回来了!”家乡人在朋友圈里欢呼、祝福,平静下来,作为苏炳添的家乡——中山需要这种“苏炳添精神”,它带给家乡人骄傲的同时,带来希望,激励着中山各行各业砥砺前行。

中山,曾创造出可喜的成绩,但成绩代表着过去,如今的中山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有机遇同时面临挑战和压力。如何破局,是否能从苏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么,是否能像全球短跑专家研究苏炳添一样来研究学习些什么,“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像苏炳添那样发现问题的同时敢于改变,敢于尝试,敢于创新,从而推动中山新一轮大发展。

我们相信,香山先贤们留下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不仅仅在苏炳添身上传承,同时会在每一个中山人的身上传承,成功没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这种在苏炳添身上完美呈现的“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精神。我们希望这种精神不仅是带来9秒99的快感,朋友圈里的雀跃,而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凝心聚智,将中山推向最美的巅峰,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断刷新的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68 字

+ 加入清单

12年前一则“儿子不惜千里背着精神病母亲上大学”的消息引发全国的关注,很多人被这个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很多父母幻想自己有个这样听话懂事的孩子该多好。

这个孩子叫刘秀祥,出生于1988年,是贵州偏远山区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家里兄妹三人,他最小,有个哥哥和姐姐。本来一家人过着清贫又幸福的生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当时的刘秀祥只有四岁,父亲在干活的时候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溘然离世。父亲的突然辞世,让一家人措手不及,母亲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一个原本贫寒的家庭坠入深渊,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刘秀祥家里发生变故的时候只有四岁,哥哥和姐姐也才十岁出头,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三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他们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日子。半大的哥哥姐姐一边学习种地,一边照顾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妈妈,靠着村里好心人的帮助艰难地维持着生存。这样的苦日子过了整整七年,不堪忍受生活重压的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这么多年也苦了这两个孩子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过得好不好。

哥哥姐姐走后,家里只剩下十岁出头的刘秀祥和生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这一年刘秀祥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和当初的法子英一样面临命运的抉择。但是刘秀祥挺住了,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挑起了家里的重担,承受了连三四十岁的成年人都很难面对的艰辛。

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刘秀祥就去砍柴种菜,然后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去上学,放学后回家干农活做饭照顾母亲。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孩子,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上重点中学,但是高额的学费却让他望而却步,还又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该怎么办呢?这时刘秀祥做了一个大胆又明智的决定,放弃重点中学去免费的民办中学读书,带着母亲一起去县城上学。为了解决住宿的问题,刘秀祥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窝棚,这个漏风漏雨的房子成了他和母亲的新家。白天,他在学校刻苦读书,晚上,他去拾破烂换钱,然后去菜市场捡剩菜做饭,常常十天半月碗里看不见一点油花。初中和高中的这段时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刘秀祥长得又干又瘦,体重只有80斤,但是为了自己和母亲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

20__年的时候,他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奋地围着山坡跑了好几圈,为了赚取大学的学费,他又背着母亲前往山东打工。毕业那年,刘秀祥拒绝了多个单位提供的offer,面对一片大好的未来和丰厚的薪资待遇,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心,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山里的孩子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聂海胜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聂海胜说自己是幸运的,高中毕业时遇上了招飞。当飞行员是聂海胜的梦想,小时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时候,从没见过飞机的他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蓝天。有一天,家中来人,说是县武装部搞政审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飞翔了。临走时,聂海胜像往常上学一样,只背了一个书包,没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让母亲出门送自己,是怕母亲难过。

来到航校,聂海胜好似鸟儿上了天。他觉得自己与飞行有缘,要不儿时为何会做那个无缘无故长翅膀的梦?为何摸着操纵杆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样操作自如?聂海胜觉得自己是为飞行而生的。当年,作为同行中第一个放单飞的人,教官让他给其他学员讲讲飞行体会,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啥也不想,只管飞!”

若预备梯队有机会飞天的话,执行过神舟六号任务、已于20__年晋升少将军衔的聂海胜,将成为首位以将官身份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1964年10月13日出生于湖北枣阳的聂海胜,是唯一一位从「神五」到「神九」四次载人任务的梯队成员。

尽管各国载人航天历史上,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年龄并无上限,但因为年龄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员中还没有执行过任务的成员,将部分退役或转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事迹材料:学校是我家 学生就是咱的娃_事迹材料_网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适用行业岗位:学校,学生,全文共 1401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校园人物评选事迹材料:学校我家 学生就是咱的娃

我从教二十五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时刻刻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为人师表,用心呵护学生,用爱心激励学生,感化学生。从XX年至今,我所带班级中考成绩突出,连续六年被邓州市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培优先进个人”。

一、爱心奉献,学生一个都不少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帮助学困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当班主任的理念,爱心奉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追求内在真善美的愿望,努力使全体同学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年内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力求达到“不求人人升学,只求人人成才”的育人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好评,连续4年学生巩固率都是百分之百。去年秋期开学时九四班68人期末考试时71人,这一学期72人,无一人流失,实践了我当班主任的工作理念————“一个都不能少”。

二、无微不至,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学校是我家,我家就是学生家,学生就是我的娃。”师生如父子,我时常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无比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弥补了学生遗失的父爱。前不久,学生李萌林感冒几天仍坚持学习,一天晚饭后我去教室发现她爬在桌上,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感到不舒服,问她吃饭没有她摇摇头。我把她带到公路边看看病回到住室給她做饭,让她吃过饭才进教室。

我们学校是留守儿童温馨的家园,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远方打工。我班的赵倩父母和姐姐都在广州打工,老家是都司镇距离学校一百多里,乘车很不方便,况且家里没有亲人,每逢九年级过假期我就让她吃住在我家,让她成为我家的一员,让她深深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温馨,使她能专心学习,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三、诚心奉献,学生求学路上不孤独

学生是我的心,学生是我的肝,学生就是我生命的四分之三。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爱是信任的基础和前提。师生间有了爱,班级的一切工作都能有序进行。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心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我每天坐在教室,常常是最早到到教室,先看看清洁卫生落到实处没有,问问同学的吃饭、穿衣、学习用品等等,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只要心中装有学生,就会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上学期末,由于天气干燥流感袭击,为了防控疾病发生,我自费到药店买药、烧凉茶分给学生喝。还买了几个热水瓶,放在教室,供学生喝茶用。关心学生从小事做起。学生凳子坏了,我就拿到路边修理。衣服破了就拿回家让我爱人给缝一缝。去年11月份,天气突变,父母在广州打工的李跃飞 “衣正单”,于是我带他到街上买了保暖的衣服和棉鞋。安全重于泰山,我从不让学生单独出校。学生生病,不论时间天气,第一时间带学生去看病。

四、“黄金搭档”,发挥各科教师纽带作用。

在与任课教师的交往中,我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又把他们当作班级的主人,视为自己的良伴、知己。每隔一段时间,我把本班的任课教师请的我的住室,同任课教师协商,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随便吃顿便饭,学校领导时常称我班的任课教师为“黄金搭档”。我总是慎重地处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关系,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尽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这方面,我平时注意到多教育学生,让学生懂礼貌,尊重老师的劳动,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xx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__年__月1日晚,年近32周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半决赛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亚洲纪录。

作为第一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一夜,他“苏神”的绰号被更多人知晓。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炳添的人生,远比比赛还要精彩。

“飞人”

“9秒98”、“9秒83”,东京奥运会像一场梦——“飞人”苏炳添终于圆梦东京。

半决赛起跑前,他摆出了“拿捏”的手势,几秒后,他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赛后,他说自己只是想进步一点点。看似“凡尔赛”,但将个人最好成绩提速0.08秒的背后,是多年的漫长磨炼。

常年的训练比赛,带给他一身伤病,苏炳添原本计划在20__年退役,却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赛场。

20__年两次跑出9秒91的苏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锦赛后,便遭遇了18个月的伤病困扰,腰伤新愈,又添肩伤。这个永远追求速度的身体,跑得过对手,却跑不过伤病。

奥运会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长达13个月没有比赛。种种困难之下,身为“超龄”老将,他仍笑着说“我真的还可以再跑。”

强大的意志力支撑他一步步靠近奥运梦想,最终,苏炳添站上了奥运决赛的起跑线。

“苏教授”

赛场下的苏炳添,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暨南大学,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过论文,学生们叫他“苏教授”。

个人的实践是他宝贵的教学素材。20__年4月,苏炳添被正式聘任为暨大副教授,他还曾利用国家队休整时间回校,教学生们热身与短跑的技术。或许下一次“苏教授”回到学校,可以给学生们讲讲站在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赛场的心得体会。

今年,他带的第一拨硕士研究生已毕业,而“苏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学步伐。他还有一个身份——北京体育大学20__级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炳添在深圳大运中心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甚至还在写自己的博士论文。这件事登上过微博热搜,引得无数网友讨论。

苏炳添曾说,完全退役之后,他将会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练,我更喜欢当一名老师。”

“添添”

很多次采访中,苏炳添都会提到“青梅竹马”的妻子林艳芳,他们的爱情故事更是羡煞旁人。

谈及20__年初中军训时的初见,林艳芳曾回忆说,笑容灿烂的苏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个。在那个纯真的年代,苏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样,会用玩闹、传小纸条等招数来吸引“女神学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们走进婚礼殿堂,结束了15年的爱情长跑。而后,他们迎来儿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后的生活就像结婚纪念日一样,十全十美。

苏炳添平时称妻子为“芳姐”,对方则叫他“添添”,作为外人,很难把这个称呼和奥运赛场上那个追风的男人联系在一起。林艳芳曾说:“他无论去哪儿都会跟我汇报,十几年一直都这样。”

苏炳添自认是一个不懂浪漫的人,但他会记得两人的每一个纪念日,几乎每一条微博都会和妻子互动。如果这不是浪漫,那什么才是浪漫?

苏炳添曾经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活在纪录里,要为破纪录而活。”这句话就像他的人生写照。被称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赛道奔跑的身影,还有,永远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杨振宁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致辞:“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诚哉斯言,杨振宁的一生奉献在两国建交和科学研究中,乐得其所。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之大的。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1971年甫一回美,即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以所见中国不屈不挠之精神示于学生,感染了一批热血青年立下报国之念。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题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的演讲,轰动异常。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当年中国台湾赴美留学生写的回忆录,谈到杨振宁在保钓运动中的影响力,征服了许多中国台湾学生。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首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__年7月,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这个湖北枣阳乡村走出的农家子弟成为共和国将军。费俊龙、聂海胜晋升少将仪式

两年后,20__年4月,聂海胜入选神十飞行乘组。在担任指令长的同时,还承担手控交会对接的操作任务。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这两项艰巨任务首次由同一人承担。执行任务前,聂海胜的地面模拟训练超过20__次。

20__年6月11日下午,3位航天员踏上了飞天之路。从火箭起飞到太空遨游,从进驻天宫到太空授课,从交会对接到安全着陆,各项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经15天太空飞行,在圆满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后,聂海胜和战友们安全回到了祖国怀抱。聂海胜曾在一次讲座中回忆起飞船返回的情景,“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速度极快,和空气剧烈摩擦,变成一个火球,透过舷窗往只见熊熊大火,自己仿佛孙悟空在炼丹炉里。”20__年6月26日,历经15天太空飞行、圆满完成任务的3位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从左至右)自主出舱后向人们致意

与聂海胜一起执行“神十”任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曾评价说:“聂师兄在我眼里稳重、踏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严格,他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会做到。给我的感觉,聂师兄就是我们乘组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我们心里就很踏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感动中国先进人物刘伯明事迹心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刘伯明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也出色,在经过重重选拔后,他顺利通过了招飞考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员。1985年秋天,刘伯明踏上了前往长春的火车,此次他的目的地是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在那里,他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

临行前,刘伯明的父母和高中班主任张福林一起将他送到了车站,张福林叮嘱刘伯明到了部队一定要追求进步,“进步了就给我写信,退步了就不要给我来信了。”后来,张福林经常会收到刘伯明的来信。

部队的训练强度很大,高空飞跃、花式转秋千、高空走钢丝等训练项目让很多跟刘伯明一起进部队的新生们吃不消,但刘伯明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他是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饥困交加的童年让他拥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超乎常人的毅力。

在学校众多的飞行学员中,刘伯明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但却是最努力的那一个。每次训练他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被教官称赞为“教科书式的飞行”,除此之外,刘伯明还坚持每天万米长跑,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1990年,也就是在他开始训练五年之后,刘伯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并于次年开始独立驾驶歼-8战斗机。

在驾驶战斗机的这段时间,刘伯明没有松懈,反而更加努力地练习飞行技术,攻克驾驶飞行中的一个个重点难点。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刘伯明的努力都落在上级领导的眼里,1996年,刘伯明被推荐参加了航天员体检,并于两年后正式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航天员。1998年1月15日,刘伯明和其他11位航天员一起去到了北京航天城报到。

报到当天,面对航天城前飘扬的五星红旗,刘伯明庄严宣誓,要将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而在那之后的20多年里,刘伯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名单出炉,“人民楷模”、“时代楷模”朱彦夫当选。朱彦夫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到场,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代父亲到颁奖典礼现场领奖。

“能登上领奖台,我十分荣光,但也觉得非常有压力,我们作为晚辈,向父亲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接过父亲的奖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荣耀,又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作为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说自己继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

在朱向欣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父亲主动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买了200多本书,成立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当时识字的人很少,所以能来图书室的人并不多。治标要治本,为了帮助村民读书认字,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夜校,教村民们识字,每天拖着十几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为老师的朱彦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给村民们上课。夜校的开办,改变了张家泉村很多人的命运,也培养出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人员等中坚力量。

朱向欣长大后也读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在沂源县实验小学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也把学生当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书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获得了“沂源最美教师”的称号。

朱向欣到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天天还没亮就听到父亲用假肢走路“嘎达嘎达”的声音。“当然,我也从来没觉得父亲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朱向欣看来,朱家人从没觉得父亲是一个残疾人,电缆、垒墙头、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体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亲和家里其他成员干的都多。

朱彦夫精神始终指引着朱家的晚辈。在朱向欣眼中,父亲是一位自立自强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朱向欣会想到父亲的事迹。父亲能没手没脚的情况下,做了25年的村支书,为村里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他还能写出《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两部长篇小说,“那我没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亲就是我的榜样。”说起这些时,朱向欣的语调铿锵又有力。

残而不废,朱家人认为这是对朱彦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彦夫的人生,是从挑战“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过来的,他不仅把常人眼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一个个可能”,而且创造了一个个常人做不到的奇迹。“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把父亲的事迹传承下去。”朱向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感动中国人物刘伯明先进事迹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六号”载入航天飞行成功啦!在这么多的宣传报道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航天员在太空居然也可以跟地球上的家人通话。

飞船进入太空的第二天刚好是航天员聂海胜叔叔41岁生日,最近聂海胜叔叔的事情太多了,完全“忙昏了头”,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他的家人为了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事先没有告诉聂海胜叔叔和航天局里的`人。聂海胜叔叔的女儿在电话里给爸爸唱了《生日快乐》歌。就是这个平凡的举动,使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动了,随着歌声拍着节奏。这也羡慕死我啦。假如我是聂海胜的女儿,我要把这“神秘工作”做得更好!

首先我会事先了解爸爸在今年的生日里想要什么礼物,然后把它买下来,藏在“神舟六号”的某个地方,来给爸爸一个意外的惊喜,当然这要经过允许。

其次我会去定做一个大蛋糕,上面用鲜红色的果酱写着“祝‘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祝爸爸生日快乐!”而且还要嵌着各种水果,并把这个精美的蛋糕放在“神舟六号”的食物储存舱里,让爸爸自己去寻找、发现。要知道在太空吃蛋糕可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哦!

而且我的普通话讲得不错,为了给爸爸一个超值的惊喜,可以录制一首诗朗诵,让整个太空都环绕着我们祖国的声音,让整个宇宙都感受到中国的悠久历史。

假如我是聂海胜的女儿,我还有更多的理想。不过,我可的的确确是我老爸的女儿,我也和她一样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女排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心得体会,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没有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

苏炳添就是很好的例子。

苏炳添小时候短跑爆发力极佳,后来被体育老师看中,经过夜以继日地训练,终于创造历史。在他的身上,既有天赋的加持,也有后期努力的效果,算得上是双剑合璧。

1989年,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父母都是农民,苏炳添从小就在泥地里到处跑。苏炳添小时候的最大爱好,就是跟在表哥蔡建发屁股后边跑,即使跟不上,他也会奋力奔跑。表哥上学后,因为跑得快,在镇里的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获得了家人和邻居的夸赞。于是,表哥就成了苏炳添的榜样,追上表哥也成了他唯一的目标。

苏炳添上学后,成绩很不理想,因为他活泼好动,非常贪玩,让人颇为头疼。初中二年级,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要求考试不及格地留下来补课。但苏炳添不想上课,便偷偷跑到操场玩篮球。那时的苏炳添弹跳能力很出色,跳起来可以摸到篮筐,体育老师看到后,觉得他是个好苗子。老师问他:“愿不愿意练体育?以后就不用补课了。”苏炳添一听不用上课,非常高兴,欣然答应下来。于是,每天下午自习课,苏炳添都要到学校体育场练习跳高,体育老师也会给予适当的指导。由于每天都要训练,苏炳添的体能在不断加强,他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但是,追上表哥是他最大的梦想,于是他瞒着老师杨永强,报名参加了中山市百米赛跑。

这场市级比赛,也改变了苏炳添的命运。

苏炳添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以11秒72的优异成绩拿到了第一名,一下子就成了名人。这匹赛场黑马,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也得到了中山市体育学校的青睐。于是,苏炳添从镇上的中学来到市里的体校,一时间风光无限。他的天赋,也有了用武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聂海胜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20__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吴天一当仁不让地担任了铁道部高原医学专家组组长、青藏铁路建设高原病防治首席专家等职务,为保障铁路建设者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踏上了新的征途。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健康保障领域遭遇的最大困难有两项:第一,高寒缺氧的环境对建设人员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第二,铁路建设的周期长、人员多,所需的科普和医疗的保障范围非常广,而很多施工人员文化程度有限,又来自平原地区,对高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认知不多。

为此,年逾六旬的吴天一不顾个人安全,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健康保障工作。他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气候、地理等因素,建立健全了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指导建起了40多座供氧站和25个高压氧舱站,提出了“三高三低”的急救措施,有针对性地研发了有关药物。通过这些工作,他们成功地将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从青藏公路建设时期的10%左右下降到了1%以下。另外,吴天一还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成科普手册,撰写了高原保健手册、高原疾病预防手册。他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铁路建设前线,走入职工的宿舍和食堂,将科普手册交给工人,同时用简单易懂的口头语为工人们普及高原疾病防治知识,告诉他们怎么识别高原病,怎么判定高原病,碰到高原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还手把手地演示急救措施。

青藏铁路的建设历时5年,期间10余万人参与建设,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建设者们对吴天一充满感激,称他为铁路建设中的“保护神”。青藏铁路建设完成后,前国际高山医学会主席JohnB. West教授受邀来到铁路沿线,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访问。考察访问结束后,John B.West教授对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高原医学发挥的健康保障作用大为赞许,将之称为国际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亚洲飞人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

范文类型:材料案例,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苏炳添,他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打破10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他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代表中国队以38秒01勇夺亚军,创造了亚洲田径的历史。虽然苏炳添童鞋向来靠实力吃饭,但请注意观察,他眼神中的坚定非常吸引人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飞人”苏炳添不屈不挠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

他身着一身红色运动服,足蹬一双白色运动鞋。鸣枪响过,他在第一道出发,起跑稳健,如一道红色闪电,划过海沃德田径场。9秒99,冲过终点,他紧盯着大屏幕,攥紧双拳仰天长吼。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北京时间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男子100米决赛中,他以9秒99的成绩夺得季军,超过日本名将伊东浩司和中国名将张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亚洲本土运动员最好成绩,创黄种人百米新历史。

苏炳添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古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几年后,弟弟也降生在这个家里。一家四口,日子安稳,其乐融融。

上初中时,苏炳添的老师喜欢留下成绩差一些的同学留堂补课,成绩不理想的苏炳添,几乎天天被老师留下来“开小灶”,这让他非常苦恼。为了避开补课,他主动申请加入学校的田径队。苏炳添在体育课上向来都是活跃分子,弹跳力和瞬间爆发力很强,教练杨永强看到他的这些优势,同意把他带入田径队。

此时的苏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欢骑摩托车,那种风驰电掣的快意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因条件限制,他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只是在泥巴地里,跑啊跑啊,像一个追风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岁的`苏炳添第一次参加了正规的比赛——中山市中学生田径比赛。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赛上夺得第一名,成绩用秒表计时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看中。

进入省队后,苏炳添曾萌发了不当运动员的念头。20__年,他在田径队的成绩属于中等,但有一段时间成绩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现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弃。

有一天,他坐在赛道旁,看着在赛道上飞跑的身影,心里五味杂陈。他多么喜爱奔跑啊,可是现在,他为此犹豫不决。

两个刚刚训练完的队友说笑着坐到他身边,没有注意到他隐藏的痛苦,一个说:“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吗?有什么了不起。”另一个回答。

“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赢家……”

队友的话对苏炳添触动很大,是啊,只要坚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么,对自己来说就是胜利的。很快,他调整了心态,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成绩一点点好起来,并进入了国家队。

20__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13年前周伟创造的10秒17的全国纪录,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飞人”。在随后的两年里,苏炳添一直称霸中国男子百米跑道。

俗话说:没有常胜将军。20__年,张培萌连续跑出了两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绩,打破了苏炳添创造的全国纪录。并且在辽宁全运会上以10秒08的成绩战胜了苏炳添,夺取了全运会冠军。此外,因为张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亚洲黄种人最佳成绩,平了伊东浩司的纪录,而且是在国外进行的世界锦标赛上获得的,所以也更为引人瞩目。这让苏炳添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夜晚,望着无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话: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执着地坚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贪念,莫浮躁,莫松懈。他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个0.01秒的人。

怀揣着这种不服输的信念,苏炳添捅破了这层让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窗户纸”。

苏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破十对中国是个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我感到非常骄傲。但在未来的路上我还要继续努力,不要因这个成绩而自满。”苏炳添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作为中国“飞人”,他的未来依然可期。

奔跑吧!苏炳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心得体会

范文类型:心得体会,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的早晨,乌江上薄雾渐渐散去,太阳升起,位于江边的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也醒了过来。伴随着鸟鸣啾啾,村里的留守儿童未成年人之家传出琅琅的读书声,91岁的叶连平老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站在讲台上,叶连平操着流利的英语给孩子们辅导。虽然已经到了鲐背之年,他说起话来仍然语调铿锵,条理分明。

“哎呀,从早上起床就开始批改作业,到现在只批改了两个班级,时间不够用呀!”叶连平老师见到记者一行,连连感叹自己“在和时间赛跑”。

从20xx年开始,他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了20xx年,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700多名是留守儿童。

多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