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农村医疗调查报告【经典20篇】

浏览

6237

范文

497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6029 字

+ 加入清单

本人特对X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在下着眼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报告涉及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政策,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基础教育与农业科技文化,城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等内容。

一、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XX村位于浙江中部,是由原来的新岭脚村和牛歪村合并而来。现有人口20xx人左右,劳动力1200人左右,在外劳务人员300人左右,预备党员15名,党员42名。全村国土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在上级zhèng fǔ 部门的倡导下,XX村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的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玉米,在养殖方面,鸡鸭成为近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并组以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围绕本地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葡萄生产,葡萄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经济支撑。围绕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就地打工创业的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队伍。围绕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级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农民居住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大为改观。围绕建设文明新村,科学制定居民点村庄规划,加强引导管理,为农民娱乐的“文化广场“已成雏型。

二、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XX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

XX村现有耕地2680亩,人均耕地面积1、8亩,全村主要是以苹果、蔬菜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xx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00元。产业结构情况:XX村一、二组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三、四组以蔬菜种植为主;五组以林木、干杂果,烟草和粮食种植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xx村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120人,65周岁以上老党员生活补贴6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2人,其中:男性党员39人,女性党员4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及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目的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因此,XX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物质基础较为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浙中盆地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二)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全面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甚至有些地区人们根本不重视教育。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三)对农民的思想教育薄弱

党在农村的思想凝聚力下降。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组织农民。又由于村干部的个人工作繁重等原因,不能对农民进行经常的教育。

(四)对新农村建设欠缺理解

部分党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各类专业协会工作运转困难。

五、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二)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三)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

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四)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六、新农村建设主要思路

(一)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更加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使社区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在全乡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抓住关键,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形成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区域化的生产方式。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和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有品牌,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

(三)要加快发展农村农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切实抓紧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七、新农村建设成功原因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XX村注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党支部和农户结对帮扶”等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一支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强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应当选择年龄轻、有文化、社会责任感强的村级后备干部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执政意识、执政能力以及带头创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XX村地处浦江县北部,原来是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偏僻小村。20xx年以后,随着通村而过的四海大道建成通车,该村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该村到城区和镇区只要几分钟的时间。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发展机遇。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XX村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要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落到实处,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着力点是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加强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体系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还应通过制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政策,运用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投入。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只有资金投入,没有或很少有经济回报的工程,而且投入资金的数额较大。一个村要完成“小五化”、污水和用电线修标准化改造,投入少则百万元,多则达千万元。尽管我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扶持的力度较大,但还不足以满足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各项支出。

有的村为了尽早完成新农村建设,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不惜向银行贷款;有的村两委干部为了追求政绩,项目贪大求洋,不顾农村财力,建造高档次、高品味的亭台楼阁,造成集体资产大规模的亏损。而市口村立足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快建设小康、和谐新农村的步伐,促进村经济全面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新路子。

八、新农村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充分发挥了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机关站所的服务作用和社区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是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建龙头企业,拉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是不断加强班子队伍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始终把解决“有人办事”作为解决“有钱办事”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投身到“三村四化”建设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因素。

四是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各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九、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关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研究_研究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党工团,职员,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研究

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5月13日-15日,我们通过采取召开农村基层组织点村党支部书记调研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全县32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点村2010年以来发展党员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32个点村共有党员数1876人,近两年来新发展党员85人,村均每年发展党员2.65名,连续两年不发展党员的村有2个。年龄在35岁以下、36至60岁、60岁以上的分别占6.09%、46.3%、47.6%;初中及以下的有8人,占46.4%。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3名,仅占0.1%;。但新党员经济大户、致富能手占一定比例。这表明,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培养发展农村党员上虽然做了些工作,但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党员队伍平均年龄偏大,农村青年党员数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还存在一些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足。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没有认清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发展党员工作是“软任务”,发展也可,不发展也行,没有认真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泥巴萝卜,吃一节,擦一节”,得过且过,导致部分农村党组织近两年没有发展党员的状态。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村党组织重权在握,发展党员工作完全凭个人喜好,个人说了算;部分村家族势力明争暗斗,不以大局为重,搞个人纷争,相互弹劾,两败俱伤,谁也别想进步等等;部分村在合并成新村后,在村支两委班子人员上搞平均,在发展党员上也搞平均,将部分优秀青年拒之门外,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2、人才流失严重。我县属劳务输出大县,大部分农村青年都外出务出,在家务农守业的少。他们在外打工挣钱较多,见识多、眼界宽、有思想,本应是农村发展党员的生力军。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人,在培育发展上出现了问题。在调查过程中,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年轻人在外读书、参军、务工,这些年,农村几乎没有年轻人留下来。

3、自身形象欠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们党的许多党员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党员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就算是参加也要求付“路费”;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甚至是成了反面典型。这些都在群众心目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严重影响了部分青年入党的热情和激情。

三、对策建议

一是要落实领导责任。组织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着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建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对那些连续两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所在乡镇党委书记要通报批评,村党支部不得评优;三年未发展党员的,对村党支部书记予以诫免;四年未发展党员的,村党支部书记予以调整。同时,要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县委组织部每年要对乡镇党委培养发展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年终全面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二是要完善培养机制。各级党组织要拓宽培养视野,把培养的重点放在外出优秀务工青年、退伍军人上、经济大户、致富能手上,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要积极发挥乡镇包村单位和驻村工作组干部作用,指导、协助、督促村党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那些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致富能力较强,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要作为重点加强培养。同时,要结合全县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理论、经济、法律、科技及党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三是要疏通党员出口。各乡镇党委、农村党组织在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大疏通农村党员队伍“出口”力度,要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把农村那些意志衰退,不履行党员义务,长期不参加党组织的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所分配的工作,不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清除出去,不断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农村水污染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868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水污染调查报告

质往往较差。并且,由于乡镇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采用土法生产,直接污染严重。往往是一家小造纸厂、小印染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厂、小采选厂毁掉一座山。这使得乡村中一些原本鱼虾游动、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为现在臭气熏天、垃圾遍地的臭水沟,严重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农村水环境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水污染形式,我们应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和出路。

1.发展生态农业。

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种植,应加快研制出高产、高抵抗力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杆还田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要求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从根源上制止农业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现出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改以往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的生态农业生产。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

2.加强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

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集中处理,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这些活动中,政府的引导和督促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企业不会主动为环保去考虑布局,更不会主动投入太多的环保资金,这就要求政府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和城镇建设布局的同时,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经验表明,要控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要达到GDP的1.5%,要使环境改善则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目前乡镇企业的环保投入仅达到GDP的0.1%,与水环境的保持与改善要求的投入标准差距太大. 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政府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应制定有利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及能源政策。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有机的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3.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

首先,加快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加快废水处理设施的上马和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做到水的循环利用,提倡节约、高效用水。其次,按“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综上所述,针对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日益严重恶化的现象,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尽快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遏止这种不利局面的恶化。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农村水环境问题则是与农村的经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视,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的教训,充分重视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篇二:农村水污染调查报告

背景:

现在农村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且水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由于农村大多数居民都是饮用自然水,这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命安全,并且农村以种植业为主,水质安全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而且云阳大多数农村的河流以及小河沟是长江的支流,污染会直接影响长江水质!

目的:

1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农村水污染情况;

2进一步了解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3.了解造成水污染的各种原因;

4.向广大村民提建议,向他们宣传水污染的危害,呼吁村民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为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努力!

调查内容:

1.实地调查

我们在云阳县黑马村和云阳泥溪乡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大多数河流、池塘、水库、水沟等都存在不同层度的污染。

在黑马村我们主要调查了2个大型水库、一家山羊养殖基地以及流向长江的一条溪流。在这中间的一个水库里,我们发现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水面漂浮着很多塑料袋以及各种瓜果皮,不时传来一阵恶臭。据了解,这个水库已经废弃没有再使用了,但是这个水库严重影响到了环境。在山羊养殖基地,我们老远就闻到一股膻味,在基地另一端是排出去的废物,我们看到一股夹杂着黑色的水顺着一条小水沟流向了一条小溪流,我们继续顺着一条小溪一路走,发现有些干涸的地方有许多被扔掉的衣服、鞋子甚至还发现了3个农药瓶,还有无数碎的玻璃渣子,但就在小溪的下游修筑有两个居民饮用水池,还有一个大型水库,这个水库为磐石水厂提供水源,这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生命安全水污染指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开阔了广为农民的视野,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水源污染显得尤为严重。某地农村污染负荷比重占总污染负荷的30%~40%,农村环境保护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污染负荷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30%~40%,部分地区甚至达到70%。以沱江流域为例,农业氨氮排放量大于工业污染排放量,农业排放COD比重也大于城市。

常见的饮用水水质项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铅:对肾脏、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儿童具高毒性,致癌性已被证实 镉:对肾脏有急性之伤害砷:对皮肤、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致癌性已被证实 汞:对人体的伤害极大,伤害主要器官为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硒:高浓度会危害肌肉及神经系统 亚硝酸盐:造成心血管方面疾病,婴儿的影响最为明显(蓝婴症),具致癌性 总三卤甲烷:以氯仿对健康的影响最大,致癌性方面最常发生的是膀光癌 三氯乙烯(有机物):吸入过多会降低中枢神经、心脏功能,长期暴露对肝脏有害 四氯化碳(有机物):对人体健康有广泛影响,具致癌性,对肝脏、肾脏功影响极大.

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1.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污染面广且量大,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甚至对大气造成恶臭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四川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畜禽养殖数量居全国之首,但规模化养殖年出栏仅占总出栏数的5.1%。全省畜禽养殖年产生COD390万吨、氨氮79万吨,分别是工业排放量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量的8倍和17倍。因此,畜禽养殖污染成为四川农村面源污染的首要污染源。

2.农用化学物质及其废弃物污染继续加大

化肥、农药施用强度高,流失量大 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制约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已居世界之首。化肥施用量为4 637万t / a,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施用量达40 t /km2 ,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25 t /km2 的安全上限。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肥料之间结构不合理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甚至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四川省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20万吨,平均每公顷490公斤,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大学生暑期实习报告&调查报告专题实习证明金融专业法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机电专业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的标准,也远远高于全国化肥平均使用量每公顷330公斤。

3.小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加剧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处置系统亟待完善 由于缺乏基本的排水和拉圾清运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沉积在村边沟渠和村庄地面,最终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4 000 km2增至2019年的30 000 km2 ,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被占用或毁损的农田为1 300 km2。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每年产生的约为1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产生的超过2 500 万t / a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四川全省现有6786万农业人口,大多数村镇建在河溪旁,没有建立完整的排放系统;全年产生农村生活垃圾1697万吨,相当部分未经处置,一些地方呈现垃圾“围村、塞河、堵门”之势;全年产生农村生活污水10多亿吨,大多直排河湖。造成污染严重。

4.乡镇工业污染突出

农村中一些小型的化工、电镀、造纸等污染严重企业的上马,是造成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一部分人把一些在市区被明令禁止上马的项目转移到了乡村,这些污染严重的项目要么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要么有也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进行运行,小型工矿和乡镇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会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属于效益较差、能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企业技术含量低,尤以造纸、纺织、煤炭、非金属矿制品、化工及食品加工业为主。其中,造纸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4.9%。其次,乡镇企业领导和职工的环境意识淡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落后,工业布局不合理。使其环境呈现出脏、乱、差的局面,流经乡镇企业区域的河流水质!

在泥溪乡街道旁的小河里,我们发现河面上了两边漂浮着很多的生活垃圾,包括泡沫、一次性碗筷、塑料袋、各种食品袋等,其中光是塑料袋就不少于23个,并且只是一段流域,并且河岸两旁泥沙堆积严重,导致河床抬高。

在一条公路旁的水池里我们发现水面上有被扔掉的牛奶盒,而且还漂浮着一层油状物质,经过询问原来是通过这条路的一些驾驶员的车漏了油流进去的。

2.走访调查

在泥溪乡我们向周围的村民询问了相关问题及情况,其中有些村民向我们反映经常就有建设房子留下的碎屑被卡车运到河边然后直接倾倒在河里,造成河床泥沙堆积,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船舶通行,并且有大部分泥沙被水带到了长江里面,当晴天时候,河里总会散发出一阵恶臭,当下雨河里涨水的时候,泥沙上翻,搅合着垃圾,经常在一些窄的地方堵塞。

在黑马村我们询问了一位村民,他告诉我们有一个以前用来 10多位村民集体中毒,所幸的是没有人死亡,后来经上面部门调查才知道是因为在上游的一个工厂里铬超标,后来该工厂被下令该造,现在已经撤了这个工厂。并且还向我们讲述了有一个堰塘里的鱼大量死亡,造成的损失约有两万元的事。我们向他询问了原因,他说是水里长了一种叫水葫芦的水藻,使堰塘的水下严重缺氧,我们查询了一下水葫芦,这是一种和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曾经疯狂繁殖并造成水质被破坏,并且这里经常有农村妇女洗衣,如果用的洗衣粉里含磷的话,造成的水华会更厉害。

污染源:

1.居民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以及设房屋产生的废物;

2.工厂产生的未经处理废水;

3.种植农作物所用农药残留的污染物;

4.含磷洗衣粉和化肥排入水中造成的水华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造成原因:

1.农村大多数居民由于文化较低,品德素质较为低下,环保意识不高,对于水污染造成的后果不了解,并且对于已造成的污染不采取措施;

2.没有设立专门的垃圾处理点,都是随便扔掉,对于有毒物质也未经处理;

3.村里没有专门的水质管理条例和水质污染处理方案;

4.相关部门没有定期进行水质监测等。

解决方法:

1.向村委会反映相关情况,向村里提建议,让他们把村里被污染的水源治理好;

2.污染特别严重的村里无力治理的向县里水利部门反映情况。

3. 向村民们宣传水污染的危害,让他们懂得要珍惜水资源,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感想:

由于农村大多数村民都是老人,对于水质污染的隐形危害不大了解,往往是危害显现出来了才意识到严重性,并且水质遭到污染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希望人人都意识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也希望人人都能主动投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关于农村环境问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529 字

+ 加入清单

2017关于农村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提出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农村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多,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环境问题让农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到底农村的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对待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农委于7月30日至8月30日在常州市政府网民意调查一栏里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了常州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以针对今后的工作能做合理的改善。

一、调查问题分析:

1.农民的环境知识缺乏

人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决定他的环境意识是否高尚的基础。如果环境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那么他的环境意识必然不会高尚。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我市村民的环境意识。

(1).对相关的环境纪念日的认知程度,目前已经确立的环保纪念日有10多个,我们选择与农民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三个环保纪念日作为调查项目:“世界环境纪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树节”(3月12日)。被调查村民中,对上述纪念日不知道的人数分别占36.59%、17.07%和46.34%,这说明多数村民对环保纪念日不太了解。此外,村民对环保纪念日的了解程度还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对上述纪念日回答不正确或不知道的人数中,小学及文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1%、14.9%和7.3%。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中能正确回答“植树节”的人数明显多于其它三个环保纪念日。即使在回答不正确的村民中多数人也表示知道有植树节,而对其它二个环保纪念日,多数村民表示不清楚有这些节日。这是因为每年植树节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机关、团体、学校都会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而在其它环保纪念日时几乎没有任何活动。

(2).对“工业三废”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工业三废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废弃物如果超标排放就会污染环境。而且在环境中还会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工业三废”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但是.当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哪些是“工业三废”时,在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确、不完全正确和完全不正确的分别占31.71%、31.71%和36.59%,而且多数村民并不了解“工业三废”的危害。

(3).对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认知程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耗能(过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和无节制排放工业废气;二是森林减少,阻断了自然界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温室效应造成了气候变暖,其结果是洪涝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病虫害增多。应该说,温室效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报刊、电视出现比较多的词语。但是。在被调查者中能够正确回答燃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只有3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49%

2.农民的环境行为不雅

在农村,农民的环境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环境状况。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下列有关的农民环境行为问题:

(1).如何处置废电池?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从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下列物质(废铁、废玻璃、废电池)丢弃在土壤里,哪一项对环境危害最大?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废电池对环境危害最大。但调查结果仍有22人回答不正确,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数村民都是随手丢弃。有许多人虽然能够意识到废电池的危害。但可能仅仅是图方便、嫌麻烦而仍然选择了不利于环保的行动。

(2).如何处置秸秆?现在农村有不少农民为了抢农时图省事.将收获后的秸秆一烧了之。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浓烟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影响交通安全。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认为焚烧秸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吗?”结果有1人勾选“不清楚”,4人回答“不会造成污染”,两项合计人数只有5人。可是当我们在调查中问:“你家是如何处理秸秆的?”结果大部分回答“在田地里焚烧掉”,可见焚烧秸秆的问题比较严重。

(3).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废弃的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已经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危害是其中的农药残留渗入土壤。流入河流池塘而形成污染。威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甚至造成人畜、鸟类中毒。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你如何处置废弃的农药瓶?”勾选“随手丢弃”的26人,“随生活垃圾堆放”的13人,占全市被调查人数的78.7%。在我们那里废弃农药瓶、农药塑料包装袋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4).使用农药的环保行为。农药使用不当或滥施农药,不仅会污染大气、土壤和水源,也间接和直接地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由于气候变暖。害虫猖獗,被调查者普遍反映“不使用农药不行”。蔬菜生产中使用农药的安全采摘期因农药品种、蔬菜品种、季节等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讲,叶菜收获前禁用期至少7天,茄果类、瓜类蔬菜禁用期至少2—3天。在调查中询问:“施过农药的蔬菜何时可采摘食用?”95.12%的被调查者能回答正确。这说明大多数农民是了解相关要求的。当询问:“自己食用的蔬菜也使用农药吗?”结果大多数人回答“不使用农药或很少”。

二、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农民环保素质总体来讲不高。主要表现为环保知识缺乏,环保意识淡薄和环境行为不雅。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报道党和政府的环保政策,宣传环保新进展新经验,普及环保科普知识.表彰环保先进事迹.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与形式.例如宣传栏、环保“大篷车”、文艺演出、环保知识竞赛等,突出艺术性、形象性和群众参与性,以增强环保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经常宣传和主题宣传相结合。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基层村委会要把环保宣传作为基本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同时在相关的环保纪念日(环境纪念日、土地日、植树节等)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旨性宣传活动。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一是树立环保新观念,使环保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环境新道德.平等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创建环保新文化,使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荣耻观蔚然成风。

(二)增加农民教育机会,提升农民环保素质。

调查显示:在食野习俗、乱堆垃圾、焚烧秸秆等非环保行为的人群中,较低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较大,这说明农民的环保素质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由于受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投入相对偏低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机会偏少、优质教育缺失,这是造成一部分农民环保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增加农民的受教育机会。加强农村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他们是未来农村劳动力的主体。要在幼儿园把环保知识编成儿歌和游戏,让孩子们在演唱和表演中了解环保知识;在中小学开设环保知识课.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环保宣传活动。把学到的环保知识带给社区和父母,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要把环保教育融人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包括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农业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农业、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使广大农民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提高环保素质,自觉保护环境和生态。

(三)建立新型农村产业模式

大力发展既节约资源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以此作为协调解决传统农业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手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提升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型农业产品,培育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业生产结构为农林牧副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建设相互依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劳动素质状况及培训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培训,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劳动素质状况培训调查报告

李娟 张慧芳 康小龙  李玉萍

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XX年6月——7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XX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j精选范文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3912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j精选范文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调查报告j精选范文,欢迎阅读!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有 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燃眉之急。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法苑之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举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襄城行”这次短短的十三天的调查活动,使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查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我们团队通过对周围几个村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2.4%,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4.2%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2、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其中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39.8%。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3、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

4、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5、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谭姓村民时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吃水的大水缸中溺水身亡,孩子的奶奶由于伤心过度农药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二)、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1、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孩子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着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老师一学期做家访的比例仅为5.13%。

3、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就这些问题我们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有条件的话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孩子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第三,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当前农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中学,学生,全文共 4426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农村中学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4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澄西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97%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3%的学生选择就业,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四、对调查结果的体会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中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农村中学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数侧重于学业成绩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多,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户外、学校紧张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不断提高,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不透彻,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中学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中学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本文所研究的学习心理是指农村初中生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等方面的影响下,对现实学习的态度和对未来教育产出的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278 字

+ 加入清单

主要活动内容及总结

为构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动促机制,引导刚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用所学的知识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所以我们学校特别给我们一个月的时间来投入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

当我听到学校让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时,我的心碰碰直跳,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当我看到实践要求时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时,我心里平静了许多,因为我也是农民,我的家就在一个村庄。这是我第

一次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给我的感受很深。我虽然也是农民,但我们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就和我统统学我们两个人深入了解可我从小生活到现在的村庄---“留庄营”。留庄营村是新乡市的边境的一个村庄,它属于新乡市红旗区的管辖范围。留庄营村因城市发展的需要,分为两给住宅区。老的住宅去有240户约1350口人,新的住宅去有160户约850口人。老区住房占地约200亩,新区住房占地约100亩。

在我们开始实践的前一天晚上,我家早早的吃过晚饭,我就问了问爸爸妈妈我们村以前是什么样子?我家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以前爸爸妈妈只说过我们小时候佳丽很困难,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爸爸说现在因为省事发展的需要把我们的房子给拆了,把我们村的地买了,我们才住着市委规划的三层楼房,家里什么都不缺。你们小的时候,我们村里大多数都是三角形的瓦房,房子的底层是石子,1米以上都是土砖盖的房子。少数家里是用砖头盖的一层平房。那时我们家里只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家里看每天的收入,多的话过年还能吃上肉,少的话过年都不能吃肉。家里每天的吃饭特别有规律,今天大米、明天面条、偶尔会吃一次饺子。家里也从不买菜,家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妈妈说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算可以了,能一直上到大学,不象我们初中毕业就得在家种地,你们也不用种地了。只要专心上学就行了。听到这些心里酸酸的,这些我都不记得了!晚上一直都在想这些事情,一直到实践结束。

我们用了10天时间调查了10户村民的生活状况,有的家庭一直生活的还可以。以前住着一层平方,有电视,洗衣机,想什么时候吃点肉就买点,还能每个季节都买件衣服,现在住着市委规划的三层楼房,家里有冰箱,空调电脑什么都有。可是有的家庭,一直就很困难,以前住着瓦房,就连过年也吃不上肉,衣服也舍不得买一件,破了就补补,现在生活好了,家用电器几乎都有了,想吃什么也能买点。还有的家庭,好的比不上但也不贫困。我们还看以前派的照片,和现在相比有太大的变化。村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他们不求更好的,就想平平安安的过这一辈子。

我们借助村委会的力量,以广播的形式向村民宣传和用粘贴的形式,粘贴在宣传栏里让村民了解:一、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降级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二、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注意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热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科学发展观为知道,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知道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三、八荣八耻: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村民的反映也很前列,他们会主动的去听去看这些内容,这也让我们很欣慰,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没有白费。

我们向村里的青年学生宣传我校的的招生和就业情况,还介绍了土木系现有的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土建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专业、建筑防水与防腐施工专业、工程测量专业、市政工程施工。土木系现有在校生3300余人,教师60人,其中副教授、高级讲师16人,讲师25人,国家注册结构师3人,国家注册监理师5人,国家注册咨询师1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3人。以及土模系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技术管理、行政管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监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河南建筑业中坚力量。当我们进少过以后,有许多青年学生和村民都来问我们问题,他们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能在建筑行业里有一番作为。结束了这十多天的实践。我每天都很累,可每天都很高兴和成就感。这里使我真正了解了农民的朴实,辛勤和父母的不容易。希望广大青年学生都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也为粗竟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时间中共乡一点力量,使小康社会早日进入每家每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2024范文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4186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2019范文

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工作需要美术教师来完成,美术教师的现状决定着美术教育质量,农村中小学校领导不重视,美术教师配备不足、美术教学条件差、美术教师待遇差、家长不重视等影响着美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紧缺、教学条件差、待遇差等得到根本的改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美术 教育

美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感、辅助道德、增长智能、促劳创美的功能,它对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调查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探索中小学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唤起广大教育行政工作者和学校领导、教师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意识,促进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

近年来,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育虽然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别是21世纪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对老子山地区中小学现存美术综合能力(生活、学习、技能等)和经过学习达到的平均能力,作必要的调查;以利于掌握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达到能力要求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是本调查的另一个目的。

老子山镇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地处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系大别山山脉,洪泽湖之源,上接江、淮,下连沂、泗诸水,为苏、鲁、豫、皖水上交通枢纽。宁连、宁徐一级公路临镇而过,“十老”公路贯穿镇区,水陆交通便捷。老子山是洪泽湖西南岸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古老、风光秀丽的水乡小镇,面积3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占90%,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总人口1.6万人镇区面积4.8平方公里,镇辖1个居委会(老子山);8个村委会(新淮、张嘴、安淮、长山、龟山、洪明、刘嘴、新滩),总人口1.6万人,其中渔民约占60%,分布定居在湖区60多个滩头。XX年8月底我在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教学以来,对这里的美术教育进行了一番调查。希望从中了解本地区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找到适合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优化美术教育的结构体质,完善本地地区的素质教育。

根据此次调查的性质和目的,我制定了以下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农村学生对美术的了解、看法,以及学生对美术综合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参与情况。确定10个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美术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

2、统计法:用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美术课堂教学情况调查统计表和学生拥有画具情况调查表,对本地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统计。

3、抽样调查法和统计形式:在小学四(2)班47人里取47人,填写调查问卷,按百分比统计。

调查问卷统计及结果分析

调查调查项目:

① 你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美术学习吗?

a接触过100% b没有接触过0%

② 你喜欢上美术课吗?

a非常喜欢95% b喜欢2% c不喜欢3%

③ 你有时也会不喜欢上美术课,原因是什么?

a没有绘画工具42% b觉得自己不会画50% c不喜欢画画5% d 其他 3%

④ 你有哪些绘画体验呢?

a油棒画2% b简笔画57% c彩铅笔画18% d没有画过画8% e 其他 15%

⑤ 你喜欢上哪种类型的美术课?

a喜欢上手工课23% b喜欢上欣赏课9% c喜欢上绘画课57% d喜欢上综合创作课的21%

⑥ 你认为美术学科重要吗?

a认为美术学科是重要74% b认为美术课可上可不上的14% c认为上美术课就是玩玩的12%

⑦ 你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比赛或者经常参与班内黑板报的设计制作吗?

a能参与学校美术活动的14% b能参与布置教室等美术活动的13% d不参与美术活动73%

⑧ 你的家长支持你学习美术吗?

a支持57% b不管43% c反对0%

⑨ 上美术课之前,你能将学习用具准备好吗?

a总能充分准备28% b一般能准备37% c从不准备35%

⑩ 你希望美术课多上哪方面的内容?

a课本上的内容28% b希望增加自己熟悉的本地乡土美术36% c专业素描、色彩知识36%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喜欢上美术课的,在学校的一些美术活动中也有很大一部表示希望参与。但由于受相应美术技能,学校学习环境的限制,以及长时间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部分家长的不支持,导致了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正确的把握,从而在美术学习上的积极性,与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在学校组织的美术活动中只有少数的人能积极参加。家长的非理性抉择等等都影响到了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

通过对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的美术教学资源的统计,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有2个美术准备室,2个画室,其中一个美术准备室有台电脑和桌子,但没有彩色打印机,但该美术室和其他准备室没有座椅板凳,美术器材缺石膏像、挂图、等常用工具,可以说就只有4间空教室。学生拥有绘画工具的不到30%,拥有美术课外书的几乎没有,只看到几本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临摹书,专业的美术教师只有3人,其他均为兼职美术代课老师,根据我自己的任课情况,一个美术教师最多课带2个年级,每个年级3个班的课,算起来还缺2个美术专业老师。画室没有座椅板凳,学生不能画室上美术课。所有的美术课都在教室上课。学生只能画画和欣赏,,像设计、版画、泥塑、综合游戏等等课程都没有开设,教师偶尔会给学生上一节手工课,主要以叠纸为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单一,学校图书馆有关美术专业的书籍几乎没有,只有几本关于高考素描、水粉、速写、设计的小书,还有2本现代青年油画书,但这几本书对学生和老师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对中小学生更有益的是应该是中外美术史,艺术欣赏,世界名画,中国名画,民间艺术,手工制作,少儿素描、水粉、速写、设计等,应该符合儿童、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书。校外文具店只有卖图画本和水彩笔,像专业的素描纸、2b铅笔、画板、水粉等专业工具没有,整个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都是如此,没有很好的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里的学校根本不重视美术教育,只重视文化课成绩。美术的开课质量并不高。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学生个人拥有画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家长也不太支持。

主要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的阴影,湖区落后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条件的影响。

随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步伐中,地处苏北的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因交通闭塞,教育资源落后等一切因素,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无法向大城市哪样快速适应。湖区教育条件差,要想和城里的学生竞争大学,他们只有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统考科目。从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根本。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彻底改更新观念,尽早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才能推进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

其次,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没能与教育现代化同步发展。美术教育的软件建设仍较为薄弱,美术教育改革还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教育观念滞后,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潜能、培养现代人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刻板,仍停留在以教师为轴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模仿为主要形式的状态。而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公开课才偶尔一用的“招待法”。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形成,审美情趣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三,美术教师素质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是①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和美术教育改革信息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②在思想上较大程度满足现状,缺少改革创新精神;③对中学美术教育规律探索不够,课堂教学水平一般;④美术功底较浅,不能做到一专多能,辅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美术活动有一定的困难。美术教师的素质问题是影响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中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根据调查的情况,针对现状,特提出如下的对策: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推进美术课程改革的进程。美术教育的改革包括硬件及软件改革两大部分,从硬件上来说,一定要把美术教育设施、器械列入教育现代化条件装备系列,配套到位、管好、用好、充分发挥其效益。从软件上来说,要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

2、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建设。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学校领导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有的归入年级组、有的归入音体美组,美术教师的教学交流活动几乎没有,都是各自为政,使他们的教学处于闭塞与被动之中,缺乏积极性。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要加强美术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科研,努力掌握中学美术教育规律,促进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要组织美术教师开展美术基本功训练,引导他们钻研业务,严格训练,精益求精,不断进取,使他们早日适应美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因地制宜,挖掘本地乡土美术资源,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学质量,仅依靠教教材、学教材,那是远远不够的,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差距,与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差距,如何挖掘新课程美术的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美术课的教学实效。农村的美术教学,就要联系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来,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即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如:野外写生、萝卜雕刻、稻梗手工艺术、家乡建筑、变废为宝的综合实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中学,学生,全文共 123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中学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一) 本次调查的目的 中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上容易被忽略的一环,而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语文修养,同时还能反映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学校的办学思想及教师的指导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指导语文教师今后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提醒学生家长提高对孩子读书的支持意识、建议学校转变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本次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磐石市最大的一所农村乡镇初级中学的1194名在校生。他们分属三个学年段,其中初一新生8个班,392名学生;初二8个班,427名学生;初三8个班,375名学生。当中镇内工人子女、机关干部子女、教师子女总计538人,占学生总数的45.1%其余为周遍农村农民子女,占学生总数的54.9%。学生分别来自镇内工人子弟小学、镇一小、镇二小和四个村级小学。

(三) 本次调查的方式

采取全体问卷调查法和随机抽样调查法。

(四) 本次调查的预期成果

1. 了解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

2. 摸清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

(五)本次调查的时间

XX年8月30日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现状

(一) 本次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的缘起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把过程与方法列入教学目标,是过去教学大纲所没有的。比如,“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上述种种,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就是: 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的同时,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阅读是学生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表明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局限在语文课堂内,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程标准规定,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九年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

因此加强对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而对现阶段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二) 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调查报告

为更真实地了解恭城橙农的生活、生产、收入、负担情况,橙类种植大户、橙农的思想观念,对市场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把握情况以及对市场采取的态度等,切实解决目前农村橙类水果经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置,由县政府、县水果流通办、县水果中心、县农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自XX年4月13日至4月19日,历时一周,进行了全县农村橙类水果经济问卷抽样调查,之后又进行了1天的审查、汇总和分析。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恭城县比较典型的橙类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部分在销售过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橙类果农,这些调查点分布在全县40个行政村,这些种植大户、销售大户和橙农对了解全县的橙类水果种植和销售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恭城橙类生产及销售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橙类是我县较早引进的水果品种之一,经历了多年的积累,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橙类的价格一直较高,所以橙类的种植面积扩展的很快。恭城现有橙类种植面积约6.29万亩,主要品种有新会橙、红江橙。由于恭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恭城橙类在糖度,色泽,口感和外形方面,都比其他产区的橙类要好。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去年橙子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头、色泽、外形等方面都不够好;二是其他各种类型的水果同时上市,因此失去抢占市场的先机,受其他产区脐橙和夏橙的冲击很大,在销售量和价格方面都没有优势;三是恭城橙类种植的品种过于老化。

根据调查,恭城橙类生产和销售显现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不规范,农药残留量大,销售量太少。

目前橙类生产大多是以户为单位的分散栽培方式,真正集中成片实行统一管理的大型现代化果园极少。由于这种分散的经营模式,导致大部分农民只追求产量,不在乎质量。果农大量使用高浓度的农药和化肥,使得橙类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农药残留高低是衡量橙类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橙类销售的最主要障碍;同时,由于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果农在化肥使用、病虫害防治、优种优育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产出的橙子大小不一、色泽不均、果型丑,这些也严重地制约了橙子的出口以及外运销售。到目前为止,去年全县才销售各类橙子14000余吨,只占恭城橙子产量的23.3%。

第二、缺乏自己的品牌。

俗话说“好酒还要会吆喝”,即使是优质的品种,如果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在鱼龙混杂的橙子大杂院里,一样可能被淹没。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放在同一个摊档上,一般消费者都只会感性地从价格、形状上去决定是否购买,很少有消费者能够分清品质的优劣。由于恭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恭城橙子在糖度,口感方面,都比其他产区的橙子要好,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市场上恭城橙子都是以“恭城橙子”牌子来销售,这个牌子不仅大而统,而且被盗用和假冒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市场上恭城橙类品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大大地降低了恭城橙子的声誉。

第三、需求弹性太小,而产量过大,市场难以承受供给大幅度的增长。

和其他农产品一样,橙子同样面临需求弹性太小的问题。由于需求对价格极度不敏感,因此,一旦产量有所增长,橙子即要以价格更大幅度的下跌来刺激市场扩大需求。所以农产品经常是丰产不丰收。今年的橙子价格低迷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这一因素造成的。今年恭城县橙子产量为6.7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不仅如此,全国其他产区的橙子和水果产量以大幅增长。供给的大幅增长,导致了恭城橙子价格在全国范围内的更大幅度的下跌。恭城主要生产的2个橙子品种新会橙、红江橙今年的价格都很低。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0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查报告

一、当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的主要方面

1、土地问题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问题作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征地补偿”。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工业开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设性项目征地范围逐渐扩大,但由于不同期项目的补偿政策不统一,就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满情绪。征地补偿问题牵扯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这个问题上是空前团结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如果处理不妥,将可能会激化为群体性事件。从我镇信访形势来看,反映土地方面问题的占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在处理涉及征地事件时,一定要千万谨慎。

2、农村村务公开问题

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是农民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多数农民对于这项关系自身利益的事情相当关心。但是,在有些村组,村干部却对这项工作并不热心,所以造成村务尤其是财务的公开不规范、不彻底,甚至是流于形式,引发群众上访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

3、农民法制意识问题

虽然法制建设在农村逐步加强,但受观念影响,部分农民还不习惯用“法”来解决争端,而依靠单纯的“私力”解决,明明违了法,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4、农村干部的工作问题

一方面有些镇村干部工作作风飘浮,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激化了矛盾,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考核制度的不合理,逼得下面要么弄虚作假,要么侵犯农民的利益,把干部直接推向农民的对立面。

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农村文化的相对缺乏,赌博迷信、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蔓延,已成为诱发多种犯罪的社会毒瘤。

6、劳资矛盾问题

我镇属于工业经济发展镇,基本上每家农户都有人在企业工作,农民与企业主之间因工作、报酬引发的矛盾逐年增多。同时由于目前办企业的门槛较底,“开关”厂比较多,劳动法律制度执行不彻底,企业职工(农民)的权益不能有效保障,导致了群众性事件的加剧。

7、外来人员管理问题

近几年,我镇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由于制度和力量的缺乏,我们明显感觉到社会稳定工作的压力,主要包括流氓恶势力、卫生防疫和计划生育等。

二、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经济上的因素

经济的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加上外来人员大多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来,巨大的差异特别是暴富的榜样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与此同时,人们的致富能力却显得不足。这种欲望与能力的不相称,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这就导致不讲信用、坑蒙拐骗和偷盗抢劫丑恶现象的增加,引民不稳定因素。

2、政治上的因素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没有小民主,那就一定要来大民主。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要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有申诉的地方。……总之,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有小民主就不会来大民主。群众把气出了,问题尽可能解决了,怎么还会有在民主呢?”而从目前来看,镇村干部下组入户少了,针对农民的会议也开得少了,与农民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群众直接向干部和组织反映情况的机会也少了,农民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变窄了。这就使得农民对政府的了解下降、信任下降,不寻求正规渠道、手段解决问题,造成群访、围堵公路等群体性事件的增长。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199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景报告如下:

一、农村各小学课程开设齐全,执行从简。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可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可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教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二、学校道德教育虚浮,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轻视道德教育。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并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我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三、撤点并校,安全隐患增多。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我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四、留守子女问题突出。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五、校长素质堪忧。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我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六、教师工作缺乏活力。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进取性不高。

七、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本事、动手及社会实践本事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24范文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1297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19范文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1.4和2.7个百分点,教师反映的差距更大。

2.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的差异,既与学校教育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关。一方面,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学习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3.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

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 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都高出5.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 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支持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在留守群体中,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显然低于男童,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在留守群体中,有外显性攻击行为和内隐性攻击性情绪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童,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在留守群体中,36.4%的女童在家经常干活,比男童高9个百分点。有63.2%的留守女童要洗衣,35.2%要照顾弟妹,比留守男童高25.9和14.7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调查也发现,留守女童人际交往状况较好,来自同学朋友的支持高于留守男童,这部分缓解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五)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在闲暇生活中,有13. 8%的留守男童每天看电视超过2个小时,比非留守男童高3.2个百分点;在上网的儿童中,在网上玩游戏(64.9%)、讲脏话(41.8%)、浏览色情暴力内容(8.3%)的留守男童比非留守男童高4、3.5和1.7个百分点。

在学校生活中,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此外,有47.2%的留守男童没参加过学校的任何课外小组,分别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4.7和5个百分点;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

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在留守群体中,男童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11%)和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命真好(27.5%)的比例比女童高1.9和6.6个百分点;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的比例比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父亲外出的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六)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1.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影响最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1.5%,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仅比初二低0.5个百分点,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20.7%,在6个年级中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9.9%的四年级儿童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在非留守群体中是5.6%,低于五年级。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2.四年级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后的负面体验较多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四年级留守儿童年龄还小,对父母依恋感强。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的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留守儿童最需要学习辅导。

3.父母外出对四年级留守儿童的交往行为有较大影响

四年级儿童人际交往状况总体较差,这与他们年龄尚小、社交技能不足有关,四年级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更差。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52.1%)、认为同学喜欢自己(68.7%)、愿意和别人说话聊天(8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比四年级非留守儿童低6.4、3.6和1.8个百分点,可见,父母外出对其社交技能和行为影响较大。

调查也发现,四年级留守儿童会更积极地寻求老师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以缓解父母外出后的焦虑感。从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看,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但四年级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老师和父亲。在问到“谁监督或帮助你学习?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时,四年级留守儿童都把老师排在第一位,而四年级非留守儿童则把老师排在第三位。在留守群体中,有17.2%的四年级儿童参与很多的学校、社区公益活动,比例最高,也高于四年级非留守儿童(14.8%)。

(七)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1.初二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较差

有37.2%的初二留守儿童每天看电视1小时以上,较初二非留守儿童高2.6个百分点;有38.3%的初二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后更自由了,较四年级留守儿童高13.1个百分点。

2.初二留守儿童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较高

初二留守儿童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完成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的比例高于初二非留守儿童2.3—14.4个百分点。

3.初二留守儿童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初二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较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儿童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儿童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38%),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这被称为初二现象。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八)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是关注寄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下文中的寄宿生和非寄宿生均为留守儿童。

调研发现,寄宿生相比非寄宿生有一个突出优势: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寄宿生要明显好于非寄宿生:对 “我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70.8%)”、“父母外出后我比原来自信(62.2%)”、“父母外出后我比原来独立(76.6%)”等正面自我描述的认同比例,寄宿生比非寄宿生高4、4.4和8.8个百分点,而对 “我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36.3%)”、“我觉得别人比我运气好(31.5%)”等负面自我描述的认同比例,比非寄宿生低2.3和3.3个百分点。

有63.8%的寄宿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79.7%认为同学喜欢自己,比非寄宿生高4.8和7.7个百分点。寄宿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也更高,有81.1%的寄宿生参与过学校、社区的公益活动,比非寄宿生高7个百分点,他们的社区安全感也高于非寄宿生。

自我接纳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寄宿生在集体生活中提高了社交技能,在与同辈的亲密交往中获得帮助和肯定,从而接纳自己,良好的自我接纳又促进其人际交往。可见,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在其他方面,寄宿生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

寄宿生的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高于非寄宿生 5.9—12.6个百分点。

除了学习用品外,寄宿生的各种需求都高于非寄宿生。寄宿生对学习辅导(57.4%)、和父母在一起(51.4%)、兴趣特长培训(24.4%)、课余假期活动(24%)、了解青春期知识(15.1%)和心理咨询(16.7%)的需求明显高于非寄宿生,相差3.8—6.8个百分点。他们对钱、与成年人多交流、了解自护知识、运动器材和场地的需求也高于非寄宿生。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寄宿留守儿童来说,“缺乏”集中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仅三成多寄宿生(34.2%)觉得住校的好处是学习上遇到难题有人帮助。

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认为住校最大的不好是想家(24.7%),其次是自由活动时间少(18.1%)和课余生活枯燥(17.7%)。住校期间,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

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远离父母和家庭使得寄宿生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更高,虽然同伴和老师给予了寄宿生较多的情感支持,但还远远不够。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当心情不好时,寄宿生更多地选择与同学伙伴交流(51.0%),其次是和老师交流(30.0%),第三是和家里人交流(28.0%),其他是自己想办法排解(27.6%)、写日记(25.7%)、闷在心里(17.5%)、哭泣(16.0%)等等。

学校提供的心理辅导服务也不多,仅两成多(23.9%)寄宿生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23.9%的寄宿生表示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等心理辅导服务设施,仅6%的寄宿生使用过这些心理辅导服务。有48.5%的寄宿生经常感到烦躁,较非寄宿生高5个百分点。

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调查还发现,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低龄寄宿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对寄宿制学校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九)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更差

在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外出三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占8.1%,这个群体总量不大,但各方面问题最突出。

在生活照顾方面,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35.1%没有吃早餐的习惯,比父亲外出的高2.9个百分点;有54.4%在过去一年遭遇过意外伤害,比父亲外出的高5.7个百分点。此外,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最高,例如生病没人照顾,更容易被欺负和歧视,要干更多家务农活等,而觉得家庭经济条件好了的比例最低。

在课余时间安排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看电视、闲逛、去影院、游戏厅和网吧的比例都较高,劳动负担也较重。

在网络行为方面,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的有22.3%通常在网吧上网,比父亲外出的高4个百分点;在网上与陌生人聊天(50.8%)、讲脏话(51%)、浏览色情暴力内容(8.8%)的比父母外出的高7.5、11.8和3.3个百分点。

在亲子关系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49.2%最担心见不到父母,比父母外出的高9.2个百分点;7.3%半年以上才和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比父母外出的高4.3个百分点;被父母训斥吓唬(23.2%)和讽刺挖苦(19.5%)的,高于父母外出类型5.9和7.8个百分点。

在学习和校园生活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2.4%自评学习成绩为上等,比父亲外出的低6.5个百分点;不完成作业(55.6%)、逃学(7.3%)、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73.2%)、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0. 4%)、不想上学(41.8%)、对学习不感兴趣(45%)的比父亲外出类型高2.1—10.3个百分点;认为学校里及周边有不良帮派或团伙(34.7 %)、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或团伙(29.1%)的,比父亲外出类型高5.6和4.5个百分点。

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有较强的生活能力,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的比例最高,但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的比例也最高;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愿意去帮助别人的比例最高,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经常嫉妒别人的比例也最高;他们认为可以支持或帮助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感觉需要时没人能帮自己的比例也最高。

调研发现,家庭中父母外出一般都会有相对明确稳定的监护安排,而母亲外出后留在家中监护孩子的父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疏于照顾和监管,以致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和学习方面表现较差。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自评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22%)、感到烦躁(51%)、孤独(45.5%)的比例最高,他们认为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内向(40.5%)、忧郁(35.8%)、胆小(20.7%)和焦虑(31.2%),高于父亲外出的3.9—9.9个百分点。

鲍威尔还认为,早期依恋的顺利完成和发展才能导致一个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数据显示,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更赞同钱能解决所有问题(11.5%)、家里有钱或有人当官的人命真好(27.9%),他们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23.7%)比父母外出的高6.4个百分点,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的是钱(26.6%),比父亲外出的高4.9个百分点,这与他们安全感缺乏不无关系。数据也显示,除了生活费,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可以支配的零花钱最多,有36.2%的人每月有30元以上,比父亲外出的高6.8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还可以看到,在三种留守类型中,父亲外出对儿童的生活、学习、情绪方面影响较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母亲外出的影响更大。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充满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二.对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关心关怀他们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关爱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针对此次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1.立法保障亲子团聚权。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回家,和孩子联系很少的情况,我们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规定外出父母应当关心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未成年子女,严重忽视应等同于虐待罪受到惩罚,每年至少和子女团聚一周以上的时间,并以各种方式和子女加强日常联系,切实保障他们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

2.立法保障早期教育。针对留守儿童早期教育问题,应通过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现阶段应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公共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托幼事业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则可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

3.立法保障家庭教育指导。为家庭教育立法不仅要控制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更要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各地要按照全国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要求,强化部门职责,落实工作方案,继续巩固和发展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以此为依托加强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指导与服务,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针对家长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欠缺的问题,可组建家庭教育专家队伍,对家长学校进行系统的师资培训。

(二)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

1.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为了减少因父母缺失给儿童造成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伤害,应在法律法规方面强化父母的法定监护职责,探索监督和保护父母尽职尽责的渠道和办法,切实保护留守儿童。

2.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职业代理家长、托管家庭等有偿代理监护的形成是市场导向的民间自觉行为。就目前来看,其在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面对这个新兴职业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管理和监督,使其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

3.加快完善国家监护和救助体系。明确政府在留守儿童救助方面的主体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社区保护网络,明确强制报告制度,完善临时监护程序,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临时照料,确保他们得到有效监护和及时救助。

(三)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1.建立领导协调机制,不仅要在纵向上自上而下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责任机制,也要在横向上对各方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2.搭建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格局,提高非政府组织和群团组织在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形成整体功能。

3.统筹经费保障机制,政府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必要的经费投入,同时要出台激励政策,营造有公信力的慈善环境,提供简便易行的模式流程,有效拓展经费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和公益组织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

4.针对调查中部分学校校长和老师提出的不知道关爱工作如何进行的问题,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已经形成并证明有效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推广,规范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模式。

(四)构建全方位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

1.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配套设施建设,按照适当比例配备生活老师、心理辅导教师和文体活动老师,加强师资管理和培训,并将其纳入学校编制中。

2.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和监管。在本次调研的部分地区,民办学校已经成为当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普遍存在场地等硬件严重缺乏,师资流动过快等现象,但因寄宿的便利和较高的升学率得到留守儿童家长的认可,建议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使其成为公办教育的有力补充,在留守儿童关爱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建立关爱服务阵地。发挥民间社会力量的作用,培育社区留守家庭互助小组和留守儿童互助小组等组织,对于增强留守儿童的社区安全感,强化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积极的意义。

4.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问题,有关方面人员能迅速介入并妥善处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尤其是媒体频繁曝光的留守儿童性侵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建议社区建立三级预防机制,着力提升家庭和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五)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1.各级团组织应积极探索共青团统筹、团属组织联动、青年社会组织合作的工作体系,注重承接政府相关职能的转移和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专业化手段主动承接政府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各类事务。

2.妇联应利用自身优势,将留守儿童关爱纳入妇女儿童工作的整体框架,重点突出家庭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对代管家长、大学生志愿者等进行有效的培训,并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使关爱行动制度化、长期化。

4.着力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留守儿童服务中的作用。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是新时期我国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注重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六)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多样化需求

1.针对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我们的志愿者活动可以借鉴美国大哥哥大姐姐组织(big brothers/big sisters of america)的帮扶模式,满足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

2.针对大龄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管的留守儿童,建立长效帮扶和管护机制,对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3.针对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建议家庭尽量不作出母亲外出的安排,如果迫不得已,也应该认真安排好监护人,学校和社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七)完善关爱服务机制与构建减量化机制并重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在于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途径有二: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使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二是消除制度、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排斥,鼓励、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农民工带着子女举家进城,使更多农村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调查报告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的调查报告

2002年专题调研

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关于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的调查报告

王义北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产品供过于求 “卖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市场对生产的引导和调节作用日趋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按市场规则组织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要求更加迫切。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不仅成为了广大农户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苦苦思索,急望破解的难题。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问题已不可回避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党委政府在农业生产经营实践的最前沿进行了许多生动活跃的有益探索,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据统计,迄今为止,我市比较规范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101个,加入的农户达34.7万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

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就是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发展较好的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2年该协会成为农业部在全国的试点示范组织。为此,今年10月间,我们对渝北区龙兴镇奶牛协会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研究。我们感到这个协会的经验和作法对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发展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主要特点

1、发挥优势,能人带动

渝北区龙兴镇地处重庆近郊,距主城区仅50余公里,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是典型的粮猪型农业乡镇。随着重庆市奶业的兴起,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很高,乡镇党委政府也把发展奶牛生产作为发展该镇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于是,他们引进龙头企业把该镇作为鲜奶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2001年7月1日,由农民奶牛养殖大户刘庆容、黄时文、周尚平、张光义发起组建了奶牛协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奶牛协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了300多农户,存栏奶牛也发展到了1204头,年交鲜奶25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余万元,户均实现利润1.5万元以上。

2、“民办官助”,发展顺利

该镇在发展鲜奶生产初期,遇到了如何买奶牛?怎样筹措资金?怎样修牛圈?怎么划片发展?怎样与龙头企业打交道?怎样提供饲养奶牛的一系列服务等等难题。镇党委政府大包大揽,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但是,扯皮事很多,农户、企业都不满意,党委政府也不满意。当奶农大户打算自发联合的时候,镇党委政府非常敏感,积极帮助农户筹建奶牛协会,选出了理事会,制定了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并在协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都给予了及时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同时,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及时地提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章程原则等等。可以说,离开了这些支持和指导,龙兴镇奶牛协会的建立和发展都将非常曲折。

3、运作规范,会员放心

由于有镇党委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帮助,龙兴镇奶牛协会从一开始就步入了规范运作的轨道。该协会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理事会,选举产生了理事长、理事,并实行了理事会成员分工负责制。他们还讨论和通过了协会章程,制定了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经营制度和利润分配制度。实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例如:明确费用支出实行理事长一支笔审批,300元以内理事长审批,300—1000由理事会研究决定后,理事长审批。1000元以上需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决定后,理事长审批。会员大会决定理事会三名成员为会员服务实行定额补贴,每人每月200元。会员每户每年交会费30元。每公斤鲜奶由企业和奶农各出1分钱作公共积累和风险资金。每头奶牛每年交300元钱作意外死亡赔付风险金。并且,制定了统一的服务收费标准。每月30日扎帐,6号清帐,并上墙公布。协会理事长的分工责任,重大问题的决策结果,财务收支情况等等关系会员利益的重大情况一律民主决策,公开透明,上墙公布。协会活动令会员放心,很有凝聚力。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农村垃圾处理社会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362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农村垃圾处理社会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在不断的膨胀,大多数村落垃圾随意倾倒在村边,使农村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垃圾的收集处理已成为困扰农村建设的一个棘手问题。现在的农村生活垃圾已不再是简单的麦秸、草灰,如果进行简单的掩埋和焚烧,将会对土地和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所以,不论是政府或农村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村垃圾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调查如下:

一、农村垃圾处理的基本情况。

1、村民自己设置垃圾堆,有各种污染;垃圾按照就近原则处理,村里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

2、村附近的可利用垃圾收购站数量少,而且大多数村民也无收购兴趣,无进行整理后出售的动力。当然也有个别村民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但是政府并没有设立有关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我村对于垃圾处理,虽然建立了垃圾池,并且安排了相应的人员来处理垃圾,但是对于垃圾的后期处理却也没有办法,只是倒在村后或是河边。

3、垃圾危害意识和垃圾自分类观念不够,某些地方垃圾遍地.无人处理,自觉性不强,随意焚烧,空气污染严重。由于农民对垃圾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处理垃圾上就显得极为随意。村里虽然建了垃圾池,但村民总是就近将垃圾倾倒在河里等;有的人对动物尸体等不经任何处理,随意丢弃在河边;村街道也没有垃圾桶,可见从村委那里就没有认识到垃圾污染的严重性,没有给村们一个要保护环境建立一个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村们对于垃圾的危害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是知道垃圾很脏,很臭。但是更为严重的他们并没有都认识到。村委也没有对垃圾的危害方面的知识对村们进行宣传教育。其次是政府对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视还不够,给个村用于处理垃圾的经费还不够。

2、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垃圾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变好,但是生活垃圾也随之增长。不益腐蚀的“白色污染”也增多了。还有一些不必要的包装产品也走向了农村。

3、垃圾的最终处理问题。村里虽然有相关的垃圾清运安排,但是垃圾运走后,也只是堆放到河边或者是填埋焚烧,这是不够的,它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带来问题,可能会污染了土地和空气。

三、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意见和建议。

1、广泛宣传,提高思想认识。要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进一步广泛宣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

2、要号召村民,尽量减少日常生活垃圾,或是回收利用。并且提倡使用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然风化的塑料“垃圾”,减少“白色污染”。村民也像城市一样,“零包装”。要简化、减少包装、同时也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

3、要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体系,对垃圾做集中处理,不能随意的堆放。而且政府也应该要重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重要性,对各村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还要组织一些垃圾处理的专家到农村进行宣传和帮助指导,毕竟村们和村委都没有着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没有足够的认识。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做好垃圾处理都不是政府或是公民单方面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所有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会有进展。在次,希望大家不仅从个人做好环保,也要告知身边的人。还有政府也要去支持和鼓励农村的垃圾处理工作的进行。最后,我们所生活的大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都来维护他的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的实践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78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实践调查报告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们无关?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

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环境的基本状况】

寒假,学校大学生实践调查的作业,因此,我对我家乡­的环境进行了调查。多年了一直在外面读书,很少回家,回家也从来没有好好的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这一次的调查和实地走访,说实在话家乡的环境让我打吃一惊。小时候,经常从爷爷、奶奶那一辈听到这样的说唱:“二十年代洗米洗菜,六十年代鱼虫绝代,七十年代河水泛滥”。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傍晚时分河里的石头上会有螃蟹停留在上面,我们就这样一边捡着螃蟹,一边嬉戏,这里曾是我童年快乐的回忆,是我童年迷恋的地方。那时从来不曾想过这一切都会逝去。可是现在却应征了“鱼虫绝代”、 “河水泛滥”的说法。河道里满是废器、垃圾,由于垃圾的堆积,没有清理,河水变得臭气难闻,河里没有了鱼虾,更别说小孩嬉戏了。而且许多水资源也因为人类的过度索取和开发已经枯竭。不仅仅在于河里,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是有是无得污染。今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天气也变得异常炎热,特别是在夏天令人难以接受。

【环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一)、“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二)、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1、森林面积减少,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认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

2、由于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的道换新,形成污染;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四)整治仍不彻底。在城区,鸡鸭屠宰点和烧肉摊点污染严重;花盆和盆景中烟头、纸屑较多;摊点商户占道经营较多;车辆乱停乱靠现象依然存在;牛皮癣仍然很多;向河道里倾倒垃圾依然严重,河水污浊。在乡镇街道,乱丢乱吐乱倒现象严重;农贸市场垃圾较多;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小食店清洁卫生问题突出;存在重城镇轻农村、重干道公路沿线轻边远村社的现象;部分乡镇对场镇和主要公路沿线外的村社还未开始环境整治。在农村,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较为普遍。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农村供水现状情况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323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上级安排及20xx年工作计划,水利局于今年3月起组织有关人员利用近2个月的时间,对全区农村公共供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走访了全区xx个农村社区,为推进全区农村公共供水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此次调查的农村社区有xx个,涉及全区xx个街道办事处,总户数xx户,总人口xx人。目前,农村社区公共供水工程基本建成于世纪xx年代后,其中有xx个社区由自来水公司进行供水(自来水公司供水xx个,自来水公司x供水xx个),xx个社区实行单村供水。

此次调查的重点是实行单村供水的农村社区。

2、水源、水量

单村供水社区中,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取水方式主要是大口井、机井,其中大口井眼、机井眼,基本能够满足社区供水需求。

3、水质

根据xx年底的水质普查结果,在已经进行检测的xx个单村供水社区中有xx个社区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xx》的要求,xx个社区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水质不达标,已检单村供水社区水质达标率%,另有xx个社区未检。水质不达标主要表现为硝酸盐氮超标,硝酸盐氮超标社区共有xx个社区不达标,另xx个社区水质混浊,xx个社区氟和硝酸盐氮同时超标。

4、水价

由自来水公司进行供水xx个社区,其中区自来水公司供水

xx个、供水有限公司供水2个,按照城区自来水供水价格收取水费,而实行单村供水的xx个社区,全部不收取水费,供水费用由社区负担。

5、供水时间

xx个农村社区中,实行全天供水的有xx个社区,实行定时供水的xx个社区。其中区自来水公司和龙泉供水有限公司供水的xx个社区,全部实行全天供水。

xx个实行单村供水的农村社区中,有xx个社区被列入xx年至x年全区旧村改造计划。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饮水安全难以保障。一是部分供水水源易受污染,影响供水水质,主要

集中在平原地带,水源距离农田近,农药、化肥污染水源水质。二是实行单村供水,供水规模小,缺乏完善的消毒净化设施,水源直接进入供水管网,水质难以保障。同时,存在二次污染现象。不少社区实行分时供水,加之管网老化,再次供水时管道内壁锈蚀物脱落,随自来水流出,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三是供水水量、时间保障水平不高,被调查的xx个农村社区中,有xx个社区实行定时供水,占%,供水水量和时间上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同时,绝大多数单村供水社区没有备用水源。

(二)供水管网老化,供水设备工艺落后。限于当时的供水需求和经济技术条件,不少社区管线设备已经老化,加上管道直径偏小,供水压力受限,造成管网末端和地势较高处的住户水流

较慢、供水困难。同时,农村供水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对设备的维修、保养不够。

(三)农村供水收费低,存在浪费现象。由于农村公共供水的服务性和非盈利性,有xx个社区不向居民收取水费,群众水资源意识不强,不注意节约用水,有的农民还私接自来水浇地,农村自来水工程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建设资金不足。目前,我区未实现城区化供水的社区多处于相对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水源条件差,实行城区化供水需要远距离调水,改造难度大,投入也较大。目前,我区已投入财政资金对部分社区供水工程进行了改造,实现了集中供水,但如接入城区管网,仍需要投入大量改造资金。

(五)管理粗放,供水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没有充分考虑经济价值规律,因建厂、修路、滥采超采等因素,导致水质污染、地表水干枯、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新的缺水村,特别是遇到降雨少的年份更为严重。

三、措施及建议

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居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解决好农村供水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今后,我区应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对于暂时难以实现集中供水的社区,要增加净化消毒设施,改造供水管线,实行区域集中供水,提高农村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饮水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人民群众的最低层次的需求,要把“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提高对农村公共供水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施好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要结合城乡建设规划制定农村公共供水改造规划,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规划农村供水工程。首先要加快推城乡供水一体化进度,对没有改造计划的建成区附近的农村社区、城市供水管网已经到达的社区要尽快纳入城区供水范围,分年度实施,完成城市化供水改造。其次,对居住分散的偏远社区,按照就近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供水管线设施,增加净化消毒设备,开辟备用水源,实现安全供水。

对列入近xx年村庄改造计划的社区,其供水工程与村庄改造计划同步实施。

(三)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农村供水涉及千家万户,农村供水改造工程涉及水利、市政、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加以支持,同时农村供水改造工程量大,投资较高,需要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

(四)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一是要加快制定全区统一的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对农村自来水的管理、规划建设、资金投入、水源保护、水质检测监督、费用收取等作出明确规定,不断规范农村公共供水管理。二是理顺农村公共供水管理体制,各街道办事处要担负起本地区农村公共供水工作的领导、管理职责,同时,农村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对农村供水工程和水厂的日常管理监督和行业指导,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保障农民群众饮水安全。三是加强农村供水自身管理。供水单位和水厂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配备必要的净化消毒设施,定期进行检测,确保供水安全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277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有益于高教体系建立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二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便是其中一个。留守儿童大多存在自卑、不自信、自闭、叛逆、压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 成长背景复杂。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尤其是生活在相对偏远的农村的孩子。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或离异,或离世,或因经济困难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抚养,导致他们缺少父爱母爱,也常常受到他人的嘲笑,所以他们更懂得世态炎凉,这类孩子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

2. 文化背景差异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们便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上学,但这类孩子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受到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让他们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3. 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由于父母本身文化素质低,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又大多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也不行,“天高皇帝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仿佛脱了缰的野马,没人管,不会管,或者管不了。对于后来被父母接到所在城市一起生活的孩子来说,父母工作大多不稳定,他们的居住场所也不固定,而且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为了改变现状,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里就显得非常的疲惫,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问题,他们根本就没了心情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不是责骂就是打,这样一来,孩子就没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言行上就会出现叛逆的表现。

4.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学校和家长很难建立固定的联系方式。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将孩子表现出的一些问题反馈给父母,父母也不能够及时的给予纠正。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言行,临时监护人凭着“人家的孩子不好管”的心理,对其说两句便听之任之,是为“管不了”。

5. 缺少存在感。留守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被遗忘”的一类群体,除了物质的缺失,他们还普遍感觉缺少爱,缺少被关心关注,没有存在感。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幅无所谓、不可一世的态度,或者采取一些乖张或过激行为来引人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获取心里的存在感、充实感。而且,他们的那些乖张过激行为往往是威胁社会稳定的隐患,一些行为甚至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调查问题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对留守儿童负责,更是对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负责,因此全社会应该一起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让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够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继续关注“三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之所以存在大量留守儿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以争取改善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留守儿童也常常因为家境贫寒和缺少父母的爱而遭到耻笑,感到自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父母尽量在家打工,给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2.关心贫困农民工子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切实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很多留守儿童或因为经济原因,或因为自身心理原因,往往在义务教育还未进行完就已经辍学,过早踏入社会。帮助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不但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量,而且学校还能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正确的引导和关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减少他们步入歧途的机会。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采取“减、免、捐”等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二,对进城务工人员中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在接受政府、学校及个人资助时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筹措经费。三,利用好“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等渠道,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完成学业。四,学校定期进行家访,加强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了解更多学生情况,并给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做思想工作,减少孩子辍学失学率。

3.父母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沟通,尽量抽空回家见见孩子。父母打工再辛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的幸福,而幸福与否与物质的增加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了丰富的物质但缺乏精神的满足,那算不得幸福。所以,孩子的父母,除了给予孩子物质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与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给予他们他们心灵的安慰。现代社会不是古代,天远地远的距离都可以通过电话拉得很近,父母在远处若能常常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烦恼,听他们的故事,从中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言行,让他们感觉到父母虽然再远方,却仿若在身边一样的关注着自己。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不要舍不得那几个路费,衡量一下究竟是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增加亲子关系。

4.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关注。没有谁愿意被人遗忘,如果愿望“被遗忘”,只能说明他是害怕人家记不得自己,所以告诉自己要遗忘。留守儿童大多有这样的心理,他们缺爱,没有存在感,或者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所以渴望他人(尤其是亲人、朋友记得自己)关心、关注自己,但他们害怕,害怕被忽视,被当成自己隐形人!如果感觉到被亲人、朋友忽视了,他们会很受伤,如果他们确实是这样,社会各界的你们请一定要看见他们!不要忽视他们!给予他们除了物质更有精神上的关照顾。

5.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不论是竞赛性质的还是游戏性质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他们便会跳出最美的舞蹈。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自闭的心理问题,除了通过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外,我想丰富的集体活动是另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对他们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触动,并逐渐形成集体归属感,让他们在这个窗口获得心里的满足。

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320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研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四、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国共产党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五、营胜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营胜小学全貌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3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六、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七、启示与结语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69 字

+ 加入清单

乡镇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党的xx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国家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期间,国家和省、市、县用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配套的投资就达6800多万元。那么投资这么多钱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究竟建设、运行的情况如何?能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分组深入全市部分县(市、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全市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基本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组织新建或者改扩建,也有部分建成的已经投入运行,但是,在调研中也确实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严重制约着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国家战略意图的真正实现。 一、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情况

建设情况:根据有关统计,目前xx市共有162个乡镇(街道办 ,其中有148个乡镇,14个街道办。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到“”末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XX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县确实加大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投资力度,中央、省先后给xx市共下达14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国家和省、市、县先后投资6800多万元,用于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设施设备的配套。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90个,有47个在建,还有7个正在选址。另外,还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列入国家、省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争取。

运行情况:据我们调查了解,目前,全市已建成的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正常运行的只有31个,占到建成数的三分之一,投入运行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也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指导管理工作有人做,开展活动也比较好的。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比较好,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经济条件比较好,且当地群众非常喜爱文艺活动,加之乡镇领导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又有比较稳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二种情况是开展活动断断续续,没有固定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域环境一般,当地乡村和广大群众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且大部分群众不十分喜爱文艺活动,加之这些乡镇领导也不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安排固定的文艺活动指导管理人员。

第三种情况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只有空架子,既没有基本的开展活动条件,也没有具体的指导管理人员。这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乡村和当地群众经济条件也非常不好,由于这些地方的中青年群众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加之当地领导也不够重视此项工作,没有专门或者业余的文艺指导管理人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二、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县、乡两级有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投资加强基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时事政策、法律法规;组织群众开展各类高科技技能培训;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农村的各类文化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化遗产、指导群众开展各类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到了县、乡这两级,大部分领导只考虑经济指标的增幅和安全系数,导致不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免费用地难以落实,综合文化站至今还没有建成,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意图的如期实现。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