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农业调研报告精选33篇 调研报告的题目【汇集19篇】

浏览

3946

范文

37

农业示范园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6213 字

+ 加入清单

农业示范园调研报告

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倾力支持,各相关镇常抓不懈之下,我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树形象,三年见成效”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落实有效措施,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思路不清、主业不明、融资困难、效益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创新思路,转变方法,提高效率,对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和运营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园区建设概况和工作成效

(一)基本概况

我县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平地匮乏,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加之农民老龄化、大量青壮年劳力走出农村转入非农产业,致使大面积的土地撂荒等现象日益增加。农业发展潜力不强、农民收入增收缓慢、农村发展后劲不足,成为摆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确立了“三化同步、三农统筹、富民为先”的思路,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产业示范园”目标,将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循环发展和绿色生产为路径,以培育市场经营主体为核心,以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为标志,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配套建设“61122”现代农业示范体系,探索出“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变工人”这样一条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和统筹城乡的好路子。

目前,6个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总面积9.15万亩,建成核心面积2.33万亩,流转耕地1.14万亩、林地1.7万亩。作为引领全县发展的天宝、中营两个农业示范园已初见成效,并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晨合现代农业示范园被命名为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引领,中厂苗木花卉、卡子木瓜、卡子茶叶产业等示范园区按市级示范园区标准建设,已初具规模,有力地推进了我县山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同时,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农业发展建设的积极性。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

1、健全园区包联帮建机制。一是县上成立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领导作为成员,明确职责,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总结阶段性工作,布置新的统一攻坚任务,重点协调解决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重大决策事宜。三是每个园区明确了包抓单位和包抓领导,实行一名县级领导包抓、一个部门牵头、一批单位协办的措施狠抓落实。

2、构建现代农业示范体系。我县采取“主攻重点、集中投入、抓点示范、带动全局”的办法,把农业示范园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进行统一部署,整体规划,同步建设。围绕“11135”(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35个生态社区)的城镇规划体系,确定了“61122”现代农业示范规划建设体系(即建设6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扶持壮大10个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建立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扩大20个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示范点,积极培育XX名职业农民,形成了“有示范园区引领,有龙头企业带动,有合作组织推进,有家庭农场支撑,有职业农民经营”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体系。

3、积极探索园区建设模式。我县紧抓陕南移民避灾扶贫搬迁政策机遇,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围绕农业示范园建设移民安置社区,按照整片区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布局,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流转土地,在山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山下建设安置小区,集中安置搬迁群众,初步形成了“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产业示范园建设模式,仓上镇天宝、城关镇中营农业产业示范园在这种模式的探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4、聚集合力强化帮扶措施。一是凝聚部门力量,实行项目、资金倾斜,帮助园区搞好水、电、路、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设工作。两年来,县政府及各部门累计支持园区项目40多个,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协调贷款1000余万元。二是从土地流转、金融信贷、招商引资、技术支撑等方面对现代农业园区给予政策优惠扶持,形成良好的支持企业建设的服务管理氛围。三是坚持从园区建设实际出发,做好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各项工作,通过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职业农民;通过指导产业大户发展产业,发展了一批农业经营人才;通过园区建设,培养了一批农业管理人才。

5、工农融合助推园区发展。我县坚持依托农业发展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订单生产为手段,倾力打造涉农品牌产品,促使农业产业增产达效。积极引导有实力、有能力的业主投入农业产业兴建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发展农业产业或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协调服务功能,村组干部带头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带动农村发展,形成了“工商资本下乡建设,返乡能人回乡建设、村干部带头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工农融合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村土地流转,带动和形成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二、我园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思路不够明晰。我县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园区业主没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理念,抱着走一步看一步态度,存在长期规划和短期建设衔接不到位,发展思路不明晰,定位不明确,主业不突出,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阻碍了园区持续高效发展。

2、经营主体力量薄弱。企业为主园区主体,在农业基础投入过小,投资效益偏低,示范带动作用有限,后续发展能力受到较大影响。要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将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单靠园区业主力量很难办到,必须注重培育新型园区经营主体参与园区建设与经营。

3、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业主在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后续建设资金普遍不足,园区建设捆绑项目也非常有限,且项目管理的条件限制及资金难以及时到位,银行贷款难度大,利率高,需抵押等具体问题,使园区建设失去自主性、科学性,支持效果不明显,资金问题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园区持续发展的瓶颈。

4、园区功能尚需提升。农业示范园区应该具有高效、生态、特色、观光等特点。目前,我县示范园区还处于基础建设,重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功能还未得到体现。最有影响力的天宝农业示范园区虽然已注重生态观光功能提升,但还处于初始规划建设阶段。

5、品牌营销水平较低。园区生产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品牌产品和园区,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园区产品销售推广。同时,园区业主对市场评估也存在偏差,在建设前,市场调研不够充分,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撑,产品销售打开局面难。

6、科技支撑急需强化。园区经营者文化层次不高、技术人才匮乏,产业工人素质偏低,还没形成高水平、高效率的园区建设队伍,主要是因为高强度的园区建设与生产工作需要青壮年劳力和高端技术人才支撑,但是本地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条件艰苦又难以留住高端技术人才。

7、管理机制亟待规范。园区发展中存在“只进不出”、“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没有经济效益就起不到示范推广作用。一方面是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指导,需要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加强项目管理,解决农民与园区利益联结不紧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8、激励政策落实困难。园区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有滞后性,建设主体需要大量垫资完成项目,影响后期建设;企业投入园区建设见效慢,需要发展其他见效快的产业来支撑园区建设,政府没有相关扶持措施;园区建设具体相关优惠政策不明确,不利于提高园区建设积极性。

三、农业园区发展路径和建议

近年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支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行载体。为进一步规范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经营水平,促进园区在带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明确园区发展思路。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的动力,业主在产业选择上应与木瓜、黄姜、畜牧、茶叶、中药材等市县确定的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便于后期的项目资金的争取。一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复合业态。园区要立足实际,精心布局,突出重点,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做好主辅业结合,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形成具有市场前景好,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结构。二是加强产业基地培育。茶叶、木瓜、中药材等示范园特色明显,产业单一,必须在培育产业基地上下工夫,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把园区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三是提高产业质量水平。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努力构建生命力旺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园区产业结构。四是建立紧密的利益连结体。在园区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共同推动园区产业发展,由园区集中流转土地,引入产业大户在园区建家庭农场;建立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共同发展产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农民进场务工,让农民能够切实受益。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培养一批能够建设、运营园区的新型经营主体是关键。一是龙头企业自建园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自身资金、技术、信息优势,流转土地,建立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龙头企业 产业基地 农民”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二是农民合作社牵头创办园区。由村组干部或者是创业能人按照“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组建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的经营模式,兴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导社员集中力量发展规模产业,合作社负责组织产品加工和营销。三是农村社区规划创建园区。抓住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政策机遇,以新型农村社区生产要素聚集为基础,以解决搬迁群众就业为目的,以发展产业为核心,在新建农村社区周边规划布局现代农业示范园,认真策划、包装、规划建设一批前景好、后劲足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四是家庭农场经营园区。将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凡是有意愿在园区发展产业的涉农经营主体都可利用园区的规模优势,来从事生产经营。园区业主特别要注意引进具有经营意识的产业大户或创业能人,在示范园内建家庭农场等产业示范点,提升园区产业效能,实现园区规模高效运营。

3、拓展有效融资渠道。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投入。政府整合项目,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园区项目包装、申报和资金争取,扶持业主建设园区。二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三是加强生产要素资本转化。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四加大金融贷款支持力度。要建立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加大银行对园区的信贷投放,解决园区持续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通过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扶持、信贷支持、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多种办法,逐步形成多方筹资、多轮驱动的融资新格局。

4、努力提升休闲功能。农业示范园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乡村休闲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其进行休闲提升就是将融合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生态环境,建设集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应从下面四个方面提升观光功能:一是主题提升。结合园区实际,建设具有观赏、品尝、购物、娱乐功能的等观光农业园,强化示范园景观印象和观光功能。二是空间提升。统筹考虑建设和辐射区建设,如周边村庄可考虑延伸发展民宿、餐饮和农家乐等休闲活动,沿路、沿河、沿山可延伸发展休闲度假景观等。三是活动提升。设计各种休闲观光、度假体验、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及各种主题文化活动,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征与传统节日,设计乡村节庆活动。四是景观提升。通过园林造景手法,加强示范园区观赏效果、景观特性,营造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结合的游览空间。

5、抓好科技服务支撑。一是建设专业技术团队。政府组建专家团队,围绕园区发展,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筛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集成、组装、配套,提供操作难度低、劳动强度低、生产成本低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建立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合人才振兴计划,开发公益岗位,实施定点服务,构建“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二是积极应用新科技。鼓励园区业主引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扩大钢架大棚、喷(低)灌、温湿调控设施及计算机监控等的应用,加快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同时,鼓励各类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合作共建、技术入股等参与园区建设。三是强化人才培训。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以产业大户为主要对象,以技术示范为主要方法,积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四是做好市场调研。进一步开展市场需求调查,按照市场需要哪类产品,引进哪类人才,研发新产品,有针对性的发展园区产业。

6、促进品牌效益提升。一是切实保证产品质量。严格监管农产品质量,对农产品、农业环境等进行不定期抽检,保证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积极帮助园区业主申报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认证。二是培育农业拳头品牌。充分利用好我县“光皮木瓜”品牌和“春燕”茶叶品牌,安康市的“富硒”品牌,着力打造一批拳头品牌产品,加强品牌策划包装,走“商标注册、包装销售、挂牌经营”的路子。三是做好市场营销与推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直接向超市等终端市场配送农产品,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抓好特色品牌动态管理和信息发布,抓住时机,做好网络宣传与营销。通过有效营销推广,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循环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园区品牌。

7、规范运营管理机制。园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营运管理要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释放土地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土地向示范基地、示范园区集中,解决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问题。二是规范项目管理。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业主农业、向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点倾斜和捆绑。三是规范市场管理。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管理园区;一方面强化市场准入机制,鼓励园区与市场接轨,参与市场竞争,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规范管理。

8、强化激励政策扶持。一是对农业园区建设业主,在生产经营销售方面给予减免相关税费,降低成本;对其发展其他经营项目也可相应给予支持,鼓励其通过其他经营项目获取资金或收益,反哺园区建设。二是政府制定园区建设奖励办法,提高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工作有贡献的企业、镇村、能人大户进行奖励。三是在园区土地使用、建设资金筹措、税收减免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提高业主建设园区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xx县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为认真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总站抽调职工深入村屯农户,针对我县农机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xx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xx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上等水平,特别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名列前茅。截止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1.73万千瓦,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66%,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9,651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7,512台,拥有配套农具19,975台,水稻育秧大中棚20,000栋,水稻插秧机5,713台,播种机3,129台,联合收获机1,389台。现已组建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6个,水田农机作业协会18个。水稻生产普遍应用机械播种、大中棚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收获,旱田也是机械播种、机械中耕、机械收获;水、旱田均采用机械整地等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调研表明,制约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高,存在误区。

接受调研的大部分农户对大型农机具整地、播种、收获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抗灾能力、节种节肥、减少粮食损失、增产增收、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等作用认识不足不全。

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盲目地攀比,购置农机具随意性大,出现了各家各户拥有的机具小而全、品牌杂的混乱局面。全县水稻插秧机5713台,最佳作业期满负荷作业可机插114万亩,而实际机插只有80.5万亩,水稻插秧机利用率为71%。水稻收获机1,389台,可完成机收作业156万亩,而实际机收97.1万亩,收获机利用率为62%。拖拉机可进行整地、播种、中耕、田间运输等农机田间作业,可进行各种作业70天,而实际全县拖拉机平均作业只有30天左右,拖拉机利用率只有43%。

第二,农机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机装备中,大、小型机车配置不合理,小型多而大型偏少。全县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仅有12台,80-100马力才64台,一万七千多台拖拉机几乎都是中小型。在秋季深松整地、深翻整地作业中,只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才能达到理想作业效果,能够达到标准深度。我县每年需要深松、深翻整地14万亩左右,现有大马力拖拉机满足不了作业需要。小型机具作业达不到标准作业、作业质量不规范,不能进行联合作业,重复进地,造成土地板结,耗油增多,浪费能源。机多具少,机具配套比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全县拖拉机保有量17163台,配套农具19975台(套),机具配套比为1:1.2,比较合理的机具配套比应该为1:3。农具相对的不足影响了农机效率的发挥,造成了农机资源的浪费。

第三,乡镇农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发挥不明显。

乡镇农机服务中心设置地在农村,面对农民,本该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农机服务机构,但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没有资金设备等投入,对人员培训少,没有办公地点、维修设施,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维修服务能力差,致使绝大部分服务中心有名无实,已基本失去了应有的服务功能,不能发挥正常的服务作用。

第四,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局面尴尬,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设施薄弱。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农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3662 字

+ 加入清单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当前,农业正逐步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时期,这将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现代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施明生同志的带领下,组织农口部门领导和部分市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详细调研,同时考察学习了XX市XX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xx市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基本情况

XX区白鹿原现代农业区位于XX区东南部和东北部,包括席王、红旗、灞桥、洪庆、新筑、狄寨、新合7个街道办,128个行政村,农业总人口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000亩。规划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适当集中,接二连三,关联互动”的规划思路和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农耕文化与白鹿原文化,集示范性、效益性、生态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三区、两带”新格局,其中白鹿塬核心区形成“一心、三带、六园、九点”格局。

(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XX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结合该区植被茂盛、特产丰富、自然风景秀丽、又靠近城市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19年全区耕地面积18.7万亩,农业总产值21.75亿元。其中以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万亩,年产粮食5.2万吨;以樱桃、葡萄、猕猴桃及小杂果为主的特色水果基地9万亩,年产各类水果12万吨;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基地1.6万亩,年产蔬菜1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5%,形成21.5万亩林地;奶牛存栏量达1.3万头左右,年产奶类6万吨;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8个,认证无公害产品23个,“灞桥樱桃”、“灞桥葡萄”获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2019年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南果、北菜、沿河生态”的基本格局。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发展现代农业意识不断增强

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91元,是2019年的2.7倍,年均增长21.6%,增长在XX市排名第一。全区已培育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和龙头企业9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化组织121个,创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55个,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XX市统筹发展示范区”和“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

(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重点发展了西安灞苑葡萄科技园、广茂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兆龙有限公司、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白鹿塬生态农业观光园、洪塬鑫养鸡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初具产业园区化、生产规范化、组织合作化、环境生态化的加工龙头企业和公司龙头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小区。目前,全区注册的农产品品牌有灞苑牌葡萄、白鹿塬、东李牌樱桃、新合牌蔬菜、东方牌乳品、兆龙牌牛肉、洪塬鑫牌鸡蛋等10余种,有力地促进了示范村果蔬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五)农业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XX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给(排)水工程、电力电讯和热力工程等方面,区政府先后投入数十亿资金,对其进行了整修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南康现代农业的现状

20xx年10月,我市被省农业厅列为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后,我市为实施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把我市打造成集“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商贸流通、科研实训”于一身,融“低碳示范、客家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一流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聘请了西南大学和中柑所的农业规划专家精心编制XX市芙蓉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财政拨付规划编制费80万元。力争把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三星级休闲农业旅游区。

我市立足本地实际,按照“三园五化”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循环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民创业园,生态化种植、清洁化养殖、合作化推进、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创建了面积超过19.69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开发建设,推行“猪—沼—果”立体开发模式,做到“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山底养殖”,果园之间种植生物隔离带,水保措施同步跟进,力求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把示范园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及产业特色,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出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产业新格局,形成“一带、四区”的布局结构。即 一带:章江滨水景观-休闲农业带 四区:(一)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二)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区(三)现代农业科教园区(农三所)(四)绿色甜柚产业示范区)。

三、南康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园区建设档次、增强科技研发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从我市园区来看,都是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广种薄收”和政策扶持来维持的,从中反映出我市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园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三合一”的综合效益还没有完全显现。

2、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园区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业主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土地流转工作推进缓慢,大面积连片土地供给不足。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1、统一认识,强化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要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专门制订扶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2、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让园区在新品种的引进、研发、试验、推广上起到农业科技孵化器的作用。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3、多方筹措,增加投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整合涉农部门的力量、资金、项目资源,向园区建设重点倾斜。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4、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5、探索建立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单一经营思想,拓展为旅游业与农业园区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观光农业注重经营养殖、种植园,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5114 字

+ 加入清单

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思考

庄园农业:市场农业的希望之光—对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庄园农业在我县悄然兴起。我县庄园农业是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基础上,由个体、联户或其他投资者转包、租赁承包地、抛荒地和“四荒地”(荒山、荒地、荒沟、荒滩),经营种养业及与之配套的加工业,且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一般在50亩以上)的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土地、资金和技术集约经营的有益探索。 一、我县庄园农业现状及其比较优势分析 我县庄园农业产生的背景与条件有三个。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田土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弃耕抛荒的土地。据调查统计,近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每年外出务工经商的人数达13万多,占我县总人口数的16%,充耕面积达4万多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二是农村中涌现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能人,需要扩大承包面积,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牛潭河乡狮子山村土地承包大户陈醒志向调查组反映,他目前不需要乡党委、政府具体支持什么,燃眉之急只需乡党委、政府帮他做好当地村民的工作,进一步承包大面积的土地,以扩大种养殖规模。三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城市和乡村出现了第二次分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发展第二、三产业,而同时受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一部分城市人也开始走向农村发展开发性农业,如县委办机要保密室刘岩保同志和他哥哥一起,利用值班后的业余时间,在牛潭河乡承包了100亩山土,发展椪柑、脐橙等水果种植业,目前来势看好。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县已有50亩以上的庄园170个,总面积35373亩。按承包土地类型分,其中水田型13个,面积1426亩;旱土型32个,面积4503亩;水面型17个, 面积6586亩; 山林型55个, 面积11828亩;荒地型41个, 面积10348亩; 综合型(即庄园主承包水田、旱土、水面、山林、荒地等兼而有之, 面积共计50亩以上)12个, 面积682亩。按庄园按生产经营分, 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产、加、销一体经营型。在庄园内既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种植优质农产品, 又进行产品加工, 还在外地建立网点搞销售,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这种庄园农业的经营效益比其它类型好。如花果山乡月石湾村村民项剑文,去年种了2亩牧草、100亩玉米,喂养了52头肉牛,牧草用于喂牛,以玉米和秸杆作原材料办了一个饲料加工厂,饲料远销益阳等地,去年仅加工销售饲料一项的收入就达3.5万元。2、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型。即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如三堂街镇包狮村支书胡著轩,租赁别人弃耕的52亩田土,办起了一个综合种养场,按照“生产粮食、粮食喂猪、猪粪养鱼和生产沼气”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组织生产,去年饲养母猪40头,出栏肥猪120头,池塘养鱼8吨多,建了2个大沼气池(沼气除了自用外,还能供应20户邻居),纯收入达6万多元;武潭镇泥潭村农民王跃明承包218亩荒废茶园,投入资金26万多元,全部改种优质梨、苹果、葡萄等10多种果树,间种100多亩花生,同时养土鸡近3000羽、瘦肉型母猪20头,初步建成了种、养、繁一体化立体生态庄园农业,预计两年后年产值可达80万元。3、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种养型。这是目前我县庄园农业的主体。这种模式主要是“庄园主”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大规模开发名、优、特、新农产品,或培育、繁殖种苗,一般开发的项目比较单一,要么是种植业,要么是养殖业,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过去的专业户,但规模和面积较专业户大。如灰山港镇雪峰山村退休教师文展才,发挥种植水果和苗木的特长,租赁了雪峰山、周家潭两个村的林场和茶园近300亩,种植脐橙、油桃、酥梨等优质水果和苗木,预计三年后产值可达100万元。 庄园农业之所以在我县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在于它有一般农业和常规农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一是生产经营规模大,有利于降低成本。一般庄园经营土地面积都是50亩以上,大的上1000亩(如泗里河乡泗里河村农民王珏凤等三人,采取股份制形式,投入资金76万元,承包鹿马仑、老山、月新、阎家村等四个村的旧茶园、坡土、废地、残林、部分荒山和稻田3150亩,目前已造林1000亩,种植黄姜等药材320亩,种植绿化树苗80亩)。庄园内从耕作到收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再加上集中连片,便于排灌、施肥和防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规模效益。河溪水乡潭映钟村的“庄园主”贺冬良对调查组算了一笔帐:他和一般承包户相比,去年一季稻每亩平均生产成本要低45元。二是大力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集约经营。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集约经营,庄园主一般都在科技上舍得花钱,有的自己具有某种专业技术,有的高薪聘请高级科技人才作顾问,有的选派年轻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修山镇修山村花卉苗木种植大户刘汇源,自费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花卉苗木种养技术,同时他还大力引进现代科技成果,配备了全光照自动喷雾插播育苗设备,采用了花卉无土轻型基质压制、太阳能温室育苗等新技术,由于他的庄园管理严密,又实施了较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效益一般要比普通农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三是产品质量高,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庄园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能力强。如益阳人刘治安租赁花果山乡人和桥村的200亩田土建成苔韭基地,出产的苔韭由于质优价低,受到益阳和桃江两地消费者的欢迎。 二、发展庄园农业存在的制约因素 在暂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原有法规还未作调整)调整规范土地流转和庄园农业发展的情况下,乡(镇)村干部主要运用现有的政策指导工作,随意性很大,且组与组之间、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少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制约着这一工作的健康开展。在发展庄园农业的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思想观念的制约。部分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还自觉不自觉地把庄园农业与过去大地主和国外资本家的庄园等同起来,认为搞庄园农业就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因而不敢大胆发展,如

承包租赁期不敢一定30年不变,一般只确定了5-XX年承包租赁期;少数农民宁愿自家责任田抛荒也不转包给庄园主;部分“庄园主”瞻前顾后,深怕政府收回土地承包租赁权,有的甚至是一年一包,还是口头协议,存在搞一年算一年的心理,不敢大胆投入;部分群众看到庄园发展起来了,就眼红,用各种借口敲竹杠。 (二)土地政策的制约。一是以人口为基础平摊责任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制约了庄园规模的扩大。目前农村田土是按人头平均发包的,而且是一定30年不变,基本上没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因而一些农民把责任田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爱怎么经营就怎么经营。这样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方面受土地经营权分散的影响,发展庄园农业的土地很难从单个的农民手中转过来,农民有的愿意转包,有的不愿转包,这样土地难以成片,庄园难以形成;另一方面,即使在当前种田效益不高、一部分农民开始粗放经营甚至弃耕抛荒的情况下,发展庄园要么受到地域限制(不成片),要么受到要价过高的限制,要么受到转包期限过短的限制,造成一边是发展庄园没有土地,一边是大量的田土出现抛荒。二是以保护耕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政策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新的《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条例、文件出台后,对保护耕地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既给开发庄园农业带来了机遇,也对发展庄园农业有一定的制约。不利因素主要是:1、在庄园的布局上,受基本农田区域划定的限制,庄园难以大量集中在交通要道两旁,给产品销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影响。2、在庄园的开发项目上,受土地用途管制的限制,难以开发效益好的产品,如《土地管理法》规定严禁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和发展林果业,按照这一规定,如果庄园的土地是基本农田,基本上只能采用比较效益低的粮食型种植结构。3、在庄园的开发建设上,土地审批程序繁杂,收费较高。发展庄园必须修建与之相适应的配套设施,而修建配套设施所占用的农用地必须到市以上国土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申报审批手续,占用基本农田的,还必须报批准;设施建设占用农田每亩要收取高额的土地开垦费,基本农田24000元,一般农田16000元,这些繁杂的手续和高额的收费影响了庄园农业的开发建设速度。 (三)资金制约。开发庄园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一方面银行贷款渠道不畅,“庄园主”一般没有贷款担保单位,且在开发庄园农业的过程中,都已倾其所有,因而庄园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另一方面是投资主体单一,开发庄园农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庄园农业的发展。 (四)技术和信息的制约。庄园农业开发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否则,就难于上档次、出效益。但目前缺乏一种科技人才与庄园农业相结合的机制,使庄园开发受到技术的制约。目前我县庄园开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普遍存在缺乏技术问题。由于庄园主缺乏科学技术,目前我县已开发的庄园农业中,大多是种养型,综合型或产业化经营的极少。而在种养型的庄园中,主要是粮果鱼的种养结构,真正种植高档农林特产品的不多。 (五)发展环境制约。一是管理服务滞后。目前庄园农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集中的反映渠道,个别基层党政领导对发展庄园农业的协调和服务不主动。二是收费关卡过多。三是治安环境欠佳。庄园发展起来后,有的敲竹杠,有的明抢暗偷,给庄园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加快庄园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我县庄园农业发展,是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对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将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应该积极扶持,大力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用活土地政策。一是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在明确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发放土地经营权证的前提下,鼓励和促进田土向庄园集中。1、对开发目前未利用的土地发展庄园的,由乡村两级审查后,可报县国土部门批准,发给土地使用证,并明确30-50年的经营使用权。2、对弃耕抛荒又拒不转包的,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无条件收回后或发包人给本村村民,或租赁给外地能人开展规模经营,租赁期视承租者的要求而定(最长不能超过30年)。3、土地承包、转包、租赁必须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4、农民可从依法转包的土地中获得收益,其受益额由转包者与经营者协商确定。5、土地转包方式可以多样化,如以股份制方式运作,农民以责任田土入股,由股份公司租赁承包给庄园主,按股分红。二是合理利用土地。开发庄园农业总的原则要按照《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的要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不改变用地性质为前提,但又必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用好用活土地政策。1、鼓励庄园开发占用一般农田;2、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可在保持乡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按有关程序,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适当修改,把发展庄园的土地从基本农田中划出来,再把另外符合条件的一般农田划入基本农田;3、鼓励对庄园的立体开发;4、鼓励开发“四荒地”发展庄园,除确定30-50年的开发使用权外,还要在税费上给予优惠。 (二)多渠道增加投入。一是要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允许以庄园的资产作抵押进行信用贷款。二是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发展庄园农业。县财政在每年的预算中,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发展基金,再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开发庄园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要拿出一部分投入到在项目区内的开发性农业庄园中。三是优化庄园的组织形式,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主要是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来解决发展庄园农业的资金,鼓励农民与农民、职工与农民、企业与农民合作发展庄园农业。 (三)搞活流通,打开庄园农业发展的“通道”。一是要建立庄园农业的“绿色通道”。对有一定规模,且以生产加工农产品为主的庄园,由县政府审查后,发给农产品“绿色通道证书”,使其在本县内无阻碍流通。二是要开辟多种流通和销售渠道。大的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主动与相对应的庄园订立产品收购合同,确定收购保护价,保证“庄园主”的利益不受侵害;粮、油收购部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县前四季度农业生产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生产,全文共 1375 字

+ 加入清单

县前四季度农业生产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民增收致富,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确保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一、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5.2%。

(二)夏粮丰收,秋粮略减。据统计,今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98.5万亩,增加0.4万亩,总产量预计达到34.7万吨,比去年增加0.5万吨,增长1.6%;亩产预计352.2公斤,比去年增加4.1公斤,增长1.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6.7万亩,总产达15.1万吨,比去年增产0.7万吨,增长4.8%;平均亩产323.1公斤,比去年增产10.8公斤,增长3.5%;全县秋粮播种面积51.8万亩,比去年减少0.2万亩;预计总产19.6万吨,比去年减0.1万吨,减0.7%;平均亩产378.4公斤,比去年略减。

(三)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到三季度末,全县存养奶牛3.3万头,同比增长5.6%;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1.8%;羊存栏23.3万只,同比增长0.4%;家禽存栏1290.6万只,同比增长0.2%。出栏生猪34.3万头、羊19.7万只、家禽559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2%、-3.9%、-1%。实现肉类总产量达11.6万吨,同比增长3%;禽蛋产量3.5万吨,同比增长1%;奶类产量7.9万吨,同比增长5.6%。

(四)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的增长。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0601.8元,同比增加1976.1元,增长22.9%。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经营收入大幅度回升,这是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均4725元,同比增加827元,增长21.2%。二是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这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4874.7元,增加647元,增长15.3%。其中: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人均2436元,比上年增加594元,增长32.3%。三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人均1002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100.4%。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有限,“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善,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受今年8月3日的10号“达维”台风的影响,县山区遭受特大凤灾和水灾,致使山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部分粮食作物倒伏、受淹,影响了粮食的丰收。

(二)畜牧业规模户所占比重偏低。一是全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落后,散养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全市生猪存出栏中规模户(生猪存栏40头以上的户)占的比例在80%左右,而全县仅在40%。二是由于受到冶源水库水资源保护地限养、禁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业发展。

(三)农村市场价格不稳定。虽然农产品整体价格平稳,但是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将会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例如,今年的山楂生产,虽然山楂丰收了,但是价格的不稳定,造成了农民丰收不增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农业污染现状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1315 字

+ 加入清单

农业污染现状调研报告

景色优美,空气新鲜,水质清洁,生态良好,到处都是绿色植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园。人们来这里旅游,吃的放心、玩的开心、住的舒心。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大量使用,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之一。我区农业污染现状如何?通过一年来对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1000多个普查对象调查分析,农业污染虽然小于江汉平原和长江流域,但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农业污染现状

地膜污染。我区推广地膜玉米历史较长,地膜基本未有回收,残留在土壤之中。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山反季节蔬菜技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用膜量逐年增加。高山反季节蔬菜每年至少2万亩,每亩用膜量2公斤,仅蔬菜用膜量就达40吨,这还不包括其它地膜种植面积。通过调查,70%的蔬菜种植农户,地膜大多都没有回收,每年有几十吨地膜残留在农田中。

农药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年销售农药12~15吨。全区二轮土地承包面积近6万亩,亩平用药量达1~2公斤。其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引种污染。随着农作物种子市场的放开,全区农作物种子经营点就达近百家,而在种子管理部门培训后办证的仅有46家,还有50%的经营点是无证经营或一证多点经营。这些无证经营点,由于缺乏引种技术,对种子的抗病性、抗逆性、种植区域性不了解,盲目引种,导致近几年农作物的病害大面积发生,用药量增大,因种子引发的农民上访案件逐年增加,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在畜禽养殖方面,我区原来是一片净土,近几年随着养殖业发展,养殖户随意在外面引种,造成了牲猪的多种疫病发生。其个别疫病传播快、范围大、根治时间长。既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又给消费者带来恐慌。

化肥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化肥销售量4000吨,全区二轮延包面积约6万亩,亩平使用化肥量130斤,个别田快亩平300斤,创历史之最。

工业“三废”污染。阳日黄磷生产区域有6座冶炼炉正常运营,其空气飘逸物均在5公里范畴,加之矿渣乱堆乱放,污水循环利用后依然流入河里,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污染。

水域污染。据调查,松柏城镇80%的单位住户粪便污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入河里和农田。在雨水季节,人们尚未有什么感觉,到了枯水季节,河里的水就臭气熏天,恶心难闻。

二、农业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业污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更是农业和环保部门的责任。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农业环境保护,治理农业污染,为子孙后代造福。

清理残膜,回收残膜。每季作物收获后,农户要主动把地里的残膜拣净,不要随意堆放在田边地角,以防造成二次污染。清理后的残膜运到交通方便的地方,通过清洗后,低价由厂家回收。

轮季换茬,开展生物防治。众所周知,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数年其病虫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因此,要指导种植农户,在同一地块上,不同作物进行轮季换茬,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对于易发生的病虫害,要指导农户进行土壤消毒。对于已感病虫害的农作物,要及时因病、因虫对症用药,最好选用生物农药,实行以物治虫、以虫治虫,或使用高效低度农药,把农药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范文

一、简介

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xx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5397台、联合收割机203台,植保机械721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3.76万千瓦,机械原值1576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围绕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配套装备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拥有冷藏保鲜4745m3,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5台,喷滴灌设施1935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果蔬分级机5台。三是公司投资农机成为新亮点。在农机项目的引导扶持下,先进适用农业装备成为农业企业的投资热点。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95.3万元,购置引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库1230 m3、喷滴灌设施350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田园管理机3台、集雨设施2套、割草机3台、农用运输机4台,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较好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效益。xx县的专业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魏塘的“中国甜瓜之乡”、姚庄的“黄桃之乡”、西塘的“沼虾之乡”、丁栅的“甲鱼之乡”、惠民的“蜜梨之乡”相继涌现。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县初步形成了南部设施农业栽培、北部名特优水产养殖、中部食用菌生产的区域布局,设施瓜菜种植面积4.9万亩,淡水养殖8.3万亩,粮经比例已调整为45∶55,前几年又启动了3万亩无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县上下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探索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结构优化增收之路,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农经统计分析,今年粮食收入2.7亿元,比去年增17.4%,经济作物7.08亿元,增长10.5%,畜牧业7.3亿元,增长27.5%,林业0.9亿元,增长25%,食用菌0.58亿元,增长5%,预计全年农业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4.9%。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9.5万亩,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农产品加工等几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单一粮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由内销为主向外销推进,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6个。今年新增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各4家,全县已拥有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龙头企业15家,4家农业行业协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带动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推广了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绿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今年新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组织申报的省绿色农产品4个正在认证当中。目前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16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3个。

二、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农业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1921 字

+ 加入清单

农业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近期,我办就全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我区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针对这一现状,我办在充分研究探讨基础上,大胆谋化,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全区特色农业向纵深发展。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2007 年全区共有耕地 4.7 万亩,总播面 8.92 万亩,其中粮田 8.2 万亩,菜田 0.71 万亩,其他济作物 0.1 万亩。设施播面 0.25 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 2007 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 689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7794 元。

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 0.25 万亩,建有温室 580 栋,涉及农户 23 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 2.1 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 958 、蠡玉 14 、农大 108 等。

(二)基本特点

1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在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我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   ,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   、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2 、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WWW.DIYIFANwen.com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三)存在问题

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在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 85% ,结构不合理,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立足本区特色,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

1 、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

2 、培育开发特色农业园

在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办法和对策

1 、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我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2 、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特色农业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技兴农工作的新突破。

3 、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水平

围绕转变职能这个中心,在信息、科技、维权服务上下功夫,并切实加强对特色农业工作的指导,积极做好规划制订、政策宣传、信息服务、典型示范、科技推广服务等方面。加强调研,及时总结、推广各区县创造性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抓好典型,搞好示范,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园区,全文共 5713 字

+ 加入清单

2019关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而“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潜力,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提高农业发展综合效益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以创新为先导,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手段,先进实用技术为依托,农业科技增收为目的,农业科技成绩显著。

1、种植业科技以“种子创新工程”,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组装配套和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手段,促进了粮油增产增收。“十五”期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40万亩,良种良法使产量稳定增长,平均为310万吨;油菜、烤烟、辣椒、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产品得到巩固提高;新的种植技术使商品蔬菜产业异军突起;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并逐步优化,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由以粮、油、烟为主调整为粮、油、烟、椒、菜、饲料(草)、绿肥、药材等为主的多元结构,药、竹、畜和传统优势农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规模。

种植业耕作制度改革多元化,复种指数达到2.86。主要农作物的良种普及率得到稳定提高。与良种组装配套的高产、保优、无害化、节本增效等多项农业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普及,种植业科技成果硕果累累,20xx年以来我市获得部、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达20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农业科技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的桥梁,改变了分散农户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科技进步使畜牧业实现了五大突破。一是新的畜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畜牧业发展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突破,主要生产指标达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二是防疫技术的创新使动物防疫工作实现了突破,全市辖区内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动物防疫的整体能力明显加强。三是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实现了突破,基本形成了全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四是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突破,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各地通过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建设养殖小区,结合沼气能源工程、人工种草工程、稻田生态渔业工程等方式发展 “畜、沼、粮、草、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畜牧渔业,逐步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模式,采取自动料槽、自动饮水器等节料、节水设施,促进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即由附带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由分散粗放养殖向区域化集约化养殖转变,由自发养殖向组织化养殖转变,由家庭(大户)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五是全市生猪出栏率实现了突破,越过100%的大关。由20xx年的96.59%的出栏率提高到20xx年的106%,提高了9个百分点。

3、林业科技促进了林业“六大工程”实施和“五大转变”。“十五”期间,全市新增有林地215.7万亩,新增森林覆盖率4.9%,使全市森林覆盖率由“”期末的37.8%上升到42.7%,实现年递增一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实现了从“九.五”期间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竹产业、森林旅游业、特色林产品生产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黔北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黔北1吨方竹笋保鲜加工项目”已启动,为竹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水利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建国以来至20xx年底止,全市共建成水利工程26869处(其中蓄水工程9431处,引水工程13941处,提水工程2444处,水轮泵工程1053处)。蓄水量为28.811亿m3(其中乌江渡23亿m3)。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9.19亿m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7.58万亩,农业人均占有0.42亩;保证灌溉面积达到213.84万亩,农业人均占有0.36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2.23万亩。

5、农机科技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截止到20xx年底,农机总动力165.35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1.46万台,种植业机械0.55万台,排灌机械3.71万台,植保机械0.23万台,收获机械120台,脱粒机械1.68万台,加工机械7.54万台,畜牧机械3.07万台,农业机械原值9.32亿元,全市已建立基层农机化服务组织445个,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1.62万户。农村粮食和农副产品加工、农业道路运输、植保等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业机械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研究开发能力薄弱,有效供给不足。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少,成果整体水平较低。部分成果的实用性不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刚刚才起步。全市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不仅总量少,而且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均不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持续农业发展需求,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投入尚难于适应进一步深化和超前研究的需要,提高效益、降低投入、保护和重建农业环境的科技积累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机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致使科技成果产出较低,科研与生产脱节。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率低。全市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农业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服务活力与服务实力不够。遵义立体农业条件复杂多样,需求多样化和成果单一化及推广服务力量的薄弱,导致实用技术的入户率和技术到位率不高,再加上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户经济能力弱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市场驱动力。以上各方面原因的叠加,导致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全市农业科技经费分别为0.2827亿元.0.3067亿元、0.3410亿元、0.3819亿元,分别占当年农牧渔业总产值127.7528亿元的%,133.9183亿元的%、135.0736亿元的%、154.8350亿元的%,而全国20xx年达0.23%,全省为0.09%,差距十分明显。全市农业科技咨询服务系统不健全,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后,扩散能力弱,反馈渠道不畅。

二、xx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现状

(一)南阳科技示范园

xx市南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xx县,总投资100万元,核心区150亩,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绥阳“朝天椒”种繁区、苗木繁殖区、特种蔬菜种植区、精品瓜果种植区和农产品贮藏加工区。自20xx年建设以来,探索了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经验和模式,壮大了南阳村村级经济积累,成功组建了洋川镇南阳村蔬菜专业协会培育了南阳村无公害蔬菜,使园区内农户种菜年人均收入达XX元以上。同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蒲场镇也组建了蔬菜协会,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定单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支持下,通过4年的建设,园区已建成:①科技含量高的一个农业科技“孵化器”和农业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②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中心和人才培训的基地;③科技与生产结合的园区,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基地;④形成布局合理、科技创新突出、产业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二)遵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

遵义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从1988年开始创建, 1996年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授牌成立,20xx年被国家科技部复核验收再次授牌,成为全国134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现已基本 形成了南白镇以冶炼、化工、药业、建材、铝加工、食品加工为主体,龙坑镇以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药业、养殖、种植、休闲旅游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到20xx年底,遵义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共实现:社会总产值126510万元(南白96848万元,比20xx年增长7.5 %,龙坑29662万元,比20xx年增长6.1%),占全县社会总产值的18%,比20xx年复查验收时增35%,年均递增11.22 %(南白29.75%,龙坑28.6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为 9725万元(南白1775万元,龙坑7950万元);第二产业118433万元(南白90720万元,龙坑27713万元);第三产业62791万元(南白57408万元,龙坑5383 万元)。实现利润19999万元(南白15620万元,龙坑4379万元,比20xx年的1246万元增长251.4%)。实现税收6206万元(南白镇3794万元,龙坑镇实现税收2412万元)。密集区人均收入3199元(南白3218元,比20xx年的2465元增长31%,龙坑3148元,比20xx年的2300元增长36.9%)。

在密集区内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以遵义两城区对农产品的市场消费为导向,发展村级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带和基地村,密集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年加大,20xx年,密集区实现: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100%,创办科技示范基地19个,村级示范达100%,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建立花卉基地5个,经果林基地7个,蔬菜基地9个,特别是龙坑建立的谢家、八里两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7000亩,县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两个,面积2800亩,引进蔬菜新品种32个,预计产值 6575万元,菜农人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优质糯玉米遵糯1号广面积达7万亩,创产值8500余万元。畜牧水产业迅猛发展,到20xx年末,良种瘦肉型猪出栏76069余头(南白镇43100头,比20xx年增长42.3 %,龙坑镇出栏 32969头,比20xx年的24278头增长35.8%),创产值9221 万元(南白镇5200万元,龙坑镇4021万元);大牲畜存栏10106 头(南白5320头,龙坑镇存栏4786头),出栏2047头(南白镇出栏1072头,龙坑镇出栏975头,比20xx年的335头增长191%);家禽出栏76.1万羽(南白镇出栏 60万羽,龙坑镇出栏16.1万羽);渔业发展稳步推进,鱼苗育种面积达15亩,年培育鱼苗万尾,成品养殖面积达600亩,鱼产量达450吨,实现产值35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随着密集区特色产业的发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相继建立,如南白镇的豆豉厂,龙坑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食品公司遵义分公司、龙泰食品厂、龙坑酿造厂、老焦头辣椒食品厂、遵义兴达友源食用油有限公司、xx县得惠饲料公司、贵州康星油脂有限责任公司、xx县双狮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既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丰富了城镇居民对物质的需求,同时也解决了一部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xx区农业科技“孵化”器

xx区20xx年开始在新蒲镇建设了农业科技“孵化” 器,规划面积1.5万亩,园区定位在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投入产出高、示范带动性强;具有示范推动功能、科普教育功能、科普观光功能、龙头带动功能;“孵化” 器于20xx年9月正式开园。迄今为止,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利用温室大棚、喷滴灌等现代化农业设施进行生产,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示范推广效果明显,作为农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展示平台,“孵化” 器已成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的较好方式;二是结合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和绿色证书计划的开展,以“孵化” 器为培训基地,对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高新技术培训,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知识培训,对农民进行了适用技术培训,人数已达5000余人次;三是利用现代化实施优势,为城区节假日提供大量盆花,为发展花卉产业起到基地示范作用;四是现代农业设施生产的绿色无公害农业精品,高品位的规划设计,优雅的生态环境,深厚的科技内涵,使孵化园区成为市民科普观光热点地区,是乡村旅游的有益补充;五是与信天公司联合生产石斛苗,目前已达200万余株,成为石斛育苗的良好基地,为大量提供石斛种苗创造了条件。

(四)湄潭永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园

湄潭永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技术示范园核心示范区位于xx市xx县永兴镇,包括永兴桥、永兴农场、石溪沟、桐子园、双塘、天堂坝、上坝、天棚等8个村(场),耕地面积1.19万亩,农业人口8700人,劳动力4258人。核心示范区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坝地貌为主,其中坝地占31%、丘陵占60%,峡谷占9%。

园区建设共完成总投资1824.7万元,其中农发财政资金1199.53万元(有偿资金173万元),农民及单位自筹625.17万元。其中技术引进54项,完成投资95.48万元(财政资金),占计划的117.88%;技术示范完成3万亩,投资81.0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9.77万元、自筹11.3万元;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完成投资495.47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47.03万元(有偿70万元)、自筹148.44万元;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61.0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565.94万元(有偿10万元)、自筹195.12万元;配套农产品加工完成投资363.31万元,其中:财政有偿资金93万元、自筹270.31万元;完成其它投资28.31万元。

县委、县政府以粮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为工作主线,以强化粮油深加工体系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为工作重点,使核心示范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根本改善,园区功能充分发挥,粮油种植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发挥了较强的粮油新技术示范效应,同时也对地方支柱产业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农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5457 字

+ 加入清单

为全面摸清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总结近年来农机化发展的经验,找准农机化发展中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对我市农机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到镇、进村、入户询问走访等形式,基本摸清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机化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思路,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农机化工作取得长(20xx最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足发展。

1、农机装备不断提高。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市的农机装备能力进一步提高。截止20xx年底,全市各类农业机械1747962 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958706千瓦,农业机械原值51890万元。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182台,配套农具8478台,配套比1﹕3.9;小型拖拉机14040台、配套农具24459台,配套比1:1.74;联合收割机2148台,其中小麦联合收获机1626台(其中自走式23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22台(其中自走式102台);耕整地机械20713台,其中深松机169台、旋耕机2905台;播种机3174台、其中免耕播种机441台、精少量播种机2324台;机动喷雾(粉)机1217台;排灌机械52663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5420台、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6101台;畜牧养殖机械 926台(套);农用运输机械27561台(套);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18台等,农机装备开始向多元化、高技术方向迈进。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2、农机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市一级设立农业机械管理局,为一级事业单位,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工程的职能部门,承担了全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供应与维修管理、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等管理服务职能;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处都设有农机管理服务站;912个行政村均设立了农机服务队,由村主任兼任农机队长;形成了以县(市)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三级农机化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并且在新形势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协会、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多形式并存的市乡村一体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979个(其中农机原值 20万元以上农机服务组织70个)、农机户29300个(其中原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户140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2个、农机维修厂点245个、农机经销机构144个;农机从业人员达42178人。这些农机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提高我市农机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农机装备的逐年增加,我市的农机化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基本满足了全市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不断发展的要求。在小麦生产全程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的基础上,我市重点对玉米机械化生产、花生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免耕播种等进行了大力推广。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我市的玉米机械化生产、花生机械化生产、机械化免耕播种等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xx年底,我市玉米联合收获机522台,完成玉米机耕面积6700公顷、机播面积20xx0公顷、机收面积25667公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花生机耕面积19523公顷、机播面积 14200公顷、机收面积1200公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5%;机械化免耕播种面积32100公顷,其中小麦免耕播种面积9687公顷、玉米免耕播种面积22413公顷;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也有了新的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达到了30%。总之,在国家农机化政策的指引下,全市农机人的努力下,我市的农机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朝着农业机械化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4、农机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以建设平安新泰为目标,强化农机执法工作,保证了农机安全生产。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安全生产月活动。把每年6月份作为全年安全生产月,利用广播、明白纸、宣传车等形式进行安全生产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农机户的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二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层层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把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台车和每位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形成齐抓共管机制。三是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农机执法力度,严把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驾驶员培训关、考核关,多年来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四是广大机手法制意识逐步提高,挂牌、办证、年审的主动性有所增强。五是认真开展“平安农机”示XX县创建活动和农机安全“十、百、千”活动;全市共创建农机安全乡镇5个,农机安全村60个,农机安全示范户600个;20xx年我市被山东省农机局和山东省安监局评为“平安农机”示XX县。

5、农机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形成了“农机合作社带动农机户、农机大户带动农机户、农机户户户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既方便了农民,又给自己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尤其是每年的三夏期间,市农机局都组织大型联合收割机外出跨区作业,平均每台联合收割机收入4万元,最高的单机可收入6万元,跨区作业成为农机户增加收入的亮点,并逐步从三夏扩展到三秋,从小麦机收扩展到玉米机收,发展前景广阔。 20xx年,全市农机化经营总收入4.1657亿元,其中农机户4.0122亿元,占总收入的96.3%;纯收入2.7597亿元,其中农机户 2.6331亿元,占纯收入的95.4%,从调查的情况看,在农村从事农机经营的家庭要比一般家庭富裕一些,全市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达到500 家。

二、XX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我市现有农机装备中,20马力以下拖拉机14040台,占保有量的86.6%;20-25马力拖拉机327台,占保有量的2%;25-50马力拖拉机1227台,占保有量的7.6%;50-80马力拖拉机251台,占保有量的1.5%;80马力以上拖拉机377台,占保有量的2.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中小型偏多而大型偏少,1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就更少了;在秋季深松整地、深翻整地作业中,只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才能达到理想作业效果,能够达到标准深度。我市每年需要深松、深翻整地10万亩左右,现有大马力拖拉机满足不了作业需要。小型机具作业达不到标准作业、作业质量不规范,不能进行联合作业,重复进地,造成土地板结,耗油增多,浪费能源。

2、乡镇农机管理工作薄弱。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均设有农机管理服务站;多年来,对乡镇农机站的管理一直采取“以块(乡镇政府)为主,条(上级主管部门)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市农机局只负责业务指导,乡镇农机站的人、财、物全归乡镇政府管理;由于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重视不够,致使乡镇农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几乎所有农机站仅有一名管理人员,甚至有个别乡镇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即便如此它们也是以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主,这给农机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影响了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农机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小麦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我市玉米、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刚刚起步,粮食机械烘干机械化水平仍是空白。同时还存在乡镇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由于地形、地势差异造成部分山区乡镇农机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这些乡镇实施了土地整理等工程,修建了一定数量的机耕路,整合了部分零星地块,但所占比例很小,地块过于分散,且种植作物品种不统一,不适应大、中型农机作业,一些先进的、大型的、效益显著的农业机械难以普及应用,导致农机作业效率低、成本高,影响了全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4、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市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安全监管体系,各项农机安全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中华人民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农机部门上路执法权;二是农机安全监理装备不足或老化;三是农机监理执法人员不足;四是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等;五是国家及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农业机械强制报废的标准,造成我市拖拉机在册数虚高,制约了我市农机“三率”的提高;六是检验手段落后,检验还停留在人工状态中。

5、农机质量监管存在漏洞。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农资市场的整顿力度,要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及时有力地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市场;但由于以下原因,农机质量监管存在漏洞;一是农机部门只有监督权,没有行政处罚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二是省、市、县三级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工作不理顺,监管缺乏常态化;三是市、县没有质量鉴定设备,缺乏质量鉴定能力;四是执法人员缺乏培训,专业鉴定能力不强。

6、农机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各种原因“XX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已被撤销,无法正常开展农机教育培训,致使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机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农机的安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营造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毛主席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实施农业高新生物技术的有效载体;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降低劳动强度、节本、增效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2、优化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机化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农机补贴政策为杠杆实现四个目标:一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要加大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设施农业装备的补贴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购买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装备,;二是加大对山区乡镇的农机补贴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民购买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装备,加快推进山区机械化作业水平;三是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满足农民对主要农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农业机械的需求,尤其是目前要加大对玉米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薯类机械的补贴力度,以提高我市综合机械化水平。四是在做好农业产中机械化生产的基础上,向产前、产后延伸,加大对粮食烘干机械的补贴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购买粮食烘干机械,以做到粮食颗粒归仓。

3、加大对乡镇农机站的管理力度,增强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乡镇农机站的机构改革,整合机构和人员。要在机构设置及管理体制上把“以块(乡镇)为主,条(上级农机部门)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把乡镇农机站管理人员的人事权统一归口到市农机主管部门管理。要针对当前乡镇农机站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农机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乡镇农机站的积极性,加快推进我市农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

4、加大安全执法力度,保障安全生产。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强农机安全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加强农机执法体系建设,增加装备和人员,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四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在“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一文中提倡的“严格考核,赏罚分明”的要求,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把好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减少农机事故隐患;

5、加强质量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要加强与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常态化的农机质量监管机制;在每年的“春耕备播”、“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积极组织开展“农机打假专项整治活动”,着力清查农机及零配件“三无产品”;对无证生产经营和维修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予以取缔;对群众投诉举报多、情节严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重点整治;对质量不合格、源头不明确的农机产品,要及时收缴,杜绝劣质农机产品流入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三无”产品,防止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

6、加强农机教育管理,培养合格人才。要加大对农机职业教育的管理力度,建立常态化的检查监督机制,按照国家、省农机部门制定的资质条件,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资质条件的学校,要坚决取缔,绝不姑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按照农业部农机化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监督,杜绝只收费不培训现象的发生,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四、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修改和完善农机法律法规,赋予农机部门在对拖拉机的日常管理中有上路检查权、在农机质量监管中有行政处罚权。

2、农机产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农机的安全生产,建议把农机销售纳入行政许可事项。

3、建议乡镇农机站人事纳入市农机局管理。

4、建议尽快制定拖拉机强制报废标准和机械化作业的各种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农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39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充分认识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造就第一范文网一批知名度广、影响力大的农业名牌产品,是抢占农村经济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商品化和专业化进程,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粗放农业转变为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r /> 第一、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改变传统农业的“弱质性”,形成优势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发展品牌农业能充分体现农产品生产地区第一范文网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市场销路,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识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第四,创建品牌、树立品牌有利于维护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人员的智力劳动得到承认,从而进一步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

××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岸,是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面积1971平方公里,人口79万,辖21个乡镇,具有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优越、资源生态一流、特色产业蓬勃的鲜明特点。境内有59.84万亩山,91万亩水,82.62万亩耕地,号称“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庄园”,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湖山壮美秀丽,气候四季宜人,森林覆盖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绿水、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尤其是面积达32万亩的全国最大县域内湖——军山湖,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财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被誉为××的北部明珠和绿色聚宝盆。我县现有绿色食品a标志一个:雨飞牌第一范文网纯天然饮用矿泉水;有机产品AA标志十四个:永湖牌黑芝麻、军山湖牌翘嘴、鳊鱼、鲤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鳙鱼、草鱼、鳜鱼、黄颡鱼、银鱼、河蚌、清虾、甲鱼;十二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蒸谷米生产基地、江西省鄱湖实业有限公司藜蒿基地、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皖赣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军山湖东港湖汊鱼蟹养殖基地、江西省××县青岚湖水产养殖基地、××县衙前菌菇基地、××县南台蔬菜基地、××县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马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生猪基地、××县新辉煌养殖场生猪基地、江西省国恩宾馆生猪基地、××县茅岗春风良种场基地;三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清水大闸蟹、黄颡鱼、鳙鱼:五个典型的“一品”村:温圳镇湖南朱家村养鸡专业村、衙前乡贯坑村第一范文网菌菇种植专业村、泉岭乡仓头村甲鱼养殖专业村、前坊镇茅岗焦家养猪专业村、三里乡爱国村网箱养鳝专业村;九个农副产品基地:生态畜牧小区、河蟹养殖基地、珍珠养殖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双低油菜生产基地、黑芝麻生产基地、果业生产基地、油茶生产基地、药材生产基地;三个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米加工—中粮江西米业、粮食加工—××县粮友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县食用菌开发责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粮江西米业有限公司大米生产能力居亚洲之首,公司已获得“省级龙头企业”、“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证书,并被iso9001haccp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金地牌”蒸谷米远销国内外; “军山湖清水大闸蟹”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证书和“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等称号;“香庐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证书;“贤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闻名遐迩、响誉中外的绿色食品。××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国淡水渔业重点县”、“国家河蟹生产出口基地”、“特色农业国家绿色食品(黑芝麻)标准化生产基地”、“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南昌市都市型农业绿色环保生物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包装和品牌宣传,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历史悠远、具有传统特色的传统农业品牌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农业品 牌效益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发展品牌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业创牌工作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产品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

二是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不少农副产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级加工品阶段,加

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一些传统食品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影响了产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即使是获得注册的品牌农产品,其生产、加工等各环节仍是常规生产、传统做法。

四是对名牌产品广告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五是农民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产品流通渠道单一。

三、发展品牌农业的对策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完善创牌体系。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县里要成立专门机构,认真制定××县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督促有关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各类经纪人和生产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工作落到实处。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都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并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专项经费,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应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应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加快引导步伐,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3、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品牌农业的合力,为名牌农产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发改委、农业、财政、税务、工商、技术质量监督、环保、卫生防疫、金融等相关部门,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尤其在税收、信贷、商标注册及各种管理费用收取上给予农业龙头企业一定的倾斜,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围绕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经济布局,要优化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优化的马上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把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以科学布局来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发展特色农业名牌产品。发展农业特色名牌产品必须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区域优势,培育特色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提高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名牌产品。

3、要切实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区域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加强粮食、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并予以重点支持。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塑造力度。

我县著名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形不成影响,其原因就是品牌不响,名气不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积极参与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三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产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档次和预期效果,不断扩大××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引导,抓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1、加大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的宣传引导和培训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认识到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掌握技术,改变原有粗放管理和生产方式,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都有技术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建立农产品检测监督网络,使产品品种标准、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技术规程、药物残留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大力开发好绿色资源,建好绿色基地,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

(五)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开拓营销市场。

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网络,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不断扩大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名牌产品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营销管理,积极开展市场调研,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和决策,确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和发展规划;二是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和规范农民经纪人队伍;四是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品、技术、价格信息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发展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研究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3222 字

+ 加入清单

发展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研究

农产品流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安定,及时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场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联系情况,就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   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农产品流通现状   农产品流通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系统、供销系统、粮食系统企业购销转变到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中介组织、销售组织经纪人为辅的销售渠道。目前,我市有农贸市场90多个,面积约252173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个,面积9956平方米,年交易额9.5亿元;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面积8300平方米,年交易额10亿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个,面积3023平方米,年交易额近亿元。全市现有各种农产品流通销售组织200多个,专、兼职经纪人约2600多人,约有50%—70%农产品通过专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大宗农产品主要流通形式有:各销售组织、公司、个人向外销售,外地到产地收购运销,当地市场销售。   总的来说,当前我市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   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我市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   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   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思想的要求,以及自治区“1234610”农村工作思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市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㈡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一要编制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二要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前,我市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验检测设备,加快合浦山口“两广综合市场”建设步伐。   ㈢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我市已有的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尽快的构建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二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员对信息技术的维护、收集、处理、分析、发布能力。       (四)大力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

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目前,我市应重点发展培育加工流通和出口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的出路。如合浦鸿雁食品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扶持农户养鹅加工鹅肥肝出口,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使养鹅业得到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㈤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人认识、接受。我市应进一步加强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流通品牌化打下良好基础。当前应重点抓好香山鸡嘴荔、金品优质果菜、天鲜鱼糜制品等一批农产品品牌。   ㈥重点扶持产销大户发展。规模生产是效益的基础,是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抓好产销大户的发展,对搞好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应通过抓示范、树典型的方式,扶持发展一批种养销售专业大户,形成一批专业规模产销队伍。如市银海区平阳村西瓜大王冯辉友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他不但每年种植几百亩西瓜,而且帮助瓜农销售西瓜数百吨,在他的带动下,已形成一批种销西瓜的能人和专业户。   ㈦加强流通队伍的建设。流通队伍建设的好坏会影响到我市农产品流通。因此,我市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流通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扶持壮大一批流通组织,全面开展对流通经纪人的培训。目前我市约有50%—71%农产品通过专兼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   ㈧创新农产品流通形式。在发展农产品流通中,要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利用展销和信息服务等形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我市应利用各地举办的各种农产品展销博览会,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参加展销活动,以此产品宣传和扩大销售额,增加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合作和了解,调整生产经营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3666 字

+ 加入清单

农业入世问题调查思考

农业入世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农业面临新的冲击和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就商城县而言,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 源是我们应对“入世”挑战的最大优势,我们应按照“粮油优质化,产业区域特色化,茶叶、果蔬有机化,畜禽、水产绿色化”的发展新思路,面向市场,抢抓机遇,真抓 实干,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转变观念,确立结构调整的总体工作思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首先要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实现根本改变,用改革创新精神,组织 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一是要从依靠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模式中解脱出来,瞄准国内国际市场,通过科学规划、培植典型、建立基地、开发市场、强化执法等市场经济手段 和方法,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二是要从布局欠优、规模零散模式中解脱出来,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全县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培植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 产业和主导产业,形成农产品规模经济优势。三是要从家庭小生产、简单再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四是要从粗放经营、经验种植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加快品种、技术和知识更新,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五是要从自 给自足、封闭经营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根据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变化趋势,开发生产、加工、运输、保鲜、包装等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扩大农产品出口。 二、科学规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布局。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依托山、水、田、林和劳力资源,调整种养结构,不断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 高,向几乡一业,几乡一品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带和基地群,继续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及“县抓龙头,乡抓产业,村抓基地,农户建园”的成功做法,充 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调”字上狠下功夫,在规模上大做文章,重点抓好“三带六区”,即:南信叶路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生态特色经济开发带,灌河滩涂树草牧防风 固沙速生杨防护林带,浅山丘陵畜禽(山羊、淮南猪、土鸡)养殖带;深山区生态茶叶、高山蔬菜主产区,南部乡镇栗、茶、药、杉主产区,中北部优质粮油主产区,鲇鱼 山、铁佛寺、大石桥库区水产品主产区,城镇周围瓜果、蔬菜主产区,沿河库塘堰淮南麻鸭主产区。 三、提高质量,加快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加入wto的新要求,随着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十分紧迫。今后几年,我县推进农业标准化,要着力抓好六大体系建设:一是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确定农产品生产执行标 准。对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创立品牌,注册商标。2—3年内,在叫响其鹏牌天然有机 茶、长元野生茶油的同时,力争使板栗、高山四季豆、麻鸭、山羊、淮南猪、 花白鲢、河蟹等产品获得注册商标和品牌。二是生产示范体系建设,建立无公害产品基地。重点抓好28万亩板栗、10万亩茶叶、15万亩油茶、2万亩银杏、6万亩杂 果、6万亩中药材(含国槐)、15万亩紫云英、8万亩瓜果菜、2万亩高山蔬菜、50万头淮南猪、30万只山羊、6万亩水产品等基地建设。三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推行生产过程标准化。根据部颁标准,制订完善主要产品的无公害栽培养殖技术规程,示范基地生产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四是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实行加工 产品无害化。着力提高企业的标准化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冷冻、保鲜、脱水、盐渍等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实现加工无公害。健全无公害产品 销售网络,县城和主要交通要道,乡镇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产品专销区,并逐步在大中城市设立商城无公害农产品销售窗口,凭证销售。五是检测监控体系建设,保证农 产品达标上市。县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产业布局,建立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检验网点,实行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跟踪管理。     四、搞活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努力达到四个一批:一是兴办一批龙头加工企业。支持现有的龙 头企业挂靠集团,资产重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蔬菜保鲜加工,兴办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企业。二是组建一批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发展要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 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对接,就必须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大户与农民、市场与农民、科研单位与农民的 联合,组成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组建各类专业研究会、协会、合作社,做到每一个产业都有合作经济组织,承担产前、产 中、产后服务。今后十年,力争培植100个年营业额超百万元的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培养一批农民经纪人。放手支持他们从事购销、传递信息、发展储运,发挥他们搞活 生产流通的主力军作用。到“十五”期末农民经纪人达到5万人以上。四是建设一批农产品市场。县一级要建设3—5个年购销超亿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地处交通干道的 集镇,都要办1—2个农产品市场,同时每个镇都要在大中城市开设销售窗口,实现产销直挂、产销代理,扩大农产品销售。 五、眼光向外,加快发展跻身国际市场的外向农业。抓住“入世”机遇,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在巩固扩大猪鬃、山货等产品出口的同时,不断拓展茶 叶、油料(茶油、菜油、香油)、肉类、水产品、果蔬、中药材、食用菌等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拓宽出口渠道。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货额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 30%以上。开发新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寻求外销合作。大力引进外资、民资、工商资本进军农业,寻求合资合作,开发新兴农业项目。扶持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参与国 际市场竞争。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产品,实行网上招商,创建一批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品牌。建设和提升一批出口农产品基地。参与国际学术 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智力。引进外资,兴办一批外向农业示范园区、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和旅游农业示范园区。运用优质高效农业开发的先进典型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不断提升农业品位,真正

把商城农业推出国门。 六、科技创新,拓展农业优新发展空间。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大工程,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 一是开发新兴产业,引进推广农业优新技术。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应用生物快繁技术,实行工厂化育苗。发展名贵花卉、盆景、苗木,形成产业化生产。开发无土栽培新项 目,引进扩繁名特优稀品种,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二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粮油生产向优质化方向发展。粮食适应人们注重保健、生活层次提高的要求,加快品种更 新。在继续坚持压粮扩经,压麦扩油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粳米、“双低”油菜等高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三是发展主导产业,培植新的发展优势。重点培植发展林果、 两茶(茶叶、茶油)、蚕桑、畜禽、水产、油料、山货、中药材、高山蔬菜等,使之形成规模和知名度。四是培植农业科技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转租、返 租、承租等形式,集中一定的土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逐步把县农场、白塔集农科队、王楼林场、河凤桥园艺场、上石桥双河滩涂林果间作生态示范区等创办成农业 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七、信息引导,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一要搞好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导。根据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更高要求,合 理制定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规划,抓好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形成规模。二要抓好信息 和产业政策发布。农业信息网络向市场、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 延伸,及时发布农产品产销和价格信息,为调整结构提供可靠依据。三要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通过信息引导,国家投资、集体投入、吸纳民资、引进外资并举,共同投资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八、资源重组,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 即使农业产生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 以有较大增加。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村的实践看,农民增加的收入中很大一块是转向经营非农产 业得到的。而农村人口减少,从而增加农业人口资源占有量,并通过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反哺,可以使经营农业的人口收入增多。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好增加非农收入 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文章。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特别是发展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 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小城镇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 文章做好了,不仅农民收入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产质量也可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面貌必将大大改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农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4604 字

+ 加入清单

在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是按照老规矩到春天催种地、夏天催夏锄、秋天催秋收,继续唱“四季歌”,还是转变工作方式,把主要经历投放到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带着这个问题,我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深入农村进行了认真调研。通过调研,感到近几年来特别是实施“五大战略”以来,全市上下绝大多数基层干部,特别是县、乡级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如何抓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基本上告别了过去唱“四季歌”的传统工作方式,摆脱了过去那种“就农业抓农业”、“就种植业抓种植业”的传统思维定式,进一步理清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围绕市场抓农业,立足产后抓农业,着眼工业抓农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较高的乡镇对农业已开始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进程,为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一、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铁岭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人转我快”的要求,调准、调优、调高、调特了我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规划建设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花生、马铃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药材、蚕茧、林木、榛子、林蛙等重点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全市已建以乡域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14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129个,500亩以上的小区31个。蔬菜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形成了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北至昌图县毛家店镇29个乡镇的蔬菜保护地,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小区达到40个,涌现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专业乡镇。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全市养猪超3万头专业乡镇58个、养牛超万头专业乡镇68个,养肉鸡超100万只的乡镇14个。第二、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20xx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以达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20。第三、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xx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达28,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20xx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20xx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第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注册275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34个、市级著名商标和名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领导不力,存在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低的偏见。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市传统农业地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面对新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特别是县、乡级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有效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现实选择。通过教育,进一步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只富民富企,对财政贡献率低的错误认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兴一业,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教育和引导解决一些乡村干部思想落后,只当官不作为,作风漂浮的问题,激发他们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实现新跨越,才能横下一条心,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解决农业比重占全市经济总量30%,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农业大市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

(二)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贡献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和搞政绩工程,损害群众利益的要追究其责任,直至调离原工作岗位或就地免职。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象昌图县八面城镇、开原市业民镇党委和政府那样,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摆到党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从实际出发,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一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准能代表本地特点的项目,采取“反弹琵琶”的方式上龙头企业,同时按照品种和质量要求建设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定单形式实现生产加工的有机结合。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延伸,进而带动一定区域范围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条。在建设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承担组织、协调、服务职能,特别是生产初期政府必须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解决企业和农户自己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必须象扶持不会走路的孩子一样帮助其学会走路,同时还要清除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正常运转后,政府应侧重搞好协调和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得以健康发展。在抓农业产业化工作,切不可只单一的抓基地或龙头企业,必须两手抓,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只抓龙头企业建设,不抓基地建设就会使企业陷入无原料资源、不能达产的地境。必须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必须把农产品生产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第一车间,否则就将使农业产业化建设变成无米之炊。

抓龙头企业群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根据产业布局,在现有的龙头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大规模)、高(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强(强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促其加快发展。同时再通过招商引资有选择的新上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农产品品种得到加工,使已经初加工的产品再进行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多种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集群,整体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

抓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础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多业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走“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区建设,培育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大户。在抓基地建设上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要从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不断适应市场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市、县级两级党校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我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仍然采取“家族式”管理办法管理企业的厂长(经理)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我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发放制度,争取利用1—2年时间使60的农民接受培训,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使每户农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项目所涉及科技知识的明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县农业园区非公企业党建调研报告2024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党团党建,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园区,企业,全文共 3067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县农业园区非公企业党建调研报告2019

近期,按照组织部安排,我们就园区非公企业党建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研,现就调研情况形成报告一份。

一、党建现状

农业园区党委成立于20xx年8月,园区现有非公有制企业42户,现有党支部13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企业支部12个,单独组建3个、联合支部 10个;园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7个,其中除新天地农业科技外6家均已经建立企业党支部;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党员87人,其中正式党员35名,流动党员 52名,女性党员20名,预备党员2名。

二、工作成效

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建工作不断进步,在促进园区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是党建带动了工建,企业职工有了自己的家。园区党的基层组织从无到有,已组建了12个基层企业支部,企业工会组织在党建工作的带动下也应运而生。截止目前已成立了15个工会组织,使工人维权有了自己的家。

二是支部的阵地建设为职工提供了学习、交流、娱乐的场所,活跃了职工的文化生活。12个支部、15个工会按照“三合一”(党员活动室、职工活动室、员工会议室)标准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活动室。

三是党组织“三会一课”活动的坚持,为企业的人才培养、企业之间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

四是党组织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各企业共制作文化墙板面130余副、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70余次,树立了现代企业理念,提升了企业形象。

五是在支部中开展的“四抓三帮两发挥”活动,在党员中开展的“三比一树”活动,在支部党员中开展的“双四一”活动,帮企业提升了管理水平。每月通过 “讲、评、考、树”活动,树立企业典型20个。各企业设立党员监督岗、示范岗、创先争优责任区60多个,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存在问题

(一)经济本为意识较强,非公党建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经济形式决定了非公党建的边缘地位。非公有制企业最大的经营特点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内部管理结构,导致了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地位处于“边缘化”状态。另一方面是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建立党支部存有偏见和误解,认为支部建设与企业发展没有关系,认为建与不建一个样;或是认为自己的目标就是盈利,在依法经营和依法纳税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只要把企业经营好管理好就好了,不组建支部、不开展组织生活或者组建后只是流于形式,应付差事,导致党建工作开展有难度。

(二)流动党员占主体,党员流动性较大。

一方面党员流失现象严重,党员占比例较小。目前园区共有党员87人,其中正式党员35名(机关支部12人),流动党员52名,占党员人数的60%;园区固定从业人员3000人,其中党员87人,党员人数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3%。由于企业和从业人员是双向选择,人员流动性大,在职两年以上的员工数量占据比例很小,很多入党申请人往往是在考察期间便离职,党员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不正视自己的党员身份。党员普遍存在“雇员”心态,认为自己是在为别人打工和普通打工仔没有什么区别,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很多党员长期不转组织关系、不交党费、不参加党的生活,甚至企业负责人和园区党委根本不知道其政治身份。

(三)非公党建创新不足,党建组织管理难度大 活动创新不足。

企业日常主抓生产经营,员工上岗基本沿用一岗一员制,党支部的活动不能占有正常的生产经营时间。与之相应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党组织活动,活动内容与党员的思想实际、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不紧。非公党建组织中的党员流动性大,难以纳入稳定规范的管理体系,不少党员处于游离状态,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密切,非公经济组织的规模大小不一,员工人数不等,相当一部分非公经济组织没有或只有数量很少的党员,党建工作难度较大,建立党组织后发挥作用更困难。

(四)党建经费严重不足,党建活动无法保障 一方面是党费收缴不足额、不及时。

基层党员经常与村上党员缴纳的党费数额相比较认为缴纳过多,同时对已缴纳的党费去向存在疑虑和担忧,工资证明存在瞒报虚报,党费缴纳不足额、不及时。另一方面是企业不愿意掏党建经费。非公企业中党建活动场所的建设、相关资料的购置、活动设施的配备、党支部搞组织活动的大部分经费都需要企业支付,这就存在企业对党支部的活动不支持或不大力支持、不给钱或少给钱、不给地方或凑活地方,导致党支部活动难以开展,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四、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统一思想 通过召开座谈会、党建例会,利用网站、宣传栏等多种理论工具,发放党建宣传资料等渠道加大对园区各党支部、企业负责人和广大党员的宣传教育力度,解除他们的顾虑,使之认识到加强党的建设,是党员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党支部不仅不会为企业添乱,还会帮助、引导企业发展,是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成齐抓共管、各方共同努力共识,为企业党建工作做好充分的舆论准备。 对企业主有疑虑,暂不具备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的,则先行外围组建,待条件成熟后,再放到企业之中。

(二)健全党建制度,促进工作规范化 一是加强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力度。落实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支部书记主抓,党务工作者具体抓落实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二是企业安排部署全年目标任务时,党建工作纳入年度目标;年度考核时,党建工作纳入考核范围;企业评估时,党建工作纳入评估范围。同时以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建设,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工作共推。三是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和帮扶制度。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企业自筹为辅、党费使用为补充的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将学习培训活动、党建指导员补贴、奖励帮扶等列入经费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建立落实党建专项工作经费使用公开制度,确保党费使用透明公开。建立帮扶困难企业、救助贫困党员的制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定期走访慰问,构建党内关怀、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四是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考核制度。坚持以“工作目标化,职责具体化,考核数据化,管理规范化”的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目标考核机制、绩效考评机制、行政问责机制,增强考核准确性和科学性。每月汇报考核,半年总结,年终评比表彰,日常督查”的工作机制,加大考核密度和力度,促进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园区进行通报。

(三)创新工作方法,增强党建活力

一是解决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搞清企业党员人数、党员结构分布,党建联络员及时上报党员变动信息,将身份证与办理流动党员证结合起来,建立“实名制”非公企业党建信息库,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在园区网站和企业公布栏公开党建工作办公室电话和相应的信息,并建立值班制度,确保24 小时有人为流动党员解疑答惑。

二要加强劳动法和工会法的建设保障党员及其它从业人员在非公企业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使他们不会因为参加社团活动而被解职,不会因缺乏职业安全在不同的企业频繁打工,而将组织关系装在口袋里。

三是建立党建指导员制度。在组建党支部、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的基础上推选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作为指导员,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指导。

四是结合实际开展党建活动。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企业需要,党员欢迎的原则,做到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在活动时间上,坚持化整为零的原则,做到脱产与业务相结合,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兼顾;在活动内容上,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做到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技术相结合;在活动形式上,坚持小型、分散、多样的原则,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新、活、实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13222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调研报告

今年,市政协围绕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各调研组深入各县区、走进田间地头,摸实情、察民意、汇民智,全面了解了我市农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和查找了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这次调研非常重视,在调研课题确定、重点内容把握等方面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余学友书记参加了推进农业现代化专题协商会,对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对深化调研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对市政协调研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良好机遇,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提升、求实效,农业生产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增长,品质不断优化。XX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1亿斤,分别是1978年、XX年的3.9倍、1.9倍;平均亩产791.4斤,分别是1978年、XX年的3.4倍、1.6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86万亩、总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玉米优质率在95%以上。全市有3个县(上蔡、西平、正阳)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百强县,西平县被确定为“全省优质小麦生产重点示范县”。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花生、蔬菜、烟叶、白芝麻、食用菌、花木种植和生猪、肉牛、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发展都达到一定的规模。XX年,全市油料总产量达到11.19万吨,其中花生总产居全省第一位;肉类总产量达到86.22万吨,其中猪肉产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拥有4个全国油料百强县(正阳、汝南、泌阳、确山)和2个全国肉类百强县(西平、正阳),正阳、平舆、泌阳县分别成为全国花生、芝麻、香菇生产第一大县。

(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一是高标准粮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7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项目536个,建成高标准粮田243万亩。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125座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等项目,打配机电井8.15万眼(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3平方公里,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新增旱保田58万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道路、电网、水网等农村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改建县、乡公路336公里,新建农村公路连通工程115公里。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至XX年底,我市拥有大型农业机械的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达到800家;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5.6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了1451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1%,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产业化集群加快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销售收入达414亿元,带动农户82万户,其中11个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三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6家,有5家企业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26家,实现总产值1096亿元。农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至XX年6月,全市已注册农民合作组织11464家,其中农民合作社8841家、家庭农场2623家。

(四)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不断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全市已发展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430多个,年成交额超过50亿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相结合、功能比较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市场体系。汝南三门闸蔬菜批发市场已被确定为农业部重点市场,正阳中原花生批发市场已成为豫南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泌阳香菇市场获得了“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称号。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立了“驻马店农业信息网”和“驻马店兴农网”,基本实现了网络一体化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部分地方已形成了“网上订单、网上种植、网上收获”的网络农业生产新格局。积极推动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已制定和发布各级农业标准规范9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市级地方标准规范88项;全市“三品一标”产品已达170个;泌阳、西平和汝南等县被列入“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逐步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96个,其中市级14个,县级82个,从事农技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724人。规划了8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已开工84个、交付使用4个,计划在年内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五)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部完成,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已完成30%以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已经启动。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全市基本形成了村信息员、乡镇服务站、县区服务中心、市网络交换一体化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各县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级农村信用社全部完成了股权改造工作,有2家组建农商行正式挂牌营业,有2个县成立村镇银行。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全市小麦保险面积524.4万亩,玉米保险面积275.9亩,花生保险面积86.5万亩,财政保费补贴13460万元,赔付金额8870多万元。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从资金、税收、水电、土地、登记管理等方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业发展特别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中低产田比例较大。目前,全市仍有600万亩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8%),其中有150万亩基本是“靠天收”的岗地旱地,350万亩为低洼易涝地。这部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制约着粮食的稳产增产。二是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缓慢。我市目前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仅占2020年规划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资金渠道分散和投入标准、建设标准不统一,已建成的高标准粮田也存在着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全市规模较大的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设施不够配套,有些年久失修,灌溉、排洪能力远未发挥。如宿鸭湖、板桥、薄山、宋家场四大灌区涉及灌溉面积17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在50万亩左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线长面广,国家顾不上,地方没钱投,农民建不起,原有设施老化失修,新建设施难推进。因产权不清、使用和维护主体不明,水利设施管护不到位、效益发挥有限。另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和城镇发展与农业生产争地的问题将进一步显现,加上各地出现的“非农化”、“去粮化”倾向,我市要实现到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155亿斤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不高。一是粗放经营和分散经营普遍存在。一家一户三五口人五六亩地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营方式还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存在着农业科技难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二是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分散投入成本大,生产效益不高,抗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即使是在农业生产基地内部,“公司”和“农户”之间大多停留于一般购销合同关系,集约化、标准化生产体系远未形成,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和优势产业的大起大落。XX年全市虽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93.84亿元,但平均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增加值仅有7164元。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数量虽多,但真正形成规模经营的不足300家,“空壳社”的问题突出;县区之间、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县还存在一些空白村;产业链条短,品牌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管理不够规范,职业化经营程度低。四是土地流转规模小。到XX年底,我市土地流转面积为148.7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2.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三)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有限。全市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有53%。一是农业科技研发不健全。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大市地位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乏国家和省级研究研发机构。二是农技推广人才缺乏。县、乡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少、工资低、条件差,留住人才难,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难;有些地方对农技推广人员的配备把关不严,非专业人员比例较高;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缓慢。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总体比较薄弱,专职农业技术人员与乡村人口比例为1∶3384。三是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财政对农技推广安排的经费非常有限,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仅有的事业费只能勉强维持正常办公,开展相关的试验、示范等工作十分困难,连测土施肥、配方播种等一些简单易行的实用技术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四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市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2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特别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老人和妇女占较大比例,大多只能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新技术在农村难以推广。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偏低。一是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强。全市132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处于“小、散、差”的状况。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2家,占全国1253家的1.6‰;省级只有46家,占全省760家的6%。涉外经营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匮乏,对外形不成市场,对内缺少辐射力。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率为1.58∶1,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区域内一些优势农产品加工能力更是严重不足。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脱节严重,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普遍联系不紧,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市有全国粮食大县、全国油料大县和畜牧大县10多个,至目前没有一个农产品加工大县,大多数农畜产品以原字号销售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三是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很多企业管理理念落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一些经营者对名牌产品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够,缺乏争创品牌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驻马店号称“中原粮仓” 、“中州油库”和畜牧大市,却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五)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比较滞后。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不全。虽然已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但规模普遍较小,大多处于区域性自我循环状态,仅仅起着区域内调剂余缺的作用,在全国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地域非常有限。二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缓慢。尽管我市香菇、白芝麻、花生等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在农产品期货发展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阶段,期货市场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的作用远未发挥,造成近年来农产品“卖难”与“买难”交替出现。三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缺乏负责收集、分析、预测和发布信息的专门机构,各业务部门提供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零星分散且不及时,大部分农户对市场供求把握不准,继续沿习传统种植模式和种植习惯,极易造成农产品的生产过剩和过度竞争,农产品交换经常出现“买涨卖低”的现象。

(六)融资渠道不够畅通。政府投入方面,由于我市经济基础薄弱,全市财政收入用于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4.6%。金融投入方面,由于各级金融部门加大对不良贷款的监控力度,农村新增贷款必须有担保或抵押物作为放贷条件,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贷款十分困难。经营主体投入方面,绝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都是流转过来的,成本较高,出于收益考虑,他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投入的真金白银不多。农户投入方面,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437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87.7%、全国平均水平的83.6%,直接约束了农户的投资行为。XX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入78.24亿元,户均仅4289元。

三、对策和建议

在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正逢其时,机遇难得。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根本,典型带动,示范引导,全面推进,走出农业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强引导,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支持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回乡大学生、复员转业军人等,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成为种养专业大户。二是支持各类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农机经营大户、经纪人、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村基层组织,依托自身发展基础和专业技术优势,组建种植、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鼓励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组成联合社,提高综合服务保障水平。三是支持专业大户和在外务工回归农民、农村经纪人、农村能人等依托技术、资金优势,开办家庭农场。四是支持农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拓展经营领域,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合作,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形成 “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五是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经营的种养业,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模式。建议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县区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工程,探索新路子,建立新机制,高标准抓好一批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2、注重规范,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机构,并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基层组织作用,深化课题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一是结合各地实际,区分不同类型,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册登记制度,防止“空壳社”的出现。二是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章程,建立运作机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及时提供法规政策、土地流转、农业科技、市场需求等信息,帮助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3、多措并举,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现代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和造就“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农民的地位。推动城乡一体化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淡化传统农民的身份性质,促进有专业技能的农民自由流动,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依赖农业职业技能而非依靠土地的职业化农业从业人员,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二是坚持普及和重点相结合,培育农业产业人员。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等专业培训机构,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力量、农业经纪人、农业技术人员、社会化专业服务人员等的培训,增强市场化理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县区职业培训机构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等培训工程培训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建议有关培训机构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别,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标准,完善“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三是吸引各类人才,形成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队伍。建议出台能够增强农村和农业对各类人才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返乡农民、投资参与者等群体投身农业现代化,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

(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1、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推动土地流转。按照稳定所有权、维护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总体思路,以推动农村土地确权为重要抓手,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流转,推动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一是按照《物权法》规定,赋予土地生产经营者的物权属性,明确确权后的农村土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有偿出租、转让。建议在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加快做好确权证书的发放工作。二是针对目前农民承包地条块分割、分散布局和部分农民不愿参与土地流转的现状,建议各级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现有农村土地作出适当调整,把不愿流转的农户土地向村庄周边集中,解决大块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三是采取设立专项资金、利用粮食生产先进县奖励资金等形式,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等流转大户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各级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强化服务保障,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建议加快构建县、乡、村一体化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一是规范土地流转流程,完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水平。建议各县区制定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在区域内推广。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三是积极搞好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资质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和鉴定等服务。四是建立和完善县区、乡村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及时处理各种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切实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近年来,上蔡等县通过建立“村有信息员、乡有服务站、县有流转中心”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度,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3、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干预,不下硬性指标,严禁“一刀切”。二是坚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的主体地位,对现有从事特色种植业、收益较好的农户,不强行要求参与土地流转;对以种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应允许他们自主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引导流转双方合理定价,并对农民在流转土地上的劳动、使用家庭农业机械的报酬,以及入股分红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写入土地流转合同,保证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利益不受损失。

4、加强监管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驻马店作为农业大市,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建议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防止 “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功能区规划,划定粮食生产和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区域,明确界定不同地域的土地用途。二是针对目前农业补贴分散发放、收效不明显的问题,遵循“谁种田补贴谁”的原则,逐步将各种农业项目补贴直接补给种粮大户,并加大对农技、仓储、良种、农资、水利设施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多种田多种粮。三是建立审查机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管控土地开发和使用,保证土地的农业用途,严把基本农田“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三)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1、持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建议各级政府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的多方面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科学规划,持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下大力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蔬菜、芝麻、花生、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和林果业,持续发展牛、羊、生猪养殖等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形成各种种养殖发展齐头并进的局面。坚持发展种养殖业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重。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具有驻马店地域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一是科学搞好规划,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六大基地”建设,即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生猪、肉牛生产基地,花生、芝麻油料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水产、花木、茶叶、林产品等特色种养基地。二是依托产业聚集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面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油脂加工、皮革加工等基地。力争今后5到XX年形成产值处在全省前列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2个。

3、不断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市政府选择10个左右起点高、规模大、生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申请国家和省扶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支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扩大招商引资。以政府为主导,围绕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驻马店。以中国“农洽会”为重要平台,组织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对接,扩大项目和技术合作,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品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三是重视培育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已具规模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支持优先发展;对规模小、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指导其创新发展思路,转换经营方式,提升发展水平;支持本土企业之间合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4、着力打造知名品牌。结合农业大市实际,把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摆在我市质量建设、品牌创建工程的突出位置,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奖励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鼓励龙头企业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档次,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产品,以新取胜,以特取胜,以质取胜,大力开发具有驻马店地域特色的高、新、精农产品,努力提升“夏南牛”作为全国第一肉牛品牌的知名度,把“一加一”、“悦生合”、“泌阳花菇”等品牌培育成国内知名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四)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1、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建议市政府加快制定完善全市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加强板桥、薄山、宋家场等大型水库和宿鸭湖灌区配套设施建设,疏通引水渠道,增加泵站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二是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强灌排管网建设,完善机井灌溉配套设施。同时,尽早展开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管护机制,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三是在确山、泌阳县等浅山区和丘陵地带,应加强小型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岗地旱地的灌溉条件。四是在高标准粮田推广喷灌技术,在设施农业区域推广滴灌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建议市、县(区)政府抓住国家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省加大高标准粮田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一是超前计划安排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力争提前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任务。二是针对目前资金渠道分散、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积极向上级反映,促进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千亿斤粮食规划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方面资金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标准粮田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注重长远规划,有效解决目前高标准粮田建设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实施区域连片开发,为实施大型机械耕作、推广农业灌溉新技术创造条件。

3、抓好低洼易涝地治理。建议市政府和各县区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推进350万亩低洼易涝地改造工程。加快实施低洼易涝地域的农田改造工程,增加田间排水沟渠管网密度,提高田间排涝能力;疏浚河道,新建闸站、涵闸、泵站,提高集中连片低洼地的排洪能力;通过新修水库和扩大现有水库的库容量、开挖池塘等途径,提高低洼易涝地域的蓄洪能力。

4、加大岗地旱地改造力度。我市有150万亩的岗地旱地,这类土地保墒保肥能力差,应加大对岗地旱地农田的改造力度。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平整地势相对宽阔的岗地,对山区陡坡地兴修水平梯田进行改造,从根本上改变这类土地的形态;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推行地膜覆盖、植物保护等综合栽培技术,提高保墒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5、加快各种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道路“村村通”建设标准,并逐步向田间延伸,不断增加农村路网密度,为大型车辆和农业机械进出提供方便。二是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增加田间输电线路,加强配送电站建设,提高农业用电保障能力。三是完善农村信息化设施,加强无线通信站点建设,实施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三网融合”,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1、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市本级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尤其是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充实县乡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改善结构,加强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力争在每个村建立农技推广示范户;加快完成8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运作机制,使其尽早发挥作用。二是加大农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在农技研发上,鼓励农业科技研发机构自主研发农业种植新技术。在品种改良上,大力推广小麦、水稻、玉米和畜禽、水产品、花生、芝麻、烟叶、林果、食用菌、花木等优良品种,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优势主产区。在生产加工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推动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三是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建立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机制,实现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奖和推广应用专项奖,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机构和企业大胆创新。

2、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国有、集体、个人和外商参与市场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的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兴建辐射国内外的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大小结合、城乡衔接、专业与综合配套的市场体系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业市场组织,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使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接轨。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等以各种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培养一批大型“农产品联营公司”。

3、建立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期货交易,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信息服务网络,搞好各类市场信息的预测和分析,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使现代农业朝着信息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把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淘宝合作,着力打造电子商务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和淘宝特色中国驻马店馆,努力实现生产与销售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育和引进力度,逐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4、建立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一是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特别是要着力抓好玉米机械化收获、花生机械化收获和设施农业、农作物植保、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发展重点。二是建立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协会为平台的农机服务机制,通过农机补贴、装备引进等形式,进一步增加大型拖拉机等农机数量,扩大深耕面积,实现秸秆还田,改善品质,提高地力。三是要加强培训,培养能熟练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具装备的新型农民。

5、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服务机构为主导、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服务以及产后销售、运输、加工等一体化服务。建议各级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相关规范,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各职能部门要在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办理注册登记时简化手续,严格落实国家农业生产资料购置补贴政策,对经营有困难和新开办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的优惠。

6、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准入体系。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广播电视、互联网向社会定期发布禁用、限用以及推荐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品种目录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抓好驿城区、汝南县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工作,并在全市各县区推广,逐步达到只有经专业机构认定的农产品才能进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从销售环节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建立检测体系。争取资金,补充设备,完善手段,充实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检测能力,加快建设由市、县(区)和批发市场三级组成、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监管。三是建立认定体系。选择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超市,开展“三品一标”认定、产品包装标识和连锁配送、超市经营、专柜销售的销售模式试点工作。

(六)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生态化水平

1、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按照规划,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确山、遂平、汝南3个组团县县城周边,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具有综合功能的农业园区,打造一批集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和“菜篮子”工程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工程。

2、推广生态化农业生产技术。一是引导各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对地表质地黏重的沙姜黑土、黄褐土等农田,通过大型农业机械深耕土地,活化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状。二是采取增加补贴的形式,鼓励各农机专业合作社、专业户购置和装配秸秆还田设备,引导农户搞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各地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加强对农田养分丰缺状况的检测,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肥料养分的利用率,为农户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减少因过度施肥对土壤的破坏。四是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预防土壤板结和肥力流失。同时,要通过土地整治养护,尽可能扩大轮休轮作,加大劣质退化土地改造和修复的力度。

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索基本农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明确补偿的环节、主体、标准等,发挥激励作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七)建立多元化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要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增加财政在“三农”方面的支出。二是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非粮化”倾向,增加种粮补贴项目,提高补贴标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三是针对传统农区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力有限的实际,建议各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反映,减少或取消重要农产区市、县涉农项目资金配套。

2、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建议各级政府积极搭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破解现代农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瓶颈。一是落实中央“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提高涉农贷款比例;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推动金融服务下乡。二是主动对接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展开试点工作,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和细则,探索农民合作社产品订单、大型农用生产设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财产抵(质)押贷款的办法。三是综合运用优惠政策、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现代农业。四是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探索土地信托、土地银行等新的融资方式。

3、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针对当前涉农项目资金种类多、管理渠道分散、使用效益低、浪费较大的实际,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的投放方式,统筹规划,集中安排项目资金,发挥涉农资金的集聚效应。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安排项目资金,保障农业重点建设任务;建立“一个项目库、规划一个本、审批一条龙、实施能同步、标准能统一”的项目运作机制,解决同一地域项目推进难同步、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4、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一是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二是引导和支持农业保险机构把保险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优势农产品保险产品,提高小麦、玉米等粮食品种保险覆盖范围。三是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把农业保险机构向基层乡镇延伸,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农业保险信息、保险销售和理赔等服务。四是加强农业保险政策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之间的衔接,建立完善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五是探索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大灾之年农民的基本收入和利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议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农机、畜牧等部门,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有关种植、养殖、农机保险的试点工作,推出适合当地实际的保险业务,制定完善政府财政保费补贴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

农业机械化调研报告

活动时间:XX年6月30日-7月6日

活动地点:x市xx县大云,魏塘、姚庄、丁栅,西塘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XX年6月30日至7月6日, xx大学农业机械化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在张馨艺的带领下一行9人,来到xx县进行了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本次实践以“农业机械化调研”为主题,通过对各镇的探寻,深入xx县各镇农业机构调查,走访当地资深农民,向上一级政府反馈意见,我们相继参观了碧云花园,魏塘甜瓜之乡,丁栅渔民村,西塘古镇,“小蜜蜂”葡萄生产基地,与此同时我们在各镇进行农业机械化方面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倡导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应用,让大众了解到机械在农业中的重要性。这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我们对农业化程度的深层了解,既看到了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果,也深深的被xx人民的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精神所感染,更加坚定了我们刻苦学习、奉献祖国的决心,因此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令我们受益匪浅。

一、简介

近年来xx县相继出台了农机化扶持政策加快了农机化发展。xx县农机部门围绕促进效益农业发展,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县拥有拖拉机5397台、联合收割机203台,植保机械721台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3.76万千瓦,机械原值1576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新机具、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围绕瓜菜、蘑菇、畜禽、花卉、水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配套装备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县拥有冷藏保鲜4745m3,多功能田园管理机15台,喷滴灌设施1935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果蔬分级机5台。三是公司投资农机成为新亮点。在农机项目的引导扶持下,先进适用农业装备成为农业企业的投资热点。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先后投资395.3万元,购置引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库1230 m3、喷滴灌设施350亩、大棚温控设施3套、田园管理机3台、集雨设施2套、割草机3台、农用运输机4台,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较好地提升了产业层次和效益。xx县的专业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魏塘的“中国甜瓜之乡”、姚庄的“黄桃之乡”、西塘的“沼虾之乡”、丁栅的“甲鱼之乡”、惠民的“蜜梨之乡”相继涌现。农业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县初步形成了南部设施农业栽培、北部名特优水产养殖、中部食用菌生产的区域布局,设施瓜菜种植面积4.9万亩,淡水养殖8.3万亩,粮经比例已调整为45∶55,前几年又启动了3万亩无公害大棚瓜菜基地。全县上下以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主线,探索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结构优化增收之路,提高了农业竞争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据农经统计分析,今年粮食收入2.7亿元,比去年增17.4%,经济作物7.08亿元,增长10.5%,畜牧业7.3亿元,增长27.5%,林业0.9亿元,增长25%,食用菌0.58亿元,增长5%,预计全年农业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4.9%。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今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9.5万亩,大米、水果、蔬菜、畜禽、食用菌及农产品加工等几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单一粮食加工,走出作坊式加工模式,由低档次向中高档次,由内销为主向外销推进,涌现出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26个。今年新增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各4家,全县已拥有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龙头企业15家,4家农业行业协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带动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绿色农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推广了一批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绿色农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今年新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组织申报的省绿色农产品4个正在认证当中。目前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16个,国家绿色食品1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3个。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农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4056 字

+ 加入清单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某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农业,全文共 1674 字

+ 加入清单

某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

属低山丘陵地带,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农业资源丰富,为我县农业种植的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探寻我县农业优势资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农业农村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优势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并就其发展困境、发展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一、全县农业优势资源概况

(一)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科学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桑蚕、优质米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运营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食用菌、桑蚕产业在我县形成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到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其中食用菌、桑蚕、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产值达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来源。

(1)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XX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1.09亿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万袋,增16.6%。截至XX年,全县发展食用菌农户达2556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54.5%,食用菌产业总产量占全省比重为20%,居全省第二,为农民增收达5368万元,成为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以茶树菇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向立体型、循环型、节约型方向发展。XX年5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称号。

(2)桑蚕产业平稳发展。近年来,我县始终将蚕种培育、桑园基地建设、茧丝绸一条龙加工、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成为全县出口创收的一大亮点。XX年,全县桑蚕产业产茧量达1766吨,占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辐射带动农户1XX户,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48万元,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3)粮油产业稳定发展。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连续三年丰产丰收。XX年全年粮食总播面23万亩,总产9.7万吨;全年油料作物总面积10.46万亩,总产1.4万吨。粮油产业农民总收入可达5000万元。

(4)水果产业强势推进。抢抓省、市打造长江流域200万亩柑橘带契机,科学论证规划,以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桔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桔适宜区,积极推广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强力推进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截至XX年底,全县柑橘面积已达3.3万亩,柑桔总产量7000余吨,农民收入达700万元。

(5)茶叶产业潜力巨大。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研究茶苗无性繁育技术,500亩高标准茶叶基地的建成,深入推广了运用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传统制茶升级改造步伐,茶叶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潜力巨大。XX年茶叶产量554吨,比上年增加4吨,增0.73%。XX年,全县茶叶总产605吨,农民增收达700万元。

(二)农业优势农产品质量大幅提升

县委、县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狠抓农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XX年,“森源”牌香菇、“垭丝”牌白厂丝荣获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县农产品名牌产品空白的历史性突破。“花园碰柑”、“双红蜜橘”、“云雾绿茶”、“龙凤蕃茄”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森源”牌香菇、“鸣凤”牌优质米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远野风”、“森源”牌、“鸣凤”牌获得著名商标认定。XX年,“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当选宜昌市第二届“三峡十大特产”,荣获名牌产品。XX年,“森源”牌香菇荣获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森源”牌香菇远销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垭丝”牌白厂丝远销江浙一带,并出口印度、巴西等地,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等系列产品远销广东、河南、东北等地,鹿苑黄茶远销全国各地,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农业,全文共 2645 字

+ 加入清单

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领域

调整农村和农村经济结构,  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及土木工程专业 石磊  7月22日我们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一行14人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周家村的五天中,我们开展了许多活动,和小学生联欢、与当地青年座谈、为小学生义务辅导功课,深入农民之中调查研究等等。在农村里,我们学到了好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这些大学生第一次如此热衷于农村问题,并且如此深入地思索农村问题。其中大家关心最多,也是讨论最多的,就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quot;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XX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4、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次三下乡活动虽然早已结束,但

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使我们这些读圣贤书的人也开始关心窗外事。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生活着九亿多农民的广大农村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问题,那里的经济还不够发达,那里的政治体制还不够健全,非常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尽自己应尽的一份力,作出自己应做的一份贡献!

[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