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推荐20篇)

浏览

3363

范文

105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x系x届毕业生工作在学院党委、办公室的领导下,在就业处的指导下,在面临重大困难的形势下,x系就业工作小组坚持狠抓思想教育,及时耐心的进行就业指导,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针,“就业指导全员化”的工作要求,“就业服务人性化”的工作原则,充分收集用人单位信息,把握机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细致深入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前一阶段就业工作做如下汇报:

针对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着“内抓教育,外拓市场、全员参与” 的原则和“早起步、早准备、早动手”的策略,我系积极、有针对的拓宽就业途径,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认真分析研究就业形势,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为了切实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我系针对x设计、装潢x设计、电脑x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就业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同时找准做好就业工作的突破口,及时掌握学生就业信息。经过分析认为,XX年,全省各高校毕业生人数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就业岗位并未有明显增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往年建立的就业基地和关系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减少,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就这三个专业方向而言,中小城市及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却持续攀升,市场对人才的选择越来越趋于理性,重点还是考察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为了适应学生就业的新形势,我系积极探索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途径,立足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指导学生应聘礼仪和技巧,切实把工作做到细处

1、引导毕业生及早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自觉地在工作中运用、丰富在系部所学专业知识,。从指导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设计,举办职业道德讲座等方面入手,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明确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社会的选择,怎样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学生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保持踏实肯干、锐意进取的良好的工作作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就业单位的好评。

2、鼓励学生参军、专升本,支持学生报考公务员、选调生、村官,参军等,扩展其他就业途径。我系参军自去年零的突破之后,认真总结经验,继续鼓励毕业生参军,并组织老师有针对性的对报专升本的学生进行辅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毕业生服务工作

1、我系及时收集整理就业信息并发布。为了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指定专人做好就业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发布工作。为了让每一名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在我系网站建设了专门的就业信息宣传专栏。通过学院组织大型招聘会1次,招聘单位几百余家,提供岗位30多个,通过招聘会达成意向100多人次。

2、引导学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创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学校工作的重点,x系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以及市教育局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和要求,一方面,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创业。据统计,08届毕业生有2人已实现了自主创业,带动10余人就业,多人拥有自主创业意向。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2024年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2878 字

+ 加入清单

一、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时间

20__年1月23日——20__年2月20日

三、调查形式

问卷调查并结合网上资料

四、调查论文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首先,对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得知: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而这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所以大学生就业时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企业人士的看法,更多的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就业心态。如今,"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这个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另外,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其次,在大学生个人心态及能力方面也进行了调查,由此得知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总结照成这方面的原因: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同学们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二、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页2]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职员,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第二类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应给他们说的机会,实在的对待,引导其正视自己,了解人才劳务市场,帮助其学会考虑问题,推荐一份具体性的工作。

第三类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第四类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女性,他们经历比较坎坷,多数插过队,下过乡,素质较高,下岗后家里生活条件随之下降,他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自信已被多年的不顺磨掉了,应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让他自信起来,推荐独立负责的管理工作等。

以上四类是较常见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新路子。使再就业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帮助下岗职工尽快找到新的岗位,维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村镇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调研思考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工会,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村镇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调研思考

农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然涌现的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的源头,也是目前工会组织体系架构中的一块短板。这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一部分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权益可纳入工会传统工作领域予以保障。而占半数以上的另一部分农民工,则是农闲季节在**镇区域就近务工,亦工亦农,流动频繁。特别是在**镇个体工商组织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就业单位行业庞杂,分布零散,承包、转让频繁变化快;企业主法制观念差,社会责任感缺乏;农民工本人在组织意识、纪律观念、自我保护等方面,与产业工人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工会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很难对其合法权益予以有效的保障。山西省泽州县建立乡镇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实践对解决这一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组织形式及职责

1.在镇工会的隶属下,与企业工会并列,主席一般由镇总工会协理员或镇工会主席兼任(根据当地财力决定)。2.在本镇所辖行政建立工会小组,小组长由联络员担任。3.在镇政府所在地,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小作坊、小门店等单独成立工会小组,直接归镇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管理。10人以上的企业直接建立企业工会或基层联合工会,为镇工会的直属工会。4.主要职责是:做好日常性务工人员动态管理、重大信息反馈及配合中心工作开展的文体活动,通过向农民工宣传政策法规、工会知识和维权途径,动员、组织农民工入会。5.以“聘任社会化、职责清晰化、管理目标化”的思路解决镇工会专职人员不足问题,建立镇、工会协理员、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联络员制度,公开选聘,县总审批,统一培训,颁证上岗。工作按季和年度考核,工作突出的表彰奖励,不称职者予以辞退。县总工会每年每人给予1000元补贴。

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1.设立工会小组,主要负责本外出(拟外出)人员、外来人员摸底登记,组织10人以下微型企业职工入会和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对本**10人以上未建会企业进行监督,重大紧急事件报告等工作,有效覆盖10人以下的小门店、小作坊等领域,将工会触角延伸到**镇。

2.工会小组结构简单,活动灵活,既承担了工会最基本的职责,又适应长期生存。避免了原来工会因本**企业减少而被迫撤消的被动局面。特别是这种形式贴近灵活就业人员,方便了诉求表达和思想引导,有了组织归属感。3.由于镇工会协理员和工会联络员由上级工会直接聘任并发放补贴,其工作不受业主的控制与干扰,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并且在当地有一定威望,职工信任、雇主信服,在协调一般性劳动争议和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

组建灵活就业人员联合工会的意义

一是解决了乡镇和村一级较为众多的从事个体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会组建问题,从组织制度上实现了工会网络全覆盖。二是为工会推行区域性集体合同和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通过社会化招聘,对解决基层工会干部短缺、推动工会干部队伍的社会化、职业化建设是一种尝试和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就业培训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培训,全文共 3253 字

+ 加入清单

就业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就业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新形势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工会组织在职工就业培训与服务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探索工会就业培训发展新路径,巢湖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于近期到市总工会、槐林镇和苏湾镇就此项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并实地察看了我市职工服务中心和亿信家政培训中心,了解了我市工会组织在职工就业培训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会就业培训服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总工会以促进职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积极创新培训方法,不断提高职工劳动技能,有力地服务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会先进就业培训机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xx年,巢湖市培训就业做法还在全国工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

(一)搭建了培训平台。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在市政府和合肥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200万元用于职工学校综合改造,提升了办学软硬件设施水平。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了“公益+市场”培训模式,引进了巢湖市亿信职业培训学校,与市职工学校合作办学。同时加强与我市服务业骨干企业合作,实现培训、实习、就业“一条龙”,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达到“双促进”。三是拓展培训内容。职工学校设立了电大工作站,为全市广大职工提供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培训。目前在校就读职工近千人,每年为巢湖大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200多人,先后被安徽省电大评为“办学先进单位”和“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二)提升了培训质量。一是找准培训内容。根据市场导向,企业向培训学校提出培训需要,学校按“订单”排班;学校排出需求比较集中的培训专题,学员按“菜单”自选。二是规范培训标准。认真研究市场和技术要求,对月子护理员、育婴师、家政服务员等培训项目制定了标准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三是改进培训方式。近几年,职工培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市总工会主办和协办全市性的技能比赛达16起,特别是20xx年举办的巢湖市十大行业系列劳动竞赛活动,吸引了全市近万人次参加,产生了11名巢湖市“五一劳动奖章”和55名巢湖市“金牌职工”。

(三)优化了就业服务。市总工会主动和企业、职业中介机构联系,与用工单位对接,广泛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和从业人员求职信息,通过网站、电子屏、招聘会进行发布,促进供需衔接。同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就业管理,为其建立个人档案,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合理推荐就业岗位。每年正月举办春节招聘月,每个周末举办公益现场招聘会。近三年,全市累计举办330多场招聘会,进场企业9000多家次,累计达成就业意向数千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培训机构承载能力薄弱。目前,我市职工学校只有1名在编教师、11名外聘教师,有11个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基本能够满足教学,但是教学设施只有25台电脑,远远满足不能满足教学之需。因此,师资力量、培训硬件等设施与当前就业培训需要差距较大。同时,还有培训经费紧张、补贴不够等问题,目前教师授课经费只有4万元/年。

(二)培训项目内容传统单一。我市组织的各种培训仍停留在几大传统行业简单的技能培训上,如:家政、餐饮、缝纫、营销等,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没有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与形势发展、市场需求仍有脱节现象。

(三)培训对象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培训项目多呈短平快特点,即:投入少、时间短、要求低,这些项目基本上属于基础性知识和岗前适应培训;二是中高级培训缺乏。从调研结果看,我市目前对于中高级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尚处于空缺阶段;三是人员结构层次低,由于我市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因此开展的大多是一些家庭主妇参加的培训,如:家政服务和餐饮、月子护理等,参与者积极性也不高。

(四)基层工会组织力量薄弱。由于组织架构调整,乡镇、街道工会组织在人员配备上有所削弱,开展工作只限于上级工会布置开展的一些工作,在职工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方面目前尚处空白状态,或泛泛开展一些配合性的工作,工会基层组织这一强大的队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拓展培训对象。一是要不断拓展到农民工。农民工如今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市总工会要把就业培训重心放在这支新型队伍上,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和享用农民工相关政策;二是要不断拓展到待业高校毕业生。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拥有的技能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且工资预期过高,因此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市总工会可以对这部分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活动的实施开展,重点对就业观念、技能提升、创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二)贴近市场,拓展培训项目。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工会就业培训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用工需求和职工发展需要,工会必须紧跟用工市场实际,主动分析市场,不断调整培训项目,增加培训内容,要由传统行业培训逐渐向新兴业态培训发展。随着我市建设明珠之城的步伐加快,巢湖半岛一批康养医疗服务项目已经落户或者即将落户,我市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方向和中心工作,及时调整培训结构。要将医疗、健康、养老以及旅游等行业纳入培训内容。此外,随着合肥市居家养老条例的出台,居家养老服务也将是一个新兴的热门产业,工会就业培训与服务要紧跟市场形势走,不断探索出更多的新的培训项目,在培训与创业就业的结合上不断突破。

(三)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模式。一是健全联合培训模式。在工会自身培训机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借助社会培训平台,切实发挥一校一中心的主阵地做用,开发其他市场培训平台加强合作。通过培训后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对培训内容做到优胜劣汰,切实发挥培训实效。二是完善多层次培训模式。区分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项目和课程,加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比重,逐步提高培训的层次。三是发展多样化培训模式,课堂培训结合实际操作培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可以借助企业和工业园区生产场地进行,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培训效应。四是根据实际,做好分类培训。根据我市实际,培训计划要做到分城市与农村,分巢南、巢西等五大经济板块,分行业、产业等进行。

(四)强基固本,切实发挥基层作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要不断加强,一是要党政高度重视,将工会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的考核范围,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会换届工作,配齐配强基层工会班子;二是要主动作为,有为才有位。把职工就业培训和服务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作为服务职工的一项重要抓手,切实为职工以及农民工就业、再就业以及能力提升做出应尽的责任;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开展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主动与城市结业介绍机构加强联系,搜索城市企业用工信息,同时要发挥村居工会作用,搜集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待业人员和需要用工的企业信息,做好双方的信息对接和共享,帮助更好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还要加强与境内企业联系,督促企业尽好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开展职工能力提升培训;四是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组织相关职工培训,也可以根据实际发展农业大户,解决本地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五是整合资源,打造就业培训基地。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资源,同时整合行业合作社资源,树立典型,打造亮点,利用大企业的资源和影响,发展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做实就业培训工作。

就业培训是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渠道。我市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好的经验与做法,帮助职工广泛就业和提升能力,助力巢湖市奋力实现“安徽争五强、全面进百强”的奋斗目标和明珠之城的加快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316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报告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事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是稳就业的重要一环。为了解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影响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四川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和调查中心于近期组织开展了XX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意向问卷调查。

调查采用面访方式,抽选了成都、绵阳、西昌等地21所重点和普通本专科院校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就业与创业意向两方面,共计完成有效样本3000个。本期主要对XX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调查显示,XX年四川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总体偏低,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不乐观,除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外,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薪酬期望偏高、有效信息不足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一、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状况

调查显示,XX年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半数以上学生对就业形势持悲观态度。受访学生中,56.5%的学生认为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前一、两年更加严峻,37.7%的学生认为相差不多,5.8%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反映出多数大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

图一:学生就业形势受访情况

分性别看,女生比男生悲观,有58.4%的女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比男生占比高4.1个百分点;分户籍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悲观,来自农村的学生有59.8%持悲观看法,高出城镇学生占比6.7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看,硕士及博士生持悲观看法的占比最高,达57.2%,其次是专科生和本科生,占比分别为53.2%和50.9%;分专业看,文史财经类学生持悲观看法的占比最高,为57.7%,艺体类比重最低为51.5%。

(二)近八成学生就业愿望较为强烈。面对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近八成学生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就业愿望。受访学生中,打算毕业后立即就业的比重占到78.6%。分性别看,女生就业愿望更为迫切,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占比达到86.8%,大大高于男生71.3%的水平;分学历层次看,学历越高,立即就业的愿望越强烈,硕士及博士、本科、专科生占比分别为86.5%、59.3%和52.4%;分专业看,理工农医类学生立即就业的愿望最强烈,占比居各专业首位,达到81%,高出文史财经类和艺体类4.2和6.6个百分点。

图二:学生就业愿望情况(%)

(三)签约率总体偏低,近四成学生尚未找到接收单位。在2240位打算毕业后立即就业(不含自主创业)的受访学生中,已协议签约的有812位学生,占36.3%,等待签约的有323位,占14.4%,等待接收单位最后答复的有252位,占11.2%,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有853位学生,占38.1%。分类别看,就业情况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男生好于女生。男生的协议签约率为41.7%,较女生高10.5个百分点;二是来自城镇的学生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城镇学生有37.7%已协议签约,比农村学生高2.8个百分点;三是博士及硕士生好于本、专科生。三个学历层次学生协议签约率分别为59.9%、35.3%和20.9%;四是理工农医类学生好于文史财经和艺体类学生。理工农医类学生协议签约率41%,其次是文史财经类,为33.5%,艺体类签约率最低,仅为23.6%。从尚未找到接收单位的853位学生看,也呈现出四个居多的相似特征,即女生居多,占56.7%;农村学生居多,占58.1%;专科生居多,占37.7%;文史财经类学生居多,占46.2%。

图三:已签约学生情况(%)

(四)个人发展、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是大学生择业最为看重的三个因素。调查显示,在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要素条件中(多选),个人发展空间列首位,有71.4%的学生选择,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有48.6%和44.2%的学生选择。此外,工作环境也受到近四成学生的重视。分性别看,男生比女生更看重个人发展空间,男生占比73.6%,比女生高了4.1个百分点,而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薪酬福利与单位前景,女生占比为51.3%、45.3%,分别比男生高了5.8和2.3个百分点。

图四:大学生择业注重因素

(五)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教科文卫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从地域选择看,约七成的大学生看好大城市和特(超)大城市的发展机会。受访学生中选择在四川就业的达63.4%,其中选择在成都就业的占比达45.9%。选择北上广深的占11.1%,另有11.9%的学生选择在北上广深以外的东部沿海城市就业。选择在四川以外其他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只占10.9%。

图五: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情况

从返乡就业意愿看,在全部受访学生中,愿意回到家乡所在地区就业的占三分之二。其中,男生占比68.5%,较女生高3.1个百分点;农村学生占比69.9%,较城镇学生高6.1个百分点;硕/博士生占比69.8%,分别比本、专科学生高2.3和5.5个百分点;艺体类、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比均超过70%,明显高于文史财经专业类学生。

图六: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情况

从行业选择看,教科文卫、金融保险和制造业是最具吸引力的行业。在各行业中,教科文卫最具吸引力,被20.9%的学生作为首选,其次是金融保险和制造业,分别有17.3%和12.6%的学生选择。比重超过10%的还有建筑房地产和公共管理(党政机关),分别为12%和11.1%。不受青睐的行业主要是农林水利矿产、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比重均在3.5%以下。

图七: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情况

从单位选择看,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受访学生中有28.4%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居各类单位之首,其次是科研事业单位,占15%,党政机关列第三位,占14.1%,外资和民营企业也占有较高比重,分别为12.5%和7.6%。近年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对公务员的追捧热度虽然在明显减退,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据调查,打算在未来几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仍占到三分之一。由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就业稳定性仍是目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竞争激烈,加之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正逐步由集中向分散多元转变。

图八: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情况

(六)约一半的学生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近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择业观念正在逐步变化,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大学生逐渐增多。调查显示,对于有到基层(小城镇及乡村社区)就业的机会,45.3%的大学生表示乐于接受,35.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只有19.3%的大学生表示不接受。对于有到小微企业就业的机会,53.9%的大学生表示乐于接受,35.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只有10.7%的大学生表示不接受。分性别看,男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有47.7%的男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有55%的男生愿意到小微企业就业,分别比女生占比高4.4和2个百分点;分户籍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有49.2%愿意到基层就业,有58.1%愿意到小微企业就业,分别比城镇学生占比高8.3和7.7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看,学历层次越低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比重越高,专科生中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比重分别为51.1%和65.7%,明显高于本科生44.8%和50.6%的水平,硕士及以上学历生比重最低,仅为36.2%和41%。分专业看,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占比以理工农医类居首,为48.4%,分别比文史财经类、艺体类高5.8和6.4个百分点;对于到小微企业就业,艺体类与理工农医类占比十分接近,分别为56.4%和56.3%,比文史财经类占比高出5个多百分点,综合看理工农医类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

图九: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情况(%)

二、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薪酬期望偏高、有效信息不足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主要源于大学毕业生数量供需失衡。一方面是高校大幅扩招导致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需求较为疲软。除此以外,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

(一)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不少受访学生抱怨,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偏离,花了大量时间学了很多无用的东西,学非所用,学用脱节,高校教改雷声大,雨点小。受访学生建议:1、加快推进教改,调整课程设置,压缩理论课的比重,尤其是对内容陈旧且与就业关系不大的理论课大幅削减;2、增加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如何合理定位及制定职业规划等方面有针对性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3、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在校学生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接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部份大学生对薪酬期望偏高,尤以专科生最为突出。调查显示,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以4001元以上为主体,占比达到65.8%。其中,6001元以上占比高达35.7%,其次是4001—6000元,占比为30.1%,经测算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平均约为5060元,比目前刚毕业大学生实际月薪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分本、专科看,教育部直属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期望值与实际值相差最小,为16.6%,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毕业生期望值均比实际值高出30%以上,其中专科最高,差距达33.6%。专科生薪酬期望值与实际值相差最大,而实际签约率最低,由此不难看出,自身定位的不恰当和薪酬要求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效就业信息不足。部份学生反映一些高校在提供就业服务尤其是引进用人单位和提供有效就业信息方面做得不够。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少通畅的信息渠道,大学生得到的很多是过时的、无用的甚至是虚假的就业信息,真正有用的不多,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据调查,有近六成大学生将用人单位信息列为最想获得的就业指导。受访学生建议:1、增加现场招聘会的次数,多组织有诚信的招聘单位入校宣讲。目前各类招聘会是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受访学生中有56.9%是通过招聘会获得就业信息,居各种信息渠道的首位;2、对少数缺乏诚信,提供虚假信息的招聘单位予以公开曝光;3、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大型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人才及劳动力市场之间就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充分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623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针对这种情况,在校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成为必然。

一.        专业概述

1.                   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

2.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较广泛的社会与人文学科基础理论与知识、较强的汉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基础,能够在文化、宣传、出版、教育、新闻媒体、公共关系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及继续专业深造的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                   专业主要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原理、民间文学概论等。

二.        专业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

1.          就业现状

据新浪教育相关信息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有如下发展: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20.14%

就业流向:国有企业就业为5.04%;中初级教学单位16.55%;其他企业就业为14.62%;三资企业为2.90%;其他灵活就业12.59%;机关为3.24%;其他事业单位2.10%;出国及退学1.68%;自由职业2.18%;

就业率:84.92%。

2.               就业前景

(1)                就业方向

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2)                           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

既能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同时,又能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                           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任职资格)

积极的心态,必备的技能,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和创新的能力,具有人文的眼光,团结合作的意识,认真负责,热情并对工作充满激情,交际能力强。

(4)                           前景分析(包括节薪水、职业发展空间、竞争状况、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等)

目前来说,总体供大于求,但需求量比较大。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文学及写作又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报本专业。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6961 字

+ 加入清单

学校:洛阳师范学院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作者:杨 宇 阁

第一部分:前言

摘要: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第二部分: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2.3调查的目的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

2.4问卷调查的结果

1.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2. 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

3. 您将来想要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

4. 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什么?

5. 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什么?

6. 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基层工作是否愿意?

7. 你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8. 如果你现在去求职,你觉得你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9. 如果是自主创业,认为您最需要的是什么?

10. 您所欲就业的类型是否与您的专业相符?

11. 您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是什么?

12. 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13. 你期望你毕业后的工作薪资是多少?

2.5调查结论

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

2.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够了解

3.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

4.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

5.学校、社会指导与辅助力度不够

第三部分:调查分析

3.1大学生就业现状认知与分析

3.1.1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了解,相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20xx年来说,220xx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名,相对去年增加28万,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220xx年高校就业人数高达810万;同时220xx年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有6.7万家倒闭,故此教育部表示,220xx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

220xx年,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同时也受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220xx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力,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3.1.2 13、20xx年的就业率分析

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两头高中间低,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

2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理科类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排名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3.2 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64.7%的同学认为“应届毕业生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企业需要较高职业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对 专业面太窄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大学生自主能力和工作经验得到重视,但仍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矛盾。

当前各大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是为了锻炼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旨在更好的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利用假期休息等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打工兼职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收获经验。

我们同学们处于一种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各招聘信息上列出来的要求,只能勉强适应其中的一、两条,有些同学基本上很难找到自己觉得能被看重的岗位,更谈不上熟练、精通这样的要求。

3.3大学生就业的选择

3.3.1工作岗位的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55.2%的毕业生选择了到工作稳定,福利相对较好的国有企业,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50.5%的毕业生选择先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也有所上升。

关于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热门企业。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不管选择哪种企业,都要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3.2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这样的一二线城市在求职者的选择工作地点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中小城市,然后才是家乡县级城市,另有相对较少人表示愿意去西部相对发达地区,个别人选择其他地方如海外。

选择工作地的主要标准:过半数的人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选标准。可见对于面林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然后是生活条件,宜居程度等。

这反映了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前景,都显得比较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3.3.3去基层工作意愿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明确愿意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比例都有下降趋势,而表示可以考虑的比例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求职者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总体上视乎更模糊。

3.4大学生毕业时的去向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52.2%的同学认为直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占16.4%超过想考研的人数14.4%,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10.2%求职考研两手准备,极少数人认为3.9%出国深造,也有人认为可以缓几年。

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大三起就开始忧心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了。摆在大家面前最为清晰的,是两条路:继续深造(考研/留学)和找工作。现在研究生扩招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深造的机会。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

对于求职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需求的了解,对应聘公司情况的调查,就业心态的调整等。要把握好就业的主动权,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前景。对于考研的同学,也应该做好两手准备,因为也许会错

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所以也应该花点精力关注一下就业信息。

3.5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有56.7%的学生认为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是就业最有效的途径,有49.3%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网上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12.5%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占25.3%的硕士和博士生选择由“学校推荐”。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青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 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在求职渠道上,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招聘会作为求职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3.6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64.5%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先就业,是要求大学生摈弃陈旧择业观念,即盲目定位、期望值偏高的心态。通过先就业,在涉世之初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在社会竞争中发现机会,为以后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7大学生期望月薪

调研数据表明:近一半的求职者期望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22.1%的求职者期望在20xx-3000元之间,少数人期望在4000元以上或20xx元以下。

尽管物价在上涨,但求职者期望的月薪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依旧保持与20xx年持平。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4.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4.1.1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4.1.2就业容量小,就业人数多

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我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亿人但有中小企业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只有中小企业1100万个),就业容量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等众多的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4.1.3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但是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认知度不高,

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完善且有下降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多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

4.1.4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1.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导致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2.不当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另外,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少本科生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或者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都不切实际。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从大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当前人才市场竞

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是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部门方面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对广大的基层单位不愿理睬。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还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4.1.5就业制度上存在障碍

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

4.1.6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关注意识不强

许多学校热衷于升格改名,办学模式贪大求全,学术上急功近利,高等教育趋同性愈来愈强,竞争区间愈来愈窄。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力度不够,同时现今中国的大学仍以学习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实践的鼓励程度和推行程度都不够。很多高校决策不作市场和社会调查,陷入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境地,全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

4.2大学生就业建议

4.2.1学生层面

1.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1) 正确就业定位。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要

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

2) 做到灵活就业。转变到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

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

3) 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寻找与自身条件

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2.大学生自我能力的完善

1) 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人鱼资源的能力等。

2) 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

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

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4.2.2学校方面

1.改革教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2.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

3.召开就业讲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应多开展类似就业指导的讲座,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创业,进

行教育改革。加大对社会市场状况的了解并将之用于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4.2.3企业方面

1.招聘标准与程序的变动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为经验论、为学理论,摒弃用人歧视。

2) 选人标准要合理。企业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

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制定合理选人标准。

3) 确定合理招聘程序。确定招聘考核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再按考

核程序进行后,择优录用。

2.与学校的合作

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2.4政府方面

1.就业措施变动与关注

1) 政府则应该完善就业渠道与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2) 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积极跟进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

况,从而让大学生时时刻刻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情况,更好的做好就业规划。

2.加强政策实施。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岗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关键是让这些措施落到实处,让大学生真正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2962 字

+ 加入清单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

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

调查者都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专科学校的学生占64%。

专业有:

传媒(新闻、文秘)

语言类(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日语、德语)

经济类(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会计)

设计类(建筑设计、动画设计)

技术类(计算机科学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

管理类(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工作

调查形式:

调查问卷共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高达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

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

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

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地理位置与单位性质、社会经济因素),内在价值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价值因素(家庭的经济条件、薪水和福利、)。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和父母的决定为同学们所所首先考虑下的,接下来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

几点意见: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并与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3)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间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社团的下乡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职,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了解现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积累一些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这些都是将来找工作的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就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状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743 字

+ 加入清单

就业促进执法检查状况调研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尤其在当前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对于保民生、保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服务大局,搞好监督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不久,常委会组成了由我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有关工作机构负责人、市人大代表和财经工委委员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对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还委托县(市)区人大检查了本级政府的贯彻实施情况。为增强这次执法检查的效果,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协助下,特邀国家级专家莫荣来宜举办了《就业促进法》法制讲座;

检查期间,集中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三区自查情况的汇报,召开了建委、工经委、财政局、司法局、商务局、总工会、团市委、妇联、工商联等市直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座谈会,察看了市人力资源市场、群帮再就业基地,走访了安徽华茂集团、汽运公司等部分大中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深入到桐城市、太湖县走访了解有关情况。

一、我市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取得的成效

(一)建立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政府责任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了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新增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争创充分就业社区、争创充分就业乡村、消除零就业家庭、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等指标纳入考核目标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进行年度考核;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为扩大就业、促进就业、统筹就业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促进就业的目标任务。工业部门大力实施工业经济三年翻番计划,以保增长促发展拓就业。截止XX年底,全市中小企业达17000户,就业人数达50.15万人;到今年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196户,职工人数16万余人,比XX年净增280户、2万人,职工队伍相对稳定。建设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了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的作用。目前,全市建筑业从业人数约5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70%,在外地从业约40万人,未发现大量返乡现象。商务部门着力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带动和扩大农民就业。近年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1万人;

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解决农民就业XX余人;抓大型市场建设,解决就业1000人;抓大型商场建设,新增就业岗位XX个;抓示范商业社区创建,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岗位3044人。

围绕《就业促进法》的实施,很多部门和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建立再就业基地等措施,促进和支持就业。市妇联坚持“四送一树”(即:送温暖、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树典型)活动,热情为返乡妇女就业创业“铺路搭桥”,协助政府有效地开展了促进就业工作。

(二)强化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城乡统筹就业扎实推进

市、县(市)区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在稳定城镇就业的同时,工作重点快速转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

一是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去年以来,全市以“3231”工程和228个投资额达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并申报各类工业投资项目498个,大力提升项目落地率和建设投产速度,有效拉动就业,约有3万返乡农民工在园区企业实现了就业。

二是发展非公经济,鼓励各类企业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仅省政府认定的5个产业集群镇,去年集聚企业1168户,比上年增加282户,规模企业86户,比上年新增35户,就业人员达61185人,比上年新增9891人;省经委认定的4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有规模企业32户,就业人员达13000人;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认定数950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科技人员8000多人。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会计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会计,全文共 132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会计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我们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应该了解会计就业的前景。因此,我们小组11月15日至17日走访了学校附近很多大中小型企业,其中包括三一重工,可口可乐,省新华书店公司,开元酒店,老树咖啡店等并对他们的财务室进行了相关调查,发放了调查问卷,同时与其会计等人员进行了一些交流。

一.调查目的

了解各企业设置哪些会计工作岗位,各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职称及工作年限等。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改进.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主要在长沙市区和星沙地区,设有会计岗位的各大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

三,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各单位的性质和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情况,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会计职称,会计年限,所学专业,性别,以及对会计就业前景的看法等

四,调查方法

通过现场试书面问卷调查和现场交流了解近50名会计从业人员相关情况以及他们的主要看法。共发放问卷25份,收回16分,本调查问卷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详见调查附表).

五,调查结果和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我们调查的企业类型比例如下:

企业事业其他

会计人员的学历(表一),性别(表二),职称(表三),工作年限(表四),所学专业(表五)等比例情况分别如下:

(1)从表一看,大专学历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本科。这说明会计专业对学历的要求相对还不是很高。大专生在这一领域竞争力相对较强。男女比例方面,男女比例为2:3。可以看出,女性占了大半江山。但男性担任会计主管的要多,而女性担任出纳和一般会计人员的较多。工作年限方面,一年的很少且基本都是担任出纳,2-3年的所占比例较多,其次是3-5年的。其中,会计年限越久一般担任的岗位级别越高。这印证了那句“会计越老越吃香”。职称方面,一般会计人员和初级职称较多,中级次之,高级和注会较少,这反应出当今社会还是缺乏高端顶尖人才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另外,从表五可以看出,会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对口的专业,在这些被调查的会计人员中有百分之六十以前是会计专业的。因此,同学们以后从事会计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2)调查中,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应用是异常突出的,而其它的经济业务处理能力、税务业务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审计能力等相应地应用较少。它们的应用比例如下图所示:

(3)在调查问卷中问到会计在部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这一题时,很多人在比较重要这一项打钩,这说明,我们会计人员还应具备一定的分析经济形势,经济决策的能力。另外,有45%的人认为会计专业前景为较有前途,15%的人认为无前途,13%较无前途,20%的人认为因人而异。10%认为很有前途。在会计工作稳定方面,有55%的人认为会计工作的稳定性为一般稳定,15%的人认为不稳定,30%的人认为因人而异。

(4)通过对会计人员的交流,他们认为在任职的基本要求中,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是比较重要的,其次就是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以及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态度,由此可以说明,现在大多数的会计从业人员中,都是具备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为主的。下面是对会计知识结构的总结。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4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12238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就业情况调研报告2021

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情况就成为了一个所关注的话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xx大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党的xx大报告,用相当篇幅部署了高质量就业工作。为落实xx大精神,了解群众对“如何提高高质量的就业”的想法和意见,给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县委的安排,XX县人社局近日开展了为期10天的就业工作情况调查。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劳动力基本数据

XX县劳动力总量(男16-60岁,女16-55岁)877514人,其中男488356人,女389158人。16-30岁301207人,31-45岁293817人,45岁以上282490人。富余劳动力数量64302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7.3%.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数达38.3406万人,其中,省外务工24.4867万人,市外务工36.1721万人。

二、XX县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县把扩大就业,作为农民增收、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内转、外输、创业并重,服务、培训、维权并举,初步形成了“转移一人、富裕一家;转移几人、改变一个村庄;转移一批、带活一方经济”的就业新气象,全县劳动力就业已达65万人,遍布全国60余个大中城市,年创劳务收入40亿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8%。20xx年以来,XX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000人,、《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就业》、《经济日报》、《山东就业》多次推广XX县的经验。XX县先后被山东省的人民的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XX县”。

1.建立劳动力信息“新闻发布会”制度。XX县积极探索拓宽劳动力转移培训、用工等信息收集的途径和形式,建立劳动力转移“信息发布会”制度,并充分调动28个乡镇、办事处人力资源保障机构工作人员和1174个村、社区劳务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利用电视、短信、电话、宣传册,保质保量把用工信息传送到群众手里,提高信息发布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探索适应城乡的劳动力转移信息发布新机制。过去,群众外出务工,由于缺乏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人往哪里去、哪里能挣钱,都是跟着感觉走。信息不畅已成为制约就业的一个瓶颈,XX县就业服务部门加大了用工信息发布力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宣传服务卡、网站等多种措施和先进科技手段,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基层协理员深入村镇、农民聚居地,开展一对一的宣传服务,在政府、企业和外出劳动力之间,搭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劳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减少劳动力转移无序流动,提升劳动力转移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为克服劳动力转移盲目无序输出,XX县每年春节前,还要开展一次劳动力转移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根据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建立县级劳动用工数据库,进行网上发布,使劳动力转移求职与企业招工信息对接,开展针对性的劳动用工服务。

2、帮扶倾真情。XX县积极落实国家扶持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将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纳入招工奖励体系,奖励招收一定数量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的企业,根据用人单位招用下岗失业、进城农民的人数给予融资担保、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XX县加大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奖励力度,XX县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援助制度,将招用下岗失业、进城农民纳入现行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职工社补范围、残疾就业援助范围、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范围,依照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再就业政策,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他们还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自谋职业,对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免缴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在外打工多年,有一定积蓄,创业有技术,从而使自主创业成为可能,但创业初期,创业缺乏资金的是必然的,针对这些特点,XX县制定了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创业贷款指导意见,建立了小额担保中心,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担保。20xx年,XX县已成功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00万元。

3、阳光培训送温暖。XX县实施培训、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培训模式,灵活安排培训场地,以实验室、车间、田间为培训课堂。庄寨镇农民工赵小红高兴地说:“培训送到车间、田间,学技术不耽误打工挣钱,人社局想得真周到”。XX县针对下岗失业、农民工缺少劳动技能、就业能力弱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务工农民实现了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通过整合县内教育资源,以县就业培训中心和技校为重点,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展岗前岗中实用技术培训和“储备式”技术人才培训,先后对两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进行了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建立起门类相对齐全的技能人才库。同时,XX县还配合用工单位需求,对下岗失业人员、务工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安全生产、文明礼节等方面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和岗位竞争力,使他们干得好、留得住,力争让每个农民都吃上“技能”饭,怀惴技术闯四方。XX县围绕市场需求优化培训结构,开展定向、订单和储备式培训,培训出一批专业对口、质量优良的下岗失业、农民工队伍,提高了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的择业竞争能力。XX县根据用工企业向就业部门提供所需工种、技术、人数、薪金信息,组织培训。这种“用人单位下订单、培训机构列‘菜单’、政府补贴来买单”的“三单”培训模式,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题,增强了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求职培训的针对性,让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更快上岗、人尽其才。XX县实施技能培训国家认证制度,对培训合格农民工进行“包装”,为他们颁发国家承认的技术等级证书,贴上“专业技能”的商标,力促下岗失业人员、农民站得住、能发展。仵楼乡农民工王洪娥参加了消防、保卫培训,在北京城建集团打工期间成绩突出,被授予“北京杰出外来务工青年”称号,被转为北京户口。据统计,目前XX县参加“技能”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中,有6000多人担任单位技术骨干,4000多人在城市落了户、买了房。技能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香饽饽"。

4、留守儿童留守不流泪。XX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最让外出务工农民放心不下的是家里的“留守儿童”。为此,XX县人社局、计生局、县妇联牵头成立关爱留守人员领导小组,组织各乡镇、街道、村为单位成立帮扶小组和服务中心,向农民工“留守儿童”送温暖、送关爱、送真情,确保留守儿童拥有一个轻松、健康、愉快和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XX县以教师为主体,推行“代理家长”,让农民工留守儿童有一个气氛融洽的家。XX县各中小学积极在留守学生中开展主题班会,任课教师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留守儿童”信箱,与学生通过通信交流,让留守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倾诉自己的酸甜苦辣,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以就近的原则,对农民工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包保。学校和结对教师签订“结对包保职责”,对留守儿童从学习上指导,心理上疏导,习惯上引导,着力提高学习成绩,着力保障健康,着力培养良好习惯。XX县以村级基层组织为主体,督促村干部和现有监护人履行抚养监护义务;以计划生育干部、人社所工作人员为主体,配对“爱心家长”,建立长期深入联系,给他们以温暖与呵护;妇联开展“妇委会联系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妇女为“留守儿童之家”捐赠玩具、体育用品,让留守孩子在“留守儿童之家”寻找快乐;XX县统战部、工商联、教育局、企业家协会共同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同心工程”,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盒,收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以及“留守儿童”的家长联系方式,监护人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详细记录,认真记载“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和特点,认真打造出符合XX县实际的系列“同心”品牌。XX县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系列青春光明行活动,帮助他们对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儿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特别贫困的15名失学儿童进行救助,每人发放助学金300元,各供电所青年志愿者还同4名以上的留守儿童建立了结对联系,重点解决生活、学习、用电等方面的困难,督促其按时完成学业,避免父母不在身边出现学习下滑、不务正业现象发生。XX县建立“爱心热线”,每月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至少一次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情感、生活、学习情况的交流。XX县还认真落实留守儿童“两免一补”政策,建立贫困留守儿童资助制度和助学金制度。

5、“劳务经纪人”助农民就业。XX县将培养壮大农村劳务经纪人,作为推进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强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经纪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农村转移就业。目前全县从事劳务输出的经纪人达到1000多人,输出种类涉及20多个行业,劳务经纪人已成为推动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力量。XX县摸清底数,广泛建立组织,凝聚农村劳务经纪人;抓培养,让劳务经纪人成为“领头雁”;强化培训,提高劳务经纪人自身素质;规范管理,打造了一批能征惯战的劳务经纪人队伍。XX县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为依托,加强对劳务经纪人的培养和管理,引导培养有头脑、有路子的青年参与劳务经济工作,发展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对优秀的劳务经纪人,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他们成为规范的劳务中介机构。XX县为劳务经纪人建立个人档案,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定期免费发布劳务信息,帮助有实力、有条件的劳务经纪人在用工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联络处。XX县人社局以维权促输出,帮助经纪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拖扣工资、劳动仲裁、生产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解除劳务经纪人维权不力的被动局面。XX县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政策和转移培训政策,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合作,探索“教育合作带动转移输出模式”,实现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与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用工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的稳定就业与户籍转移。XX县积极探索劳务输出新模式,通过“劳务公司与经纪人、劳务能人链接模式”,将经纪人、劳务能人队伍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民工就业空间和服务网络,努力打造特色劳务“XX县品牌”。XX县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联络对接,在青岛、济南、广州、深圳、萧山、苏州、常熟、义乌、东莞、北京等地建立沟通合作机制,以劳动力输出、就业服务、维权为合作基础,逐步拓展到技能培训、组织输送、跟踪服务、劳务代理、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合作。同时,积极拓展境外劳务输出领域,在境外劳务输出方面作出亮点。XX县积极组织“十佳劳务中介公司、十佳劳务经纪人、十佳劳务品牌”的评选活动,为劳务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了XX县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劳联集团原来XX县一家叫“汇思劳务”的小公司,几年来,在XX县人社局支持下,得到迅速膨胀。目前,公司拥有员工近万名,旗下拥有200多家连锁店和直营店,遍布济南、北京、上海等国内100多个城市以及英国、德国、芬兰赫尔、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部分城市,年营业额50亿,主营业务有劳务外包派遣、民工酒店、学校、老年公寓,办有《劳悟》杂志、大型就业网站,目前已经形成从招工到用工服务、教育完整的产业链,公司是国内人力资源行业首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的企业。

三、存在问题

1.劳动力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差。近几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蔓延,使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是劳动力的(实践调研报告2019)主体,共558593人,占67.4%;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109966人,占32.6%。劳动力中,参加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101766人,占26.4%,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占18.2%。薄弱的文化基础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报酬、没有技术含量的苦力工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六大行业,从事职业危险性较大的工作,有35%劳动力从事建筑劳务。

2、部分员工待遇低,权益难保护,就业单位不稳定。劳动力中,58%在个体私营企业打工;19%从事修理、装修、搬运、拾荒、摊贩等流动性工作;在外资或港澳台资企业打工的占11%;在国有或集体企业打工占7%。61%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不与打工者签订劳动合同,42%的劳动力经历过解雇的遭遇。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障水平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平均每天加班时间2.36小时,同工不同酬,缺乏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30%的农民工月工资在1500元以下。工作时间长,没有加班工资,拖欠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29%没有基本劳动安全保障,58%的农民工同工不同酬。权益得不到保护,现在,工伤认定把用人单位提出申请作为伤残者提出申请的前提,有6%的员工认为这样会造成工伤无法认定;有11%的农民工反应工资拖欠方面存在行政程序时间过长的弊端;有9%的员工反应仲裁与诉讼制度存在环节多、时效短、费用高等问题;有2%的员工反应法律援助无力,员工权益缺乏有力保护,受欺侮,有17%的农民工遭受过休息权、获得报酬权、伤残医治权、人身自由权受侵害的遭遇。11%的农民工有过工资被克扣或拖欠的经历。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1年以上的只占15%。

3、农民工户籍受限制。户籍壁垒是农民工身上的最大枷锁,是“农民工”概念产生的根源,也是农民工无法与城镇居民处于同等地位、享受同等权利的最终根源。现行户籍制度人为地附加在户籍制度以外的一些社会功能,导致了当地居民和农民工在就业、培训教育、劳动用工、医疗、税赋等方面的待遇不同,使农民工只能作为城镇的暂住人口,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人为地制造了等级和利益差别,加深了城乡分割的裂痕,造成了对农民工的歧视,无法使农民工在城镇安居乐业。农民工在城镇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被封闭的城镇体制抛向城镇公共政策和城镇管理的社会边缘,被限制享有当地城镇居民的公共资源。调查显示,希望解决户籍限制的农民工占87%。

4、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大学生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个人综合素质欠佳,动手能力差。学校讲授的知识沉旧,转化率低,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高不成,低不就”,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地域偏好严重,就业天平失衡,大学生就业意向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的沿海地区,希望留在城里,不愿意去农村、去基层。目前劳动力市场管理粗放,人才市场配置、服务手段、服务方式落后,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5、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千百年来,土地始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被剥离出来,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随之迅速扩大。在失地农民群体中,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占大多数,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是解决他们生产、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失地农民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大量因失地而失业的农民的生存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尽快高质量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6、“结构性失业”问题。目前XX县劳动力40岁以上的占78.69%,而用人单位通招工,82.6%以上要求年龄段是35岁以下。大龄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程度低、没有技术特长,遇到了就业上的“坎”,受到用工单位的冷落,处于“年龄供求结构性失业”状态。目前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及大量40岁以上的农村富余留守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处于结构性失业状态。

四、建议和对策

通过此次调查,对XX县“如何提高高质量的就业”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XX县人社局张本朝分析说,新生代劳动力职业技能晋升的意愿比较强烈,而现实中其职业升迁存在种种障碍;渴望融入城市,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阻碍着他们的城市梦想。老一代属于生存型员工,为养家糊口到企业上班,但新生代员工进入城市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重复的工作,不希望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维权意识强,经常会对加班费很低的血汗工厂说不。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不想吃苦,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员工的文化水平和聪明才智普遍高于老一辈,这是优势;但有一部分人,没有老一辈踏实肯干、吃苦耐劳,他们个性张扬、却相对浮躁。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多元,而现实工余生活显得单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生代劳动力要想真正融入城市,还得学学老一辈,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才行。要解决上述问题,不能指望人社局单方面解决,建议政府积极介入,政府、企业、员工三方面共同完成。根据我们调研情况,现建议如下:

1、建立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按照县委规划,2019年,县城人口要达到50万。要完成这个目标,每年进城的这4万人,要有稳定的岗位、稳定的收入,否则一切都可能落空。要落实县委总体规划,建议建立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以原12平方公里的大城东物资文化交流会商贸物流区为核心,涵盖衣、食、住、行、购、娱等功能区,设农林牧渔特色产业和产品经贸区、工业产业和产品经贸区等8大功能经贸区。凡进入就业援助基地的“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县政府免费给予安排摊位,县人社局给予3至5万元的无息担保贷款,作为摊位运转费用,人社局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职业中介服务补贴。为进一步拓展就业帮扶人员就业途径,让就业帮扶人员学习创业的方法,增强创业的本领,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还建议以帮扶创业为突破口,在“就业基地”设立帮扶人员创业孵化区,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自主创业以大力支持。设立“创业基金”,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工商注册、纳税手续办理、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努力营造能创新、敢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引领政策不仅会让进城创业群体获得了“血液”补充更加健康,还会激励小老板不断诞生,使XX县进城创业群体数量大幅度增长。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拉动进城创业就业的倍增效应将会更加凸显,实现了“扶持一个人,带动一批人”。

2、政府创设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为了做好对进城创业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除建议建立直接吸纳的就业基地,集中安置一批人员外,还建议健全购买服务的社会基地,通过保洁、环卫、保安、治安、执勤过渡安置一批。我们还建议推进公益性岗位市场化运作,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断扩大就业渠道,安置吸纳一批进城购房创业人员,建议制定政府公益性岗位管理使用办法,考虑设立农村管理公益性岗位、农村技术服务公益性岗位、卫生服务公益性岗位、社区体育公益性岗位、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帮扶公益性岗位、大学毕业生企业见习公益性岗位。即改变了公益事业没有专人抓的局面,又把社会管理的触角真正延伸到基层,体现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关心民生的具体行动;即解决了“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又维护了社会稳定,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建议制定公益性岗位的招聘办法,规定招聘对象,明确由用人部门协同人社部门负责招录。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被聘用后,用人单位与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签订一年以上期限的公益岗位协议。用人单位要按月支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包括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费,人社部门给予岗位补贴。这种政策的扶持,保证了公益人员的稳定性。人社局成立公益性岗位管理办公室,采取实名制管理,公益岗位人员的日常管理放在街道、社区、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随时集中使用。建立由群众当评委、社会当考官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工作积极、群众比较认可的公益岗位人员,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宣传和表彰。人社局公益性岗位管理办公室,完善明查暗访的督导抽查机制,使每个公益性岗位管理员有压力,有动力,有活力。公益性就业岗位的推出,对于弱势群体在满足自我尊严,鼓励农民进城,实现自我价值等多方面有着与其他政策无法比拟的功能。提供的是一个岗位,奖励帮扶的则是一个家庭。

3、建立标准化的职业指导室。今年,XX县人社局两名同志考取了“国家一级职业指导师资格”,建议XX县参考青岛、烟台先进县市的经验,设立高标准的职业指导室,针对求职者缺乏对职业和对自我的了解、职业定位模糊、无法顺利就业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职业指导,更好地引导求职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能力。通过职业测试、性格测试,确定就业方向,顺利实现人职匹配。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较低,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并非无路可走,关键在于转变就业观念,固守传统的就业观念无疑关上了再就业的大门,转变就业观念就会拓宽就业渠道,压力会变成动力,挑战会变成机遇。个别人员不愿干脏、苦、累的工作,对工作单位和职业挑三拣,有的对职业的要求是既要高工资,又要轻松体面,不愿意放下架子,这山盼着那山高,这样往往失去了很多机会。相反,那些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人员就业时就容易多了。新一代打工族更加挑剔,他们起点较高,但“眼高手低”,虽然跑遍各大招聘会,依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指导师首先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在挑剔企业之前先给他们定好位,继承上一代打工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基层做起,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职业素质,掌握实际可用的技能,把自己从普通工人提高到企业必需之才。职业指导关系到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XX县要通过“精细化”职业指导,努力促进就业服务从宏观式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被动式服务向主动服务、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积极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细、规范、人性化的就业指导。

4、鼓励用人单位安排吸纳进城创业人员。本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吸纳经认定的“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人社局按政策给予下列补贴(一)一次性补贴。本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劳务派遣类公司除外),用人单位吸纳经认定的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属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0元;属于进城农民以及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险费已满2019年的失地农民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费用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二)社会保险费补贴。对注册经营、税基在本区的企业(劳务派遣类公司除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吸纳安置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企业、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全额补贴。(三)岗位补贴。注册经营、税基在本区的企业(劳务派遣类公司除外)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吸纳安置本区户籍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持续稳定提供10个以上困难人员就业岗位的,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后,可按本县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岗位补贴。岗位补贴与一次性补贴不得重复享受。

5、强化技能培训。政府制定政策,开展技能扶持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活动。县技校设立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本人及子女专训班,专训班全部免除学员学杂费,每年补助1500元的助学金。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因需施教,长短中培训相结合,开展定单培训、招标培训,校企结合,利用空闲季节,集中开展建筑、缝纫、烹饪、驾驶、修理、餐饮服务、营销、机械制造、机械化耕作、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种内容的培训。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训计划的时,培训内容紧扣市场需求,紧扣农民工的打工需要,让农民工普遍感觉“用得上”,“学了不白学”,发挥培训的应有效果。创新培训方法,以车间、田间为课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技术示范、技术人员包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让农民工听得懂、看得清、学得会,掌握1-2门实用技术。尝试采取向农民工发放“技能培训券”制度,让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培训时间,自己选择培训学校,农民工缺什么知识,自己自主选择学什么,加快培训学校优胜劣汰。加大农民工培训宣传工作,让农民真正了解国家“免费培训”及培训补贴政策,增加参训积极性。

6、建立准确高效的用工信息发布制度。信息交流不畅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瓶颈,要加大劳动力信息发布力度,通过市场服务大厅、城市电子屏、互联网、大众媒体、电视台、手机短信、宣传服务卡、网站等多种措施和先进科技手段,发布真实准确快捷的用工信息。基层协理员深入村镇、农民聚居地,对农民工开展一对一的宣传服务,在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搭建一个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减少农民工无序流动,提升农民工求职效率和企业招聘效率。

7、规范劳动用工,用法律保障农民工权益。各执法部门要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解除和终止等环节,防止用工违法扩大化。明确规定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依照法定程序直接与员工本人订立劳动合同,不得以劳务派遣合同、集体合同或包工头代签农民工个人劳动合同。努力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建立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规定的同时,明确用工单位必须及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支付工资及赔偿金,并对拖欠工资的用工单位给以重罚,不让农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泪。建立符合县情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工待遇,逐渐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工兄弟过上体面生活。他们建立农民工维权组织,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保护农民工利益,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侵犯。

8、制度层面的建议。让进城创业“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安居乐业,必须消除所有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制度性障碍;让他们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同样的培训补贴和创业扶持政策;还给他们所有合法国民待遇,确保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平等参与权和分享权;实施“迎接新市民工程”,将已经进城稳定就业的“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转为城镇居民,让他们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并享受与城镇原居民同样的市民待遇。抓紧研究帮助“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城落户的问题,更好地为他们进城落户做好服务;研究农村宅基地和资产权益保障以及促进其货币化、资本化的问题,增强他们在城镇落户、发展的能力;要研究“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到城市发展后原享有政策和集体经济权益方面的问题;要研究适应他们进城发展的计划生育政策问题;要研究为“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城提供住房保障的问题,最大限度保障他们在城镇的住房需求;要研究完善“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要研究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水平的问题;要研究确保他们的子女接受均等教育的问题,逐步解决他们的子女就学难的问题;要研究为他们提供和市民均等的服务。“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他们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这一现实要求我们的农民工政策尽快做出调整,为“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条件。建议打破二元体制下的户籍制度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除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居住证外,取消其他一些不必要的证件,切断户口与利益之间的关联,从根本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把就业、居住、交税、缴纳社保、技术等级作为转为市民条件,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城镇落户。加快商圈建设,优化服务配套能力,努力在“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集聚地引进一批超市、餐饮、文化娱乐配套设施。加快工业园区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升级建设,解决入园企业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农民、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水葫芦”一样到处流动、漂泊,大部分不能在一个企业或地方长久住下去,建议建立社会保险“因人设险、险随人走”的灵活制度,缴费超过2019年的纳入纳入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教育部门统筹发展教育资源,把他们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免除学杂费,享受相关补助,赋予他们子女在父母就业地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

9、企业优化用工模式。用工荒,最慌的是企业。作为企业,要解决招工难,从长远看,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最终出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要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对低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依赖。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并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加农民工的向心力。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健全工资增长机制,给予员工合理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增强企业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农民工在企业中的地位,管理者更加关心农民工疾苦,把员工当成企业不可或缺的成员,做到“招得进、留得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抓好员工技能培训,开展校企联合,实施工学交替,推荐有经验的员工到职校学习专业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情况调研报告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总结两年来此项工作的经验和问题,调查分析选聘的高校毕业生队伍的现状,并提出今后此项工作探索的重点和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xx年以来,xx县按照省市总体要求,大力实施“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xx县共有村居、社区93个(村居86个、社区7个),共已选聘了59名高校毕业生,其间有3名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1名辞职,目前在岗55名。其中男性为25名,女性为30名,大专学历为34名,本科学历21名,中共党员11名,有1名进入村支委。两年来的主要做法如下:

精心组织选聘工作。为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年度选聘工作,通过走访乡镇、村居,召开专题座谈会,发放意见征求表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基层所需人才。通过县教育局招生办、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和团县委在外大学生联谊会,多途径了解高校毕业生所想所盼,广泛动员本地籍毕业生回乡创业。根据前期的摸底调研情况,研究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招考方案。xx年,按村的岗位报名,可跨乡镇报名,但对报考本乡镇的给予适当加分。录用时成绩高的录取。xx年,按乡镇岗位报名,外岛两个乡镇只允许本乡镇报名。其它四个乡镇参照XX年,可跨乡镇报名,但报本乡镇的给予加分。录用时,先属地(村)优先后成绩优先进行择岗,尽可能方便学生的工作和生活。还设置了在全县范围保留资格人员。岗位出现空缺,从保留资格人员中按先属地优先后成绩优先的原则选择替补,确保完成招考计划。招考工作参照公务员考录的程序,和事业单位同时接受报名。严格按照发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程序进行。整个过程未接到信访、举报件,社会反响良好。XX年的考录比例超过10:1;XX年的考录比例为7:1.在调查问卷中,认为招考录用工作公平的占100%.

完善政策机制。制定出台《xx县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xx县被聘农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对被聘高校毕业生的经济待遇和经费保障作出明确规定,大专学历人员每月1200元、本科学历人员每月1400元、研究生学历人员每月1600元。被聘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女职工生育等社会保险。被聘高校毕业生的固定报酬、参加社会保险的单位缴纳部分,除去省财政补助(40%),剩余部分由县、乡镇按70%和30%的比例承担。乡镇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并发放年度奖。一些乡镇为在偏远村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增加伙食补贴和交通费补贴,发放夏令费,在重大节庆日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按此计算,平均本科一个月实发大约为1857元,大专一个月实发约为1657,再加上年终奖、平时补贴等人均约为1700元,本科生一年收入约为2.4万元,专科约为2.2万元。

抓好培训培养。举办岗位培训班、学习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政治理论素质。建立乡镇干部和村居干部帮带制度,为每位被聘高校毕业生至少配备一名“工作导师”,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建立被聘高校毕业生挂职锻炼制度,有计划安排他们到县级部门、乡镇机关挂职(一般为3个月)。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参与农村管理事务,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调查中,88%的被聘高校毕业生认为培训有针对性。88%的被聘高校毕业生认为农村工作经历对自身发展有利,“能锻炼工作能力”,“丰富工作经验,积累群众基础,了解农村生活”,“是很好的人生历练”等。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1.毕业去向

调查发现,近六成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与去年相比提高7.7个百分点。从学校类型看,财经类、政法类、民族类、农业类、理工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意愿更强;而师范类、艺术类、林业类、语言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则更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此外,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已连续两年保持在三成以上。师范类、艺术类、林业类、语言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比例均高于全部样本均值,分别为50.6%、44.6%、41.4%、40.4%和36.2%。从学历看,86.8%博士生选择毕业后直接“找工作”,比上年提高26.1个百分点;其次是选择“继续深造”,比重仅为9.4%,比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另有3.8%的博士生选择“自己创业”。选择直接“找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分别占43.4%和83.3%。

2.薪酬方面

调查显示,医学专业学生期望月薪最高,平均为12382元;艺术类、医药类学生期望月薪均超过万元,分别为12115元、10674元。受访的1686位应届毕业生中,52.8%的毕业生期望税前月薪在5000-8000元之间,期望月薪平均值为7411元,换算成年薪为88932元,与20__年北京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97616元比较接近。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薪酬预期趋于理性。

3.理想就业区域

在选择理想的就业区域时,选择在北京就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占71.6%,虽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仍居就业区域第一位;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广东和上海,分别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3%和3%,与上年基本持平。此外,政府积极引导学生服务国家,鼓励学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行业就业,20__届选择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已签约或已有意向单位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5%,分别超过同期赴广东、上海的毕业生比重2.4个和3.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毕业去向地人数居前三位的依旧是北京、广东和上海。调查结论认为,一线城市仍是毕业生首选的就职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2794 字

+ 加入清单

20xx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前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构筑了具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特色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模式,成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优秀工程师和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依托学校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新就业工作模式,将大学生就业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辟毕业生就业新途径,全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广大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学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20xx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xx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称号。

目 录

前言

报告说明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总体规模

(二)结构分布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二)各学院/专业的就业率

(三)不同特征群体毕业生分析

(四)未就业分析

三、就业流向

(一)就业地区分布

(二)就业单位分布

(三)就业行业分布

(四)就业职业分布

四、继续深造

(一)国内升学

(二)出国(境)

五、自主创业

第二篇:就创业工作举措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三、深化生涯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四、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五、创建优质就业服务窗口,重点关注特殊毕业生群体

六、加强就业数据监督管理,加快就业平台信息化建设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一)薪酬水平

(二)专业相关度

(三)工作满意度

(四)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

(三)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应加强的能力素质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二、协议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且呈现上升趋势

三、毕业生以留沪就业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制造业仍为主流

五、依托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合理分配人才资源

第五篇: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二)毕业生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评价

(三)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二、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

三、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影响

(一)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二)就创业服务工作改进措施

报告说明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根据教育部学生司《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xx] 25号)文件要求,编制和正式发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xx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 上海高校就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xx年8月25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毕业生调研数据,面向全校20xx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9.39%;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面向本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就创业服务工作评价等部分。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计算公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xx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8.86%。其中专科生就业率为98.84%,本科生就业率为98.78%,研究生就业率为99.45%。女生就业率高于男生,为98.94%;上海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为99.16%。

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集中在上海市;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主要流向制造业;就业职业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20xx届毕业生的税前月薪为5731.47元,近年来毕业生的平均月薪总体呈上升趋势。

第一篇: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

(一)总体规模

1.总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xx届毕业生共5265人,其中专科生86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37%;本科生385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3.22%;研究生54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41%。

图1- 1 20xx届毕业生总体规模(单位:人)

(二)结构分布

1.学院结构

学校20xx届毕业生分布在14个学院,各学院毕业生人数如下表所示。其中毕业生人数占比排名前三位的学院分别是:管理学院(15.80%)、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2.90%)和电子电气工程学院(8.77%)。

注:因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各分项占比之和可能存在±0.01%的误差。

2.性别结构

学校20xx届毕业生中,男生3275人,女生1990人,男生人数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5:1;从各学历层次来看,男生人数均多于女生。

3.生源结构

学校20xx届毕业生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港台地区,上海市生源比例为36.31%,上海市外生源主要来自安徽(8.00%)、河南(7.03%)、江苏(5.53%)等省(市/自治区)。

二、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对学校毕业生需求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参考依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其中,根据《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结构及代码标准的通知》(教学司函[20xx] 1号):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灵活就业+国家及地方基层项目+国内升学+出国出境。

(一)总体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1.就业率

截止到20xx年8月25日,学校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8.86%;其中专科生就业率为98.84%;本科生就业率为98.78%;研究生就业率为99.45%。

图1- 2 20xx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注:已就业包括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灵活就业、国内升学、出国(境)和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率=(已就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00%。

2.毕业去向

学校20xx届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85.24%)为主;“国内升学”次之,占比为5.72%。

(二)各学院/专业的就业率

1.各学院就业率

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00%以上,其中,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的就业率均达到100.00%。

图1- 3 20xx届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2.各专业就业率

20xx届毕业生中,各专业就业率均在88.00%以上。其中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等66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100.00%,具体数据见下表。

(三)不同特征群体毕业生分析

1. 性别

20xx届毕业生中,女生总体就业率比男生高0.13个百分点。按学历来看:专科生中,男生就业率较女生高0.29个百分点;本科生中,男生就业率较女生低0.17个百分点;研究生中,男生就业率较女生低0.27个百分点。

图1- 4 20xx届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2. 生源地

20xx届毕业生中上海生源与非上海生源的就业率基本持平,上海生源的就业率比非上海生源高0.47个百分点。

图1- 5 20xx届不同生源地毕业生就业率分布

(四)未就业分析

学校20xx届未就业毕业生共60人。进一步调查了解其未就业的原因,主要为“正在选择就业单位中”(36.42%)和“准备升学考试”(26.74%)。

7.jpg

图1- 6 20xx届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三、就业流向

(一)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区域分布:学校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区以上海市为主,占比为75.85%;上海市外就业人数较多的地区为浙江省和江苏省,占比分别为4.38%和4.18%。

生源地与就业地域交叉分析:上海生源毕业生中,95.76%选择留在上海市就业;64.82%的非上海生源也优先考虑在上海市就业,20.27%的非上海生源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上海生源

(二)就业单位分布

20xx届毕业生总体上主要流向中小企业(50.83%),其中专科生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41.02%、38.01%;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占比分别为55.26%和41.98%。

(三)就业行业分布

学校20xx届毕业生行业布局与我校专业设置及培养定位相契合;主要流向了“制造业”(30.8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68%)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82%)。

图1- 9 20xx届毕业生就业量前十位的行业分布

从不同学历层次来看,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向“制造业”,占比分别为43.64%、27.01%和36.11%。

(四)就业职业分布

20xx届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工程技术人员”(50.13%)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9.91%)。其中专科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工程技术人员”(35.09%)和“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25.69%);本科生和研究生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工程技术人员”,占比分别为53.02%和53.70%。具体分布如下表所示。

四、继续深造

(一)国内升学

学校20xx届毕业生中,共有301人选择国内升学深造,升学率为5.72%。其中专科生中有44人选择专升本,升学率为5.10%;本科生中有229人选择考研,升学率为5.94%;研究生中有17人选择考博,升学率为3.10%。

图1- 10 20xx届毕业生升学形式分布

(二)出国(境)

学校20xx届毕业生中,共有241人选择出国(境)深造。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主要流向英国(32.37%)、澳大利亚(13.69%)和日本(12.03%)。

图1- 11 20xx届毕业生主要留学国家(地区)分布

注:主要留学国家(地区)指留学人数≥10人的国家(地区)。

五、自主创业

对选择自主创业的20xx届毕业生的创业行业、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创业原因和促进创业的在校活动进行调研,其调查结果如下。

创业行业:20xx届毕业生创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主要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15.52%)及“批发和零售业”(13.79%)。

图1- 12 20xx届毕业生自主创业行业分布

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性:24.14%的毕业生表示创业领域和所学专业相关,39.66%的毕业生表示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一般;36.21%的毕业生表示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不相关。

图1- 13 20xx届毕业生自主创业领域与所学专业相关性

创业原因:20xx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充满兴趣、激情”(65.45%),其次为“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个人理想”(61.82%)。

图1- 14 20xx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原因分布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

促进创业的在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34.55%)、“创新创业课程或讲座”(34.55%)和“创新创业大赛”(32.73%)是毕业生认为有助于促进创业的主要活动。

图1- 15 20xx届毕业生认为有助于促进创业的活动分布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

第二篇:就创业工作举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紧紧围绕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不断深化就业工作内涵建设,以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科学研判就业形势,准确把握工作要求,优化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明确方向、夯实基础、凝聚力量,举全校之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其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学校党政领导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发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关于做好20xx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多次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议,深入了解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并提出指导意见,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不断健全“学校统筹、上下联动、部门协调、校院结合”的工作体系,在学校统筹规划下,各学院院长书记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不断优化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通过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加强了学院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达到以考促建的目的,有效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队伍中“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二、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面对毕业生总量上升、慢就业等问题,学校立足毕业生实际就业需求,根据就业市场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动态,主动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来校招贤纳才,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在国家最急需的岗位上贡献智慧,建功立业。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科专业设置,与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就业,组织各类型行业类招聘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为用人单位输送优秀人才。依靠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与地区人事部门合作,为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毕业生内心理想就业单位搭建桥梁。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不断挖掘潜在市场,建立更多更好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工作可持续发展。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络走访,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情况,做好相应服务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工作的服务质量。

三、深化生涯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学校不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各类课程指导、教育活动和咨询服务,打造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必修课,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100%全覆盖。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面试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邀请校内职业咨询师和校外专家组建专业咨询团队,持续为广大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求职指导、礼仪培训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高毕业生求职能力。学校加大对就业工作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生涯教育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生涯教育类相关课题研究,根据学校出版的教材,组织教师编写配套大纲、教案和授课PPT。学校不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就业。 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四、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为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励更多在校学生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活动,学校定期举办创业教育类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挑战杯”、“创青春”等重大创业赛事,重点培育一批有针对性、导向性、功能性的创业类社团,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组织优秀学生政工干部参加创业咨询师培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类选修课程;通过加强“创业见习”、“市场调研”、“创业培训”等项目建设实践环节要求,注重实践,加强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学校重点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努力打造校园创业孵化器。通过开放“禾创空间”,开设“创业咖啡”、“创业苗圃”、“创客空间”、“创业实践平台”等多形式多样式的创业空间,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孵化平台;对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工程大分基金会、松江区分基金会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玉佛禅寺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专业机构,学校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体系不断完善。

五、创建优质就业服务窗口,重点关注特殊毕业生群体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编辑印刷办事指南、就业事务操作流程汇编,方便来办人员清楚流程用好政策。实行午间排班制,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办理各项事务。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不断完善“绿色通道”服务功能,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数据库,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通过招聘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信息渠道;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找出适合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信息利用率。对少数民族学生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组织参加针对性招聘会推荐合适岗位,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全程指导、个性化推荐。

六、加强就业数据监督管理,加快就业平台信息化建设

认真落实上级关于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信息统计管理制度建设,分阶段开展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跟踪和动态管理工作,按每个时间节点向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报送就业进展情况。学校根据市教委关于就业数据统计相关要求,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关于做好20xx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凭证材料收集工作的通知》,全面监督落实毕业生毕业去向的真实性,督促学院加强工作规范,提升业务水平。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丰富和完善就业管理服务功能,运用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充分发挥辅助决策作用,为就业工作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工具,使就业工作更合理、更有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快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要求。

第三篇: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从“学生”视角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较全面的了解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其竞争优劣势。其中,毕业生对自身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薪酬情况、目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和目前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情况。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一)薪酬水平

20xx届毕业生转正后的税前月均收入为5731.47元,研究生的税前月均薪酬水平最高,为7836.53元/月;专科生和本科生税前月薪区间均集中在4001-6000元,其比例分别为39.80%和58.47%;而研究生月薪区间则主要集中在8001-10000元,占比为34.07%。

图3- 1 20xx届毕业生税前月薪水平(单位:元/月)

图3- 2 20xx届毕业生税前月薪区间分布

注:薪酬包括能折算为现金的工资、福利等。

(二)专业相关度

学校20xx届毕业生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较高,为81.88%。其中研究生专业相关度最高,达到90.41%,可见研究生所学专业知识及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较高,能够学以致用。

图3- 3 20xx届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分布

注:相关度=“很相关”占比+“比较相关”占比+“一般”占比。

(三)工作满意度

学校20xx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8.24%。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对工作内容的满意度最高,分别为95.43% 和98.62%,而研究生对职业发展前景满意度最高,为99.32%。

图3- 4 20xx届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

注:满意度=“很满意”占比+“比较满意”占比+“一般”占比。

(四)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

20xx届毕业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94.83%,其中研究生的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97.25%),可见目前已落实的工作整体比较符合自身的就业期望。

图3- 5 20xx届毕业生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

注:职业期待吻合度=“很符合”占比+“比较符合”占比+“一般”占比。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将学校毕业生质量测量主体放到用人单位身上,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进而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建立毕业生质量外部测评体系,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为98.25%,其中评价为“很满意”的占比相对较高,为38.60%。满意度均值为4.20(5分制)。

图3- 6 用人单位对20xx届毕业生的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xx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评价

用人单位认为学校20xx届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强,所占比例为75.22%;其次是“团队合作”(62.83%)及“诚信坚韧”(67.52%)。

图3- 7 用人单位对20xx届毕业生能力素质的优势评价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xx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三)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应加强的能力素质

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应注重加强“创新能力”(48.94%)、“专业知识和能力”(47.52%)和“组织领导”(39.72%)这三方面的能力素质。

图3- 8 用人单位认为20xx届毕业生需加强的能力素质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是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xx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稳定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20xx届至20xx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连续三年均在98.00%以上,就业情况较好。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办学模式,为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了保障。

图4- 1 20xx-20xx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图4- 2 20xx-20xx届各学历毕业生就业率

从不同特征群体就业率看,近三年来,女生就业率均高于男生;而20xx届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相比有所提升,略高于外地生源毕业生。

图4- 3 20xx-20xx届男/女毕业生就业率 图4- 4 20xx-20xx届本/外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率

二、协议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且呈现上升趋势

从毕业去向变化趋势来看,协议就业为毕业生主要选择,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xx届毕业生协议就业比例达到85.24%,高出20xx届0.21个百分点,高出20xx届0.7个百分点。这主要归功于学校主动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以及科学引导毕业生择业观念等一系列就业工作举措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图4- 5 20xx-20xx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变化趋势

三、毕业生以留沪就业为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xx届毕业生留沪就业比例较去年相比略有提升,且近三年毕业生留沪就业比例均处于75.00%以上。留沪就业成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的主要方向,熟悉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都为毕业生建立了可靠的社会支持体系;同时也得益于学校不断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4- 6 20xx-20xx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对比

四、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制造业仍为主流

从职业分布方面来看,“工程技术人员”仍为20xx届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占比为50.13%;从事其他职业类型的毕业生也较多。多元化的职业分布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符合其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

图4- 7 20xx-20xx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职业分布对比

从就业行业分布趋势来看,仍以“制造业”为主(30.89%),且比去年有所上升,从事其他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毕业生也较多,行业分布呈现多样化。其中20xx届毕业生中“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较20xx届高2.92个百分点。

图4- 8 20xx-20xx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对比

五、依托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合理分配人才资源

中小企业为历届毕业生就业主战场,占比均在50.00%以上;一方面,这与我国近年来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校主动与中小企业及重点国有企业联络,构建合作新模式,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提供了就业机会。

第五篇: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度重视就业对人才培养、招生及专业设置、就创业服务的反馈与指导,为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了解他们对母校的满意度、推荐度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产学合作和就创业服务的评价。这些调查将为学校有关部门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母校的满意度:98.12%的毕业生对母校感到满意,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专科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7.33%,本科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8.40%,研究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6.76%。

注:满意度=“很满意”占比+“比较满意”占比+“一般”占比。

母校的推荐度:68.26%的20xx届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26.27%的毕业生不确定是否向他人推荐母校;仅有5.46%的毕业生不愿意向他人推荐母校。

图5- 2 20xx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注:推荐度=“愿意”占比。

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97.70%的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感到满意;其中,专科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的满意度为97.33%,本科生对母校教育教学总体的满意度为98.01%,研究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为95.14%。从均值来看,均处于3.90分以上(5分制),偏向或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可见学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为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5- 3 20xx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评价

注:满意度=“很满意”占比+“比较满意”占比+“一般”占比。

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20xx届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评价较高,96.24%的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处于一般及其以上水平;其中专科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7.54%,本科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6.10%,研究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5.13%。可见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室/实践基地、实习内容等方面均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认可。

图5- 4 20xx届毕业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评价: 20xx届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为98.38%;各学历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均处于96.00%以上,均值均在3.90分以上(5分制),偏向或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具体方面来看,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评价均在4.00分以上,可见母校任课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及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方面均得到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注:评价维度包括“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很满意”;其中,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二)毕业生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评价

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多年来凝练形成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教学组织体系”、“升级‘四协同’办学模式”、“打造学科专业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产学合作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本次调查了毕业生对学校产学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96.4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产学合作教育环节具有一定的效果,92.6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对就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学校坚持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协同就业的“四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优秀工程师和工程服务人才的摇篮。对20xx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20xx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98.12%,68.26%的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7.70%,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为96.24%;毕业生对任课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6.00%以上。学校将充分发挥办学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合作力度,积极寻找更多优质企业联合办学,逐渐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与此同时,多从学生实习效果等方面了解目前产学合作存在的优势与弊端,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坚持“四协同”办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

二、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能相对直观地反映出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认可度,并且直接影响着专业填报的热度;专业相关度是衡量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的是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差异。因此学校应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建设和监测管理机制,增强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形成就业与招生的联动发展格局。一方面,学校可结合就业率及专业对口度较低专业历年的就业状况、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社会需求情况,考虑是否采取调整专业的招生规模、专业结构或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可适当增大优势专业的招生比例,增开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发挥学校特色优势。

三、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影响

(一)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学校20xx届毕业生总体对学校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均在97.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三方面是“职业咨询与辅导”、“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和“发布的招聘信息”。一方面表明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就业工作在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5- 8 20xx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评价

毕业生对学校创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20xx届毕业生总体对母校各项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创业课程和讲座”。

图5- 9 20xx届毕业生对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本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为96.38%;其中29.71%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很满意”,48.55%的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工作表示“满意”。可见,用人单位对本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新锦成-20xx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

(二)就创业服务工作改进措施

学校注重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提升,每年根据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反馈,聚焦问题实施改善。根据调查显示,20xx届毕业生对母校各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均在97.00%以上,对母校各项创业教育/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3.00%以上。

学校将继续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第一,继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就业信息网的普及覆盖率,为毕业生提供更便捷的就业服务;第三,提高招聘活动质量,引入专业对口的行业领先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岗位;第四,丰富生涯教育活动形式,开展体验式生涯活动、模拟求职大赛、生涯人物访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生涯意识、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生活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009 字

+ 加入清单

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无锡广益街道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生活情况调研

为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响应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和市民宗局的号召,无锡市广益街道在所辖社区范围内,对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数据

我辖区共有婚嫁少数民族妇女12名,平均年龄39岁,来自回、壮、满、土家、布依等少数民族。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70%。其中大部分妇女从事制造业,少数从事第三产业。个人平均年收入2.9万元,家庭平均年收入5.3万元。均参加社保,但未被纳入低保。

二、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所得的基础数据分析,我街道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在就业和生活上,综合来说主要两方面的问题:

(一)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1、概况分析

受访少数民族妇女中平均年龄低,但文化程度不高。仅有三人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两人为高中或职高学历,其余均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据XX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市XX年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43.43%,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占33.12%。与此数据相比,我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水平整体偏低。

2、成因分析

(1)地区经济因素的制约

无锡作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教育上投入较多,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但本辖区内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教育上的投入与产出均不足。

(2)受教育者个体因素的影响

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化为自身自觉的要求,才能促进其发展。反映在少数民族婚嫁妇女上,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少数民族妇女安于现状,满足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缺乏内在的学习求知动力。

②家务负担繁重。受调查的少数民族妇女作为母亲和妻子,家务负担需要投入不少的劳动力,占据大量的业余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条件接受再教育。

③家庭经济困难。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导致经济收入偏低,家庭财政紧张,从财力上来说无法顾及。

(二)个人及家庭收入均偏低

1、概况分析

受访的少数民族妇女,多为制造业工人或服务业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仅为2.9万元,家庭年收入也仅为5.3万元。而据统计,我市XX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5381元,城镇非私营单位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8727元,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4682元。反观我辖区受访少数民族妇女,其收入是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的。

2、成因分析

(1)教育程度导致的就业困难

现今社会,知识早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虽教育程度不能与知识技能直接挂钩,但企业在用工时难免以之为参考因素。并且,在劳动力市场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多,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也最大,选择面则较小。因此,由于缺乏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在就业时竞争力就明显较弱,从事的多是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则较低的工作。

另外,缺乏知识技能,在信息社会,容易导致的缺陷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不够,利用各种求职信息和设施的机会就相对减小。

(2)家庭负担大、生活压力重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受访婚嫁少数民族妇女的配偶也多从事待遇较低的工作,这直接导致家庭总收入也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而平均39岁的年龄段,又使得她们上有老下有小,既面临孩子读书教育,又要应对老人养老医疗,家庭开销较大,面临的巨大生活压力。同时,又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培训教育,寻求待遇更加优渥的工作。

三、解决方法

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基层政府要少讲空话套话,多做实事好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为本辖区内的婚嫁少数民族妇女解决好就业和生活上的困难。

1、搞好培训及继续教育

避免文化水平偏低、专业技能贫乏成为婚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路上的“拦路虎”,就要从根本抓起,鼓励她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虑到婚嫁妇女的家庭负担较重,本辖区内企业较多的实际情况,可适当鼓励就近就业。街道社区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先与用工企业沟通,根据企业的需求,发动组织学员参加相关培训并让学员到企业进行实习操作,通过考核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后,再由用工企业安排就业,这样不仅提高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又解决了用工需求问题。

2、鼓励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

在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下,鼓励少数民族妇女利用自身优势创业致富是明智之举。街道可成立妇女创业指导中心,吸收金融、扶贫、工商、税务、文教、卫生、计生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为妇女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此外,除实体创业方式外,充分利用崇安电商园的资源优势,鼓励婚嫁少数民族妇女与时俱进,在电商发展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3、帮助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由于妇女在照顾家庭、操持家务、孝敬老人、养育子女等方面承担着主要职责,在社会支持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妇女便没有了全身心投入社会工作的动力和基础,影响了妇女的事业前途。因此,要帮助婚嫁少数民族妇女改变就业和生活的困境,政府要做的除了在教育及就业方面给与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为劳动妇女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从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合理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492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校概况

商洛学院是陕西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陕东南生态园林城市—商洛市。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563632平方米。学校总资产7.3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有专业实验室96个,语音实验室7个,多媒体教室47个,学术报告厅5个,教学用计算机1948台。有馆藏纸质图书89.5万册,电子图书47.06万种,收藏有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学校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个二级学院,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研究部2个教学部。现开办36个本科专业,面向27个省市(区)招生,在校生120xx余人。

学校以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已成为一所培养高层次综合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就业工作遵循“学校统筹,以院为主,全员参与,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双提高”为工作目标,按照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要点,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将20xx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二、20xx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校20xx届40个本专科专业共有毕业生2999 名,其中本科2474名(含专升本243名),专科525名;师范类1486名,非师范类1513名;陕西省内生源2670名,其他26个省市自治区生源329名;男生1257名,女生1742名;汉族2980名,少数民族19名。以省内生源为主、本科专业多于专科专业是本届学生的基本特点。

三、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总体就业情况

20xx届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为92.20%,就业人数共2765人,其中签约就业2398人,升学367人,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86.73%和13.27%。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陕西省(81.39%)、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基层教育教学单位等,形成了毕业生以在陕西就业为主,覆盖西南、西北等地区,企业就业为主的就业分布特点。

2.就业类型、行业情况

从就业类型上看,签约就业和升学学生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79.96%和12.24%,待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8%,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处理好学业和就业的关系,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市场中能做好自身定位,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从就业行业分布上看,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7.03%,升入各地高校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2.24%,考取公务员或在各类事业单位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0.20%,国家地方项目招录为1.53%,参军预征1.07%,创业0.13%;学生主要以签约形式就业,在毕业时能够先选择一个岗位,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3.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20xx届毕业生中有234名离校未就业学生,从未就业类型看,82.05%的学生在积极求职过程中,7.26%的学生有参加公招考试的意向,还有极个别学生有升学或是出国出境深造。

5.各专业就业情况

(1)就业率情况

20xx届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92.20%,其中本科91.59%,专科95.05%。20xx届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比上年提高1.3%。

(2)就业质量情况

20xx届毕业生就业类型地域行业分布合理,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以西部地市级县级城市及农村基层为主,充分体现了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

(3)毕业生职业发展基本情况

通过对学生毕业后职业稳定性及发展状况的调查表明,已就业毕业生就业相对稳定,未就业毕业生毕业后积极寻求就业岗位;毕业生个体就业质量有所提高。我校部分毕业生能尽早规划个人职业,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毕业后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国家招教、特岗、农村人才振兴计划及各级各类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社区工作者等招录招聘考试获取专业对口相对稳定更高质量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有参加招考、向较好企业或较大城市流动,变换新职业岗位的职业趋向。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评价

通过与用人单位或者学生本人等渠道了解到,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政治素养好,学习能力较强;专业知识全面扎实,能完全胜任工作;工作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把新思维,新思想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四、就业趋势分析

1.毕业生数量发展趋势

我校20xx届共有2673名毕业生,其中本科1915名,专科758名;20xx届共有2615名毕业生,其中本科1856名,专科759名;20xx届共有2999名毕业生,其中本科2474名,专科525名;20xx届共有2457名毕业生,均为本科毕业生。毕业生以陕西省内多于省外,本科为主的生源特点。

2.就业率变化趋势

虽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全校上下持续不断的努力,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中有升,20xx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0.35%,20xx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0.90%,20xx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2.20%。

3.20xx届毕业生就业形势预判

20xx年全国毕业生七百多万,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1200多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

(1)20xx年我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传统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针对此类情况,我校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就业,一是鼓励工科类学院联系更多就业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比例不少于3:1;二是就业中心和各学院多部门协作,从不同渠道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建立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就业平台;三是积极关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考招录,为师范类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四是通过与西安地区高校联合、西安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交流,获取最新招聘信息,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五是以就业指导课为平台,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小微企业就业,再择业。

(2)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理工类就业受市场经济变化影响较大,今年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数量同比有所增加,但因专业技术类岗位数较少,学生对于此类岗位徘徊不定,希望能选择更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岗位。在专业限制方面,用人单位不再局限专业要求。20xx年陕西省助学金计划的暂停实施,对师范类毕业生有很大影响,我校大部分师范类毕业生期望通过从教从农、教师招考、特设教师岗位等项目实现就业,但现有的教师公招名额少、竞争大,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升学、出国深造,但这部分学生仍是要解决就业的;因地区经济等原因,学生创业举步维艰。从就业地域看,由于基层、偏远山区工作、生活等方面原因,学生对在一线、二线城市工作寄予厚望,被招录的学生虽然给当地带去了新知识、新面貌,但稳定性相对差,而面对大城市就业生活压力,学生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变化,毕业生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在心态上比较积极的,更加注重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发展。

五、20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

我校遵循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高的就业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具体做法:

1.继续推动全员促进就业,努力确保就业目标实现

遵循学校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招生就业处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协同配合,始终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作为大事来抓,努力确保工作实效。继续将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细化量化考核作为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确保各项工作都能按计划完成。

2.以就业指导课、招聘会和网络平台信息建设等为基本平台,优化就业指导服务,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实效

修订、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课程大纲,作为通识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为了逐步实现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派出教师外出参加就业创业学习,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在校外聘请有丰富职业阅历的专业人士和成功企业家担任部分内容和报告的主讲人,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丰富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举办新疆建设兵团、中国银行、深圳大唐明升等专场招聘会和冬季综合类校园招聘会,邀请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来我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双选平台;积极开拓网上就业市场,鼓励学生参加网上双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就业信息,保障学校、就业中心和学院就业信息畅通,通过学校就业网、电子显示屏、电话、QQ群等多种方式把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送给毕业生知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3.校政企合作,合力助推毕业生就业创业

(2)为搭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平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使学生毕业后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积极探索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深校企之间交流合作。我校与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在商州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基地签署《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协议》,组织百余名20xx届毕业生、辅导员深入商南县神州实业有限公司、旭初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商南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开展“根植商洛创新创业”调研活动,并与神州实业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先后与广东嘉福教育有限公司、深圳大唐明升、陕西宏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澳柯玛超低温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延长县慧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亿童优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就业创业基地协议,为学生搭建学习、创业、就业合作平台,校政行企等多方联动,为在校生、毕业生夯实就业创业基础。

(3)为给毕业生提供最新就业创业政策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专门从政府人社部门、企业和人力资源行业邀请专业人员来校做专题报告,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个性指导服务,从就业创业不同层面给学生提供全面指导服务,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4. 坚持规范就业率统计,做好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

加大就业率核查力度,确保就业质量,实行就业率周上报、月分析制度,如实做好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就业信息核查统计工作,科学制定毕业生派遣方案,高度重视,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的各项准备。规范准确打印毕业生报到证,认真负责做好20xx届2999名毕业生派遣和遗留问题处理工作。

总之,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将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创业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劳动力就业问题:某县劳动力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出路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616 字

+ 加入清单

劳动力就业问题:某县劳动力就业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就业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因此,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对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一、当前就业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开始衰退,gdp由1999年的5.0%降至XX年的4.0%。特别是美国的“9.11”事件后,全球经济更是大幅下滑,世界gdpXX年降至2.2%,目前一直在3%以下波动。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世界各国的失业率也日益上升。如总量占世界gdp达65%的三个主要经济体:美国、欧盟和日本,其XX年的失业率已分别达到6%、7.6%和5.3%,均创九十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美国的失业率较XX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日本的失业率比1997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据XX年6月第九届国际劳工组织年度报告提供的数字,目前全球已有约10亿多人失业或就业不足。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最突出的发展问题。 国内方面,我国目前有约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1460万城镇下岗职工,城乡每年还有约800—12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大军。再考虑目前的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与深化改革,以及加入wto后国外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的劳动力大军将会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1996年上升了整整1个百分点,且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的速度在逐年加快。排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年龄、户口以及不包括下岗职工等方面的限制,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测算,目前我国的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为8.3%,其中男性为7.7%,女性为9.0%。而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在放缓,gdp增长速度由1995年的17.4%下降到XX年的8%,预计今年的gdp增长速度大概只有7%左右,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约为0.1的情况下,预计今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800万个左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目前##县劳动力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口情况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县户籍人口71.8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0.27%,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5位,比1990年“四普”增加35304人,平均每年增加341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9‰。户籍人口中,常住本乡镇半年以上人口67.2万人,占总人口的93.64%;外出本乡镇半年以上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6.29%,其中:离开本县半年以上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4.93%;常住本地户口待定人口491人,占总人口的0.07%。##县常住人口68.7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86%,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6位,其中非农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的9.79%。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17.2万人,在全市各县(市)中居第5位,占总人口的25.01%,比重超出全市1.11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2位,仅次于邵阳县;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46.2万人,在全市各县(市)中居第6位,占总人口的67.27%,比重低于全市1.47个百分点,比相邻县邵阳县高0.93个百分点,低于邵东、隆回1.6和1.87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排在倒数第2位;65岁及以上的人口5.3万人,在全市各县(市)中居第6位,占总人口的7.72%,比重超出全市0.36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居第3位,仅次于武冈市和新宁县。人口总抚养比(即0—14岁以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居全市第二位,仅次于邵阳县,劳动适龄人口生活负担重。 (二)就业现状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县现有各类从业人员391241人,占总人口的56.96%,比全市58.66%低1.7个百分点,在邵阳市九县(市)三区中列第9位,在各县(市)中排在倒数第1位。各类从业人员中,男性211150人,占54%,女性180091人,占46%。按行业分组,农林牧渔业320177人,采掘业3327人,制造业19475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04人,建筑业10379人,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业11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598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3116人,金融保险业954人,房地产业125人,社会服务业264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86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645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4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747人,其他行业1522人。其中,第一产业320177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1.84%;第二产业3388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66%;第三产业37179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50%。从业人员中,15—19岁的22087人,占5.65%;20—24岁的29332人,占7.50%;25—29岁的45616人,占11.66%;30—34岁的57903人,占14.80%;35—39岁的52146人,占13.33%;40—44岁的36668人,占9.37%;45—49岁的44288人,占11.32%;50—54岁的34828人,占8.90%;55—59岁的23472人,占6.0%;60—64岁的20770人,占5.31%;65岁及以上的24131人,占6.16%。未工作人口11.16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2.19%,占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24.15%。未工作人口中,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5485人,占5%,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3225人,占3%。 据XX年度统计,XX年末##县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共计XX6人。其中:企业7744人,事业8763人,机关3529人,分别占38.65%、43.74%和17.61%。第一产业634人,占3.17%,第二产业4761人,占23.76%,第三产业14641人,占73.07%。XX年末农村劳动者33.11万人,其中农业劳动者22.29万人,占67.32%,非农业劳动者10.82万人,占32.68%。 (三)主要问题 1、就业水平低。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县虽然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实际就业水平很低。 首先,人口就业率不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XX年##县总人口就业率仅为56.96%,比全市58.66%低1.7个百分点,居邵阳市九县(市)中倒数第1位。 其次,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较低。根据XX年度统计资料,XX年末我县从业人员为35.41万人,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即从业人员占劳动力资源总量比例)为68.76%,而国家、省、市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分别为74.82%、73.22%和76.80%,高出我县6.06、4.46和8.04个百分点。 再次,未工作人口比重高。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县未工作人口有11.2万人,占劳动力资

源总数的22%,比全市高0.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县每5个劳动力资源中就有1个未工作。另外,根据XX年的最新统计结果,我县XX年末城镇人口有100684人,而城镇从业人员只有23016人,城镇未工作人口比重高达77.14%,这就是说,##县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城镇人口处于无业或待业状态。这个比例超出全市水平6.39个百分点,比相邻县邵东、邵阳和隆回分别高27.1、9.34和26.73个百分点,居全市九县(市)首位,参见表二。超出XX年全国50.19%的比例26.95个百分点和全省63.02%的比例14.12个百分点。 2、就业结构严重落后。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县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为81.84:8.66:9.50,就业结构严重落后,仍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不仅远远落后于国家50.1:23.0:26.9的产业就业结构,与我省60.4:14.6:25.0的就业结构仍有相当差距。就业结构的落后,一方面与我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经济仍是主导经济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县近年来工业萎缩,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缓慢,二、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是一个不断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由农业为主导、农业的产值和就业占很大比重,逐渐向非农业为主导、非农业的产值和就业占很大比重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二、三产业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最终成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主导产业。譬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99年《劳工统计年鉴》提供的数字,美国1998年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比为2.67:23.86:73.47,日本为5.27:32.04:62.69,德国为2.86:33.83:63.31,经济与就业结构都处于发达的高级阶段。国内,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县市如江苏江阴和常熟,其三产业就业结构比分别为19.31:52.19:28.50和24.6:47.3:28.1,也已进入经济发展与就业的中级阶段。比较之下,我县的就业结构显然还处在相当落后的初级阶段。 3、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下岗职工日趋增多。XX年末我县实有耕地面积411704亩,乡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仅1.24亩,相当于湖南平均水平1.41亩的87.9%和全国平均水平2.77亩的44.8%,人多地少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如果按全国通用标准,农村劳动力人均耕作4亩地,我县只需农业劳动力10.29万人。这样,我县农村约有22.82万人需转移就业,除去已经转移到非农行业的10.82万人,还有12万人将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而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退耕还林力度的加大,以及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多。这些剩余劳动力继续留在土地上的边际收益为零,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土地去非农行业就业,另谋生路。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的下岗职工也日益增多。XX年末我县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达到9195人,其中下岗职工8410人,分别比1998年增加1614人和1838人,增长21.29%和27.97%。下岗职工和内退职工与在岗职工之比达到1:2.07,就是说,我县已累计有三分之一的职工下岗。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XX年全国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只有26.2%,且继续呈下降趋势。因此,绝大部分下岗职工仍将处于失业状态。 4、劳动力人口素质偏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县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1.28%,接受中专和高中教育的占9.69%,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6.08%,接受小学教育的占44.83%。其中,受大专以上教育、高中(中专)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比例比全市低0.57、1.06和2.15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84、2.15和1.87个百分点。与我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沙县比,我县受大专以上教育的比例比其低1.89个百分点,受高中(中专)教育的比例比其低2.93个百分点,受初中教育的比例比其低5.65个百分点。与沿海经济发达县市的差距更大,全国百强县排名首位的广东顺德,其大专以上教育、高中(中专)教育和初中教育的比例比我县分别高2.19、6.33和7.91个百分点。此外,我县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为8.71%,而全市为7.29%,全省为5.99%,全国为6.72%,分别比我县低1.42、2.72和1.99个百分点。长沙县的文盲率更低,仅为2.03%,比我县低6.6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县劳动力人口的整体素质在邵阳、全省和全国都处于落后位置,而与经济发达县市的差距更大。 三、解决我县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面对当前严峻的国内外就业形势和我县的落后现状,如何有效地解决我县的就业问题,我们认为: (一)转变战略思想,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失业率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货币收支并列为衡量经济发展与运行状况的四大主要指标,成为国民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与评价指标。为了重视就业问题,美国于1946年专门制定了《就业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争取“最大的就业、产出和购买力水平”。随后,承诺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和挪威等国。我国由于建国后长时期实行低收入、高就业的计划经济,就业问题因此一直不是各级政府的调控、施政与考核指标。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尤其是经济转轨时期,下岗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转变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的战略思想,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对于进一步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业增长,在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资本与技术、资本与信息、资本与知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经济日益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与信息密集的方向发展,高增长高失业率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存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也并不一定同步,例如爱沙尼亚,其1996年的失业率上升了0.3个百分点,但gdp仍然增长了3.9%。因此,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就业增长,相反,就业增长却往往能促进经济增长。事实上,稳定的就业率与低失业率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通常是消费者信心的基础与源泉。只有维持稳定的就业率、不断降低失业率,才能确保市场需求的旺盛与平稳发展,扩大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1550 字

+ 加入清单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应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面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客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因素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室必要的。

二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

三价值取向: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各单位的薪资基本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只有少部分单位存在降薪的现象。大多数企业负责招聘的人员都表示,岗位薪资不可能高于招聘薪酬,但会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求职者应对人力资源市场和薪酬采取主动迎合态度,针对现阶段形式自身作出相应调整。

我们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变的冷静理智,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__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达到1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是我们大学生的主力军,其企业具有更多的创新和更新能力,我国加入wto后对大学生求职择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四大学生应加强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坚持理想教育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道德修养在掌握的所学专业要求的各项准予技能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心环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

(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大学生就业观念,目前的社会强调的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勇于挑战,不怕失败,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只要我们大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你就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大学生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大学生本身应对就业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就业中有立足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3088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就业:难在哪里

低工资就业:多一些经验拿汗水换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宁愿选择“低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他们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换明天”。

据了解,“低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的一种待业状态,是以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而毕业生则以低报酬工作为交换条件。这种“低工资”就业只为找工作时多一些实践经验。

工资会随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软件公司负责人王小姐认为,现在企业招人虽对学历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还是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工资可能会低些,但随着就业者个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资也会慢慢提高。她建议大学生心态要平和,找工作高薪并不是第一要素。

就业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以前,很多企业招聘只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对应届大学生一律免谈。随着用人观念的逐渐改善,近一两年,很多企业直接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愿意出钱培训大学生,使其很快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大学生成为骨干力量后,工资自然会提高。企业为了储备人才,一般先与大学生签订几年的工作合同,这不仅保障了人员的稳定性,对企业发展也很有好处,同时用人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专家希望大学生能够认清自己,改变就业观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资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饭碗。

大学生就业:路在何方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大学生看不清未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也可能是由于目标过多以致无所适从,规划太多而无法实现,因此也就更容易放弃目标,追热门、随大流。因此对目标的坚持和对规划的实施是成功的关键,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兴趣广泛应保持,机遇来临有保障。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由此而产生厌学、倦怠的情绪。实际上在大学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你兼顾兴趣与专业,如双学位、各类培训认证等,但是在挑选业余学习的专业时,应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么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既满足求知欲,又从中获得乐趣;要么与本专业结合,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当然,在多个专业的学习中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会活动经验多,面试应考不心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最大的瓶颈在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虽然在校生要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并不容易,但从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看,至少有两方面资源是大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说是对真实工作场景的一种模拟;二是争取各种校内服务的机会及校外的实习、兼职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了解尽职、责任等职场的基本准则。

实习练就真本领,应聘免了试用期。就漫长的职业生涯而言,大学4年无疑是一个黄金的职业准备期,在这4年里,应该让自己具备一个职业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社会技能、职业素养……这样我们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中才能做到“无缝接轨”。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学阶段的实习机会,从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见习期。企业也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职更有竞争力。对于一个班或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家读一样的专业、学同样的课程,看起来彼此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一旦面临竞争,差别就显现出来了。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只有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也才会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发掘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入手,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强化,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业现状:就业准备三部曲

随着高校的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部曲: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

择业和就业,是初出校门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学生应具备的正确择业和就业思想,可以归纳为4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面对矛盾重重又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极对待。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和竞争技巧,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

在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单位特别注重人才的实际经验和特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问题在于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扬长避短,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发挥一技之长,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赖,这是择业和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

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变应万变”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亲朋和同学,广搜就业信息,这是就业者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应该实现以下4种转换,克服不良心态。

其一,实现由学生身份到上岗工作的转换。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应克服“听天由命”或等待学校推荐工作的消极心态。学习是为了致用,如果说学习是手段,从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经济上实现由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克服长期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的依赖心理,凭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诚实劳动,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择业姿态上,实现由一个普通参与者到竞争者的转换。大学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行择业和就业,经不起挫折,悲伤失望,往往是择业不顺的主要障碍。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动心态。

其四,实现由“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转换。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正确理解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主动求职。不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而劳动岗位需要自己去争取。

最后总的来说,择业者应该具备主动、积极、从容、自信和百折不挠、面对现实的平和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机会总是被那些勇于表现、争取的人得到。不管单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荐要求试用;写信给单位老总或负责人自荐;直接发送求职信到企业网站招聘信箱……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选择主动出击,到用人单位去展示实力,至少得到的机会比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大。

据市人才市场的有关负责人说,在如今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积极勇敢的心态是大学生找工作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在择业前,要推荐自己,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文字材料,简历要真实可信,文字朴实,言简意赅,页面工整规范。面试中也要大方得体,机灵应对,不卑不亢。

总之,在进行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其目的是选择一个最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开始实现多年的梦想的愿望,在大学生的一生中,就业无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动人心的拼搏与较量。一定要审时度势,振作精神,做好充分准备,用最好的心态、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积攒的实力,投入到这场竞技中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大学,学生,全文共 1557 字

+ 加入清单

大学就业形势及就业方向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XX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中,向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XX年增加85万,XX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破纪录的611万,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还将以每年50万的数量递增,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和社会上庞大的失业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不景气,据XX年2月16日新华网报道,仅广东就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倒闭,很多企业招聘岗位锐减,甚至开始裁员减压,给处于寒潮中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针对严峻的现状,到4月30日止,北京、上海、天津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文件。6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更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指导,力促学生就业。但是,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负责人普遍反映,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09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

据了解,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09届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在启动期便寒意阵阵。在走访调查中,校方人员介绍,XX年10-12月的校园招聘跟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截至XX年底,来校招聘的单位约有200家,需求人数不到1500人;上年同期,招聘单位有300多家,需求人数超过XX人,减幅分别为50%和33.33%。

XX年4月以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企业进校招聘情况有所改善,加上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许多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也利用各种渠道,引进企业,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招聘单位比XX年1月之前要多。但是,尽管学校工作有所成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截至5月上旬,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签约的毕业生不到40%,比往年同比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正式签约率约为20%,比往年大幅下滑。本次回收的五所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应届毕业生正式签约比例仅为10.3%,达成就业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也只有29.4%,两者合计还不到40%,虽高于中国社会调查所XX年2月公布的电话调查结果35.6%的整体就业率,但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力争XX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2、预期薪酬明显下降。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昔日的“天之骄子”们显然在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向普通劳动者的转变。调查显示,毕业生已经走出“要价”过高的误区,预期薪酬回归理性。湖南科技大学江主任反映,本校应届毕业生今年的薪酬定位在1000元左右,比去年降低了整整500元;湘潭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高校毕业生也出现薪酬大幅下降的明显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1000—1500”(45.6%)和“1500—”(28.7%),只有14%的大学生将底薪定位在XX元以上,甚至有2.2%的毕业生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这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各大媒体也屡屡报道,就目前来说,房价在五至八千的城市,不到两千月薪的工作,也令大学生们求之不得。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