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加强河道管理的调研报告(最新20篇)

浏览

1593

范文

206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_情况汇报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多年来,环保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对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们生存的环境是最为基本的一项权益。党中央以“让人民群众喝上清洁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样质朴的目标作为彰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的基本权益是非常关心、关注的,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内容。

农工党合肥市委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始终关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在对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研的基础上,于XX年元月向市政协提交了《加大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力度,尽快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市环保局和三县四区政府积极回应,给予了详细答复。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我市农村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为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XX年6月,农工党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继续将其作为我会本年度的调研课题之一,专门成立了由有关专家、政协委员等组成的调研课题小组,储昭平主委任课题组长亲自抓,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提纲,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调研期间,分别与市环保局、包河区政府、肥西县人民政府、长丰县人民政府及井岗镇邓店村举行了五次座谈会,听取了各县、区政府有关部门关于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介绍,并就农村环保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调研小组还在有关部门的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合肥市蜀园新村、包河区某规模化养猪场、大圩乡生态农业基地、义城镇塘西村、周坎村、长丰县水湖镇阮巷村无公害草莓生态种植区、义井乡沼气池建设、肥西县白帝集团奶牛厂、华泰养殖厂、污水处理厂,现场听取情况介绍。同时,调研课题组还不打招呼,分头安排到井岗镇的养桥村、张小郢,七里塘镇的跃进村,义城镇的董城村等村镇明察暗访,大家不怕脏,不怕累,深入田间地头,村户农舍,了解实际情况,对典型的污染或治理情况拍摄了照片。通过为期五个月的专题调研,对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状况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写出了调研材料的初稿。在与市环保局座谈会上又深入交换了意见,市环保局对初稿提出了详细的书面补充材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篇调研报告。

一、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1.生活垃圾污染。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是可以就地化解、循环使用的,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占比例越来越大。

(三)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

(四)村镇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乡镇特别是中远郊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生产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椐统计城市人口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是0.8—1公斤,农村的人均生活垃圾量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比城市应该低一些,但是农村人口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

共8页,当前第1页12345678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页2]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

1、金石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要求有距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工作应有三方面内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区服务,但实际上社区服务做得极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但实际上的效果不明显;第三是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实际上文体活动多,教育活动少。二是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金石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金石滩街道办事处要求金石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金石滩街道办事处落实到金石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我结合工作对50人进行了调查,当问到居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时,有35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机构,只有10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还有5人不清楚。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禄,为人分忧”;“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干活”的思想。在金石滩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都认为金石社区居委会是金石滩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理所应当地完成金石滩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2、金石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金石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二)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

一是发挥自身职责,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较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或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在当前形势下,金石社区居委会还要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工作,这些都需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否则很难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在各项工作中,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加之金石社区居委会自身水、电、暖以及电话费,一年就得需要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一年也需要5000元。政府部门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墙,制作展板,每年此项支出至少4000多元。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977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不同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等,促使城市居民逐步突破了传统单位体制的局限与束缚,开始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活动方式。“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改革思路要求政府和企业将大量的社会和服务职能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或者市场来承担。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已成为时代之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管理中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保甲制度,对大城市的区级建制进行合并重组,形成市、区两级政府。区之下的基层管理体制在1954年之前有三种类型:一是设街道人民政府,如武汉、大连;二是设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如上海、天津;三是不专设机构,只在公安派出所内设民政干事,承担领导居民的有关工作,如北京、重庆。街之下均不设政府组织,由居民在政府指导下自行组织居民委员会、防护组、防盗组或者居民组等[1](P188-192)。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统一规定:十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十万人以下五万人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以设立街道办事处,作为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派出机关。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的居民组织,参照公安户籍段的管辖区域设立,一般每一百户至六百户设一个居委会,由各居民小组推选的委员7-17人组成。企业职工居住集中的住宅区或者较大的集体宿舍,可以设立职工家属委员会兼任居委会的工作。这样,街居两级组织的名称、性质、任务和机构设置实现了全国统一。自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组织载体,正式进入国家政治制度的视野。

从封建社会的“什伍”制、“邻保”制到民国时期的“保甲”制,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思想都是以对居民个人的控制为基础。街、居体制建立的初衷也秉承了这一思路。1953年6月8日彭真在中央的报告中写道:“由于我们现在的工业还很不发达,同时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即使在现在工业较发达的城市中,仍有很多不属于工厂、企业、学校、机关的无组织的街道居民,这种人口在有的城市中,甚至多至百分之六十以上。为了把街道居民逐步加以组织并逐渐使之就业或转业,为了减轻现在区政府和公安派出所的负担,在很多城市中除建立居民委员会外,还需要设立市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我们的意见是设立街道办事处。[2](P241)”这就是说,国家通过机关、学校、企业等行政化色彩浓厚、功能无限放大的“单位”实现了对体制内居民的控制,还需要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管理那些没有正式“单位”的体制外的城市居民。因此,改革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事实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包括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在内的党政单位、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等。它吸纳了我国城市居民的绝大多数,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二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他们的管理对象是极少数没有单位的城市居民。市区政府无法透过“单位”与这类居民发生关系,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作用就可以发挥了。可见,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的是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3](P121-124)。

改革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街道和居委会的权力很小,功能有限。除了国家主要通过“单位”传达各类城市管理信息,进行社会组织、社会动员和资源分配,街居自身处于边缘性地位外,区政府各类职能部门还在街道设立了相应的对口单位实行所谓的“条条”管理,于是“区政府政策实施主要通过各职能部门,然后再由各局传达到街道各所,街道办事处只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比如宣传和动员,以及随同税务人员和工商人员进行检查等。[4]”尽管在改革前的二十多年中街居组织的职能有所扩张,机构也不断膨胀,功能的虚拟性有所改观[5](P29-34),但其边缘性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即使创办托儿所(幼儿园)、副食品经营网点、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有限度的社会保障等,也都是以为“单位”外居民提供服务为主,并不侵入传统的“单位”内居民原有的利益圈。二是“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压缩了社会权力的存在空间。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源于军事供给制的“单位”制度承担的不仅是经济职能,更多的是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以及后勤服务等职能,这种复合功能特征使它具备了超强的动员和管理社会的能力,从而把街居组织的城市管理职能压缩在数量极少的无单位居民范围内。三是造成居民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区域分离。对单位体制内的城市居民来说,“单位”就是其福利共同体,按照国家政策和规定负责为其分配工资、福利及各种政治、社会资源,大到就业、升迁,小到结婚、吵架,“有事找单位”,与居住地的基层组织没有太多关系。街居组织由于无法介入居民生活,不可能有效实施社会管理①。四是强化了居民的身份特征。在“单位”与街居组织的二元管理体制之下,城市居民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有单位的可以根据单位性质享受相应的政治、福利和社会待遇,没有单位的则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由于个人在单位中的不同序列及单位在整个单位体系中的不同序列,使得具有不同单位身份的居民拥有不同的社会感受。单位的封闭性特征则使单位外人员很难有机会流入单位内,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成员流动也大都借助“关系”等非正式资源。

19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个体私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社会的转型对传统的二元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构成了挑战。一是“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迅速转化。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弱化了“单位”对职工的约束力,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大量“单位人”开始向单位外流失。过去,“单位”可以决定职工的政治、福利甚至社会待遇。现在除工作外,职工需要向“单位”寻求帮助的内容越来越少,职工越来越多的个人隐私可以不必在“单位”内坦承。另外,大批国有企业的破产或准破产以及职工“下岗”也迫使“单位人”丧失单位依托,迅速转化为“社会人”。二是社会组织的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除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外,出现了大量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组织。比如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1999年的统计,仅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就吸纳了8300万人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12%[6]。三是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由于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和城乡二元治理结构的打破,城市居民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也开始涌入城市,使得城市流动人口空前增加。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市的流动人口都达到上百万人。流动人口显然无法纳入“单位”体制中管理。四是“单位”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单位办社会的后果是制造了大量的后勤服务人员,工作效率奇低。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以及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等的目标就是把“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转移出来,使“单位”只从事自己的本业,其余的交由社会来办理。“单位”的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正在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五是城市基层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为了解决就业及弥补财政的不足,街居创办了大量经营性组织,其经济职能迅速膨胀,街办经济、居办经济发展迅速。城建、市容、社会治安、外来人口管理、社会救济金发放、再就业培训等过去闻所未闻的工作统统压向街居。“街居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就是最形象的描述。六是居民的社区参与要求愈来愈强烈。包括福利分房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密切了居民与居住地之间的利益关系。过去没有人关心的治安、绿化、卫生、违章建筑等成了居民们人人心系之的头等大事,促使他们越来越关注并渴望参与街居组织的决策过程。上述六个方面的变革表明,“单位”制度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正在走向衰落,其整合社会的组织功能不仅日益弱化,而且不可避免地最终要走向瓦解。因此,以“单位”组织为主体,以街居组织为辅助的城市二元基层管理体制也必须适应新形势,进行相应的变革。

面对社会形势的迅猛变化,民政部门从承接企事业单位转移社会服务项目的需要出发,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1987年9月民政部在武汉召开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对社区服务的内涵作了定义,明确了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1991年5月31日,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在谈到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时,明确提出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1992年10月,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在杭州专门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这样,以开展社区建设为标志,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徐徐拉开。

进入1990年代以后,随着各项改革事业的逐步深入,城市基层基础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如前所述,附着在“单位”身上的政治、社会、教育、保障等功能迅速剥离,单位组织的整合作用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引导下岗工人再就业、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正在形成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重心。上海、石家庄、青岛、沈阳、武汉等地先后开展了社区建设试点工作。2000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功能,巩固党在城市工作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自此,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入全面转型时期。

上海市在探索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方面起步较早,1995年就开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试点,以街道为核心推动社区建设,通过调整“条块”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下放管理权限,促进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7](P28-36)。沈阳市则从构建新型社区组织体系入手,按照有利于实施管理、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将全市2700多个居委会调整为1277个具有不同功能特征的社区居民委员会。1999年1月,民政部发布《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各城区中选定26个社区建设实验区进行全面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验,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社区规模调整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也已逐步建立健全,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

从近些年来各地开展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从单位主导型向街居社区主导型转变,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弱化单位的复合功能。主要是指国有经营性单位和国家财政供养单位继续分离办社会的职能,逐步与所办的幼儿园、食堂、学校、医院以及其他服务性机构脱钩,通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把单位的后勤保障逐步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管理。二是通过简政放权,强化街居职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区政府的授权,街道办事处享有或者扩张了综合协调权、执法权、处置权、监督检查权等,从而能够行使相应的政府管理职能,对辖区内的社会治安、市容市貌、便民服务、精神文明建设、街区建设等进行有效的管理。武汉市江汉区按照费随事转、财随责走,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把职权和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使社区居委会有职、有权、有钱。三是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这是新型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组织基础。对原来的居委会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等原则进行重组,以适应功能扩张、人口居住密集度增加以及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客观情况。调整后的社区居委会规模一般在1000户至3000户之间。原来从属于各单位的家委会也一并转制为社区居委会。四是加大居民社区参与力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是社区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目前的居民社区参与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参与渠道有所拓宽,参与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除了三年一次的居民委员会选举外,日常议事和决策的参与制度也有所完善。北京、上海等地都开展了居民直接选举居委会的试点工作,并准备大面积推广。沈阳、武汉等地在社区内普遍建立了由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代表组成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决定社区内的重要事项。居民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参与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的决策中来。

向街居社区主导型体制转型反映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治理现代化国家的新理念,对于当代城市基层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体制关注的不是基于行政区域划分后的控制,而是对人的关怀,强调的是与居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日常事务。从管理目的来说,由过去的控制向服务转变。单位体制限制人口流动,固化了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关系,强调资源在单位内部的相对公平的分配。通过政府-单位-资源分配-职工实现城市管理的目标。社区体制则以服务为核心,强调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努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文居住环境,并不关注居民流动或其工作单位的变更。实现城市管理的链条是政府-社区-居民。从管理形式来说,由过去行政命令式的统治向强调居民参与的治理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具有很强的行政功能。政府与单位之间、单位与职工之间都是服从与被服从的行政命令关系。市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都按照行政命令模式运行。社区体制则强调透明、回应与参与,要求社区事务的处理、各项措施的制定、实施必须体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居民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拓宽了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对话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基层管理的方式。以小政府、大社会为导向下放权力是街居社区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上海、北京等地都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下放部分管理权,赋予街道办事处更多的权限[8],街道也同样向社区居委会下放权力。政府权力的回缩为社区组织的发展释放了更多的权力空间,不仅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等法定性社区组织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促进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晨练队、法制宣传队、秧歌队等非法定社区组织的发展。街居社区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不总是为了“管”居民,居民也不再“躲”社区。社区成了居民实现利益诉求的必备通道,居民愿意为社区发展出策献力。当居民与社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关系,生活的重心从单位转移到社区,能够通过参与各种法定性或非法定性社区组织的活动,对社区事务的处理“说三道四”,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受单位的束缚就会越来越少,也就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打下了基础。

推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的标志性工作是开展社区建设。尽管目前全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可喜局面,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单位体制在城市基层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基本态势。许多城市开展的社区建设尚处于示范和总结阶段。总体上说,目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还处于初始阶段,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仍然是人们经济收入及福利分配的主要来源,绝大多数最具活力的社会成员仍然集中于各种各样的单位之中[5](P199)。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单位体制正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街居社区体制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正呈现出逐步强化的趋势。

社区主导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主张合作、参与、效率、共享,符合当代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理念。公共管理领域的治理以善治为目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9](P326)”这一体制承认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把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区事务交由社区自己管理,强调居民与政府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将“善治”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10]。对照善治的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性六个基本要素[11],可以发现当前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一,行政化倾向诱发了社区管理机构的合法性危机。这里的合法性是指被社区居民内心所体认并服从的权威和秩序,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关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事实上,居委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按照街道办事处的指令开展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并没有被居民体认为“自己的组织”。各地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社区管理机构多数由户代表象征性选举产生,即使是在直接选举的地方,也都采取先选后聘的办法。功能上与过去的居委会没有实质性差别,主要工作仍然是承办“上级”部署的任务,工作人员的薪酬亦由政府财政拨款解决。在社区管理机构看来,政府是老板,社区居民是管理对象。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表达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

第二,居民参与不充分导致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出现断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环境依托,只有居民知道社区真正需要什么。社区管理机构如果不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就会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所以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必须容纳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建立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协调的、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居民参与普遍不足,参与机制很不完善。一方面,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缺乏足够的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就召集居民来开会、布置、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了要求,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赶快组织居民。即便是在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定,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或规定作支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管理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第三,法律滞后模糊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界线。法律是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如果法律没有清楚地划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的权利界线,就容易引发争议,造成管理的低效率。如果法律的规定得不到遵守,也同样不可能实现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目前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前者制定于1954年,后者于1990年颁布实施。由于制定时间较早,这两部法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居委会结构、功能、范围、组织、产生等方面的规定就与当前社区建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也可以说已经突破了法律所调控的范围。关于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之间指导与被指导关系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街道往往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将居委会“改造”为自己的“派出机关”,形成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一些新兴的社区组织,如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与街道、居委会之间的关系,也缺少法律上的规范。由此引发的各类组织之间的权利纠纷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效、协调的社区管理机制的形成。

第四,职能转变不到位妨碍了社区管理的成效。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如果居民没有足够的权力参与社区的选举以及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就不可能热心于社区事务,所谓的善治也就丧失了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功能模糊不清。有些方面越位,包揽了过多的应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职能;有些方面又缺位,对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工作团体的培育、指导不力,对介入社区发展的专业性非政府组织的“资助性投入”不足[12]。另外,还存在着职权不足的问题。虽然各地在推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也都按照重心下移、费随事转的原则开展了简政放权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许多条条上的实权部门并不情愿将权力下放给街道,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城市基层管理新格局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责权利不对等,街道的管理尽管门类齐全,但效率并不高。街道对社区权力的制度性侵蚀,又削弱了居委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阻碍了社区自治的正常发展。

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是构筑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各地在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社区立法进程。当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是修改《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尽快制定《物业管理条例》、《社区服务办法》等一系列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修改后的《居委会组织法》应吸收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社区建设过程中创造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使之与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规范社区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

二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重点是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认真转变职能,进一步理清与区政府和社区居委会之间不同的职责定位和相互关系。一方面要努力完善自身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从深化“服务”入手,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开展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并从制度上约束街道的“创收”冲动,使其专致于指导、监督和资金、政策上的引导。尤其要彻底摈除街道随意向居委会下派任务的制度根源,使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居民利益社区化。以街居社区整合城市居民的关键在于居民利益社区化。当社区与居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时,居民的生活重心自然就会转向社区。因此应当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从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社区建设本身就是居民利益社区化的重要表征,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显不足。由于“单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使得许多职工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仍然非常紧密,这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降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依存度,使居民除工作之外的其它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得到体现。

四是努力构建社区参与平台。参与冲动的强弱受制于社区与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在城市,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居民们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的参与平台,使居民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构建居民社区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秧歌队等非法性平台为辅。

五是促进社区自治制度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础和依托,社区自治应走制度化之路,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首先要依法选举社区自治组织,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制度;其次要规范居民日常议事程序,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议事规则;再次要推行区务公开,社区事务的决策情况、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及时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

六是建立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层社区的需求也逐步向多元化迈进。过去那种以退休老人为主体的居委会成员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区需求。因此,应将社区工作者及相关的社区专业工作,纳入正规的职业范围,促进社区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同时要加强社区工作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尽快造就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提高素质促进管理水平学习调研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66 字

+ 加入清单

提高素质促进管理水平学习调研

消化中创新,学习中消化。将别人的先进经验融合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中并最终取得成效—想,这应该是调研学习的最根本目的

全面推进股份公司的管理水平,为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本着“请进来,走出去”思路,公司领导组织了部分党务和管理干部赴上海、安徽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调研学习。这一培训计划可谓用心良苦,充分体现了决策层深化改革的决心、勇气和强化管理先从改变“人”观念入手的远见卓识。

对调研队伍每位成员思想和观念上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可谓不虚此行。从此行学习的效果来看。

此次调研学习,小组成员的每个人都感触颇多,下面,简要谈一下我个人学习的体会:

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但如果员工的素质提高了则其观念的转变相对来说就较容易了因为知识结构也是能否尽快接受新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企业改革的难题之一就是员工的观念转变困难。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真正担负起新时代的开发创新的重任,企业竞争。才能将高层次的管理体系所蕴涵的能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综观所调研的几个企业,其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都将人才放在企业发展强盛的首要位置。

每个企业又有其各自的特色。例如:联合电子在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鼓励冒进,这一共识的基础上。鼓励科技人员独辟蹊径、发挥特长,崇尚个性化;倡导员工在事业上的追求和奉献,企业为之事业上的成功提供舞台。这也给我一些有益的启示:企业吸引人才并不是只有收入这唯一的途径,为人才提供事业成功的舞台,为其营造实现成就感的环境也许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收入毕竟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很难满足的

还特别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而这些企业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例如:联合电子的三年培训计划,也即“旭日计划”每年要投入几百万;上海大众对项目带头人仅40人的培训费用就近一亿元;帝伯格茨每人每年的培训费用为5000元,即每年要投入500多万元…对这一行为的指导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联合电子:认为,企业在榨取科技人员旧有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给其输入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性。当然,培训的最终目的提高员工的素质、要看其最终效果。请进来”要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走出去”要去一流的企业去学习。要让接受培训的员工感到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确实有所得,这样就能激发起员工学习的热情,因为毕竟绝大多数员工还是要求上进的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相互渗透

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文化提供物资基础,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只有渗透于并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才更具生命力。

1.“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要素是“人”。“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所调研的几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联合电子的“座右铭”活动,还是帝伯格茨的每位员工进厂后制定一个目标,亦或合昌的各部门每月末制定下月工作要点、管理人员每年末制定下一年工作目标,都是以人作为开展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注重发现和发挥个人的特长,尽力将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至,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这是他们企业文化建设的共性。而围绕这一主题又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

联合电子:确立一个核心(“精益求精”理念)、实施三年规划(培训)、开展五项活动(植树、cip、“座右铭”等)。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营销,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调查问题对策

**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

**县是一个山区农村小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4。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卷烟市场潜力越来越大。为正确把握当前**县农村卷烟市场的现状,以便于更好地发挥烟草专卖体制的优势,加强农村卷烟市场管理,笔者专门对**县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试图对专卖管理对策进行一些有益性地研究探讨。

一、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的现状

由于农村所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条件,决定了农村卷烟市场的现状和特点。众所周知,近些年景宁县农村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在大部山区,农村经济仍欠发达,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的法制观念还很淡保虽然国家颁布了《烟草专卖法》、《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县烟草公司也开展了法制教育活动,但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尤其在山区农村表现更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卷烟市场依法有序管理,一些地区农民抗法案件屡有发生。纵观景宁县当前农村卷烟市场专卖管理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交通不便,战线长,管理难度大

**县农村市场偏僻,交通不便,分布滥散。往往是一个村绵延十几里,下乡检查查一户得走十几里山路。一些地方车辆无法到达,只能徒步检查,给专卖管理工作造成很大难度。全县2100户零售户,其中农村占1120户,占总零售户的53.3%左右。对全县每个经销户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一月时间也检查不完,全面检查市场周期太长,造成专卖检查困难大,管理难度大。影响了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

(二)法制教育不到位,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普及,以及“二五、三五”普法教育,使我国国民法制意识增强。但不可否认在山区农村还存在薄弱环节,加之《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颁布较晚,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使山区农村农民对烟草专卖知之甚少。近些年,下乡检查查扣违法卷烟,有的违法经营者甚至煽动不明~的群众围攻、欧打、哄抢查扣卷烟。对~者批评教育时,一些老百姓竟说:“没听说卖几盒烟也违法”。XX年一年查处120起卷烟案件中,农村市场案件达75起,占查处案件62.5%。

(三)卷烟供应品牌不合理

近些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一大批中小烟厂关闭转产,而这些中小烟厂大部分生产中低档卷烟。目前,卷烟工业都是以提高利润为生产目的,低档烟利润少,一些烟厂干脆不生产,造成市场低档烟紧张。而广大农村,有着占全国烟民80%以上的消费者,吸食水平大部分在低档卷烟。一方面急需低档烟,而另一方面供方又缺货,于是地下制假贩假应运而生,且有大市常这不但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使国家税收蒙收巨大损失。

(四)制假贩假分子将目标转向农村大市场

经过努力,近些年烟草专卖法深入人心。在城镇利用各种形式举办各种轰轰烈烈的打假活动,使贩假分子胆颤心惊,无处藏身,失去生存的“土壤”。他们纷纷将目光盯住农村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大市常同时因为山区农村信息闭塞,交通落后,农民法制意识淡薄,经济条件差,缺乏真假卷烟鉴别能力,于是贩假分子化整为零,利用摩托车及机动三轮车走村入户,大肆贩卖低档烟。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教育财务管理现状调查[页2]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财务,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市教育财务管理现状调查

第三、“非一费制”学校没有收费政策。我市有39所学校实行“非一费制”。“非一费制”意即能收取一定的费用,所以在财政预算安排上比“一费制”学校年人平少安排近3300元左右,而市政府又没有明文规定学校收费标准、收费项目,学校也不敢乱收,造成“非一费制”学校教师供给水平更低,公用经费不足,学校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只有翘首以盼政府能尽快出台新的政策。

第四,农村税费改革,使民办教师的问题突出。税费改革后,为了减轻学校压力和财政负担,对教师供给范围进行了清理,辞退没有“民师聘用书”和“民师供给卡”的民师276人。民办教师在一定时期给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付出较多,有的民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而回报很少,财政每月定补38元,村级按年补助1-XX元,辛苦一年只有多元的收入,现在却因为没有民师聘用书或民师供给卡而要离开心爱的讲台,给他们在心灵上是极大的伤害。

第五、税费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布局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布局调整,扩大办学规模,学校的基本建设,危房改造等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很难到位,后续资金无来源。专项资金在拨付过程中,由于中间环节过多,资金到位不及时。此外,还有教师的社会保障、普九债务的有效化解等问题,都是制约经济贫困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因素。

综上所述,税费改革给基础教育、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轻视。他使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和发达地区、城市教师的待

遇反差太大,造成教师心理极不平衡。面对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财务管理的现状,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寻找对策。否则,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不能生存和发展,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的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试行“一费制”带来的诸多矛盾与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求如何保障,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资金从何而来,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根据各自责任和财力,积极调整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的“吃饭、运转、发展”的基本需求,特别是教师“吃饭”和学校危房改造等问题要切实解决好。

国家和省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和危改资金专项补助力度。市(县)级人民政府在保证教育经费支出占可用财力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下差部分上级转移支付应该承认。上级转移支付不能解决的,应该出台政策或规范性的文件,将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待遇差别,只有在教师待遇上提高,才能留住人才,才能稳定人心。

将学生在校基本生活费、服务费与基本学习费用区别开来。学生住宿费和搭火费用属基本生活费,应根据市场供求,按成本据实收龋建议将学生在校基本生活费用收取标准的制定权下放到市(县),由各市(县)根据市场规律,核定项目、规范收费。

发展教育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教育体系,建议政府部门从政策上、制度上加以引导,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教育事业。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967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于4月中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由副主席刘玉琦带队,先后深入到丹赵路、大坝、均州路三个办事处及相关社区,对我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综治办就相关问题进行协商梳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为民、惠民、便民为宗旨,推行了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制定了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网格化管理工作,专题进行研究部署,印发了《丹江口市实施城乡网格化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网格化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城区各办事处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广泛宣传发动,统一广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营造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按照“动员部署、划分网格、确定网格员、培训网格员、试点运行、全面开展”的工作流程,根据“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任务相当、便于管理”的要求,兼顾自管小区、物业管小区、单位小区、城乡结合部等多种类型以及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等因素,城区五办目前实际划分网格数254个(其中城市社区221个、城中村17个、其他村16个),网格内有79548户、227666人(含流入人口)。同时,根据网格划分,将网格员、社区干部、社区志愿者等力量统一纳入网格,实施分块管理

(三)建立了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市综治办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丹江口市网格化管理网格员汇总登记表》、《丹江口市网格信息表》,按照行政区域代码,统一编定网格员编号,将留守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信息等分类总人数纳入网格信息收集内容中,摸清各网格内的商户、居民、店铺、单位等基本信息。目前,各城区办事处已进行摸底实施,正在汇总整理。

(四)建立了网格化管理督办检查制度。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督导专班,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下发了《丹江口市综治工作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使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严格奖惩兑现。针对各社区网格划分、地图绘制、信息化采集等前期基础工作开展情况,市委、市政府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检查督办,不断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同时,通过现场推进会等形式,以点带面,推广好经验好作法,确保全市网格化建设工作整体推进。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新生事物,我市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我市是全省10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之一,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六项重点工作”之一予以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但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落实力度不够,整体工作进展比较慢,办事处之间横向比较进展也不够平衡,出现了工作“盲区”和真空。

(二)居民参与度不高。从调研情况看,居民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参与度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内容单一所致。目前社区以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救助、计生等公共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和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为主,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二是社区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所致。社区从事了过多的行政性和半行政事务,既有计生、就业、社保、民政、综治等常规性工作,又有各类统计、调查、检查等临时性工作,社区工作调查多、统计多、报表多、台账多,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开会、迎检、写标语、整理档案上了,场面性的活动开展较多,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与群众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城市社区居民素质层次不同所致。不少居民较注重隐私,有事找社区、找政府,无事怕打扰,甚至“避而不见”,往往给社区网格管理采集第一手资料和相互服务带来不便。

(三)社区管理难度较大。一是社区服务资源难以有效整合,诸如小区停车、基础设施等各自为阵,社区难以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增加,加工、餐饮等行业混合在居民小区,社区缺乏管理手段,影响了社区的公共安全和居民的正常生活。三是社区与物业公司尚处磨合阶段,一些物管小区成为社区管理盲区,部分老社区因为历史原因,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

(四)社区干部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城区人口近20万,只有109名社区工作者,且年龄普遍偏大,若继续沿袭自然减员递补的方式,很难适应社会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要。此外,社区民干部的生活待遇偏低也影响工作积极性。

(五)社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我市已开展了“九进社区”服务活动,单个部门都是采取在社区加挂牌子的方式开展工作,仍是各自为政、对上负责,难以统筹兼顾。目前信息采集的标准正在制定完善中,建立网格化信息系统是进行网和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和技术保证,已迫在眉睫。到底是自建平台,还是依托十堰,已成当务之急,急需研究解决。

三、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市委、市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领导重视了,方案出台了,关键是要抓落实。通过调研,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要切实把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落实,从思想、组织、保障措施等方面不断加强,确保社区网格化服务有人抓、有人管、管到位。

(二)要切实落实工作举措。要按照《丹江口市实施城乡网格化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工作方案》,紧紧围绕“人员配备、工作经费、信息化建设、网格员职能”四个方面,列出时间任务表,明确责任人,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保证工作进度。

(三)要切实推进改革创新。我市既然是全省10个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市,就应当充分结合实际,大胆改革,大胆创新。比如在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由综治办牵头、民政局负责,启动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办法,对社区人员流转、办公用房、经费保障及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要走在全省、起码是十堰市的前列。

(四)要切实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将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市城乡网格化管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各专项工作小组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抓好相关工作的督办和落实。二是人员保障。对经考核后确定招录的社区网格管理员,要统一组织专业培训上岗,适当提高其生活补贴标准。建立社区人员“退一进一”机制,探索建立市直单位新招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制度和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解决“有人干事和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问题。三是资金保障。根据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统一部署,市财政要预算安排网格化管理经费,用于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等费用。增加社区工作经费,同时,鼓励和引导驻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资金和智力服务。四是机制保障。各办事处、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将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纳入社区服务管理考评,建立部门责任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税务管理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税务,全文共 3138 字

+ 加入清单

税务管理调研报告

“税收存续期”税务管理之探讨

一、“税收存续期”的定义及管理现状

企业当期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往往会影响到后期的税收问题,从经济事项发生到涉税事项产生的这段时期即称之为“税收存续期”。一般而言,“税收存续期”随经济事项发生而开始,随涉税事项产生而逐步结束。现阶段,对“税收存续期”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不管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对“税收存续期”涉税事项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虽然,目前从“后续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所得税“税收存续期”的管理有所强化,但如何从“税收存续期”的角度统筹各税的“后续管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与研究,更没有系统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措施等。

(二)风险意识不强。“税收存续期”具有三个特点:1.存在的普遍性。“税收存续期”普遍存在于纳税人和多税种之中,尤其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2.时间的不确定性。有的存续时间较为明确,有的存续时间却无法预知;3.相关人员的变动性。存续期内,既可能是企业财会人员变动,也可能是税收管理人员变动。导致税企双方均可能产生一定的税务风险,而这些风险往往容易被税企双方所忽视。

(三)政策水平不高。税收管理工作中,由于部分税务人员对涉及“税收存续期”的税收政策不熟悉,对税收政策与财会制度的差异不了解,导致不能对“税收存续期”相关税收事宜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

(四)管理范围不广。目前对“税收存续期”的管理,较多的是从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角度进行强化,而对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税种的“税收存续期”管理较薄弱,有的甚至还是盲区。

(五)管理手段滞后。目前对“税收存续期”的涉税事项管理方法较为落后、手段比较单一,既没有推行专业化管理,也没有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税收存续期”产生的原因

(一)因税收政策原因产生的“税收存续期”。按照税收政策相关规定,企业当期所发生的经济事项影响后期的税收缴纳,特别是明确规定企业经济事项发生时暂不征税的税收政策。例如,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年60号文规定“对职工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的拥有所有权的量化资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待个人将股权转让时,就其转让收入额,减除个人取得该股份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支出和合理转让费用后的余额,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该政策中,从个人以股份形式取得拥有所有权的量化资产暂缓征收个人所得税,到个人将股权转让时再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相隔一段时期即“税收存续期”,而且存续期的长短因股权转让的时间而定。又如,《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该规定中,企业当期所发生的经济事项(亏损),影响到后5年的企业所得税,其“存续期”最短可能一年,最长可能5年。

(二)因税收政策与会计差异原因产生的“税收存续期”。由于税收政策与财务会计的目的和前提,以及遵循的原则不同,税收政策对某些经济事项的确认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税收存续期”。例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收账款,会计上不确认收入;营业税上确认为计税收入;企业所得税上不确认收入,但要按毛利率预征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上不确认为清算收入,但要按规定比例预征土地增值税。由此,《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专门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如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按会计制度能够全额计入当期损益,但税法规定,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其“以后纳税年度”即属于“税收存续期”。

三、“税收存续期”税收管理相关案例

(一)个人所得税案例:某有限责任公司由原集体企业于XX年改组改制成立。改制时,注册资本(实收资本)1000万元,其中,企业职工以股份形式取得量化资产250万元。XX年10月,股东转让65.78%股权计657.8万股,在计算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时,企业按账面实收资本乘以转让比例扣除转让成本657.8万元。

“税收存续期”分析与处理:企业职工以股份形式取得量化资产的涉税经济事项于XX年7月发生,但根据国税发〔〕年60号文规定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存续”于企业,XX年股权转让时所转让的65.78%部分164.45万元(250×65.78%)不能作为成本扣除,因而税务机关审核时调减了成本扣除额而补征了个人所得税32.89万元。尚未转让的34.22%的股权所包含的量化资产则仍然“存续”于该企业。

(二)营业税案例:XX年,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开发了abcgf共5栋商住楼,其中a号楼为产权式酒店,共有332间产权房,XX年底止已售出257家。购房合同约定,业主在签订合同时首付50%,剩余款项由租用业主产权式酒店房的某酒店用租金(年租金为购房总价的8.5%)代业主支付,至付完为止。合同总价款4977.7万元,首付2488.85万元,剩余款项由酒店分6年付清,每年支付423.1万。

“税收存续期”分析与处理:房地产开发公司XX年销售不动产业务已经发生,按营业税条例规定,首付50%应于XX年申报缴纳营业税,剩余款项在未来6年内于每年收到酒店租金时申报缴纳营业税,其“税收存续期”长达6年。XX年3月税务稽查部门对该公司XX年和XX年度纳税情况进行稽查时,XX年首付及XX年合同款项均申报了营业税,但XX年3月进行稽查时,因主管会计变动,XX年和XX年合同款项均未申报营业税,税务稽查部门不仅追缴了该公司营业税42万多元,还给与了一定的处罚。

(三)企业所得税案例:某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XX年6月委托某资产评估机构对其15宗土地进行了评估,账面价值2500万元,评估值3500万元,评估增值1000万元,企业进行了借记“无形资产”、贷记“资本公积”1000万元的账务处理。XX年10月,该公司以15宗土地作价3500万元和现金500万元投资于某公司,取得某公司80%计4000万股股权。

“税收存续期”分析与处理:企业资产评估增值,会计上允许增加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但税法规定不得改变计税基础,不得计提折旧或者摊销费用,也不确认收益。如果企业转让该资产,原评估增值部分应确认收益的实现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该案例中,从资产评估经济事项发生,到该资产用于股权投资,其存续期为4个月。地税稽查部门于XX年对该企业XX年至XX年度的纳税情况进行稽查时,该企业XX年账面亏损712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000万元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为288多万元,不仅减少了XX年以后需要弥补的亏损,而且当年查补企业所得税72多万元。

四、加强“税收存续期”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税收政策及财会制度的学习。特别是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存在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发生各项税收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准确地对企业“税收存续期”影响到本期的税收进行计算,从而规避因政策不熟而可能导致的税务风险。

(二)及时建立“税收存续期”档案。“税收存续期”经济事项发生后,及时采集相关信息,既要分门别类建立专门台账记录,又要将企业的税收征管资料记录于信息库之中。同时,对存续期内涉税事项的变动及时进行登记并跟踪管理,做到“税收存续期”管理系统化、信息化。

(三)强化“税收存续期”涉税事项的检查。稽查人员对企业进行税收检查时,应对企业“税收存续期”涉税事项逐一进行检查。其中,以营业税收入的确认、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的调整、个人所得税有关计税成本和费用的扣除为检查重点,对企业“税收存续期”涉税事项进行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镇财税审统及机关管理口调研汇报材料_工作汇报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材料案例,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财税审统及机关管理调研汇报材料

各位同志:

调查研究、提炼精华、指导工作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上月28日,党委樊书记率镇经济社会调研组一行成员对财税审统及机关管理口进行了一整天“倍增新三年,领跑”的专题调研。可以这么说,经过这几个部门事前的认真准备,本口调研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我感受三句话,叫做“既看到了成绩,也找出了不足;既感受了动力,也感受了压力;既明确了目标,也清晰了思路。”这对下步工作的开展必将是个大推动,从而达到我们所期盼的工作效能的巨变、工作质态的飞跃。

归纳本口调研成果,我总结为四点,在此向樊书记及各位做个汇报。

一、应该肯定的成绩

先从国、地税来说。驻镇国、地税分局是市局直管部门,无庸置疑地说,多年来为宜陵的经济发展、财源聚集作出了积极贡献,从税收优惠政策的享用上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和绿灯,这既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更是支持了我宜陵镇的经济发展,功不可没。XX年在金融风暴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仍然实现国、地两税8200万,“活水养鱼”1700多万,暂放企业未收税金1000多万,基金征收730万,在全市乡镇税源经济排序中位列第五名。

财政、审计、统计与政府其他口一样,都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他们接受双重领导,业务上接受市局领导,行政上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工作安排,他们都有其各自的工作职能与工作规范。

近年来,镇财政在开源节流、财政监管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XX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其中镇级可支配财力2604万元。财政支出做到支出有预算、开支有标准、审批按程序的“一支笔”管理模式,早在○四年就在全市率先创新对隶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审批权限上收一级,集中收付全面实行。总体看,我们的财政收支运行实行“以收定支、有保有压、量入为出、确保平衡”、“先工资后还债,先退休后在职,先工资后开支”的原则。几年的实践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彻底改变了数年前多头、多路一盘沙的无序状况。

审计工作对照四句话16个字的要求,即“依照法律、符合程序、提高质量、文明审计”,较好地履行了工作职责,为还群众一个明白、领导一个清白,促进干部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发挥了积极的参谋和监督作用。

我镇统计是全市的标杆,也是扬州市唯一1家省局乡镇统计工作联系点,连续4次被评为省局先进集体(省的四年评一次),至目前,全镇的各项统计工作均走在全市的前列。

政府机关管理是个永恒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的话题,一个管理有序的政府机关必定是廉洁、高效、和谐的政府机关。就乡镇政府、机关管理而言,他又不同于正规的市直以上机关,他有更多基层情况的复杂多变性。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我镇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有序、易操作的机关管理制度。

二、应该正视的不足

客观地说,成绩是明摆的;公正地看,不足也是有的。概括地归纳几个部门存在的不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税源经济缺少顶天立地的航母型企业与行业,税源偏小偏散;

2、财政征收压力较大,可用财力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

3、审计工作内涵与队伍不相匹配;

4、统计工作任务与现有统计投入不相协调;

5、机关管理监督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三、下一步工作目标

按照“倍增新三年,领跑”的总体要求,结合条口部门工作实际及相关工作规定,今年国、地两税将突破亿元大关,至2015年力达3亿,年均增幅在23%以上;纳税千万元大户在XX年2户的基础上期内突破10家;财政总收入力保年均增幅在20%以上,确保到2015年达3.5亿元,可用财力在XX年2600万元的基础上力破亿元关;审计、统计规范运作,位次超前;机关管理与时合拍,完善创新。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推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提升城区法治化管理水平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3667 字

+ 加入清单

推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提升城区法治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治区规划的总体要求,着眼于提升城区法治化管理水平,坚持把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摆上议事日程,狠抓落实,为我区的“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区域法治环境。新的世纪、新的形势给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审时度势、结合区情,对这项工作做认真的调查和深入的思考,努力寻求工作新思路,开拓工作新局面。     一、从大局出发,明确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地位     (一)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加强社区管理的需要。在社区管理中,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本身就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依法治理,社区管理才能够真正得到加强。尤其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由政府或所在单位包揽的就业、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事务逐步由社区承担,社区日益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舞台和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通过开展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为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保障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社区管理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伴随着社会人员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大量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下岗待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以及新迁居民涌入社区,汇成数量庞大、身份复杂、流动性强的“社区人”群体。“社区人”个体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职业的差异,使得日常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多种矛盾纠纷,如普遍存在的下岗再就业、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垃圾费的收缴、房屋拆迁、禁毒禁赌等问题,以及因空调噪音、滴水,车辆进出停放等原因而产生的邻里矛盾,街道社区由此成为了社情~的综合反映地和各种矛盾、问题的汇聚地。靠过去那种由街道干部、居委会主任上门做工作的简单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只有加强依法治理,用法律手段进行管理,才能够顺应民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确保社区的稳定。     (三)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实现的途径就是实施依法治理,通过加强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党的要求和宪法、法律的规定,把社区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开展“自治”活动,切实把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城区法治化的目的。     (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物质要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街道社区为居民办实事,就是要整合力量,实施依法治理,采取建章立制,整治违章违法,推动法律、医疗、文化等服务进社区的多种形式,实现社区的居所安全、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二、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基层少数领导干部对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是“务虚工作”、软任务。对该项工作的组织实施仅停留在计划上,推一下干一下,满足于应付敷於,没有真正抓好落实。     (二)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每年为数几次的全体成员会议,只能就依法治区工作的规划、年度计划等总体工作研究讨论,而基层依法治理的一些专项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则不能及时得到协调解决。同时,小组成员均担任全区相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由于工作繁忙,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投入的精力和力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够更好地发挥本部门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     (三)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还存在着死角。如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外来人员大量涌入社区,受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影响,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无业可就,在管理上造成“真空”,成为管理问题的隐患。有关职能部门缺乏依法治理的工作前瞻性,还未从宏观上规划管理,导致职责不清,各自为战,离基层依法治理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对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指导考核的力度不够。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成员参与指导、考核基层依法治理工作的机会不多,目前仍停留在由设在区司法局内的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负责开展,给基层单位的感觉就是该工作仅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工作,弱化了其工作地位。     (五)相关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缺乏工作连续性,重视程度不够。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方方面面无所不包,涉及到全区各部门、街道、社区。相关单位都有必要明确专人专职或兼职从事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承担起工作联络事宜,但有些单位则是人员得不到保证或经常变动,经费也不能够保障,渐而使本单位的依法治理工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三、齐抓共管,积极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     (一)以宣传发动为先导,构筑工作网络机制。要在社区内采取多样形式,广泛宣传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要求、目的与意义,取得社区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要变一年一次例会改为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便于工作情况的沟通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为推动工作开展,更好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可将街道、社区划分“责任片”,由小组成员定点负责,亲临现场协调指导,强化工作力度。同时,街道要真正把该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做到有安排、有落实、有成效,逐步形成由街道工委领导、办事处组织实施、相关职能

部门指导检查、社区内单位密切配合、居民共同参与的街道社区依法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以普法教育为抓手,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普法与依法治理在社区的紧密结合,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化和发展。社区普法活动要紧紧围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内容进一步贴近社区、服务基层。应就社区管理和社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纠纷广泛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二是形式进一步以人为本、灵活多样。通过制作下发《法律知识问答》手册、举办社区说法故事会、法制文艺表演等活动,把法律知识内容融入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表现形式中,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三是队伍进一步扩大。在原有法律进社区的服务队伍基础上,从社区居民中大力召募有志于普法事业的志愿者,让他们也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向身边的人讲身边的法律事,使得学法用法真正成为“寻常百姓事”。四是阵地进一步明确。要将主阵地放在社区居委会。在抓紧开展对街道干部、社区居委会主任系统培训的同时,努力使居委会做到“四有”:即有一个法制宣传专栏、配一套法律书籍、建立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每季度兴办一堂法制课。     (三)以社区“自治”为立足点,营造社区法治氛围。街道、社区居委会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依法管理社区事务,还要在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订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公约》,努力使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推广红花街道的“民情日记”和夫子庙街道的“百姓百言”、“社区议事园”等好的做法,引导、鼓励群众反映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参与社区管理、监督社区事务,使社区群众切实行使参与“社区自治”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以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为突破口,实施专项治理。在开展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确定治理重点,特别是注意突出社区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整治。如针对毒品、游戏机、不健康网络、黄色媒介对中小学生的隐性侵蚀,各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对校园周边不法经营活动的取缔整治;小区内机动车辆乱停乱放、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环境卫生存在死角等现象,物业管理部门加强疏导管理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把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为,树立和维护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     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保障,创造良好治安秩序。深入创建“平安秦淮”,大力推行社区警务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社区群防群治组织,完善社区安全防控体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配套防范体系,多形式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活动。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发挥法律服务、公证仲裁、诉讼裁判功能,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努力把人民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社区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合力。     (五)以参与社区各项工作为结合点,形成社区管理、建设合力。在确立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龙头地位的基础上,以“四进社区”为契机,坚持把该项工作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科普先进区、卫生达标区以及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双拥共建、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结合在一起,一并研究、一并实施、一并检查,积极延伸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触角,充发挥其在街道社区管理中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页3]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

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在社区居委会经费方面,我区规定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1万5千元。各街道办事处统筹部分外,社区居委会实际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三)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社区协管员待遇较高,如劳动、城管、矫正、治安协管员等都是由劳动部门安排的失业人员,工资比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高,不仅发工作服,而且遇年节还有福利。而社区专职工作者都是经过招考和居民选举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付出与回报差距较大。社区专职工作者承担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险个人负担部分后,每个人只有800-1000元月收入,直接影响了积极性,影响了金石社区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应积极为金石社区居委会减负

1、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开发区委办局在金石滩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金石滩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金石滩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置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

2、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金石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

3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主权、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金石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二)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

目前的金石社区居委会经费由金石滩街道办事处统筹安排,这虽然有利于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石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金石居委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约,难以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制约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保证居委会业务经费。

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2721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爱民佳苑社区是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而建成的一个居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几年的团结努力下,取得了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为更好地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我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调研活动。期间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深入辖区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年以来,社区在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基础建设工作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居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社区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就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爱民佳苑社区是乌达区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和黄河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改造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栋,可容纳住户4046户,目前居住人口为7067人。辖区有党员178人,其中支部党员29人,在职党员 80人,退休党员 69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老年人1168人,占总人口16.5%,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并且残疾人较多,患有身体残疾的180人。爱民佳苑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基础,丰富的社区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多、老龄化严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二、存在困难

1.社区服务资金来源方面。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的好、作用发挥的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街道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2.专业化人才方面。志愿者服务队伍是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但因志愿者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提供稳定的、经常的、专业化的服务。

3.网格化管理方面。爱民佳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二是网格长时间投入较长,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存在局限,致使工作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在部门配合上,社区基本协调沟通解决,下一步考虑相应的提高网格长补贴,保证网格化管理工作不受制约,提高效率。

4.协会组织方面。社区协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了一些人、财、物的投入和帮扶,社区协会组织在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引导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协会的培育和扶持上面,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投入。

5.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社区职能日渐行政化,承担着大量的管理工作。社区为了可以合理有效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尝试了一些信息化途径,例如数据化信息管理(计生、民政、就业等方面),网站建设,短信平台(手机信息群发)等,针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较多,还开展了“爱心呼叫器”帮扶业务。但是开展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业务,前期软件开发、业务操作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能在财力、物力上给予一定帮扶,统筹管理,支持社区服务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方向。

6.安全管理方面。为了使小区安全指数更上一个台阶,5月15日,社区在服务中心内添置了机房设施,在爱民小区四个大门、小区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大门、小区内车棚位置,共安装摄像头16个。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发现由于小区内路灯未亮,监控设备夜间使用效果不明显;并且因安装数量有限,监控设备对小区安全防范起到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7.医疗卫生方面。为切实解决爱民佳苑社区居民就医难问题,经乌达区政府和新达办事处领导多方协调筹措,2月20日,新达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爱民分站正式运行。社区卫生站配有诊疗医师两人,免费为居民测血糖、量血压,同时开展注射、输液等医疗项目。卫生站开展服务以来,已服务居民450人次。但是卫生站任然存在药品少、床位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8.绿化维护方面。小区绿化工作在市政绿化队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小区内绿地的绿化率达95%。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三年管理期将到,绿化工作将移交到物业,因此而产生的绿化水费又是物业所不能承担的,所以绿地很可能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形。

三、几点建议

1.不断加大社区资金投入。首先,按照社区内居民人数及党员人数确定资金投入标准,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长。其次,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建议区财政设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还要动员社会力量捐助、相关部门帮扶,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形成政府财政投入一块,上级民政专项资金争取一块,街道办事处、社区自筹一块,驻社区单位帮扶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不断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效维护社区稳定。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居民群众,他们的工作能力决定着社区的服务质量和学水平。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将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年度整体培训计划之中,每年开展一次培训,每三年左右时间对在职人员轮训一次;二要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不断为社区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基层工作者队伍;三要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更加关心社区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用人环境。

3.创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改变过去以完成政府交办的工作为社区任务的工作,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方向、努力的目标。社区要在做好居民办证、低保、治安维护、计划生育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在繁荣社区文化、增进邻里和睦、完善便民设施、提供快捷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等方面,社区要加大探索和尝试力度,在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和协会组织工作的同时,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4.以服务为手段,保障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充分利用已建立的社区卫生站、监控技防设备、绿化维护设备,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一是增加社区医疗设施的同时,在相对集中的居民居住区建立社区完备的大型医院,最大程度地改善居民就医难问题。二是加大监控设施投入,实现监控无死角。三是确定绿化管理权的归属,实现管理最优,服务最优。

爱民佳苑社区党支部将不断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诠释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治安更加良好、生活更加便利、人际关系更和谐的综合服务型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服务,全文共 4464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以前,在城市里,很少有人关心民工,很少有人理解民工,很少有人支持民工。现在,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人能离开过民工。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马路,一片片挺拔秀丽的楼群,都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青春,他们默默无闻地在为城市工作着、服务着,他们奉献出了青春、力量,方便了千百万城市居民的生活,为城市的运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就是进城民工——城市里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与城市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进一步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人口的流动将会进一步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以更大的幅度涌入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四面八方较为落后的农村,对整个城市管理的要求缺乏了解,加上总体系质偏低,给城市稳定和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很多的难题。解决得好,就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稳定和繁荣,解决得不好,将严重制约城市的持续发展。因此,流动人口工作的好与差,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管理水平。                            流动人口的作用与问题     自80年代初,全国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从几千万,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到XX年以后的近2亿人。在xx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生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XX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这是党中央对民工进城及人口流动在市场经济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作用和意义的肯定。     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大量集结,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治安隐患增多,治安事故的频发,抢、盗、凶杀等案件高发,违反计划生育现象时有发生,破坏环境和公共设施的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等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纠其原由,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一、受教育层次不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二、来自不同地区,对城市管理及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不够,法律意识淡薄;三、已经习惯了的陈规陋习不易改掉。如何做好流动人口工作,缩短现代化城市与流动人口整体素质之间的距离,加强城市民主与法治建设,提升城市化管理水平,平衡城市中稳定、文明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流动人口与街道服务、管理工作概况     一、管理特色     南苑街道紧紧抓住这一矛盾的集点,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大胆实践,结合实际,变打、赶、堵为引导、教育和服务,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又独具特色的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工作之路,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为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打开了新的途径。其与时俱进的做法,科学的管理手段,赢来了北京、大连、西安、杭州等全国各地共260批次的参观团体和代表们的交口称赞。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和省、市新闻媒体都进行过大量的相关报导,中央综治“严打”工作检查组,在视查和调研街道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后,对街道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作为维护稳定,提升城市法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街道与流动人口概况     南苑街道地处河西新城区之腹地,,紧邻奥体中心,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多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此务工经商。据市公安局统计数据显示,XX年南京流动人已达120万,建邺区占十分之一,为12万余,其中南苑街道流动人口就高达2.6万。其特点为80%是散居式分布(居民住户出租房内),20%是成建制(建筑工地、企事业单位内部),其散居式为主的流动人口是目前南京乃至其他城市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居住形式,是城市中流动人口大群体的一个缩影。他(她)们90%来自较为贫困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如:河南、安徽、湖南、苏北和南京周边等地,在城市中从事一些苦、脏、累、险的职业,如:餐饮服务、生产经营、建筑装潢、废品回收、拆迁搬运等。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初中以上只占5%),男女比例7:3,70%有相对稳定的职业,25%处于待业和无业,5%属于盲流,以前称“三无”人员,属流动人口中易违法、难管理的“高危”人群。     三、领导重视     南苑街道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工委一班人就痛下决心:“自强实干建南苑、开拓进取创特色”,决心把南苑打造成南京城市管理中一流的品牌街道。主要领导一致认为,不把辖区2万多流动人口纳入街道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话,民主、文明、法治化的城市管理品牌街道就无从谈起。面对建邺新城区高标准的发展起点,高质量的城市管理要求,如何使流动人口不再是城市的“包袱”,开拓新形势下流管工作新局面,为城市建设服务,成了南苑的的当务之急。     四、设立机构  落实措施     所街地区不仅仅是南苑辖区内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而是在南京市都很有名的外来人口集聚地,600米长的一条街两旁的居民家中就暂住着流动人口8000多人,高峰期逾万人。XX年1月,在区流管办的指导下,街道经过调查认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投入30余万元,率全区之先,在所街流动人口密集地,建立了与街道政务中心各项功能相类似的融管理、教育、服务为一体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站”。

服务站在上级主管部门和街道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该站有公安、计生、民政、劳动、工商、税务、房产、市容等部门参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专职协管员实施工作,形成了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采取了一家牵头、一套班子、一个网络、一证许可,一站式管理的方式,结合多年实践,从广大流动人口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开展系列社区服务,把强赶硬堵的老做法改变为正确引导和教育服务为主,实行了流动人口常住化管理。先后创立和组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首家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民兵连、法制教育培训中心、纠纷调委会、维权站、团支部、妇联等10个相应的组织网络、各项制度、《条例、法规》、工作流程示意图等规范上墙,实行窗口式一条龙文明服务,方便流动人口,接受流动人口监督,按300:1的比例,选配了素质好,有能力的22名同志担任专职协管员,其中专职负责计生、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2名。     服务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依照法律法规对流动人口、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依法实施管理;2、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工作、生活、居住等情况,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可靠的管理信息;3、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挖掘发现各类线索,配合执法机关,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4、及时排除纠纷矛盾,维护社会安宁;5、积极引导,深入服务,加强教育,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带领流动人口参与文明社区创建;6、大胆探索,不断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服务城市管理,开辟科学管理新途径。     问题与对策——几年来针对地区流动人口实际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人口流动性大,对城市管理及相关法规不了解,易违法犯罪。)     对策:强化法治,抓源头管理。     把私房出租户、用工单位、私营业主确 /> --> /> --> 等租赁信息,为经营者牵线搭桥;3、利用自办企业、驻地单位、饭店等行业的用工,免费提供就业务工信息;4、发挥社区甲级卫生室的作用,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保健、防疫服务;5、免费提供避孕药具,计划生育孕检服务;6、以法制培训中心为阵地,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开办骨干代表法制培训、轮训,以点带面,引导他们学法、守法、懂法和怎样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7、及时帮助流动人口调处生活,工作中的矛盾纠纷,排忧解难,使其安居乐业;8、解决子女就学,开办收费低廉的子弟小学,并介绍有条件的孩子到当地学校借读,排除后顾之忧;9、投入专项资金,改造生活设施,改善供需矛盾,解决用水、用电、污水排疏、公共厕所、卫生保洁等,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10、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流动人口开展和参与文体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南苑地区流动人口在社区里家的氛围更浓了,热爱第二故乡,参与社区事务热情更高了。     四、(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区,组织观念差,生活松散,不易开展集中教育。)     对策:放手发动群众,开展自管自治,开辟民主化管理新途径。     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充分发挥已组建的流动人口党支部、民兵连、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以组织联系人,以活动教育人,以服务温暖人,开展一系列如:社区义务劳动、知识竞赛、政策法规学习等“争做第二故乡主人,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活动,团结和影响广大流动人口带头执行政策、法规,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新闻媒体给予了大量的报导和宣传。党支部、民兵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市地税局加强税源管理的情况报告_情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949 字

+ 加入清单

地税局加强税源管理情况报告

在19xx年成立以来,xx市地税局根据依法治税的方针,结合我市地方税收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内在规律,认真找准突破口,不断在税源管理上做文章,在征管手段上下功夫,通过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挖税源潜力,强化监控力度,有效地加强和完善了我市地方税收的管理工作,实现了地方税收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据统计,20xx年全市地方税收收入43280万元,比上年增长27.4%;20xx年收入54428万元,比上年增长25.76%;20xx年收入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2%;20xx年收入79239万元,比上年增长12.7%。总结起来,我局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了税源监控和征收管理两套体系:

一、健全和完善税源管理体系

(一)建设和完善征管信息系统。加快我市地方税收征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我市地税事业发展一项长期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局着重抓紧了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建设,实施了税收管理信息化工程,推行了3.0税收征管软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地方税收征管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今年6月1日,我局顺利实现“大集中”新一代征管信息系统在我市提前上线运行。新征管信息系统的运行,建设和完善了覆盖全市地税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形成了数据准确、信息共享、即时监控的征管资料信息库,对全市2.97万户纳税人的监控能力得到极大加强,为充分运用信息手段监控和分析税源发展变化提供了扎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对此,xx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钟毅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认为“大集中”的成功上线,标志着xx市地方税收管理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二)构建社会协税护税网络。生产经营的多元化、收支的隐蔽化、分配的多样化和税源的分散化,对地税部门征管工作是一个重大考验。我局除了建设完善的税源管理体系外,还充分依靠部门协作和信息支撑,构建起严密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通过社会力量将各行各业、各经济环节涉及的税收监控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收尽收。一是与工商、国税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联合下发了关于工商、税务资料信息共享的文件,扭转了长期以来查找工商登记业户资料难的问题,从源头上加强了对纳税人的管理。二是采取委托代征办法,与交警、发展和改革、建设、国土、房管、招标办、财政等部门建立经济信息平台,从政府部门管理纳税人的其他环节进行源泉监控。三是加强代扣代缴单位管理,明确代扣代缴责任,保证了代扣代缴税款的征收入库。

(三)继续完善属地征管。我市地税系统于20xx年3月全面实施属地征收管理,科学明确和界定了各县(市、区)局、xx区局的征管范围。配合实施税收属地征管,我局经与市政府、市财政局、xx区财政局协调,对市区范围的地方税收入库的预算级次和财政级次进行磋商,达成了按比例分成的一致意见,解决了我市实施属地征管的瓶颈问题。属地征管实施至今2年多,期间经过不断改进,特别是今年配合“大集中”工程上线,我局对属地征管工作进行了一些适应性调整,对加强我市地方税源的控管,保障地方税收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市特别是市区的税收秩序得到明显改善,有效避免了低税竞争、税负不公和堵塞了征管漏洞。

(四)建立重点税源监控网络。据统计,20xx年全市地税纳税人中,年税额在1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950多户,占总户数的3.2%左右,而入库税款5.6亿元,占全年税收总额的70%以上。管住了这些重点税源大户,主体税收收入就有了保障。为此,今年以来,我们结合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大力改变以前存在的“管理疏松、责任淡化”的状况,根据应纳税额、经营规模、行业性质等多个标准建立重点税种、重点行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集贸市场等分类管理机制,按照抓大稳小的原则,把税收管理的重点和人力转移到重点税源户的管理上来,对重点税源户做到“管户到人,到户管理,管事到位”,并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是分行业建立重点税源纳税户管理档案;二建立重点税源企业的报告、审核、分析制度,实行“管户到人”;三是坚持税企联系制度,包括专职管理人员到户实地调查核实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及申报纳税等涉税事项和进行必要的税务检查。我局特别加强了东平核电站、阳茂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工程的税收管理,管住收入“大头”。20xx年重点项目建设工程税收同比增长了10.7%。

二、建立严密有效的征收管理体系

(一)深入开展经济税源普查及税收资料调查。近几年,市局多次大规模组织开展经济税源普查和各种税收调研活动,通过采取科学、严密的调查方法和手段,对全市地方税源结构与分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全面摸清了税源底子,给组织收入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牢牢把握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二)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税务登记是税源监控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防止出现漏征漏管户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我局按照属地征管原则和“大集中”征管信息系统的要求,严格做好税务登记资料的录入工作,并加强对临时业户的登记和发证管理工作,确保所有录入资料准确无误。另一方面,大力清查漏管户,主动到工商部门采集业户办证资料,通过对工商登记资料与税务登记资料的核对和比销,检索出已办工商登记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经营业户。同时,加强税务登记检查,持续开展清查漏征漏管户专项行动。在20xx年专项行动中,共清理市区(含郊区)已办证的漏征漏管户2231户,处理违章业户410户,有效打击了漏管户的偷逃税行为。

(三)落实新的“双定”管理办法。在做好大户管理的同时,稳步推行《广东省地方税务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切实推进个体税收分类管理和科学定额,通过统一、规范核定定额标准、方法和程序,实现核定定额过程的“公平、公开、公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行“简易申报,简并征期,储款扣税”征收办法,进一步方便纳税人,简化办税手续。

(四)推行所得税评税管理办法。在扩大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面和统一规范全市所得税带征率的基础上,我局进一步推行所得税评税管理办法,并开发推广所得税电子评税软件,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管理,堵塞了企业所得税征管漏洞。20xx年全市企业所得税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23.8%。

(五)继续完善“以票管税”制度。在税收征管中,我们充分发挥发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控作用,不断扩大发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完善了饮食业定额发票管理,并加强和规范了税务机关代开普通发票和货物运输发票管理工作。我局推行发票抽奖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发票抽奖扩面不断增大,自觉索取发票的群众不断增多,以票控税作用得到加强,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

与此同时,我市各级地税部门还严格依法治税,不断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大力打击偷逃税行为、防止国家税款的流失。近几年,我市地税部门不断加大稽查执法力度,以查促收、以查促管,认真查处各类涉税案件,深入开展税务质疑约谈和货物运输、房地产、医药、金融行业以及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并大力清缴欠税。如20xx年共检查各类涉税案件404宗,发现有违规问题的业户358户,质疑约谈172户,查补税款罚款滞纳金6413万元,入库6437万元,比上年增加3078万元,增长91.6%,有力地保障了地方税收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596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__县综治办于11月份对全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工作调研。通过深入乡镇、村(居)调查研究、广泛召开调研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该县社会管理工作情况,深入剖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广泛征集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文化、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仍不够完善。全市“一中心五网络”运行体系中规定:区县设立社会管理中心,与综合治理委员会、维护稳定领导小组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社会管理办和综合治理办。其中综治办为正科级单位,配备5名以上工作人员。由于原先的综合治理办公室是挂靠政法委工作,可以说是常设的“临时机构”,其编制受政法委编制的限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后,县、乡综治办人员编制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管理是个大范畴,除了发展经济外,其余工作都包含在社会管理中,单靠一个挂靠部门去调度和考评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

2、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一是基层政法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乡镇社会管理中心承担着综合治理、信访维稳、治安防控、安全监管等诸多职责和任务,工作任务重。就__县基层政法力量的配备来看,一方面由于年轻警力调出人员多,警力年龄结构偏高;另一方面由于受政法专项编制的限制,招录门槛高。政法机关人员很难得到及时补充,造成很多基层政法部门力量严重不足,2-3人的派出所还普遍存在。二是基层服务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部分楼道长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服务管理作用未有效发挥。部分居民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对物业管理企业缺乏有效监督。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盗窃案件频发。少数居民毁绿种菜、停车,私搭乱建,在小区住宅内开设家庭宾馆、饭店、棋牌室,在居民小区内开办加工厂,噪音、油烟污染扰民,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群众反映强烈,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三是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一些民商事纠纷甚至已经依法判决的诉讼案件也进入信访渠道。

3、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当前社会矛盾凸显,各种偶发事件都有可能迅速升级演变成对抗激烈、难以处置的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应急处突机制,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消极腐败现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资源保护成为当前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

二、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进一步健全工作体系、完善考评机制。一是抓好人员编制和工作职能的落实。建议将区县社会管理办单独设为党委或政府的常设部门,升级为副处级单位,上级社会管理部门专门下发文件对社会管理办明确具体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设置。以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管理职能和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各方参与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些领域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特别是遇到难事推诿扯皮的问题,确保各职能部门形成运转协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力。二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社会管理创新“创什么”、“怎么创”明确后,更需重视“怎么考”的问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项目,考核是保障、考实是要求。在考核上,一是要体现考核的激励性,要与经济建设一样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奖惩激励的力度要能有效调动基层的积极性。要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分值不低于50%。二是要体现考核的导向性,紧紧围绕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进行绩效评价,要加大创新考核分值,不能把创新做法像金子掩埋在沙滩中。制定社会管理创新奖项评比奖励办法,激励探索创新。三是要体现考核的科学性,综治考核要坚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但不能事无巨细,纷繁复杂,要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制定公平公正、易操作的考核措施。

2、进一步整合力量,建立多方参与的服务群众机制。一是加强政法服务管理工作力量的配备。建议上级部门能够适当增加警力编制的数量,尽快出台政法部门人员流动机制或招录工作机制,解决基层政法部门特别是派出所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整合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各级社会管理组织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各级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三是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统筹谋划,尽快解决社会管理中的新问题。

面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新问题,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研究,才能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但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仅靠纸上谈“新”,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找准落脚点和切入点,千方百计集聚社会力量,引导群众参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把上级精神具体化,把外地经验本地化,把理论研究务实化,既谋又干,既知又行。一是建立社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要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分析社会形势,每月召集成员单位交流分析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情况以及掌握的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展趋势、解决措施等,进行分析研判和研究部署,对重大复杂问题提请党委政府研究解决。二是建立基层社会管理指导员制度。推行市级机关结对联系区县,县级机关单位结对联系乡(镇)活动,从机关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从事群众工作人员,组建村居社会管理指导员队伍,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指导基层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三是建立标本兼治机制。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比较多,仅在事发时疲于应付,而疏于事前防范、事后原因分析以及源头治理等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立足标本兼治,想方设法从源头移走“火药桶”上下足功夫,实现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转变。首先要积极完善稳定风险评估。对实施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征地拆迁项目,规范评估程序,建立督查问责机制,做到“应评尽评”,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其次要着力规范社会行为。通过深化法治建设,强化行政监督、执法监督和问责,提高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和执法公信力;通过组织开展更丰富、更高频率、更深入基层的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出台严管干部工作规定,深化反腐倡廉,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再次要加强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扩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程度和积极性,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共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加强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建设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社区,全文共 4922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是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发轫于1990年代初的社区服务热潮。 从此之后,社区服务进入千家万户,深受群众欢迎,为方便城市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原有的社区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其他社区工作,如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也迅速开展起来。社区服务的概念已经包容不了全方位的社区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薄弱的问题。XX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xx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始大规模推广。目前社区建设已进入整体推进、全面拓展的新阶段。     一、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讨论     1、政府的大力推动。应该说,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单位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政府主要目的是寻求新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寻求政治社会的稳定。对于高层决策者而言,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失范是下决心推进社区建设的触发因素。现代化进程本身所引发的动荡性,使得城市社区无时无刻不处于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下岗职工、社会保险、老龄人口保障等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群体中会普遍产生被剥夺感,进而导致社会冲突和合法性危机。在基层政府官员看来,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带来的焦虑和迁怒,已经使得稍微的管理不力就会使社会冲突的负面效应放大。出于这种担忧,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动机足可理解。可以说,政府的推动是社区建设产生重要原因和现实动力。     2、居民的渐进需求。单位制解体后,“单位办社会”所负担的多元化职能开始回归社区,体制外的民工、流动人口等社会空间急剧膨胀,加上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对社区安全、服务、环境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这种来自民间需求只是一种渐进的必然,和当前政府强大的推动力相比,参与途径与公~识的不足,使得今天居民建设社区的自觉力量相对弱小,这是一个典型的“强政府弱社会”的二元动力格局。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型,居民的需要会逐渐演变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     在当今世界遍及各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浪潮中,公民参与正作为治理(governance)理论的重要内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由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演变看来,居民参不仅是社区建设的主导动力,还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发展”。同样的,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建设。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效果”。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整合中,“单位”起主导作用,街道和居委会这样的法定性社区起辅助作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主要是参与工作单位的内部社区事务,而不是居住地的法定性社区事务。随着社会保障、医疗体制、住房制度、后勤服务等各项改革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单位”组织的复合功能逐步弱化,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日渐松散。与此相反,居民与法定性社区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紧密。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来,“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更为明显。同时,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老龄社会的提前到来,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也都促使居民越来越关注法定性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因此,居民的广泛参与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的现状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居民参与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     1、居民参与的广泛性越来越明显。广泛性是居民参与的基本要求。在这里,广泛性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参与主体的广泛,二是指参与内容的广泛。从参与主体来说,过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活动的主要是指社区少数居民,驻社区的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基本不与当地街道、居委会发生关系。需要发生关系时,也多是由上级政府或各自的主管单位出面协调。近年来,三类主体都呈现出良好的参与态势。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社区建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除因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外,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为主的社区议决机构的普遍建立,完善了社区单位的制度化参与渠道,调动了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杭州天水街道的下属居委会自建立由驻区单位领导和居民代表参加的协商议事会后,在社区范围内普遍开展了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环境市容联建等社区共建活动,形成了联片共建、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新格局。同时介入社区事务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如志愿者服务队、地球村环保组织、老年协会等也明显增多。从参与的内容来说,不再仅限于一些简单的健身娱乐活动,而是逐步向社区政治(如选举)、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多样性发展。 2、非政治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内容。尽管我们可以简单地给出政治性参与和非政治性参与的定义,但在实践中要将两者加以严格的区分却是困难的。比如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讨论是否应该在居民区兴建一个自行车棚,从社区公共权力的角度看可以说是政治性参与,而从便民服务的角度则可以认为是事务性参与。一般而言,象选举居委会成员、各级人大代表和居民代表这样的事项可以毫无争议地归入政治性参与当中。虽然近几年各地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力度有所加大,北京、上海、广西等地还开展了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居民参与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何况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驻社区单位是不能参与居委会选举的。另外,政治性参与也排除了在社区开展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因此,政治性参与因不具经常性而不可能在居民参与中占据主要位置。与此相对应,有关社区环境、治安、卫生、文化等方面的事务性参与则因与三类参与主体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成为社区成员关注的焦点。 3、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社区事务的情况差异较大。对社区居民

来说,社区事务与其关联度较强,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得不参与,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社区环境卫生,只有本地居民最为关心,最愿意参与改善;那些工作单位在本社区但户口在所居住社区的居民,就不能在工作的社区行使选举权。驻社区的单位尽管也关心环境、治安等社区事务,但毕竟在空间上是相对封闭的,员工多数时间都是在单位内活动,下班就离开了这个社区,对社区大环境的要求并不迫切,由此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驻社区单位更乐意参与那些事关其切身利益或者影响其形象的社区事务。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事务有两种情况:其一,居委会、居民代表会议、健身队、体操武术队等社区内组织,因都是由本社区居民组成,一定意义上可划入社区居民的参与范畴;其二,社区外组织,由于普及性不足,其选择的余地较大,参与的范围较窄。就某一社区而言,只是其一定时间内参与的场所之一。总的说来,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外非政府组织的居民参与率和参与层次都较低,很少会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社区居民依然在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中唱主角。 4、被动执行式制度性参与是当前居民参与的主要形式。在社区建设中,参与本身受到鼓励而非受到限制,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建设社区。换句话说,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制度渠道是畅通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社区成员都会选择制度性参与。只有当社区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比较强烈时,才会出现非制度性参与的情况。从三类参与主体来分析,非制度性参与一般仅存在于社区居民当中。在制度性参与中,又以被动执行式参与为主。对社区成员来说,能否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了社区管理机构的邀请。居民当中受到邀请最多的当然是受社区工作人员赏识的所谓社区积极分子,其次是居民代表,普通居民则很少能有机会参与较正式的社区事务。没有社区管理机构的认可,社区外的非政府组织要想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从参与途径分析,社区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在居民参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多数参与事项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组织的,社区成员主动要求参与的则很少。常常是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就召集全体或部分社区成员开会、布置、传达,或者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了要求,街道和居委会又赶快组织社区成员落实。即便是在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的社区,什么时候开、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定。被动执行式制度性参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社区成员参与率低、参与的层次较低。因此,居民参与的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加强居民参与的可行性举措分析     在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低频度以及假性广泛等难题是正常的。这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面对当前不尽如人意的居民居民参与现状,应当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自治,真正还权于民,努力构建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整合平台,培育、引导、保护居民的居民参与热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居民居民参与机制。因为,居民参与主要缺乏一个把居民参与从可能变为现实的转化机制与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居民参与和深化社区建设的实质与其说是管理体制改革,毋宁说是意义更为深远的政治制度创新。从各地实践来看,如何有效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构建参与广泛、功能完善、和谐高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是社区建设中一个重大而又不能回避的现实课题。     1、有限政府理念的确立。中国的社区成形“后发”于西方,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后发优势”。但是公民社会的成形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有限政府”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构建公共空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这只是时间问题,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晰“恺撒”与“上帝”之分――不能说管得少的政府就一定是好政府,但是管得过多的政府肯定不是好政府。政府不管,谁来管呢?把这些任务转移交给非政府组织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2、基层民主的扩大。公民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和对公益事务的参与。它一方面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壮大,弥补国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时动员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通过利益整合、表达来催生公民社会、推进民主进程。当然,对于尚未成熟的社区而言,参与社区公益事务的可行性更大。此外,由于公益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所以扩大公民参与甚至比城市街道“直选”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的稳妥行和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在居民参与中,利益是参与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当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与期望。反之则会出现不参与或假性参与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降低职工与单位之间的依存度,使居民除工作之外的其它利益关系都能在社区得到体现。     3、社区自治制度的建立。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界定,居委会是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会组织运行中,基于社会控制的需要和长期计划经济下城市管理体制的惯性,大多居委会已经事实上成为街道办事处的腿子。因此,对现行的组织法进行修改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十分重要。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确立和修正,使得公民参与获得法理的保证。对官员们的建议在于,极端地讲,最有效的政治领导和社会控制是利益的一体化,而只有通过积极的公民参与,利益整合才能实现。居民参与的最佳路径依赖是居民自治,而居民自治又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因此,推进社区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强化行政管理,“管”好居民,而是为了加强社区自治,培养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现状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党工团,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我们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也是一个走过xx年悠久历史有着多万党员的大党。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聚集了大量的一代又一代久经考验、出生入死、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党员,为国家的解放、建设、繁荣美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许许多多的党员同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年龄增长离退了下来。但他们始终对党怀着最真挚、最深厚、最朴素的感情。多少人发自肺腑的感慨“我把党来比母亲”。

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离退休党员逐渐增多。离退休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关心好、照顾好离退休老党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夕阳”作用,已成为当前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课题。总书记总书记曾批示:“老同志作为干部虽然离退休了,但作为党员永不退休,还应从政治上关心老同志”。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妥善有序地管理教育好离退休老党员,是我们应该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

一、离退休党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员数量增大。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离退休老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离退休老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例已达%。以xx县为例,离退休党员x人,占全县党员总数%。党员基数大,所以离退休老党员数量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2.思想放松,党性观念淡漠。总的看,绝大部分离退休老党员仍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继续维护、关心、支持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发挥作用,奉献余热。但是,也有少数离退休老党员不再追求进步,不再自觉主动学习和参加组织生活。“工作退休、思想滑坡”的现象严重;有的离退休老党员不爱学习,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建设妄加评论,对党内的一些违纪违法的人和事道听途说,夸大其词,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和形象。

3.自我要求降低,纪律约束松弛。前不久,我们组织的老党员现状及愿望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个别离退休党员不参加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包括党课教育、支部活动等(约占%);一些老党员把交党费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负担,为了少交党费,要求把组织关系转往街道社区或农村(约占%);有的甚至半年不交党费,个别的还有退党的想法。

二、离退休党员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个人方面。一些离退休老党员有松懈思想,认为自己为革命、为工作兢兢业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到了离退休下来的时候,认为自己什么都退了,因而不愿接受思想政治再教育,对党的活动和地方建设不关心、不热情、不参与。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离退休党员身上,但影响不可低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2.组织方面。一些基层党组织对离退休老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离退休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可有可无,与离退休老党员联系少,沟通少,存在着“一重一轻”的倾向,即重视对在职党员的管理、监督、教育,而轻视忽略对离退休老党员的管理、教育、服务。究其原因是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四难”。一难是对离退休党员不好提要求。老党员都是老同志,赋闲在家,年事已高,不承担具体工作,对老党员个人不好提要求;二难是对离退休支部布置什么任务不好掌握,因此工作要求普遍较低,基本上能管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三难是组织学习活动难,由于大多数老党员居住分散,老弱病残,信息联系沟通不畅,很难组织集中学习和集体活动;四难是经费欠缺、保障无力。由于经费特别困难,基层党组织往往是“有心无力”手长衣袖短,无法解决离退休老党员的具体困难和活动经费。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管理调研报告范文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7632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为查准找实影响科学发展、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由本人带领学生处、校团委领导,于20xx年3月9日至4月25日深入到全校的16个学院,通过召开学院领导、院团委人员、班主任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学生工作调研。将各学院反映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分析检查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剖析思想根源,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改进措施,形成此报告。

一、学生工作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17个学院,在校生总人数13750,少数民族学生占23%,贫困生人数占40%,党员比例26%,团员比例为94%。学校的学生工作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开展,由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学院负责实施。目前有专职辅导员24人,班主任233人。此外,学校成立学生工作督导机构,对学生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帮助、指导”。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的剧增,学生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传统学生管理中的管理理念、方式和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校学生工作一些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也明显地暴露出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与学生需求难适应的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

(一)学风建设方面

此次调研中,学院普遍反映学校学风问题突出,学生管理难度大,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上课出勤率低。学生日常上课的出勤监督不到位,有的任课教师考勤不严格,学生缺课现象突出,尤其毕业班、荷兰班等学生出勤率只能达到30-40%,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考风考纪不严格。这是各学院在此次调研中反映突出的问题之一,学院普遍认为考试前有作弊意向并有所准备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在监考纪律的把握上各学院标准不一。

(二)学生工作队伍方面

辅导员队伍。我校目前共配备了专职辅导员24人,配备状况与教育部1:200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此外,我校的辅导员以学生宿舍的工作为主,他们的工作与学院、班主任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工作中的交叉融合、相互协作不够。

班主任待遇。各学院都认为班主任待遇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一是政治待遇,在学校前几年的相关文件中都强调了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评定职称、外出进修等方面都享有优先政策,但在近两年并没有真正落实和体现,学院教师都希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不愿意从事班主任工作,部分学院选配班主任成为难题。二是经济待遇,目前班主任津贴是每生每学年30元,不计工作量,这是20xx年就确定的标准,已多年未作调整,而现在的工作形势已有很大变化,如省外学生比较多的班级,班主任若经常电话联系家长,津贴还无法满足此项支出。班主任普遍认为工作责任大,风险大,回报少。如果把同等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收入待遇会大不一样,现在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更多是靠奉献精神。

人员编制。学校工作重心下移,学院承担的工作量很大,如学院团委,仅工作就面向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招就处等众多部门,而目前院团委的人员配备1-4人不等,并且这部分教师基本都不是专职,他们都还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否则个人发展问题将无法解决,工作负荷量很大。

队伍培养。辅导员、班主任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由于刚刚参加工作,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完全靠本人的自学和悟性工作效果很难保证,即使是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现在的工作对象不断在变化,靠原有的经验也不能适应工作的发展。对于这支队伍的培养,还需建立长效机制。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灵活,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同程度存在着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有待加强。近两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学院不了解学校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也不知道怎样做,什么时候做。此外,工作模式也有待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基本只限于学校层面以选修课、讲座、咨询的形式开展,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压力增大,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力量和现有的工作模式难以满足要求。

(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大学生正处于精力充沛、激情无限的时期,如果学校组织的活动不能成为他们释放精力、压力的平台,就会出现活动外移现象,安全隐患加大。

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对促进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明显,但因项目数量及资助经费有限,学生参与面不大,资助经费也不够支持项目开展,而且因为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计入工作量,学生在联系指导教师时很困难,尤其是跨学院联系。

社会实践。学校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仅限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参与面小,而学院如果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所需经费数目不小,现有学生活动经费远远不够支撑,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社会实践对学生教育的促进作用,但都无法广泛深入地开展。

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的数量、质量都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学生工作经费不足

学院学生工作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工作开展。目前学生工作经费是每生每学年学生活动费10元,学生单项奖金10元,临时困难补助10元,这是20xx年调整的经费标准,随着近几年物价水平的上涨,经费已经很难满足工作要求,尤其是学生活动费,如学院组织一个高水平的讲座邀请专家的费用就有可能是一个学院半年的学生活动费,很多学院为了保障最基本的工作运行,只有限制学生活动的开展。

(二)学生活动场地有限

学院学生会议、活动场地。学生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场地,现在学生人数超过500-1000人的学院有5个,超过1000人的有6个,学院想组织学生开会、举办讲座找场地难度大,这是所有学院都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原有的大礼堂可容纳1200多人,使用很方便,但现在因为有部门提出是危房早已停用,另一个相对容纳人数较多的场地就是学校体育馆附馆,目前由体育学院管理维护,原则上只限于学校大型会议和活动的使用,学院学生活动的使用很难申请。

班级班会、活动场地。学校的教室因实行学分制后不再固定给班级,晚间教室经常有选修课,7号楼教室晚间基本不开放,个别教室管理员以开班会影响周围学生上晚自习为由不允许使用等问题制约了班级活动的开展。如果晚上要组织班会学生中午就得去占教室,即便如此,开一个班会辗转几个教学楼都找不到合适教室的情况依然经常发生。

(三)学生日常管理难度加大

延长学业期学生的管理。学校实行学分制后修完学业的时间调整为六年内,自然班级在四年级毕业后会有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继续完成学业,但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如上课、住宿、活动等都与在校生的管理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于出现管理真空现象,安全隐患突出。

毕业前期学生的管理。毕业班很多学生在第8学期都要参加各种招聘会及面试,部分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实习,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风险,且这段时期的学生情绪波动大、自律性差,容易出现酗酒闹事的情况,教育管理难度大。

越南留学生管理。由于越南留学生存在语言障碍,无法和国内学生交流,自身基础薄弱,学习跟不上,上课缺勤现象突出,酗酒、晚归问题时有发生,学院已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管理,但收效不大。

(四)学生宿舍管理难度加大

学生住宿分散。学生没有按学院或班级住宿,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学校要求班主任定期走访宿舍,但现在一个60人的班级有可能分散在路东、路西,公寓、普通宿舍10多栋30多间宿舍住宿,给走访带来很大困难。学院领导晚间值班也因学生住宿分散,只能在宿舍公共区域巡查,效果受到影响。

校外住宿。学校对学生在校外住宿已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但部分学生依然存在钻制度空子的行为,如学生宿舍内的床位及物品保留,人却在外租房住宿,遇到学校检查就返回宿舍住宿,检查一过就离开。这两年学校路东教师宿舍空置后大多租给了在校学生,使校外住宿的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加了宿舍管理难度。

(五)学生安全管理难度加大

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混乱。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隐患已是多年形成的历史问题,尤其近两年兴起的蒜村综合农贸市场已成为了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场所、学生工作者的心头之患。一是食品安全,学校周边餐馆、小摊、小店林立,这些经营主体都不属学校监管范围,有些甚至无照经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后果严重。二是治安安全,学生的酗酒、打架等事件大多频发于蒜村农贸市场或市场附近,这个市场人员混杂,外来人员,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不少,如果学生的主要消费依靠这个市场,安全隐患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违规电器使用频繁。前段时间发生的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的火灾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学生在宿舍使用违规电器的安全问题再一次凸现。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已多次教育并查处,但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此类违规行为。

校园盗窃。学生拥有个人电脑、数码相机等贵重物品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学生个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学校安全防范设施不到位等因素导致了校园盗窃事件时有发生。

(六)助学工作难度加大

学生贫富差距明显。经济状况的差异容易使学生分成不同群体,如住公寓的学生和住普通宿舍的学生基本不来往,班级意识被弱化,这种现象如不加以重视将会引发贫富两个群体学生的矛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界定。现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是依照国家标准,要求学生生源地村委会或居委会出具证明,但证明和家庭实际经济状况会有不一致,导致个别不是很困难的学生被列为特困生享受优惠政策,而个别真正困难的学生被划为一般困难学生,政策不能优先照顾。

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学校因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学生能够选择的勤工助学岗位很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完全依靠助学贷款和学校资助难度太大。

四、原因分析

(一)制度建设步伐缓慢,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工作制度也不断完善,但和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建设的步伐还稍显缓慢,落实也还不够到位。如学籍管理规定执行不够严格,学生在缺课、补考等方面的违纪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处理,而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出现问题的高危群体,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学籍管理规定已试行了几年,现在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已有很大变化,部分内容已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校的学风建设。

(二)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

目前,有部分学生工作者和教师,还没有转变教育观念,没有寓学生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简单的教育与管理层面上,其实,教育也是一种服务,这一观念在国际上早已流传,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思想观念不转变,就严重制约着学生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校园文化活动底蕴不深

学校地理位置偏僻,地缘性文化氛围也比较淡漠。校区远离城区,交通不便,学生接受的知识单一,知名学者学术讲座少,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比较困难,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学生社团太少,活动对学生吸引力不够,活动参与率比较低,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影响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五、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的信心更加增强。下一步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学校学生工作实际,继续解放思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重点在八个方面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学生工作发展,努力引领学校学生工作走好科学发展之路。

(一)不断完善学生工作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体现,制度管长远、管根本。“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制度建设,减少随意性,只有这样,秩序规范才能得到强化,学校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从而使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近年来,我校在学生工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我校的学生工作的“五项制度”20xx年被教育部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随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不断深化,原有的学生工作制度也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断建设更具特色、更有效果的新制度,使学生工作制度与时倶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工作。

(二)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建设迫在眉捷。没有优秀的专业教师,学生享受不到“优质课”,同样,缺乏优秀的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学生同样也享受不到“优质课”。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学生工作专职队伍建设。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工作不是简单、低等的“勤杂工”,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门既有科学理论,又有实践基础的专门学科,需要有优秀的人才来承担,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机制与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纳大批优秀人才参与学生工作,全面提升学生工作的水平。当务之急是首先把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作队伍的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将其列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切实予以加强和改进,尽快地解决好他们今后的发展方向、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和超工作量的岗位补助等问题,给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希望”与“实惠”!

(三)加大学生工作经费投入,规范学生活动场地管理

学校近几年发展迅速,经费缺口大,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经费支撑,但学生工作经费紧张确实制约了工作的更好开展,尤其是学生活动经费,希望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考虑增加经费,保证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切实解决学生活动场地不足问题,尽快对学校大礼堂的安全检测,排除安全隐患,尽早恢复大礼堂的使用。规范教室管理。将部分教室分学院、分专业相对固定,分块管理,以利于班会、学生活动的开展。

(四)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意识

强化“主阵地”意识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报栏都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工具和阵地。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目前网络等新的载体、新的媒体的出现及其在高校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熟悉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如何抢占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教育,也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阵地”建设主要是“阵地”内容的建设,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科技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教育网站、报刊、宣传栏、广播电视等,弘扬主旋律。

(五)加快学生党建工作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

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既要严格标准,又要敞开大门,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进入党员队伍。发展学生党员的基础是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没有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就没有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从新生入学开始,重视此项工作,加大各党校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数量。发展党员一定要坚持程序,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培养教育、考察和审批等重点环节上要严格,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推优”的作用,要积极尝试和探索学生党建工作以学生为主来做的工作思路。

积极推动党团组织进宿舍工作。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宿舍区内建立完善的党团组织,利用学生宿舍这一重要阵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六)充分利用有效载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各级学生管理部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利用“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纪念节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歌咏比赛、交谊舞比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申报、大学生运动会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优秀三好学生”等争先创优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在此特别要注重活动的学术性、知识性、科技性,提高活动的品位,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一是要加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要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相关问题确定选题,对社会调查的途径、过程加强管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写出较高水平的社会调查报告;三是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四是要开展勤工助学,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理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假期和双休日,接触社会,增进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七)关注特殊群体,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指导服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和心理健康栏目、心理讲座等,使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要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制,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要做好新生、毕业生、家庭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

(八)积极开展学生工作专题研究,以科研促管理

加强我校学生工作专题研究,是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深入研究当代学生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发展规律,对推动和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促进我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市中心管理问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市中心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根据根据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城建环境委组织了有市发展计划委、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区人大常委会等单位和部门参加的专题调查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下,围绕城市规划(包括如何解决城中村问题)、管理体制、综合执法等方面,对中心城市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召开人大代表及主管部门负责人的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法,深入调查研究,还赴、等地参观、考察。现将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城市包括**区和经济开发区。目前,**城市建设及维护的管理职能主要集中在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市建设、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负责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市建设局设有城建监察支队,但人数少,一般只负责协调;具体执法工作由**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城建监察大队承担。市规划局设立规划监察大队,负责城市的规划执法工作。**区设立城管办负责城市市容管理。

建市以来,市政府在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中心城市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我市建市时间短,现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条块分割,管理上尚未形成合力。横向有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城市管理的权限分布在城管、建设、公安、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从纵向看,在事权划分上,体制尚未理顺。如市、区两级的土地管理权和规划管理权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明电〔〕*号文的要求划分,市、区争权夺利现象时有发生。又如市区道路,按照规定宽**米以上的归市级管理、宽以下归区级管理。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宽**米以上的道路的管理,市级不到位。遇到重大节日或活动,市里往往把任务安排给**区。而**区财政紧张,没有这项经费造成无力管。而路中段的改造拆迁,市里不投一分钱,**区也感到操作困难。再如**区房管局成建制上收后,**区已无房产管理权,导致**个乡镇的房产管理、发证成了空白。

——多头执法和处罚,降低了行政执法效率。城市管理涉及部门众多,对违反城市管理有关条例的现象,本该按职责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有利的争着管;而碰到棘手的问题,又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流动摊点的整治,有关执法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律、法规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大家都能说出不管的理由来,最终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而市内交通多头审批但管理薄弱,使市区交通混乱无序,“地老鼠”、“摩的”越来越多、越多越乱。目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众多,有的执法队伍由于经费不足,为维持生计,以收代管、以罚代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管理者的形象和管理的效果。

——建、管、养合一,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于建设,形成“建管养合一”的模式,建设部门担负了建设、养护和管理的多重任务。由于城市建设部门承担了建、管、养的职能,造成队伍庞大,依赖性强,维护管理成本高,财政负担重。建设部门既要搞建设,又要抓养护和管理,势必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影响管理。从另一种角度讲,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而管理是政府行为,管理对建设有监督和控制权限,建管同出一门,建设部门很难对自身实施有效监督。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专题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党工团,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专题调研报告

流动党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党内新群体,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已成为目前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党的xx大报告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

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为探索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中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本文也想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的难点、成因及对策作初浅的分析。

一、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人才加速了流动,党员流动也十分频繁。党员流动呈现出数量日益增多、区域逐步扩大、时间逐步延长的特点。大量的“组织人”逐步转化为“社会人”,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党建工作社会化的要求。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传统的方式和手段也难以与党建工作社会化的新形势相适应。流动党员的管理呈现出“四难”现象,即:

1、去向难掌握。大部分党员外出前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不辞而别,有的一走就是几年,不主动转移组织关系,也不主动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当地党组织进行联系。加之外出党员务工经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工作单位,有的居无定所,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更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

2、管理难到位。有的党组织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上有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对管好管活缺乏必要的对策措施,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一些地点不固定的流动党员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成为挂名党员;一些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入地党组织管不好,成为“两不管”党员。

3、活动难开展。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流动时间较长,即使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或不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多数党员不主动与从业地党组织联系,没有及时参加从业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加之从业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难以摸清底子或管理不够严格,导致流动党员极少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

4、党员作用难发挥。一方面流动党员缺乏发挥自身作用的主动性。一些政治素质不高、立场不坚定的流动党员,经受不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重经济收入轻思想改造,再加上组织的教育管理不能及时跟进,致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起不到党员应有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党组织缺少激发流动党员潜能的办法和措施,没有主动为流动党员施展才能营造环境、构筑平台,致使流动党员的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流动党员管理难的成因分析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之所以产生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流动党员自身认识不深、党性淡化,党组织管理不力、覆盖面不够宽,用工企业对党建工作不支持、不配合造成的。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止税款流失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随着新税制的全面实施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日益深入人心。使用和管理日益为各级税务机关所重视。经过几年的实践,在管理方面也不同程度地暴露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利用偷税案屡屡发生。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至今对案件还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还不能将利用发票偷税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xx大案,导致的不仅仅是社会物质和国家利益的巨大损失,而更深远的是精神上的损失。可以想象,当屡屡发生的案件,对人们心灵的震撼从最初的触目惊心,到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这种心态发展下去,丧失的不只是人们心目中的“税法”观念,而是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因此有效地遏制利用进行偷税犯罪活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虚开现象严重。所谓虚开是在无任何商品交易行为(购销行为)的情况下,利用所持有的,采取无中生有或以少开多的手段,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或介绍他人虚开。

(二)人为的调节进项税额。造成零申报、负申报。由于不仅是纳税人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商事凭证,而且是兼记销售方纳税义务和购货方抵扣税款的重要凭证,该发票不仅具有较强的以票管税作用,更重要的是将一个产品从最初生产到最终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链条,体现了流转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正因为“抵扣制度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一些人千方百计在扣税环节上动脑筋,作文章。其主要表现一是,根据销项税确定进项税。纳税人月末进行核算先将当月销项税额计算出来,然后再设法开具同等金额的进项税票,于是出现了怪现象之一“零申报”。本市某外资企业98年人为调节进项税达7000余万元。二是,非法索取进项税发票,多多益善。月末一次性抵扣,造成进项税大于销项税,于是出现怪现象之二“负申报”。

(三)人为调节销项税。在开具销售发票时,采取上下联次、内容、数额均不相等,或大头小尾分别填开办法,其目的是缩小销项税额。达到偷税目的。

(四)骗购。当前骗购现象十分严重。偷税分子多采取编造假姓名,利用假身份证、假经营地址,骗取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骗购,以“开票“为主要经营项目,一旦败露,迅速逃离。甚至有的偷税分子一次注册几家,十几家公司,进行犯罪活动。

(五)开具假发票。开具假发票一般为合伙经营。犯罪团伙以私英盗窃、收售假发票为主要经营手段,私自刻制有关公司图章,经营地点不固定,流动性很强,不易抓获。市稽查局于98年6月6日与天津市公安十七处配合查获了一起开具假发票的犯罪团伙,犯罪分子与其团伙(浙江人)在天津、北京、秦皇岛等地进行虚开犯罪活动,先后为二十几家企业虚开发票,办案人员搜出空白假发票216本,犯罪分子4人被逮捕归案。

违法问题,直接影响税务机关依据发票控税、计税、征税、查税。链条作用被冲淡,形成管理上的失控,使国家税款严重流失。我市国税稽查机构自94年8月机构分设到99年末,共检查各类纳税单位157266户,其中有问题户76843户,占补户数48.46%。查出应补税款为189226万元,查补税款数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什么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千方百计在上大做文章,达到其偷税获利目的,且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仅从以下几方面剖析。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