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农民增收自查报告(实用20篇)

浏览

5592

范文

35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寻求农民增收新途径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5054 字

+ 加入清单

坚持科学发展观    寻求农民增收途径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寻求农民增收新途径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工作情况的调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财经工委的同志对我市的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先后听取了市农林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洋与渔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单位以及、等镇关于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多次召开农民增收推进工作会议,并认真抓好落实。农林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等部门坚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抓农村,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全力推进项目农业和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涌现了一批农民增收新的亮点,项目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负增收、劳动力转移、小城镇建设、发展民营经济、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特别是项目农业和农业外资引进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9月,全省*个县市中有*个县市被省评为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市,榜上有名。去年在**市农业综合表彰会上,我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1-9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3858元,同比增长15.9%,是多年以来农民增收形势较好的一年,农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农民种养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去年秋播以来,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产和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实现夏粮总产8.38万吨,其中,油菜籽收入达1.68亿元,农民增收1869万元;蚕茧总产值811.5万元,增收1185.6万元。全市畜牧业在禽流感、饲料价格上涨、外贸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况下,畜禽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畜禽产品价格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二是项目农业取得新的突破。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进一步确立了“抓农业重在抓项目”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三资”投入农业,我市项目农业建设有了新发展和新提高。1-9月份,全市新建或扩建农业龙头企业80家,直接带动基地面积近10万亩,带动农户近5万户。总投资1200万元的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开工建设,今年5月建成投产,已收购青蚕豆1200吨,青豌豆500吨,带动基地1000多亩,青蚕豆亩均增收200元。**公司、菜业制品有限公司、兴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等项目,都为致富一方百姓作出了贡献。1-9月份,农民从本地各类农业企业中得到的收入人均增加72.9元,增幅达14%,根据近年的“三资”开发农业项目实绩,项目农业每投入100万元,就能给农民每年带来约30万元的收入。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加快中介组织建设,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其中就地转移1.03万人,异地转移1.17万人,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增加226元,增长17.7%。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年收入一般在1-1.2万元之间,收入较高的是建筑行业,年收入一般在1.5-2万元之间。

(二)

近几年,市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帮助农民增收上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市在农民增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低”,即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35岁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无一技之长的占8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成为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结果往往是造成农业生产的趋同,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某一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随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大多数农民则有些无所适从,结果导致农业产业化步履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农业成本高。近二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了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农资市场混乱,农民担心高价买了假种子和劣质化肥农药,到时候低价卖出农副产品,里外赚不到钱。近几年,柴油等渔用物资价格也一路上扬,各类费用急剧上升,渔业成本不断增加,广大渔民的增收问题也成了“纸上谈兵”。

三是“少”,即农业投入少。由于我市财政支付能力弱,用于农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推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动力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设施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使农业生产遭受一定损失。有些镇乡由于财政困难,争取到的有限的农业项目资金没有真正投入农业,而是挪作他用,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发展。

四是“重”,即农民负担重。近几年,国家通过实施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费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涉渔收费部门还是不少,收费项目繁多,渔民负担仍然很重。与此同时,农民的“隐性负担”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医疗、教育等负担加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比不上城镇,但是其开支并不比城镇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为了让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许多农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除了缴纳高额的借读费,不少家长还进城“陪读”,既耽误生产,又增加费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费有增无减。在农村,子女婚嫁仍是农民开支的头等大项,尤其是为儿子成家,几乎要用尽全部积蓄,很多人还要举债。大部分农户每年用于各种人情的礼金占了家庭开支的很大比重。

五是“难”,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难。据调查,目前我市征用土地涉及到892个村民组31720个农户78598人,人均耕地在0.4亩以下的农户为7932户19507人,被征地农民人均获得补偿1.35万元。有限的征地补偿金只够维持农民短短几年的基本消费,很难用它作为自己的创业资金实现再发展,也难以保障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赚取与从前经营土地相当的收入,从而难以保障他们能够保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少失地农民将征地补偿金一次性用于房屋建设、子女婚嫁或偿还债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失地的老年人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三)

如何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我们人大常委会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意见: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是弱势群体,弱就弱在素质上。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实现农民长期性增加收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消除农民的“低素质屏障”。

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建议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围绕农民增收来建立政绩考核体系,坚持不以GDP 为目标取向,不以表面繁荣为政绩,以把党的富民政策创造性地惠及到农民身上为己任,形成农民增收稳定的政绩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村级组织带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带农户、农户自己联农户等多种形态的合作组织,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规模经济和特色经济。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对产前信息体系建设和产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对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扶持力度,从而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农民增收问题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三是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起着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经纪人”、“田秀才”、“土专家”等新型农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扩大视野,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之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业人才后备库,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谋划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

一是进一步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反馈,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

二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农村集体保障功能不断削弱,农村因病因灾返贫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民的处境不容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要构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体系,让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体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要完善财政对低保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资金落实。二要构建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尽快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 三要构建农村教育救助体系,重点是逐步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四要构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村养老之忧。

三、坚持城乡统筹的思想,加快农民增收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因此,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人均占有农业资源偏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收入长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农村劳务输出,顺应城市化规律之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由过去人为地限制农民进城,到鼓励农民进城,进而发展到允许农民进城定居。这既需要改变以往不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摒弃以往限制农民进城的一些做法,降低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对进城务工一定时间、有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允许其申请变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为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转换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长远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科学规划水平,合理布局,以现有的市区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要把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小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向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城镇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农村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不可能支撑如此多的农业人口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此,要在加快农村劳务输出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资金的集中投放、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使民营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01 字

+ 加入清单

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今年农民增收情况分析及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我镇是一个典型的粮猪农业大镇,地形以丘陵为主,70647人,水田面积为59000亩,水面面积6732亩,农业人口62310人。XX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确保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收情况如下:

1、粮食增产,农民丰收。按一号文件精神,我镇落实早稻种面积52800亩,比去年增加3528亩;中稻200亩,春玉米3450亩;晚稻57620亩,比去年增加了4073亩,合计增加了7601亩。全年优质稻面积是7.5万,其中高档优质稻是1.5万亩.根据镇农技站产量实际测定,今年早稻产量平均可达440公斤,总产量达到21125吨,比去年同期17442吨增收了3683吨;晚稻产量平均可达500公斤/亩,总产量达到27520吨,粮食总产量共达55808吨,创农业总产值7800万.另外,今年的早晚稻粮食价格基本在70元/100斤,比去年的46元/100斤和58元/100斤分别多了24和12元/100斤;其中还有1.5万亩高档优质稻,签订了定单合同,预计可高出15%的收购价,在这个项目上农民又可增收不少;综合增收各项因素,与去年相比我镇单粮食生产这一项增加收入1240万,人均可增加收入185元。

2、税率降低,粮食“两补”,农民增收。今年我镇农业税减少156.87万,农业特产税减少15.924万元,粮食直补61万,良种补贴55万,多予少取共达到290万元,农民可减负290万,人均减负42元,从另一个角度上农民人均又增收42元.

3、畜牧业发展迅速,收入明显提高。今年内我镇的畜牧业——生猪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立了石潭镇生猪协会,并被市政府评为了无公害生猪基地,生猪品牌效应进一步打响。截至10月份共出栏生猪24.7万头,比去年同期多出栏94000头,创出栏产值21580万元,此项产值可比去年多增加6400万;存栏猪达16.36万头;同时价格与去年同期比高出了0.5--1.0元/斤,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可增加1750万,人均增收249元。

4、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到目前为止我镇的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14570人,与去年比增长了3370人;创劳务总收入10280万,收入比去年大有增加,估计可人平增收90元。

综上所有的收入增加因素,我镇农民人均收入全年预计可增加580----600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可逼近3000元,可谓是农业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发展经验,并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影响我镇农民增收有如下几点因素:

一是各种具体问题,制约了发展的拳脚。主要是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所提的一些具体扶持项目,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制建设、道路通信电力建设等这些基础性条件的完善;许多村的农网改造、山塘改造、水利设施等对比较落后,上级对农民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格局,很多农民往往受它的制约而不敢有较大的动作;同时在子女学习和就业方面,许多农民只能甘于疲于奔命,哪能谈得上有余力去发展生产。

二、原始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度低,致使农民增收缓慢。目前我镇乃至全县,所有的农产品基本都有处于原始利用状态,产品附加产值相当低,这是一个长期而难以解决的头痛的问题,也是农民增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054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县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时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与人大相关委室同志先后到赵庄、欢口、师寨、孙楼等镇进行调研,分别采取了入户调查、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农民增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民增收基本情况

根据今年夏秋两季形势初步分析,全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态势呈现“四增一平”,即:家庭经营收入增、劳务与工资性收入增、转移性收入增、财产性收入增,农民负担平。今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长13.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增收360.2元,劳务输入增收140.2元,转移性收入增收72元,财产性收入增收121.8 元。其增收特点为:一是工资性收入增势强劲。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长9.45%,对今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0.19%;二是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长52.75%,是今年农民收入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项目;三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牧业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业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长29.57%,增速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结构调整,发展规模农业促增收。今年,全县夏粮作物面积55万亩,单产382公斤,总产21.01万吨,因单产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价格较去年收购价格上升3分,总收入增加1980万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种植面积35万亩,其中苔蒜2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亩收益2088元,总效益4.17亿元,比去年增收2976万元,人均增收31元。设施菜总面积为10万亩,比去年增加5万亩,总效益达8.6亿元,总收入较去年增加6336万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价格下降和出售困难等原因,亩均减收200元,人均减收49元。黄皮洋葱种植13万亩,每公斤收购0.55元,种植业共计增收159.4元。

(二)突出规模养殖做强畜禽产业促增收。今年,我县坚持以发展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场)为重点,积极抓好产业化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综合措施的落实,促进了整体运行质量的全面提高,全县猪、牛、羊、禽、兔饲养量分别达到78.5万头、2.6万头、180万只、2206. 6万羽、32.2万只。今年1—11月份,畜禽养殖效益持续看好。今年各种畜禽产品共实现产值6.77亿元,综合价格因素,总收入增加1.27亿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别是种鸭发展势头强劲,现存栏突破70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增长。充分利用省、市帮扶的机遇,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搞劳务输出,狠抓工资性收入,今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到28.7万人,劳务收入17.1亿元,比去年增加1.36亿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财产性收入比重增大。随着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扩大1.31万亩,10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8500亩,亩均承包费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补偿款发放约1.1亿元,利息税的降低等因素。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转移性收入逐年增长。今年粮食直补面积为102.23万亩,每亩补贴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总额6338.26万元,水稻补贴10.22万亩,每亩84元,总计补贴204.4万元,农机补贴810台,共补贴资金500万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积极引导农民推行土地流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镇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实行合作社或企业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进入合作社或企业打工的形式。孙楼镇穆楼村流转土地400亩,发展设施袖珍菇,按照每亩双700斤粮食的价格转租,群众比种粮亩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时可以吸纳周边村的4000多名的劳动力就业,按照每个劳动力月收入800元计算,生产6个月,仅此一项,该镇农民增加收入19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开始生产的大棚22个,吸收穆楼村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欢口镇董堂村流转土地1400亩,土地租金为每亩650元,基本与种粮纯收入持平。土地流转以后,可以为该村提供80个固定工人岗位,临时工300多个,固定工人工资1万左右,临时工3个月时间收入3000元左右,可为该村增加收入140万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计算,该村人均增收可达1500元。

二、存在问题

今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稳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畜禽产品价格上涨和劳务输出、私营个体经济等,其他新兴增长点不多,农民增收的空间变小,增收的难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当前宏观经济运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势必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景气,必然制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继而影响农民就业创业,导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困难。二是物价水平仍处高位,继续推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很大程度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增加、价格上涨和农业补贴提高的效应。三是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幅趋缓,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推进。

(二)农村出现了“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的不良倾向,青壮年多数出外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是妇女和老人,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视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农业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打工的副业。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问题,农民自主创业的难度增大。

(三)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偏低。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冷藏能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初级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显,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联接机制较为脆弱,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制约了主导产业的扩张和链条的延伸,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纯的“勤奋耐劳”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企业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县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但从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素质教育来看,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高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进一步转移,也影响着传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响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五)生产要素对农村发展约束加剧。一是资金制约。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农民创业所需资金更加困难,农民贷款难度大,成本高,金融支农的作用远未发挥。二是土地制约。一方面农业适度规模推进不快。大量外出劳动力仍兼业经营土地,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长期存在,尽管国家已经允许土地流转,但没有县具体的政策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快,种植业效益难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制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转移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3860”,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制约农业效益的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大力实施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放眼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对丰县牛蒡、芦笋、山药三大特种蔬菜,实行恢复性种植。从而形成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出口创汇基地,同时扩大夏蕃蕃茄等常规蔬菜面积。二是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品种更新,引进和培育优、新、特品种。三是推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生产,要严格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使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应着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强幅射能力的龙头企业,以此为突破口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以强带弱,以一带百,先富帮后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和保护价收购的利益联结方式开展生产,做大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突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特色,走出符合我县农村实际的农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一是加快农村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促使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民营企业。二是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丰县农民外出经商办厂,从事建筑、服务,或打工挣钱。三是加快县城区及14个建制镇建设步伐,让农村劳动力到县城和镇驻地找到合适的就业门路。通过合理转移劳动力,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从事多种经营,三分之一务工经商或外出打工。实现上述目标,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结合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在就业和生产经营中缺信息、缺销路、缺保障等问题,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使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让农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组织农民自主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比家庭经营更高形式、更大规模的农场经营模式,可以跨组、跨村或跨镇联合。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让农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创建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解决农民有劳力、有技术、有门路、无发展资金的现实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48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183 字

+ 加入清单

*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

一、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情况表:

年度

农民人均收入总额(元)

种植业收入(元)

养殖业收入(元)

务工收入(元)

其它收入(元)

1997

2523

796

363

113

1251

1998

2735

954

389

115

1277

1999

2815

848

349

148

1470

2000

2903

199

345

234

1525

2001

2982

742

384

300

1556

2002

3063

597

393

316

1757

2003

3223

596

410

343

1874

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

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00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03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2003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

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3、加大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今年农民增收的预测:

1、粮油增加收入总额521.68万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麦播种面积14115亩,预计单产813斤/亩,预计总产1146.97万斤,与去年粮价相比,今年粮每斤预计增加0.18元,预计增收206万元。

②、油菜籽播种面积5822亩,预计单产349斤,预计总产202.94万斤,与去年油菜籽价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预计增收40.59万元。

③、大春预计水稻面积19598亩,按去年的单产水平,预计产量可达2110.7万斤,价格上涨0.15元/斤,可增收316.60万元。

④、种植业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今年小春小麦、油菜播种面积为19937亩,大春水稻预计播种面积为19598亩,以此为基础,所花的机耕、农药、化肥、种子、抽水费等,每亩预计增加农业投入10.5元(全年碳铵施用量每亩按200斤计算,碳铵价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亩按100斤计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亩增加投入0.50元;农药预计每亩耕地增加4.0元)。预计增加投入41.51万元。

2、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总额39.45万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猪3.71万头,保持去年增减不变(投入与产出基本同幅增长)。

②、禽兔较2003年增加4.89万只,可增收35.21万元。

③、水产较2003年增加148.8吨,可增收69.94万元(增加面积,单产提高)。水产品价格上涨与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水产品净收入增加0.5元/斤,预计增收65万元(总产量是650吨)。两项合计增收134.94万元。

④蔬菜产量减少0.3吨,310万元/万吨,合计减少93万元。

⑤、食用菌总产减少220吨,减收43.3万元。

⑥、水果产量增加24吨,预计增收5.6万元。

3、第二产业发展与去年相比度支付劳动报酬80万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60万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饮业将比去年增加40万元,服务业将比去年增加20万元,交通运输业将比去年增加30万元,其它业将比去年增加10万元,预计今年劳务输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预计增加收入60万元。

以上四项共计增加801.13万元,按上年农业人口26008人计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及意见:

1、对农民的粮食直补政策长期坚持。

2、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农灌用水问题的解决,给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阳下旌湖工程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我镇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对上上柳梢、下柳梢实行整个渠系的整改,预计需要资金400万元,政府的思路是:农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级再支持一部分。我们通过各种办法已经筹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3、增加对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素质。

4、对涉农物资价格实行价格听证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846 字

+ 加入清单

湘东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思考

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三农”问题今年被提升到“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湘东有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9288人,占总人口的76.7%。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解决占总人口76.7%的农民的增收问题,是湘东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湘东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856元。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

1、工资性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主体。湘东区工业基础好、起步早,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35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2.4%,其中在本地企业获取的纯收入956.8元,占工资性收入的40.7%;外出务工收入1396.5元,占工资性收入的59.3%。

2、非农产业收入占主导地位。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为502.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17.6%。而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2353.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82.4%。非农产业中又以农民在本地企业务工获得的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为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两者分别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3.5%和48.9%。

3、农民增收幅度相对较慢。2001年湘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15元,2002年为2712元,2003年为2856元,增加144元,增长5.3%。而此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7002元,增长11.5%。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增收幅度都要低于城镇居民。

二、制约湘东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1、土里刨“金”难度大。全区耕地面积140190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6亩,人地矛盾突出。人均占有耕地少,加上单家单户的耕作方式,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要实现“土里刨金”的难度很大。

2、农民增收条件差。尽管区委、区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开展了乡村公路、农电改造、人饮解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现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全区1.7万人的困难人口,大部分都分布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公路建设的发展,又出现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难度。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产业化程度低,整体规模小,产品深加工能力弱等制约因素。据调查全区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只有1家,500万元以上的2家,200万元以上的3家。科技含量低,经营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一条龙,使产业化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对农村经济的拉动能力有限,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增加湘东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要解决农民增收难题,必须从湘东的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的规律,去探索新思路新办法。

第一,发挥“人多”优势,做好“转移”文章。这是增加湘东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富裕农民必须首先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有限,难以保证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增收条件,必须针对人多地少的现状,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做文章。笔者认为,做好转移文章,重点应在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上下功夫。一是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以及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小城镇具有靠近农村、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优势,可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和就业风险。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重要途径。二是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富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区域经济来讲,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是扩大就业、加快富民的一条有效途径。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农民就业和增收为目标,把工作重点放在二、三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上,在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先导产业同时,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创造条件。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湘东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72800人,年收入总额近5000万元,为全区农民年人平增收160元。三是把招商引资与转移劳动力相结合。在湘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条件下,招商引资是主攻工业、发展农业的总抓手,在这过程中,要把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湘东区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丰富,农民外出务工有传统。从湘东农民收入结构中进行分析,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到48.9%。因此,完全可以把全方位组织劳务输出当做一项产业来抓。

第二,突破“地少”瓶颈,发展高效农业。人多地少的现状,影响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以及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即使是今年中央实行粮食直补政策,部分农民仍对发展粮食生产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要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探索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以农业的高效,来实现农民增收。首先,必须深化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是解决人多地少、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依存关系,在稳定和完善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及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和管理,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集中,使土地经营向规模化发展,最终达到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发展。笔者认为,土地流转机制的改革,重点应在农村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乡镇开展。因为工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农户从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远高于从农业上获得的效益,对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土地的撂荒现象严重,具有进行土地流转机制改革的基础。在这些地方进行试点,既可以确保粮食生产正常进行,又可以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真正达到让“守土者增收,离土者生财”的目标。其次,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特色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战略是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根据湘东的实际,具体要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和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它们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外向型、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强化服务等途径,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兼并等方式进行低成本扩张,指导它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不断增强对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把“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农业的各个领域推广,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能成功地解决一家一户农民与大市场连接的难题,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能产生良好效果。此外,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设施农业可以打好时间差,突出反季节,实现产量上、季节上、地域上的三大突破。发展设施农业,农作物不仅产量高,同时又因季节的差异,价格往往高出平常的几倍,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效益,是突破地少瓶颈,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第三,做活“多予”文章,创优增收条件。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点和核心。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其中“多予”是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坚持做活“多予”这篇文章。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多方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以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继续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实现平原乡镇村村通水泥路,山区乡镇村村通上等级泥砂路,争取通水泥路;以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要避免全面开花,要围绕重点项目,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为重点,有计划、有侧重地投入,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二是抓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让农村劳动力“忙起来”和“走出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搞好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其创收能力,是开启农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首先,要将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位,深化农村土地、税费、流通等各项改革,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近两年,湘东区在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发展龙头企业、特色基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从政策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强化了农民增收的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经营开发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影响对策

经营性开发对贫困地区农民

增收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总结完善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渠道的投入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开发方式。特别是实行经营性开发,将国有资本以参股的形式投入,是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尝试。对贫困地区来说,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性开发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

修水是一个革命老区,又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XX年底全县尚有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特别是还有4.47万人仍处于极为贫困的状况,扶贫攻坚的任务异常艰巨。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继XX年1.1万贫困人口脱贫后,XX年全县又有8000余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㈠紧紧抓住以蚕桑为重点的“1116”工程,积极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修水的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一是向规模要效益,继续大力实施“1116”工程(10万亩蚕桑、10万亩药材、100万头山羊、6万亩茶叶)。去年共完成低改桑园3万元,种植木本药材2万亩,新扩茶园2万亩,新增山羊10万头。二是向科技要效益,精心组织以蚕桑为重点“三高一扩”科技兴农活动,努力实现由全省蚕桑大县向全市蚕桑强县的跨越。切实抓好小蚕共育和先进簇具推广,着力办好100个示范点,培育1000户“三高”专业户,建成10000亩“三高”示范桑园,提高亩桑养种量、张种产茧量,全年养蚕种8万张,产茧5.46万担,蚕农售茧收入5000万元以上。三是向加工要效益,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舞活茧丝绸加工、药材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四大龙头。目前缫丝企业已新增自动缫18组,缫丝企业工业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前引进的农业加工项目裕发河粉厂,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去年又新上一条日产13吨河粉的生产线,年加工消化粮食6500吨。宁红集团现已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龙腾高科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通过扩张规模、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三大有效措施,全县农民今年人均增收达到100元以上。

㈡抓装退耕还林”这一难得的机遇,真正把林业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我县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林业政策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拓宽扶贫路子。书记、县长多次到上级林业部门汇报工作,争取到每年10万亩退耕还林项目,以及退耕还桑、退耕还药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全面盘活林业资产,把山林权让给农民,大力实施这一林业扶贫工程。去年全县完成退耕还林8万亩,兑现补助资金68万元,补助粮食430万公斤。实施国家生态公益林工程75万亩,长防林工程6.8万亩。目前山区群众退耕还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今年全县各乡镇上报计划达到15.6万亩,现已完成清山整地4万亩。全县林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山区群众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山区群众每年从退耕还林中可增收100万元,五年后,全县山区群众每年又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促进定单产业发展稳定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48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促进定单产业发展稳定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福山村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结合福山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成立领导小组,对村里定单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和研讨交流。调研小组深入到甜菜种植区对有关调研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调研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种植户,采取了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深入开展调研。先后开展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服务对象及设施农业大户座谈会3次,累计参加人数达78人,深入到甜菜种植区走访甜菜种植户97家,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查找制约本村发展的突出问题,问计于民。按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从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存在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充分认识已具备的优势,就如何发展定单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隆昌镇福山村位于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为大营子。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7523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5850亩,现有林地面积5500亩,草牧场面积13985亩。全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030人,共有党员36名,福山村现任“两委”班子由4名常设干部和一名非常设干部组成,现有村合作经济组织一个和各类产业协会3个。

二、现状和优势

2010年,福山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紧紧围绕“多为群众办实事,脚踏实地谋发展”这一主题,以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工作为重点的总体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村两委班子集中整合人力资源,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工作力度,使全村的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一)打造农业定单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在镇党委政府和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种植甜菜达到600多亩,实现60多万元的订单农业收入。2010年,在特殊之年,为使农民稳定增收,隆发村积极大胆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使甜菜种植扩大到了4000多亩。同时,为确保甜菜种植户取得更好收益,我们为甜菜种植户聘请技术员实现甜菜的纸筒育秧栽培,保证了甜菜更高的成活率,减少投入之初的成本和风险。近年来,尝到了种甜菜甜头的福山村农民,开始规模化种植甜菜,通过村领导牵线搭桥,与林西糖厂签订甜菜种植合同,协调在我村建起了甜菜收购站。今年全村种植甜菜4000多亩,产量达XX0吨。2010年,仅甜菜种植一项全村实现收入达到560万元,人均增收2758.13元。今年大灾之年我村实现了“灾年不减产”,确保广大种植户收益。

(二)便利的交通与优越的资源优势

福山村地处巴林左旗最南端,东和阿旗天山镇接壤,南和阿旗双胜镇相邻。周边与多个地区相邻,这为甜菜能够对外运输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也为能够打开属于自己的销售市场创造的基础条件,使往来于此的客商愿意在此购买甜菜。同时,全村有耕地面积5850亩,为甜菜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分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2010年福山村根据村实际情况村委会与其他地区糖厂积极联系,在福山村建立甜菜收购站,这样既方便了村里4000多亩的甜菜就地销售问题,也解决了群众因为甜菜外销路程远费用高的难题,为群众的甜菜销售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甜菜品种优良,为打开销售市场奠定基础

福山村生产的甜菜含糖量可以达到最高水平,纯度达85% 左右,整个地块有80%以上植株。块根重和含糖均达到制糖标准要求,块根中非糖成分含量低,纯度达到80%以上。根据每块地甜菜的具体情况福山村合理地确定收获期,安排收获顺序,使甜菜可以获得较高的产糖量,提高甜菜质量。合理的技术耕作与收获时间安排使福山村收获了可以酿造出糖色洁白、有光泽,水溶液透明无杂质糖的优质甜菜。优质的甜菜为福山村打开属于自己的甜菜市场奠定了最基础的条件。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效率低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直不足,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弱。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很难对农业生产提供持续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目前,除少数有条件的种植户采用机械挖掘外,一般都采用畜力收获或手工挖掘。即用畜力牵引的铲镗犁或翻地犁将甜菜垄行镗15~18厘米。机械收获甜菜,主要采用拖拉机牵引摘掉犁壁的四铧犁或五铧犁进行挖掘,犁铲入土深度20~22厘米,但这种机械化收获方式在村里还是极少数的。这些现状都大大阻碍了甜菜收获的效率。

(二)农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虽然近几年结构调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气候,农村建设不明显,农村劳动力素质依然还比较低下。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三)组织建设依然薄弱

一是大多数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习惯于行政命令,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工作方式方法局限于思维定势,不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不善于抓住问题本质,因此虽忙得不可开交,但多属疲于应付,工作局面却始终维持旧面貌;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不高。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激情和热情,缺乏扎实的工作作风。有的干部虽然有工作能力但却不愿释放,有的则处于“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的工作状态。就其本质上来说还是没有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村组干部工作能力普遍不高。村组干部感觉工作不好干,太累太苦却没有工作成绩,难以应付农村工作。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乡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96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乡农民增收情况调查

根据指示,县委办、县委农工委、县统计局有关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找村干部座谈、入户调查及查阅资料等形式,对××乡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我县北部山区,北接**乡,南接**镇,西接**乡,东与**市**县接壤。距县城7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67亩,辖6村37社1177户4655人,有劳动力2552人。境内山高坡陡,地广人稀,荒山林地面积为8.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全乡通公路里程为52公里,有1个村9个社未通公路。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铁矿、长石矿为主,现有矿产开采、加工企业10家。主产玉米、魔芋、油菜等粮经作物,粮食播种面积9685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2610 吨,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为65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6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1万元。去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16元。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努力找准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1、黄羊。去年全乡存栏黄羊4500只,今年计划发展养羊大户100户,新增黄羊5280只,其中新购黄羊2280只,配套种草500亩,年末存栏达10000只,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按年末新增出栏2000只,平均每只黄羊30斤,每斤市场价5元计算,可获收益30万元,扣除养殖成本10万元,农民可增收20万元,人均为42.96元。

2、中药材。主要计划种植天麻15000窝,大黄、黄连、丹参、芥子等中药材800亩。目前天麻项目已经与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进入实施阶段,明年可见效。今年种植的大黄、黄连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年内有300亩大黄可见效,较上年新增150亩,可新增经济收入19.5万元,农民可增收15万元,人均为32.22元。

3、生猪。全乡计划户均增养生猪2头,年末存栏达5875头,按户均比去年多出栏1头生猪算,共新增出栏1177头,按每头扣成本后均价150元算,农民可增收17.66万元,人均为37.5元。

4、魔芋。全乡新增魔芋面积300亩,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每斤按去年最低销价0.80元算,可实现收入48万元,扣除种子、劳力、运输等成本共30万元,农民可增收18万元,人均为38.67元。

5、劳务输出。今年,该乡白玉二社有20人进入矿业公司务工,月均收入达1000元左右;火炬四社有110人在本乡农民何金钊开办的天水县金矿务工,月收入800元以上;柳垭四社有85人在本乡农民罗国中开办的灵宝县金矿务工,月收入750元以上;三处共新增劳务输出205人,全乡今年劳务输出总数达到678人。按每人每年扣除生活费等开支后的收入为2000元算,可实现劳务收入41万元,人均可88.08元。

仅以上五项,全乡今年人均纯收入就可增收239.43元。

三、拓展思路,增添措施,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1、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和制定出得力的措施。年初,乡党委政府就立足乡情,因地制宜,扬山区之长,避山区之短,提出了“强化三大产业,打造两个亮点”的发展思路,即:发展以南江黄羊和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以天麻和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业,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打造黄羊养殖基地乡和天麻种植专业乡两个亮点。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符合全县农业发展方向的,是山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正确的路子。同时,还提出了“政府引导,农户实施,干部树榜样,群众跟着干”的二十字工作措施,做到了放手让农民干而不放任自流,干部参与帮扶而不全部包揽,促进了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使农民主动适应市场。

2、破解了山区农民增收的三大瓶颈。一是破解了资金瓶颈。乡政府主动为养殖大户协调小额信贷资金10万元,目前已落实到农户8万元。养羊户修建圈舍,国土部门只办手续不收费,林业部门按优惠60%收费,凡种草的农户,政府承担40%的草籽资金,增加了农户的积极性,减轻了养殖大户负担。二是破解了信息瓶颈。投资80多万元开通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养殖大户冯学平还花4500多元从4公里远的乡政府把电话线拉到了家门口,解决了自己和周围群众通信难的问题。同时,今年5月,乡政府还组织春笋、白玉等四个村村干部10余人到陕西参观考察,使他们走出了山门,学到了先进的药材种植和管理技术。三是破解了观念瓶颈。乡干部和助农增收团干部一道,逐村逐社召开社员大会,传达一号文件精神,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山区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为转变农户的传统种养观念,该乡还请县畜牧业局的专家举办黄羊养殖技术现场培训,现场发放养殖资料100余本,让农民在技术上吃上了定心丸。

3、探索出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一是机关干部当业主,实现了科学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该乡林业站站长黎贵孝筹集资金近10万元,在柳垭村种植黄连320亩,今年可收入6万元,并为本村群众免费提供黄连幼苗,带动全村种植黄连近500亩。二是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有机结合。该乡春笋四社张天安家只有劳动力2人,今年购买黄羊120只,自己饲养23只,其余的分别由本村的张光贵、李天安饲养,以后生产的小黄羊由饲养户所有,原来的97只黄羊由张天安所有。这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又使资金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了全乡黄羊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实行土地合理流转,实现了资金和土地的有机结合。许多农户为扩大药材种植规模,纷纷到本村或邻村租用土地,使租用双方实现了双赢。白玉一社王吉春,在柳垭村和春笋村共租用土地70亩,今年能增收5万多元,土地出租户每年户均可获租金收入800元。

4、发挥了示范带动的关键作用。一是抓好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全乡建黄羊示范点4个,天麻和黄连示范点各1个,在老百姓中树起了榜样,成为学习取经的好地方。二是发挥好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该乡要求,村社干部要带头实施好项目,并把示范带头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与务工补助和奖惩挂钩。该激励机制出台后,村社干部的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势头,有2个村干部、3个社干部种植天麻面积都在50亩以上。三是搞好示范户建设。坚持每社发展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户,在农户中形成共识,使其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户适应市场的能力。

5、走出了内引外联之路,实现了优势互补。。一是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完成了铁矿的资产重组工作,成立了**公司,年创税100多万元,该乡有20多位农民长年在该公司务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共引进企业5家,今年又有2家已签订意向性协议。目前,乡镇企业总数达12家,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50多个,每年农民从企业务工收入达150万元,农民对企业提供肉食品、蔬菜等农副产品收入达10多万元。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走联合发展之路。引进陕西丹凤县天麻发展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天麻种植。农户只需出土地和劳动力,不再承担任何成本,公司按协议对产品实行收购。三是搞好劳务输出。政府除主动提供劳务信息外,还鼓励本乡农民外出承揽工程、开公司办厂。今年,该乡有两位农民分别在外地办厂,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有近200农民在两厂务工,成为该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工程,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自查报告

根据文件精神,我局对我县XX年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我县向上申报并获批了1个乡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10个行政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项目。截至XX年2月底,已完成营前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和东山镇南河村等6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第十六批全民健身路径项目安装。其余4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场地也已经硬化,器材即可安装。由于村小改建原因,社溪镇龙田村项目改移至社溪镇大安村实施。

总体来看,建成的场地实施都能对群众免费开放,群众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都表示欢迎,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多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没有专职管理人员。

2、属山区小县,多丘陵山坡,部分篮球场地受地理环境影响,建设面积不足。

3、上级配套资金不足,乡、村级财政十分有限,如没有和其它项目统筹建设,较难保证及时完成工程建设。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基层群众体育场所设施的建设力度,适当提高配套资金;

2、增加配套器材选择的灵活性,建设标准篮球场占地面积较大,对山区县的很多行政村来说,比较难找到合适的建设地点,是否可以选择小篮板、健身路径器材等器材搭配,在项目申报时根据地方实际灵活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108 字

+ 加入清单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近根据县人大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人大代表、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97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部分农民劳而无效。在全县346个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偏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漠滨乡洞头塘村总人口1164人,11个组就有8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出全靠农民肩挑背驮,大量的竹木、柑桔等农副产品调不出,除自己消费外,多余的只好烂在家中,增产不增收,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该村很多农民装不起电话,接一个电话要跑5华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虽然农民苦苦寻求致富项目和路子,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却因信息不灵,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极少,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许多农民想发展却没门路,找着门路却又愁销路,常常劳而无效。老支书李光辉改种杜仲100余株,长势良好,然而拿到市场上连0.5元/斤也难卖,除去成本后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了。陈万兴家承包了20余亩园艺场栽种板栗,板粟连年增产,而价格却年年下跌,XX年4元/斤,XX年3元/斤,XX年只有2元多/斤,除去运费等开支后,基本所剩无几。他们说,外地经济发展起来了,自己也想致富,自己养的、种的就是推销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滋味,我们想增收怎么就这么难?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刘百喜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政府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平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政府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农民不增收,解决“三农”问题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摒弃长期以来事实上以工业优先、城镇偏向,轻视农业、农村发展的做法,真正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重的战略,切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镇、农村协调发展。

1、切实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意识。中央重视农村工作的宏观政策,为农村修养生息,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兑现有关优惠政策。群众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医生开处方,药方开得好,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药抓,抓药的人会不会抓错。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张旗鼓地搞好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树立重农、支农、护农、兴农思想,改变过来人们对农业法律淡薄的观念。建议将«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作为今年农村普法的一个重点,把农民增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各涉农部门、各乡镇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农业法规,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众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部门、乡镇及干部要自觉主动地贯彻执行农业法规,自觉依法办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处理涉农问题,确保农村社会稳定,达到用法律、政策为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的目的。

2、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发展交通、电信事业,进一步加强县乡村组公路和农网、水利、电信建设力度,为农民增收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增收环境。在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同时,我们要注重研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努力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对我县的资金投入。同时要积极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信贷投入,充分运用信贷和财政资金的导向,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及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和发展农业资金困难严重短缺问题,保障农民增收。

3、突出本地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我们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来抓紧抓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实施结构调整;二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农业产业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搞好三大调整,即调优结构,调新品种,调高效益;四是突出四个可发展优势。即突出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394 字

+ 加入清单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比例逐步缩小,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外出打工就业的非农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且比例日渐增大。农民收入总体上比较低,非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以纯农户为主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正不断壮大。

首先,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取得的收入曾一度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产品的约束,绝大多数农民种植的作物仍是附加值低的大宗农产品,成本的居高不下,价格不断走低,时有“增产而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根据我们调查测算,正常年景下,种植一亩地小麦、水稻(一年两季)成本高达520.9 元(不含人工),其中:种子成本小麦20元,水稻18元,合计38元,化肥成本小麦46元,水稻70元,计116元,稻麦两季农药成本40元,机耕费每季40元,计80元,收割两季80元,排灌费30元,农膜等辅助农资20元,农业税及附加68.9元,基本水费及水资源费18元,组长工资等其它费用30元。水稻和小麦常产合计在750公斤左右(水稻500公斤,小麦250公斤),按平均粮价1元/公斤计算,亩均年收入在750元左右,如果除去自留口粮,农民从田里取得的收入微乎其微,稍有不慎便是“赔本买卖”,遇有荒年灾害,那自然“赔”多和“赔”少的问题。其次,农民养殖业等副业收入徘徊不前。就本地而言,养殖仅限于淡水养殖和猪鸡鸭鹅等家禽养殖。它是农村农业收入的补充,正如民间所说的“副业不赚钱,零钱聚整钱”。随着近年来种养结构的调整,政府扶持和科技投入,“副业”收入较以前有较大提高,一些养殖业如我镇的养鹅业已形成区域特色,但由于其科技要求高,受环境及市场因素的制约,其收入稳定性差,有些农户由于缺乏科学饲养,导致“血本无归”。如我镇的友好村余存杰农户,曾先后养殖过水产、猪等副业,并小具规模养猪已达XX年,高峰期存栏在100头以上,但缺乏科学饲养,加之市场因素使其负债已达10万元,开建村农民刘涛情况一样,养猪、养野鸡、水产等最终除了一间间破猪舍外,所得的只有10多万元的债务。因此除了部分取得了较高收入的养殖业户拉高了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外,整体的养殖业农户收入不见长,出现徘徊局面。

第三,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已形成。根据我们对本镇好中差三个村的12户农民收入来源结构调查分析,种粮收入仅占人均总收入的14%左右,副业占16%左右,非农收入占70%(其中瓦木工收入51%妇女从事玩具加工12%,其它占7%),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已成趋势,“转移” 应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词,但是就目前来看,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的缺乏,就业面被限在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操作等很小的范围内,还有受打零工及季工的制约 ,非农收入特别是打工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且工资性收入难以得到较快的增长。

综上分析,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显多元化格局,但实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就业对土地依存度依然较高,这就不难解读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的根由。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111 字

+ 加入清单

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聚焦与核心。解决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我县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发展和维护农村稳定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为了解农民增收情况,我们最近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围绕我县«农业法»的贯彻执行和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结合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我县农民减负增收和农民权益保护,到漠滨、若水、黄茅、洒溪等乡镇、村组、农户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召开座谈会8次,听取了县人大代表、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见,收回调查问卷80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销路,缺的是技术,盼的是服务。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我县因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制约,加之受军事禁区影响,农村资源开发整合利用缓慢。近年来,我县虽然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市场繁荣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农、科技兴农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农民增收仍较缓慢。我县34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304800人,XX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097元,XX年农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仅增长5.6%,农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体。根据调查,影响农民增收原因较多,在我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原因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导致部分农民劳而无效。在全县346个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偏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这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漠滨乡洞头塘村总人口1164人,11个组就有8个组不通公路,农产品进出全靠农民肩挑背驮,大量的竹木、柑桔等农副产品调不出,除自己消费外,多余的只好烂在家中,增产不增收,挫伤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该村很多农民装不起电话,接一个电话要跑5华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虽然农民苦苦寻求致富项目和路子,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却因信息不灵,真正获得成功的项目极少,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许多农民想发展却没门路,找着门路却又愁销路,常常劳而无效。老支书李光辉改种杜仲100余株,长势良好,然而拿到市场上连0.5元/斤也难卖,除去成本后基本没有什么收入了。陈万兴家承包了20余亩园艺场栽种板栗,板粟连年增产,而价格却年年下跌,XX年4元/斤,XX年3元/斤,XX年只有2元多/斤,除去运费等开支后,基本所剩无几。他们说,外地经济发展起来了,自己也想致富,自己养的、种的就是推销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滋味,我们想增收怎么就这么难?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发展生产民心不安。由于我县县乡两级财政紧张,仅能保工资保运转,一些地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力顾及,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灾中,洞头塘村20多座溪河坝全毁,水圳全垮,但几年来,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在水利基础设施上基本没有投入,由于水毁设施得不到恢复,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艰难。去年全村590亩稻田失收的达100余亩,减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亩,全收的只有几十亩,有的村民连吃饭也成问题。部分村民对种田丧失信心,他们算了一笔帐,除去肥料农药、工钱,种田实际上没有几个收入,靠种田脱不了贫,致不了富。有的说,若能够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该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达500多人,很多年轻人认为家乡环境艰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中。在全县,同样认为种田难增收的农民为数不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却增收缓慢,从而对土地丧失了信心,导致全县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弃耕抛荒现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指导,农民增收步履维艰。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难,从事的多是脏、苦、累而工资微薄的行业,因而能够找钱回乡投资致富乡邻的很少。留在农村的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发展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文化、懂技术、有头脑的带头人,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他们对增收倍感焦虑和无奈。加之资金短缺,更难为“无米之炊”,本地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农民不仅不增收反而跌本。黄茅乡白羊村村民刘百喜XX年投资5万元种植草莓,市场销路看好,却因缺乏技术和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下来就失败了。许多农民说,作为农民就应该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钱,但因文化低,没技术,土地成了他们填不满的无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进去了。象这种缺乏科学技术作后盾,无专业人员指导的生产模式,农民吃亏不少。我县农民养羊、喂鱼、种烤烟等种养殖户失败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们认为这次县委、政府组织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是亲民、爱民、富民的好举措,很有必要,许多干部确实在帮助他们减负增收,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和实际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干部下基层活动出发点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希望下来的干部带致富技术、信息,带增收项目,能够帮助他们协调上下关系,提供一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希望他们多深入农户家中,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农民利益受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存在,涉农服务滞后。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各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确保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及时处理涉农案件,妥善化解农民矛盾,减负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民不合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民的隐形负担仍然不轻,农民对此反映较为强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费高。学校除按标准收取学杂费外,平时还要收取试卷、作业本费等诸项费用。农民本来收入不高,特别是低收入户,供养子女读书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因承受不起负担,只得让子女辍学。二是反映一些单位变着法子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派出所登记户口、办迁移或出证明也要收取一些费用,农民看不到有关规定和收费公示,却又不得不交,因为不交费就不办事让他们实难找出拒交的办法。到邮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着法子要农民买明信片、报纸,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三是反映一些涉农部门在农资经销上给农民造成些损害。如种子纯度不够,致使农民减产、失收,这种情况连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过程中,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给付的补偿费过低。农民被征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而补偿标准过低,使他们更为不满。洒溪乡村民反映在鲁大公路建设中,一类田补偿5900元/亩、二类田补偿4700元/亩、三类田补偿3900元/亩,农民普遍有增加补偿费的要求。同时还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给农田灌溉、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农民恢复生产的负担。五是反映生产、生活支出费用过高。如建房的国土费就得花几千元;林农出售木材、个人部分收入只有30%,审批民用材青山费等过高。六是反映涉农收费公示不规范,透明度低,如国土、林业、计育办的一些收费,农民有看法,有疑虑,极易影响干群关系。七是反映林农造林费兑付到位难。漠滨乡沙堆村、漠滨村反映他们1999年、XX年的造林费至今一分钱未得,多次报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伤了农民造林积极性。他们说政府应该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关心,更不能拖着不兑现。八是反映涉农服务队伍不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滞后,得不到及时传递利用,乡镇站所人员的待遇过低,存在后顾之忧,工作信心不大,服务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农民看病就医难,边远村组农户更为突出。农村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农民有病医治难保障,增收难,保增收致富更难。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报告[页2]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报告

(五)搭建创业孵化园,引导创业,促进返乡民工就近就地再就业。

为提高创业者的成功率,我们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优先选择手中有一定资金或门路的失业人员作为突破口,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镇建立农民创业园。在园内设立办公室,成立劳动服务站,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优化创业环境,简化创业手续,搭建创业促进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一人创业带动一片就业,形成以就业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互动格局。柳新镇机械加工创业园、马坡镇玻璃制品创业园和黄集镇家禽孵化、养殖创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共吸引39家企业进入,带动就业XX余人。

通过多方努力,全县因受金融危机冲击返乡的农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经实现了重新就业,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力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实现 “保就业、保增收、保稳定”的目标。

三、几点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带来的冲击,“率先达小康、建设新”,关键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2、 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建议把新增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型农保,努力做到“即征即保”;

3、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降低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门槛,简化手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创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对有创业愿望的人进行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增加收入,拉动内需。

5、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

共2页,当前第2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乡村,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大足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6.33 %,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市县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来讲,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按照县委、县府的安排,县人大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采取以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现状

(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2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2063个村民小组。农地67万亩,人均农地面积0.84亩,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化。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的面积有4.07万亩,占农地总面积的6.07 %,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土地入股为辅。转包面积有3.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78.6 %;出租面积0.41万

亩,占流转面积的10 %;转让面积2000亩,互换2600亩, 土地入股、转让、互换这三种形式共占流转面积的11.4%。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流转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企业;四是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2、土地流转的特点

(1)、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全县流转的  万亩农地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

(2)、土地流转收益是农民家庭收入的补充。土地进行自发流转的农户一般是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兼业,家庭收入以二、三产业和财产性收入为主,土地流转收益是家庭收入的补充。

(3)、村社集体组织流转的土地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收益较高。

(4)农户自发流转的期限短。

(二)农民增收的现状

全县现有农户21.82万户,农业人口79.86万人,农村劳力41.92万人。2003年,全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747元,比上年增长5.1 %。

1、农民外出务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来源

经济活跃的龙水镇等临街处的农民主要靠手工业,进城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而在偏远山区的农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如高坪云顶村12社就有80%的外出打工人员。中敖全镇也近50%的农民靠外出打工。

2、国家政策扶持农民增收

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退耕还林政策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3、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企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业主制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民将土地转让出去,不投一分钱就可以得到每亩700—800斤稻谷的补偿,如龙岗明星村、中敖明月村等。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围绕农民增收创效 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4834 字

+ 加入清单

围绕农民增收创效 把法律送进千家万户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广大农民增收创效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溧水县司法局组织百余干警、公证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受到了全县农民的声声称赞,他们把它比作是春天里的“及时雨”。    一、突出一个“送”字,让农民拥有增收创效的金钥匙。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农民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融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行列。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律,不懂法律就难以增收创效。因此,农民增收创效就必须拥有法律这把“金钥匙”。    第一,深入调查了解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哪些法律知识。围绕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哪些法律知识的问题,我们组织了14个调查小组,深入到43个村的318个农户家中进行了逐户走访了解。同时,还重点走访了153户种植养殖户和加工经营户。通过走访了解,我们感到当前农民在增收创效中需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六个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一是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权利与义务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的农村民主管理的内容、村务公开的内容、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程序等。二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生产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如需要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合同法》、《矿产资源法》、《种子法》、《森林保~》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三是需要了解和掌握“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如《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继承法》、《老年~益保~》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四是需要了解和掌握“打击犯罪、自我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法》、《税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五是需要了解和掌握“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如《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六是需要了解和掌握“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法律援助条例》、《律师法》、《行政许可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第二,组织人员编印《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全县农民增收创效需要六个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实际,我们及时召开了局长办公会和党总支委员会,统一思想认识,迅速组织力量,编印《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一书,并组成了3个小组,以法制宣传科人员为主的资料收集编印小组,以办公室人员为主的后勤保障小组,以局领导为主的审核小组。在组织分工的基础上,各小组迅速开展工作。法制宣传科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采取了多种途径:一是与中国法学会和省法学会取得联系,向他们索要一些资料;二是上网查找,在各省、市开办的法治网站上收集资料;三是进书店购买和到各图书馆借阅有关法律法规资料。通过要、查、找、购、借等方法,使编印100问法律常识有了足够的资料,在多次筛选、修正、审核的基础上,终于编印出了《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的法律书籍,全书共有117页,讲了6个大问题,100条法律方面的小问题,这100问反映了农民增收创效方方面面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具体实用,通俗易懂。《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一书编印成册后,县级机关各部门纷纷登门索要。视察工作的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阅读了这一书籍后,十分赞赏,并向县局增拨了普法经费。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村“四五”普法的深入开展。    第三,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送法进村入户活动。为把《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一书送进农村千家万户。县局组织了100余名局机关和各镇司法干警以及全县的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人员等,组成了50个送法入户小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把《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一书送到了48个村、215个自然村的1万多农户手中。为了把法律知识书籍早日送进农家,全局有25名同志牺牲双休日,有30多名律师、公证人员冒雨晚上送法进户,为了让广大村民掌握法律这把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个个无怨无悔。许多村民接到100问书籍后,当时就翻阅,他们都说100问编得好,针对性、实用性强,确实为我们农民增收致富办了一件好事和实事。    二、坚持一个“为”字,热情为农民解决增收创效中的涉法问题。    在送法进万家活动中,我们不但注重送,而且还坚持为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使广大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送法下乡的好处。    一是帮助有经营活动的农民修订完善合同,避免经济利益的损害。在全局开展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走访户中有多户是承包、加工、运输、种植和养殖经营户,这些经营户有的与对方签定了合同,有的无书面合同只有口头要约,有的经营户与对方无任何合同。为此,我们统一组织了4个所的6名律师、6个法律服务所的21名法律服务工作者统一为多户经营户梳理检查了经营合同。为500多户农民经营户完善了承包、购销、加工、承揽、建筑安装、货物运输等方面的合同。为250多户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的农户经营户签定了合同。如东屏镇的杨祥村有40多户农户建起了蘑菇种植大棚,为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这次送法进万家活动中,律师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帮助40多户种植的农户全部签订和完善了购销合同。广大村民都称赞送法进万家为他们增收致富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热情为村民办理和代理涉法案件。在送法进万家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有400多户村民需要办理和代理一些经济、民事案件和公证、法律援助案件。在与村民面对面零距离办理代理案件中,律师、法律服务人员和公证员,都坚持做到了热情、高效、优质服务。东屏镇在卧龙山庄开发过程中,有300多户涉及到征地拆迁。公证处的公证人员在走访中,一方面给农民讲解征地拆迁的法规政策,一方面深入到农户家中办理公证协议,使全镇拆迁补偿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全局走访人员还依法为进集镇和县城打工的22名农民工依法追回了历年来所欠的工资3万多元,为12户加工经营户依法讨回了历年来所欠的加工费30万余元。在走访送法中,全局还大量开展了为农村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的大调查和大服务。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为21名村民、老

人和妇女办理了法律援助案件。白马镇杜巷村一农民在县城一拆迁公司承担的房屋拆迁过程中,不慎摔成重伤,在法律援助的呵护下,获得了10万多元的医疗赔偿。    三是及时为村民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农村和气生财的氛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生产经营的规模扩大和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一些村民处理矛盾纠纷的方法截然不同,一种是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一种是以牙还牙的用武力方法解决矛盾纠纷。用武力解决矛盾纠纷的给家庭和他人造成了严重损害,影响了增收致富奔小康。因此,在送法进万家活动中,我们把化解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当作是一次帮助农民间接增收创效的工作来抓。全局人员和各司法所人员在逐户走访了解中,化解村民之间的各种大小矛盾150多件。使100多户农户之间消除了隔阂,在农村营造了和气生财、团结协作的氛围。    四是热情为农民举办多种形式的法制讲座。在送法进万家活动中,为使广大村民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在生产经营中增收创效,我们组织所有人员分别举办了村、自然村和家庭等不同类型的法制讲座,组织广大村民学习《宪法》、《土地管理法》、《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还结合农民增收创效的实际,以案释法讲解了有关土地承包、财产利益、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制案例,通过以案释法,使广大村民增加了学法的兴趣和效果。同时,我们还组织人员给村民讲解了如何打官司,打官司怎样请律师;讲解了公证的范围和程序;法律援助的对象、程序、原则;讲解了“148”法律咨询的内容等,使广大村民较好地学会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狠抓一个“实”字,真正使法律送万户活动取得成效。    为确保“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的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真正成为广大村民增收创效的催化剂,我们狠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确保“走百户送万家”活动走得实、送得真。为使全局开展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真正落在实处,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份走访调查表,走访表上需要填写12个方面的内容,如走访户的姓名、地址、走访时间、走访户的家庭人口、收入情况。特别在走访了解的内容上需要填写五项内容,如“以前有无遇到涉法问题,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当前有无涉法问题需要解决?在增收创效中你需要掌握和了解哪些法律知识?希望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当前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法律帮助?你对当前法制建设和“四五”普法教育方面有哪些建议和意见等。最后,走访调查表还设计了走访人签字和走访户代表签字的内容。由于走访人每走访一户都需要填写一份调查表,被走访户还要签字留名,活动结束后,每个走访人都要上交100份问卷调查表,局走访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审核。由于走访的措施得力,确保了“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走得实、送得真,使全系统人员在与群众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中,加深了同群众的血肉关系、牢固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同时,广大村民在接受走访中,增强了依法增收创效的意识。    二是加强跟踪督查和回访,确保“送法进万家”活动“三落实”。在开展走访活动中,我们专门组织了“送法进万家”活动督察小组,定时和不定时的进行抽查和回访,及时纠正“送法进万家”活动中的走过场现象。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局督察小组分别对4个律师事务所和7个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服务人员、局机关人员进行了21次抽查了解和回访,主要到被走访户中了解《农民常用法律知识100问》是否发到户、走访中是否讲解了法律法规常识,对代理的案件和开展的法律咨询是否满意等问题进行回访,对农民提出的不满意的问题重新督促走访人进行“回炉”走访。由于我们重点抓了跟踪督查,使全系统开展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做到了“时间、人员、效果”三落实。    三是组织全系统人员召开调研座谈会,让大家谈体会,谈感想。为认真总结全系统开展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取得的经验、做法和成效,我们分别召开了全系统有关人员参加的调研座谈会,组织大家畅谈在送法进万家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和体会。在开展走访的初期,我们就要求局机关人员在“送法进万家”活动中,每人写一篇XX字以上的调研或体会文章,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各镇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的人员以处、所为单位,各写一篇调研体会文章。全系统人员结合自身走访了解的情况,撰写了切合实际的调研体会文章40多篇。这些文章都从各个不同侧面提出了当前农民增收致富中的涉法问题,文章从理论到实践、从分析到思考都对当前农民增收创效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大家普遍反映说:“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不但使我们了解了农村农民的实际,而且使我们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调研水平。    四是搞好考核小结,把开展“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的活动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定的内容抓。在“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开展后,我们在文件中就专门提出了对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小结,并把小结的情况纳入年终考核的内容。因此,在活动结束后,局专门组织了考核小组,对全系统内的25个科、室、处、所逐个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核验收,分别对每个人员上交的问卷调查表逐张进行查阅。在考核中,还分别对每个科、室、处、所走访的农户抽查了125户,满意率为80%的为合格,满意率低于80%的为不合格。通过考核,25个科、室、处、所群众反映满意率均在85%以上,全部合格。     由于我们采取了4个方面的措施,使全系统开展的“一人走百户,送法进万家”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起到了帮助群众、提高自身的目的。通过这一活动,使全县广大村民了解了司法行政工作,扩大和提高了司法行政工作在全县村民中的影响和知名度,为全县司法行政工作的争先越位,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镇农民负担自检自查报告_工作汇报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农民负担自检自查报告

根据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禄政办通[~]50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镇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组织了中学、小学、土地等有关单位进行了认真细致检查,现对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机构

罗川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建荣为组长,镇长张纯文、人大主席张安华、副镇长刘静文为副组长,各村委会、涉农收费的各站所为成员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刘静文兼任,成员刘发琼,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四项制度落实情况

经自查,税费改革后,我镇的涉农收费有农业税、农业税附加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农业税按核定的常年产量以3.5%的税率计征,今年是否收取尚未确定。残疾人实行减免,~年减免金额还未确定,~年度共减免七千多元;农业税附加税按农业税的20%计征;耕地占用税是在建房过程中征收,分地类按不同税率征收,罗川、淜溪为一类地,按7.00元/平方米征收,其中农民减半,按3.50元/平方米征收,松石、竹溪等坝区、半山区为二类地,按3.00元/平方米征收,其中农民减半,按1.50元/平方米征收;契税以土地、房屋权属转移为课税对象,按交易总额的3%征收;价格和收费实行亮证收费,公示率达到100%。

我镇的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已经实行“一费制”。目前,中学收取费用项目及标准是:1、杂费,山区每生每学期30.00元,坝区每生每学期40.00元。2、书费,按实际定价收龋采取先收取部分书款,待收到书时据实结算,多退少补,春季学期书费已全部退清;3、上机费,每生每学期12.00元;4、住宿费,每生每学期40.00元;5、体检费、资料费据实收取,其中体检费不得超过元,资料费不得超过65元;小学收取费用项目及标准是:1、杂费,山区每学期每生10.00元,坝区每学期每生20.00元。2、学前班管理费每学期每生50.00元。3、幼儿园管理费每学期每生150.00元。4、书费,按实际定价收龋采取先收取部分书款,待收到书时据实结算,多退少补,春季学期书费已全部退清;5、资料费、体检费据实收取,资料费不得超过。中学、小学保险实行自愿购买。

~年我镇党报党刊订阅进行了制度创新,各村民小组不安排订阅党报党刊,由村委会集体统一订阅,数量根据各村委会的大小来确定,镇干部、村委会三职干部还自费订阅部分党报党刊。除上级部门规定要求订阅的党报党刊外,一律不再订阅其它刊物。对违反农民负担政策的行为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

三、六项制度执行情况

罗川镇共有农户4580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共计4539户,全镇共下发使用《农民负担监督卡》4539份,使用率达100%。从~年10月开始,我镇已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业务,村委会及各村民小组的一切收入、开支都由双代办审核、核算。因有双代办的审核,为了提高工作效力,没有开展专项审计工作,以审核代审计。

为了确保农民负担减轻后不反弹,~年度,分别在白杨、彩云两个村委会成立了每村委会5户农户共计10户的两个农民负担监测点。选择监测点时,按好的2户,中1户,差2户进行选择。在安楚公路的改扩建中,我镇涉及彩云、南河两个村委会,征用土地费用标准按国家有关文件执行,国家到位资金已全部按国家标准兑现给农户。征用土地后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户采用移民搬迁的方式解决。目前,除南河村委会有两户农户不愿搬迁外(因自身经济条件限制),没有承包耕地的农户都实行移民搬迁。农村财务实行每月公开一次。农村收费使用农村财务专用收据进行收取,其它票据一律不得使用。今年到目前止,没有发生涉农收费案件。也没有涉农负担的来信来访。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3464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三.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通过上述措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施,切实选出高素质的村干部,使其真正发挥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5.加大师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使之健康成长。

6.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制度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每年从财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减轻农民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规范制度体系,确保国家各项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7.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农民工地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拿出一定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确保农民工劳有所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2994 字

+ 加入清单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地处广西西北部的xx市,是桂西北中心重镇,大西南出海通道、黔桂铁路和龙江河横穿市境,交通便利,物产丰富。1993年,撤县设市,国土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余人。  XX年,xx市委、市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排难前进,开创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在全河池率先实现了“三突破”,连续两年获得河池市党政主要工作目标管理一等奖和河池市党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的目标如期实现。XX年全市生产总值37.4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同比增长20.1%。特别是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28元,增加470元,增长高达21. 8%,是全市多年来增额最大的一年,为同期广西少有,为顺利跨入XX年度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立下大功。是如何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 经调查分析,xx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千方百计发展一批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最直接途径。 XX年,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关心农业,服务农业,大力调整结构上项目。按照“抓城郊,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全市采取非常措施,先后三次动员2600多人次,市、乡直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开展“倾情为民”大行动,实施大通道高效农业项目,开展甘蔗生产大行动,广泛宣传动员,发动千家万户上项目,调整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推行订单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托劳动力市场,做好劳务输出文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稳定“一粒米”。从提高各个生产环节的科技进步入手,着力提高水稻、玉米两大宗粮食作物的科技含量,推广玉米单交种1.5万公顷,推广优质杂交良种水稻2.6万公顷,优质率达97.15%。XX年虽然遭受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但确保了粮食生产与去年持平。 壮大“一根蔗”。就是把糖蔗作为全市重要经济支柱,做强做大做优。XX年全市糖蔗种植面积达42.56万亩,总产量195万吨,其中糖蔗良种面积达到39.6万亩,仅种蔗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630元,成为农民最重要、最稳定的经济来源。 吹绿“一片叶”。就是抓住东桑、东丝西移的机遇,扩大种桑养蚕规模,采用良种良法,做大桑蚕业。XX年,全市桑蚕产业取得可喜成效,桑园面积由上年的10.39万亩扩大到14.3万亩,总产值3.43亿元,比增1.26亿元,农民人均养蚕产值640元,净增268元。已一跃成为全国县市一级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养肥“一群牛”。就是抓好秸秆牧草养牛。大力推广品改和规模化养殖,构建百里牧草秸秆养牛示范长廊,创建广西秸秆养牛大市,年内出栏肥牛10万头,为特色牛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激活“一帮人”。XX年,通过各种渠道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8.17万人,据统计,当年通过邮局汇款回xx2.37亿元,仅此项收入就可使全市农村人口人均增加330元。 建设“一片城”。把城西工业区、德胜乡镇企业园区和洛东工业园区作为发展重点。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有近万名农民就近转入城镇,以城南新区为主的xx房地产开发进入投资热潮,据初步估算,仅建筑业一项就可产生农民工资3000多万元,解决近8000人的劳动就业问题,还拉动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发展,较大地促进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 打响“一张牌”。xx市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唱响“刘三姐”旅游文化品牌,xx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塑造“美景、美酒、美人、美德”,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景点质量,全年共接待游客43.1万人次,增长22.7%,总收入4018万元,增长39.5%。XX年被评为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今年该市又雄心勃勃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军。旅游业的勃兴,对运输、购物、餐饮、旅馆、娱乐和现代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挥了积极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6亿元,增长15.8%。旅游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该市还十分重视非公经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等领域,现在个体工商户达1.6万多户,私营企业368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去年非公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7.78亿元,产值或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达120家。 从该市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是因地制宜,找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该市按照“抓城邻,促两带,上项目,办基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区域、自然、交通等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蔗糖、桑蚕、畜牧为主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形成“名、特、优、新”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二是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工农互动,带动农民增收。提出并组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开展了以“振兴工业,服务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建设大会战,以工业经济的突破推动经济的新跨越。他们大举招商引资上项目,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积极吸纳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狠抓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强优企业和优势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心打造蔗糖和桑蚕两大支柱产业。目前xx公司企业总资产达5.12亿,下辖的石别、怀远两家糖厂日榨原料蔗达1.1万吨,年产机制糖23万吨,食用酒精7千吨,有机复混肥2万吨,成为全国制糖行业技术含量最高、成本最低、产品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目前xx公司又着手技改,投资8000万元把生产能力提升到日处理原料蔗1.5万吨,以满足处理原料蔗总产量250万吨的需要,实现年产糖30万吨,销售收入10亿元,年税利2亿元,蔗农收入4亿元的目标。利用桑蚕资源,积极引进外资建设新的缫丝加工企业,目前全市已有嘉联公司等5家缫丝加工企业,投产后可就地加工40%的干茧,该市正着力招商引资打

造中国“丝绸城”。另外,充分利用百里秸秆养牛长廊年产10万头肉牛的巨大资源,办起了10多家牛肉加工厂,生产的“刘三姐”牛肉条远销区内外,保鲜牛肉销到上海等地;利用蔬菜资源,办起广西东方罐头食品厂,产品外销欧盟等地;利用林业和蔗渣资源,兴建中密度纤维加工企业,XX年引进该类企业3家。 三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了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XX年该市在金柳高等级公路开展的大通道农业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农民种植良种桑蚕、葡萄、良种蔗等作物大力扶持,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种苗、投入等困难问题,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对建设水利、蔗区公路、地头水柜、沼气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进行大力扶持,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外,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落实减免农业税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第一季度农民增收情况汇报_情况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全文共 193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季度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按照市考核办有关《通知》要求,现就全市第三季度农民增收及我室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有关情况主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预计达到4407元,同比增加675元,增长18.1%。分析增收成因,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增长的主导因素。前三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943元,同比增加355元,增长22.3%。一方面,本地劳务收入持续增长,增长9.8%。今年以来,市、县各类投资项目纷纷上马,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吸纳了大量农民工本地就业,农民务工形式由过去的以外出为主逐步转变为本地劳务与外出劳务并重的态势。1—9月,农民在本乡内劳动收入人763元,同比增加68元,增长9.8%,占到工资性收入的39.3%。;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及月平均工资的增长,成为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的有力保证,外出务工收入增长29.6%。

二是家庭经营纯收入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稳定增长,二、三产业也得到的收入快速增加。前三季度,宝鸡市农民家庭经营性现金收入人均1946元,同比增加301元,增长18.3%,与上年同期增速6.9%相比,上升了11.4个百分点。出售产品收入增长推动了第一产业收入的增长,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持平略增。同时,受宏观大环境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农民进城经营批零贸易、餐饮等个体私营企业加快发展,从业收入多元化,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加速增长。

三是转移性和财产性现金收入持续增加。国家持续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证了这两项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得到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214元、304元,增长5.1%和3%。

二、主要做法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实施“三增一创”工程,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抓载体添措施,抓机制促落实,科学促进农民增收,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三业并举”,拓宽增收路径。一是提升农业打基础。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打造粮食、果品、蔬菜、奶业和生猪五大产业集群,推进花椒、辣椒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今年全市夏粮总产93.41万吨,其中小麦92.34万吨,较去年都分别增产了4%。奶牛存栏18.2万头,肉牛16.2万头,生猪80.4万头,羊50.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4.5%、18%、11%和15.1%。新建果园21.24万亩,全市果品总面积达到134.4万亩,其中苹果83.6万亩,猕猴桃37.2万亩,时令杂果13.6万亩。蔬菜面积达到53.2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1.53万亩,同比增长5.1%。目前, 207.67万亩玉米和36.6万亩豆类等秋杂粮作物正在抓紧收获中。二是扩大就业强主导。坚持像抓农业生产一样抓劳务经济,像为农产品找市场一样为劳动力找就业岗位,像为农产品打品牌一样做劳务品牌,出台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技能培训,扩宽农民就业渠道。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转移任务。其中,开展劳务输出技能培训181691人。三是激活创业抓关键。从信贷、税费等方面积极扶持,推动创业,催生“小老板”。止目前,全市个体私营企业达到7万多户,免费创业培训7287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4亿元。同时,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四轮齐动”。

(二)实施到户工程,创新增收方法。坚持按照“逐户填卡,因户施策,举措到户,分类指导,配套服务”的要求,科学筛选增收路径,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在去年在晋星村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1729个村全面实施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一是逐户填卡。组织乡村干部逐户与群众面对面填写《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68.4万份,摸清农户基本情况,村村建立了增收台账。二是因户施策。根据明细卡,帮助农户研究分析增收的路径、潜力和举措,提出增收对策建议,并确定帮扶政策措施。三是政策到户。把市以上支持政策措施归纳为7大类31项,用挂历、手册等形式印发农户,并告知落实政策的执行机构联系人、联系方式。四是分类指导。依据收入来源,将全市68.4万农户划分为五类:①创业户66739户,约占9.8%;②劳务户260890户,约占38.1%;③种养户195837户,约占28.6%;④兼业户105782户,约占15.4%;⑤扶贫户55356户,约占8.1%。填写分类花名册,建立增收台帐,分类实施帮扶。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_调研报告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服务,全文共 1582 字

+ 加入清单

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计划生育部门服务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全党、全社会都必须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作为同农民群众联系比较紧密的计划生育部门,促进农民增收更是责无旁贷。

一、严格控制人口,减轻抚养负担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密切相关。同样,一个家庭的增收致富,与家庭抚养小孩的多少密切相关。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主要体现在农民生育观念的难转变,一部分农村育龄群众想生男孩、生多孩除了继“香火”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奉“人多力量大”,靠增加家庭的劳动力来增加收入。但人不是一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而是要经过16年后才成为劳动力的,因此,多生一个孩子,家庭就要承担抚养的义务,无疑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一般来讲,小孩的抚养成本包括生活费用、医疗保健费用、文化教育费用、孩子零用费、交通旅游费以及母亲怀孕期间的医疗费用、分娩费等。“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课题组研究表明,按照1998年的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物价,从母亲怀孕起到将孩子抚养到16周岁,除社会抚养成本外,家庭抚养成本平均需50623元,对农村家庭来讲则需要36109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孩子抚养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增加。事实上,农村“儿多母苦”的家庭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相反,少生孩子而节省的孩子抚养费不仅有利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资金积累。因此,减轻农民抚养负担,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牢固树立抓计划生育就是抓经济发展,就是促农民增收的意识,改变农民“多生孩子增加收入”的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健康发展。

二、坚持依法护农,维护群众利益

计划生育是一项以广大群众参与为基础的工作,离开了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就有可能失去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计划生育部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坚持党的群众工作,把依法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存在乱收费、乱罚款,不按法定程序规则办事等等,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大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的力度,将经常性的管理制度、办事程序、奖励与处罚、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情况及时向群众公布,方便农民办事;对相关的收费项目、标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杜绝在办理计生证明、证件时出现乱收费、乱罚款及搭车收费现象。同时,要加大对乱收费、乱罚款等侵犯群众利益行为的整治查处力度,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凡是群众举报的乱收费要一查到底,做到切实为农民减负,保护农民利益。

三、积极支持引导,注重工作实效

促进农民增收,计划生育部门应将立足点放在教育、引导、支持、倾斜上,把行动落实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全面发展上,我市近年来在农村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项目,每年投入资金50万元以上,加快了农村计生家庭少生快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是深化国情、国策教育,帮助帮助农民树立少生快富意识。蹲下来与农民算人口账,讲早生、多生的危害,大力宣传少生快富先进典型,让农民看到少生的实惠,增强群众的国策意识、国情意识,使少生快富的思想逐步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二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支持计划生育户上项目。加强同涉农部门的联系,为计生户收集各类致富信息。三是实行政策倾斜,引导农民少生快富。计划生育倡导的利益导向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激励和保障机制,就是要通过积极为计划生育家庭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让他们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从而调动他们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要兑现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结扎户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其子女在入学、就医、招工、参军等方面的优先和优待。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