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班社会工作教学计划热门19篇

浏览

5736

范文

53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4个班共有300人,这个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 一、 引以为荣的家乡,二、缩短时空的通信,三、 四通八达的交通。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单元是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第三单元是让学生感受交通运输对社会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的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2、 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师尽力创造模拟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国情、历史文化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一单元: 引以为荣的家乡 主题一、 历史悠久的家乡

2主题二、 革命精神照后人

3主题三、 值得骄傲的家乡

4主题四、 多样的风俗

5主题四、大家共同出本书

6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 总结、提高

7第二单 缩短时空的通信 主题一、通信的种类与发展

8主题二、 天涯若比邻

9主题三、 感谢你们的服务 期中测试

10主题四、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11主题五、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12第二单元 缩短时空的通信 总结、提高

13第三单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 主题一、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14主题二 、 乘务员辛苦了

15主题三、 爱护交通设施

16主题四、 我心中的交通蓝图

17第三单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 总结、提高

18复习

19期末品社考查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一单元: 引以为荣的家乡 主题一、 历史悠久的家乡

2主题二、 革命精神照后人

3主题三、 值得骄傲的家乡

4主题四、 多样的风俗

5主题四、大家共同出本书

6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 总结、提高

7第二单 缩短时空的通信 主题一、通信的种类与发展

8主题二、 天涯若比邻

9主题三、 感谢你们的服务 期中测试

10主题四、 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11主题五、 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12第二单元 缩短时空的通信 总结、提高

13第三单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 主题一、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14主题二 、 乘务员辛苦了

15主题三、 爱护交通设施

16主题四、 我心中的交通蓝图

17第三单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 总结、提高

18复习

19期末品社考查

以上就是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3329 字

+ 加入清单

一、情况分析: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的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教材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全书23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学生分析:

我们这里四年级的学生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实现“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

2、让学生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3、注意培养他用人文化自觉意识,要使中华历史与文化成为少年儿童现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对本民族有历史与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4、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经验的环节,促使他用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三、各课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我们的合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谊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有关友情的事例,引导学生回顾、体验自己所结识的朋友,获得的友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析、思考,慎重地交友,获得交友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标准,逐步学会把握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及增进彼此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学会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

4、面对欺负和威胁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避免无情的心灵伤害。

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不做欺负者,也不做受欺负者。

5、我要攀登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学习中与社会交往存在着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困难和挫折,学会克服困难,锻炼并提高学生适应挫折的能力。

6、抄袭害了谁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学生中发生的抄袭事例,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事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验做人诚实守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教学目标: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并作出评价;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收集社会中关于诚信的事例,明白现代社会需要诚实和守信。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

8、擦亮眼睛

教学目标:

分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树立从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观念,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能够相信科学,宣传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相信科学,抵制迷信。

9、逛商场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和选购商品的有关常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逛商场时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增强学生的消费技能,帮助儿童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0、衣食的来源

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懂得勤劳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

12、从一滴水说起

教学目标: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做”相结合,讲求实效,引导学生言行一致。

2、积极诱导,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力求严谨生动,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学生的先进事例教育学生。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做好学生的表率。

4、利用晨会、班会评价学生的行为,给于恰如其分的批评或表扬。

5、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教育环境灵活把握内容。

7、发挥榜样作用,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中明白道理。

8、结合家庭和社会教育,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堂移至社会。

五、教学进度及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备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我们的合作

3

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真正的友谊

3

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3

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欺负和威胁

3

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要攀登

3

1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抄袭害了谁

3

1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3

12-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擦亮眼睛

3

13-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逛商场

3

15-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衣食的来源

3

16-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3

18-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一滴水说起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期末测试

2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246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浏览精彩片段,说一说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其中运用了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好处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精彩片段十分详尽地描写了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令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2.默读节选片段,说一说,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自由交流)

3.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

(1)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

(2)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孤独,是他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法太强烈,所以希望身边的狗也能开口说话。

(4)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滨逊把流落荒岛的“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5)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生活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说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

慰自己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的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走进家庭深处,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

2、引导儿童进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国公民教育的范式。

3、呈现历史的“人化”,引导儿童走进历史。

4、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

5、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

6、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引发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

三、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走出深重的历史灾难”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在本课程中出现与原有历史教材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注重呈现历史细节,让历史人站在儿童面前,与儿童对话,本主题旨在引领儿童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走近历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引起他们与之交往的愿望和冲动,表现出对祖国地理、历史发展状况的尊重、关注,并引以为光荣和骄傲。

四、教学措施

1、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2.根据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3. 进上步加强本课程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通过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为了使学生真正体味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就力求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五、课时安排

一周一课,其间也可安排一些劳动、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苏教版五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9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情简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潜力、情感价值构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必须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构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用心参与到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三年级学生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用心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忙,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大多数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理解,用心改正。

二、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育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安全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人与他人;7、家乡哺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资料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的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由前三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与家庭生活有关的教育。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范畴构成彼此互动的关系。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本册资料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环境和环境中的人,明白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过本册的教育资料,让学生树立主角意识、职责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决定潜力的培养。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忙儿童构成初步的是非决定潜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资料的体现,如《我想要我能要》帮忙学生建立此刻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个性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等。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透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如《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透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态度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明白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荣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忙。

4.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群众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构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规律。

6.透过学校和班级等群众生活,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好处,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潜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系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必须的家庭职责感。

10.明白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方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1.自画像

第二周——1.自画像(2课时)

第三周——2.同学之间(2课时)

第四、五、七周——3.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2——3课时)4.同样是学习(2——3课时)

第六周——国庆放假

第八周——5.我不耍赖皮(2课时)

第九周——6.平安回家(2课时)

第十周——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2——3课时)

第十一周——8.心中的110(2课时)

第十二周——9.家庭树(2课时)

第十三周——10.父母的疼爱(2课时)

第十四、十五、十六周——11.此刻的我能做什么?(2——3课时)12.家庭的记忆(2——3课时)

第十七、十八周——13.我想要,我能要(2——3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70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

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为什么?

2.练习二第1题。

结合图形指出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二第1题。

“连一连”。学生自主连线,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2007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五年级品德社会教学计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三、教学进度表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1、本学期道德与法治教研工作将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持续改进教学行为。

2、结合学校育人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结合本学科特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二、主要工作

1、基于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管理。认真执行学校课程计划,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道法课程教学工作,努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和劳育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深入课堂、潜心研究是教研立足学科的根本,促进教学与评价的融合,明确以评促教,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

3、20__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市教委教研室领导下,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切入点,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统编教材实施为契机,学习道德与法治基本教学要求,备课规范化,期末整理成档形成校本化备课。

4、继续推进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学习方式变革试验项目的研究,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以学科项目推进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扩大骨干教师队伍。

三、具体措施

(一)基于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管理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课程的新天地。

根据区教研室和学校要求,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优化教研制度,除时间、数量上保证外,应注重活动质量和实效。积极创设教研氛围,开展说课、研课、新课程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采取主题研讨等形式加强学习,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联系生活,以评促教,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生活和本学科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仪式教育、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教育效益化。

教学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德智体美劳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评价方式方法。明确以评促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统编教材为契机,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本学期,一至五年级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将校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带进课堂。执教广大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开放的课程视角,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教研组将组织教师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基本要求,加强统编备课规范化,期末整理成档形成校本化备课。

(四)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1.加强校本培训与研究

积极开展相应的校本培训,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特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增强对学科教学的研究,在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师资的配备上努力实现相对集中、相对稳定、相对专业化,便于稳定任课教师队伍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多为青年教师多创设亮相、展示的机会,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2013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六年级下册品德社会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28 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1岁。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让学生学会合作。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小,只能做小事;许多人合作起来力量大,可以做大事,懂得对手也是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竞争和合作无处不在,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在赛场上、在活动中合作,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学生了解在合作中遇到矛盾怎样处理。

第二单元:简单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感受新时代,给人民带来的新生活,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第四单元、初步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热爱地球,懂得地球是人类耐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做破坏环境的事。

第五单元、学会感激。懂得学会了感激,就拥有了快乐与幸福,学会感激亲人、朋友、老师及身边的人。教育学生学习名人与科学家,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鼓励教师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社会教研组2024年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_下半年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社会教研组2017年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

结合我校工作实际,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规范管理,狠抓课堂教学质量;

2、开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活动,努力构建研究型教师队伍,再创优秀教研组。

做好开学之初的计划制定工作,学期中抓好计划的落实和监督工作,学期末抓好各项工作的总结和评比。。

2、加强教研组成员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探索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①备课小组要坚持周周有自学活动,有内容,有学习记录。

②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把集体培训与个人学习相结合,集思广义,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周次

时间

活动内容

中心发言人

备注

第二周

、9、10

通过教研组工作计划

林孟

第四周

、9、25

林孟公开课

林孟

第六周

、10、9

章会肖公开课

章会肖

第八周

、10、23

麻云龙公开课

麻云龙

第十周

、11、6

期中常规检查

林孟

第十二周

、11、20

林孟专题讲座

林孟

第十四周

、12、4

集体备课

林孟

第十六周

、12、18

章会肖专题讲座

章会肖

第二十周

2 012 .1.5

检查期末常规

林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学前班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学前,教研,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假期生活即将开始了,为了让大班的孩子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假期,我园即将推出“暑期乐园——快乐成长活动方案”。

一、方案简介:

此方案重在开发幼儿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例如: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智能、语言智能等,为幼儿入小学作好知识及能力的准备。

二、课程安排:

除开设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开设适宜的活动课程,包括:游泳课程、汉语拼音学习、水墨画创作、科学探索活动。

游泳课程:由班级教师带领,到游泳馆,由专业教练进行培训。

科学探索活动:按照年版“小灵狮”幼儿科技教材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水墨画创作:由有经验的教师,教授水墨画技能。

汉语拼音学习:聘请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小学汉语拼音课程。

三、时间安排:

游泳课程: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科学探索: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

水墨画: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汉语拼音: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

怎么样,您对我们的活动计划感兴趣吗?因名额有限(只招收25名)请快加入我们的暑期乐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社会领域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一、情况分析:

幼儿是好模仿的,中班的幼儿在好模仿的同时,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尽可能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给予正确的导向,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中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发展实际,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长处,并创设幼儿展示的机会;另外中班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有所增强,喜欢帮助老师和小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二、教育目标:

1、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和自己完全一样,接受和喜欢自己的长相。

2、知道人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需要以及情感。

3、能感受、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并能很快适应。

4、对劳动有兴趣,愿意为同伴和集体服务,能以积极愉快的情绪参加各种活动。

5、愿意和父母家人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懂得集体活动中的基本礼仪。

6、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

7、知道要保护我们的环境,抽烟有害人体健康,劝戒周围人群不抽烟。

8、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交谈、说话,不随意插嘴。

9、知道不能把集体的或其他的东西的升国旗活动。

10、认识并尊重国旗,参加幼儿园的升国旗活动。

11、在节日活动体验节目的欢乐气氛,能用绘画、制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

12、认识并喜欢家乡的风景名胜,知道家乡的主要特征。

13、知道垃圾会给地球造成危害,理解废物利用的价值,不乱扔垃圾。

三 、具体措施:

1、教育中可以以随机教育为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2、创设情景,让孩子亲身体验,判断对错,最终达到让孩子获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3、发现每个幼儿的长处,了解他们独特的一面,并创设机会让幼儿有展示的可能。

4、帮助幼儿在认知的基础上,分辨各种情绪,了解各种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学习“移情”。

5、通过情境性的练习,让幼儿切身感受各种情绪体验,提高对情绪辨别的敏感性和行为的针对性。

6、知道森林与人类生活分不开,知道我们的空气与森林分不开。通过活动提高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7、采用值日生的方式为他们创设为集体服务的机会。

8、用“以强带弱”和“委托任务”的方式,提高幼儿参与服务、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9、通过角色扮演、戏剧活动的方式增加幼儿与同伴互动的机会,或模仿别人互动的机会,通过经常的练习,改善其人际关系。

10、通过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用废旧物品装饰我们的活动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学前班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学前,教研,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桂花飘香,金秋9月至,我们博士娃幼儿园迎来了新的起点。新人新气象,经过7月8 月的如火如荼的筹备,我们幼小衔接的学前班开启博士娃的新篇章。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我为本学期本班幼儿拟定了一份教学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正值幼小衔接的关键一年,大部分宝宝都有拼音基础,有一部分宝宝虽会写一些拼音字母但还不熟悉。可是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保有热情,这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

二、教学模式

根据我班幼儿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主要采取谐音教学法,运用形象的图片,联系数学中的数字特点,让孩子对所学拼音的形进行联想。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的设置情景,让幼儿在生动、活泼、形象、可感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习得知识,掌握本领。贯彻以幼儿为主体,变被动注入为主动吸收,特别在课堂中引入赏识教育,以鼓励赞赏为主的教育理念。采用“看图—联想—谐音”的导入新课模式,再练习采用分组练习,游戏接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变枯燥的课堂为活泼的形式进一步吸引幼儿向学,更好的快乐学习。巩固以老师的形体或手指操等形象的肢体语言来刺激幼儿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本领。最后,家园共育,让家庭教育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来,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练习册来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老师第二天及时检查,反馈信息。

三、学期目标

1.让幼儿了解我国语言的发展进程,起点而对拼音产生兴趣。

2.知道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单韵母和声母,[莲 山~课件]及一部分音节,并能对简单音节进行拼读。

3.会读、会写及知道所学字母的字形、笔顺、发音以及所占四线格的位置。

4.对所学字母的歌谣能信手拈来,熟练掌握。

5.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常规训练如爱惜书本,按时完成作业,举手回答问题等。

四、教学内容

教材《启蒙拼音》和《启蒙拼音练习册》。

拼音由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组成,在教学中要让幼儿认识字母的形、笔顺、发音和所占的位置。在声母教学中引入音节的拼读,让幼儿掌握拼读的调号,介母以及部分韵母在拼写时一些规则。在练习册的学习中,更好巩固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练习册中再推之到实际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2639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地位: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本单元立体图形的学习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学具,让学生观察、动手、动脑,丰富其表象,训练形象思维,而本节的复习课又便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在《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中学习了有关圆柱、圆锥的相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对这些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并运用它们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自主作业

让同学们自主整理本章知识。

(三):两两交流、解疑(兵教兵)

同桌之间交流整理成果、相互解答各自的疑惑。

(四)组内帮教、组间交流、解疑

小组内合作,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主要计算公式;组间交流,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并相互给予解答。

(五)小组展示,讨论、完善,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

各组选派代表,展示、完善整理成果。

圆柱和圆锥

基本特征 基本公式

圆柱 两个底面,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一个侧面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 一个底面,

一个侧面 体积=底面积×高÷3

〔教师点拨:〕

(1)圆柱的侧面怎样剪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展开图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3)说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迁移运用圆面积推导的转化思想)

(4)回忆说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分析、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培养合作、质疑、辩论的能力。

(六)巩固应用、互练互测(兵练兵)

1.屏幕呈现:一个圆柱体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

(1)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学圆柱、圆锥的知识,提出问题,看谁的更有创意?(2)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

〔预设问题:〕

①木料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

②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③把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它的体积是多少?

④……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刷”出表面积有关的知识。

〔教师引导:〕针对这一圆木,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求表面积?

〔预设回答:〕给圆木涂油漆求涂漆面积的时候需要用表面积的知识。

〔教师追问:〕给圆木涂油漆有几种情况?都发生在什么条件下?

〔预设回答:〕①如果是柱子时,只刷侧面。

②如果是个木桩,只涂一个侧面和一个上面。

③如果是个圆木料,可涂整个表面。

〔设计意图:〕一个“刷”,刷出了与表面积有关的符合实际的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加的表面积。

〔教师引导:〕有同学说可以把圆木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那同学们说说可以怎样来切?

〔预设回答:〕

①可以横切,分两段切一刀,增加两个底面大小的面,分三段切两刀,增加4个底面大小的面,以此类推。

②还可以沿直径纵切,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长和圆柱的高相等,宽和直径相等。

〔课件演示:〕横切和纵切

〔设计意图:〕横切、纵切两种不同的切法探究,加上课件的演示,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削”出圆锥,讨论圆柱与对应圆锥的关系。

〔教师引导:〕除了对圆木“涂”“切”以外,有同学说还可以“削”成一个的圆锥。那怎样“削”才算是呢?你能用四句话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回答:〕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多2倍,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三分之二。

〔教师引导:〕如果圆柱和圆锥等底等积,那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回答:〕圆柱和圆锥等底等积:圆柱高是圆锥高的三分之一,圆锥高是圆柱高的3倍。

〔教师引导:〕如果圆柱和圆锥等高等积,那你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预设回答:〕圆柱和圆锥等高等积:圆柱底是圆锥底的三分之一,圆锥底是圆柱底的3倍。

〔设计意图:〕将圆柱削成一个圆锥,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于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挖”出容积。

〔教师引导:〕我们还可以对圆木如何加工呢?

〔预设回答:〕可以挖成一个木桶,求求它的容积,内外涂清漆,求涂漆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追问:〕容积和体积有何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挖”出容积,将容积和体积加以何联系和区别,木桶的内外都涂上清漆,与前面的涂漆问题加以联系和区分,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七)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要修建一个圆形水池,池内安装喷泉,水池直径5米,深1.5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

①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挖这个水池要挖出多少立方米的土?

③如果给水池贴瓷砖,贴瓷砖的面积是多少?

④水池装满水,能装多少立方米?

〔教师提问:〕

⑤如果给水池接一圈水管,并4米安装一个喷头,需要按几个?

⑥池内如果注入1.2米深的水,那将有多少立方米的水?

〔教师追问:〕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哪些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一个水池问题,让同学们再一次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问题解决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课堂小结: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收获和感受。

附: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

基本特征 基本公式

圆柱 两个底面,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一个侧面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 一个底面,

一个侧面 体积=底面积×高÷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教版五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3869 字

+ 加入清单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成功与失败并存,感悟与困惑共在,辛酸与快乐同享。应对教育改革的热潮,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需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新教育观,用心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为使本学期的品德社会教学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人,男生人。学生能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潜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本身是十分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也影响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会受到了影响。在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资料由生活中讲规则、健康地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三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二)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中的规则、健康与生活、交通与生活等方面的教育资料。

1、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忙学生构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规则、健康、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忙学生构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本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二单元《健康地生活》,以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自我与激发学生学会坚强的情感蕴含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2、注意引导学生透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本册教材中透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明白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构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资料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4、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本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交通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齐,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构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1、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好处。

(2)初步了解健康地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明白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知识,理解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2、潜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群众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礼貌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群众、团结合作、有职责心的品质。

(3)初步构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四、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资料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带给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带给的案例,我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带给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

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潜力的构成。同时,在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透过什么方法学,不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忙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忙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用心态度和参与社会的潜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职责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好处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好处的教育资料教育儿童。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资料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理解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忙、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我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忙教师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12——15课时

第二单元:13——16课时

第三单元:12——16课时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资料备注

11-1我们的约定(上)

21-1我们的约定(下)

31-2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上)

41-2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下)

51-3我做小小普法员(上)

61-3我做小小普法员(下)

72-1走进健康(上)

82-1走进健康(下)

92-2远离“诱惑”(上)

102-2远离“诱惑”(下)

11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上)

122-3健康生活每一天(下)

133-1从马车到飞机(上)

143-1从马车到飞机(下)

153-2天南地北任我游(上)

163-2天南地北任我游(下)

173-3我做交通设计师(上)

183-3我做交通设计师(下)

七、业务学习

1、透过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山东省省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语文课程标准》等的学习,用自检、自查的方式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潜力。

2、用心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3、用心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争取评为先进。

5、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八、课题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是现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难点,本学期,我将在这一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不论环境如何,不论结果如何,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关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学期开学之际,在素质教育响彻齐鲁大地之际,我要努力透过扎实紧凑的工作提升自我的各项基本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34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习。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

(2)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习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2)学习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

(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学会合作的活动。(具体实施于体育运动会)

2、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由语文读书活动实施)

3、收集关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召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品德课每周是两课时,本期全部时间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放假及运动会等一些时间外,上课的时间最多不足十七周,即只会少于34课时,估计在16周左右,具体分配如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教学工作计划_网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1247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社会教学计划

周次教学内容教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备注1到5我是谁8知道自己的长处,张扬自己的个性,为自己的优点喝彩,同时了解自己的缺点,并改正,使自己更加完美。培养学生凡事自己拿主意,做一个有逐渐的人,并要学会独立思考,自觉抵制不良的行为习惯。了解“明星们”的成长经历,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及精神力量。以他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在老师、同学家人的帮助下,全面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多角度的认识各人了解“明星”们在成长过程事业追求,社会贡献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准备能展示自己的优点的作品,如手工,书画,作业等。查找收集“明星”们的相关资料。7到10我学会与人相处7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学会基本的交往原则与技巧,体验与人相处的欢乐。让学生从小就科学地认识到男女生在性别上差异所带来的体能、思维、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学会科学的棉队这些差异。通过学习一些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遵守规则,严以律己。使学生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重要性,教会学生基本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异性同学的优势,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健康成长。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规则的态度,培养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修正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周华健的歌曲《朋友》。从体育老师那里找全班同学的各项体育项目的成绩。10到14我是班级的主人9通过学习感受集体的凝聚力,感受集体的温暖。进一步明确学生在班级中享受的各种权利,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班级中应该设立哪些岗位,引导学生树立为班级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增强责任感,争岗爱岗。通过开展“比一比”,“找一找”和“做一做”的活动,让每一个同学都懂得一个好的班级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认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每一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并了解班级的特点。了解自己在班级中的权利,并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确定努力的方向。准备彩纸,笔墨,颜料,胶水,尖刀。选抄名人名言。与音乐老师配合教会学生唱《阳光校园》这首歌。15到18我们都是炎黄子孙9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初步了解人类演变,进化的过程,了解长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缘由,懂得炎黄子孙这一说法的来历并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知道我过的四大发明,体验我国优秀文化瑰宝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感悟中国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了解历史名人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热情。了解我过的一些主要名胜,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了解人类的历史进程及我们祖先的原始生活情况,了解长江,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缘由。知道炎黄子孙这一说法的来历。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国地图人民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要求

1.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的课程服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做人。

2.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3.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见物及人,以物及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图在物和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向儿童展示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提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让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发展与教育,努力使儿童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

4.在个体经验中融入人类的经验,注重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以验的环节,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尽量将教学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教研,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特点: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臵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