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但由于课问内容与生活差距太远,没有图片的辅助,使悲壮与感人之情大打折扣。因此入情入境地朗读与想象也就无从谈起。反思本课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扎重点语句——谈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本该释放的情感遭到遏制,在一步步的牵引下之体会了文中的几句话而已,也难怪课堂上会如此沉闷。我在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反思。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也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这样既充分理解了课文,激发了情感,又使语文训练得以有效的落实……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
本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总体意图是:以抓住“重披战甲”时嘎羧的心情为主要线索,先引导学生找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相关句子,再品句中关键词语,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这种心情。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由句而词,由词而意,由意而情,层层推进;合作研读“凭吊战场”,重点理解14自然段,抓关键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对战友那份深沉的爱,然后通过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升华情感;接着抓住“挖”字,让学生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自掘坟墓”部分,让嘎羧的内涵在学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诚与善良。
抓住重点语句重点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尤其是在进行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泪光闪闪。下课之后,一个女孩子悄悄告诉我:“老师,如果你的音乐再放下去,我的眼泪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这是整节课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够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我所期盼的。
当然,从实际教学来看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战甲”这部分内容之后,过渡到“凭吊战场”时,我的设计有些牵强、生硬;在学习最后一部分“自掘坟墓”内容时,虽然抓住了“挖”字来理解,但没有彻底放开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谈体会,略嫌仓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1、要善思: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该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关注:关注文本,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最核心的,无论什么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
更多相似范文
篇1:《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校园里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2=5。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2=5”中“3”、“2”、“5”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2=5”意义精简为“3和2合起来是5”。
篇2:《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强读书实践“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学科整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内容局限知识面窄。如在作业布置中鼓励他们把“声音、气味”用自己的奇思异想用画笔画出来。再者,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个别学生发言次数过多。
以上就是这节课给我的点滴启示,教学是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积累的,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动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今后我会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
篇3:《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很多诗人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以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孩子们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走近作者,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对王维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篇4:《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两点教材处理非常巧妙。一、对于本课写作顺序的教学处理。本课的写作顺序是空间和时间并行的,教师了解这种顺序都有些难度。在教参中,把了解写作顺序作为了难点。我认真阅读教材后发现,这种写作顺序模糊不清,和学生讲述清楚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几乎没有价值。于是我将文章梳理为三大板块,植物、动物和人物。这样不仅文章写作线索明晰了,还能对学生的写作题材提供提示。二、给课文中的图画命题。命题是最具主观意识的活动。在第一次试教中,因为命题答案的五花八门,浪费很多品词析句的时间。我意识到类似命题这样的开放性练习,作为公开课的练习是极不明智的。
于是我在第一课时,和学生探讨了画面的命题。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说,然后在根据画面内容,给学生一个浓缩的题目。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为第二课时腾出了时间。
今天的评课老师们也犀利地指出我的问题,我深感认同,深受启发。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语言啰嗦,表述不清晰,指向不明确。其次在品词析句方面不够具体细致,感觉有些泛泛而谈。还有一个问题没有充分利用教材,教材中的补充诗文,教材中的提示泡泡、以及课后练习等使用不够充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非常感谢今天参加听课评课的老师们,你们对课堂详细、正确地分析给了我很多启示。带上你们的意见,我会做得更好!
篇5:《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些情境和活动,还时间与学生,让学生合作探究,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则充分体现了“导演”的作用,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得开,又能收得回,在活动中既培养学生能力,又渗透思想教育,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全面,生活情境较多,构建了“生活化”的课堂,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灵活运用了引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讨论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较好。
但是,在学生发言时,还存在学生不敢发言的现象,好多学生可能因为羞涩的缘故,不敢说。要打破尴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师机智的启发和鼓励。每一堂课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篇6:《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优点:一是研究性学习上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学生能够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得出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也能充分让汇报的学生去说方法,没汇报的学生去提出疑问,从而达成一致,再进行归纳总结。是在二是选取的例子比较吸引学生,用师傅的话说是有趣。三是选取的例子能够容易理解,特别是新知拓展题设计比较巧妙,与例题衔接较好。
缺点:
1、在设计上还有待改进。例如复习部分,就以例题为题。出示黄:蓝=2:3,让学生去说份数和转化成的分数。在拓展新知上,放给学生去做。再进行拓展练习,例如已知黄色是60ml,求蓝色;已知黄色60ml,求绿色,这样就更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
2、在难点上还没有突破,就是“将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数”。应该借助线段图,这样既一目了然学生又容易理解。
3、时间控制上,还是一样的老毛病——拖拉。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学生都能说会说,但是自己还是老重复他们的话,又啰嗦又浪费时间,这个毛病一定要纠正过来呀。当然也因为在复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没有进行,这说明在教材钻研上还不够深,教法上不够灵活,要多去钻研教材。
3、评价上,虽然也有评价,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还是不够的,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会没有兴趣上数学课了,所以在激励方面还要下功夫。例外自己的语言表达还要加强。
师傅要求教学要“有趣、有效、有价值”,这“三有”要好好的去体会、研究并实践。
篇7:《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篇8:《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石榴》一课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 “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吗?
学生立刻想到“世界闻名”和“举世闻名”。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家乡枣庄的石榴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名气?激起了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于是,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逐步了解了那里石榴树枝、叶、花、果的特点,感受到了这里的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接着让学生逐段朗读,体会石榴园驰名中外的原因。学习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出示石榴实物,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本课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加深朗读。在学完这一节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描写石榴果的顺序来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然后仿照这一节的写法写下来,同学们因为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写得都不错。
篇9:《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大谈秋天的特点,果园里、农田里、田野里……,孩子们似乎是无处不去,无处不说。他们描述得确实很形象,有的同学描述的水果馋的大家都直流口水。他们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空中的云给他们想象成了世间的万物。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每个孩子都在各抒己见……看着孩子们的积极投入,踊跃发言,我不忍打断,不能多说,只想站在教室的一角,好好欣赏此时的课堂。
正在我们都投入在精彩的课堂交流中,无情的下课铃声响起。我如梦初醒,天呀,我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吗?课文没来得及感情朗读背诵,生字还没有好好识记书写,怎么就下课了呢?就这样,带着兴奋的收获和无限的遗憾,我走出了教室。 这节课,虽然我没有能理想的驾驭课堂,但是孩子们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挥和表达。课堂上,我们有收获更有遗憾。难怪有人说“教学是一门留下遗憾的艺术”!
篇10:《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期间我刻意安排一些学习困难生,让他们反馈学习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让大家一起帮助纠正,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篇11:《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首先,简化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给孩子灌输复杂的音乐理论,而是简化其并转化成有趣、生动的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本课就先通过让学生听、唱、奏来感受音的时间长短,在无形中接受了这个感知后,然后再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知道长短音的基本概念。再是做到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能否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学习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让学生主动地去记歌词,并不是让学生去硬背歌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用这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用打击乐器表现长短音。先让几个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表演,以此给其他学生做榜样,这样就能调动起全班的表演欲望,在往下的分组创编表演能够顺利地进行。因为在这个部分之前已试过让他们表演打击乐器,他们的学习已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们都显得很积极主动。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小组作努力取得好成绩,同时增强了与人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的团体合作精神。
篇12:《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丢失的骆驼》是五年级第八单元拓展阅读中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伊始,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地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
而后,我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自读课文: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情况的?当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探究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我再要求学生想想:四兄弟为什么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学生联系上下文,略加思索,自然就能明白因为四兄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从眼前的事物做出合理的推断,所以能帮商人找到丢失的骆驼。
我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从这个故事从受到什么启发,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最后,我又以演戏的形式来表现了法庭上的一幕,让学生通过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讲得很少,都以学生的读、写、讨论、活动为主,
学生都能在愉快中学习,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篇13:关于山东出名景点的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江南水乡运河古城——枣庄作客,我姓臧是枣庄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司机王师傅,希望通过我的认真努力和您的友好合作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美好的时光,请大家记一下我的联系方式,我的手机号是25025094250,我将24小时开机,大家有什么问题建议请及时跟我联系,请记住车牌和车的颜色,认清导游旗,以免跟错队伍。
再有十分钟就到达目的地,先介绍一下枣庄概况: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泰沂山区西南边缘,苏鲁交界与临沂曲阜相邻,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碧波荡漾的微山湖。
今天我带领参观游览的是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抱犊崮。
物产:抱犊山茶,优质板栗,柿子,核桃,花椒,杂粮,金银花。
美食:特色小吃有:辣子鸡,羊肉汤,菜煎饼,野蝎子,山野菜。
抱犊崮4a级旅游区,位于山亭区枣庄东北20公里处,原名君山,汉称楼山,魏仙台山,海拔584米,鲁南第一高峰,沂蒙72崮之首,天下第一崮,鲁南小泰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665.5公顷,森林覆盖率96.8%,各种植物165科627种,鸟兽类138种,山东罕见的天然杂木林汇集去。
典籍中把该山与泰山华山峨山并列为”图经宇内三十二福地“海西第一洞天。
请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
说起抱犊崮的名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山下住着王老汉,无法忍受苛捐杂税,决心到又高又陡的抱犊崮山顶度过残生,但是耕牛无法上去,于是他抱着小牛犊上山,搭舍开荒,饿了就吃松子茯苓,渴了就喝山泉甘露,神清目朗,风骨脱俗,后经仙人点化飞升而去。
山脚下我们就来到了抱犊崮,沂蒙72崮之首,他拔天通地,鹤立群山,如擎天柱直插云霄,雄奇险秀于一身,貌似日本富士山的抱犊崮,崮高90米,有30层楼那么高,不愧是天下第一崮。
崮身像高高的圆杯倒扣在山峰上。
大家注意台阶,随我上山。
灵峰寺,汉代如来佛行宫,大家可以来烧几柱香祈求家人平安,事业有成。
树林,大家所身处的茂密幽深的树林,绿树如茵,是最好的天然氧吧,空气湿度大,是超天然氧吧,空气中负离子含量7.2万/厘米立方。
自从来到这天然氧吧,头不痛,手不抖,面色也红润了,难道是变态了?是恋爱了?家家户户都是受益者。
十八罗汉洞,唐代摩崖浮雕,洞内石壁雕刻有佛像浮雕造型生动,情态逼真,共19尊有的已经面目全非,可辨少几尊。
总投资20xx万元的抱犊崮世界生态奇观园,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乐园,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名贵草木和珍惜动物,动物杂技表演,是目前山东省规模最大尚属首家的生态奇观园,该园依据生态理念蕴含大千世界,充分展示奇特景观,生物门类,在这里大家可以普及科普知识,陶冶情操,饱尝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抱犊崮素以天险著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震惊中外的民国大劫案就在这里发生,上世纪初,孙美珠,孙美瑶兄弟在抱犊崮占山为王,掳掠为寇的有3000余人,号称”山东建国自制五路联军“掳掠中外游客在抱犊崮山麓巢云观中,把这里作为山寨堡垒与军阀抗争。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元帅率115师挺进抱犊崮山区,建立了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也是铁道游击队的后方根据地,抱犊崮是一座爱国主义英雄山。
在我身后的这个小屋,是1935年5月在抱犊崮建立的鲁南第一个山区党支部,大北庄党支部,第一个红色抗日民主政权都在此建立。
凭借天险与敌人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作为爱国主义英雄山,现已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线路。
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我们已经登上崮顶了,各位是不是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矗立崮顶云雾缭绕,我们像是来到了仙人琼阁,令人心旷神怡,仿佛幻入仙境。
大家看崮顶有良田数十亩,山顶有一个个石池,已经蓄满山水,石池深数尺。
看到山顶平野如画桃源仙境的壮观景象你有没有在山上隐居的冲动呢?说不定也会得道成仙,或是占山为王呢。
各位游客,在晴日的早晨登临崮顶,观云海日出,不亚于泰山,只见云水一色,看到东方一片墨蓝的海水,镶嵌于天际之间,只见一轮丹阳冉冉跃出云海,蔚为奇观,故有诗赞曰:峭壁早邀沦海日,方台平宿泰山云。
置身松柏茂盛,苍翠欲滴,奇花异草,满崮烂漫的美丽景色,欣赏了山水相连的气势磅礴古洞仙境,壮观巍峨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我们的游览就结束了,
谢谢各位对我工作的支持,常言道相见时难别亦难,送君千里终有别,短短的一天时间,我们共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美好时光,谢谢大家的合作,
在游览过程中若有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您的意见将是我努力的方向,您的建议将是我改进的目标,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再来我市欣赏我们的春季湖水,夏日荷香,秋天红叶,和冬天的雪光。
一年四季的美景等着您,到时候我再来给各位当导游,最后祝愿大家一路平安,合家欢乐,身体健康!再见!
篇14:《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进行词句的训练。谜底给人的启示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题目的导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是怎样揭开的;领会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体会“既要学会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重点指导生字“惟”的写法,并进行朗读训练。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理解感悟两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启示的话,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同时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体会。
在教学第一课时,我采用猜谜导入课题的方法。我说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一个学生说那是“月亮”。我说:“月亮就是这个谜语的——”“谜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于是我便在黑板上写了“谜底”两字,告诉学生谜底就是谜语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课题补充完整,指名朗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理解“山谷”一词时,画了一幅简笔画,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山谷的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带着“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初读课文。我觉得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猜谜导入课题,给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简笔画理解课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从课题质疑,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激发他们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初读课文的热情,吸引他们非读下去不可。
初读时,让学生带着质疑时的两个问题充分地读书,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检查初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猜字谜来打比方的话,文章的哪一部分是谜面?哪一部分是谜底?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说谜面,猜谜底,课堂上呈现了生生互动的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这样,不仅检查了学生的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字形,指导生字“惟”的写法),还理清了文章的条理。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再让他们读课文,这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文,画出表示谜面的句子,谜底的句子。然后,从文章的谜底着手,层层剖析,理解山谷东坡只长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长雪松以外还长其它杂树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片断“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便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就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那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片断的理解作为本堂课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先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范读,让学生心随雪动。而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某一个感人的句子去读,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征和品格。最后,要求用上“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把自己所读懂的内容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这样,既是学生心灵的独白,又是他们的个性的张扬,同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带着对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读,读出它的傲霜斗雪,读出它的灵活变通,以次丰富课文的内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后,再指导学生理解给人启示的话“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了前文的铺垫,学生就不难理解,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最后,我安排了一个练笔: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写一写对“弯曲和倒下并不意味毁灭和失败,而是为了积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这句话的体会。反思:课题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课题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读文题时蜻蜓点水一带而,没能读出情趣,没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指导阅读重点片段时,指导太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故学生主动探究不够。语文课上读很重要,但这堂课我没能很好地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不多,朗读指导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学生的练笔,学生没有丰富的,足够的语言来表达。其原因是指导学生理解雪松给人的启示不够透彻,在设计练习时,没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情况,也许这一练笔放在第二课时比较合理。
篇15:关于山东出名景点的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遥参亭
遥参亭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岱庙坊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顶是 歇山式仿木结构, 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 岱庙坊后,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 斗拱,飞檐 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神像,1920_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 唐宸、葛雍、 周武 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 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0_年。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等;西侧有《 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 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
汉柏院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 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 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 张衡《四思篇》、 曹植《飞龙篇》、陆机《 泰山吟》、 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东御座
东御座位于 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 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 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 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天贶殿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 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20_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 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 殿顶为四个复斗式 藻井,余为方形 平棋天花板。殿内供奉 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 《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 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 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 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 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 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铜亭铁塔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 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20_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为重檐歇山式,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 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西侧的铁塔为明 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高约4米,1973年移此。
岱庙碑林
岱庙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以时代而论,自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就碑之来源,一是岱庙原有的,二是由庙外迁入的。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故有岱庙碑林之称。
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20_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20_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0_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并篆额。宣和六年(1120_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20_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
秦《泰山刻石》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个字。
篇16:《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完了本学期的优质课《编花篮》一课,这节课选自五年级音乐教材,可以说选择这节课做为教学内容,我是做了大胆的尝试,第一、五年级音乐课,一般是没人敢上的,第二、这课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时具有很高的难度,就连今天市区教研员听过我的课后,也是这样说的,但他们都对我这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所以最初设计本课时,我的想法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原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我要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以游戏的方式来贯穿整节课。
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全班做跳大绳的游戏进教室,让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就感受到了这节音乐课的乐趣,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玩起了编花篮的游戏,我是通过三次做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这首歌曲,第一遍我让孩子边做边拍手,第二遍我们是说着编花篮的儿歌来做游戏,第三遍我们边说儿歌边听音乐来进行游戏,让孩子们在感受了三次的游戏后,体会到音乐与游戏的密切关系,有了音乐的游戏会让人们更能尽兴的进行游戏,同时我们也在游戏中更加熟悉了这首歌曲的旋律。这时引入到这首歌曲的歌词,让孩子们在静静聆听歌曲的演唱中,了解了歌词的内含,其实是在歌唱牡丹花,这时适时的引入本课的欣赏歌曲《牡丹之歌》,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将孩子们带入到了欣赏牡丹的情境中,并在欣赏花的同时,聆听了本课的歌曲《牡丹之歌》,并了解的牡丹花,对歌曲就表现得更加的喜爱。
篇17:诗社“诗词歌赋创作大赛”活动策划书_社团活动策划书_网
一、活动背景
我国是诗的国度。所有的文学载体中,诗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最凝练最美的艺术。孔子言:“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生活不能没有诗,不能缺少诗意。诗,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引领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写诗人和读诗者滋养灵魂的甘泉。
生活无处不成诗。为了扩大诗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诗歌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情,繁荣校园诗歌创作,营造校区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专业更集中的诗歌交流平台,使好的诗歌好的作品得到应有的肯定,使更多的人关注诗歌、关注文学,漫雪诗社决定于xx年3月中旬至5月份举办“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第三届校园诗歌创作大赛”活动,特制订本计划。
二、大赛主旨
1、弘扬中国传统诗文化,丰富现代诗歌写作;
2、挖掘有才华的校园诗歌写手、校园诗人,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
3、推介高品质诗歌作品;
4、活跃校园诗歌创作,为校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5、以诗歌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三、活动简介
1、活动主题:在生活中写诗,在诗意中生活
2、活动时间:*年*月
4、活动对象:*学校全体师生、员工
5、主办单位:委员会
6、承办单位:委员会
四、活动说明
(一)、活动形式:诗歌征稿
(二)、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分五个阶段:
1、宣传阶段
(1)、积极争取团委、学生办领导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2)、设计海报并张贴。(宣传部负责)
(3)、设计宣传单(张贴于公告栏和宿舍楼下的宣传栏)
(4)、向各团总支派发宣传单,争取各位辅导员的支持与落实。
预计结束时间:*年*月初(具体时间待定)
负责人:编辑部干事
2、征稿阶段
以诗歌征稿的形式向校区全体师生、员工征稿,让他们自由投稿。
截稿时间:*年*月底(具体时间待定)
稿件要求:
(1)、思想健康,感情真挚,题材不限;
(2)、体裁限定为诗歌(包括现代诗、散文诗、古典诗词等诗歌体裁);
(3)、数量不超过三首,行数不限,行列形式正确;
(4)、来稿必须使用正规a4打印稿纸;
(5)、打印版页眉处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年级专业、联系方式。
(6)、投稿方式:
同学:于*年**月**日前交各班学习委员,再请各班学习委员统一将稿件交至*部
老师:于*年**月**日之前,直接投到*部
3、评奖阶段 初评由诗社评委会执行,终评诗社指导老师执行,最后由诗社公布评选结果.
4、颁奖阶段
(1)、诗社负责举行颁奖大会,以创作交流会的形式进行。
(2)、颁奖时间待定,地点初定在第*会议室。
(3)、出席颁奖大会的嘉宾有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获奖同学,并邀请学生办老师、团委、学生会部分干部及其他兄弟社团负责人等有关人员参加大会。
(4)、主持人根据事先做好的ppt简单回顾本次活动的流程,并宣布获奖情况,随后由部分获奖同学自由上台谈获奖感受及创作经验,并选择适合朗诵的佳作朗诵。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18:《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看到外界美丽景象的窗口。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
本节教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首先,我通过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让学生明白凸透镜的薄厚不同,它们的焦距、折光能力等都有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篇19:《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各种各样,教师可以创造性的把游戏移植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长知识、长智慧。如在教学10的组成的时候,设计了“给鸽子找家”的游戏,改变了以往的数字的组成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了将知识溶入到游戏中,因为我认为学生在学习2—9的认识时,已经对数的分解有一定的方法了,所以对于10的教学我就尝试的开放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发散了学生的思维10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新授中,有如在练习中设计了给鸽子找朋友的游戏。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得到了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新课程下提倡多样化的,现实的、主动探索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具有应有价值的、终身受用的知识。
综观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