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优秀8篇 范文大全下载(汇编20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浏览

1801

范文

646

篇1: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421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准备

文章《蟋蟀的住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板书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观察日记》教案

范文类型:日记,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全文共 1563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分析: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寻 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四年级,教研,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我与前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广泛交流,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但是,人均语文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处于第四,的确不够理想,反映出孩子们基础知识的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据前任老师给我讲:本班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课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达到中年级的上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

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八年级上册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548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 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2、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 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 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3)、 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4)、 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piǎo碧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lng嘤yīng 鸢yuān飞 戾l天 经纶ln

4、解释下面词语。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一百许里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4)直视无碍 碍:阻碍。

(5)负势竞上 负:凭借,凭依。 (6)互相轩邈 轩:高。邈:远。

(7)望峰息心 息:平息。 (8)经纶事务者 经纶:筹划。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10)疏条交映 映:掩映。

5、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 【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的特征。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第2段:描写异水。第3段:描写奇山。

4、把握本文的结构:总--分

5、疏通文意。

(1)学习第1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翻译: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2)学习第2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疑)。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翻译: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学习第3自然段(听录音后小组讨论,教师解疑)。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翻译: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打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互相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一声不断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断地啼叫。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四、品味鉴赏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么样评价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此外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评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的地点和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2)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作者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又异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异水”二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写了水的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视觉;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视觉;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侧面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听觉;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联想;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视觉。

(2)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语言美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总结课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即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对其美景的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志趣。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

八、课后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偿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1758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作家萧红,读一读她的有关文章。

【教学时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随着作家林海音一起感受了她在北京城南的那段美好时光。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另一位女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一同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理解。

(本课清新活泼的笔调定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定会对祖父的园子产生深刻、美好的第一印象。)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

2、汇报交流。

(一)对园子的印象。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1)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

(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3)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4)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可爱。)

(三)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

(1)思考: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2)交流、讨论。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好,充满活力。)

(3)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4)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回归全文,领悟写法

质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取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五年级上册语文《落花生》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五年级,全文共 1515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构建话题,导入课文。

1、在我们国家的广州市,刚刚举办了一场亚洲最高级别的赛事,你们知道吗?说说你的了解。我们的祖国国力日益强盛,相继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百五十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屈辱的事情,美丽的东方园林被西方强盗毁于一旦。

2、板书课题。强调“毁”写法。

3、轮流读课文,检查预习,随时正音。

二、细读课文,感悟“毁灭”。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把最让你气愤的地方用“——”画出来并作一作批注。

生默读,批注。交流。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3、这心情从何而来?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的句子,读出你的感情。

4、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是的,侵略者的本性是残暴而贪婪的,让我们带着愤恨读一读。

5、圆明园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出示: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小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小声读。交流。

6、圆明园的灰烬里到底有什么?让我们探寻一下这座园林的瑰宝和精华。

三、品读课文,领悟“精华”。

1、默读课文,感受一下这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哪些景观和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词句)

出示: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谁来读一读这优美的文字,指名读。

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重点介绍最让自己欣赏和惊叹的部分)

3、真是巧夺天工,精美而宏伟的圆明园。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4、圆明园布局精妙,建筑风格各异,当然称得上的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些美景记在心里,我们一起回顾圆明园的美景和宏伟建筑。

出示幻灯片,辅助背诵。

5、欣赏了园林风光,我们再来看看园中丰富的收藏品。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中珍贵文物的收藏情况。

谈谈体会。所以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6、就是这样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告诉了我们:(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不可估量”要强调什么?齐读。

7、(出示圆明园的废墟画面)就在这残垣断壁面前,想象着我们刚刚漫游的圆明园的景象,同学们,你又什么话想说呢?

四、也许,圆明园的废墟会提醒我们,不忘国耻,永远要记住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999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 ?(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

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 笛

放弃终试 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全文共 5966 字

+ 加入清单

文本分析: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本文的语言质朴,读来亲切有趣,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不大。文中列举了许多夏天里成长的事物,这些都是围绕着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展开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思考,体会作者的行文特点。同时,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走近文本,亲自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进而感悟人也要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苞蕾、丰满、谚语、尽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体会文章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好处。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懂得人一定要珍惜时间,也要用力成长的道理。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从动植物、非生物和人的成长三方面来感受中心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棚、蔓、苞”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苞蕾、苔藓、甘蔗、软绵绵”等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中心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大致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的。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思考文章是怎么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音乐《四季歌》(林夕填词,黄耀明演唱),引发学生畅谈四季感受。

导语: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因为四季轮回,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不同面貌。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能说说原因吗?(学生畅谈)

(播放音乐,课件出示歌词。)

红日微风吹幼苗/云内归鸟知春晓/哪个爱做梦/一觉醒来/床畔蝴蝶飞走了

船在桥底轻快摇/桥上风雨知多少/半唱半和/一首歌谣/湖上荷花初开了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桥下流水赶退潮/黄叶风里轻轻跳/快快抱月睡/星星闪耀/凝望谁家偷偷笑

何地神仙把扇摇/留下霜雪知多少/蚂蚁有洞穴/家有一个门/门外狂风呼呼叫

四季似歌有冷暖/来又复去争分秒/又似风车转到停不了/令你的心在跳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过渡:刚才大家说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老师发现有许多同学喜欢夏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有关的课文——《夏天里的成长》。(板书课题)大家刚才提到了夏天可以穿漂亮裙子,可以吃西瓜,可以吃冰激凌,还有长长的暑假,有同学提到成长了吗?夏天里有哪些成长呢?我们赶紧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先圈起来,再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多读几次。遇到读不懂的句子先画出来,再和同学议一议。

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教师巡视中予以指导。

豆棚 绿蔓 苞蕾 苔藓 草坪 甘蔗 瀑布

缝隙 谚语 割谷 活生生 软绵绵

◆需注意的字音:

“蕾”是三声,不要读成二声;“藓”是三声,不要读成一声;“缝”和“蔓”是多音字,要读准音。

◆识字方法:

根据形旁归类识字:“苞、蕾、苔、藓、蔗”都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

◆ABB式结构的词语:

“活生生”和“软绵绵”都是ABB式结构的词语。其他ABB式结构的词语还有亮晶晶、绿油油、黄澄澄、白花花、黑乎乎等。

3.小组合作,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相互检测生字、生词的认读情况,努力将句子读得正确、流利。

预设: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但涉及的描写对象非常多,比较适合学生反复朗读,进而熟知课文内容并读中有悟。多读几遍,学生对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都能很好地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谁在夏天里成长吗?

(2)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请在文中标示出来。

(3)读文章的时候,一边读一边画,把那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问题一和问题二。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方法拓展:寻找文章中心句的方法。

明确:中心句是指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文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也是概括段意的一种方法,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是把握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段话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②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揭示了全文内容。③从结尾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④从反复句中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某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句反复出现的话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⑤从议论句中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⑥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明确作者写了哪些事物。课件出示表格示例,学生绘制完整表格,并填写。

(3)学生填完表格后,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内容,分类概括。

过渡:同学们都已经填完表格了。我们发现作者在文中写了许多事物的成长,但是要想写出“万物”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现在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如果要把大家填的这么多事物分个类,那么可以分成几大类呢?

明确:植物、动物、山水、铁轨、马路、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火热的夏天里,万物充满生机。尽管有时炽热的太阳会把大地烘烤得蔫头耷脑的,但夏天的雨也很热烈,一场大雨就能把暑热冲刷得干干净净。夏天就是这样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万物迅速生长着,唯恐辜负了这个好时节。那从万物的成长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去仔细品读,好好感知。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了如何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然后围绕着中心思想去读文章、找细节,感受到了夏天无处不在的生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夏天。今天的课堂气氛很好,真有点夏天热烈的感觉呢!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是怎么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学习本文运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理解文中的谚语,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从文中明白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从中受到启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忆旧知,进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反复阅读了课文,在阅读时,老师要求大家圈画出不太理解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读懂课文,读透课文。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是围绕着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生答)围绕着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许多迅速生长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品一品。

二、研读课文,感受“成长”

1.感受植物、动物的迅速“成长”。

(1)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各种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植物。

课件出示以下图片:豆棚瓜架上的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苔藓;草坪菜畦。

预设: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文中提到的一些植物很平常,但是城里的孩子不一定见过。尽管文本很简单,但有些学生不一定有直观的感受,因为他们缺乏这些方面的常识。所以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一认是很有必要的。

(3)思考与交流: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文中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就此进行交流。

①学生交流后明确: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万物在夏天里的成长的共同特点:“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②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好?写出了夏天里成长的什么特点?

(“飞快”“跳跃”“活生生”,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和动态感。其实,生物的成长在你观察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放到整个夏季的、延续的过程中来看时,就是飞快的了。)

③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读出节奏感,语速稍快。

(4)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里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①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一天;一夜;昨天;今天;明天;几天;个把月。)

②“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对这句话有疑问吗?

预设: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词语连用,让我们进一步体会了夏天里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可能确实有些植物从开花到结果就是如此迅速,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植物不会生长得这么快,这里有种虚指的意味,是为了强调生长之快。学生读到此句时就自己的阅历提出质疑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昨天……今天……明天……”造个句,大多数学生通过造句能够体会到很多时候“昨天……今天……明天……”并不是实指。

(5)合作朗读。

①师生共读。教师读第一句中心句,后面描述不同生物生长的句子由不同的学生来读,要读出生长迅速的感觉。

②分组朗读。每组朗读一句话,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2.感受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成长”。

过渡:在夏天里,绿蔓、竹子、高粱、鲜花、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都在成长。那么还有谁在夏天里成长呢?谁愿意把第3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1)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学生仔细听,做标记。

(2)教师板书“因为……所以……”,引导学生用此句式描述该段中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

(3)小组交流、汇报;质疑探讨。

?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

?因为稻秧长,甘蔗长,所以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因为水长,瀑布长,所以河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因为铁路的铁轨也长,所以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了。

?因为柏油路长,所以路面高起来。

质疑:为什么没有生命的铁轨和马路也会长呢?

明确:这涉及物理知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可做简单的讲解。夏天温度高,铁轨受热会膨胀,所以会把缝隙填满;柏油马路是由黑色的沥青铺成的,沥青吸热能力强,如果沥青层比较厚,到夏天沥青马路表面的温度会高出气温十几度,路面就会发软,看上去路面好像变高了。

(4)指导学生理解俗语“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预设:教师出示另一句民间谚语“该冷不冷,五谷不丰;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农家人在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这些经验常以朴实易记的俗语记载下来。“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也是如此,夏天到了,温度升高,庄稼就长得很快;如果气温不够,节气不到,庄稼就成熟得较慢。

(5)指名朗读本段。

朗读指导:火热的夏季到处是一片热闹的景象,朗读时语调要欢快,读出万物飞快变化的感觉。

3.体悟人也在“成长”,要用力地成长。

过渡:同学们,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甚至马路在夏天里都在长大,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成长的时期,那么人也是一样的,也是在一天天地长大。人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学生结对或分组讨论。

A.学生们在夏天里是怎样成长的?

(学生们的身体、年龄都在成长。不管升级或跳班,无论快慢,总是要长。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

B.读读文中的两句谚语,作者引用它们是为了说明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

预设:学生缺乏农作物方面的知识,教师可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两句谚语中蕴含的农作物生长的知识。“六月六,看谷秀。”这里的六月六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正值炎夏。“看谷秀”就是看着庄稼抽穗。所谓“谷”,和现在的说法“谷物”之“谷”的含义一样,不单纯是指稻谷。这句民谚的意思是庄稼长势如何,能否获得丰收,在这一天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即为“出暑”,处暑节气意味着夏天结束,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此时黄河以北地区气温下降。这句农谚是说到了处暑节气,地里的庄稼还出不了穗头的话,就不行了,就熟不了啦,不如做饲料割掉喂牛。

C.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质疑:①这里的“热天”仅仅指的是夏天吗?

②这里的“长”只是指身体的长、在学校年级的变化吗?

明确:“热天”不仅仅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和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如果说夏天是植物、动物迅速生长的时间段,那么青少年时期就相当于人生中的夏季,这个时候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还指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比如对时间的珍惜,懂得坚持对于成长的意义等,更侧重于人的精神上的成长。所以,课文最后一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不能错过获得知识储备的最佳时期,否则可能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对“成长”二字的理解,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得到的启迪。

(3)齐读第4自然段,再一次体会人也要努力成长的道理。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地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地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三、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文章的主要写法。

(1)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想想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再和同学交流。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句,全文围绕着这句话描述了植物、动物、非生物和人在夏天里的成长,脉络非常清晰。作者选取的事物非常有代表性,写出了它们成长的特点。)

(2)学生结合自己多次的朗读体验,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的语言都是我们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这种表达虽然没有华丽的词汇,却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2.快乐小练笔。

(1)夏天,你周围的事物还有哪些也在生长?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创作。

示例:夏天,苹果树也在快速地生长着,几日不见,豌豆大的小苹果就长得像拳头了;鸟窝里嫩黄的小鸟扑腾扑腾翅膀,一夜之间便可以飞出鸟窝去觅食了!

(2)想一想夏天里的事物,写一首《在夏天里成长》的小诗。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积累关于农作物生长的农谚,了解相关知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期教案1000字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全文共 1289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在全新的学期里把班主任工作做好,把我班塑造成一个团结向上、文明创新、学习主动的班集体,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我班的班风:文明、团结、勤奋、自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总人数16人,男生 11人,女生 5人。学生男生女生人数相差较大,男生的纪律自主控制能力较差,学习能力相对来说也较差,所以本学期的教育教学都针对男生来进行。学生要想在学习上有进步必须从思想方面进行深入的教育引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三、思想方面:

1、利用班会、品德课的教育时间,评价他们的言行,加大表扬宽容批评,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按要求去做,同学间互相监督,由班干部负责检查。根据学校的部署,严格按照要求去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让每位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利用升旗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严格遵守升旗制度,不迟到,不随便请假,衣着整洁,排队时做到快、齐、静,升旗时要行队礼,认真听并思考校领导的“国旗下的讲话”,与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

3、树立良好的班风,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班干部是协助班主任管理教育学生的核心力量,是树立良好班风的模范力量,班主任必须在班上为班干部树立威望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管理帮助同学,班主任更要经常表扬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中都有位置,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教学方面:

1、重点抓好课堂常规教育,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要持之以恒,不能时紧时松,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随时与各科任教师谈话,了解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加强学生的课堂行为自控能力。

2、注意抓好学生的辅导,通过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必胜的信心,通过“一帮一”活动,使学生共同进步,以达到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中游变上游的目的。

3、积极参加校本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五、安全纪律方面:

1、课堂纪律的好坏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要抓好课堂常规管理,做到“明、细、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集中精力听好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育学生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讲文明,讲礼貌,争做文明的小学生。

3、课间纪律,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不能在班里打闹追逐,更不能同学间打架,既要玩好,又要不发生任何意外。

4、排队出校门时,教育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排好队,走好路,小心过马路,安全上下学。

六、卫生方面:

1、环境卫生:值日生每天按时清扫卫生区及班级卫生,要求学生保持好班级卫生,并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个人卫生:衣着整洁、大方,天天洗脸刷牙,课桌里的物品要摆放整齐,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和广播操。

七、家校沟通方面:

教育学生,及时与家长的沟通是很重要的,而且,家长也需要学习,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孩子和父母是天然的朋友,但是,为什么孩子常常表现出逆反呢?这是因为我们家长落后了,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没有和孩子成为真正的朋友。要争取多和家长沟通,在沟通、交流中进步。

以上就是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计划不如变化,根据学生及班级的实际情况变化,我的计划也会不断的更改,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行路难》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1560 字

+ 加入清单

《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348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nán)喃

(2)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 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 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写法探究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三、课堂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本学期将迎来小学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学期,对学生、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大的挑战。本班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教材编写时,把《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六年制第六学年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这些训练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语文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地安排在第十一、第十二两册教材中。本册教材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每一条线索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阅读、听说、习作训练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在确定了各单元的训练目标以后,根据单元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27人。经过一年来的接触,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兴趣较浓,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课堂上大部分同学听讲认真,但是也许受年龄影响,肯积极发言的学生微乎其微,大部分甘愿当听众。全班的知识水平不够平衡,差距较大。作文方面,能做到文从句顺、文章优秀的学生仅占30%左右,对于一些较差的学生,今后在教学中要加强辅导,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目标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读写。

3、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会毛笔字临帖,坐的姿势、握笔姿势都要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物与联想;能提高默读的速度;能选择句子的表达方式;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读科普文章,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上册

范文类型:工作计划,适用行业岗位: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4282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原则意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基本精神以及省教委关于《江苏省推行素质教育、调整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意见》,我们编写了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十一册,供实施义务教育的全日制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

全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篇,共21篇。课文分精读、略读两种。右上角有△者为略读课文,意在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不列入考试范围。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

1、关于课文。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6篇,其中韵文3篇。按照“多编少搬”的原则,本册教材中新编选的课文为21篇,占80%。

本册教材大体上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从内容上看,既有歌颂现代英雄的课文,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又有赞扬历史人物的课文,如《司马迁发愤写》;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游天然动物园》,又有蕴涵人生哲理的课文,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如《精读和泛读》,有的课文则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有的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有的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的成果。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体裁看,不但有记叙文,还有诗歌、歌词、寓言、剧本、议论文等。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本册的生字均安排在“课文”里。全册共安排生字157个,要求写的为119个,另外的38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本册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都安排了如下的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意在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以上作业均因课设练,不采取按单元设置重点训练项目的做法。

2、关于习作。

本册的课本仍然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共安排了7课。各课的训练内容如下:①写一则报道新闻的板报稿;②根据采访材料,写一篇记叙文;③写一篇介绍苹果的习作;④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⑤写一篇以《菊花》为题目的习作;⑥改写《妈妈又回到了身边》;⑦写一篇记事的习作。

每课习作教材,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导,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3、关于练习。

全册教材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每单元的后面安排1系列。

本册教材本着“着眼于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于加强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的宗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⒈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本册课本围绕全套教材提出的“双基”总目标,继续在课本开头5页安排了有关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图片,作为全套教材关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系列之十一,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练习形式的设计上,继续突出重点,集中目标,数量适当,讲究实用,以利于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课本基本功,在小学毕业时能顺利地达到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强调积累,注重渗透。

本册课本在语文学习方面,继续强调学生对具体语境的感悟和规范语言的积累,仍然安排了50%左右的篇目让学生背诵全文或片断,在单元练习中,继续安排了“熟记成语”这一项内容。这样安排,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文化底蕴。在德育方面,仍然是注重迁移默化,注重让学生在语文的过程中学习做人。所选课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注重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知识,又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既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又注意对当今时代风貌的展示。这样,将会有助于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⒊力求简约,便于教学。

本册课本继续保持了课型简单,课文篇幅不长,训练目标明确,要求适度,可操作性强,阅读、习作、写字“三合一”等特点,使教材简化头绪,简化结构,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又能为教师处理教材和设计教法提供方面。

本册教材比以往相比增添了6篇略读课文,把精读课文《落花生》、《草原》改成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

二、本册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⑴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⑵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的习惯。

⑶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的习惯。

⑷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⑸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⑹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⑺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⑻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⑼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⑽培养做读书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⑾学会搜集并养成习惯。

⒉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⒊识字写字。

⑴准确任读157个生字。

⑵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19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⑶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⑷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⒋听话说话。

⑴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⑵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话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⑶能就所听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⑷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⑸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⑹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⒌阅读。

⑴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⑶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⑷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知道课文的大意。

⑸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⑹能阅读程度适度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⒍习作。

⑴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⑵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⑶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⑷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

⑸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人,男生人,女生人,来自于柳东、柳西、蒋楼、东城及厂矿企业。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25%左右的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较扎实,对所学内容掌握熟练、应用自如,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有60%左右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这部分学生虽然说不上多聪明,但是他们是认学、细心的同学,只要教师掌握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性格,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相信他们成绩定会快速提高;还有15%的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对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熟记在心,更不知如何运用,相信通过六年级的不懈努力,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会提高一个层次。学生学习能力情况:通过最近几星期细心地观察,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上进心较强,学风正,班风浓。当然,也有极少数同学学习知识的能力欠佳,如戚明贵、赵永、朱聪、朱鹏飞、刘猛、等,他们学习方法单一,不会与他人合作,需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智力、非智力因素情况:本班学生中智力较好的有时孝飞、杨达、孙翔、杨达等,他们思维敏捷,反应速度快,思考问题全面、透彻,这些是他们的优异之处。但是他们中也有个别同学(唐宁、祖秘书、朱鹏飞)过于骄傲,应加强思想教育。对于智力一般,而在非智力因素上表现较好的学生应用课余时间加强辅导,给予鼓励。然而对于智力、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表现都较差的学生,应加强学习目的性及学习方法教育,及时给予辅导、帮助。

学生的学习习惯:我班学生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主动地学习,作业能优秀的完成;也有部分同学习惯良好,能认真听讲并完成各项作业,但也有近15%的学生习惯较差,需要加强指导,让他们尽快改正。

总之,本学期,我将会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严格要求,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多种渠道训练学生的朗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尽快地与语文结下不解之缘,从而提高全体同学的语文能力。通过开学出的调查了解,发现本班学生知识基础差,有30%的学生对于生字词等掌握薄弱,文章中错别字现象严重。一半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看,少看课外书,日记水平差,有20%学生仅能写一、二百字的文章,没有的习惯。他们上课不爱动脑,不爱发言的学生大有人在祖秘书、王涛等。由于智力差异,有20%的学生阅读能力、作文能力极低,如:戚明贵、刘猛、朱鹏飞等。也有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本学期将重点对这些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培养,使他们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付出更多的关心。整体来看,本班学生智力好的学生少,智力差的学生多,针对这一些特点,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成为工作重点。

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措施:

⒈深入钻研当前对应于教育的论述,把握时代精神,转变落后思想,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⒉在班内进行责任心培养,全面进行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⒋扩大课外阅读量,减少机械作业,提倡学生天天读好书,提高语文素质。

⒌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⒍督促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平时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⒎号召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共同进步。

⒏对后生有计划地进行辅导,力争他们进步。

⒐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教研,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六年级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60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不耐心,能抓住要点。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读书笔记和其他常见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语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措施

1、 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做到:由以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由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由以静态教案为本位的备课观转向以动态方案为本位的设计观。

2、 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学中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课堂氛围,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适应时代展的需要。重视朗读的教学,要采用多种办法转变学生"读"书不足的现状。课文的教学要求人人能够读通顺、流利。

3、 创造性地组织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走入社会,学会合作的团队精神。(要充分利用小组,培养合作的能力,促进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4、 重视课外阅读,本学期要求达到规定的量,利用好每天中午的时间,在班级里形成比较浓厚的阅读氛围。

5、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德,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道统

6、 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发挥好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的作用,本学期准备在因特网上开辟"学生习作园地",让每位学生的优秀习作都能得到及时的发表,以成功感激发作文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99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4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找出文中对威尼斯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插播背景音乐,边看边介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法国有埃菲尔铁塔,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威尼斯则有其独特的小艇。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如大街上的汽车,如此神奇的景象,实在是令人好奇。

2.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3.导入新课: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进行识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纵(zòng)横、船艄(shāo)、窗帘(lián)、祷(dǎo)告、哗(huá)笑、码(mǎ)头。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艇、艄、翘、祷、雇、簇”,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第1自然段)

(2)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第2~3自然段)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第4自然段)

(4)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5~6自然段)

四、发挥想象。

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思考: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威尼斯水城两岸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想法?(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威尼斯之美)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威尼斯之旅,感悟美景。

二、研读课文,畅谈感受。

(一)小艇的样子。(第2自然段)

1.同学们,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样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找一找,看看谁能最快发现。

2.你发现作者在描写上有何特点吗?(用了三个比喻句)

3.这三个比喻都是写小艇样子的,去掉一个不也一样吗?

生:不行。三个比喻是从三个角度来写的,写出了小艇的三个特点: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去掉一个就无法全面表现小艇的特点。

4.小结。作者用三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写小艇的特点,展现了小艇独特的样子。可见作者是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特点,所以才描写得这样精彩。

5.指导朗读。哪三位同学能够把小艇独特的样子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二)坐在小艇中的感受。(第3自然段)

1.坐上这样的小艇,感觉一定非同一般,请同学们静静地和老师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吧!

(师深情朗读: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2.同学们,这次旅行带给你什么感受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非常惬意、舒服,富有情趣。具有威尼斯的特色,能够体验威尼斯特有的风情。

3.请大家带着这美好的感觉,齐读第3自然段。

(三)船夫的驾驶技术。(第4自然段)

1.我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可以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真是很有情趣。这就不得不提到船夫,请同学们默读描写船夫的段落,看看船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驾驶技术高超、老练)

2.是啊,文中只用了一个词就准确地写出了船夫不一般的驾驶技术。(操纵自如)

3.从哪里能看出船夫驾驶小艇时操纵自如呢?

指名说,互相补充。

来往船只很多,他会怎样?毫不手忙脚乱。

河道上非常拥挤,他会怎样?左拐右拐挤过去。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会怎样?平稳穿过,速度极快,还能做急转弯。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4.船夫的驾驶技术真是不简单!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这两句话,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能不能去掉?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遇到极窄的地方,他能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能做急转弯。

“总”说明不是一次两次,只要遇到极窄的地方,船夫都能平稳地穿过。“而且”“还”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更进一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非同一般。用上这些词更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赞叹、敬佩之情!

5.大家再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这句话没有直接写船夫,去掉它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最后一句话是侧面描写,进一步衬托了船夫的技术高超。)

6.(多媒体展示第4自然段)我用三种颜色把这段内容分成了三部分,你知道为什么吗?(先总写驾驶技术高超,再具体写,最后侧面描写。)

7.让我们带着赞叹之情,分组朗读,再现船夫那高超的驾驶技术。

(四)小艇与人们的关系。(第5~6自然段)

1.船夫的技术这样高超,那人们会坐着小艇干什么呢?快速浏览最后两段,筛选主要信息。(做生意、谈笑、去郊游、去教堂、回家)

2.想一想,人们还会坐着小艇去干什么?(找几名学生想象)

3.这么多人都会乘坐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不仅白天离不开小艇,就连晚上也同样离不开小艇。半夜,戏院散场了……(引出第6自然段,学生齐读)

4.想一想: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充满活力?当小艇怎样时,威尼斯寂静入睡?

(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晚上,当小艇送走最后一批客人,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时,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艇动城闹,艇停城静。

5.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结合,让你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小结:作者在这里通过描写白天和夜晚的情景,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将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相结合,真是十分巧妙。

7.配乐朗读。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配上音乐,男女生分角色来读一读。(男生读描写威尼斯沉睡之前的喧闹的部分,女生读描写小艇停泊后威尼斯归于寂静的部分。)让我们再来一起感受威尼斯的夜景!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法国作家乔治·桑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威尼斯之夜》,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而我国著名的作家朱自清的《威尼斯》也别具一番风味。课下请同学们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比较三篇文章写法的相似之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不同之处,发现语言文字里所蕴含的信息,从而不仅能深深地为威尼斯的小艇所吸引,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写下自己的心灵体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文学素养,更让学生习得了一种终身受益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2521 字

+ 加入清单

一、学习目标:

1、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 据。

3、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4、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重点:

朗读课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三、难点:

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四、预习提纲:

1、 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由一幅漫画导入(老师先板画,后结合着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中的一位是以劳动为快乐,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可贵的敬业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敬业”与“乐业”的文章。

二、学习目标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领悟“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自学指导(一)

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① 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

②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试着学着有感情地朗读(诵读)。

(师范读课文后,生自读,然后师指名学生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

点拨:教师要做朗读指导。如:语调、语势、语速,语气的把握等。

③ 想一想:你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弄清本文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①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看法的语句。

(师引导每个学生动起来,去找去圈点勾画,师抽查几名同学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 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同学独立解决,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③ 请学生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说说这样分的依据?

(生独立思考4分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试着把结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拨:理清思路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本文共九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二)领悟“敬业与乐业”到主旨

自学指导(二)

生带着问题再次朗读课文,问题如下:

1、 文章开始,作者就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 课文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让一二组的同学带着第一个问题;三四组的同学带着第二个问题,去自由读文,独立思考5分钟后,各组长就本组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四、当堂训练

1、 反思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做法,谈谈学习本文后的启发。

2、 你如何看待“跳槽”现象?请把你的感受和观点写一写。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自己的观点。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揭题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还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风采,关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今天让我们再来提炼本文,再学一些知识好吗?

二、学习目标

1、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2、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3、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精讲点拨

(一) 初步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论据。

自学指导(一)

1、 生分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篇课文,试找出并积累几条自己认为论述敬业与乐业最精彩的警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引导学生体会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 同桌合作,边读边找边想:

① 课文论述为什么要敬业时,举大总统和拉黄包车这两件事是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体会举事例的论证方法)

② 课文为了说“敬业与乐业”的观点时,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独立思考3分钟后,各组长就问题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

(二) 理解积累相关词语、经典语句、格言。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2、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______,因为它具有_______美,体现在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发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点拨:文学的审美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三)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自学指导(三)

1、 生仔细研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一、二、三、四组的同学分别带着一、二、三、三、四个问题,每组完成一题,在完成本组的问题后可继续完成剩下的问题:

问题:①如果有人问你:“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你怎么回答?

②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③你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④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⑤不愿做逃得了吗?

⑥“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同学们独立思考2分钟后,各组长组织同学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后推举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引导学生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四、当堂训练

如果你的好朋友学习不专心,有较强的厌学情绪,你怎样用梁启超文中的观点来劝导朋友?请写下你想说的话。50字左右。

五、小结

通过本文,作者告诫人们: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从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附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故宫博物馆》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六年级,全文共 4547 字

+ 加入清单

文本分析:

本文由四份阅读材料构成。材料一介绍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材料二介绍了故宫因火而遭毁坏,后又修复的过程,具体介绍了梁九是如何克服困难完成重建太和殿的工作的,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技艺;材料三是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上的一幅截图,向游客简单介绍了故宫,并介绍了去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方案;材料四是故宫博物院平面示意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材料虽然多,但是给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来选择阅读材料,因为在本单元的前两课中已经进行过类似的阅读训练,所以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故宫的建筑群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握故宫的整体面貌。同时,本课不仅仅是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布局,更体现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了解事物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感受材料一详略得当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4.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体会材料一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学会从纷杂的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过渡: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去过北京的同学都参观过哪些景点?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如果有机会去那儿,又想去参观哪些景点呢?(同学们自由发言)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或想法,大家应该发现了一点,不管是去过的同学,还是没去过的同学,都提到了几处同样的景点,比如长城和故宫。今天啊,我们就去故宫看一看。

2.出示课题,师生交流准备的资料。

预设: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做准备。可以请去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说说课文中的四则材料分别讲了些什么,明确阅读任务。

预设:本文整体篇幅较长,阅读材料比较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应该对每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了解。请同学们说一说,再结合课前导语提供的阅读任务,分组学习。

2.学生交流汇报,分组填写任务表。

明确:材料一:介绍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

材料二:介绍太和殿被毁和重修的过程。

材料三:网页资料,简单介绍故宫以及参观故宫博物院的方案。

材料四:网站资料,故宫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图。

3.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阅读相关材料。

预设:因课程时间有限,而这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此处只引导学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可对重点字词、语段进行圈画,交流简单思路,具体操作可放在课后完成。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合作学习“材料一”

1.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在本文中,材料一篇幅最长,内容最多,信息量最大,不管是完成哪个阅读任务,材料一都是阅读的重点。下面是一份自主学习卡,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认真思考,分组交流。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②小题。

预设:如果能正确填写此图,说明学生对课文的说明顺序已经把握到位了;若填错,则引导学生再回看相关文字或段落,修改错误的同时也能加深印象。教师无须再逐字逐句地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了。

3.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③小题。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4.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第④小题。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1、2自然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第3—15自然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第4自然段),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第5—8自然段)、中和殿(第9自然段)、保和殿(第10自然数)。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别是乾清宫(第12自然段)、交泰殿和坤宁宫(第13自然段),接着概括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第14自然段)和御花园(第15自然段)。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进行综合总括,再次突出故宫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5.师生共同解读疑难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乃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作者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还可以出示相关图片,以助理解。)

明确: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即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大殿上才会有这么多龙的造型。

预设:明确这一点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他动物的造型,若学生感兴趣,教师可简要讲解,如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它是长寿的象征,而且人们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举行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又如鹤,也被看成长寿的象征,神话中鹤常为仙人所骑,老寿星也常以驾鹤翔云的形象出现。可见,故宫的每一处建筑细节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却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找出一些语句来朗读、探讨。

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明确:这些语句的共同特点是连用四字词语。本文原是一篇针对听众的广播稿,作为广播稿,更须注意语言上的锤炼。文中连用四字词语,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显得整齐匀称,富有节奏,增强了语势,有助于表现故宫建筑的壮美、典雅。

自主学习“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

快速默读后三则材料,根据提示自主完成下面的练习。

材料二:

(1)关注时间:

?太和殿突然起火后,并没有立即修复,而是荒芜了( )年。

?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启年间,距离清朝此次决定重建相隔了( )年。

?梁九主持修复太和殿的工作,历时( )年。

(2)概括修复太和殿时遇到的困难和修复的方法。

材料三:

信息概括:

?1961年,故宫被定为 。

?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名录。

?明明打算周末去参观故宫,他应该从进入故宫;参观结束后,他应从 或 离开故宫。

材料四:

画一画:

可根据材料一中的说明顺序,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上画一画,说说你的发现。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画一画,说一说。

要求:明天我们班要开一次家长会,打算在校门口摆放一块小黑板做指示牌,请你画一幅简明示意图并做口头解说,注意方位词的运用。

(2)试一试,练一练。

要求:以教室正中位置为立足点,分解说明教室内的布局与主要物件,并选择其中一处作为解说重点。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本文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你想为家人或自己做个游览计划,学习本课对你一定非常有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又巩固训练了本单元的阅读策略——根据阅读任务来确定阅读方法。我们也能够从文中得到非常好的写作借鉴——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来介绍事物,就会介绍得清楚明白。我们更领略了故宫建筑的壮观、精美和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时间有限,故宫太博大精深,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但大家课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去领会它的美。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找出文中表明故宫总特点的句子

师:我们的第三项任务是什么?

生:寻找故宫的总特点。

师:找到了吗?一起读——

生: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师:想想我们刚才第一眼看到故宫的图片时,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现在我们看了课文后,在文中找到了这个重点句,这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啊!我请同学们就在这句话旁边写上“哇——”这一批注,要的是大家明白:声音与文字是相通的。

(生做旁批。)

师:这篇文章很奇怪,要说明的是故宫博物院,可是有一段文字却写了另一处风景,请问是哪一段?写的是什么风景?

生:最后一段,写的是景山。

师:咱们来齐读最后一段,看是否离题了。

(生齐读末段。)

师:离题了吗?

生:没有啊,因为这景山是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与故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仅凭此理由就来写它,那与故宫相关的东西多着呢,要知道故宫里面有九千多间房屋啊,作者干吗不一一写来?

生:因为作者还要站在景山高处望故宫。

师:站在景山上望到的故宫是怎么样的?

生: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师:此话好像前面有过?

生:没有的。

师:话当然不是这么说的,意思还是这个意思的。

生:就是换汤不换药。

师:对,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就是第2自然段里的内容,“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相当于这里的“重重殿宇,层层楼阁”。

生:还有写故宫总特点的句子,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所以作者在最后情不自禁地再一次赞叹:“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现在明白了吧,最后来上这样一段,这不就是前呼——

生:后应!

师:此是其一,还有一个奥妙大家可能就看不出来了。(学生面现好奇。)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介绍故宫的时候,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变化的,能找出表示地点变化的词句吗?

(生纷纷回答:“从天安门往里走”“走进午门”“进了太和门”“从保和殿出来”,等等。)

师:再来看最后一段里,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站在景山高处。如果说刚才是作者身在其中的话,那么现在是跳出其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故宫了。学到这里,给课文分段已呈瓜熟蒂落之势。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给课文划分层次。

(生划分层次。)

生:分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总起;第二层,是第3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具体说明;第三层,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

师:思路是对的,不过层意的概括有些笼统,说最后一段是总结也似乎不太妥当。现在我们来给每一层概括一下意思。

(生动笔。)

生:第一层介绍故宫面貌,指出它的特点。第二层具体介绍故宫,写各部分的位置、外观、内饰、功能。第三层写从景山望故宫的印象,照应开头。

赏析:说明文中常常有些中心句,或说明每段段意,或概括文章内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便技巧性地引导学生留意这样的句子,且引导学生注意前后呼应的内容。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了作者观察位置及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却自然融合了许多知识点和方法的讲解,可见教师对课堂的巧妙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威尼斯的小艇》优秀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小学,五年级,全文共 2042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感受独特的语言韵味。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了解冯骥才和他的《俗世奇人》,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是听到一些身怀绝技的人或故事。让我们不由地发出一声由衷的惊叹。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民间许许多多身怀绝技的奇人。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位。

2.出示课题:刷子李

齐读、把第二个字念轻声会更好,一起读

3.通过预习你对这个题目有了哪些了解?(姓李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技术高)

4.是的。这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就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泥人张;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的就叫他——风筝张,又如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他姓李,刷墙技术特别好的,人们就称他为刷子李。让我们再亲切叫他一声吧!(齐读题目)

二、预习检查,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难读的)读

2.通过预习,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随机板书:技艺高超

三、感悟文本

师:那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呢?作者又是怎样写出他的技艺高超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找出有关句子。

随机教学(随学生的学情出示相关段落)

正面描写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 如同升天一样美

感受到什么?(如同仙境)技艺高超

师: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b 干完活,绝没有白点

①你见过粉刷吗?是怎么样的?干粉刷匠身上没有白点,难吗?

②但刷子李粉刷时却——引读2、3句

③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刷子李?(自信十足),他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板书:规矩奇

师:是呀,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手艺有十足的把握,又怎能夸下如此海口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他的这份自信表达出来吧!

这只是个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那究竟刷子李有没有像传说中的这么神呢?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你还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和大家交流一下。

指名说。(交流点评):

a 动作娴熟优美

①指名读,从他的朗读中你关注到了哪个词语?(悠然……悠然……)

②从这两个悠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刷子李当时刷的可是屋顶,这是一项能让人悠然得起来的事吗,为什么?可刷子李却显得那么悠然,可见其技艺高超。)随机板书:动作奇

③我们也来做一回刷子李,配上悠然的动作再来悠然的读一读。(生边模仿动作边读)

④此时,你觉得在你眼前的刷子李更像是一位什么?(师:是呀,刷子李刷墙给人感觉不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他的技艺娴熟得已进入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人高山仰止惊叹不已。把你地感受送到句子中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指名读(“啪”要读得干脆)——齐读

b 效果非凡

①师:(其实第5自然段里还有不少句子也表现出了他技艺高超呢,谁再来补充。这两句话从什么角度写出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板书:效果)

②效果又如何呢?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夸一夸,你会想到哪个词?(预设: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盖世无双,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登峰造极炉火纯青(随机补充板书:效果非凡)

师小结:悠然的动作和非凡的效果相互映照,彰显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让我们再来读读第5小节,边读边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刷子李了吧?对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还仅仅是传闻吗?我们已经(眼见为实)了

(二)侧面描写

1.我们刚才亲眼见证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墙技艺,面对师傅的技艺,曹小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6——9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然后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起初曹小三对师傅的绝活一直( ),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 ),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 )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 ),最后知道那是师傅抽烟不小心烧出来的小洞时,( )。

2.是呀,文中的徒弟曹小三从开始时的半信半疑,变成后来亲眼见证之后的确信无疑,这个心理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呀!

3.当见证师傅的高超的刷墙技艺,聆听了师傅的教诲之后,曹小三顿时明白了许多,他会对师傅说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在文章的最后面)

4.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刷子李粉刷技艺的高超,那文章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是不是多此一举了?

5.小结:这就叫侧面描写,这样的描写能对文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文章前面对于刷子李的直接描写就叫正面描写,正是在这样多方面的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手。我相信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今天文中的主人公通过冯老先生德生动描写带给了我们很多惊奇,那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奇人奇事吗,同学们不妨去阅读一下《俗世奇人》。书中其人荟萃,一个个奇人身上发生的一桩桩趣事,肯定会令你拍案叫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九年级语文上册《智取生辰纲》精品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三,全文共 2055 字

+ 加入清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向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背景链接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2.生难字词

(1)字音

更定(gēng) 毳衣(cuì) 崇祯(zhēn)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对坐(zhān)

余拏一小舟(ná) 喃喃(nán) 雾凇(sōng)

(2)词义

【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拏】撑(船)。 【拥】裹着,围着。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明确: 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明确:全文共两段,第1段写赏雪的具体经过,第2段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 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听觉来写。写出了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到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突出游兴强烈。

3.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明确: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明确: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5.“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

明确: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探究写法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写作特色。

明确: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看到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以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二,设计,全文共 230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 举:举用,选拔。

② 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 动心:使心惊动。

④ 曾益:增加.

⑤ 曾:同“增”

⑥ 恒:常。

⑦ 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 作:作为,奋起。

⑩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国内。

13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 拂:通“弼”,辅佐。

15 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