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平调其一唐李白古诗朗读优秀19篇

浏览

5567

范文

58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3872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 讨论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 检查预习——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 课文分析

A、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B、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

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C、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D、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

四 发散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五 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六 作业布置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恨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怕于勒)——结局(躲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学情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字词、文学常识掌握情况

二 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三 研读文章

讨论:

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②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 课堂练习——创新写作

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 布置作业

写作练习: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 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菲利普夫妇 于勒 “我”

憎恨害怕———奉为福星——深恶痛绝

(赶)————(盼)————(躲)

可悲? 可怜? 深思……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________国著名文学家________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以于勒的命运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

四、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菲利普夫妇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

教学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采用小组竞赛法和四人小组、同桌研读交流法为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冲破心理束缚,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范文

篇1: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设想:

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率部准备渡河东征。在到达清涧袁家沟后,他亲赴黄河畔观察地形,目睹北方雪后风光,俯瞰北国大好河山,于是挥毫泼墨绘出这壮丽的画卷。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那起伏的群山,隆起的高原,不仅在舞动,在奔驰,有着进取、挑战的姿态和意志,要与高远、阔大、威严而神秘的“天公”比试高低,而且似乎胜利了。这里有作者“自我”的美的形象。给人以豪迈感和崇高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似排山倒海,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而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领导的全体人民。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伟大动力。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 雪》。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2.检查字音

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三、诵读课文,理解词意。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5.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6.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7.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讨论并归纳:

“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8.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组讨论,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

9.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10.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11.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13、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14、总结全文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

15、布置作业:背诵全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阙:写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下阕:议论、抒情————论古英雄的不足

赞当代革命英雄

课后反思

教学这首《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

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新课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要求都是从这一角度提出的。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由于引导得当,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活动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xx街道东平社区主动按照上级要求,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

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社区未成年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和优良文明习惯的养成。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在上级领导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本着鼓励社区居民、社区未成年人参与、全员辅导、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号召社区未成年人主动参加经典诵读活动。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社区宣传栏、板报、小黑板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以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社区未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办事处突出了两个结合。即常规与大赛相结合,诵读与表演相结合。在抓常规方面,办事处号召社区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区里比赛,通过这种逐层晋级的比赛方法,为特长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广阔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1464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关于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

前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单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抽出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以弥补学校教学的缺陷。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具备了识字能力与理解能力,可以涉猎大量的阅读材料。

但是在高中实习期间,我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低,他们阅读书籍相当有限,以至于在答灵活性的主观题时,材料不能信手拈来,反而是跌跌撞撞才能凑合答题。为了探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改变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我利于实习之便进行了此次关于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调查。

一、高中生阅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在宁夏银川贺兰县逸挥基金回民中学高一(一)班实习期间,主讲巴金的《小狗包弟》,当我提问学生巴金的主要作品时候,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回答出巴金先生著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至于《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5集),译作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则很少有人能回答出。即使是了解的那部分的学生也停留在作家代表作上,并没有全部涉猎阅读,这让我发现,当代高中生在语文学习期间,过分的强调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对于教科书以外的阅读书籍,他们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品读。于是我决定在我实习期间借助于学生这一模板,探究一下当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以及习惯,但是课外阅读不仅仅是散文的阅读,更是小说、现代诗歌、古代诗歌的阅读。阅读材料的题材、体裁都反应了学生的阅读情况,但是这份调查不能面面俱到,最后我决定从古诗入手,调查高中生的古诗阅读情况。

期中考之后,我借助实习批卷子的职务之便,对于高一年级期中考的一道题进行了统计,因为贺兰县逸挥基金回民中学高一年级组班级较多,而卷子并非全在我手里,于是我对高一(一)和高一(九)两个班共112人的试卷第二十九题进行了调查统计。

第二十九题的题目是:请仿照已有句子的形式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参考答案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意兴豪放,一生傲视权贵,不是写下了想象瑰丽、渴望自由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死不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茅屋瓦舍,历十载批阅之苦,不是写下了气势恢弘、柔情万种的《红楼梦》?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 )的人。小男孩是个( )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本节课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诗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所以,为了更好的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我补充了吟诵古诗《乞巧》的朗读视频,在视频中有朗诵的示范,有对月穿针的场景,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借画面补充,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吟诵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所执教的课文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第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要想亲身体验,首先必须“入乎其内”,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课文用了许多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沙漠这个特殊的环境,我指导学生自然地“入乎其内”,按自己对情境的体会来朗读,如“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沙漠”“铺天盖地”等,体验了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意境,读出了应有的语气。

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否则,学生阅读走马观花,浮于表面,语言文字也不可能在学生头脑中有所积累。在教学三、四段中,我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句,了解脚掌、睫毛、驼峰在沙漠中的作用;再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语,进一步感悟脚掌、睫毛、驼峰在沙漠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与小骆驼一起感受自豪,抓词扣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改变课程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为新、宽、活,使语文课程内容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情操的陶冶。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推荐了短文《沙漠之舟》,并让学生思考:小骆驼值得自豪的还有什么?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发现了骆驼身上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学生交流中我还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如小骆驼身上具有的品质、精神,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这不仅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为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同时,引领学生见木知林,发挥课文的导向作用。

当然,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我,面对课堂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调控自如,教学语言不够丰富,尤其对于孩子们精彩的发言点评不够及时,还不能把评价语言的激励与引导作用恰当体现,读文指导力度不够,读的形式不够多样,读的方法不够灵活,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我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267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2.分析作者笔下的形象,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请同学们听朗读示范,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3.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

明确: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4.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意象,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意象

象征意义

土地

繁衍着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望

【教学提示】

象征: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3.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大地的画卷,已有动荡之势,当作者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三、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_论文致谢信_网

范文类型:致谢词,全文共 207 字

+ 加入清单

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写成四言古诗

“吾有良师,授业进香。

师所擅者,定位导航。

万里星空,尽收于囊。

星罗棋布,北斗天罡。

绵绵师恩,永志不忘。

愿吾恩师,桃芬李芳。

同门之义,山高水长……”这段颇有古风的文字,来自一段毕业论文的致谢词,作者是东南大学[微博]交通学院研三学生小夏。“工科男文艺起来不得了哇……给跪了!”更有意思的是,这段与众不同的致谢词被发在东大“虎踞龙盘bbs”的征友版,同学们“撒花”的同时,也掀起各种猜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活动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朗读教学,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学校于10月15日组织了一至六年级学生的朗读比赛。此次比赛采用班级集体朗读的形式,教师重视、学生积极,人人参与,尽显了各班学生的风采,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动和感想。

一、感动于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孩子们的用心朗读

这次朗读比赛,有很多令人感动和值得学习的亮点。根据每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学校分年级分别选取了本期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作为朗读的材料,从每个年级学生朗读的不同表现来看,无论是老师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和指引,还是孩子们用心地揣摩和表达方面,都有许多怦然心动的感动和引人遐想的回味。

二、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发音标准”谈感想

这次朗读比赛,确实有许多令人感动和欣喜的地方,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每个年级各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尤其是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语速把握、感情流露和音准问题。

虽然每个老师对每篇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教学尊重个性化地理解教材,但一篇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有共性的,一篇文章朗读的感情基调也是有共性的。中高年级除了把感悟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外,要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落到实处。

其次,朗读的音准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能与作者和文本产生共鸣,也能引起听者的共鸣。但一篇文章朗读得好与不好,除了感情,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咬字吐字的准确性。想想,一篇文章连续出现字音错误,变调错误,会让听者什么感受?在本次的朗读比赛中,暴露出来的音准问题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多音字、儿化音以及两个上声连读的变调,还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有些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这次朗读比赛,老师们和孩子们都很重视,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朗读比赛的训练中去,让孩子们的朗读得到更好地训练,使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新课标强调,朗读、感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可见朗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如既往地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更有效地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高中生古诗阅读能力的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_网

范文类型:汇报报告,适用行业岗位:高中,全文共 314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高中古诗阅读能力调查报告

前言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色彩斑斓的世界文化,单靠课堂几十分钟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抽出自己的时间大量阅读,以弥补学校教学的缺陷。小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具备了识字能力与理解能力,可以涉猎大量的阅读材料。

但是在高中实习期间,我发现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低,他们阅读书籍相当有限,以至于在答灵活性的主观题时,材料不能信手拈来,反而是跌跌撞撞才能凑合答题。为了探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改变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我利于实习之便进行了此次关于高中生阅读能力的调查。

一、高中生阅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他们对于古代诗歌阅读的情况:

(1)阅读量极少,知识狭隘。在试卷的批改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填空的诗人都仅限于李白、杜甫、屈原,而像陆游、卢照邻、文天祥这些耳熟能详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却无人问津。阅读面的狭窄不仅体现在诗人的选择上,更体现在诗人诗作的抉择上。对于杜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成为高中生填空青睐的独特对象。而对于李白,学生也把目光投注在《静夜思》、《行路难》、《将进酒》、《赠汪伦》等太过普遍的古诗上。但是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笔下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沈园二首》、《示儿》等等著名古诗却受尽冷落。

(2)朗读背诵不精准。首先,在批改一班卷子的时候,一个学生的填空把李白的《静夜思》却写成《望月》,让我批改的时候哭笑不得。一方面,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又为学生狭隘的诗歌阅读感到悲哀。《静夜思》本来小学就学过,但是这种低级错误却在高中阶段屡犯,实在是不应该。不仅如此,杜甫的作品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但是有的学生睁着眼睛填出《石壕史》、《新安史》、《潼关史》,这极少数的学生让我胆战心寒。其次,作者作品混搭。写《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跑去创作了《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张冠李戴给李白,王维笔下的《使至塞上》成了孟浩然的大作,白居易的《长恨歌》变成了韩愈的代表作……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最后,诗人朝代无限穿越。例句是宋代的岳飞,但是在答卷中,初唐诗人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孟浩然、王昌龄、王维、白居易等等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穿越,有的倒退到南北朝,有的去往宋代,有的去了明代。这种常识性的知识却发生如此之大的纰漏,让阅卷老师欲哭无泪。

(3)阅读素材质量偏低,词语积累每况日下。例句中给出“精忠报国”、“情真意切”、“壮怀激烈”词语用来形容诗人诗作的恢弘磅礴。身为高中生,四字成语的积累应该不构成巨大威胁,即使使用的成语大众化,但是也不至于空白,但事实上学生们使用的成语、形容词不尽人意。有的学生甚至直接照搬原句用以扩充自己的句子。像饱经风霜、艰苦卓绝 、千钧一发 、迫在眉睫 、危在旦夕 、四面楚歌 、一触即发、 朝不虑夕、 岌岌可危 、危如累卵 、命悬一线 、 朝不保夕等形容人身世坎坷的成语,没有几个学生精准运用。

以上三点通病让学生在答题上应付差事,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独特的创造性。仿写之句食之无味,保守刻板,千篇一律。

二、造成高中生阅读现状的原因

1、阅读兴趣的偏差

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完全从自己的爱好出发,那么我们会发现中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大多喜欢科幻、散文随笔、卡通漫画、童话等题材的书籍。可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把心思放在武侠、言情小说中。特别是又有另一种形态的网络言情小说,比如近几年的穿越文、耽美文、微小说、盗墓小说等等这些都迷得高中生团团转。男生还是偏向武侠,女生偏向中国台湾爱情小说和时尚杂志。之前图书市场出现一些另类书籍或称为“口袋书”,内容都是即粗俗又无聊,甚至是充斥色情与暴力的。很多的学生也很快地看上瘾了,认为是潮流与时髦,放着学校图书馆的书不借,跑到外面猛租来看。而众多的国内外名著犹如昨日黄花,已然不是很受欢迎。对中学生而言,这些名著看起来很吃力,太难了,也看不太懂,更多的学生只是把阅读名著看成是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来完成。

对于古代诗歌散文,由于典故难懂、意象难懂、格律难懂等原因,中学生没有过于深厚的文学底蕴而不能驾驭,更不用谈及领悟了。诗的格律虽然来来去去都是四种格式的排法,但“粘”“对”“拗”“救”有难度;词单单词牌就有千多种,不同词牌都有不同要求。这些和网络上的小说对比,中学生更喜欢通俗易懂的网络小说。

2、没有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份中学生在需要引经据典时,却要搜肠括肚,尴尬之极。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读书笔记。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没有做到既动脑又动手,懒得动手写读书笔记,只是看过则已,而后就不知所云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未掌握这种正确的读书方法,只停留于走马观花。

3、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少。

首先,高一学生虽然还没有面临高考,也没有高二的月考,但是他们却面临着会考,所以学生把心思都花在了教科书的学习上。其次,高一学生还没有分科,他们学习的科目是全科,学习负担沉重,作业繁多,没有闲暇时间进行阅读。最后,对于高考来说,有规定的68篇必备古诗,所以高中生普遍轻视古诗的重要意义。

三、整改措施

1、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硬性灌输只能打造出学习机器。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创设情景。每天早上可组织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让校园里书声朗朗;当学生在学校操场活动时,四周的墙壁上所描述的唐诗中美丽景色,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学楼的走廊里,悬挂的一帧帧制作精美的诗配画;橱窗里展出的一幅幅,或苍劲挺拔或柔美潇洒的师生共同书写的诗词歌赋,也能使他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自办学以来,一直有课前十分钟的传统,每周三的课前十分钟都是古诗文鉴赏,而这样的鉴赏不是说全校都鉴赏一篇古诗,而是每个班级按照学号每个同学准备古诗,然后在十分钟里与同学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使得学生分享到了知识,扩宽他们的古诗文知识面。除此以外,该校还在校门口树立展板,展板每周一换上新诗,也是交由每班。每班挑出书法好的学生一名,绘画好的学生一名,二人协作完成一幅古诗绘画,然后挂在展板上,供全校师生观摩。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当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时,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炽热追求古代文学。整个校园都有沉浸在古诗文的书香氛围中。

2、试卷设计题型扩宽。

3、老师在上课时候,可以引据经典,或许只是一句有名的诗句,或许是从古诗中挖掘的一个典故,甚至只是诗歌中一个生动的字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的练习。利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思想、情绪、感情是诗的基础。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的内涵,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注意诗的韵律与节奏。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与氛围。如为其配上一首优美的曲子,为其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或为其增设一段慷慨激昂的导语等等,使得诗情画意相结合。

结语

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认识到提高高中生的古诗文的阅读量迫在眉睫。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量每况日下,高中生对于著名诗人及其朝代、代表诗歌作品,混搭穿越的把戏层出不穷。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阅读兴趣有偏差,其次是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最后是时间不容许。为此我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但是纸上谈兵的调查报告如果不付诸行动,也不过是一纸文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社团活动总结_社团活动总结_网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社团,全文共 1861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社团活动总结范文三篇

朗读社团活动总结(一)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朗读社团活动总结(二)

朗诵社团,旨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朗读欲望,有勇气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本学期主要通过形体训练、礼仪训练,吐字发音训练等,学习朗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朗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兴趣是的老师,本社团成员共19人。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每个人都给自己设定了计划和目标,带着任务参加社团。每次社团活动之前,老师能做到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时常切磋”、“实战演练”,从而有所获、有所得,老师能对孩子的每次上台表演作出评价和肯定,学生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中有所收获。

本学期的朗诵社团,始终围绕新课标指出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能激发其对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本学期所选的朗诵内容,都是经典诗文。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朗读社团活动总结(三)

学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诵读社团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诵读内容:

本期共开展了六次诵读活动,其中五次为鉴赏诵读,一次为展示诵读。五次鉴赏诵读的主题分别是:王维古诗鉴赏、王昌龄古诗鉴赏、白居易古诗鉴赏、托物言志古诗鉴赏、惜时古诗鉴赏。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

2、具体做法:

(1)课前准备相应专题。打印好诗文。

(2)社团活动操作:

课前五分钟:社团成员自我展示。展示的内容为两句诗。要求是别人诵读过的诗句不能再次诵读。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大胆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检验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诵读积累。诵读分析阶段:根据主题,开展诗文诵读,了解诗人生平,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文背景,进行语气指导。

自主诵读阶段:每节课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由社团成员开展小组展示,交流,互帮互学,促进提高。

(3)社团辐射作用:

回到班级,在课文朗读,诗文诵读方面大胆表现,提高自信心。

三、主要问题:

1、部分社团成员胆小,主动表现的能力不够强。

2、社团成员个体差异比较大,接受能力有很大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244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3)合作探究:

A、“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C、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D、这首诗如果去掉第四节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教师总结该诗的构思特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 (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 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诗歌的绘画美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v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是 实现了的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诗歌的建筑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v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

诗歌的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v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五、拓展阅读:

昨夜,/月光在沙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舟子的悲歌》)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当我死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2.比较阅读。

中国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又过去了,第一单元的教学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从学生所熟悉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意义入手,引入分数乘法。

此外本单元在备课之初,师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学完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后要先补充一个课时比较分数加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区别,再进行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教学。当时的自己是听的一头雾水,不明白师傅的用意。直到真的开始教学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才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虽然在师傅的提醒下自己有进行分数加法和乘法的对比教学。但是晚上的作业还是有部分学生计算分数加法时按照分数乘法运算的规则进行计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这时自己才知道师傅当时为什么要让自己对比分数乘法和加法。看到学生的作业,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在课前复习时再次讲解分数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让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虽然这个问题解决了,但是学生在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加乘混合运算时,特别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后面的问题时,先计算加法而不是先计算乘法,在老师的指点之下才恍然大悟。说明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不够熟练。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着重强调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的教学,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在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时,学生如果会画线段图,对于理解题意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是由于在五年级时,比较少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理解题意。因此当六年级明确要求要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时,学生刚开始时很不习惯,画出的线段图也不能很好的反应题意,对于这一方面,教学时需要再进行加强,因为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单元的教学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画出合适的线段图,对正确解答问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先找出问题中的分率句再从分率句中找出单位“1”,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范文类型:教学设计,适用行业岗位:初中,初三,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 纶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倾颓(tuí) 存恤(xù)

殆尽(dài) 疏懒(lǎn) 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高低。

②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2.作者链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交流点拨】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2.以各种形式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通过读课文,了解刘备、诸葛亮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刘备求贤如渴、礼贤下士;诸葛亮满腹经纶,智慧过人。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二)深层探究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交流点拨】第二段中张飞、刘备的对话以及“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一个时辰”等细节描写;第四段中“在庄中共宿一宵”等情节。

2.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亮的见面,却多次写到张飞,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交流点拨】文章多次写张飞与刘备的对话,是通过写张飞的急躁、鲁莽来反衬刘备三顾茅庐的耐心与诚心,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典型的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立上“半晌”“一个时辰”,态度十分恭敬,张飞则是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一个经天纬地之才,从他未出茅庐而能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即可看出。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交流】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③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2.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社团活动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适用行业岗位:社团,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读书社的各项工作也随之结束,身为副社长的我在此进行一个简短的工作总结,与其他社长副社长的工作对比,我本学期是最轻松的一个人。

本学期我负责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生物系和光机电的日常事务,负责社团活动海报以及组织两个活动。本学期我主要负责的活动是:“朱老师给读书社宝贝们的10个忠告”朱老师的讲座活动和“寻找秋天的足迹”户外远足活动,这两项活动的完美进行离不开社员们的积极配合,离不开社长副社长助理以及朱老师的协助。下面是我对这两次活动的简单总结:

一、分享“朱老师给读书社宝贝们的十个忠告”

本次活动是原计划是分享“社长与副社长给读书社社员的十个忠告”,由于准备的不够完善加上本学期新社员比较多,所以改为分享diyifanwen.com朱老师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十个忠告,因为朱老师身体不太好,我就需要准备好为大家讲解朱老师的十个忠告的准备,最后老师还是顶着不舒服的身体来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她给我们带来的十个忠告,本次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唯一的遗憾就是社员没有全部到场,以至于有些同学错了本次精彩的讲座。我也需要对上述所说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省。

二、“寻找秋天的足迹”户外远足活动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户外活动,由于之前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活动,所以在制作方案的时候做的有点乱,有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到,在社长的跟进与修改下,最终出了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本次活动采用分组的方式,将社员按照系部分成相应的小组。活动过程中,由于很多人是第一次去所以有迟到现象,本次活动缺席人数较多,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但是总体到场人数还是挺多的,活动也举办的非常成功,感谢各位社员的配合,感谢各小组的负责人,感谢社长的协助,感谢朱老师的带领,让我们享受了秋天远足的快乐。

本学期的各项工作能够正常的展开,多亏了社长在旁的督促与协助,我认为我本学期工作上还是比较不认真的,经常将一些问题留给社长去解决,为社长增添更多的烦恼,在社员管理方面,没有与自己所管理的社员进行更多的沟通,以至于有一些社员对我感到比较陌生,在沟通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是我需要深刻检讨的地方,在海报制作方面,身为印刷系的学生竟然不会画画,这是非常丢人的一件事,因此每一次的海报制作我都需要交由社联的宣传部,这一交时间上就有一点急,以至于每次都是等到活动快开始的时候海报才出来,对此我也需要进行深刻的检讨。

一个学期的结束代表着另一个学期的开始,往后的社团工作中,有些地方需要各位社员各位管理层人员的协助,希望各位社员各位管理层人员能够积极参与每一项活动,让我们共同构建和谐社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手册》读后感800字

范文类型:员工手册,读后感,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着孤灯寡影,清规严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里,万物皆空。 虽说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尝不是如浮萍般漂浮于空暝之中,生于尘世之间,却又苦苦追寻 境界,是真忘我还是假忘我?真亦假 时假亦真,吃斋念佛,岂不是虚度光阴?

《受戒》并不是倾诉和尚苦行的载体,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读本。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为这呗世人推崇的名篇不过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我怀着闲读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觉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静闲适的村庄,朴实憨厚的村民,美丽纯朴的英子,助人为乐的明子,构成了一幅最为和谐的景图。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美的故事,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极乐世界。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亩亩良田,一座座青山,一个个人家,而不是险恶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这儿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和尚不用受清规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仿佛到现在,我还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听见山间英子优美的歌声。村民之间相处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邻不识;人们互相帮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观别人的悲惨;人们之间无私奉献,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违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辉。

其作者汪曾祺将这个爱情故事谱写得淋漓尽致。他的文字并不华丽,却尽显文致。他的语言美,但不是矫饰。他写的爱情纯,干净的如溪水一般,并不像外国多数作家那样露骨,明子与英子并没有经历什么风吹雨打,却让人刻骨铭心。他们的爱情不像是张爱玲说的,经得起挫折却经不起平凡。他们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时光,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那份淡淡的却又浓厚的爱,沉淀在文中的每个字里,在那小舟上方升华。

再看现在,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纱,彼此看不清,识不透。再看社会,处处宣传构造和谐社会,可是食物毒加工,贪官污吏,打砸抢烧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不和谐,是人心乱啊!正如韩寒所说,社会不和谐就是两种人给闹的,一种是吃不饱饿的,一种是吃饱撑的。人人都在道和谐,但还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谐也是需要从身边做起的道理。政府时时倡导和谐,人民盼着和谐。政府出台政策,是靠人民去构造和谐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只能尽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于人民。和谐也是一种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人类能够超越功利与得失,懂得悲悯、敬重和宽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这节课,知识点看似简单,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以及求“百分率”。但没有什么很容易出彩的地方,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采取例举生活中的百分率,学生在这个环节,激情教高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回答问题也合情合理,且想法很有创意。突破了重点,难点。

一、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准率、本办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及格率= 及格人数÷全班人数×100%;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予以有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发展。

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精心设计练习环节,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班级同学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课外练习书上常看到的“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有的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算一算养牛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也有的说统计一下我班的独生子女数,算一算班中家庭做生意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它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将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活动总结

范文类型:工作总结,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促进学生朗读习惯的养成和朗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营造“享受阅读,快乐学习”的校园书香氛围;也为检查教师课文教学中朗读的成效,按学期初工作安排,-月22日下午,我校在多媒体教室举行了“书香沁校园”朗读比赛。

这次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信心百倍。朗读的文章有优美抒情的散文,有妙趣横生的童话,也有激情洋溢的诗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参赛选手的风采,也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由教导处人员和教研组长作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比,评委老师根据朗读比赛的标准,评出了优胜班级和朗读小明星,整个比赛进行得非常顺利并圆满结束。

通过本次活动,展示了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提升了教师对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也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

主要优点:

1、学生的读书姿势基本比较标准,站姿端庄。

2、学生朗读时语音比较准确,流利,语调比较丰富,变化比较得当,符合语文情感的变化。

3、学生朗读时专注,表情自然大方,投入状态好,发挥出了最佳水平。存在不足:

1、学生朗读时读书姿势基本比较标准,站姿端庄,但个别学生眼睛与书本距离太近。

2、选手基本都注重了对课文正确流畅的处理,却忽略了停顿的准确合理,语速普遍较快。

3、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个别学生朗读时,声音小,情感表达不够充分,不够投入,表现比较平淡,不能读出文字的抑扬顿挫。

4、个别选手显得紧张,放不开,不够自信,以致于个别语句有破句、断读的现象。

几点建议:

1、教师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来落实。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语音要正确,但要注意字的变调;语速要适中,要有快有慢,有变化;语调要有抑扬顿挫,要有高低变化,要把课文的感情表达出来。平时要训练学生朗读时声音洪亮、语音清晰,尤其对待部分胆子较小、腼腆内向的学生更要加强训练。

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到以读示范,以此带动班级朗读水平的整体提高。

3、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和晨读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多读,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4、除了抓好课内朗读,还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阅读课外书。让学生的朗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相信能引起全体语文老师在平时课堂中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也相信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在朗读中能找到更多的乐趣,朗读水平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乞巧古诗教学反思

范文类型:教学反思,适用行业岗位:教研,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虽然谈不上准备得充分,也算得上有备而来了,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课是上完了,反思还是要有的,让自己在每一节课中成长吧。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同时尝试在低年段学生中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本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是,课上起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习的精力;读的时间多了,识字的时间就相应的少了,影响了识字教学;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展开阅读全文